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3篇

时间:2022-11-25 10:30:03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3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收稿日期:2019-05-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社会工作中个人治疗与社会变革的争议及整合研究&rdq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3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3篇

篇一: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日期:2019-05-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社会工作中个人治疗与社会变革的争议及整合研究” (19YJC840018)作者简介:李伟,男,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研究。Aug.,2019Vol.27 No.8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2019年8月第27卷 第8期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理念、模式与方法李 伟(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乡村振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作为以服务为本的社会工作,对于乡村社会服务的振兴不可或缺。为了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农村社会工作必须采取正确的理念、模式及方法。具体而言,价值理念表现为助人自助和社会公平,前者有助于推动村民的自力更生和村庄的“内源式”发展,后者有利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服务模式包括“社工驻村”和“社工进村”,前者旨在提供“零距离”的服务,社工长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致力于村庄的发展;后者远离村庄,通常采用项目制的方法提供一次性的服务;介入方法则是将服务村民的个人治疗与针对村庄的社会变革有机整合,在提升村民个体幸福感的同时,兼顾村庄整体环境的改善。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理念;模式;方法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9)08-0117-08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二者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医疗服务、教育资源、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距。显然,这种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即社会平等或社会公平。在这种背景下, “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振兴乡村的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方位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的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推进措施等。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中,社会工作的角色不可或缺,因为它以“助人服务”作为专业的根本宗旨。对于乡村来说,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 [1] 。尤其是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到村民幸福感的提升,所以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2] 。事实上,在国际社会,扶持乡村建设一直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 [3] 。所以,作为社会工作分支之一的农村社会工作,将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两次提到了社会工作。其中在第二十七章第三节要求:

 “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第三十章第三节要求:

 “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 ·117

 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4]那么,农村社会工作应当如何参与乡村振兴这一宏伟战略?其遵循的价值理念、采取的服务模式、使用的介入方法分别是什么?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二、助人自助与社会公平: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一)助人自助与乡村的“内源式”发展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实现“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5] 。顾东辉将助人自助分解为“助”+“人自助”,即助人是手段(助),案主实现“自己能帮助自己”(人自助)是最终目标 [6] 。简言之,助人自助强调的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帮助服务对象获得能够自力更生、独立应对生活困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将这一概念转换成本土话语进行表述,便是“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标。因为只有获得了独自谋生的能力和工具(渔),才能自食其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显而易见,这一强调自力更生的助人自助理念,与此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下的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所倡导的“内源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和“内生能力”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以精准扶贫为例,人们一再强调要改变仅仅依赖“输血式”的外部扶持,注重贫困群体“造血式”的内源发展。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者而言,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牢记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将其与内源发展、内生能力有机结合。首先是乡村振兴中的内源发展理念。

 “内源发展”的概念在1970年代末就已出现。到了19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研究计划:

 “对促进适应各国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发展进行研究。”这一项目的推行,使得内源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内源发展强调:

 “发展是人民的发展。人民的发展最核心的是人民的创造力以及自主性的提高,而这些创造力和自主性必须源自人民自己的生活。”[7]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对外部资源和外部力量的过分依赖,运用源于自身生活的各项能力、知识来应对生活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中强调:

 “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8]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并不反对外部力量的协助,而是反对仅仅依赖外部力量。因为外生性发展是短期的,如果不能逐步转化为内生性发展,乡村的发展将难以持续 [9] 。其次,与内源发展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内生能力(endogenous capacity)。只有村民个人以及村庄整体具备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内源发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内生能力是本源,工具是手段,内源发展是最终目标。这种内生能力一旦培养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林毅夫将这种能力界定为:

 “一个企业在没有政府或其它外力扶持的情况下,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10] 如果将这一定义移植到乡村振兴中,便是一个村庄在不过度依赖外部力量的前提下,利用村庄内部资源、依靠村民自身的努力,实现村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所以,有学者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升乡村的内生能力,要想实现从外生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的转变,必须依赖乡村内生能力的提升 [9] 。(二)社会公平与乡村社会服务的均等化与助人自助一样,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工作中的“社会”一词便具有这层含义 [11] ,这是国际及国内社会工作界的基本共识。在国际社会工作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在1996年修订的《伦理守则》中强调:

 “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一起追求社会公平,为了案主的利益促进社会变革。”[12]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在2000 年以及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协会(IASSW)在2001年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中,都强调了社会正义的不可或缺 [13] ;在2014年的世界社会工作大会上发布的《墨尔本宣言》中强调,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 [14] ;2016 年,在首尔举行的世界社会工作大会发布的《首尔宣言》中,同样强调了社会正义。在国内社会工作界,张和清认为“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在于维护弱势人群的权利,践行社会公平正义”[15] ;王思斌强调农村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提高村民的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社区的公平、公正、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16] 。社会正义的核心内涵是社会平等。有学者在某项相关的调查中发现,所有访谈对象都认为平等是社会正义的核心。具体来说,社会正义就是:

 “追求平等,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确保在获得医疗保障和良好教育方面不受压迫与歧视。”[17] 在社会正义的研究领域,罗尔斯的贡献卓越。在他的正义理论中,便将平等看作正义的核心原则。具体而言,正义的第一个原则被称为“平等的· ·118

 自由原则”,用来分配机会和权力,保障人们的平等、自由。第二个原则的第一部分是“差别原则”,用来调节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第二部分是“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用以分配机会,即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权力地位 [18] 。正是由于对平等的强调,他的理论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由“自由”转向“平等”[19] 。之所以强调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正义、社会平等,是因为这一理念不仅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相契合,同时也符合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倡导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平等与公正 [20] ,倡导建立一个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我国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导致的结果是,虽然社会财富总量急剧增长,但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由于受“二元分割”制度的影响而显得尤为突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指出,城乡差异等结构性因素是造成财产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21] 。正是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报告大指出“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于是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所以,这一战略的核心目标便在于推进城乡之间的平等。对于以服务群众为本职工作的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坚持社会正义的具体目标便在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早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就首次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其中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那么,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始终要确保每个村民都能获得相应的专业服务。尤其是对于那些亟待服务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社工必须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三、社工驻村与社工进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模式(一)社工驻村:社会工作“零距离”地参与乡村振兴社工驻村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驻扎在村子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向村民提供“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在这种模式中,专业的服务站设在村子当中,工作者随时随地向村民提供上门服务。显然,这种服务模式有着突出优势(如距离近),所以很早就受到了专业界的重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历史上都出现了类似的服务模式。西方的社会工作发源于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目标在于应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问题 。

 其 中 萌 芽 于 1884 年 的“ 睦 邻 友 好 运 动 ”(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SHM)所倡导的服务理念,便与社工驻村接近。具体而言,当时SHM中的社会工作者,直接搬到东伦敦的贫民区中,开展贫民服务和社区改造运动 [22] 。在美国,著名的SHM组织是位于芝加哥的“霍尔馆”(Hull House),它的工作者都是长期居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居民”。既然社会工作者是“居民”,就没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当小区居民有需要的时候,社工就能随时出现在居民身边。SHM坚持的理念是“与人合作共事,而不是为人做事”(do with not do for),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是“与别人一起做善事,而不是为别人做善事”(one does good with people,not to people)[23] 。之所以强调驻扎社区,因为SHM认为,只有与贫民共同生活,才能切身体会其中的艰辛,了解不良社会结构对于贫民的压迫。正如卢成仁所说,SHM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让志愿者亲身体验并参与民众的生活,了解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及严重程度,进而思考更具整体性的社会政策 [24] 。在中国,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就已经出现“驻村”服务的理念和实践。当时,一些志士仁人认为,要想拯救处于内忧外患双重夹击下的中国,就必须深入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 “打成一片”,继而彻底改善乡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于是,在知识界出现了一股“到民间去”的热潮,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平教会便主张“博士下乡”,当时有许多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定县,从事平民教育运动。这些知识分子驻守村庄,深入田间地头,运用科学知识发展农业生产,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果博士们没有对草根社会进行深入了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25] 。在乡村振兴中,驻村服务模式同样不可或缺。因为每个村庄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治理结构、风土人情等。面对这种“千村千貌”的情况,很难笼统地、不加区分地分析我国现存的大约60万个村庄振兴的适应性策略 [26]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村庄的振兴模式都是不同的。正如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必须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 ·119

 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社工只有通过驻村系统地了解各个村子的全貌,而后才能制订出相应的振兴策略。尤其是一些村庄内部不同宗族之间复杂的人情矛盾关系,只有通过驻村的方法,与村民长期接触、深度交往之后才能了解。社工通过驻村的方法来参与乡村振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有效应对村落社...

