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7篇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4000字(精品多篇)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11 摘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4000 字(精品多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1 1
摘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为我国的企业发展奠定管理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是最重要的,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将发展变革摆在企业的首位,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现状进行总结,得出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一、工商管理培训现状
(一)企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企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在全面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由于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注重
资金和企业的发展,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良好的认识,导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偏低,不能达到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逐渐认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存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培训队伍,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问题频发。
(二)企业管理人员忽略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一般都会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对于时间的紧迫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并没有全面的着手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另外从根本上来说,有的地区政府人员没有全面提升对工商管理的重视,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此也并不重视,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忽略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科学管理结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
通过对我国的很多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研究得知,目前的很多企业所使用的工商管理培训方式还是老旧的.方法,并没有使用新型的方法,再加上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工商管理培训的结果并不理想。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时候,所聘请的培训师如果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所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方法,就会导致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较少,甚至让很多工作人员产生厌恶,这就导致培训的结果差强人意。所以企业需要根据
自身的特点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并确保工作人员对于培训的正确认识。
二、企业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加强培训师资水平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来说,使用高水平的培训师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所以企业在进行培训师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平高的培训师,确保所请的培训师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力。企业自身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师,对不同的培训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层层筛选,确保培训师的真实培训质量。另外还需要对培训师进行综合性的审核,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重视力度
作为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需要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工商管理的多方面作用进行总结交付管理层,让管理层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的宣传,确保员工对工商管理的正确认识,让每个员工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
(三)构建科学管理模式,加强考核方式
企业想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的培训水平,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工商管理培训,在结束后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核,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全面的掌握工商管理知识。科学管理模式是确保工商管理培训良好进行的根本保障,作为工作人员,要认真的遵从,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多种考核,通过考核确保自身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都感觉到自身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为了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强大竞争力,只有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构建良好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培训的师资水平,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
[2]耿毅.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中外企业家.2016(08)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2 2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协调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本文详细叙述了我国在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强对我国贸易集约化的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并且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自身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走集约型增长道路,切实从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利。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高新技术 服务贸易
前言
“十一五规划”提出全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当前,巨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经济学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改革,受重商主义的奖入限出的影响,国家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这种改革适应了当时国家加快经济建设,释放剩余生产力和获取外汇的要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的一个动态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作为创新国率先进行生产并出口某一产品到国际市场,在产品达到成长期时,达到最大进口量后选择出口;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进口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进口该产品,而且进口该产品的时间较长,之后才开始生产、进口该产品,但此时大多数产品已到了成熟期,产品的价格也就相应的降低,减少了产品出口利润所得。由此可见,我国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大大降低了贸易效益,转变成为必然。
二、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美元持续疲软,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出口产品朝着高附加值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仍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虽然在积极引入外资的大潮中的确引入了一批相对我国而言的先进技术,但其中许多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并不是当前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同时,我国针对国际市场的信息反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2。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不协调。在世界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时候,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更能体现一国的综合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商品贸易大国,服务贸易规模却不突出,
3。贸易高度增长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日益提高。环境恶化的代价无法显示在产品交易的成本中,因此外贸增长过程伴随着“负外部性”,致使贸易品企业边际效益与边际社会效益、企业边际成本与
边际社会成本严重背离,付出了很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代价。
4。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无品牌意识。认为创品牌既有经济负担还要承担风险,没有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安于现状,在这个品牌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不断被打压利润空间。
三、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2014 年 6 月 18 日,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宣布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从长远来看,正是对增强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并出口的有力促进。
1。将环境可持续性融入外贸增长政策之中。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向高效益的集约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我国在调整国内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调整国内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逐渐改变我国传统的以资源高消耗拉动外贸增长的进出口方式。
2。重视科技兴贸。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
(1)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政策。我国的科技产品大部分处于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我们应遵守动态比较利益中“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的原则,发展劳动――技术混合密集型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知识经济的成长,不断提高知识技术含量,使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可以及时随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2)建立科研与市场的中介机构,推动技术商品化。为使科技成果商品化,引导企业利用高技术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我国应建立起富有效率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咨询机构,使企业和科研机构能紧密结合,及时捕捉国际市场上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最新动态。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新形势下我国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立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健全服务贸易支撑体系,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消费。通过服务业的合资合作,培育和发展我国新兴的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
4。鼓励国内企业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1)企业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014年《government 工作报告》要求,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品牌竞争,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
(2)我国企业要认真对待自主品牌培养,进行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出口商品的高质量、高效用,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达到竞争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本企业的品牌信誉。
(3)以名牌为龙头形成产业集群。利用集群效用,把握机会,做好市场营销,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四、结论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国要在外贸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对外贸易集约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5 版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3 3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于 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Prahalad 和 Hamel 将核心能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有机组合”。当然这里提到的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组织以及营销等方面的技能;也不是一两项单项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技术群体。比如产品开发能力、制造技能、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应能力等等,这些技术的结合方式和技术的先进水平共同决定着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市场、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的潜力,体现着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内部各个基本要素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能够展现企业整体实力的指标体系。构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如下:
1.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员工个人的知识水平、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等,这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2.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的有机系统,它既包括以研究开发为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系统,也包括以核心技术和一般技术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技术资源,它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3.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文化形成和组织学习机制。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和控制。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地集中组织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核心内容。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职工共同拥有的系列思想观念和企业的管理风貌,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典礼仪式以及企业形象等。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用户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以海尔和长虹为例,两者同属电器企业,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五星级的销售和服务体系,而长虹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它的低成本和规模优势,当用户注重购买方便和售后服务时,就会倾向于购买海尔电器,而当价廉物美成为首要选择时,
就会倾向于长虹。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
2.不可模仿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独特性...
