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8篇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4篇(篇一) 题目:试析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摘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4 篇 (篇一)题目:试析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摘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时代背景的变化为企业间的竞争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时期,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当前的严峻市场形势下,深入分析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推动企业工商管理进一步发展、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主要问题;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工商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探索其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多数企业工商管理落后,缺乏信息管理意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逐渐落后并被淘汰,所以探索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新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意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不同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工商管理的运作。可以说企业能否稳定发展,与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商管理是联系企业自身优势与市场特点的纽带,是促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前行的重要保障。所以,不断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意义重大。
二、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有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元素,诸如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但企业工商管理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除了形式影响因素外,受旧管理理念影响,多数企业都将即时生产与库存清空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原则,力图在短时间内获取更高经济效益。但在当前,这种理念并不能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做到有机的结合,从长远来看,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
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的管控
在当前,一些企业中往往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渴望进步的思想相互交织,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又尚未完善形成体系,导致企业管理往往十分混乱。与此同时,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友好沟通,导致管理混乱的问题更加严重。企业管控能力不科学,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地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科学管控能力的缺乏,与企业的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明确发展方向能够让企业的运行更加有条理,更加科学,能够大大提升经营效益。但当前企业在实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追求新思想、新观念,却在更新的过程中又有所保留,导致企业的整体发展思路不明确,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表现极其混乱。
2.企业定位不明确
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深入,种种外界因素都大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进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今天,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积极改变管理思想。不能单纯将经济利益放在
首位,要在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定位尚不明确,落后的管理思想与陈旧的企业管理定位,导致科学管理技术难引入,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优化,核心技术竞争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也推进缓慢。如何进一步的明确企业定位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3.企业文化落后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够协调企业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但在当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企业文化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没有形成体系,文化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宏观来看,一个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也远远高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
三、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的市场形式以及时代背景,影响着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综合来看,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改革,已经是一种必然。如果只从企业工商管理自身角度来看,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今后的发展。综合分析来看,工商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那么在发展上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思考。
1.提升管理人员的总和素质
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其个人综合素质决定着工商管理的管理水平。所以,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各部门实际的管理需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未来企业工商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企业竞争实际是人才积累的竞争。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应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要切实注重对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和企业技术性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将更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管理技能传输给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有长远意识的工商管理执行人员。除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还应转变人才管理的管理理念,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并让其利用自身优势,将岗位的价值充分发掘。
2.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现代企业组织经营都讲究生态链式发展。那么对于企业自
身来说,一个有完善架构的企业,也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如果企业缺乏准确完善的架构,企业就会在渐渐的经营活动中失去活力。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架构中岗位的具体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要积极提高工商管理的效率,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增加奖励比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员工引导,充分发挥其个人效能,帮助员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我调整,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与时俱进,不能保守,敢于创新。在世界形势变化剧烈的今天,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保证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的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序发展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向来十分重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策略,调整财务管理的结构,包括建立财务信息支持系统、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资产风险的调控系统等等。实现全方面的、高效的、准确的财务管理,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坚实的、有保障的财务基础。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利益追求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但在市场经济复杂化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使得收益超出正常水平。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利益思考方面,要敢于抓住契机与市场优势,通过运营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利润。要努力把握市场机会,提升投资和融资的合理性,壮大企业的同时,为企业增加利润。
四、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时代背景等要素的多方面影响下,分析现有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并思考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大胆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当前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不足,比如,企业管理定位不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等。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更要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着更高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工商管理亦或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都需要将现代企业的组成部分进行更好协调,才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14):
00061-00061. [2]庞珠霞。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4):256-256. [3]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2):
162-163.
[4] 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32(06):83-84 ( 篇二) 2017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情况,并结合研究结果对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和专业特色满意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认知度;满意度 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未能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途径单一化;课程体系未能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为主。对于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市场化;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个性化;丰富人才培养途径,使之社会化;完善课程体系,使之特色化;探索教学方法,使之综合化。
1 相关文献回顾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是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大学已普遍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25 年有了政府组织的英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测评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经历的看法以及各种预期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促进学校发展、监测教学质量、指导未来新生选校学习的重要手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地改进学生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 3 个基本因素。学生满意度调查是获取学生需求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实施满意度调查可以引导我国大学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学生,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复归大学管理之真和大学之魂,将大学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因而对大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研究方法 问卷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研究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因而用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是合适的。该调研问卷围绕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等 4 个二级指标设计了 12 个问题。这些问题主
要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两个部分。对于态度性问题,参考 5 等级式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对于事实性问题则按照单选事项和多选事项进行设计。
问卷设计完毕后,通过 1 位学生的先期测试之后,对问卷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设计完毕。之后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 24 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164 份,共回收问卷 18 份,回收率为 66%;删除无效回答的问卷 6 份,有效问卷为 12 份,问卷有效率为 94%。对于回收问卷的处理,用统计软件 SPSS 16.进行了分析。对于单选的事实性问题,主要进行了频数分析, 对于多选的事实性问题进行了多重频数分析,对于态度性问题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信度分析。
3 结果 专业满意度主要从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 4 个方面开展调研。具体结果如下:
3.1 关于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围绕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 12 门主要课程,分别从喜欢的课程、喜欢的原因、不喜欢的原因 3 个方面来进行调研。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关于喜欢的课程,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在给定的 12 份调查表中选择不同的喜欢课程的共有 43 次,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选择企业管理学的有 77 人,所占比例为 75.5%(这里的比例指占总人数的比例,下同);管理学有 66 人,比例为 64.7%;企业战略管理有 49 人,比例为 48.%;国际企业管理有 44 人,比例为 43.1%。关于喜欢的原因,进行多重反应频数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的有 64 人,占所有被访人群的 62.7%,选择“师生互动”和“个人兴趣”的各有 57 人,所占比例都为 55.9%。对于不喜欢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有 69 人选择了“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占全部人数的 68.3%;选“师生缺乏互动”的人数为 6 人,比例为 59.4%;选“课程理论性太强” 的人
数为 66 人, 比例为 65.3%;选“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人数为 54 人,比例为 53.5%。
3.2 关于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选择“理论教学”的人数有 7 人,所占比例为 68.6%;选择“案例教学”的人数有 52人,比例为 51.%;选择“实习教学”的人数有 24 人,比例为 23.5%;选择“音像教学”的人数有 18 人,比例为 17.6%;选择“软件模拟教学”的人数有16 人,比例为 15.7%。对于以上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没有,比较满意的占 5.9%,一般的占 52.9%,不太满意的占 34.3%,很不满意的占 6.9%,在 5 等级记分方式下 5 分代表最高分值,1 分代表最低分值, 经加权计算可知: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分值为 2.578。
3.3 关于学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课堂之外, 专业老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形式种类、数量多少、重要性总体评价及各项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成为学业指导满意度的主要调查内容。对于指导形式的调查,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没有指导”的比例最高,为 41.2% ,其次为“课后答疑”为 37.3%,其他形式所占比例按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独辅导”比例为 15.7%、“指导参与 SRT 项目”比例为 13.7%(SRT 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参与创业大赛等” 比例为 1.8%、“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比例为 5.9%。对于指导的数量,认为非常少的人数有 19 人,比...
