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乡村振兴6篇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社会创新与智慧扶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然而,2019年底到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组织乡村振兴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村振兴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社会创新与智慧扶贫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然而,2019 年底到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带来了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带来了全球的经济衰退,也给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脱贫攻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疫情给农村贫困人口带来的第一大难题是外出务工困难。因为全球经济衰退,出口减少,出口企业订单下降,复工复产遇到阻力。城市的服务业受到的冲击也很大,吸纳员工的能力变差。调查数据显示: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村家庭中,尚未返回工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32%(截至调查时间 2 月 15 日)[1] 。“2020 年 6 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仍高 0.6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外来农业人口(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失业率同比高 0.7 个百分点,反映出农民工就业受疫情影响大。”[2] 或是由于单位不开工,或是由于交通出行的不便,将近半数的务工人员停滞家中,无法返回工作岗位。而外出务工的困难,使外出务工农户和就近务工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疫情导致的第二大难题是农产品销售困难。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统筹农产品内外需和进出口协调[3]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暴发以来,国内众多地区启动一级响应措施,开始区域性的“封村”“封路”。交通道路的阻隔使大量新鲜的农产品滞留在农村,苦于没有销售渠道。除此之外,疫情暴发后,很多国家也对我国的进口政策进行了修改,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口实施了严格的管控。国内的交通限制使农产品大量滞销,二者的交互作用,无疑是对农产品销售的致命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经济的困难。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脱贫者也容易返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村的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农村养殖业由于“禁止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厂”等政策的实施,出现了资金回笼困难等问题。很多企业原先都对农村有公益扶持的项目,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技术,然而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业绩下滑,甚至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对农村的公益扶持,也就因而停止了,或者降低扶持的力度。
社会组织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社会力量,对我国的扶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就曾经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历史贡献铭记史册。但是疫情暴发后,很多致力于乡村发展和扶贫的社会组织也遇到了旅行限制、社交距离的影响,难以及时赴农村一线提供直接的服务。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其巨大的传染力对人生理方面的威胁,更在于其对社会形态潜移默化的重塑。为了尽可能
地缓解疫情更大规模的传播,人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人与人交流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正如疫情刚暴发之时,即使正值传统节日春节,人们也取消了延续千年的走亲访友的习惯。此外,旅行限制是疫情对社会组织的又一大挑战。很多社会组织的总部或者分支机构设在中心城市,基层的分支机构一般也会设在县城。出于自我保护,再加上政府的呼吁,疫情期间乃至过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社会组织也取消或者减少了差旅的业务。这也对社会组织的扶贫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由于疫情对贫困人口、对社会组织的工作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唯有进行社会创新,利用新的技术和新的业态,才能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新兴的互联网及互联网相关产业,恰好为此提供了契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电商也开始向农村进军,再加上线上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农村的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城乡的信息鸿沟有望缩小。社会组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配合中央政府倡导的数字农村发展的步伐,就不仅可能突破疫情带来的挑战,而且为未来的扶贫工作建立新的有效服务模式,突破城乡之间的鸿沟,把城市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带到农村,让乡村的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
一
我国贫困农村发展面临的数字鸿沟
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民利用互联网的比例持续增加。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农村信息化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根据第45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5%,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只有 46.2%。我国农村网民达到 2.55 亿人,比 2018 年底增加了 3308 万人,但是农村网民仅占我国网民总量的 28.2%[4] 。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都有着浓厚的二元财政色彩,财政支农的比例本就较小。再加上农村本身作为一个大的有机体,又有着很多繁杂的支出等待财政的补贴,故而造成农村可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除了国家财政外,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高、收益慢的特点,因此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人口稠密的城市。国家财政补贴的缺失加上企业投资的不足,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流,发育较慢,基础较差。而网络扶贫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发展而来的,因此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欠缺,将成为农村信息化最基本,也是巨大的障碍。
(二)农村人才大量外流
农村信息化,不仅需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也必不可少。只有让有专业素养、有专业知识,且熟悉农村现状、熟悉农村发展规律的人才参与管理,才能推动农村信息化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然而,当今农村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在农村接受高中教育后考入大学的青年,更乐于在城里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大学毕业后被政府引入乡下的信息技术人才,也因为福利待遇较低,或者不了解农村当地的情况,干不了很长时间就选择离职。“我国县级农业管理部门中具有计算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才的部门数目仅占全国县级部门的 8%,全国乡镇科技信息员平均不足 3 人。”[5] 农村信息化建设人员专业知识储备的欠缺,使他们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更无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应用。故农村专业信息技术型人才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三)农民对信息技术了解不深
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关信息化的教育与学习,也缺乏应用的经验,农村居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清。相比较自己劳作了几十年获得的务农方面的经验,信息技术在他们眼里是虚无的、是不靠谱的,或者说只是用来通信的或娱乐的,故而农民对农村信息化持怀疑或者抵触情绪。即使有部分村干部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因为能力水平有限,对农村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知识欠缺,也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对信息加以充分利用。
二
中国社会组织智慧扶贫的政策和商业背景
智慧扶贫是指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为贫困农村和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帮助农民利用新的技术手段生产生活,从而摆脱贫困的社会创新。
(一)社会组织智慧扶贫的政策背景
中国开展乡村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的成就举世瞩目。2020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底的9899 万人减少到 2019 年底的 551 万人,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000 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 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然而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贫穷的代际转移等新问题开始显现。在传统的产业转移、人才引流等措施显得略有疲乏之时,创新扶贫方式成为继续开展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而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恰好为我国扶贫创新提供了可行的契机,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文件《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 号),提出“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
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提出了“到 2020 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6] 的目标。
2016 年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等部委颁发的《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电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和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到 2020 年在贫困村建设电商扶贫站点 6 万个以上,约占全国贫困村 50%左右;扶持电商扶贫示范网店 4 万家以上;贫困县农村电商年销售额比 2016 年翻两番以上。”[7]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保持过渡期的政策稳定,继续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强化对产业和就业扶持,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人员的跟踪及分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到 2020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 4G 覆盖率超过 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到 202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 4G 深化普及、5G 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 203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8]