篇二: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录
摘
要………………………………………………………… (1)
关键词…………………………………………………………… (1)
1 企业文化概述………………………………………………… (2)
1. 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
1. 2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 (3)
2 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4)
2. 1 无文化管理………………………………………………… (4)
2. 2 文化空想现象……………………………………………… (4)
2. 3 全盘西化现象……………………………………………… (5)
3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5)
3. 1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5)
3. 2 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7)
3. 3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时代特色……………………………… (8)
3. 4 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个性………………………………(10)
参考文献………………………………………………………(12)
2浅淡企业文化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 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在我国,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 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 比较深刻的认识, 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 建设的日程上来, 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 真诚到永远的海尔……” 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
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例如, 无文化现象, 文化空想现象, 全盘西化现象等。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 从融合民族文化、 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 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 soft power)
企业文化
(Enterprise culture )
企业团队
(Enterprise team )
3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 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 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
其实, 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 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 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 西门子公司的严谨、 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 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企业文化概述 1. 1 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 涵盖面也不尽一致, 但从整体上看, 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 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 是在一定条件下, 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包括企业经营哲学, 价值观, 企业精神, 优良传统, 行为规范等。
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 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
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 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 相信人、 理解人、 发动人、 引导人、 教育人、 培养人和塑造人。
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 2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470 年代末, 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 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 其中发现, 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 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 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 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 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
1981 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 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该书提出了" Z 型文化" 、“Z 型组织" 等概念, 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 1982 年特雷斯· 迪尔(Terrence
E· Deal) 和艾兰· 肯尼迪(Allan Kennedy) 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 一书, 他们提出, 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
企业环境;(2)
价值观 ;(3)
英雄; (4)
仪式; (5)
文化网络。
其中, 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同年,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 彼得斯与小罗伯特· 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研究并总结了 3 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 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 方向和控制手段, 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 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 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 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 四个走向:
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 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 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 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
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52 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 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 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 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 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 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2. 1 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 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 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 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
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
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规定了 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 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 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 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 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 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 增大企业内部摩擦, 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 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 没有组织归属感, 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2. 2 文化空想现象
与无文化相反, 另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现象是文化空想。
这一现象表面上看企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理论体系, 但又不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 主要表现有:
1. 企业文化理念过于空泛, 远离企业实际,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2. 企业文化内容掺入了 非企业的因素, 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经营特点与文化主体行为的提炼, 而是从企业外部“赋予”了企业任务, 超越了企业的承载范围; 3. 为了 “文化” 而文化, 企业管理
6者热衷于企业文化氛围的创造, 却忽略了 对企业实践的总结, 使企业文化丧失了针对性和生存基础, 华而不实。
2. 3 全盘西化现象 企业文化在中国入世之后, 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大量被中国企业所采用,一时间好像只有西方的管理才是最好的, 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要按照西方管理理论来运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割裂, 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精粹之处, 仅仅看到了西方的企业文化的优点,一味地盲目遵从, 照搬教条。
2. 对外国的成功经验的借鉴更多地集中在企业文化的最终表现上, 仅仅喊几句口号而已, 没有更好的研究其形成的背景和机制, 作的只是表面文章, 因而难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3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创建中国的企业文化模式, 不可否认外来文化的作用, 但其过程并不是全盘美化, 或全盘日化, 或全盘欧化。
因此, 重建的中国企业文化必然是吸取了外来文化精华的, 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亦即形成中外文化优化结合的企业文化模式。
3. 1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企业文化是一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的产物, 任何人都无法随意的选择一种文化异想天开的臆造企业文化。
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是有民族性的。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影响最深远、 最广泛、 也最重要的便是儒家文化了 。
因此, 我国企业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倾向是不可避免的。
3. 1. 1 以“仁” 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仁” 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其基本内涵是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从本质上说, 每个人都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社会价值系统不过是个
7人价值体系的扩大。
反之, 社会价值系统理所应当地能够规范和调节个人的价值体系。
人不仅是情感化的, 而且是社会化的。
纵观工业文明, 人的地位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综合素质人的变化; 管理思想由见物不见人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由个体到群体, 由基层组织和技术到深层次的价值系统和道德规范。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恰恰是人本思想的回归。
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与人力资本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吻合的。
3. 1. 2 儒家的“人文关怀” 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 儒家认为:“上下同心, 其力断金”、“上下同欲者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圣人所贵, 人事而已。” 儒家提倡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 中恕之道等观念, 突出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中互相以对方为重的基本原则。
显然这一原则对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内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贵在人和, 不忘人文关怀, 同样地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家只有关心、 爱护员工, 才能受到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远非奖金、 福利所能及的。
3. 1. 3. 儒家的“诚信” 思想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根本 中国是礼仪之邦, 儒家诚信思想历来受到世人推崇、 儒商遵从。“诚实守信, 对自己, 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对他人, 是一种交往的道德, 是一种气魄和自信; 对企业发展, 则是一种精神, 是无形资产, 更是管理价值的有效提升。”忠于诚信不仅能使人际交往更加长久和谐,而且能使企业间的合作更为持久深入。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 不讲诚信的企业, 其市场寿命往往短促; 而一个融“诚信” 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诚信为本贯穿于始终的企业, 在复杂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往往能立于不败
8之地, 成为“长胜将军”。
从这个角度出发, 海尔的成功与其说是企业经营的成功, 毋宁说是海尔文化的成功。
诚信是立人兴业之根, 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本。
当今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 微软、 沃尔玛等, 无不视诚信为企业生存、 发展之根, 进而以其优良的产品、 优质的服务打造出优秀的品牌, 创造出优秀的业绩。
3. 2 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我们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 还应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因为世界是开放的, 文明是可以共享的。
3. 2. 1 合理引入美国“英雄主义” 式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崇尚英雄主义, 把其誉为美国企业文化的三大特征之一。
韦尔奇、 比尔·盖茨的传奇经历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熟知, 就是美国树立英雄人物的成功案例。
我国一直有喜欢树立楷模、 榜样, 并号召向其学习的习惯, 虽然树立的人物大部分不是商界的, 但在这一点上却与美国的“英雄主义”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我国的企业可以大胆地借鉴美国企业的做法,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适时地树立本企业的英雄人物。
这些英雄人物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来传播企业的价值观, 而不是通常所借助的正规的书面程序来实现的, 他们的经历会对企业的职工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 这种激励比物质性, 外在性的激励具有更大的作用, 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职工的热情,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2. 2 合理引入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 圣吉在《第五项修炼》 中提出了 著名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论, 认为传统公司是权威控制型组织, 但是最成功的企业, 是那些具有学习型组织的企业; 真正出色的企业, 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 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这与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学习的思
9想相吻合。
孔子作为儒学的鼻祖其在传播“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时, 就是运用学习和推行教育的手段, 四书的开篇《大学》 也是指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 也是要靠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
因此, 我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就会创造出一种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全新文化理念, 而且这种理念也易于被广泛的接受。
3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时代特色 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应按科学管理的要求,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对传统思想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进行更新, 体现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要求。
3. 1 儒家价值体系中应注入更多的理性色彩,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如何实现儒家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 即如何由单向的价值关怀转换到兼顾效率原则?这是儒家在应付现代化挑战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里的关键是通过价值关系的重新宣...