篇二: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专科论文-管理论文-范文下载论文题目基于理论假设的“圆融管理”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不能完全做到不求他人而自足,这就是政府由来的最终原因。在人类漫长的、不断代代相传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人类所取得的种种成就都与政府有关。
同样,诸多的坏处和缺陷也与政府有关。毫无疑问,人类组成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社会,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好政府的探求。但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无法破解良治政府的秘密。
研究政府管理模式已成了理论发展的急需。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覆盖范围的日益扩大,政府效能直接关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关乎当代和后代人的福祉。尤其在加入 WTO 以后所面临的全球性治道变革挑战的背景下,研究政府管理模式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行政体制改革这一共时性压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以三大假设即和谐人人性假设、有限资源假设、特色环境假设为切入点,主要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注重前提假设,公理化推导,从而得出可行性理论。其次注重案例研究,从案例中得出合理性要素,并借此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推演下,提炼出适合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的一般模式:圆融管理。
它以中和哲学为其思想渊源,以生命美学为
其价值追求,以和谐人人性假设、有限资源假设、特色环境假设为研究前提,以强制、教化、创新为研究线索,以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创新管理为研究基础,以 OLG 模型为运作指南,以和谐向量为评价体系,以服务人民为目标取向,使政府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沿管理理论。全文涵盖导论、六章和尾论。导论以人类的欲望钟摆为引子,阐述圆融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继而阐明圆融管理的理论魅力:在人与物、人自身、人与人和谐的状态下,和谐人即臻于至高的境界。
在和谐状态中,人达到了超越一切对待的非意志的忘我境界。在这种忘我之境中,我们自然地顿悟了人生真谛;在服务人民中实现生命的永恒。最后阐释本文研究的内在机理、主要方法和重要价值。第一章提出并阐发了本文的三大假设:和谐人人性假设、有限资源假设、特色环境假设。人性是人对世界和自身追问中的一个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
对人性认识的深化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轨迹和方向。和谐人假设包括三重和谐:天人和谐、心灵和谐、人际和谐。和谐人假设是指以人生幸福为目的、人的需要和谐发展为条件,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具有自然有机体的生生和谐、心灵尺度的臻善和谐和相互适应性的协变和谐为内涵的人性假设。在新世纪,我们政府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要顺利实现执政的各项目标,就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执政资源。但政府资源并非无限,因而产生了高效管理的需要。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有效的行政管理,必须保证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畅通。正因
为此,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环境必然要求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管理模式。第二章首先剖析了政府管理模式变迁的三种场力:强制、教化、创新。强制主要靠采取严厉的手段,靠权与势、刑与力,利用外在的力的震慑,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使天下臣服,达到立国定邦、 图强兴业的目的。
教化,强调为政以德为本,以仁义治天下,以教化施万民,借重人类内在的精神力量,治国安民平天下。注重从正面对人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用仁义去感化人、善化人际关系,对道义高度弘扬、执著追求。创新是人类以其智慧和活动环境为基础,以实现更高的价值为目标,在观念、科技、制度等方面的现实超越。创新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源泉。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通过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政府发展模式演变的考察,政府发展主要是由强制、教化、创新这三种场力交互作用从而推动行政系统适应环境变迁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同时又面临信息社会挑战。为了与复杂形态相适应,我国在建构行政道路时既不能照搬西方曾经建立的理性科层制,也不能完全效法当前正由工业社会步入知识社会的西方在批判理性科层制基础上倡导建立的后理性科层制,而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发展之路。第三章论述了圆融管理的理论内核。刚性管理是政府管理的基础,是政府正常运行的条件。它是一种依照职能和职位对权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科层制为组织形式,以世俗化、 专业化的职业官僚为管理主体,以严密的管理系统掌握员工的活动,以活动目标来确定人员的分工、 职权的授予,
以理性设置的制度规范为运作规则的管理方式;柔性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为目标,是实现刚性管理和创新管理的。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创新管理则为政府管理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创新管理是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适应水平为中心,以各创新要素(如理念、技术、流程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创新管理是一种以创新为中心的管理,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不确定性管理。
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第四章勾勒了圆融管理的运作指南。圆融管理在理念层次追求卓越质量。
在规则层次引进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刚性管理规范政府运行,引进学习型组织形成柔性管理提高组织的内聚力,实施创新管理保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刚性管理是政府管理的基础,是政府正常运行的条件。柔性管理满足员工多层次需要,适应了人性需求复杂多变的特性。
创新管理则为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提供了契机。在操作层次首先实行 OEC 管理。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其次建立 Learning organization,推进学习的经常化、普遍化和制度化,使各级政府机关成为组织成员相互学习的课堂、交流思想的家园和团结前进的战斗堡垒;最后建立Government Total Innovation,让公务员在每一时刻、每一地方、每一件事、每一环节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质量,直至实现服务零缺陷。
第五章构建了圆融管理的评价体系。首先系统介绍了国外通用的 3E 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
三种政府绩效的评估方法,深入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政府绩效评估准则、指标设计特征、评估程序与实施方法、运用背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阐述了和谐向量指标体系。和谐向量以组织的远景、战略为出发点,从刚性、柔性、创新三个维度来评估组织的绩效。它超越了传统的方法,以促进组织发展为宗旨、以确立组织战略为核心反映组织的整体状况,建立“战略——维度——基本指标”多维度、多层次评估体系。最后提出实施绩效评估的步骤:确定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收集并分析绩效资料;绩效信息及时反馈;评估信息的监控;评估结果的分析及改进。第六章描述了圆融管理的目标取向。在价值层面追求服务人民。服务人民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服务人民是自觉自愿的付出,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服务人民是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
服务人民是发挥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能自觉追求人生真、善、美;能自觉提升自我主体素质;能融入集体的社会,是真诚互助的桥梁,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在逻辑层次实现全面和谐。幸福就是和谐,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及天人和谐。换言之,就是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健康、心灵安宁,方可身心和谐;博爱友仁、与人为善,才会人际和谐;生态平衡、环境友好,才能天人和谐。在行为层次做到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生命之树才会开满智慧的花朵;追求卓越,一身锐不可当的勇气才会所向披靡;追求卓越,心中的真挚热爱才会充满整个公务事业。尾论首先简要回眸了中国历史。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内,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上下五
千年,悠悠华夏史,中华民族创立的灿烂辉煌的文明,永远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却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辛酸、备受欺凌的历史。昔日的屈辱岁月虽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历史的警钟之声却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重温历史不是为了宣泄仇恨,为的是牢记历史的创伤,吸取历史的教训。其次展望了未来蓝图。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前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使十几亿中国人都得到实惠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最后探讨了此在之美。中华民族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世纪,在这个让人百感交集的庄严时刻,13 亿勤劳勇敢的人民,正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描绘着中国历史上最壮丽的蓝图。
让我们携手并肩,在自身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苦干实干,创造业绩,多作贡献,共同点缀中华星空璀灿的银河。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研究假设的新颖性。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理论研究在学界并不多见。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应然层面研究,没有科学的理论假设,也没有严格的逻辑化推导。本论文以理论假设为基点,尝试性地构建了合乎逻辑的行政学理论。(2)研究框架的新颖性。本文从理论假设出发,按照理论演绎、理论内核、运作指南、评价体系、目标取向的结构构建一种新的行政学研究框架,突破了以往的研究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研究境界的新颖性。通常政府管理模式研究仅停留在管理阶段,
忽视了人这个终极性命题。如果我们就管理而论管理,无形中就把人沦为物。本文指出,管理的最优境界不仅是优质高效满意地实现组织目标,更重要的是让人体悟到生命的欢欣,在一种幸福的状态中服务人民。
让个体有限的生命在服务人民中实现生命的永恒!(4)研究结论的新颖性。
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在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更多的是模式的介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个案色彩较浓,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圆融管理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总结了被政府机构广泛运用的实际经验,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建设性的态度给学界和政界开出了一剂值得采纳的良方。
篇三: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
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摘 要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 否定、 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
具体地说, 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 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 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制度创新
机制变革
技术创新
目录
一、 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4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 家族企业为主 ......................................................... 4
(二)产权制度缺失 ................................................................................................. 4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 4
(四)管理制度缺失 ................................................................................................. 4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 5
二、 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6
(一)企业家创新 ..................................................................................................... 6
(二)产权制度创新 ................................................................................................. 6
(三)管理制度创新 ................................................................................................. 6
(四)治理结构创新 ................................................................................................. 7
(五)分配制度创新 ................................................................................................. 7
三、 坚持分配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8
(一)
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8
(二)
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8
(三)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9
(四)
健立专项激励制度, 留住核心人才........................................................ 9
四、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11
(一)
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 11
