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题题目8篇

时间:2022-11-15 10: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劳动教育课题题目8篇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浅谈幼儿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研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进行,幼儿园教育受到人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课题题目8篇,供大家参考。

劳动教育课题题目8篇

篇一: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幼儿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研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进行,幼儿园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生活化劳动教育,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实现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本文通过阐述幼儿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幼儿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的策略,希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社会

 引言

 幼儿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提高幼儿的劳动兴趣,开展生活化劳动教育,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化劳动教育,并且要多加思考,针对生活化劳动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自己努力获得答案,或者求助于其他同学和教师,最终解决问题。以此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发展,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幼兒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刚入学校不久,还没有踏入社会,这个阶段对幼儿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这个时期

 也是幼儿接受劳动教育的绝好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打下劳动教育的基础,对于幼儿以后的成长之路的帮助是巨大的,也是幼儿一生的财富。因此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积极组织生活化劳动教育,提高幼儿的劳动教育水平。当下我国少子化趋势愈加明显,由于缺乏足够的锻炼,导致幼儿经常懒惰和任性,这也容易造成幼儿性格怪癖、不爱与人交往。教师要在生活化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友好团结,学会合作。才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提高幼儿的个性品质,对于幼儿以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意义。

 二、幼儿园幼儿生活化劳动教育的策略

 1.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对生活化劳动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劳动兴趣。幼儿园生活化劳动教育包含多个学科领域和各种生活实际,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劳动或领域,进行指导性教学,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例如,在具体的生活化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大扫除教学,让幼儿在大扫除的过程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提高幼儿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从劳动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劳动教学的效果。

 2.在生活化劳动教育中创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家庭因素是导致幼儿缺乏良好的劳动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幼儿,因此家庭中没有其他玩伴,并且父母有时忙于工作,很少积极主动的与幼儿沟通,这导致幼儿的劳动能力较差。但是在幼儿园,情况恰恰相反:幼儿园里有许多同龄幼儿,因此教师需要在生活化劳动教育中创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让幼儿互动,进而培养良好劳动品质。教师可以先让劳动能力强的幼儿向班上的其他幼儿做个示范,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允许每个幼儿拿自己喜欢的劳动器具,并与他人进行合作。这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劳动品质,还将有助于他们劳动能力的提升。

 3.积极开展生活化劳动教育,一起完成劳动任务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开展生活化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需求,而且是培养他们良好劳动品质的有效途径。上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实时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让劳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助劳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使其增加对劳动教学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幼儿的意见,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劳动思维和团结精神。通过利用劳动教学,使他们一起完成劳动任务,可以享受与劳动中其他参与者的互动,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劳动水平。

 4.积极开展游戏式劳动教学,提高劳动教学的趣味性

 一是根据幼儿的特点,让幼儿自主选择劳动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幼儿个体的差异,在户外准备劳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在劳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多准备几种,让幼儿的选择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幼儿才会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式劳动教学过程中,有效完成劳动教学的目标。二是可以开展轻松有趣的劳动教育,内容上从易到难,让幼儿体验一次次成功的喜悦,进而继续探索不一样的劳动教学内容,才能够在劳动教育中达到规定的目标。三是教师要给与幼儿足够的时间适应游戏式劳动教学,让他们将情绪和感受都释放出来,才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劳动积极性的提升。

 5.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对幼儿开展全方位劳动教育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大多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指导和努力下完成和开展的,孩子未来能否顺利成长和发展,从教育工作的层面来看,通常取决于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结合。幼儿园要加强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关注和欣赏作用,既要提高生活化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又要加深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师要将开展

 生活化劳动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在生活化劳动教育中创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积极开展生活化劳动教育,一起完成劳动任务、积极开展游戏式劳动教学,提高劳动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对幼儿开展全方位劳动教育等措施,有效开展生活化劳动教育。

篇二: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市康园幼儿园关于课题 “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研究” 的结题报告 单位:

 长治市康园幼儿园课题组 作者:

