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督查通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督查通报
按照全县脱贫攻坚督查工作安排,7月24日至8月2日,县脱贫攻坚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各督查组采取现场查看、问卷调查、信息核查等方式,紧盯产业培育发展、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安全饮水、劳动就业输转、政策兜底保障、精准识别退出等11项重点任务,突出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对全县16个乡(镇)63个行政村849户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督查情况看,各乡镇、相关行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号工程”意识,紧扣“六个精准”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完善“一户一策”,狠抓贫困人口帮扶工作责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客观审视工作现状,与当前面临的脱贫攻坚形势任务相比、与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工作要求相比,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一户一策”基础信息不够详实。经对问题梳理分析,“一户一策”制订中普遍存在家庭人口基础信息没有细化,劳动力状况不够具体,耕地面积填写不够准确,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用途填写错误或者未填写。大部分预脱贫户至今仍未加入专业合作组织,主要致贫原因、次要致贫原因定性宏观笼统,2017年收入核算不细不准。一些贫困户享受的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未列入计划或计划过于简单。住房保障方面虽然填写鉴定等级,但未填写享受年度和补贴金额。11项退出指标填写不够详细具体。
二是脱贫帮扶计划制订不够细致。一些乡镇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制定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脱贫计划空洞,无法操作落实。个别贫困户除政策性补贴、社会救助外无其他有效帮扶措施,尤其是有一定劳动能力、家庭人口较多的贫困户缺少发展生产的带动性帮扶措施,难以保证如期实现脱贫。少数帮扶干部没有与贫困户认真对接,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制定的帮扶措施与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致贫原因不相符,帮扶措施只简单填写种植、养殖、大病救助、技能培训等,具体怎么落实在帮扶计划中没有详细反映,也没有实质性进展。劳动技能培训与贫困户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没有结合贫困户产业发展和务工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一些贫困户尽管参加了培训,但没有真正掌握发展生产的专业技能。
三是政策措施理解把握不够到位。一些乡镇扶贫方式没有完全转变到“精准”要求上来,客观强调整村推进、整村脱贫,忽视因户施策、因人帮扶。部分乡镇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对政策学习研究不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掌握不清,对致贫原因分析研究不深、扶贫需求把握不准,对贫困群众的政策宣传、组织发动不到位,无法融入到驻村脱贫工作中去,推进工作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措施不实。
四是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不够有力。一些乡镇将一二类低保户确定为2018年预脱贫对象,个别2018年预脱贫户仍居住在C级危房中,且户内无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建房意向;部分贫困户自来水管道损坏未维修,饮水困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与省上“六不脱”政策要求不符,急需相关乡镇和部门协调解决。部分乡镇在工作中侧重于产业培育发展,在贫困群众扶志、扶智教育方面方法不多,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农业生产观念和脱贫致富思路不够明确,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脱贫致富进程。
二、整改工作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各乡镇、相关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深入查找症结,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各类问题整改工作。
一要在软件资料完善上再细化。各乡镇、相关帮扶单位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认真对照督查反馈出的问题,及时组织帮扶干部对“一户一策”修订完善,及时排查更正贫困户“失准失真”信息,全方位如实做好整改,将整改报告经乡镇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每周五前报各督查组和协调督导组核查(协调督导组联络人员刘剑宁,电话:13993342217)。对未按期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脱贫攻坚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将进行严肃问责。
二要在工作措施对接上再深化。各乡镇、相关单位要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紧盯行路、住房、饮水、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的问题,举一反三,台账管理,销号落实,逐村逐户抓好问题排查整改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要积极协作配合,紧紧围绕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找准适合贫困户的帮扶措施和脱贫路径,列清需求清单、任务清单,采取务实管用的方式,健全完善工作台账,逐项抓好整改落实,确保贫困户能够稳定增收脱贫、不返贫。
三要在帮扶责任落实上再强化。各乡镇、帮扶单位要加强驻村帮扶人员管理,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坚决杜绝“走读”、脱岗溜号问题发生。各村帮扶工作队和派驻的第一书记要强化责任担当,用心用情开展驻村工作,全面熟悉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协调推进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见效,下功夫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