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在乡村数字化战略实施的今天,网络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为农民“拔穷根”、实现彻底脱贫的重要职责[9] 。
国家的农村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人财物的巨大投入,也需要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来推进,需要基层政府、科技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艰苦探索,才能赋能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距离,链接城乡与世界,确保乡村数字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电商扶 贫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电子商务由弱到强,发展迅猛,已经出现了跻身全球五百强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和京东集团。电子商务已经走进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于居民禁足在家,生活和防疫物资都依赖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企业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健全和普及,电商企业向农村进军,很多农村居民也开始在网上购物,一些农村企业和农民也在网上销售产品,这就为智慧扶贫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1. 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扶贫
阿里巴巴的电商脱贫模式主要有三种:电商平台、“一县一品”和直播模式。电商平台主要是通过电商平台的扶贫频道进行大数据选品,制定标准,提供营销资源,开展电商培训等。同时,孵化和培育地方优质服务商,帮助地方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商能力,将地方优质农产品卖出去,挖掘或是发现可以成为本县域核心产业的商品。
“一县一品”中,阿里巴巴深入县域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直供直销进行选品、采购、品控。同时,整合优势农业资源进行科技赋能,打造地方品牌。2017 年,阿里巴巴上线兴农频道,为贫困地区产品网络销售开路,帮助贫困县脱贫增收。消费者在淘宝上能买到来自全国 832 个贫困县的农产品。2018 年阿里巴巴打造了 10 个样板县,10 个电商脱贫样板县推出了奉节脐橙、巴楚甜瓜、元阳红米、吉木乃面粉、敖汉小米、金寨猕猴桃等品牌产品。2018 年全国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超过 630 亿元,有 100 多个贫困县的销售额达到或者超过 1 亿元[10] 。
2019 年,淘宝直播开设了专门的农产品直播频道,帮助农产品打造品牌,创造了“县长(村干部)+网红+明星”的直播模式,帮助贫困县把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阿里巴巴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开通“脱贫直播频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直播技能的培训,帮助贫困县商家掌握直播技能、新的营销方式等。采用“网红+县长(村干部)+明星”的模式,有利于在消费者与农产品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在消费者和贫困县农产品之间建立起一座桥。直播模式发挥了直播的即时性和空间广域性的优势,比起展会等推广模式,具有在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节省了参与各方的时间、资金和人力成本。由于没有空间的限制,参与的人群成倍急剧放大。直播中可以提问、点赞、远程互动,也能即时获得促销和商品详细信息,做到边看直播边购买,加强了对商品的信任度。
2. 京东集团的电商扶贫
2016 年,京东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协议,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联合推出“农民种地不花钱”示范工程,在河北武邑县启动“跑步鸡”养殖扶贫贷项目,京东集团贵州扶贫特产馆上线。2017 年,京东扶贫频道正式上线运营,精选食品、地方特产、居家生活、家电、旅游、金融众筹等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家优质商品(旅行产品目的地为国家级
贫困县),帮助贫困县绿色、环保、优质的商品销往全国,带动贫困县产业成长,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京东集团联手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构建地方特色产业链,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扶贫特产馆,推动苍溪红心猕猴桃、凉山橄榄油、竹溪大鲵、饶河蜂蜜、日喀则冰川水、...
篇二: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代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对策建议思考
本文分析了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论述了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可及性,提出了新时代下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要做基层党委和村民组织的参谋和帮手;做农村弱势群体的照顾者、支持者和陪伴者;做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做域外资源的链接者。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多处提及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这在政策层面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目前,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服务。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价值亲和,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价值基础、专业方法、角色优势等可以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的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农村治理等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理论与实务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路径选择。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时,对其理论、方法、实务的反思和总结,也必然会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丰富的土壤。可以说,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但是,社会工作者如何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和挑战有哪些?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体有哪些实践路径?这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民的地位一直被忽视,乡村发展受传统思想观念、工业化和城市化政
策导向、国家支农惠农体系相对薄弱等因素影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 1 、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难
近年来,农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收入增速趋势呈“倒 U型”,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逐步弱化,绝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种地,而将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或者直接抛荒。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补贴或者依靠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增收的主力。但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技能本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城乡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2 2 、农村投入资金少,难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的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来看,城市在供水、供电、供热、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远优胜于农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设施水平数据显示,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 98.4%和 95.8%。此外,在卫生、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区服务机构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导致城乡矛盾进一步加剧。
3 3 、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美丽乡村任务艰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指出要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但是,长期以来,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民对于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家禽家畜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污染十分严重,严重影响农民的身心健康。此外,由于存在大量的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的村容村貌。
4 4 、各类人才短缺,实现人才振兴困难重重
实施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人才振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高收入和就业机会吸引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流出地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形势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XX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 X 万人,农村人口为 X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X%。目前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此外,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公共物品的供给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所以,如何引进人才,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是重大的课题。
5 5 、农民参与主动性不强,农村治理进展缓慢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之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民只顾“小家”利益,农村邻里关系僵化,村民间互动乏力,以前合作社、公社营造的良好关系逐步瓦解,家族觀念开始淡化。这种心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乡村振兴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利益,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就好;二是对自身的权利和能力缺乏正确认识,不认为自己的参与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改变。此外,农村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完善的乡村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