 贾国琳

  韩仁玲

  摘要:

 “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研究”, 是我园适应新时期需要,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全面发展, 尤其是劳动能力培养的需求下进行的一种实践性研究。

 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采用了以行动研究为主, 以问卷调查法、 实验法、 记录法、文献法、 个案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全方位系统地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从 2006 年4 月到 2008 年 8 月, 在省幼教中心、 市教育局基教科的指导下,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历经两年的时间, 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关键词:

 劳动:

 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 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 的的生产活动, 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幼儿劳动:

 是指幼儿通过自身 服务劳动 、 家务劳动、 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 使幼儿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习惯:

 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倾向或社会风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 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说, 劳动习惯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期是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纲要》 指出“要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

 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 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儿童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 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 陶行知也十分强调教育孩子手脑并用, 做自立自强的小主人……, 强调要让小孩子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 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 如果不让孩子使用自己的手和脑, 就是不让儿童的身 心得到发展。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 年龄小, 可塑性强, 此时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越易成功。

 为此, 从小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理,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自己动脑思考问题, 可以使孩子积累生活经验, 发展多种感官, 学会认知, 学会多种劳动技能, 学会生存, 懂得尊重劳动者, 珍惜劳动成果。

 俗话说, 从小多做事, 益德又益智。

 然而, 通过我园对在园幼儿劳动习惯、 行为及家长对待幼儿劳动的认识、

 态度等的调查发现, 当前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在幸福里诞生, 在蜜罐里成长, 在家里得到了过多的关爱、 保护和享受, 为此在生活方面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不会干, 即使自己可以干, 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

 吃东西挑拣、 浪费、 不爱惜物品等, 他们根本不知道人们吃、 穿、 用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更不懂得劳动的“艰辛” 及对劳动成果、 劳动人民的尊重。

 但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家长的重视。

 世纪需要培养自 立、 创新的人才。

 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来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 而在许多家长眼里, 孩子语言发展是重要的, 获得知识是重要的, 开发幼儿智力是重要的, 至于手指的锻炼、 劳动能力的培养往往很少给予重视, 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幼儿劳动教育, 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家里, 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超负荷” 的包揽; 在幼儿园里, 老师很少安排劳动活动, 使得幼儿动手机会减少, 生活自立能力降低, 自 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因此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 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让幼儿更多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 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 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 的的生产活动, 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幼儿劳动是指幼儿通过自身服务劳动 、 家务劳动、 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 使幼儿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幼儿和成人提出这样的要求:

 “幼儿生活、 卫生习惯良好, 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鼓励和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因此, 更新观念, 引导广大的教师、 家长朋友们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中走出来, 认识幼儿劳动的重要性, 提高幼儿劳动的意识和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穿衣、 吃饭、 打扫卫生等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 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

 有目 的、 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 不断向孩子提出劳动的任务, 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鼓励, 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 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 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 越丰富, 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 促进智力的发展。

 这是孩子学会生存、 学会自主的起点。

 因此, 我们选择了 “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研究” 作为研究的课题, 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 探索总结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特点、 规律及方法, 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让幼儿更了 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让幼儿从心底尊重劳动者, 珍惜劳动成果,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一生的幸福坚定坚实基础, 通过实验研究, 优化教师整体素质, 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更好发挥示范园的作用, 有效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 文献综述 幼儿期是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纲要》 指出“要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

 有研究表明:

 2~4 岁是儿童生活自 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

 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 理能力, 培养劳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 年龄越小越单纯, 可塑性越强, 越容易接受各种

 影响和教育, 此时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

 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儿童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 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 陶行知也十分强调教育孩子手脑并用, 做自立自强的小主人……, 强调要让小孩子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 自 己能想的事自己想, 如果不让孩子使用自 己的手和脑, 就是不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为此, 从小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理,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自己动脑思考问题, 可以使孩子积累生活经验, 发展多种感官,学会认知, 学会多种劳动技能, 学会生存, 懂得尊重劳动者, 珍惜劳动成果。

