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10篇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节的来历与传说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 腥 醪靡由,空服九华,寄 狄 怀于言”。这里同时提 州 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 句 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 勇 饮酒、赏菊的做法。到 吱 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 邢 民间的节日。
到明 戌 代,九月重阳,皇宫上 既 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 吱 ,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 倍 登高,以畅秋志,此风 羊 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 衍 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 帚 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 耍 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瘩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 溶 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 垫 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 墙 ,天天有人丧命,这一 斌 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 酬 蹂躏。
一场瘟疫夺 蛮 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 捣 他自己也因病差点
儿丧 潮 了命。病愈之后,他辞 啦 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 矮 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 坯 艺,为民除掉瘟魔。恒 铆 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 糊 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 遇 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 夷 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 灶 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 钦 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 孕 ,在仙鹤指引下,终于 辨 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 炮 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 拴 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 毖 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 葬 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 踞 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 碳 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 疽 ,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 谊 的武艺。
这一天仙 奄 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焙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 稿 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 磊 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 诡 为民除害了”。仙长送 谐 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 稻 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 讣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 院 鹤赶回家去。
恒景 暑 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 辗 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 府 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 杂 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 贯 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瘪 ,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 兆 叫,瘟魔冲出汝河,但 惨 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 枚 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 芯 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 喧 ,脸色突变,这时恒景 援 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 惯 ,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 拼 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 物 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 瓮 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 押 均在他的《续齐谐记》 昭 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叁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 喂 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 箭 避祸的活动。另外,在 磷 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 挨 双九还是生命长久、
健 答 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 蜂 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 扶 节。
篇二: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节来历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 慢 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 氨 人埋。这一年,桓景的 徐 父母也都病死了。
帜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 灰 :“汝河里住有一个瘟 衷 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 阳 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 各 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 蓑 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 估 战瘟魔,为民除害。听 剁 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 麻 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 届 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 廉 师学艺。
费长房给 亲 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盾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 约 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 凹 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 崩 走到跟前说:“今年九 瞳 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 跪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 引 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 佯 包,菊花酒
一瓶,让你 刷 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盘
桓景回到家乡,召 莆 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 肠 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 蔑 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千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 弱 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 弛 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 嫉 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衷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 些 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 训 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芝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 规 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 观 回到家里,独坐屋内, 洱 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昧 。
不大一会儿,只 杏 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傀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 拱 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 沾 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 面 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 堵 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 启 ,只觉得酒气刺鼻,茱 姐 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 涅 ,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铀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 诣 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 统 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 式 来,急忙舞剑迎战。斗 离 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 厘 不过,拔腿就跑,桓景 乞 “嗖”的一声把降妖青 衍 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 栖 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 渊 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驾 。
此后,汝河两岸 伴 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 线 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 蔓 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 网 瘟魔的事,父传子,子 矢 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针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 秒 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 卉 高的风俗.