篇三: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4 篇 (篇一)题目:试析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摘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时代背景的变化为企业间的竞争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时期,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当前的严峻市场形势下,深入分析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推动企业工商管理进一步发展、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主要问题;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工商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探索其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多数企业工商管理落后,缺乏信息管理意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逐渐落后并被淘汰,所以探索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新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意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不同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工商管理的运作。可以说企业能否稳定发展,与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商管理是联系企业自身优势与市场特点的纽带,是促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前行的重要保障。所以,不断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意义重大。
二、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有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元素,诸如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但企业工商管理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除了形式影响因素外,受旧管理理念影响,多数企业都将即时生产与库存清空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原则,力图在短时间内获取更高经济效益。但在当前,这种理念并不能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做到有机的结合,从长远来看,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
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的管控
在当前,一些企业中往往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渴望进步的思想相互交织,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又尚未完善形成体系,导致企业管理往往十分混乱。与此同时,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友好沟通,导致管理混乱的问题更加严重。企业管控能力不科学,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地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科学管控能力的缺乏,与企业的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明确发展方向能够让企业的运行更加有条理,更加科学,能够大大提升经营效益。但当前企业在实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追求新思想、新观念,却在更新的过程中又有所保留,导致企业的整体发展思路不明确,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表现极其混乱。
2.企业定位不明确
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深入,种种外界因素都大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进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今天,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积极改变管理思想。不能单纯将经济利益放在
首位,要在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定位尚不明确,落后的管理思想与陈旧的企业管理定位,导致科学管理技术难引入,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优化,核心技术竞争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也推进缓慢。如何进一步的明确企业定位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3.企业文化落后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够协调企业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但在当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企业文化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没有形成体系,文化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宏观来看,一个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也远远高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
三、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的市场形式以及时代背景,影响着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综合来看,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改革,已经是一种必然。如果只从企业工商管理自身角度来看,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今后的发展。综合分析来看,工商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那么在发展上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思考。
1.提升管理人员的总和素质
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其个人综合素质决定着工商管理的管理水平。所以,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各部门实际的管理需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未来企业工商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企业竞争实际是人才积累的竞争。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应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要切实注重对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和企业技术性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将更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管理技能传输给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有长远意识的工商管理执行人员。除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还应转变人才管理的管理理念,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并让其利用自身优势,将岗位的价值充分发掘。
2.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现代企业组织经营都讲究生态链式发展。那么对于企业自
身来说,一个有完善架构的企业,也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如果企业缺乏准确完善的架构,企业就会在渐渐的经营活动中失去活力。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架构中岗位的具体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要积极提高工商管理的效率,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增加奖励比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员工引导,充分发挥其个人效能,帮助员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我调整,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与时俱进,不能保守,敢于创新。在世界形势变化剧烈的今天,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保证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的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序发展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向来十分重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策略,调整财务管理的结构,包括建立财务信息支持系统、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资产风险的调控系统等等。实现全方面的、高效的、准确的财务管理,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坚实的、有保障的财务基础。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利益追求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但在市场经济复杂化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使得收益超出正常水平。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利益思考方面,要敢于抓住契机与市场优势,通过运营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利润。要努力把握市场机会,提升投资和融资的合理性,壮大企业的同时,为企业增加利润。
四、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时代背景等要素的多方面影响下,分析现有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并思考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大胆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当前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不足,比如,企业管理定位不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等。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更要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着更高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工商管理亦或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都需要将现代企业的组成部分进行更好协调,才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14):
00061-00061. [2]庞珠霞。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4):256-256. [3]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2):
162-163.
