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备课人夏艳凤授课时间 2019.10备课标题第五课 做守法的百姓第一框 法不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版《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备课人 夏艳凤 授课时间
2019.10 备课标题 第五课
做守法的百姓 第一框
法不可违 说课本 对应课标内容 敷衍课标的解读 内容标准:
1.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执法维护自己、他人、国度和社会的合法权柄”;“知道不履行执法准则的义务或作出执法所阻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离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收到一定的执法制裁”。“明白违法与犯法的区别,知道不本心理和行为可能成长为违法犯法。” 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我们要求别人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同样也有义务不伤害别人的人身权利。这是品德要求,更是执法的要求。维护百姓的人身权利,是维护执法尊严的重要内容,是维持正常的社会干系,保障百姓正常生活。劳动的基础。任何非法侵略他大家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
说身分 七年级下册已经打仗过执法并掌握执法的特性和作用等知识点,本节课是对执法作用的一个深入学习。议决三种违法行为的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明白违法行为的类别。感受执法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增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看法,防微杜渐。逐步形成辨别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计谋 议决人物“王大锤”,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再议决人物遇到的一系列标题举行知识讲解。此中,议决微课学习和前置性学习连合,让学生掌握将本课的重难点 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与关联。
学习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明白违法行为的类别。感受执法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增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看法,防微杜渐。逐步形成辨别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传授
传授环节以及对应课标内容
环节以及对应课标
候课使命:
环节一:运用你的阅历 王大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议决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包袱。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大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稳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觉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王大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结论: :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明白。
执法。
议决提问的形式师生互助回顾七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执法的作用:范例和保护作用。针对范例作用再举行讲解。
执法范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执法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偏向。(指引作用)
执法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环节二
前置性学习成果展示 大锤:原来我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执法,但是谁能告诉我,我违反的是哪项执法,我会接纳什么惩罚呢?
议决假期布置的微课课件,学生自主学习,概括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关联与区别。
优秀小组成果展示。
同砚们议决优秀小组展示和讲解,明白三者的关联与区别,并帮助王大锤办理他的疑惑。
环节三
小试牛刀 王大锤:在我身边也有一些违法行为,也请同砚们帮助我鉴别他们的行为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吧!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品德实践”。西席要深入明白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举行品德实践,议决切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和优良的行为习惯。
案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送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告状讼,法院讯断苏某限期送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我国物权法准则,拾得遗失物,应当送还失主。)
案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寓目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劳感职员多次劝阻,他们便是不听。劳感职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告诫处罚。(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治安治理处罚准则,对扰乱大众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案例三:17 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劫掠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 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掳掠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我国刑法准则,掳掠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环节四:火眼金睛 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议决同砚们刚刚的讲解我明白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犯法份子?难道只要违法便是犯法吗? 请大众帮助大锤办理疑惑。
同砚们各抒己见 师图片指导 议决学生对图片的展示和选择,让同砚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犯法的区别。
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小组讨论并拍代表发言。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行课程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关联,引导学生自主到场丰裕多样的活动,在明白、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看法和优良品德品格的形成和成长。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发起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阅历,勉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助成长,促进师生传授相长。
环节五:讲堂小结:
环节六:当堂演练。
作业设计 《五年中考,》 传授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抵达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存眷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
传授评价 西席评价和学生评价 (查看员评价和课代表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明白学生学习的历程和终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西席传授。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表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术、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备课参考资料 《思想品行课程标准》2019 年版 《义务教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 《五年中考三年模拟》
篇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2. .5 5. .1 1 法不可违统 编版八年级上册2021 年河北疫情观看视频并思考:1. 视频中,河北疫情期间出现的这些违法行为有什么危害?(分角度)2.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课 堂 导 入
1. 法律的作用2.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3.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4. 怎样做到遵章守法重 点 问 题
CONTENTS目录01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课堂小结课堂练习020304
PART 01违 法 无 小 事
第 291款 条第二款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网络信息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的上述规定及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对公民有何意义?违 法 无 小 事
