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脱贫攻坚收官年,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完整),供大家参考。
根据单位统一安排部署,我被分配到溆浦县两丫坪镇提高村开展为期三天两夜的驻村扶贫督查工作。两天的时间很短,督查的任务很重,我跟扶贫工作队都吃住在村支部李成福书记家里,受到了很好的招待。农村生活水平不算富裕,但是那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老乡总是准备把最好的东西给客人。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
达到提高村以后,我通过听取支村两委及扶贫队工作汇报,召集村民代表座谈,查看扶贫台账(三湘监督),走访贫困户,实地查看扶贫项目,饭后路边随访等方式开展督查,没有发现扶贫领域“微腐败”和干部作风问题,反而村民对支村两委和扶贫干部的评价很高,对精准扶贫政策称赞不已。作为一个曾经工作在乡镇,并担任过驻村扶贫队员的基层干部,此次督查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
一、要致富,先修路
交通闭塞,人财物流通不畅,是导致山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要致富,先修路”的标语遍布武陵山区,正是对这一现实的真实反映。提高村是武陵山区的一个极普通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溪穿村庄而过,溪两边、山脚下有着不多不少的田地,人均约1亩,村民们日夜操劳,也就刚刚够解决温饱问题。跟众武陵山区大多偏僻的小山村一样,制约提高村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交通闭塞。
提高村离镇政府直线距离不远,但是因为一个名叫黑冲亭的山岭阻隔,车辆要绕行25公里才能到达。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通村公路时,村干部到镇上开会要翻越黑冲亭走3、4个小时的山路。镇政府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多少年来村民渴望修一条翻山公路,都因为资金问题而搁置,吃够了“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苦!
直到精准扶贫春风吹来,大山里的人们才又看到了希望。2017年村支书领着党员同志带头挖山开路,2018年全村上下被带动起来,砌坎固基、拓宽路面,2019年硬化路面、加装护栏,一条翻山公路如白龙飞天直插云霄,由村到镇的车行距离缩短了20公里,时间减少30分钟,往来村镇间买卖贸易、务工求学、办事求医的人数大为增长,村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得到极大便利。在广大山区修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头等大事,不仅在于致富,还可以促进乡政村治。通过修这条公路,支村两委和扶贫队的威信树立起来,村民也更加热心公共事务,农网改造、异地搬迁、引水工程、移动信号塔等公共工程项目顺利铺排,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二、发展产业是消灭面上贫困的根本所在
贫困,说到底是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纵观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林林总总,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无稳定无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因此,要解决面上贫困,归根究底要靠发展产业。提高村耕地面积有限,但是山林水草资源丰富,可以结合实际发展种养殖业。
贫困户熊忠诚,上有4位耄耋老人,下有2名学龄孩子,其妻体弱多病,劳动力有限,而4个老人都无劳动力,其中2人还患病卧床多年,需人服侍,2个孩子读书还有一定的生活开支,任凭熊忠诚夫妇起早贪黑勤劳苦干,生活的压力还是让这个家庭揭不开锅。产业扶贫以来,熊忠诚大胆申请政府贴息贷款,接受养殖培训,建起了小型标准养猪场,养了20多头肉猪,未受猪瘟疫情影响的他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又扩大了猪舍,养了10多头母猪,刚产的2窝猪仔也准备自己养。目前的猪价毛重15元/斤,肉猪4个月出栏,保守估计今年出栏40头250斤肉猪,他的收入就可达15万元,在饲料未涨价的情况下,利润很可观。
据驻村扶贫队长刘小武介绍,目前全村共有8家规模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贫困户熊忠诚的成功示范在十里八村引起到了不小轰动,很多贫困户都跃跃欲试。
三、乡村永远是农民最后的避风港
闭塞偏远的小山村,在精准扶贫之前,外出务工是赚取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村书记李成福介绍,提高村目前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动力有400多人,主要流向浙江、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从事行业涉及电子、服装、家具加工,建筑装修等,他们在外打工或多或少赚了些钱,回乡都盖起了砖瓦房。但是这些从农村走出去的务工人员,因种种原因,只有少部分会定居在城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宠”,而对于大多数而言,乡村才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因此,乡村振兴变得非常之有必要,精准扶贫也应长期坚持。
在饭后走访的过程中,我碰到了正在小卖部门口闲聊的李云忠,他曾经在浙江杭州搞建筑装修,靠自己的努力,在老家修了一幢两层的小洋房。但天有不测风云,去年他因为腰伤加重,走路都需要工友搀扶,于是他只好离开工作了十多年的城市,黯然回到提高村,开启新的生活。据他说,因为有农村医疗保险,他看病的自付比例只有50%左右,早年在外打工还有些积蓄,因此负担并不重,目前自己在家开了个小卖部营生,日子还过得去。