(二)
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 11
(三)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 11
(四)
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 11
(五)
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 12
(六)
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 12
五、 企业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创新.......................................................................... 13
1、 服务创新........................................................................................................ 13
2、 知识创新........................................................................................................ 13
3、 心态创新........................................................................................................ 13
一、 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 家族企业为主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参照钱德勒的研究思路, 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 我国 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 而实际控制权几乎 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庭手中。
我国家庭企业的家庭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 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 企业的实际控制、 决策权由家庭牢牢控制, 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民营企业创业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 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 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
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 产品战略、 投资战略时, 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是混合在一起的,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 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 其次, 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上的单一结构, 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是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的; 第三, 人力资本不能享受产权收益。
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薪只是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 并不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 所以, 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 尽管其所有 权归属是清晰的。
民营企业大多数选择的仍是个体业主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这种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要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 而且投资主体较少, 企业很难上档次、 上规模。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企业治理机制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制度安排, 它是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
一。
不难看出, 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 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 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
虽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但是, 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 民营中小企业 在人才、 外部融资、 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 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 规范化的程序, 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 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四)管理制度缺失
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 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
管理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 缺乏全面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
受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 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了家庭式管理方式。
这一方式在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但 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 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的各种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阶层, 这一方面往往导致专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主亲属形成两个利益集团, 诱发企业内部各种矛盾, 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难以执行。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 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 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 使有才能的员 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 不能实现自我。
所以, 民营中小企业很缺人才, 但又留不住人才。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一是观念歧视仍然存在。
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 “怕私”和“防私”观念。
二是市场准人限制多, 政策不平等。
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人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 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
三是融资渠道窄、 贷款困难。2003 年全国乡 镇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银行全部贷款的 14.4%;全国 300 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 10%。
四是企业实际税费较重。
2003 年全国重点税源监管企业的平均营业税税负为 3.85%, 所得税税负为 11.89%, 其中私营企业的同一税负为 4.31%和 13.11%。
五是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
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 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 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
六是
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
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别需要的创业辅导、 企业诊断、 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 或是基本没有, 或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处于无助地位。
七是政府管理体制不顺。
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 各自为政。
二、 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目前,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 只有坚持制度创新, 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 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 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 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家创新
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 企业家精神将极大地影响到它的经营哲学、 企业宗旨、 思想观念、文化氛围、 价值理念等创新发生的“基础设施”和动力机制的形成。
企业战略基础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精神的不同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积累机制, 从而支撑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持续不断的创新:
所以, 培育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将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产权制度创新
有人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两权分离, 所以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把企业的经营权交给所谓的“职业经理企业家”, 本人只做所有者享受资本收 益, 如此形成的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就可以摆脱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可以使“货币资本得以选择合适的经营者”。
我们认为, 家庭式的民营中小企业不应被轻易否 定。
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从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中总结出来的, 而民营中小企业则与大型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管理特征, 如果把这些看似完美的理论硬往民 营中小企业身上套, 其结构无异于刻舟求剑。
但有一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民营中小企业不应只是为摆脱“家庭帽子”而改制, 为现代企业制度而改制, 而是 应该仔细地研究家庭企业的优势和管理的效率, 然后再分析它在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造, 这样的态度才是客观、 公正、 合理的。
(三)管理制度创新
现在的民营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管理阶段, 真正好的科学管理必须要有监督管理。
因此, 民营中小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 人事管理、 营销管理、 财务管 理、 薪酬管理、组织管理、 战略管理、 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时, 还得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
而这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 才能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 使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导向向命运共同体导向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在 WTO 环境下,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使得中小企业更需加强由生产质量、 劳工工作环境、 环保等方面所构成的生态管理制度的建设。
(四)治理结构创新
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规模的公司治理结构, 不能照搬国外固有的模式, 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框架, 而应该因地因时制宜, 着力塑造与民 营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要由家庭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过渡, 实现“企业家庭化”向“家庭企业化”转变; 优化自身的融资结构。
提高负债意识, 走自身 积累、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创新经营理念, 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传承模式。
(五)分配制度创新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分配模式, 建立将企业职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 有效地将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参与分配。
具
体地说
三、 坚持分配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
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岗位效益工资由岗位工资、 效益工资、 积累贡献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反映岗位的价值度和贡献度, 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
为了合理区分不同岗位的价值度, 按照劳动要素的构成, 将公司各类岗位按照管理岗位、工程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进行界定和分类,分别设置工资标准。
管理岗位是指从事计划、 指挥、 组织、 协调、 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岗位。工程技术岗位是指从事生产运行、 地质勘探、 采矿选矿、 冶炼化工、 能源动力、 检测维修、微机技术、 安全环保、 工程设计等专项技术工作的岗位。
生产操作岗位是指从事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岗位。
在管理、 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岗位中, 根据岗位评价结果,分别设置岗序, 通过岗序体现岗位之间价值度和贡献度的差异。
岗位工资采用基数系数法,岗位工资等于岗位工资基数乘以岗位工资系数。
在各个岗序中, 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级别, 以客观反映员工在岗位上的劳动贡献, 岗位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50%以上。
效益工资主要反映公司经济效益、 员工绩效与工资的关系, 是活工资单元。
公司经济效益好、 员工业绩优秀就获得更高的效益工资, 员工收入就多, 反之相应降低。
效益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30%。
积累贡献工资主要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 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长, 对企业的贡献大...