篇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组织

  现阶段的乡村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活跃于乡村场域并且关注或者服务乡村的各类公益性、服务性、自治性的民间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社区活动团队等等类型。[1]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乡村传统社会结构也出现整体流变和调整,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变革、乡村社会组织的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也提供了契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局化考虑的同时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社会组织不能也不应缺席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大方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变革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社会组织在今日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究竟如何?其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又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和特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要求和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给乡村社会组织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三农”问题一直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聚焦点。从国家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看待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包含乡村产业、乡村组织、乡村文化以及乡村人才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振兴,社会组织是组织振兴的题中之意,不可缺位。

 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一直处于改善过程中,相关政策供给也一直没有停止。勿论远近,仅从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同年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到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再到 2017 年 12 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国家对于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一直没有停止政策支持、思路引导和制度探索。2018 年可谓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规范年。一方面是新出台制度的规范性落实。为贯彻落实2017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民政部召开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现场会,提出具体贯彻落实的重点任务和举措;会同 34 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把人、财、物向基层下沉、倾斜,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条件和保证。[2] 另一方面是新制度规范的出台。为了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政策体系,民政部推动出台了《志愿服务条例》,进一步规范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3] 2018 年 1 月 24 日,民政部制定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公布并实施,[4] 这意味着针对社会组织的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得以更加有序发展。2018 年 2 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

 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5] 2018 年 4 月 1 日,《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6] 在社会组织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全国首部社会组织管理地方性法规也于 2018 年 10 月获得通过,2019 年正式施行,不能不说是一大进展。[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8] 提到,未来三项重点工作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也从另一角度为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明确了方向和领域。2018 年 7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案[9] ,继续强调农民合作社在国家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逐渐意识到互助合作组织形式的优势。这些对于社会组织尤其是乡村社会组织而言都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开发空间。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对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还有待突破,对于乡村社会组织依然没有指向性的专项政策法规,对于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意见。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10] 中,有两处提到“社会组织”。规划在提及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之后,指出,“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乡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规划还提到,“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由此做出的一个初步判断是,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通盘考虑中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和开始关注对象,一方面已经开始被关注,另一方面主要被纳入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的框架层面,尚待长远的战略规划布局和定位。

 作为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弱势群体”,乡村社会组织长期在政府和社会的视线边缘游走,其发展不可与城市社会组织同日而语。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对上述政策环境和制度空间,乡村社会组织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如何?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

 现阶段各地乡村振兴中的社会组织及特点

 乡村社会组织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乡村社会组织数量这一基本数据的统计仍然缺乏清晰的描述和认识,乡村社会组织的确切数据一直处于存在而不被人知的状态,也尚未有专门对乡村社会组织做出统计的机构或者部门。仅仅是在一个宏观层面的判断上,乡村社会组织被普遍认为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发展较落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目前都尚未充分发挥出其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用,也尚未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绩效和农民自治水

 平。

 从部分相关数据可以初步管窥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根据民政部《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76.2 万个,比上年增长8.4%。其中,社会团体 35.5 万个,比上年增长 5.6%;各类基金会 6307 个,比上年增长13.5%;民办非企业单位 40.0 万个,比上年增长 11.0%。这些数据仅仅在社会团体类别中提到了与乡村社会组织有关的数量情况,将农业及农村发展类社会团体作为工商服务业、科技研究、社会服务等 11 个社会团体类别中的一支,在 35.5 万个社会团体中占到 6.2 万个,占比约为 17.46%。[11]

 关于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一类也提到了乡村社区服务组织。据统计,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 40.7 万个,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 619 个(其中农村 16 个),社区服务中心2.5 万个(其中农村 1.0 万个),社区服务站 14.3 万个(其中农村 7.5 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 11.3 万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 15.3%,相较于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的 78.6%,约为后者 1/5 的覆盖率;另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9.6 万个。[12]