三、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可及性 第一,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乡村振兴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等,这决定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我国的乡村建设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有晏阳初“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这是社会工作在乡村建设中的早期实践。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和宗旨是“助人自助”,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各种困境,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培育和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链接资源,
注重“就汤下面”、“群策群力”,搭建城乡合理平稳的关系,去陪伴村民一道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大优势。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发展。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首先,“赋权增能理论”、“优势视角”和“参与式发展理论”等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次,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重要的三大方法,正确评估他们的需求,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服务方式,挖掘在地资源,培育、动员和增强村民的自助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尤其对于“三留守”人员,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为农村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最后,社会工作者作为第三方,不牵扯任何利益,可以真正倾听、关注、同情农民的处境,以倡导者的角色和身份反映给相关部门。
四、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2018 年国际社工日主题为“牢记社工心,建功新时代”,一直以来,作为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致力于帮助妇女、儿童、老年、青少年等群体,也在企业、医务、救助等领域有所研究,新时代就要有新作为,新时代就要有新目标,社会工作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二字含义,要更多
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因此,社会工作可以尝试从以下路径介入乡村振兴:
第一,做基层党委和村民组织的参谋和帮手。社会工作初入农村,和村干部打好交道是关键,这是开展介入服务的通行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考村官等形式嵌入到农村政府体制之内。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以血缘亲疏为纽带,因此建立专业的关系是前提。首先,社会工作者要采取“驻村”、“深耕”的方式,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村民建立“自己人”的人脉关系,切实成为农民群体的代言人。其次,社会工作要放下“专家”的身份,要同村民一起学习、一起行动。社会工作者要重视与村民的互动,要充分了解农村的政策,并将政策传达和解读给村民,同时,作为不断扎根于农村的社会工作也要向农村基层党委和村民组织建言献策,及时将农村存在的问题反映给相关人员,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
第二 ,做农村弱势群体的照顾者、支持者和陪伴者。当前,由于大量青壮年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长期居住在农村,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农村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单位,社会工作者理应勇担使命,发挥专业优势,作为村民“娘家人”去提供服务。通过开展需求评估、家计调查等,制定符合服务对象自身的计划,然后帮助链接资源,帮助其改变现有的困境,
改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刚开始的介入,社工应避免直接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方法,而是要善于倾听、陪伴,让其从心理上接受社工的帮助。慢慢地,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运用三大工作方法以丰富服务的形式,以真正帮助案主。通过建立“青少年成长小组”、“妇女文艺活动大比拼”、“老年康乐小组”等,让三守人群“活”起来。
第三,做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促进者。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社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帮助村民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其最关切的事情。所以,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该村的基础和优势,寻找适合且收益见效快的生计方式,如建立规模化的生态园、畜禽养殖、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物联网、绿色蔬菜、互联网+乡村振兴、农民+网络+公司、农民+生态农业+旅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新兴模式。总之,规划要科学,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品牌要响亮。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农村传统文化长久被忽视和遗忘,社会工作可通过推动村民开展和建立文化礼堂、村史修订、村祠堂、村博物馆、村历史古迹、村名人轶事等,提升农村的文化地位,更好地吸引外来人才的投资。
第四,做域外资源的链接者。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地在乡村内部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必然是开放的,既要
接受城市优势资源的进入,同时又要在农村盘活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其在地化。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城市所拥有的资源明显多于农村,如何将城乡资源打通值得仔细思考。在农村,往往存在着一批知识分子、党员、富商和中坚农民,如何发动这类群体为村民提供一些资源十分重要。此外,在大数据背景下,社工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帮助农村开发新业态、新产业,打造富有特色的产品,发挥旅游业的作用,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提供了契机。社会工作可以利用近年来的介入经验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優势和功能,社会工作必将有所作为。但是,农村始终是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地方,社会工作舶来的成分较多,如何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社会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可以承担起这份责任,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助力。
篇三: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9 卷第 5 期Vol.9
No.
5吕梁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liang
University2019 年 10 月Oct.
2019- 经济学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 资源对接和能力培育郭玲丽 1 , 龙兴云 2(1. 四丿 II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四川成都 610207,2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 , 四川成都 610072 )摘
要 :
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 , 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之一 , 也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 。
基于™ , 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 , 要注重打造一支具备优势技能 、 乡土热情满怀 、 政治觉悟高尚 、 干事创业有劲的高素质乡
村振兴队伍 , 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 , 以能力培育和资源对接为重点 , 推动乡村振兴
队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队伍建设;社会组织 ; 资源对接;能力培育中图分类号: C91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95
-185X(2019)05
-0072
-05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是综合性的和动
态化的 , 必须将乡村内外的力量组织起来 , 以 “ 合
力 ” 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
自然而然 , 乡村振
兴力量的队伍组建和作用发挥就成为基石 , 而力量
的引入 、 队伍的组建和资源的对接需要 “ 纽带 ” 连接
到乡村振兴中 , 社会组织天然的中介作用决定了它
必须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中做出贡献 。一 、 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决定了参与力量的多样性(一)乡村振兴研究现状概述乡村自古就是国家建设的重要 组 成部分 。
“ 中
国农村社会经历了传统乡 土 中国 、 新中国建立后的
城乡二元结构时期 , 现在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阶
段 ” 1 ] , 乡村振兴正是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
重要
。学术界对于乡村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 , 早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梁漱溟先生就在河北定县翟
城村开展乡村自治实验和理论建构 。
改革开放以
来 , 乡村在经济发展 、 政制调整和社会改良方面的突
出变化 , 引发了学术界的 “ 乡村建设 ” 研究热潮 , 有
关乡村的制度变迁 、 经济改革 、 文化建设 、 社会自治
等面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
2017 年 10 月 , 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 乡村振兴战略 ” 。
2018 年 2 月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中指出 , “ 到 2020 年 ,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 制度
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
[] 0 这些纲领性文件的
出台,再次引发学术界的 “ 乡村振兴 ” 研究热潮 。通过文献梳理 , 当前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相关政策内涵解读,包括乡村振兴战略重
大意义的阐述 :
“ 对于中国走出 ’ 中等发达国家 陷
阱 ’ ,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3 ] ; 对乡村振兴总体
要求的阐述: “ 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才
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
振兴道路 ” ⑷等 。二是地方实践经验提炼 。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
后 , 各地在中央总体战略指导下开展了具有地方特
色的实践 。
这些经验总结和问题探讨为学术界的
“ 乡村振兴 ” 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高层形成规
范化制度和体系化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就乡村振兴队伍建设而言 , 已有的研究聚焦乡
村振兴队伍建设的意义阐述等 , 对于乡村振兴队伍
如何构成 、 队伍如何组建 、 作用如何发挥等还存在研收稿日期 :
2019-08-23第一作者简介: 郭玲丽 (1990
- ) , 女 , 山西临汾人 , 在读博士 ,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政治发展 。72
究空间 。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 对乡村振兴
队伍整体构成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中的
作用做重点阐述 。(二)乡村振兴是系统性的工程1.