篇四: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商管理论文论文:
题目: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学
:
院:
** 学院
专
:
业:
工商 管理
班
:
级:
** 工商* * 班
姓
:
名:
20 ** 年
6 6
月
30
日
摘 要 :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的系统。它采用 Internet 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深受众多企业的青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办公管理系统的运用使日常办公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而办公活动重要性的日渐突出,也引起了管理者的普遍重视,他们越来越感觉到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管理是力不从心的,因而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于以纸质文件为中心的传统办公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率高、时效性强、不容易出错,有利于团队长期稳定、高效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对信息的控制,使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
关键词 :
ASP.NET;C#;SQL Server2005;B/S 架构;办公自动化
目录 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计划
1.1 系统开发的背景............................................... 4 1.2 系统开发的意义............................................... 5 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分析 6 2.1 系统组织机构分析............................................. 7 2.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7 2.3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8 第三章 实 例:
万户公司的 A OA 系统 ......................... ............7 7
3.1 公司简介及发展背景........................................... 7 3.2 OA 系统的优势................................................ 9 3.3 社会评价..................................................... 9 3.4 强强联合..................................................... 9 总结................................................................................. 1 11 1
参考文献 .......................................................................................... 12
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计划
1.1 系统开发的背景 随着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制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与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知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以工作流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机构不仅要求员工对他所要实施任务目标“知其然”,更要求员工—特别是管理者—能够“知其所以然”。在这种背景下,办公自动化领域不可避免地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从一工作流程为中心的第二代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升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第三代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英文全称 Office Automation,简称 OA,是面向组织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员工及管理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系统,自 1985 年国内召开第一次办公自动化规划会议以来,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应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 IT 技术运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并成为组织不可或缺的核心应用系统。主要推行一种无纸化办公。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之间通信、信息共享成为可能,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则为人们提供了数据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功能,从而使得工作更高效地进行。
数据库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大量商品化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问世并被广泛的推广使用,既有适应大型计算机系统的,也有适用与中、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这一时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走向使用。数据库系统以经日趋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使计算机的应用真正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部门,在数据处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 世纪 80 年代大量商品化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问世并被广泛的推广使用,既有适应大型计算机系统的,也有适用与中、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这一时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走向使用。
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更是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生活,数字化生存已经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互联网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为计算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
的重要课题。
办公自动化由 80 年代末在我国提出,到现在已有了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 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 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出现及其办公自动化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于传统的办公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内的员工作为一个团队能否及时交流﹑获取各种相关信息,从而高效地协同工作,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面对这样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打算或正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上来,改变过去单纯的手工办公方式,以便在企业内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乃至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从而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从办公自动化的提出发展到如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单机版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阶段电脑和办公设备是主要的办公系统。数据库和文件系统广泛运用,用以对结构化数据的存放和处理。这一阶段是从纸质办公向无纸化办公的飞跃,实现了数据处理和文档协作的无纸化。该阶段自动化办公系统的缺陷在于客户端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负担过大,对于客户端的维护成本较大,而且无法建立一个集成的办公平台,应用系统的转换频繁,适应性较差。
第二阶段出现网络版办公自动化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工作流思想的普及,办公自动化的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网络版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克服了第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缺陷。网络版办公自动化系统依托现有的完善网络,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成办公平台,主要处理和存储对象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流或者工作流。这一阶段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1.2 系统开发的 意义 OA 系统可帮助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强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领导的监控管理,有效管理起有形设备等、无形(业务信息、知识)资产,避免资源流失;实现各种公文、事务、业务流程的流转、审核、签批等自动处理,促进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与现代化,完美整合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
多年以来,人们对以纸质文件为中心的传统办公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这种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的弊病日显突出。比如,时效性差、容易出错,并难以应对信息社会的巨大挑战。传统办公方式的特点决定了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彼此孤立。通常是某一部门独立运作一段时间后,将其工作结果移交下一部门作为其工作的依据。一旦该部门的工作出现错误,其下一部门就无法
正常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文件在不同部门都有所囤积。另外,传统办公方式含有大量重复性劳动行为,这种程序性行为的发生也是造成文件批量出错的原因。因此,建立节约型、高效性工作方式成了信息时代必然的要求。
鉴于此,办公自动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群体协同工作。协同工作意味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网络的存在,这种交流与协调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并且不必担心对方是否在电话机旁边或是否有传真机可用。这里所说的群体工作,可以包括在地理上分布很广,甚至分布在全球上各个地方,以至于工作时间都不一样的一群工作人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或在家办公。不仅如此,办公自动化可以和一个机关单位的业务结合的非常紧密,甚至是定制的。因而可以将诸如信息采集、传递、查询、统计等功能与具体业务密切关联。操作人员只须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从而极大得方便了监狱机关单位领导的管理和决策。办公自动化将人从繁琐、无序、低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核心事务,整体提高了机关单位行政效能和对信息的可控性,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执行力,使管理更趋完善。
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任务是将需求详细调查中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到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它重点在于于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畅,是否合理;数据、业务过程和实现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等。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将用户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这些需要确定的结果包括:开发者关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数据和业务流程;数据字典等等。系统分析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基础。因此,下面将从系统组织机构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系统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字典、系统物理环境及技术选择上进行系统分析。
2.1 系统组织机构分析 组织结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它表明了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
整。
2.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是具体分析的第一步,为了要对详细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再经业务人员的确认,必须采用一些简单方便的方法和工具来明确表达它们,使之成为系统分析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业务流程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同时也是对一个组织的功能和层次的某一部分进行详细的描述,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流向。
2.3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是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去掉了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具和材料等,单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加工处理和存储等的分析。数据流程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工具,是组织中信息运动的抽象,是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形式。DFD 用来描述系统中的数据经外部实体而“流入”系统,再经过加工处理及存储等过程,最后“流出”系统交付外部实体使用的全过程。
第三章 实例:
万户的 公司的 OA 系统
3.1 公司简介及发展背景
追溯到 600 年前,约当 14 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 47 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 47 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据说万户原是木匠,喜好钻研技巧,从军之后,改进过不少刀枪车船,在
同瓦剌的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班背大将的青睐,要他在兵器局供职,两人相交甚厚。班背性情耿直,从不趋炎附势,因而得罪右中郎李广太等一班奸臣,被革去一切职务,并幽禁在拒马河上游的深山鬼谷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想继位当皇帝。他一方面网罗党羽,扩充兵力;另一方面搜罗各种技艺,献给朱元璋,讨其喜欢。李广太投燕王所好,知道万户是与班背共同造飞鸟的,对其软硬兼施,想利用他来为皇上造飞龙。万户表面上同意造飞龙,想趁机营救班背,同时完成造飞鸟的宿愿。万户去鬼谷与班背会合,但是晚了一步,原来班背已被瓦剌军所害,是李广太暗中给瓦剌军报的信。好在班背见势不好,令随从带着他的《火箭书》冲了出去。万户决心造出飞鸟,以实现班背的遗愿。他仔细阅读了班背的《火箭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型,众匠人按图制造飞鸟。试飞时,飞鸟放在山头上,万户拿起风筝坐在鸟背上。先点燃鸟尾引线,火箭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飞去。接着两脚喷火,飞鸟冲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飞鸟翻滚着摔在山脚之下……
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同时又是一个敢于冒险创新的航天第一人---万户,及其他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万户网络公司以万户来...