 俗话说, 从小多做事, 益德又益智。

 当前有关幼儿劳动教育的成果。

 薛秀玲(2007)

 在进行“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初探” 研究中, 她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并且利用各种活动, 教给幼儿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她简单提到要召开家长会和填写家园联系册。

 滨州市实验幼儿园(2005)

 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的研究中关于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指出了 具体的措施及方法, 她们指出劳动教育要尽早, 劳动技能训练要示范, 要针对年龄提供劳动内容, 要爱护幼儿劳动成果。

 陆惠珍(2007)在进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有效途经” 研究中, 她对在幼儿园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方法作了阐述, 其中也简短的提到了家园合作方面。

 当前幼儿劳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日常观察中发现, 孩子缺乏劳动意识, 在生活中不能自 理; 不懂得关心父母和周围的人, 自私, 以我为中心, 只有自已; 不会与人相处, 不会与人分享, 不懂得谦让和宽容; 不爱劳动, 劳动技能缺乏, 事事依赖别人, 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通过调查还发现孩子的这种现象与家长和老师的教养观念与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身体好就可以了, 而老师认为只要孩子在园安全、 快乐, 能较好的完成教育目标就可以了, 都忽略了幼儿的劳动教育。

 同时家长和老师对劳动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大部分认为劳动就是幼儿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能力, 很少把家务和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起来。

 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对幼儿参加劳动的认识和态度。

 特别是目前这种“四二一” 的家庭模式中, 家长往往对孩子千依百顺, 有求必应, 孩子在这种“无微不致” 的照顾下出现了依赖、 自 私、 懦弱等不良的情感或表现,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

 但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从所查文献中可以看出, 许多幼儿园也从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动手操作方面进行了 探索, 但多数是零散的、 局部的, 这些对培养幼儿劳动意识、 提高劳动能力某一方面的能力是有益的, 但对于提高幼儿劳动能力这一整体目 标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将幼儿劳动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从培养目 标、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家长工作、家园结合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 从而探索出一条提高幼儿劳动能力的新路子。

 我园通过课题的研究工作可以正确分析我园幼儿劳动能力发展的现状; 分析影响幼儿劳动能力发展的因素; 根据各年级组幼儿的不同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各年级组幼儿自 我服务能力培养的目 标、 内容要求、 主题网络与活动设计; 构建一套促进幼儿自 我服务能力发展培养策略, 提高我园教师、 家长对培养幼儿劳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掌握提高幼儿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了 解培养的方法与研究内容, 切实提高幼儿劳动的能力。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研究对象:

 3——6 岁在园幼儿, 在我园确立小、 中、 大各一个班为实验班。

 2、 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运用观察法以及谈话、 问卷等方法, 对幼儿劳动的现状、 家长及教师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 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 比较、 归纳, 从而为课题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2)

 文献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有关劳动方面的研究现状, 了 解别人, 找准自 己,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效的实施课题研究。

 (3)

 记录法:

 通过幼儿操作, 老师记录, 掌握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情况, 为进行数据比较提供第一手资料。

 (4)

 行动研究法:

 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研究” 课题实施中, 运用行动研究法, 不断探索培养幼儿劳动的措施、 方法调整劳动目标, 提升幼儿劳动的技能。

 (5)

 实验法:

 采用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比较 3、 研究设计与实施途径:

 为使课题的实验研究有效地开展, 首先幼儿园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为教师提供了 一些教育技术和方法, 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将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系统, 促进幼儿开展活动; (2)

 依据学期总目 标及月、 周重点制定劳动活动计划, 增强指导的目 标意识, 切实发挥劳动的教育功能 ; (3)

 注重劳动实践课活动, 依据计划指导, 并随时抓住教育契机, 探索培养幼儿劳动的多样化指导方法, 注意将共性与因材施教结合, 提高活动质量; (4)观察并记录幼儿的劳动行为, 了解其能力特点, 并检验检验效果。