 上述对于组织的数量统计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组织类型划分对于统计发展概貌的重要性。目前,学界对于乡村社会组织有多种划分标准。例如,有的把乡村社会组织按照共同体的结合形式划分为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秩序共同体、乡村文化共同体和乡村风貌共同体。有的直接按照乡村社会组织的性质罗列为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社区活动团队等类型。有的则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经济型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自治型社会组织和传统型社会组织。[13] 还有的认为,乡村社会组织就必须强调“自治”,一则组织主体必须以一定范围内的农民为主,二则组织定性必须是党组织和农民委员会以外的非官方自组织,三则组织运行必须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笔者倾向于按照成立方的不同,对现阶段乡村社会组织进行类型划分,一类是由政府主导成立或者由原来的政府分支机构通过改制而来,这类组织数量相对稳定,地域分布和配比也比较平衡,比如老年协会、部分乡村金融组织等;一类是由一定范围的农民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对本地区乡村治理的认知自行成立的组织,比如种植/养殖业协会、大爷大妈志愿者服务小分队、XXX 调解工作室等,这类乡村组织极大地激活或者补充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空缺职能,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调和剂”和“凝聚剂”;目前,以政府主导的孵化型社会组织间接培育乡村社会组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还有一类是由社会各界人士针对乡村社会治理需求辅助当地农民成立的组织或者自行成立后作为乡村外部组织介入乡村本地发展和治理的组织,如作为浙江某市级人大代表的职工个人因为热心乡村事业而成立的志愿型工

 作室,专注于城乡社会治理和乡村精准扶贫的资源对接,又如社会学学者杨团主持的“综合农协”和“百乡工程”,这些组织在专业性指导、资源整合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然,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乡村社会组织而言,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类型的划分,有助于人们对其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的了解,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类划分标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考量乡村社会组织是否真正从所在乡村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出发,是否符合农民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需求和期望,概言之,乡村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否符合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实际。

 无论做出哪种分类,首先需要厘清并辩证看待乡村社会组织。一方面,乡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综合而全面的。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组织的功能全面并不意味着能够让乡村社会组织完全替代乡村其他组织,也不意味着原有的乡村组织尤其是乡镇政府和村级两委组织能够借此推诿自身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责任。

 针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14] 现阶段的乡村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改善乡村社会治理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乡村社会组织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目前,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方面,以种植或养殖专业合作社、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主力军。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专业合作社或农场借助有期限的合同契约,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脱节、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相矛盾等问题,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体现了强劲的壮大当地乡土产业和带农增收的能力。截至 2017 年 9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 196.9 万家,是 2012 年的 2.86 倍,是 2007 年的 76倍;全国入社农户超过 1 亿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 46.8%,社均成员约 60 户。[15] 面对这一庞大生力军,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扶贫互助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资源和平台,通过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关爱等形式,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案例评述:乡村社会组织推动产业扶贫

 社会组织相对较为发达的四川省,其社会组织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扶贫工作要求,挖掘扶贫资源、搭建相关平台以及创新扶贫方式,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成效比较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该省社会组织在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实施扶贫项目2200 余个,投入扶贫资金 10.7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 197.2%),帮扶困难群众 110 万余人次。[16] 社会组织发展同样较快的广东省,更有多家科研院校推动成立的社会组织,从传统文化和技术革新入手,助推乡村产业扶贫。广东绿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绿耕城乡互助社基础上发展成立,建有城乡合作平台和乡村社会工作实践项目,致力于

 推动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文学、语言、手工艺品、特色建筑和传统农产品等乡村特色资产,主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17] 在社会组织起步相对较晚的甘肃省,下辖的定西市妇女非政府组织提供“小额贷款”项目,为贫困妇女提供创业资金;同时开展“陇原月嫂”、“陇原妹”家政服务员培训及“陇原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行动等创业平台建设和模式探索,扶持农村妇女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18] 综上,挖掘扶贫资源、搭建扶贫平台以及创新扶贫模式,正是乡村社会组织参与产业扶贫的主要有效方式。

 乡村社会组织推动乡村乡风文明。在“乡风文明”被提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位要求时,已经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和突出。乡风文明建设,首先包括对乡村本位的倡导,围绕农民真实需求提供文化服务,例如,与职能部门、村两委等其他主体一道筹建乡村实用书屋,开辟各类乡村公共空间,或是如四川、甘肃等多地的乡村社会组织,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配合政府赈灾和救助,筹集物资,同时为受灾农户实施心理援助。乡风文明建设,也包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例如,一些乡村妇女社会组织在贫困地区农村开展让性别文化教育“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活动,提升农村社会对“男女平等”在内涵、实现方法等方面的认识。[19] 乡风文明建设,还包括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多管齐下提高农民文明素养。乡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其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刻。如何甄别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和积极因素,摈弃糟粕,需要社会组织做出探索。

 案例评述:乡村社会组织成为引导乡风文明的排头兵

 乡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其对人们的影响深刻。其中,也出现了因为...