乡村振兴缘何是一项系统工程之所以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 , 是由当前
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要求所决定
的 , 是内部需求与外部推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0(1 )
国家均衡发展目标的全局性国家的均衡发展需要乡村的全面振兴,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就地域而言 , 国家均衡发展目标
的实现要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 第
二就内容而言 , 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 五
位一体 ” , 乡村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同向性决定其发
展布局也应当遵循国家整体发展布局 。
第一点决定
了振兴乡村是国家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
第
二点决定了乡村振兴是系统性的工程 , 需要将乡村
的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生态文
明建设共同推进 。(2)
乡村建设面临问题的多元性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多元性决定了解决之道的
系统性 。
对于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 意见 》
中给予明确总结,主要包括: “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
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 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
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 , 新型职业农
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
账较多 , 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 乡村发展整
体水平亟待提升 ; 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 , 农村金融
改革任务繁重 , 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
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 乡村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o 乡村振兴是破除当前农村
发展问题的战略决策和实现路径 , 也必当是系统
的工程 。2.
乡村振兴系统性的具体表现(1) 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首先 , 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体现为目标元素
的全面性 , 即乡村振兴要 “ 按照产业兴旺 、 生态宜
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 2 ] 。
它涵盖了乡村经济发展 、 生态保护 、 文明构建 、 社会
治理和群众生活等方面 , 是构成要素综合且全面的
目
标
。其次 , 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体现为目标设定
的阶段性 ,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
《 意见 》 依照总体要
求和现实情况 , 划分了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 “ 三个 ”
阶段和具体任务 , 即 “ 到 2°2° 年 , 乡村振兴取得重
要进展 ,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35 年 ,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
现;到 2°5° 年,乡村全面振兴 , 农业强 、 农村美 、 农民
富全面实现 ” 。
这个阶段目标的划分以制度和政策
框架构建为前提 , 以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为关键 , 最
终实现 “ 农业强 、 农村美 、 农民富 ” 的总体目标 。(2 ) 乡村振兴内容的系统性一是领
主
的
设 。
乡
要
兴 ,
的领
是根本 。
党的十九大报 告 中指出:东西南北中 , 党是
领导一切的 。
故而 , 中国共产党势必是乡村振兴的
领导主体 。
因此 , 做好坚持党的领导 , 加强乡村党组设 ,
升 乡
组
工
为 乡
兴的重要内
容 。二是自治能力的提升 。
乡村要振兴 , 村民自治
是基础 。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保障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治理 , 保障村民当家作主地位和切身利益实现的重
要途径 。
因此 ,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配套保障措施 ,
创新村民自治参与形式 , 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成为乡
兴的重要内容 。三是经 济 动能的积蓄 。
乡村要振兴 , 经 济 发展
是
。
乡
经 济 发展是
会
和
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
在整体经 济 提档升级的 攻坚 期 ,的
发展 、
的
分就
、 乡
的
发展
为 乡
兴的重要内容 。四是乡村文化的支撑 。
乡村要振兴 , 文化建设
是灵魂 。
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地域文明体系 , 它是
乡 土 社会 秩 序维持的精神支撑 。
在 乡 村经济发展的
同时 , 乡村传统文化保存 、 优秀美德传承 、 契约精神
和法治观点培育等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五是
生
的
善 。
乡
要
兴 ,
生
是标杆 。
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讲 , 是为了满足村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村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 村
民对于高质量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
对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享受成为乡村振兴
的重要内容 。六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
乡村要振兴 , 生态保护
是要义 。
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自然地理风貌 , 如何
在保持经 济 发展的同时保障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将绿色生态打造成为乡村经 济 发展的 “ 名片 ” ,
为 乡
兴的重要内容 。述 , 乡
兴是一
兴的 、
的 工程 ,
的
需 要强
的
。
,
73
何将最广泛的参与力量整合为强有力的队伍并参与
其中成为重点工作 。
力量整合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的必然选择 。二 、 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
力量支撑队伍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 能够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 、 智慧资源和物质资源支
持 。
因此 , 必须汇聚最广泛的力量 , 构建元素健全 、
职责明确 、 行动有效的乡村振兴队伍 0( 一 )
队伍建设对乡村振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和智慧保障 , 队伍组建和
作用发挥的效果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
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城
乡之间建设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 , 主要体现在人力
资源和物质资源上 。
要振兴乡村 , 势必需要补齐资
源供应不足的短板 。1.
设为乡
兴
人
智“ 人兴则乡村兴 ” 。
乡村振兴最主要是 “ 人 ” 的
振兴,即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回流和域外人才驻留 0
一方面 , 中青年劳动力回流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 、 基
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提供劳动力资源 , 另一
方面 , 域外人才驻留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支撑
和技术指导 。2.
设为乡
兴
物当前 , 物质资源不足也是制约乡村持续发展的
重要因素之一 。
目前的物质资源主要由国家划拨的
专项资金和乡村集体所有的资产构成 。
在国家经济
转型发展的形势下 , 部分从事传统产业的乡村企业
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破产 , 直接影响着乡村发展的内
部物质资源供给 ( 包括为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 、 为
乡村提供的集体收入等 )
。
因此 , 需要在提高域外
物质资源供应方面着力 。
一方面 , 通过加强乡村干
设 ,
续
国家
于乡
兴的专
金的有效使用 , 另一方面 , 通过引入域外人才 , 将其
所连接的域外民营企业等物质资源引入乡村 , 助力
乡
兴 。( 二 )
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的重要 内 容乡村振兴队伍是参与乡村振兴的各方力量的整
合 , 是将具备特殊技能的人才配备到乡村发展对应
领域 , 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
作 。
在乡村振兴系统工程的分类推进中 , 乡村振兴
队伍也要分类建设 、 有的放矢 01. 乡村振兴队伍的力量构成乡村振兴队伍的力量构成是依据乡村发展的现阶段问题和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而定的 。
它应当是
乡村内外力量的集合 , 包括党政工作人员 、 专业技术
人才 、 乡村居民 、 民营企业家以及热心公益人士等在
内的
。2.
