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一等奖3篇故乡教案一等奖 广东省“创新杯”学前教育类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 说课教学设计精品模板 目 录 大海啊,故乡 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教案一等奖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故乡教案一等奖
省“创新杯”学前教育类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说课教学设计精品模板
目
录
大海啊,故乡
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学校
陈淑贤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该作品选自高教版键盘乐器演奏基础《大海啊,故乡》。这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曲改编而成的钢琴伴奏曲,F 大调,分 2 段,由四个乐句构成,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祖国母亲深挚的感情。通过学习曲中琶音伴奏音型,能提高学生的弹奏技巧。这首曲分两个学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学时。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音乐结构,并能通过体态律动尝试表达音乐; 2. 巩固右手附点节奏,能准确弹奏右手旋律; 3. 能体悟音乐意境,正确弹奏左手琶音伴奏音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情境感受,掌握整体把握音乐作品的学习方法。
2.
通过欣赏、律动和模仿练习,掌握左手琶音伴奏音型连贯如歌的触键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验作品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审美能力,从而引发强烈的弹奏愿望。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体悟音乐意境,正确弹奏左手琶音伴奏音型。
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幼教专业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钢琴弹奏学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弹奏知识,有学习简易歌曲伴奏的能力。此课前已学习《八月桂花遍地开》、《芭蕾舞排练》和《喀秋莎》等乐曲,已掌握四分附点,二分附点,前八后十六等节奏音型,对半分解、全分解这两种伴奏音型较熟悉,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描绘音乐形象,分析音乐结构,会用一定的音乐载体去尝试表达音乐内容。
由于学生的钢琴基础、乐理知识较薄弱,本课中出现的琶音伴奏音型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所以在课堂上需做多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不过,她们性格活泼、学习认真,对钢琴有浓厚的兴趣,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激趣法、启发点拨法、示范法、辅导法。
学法:欣赏法、律动法、模仿练习法、表演法。
四、教学准备 1.认知准备:复习伴奏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芭蕾舞排练》和《喀秋莎》;将学生分为 5 个小组,为作品《大海啊,故乡》搜集资料,分别是作品的音乐风格特点、作曲家生平介绍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由组长在课前做好归纳总结。
2.环境布置:在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大海啊,故乡》。
3.教具准备:电钢琴室、投影仪、电视、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流程:复习旧知,巩固知识——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律动练习,学习新课——整体感知,双手配合——学习效果评价,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欣赏原唱。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显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 巩固知识 (2 分钟)
抽查学生弹奏《八月桂花遍地开》,并对附点节奏、前 8后 后 16 等节奏作出点评。
学生聆听弹奏和点评。
温故知新,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
二、 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10 分钟)
1. :
播放音画欣赏:《大海啊,故乡》。
(情境激趣法)
2. 要求学生分组派代 表发言:作品的风格特点、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再由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3. 双手示范,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音乐结构,包括乐句、调式、拍号、情绪等, 再由教师总结。(示范法)
1. 视听欣赏,并谈谈自己的音乐感受。
( 欣赏法)
2.
学生代表发言,并聆听教师总结。
3.
聆听示范,并尝试分析音乐结构。
通过视听欣赏、想象让学生体验音乐,诱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能更全面的了解作品,为学习弹奏做好铺垫。
三、 律动练习, 学习新课 (28 分钟)
(一)旋律部分(8 分钟)
1. 示范右手。(示范法)
2. 启发学生复习附点节奏,并引领学生练习。(启发点拨法、示范法)
3. 示范右手,并出示右手的弹奏要求。(示范法)
1. 用 m 跟琴哼唱并作律动,同时注意附点节奏(律动法)
2.
找出附点节奏,并思考如何弹,接着模仿练习。
(模仿练习法)
3. 聆听并做好记录。
通过律动,感受歌唱性的旋律。
通过 教 师巧妙引入旧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巩固附点节奏。
(二)伴奏部分(20 分钟)
通过体悟、练习 、表演来引导学生正确弹奏左手琶音伴奏音型。
体悟 1 .示范左手琶音伴奏音型,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比,该课伴奏音型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
(示范法)
2. 出示图片,诠释音乐画面。(情境激趣法)
3. 学生归纳音乐特点,教师补充。
练习 1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体验进行手指练习。(示范法)
2.