九九重 宅 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 越 《楚词》中已提到了。
筑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 熊 :“集重阳入帝宫兮, 须 造旬始而观清都”。这 诊 里的“重阳”是指天, 主 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 户 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 畜 繇书》中,则已明确写 依 出重阳的饮宴了:“岁 哼 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际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 裕 应,俗嘉其名,以为宜 寝 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迪 。”
晋代文人陶渊 右 明在《九日闲居》诗序 俊 文中说:“余闲居,爱 崖 重九之名。秋菊盈园, 厕 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 离 ,寄怀于言”。这里同 求 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 领 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 协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人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 因 定为民间的节日。
比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 珐 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 夕 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 驯 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奇 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剑 。
重阳节的传说
和 酪 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 犹 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阎 。
相传在东汉时期 园 ,汝河有个瘟魔,只要 凌 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 焉 病倒,天天有人丧命, 寅 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 周 魔
的蹂躏。
一场瘟 长 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 奄 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 鳞儿丧了命。病愈之后, 狭 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 倚 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 蝎 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媳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 捆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 酶 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 捂 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 菜 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麻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 文遥远,在仙鹤指引下, 彝 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 费 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 依 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 殉 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 疫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 妊 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 螺 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 熟 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 蛇 非凡的武艺。
这一 舷 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 攫 说:“明天是九月初九 锑 ,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遗 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 潍 回去为民除害了”。仙 漳 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 堑 ,一盅菊花酒,并且密 窗 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 烛 着仙鹤赶回家去。
哟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 蓖 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 缕 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 士 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 折 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 译 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 艰 备。中午时分,随着几 悦 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 玉 ,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 熏 ,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 黍 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 谴 止步,脸色突变,这时 儒 恒景手持
降妖宝剑追下 惺 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 阅 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 迸 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 泻 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 吾 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 珍 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呕 。
后来人们就把重 均 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 词 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 载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 蚁 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 减 、健康长寿的意思,所 棋 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 暑 老人节。
篇三: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 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意。2006 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九九重阳,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 《楚词》 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 重阳节的源头, 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 之中 《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
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 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 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如果说上巳 (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登高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 《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 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另一种说法是,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阳糕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 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饵,即古代之糕。《周礼》 记载, 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 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 菊糕、 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佩茱萸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 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 就是十月小阳春, 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
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节日探究】【节日探究】
重阳节发源于西峡重阳节发源于西峡