乡
兴
的
组强有力的队伍不是个体的零散集合 , 而是不同
力量的有机组合和结构优化 。
对于乡村振兴队伍而
言 , 更是如此 , 需要将众多力量分门别类 , 使其各司
职 ,
分的最
最
, 即构
乡
兴子队伍 。一是党政工作队伍,乡村振兴的领导主体 。
这
个子队伍主要由县 、 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人员 、 村
委会成员和驻村 “ 第一书记 ” 构成 。
主要负责乡村
振兴的政治领导 、 思想建设 、 政策传达 、 组织协调等
工 。二 是专业技术队伍 , 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 。
这
个子队伍主要由县 、 乡两级农业 、 环保技术人员 、 科
研院所对口帮扶的支农技术人员 、 返乡大学毕业生
及其他类型技术人员构成 。
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技术
培育和推广 ,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等
工 。三是劳动保障队伍 , 乡村振兴的主力担当 。
这
个子
主要
乡
,
特 别是
工
流 的中青年 劳 动力构成 。
主要 负 责与外部支持力量的对
接 ,
的
设 工
。四是公益慈善队伍 , 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 。
这
个子队伍的人员构成类型比较复杂 , 包括热心公益
的民营企业家 、 已结束本职工作的乡贤 、 公益组织负
责人及工作人员等 。
主要负责乡村振兴力量吸纳与
培育 , 资金 、 技术等资源对接工作 。这四支队伍并非是完全独 立 和封闭的 , 它们之
间主体职责明确 , 但人员互有交叉 、 工作互相合作的
关系,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 三 )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的 必 要性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担负着乡村振兴的各项具体
工作 , 能力高低 、 素质优劣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
效 。
因此 , 要在吸纳力量甄别和队伍能力发挥方面
着力 , 着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 。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基于两点
现实:一方面 , 乡村振兴需要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
但是乡村内部缺乏与外部社会力量的有效关联;从
乡村走出去的以及关心乡村建设的志士仁人拥有支
持乡村发展的热情和资源 , 但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 0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 , 需要有与战略实施74
相匹配的能力素养 , 需要持续的培训教育 。
乡村内
部发展的需要和乡村外部进入的愿望需要 “ 纽带 ”
联结 , 因此 , 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中的
作用十分必要 。三 、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路...
篇四: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2022 年度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活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和 XX 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 2020 年自治区民政厅在 XX 区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精神,推动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困难群体,回应基层需求,民政局决定开展创新扶持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创新扶持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二、活动时间
2022 年 8 月 1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三、活动内容
(一)公益创投项目。
(二)社会组织项目认领。
四、活动目的
(一)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需求,有效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完善基层公共服务的供应体系;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基层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三)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公信力、执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可持续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
(四)提高全社会对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
五、实施主体
主办单位为民政局,负责公益创投活动的牵头组织。
承办单位为 XX 区民政局、致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公
益创投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公益创投项目的初评、日常监督和绩效评价。
协办单位为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各县(区)民政局,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指导公益创投项目具体落实,协助做好公益创投项目日常监督工作。
实施单位为确定资助项目的社会组织、接受资助的单位,负责按项目计划执行项目,报送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严格资金使用管理。
六、活动规则
(一)公益创投项目
1.申报主体
申报公益创投项目主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信
息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3)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以及依法缴纳税收、社会保险费的良好记录;
(4)有符合要求的固定办公场所及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固定工作人员;
(5)具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所必需的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资质;
(6)近三年以来无违法违规行为。
2.征集范围
在农村地区(乡镇、街道)范围内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群体服务类、邻里守望类、志愿服务类、公益服务类等。
(1)群体服务类: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孤儿、“三留守”人群等群体开展的具体服务项目;
(2)邻里守望类:邻里相伴、邻里帮扶、送健康进农村、
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纠纷调解等项目;
(3)志愿服务类:助学、科学普及、产业发展、文化体育、绿色环保、防灾减灾等服务项目;
(4)农村公益服务类:围绕农村居民需求开展的各类公益服务项目;
(5)其他公益服务类:其他有助于宣扬公益理念、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进步的公益项目。
3.项目要求
(1)社会需求广泛性:项目所涉及的社会需求具有广泛性,在项目实施区域范围内有一定比例的人群遇到相同的社会问题。
(2)现实需要迫切性:项目所解决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迫切性,现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未开展足够的专门服务以满足此部分需求,亟需公益服务项目的介入。
(3)目标定位公益性:项目服务指向明确,受益群体精准,公益性质突出,实施后有助于推动社会组织队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4)项目具有创新性:项目的内容、实施理念、运作模式、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等具有创新性。政府已经针对相应人群提供了相同服务或业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参与创投活动。
(5)项目策划科学性:项目策划符合政府相关政策导向,项目受益人界定清晰,项目目标明确,经费预算合理,计划安排可行,评估指标科学,落地性、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较强。
(6)项目实施可行性:项目实施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成员拥有与项目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项目执行团队人员配置得力、分工合理且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评审优先考虑面向民生、面向基层的项目;优先考虑获得3A(含)以上等级评估的社会组织项目;优先考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成效明显的社会组织项目;优先考虑在柳州志愿服务网注册,且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的社会组织项目。
4.资金安排
(1)本次公益创投活动经费从 2020 年自治区民政厅在柳州举办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下拨的专项经费中列
支,其中,市民政局安排 30 万元资助 5-6 个公益项目,每个项目原则上不超过 6 万元;XX 区民政局安排 15 万元,支持本辖区社会组织在辖区内乡镇、街道开展的公益项目。
(2)获选项目预算经费根据项目周期和评估结果分期拨付。其中项目经费在项目启动,经承办单位考察后拨付 60%,中期评估通过后拨付 20%,终期评估通过后拨付剩余的 20%。
5.实施要求
(1)签订项目合同。项目一经立项,由出资方、承办单位与创投主体正式签订合同。
(2)完善项目方案。承办单位组织专业督导及顾问团队对创投主体提交的项目进行专业督导,帮助入围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
(3)督促项目实施。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的实施团队按照合同要求实施项目,并提供能力建设服务,以提升获选项目的实施成效和项目团队的整体能力。
(4)组织监督评估。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的实施团队按月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
和评估。承办单位每月以书面形式向主办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度、资金监管等情况及阶段自评报告,并负责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5)做好项目总结。获选项目的实施团队在项目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交总结报告。承办单位负责对创投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并形成自评报告报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牵头对创投活动进行评估总结。