篇三: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9 卷第 5 期Vol.

 9

 No.

 5吕梁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liang

 University2019 年 10 月Oct.

 2019- 经济学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 资源对接和能力培育郭玲丽 1 , 龙兴云 2(1. 四丿 II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四川成都 610207,2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 , 四川成都 610072 )摘

 要 :

 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 , 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之一 , 也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 。

 基于™ , 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 , 要注重打造一支具备优势技能 、 乡土热情满怀 、 政治觉悟高尚 、 干事创业有劲的高素质乡

 村振兴队伍 , 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 , 以能力培育和资源对接为重点 , 推动乡村振兴

 队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队伍建设;社会组织 ; 资源对接;能力培育中图分类号: C91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95

 -185X(2019)05

 -0072

 -05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是综合性的和动

 态化的 , 必须将乡村内外的力量组织起来 , 以 “ 合

 力 ” 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

 自然而然 , 乡村振

 兴力量的队伍组建和作用发挥就成为基石 , 而力量

 的引入 、 队伍的组建和资源的对接需要 “ 纽带 ” 连接

 到乡村振兴中 , 社会组织天然的中介作用决定了它

 必须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中做出贡献 。一 、 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决定了参与力量的多样性(一)乡村振兴研究现状概述乡村自古就是国家建设的重要 组 成部分 。

 “ 中

 国农村社会经历了传统乡 土 中国 、 新中国建立后的

 城乡二元结构时期 , 现在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阶

 段 ” 1 ] , 乡村振兴正是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

 重要

 。学术界对于乡村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 , 早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梁漱溟先生就在河北定县翟

 城村开展乡村自治实验和理论建构 。

 改革开放以

 来 , 乡村在经济发展 、 政制调整和社会改良方面的突

 出变化 , 引发了学术界的 “ 乡村建设 ” 研究热潮 , 有

 关乡村的制度变迁 、 经济改革 、 文化建设 、 社会自治

 等面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

 2017 年 10 月 , 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 乡村振兴战略 ” 。

 2018 年 2 月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中指出 , “ 到 2020 年 ,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 制度

 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

 [] 0 这些纲领性文件的

 出台,再次引发学术界的 “ 乡村振兴 ” 研究热潮 。通过文献梳理 , 当前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相关政策内涵解读,包括乡村振兴战略重

 大意义的阐述 :

 “ 对于中国走出 ’ 中等发达国家 陷

 阱 ’ ,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3 ] ; 对乡村振兴总体

 要求的阐述: “ 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才

 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

 振兴道路 ” ⑷等 。二是地方实践经验提炼 。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

 后 , 各地在中央总体战略指导下开展了具有地方特

 色的实践 。

 这些经验总结和问题探讨为学术界的

 “ 乡村振兴 ” 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高层形成规

 范化制度和体系化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就乡村振兴队伍建设而言 , 已有的研究聚焦乡

 村振兴队伍建设的意义阐述等 , 对于乡村振兴队伍

 如何构成 、 队伍如何组建 、 作用如何发挥等还存在研收稿日期 :

 2019-08-23第一作者简介: 郭玲丽 (1990

 - ) , 女 , 山西临汾人 , 在读博士 ,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政治发展 。72

 究空间 。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 对乡村振兴

 队伍整体构成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中的

 作用做重点阐述 。(二)乡村振兴是系统性的工程1.