[4] 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32(06):83-84 ( 篇二) 2017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情况,并结合研究结果对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和专业特色满意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认知度;满意度 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未能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途径单一化;课程体系未能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为主。对于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市场化;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个性化;丰富人才培养途径,使之社会化;完善课程体系,使之特色化;探索教学方法,使之综合化。
1 相关文献回顾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是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大学已普遍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25 年有了政府组织的英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测评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经历的看法以及各种预期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促进学校发展、监测教学质量、指导未来新生选校学习的重要手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地改进学生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 3 个基本因素。学生满意度调查是获取学生需求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实施满意度调查可以引导我国大学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学生,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复归大学管理之真和大学之魂,将大学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因而对大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研究方法 问卷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研究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因而用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是合适的。该调研问卷围绕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等 4 个二级指标设计了 12 个问题。这些问题主
要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两个部分。对于态度性问题,参考 5 等级式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对于事实性问题则按照单选事项和多选事项进行设计。
问卷设计完毕后,通过 1 位学生的先期测试之后,对问卷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设计完毕。之后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 24 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164 份,共回收问卷 18 份,回收率为 66%;删除无效回答的问卷 6 份,有效问卷为 12 份,问卷有效率为 94%。对于回收问卷的处理,用统计软件 SPSS 16.进行了分析。对于单选的事实性问题,主要进行了频数分析, 对于多选的事实性问题进行了多重频数分析,对于态度性问题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信度分析。
3 结果 专业满意度主要从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 4 个方面开展调研。具体结果如下:
3.1 关于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围绕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 12 门主要课程,分别从喜欢的课程、喜欢的原因、不喜欢的原因 3 个方面来进行调研。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关于喜欢的课程,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在给定的 12 份调查表中选择不同的喜欢课程的共有 43 次,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选择企业管理学的有 77 人,所占比例为 75.5%(这里的比例指占总人数的比例,下同);管理学有 66 人,比例为 64.7%;企业战略管理有 49 人,比例为 48.%;国际企业管理有 44 人,比例为 43.1%。关于喜欢的原因,进行多重反应频数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的有 64 人,占所有被访人群的 62.7%,选择“师生互动”和“个人兴趣”的各有 57 人,所占比例都为 55.9%。对于不喜欢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有 69 人选择了“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占全部人数的 68.3%;选“师生缺乏互动”的人数为 6 人,比例为 59.4%;选“课程理论性太强” 的人
数为 66 人, 比例为 65.3%;选“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人数为 54 人,比例为 53.5%。
3.2 关于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选择“理论教学”的人数有 7 人,所占比例为 68.6%;选择“案例教学”的人数有 52人,比例为 51.%;选择“实习教学”的人数有 24 人,比例为 23.5%;选择“音像教学”的人数有 18 人,比例为 17.6%;选择“软件模拟教学”的人数有16 人,比例为 15.7%。对于以上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没有,比较满意的占 5.9%,一般的占 52.9%,不太满意的占 34.3%,很不满意的占 6.9%,在 5 等级记分方式下 5 分代表最高分值,1 分代表最低分值, 经加权计算可知: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分值为 2.578。
3.3 关于学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课堂之外, 专业老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形式种类、数量多少、重要性总体评价及各项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成为学业指导满意度的主要调查内容。对于指导形式的调查,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没有指导”的比例最高,为 41.2% ,其次为“课后答疑”为 37.3%,其他形式所占比例按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独辅导”比例为 15.7%、“指导参与 SRT 项目”比例为 13.7%(SRT 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参与创业大赛等” 比例为 1.8%、“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比例为 5.9%。对于指导的数量,认为非常少的人数有 19 人,比...
篇四: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精品三篇)企业发展效应 (一)
[内容摘要]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首先,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前提,是产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其次,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关键词]企业文化制度创新机制变革 一、民营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四)管理制度缺失 二、坚持分配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三、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四)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四、结束语 五、参考文献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首先,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前提,是产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其次,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一、民营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参照钱德勒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 86%的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 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庭手中。我国家庭企业的家庭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
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庭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民营企业创业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民营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是混合在一起的,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其次,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上的单一结构,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是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的;第三,人力资本不能享受产权收益。民营企业的高薪只是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并不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所以,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尽管其所有权归属是清晰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选择的仍是个体业主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这种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要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而且投资主体较少,企业很难上档次、上规模。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企业治理机制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制度安排,它是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不难看出,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虽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四)管理制度缺失 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管理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受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大多数民营企业
选择了家庭式管理方式。这一方式在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的各种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阶层,这一方面往往导致专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主亲属形成两个利益集团,诱发企业内部各种矛盾,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使有才能的员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不能实现自我。所以,民营企业很缺人才,但又留不住人才。
二、坚持分配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岗位效益工资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积累贡献工资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反映岗位的价值度和贡献度,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合理区分不同岗位的价值度,按照劳动要素的构成,将公司各类岗位按照管理岗位、工程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进行界定和分类,分别设置工资标准。管理岗位是指从事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岗位。工程技术岗位是指从事生产运行、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化工、能源动力、检测维修、微机技术、安全环保、工程设计等专项技术工作的岗位。生产操作岗位是指从事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岗位。在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岗位中,根据岗位评价结果,分别设置岗序,通过岗序体现岗位之间价值度和贡献度的差异。岗位工资采用基数系数法,岗位工资等于岗位工资基数乘以岗位工资系数。在各个岗序中,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级别,以客观反映员工在岗位上的劳动贡献,岗位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50%以上。
效益工资主要反映公司经济效益、员工绩效与工资的关系,是活工资单元。公司经济效益好、员工业绩优秀就获得更高的效益工资,员工收入就多,反之相应降低。效益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30%。