指引 评价 强制法律 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 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法律 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违 法 无 小 事
讨论并回答李某捡到钱包后占为己有,拒不归还。我国 《 民法典 》 规定,拾得遗失物, 应当归还 失主。民事违法行为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违 法 无 小 事
王某聚众扰乱比赛秩序,致使赛场混乱。《 治安管理处罚法 》 规定,扰乱车站、港口 …… 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 警告 或者 200 元 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违 法 无 小 事讨论并回答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张某捕获野生动物拿到农贸市场去售卖。《 刑法 》 规定,非法猎捕、杀害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 或者 拘役 ,并处 罚金 。刑事违法行为违 法 无 小 事讨论并回答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违法行为的类别 社会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对轻微最严重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行政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法刑罚处罚相对轻微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 违法行为( 犯罪 )违 法 无 小 事
联系启示①都 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都要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②都具有 社会危害性 ,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③犯罪 必然 是违法行为,但违法 不一定 是犯罪;④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 没有 不可逾越的 鸿沟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 任其发展 下去,就有可能导致 犯罪 。①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②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 遵纪守法 。违 法 无 小 事
小窍门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① 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② 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③ 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行政违法行为:
拘留、罚款、开除、记过民事违法行为:
赔偿、赔礼道歉刑事违法行为: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违 法 无 小 事
PART 02警 惕 身 边 的 违 法 行 为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行政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你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事后是怎么处理的?警 惕 身 边 的 违 法 行 为
你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事后是怎么处理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典 》警 惕 身 边 的 违 法 行 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 违法现象举例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泄露国家机密;分裂祖国欠债不还;拾金拒还;恶意诽谤;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扰乱社会治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警 惕 身 边 的 违 法 行 为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 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 分清是非 , 增强 守法观念 , 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积极防范 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 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警 惕 身 边 的 违 法 行 为
PART 03课 堂 小 结
违法无小事 法不可违法不可违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法律的重要性违法行为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含义分类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遵章守法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维护自己权益,尊重他人权益。树立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守住行为底线守住行为底线课 堂 小 结
PART 04课 堂 练 习
1. 下列同学对法律的认识准确的是( )① 小民: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需要严格遵守② 小花: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和方向③ 小海: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④ 大伟: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A. ① ②③ B. ②④ C. ① ③④ D. ②③④A课 堂 练 习
2. ( 2020 武汉)侯某因销售伪劣产品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瞿某因走私被处以没收财产。侯某和瞿某所受处罚的法律依据分别是( )A. 行政法规、民事法规B. 行政法规、刑事法规C. 刑事法规、民事法规D. 民事法规、刑事法规B课 堂 练 习
3.2020 年3 3 月 26 日凌晨,甘井子区源泉路沿途不少车辆被贴上了伪造的“违法停车告知单”,罚单上带有“二维码”,声称“鉴于疫情期间缴纳罚款”。专案组成功锁定嫌疑人孙某,孙某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据此可知( )① 孙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②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④ 孙某的行为将受到刑罚处罚A. ① ② B. ②④ C. ① ③④ D. ②③④D课 堂 练 习
4. 学会依事析理。案例一: : 在全国上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商家趁机哄抬必需品价格。
2020 年1 1 月 23 日,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对北京市济民康泰大药房丰台区第 55 分店大幅抬高 N95 型口罩销售价格的行为进行检查,依法对当事人处以 300 万元罚款。案例二:小徐在上班的路上把一部苹果手机弄丢了,被一中年妇女拾到,经沟通,该妇女向小徐索要酬金,因数额没谈拢,该妇女将手机摔坏。律师解释说,捡到手机的女士有义务归还手机,归还过程中,在双方你情我愿的前提下,失主可以给捡到者一定的补偿,如果失主不愿意补偿,捡到者不可以强行索要,如果捡到者拒不归还,则属于不当得利,失主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其返还。课 堂 练 习
(1 1 )案例一中当事人和案例二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2 2 )请从法律角度谈谈对案例一当事人的处罚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3 3 )小明认为:两个案例都是一般违法行为,都是小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析。课 堂 练 习
(1 1 )案例一中当事人和案例二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2 2 )请从法律角度谈谈对案例一当事人的处罚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① 法不可违。
②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③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课 堂 练 习
(3 3 )小明认为:两个案例都是一般违法行为,都是小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析。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
①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但依然构成了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课 堂 练 习
第1 1 课时 法不可违课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李某的朋友连某欲借其房产证抵押贷款。李某的房本已抵押给别人贷款,连某便提出按其房本原样再伪造一本,李某碍于情面帮其伪造房产证抵押给赵某。赵某发现其保管的房屋所有权证系伪造,遂向公安机关报案。随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
2018 年1 1 月29 日经河北省赤城县检察院提出公诉,法院以被告人李某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依法判处其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 5000 元。帮助朋友为什么会承担法律责任?