 4、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 年 6 月 ——2007 年 1 月 (1)

 收集资料。

 (2)

 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培训 (3)

 现状调查与分析 (4)

 在明确不同年龄幼儿劳动特点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2007 年 1 月——2008 年 4 月 (1)

 根据目 标和内容, 制定实施措施。

 (2)

 落实劳动教育目标, 调整内容, 定期评价。

 (3)

 组织劳动活动观摩、 指导。

 (4)

 作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及个案研究。

 (5)

 组织家长学习和经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08 年 4 月 ——2008 年 7 月 (1)

 分析数据 (2)

 撰写研究报告 (3)

 申请结题 5、 效果检验方法 采用测查的方法, 在小、 中、 大班的实验班和对比班中随意选择 20 名幼儿,共计 120 人, 对所在班级的劳动情况进行现场观察和技能测试。

 观测标准及工具, 主要从劳动的兴趣、 劳动的意识、 劳动的技能、 劳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测试, 预先设计“幼儿劳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方法与时间安排, 半日活动, 设计场景对每名幼儿观察 15 分钟, 观察者

 尽可能的记录。

 观察时间为 2008 年 4 月 。

 四、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一)

 结果与分析 表 1:

 实验班和对照班“自我服务” 能力的调查比较 项目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进餐 98、 6 85 100 89 99、 4 95、 7 盥洗 98 87、 6 98、 1 83、 5 98、 5 93、 4 上厕所 93、 4 89、 4 97、 4 86、 9 100 98、 1 睡觉 100 93、 1 100 99 100 91、 2 整理 96、 5 77、 8 98 80、 4 94 85、 1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在自 我服务能力方面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 前测时, 实验...

篇三: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 2010 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 《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研究方案

 一、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选题的意义:

 该课题的提出是应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的需要、 教师科研成长的要求、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体现, 所以它的选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价值:

 以《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为题开展研究, 是学校落实新课程理念、 贯彻新课标内容的具体体现;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 旨在开发适合城镇小学生运用的成套劳技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打造我校办学特色, 也试图为有关学校提供借鉴。

 二、 本课题国内 外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课题很多。

 1998 年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慧颖、 中央教科所基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智昌组织研究的《面向 21 世纪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发展研究》 取得了重大成果和学术价值:

 该课题对我国现行劳动课开设及其“教学大纲” 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通过对当代世界 71 个国家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事实进行分析与对比, 总结出国外劳技教育类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普遍趋势。

 2008 年由湖南省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课题组承担的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 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也开始了初探。

 其他各省区市的各级学校也对劳动教育和校本教材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 劳动课程的教学、 劳动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但他们的研究视角多关注于城市学校或者农村学校, 忽略了城乡 结合部即城镇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三、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针对城镇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实践少等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调查我校学生参加家庭、 社会劳动情况。

 分析原因, 研究对策, 开发

 出适合城镇小学生运用的成套劳技教材, 设置劳动课程, 配备劳动教师, 创建劳动基地,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打造我校办学特色。

 劳动技术学科:

 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 在设计、 制作、 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 掌握技术操作, 增强技术意识, 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 课程的特征:

 实践性、 综合性和创造性。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

 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师资配备、 基地建设、 活动开展等都是劳动课程资源。

 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 学校、 社区等各种劳动技术课程资源,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用不同的教育形式, 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掌握基本的劳技知识, 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

 开发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价值:

 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 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

 四、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 开发城镇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地方课程资源。

 2.

 通过研究, 逐步形成我校劳动教育特色。

 3.

 通过研究, 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升城镇小学生劳动技术素养。

 (二)

 研究内容 1.