岗位效益工资的建立形成了工资结构清晰、分配功能明确的分配制度,突出了以岗位工资为主、效益工资为辅、其它工资单元为补充的分配体系,实现了企业发展、员工成长进步与工资分配的密切关系,工资的激励作用突出,激励的手段多样,工资的价值导向更加趋向清晰。岗位效益工资体现了以下原则:工资分配与岗位的重要度和贡献度密切结合,工资分配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密切结合,工资分配及员工的劳动要素密切结合。新型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内公平性、激励性和对外竞争性的特点。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理论上重新确定了分配依据,通过岗位测评要素将岗位的劳动环境、劳动强度、技能水平、劳动责任等综合考虑,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岗位劳动差别,将劳动要素纳入了员工分配体系,使不同员工在分配体系中能够较好的体现岗位价值和贡献价值。工资分配体系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价值导向,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得到具体体现,分配标准参考了外部工资价位,体现了对外竞争性原则。分配制度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的自身价值有机结合,促进员工与企业不断发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倡导解放劳动、保护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非常需要坚持和发展这种理论,并不断创新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的价值论充分应用到工资分配中去,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岗位效益工资制度正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原则的体现,在分配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三)分配制度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建立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充分应用分配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是关系到分配制度成败的关键。公司在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同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在充分
研究公司现行经济责任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建立了以综合考评表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采用财务收益与工作业绩、产出质量与对外关系、内部调控与流程管理及学习创新与成长四类指标,分别对内部单位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员工效益工资挂钩,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建立了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针对不同岗位(职位)的员工,根据工作性质分别设立考核指标,建立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按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到效益工资的分配,对业绩突出员工进行奖励,对业绩较差员工进行扣、罚,并且将员工的职位晋升、技能晋级和调升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公司在确保员工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了技能工资制度向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过渡,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岗位效益工资制度。主要做法有:
(一)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完善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结合生产经营发展战略的需要,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分配制度调研,广泛征求员工对分配制度的改进意见。对员工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归纳,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对符合公司实际、对公司长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建议积极采纳。
(二)结合调升工资完善分配制度。公司实施岗位效益工资后,在调升工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重要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劳动价值,使分配向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调升工资,解决了岗位工资系数差偏小、岗位工资相对平均、重要岗位工资偏低、岗位工资系数差不合理等问题。
(三)职位晋升与分配制度相统一。公司在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后,建立了员工职位晋升体系,设计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有利于员工职业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提供员工职业发展的途径,做到随着职位的提升,工资待遇相应提高,对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结构进行了完善,增加了管理和工程技术类岗序和职位技能级别,使员工在不同职位上向上晋升发展,在同一职位上又能反映经验积累、能力水平的差异,真正做到不同职位、不同技能水平工资待遇不同。同时
公司将职位晋升与调升工资密切相结合,在工资调升的同时进行职位评价和晋升,进一步突出优秀员工的价值。
所谓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通常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不少人在谈到企业的定义的时候,往往都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由此可见,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四、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正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有人讲,企业就是出资人之间的合约,也就是出资人以契约方式规定出企业制度,然后按照所规定的企业制度来组建企业。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
种安排。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说,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反之,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
篇五: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
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摘 要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 否定、 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
具体地说, 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 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 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制度创新
机制变革
技术创新
目录
一、 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4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 家族企业为主 ......................................................... 4
(二)产权制度缺失 ................................................................................................. 4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 4
(四)管理制度缺失 ................................................................................................. 4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 5
二、 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6
(一)企业家创新 ..................................................................................................... 6
(二)产权制度创新 ................................................................................................. 6
(三)管理制度创新 ................................................................................................. 6
(四)治理结构创新 ................................................................................................. 7
(五)分配制度创新 ................................................................................................. 7
三、 坚持分配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8
(一)
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8
(二)
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8
(三)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9
(四)
健立专项激励制度, 留住核心人才........................................................ 9
四、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11
(一)
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 11
(二)
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 11
(三)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 11
(四)
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 11
(五)
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 12
(六)
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 12
五、 企业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创新.......................................................................... 13
1、 服务创新........................................................................................................ 13
2、 知识创新........................................................................................................ 13
3、 心态创新........................................................................................................ 13
一、 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 家族企业为主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参照钱德勒的研究思路, 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 我国 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 而实际控制权几乎 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庭手中。
我国家庭企业的家庭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 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 企业的实际控制、 决策权由家庭牢牢控制, 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民营企业创业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 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 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
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 产品战略、 投资战略时, 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是混合在一起的,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 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 其次, 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上的单一结构, 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是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的; 第三, 人力资本不能享受产权收益。
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薪只是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 并不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 所以, 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 尽管其所有 权归属是清晰的。
民营企业大多数选择的仍是个体业主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这种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要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 而且投资主体较少, 企业很难上档次、 上规模。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企业治理机制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制度安排, 它是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
一。