出示谱例,引导学生把左手音型按和声分类,进行视谱练习(启发点拨法)
3 .引领学生在琴上体会和归纳左手琶音伴奏音型的弹奏要领,之后教师巡视和个别辅导。(示范法、辅导法)
表演 1. 让学生 分组弹奏或个人表演,由教师或学生评价。
2. 教师再次示范左手。
(示范法)
(二)学习琶音伴奏音型起伏、连绵不断的弹奏方法。
体悟 1. 学生聆听,认真思考。(欣赏法)
2.
体验音乐画面,讨论发言。
(欣赏法)
3.
认真理解、聆听。
(欣赏法)
练习 1. 结合音乐体验进行手指练习。
(律动法)
2.学生把左手音型按和声分类,并明确指法,进行视谱练习。
3. 尝试视奏,进行积极有效的模仿练习。
(模仿练习法)
表演 互相聆听弹奏效果,听教师或学生评价。
(表演法)
聆听
通过教师示范,设疑,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从而激发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通过手指练习,学生能轻松掌握琶音伴奏音型的手指动作。
能增强学生的视谱信心,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谱面,并提高自主识谱的能力。
通过在琴上体会练习,顺利突破难点。
通过表演,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和信心去学习。
四、 整体感知, 双手配合
(1 分钟)
双手示范作品 。
(示范法)
认真聆听。
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并做好预习准备。
五、 学习效果评价, 布置作业 (2 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弹奏准。
确、完整、富于音乐表现力。
学生自主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能更 好 的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认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 拓展延伸, 欣赏原唱 (2 分钟)
播放演唱视频。
视听欣赏,再次领略作品的音乐魅力。
(欣赏法)
开阔 学 生视野,让其提高音乐审美力,引发继续学习的愿望。
七、教学设计后记
1.本课的设计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本课借鉴体态律动教学法,以体验、实践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能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计
2016 年创新杯
2016.5
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教学设计
学校: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课
题
自我意识发展概述 执
教
罗伟 授课班级
幼师一年级 13 班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45 分钟 【教材内容分析】
授课使用教材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姚梅林 郭芳芳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 章节:幼儿的个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自我意识的概述
教学内容分析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具有多维度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认识。学习自我意识相关内容有以下重要作用:一、学生处于青春期,关注自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二、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能够识别儿童的自我意识,从而树立尊重儿童、,因材施教的儿童观和教学观。
学时安排 第二节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学时 自我意识的概述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第二学时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本教学设计选取第一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
认知、技能基础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已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学习新的心理学概念(自我意识)及其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然而,学生仍处于初步认识学前儿童心理的阶段,比较缺乏幼儿园实际情境的感性经验,难以准确把握与较为抽象的自我意识概念。
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该年龄阶段的个体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时期,对了解自身或他人的自我意识类型与特征十分感兴趣。
背景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历了第一次幼儿园见习,在学生见习后实施本节内容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概括自我意识的概念,归纳自我意识的维度;理解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能自主探讨并概括自我意识的概念;
2. 能结合幼儿的实际例子,观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情感目标 体验自主探究、抽象知识系统化的乐趣,满足了解自身与他人自我意识的需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自我意识的维度划分。
难点 理解自我意识的维度,结合幼儿的识别儿童的自我意识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1.多媒体教学平台 2.教学资料:学案、电子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学实施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3 (3 分钟) )
学生通过一段耳熟能详影视视频和生活周围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自我意识的主题的关注。
1.导入新课,交待模拟的情境,展示PPT,播放视频。
2.提出任务,引导学生思考。
观察并分享观察的细节。
创设情境 二、
探索新知,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自主测试写出至少 10 个“我是谁?”