 城镇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发掘。

 (1) 教材开发 根据城镇学生的特点, 组织教师以《生活中的劳动》 为题编写一至六年级劳动教材。

 教材编写体现科学性:

 1—6 年级各册符合儿童体力、 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时效性; 开放性:

 面向社会, 面向家庭, 面向学生生活实际,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综合性:

 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实践性:

 劳动技术培养与实践有机结合。

 编写时

 科学地结合国发行教材, 注重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自主全面发展, 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

 编写时注重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

 根据城镇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劳动记录册》 , 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2)

 劳动基地。

 室外基地: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辟劳动基地, 管理好基地, 让基地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作用。

 室内基地:

 充分开发室内劳动基地的作用, 让学生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3)

 劳动活动实践。

 探索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些有效活动。

 一是以“五个校园” 为重点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

 如:

 “植树” 、“春游” 活动; 二是以打造“旅游大县”

 为契机的实践活动。

 如:

 “建设宜居武隆” 综合实践活动、

 “清除牛皮癣” 活动; 三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常规性活动。

 如:

 “清明扫墓” 、 “劳动技能”

 大赛; 四是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如:

 “科技创新”

 大赛、 “小制作” 、 “小发明” 比赛等活动; 五是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家务劳动。

 2. 在劳动技术课中如何运用开发出来的资源。

 要求教师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怎样做到五有, 即:

 有课程、 有教材、 有师资、 有教案、 有效果。

 力求探索劳动技术教学的途径、 方法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 本课题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研究假设:

 通过研究, 预期将开发一至六年级系统的劳动教材。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掌握基本的劳技知识, 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

 打造我校劳动教育特色。

 转变育人观念, 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创新之处:

 其他各省区市的各级学校和编写的校本教材也对劳动教育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都着眼于城市学校或者农村学校, 忽略了城乡 结合部即城镇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对城镇小学劳动技术资源的系统开发及运用的研究, 目前研究很薄弱, 基本属于前人没有真正系统研究过的内容。

 六、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思路 1. 成立编委会, 拟定编写计划, 培训编写教师, 分配编写任务; 编写、 收集、整理、 形成初稿, 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修订; 形成正式的校本劳动教材。

 2.

 确定和培训劳动课教师, 定期集体研究教材, 及时总结, 不断反思, 确保课堂效率的提高,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劳动素养。

 3.

 通过开辟劳动基地, 以“劳动体验快乐” 为主题, 开展室内外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在室内参与实作劳动; 四年级学生在校外基地种植各种作物,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劳动技能以及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技术, 感受劳动的艰辛、 美好与快乐。

 4.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 实现学校与家庭、 社会相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调查法、 经验总结法、 比较分析法、 文献法。

 七、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1.

 组建三层组织 我校组建了以下三层组织机构:

 (1)

 领导组。

 领导小组由教委主任组长, 校长任副组长, 组员由行政人员组成。

 (2)

 指导组。

 学校邀请了市教科院、 县教科所领导及教研员组建了指导小组, 帮助解决学校在课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 指点迷津, 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3)

 课题组。

 由分管行政领导、 各科室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

 2.

 建立三项制度 (1)

 例会制度。

 开学召开课题工作会, 安排全期劳动教育研究相关工作;期末召开总结会。

 (2)

 师培制度。

 每期对劳动教师进行劳动教材培训。

 (3)

 考评制度。

 期末由教科处对每一位劳动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考评, 对劳动学科进行综合测评。

 3.

 做好三点准备 (1)

 劳动教材编写的准备。

 (2)

 劳动基地开辟的准备。

 (3)

 设置劳动课程, 配好劳动教师。

 4.