不难看出, 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 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 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
虽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但是, 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 民营中小企业 在人才、 外部融资、 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 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 规范化的程序, 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 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四)管理制度缺失
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 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
管理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 缺乏全面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
受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 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了家庭式管理方式。
这一方式在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但 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 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的各种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阶层, 这一方面往往导致专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主亲属形成两个利益集团, 诱发企业内部各种矛盾, 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难以执行。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 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 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 使有才能的员 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 不能实现自我。
所以, 民营中小企业很缺人才, 但又留不住人才。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一是观念歧视仍然存在。
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 “怕私”和“防私”观念。
二是市场准人限制多, 政策不平等。
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人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 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
三是融资渠道窄、 贷款困难。2003 年全国乡 镇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银行全部贷款的 14.4%;全国 300 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 10%。
四是企业实际税费较重。
2003 年全国重点税源监管企业的平均营业税税负为 3.85%, 所得税税负为 11.89%, 其中私营企业的同一税负为 4.31%和 13.11%。
五是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
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 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 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
六是
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
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别需要的创业辅导、 企业诊断、 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 或是基本没有, 或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处于无助地位。
七是政府管理体制不顺。
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 各自为政。
二、 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目前,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 只有坚持制度创新, 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 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 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 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家创新
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 企业家精神将极大地影响到它的经营哲学、 企业宗旨、 思想观念、文化氛围、 价值理念等创新发生的“基础设施”和动力机制的形成。
企业战略基础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精神的不同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积累机制, 从而支撑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持续不断的创新:
所以, 培育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将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产权制度创新
有人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两权分离, 所以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把企业的经营权交给所谓的“职业经理企业家”, 本人只做所有者享受资本收 益, 如此形成的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就可以摆脱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可以使“货币资本得以选择合适的经营者”。
我们认为, 家庭式的民营中小企业不应被轻易否 定。
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从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中总结出来的, 而民营中小企业则与大型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管理特征, 如果把这些看似完美的理论硬往民 营中小企业身上套, 其结构无异于刻舟求剑。
但有一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民营中小企业不应只是为摆脱“家庭帽子”而改制, 为现代企业制度而改制, 而是 应该仔细地研究家庭企业的优势和管理的效率, 然后再分析它在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造, 这样的态度才是客观、 公正、 合理的。
(三)管理制度创新
现在的民营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管理阶段, 真正好的科学管理必须要有监督管理。
因此, 民营中小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 人事管理、 营销管理、 财务管 理、 薪酬管理、组织管理、 战略管理、 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时, 还得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
而这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 才能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 使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导向向命运共同体导向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在 WTO 环境下,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使得中小企业更需加强由生产质量、 劳工工作环境、 环保等方面所构成的生态管理制度的建设。
(四)治理结构创新
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规模的公司治理结构, 不能照搬国外固有的模式, 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框架, 而应该因地因时制宜, 着力塑造与民 营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要由家庭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过渡, 实现“企业家庭化”向“家庭企业化”转变; 优化自身的融资结构。
提高负债意识, 走自身 积累、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创新经营理念, 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传承模式。
(五)分配制度创新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分配模式, 建立将企业职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 有效地将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参与分配。
具
体地说
三、 坚持分配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
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岗位效益工资由岗位工资、 效益工资、 积累贡献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反映岗位的价值度和贡献度, 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
为了合理区分不同岗位的价值度, 按照劳动要素的构成, 将公司各类岗位按照管理岗位、工程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进行界定和分类,分别设置工资标准。
管理岗位是指从事计划、 指挥、 组织、 协调、 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岗位。工程技术岗位是指从事生产运行、 地质勘探、 采矿选矿、 冶炼化工、 能源动力、 检测维修、微机技术、 安全环保、 工程设计等专项技术工作的岗位。
生产操作岗位是指从事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岗位。
在管理、 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岗位中, 根据岗位评价结果,分别设置岗序, 通过岗序体现岗位之间价值度和贡献度的差异。
岗位工资采用基数系数法,岗位工资等于岗位工资基数乘以岗位工资系数。
在各个岗序中, 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级别, 以客观反映员工在岗位上的劳动贡献, 岗位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50%以上。
效益工资主要反映公司经济效益、 员工绩效与工资的关系, 是活工资单元。
公司经济效益好、 员工业绩优秀就获得更高的效益工资, 员工收入就多, 反之相应降低。
效益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30%。
积累贡献工资主要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 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长, 对企业的贡献大...
篇六: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目录
摘
要 .......................................................... 1 前
言 ........................................................... 2 第一章 绪论 ...................................................... 3 第 1.1 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背景 ................................ 3 第 1.2 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 ................................ 3 第 1.3 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 4 第二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5 第 2.1 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 5 第 2.2 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分析 ..................... 6 2.2.1
国内外技术资料表述的差异 ................................ 6 2.2.2
我国供应商质检标准和企业以及客户质检标准的差异 .......... 7 2.2.3
质量管理计划不能满足生产计划的需求 ...................... 8 第三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 10 第 3.1 节
以国内技术资料标准为基础的改进 ........................ 10 3.1.1 国外技术资料的标准化转换 ............................... 10 3.1.2 加强对供应商的稽核力度 ................................. 10 3.1.3 建立自身完善的技术资料体系 ............................. 10 第 3.2 节
做好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控制和衔接职能 .................. 12 3.2.1
供应商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方法确认 ........ 12 3.2.2
供应商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对质量控制的有效程度 ........ 12 3.2.3
建立良好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 12 第 3.3 节
改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 .......................... 13 3.3.1 建立持续的供应商质量考核档案 ........................... 14 3.3.2 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 14 3.3.3 良好质量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14 第四章 结论 ..................................................... 16 主要参考文献 .................................................... 17 致