篇五: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精品三篇)企业发展效应 (一)
[内容摘要]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首先,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前提,是产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其次,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关键词]企业文化制度创新机制变革 一、民营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四)管理制度缺失 二、坚持分配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三、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四)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四、结束语 五、参考文献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首先,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前提,是产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其次,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一、民营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参照钱德勒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 86%的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 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庭手中。我国家庭企业的家庭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
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庭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民营企业创业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民营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是混合在一起的,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其次,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上的单一结构,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是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的;第三,人力资本不能享受产权收益。民营企业的高薪只是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并不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所以,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尽管其所有权归属是清晰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选择的仍是个体业主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这种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要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而且投资主体较少,企业很难上档次、上规模。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企业治理机制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制度安排,它是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不难看出,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虽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四)管理制度缺失 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管理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受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大多数民营企业
选择了家庭式管理方式。这一方式在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的各种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阶层,这一方面往往导致专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主亲属形成两个利益集团,诱发企业内部各种矛盾,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使有才能的员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不能实现自我。所以,民营企业很缺人才,但又留不住人才。
二、坚持分配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岗位效益工资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积累贡献工资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反映岗位的价值度和贡献度,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合理区分不同岗位的价值度,按照劳动要素的构成,将公司各类岗位按照管理岗位、工程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进行界定和分类,分别设置工资标准。管理岗位是指从事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岗位。工程技术岗位是指从事生产运行、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化工、能源动力、检测维修、微机技术、安全环保、工程设计等专项技术工作的岗位。生产操作岗位是指从事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岗位。在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岗位中,根据岗位评价结果,分别设置岗序,通过岗序体现岗位之间价值度和贡献度的差异。岗位工资采用基数系数法,岗位工资等于岗位工资基数乘以岗位工资系数。在各个岗序中,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级别,以客观反映员工在岗位上的劳动贡献,岗位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50%以上。
效益工资主要反映公司经济效益、员工绩效与工资的关系,是活工资单元。公司经济效益好、员工业绩优秀就获得更高的效益工资,员工收入就多,反之相应降低。效益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 30%。
岗位效益工资的建立形成了工资结构清晰、分配功能明确的分配制度,突出了以岗位工资为主、效益工资为辅、其它工资单元为补充的分配体系,实现了企业发展、员工成长进步与工资分配的密切关系,工资的激励作用突出,激励的手段多样,工资的价值导向更加趋向清晰。岗位效益工资体现了以下原则:工资分配与岗位的重要度和贡献度密切结合,工资分配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密切结合,工资分配及员工的劳动要素密切结合。新型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内公平性、激励性和对外竞争性的特点。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理论上重新确定了分配依据,通过岗位测评要素将岗位的劳动环境、劳动强度、技能水平、劳动责任等综合考虑,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岗位劳动差别,将劳动要素纳入了员工分配体系,使不同员工在分配体系中能够较好的体现岗位价值和贡献价值。工资分配体系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价值导向,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得到具体体现,分配标准参考了外部工资价位,体现了对外竞争性原则。分配制度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的自身价值有机结合,促进员工与企业不断发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倡导解放劳动、保护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非常需要坚持和发展这种理论,并不断创新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的价值论充分应用到工资分配中去,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岗位效益工资制度正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原则的体现,在分配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三)分配制度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建立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充分应用分配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是关系到分配制度成败的关键。公司在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同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在充分
研究公司现行经济责任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建立了以综合考评表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采用财务收益与工作业绩、产出质量与对外关系、内部调控与流程管理及学习创新与成长四类指标,分别对内部单位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员工效益工资挂钩,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建立了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针对不同岗位(职位)的员工,根据工作性质分别设立考核指标,建立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按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到效益工资的分配,对业绩突出员工进行奖励,对业绩较差员工进行扣、罚,并且将员工的职位晋升、技能晋级和调升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公司在确保员工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了技能工资制度向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过渡,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岗位效益工资制度。主要做法有:
(一)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完善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结合生产经营发展战略的需要,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分配制度调研,广泛征求员工对分配制度的改进意见。对员工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归纳,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对符合公司实际、对公司长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建议积极采纳。
(二)结合调升工资完善分配制度。公司实施岗位效益工资后,在调升工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重要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劳动价值,使分配向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调升工资,解决了岗位工资系数差偏小、岗位工资相对平均、重要岗位工资偏低、岗位工资系数差不合理等问题。
(三)职位晋升与分配制度相统一。公司在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后,建立了员工职位晋升体系,设计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有利于员工职业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提供员工职业发展的途径,做到随着职位的提升,工资待遇相应提高,对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结构进行了完善,增加了管理和工程技术类岗序和职位技能级别,使员工在不同职位上向上晋升发展,在同一职位上又能反映经验积累、能力水平的差异,真正做到不同职位、不同技能水平工资待遇不同。同时
公司将职位晋升与调升工资密切相结合,在工资调升的同时进行职位评价和晋升,进一步突出优秀员工的价值。
所谓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通常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不少人在谈到企业的定义的时候,往往都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由此可见,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四、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正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有人讲,企业就是出资人之间的合约,也就是出资人以契约方式规定出企业制度,然后按照所规定的企业制度来组建企业。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
种安排。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说,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反之,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
篇六: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0 4000 字( ( 精品合集)工商企业管理 毕业论文 1 1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取得比较大的发展,所以也促使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也上升到了另外一个档次。基于此,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建设等是提高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言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加强;提高水平;企业管理
我国的经济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内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1]。基于此,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也逐渐转变了管理方面的思想,从经济方面逐渐逐项内部管理方面。企业把培养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好培训目标之后,再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确保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总而言之,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地位,需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2]。
一、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
自从我国加入 WTO 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管理水平,还需要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则是影响企业管理的主要载体,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3]。在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想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基于此,企业需要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2.使得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具有高效性
企业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企业的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不管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还是企业的整体发展,都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来进行策划和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才能够在决策过程中不会出现很大的错误。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4]。
3.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呈现国际化发展水平,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也就不难看出,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够显著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企业在培训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