 坚持五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八、 完成课题的现有基础 (一)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 我校已结题的县级课题已达 24 项, 在研的市级课题两项。

 其中一项校级课题《学生的家务劳动与自我服务劳动》 已经结题, 并获优秀结论。

 我校还是市级科研基地学校, 这对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硬件。

 (二)

 主要参考文献 1.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 叶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 年第三版;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8 月第 1 版; 3.《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 , 戴汝潜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8 月出版; 4.《活动课程研究》 , 李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5. 《中小学生劳动现状调查》 等。

 (三)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负责人谭武权实验小学校长, 46 岁, 他负责的县级重点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 建立科学的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性小学生评价体系研究》 已结课题并均结题为优秀。

 现正在研《中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研究》 。

 主研况远茂, 副校长, 负责的国家十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研究》 和县级课题《小学教师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均已结题。主研的县级课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研究》 ,《以学生发展为本, 建立科学的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性小学生评价体系研究》 均结题, 获优秀和良好以上结论。

 在研课题有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县级小学生综合素质监测体系研究》 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自主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 县级课题《中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研究》 。

 主研程联敏, 德育主任, 主研的县级课题《语文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 已结题并良好结论。

 在研重庆市科学规划办规划的课题《县城小学书法艺术特色教育研究》 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自主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

 (四)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 我校已结题的县级课题已达 24 项, 在研的市级课题两项。

 其中一项校级课题《学生的家务劳动与自我服务劳动》 已经结题, 并获优秀结论。

 我校还是市级科研基地学校, 这对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硬件。

 (五)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A、 研究能力保证:

 1.

 我校有中学高级教师 5 名, 小学高级教师 105 人, 市级骨干教师 13 名,县级骨干教师 48 名。

 教师整体素质较高, 具有钻研精神,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我校是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 已承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自主德育模式研究》 和《城镇小学书法艺术特色教育研究》 两个重庆市规划课题。现有县级以上课题 20 余个, 近年已结题的县级以上课题达 13 个。

 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 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课题研究措施, 活动质量上给予保证。

 4.

 专家理论指导, 领导带头挂帅, 一线教师具体实施, 三位一体。

 5.

 经费保证:

 我校直接拨款, 每年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研究 B、 研究时间保证:

 主研教师适当减课, 并从工作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确保研究具有充分的时间。

 (六)

 、 完成课题的资料设备 硬件方面:

 创建劳动基地, 编著校本劳动教材。

 软件方面:

 1. 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负责组织领导和指导课题的研究。

 2. 研究坚持定期学习制度, 每学月召开一次课题组学习会,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 经验。

 -7- 3. 坚持例会制度。

 课题组每两学月召开一次会议, 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交流课题研究经验, 及时修改和补充工作计划。

 4. 及时整理、 完善好各种研究资料。

 5. 每学期要求实验老师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 并进行展评。

 6. 每学年进行一次学习方式改革课堂教学赛课活动。

 7. 创办校刊《校园星空》 , 刊登有关研究资料和教师的研究经验, 以及学生优秀作品。

 8. 对各种变量实施控制, 确保研究人员, 研究对象的相对稳定性。

 9. 保证研究经费, 创造研究条件, 营造研究氛围。

 (七)

 、 完成课题的科研手段 研究以人工管理与网络管理相结合, 借助计算机进行统计与分析。

 九、 本课题组织管理与研究分工(略)

 十、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本次研究周期为 3 年(2010 年 3 月至 2012 年 12 月)

 研究阶段 时间划分 研究内容 主要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 2010 年 3 月 至 2010 年 8 月 调查分析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前期论证; 撰写《研究方案》 。

 《研究方案》

 起始阶段 2010 年 9 月 至 2010 年 11 月 1.

 成立课题组。

 2.

 组织开题。

 3.

 拟定研究计划。

 4.

 培训研究人员, 落实研究任务。

 5.

 编写劳动教材。

 《研究计划》

 《开题报告》

 深化阶段 2010 年 12 月 至 2012 年 8 月 1.

 劳动课程教学。

 2.

 开辟室内外劳动基地,开展劳动。

 3.

 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1.

 劳动教材一套。2. 《劳动记录册》 一册 3.

 学生劳动活动过

 4. 创编劳动小册子 程资料集。

 4.

 阶段成果报告。总结阶段 2012 年 9 月 至 2012 年 12 月 1.

 收集整理资料, 提炼研究成果。

 2.

 撰写研究报告, 工作报告。

 3.

 规范档案资料。

 4.