谢 ........................................................ 18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 摘
要 产品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一个产品从市场调查、设计、制样、投产、销售、服务的整个周期中,必须将各个相关的单位都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分工合作,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针对一家采用全采购外包生产方式的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设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质量管理的问题,来讨论和分析此类型企业如何走适合自己的产品质量改善和提高之路。在技术资料标准,质量检验标准以及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都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怎样才能和外包企业更好的合作,满足自身品牌质量的要求。
关键字:全采购外包 全面质量管理
作
者:杨庆贤
指导老师:李德光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前 前
言 言
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提高质量是经济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一个优质产品的生产及优秀品牌的创立,是实施严格的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前期的质量管理和过程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产品的关键。
全面质量管理源起于美国。后来,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形式,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纪的瞩目。
近几年,随着市场国际化、经营的多元化和技术高新化的趋势,以质量为核心开展经营活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从而不断的满足并超越顾客的期望。
本文是作者自身对全采购外包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感悟和体会,由于水平有限,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谬误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诸位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背景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客户的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运作、如何快速地响应顾客的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等均有关。它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品质管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检验阶段;统计品质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最初的品质检验阶段,在 20 世纪初,是一种作坊式的操作。是在事后把关,完全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生产。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成为统计品控制阶段:英国国防部组织专家制定“战时品质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工厂执行该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利用了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品质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统计品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 60 年代后期的日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的是全企业全员,从各个环节人、机、料、法、环的全面控制。
第二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
一、全面质量管理注重的是客户的价值 我们说,质量是由顾客定义的,企业间竞争关注的焦点是顾客的价值系统。只有企业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能有效地满足顾客的价值系统,企业才能赢得顾客。全面质量管理注重的正是顾客的价值,主导思想就是“客户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把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不但要做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且要为客户做好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客户群的满意度水平。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可靠性,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有满足顾客价值体系的手段。从为顾客提供使用价值提升到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多赢。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的价值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的改善、减少了重工,提高了生产率、扩大市场、增加利润等,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过程首先对品质效益发生影响,经由全员的参与间接影响了整体的效益的提高,这就是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明确的处理与质量相关的问题的方式与机制的综合。质量文化的重心是提升企业和全体员工的质量责任感、质量价值观和质量道德行为规范,是企业质量经营的精神支柱,代表了企业不断对质量水平提高的一种追求理念。
三、质量资产
质量也是一种资产。质量资产是企业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形成和取得的资产。质量资产是全面质量管理价值体现中的内在资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含在品牌的价值和产品美誉度中。质量资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的名牌战略决策、资产经营、资本扩张经营等。质量资产的经营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使企业朝着有利于它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讲,实施质量经营是必然的趋势。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法则,竞争的焦点在于质量。企业的产品要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考验,这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的生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产品质量还要具备参与竞争的实力;因此要求企业从成本、利润等综合方面考虑,推行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突出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一个企业所能利用的市场资源是很有限的,只有以质量经营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损失,提高盈利能力,才能更好地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的市场环境的特点是用户对产品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是形成客户满意的必要因素,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保护伞。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的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会降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更多的客户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质量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低质量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高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成本的降低等同于公司利润的增加。
本论文就园区某实施全采购外包的外商独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展开分析、讨论。就此类型企业在不断扩大本土化的过程中遇到几个较普遍的问题,简单的介绍其现象,并提出个人的改善的观点、意见以及对策:
一是国内外技术资料表述的差异;二是我国供应商质检标准同企业以及客户质检标准的差异;三是质量管理计划不能满足生产计划的需求。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1947 年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兄弟俩成立了一家手工制作收音机的小工厂,经过7 年多的历练,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轮胎拆装机。时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汽保设备研发、制造的领军企业。与世界一流的轮胎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马牌,米其林等,并且成为了法拉利汽车的指定供应商,为该品牌提供专业的汽保产品服务。在进入中国市场伊始,该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了销售代表处,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和东南亚的地区的市场开发。在中国销售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该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基础,他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市场前景,于是公司董事会决定在中国建厂,更加的贴近中国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好以及更加及时、便捷的服务。他们选择了后起之秀的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在国内的首家全资子公司,面向整个国内和亚洲市场,生产和销售汽保产品,我们权且称之为 NC 公司。
NC 公司没有直接从公司总部转移成熟产品在苏州厂生产,而是针对国内的需求结构,由总部专门设计了 A、B、C 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作为 NC 公司主打产品。考虑到建厂初期、成本以及苏州周边地区配套供应链的综合情况,NC 公司采用的是全采购外包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 85%以上在国内采购,由 NC 公司组装调试,并逐渐的加大国产化比例。总部派驻了设计、采购、生产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产品的试制阶段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协助,样机的生产很顺利!
之后,伴随着生产的一步步的深入,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首先是首批发到总部的 40台机器,经质量部门的全面检验,不论是单个零件的质量还是整体性能的要求都达不到品牌的要求,被判定批量退货;其次,C 产品的关键零件的采购质量始终无法达到设计要求,仅靠从总部的进口不仅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而且成本居高不下,总部决定减小 C 产品在NC 公司的产量,除非在 3 个月内能解决难题,否则 C 产品将无限期停产;之后,在美国市场上试销的 A、B 产品在最终用户端发生电机爆炸事故,市场反响恶劣,被用户索赔------!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在强大技术支持的背景下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问题?林林总总的事故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点:从公司成立伊始的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忽视了质量管理在各个环节中应该起到的和必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设计部分完全依靠国外总部在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在技术资料表述上的差异,供应商不能全面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二是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和采购都是在国内进行,并没有统一协调供应商质检标准和企业本身以及客户质检的标准;三是质量管理计划严重滞后于生产计划的需求,质量管理不到位。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节 全采购外包型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国内外技术资料表述上的差异 技术资料是工程实施中的语言,它是技术交流的基础工具和手段。例如工程图,国内标准习惯采用的是第一角法,德国、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均采用的此种方法;而美国以及美洲及日韩等地区习惯采用的是第三角法,其名称和位置以及对目标物所反映的部位是不同的。很多转移过来的技术资料的表述均采用本国语言,是了解技术要求的最大障碍。
就整体的表现重点而言,国外的图纸特别是欧美以及日本的图纸,更加注重形位公差关系的要求。强调的是相互间的配合和动作的精确度,以及功能性和装配性;而国内的习惯往往是尺寸的精度更加的严格些。而我们的加工企业对于把握形位公差方面来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的因素来保证,在设备精度、工装设计、工艺设计水平、各种材料的加工性能的把握上、重复定位的可靠度上的表现参差不齐。
我们使用的材料牌号多种多样,比如国内通行的 GB 标准,美国的 AISI,德国的 DIN标准,日本的 JIS 等,这些都是比较通行的材料标准,我们只要百度一下是可以找得到能等同替代的材料的。但是材料的种类繁多,如果仅凭资料本身标准化的表述,更多的时候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比如说,材料的规格,90%以上都是下差;在做表面处理的时候,会发现从钝化池里拎出来的不锈钢怎么会是像豆腐渣一样的表面,这表现出材料化...