我在走回村书记家的路上遇见几个村民在攀谈,于是便凑过去“刺探军情”。恰巧一个骑摩托车的师傅,叫贺达善,是个木匠,正是贫困户,因他妻子得了肝水肿,需长期治疗致贫。据贺达善说,他先前也在浙江务工,2009年在得知妻子患病之后,他便回来照顾妻子。他说在浙江干木工活一天能挣400元左右,回到乡里一天只有200元,收入锐减,但是因为贫困户可以享受大病救助等政策,自付比例只有10%,上次妻子手术共花4万元,自己只掏了4000块,自己在家附近找点木工活,儿子高中毕业后到浙江打工挣钱,日子还过得去。在跟贺达善闲谈的过程中,他说话总是乐呵呵的,让人感受到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妻子的病情而打乱,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生活会更好的期待和信心。
四、重视教育,是乡村脱贫的百年大计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而这又跟山区贫困地区不重视教育,贫困户缺乏知识有关。“读完初中,再去打工”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去外婆家的路上京经常看到的标语,彼时农村小孩读完小学就辍学跟着父母外出打工的现象十分严重,现在来看这一标语一语成谶,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因为打工改变命运,他们的孩子也鲜有跃过“农门”成为“城里人”的,农村还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农村,老乡还是那些勤劳善良却又为贫困所笼罩的老乡,代复一代,像一部重播的电影。
据村支书介绍,提高村在文革前曾考出去3个大学生,其中一个较为有名,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他现在每年都还回村探亲。此后几十年,村里再没考出去像样的大学生,以至于这3个大学生至今还是这个小山村的美谈和无上荣耀。提高村现有学生147个,其中只有6个在大专院校,而且都是三本及以下的学校。提高村年轻人外出务工,从事的都是低端手工活、制造加工业,这跟教育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只能靠裙带关系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而年轻人外出,留守儿童的教育又成了一个问题,村民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在生存与教育面前,他们只能选择前者。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公共资源,也正是因为稀缺,其公共性变得更加凸显。这些问题提高村村支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使他下定决心新修提高村小学,改善教学环境,没有地他让出自家的肥田建教学楼,没有钱他挨个部门去“讨”,他说一定要阻断代际精神贫困的根源,把娃娃的教育抓起来。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在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下,2018年提高村小学新校舍终于建成。现在学校有3个班级2个老师,幼儿园10多人,一年级7个人,二年级8个人,三年级要到镇上去读。虽然提高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还是很艰苦,但是这次扶贫督查,我们还是很可喜地看到了变化,至少它能够解决留守儿童的启蒙教育问题。
五、驻村帮扶,“看似寻常最奇崛”
扶贫督查之前,我搜集了一些信息,其中有反映驻村扶贫工作队问题的,说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成效不明显,意义不大,特别是那些后盾单位财力不够雄厚的扶贫工作队,若是不能给贫困村带来项目资金,还不如撤掉他们,把花在他们身上的开销交给村委会用于扶贫来得实在。但是经过实地调研,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看到了扶贫工作队的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它的社会效益。
以提高村来说,它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自于溆浦县新华书店。据队长刘小武介绍,近年来新华书店业绩一般,除了每年年底拿2万元左右走访慰问贫困户,他们拿不出更多的扶贫资金来直接帮扶提高村。但是在近3年的帮扶工作中,驻村工作队顶烈日冒雨雪,走村串户,摸清贫困户底数,完善扶贫台账,宣传、解答、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提高村这几年的大小变化里,都融入了扶贫队员的艰辛和汗水,他们顾“大家”舍“小家”,为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小武队长陪同我走访异地搬迁户贺显效家时,发现她家的烟囱破了一个洞,他当即给村医打了电话让他帮忙来修。因为村医家开了个杂货店,刚好有一些边角料的铁片等,便爽快答应下来。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对于年入耄耋的老人家来说,是帮她解决了生活的大问题,我们临走的时候,老人一脸笑容,一个劲地说“祝你们步步高升”!提高村的村民朴实善良,知恩图报,他们要求得并不多,扶贫工作队不一定要给他们大项目大工程,有时候帮一个小小的忙,甚至是一次走访,一次问候,都会让村民觉得很温暖,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在关心关注他们,而扶贫工作队的存在,正是搭建起了国家社会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目光投向贫困户,让精准扶贫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事业,让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温馨提示:资料收集不易,本站资料为免费开放阅读方式,,如需下载DOCX电子文档版请联系客服代为下载,客服微信:369498653 分享到 : 办公室秘书年度工作总结大全五篇 上一篇 2021-07-09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的报告 2021-07-0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