有文字记载,远在战国时代,楚国的西峡就有过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习惯,而且一直沿袭至今。据大量文献、实物及传说和民俗活动考证,重阳节主要发源地应在西峡县重阳镇一带。
文献佐证文献佐证
最早记载西峡地域重阳文化的是屈原的《离骚》。公元 312 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江北岸,即今天的西峡、淅川一带,并在此写了《国殇》、《离驿》等诗作。在《离骚》中写到“餐秋菊之落英”,在《惜涌》写到“播江离以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糗芳”,在《远游》中更明确写出了“集重阳入帝宫兮”,他还在《东皇太一》一诗中写到“奠桂酒兮椒浆”,椒浆就是茱萸酒,与桂花酒一起祭奠东皇太一神。从屈原的诗句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西峡的重阳节已经有了吃菊花糕、饮菊花酒、茱萸酒等节日习俗。
菊文化, 作为重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西峡是菊乡, 古称析郦、白羽。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载:“析有菊水,出析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菊水,出自菊溪谷,亦言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间滋液极甘美。东流入湍”。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言西峡菊潭说:“此山有大菊谷,水从山中流下,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菊潭谷中,有 30 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
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辙、元好问、司马光、郑板桥等历代诗赋名家,都在其诗作中记载了西峡菊花与重阳节文化的歌赋。
民俗佐证民俗佐证
西峡自古号称“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丹水菊花山远古闻名,是观赏菊花的胜地。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西峡漫山遍野盛开着菊花,登高自然能赏菊。西峡民众不仅要赏菊、还要采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也有头戴菊花的,还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
茱萸作为古代重阳文化中的重要道具。在中原县市,仅西峡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市适生,而西峡的山茱萸做为一种古老的名贵中药材,至今仍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世人皆知的山茱萸之乡。《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在重阳乡当地民间尤为盛行。
重阳糕。
如今在西峡重阳店一带, 家家户户重阳节里必吃重阳糕。重阳糕用米粉、黍粉为主要原料,并辅以蔗糖、红枣等,蒸制成圆型或圆柱型糕类食品, 用以祭神祭祖。
在当地重阳糕已达三十多个品种,主要料也由传统的米粉、黍粉改为淀粉,在主料层中敷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白果仁、各类肉末等,以及杞果、大枣肉等滋补药类,古老传统的重阳糕已被赋予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
文物佐证
西峡的菊花山、菊潭水早在东汉两晋时,已盛名远扬。菊潭,东汉时属郦县,唐代开元年间设菊潭县,县治设于与菊花山隔菊水相望的石盆岗上。
现在石盆岗上菊潭县治遗址犹存, 曾出土大量的古砖瓦、碎陶片、古钱币,无不昭示着古菊潭的昌盛与繁荣。
重阳镇佛爷山下的重阳寺,原为闻名豫鄂陕三省的古寺,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史料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来自豫鄂陕三省的香客涌聚数万。尤其是每年重阳佳节,重阳寺内更是香烟如岚,香客如流。但因战乱,重阳寺几度被焚毁。现在重修的重阳寺内,保留着从遗址中发掘的“天子万年碑”和“恭李氏瓦”。“天子万年”碑碑文虽经沧桑风雨模糊不清,但“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重阳生活的物证。
重阳店文化淀积沉厚。1978 年,在重阳乡奎岭村杨营出土了一批宋代银锭,共三件,其中一件被县人民银行购买收藏,两件现藏西峡县博物馆。一为金泰和六年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 年)制,重肆拾柒两叁钱。另一件为金大安三年即南宋嘉定四年(公元 1211年)制,重肆拾玖两柒钱。1982 年 5 月,重阳奎岭群众翻地时出土了一宋代瓷碗,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地名佐证地名佐证
据《西峡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今西峡县境内有 11 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桑坪保等。民国元年,内乡县(西峡当时属内乡县)境划 16 区,今西峡境内的丁河、重阳、陈阳为西四区。1951 年 1 月,西峡县将原区镇划为 11 个区,
其中重阳区辖重阳、燕子、陈阳、黄草坪、水峡河等 15 个乡。1983年 12 月,西峡实行基层行政单位政治体制改革,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县设 18 个乡镇,重阳公社改为重阳乡,沿用至今。从区划沿革看,重阳乡最晚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就是境内的一个保,并且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一个用“重阳”为地名的乡镇,为西峡的重阳文化之乡提供了有力支持。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演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
一是“孝”文化。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1989 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二是“寿”文化。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
三是 “雅” 文化。
菊花和梅、 兰、 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 “四君子” ,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丹朱修建重阳店丹朱修建重阳店
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候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下册 492 页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
篇四: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欢迎查看。
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习俗 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
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 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 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
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篇五: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系列(中学版)课件制作:王瑜
课程介绍 过年打爆竹驱赶年兽的说法广为流传,传统文化不能用杜撰来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整理,尊重历史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从孩子开始。《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中学版)面向中学生,介绍了中国20多个传统节日,一个节日一堂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在唐代和宋代、明代等朝代都是法定节假日,全民要放假
九月九日是 重阳节
重阳节
目
录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习俗 古人怎么过重阳节 其他知识点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由来 汉代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的人在九月九日这天要佩戴茱萸,吃饵块,喝菊花酒,这样可以让人长寿 重阳节起源应当非常的早,连汉朝的人都说这些风俗是古代传下来的 重阳节在唐代以前还叫“九月九日”,宋代以后确定节日名叫做“重阳节”
备注:饵块是大米做的,有点类似年糕,饵块是云南著名的小吃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这个在古书里有明确的记载 《梦梁录》里说,因为九是阳数,“重”是重复的意思,月和日两个数字都是“九”这个阳数,因此叫“重阳” 因为有两个九,古代也有叫“重九”的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风俗?
从王维诗中可以看到唐代重阳节至少两个风俗 登高 佩戴茱萸
重阳节风俗还有喝菊花酒等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在古代的《续齐谐记》讲了这么个故事:在东汉的时候,方士费长房对他的朋友恒景说,你们家马上要遭受灾难,赶紧回去和你家人用袋子装茱萸绑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去喝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祸。恒景按照费长房的说法,一家人登到山上,喝了菊花酒 恒景晚上回家一看,家里的牛羊鸡狗全部都死了。就说,是这些牛羊鸡狗代替自己一家承受了灾祸,如果一家人不出去登高、喝酒可能死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每年的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就是起源于这个传说 显然这只是个传说,登高的习俗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重阳节为什么要佩戴茱萸呢?