篇七:工商企业管理3000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 篇 (篇一)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国经济生活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截止**年,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 6600 万家,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 90%以上,创造了超过 60%的国内生产总值,他们在吸纳就业、活跃市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及推动技术创新、拉动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主动调整,传统行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取高利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进一步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成为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对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新常态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如下:首先是融资渠道过少,融资结构失衡,其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通道狭窄,间接融资信贷支持不足;其次是企业投资意愿减弱,融资难度加大;此外,在经济增速总体下滑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融资成本相比大中型国有企业过于高昂。
2.1 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过少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上市的门槛比较高,并且政府部门对于上市企业的监管力度也比较大,创业投资体系不健全,这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运作来筹集资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大概仅 5%,而国际上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则达 70%左右。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同时也缺乏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这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得资金的支持,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面临流动资金短缺和大规模投资项目的时候首先想到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支持。但是银行贷款的诸多限制性条件使得企业无法按时足额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向也受到较大限制,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新常态下银根一再的紧缩更是给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
2.2 银行更加惜贷,融资难度加大
经济新常态下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减慢,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而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却蓬勃发展起来,这进一步挤压了传统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和利润空间,据“工农中建交”国有五大行公布的**年年报数据显示,其业绩净利润增速均已全部回落至个位数,过去两位
数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此外,市场不景气,大量的房地产泡沫加剧了银行贷款坏账的风险等等,在这些新常态下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业处境艰难,这使得很多银行施行更加严格的贷款政策,惜贷现象严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进一步突出。
2.3 经营状况堪忧,融资成本升高
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和利息支出,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信息不透明、资产抵押价值偏低、担保手续过于复杂且费用高昂等劣势,加上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等因素,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中小企业在借款时无法获得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的待遇,反而需要比国有大中型企业支出更多的浮动利息和担保费用,来保证借款的按时偿还。随着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贷款的审查和限制越来越严格,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银行的高要求和各种限制性条款,推升了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融资成本更高的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利率根据供需原则不断的上涨。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的获利连民间借贷的利息都无法还清,甚至还有人说中小企业伸手民间借贷无异于饮鸩止渴。
3 新常态下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善外部环境
3.1.1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规
在经营成本上升和融资难、融资贵的双重挤压下,中小企业不得不“穷人吃贵人米”,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是由于大部分政策还是过于笼统,相关规定可执行性差,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致政府虽然对中小企业实行的很多优惠政策并没有达到预先期望。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一些关于融资和企业信用担保的详细解决方案,增加政策的可执行性,与此同时,银行、民间资本、资本市场中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也应同时出台,各方共同努力保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国家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应该对中小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倾听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做出合适的政策而不是走形式,相应的政策出台后相关部门还应做好相应的监督措施并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部门,不断完善和改进,切实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释放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2 打造配套平台,设立专门机构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为本国中小企业融资设立了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我国应该参考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管理、监督等方面提供服务,增加中小企业的透明度,这些机构能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担保或者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3.1.3 优化资本市场,发展民间资本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市场应该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还很高,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政府应该尽量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创新资本市场模式,探索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新模式,最新推出的新三板市场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应细化中小板块的分类,让处在各个规模各个发展阶段的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此外我国目前存在着
大量的民间资本,由于目前相关法规的缺失,导致我国民间资本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一味的禁止民间资本的运营绝非良策,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更应该立法引导民间资本的运营,使民间资本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1.4 转变银行理念,实现合作共赢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或信用度达不到要求,银行贷款普遍存在偏爱国有、大型企业,“抓大放小、扶强弃弱”的做法屡见不鲜,更有人将银行这一做法总结为“偏好锦上添花、少做雪中送炭”。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公有制、国企等概念在银行贷款中根深蒂固,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银行应当摒弃旧的观念,平等对待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消除所有制“歧视”。其次,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中缺少资金的不多,主要是中小企业缺少资金,银行应当修改自身的营运战略,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一套信用评价方案,并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帮助,实现合作共赢。
3.2 完善内部因素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打铁还须自身硬,仅仅有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经济新常态下,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3.2.1 主动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的国民经济转型大趋势下,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传统的成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位于“微笑曲线”最底端,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却获得较少的报酬,这样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品牌价值低廉,自身发展受到订单的制约,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放缓,用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生存都难以为继,自然融资也就更加困难。因此,广大中小企业应该响应政府号召,积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掌握核心科技并且发展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难问题。
3.2.2 完善财务制度,优化管理结构
财务状况混乱、不透明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的通病,这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信息透明开放,这样才能解决由于财务报告准确性不足带来的融资难得问题。中小企业应当不断改善自身公司治理情况,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来打理企业,这样企业的财务信息就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银行方面才有可能愿意贷款给企业。
4 结语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没有中小企业参与的市场是不完整也是不可能的,作为当今多元化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我国中小企业吸纳了 80%以上的城镇居民就业,
在当今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不景气的新常态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在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外部政策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两大模块,分六个方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实现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一定的启示,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必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篇二)
高职校企深度**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目前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来源于院校和企业两个层面。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院校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一系列设计融入院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诸多环节;企业为院校教学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反馈用人意见,不断为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双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
(二)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优质、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准职业人”的身份真实体验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体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践,明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学校也通过搜集实践期间企业和学生两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这样,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是为企业孕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让企业全程参与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院校一起建立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选派企业高技能员工或者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相关课程的技术指导老师;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举办企业产品技术及信息专题讲座;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教学规律,工学交替式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出来的学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紧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是促进校企双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企业是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专门从事生产与服务的经济主体,其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应该成为相应的社会责任主体。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现为: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互利共赢,积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最基本的两项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二是为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的能力。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思路 内容来自 119So.cn
分析现状,创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对比省内外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校企合作的依存关系和社会功能,总结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思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企业提供的融实践教学和企业经营于一体的实战性实训基地和学校拥有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为基础。校企双方整合资源,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或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同时也从企业中聘请若干兼职教师,负责承担课程嵌入式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探索路径,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一起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达到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学生受益的共赢的目标。
内容来自 119So.cn 三、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策略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的总体目标是:融教学、实训、生产、培训、职业技能提高于一体,探索具有仿真教学环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