1.结构单一、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培训方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企业安排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其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往往没有认清楚这一点,而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参加培训。因此,使得培训师与被培训的工作人员之间无法进项良好的沟通,最终无法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5]。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考核过程中,采取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如进行简单的笔试,培训人员互相抄写答案,因此使得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过关。
2.师资力量不足
在现阶段的企业培训过程中,企业虽然知道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价值,委派一些重要的领导去参加培训和学习,但是没有认识清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内涵所在,所以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薄弱[6]。企业也并没有成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部分企业看起来好像是在进
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事实上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为了节省开支,企业往往聘请一些能力比较差的培训师。
3.不够重视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来支撑,从现阶段工商管理培训的角度来看,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没有高度重视工商管理培训[7]。小型企业过于重视技术方面的学习,盲目培训销售技术,而轻视工商管理意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认为工商管理培训是一项多余的课程,没有必要花时间、花金钱来对其进行培训。中小企业宁愿通过督促的方式来加强员工的相关工作,都不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来对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基于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培训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
三、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提高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
工商管理培训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要加强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员工要端正好自身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培训认识,保证员工能够从内心深处自愿参与相关培训,从源头上杜绝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不清楚问题;(2)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必须让领导干部端正好态度,才能够让手底下的员工能够以其为榜样,从而更好地进行培训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领导和员工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需要转变观
念,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强化培训意识,从而加强培训的责任感。基于此,挖掘出企业领导的潜力,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改革
现代企业的管理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培训的难度也比较大。基于此,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要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必须要学会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体验法和案例法等。企业通过高效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的基础知识理论更为丰富。将学习到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大实践当中去,能够保证灵活的培训方式之外,还能够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加强对培训工商管理人才的考核
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企业通常都会提供员工或者领导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被外派出学习的员工和领导没有高效的完成好学习任务。很多人在培训过程中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所以加强对培训工商管理人才的考核非常有必要。在考核的具体内容中,不仅仅要加入实践考核,还需要加入理论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需要从员工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角度,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在考核的形式中,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得员工能够积极备考,不断端正好学习态度,加强其对企业服务的心态,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
4.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企业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对于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才能够在很高程度上提高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审核制度,加强其工商管理培训的思想意识和理论基础知识等。在专业素质审核方面,通过工商管理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培训过程中,以资金的形式来鼓励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不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引进更多的管理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才能够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良伟.探讨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国商论,2016,11(29):161,163.
[2]崔亚飞.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财经界,2015,15(17):101.
[3]郑威煌.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收藏与投资,2016,12(6):105-105.
[4]任瑞全,张合振.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企业导报,2013,15(1):180-181.
[5]陈刚.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商场现代化,2015,19(13):95-95.
浅谈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2
[ [ 内容提要] ]企业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
[ [ 关键字] ]核心竞争力 构建战略定位
进入新时代,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的强弱。所谓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
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
19xx-20xx 年的 6 年间,世界 500 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 GDP 年均增长速度为 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 1 个百分点。根据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xx 年度,营业总额增加到 140650 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 6672 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 458076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10.8%、20.4%和 4.1%。19xx 年
度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 4.36%,(利润/资产)为 1.26%。20xx 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为 4.74%和 1.46%,比上年均有明显增长。由于营业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入 500 强的门槛提高,20xx 年度 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额为 97.23 亿美元,而 20xx 年度则提高到 103.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近 6 亿美元。
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相差甚远。仅从中国加入 500 强的 11 家企业与世界 500 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中国 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 4.41 万美元、0.21 万美元;而世界 500 强公司人均分别是 29.8 万美元、1.41 万美元。
中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xx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 1%。20xx 年,我国 516 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 4120 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 500 强前两名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 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 强平均值的 1%和 2%左右。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
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 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3.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
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5.市场应变能力。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具体来说,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企业核心...
篇七: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汉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中小型企业管理
学生姓名:
× × ×
学 学
号:
× × ×× × ×
年级专业:
× × ××
指导老师:
学习中心:
湘 潭 学 习 中 心
20
年
月
日
摘 要
管理决定成败的今天,探寻中小型企业的科学管理模式,从而让中小型企业安全、快捷地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便显得尤其有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阐述,„„
[ [ 关键词] ]
中小型企业,管理,配套协作
目 录
引言„„„„„„„„„„„„„„„„„„„„„„„„„„„„„„„„1 一.中小型企业管理概述„„„„„„„„„„„„„„„„„„„„„„2
(一)中小型企业的含义及特点„„„„„„„„„„„„„„„„„„„2 (二)企业管理概念„„„„„„„„„„„„„„„„„„„„„„„„2 (三)
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 二.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瓶颈„„„„„„„„„„„„„„„„„„4
(一)没有“管理”的管理„„„„„„„„„„„„„„„„„„„„„4 (二)有管理但很粗放„„„„„„„„„„„„„„„„„„„„„„„4 (三)
有管理但超前不合理„„„„„„„„„„„„„„„„„„„„„4 三. 中小型企业管理对策„„„„„„„„„„„„„„„„„„„„„„„6
(一)管理的层次化„„„„„„„„„„„„„„„„„„„„„„„„6 (二)管理的制度化„„„„„„„„„„„„„„„„„„„„„„„„6
1.执行前的“民主协议”制度„„„„„„„„„„„„„„„„6
2.执行前的“调度听证”制度„„„„„„„„„„„„„„„„7
3.执行前的“问责赏罚”制度„„„„„„„„„„„„„„„„7 (三)坚持配套协作原则 „„„„„„„„„„„„„„„„„„„„„„8 (四)学会管理中的创新 „„„„„„„„„„„„„„„„„„„„„„8 结论„„„„„„„„„„„„„„„„„„„„„„„„„„„„„„„9 参考文献 „„„„„„„„„„„„„„„„„„„„„„„„„„„„„10
第 1 页 共 9 页 引 言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却面临着很多诸如不管理”、“粗放管理”、“不合理管理”等管理问题,这些严重影响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本篇论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论文写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的方法,如管理需重视层次化、制度化、坚持配到协作原则、学会管理中的创新,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希望对自己在电大三年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对中小型企业管理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第 2 页 共 9 页 一
中小型企业管理 概述
(一)中小型企业的含义及特点
中小型企业,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而较少受外界干涉。
“中小型企业”的概念来自 1980 年代末期的"small business"概念。当年美国的经济开始下滑,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却反而起飞。另一方面,美国国内除了惠普公司以外,其他公司的业积都普遍下降。管理学家针对这两个特例,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相对小型的企业能够对急剧变化的环境更容易适应。因此,四小龙的企业由于规模普遍比美国的大集团更为细少,他们对于转变的适应来得更快;另一方面,由于惠普公司将整家公司划分成细小的"organization",并容许"organization"的单位领导人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使公司更容易适应外来环境的转变。那么中小企特点是什么呢? 中央集中制(大小事务必须向老板汇报,管理人员没有职权)。
有钱关系的部门一般是自己人。
任人为亲,不一能力用人。
没有制度化的管理。
不是系统机制,而是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
(二)企业管理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就是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活动,即以生产为中心的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以及产前的技术准备过程和产后的服务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统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外部的,联系到社会经济的流通、分配、消费等过程,包括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预测与市场调查、对用户服务等,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统称为经营管理,它是生产管理的延伸。企业管理的任务是,不仅要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全部生产活动,而且还必须把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要素,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
(三)管理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为数众多,特别是作为食品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科技含量不高等等原因,近年来涌现了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大,简直难以算计。因此,在管理决定成败的今天,探寻中小型企业的科学管理模式,从而让中小型企业安全、快捷地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便显得尤其有意义,但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来实施管理,从而创建科学、高效的管理组织呢?