1.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的威严, , 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目标导航
新课展开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运用你的经验教材 46 页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因为在工地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属于违法行为,小勤不懂法,做了法律禁止的事情,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违法无小事1. 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不违法2. 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
3. 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1 1 )民事违法行为(2 2 )行政违法行为(3 3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定义:民事违法行为是指 违法民事法律规范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定义:行政违法行为是指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应该受到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行政制裁包括 行政处分 和 行政处罚 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小知识 ——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作用
刑事违法行为 定义:刑事违法行为是指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 ,应当受到 刑罚处罚 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4. 三种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 违法 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探究与分享教材 47 页结合课本上的文字,说说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场景一:是违法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场景二:是违法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了公共场所秩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场景三:是违法行为,违反了我国刑法规定,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安全,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 结合图片,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材 49 页
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 行政违法行为 。
不了解什么是违法的后果:有的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违法行为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1. 警惕身边的 行政违法行为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 《 治安管理处罚法 》 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探究与分享教材 50 页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上述行为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镜头二中照相馆没经他人同意,将其照片展出以招徕客户,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镜头三中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就发表其作品,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智力成果权)。
2. 警惕身边的 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 遵章守法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1 1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 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
(3 3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
篇三: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1 法不可违泉州第十一中学 谢燕凤指导老师:陈丽华
1 、为什么法不可违?(1 1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 法律的规范作用(2 2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法律的地位(3 3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 违法的后果
2 、什么是违法行为?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活动二:今日教法
3 3 、违法行为的种类种类 违反的法律 法律责任 危害社会程度例子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国务院或各级政府制定的行政法律法规,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法如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合同法、商标法、继承法、婚姻家庭法等民事法律规范刑法刑事违法行为① 行政处分: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② 行政处罚: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罚金、没收个人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较轻微较轻微严重① 普通老百姓:套牌,闯红灯,违反计生等② 行政执法人员:违法征税、非法居留、非法拆迁① 民事侵权:山水集团侵吞大风厂股权② 违背民事合同:欠钱不还绑架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滥用职权罪、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
4. 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 1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2 2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分组思考讨论:1 、以上情景中有哪些违法行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2 、就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言,情景剧中哪一行为比较严重?哪些行为属于较轻微?3 、情景中的违法行为都是手表惹的祸?
活动四:分享时刻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尊章守法的好公民?要求:1 、请大家先思考,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便利签上,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2 、然后我们邀请部分同学上来分享心得,最后我们把自己的这节课的收获贴在尊章守法的大树上。
5 、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增强守法观念。(2)从小事做起,远离不良行为,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篇四: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5.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6.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第 1 课时 法不可违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重点: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难点: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材料导入:2020 年 4 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接连出手,1 个月里 3 名省部级高官应声落马!4 月 12 日,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4 月 19 日晚,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力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4 月 29 日,河北省委原常委、副省长张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三人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19 年至少已有 19 名省部级官员落马。
思考问题:这些省部级高官落马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说明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法不可违》。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2 教学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阅读教材 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点拨提示:
(1)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小勤可以多了解法律,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教学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 P47“探究与分享”和 P48“相关链接”。
思考问题:(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他们为什么会违法? 点拨提示:
(1)镜头一: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镜头二: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镜头三:陈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破坏了物种安全和生态平衡且对它们的生命构成侵害,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2)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学生分组回答,互相点评。)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总结得非常好。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教学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教材 P47“探究与分享”。
镜头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 违反的 法律 承担的 法律责任 所属违 法类别 一 较轻 物权法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 法行为 二 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 法(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或 行政处罚 行政违 法行为 三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 法行为
思考问题: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点拨提示:
(1)违法行为又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2)不同的违法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3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举例:酒驾与醉驾,前者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而醉驾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以此为契机,号召班上同学监督家长“开车不饮酒”。
课内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 AB 两组,A 组成员说事件,B 组成员分析该事件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五轮过后 AB 组互换,由 B 组说事件,A 组分析回答。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作出指正和评价。
过渡语: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严重的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虽然我们青少年与社会接触比较少,接触的法律案件不多,但我们也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到防微杜渐。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教学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 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点拨提示:学生据实回答即可。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刚刚讲的身边的事情,结合平时我们看到的新闻,我们发现:一些我们想不到的行为其实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当事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知识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知识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教学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 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点拨提示: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4 教师总结: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过渡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那么我们应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学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教师展示以下材料: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意见,红旗中学八年级(2)班在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带领下,以“法律进校园”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为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搜集到下面两幅漫画。
对于漫画中的行为,老师说:“如果这两种行为危害都相对轻微,那么它们都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问题:(1)两幅漫画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一般违法行为? 点拨提示:漫画一:行政违法行为;漫画二:民事违法行为。
这次活动得到了辖区派出所的大力支持,学校准备邀请公安干警为同学们作法治报告。
思考问题:(2)你觉得给同学们作的法治报告最好符合哪些要求? 点拨提示: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举案说法、通俗易懂。
派出所的刘警官给同学们作法治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到这样一则信息: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就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为展开调研。调研报告指出,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集中在“抽烟喝酒”“逃学、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及“与社会不良人员联系”四个方面。这些行为往往相伴相生,不良行为与犯罪关系密切,若缺乏有效监管,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思考问题:(3)这则信息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警示? 点拨提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以认识和了解为主。一是认识和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分类、区别;二是认识和了解了身边存在的违法行为及其活动。第一个问题即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区别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案例认真领悟。学习本课后,要求我们青少年学生遵章守法,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5 法不可违 违法无小事 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 第 1 课时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 年 7 月 4 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 1 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 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 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