 乡村振兴缘何是一项系统工程之所以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 , 是由当前

 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要求所决定

 的 , 是内部需求与外部推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0(1 )

 国家均衡发展目标的全局性国家的均衡发展需要乡村的全面振兴,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就地域而言 , 国家均衡发展目标

 的实现要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 第

 二就内容而言 , 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 五

 位一体 ” , 乡村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同向性决定其发

 展布局也应当遵循国家整体发展布局 。

 第一点决定

 了振兴乡村是国家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

 第

 二点决定了乡村振兴是系统性的工程 , 需要将乡村

 的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生态文

 明建设共同推进 。(2)

 乡村建设面临问题的多元性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多元性决定了解决之道的

 系统性 。

 对于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 意见 》

 中给予明确总结,主要包括: “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

 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 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

 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 , 新型职业农

 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

 账较多 , 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 乡村发展整

 体水平亟待提升 ; 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 , 农村金融

 改革任务繁重 , 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

 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 乡村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o 乡村振兴是破除当前农村

 发展问题的战略决策和实现路径 , 也必当是系统

 的工程 。2.

 乡村振兴系统性的具体表现(1) 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首先 , 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体现为目标元素

 的全面性 , 即乡村振兴要 “ 按照产业兴旺 、 生态宜

 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 2 ] 。

 它涵盖了乡村经济发展 、 生态保护 、 文明构建 、 社会

 治理和群众生活等方面 , 是构成要素综合且全面的

 目

 标

 。其次 , 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体现为目标设定

 的阶段性 ,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

 《 意见 》 依照总体要

 求和现实情况 , 划分了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 “ 三个 ”

 阶段和具体任务 , 即 “ 到 2°2° 年 , 乡村振兴取得重

 要进展 ,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35 年 ,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

 现;到 2°5° 年,乡村全面振兴 , 农业强 、 农村美 、 农民

 富全面实现 ” 。

 这个阶段目标的划分以制度和政策

 框架构建为前提 , 以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为关键 , 最

 终实现 “ 农业强 、 农村美 、 农民富 ” 的总体目标 。(2 ) 乡村振兴内容的系统性一是领

 主

 的

 设 。

 乡

 要

 兴 ,

 的领

 是根本 。

 党的十九大报 告 中指出:东西南北中 , 党是

 领导一切的 。

 故而 , 中国共产党势必是乡村振兴的

 领导主体 。

 因此 , 做好坚持党的领导 , 加强乡村党组设 ,

 升 乡

 组

 工

 为 乡

 兴的重要内

 容 。二是自治能力的提升 。

 乡村要振兴 , 村民自治

 是基础 。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保障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治理 , 保障村民当家作主地位和切身利益实现的重

 要途径 。

 因此 ,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配套保障措施 ,

 创新村民自治参与形式 , 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成为乡

 兴的重要内容 。三是经 济 动能的积蓄 。

 乡村要振兴 , 经 济 发展

 是

 。

 乡

 经 济 发展是

 会

 和

 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

 在整体经 济 提档升级的 攻坚 期 ,的

 发展 、

 的

 分就

 、 乡

 的

 发展

 为 乡

 兴的重要内容 。四是乡村文化的支撑 。

 乡村要振兴 , 文化建设

 是灵魂 。

 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地域文明体系 , 它是

 乡 土 社会 秩 序维持的精神支撑 。

 在 乡 村经济发展的

 同时 , 乡村传统文化保存 、 优秀美德传承 、 契约精神

 和法治观点培育等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五是

 生

 的

 善 。

 乡

 要

 兴 ,

 生

 是标杆 。

 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讲 , 是为了满足村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村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 村

 民对于高质量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

 对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享受成为乡村振兴

 的重要内容 。六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

 乡村要振兴 , 生态保护

 是要义 。

 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自然地理风貌 , 如何

 在保持经 济 发展的同时保障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将绿色生态打造成为乡村经 济 发展的 “ 名片 ” ,

 为 乡

 兴的重要内容 。述 , 乡

 兴是一

 兴的 、

 的 工程 ,

 的

 需 要强

 的

 。

 ,

 73

 何将最广泛的参与力量整合为强有力的队伍并参与

 其中成为重点工作 。

 力量整合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的必然选择 。二 、 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

 力量支撑队伍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 能够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 、 智慧资源和物质资源支

 持 。

 因此 , 必须汇聚最广泛的力量 , 构建元素健全 、

 职责明确 、 行动有效的乡村振兴队伍 0( 一 )

 队伍建设对乡村振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和智慧保障 , 队伍组建和

 作用发挥的效果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

 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城

 乡之间建设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 , 主要体现在人力

 资源和物质资源上 。

 要振兴乡村 , 势必需要补齐资

 源供应不足的短板 。1.