第 3 页 共 9 页 管理使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管理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组织是有目标的,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
第 4 页 共 9 页
二、 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瓶颈
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现状分为三种:一是没有管理的“管理”;二是有管理,但表现形式较为粗放;三是有管理,但不是自己企业自然发展的结晶,而是“泊来品”,基本上属“照抄照搬”型。现分别予以简析。
(一)没有“管理”的管理 即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这在刚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的私营家族式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企业里,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往往一个员工要身兼多种职务,人治的成分贯穿其中,企业的管理全靠亲情关系的自觉性来维持,命令或指挥充斥企业管理全过程,通常有一个核心的领导人物来掌管着企业的上上下下,掌控着企业的发展命脉,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倒塌,企业便面临多种危机,由于这种管理完全靠亲情来驾驭企业,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有管理但很粗放 这在刚刚渡过生存危险期的中小型企业里占据多数,这种企业处在发展的不规范期,是典型的企业转型过程的产物。这类企业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有管理 体系,有组织架构,有规章制度,但却没有执行。在这种企业里,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往往同为一个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制度与管理流于形式,严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纠而不彻底等等现象。在这种企业里,一些领导的一句话,可能就会使管理制度失去效力,或免于处罚,或立等受奖,完全不按“章法”办事,人治凌驾于“法”治,使企业上上下下,无章可循,只能靠看领导的脸色或猜领导的心思行事,最终往往使企业倍受蒙蔽,人人敢怒不敢言,直到企业四面楚歌,企业领导才能幡然醒悟。
(三)
有管理但超前不合理
这在一些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中小企业里较为常见。这类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急于向规范型、管理型的大企业过渡,由于“激进”或“急于求成”,往往会通过借助外界力量或从同类大品牌企业里采取“挖”或“拿来”的形式,“照抄照搬”一些大企业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并往往“生吞活咽”,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消化,这种盲目引进的结果是,抛弃了自己好的传统与管理模式,而生搬硬套地给自己穿上“过于肥大”的管理“外套”,使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太过于规范和超前的管理模式相脱钩,给企业带来不适症,以致管理内容超脱于企业实际,并往往较难发挥效用,最终使企业的管理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
第 5 页 共 9 页 三、 中小型企业管理对策
中小型企业要想真正地规范起来,从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明确自己企业的层次化;适当的建立一定制度化;并且更重要的药明白管理模块与企业实际要配套、协调,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掌握两个工具:即学习和创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企业拥有了以上的方法,其管理才能持续有力,才能蓬勃发展,才能走上规范之路 (一)管理的层次化 一般企业所有人员可以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这三层人员,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和不同的分工责任以及不同的利益诉求,因而在管理上要区别对待。企业的发展,当以紧密层为要。紧密层的员工,多数是部门领导,他们能力大选择的余地也大,可是获取的报酬,远没有核心层的多。对这个盘子的人,要实行儒家的“礼治”;松散层负责最前沿的个案作业,热情难以持久,往往在别人的推动下才出成绩,所以对这个盘子的人,要实行墨家的“人治”;公司的运营机制,必须要靠制度确立下来,在执行制度方面,要实行法家的“法治”;每个人都有缺点,甚至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缺点,管理者不要老是揪着人家的缺点不放,对待缺点,最好能实行道家的“不治”(无为而治)。
一般来说,核心层为决策层,紧密层为组织层,松散层为作业层。这三层一级“勾”着一级,共同组成公司的执行力。明晰了管理的分类层次,我们就不难发现,决策层是“帅”,组织层是“将”,作业层是“兵”。如果兵随将转,将听帅令,一级“勾”着一级,一层管着一层,各项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循序而行。反之,如果“勾”错级次,就会引发内乱。
(二)管理的制度化 成功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人性”的制度,这套制度必须是“铁的”和“活的”。所谓铁的,就是不能变;所谓活的,就是要“能动地参与”。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执行前的“民主议事”制度,(二)执行中的“调度听证”制度,(三)执行后的“问责赏罚”制度。
1.执行前的“民主议事”制度 所谓企业决策,通俗一点说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需要做且能够做得到的事情。需要做是前提,做得到是基础,用正确的方法是保障。
第一步,要鼓励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步,决策层接到该议案后,要在一周内做出是否实施的决定。
第三步,批准后的议案,交付“调度会议”组织实施。
在执行上面三步时,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即便是企业老总的想法也只是建议,如果老总坚持要干,也只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征服组织层,不能靠行
第 6 页 共 9 页 政命令,因为这件事总还是需要下面去执行,下面讨论的过程也是个理解的过程。二是在组织会议讨论的时候,要实行会上讲话免责制,鼓励干部敢讲话,讲真话。三是要在法定的时间内结案,既不能久拖不议,也不能久议不决。对采纳的建议,公司要给予建议人适当的奖励,对未采纳的建议,直属上级要给予建议人认真的回应,以避免挫伤其积极性。
2.执行中的“调度听证”制度 执行的概念,在很多企业都是模糊不清的。通常的理解,高层做决策,中层搞管理,底层抓执行。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构成了企业的“执行力”。所以,企业的执行力,其实就是企业运用资源的能力。能够综合利用企业资源的,当首推总经理,所以,总经理应该参与企业的执行。
要提高执行力,许多企业都采用了会议解决问题的方式,但遗憾的是,多数都“有会无议”,没有捕捉到灵魂的东西。
调度听证,是指将涉及执行的所有人员,按照“定性、定度、定时”的三确定原则,以会议的形式,公开透明地予以确认,并且执行情况要在下次会议上进行听证。
调度听证会要定期举行,最好每周举行一次。调度听证会的主持人要有全局意识,对公司战略成竹在胸,并且观察入微,心细如发,多谋善断,应有总经理亲自主持。
3.执行后的“问责赏罚”制度 这是《调度听证》的配套制度。问责,是精神层面的诘问、责备;赏罚,则是物质层面的奖励或处罚。如果没有“问责赏罚”作保障,“调度听证”就会流于形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坚持配套、协调原则 这里所指的配套,就是管理模式的推出,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呼应,相般配。比如设立企业的组织体系、组织流程等战略构架时,要充分结合企业的运营实际,即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职能部门,又要避免人浮于事,虚岗过多等现象,在充分考虑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尽量体现人尽其用,物尽其材。
这里所说的协调,就是管理工具及其手段的运用,要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平台、管理力度相适应。比如,有的中小型企业,在自己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就照搬一些大企业的种种做法:发放大量的工作表单、进行近似苛刻的过程考核、制定“汗牛充栋”式的管理规定,结果呢,由于没有专业化的控制与督导流程,过分拔高考核目标,最终不仅使大量表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过分的考核造成大量的人员流失,而且也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失去效力而不得不束之高阁,真是浪费了金钱,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必须
第 7 页 共 9 页 讲究协调性、适用性。管理手段与管理工具只有对应了企业的发展水准,其效用才能最大化,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
学会管理中的创新
中小型企业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抄袭”、是“一字不漏”地“照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出发点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在管理方式上加以创新,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那么,中小型企...