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并对学生的表述适当反馈。
思考问题,带着疑问进入探讨新知环节。
构建直接经验,
突出重点( 17分钟)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适当提示,寻找“我是谁”表述背后划分维度,从而深度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
提示并引导学生对观察自我意识的分类线索。
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自我意识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根据自我意识的分类深刻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
三、 运用新知,深入辨析 (15 分钟) 结合案例,请四位同学思考自我意识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案例,分析案例中不同中的儿童自我意识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理解案例,理解自我意识的表现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案例探讨,加深对自我意识的概念以及探讨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四、 合作讨论,自主归纳(9 分钟) 合作讨论,自主探讨并归纳自我意识的概念。
小结知识点,归纳自我意识的概念。
归纳自我意识的概念。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五、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1 分钟) 1.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结合见习实践体会思考如何识别儿童的自我意识、尊重儿童以及因材施教,利用互联网分享知识。
提高信息搜集整理能力,拓展“因材施教”的探讨。
【教学反思】
1.重视学生感性经验建构,自然生成知识;
2.电子媒体与教学同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明显;
3.创设职业情境,做中学。
《幼儿注意的分散和培养》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幼儿心理学 教学主题
幼儿注意的分散和培养 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 班级
学前 152 班 课时
1 课时 授课时间
2016 年 3 月 一、学习内容分析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是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共需2个课时。但鉴于教材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知识点有重复,理论性强,学生较难掌握;而且对于幼儿注意的培养没有更加具体操作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因此,我把两节内容整合,统筹在幼儿分散的原因这个知识点上,把原因分为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为外在的影响因素,主观原因在幼儿自身的特点。然后针对注意分散的原因找培养方法,让学生更易掌握,更具操作性。
2. 本课学习内容:
(1)探索幼儿注意分散的主客观原因
(2)根据注意分散的原因提出培养方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授课班级学前 152 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对纯理论的讲授难以理解,也容易厌烦。但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对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多了解,有合作能力,直观思维强,对能够动手操作的课程感兴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情感目标:
1.树立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学的热情。
能力目标:
能用无条件接纳的观念看待幼儿注意分散的问题,并提出注意力培养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幼儿注意分散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难点:树立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教育观念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 教法 ※探究学习法:层层设疑、引发探究 ※情境教学法:视频、动画、案例分析 ※绘本教学法:绘本赏析 2. 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享展示,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竞争、高效的课堂。
3.教学手段:音频、图片、动画、视频、微博等信息化手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信息化手段
设 计意图
课前准备
1、利用手机查找王人平教育微博,并在幼儿心理学 Q 群进行分享。
2、预习第三章第四节《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自习、分享、讨论 手机、微博、Q QQ Q
通过课前预习、分享微博,对本课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引入主题
1 1、 、 学生分享微博:养育孩子需要无条件接纳 2 2 、播放动画:一位焦虑不安的母亲...
篇二:故乡教案一等奖
月是故乡明【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 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 16 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
难 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 16 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7 7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 1 1】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
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 出示课件 3 3】
季羡林(1911 年 8 月 6 日—2009 年 7 月 11 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
教学
(
31
)分钟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积累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 出示课件 6 6】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 7 7】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 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好的学习习惯。
既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的特点。
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 7 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 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课堂小结及拓展 延伸(
2 2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 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 篝(gî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 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 澄(dèng
chéng)
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 耄(māo
mào)
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 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 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 不可胜数。(
)(
)
(2)我曾幻想,山 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 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 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2 2