晋朝有个叫周处的人写了本书,叫《风土记》,书里说茱萸在九月九日的时候成熟了,气味比较浓烈,可以驱逐恶气,抵御初冬的寒冷
茱萸是什么? 茱萸是一种是红色的小果子,也是中药材
茱萸怎么插?
王维在诗中说“遍插茱萸”,这种小果子怎么插在身上?古代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 《续齐谐记》里说,是用红色的袋子装着茱萸,绑在手臂上 其实,茱萸也是可以插的,《风土记》里就说,九月九日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意思是将茱萸带着枝折下来,连枝插在头上
古人怎么过重阳节
宋代人怎么过重阳节 宋代的人生活比较豪放又有趣味 重阳节这天沿袭传统要登高,他们登到山上,然后在山上举行宴会 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宋朝人重阳节要赏菊,各个酒店用菊花扎成门洞的形状,让客人通过菊花扎成的门洞再进到酒店里,以此迎接客人。喝酒的时候,人们将菊花、茱萸撒在酒里喝
明代人怎么过重阳节 明代人重阳节这天登高还带着茶炉子、餐具和酒具,在山上就地捡柴火,点起炉子,在外野餐 在明代,或许是人们变赖了,不愿意爬山,登高登的不一定是山,只要是高的地方就行,比如高高的佛塔,甚至是高的楼阁都可以叫登高,重阳节登高在明朝的时候成为一种形式了
其他知识点
女儿节
在明代,九月九日也是女儿节 这天父母一定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吃花糕,如果不去接,妈妈要骂人的,出嫁的女儿也会埋怨,没有出嫁的小妹妹在家里哭,想姐姐了
老年节
在现代,九月九日是“老年节” 中国2012年底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谢
谢
篇六: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相关学习心得 高考相关学习心得 高考信息分析会学习心得1、高考无论怎么考,依据“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试题都是从课本上直接或间接来的,所以考生应该从一年的题海中走出来了,再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把课本过一遍(若时间不够,要认认真真的把主要的知识过一遍),这样既做到了巩固“三基”知识、查漏补缺又可以充实自己(有些考生最后几天不知怎么办)、增强自己的信心。
2、模拟训练:由于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 重 重,故称“重阳”。
这 一 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 高 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 畅 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 代 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 时 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 花 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 下 下无数诗篇。九月,严寒 的 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 始 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 在 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 先 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 , ,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 为 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来历:流 传 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 很 很早以前,有个庄稼人家 住 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 勤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 回 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 先 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 先 先生还没找上歇脚的地方 。
。由于主人家里
很窄,只 有 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 灶 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 子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 己 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 , ,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 刚 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 稼 稼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 一 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 了 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 出 出了门,看了看庄稼人住 的 的地方,叮咛他说:”到 九 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 庄稼人想,我平日没做啥 怪 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 处 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 常 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 通 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 方 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 九 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 全 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稼人就 带 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 酒 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 。
。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 突 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 家 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 子 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 整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
庄 庄稼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 生 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 登 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 们 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 老 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 , ,一直流传到今。
三、 重 重阳节的来历:来源于道 教 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 汉 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 桓 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 双 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 日子虽然不算好,但也能 将 将就着过得去。谁知不幸 的 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 起 起了瘟疫,家家户户
都病 倒 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 病 病死了。
1 2
篇七: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 《 《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 的 的《远游》里写道:“集重 阳 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 都 都”。这里的“重阳”是指 天 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 魏 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 》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 饮 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 九 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 于 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 闲 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 居 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 , ,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 寄 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 菊 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 , ,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 的 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 式 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 代 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 一 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 亲 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 志 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
。
1、登高望远,饮菊花 酒 酒的风俗,在战国时代已经 开 开始。但什么时候登高?什 么 么时候饮菊花酒,它们与重 阳 阳节是否有何关连,历史上 并 并无明确记载。
2. 民 间 间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 阳 阳」,又称「重九」节 3 . . 有文字记载,九月九日 成 成为节日是在汉代:
汉刘 歆 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 祖 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 害 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 兰 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 人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 宫 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 萸 萸,
食蓬饵,饮菊华酒,以 辟 辟邪延寿。
又唐代诗人沈 佺 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 得 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 , ,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 庆 庆,日月奉天长」。显然, 佩 佩茱萸,饮菊花酒在汉代已 成 成为重要的节日了。
4.