6.实施步骤
(1)项目申报(2022 年 8 月 25 日前)
各申报单位可通过民政局官网,下载填写《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项目申请表》,于 8 月 25 日前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至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纸质版和电子版各一份,纸质版需加盖申报主体的公章。
(2)项目评审和立项(2022 年 8 月 31 日前)
从社会组织专家库抽取 5-7 名专家进行现场评审,根据标准当场打分,确定最终获得资助的公益项目。项目公示后,由民政局批准立项,确定立项名单和立项资金。
(3)项目签约仪式(2022 年 9 月 10 日前)
举办项目签约仪式,现场三方签订项目合同。
(4)项目实施(2022 年 9 月—2022 年 12 月)
项目立项后,项目执行单位应于 2022 年 11 月底前完成项目内容的 60%,并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前向市民政局报送项目中期报告,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实施项目全部内容。
(5)项目总结及验收(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
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执行单位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向民政局报送项目总结报告(3000 字以内),内容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等,并附相关佐证材料。民政局组织评估专家现场查看项目落实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并对项目进行评估。
(二)社会组织认领乡村振兴项目
1.项目收集(2022 年 8 月 13 日前)
收集农村地区乡村振兴项目需求,主要涉及教育扶持、健康扶持、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扶持、直接救助等 5 个领域。
2.项目认领(2022 年 9 月 10 日前)
向全市社会组织进行意向征询,动员社会组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力所能及认领项目(也可多个社会组织共同认领一个项目),并上报认领意愿。
3.项目认领对接(2022 年 9 月 20 日前)
举办项目认领对接会,现场签订认领意向书,为认领项目的各社会组织颁发参与乡村振兴有关证书,并作为今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其他评先评优的依据。
4.项目实施(2022 年 9 月—2022 年 12 月)
接受资助单位根据经费预算推进项目开展,定期向民政局汇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落实到位。
5.项目验收(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
组织认领项目的社会组织到现场验收,查看项目落实情况
和经费使用情况。
七、项目监管
(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或通过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当使用项目配套资金和社会定向捐助,违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项目执行单位、接受资助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项目执行单位、接受资助单位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时,应及时向主办单位提出,并退回已经拨付的资金;未经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同意,不得擅自向其它组织和个人转让服务项目。
(三)项目执行单位、接受资助单位未严格按照合同、意向书约定认真实施服务项目的,主办单位不再为其申请服务项目后续资金的拨付,同时追缴已拨付但尚未使用的资金。
(四)凡提供虚假资料或采取其它不正当手段虚假参与公益创投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与资格并追回所获资金,同时在媒体进行通告,三年内不得参加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或其它类似活动。
篇五: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面临 的困境及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和主体参与,在我国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背景下,它作为实施乡村战略多元化架构中的重要一极,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又面临现实困境,探析参与可行性路径,有利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需要社会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根据民政部 XX 年民政事业发展公报,截至 XX 年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 X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X 个、基金会 X
个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X 个,与 XX 年相比增长了 X 万个,增速为 X%。处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重要构成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具有弥补性优势,也面临现实性困难,探寻其参与实施乡村振兴现实路径,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
一、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以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有别于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的正式或准组织性的组织。通常包括各种会员制组织的社会团体,如学会、商会、研究会、协会、联合会、促进会等;还有非会员制组织的不同类型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学校等公益性服务实体及其所谓的草根(社区)组织。
社会组织的基础功能是依据自身理念和条件,广泛吸引、集聚各种社会资源为一定对象提供服务,它既不同于政府服务“法定性”,也不同于企业服务“交易性”,而具有选择性、非营利和民间性,使它在服务弱势群体、发动乡民参与、探索模式项目和参与协商治理上,具有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作用和特性。
(一)弥补政府调节的局限性
政府在乡村振兴进程当中统筹全局,扮演“总指挥”角色,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实施者,但也要规避其全能运行倾向所形成的负面影响。“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单方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致使公共服务出现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而这与受信息不对称、监督机制不健全、致贫因素复杂等密切相关,单一供给模式无法适应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多元化需要。社会组织基于中立性和公益性,能够动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补充财政紧张和公权供给不足,同时吸纳社会精英和专业人员,丰富乡村振兴需要和最稀缺社会资源,避免烦琐中间环节,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直接提供具体或针对性支持和服务。
(二)弥补市场的机制缺陷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往往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信号,引导不同主体在谋取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透明度低的广大农村地区吸引助农扶贫资源困难,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上存在短板。社会组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补充,基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鲜明特色,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公平
性,能够引导、吸纳、汇集社会资源向乡村流动转移,弥补市场供给服务的不足,不断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需求。
(三)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特殊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组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全方位参与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强调:“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特殊优势,能够广泛吸纳资源、提供专业服务、辅助弱势群体、动员乡民参与、实施项目支持和参与乡村治理,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 社会组织已遍布并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其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地位和保障依然缺位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依据,主要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还有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组织运行及发展的合法性问题。但由于没有制定专门的“社会组织法”,其地位缺乏法律规定和保障,参与公共服务的权利、义务及其责任缺少具体规定。在缺乏相关法律供给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与地位、权利与义务依然含糊,导致其在实践中站不稳脚、找不到座、定不好位,主动性、创新性薄弱。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在立法层面,明晰社会組织的法律地位、主体资格、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并明确其参与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形式路径,具有客观性和迫切性。
(二)公信力及其能力有待加强