篇八:工商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4000 字(精品多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1 1
摘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为我国的企业发展奠定管理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是最重要的,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将发展变革摆在企业的首位,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现状进行总结,得出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一、工商管理培训现状
(一)企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企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在全面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由于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注重
资金和企业的发展,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良好的认识,导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偏低,不能达到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逐渐认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存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培训队伍,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问题频发。
(二)企业管理人员忽略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一般都会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对于时间的紧迫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并没有全面的着手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另外从根本上来说,有的地区政府人员没有全面提升对工商管理的重视,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此也并不重视,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忽略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科学管理结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
通过对我国的很多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研究得知,目前的很多企业所使用的工商管理培训方式还是老旧的.方法,并没有使用新型的方法,再加上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工商管理培训的结果并不理想。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时候,所聘请的培训师如果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所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方法,就会导致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较少,甚至让很多工作人员产生厌恶,这就导致培训的结果差强人意。所以企业需要根据
自身的特点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并确保工作人员对于培训的正确认识。
二、企业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加强培训师资水平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来说,使用高水平的培训师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所以企业在进行培训师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平高的培训师,确保所请的培训师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力。企业自身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师,对不同的培训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层层筛选,确保培训师的真实培训质量。另外还需要对培训师进行综合性的审核,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重视力度
作为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需要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工商管理的多方面作用进行总结交付管理层,让管理层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的宣传,确保员工对工商管理的正确认识,让每个员工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
(三)构建科学管理模式,加强考核方式
企业想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的培训水平,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工商管理培训,在结束后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核,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全面的掌握工商管理知识。科学管理模式是确保工商管理培训良好进行的根本保障,作为工作人员,要认真的遵从,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多种考核,通过考核确保自身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都感觉到自身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为了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强大竞争力,只有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构建良好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培训的师资水平,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恒.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
[2]耿毅.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中外企业家.2016(08)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2 2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协调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本文详细叙述了我国在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强对我国贸易集约化的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并且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自身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走集约型增长道路,切实从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利。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高新技术 服务贸易
前言
“十一五规划”提出全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当前,巨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经济学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改革,受重商主义的奖入限出的影响,国家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这种改革适应了当时国家加快经济建设,释放剩余生产力和获取外汇的要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的一个动态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作为创新国率先进行生产并出口某一产品到国际市场,在产品达到成长期时,达到最大进口量后选择出口;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进口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进口该产品,而且进口该产品的时间较长,之后才开始生产、进口该产品,但此时大多数产品已到了成熟期,产品的价格也就相应的降低,减少了产品出口利润所得。由此可见,我国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大大降低了贸易效益,转变成为必然。
二、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美元持续疲软,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出口产品朝着高附加值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仍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虽然在积极引入外资的大潮中的确引入了一批相对我国而言的先进技术,但其中许多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并不是当前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同时,我国针对国际市场的信息反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2。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不协调。在世界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时候,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更能体现一国的综合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商品贸易大国,服务贸易规模却不突出,
3。贸易高度增长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日益提高。环境恶化的代价无法显示在产品交易的成本中,因此外贸增长过程伴随着“负外部性”,致使贸易品企业边际效益与边际社会效益、企业边际成本与
边际社会成本严重背离,付出了很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代价。
4。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无品牌意识。认为创品牌既有经济负担还要承担风险,没有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安于现状,在这个品牌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不断被打压利润空间。
三、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2014 年 6 月 18 日,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宣布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从长远来看,正是对增强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并出口的有力促进。
1。将环境可持续性融入外贸增长政策之中。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向高效益的集约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我国在调整国内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调整国内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逐渐改变我国传统的以资源高消耗拉动外贸增长的进出口方式。
2。重视科技兴贸。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
(1)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政策。我国的科技产品大部分处于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我们应遵守动态比较利益中“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的原则,发展劳动――技术混合密集型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知识经济的成长,不断提高知识技术含量,使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可以及时随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2)建立科研与市场的中介机构,推动技术商品化。为使科技成果商品化,引导企业利用高技术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我国应建立起富有效率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咨询机构,使企业和科研机构能紧密结合,及时捕捉国际市场上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最新动态。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新形势下我国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立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健全服务贸易支撑体系,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消费。通过服务业的合资合作,培育和发展我国新兴的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
4。鼓励国内企业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1)企业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014年《government 工作报告》要求,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品牌竞争,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
(2)我国企业要认真对待自主品牌培养,进行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出口商品的高质量、高效用,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达到竞争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本企业的品牌信誉。
(3)以名牌为龙头形成产业集群。利用集群效用,把握机会,做好市场营销,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四、结论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国要在外贸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对外贸易集约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5 版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3 3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于 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Prahalad 和 Hamel 将核心能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有机组合”。当然这里提到的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组织以及营销等方面的技能;也不是一两项单项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技术群体。比如产品开发能力、制造技能、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应能力等等,这些技术的结合方式和技术的先进水平共同决定着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市场、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的潜力,体现着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内部各个基本要素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能够展现企业整体实力的指标体系。构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如下:
1.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员工个人的知识水平、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等,这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2.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的有机系统,它既包括以研究开发为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系统,也包括以核心技术和一般技术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技术资源,它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3.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文化形成和组织学习机制。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和控制。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地集中组织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核心内容。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职工共同拥有的系列思想观念和企业的管理风貌,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典礼仪式以及企业形象等。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用户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以海尔和长虹为例,两者同属电器企业,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五星级的销售和服务体系,而长虹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它的低成本和规模优势,当用户注重购买方便和售后服务时,就会倾向于购买海尔电器,而当价廉物美成为首要选择时,
就会倾向于长虹。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
2.不可模仿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