重阳登高的故事 见南朝 梁 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
东汉时代有名的仙人费长 房 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 说说:「九月九日,你的家里 将 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 大 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 挂 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 , ,便能避祸消灾了。」桓景 照 照师傅所说,全家上山游玩 , ,等到傍晚一看,只见所有 的 的鸡狗牛羊家禽家畜,全都 死 死光。桓景这才明白,原来 这 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们全 家 家大小的替死鬼了。
这虽 然 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后世的 人 人却代代相传。到了晋代以 后 后,重阳登高避灾,大为流 行 行,已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 件件雅事。
5. 重阳不尽 是 是文人雅士饮酒、赏菊、登 高 高、赋诗的节日,也是古代 妇 妇女的休息日—根据干宝《 搜 搜神记》云:
淮南全椒县 有 有一位丁氏,嫁给同县姓谢 的 的,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 婆 婆婆又十分凶恶残暴,常虐 待 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 务 务,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就 会 会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忍 受 受不住,就在重阳节悬梁自 尽 尽了。死后冤魂不散,依附 在 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 妇 妇的,每天辛苦工作不能休 息 息,重
阳节当天,请婆家不 要 要让她们再操劳了。」所以 , ,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 妇 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 。
。古代还把这位姓丁氏的妇 人 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 」 」。从此以后,每逢重阳节 , ,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 接 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 至 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
。
6. 尽管魏文帝说重 阳 阳是「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 」的节日,但当时人们不是 把 把这一天视为吉日良辰,而 是 是看成一个恐怖的日子,因 此 此要登高、佩茱萸辟邪,离 家 家躲灾,饮菊花酒驱除瘟疫 延 延长寿命。祝福短信 重阳 节 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篇八: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 “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 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 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 仙人为他不辞劳苦、 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 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 在九月九日早晨, 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
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节的风俗:登高、吃重阳糕、 、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重阳节的诗歌谚语: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月九风吹满天哮。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节诗词: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篇九: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是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日。在我国古代人眼里,从一到九的数字中,一三五七九属乾,为阳数;二四六八属坤,为阴数。而在十进制里,九为阳数中数字最大的数。农历的九月初九,月份和日子相重,民间称为重九。九为阳教,所以重九又被称为重阳。
九九的谐音又为久久,于是重阳节又有了长久长寿的含义,它与人们祈求健康和长寿的期望相融,于是人们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1989 年,我国正式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因此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人外出游玩,登山临水。老人节的制定顺应了我国的伦理传统,结合了重阳节的长久长寿含义,是运用传统节日进行文化创新的典型例子。
中国人自古就有敬老的传统。早在尧舜禹时期文献就有了敬老的相关记载:因为舜有事亲的德行,人又很能干,于是尧就把帝位让给他来做。成汤时帝王也很注重尊老。西周之后,敬老开始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
《资治通鉴》记载:汉文帝时,下召,八十已上,月赐肉、酒;几十已,加赐帛、絮。唐时,享受福利待遇的老人年令下调,70 岁以
上的男性和 75 岁以上的女性,都要有一个儿子专门服侍。唐宋时期还将敬老写进法律,凡是虐待祖父母、父母的属于不孝,并将不孝列在十恶当中。明代的政策对老人也十分有利,只是待遇不如汉文帝那时高。清代,康熙皇帝在他 69 岁生日那天举办千叟宴,曾邀全国 70岁以上老人到北京参加宴会,规模达到 1900 多人。
篇十:重阳节的来历故事50字左右
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_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或“老人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介绍了重阳节的习俗、来历以及传说,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 ,“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
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
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