)分钟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
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新课
教学
(
34
)分钟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出示课件 件 3 3】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 4 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
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 9 9】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 13】
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
篇三:故乡教案一等奖
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余光中,了解现代诗歌。2.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3.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或许是一朵浮云、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乐曲、一句乡音,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去倾听一下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二、诵读悟情 【教师引导】首先请听一遍录音,听读的时候标注出重音和停顿。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播放音频】(课文录音)…… 【学生自读】…… 【学生回答】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满怀愁绪。
【投影展示】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诗人、散文家。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9 年迁往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直到 1992 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余光中是一位锐进诗人,有着浓浓的恋国之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教师小结】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原来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有如此愁绪。
三、细读寻“愁” 【教师引导】小小的一首诗,承载了作者如此多的愁绪,每一节背后都有一颗“愁”心。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每一节,看看作者愁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请自选一节诗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讨论】…… 【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一节:小时候与母亲分开,外出求学,借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借邮票来代指乡愁很形象。
【教师引导】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余光中曾作过一首诗《邮票》,更加说明了这枚小小的邮票的重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投影展示】
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二节:长大后,把乡愁寄托给一张窄窄的船票,是因为余光中和妻子曾经分别两地,那一张张船票代表着不能团圆,所以能体现出“愁”。
【教师引导】当时余光中曾经在香港学习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他新婚的妻子则在台湾。所以他常常坐船来往于香港和台湾两地。大家想象一下,余光中手拿从香港到台湾和从台湾到香港两个不同方向的船票时,心情会有多大的反差!一种是对新婚生活的向往,另一种则是对夫妻分别的怅惘。这张船票寄托的是夫妻浓浓的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节。
【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我品读的是第三节:一方坟墓,让作者和他的母亲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读了不禁让人感到难过、心痛,这种死别比起前面的生离愁绪就更深重了。
【教师引导】没错,还有什么分别比死别更沉重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首诗。
【投影展示】
招魂的短笛(节选)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 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教师引导】这几句诗是余光中对亡母的承诺。余光中和他的母亲感情非常深,余光中的母亲生前曾说,死后希望能把遗骨安葬在大陆,安葬在故乡,这也成了余光中的一件心事。但他没有想到当他手捧母亲的骨灰真正踏上江南小路时,已经过了三十多年,真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是雪满白头”。大家能想象出白发苍苍的作者久久伫立在母亲坟前时的心情吗? 【投影显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是雪满白头。
——余光中《浪子回头》 【学生回答】最后一节由家事到国事,虽然仅仅相隔一个海峡,但两岸却还未统一,这应该是作者最最深厚的“乡愁”。
【教师引导】余光中先生虽然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他却没有想到另一件让他分外遗憾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两岸来往不便,使得他不能经常到母亲的墓前去看看,祭
奠母亲的亡灵,向母亲倾诉自己的情感,因此他总是觉得仿佛母亲正在远方呼唤他。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两岸的亲情这么久,于是乡愁在许多游子的心中便成了一道浅浅的海峡。于右任先生曾在他的诗作《国殇》中写道: 【投影展示】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教师小结】这种情感是许多台湾同胞共同的情感,许多像余光中先生一样的人都将大陆看成自己叶落后要回归的地方,看成是自己的根,看成自己的魂。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表达的是对整个中国的眷恋。浅浅的海峡阻碍不了的是诗人以及无数台湾同胞无尽的乡思。
四、品读赏美 【教师引导】诗虽不长,美点却很多,请自由朗读,找出美点。
【投影展示】寻美点:
《乡愁》美在
,因为
。
【学生自读】…… 【学生回答】《乡愁》美在意象,因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真实可感的东西,让乡愁更具体。
【学生回答】《乡愁》美在结构,因为四个小节的结构一致,读起来更有韵律,节奏感强。
【学生回答】《乡愁》美在对比,因为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对比更突出了作者的情感。
【教师小结】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独特的有形物体,必将流之于空洞。如《天净沙·秋思》,我们一读到它就会想到萧瑟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些的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有形物体(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感受到的。而这首《乡愁》,也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取了四个有形物体,展示了作者一生漫长的生活历程,更把乡愁从幼时念母情深,年轻恋妻情切,永失母爱的心伤推向高峰,不论生离死别都抵不过乡愁的深广,于是乡愁便从一己亲情升华到了对祖国故土的热爱之情。落笔虽小,但这四个物体所蕴藏的情感确是无形的厚重。
五、我写“乡愁”
【教师引导】其实,乡愁是中国文学中历久弥新的主题,许多文人都曾表达过自己的思乡之情,同学们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乡愁还可以寄托在哪些物象上呢?请模仿本诗,写一首小诗。
【学生练笔】……
无形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理解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理解,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助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让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美点”时,学生能够从诗歌的意象、结构、手法、用词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