 申请结题。

 1. 《研究报告》 。

 2. 《工作报告》 。

 3.

 教师教学实录。4.

 教师论文集。

 5.

 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十...

篇四: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 中期交流研讨会

 研究成果汇编

  辽 宁 省 基 础 教 育 教 研 培 训 中 心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 课题组

  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 子课题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 课题中期总结

  自 2002 年 11 月经总课题组批准, 我们承担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 子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 课题研究任务, 确定了 46 所实验学校, 并 2003 年 3 月全面启动了课题研究工作, 为了减小因“非典” 对课题研究造成的影响, 我们还利用中心的网站开设了网上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3 年 12 月在丹东召开了课题开题研讨会, 进一步下发了课题的研究方案, 对课题研究进行了部署; 2004 年上半年, 到部分课题实验校进行调研指导, 调研时发现, 大多数实验学校能够按照课题的预定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但也有少数学校课题研究进展缓慢的情况, 于是课题组下放了关于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的通知, 对各实验校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总, 并与 7 月中旬, 组织部分实验学校到河南焦作参加全国总课题组的中期交流研讨会议, 全面交流了我省的研究情况, 得到了总课题组的充分肯定。

 总之, 本课题研究本着“严格要求, 规范管理, 科学指导, 注重实效” 的原则, 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的发展,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 不仅调动了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 推动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而且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丰富了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论; 开发了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 强化了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基地的建设;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编写了《现代农业科技教育》 的一系列的教材。

 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共大家讨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进入 21 世纪,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重要标志,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新理念, 新思想, 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

 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

 从学校、 教师、 家长到学生, 一方面盼改革,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 又怕教育教学的改革, 担心是否改革能够成功, 担心改革的风险由现在的这

  2一代学生来承担。

 许多家长、 教师、 校长缺乏改革成功的信心, 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我们知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在小学初中阶段, 劳动技术教育从原来的学科课程, 而被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

 无疑在学科地位上, 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 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

 这不但引起人们的许多误解, 而且给习惯了以“教材为中心” 的部分领导提供了一定的借口, 认为劳技课不存在了, 学校有理由不开劳动技术课了, 可以省出时间加强其他的课程。

 使有的地方多年来积累的教学条件要改作他用,一些教学资源在流失。

 一些从事劳动技术教育的老师也纷纷改行, 认为从学科地位到个人的发展都是没有前途的。

 使劳动技术教育面临一个新挑战。

 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主要为途径,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 使学生初步获得从事基本的劳动技术活的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课程结构中, 劳动技术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

 如果按照原来的学科化的教育思想来理解, 劳动技术教育由原来的学科课程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一个学习领域, 这一转变从形式上就给人一种降位的感觉, 但劳动技术课仍然是必修课程, 还是实验课程,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新的课程标准代替了过去的“教学大纲”, 除了在知识方面的要求外, 在人的认知、 情感和技能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在学生的低年级从认知、 情感和心理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性的教育, 这是符合一个人成长规律的, 到了高年级学科性学习的加强, 也是符合一个人成长和知识能力增长逻辑的。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课程结构” 的表述中, 在高中阶段分科教育是为主的, 特别是高中课程方案中又提出了 “开设技术类课” , 并没有否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科性问题, 只是在课程开设的学段上有区别, 在学习方式上有选择。

 因此, 我们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 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特别是开展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研究, 对于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发挥劳动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 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 的子课题。

 劳动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劳动技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劳动技术教育充分体现了 新的课程理念, 另一方面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如何体现劳动技术教育的地

  3位, 劳动技术教育如何发展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课程资源作为本次课程改革中颇有特色与新意的一部分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可以说,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

 然而,由于课程资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 所以我们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中, 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 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

 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观念落后。

 重视校内资源, 轻视校外资源; 重视硬件资源, 轻视软件资源; 重视条件性资源, 轻视素材性资源; 重视物的因素, 轻视人的因素; 重视形式与过场, 不注重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 使得一方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普遍感到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 又盲目地重复开发, 特别是超现实地上条件、 上设备, 造成资源的浪费。