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既包括自身的信用水平,即获得政府、公众信任和支持的能力,也包括政府和公众的信任程度。由于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自身运行不规范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从而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我国社会组织起步晚、进程慢,参与乡村建设的本土化经验实践有限,自身运行的经费资金不足、资源动员不够、管理运行不畅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施的范围和深度。新时代的我国社会组织进入发展快车道,政
府应当针对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组织规模小、经费来源少、物力资源缺和人力资本匮乏等问题,积极给予政策、资金、人力、项目和管理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助力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全面提升其公共服务供给和参与乡村振兴能力。
(三)资源与专业人才相对薄弱
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吸纳社会资源、补充公共服务、推动农村治理和搭建沟通桥梁,都离不开资源资金的保障与专业人员的指导。当前,众多社会组织动员资源缺乏、筹资能力薄弱、专业人才不足和管理水平不强。如不少社会组织的活动经费,就多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补贴以及项目经费,会费占比也不高,内部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外部也无法掌控资源,致使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服务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基于非营利性和自主性,借助项目平台,实施资金无偿投入,由于投入产出机制的缺失,也影响后续资金的积聚。同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社会精英的组织实施。基于公共性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吸引吸纳专业人才与社会精英,多基于个体的公益意识和道德水平,同时经费资金短缺,影响了自身人力资源建设,也必然制约其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力。
三、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社会组织应当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着手,针对当下的现实困境,积极探寻参与的可行性路径,以助力乡村社会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社会组织的立法工作
良好制度环境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要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创新社会治理”要求,修正管控型立法理念,尽快启动“社会组织法”及其参与公共服务的立法工作,明确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责任、义务及其治理结构、登记监管和准入制度等,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和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加快修订《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适应社团、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社会组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调整冲突条款,完善制度机制,逐步构建协调统一、内容完备的法治体系。当下,发挥地方立法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制定地方性的法规。
(二)强化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良好服务能力是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首先要加强社会组织机构建设。以组织章程为核心,健全权责明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明晰内部
管理制度规范,强化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转和发挥功能。其次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吸纳。通过多种形式,采用优惠待遇,加大专业人才、学者教授和社会精英的引入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现有专兼人员培训教育,提高思想、业务和服务素质,全方位优化自身组织人力资源架构。最后要完善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保证有效管理的关键,坚持评价取向与发展取向相结合,构建与全体成员需求契合的激励政策,增强公益理念和服务意识。
(三)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
高效公共服务水平是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只有丰富资源来源,才能确保高效服务。社会组织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质量水平,要积极寻求政府的资源支持,如专项资金、购买服务、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等;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捐赠、资金辅助、物质帮助等各种形式,获取资源资金支持;要注重吸纳社会精英参与,如私人捐助、提供服务和名人效应等,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要精心打造品牌项目,这有利于自身知名度、公信力提高,有助于获得社会社会各界捐助和筹措资金;要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可通过添置增值性资产、基金保值增值、规范非营利性服务收费等各种途径和形式,持续提
高创造资金能力,不断拓宽经济资源,壮大参与乡村振兴实力。
篇六:社会组织乡村振兴
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六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通知》(民发〔2022〕11 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广泛发动广大社会组织参与和支持吉林乡村振兴,省民政厅、省乡村振兴局决定在全省开展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六项行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精准对接广大农村农民帮扶需求,分类打造载体、创设专项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积极有效克服新冠疫情影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吉林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2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动。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推进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民政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保持有关支持、激励、规范政策总体稳定,不断优化保障措施,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围绕“五大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自觉自愿,合作共赢。要尊重社会组织参与意愿,积极做好鼓励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助推社会组织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常态化、长效化。指导社会组织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开展行动,与乡村振兴目标、政策导向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保持一致。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实施。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特殊群体关爱、社会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结合社会组织自然情况和功能特点,围绕专项行动,分类组织实施,引导更多社会组织紧贴实际,积极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社会组织支持乡村振兴水平稳步提升、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工作载体平稳运行、帮扶领域不断拓展,建成一批社会组织帮扶合作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特色品牌,推广一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全省
3 范围内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全省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脱贫产业持续壮大,低收入人口得到帮扶,脱贫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发动广大社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自主确定支持领域和帮扶对象,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一)创业就业行动。发动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发展型社会组织,参与开发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就业岗位。发动学会、技术协会等科研型社会组织,围绕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大众创业、扩大就业提供智库支持。
(二)人才培育行动。发动民办学校等研究培育型社会组织,为乡村发展和农民需求提供政策咨询、参与三方评估、开展科学普及、帮助农民学习掌握职业技能、致富技术,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
(三)扶弱济困行动。发动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慈善关爱型社会组织为农村残疾人、留守儿童、受灾群众、低保及特殊困难老年人(包括独居、空巢、留守、特困、高龄、失能失