 设为乡

 兴

 人

 智“ 人兴则乡村兴 ” 。

 乡村振兴最主要是 “ 人 ” 的

 振兴,即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回流和域外人才驻留 0

 一方面 , 中青年劳动力回流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 、 基

 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提供劳动力资源 , 另一

 方面 , 域外人才驻留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支撑

 和技术指导 。2.

 设为乡

 兴

 物当前 , 物质资源不足也是制约乡村持续发展的

 重要因素之一 。

 目前的物质资源主要由国家划拨的

 专项资金和乡村集体所有的资产构成 。

 在国家经济

 转型发展的形势下 , 部分从事传统产业的乡村企业

 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破产 , 直接影响着乡村发展的内

 部物质资源供给 ( 包括为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 、 为

 乡村提供的集体收入等 )

 。

 因此 , 需要在提高域外

 物质资源供应方面着力 。

 一方面 , 通过加强乡村干

 设 ,

 续

 国家

 于乡

 兴的专

 金的有效使用 , 另一方面 , 通过引入域外人才 , 将其

 所连接的域外民营企业等物质资源引入乡村 , 助力

 乡

 兴 。( 二 )

 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的重要 内 容乡村振兴队伍是参与乡村振兴的各方力量的整

 合 , 是将具备特殊技能的人才配备到乡村发展对应

 领域 , 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

 作 。

 在乡村振兴系统工程的分类推进中 , 乡村振兴

 队伍也要分类建设 、 有的放矢 01. 乡村振兴队伍的力量构成乡村振兴队伍的力量构成是依据乡村发展的现阶段问题和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而定的 。

 它应当是

 乡村内外力量的集合 , 包括党政工作人员 、 专业技术

 人才 、 乡村居民 、 民营企业家以及热心公益人士等在

 内的

 。2.

 乡

 兴

 的

 组强有力的队伍不是个体的零散集合 , 而是不同

 力量的有机组合和结构优化 。

 对于乡村振兴队伍而

 言 , 更是如此 , 需要将众多力量分门别类 , 使其各司

 职 ,

 分的最

 最

 , 即构

 乡

 兴子队伍 。一是党政工作队伍,乡村振兴的领导主体 。

 这

 个子队伍主要由县 、 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人员 、 村

 委会成员和驻村 “ 第一书记 ” 构成 。

 主要负责乡村

 振兴的政治领导 、 思想建设 、 政策传达 、 组织协调等

 工 。二 是专业技术队伍 , 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 。

 这

 个子队伍主要由县 、 乡两级农业 、 环保技术人员 、 科

 研院所对口帮扶的支农技术人员 、 返乡大学毕业生

 及其他类型技术人员构成 。

 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技术

 培育和推广 ,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等

 工 。三是劳动保障队伍 , 乡村振兴的主力担当 。

 这

 个子

 主要

 乡

 ,

 特 别是

 工

 流 的中青年 劳 动力构成 。

 主要 负 责与外部支持力量的对

 接 ,

 的

 设 工

 。四是公益慈善队伍 , 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 。

 这

 个子队伍的人员构成类型比较复杂 , 包括热心公益

 的民营企业家 、 已结束本职工作的乡贤 、 公益组织负

 责人及工作人员等 。

 主要负责乡村振兴力量吸纳与

 培育 , 资金 、 技术等资源对接工作 。这四支队伍并非是完全独 立 和封闭的 , 它们之

 间主体职责明确 , 但人员互有交叉 、 工作互相合作的

 关系,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 三 )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的 必 要性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担负着乡村振兴的各项具体

 工作 , 能力高低 、 素质优劣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

 效 。

 因此 , 要在吸纳力量甄别和队伍能力发挥方面

 着力 , 着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 。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基于两点

 现实:一方面 , 乡村振兴需要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

 但是乡村内部缺乏与外部社会力量的有效关联;从

 乡村走出去的以及关心乡村建设的志士仁人拥有支

 持乡村发展的热情和资源 , 但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 0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 , 需要有与战略实施74

 相匹配的能力素养 , 需要持续的培训教育

 乡村内

 部发展的需要和乡村外部进入的愿望需要 “ 纽带 ”

 联结 , 因此 , 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中的

 作用十分必要 。三 、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