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华东师大中文系郑伟教授开学致辞(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伟教授开学致辞
各位新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接到系里交给我的这项任务之后,还是略微有些惶恐的。众所周知,华东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从之前大夏、光华、圣约翰的相关院系,再到现在的中文系,可以说是名家辈出、大师云集。要我代表中文系教师来欢迎新同学,说实话还是蛮有些压力的。不过,机会难得,只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了。
说到“新”,《礼记,大学》里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人应该不断创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但每一天、每件事都要创新,还是挺难的。我下面要讲的三点,主要围绕三句话展开,谈一点我个人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与诸位共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卑之无甚高论”,希望大家理解和谅解。
第一句是孔老夫子的话。他在《论语。述而》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南宋儒学大师朱熹解释过这句话:“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闲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志于道,才能走正路,少走或者不走歪路;据于德,依于仁,才能宽以待人,所谓厚德方能载物;游于艺,思想和行动才能不片面,从而全面发展。
所以,《论语》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兼修内外。“内”包括个人的品性、人格、教养,“外”在古代的话,差不多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今天,笼统地说,也差不多就是德、智、体、美、劳了。总之,绩点和排名不应该、也没必要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
第二句话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说:“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提到了《太平御览》这部书对这句话的解释,“日臻于衡阳,是谓禺中,日垂西景(影)在树端,谓之桑榆。”大意就是,日光随着不同的时间而移动,在东隅无法看到,但在桑榆还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才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然这是个比喻,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太过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年轻人的要走的路很长,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会有“黯然神伤、顾影自怜”的时候。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我个人挺喜欢一九八六年版《西游记》插曲里的一句歌词,叫“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人生不如意之事,虽不至于十之八九,但十全十美也总是不现实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迎难前进、力争上游固然很好,但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也是很重要的。能够迈入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大门,本身就是对各位同学既往成绩的肯定。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有彷徨、焦虑、挫败之类的感觉,如何应对消极情绪,是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要辩证来看,最好不要期待付出和得到成等比,有时候十分耕耘也未必有一分收获,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就行,结果就不要太在意了,毕竟“人间万事塞翁马”。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借口,带着消沉避世、庸庸碌碌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而是牢记人生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的道理,别跟自己过不去。
第三句话是“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同学们应该知道,这句话是胡适先生的名言之一。我们可以暂且忽略胡适当时提出这句话的历史背景,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它、体会它。
容忍包含了包容和忍耐两层涵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包容?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然后个体之间,在不同的层面,又组成了各种社会网络。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之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想、性格、习惯、好恶,这些精神层面的活动,会通过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
大家知道,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辨”学派的开创性人物,和钱穆先生,以及本校已故的吕思勉教授齐名,都是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家,他编的《古史辨》几大册,影响极大。这两天我在翻看《顾颉刚日记》,他在日记里就曾经写道:“复看《古史辨》中诸文,皆予卅岁左右所作,才气横溢,一身是胆。”现在的本科生同学们,不到二十,更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但难免由于一些人或事,很可能会把朝气变成怨气,甚至戾气,如果不知道包容、不知道忍耐,过于急躁、急于求成的话,很容易会单方面放大客观因素,忽略主观因素和偶发因素,稍不留神,就会走极端、钻牛角尖。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所谓个体自由,一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在情绪和行动上,也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论语公冶长》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也”。不管是再思还是三思,总归是希望同学们要多包容、多忍耐,保持平和、保持友善。
最后,再一次祝贺各位新同学,考入华东师大,考入中国语言文学系,希望同学们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加油奋斗;阅尽千帆,踏遍青山之后,归来仍是“华师中文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