4 智、重残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群体等提供帮助,发动志愿者协会开展居家老年人巡防关爱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扶弱济困的社会氛围。鼓励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收费给予优惠。
(四)医护康养行动。发动医院、康复机构、医药协会等医养康保障型社会组织,对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开展义诊、发放药物、提供权益保障服务。鼓励医疗、托育、养老、康复等社会服务机构为困难群体费用给予减免。
(五)社会治理行动。发动志愿者协会、公益服务队、村屯服务中心等社会治理类社会组织,通过公益活动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治理共建、文化养老、乡村建设等文明实践活动。创新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高效发展。
(六)消费帮扶行动。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参与消费帮扶,积极参与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和各类线上线下助销活动,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脱贫地区及对口帮扶地区的农副产品,促进脱困人口持续增收和脱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5
三、组织推动
顺应当前我省全力克服疫情影响,争分夺秒推动复工复产的新任务新要求,提早发动、加快行动。
(一)发动报名。各级民政部门要广泛发动域内社会组织,填写《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报名表》(见附件 1),指导各社会组织结合实际申报所参与的乡村振兴行动类别。各市(州)民政部门会同乡村振兴部门梳理汇总首批报名情况,形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联络清单》(见附件 2),于 6 月 10 日前分别报送省民政厅和省乡村振兴局备案。按照自愿参与原则,社会组织可随时报名。
(二)有效对接。各级民政部门会同乡村振兴部门,利用部门公众号、政府官方网站、主流新闻媒体、发放宣传单等多种载体发布乡村振兴需求,便于社会组织依据乡村振兴需求要点选择确定帮扶对象和内容等(见附件 3)。社会组织也可自主与当地乡、村对接,自行选取帮扶对象和内容。
(三)推进落实。各地要精心组织指导,遴选一些工作基础好、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抓示范、做引领,帮助其明确参与领域和帮扶对象,开展专项行动。可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和工作需要,
6 适时举行启动仪式,营造浓厚氛围。各级民政部门会同乡村振兴部门每半年调度工作进展,形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整体推进清单》(见附件 4)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推进成效清单》(见附件 5)相关工作报告和清单,由民政部门会同乡村振兴部门汇总后,分别报送省民政厅和省乡村振兴局。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各地要把发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统筹部署,加强协调,协同作战。推动民政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和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利用政务服务网,建设集中统一、开放共享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互联网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乡村振兴相关规划、政策、项目等需求信息,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提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供需对接成功率。
(二)完善协调机制。乡村振兴部门要结合乡村帮扶需求,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为社会组织参与行动提供有利条件。乡村振兴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创造供需对接机会,通过展览展示会、公益创投大赛、考察调研等助推精准帮扶。社会组织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要注重业务指导,在信息共享、资源互动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民政部门要强化调度与指导,适时组织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形成工作合力。
7
(三)优化支持政策。民政部门要在社会组织评估、评优等工作中增设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指标,创新工作机制、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加大有关分值比重,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活力。乡村振兴部门要优化服务保障,整合“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金融服务吉林乡村振兴平台、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中的大型银行、重点企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力量,与社会组织对接协作,互动发展。对参与乡村振兴业绩突出的社会组织予以表彰奖励,增强参与和支持动力。
(四)培育社会组织。民政部门要会同乡村振兴部门注重帮扶社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强化业务培训、支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措施,注意培养专业水平高、热心乡村振兴事业的基层社会组织人才。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依法登记成立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五)强化宣传引导。各级民政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动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要通过表扬通报、专题报道、案例宣传等方式选树典型,提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8
各地民政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要定期向省民政厅、省乡村振兴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省民政厅会同省乡村振兴局做好省本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具体事宜。
附件:1.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报名表
2.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联络清单
3.XX 市(县)乡村振兴帮扶需求要点模板
4.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推进成效清单
5.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项目进展清单
9 附件 1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报名表
社会组织名称
法定代表人
拟参加行动类别
登记地
承办人
联系方式
业务主管(行业管理)部门
联系人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社会组织概况以及参与行动工作计划
(可添加附件)
本组织自愿参与乡村振兴行动,履行相关行动义务。
法定代表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①拟参加行动类别是指“六项行动”或自行确定任务内容; ②请将复函扫描件发送至 xxxxxx@xxx.com。
10 附件 2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联络清单
序号 市(州)
县(市、区)
社会组织名称 拟参加 行动任务 法
定 代表人 负责部门 具体负责人 通讯地址 部门名称 责任人 联系电话 姓
名 联系电话 1 XX 市 市本级 XX 商会 A XXX 办公室 XXX XXXX XXX XXXX X 区 X 街道 X 号 2 XX 市 XX 县 ... ... ... ... ... ... ... ... ... ... ... ...
备注:①此表用于统计掌握社会组织报名参与情况,由民政部门会同乡村振兴部门填写,汇总后分别上报省民政厅和省乡村振兴局备案; ② 拟参加行动类别是指“六项行动”或自行确定任务内容。
11 附件 3
XX 市(县)乡村振兴帮扶需求要点模板
1.本地区乡村振兴年度工作要点、阶段重点工作、专项工作计划、规划等; 2.本地区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软弱涣散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千村示范示范村等乡村振兴重点村屯的分布情况; 3.本地区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户、重病户等弱势群体在乡村的分布情况; 4.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概况,农业产业项目发展方向及其他资金项目需求; 5.本地区扶贫车间、脱贫劳动力的分布情况; 6.主要农副产品产能分布及助产注销需求; 7.其他需要社会组织参与支持的情况。
12 附件 4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推进成效清单
填报单位:
(盖章)
填报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市(州)
县 (市、区)
参与率 辖域社会组织数量(个)
参加乡村振兴行动社会组织数量(个)
开展项目(活动)
数量 投入资金(万元)
投入人员(人)
受益人口(人)
其中社会组织购买和帮销农副产品(万元)
总数
截至上年末
当年新培育
XX 市 市本级 A/B B=C+D C D A
XX 市 XX 县 ... ... ... ... ... ... ... ... ... ... .. ...
备注:①此表用于掌握辖域内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总体推进情况,每半年调度统计一次; ②辖域社会组织数量,是指在当地注册的社会组织数量,如该组织在当地注册且在其他地区参与乡村振兴,则参与率在注册
13 地统计。
附件 5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项目进展清单
市(州)
县 (市、区)
社会组织名称 参加行动类型 所帮扶乡、村、户 投入资金物资(万元)
投入人员(人)
受益人口(人)
项目起始时间 社会组织联系人 及电话 项目帮扶地联系人及电话 当前成效 XX 市 市 本级 X 商会 A X 乡 X 村
2022-X-X
项目已完成 XX 工作,正在 XXX,计划 XXX 完成。
XX 市 XX 县 X 协会 C X 村 XXX ... ... ... ... ... ... 已完成。
... ... ... ... ...
14
备注:①此表用于掌握所辖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具体推进情况,每半年调度统计一次; ②拟参加行动类别是指“六项行动”或自行确定任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