 社会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

 因此, 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 是课程实施的条件。

 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因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规范是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问题。

 当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 不能及时地被加工、 转化和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 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当前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虽然有许多地方在教材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教材。

 但各地对教材的使用上、 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开发上、 劳动技术基地建设上、 劳动技术课程的评价管理上还不规范, 还缺乏有效的关于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与规范管理的机制。

 本研究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的探索, 开发与构建规范的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资源,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 促进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发展。

 研究的重点是完善课程资源开发、 利用与管理的机制, 构建规范的劳动技术课程资源。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课程资源的概念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专题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定义并不多。

 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 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教育资源的概念,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有、 使用和消耗的人力、 物力和才力的总和。” [顾明元, 1997]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吴刚平, 2001. 8]

  4“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 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 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教材以及学校、 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 信息和经验的载体, 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徐继存等,2002. 2]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 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范蔚, 2002. 3] 综合各个观点,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例如, 知识、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 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又如,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时间、 场地、 媒介、 设备、 设施和环境, 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 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 如图书馆、博物馆、 实验室、 互联网络、 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就是如此。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 实验室、 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工厂、 农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 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来自自然界的, 也有来自社会的; 既有显形的, 也有隐形的; 既有校内的, 也有校外的; 既有人力的, 也有物力的等等。

 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 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4. 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 凡是有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 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但哪些资源是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 还至少需要三个筛子的筛选。

 第一筛子是教育哲学, 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 放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 既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所以, 开发课程资源, 特别是开发素材性的课程资源, 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 社会发展需要、 学生发展需求、 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5.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在不同教育情景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 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 就是校内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劳动技术课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 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劳动技术课程的实施都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也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做好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促进劳动技术课程的发展。

 为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也为基层的实验学校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参考题目。

 1. 劳动技术教材建设的研究 2. 学校劳动技术教室(基地)

 开发与建设的研究 3. 校园经济的模式与功能的研究 4. 劳动技术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5. 劳动技术课程管理方式的研究 6. 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7. 劳动技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8. 劳动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 9. 劳动技术中心(基地)

 开发建设的研究 10. 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研究 11.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3. 劳动技术校本课程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4.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策略研究 15. 其他 所给题目供学校参考, 各实验学校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研究方向。为提高研究...

篇五: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研究 摘要: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之中,引导青少年树立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成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脑力与体力劳动者。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可以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结合观察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来了解大班主题下开展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的现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设计劳动主题活动的框架并着重对主题下的劳动集体教学活动进行描述,在四个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中开展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分别进行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再行动——再反思三次行动循环,并进行总体的评价。

 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幼儿园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论述了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和意义分析,可行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幼儿劳动教育;(2)在活动设计层面,根据幼儿的反应有效生成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3)在活动实施层面,教师科学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本研究从集体教学活动方面分析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拓宽劳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新形式;(2)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水平;(3)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体育、性格的发展。第三章分析了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原因,总体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开展教育活动的频率较低,教育内容不全面;(2)重视幼儿劳动技能的掌握,忽视劳动意识的培养;(3)评价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并从社会、幼儿园、教师、家长等四个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第四章论述了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在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中四个领域来开展劳动教育,分别实施三次行动循环: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并对此展开了评价。根据现状分析并设计并实施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第五章提出了了关于开展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建议,主要是:(1)提高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2)设计劳动集体教学活动的方案,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3)拓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提高幼儿参

 与度。第六章是研究的不足与展望,所存在的不足主要是:(1)未能对幼儿园年龄段进行全面的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的探索;(2)未能在五大领域中完整地开展教育活动;(3)未能完整论述主题活动的实施情况,并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集体教学活动

 In the Group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in Large Classes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abor Abstract :

 In November 2020,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National Workers’ Model and Advanced Workers Commendation Conference, proposing to incorpo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t the university, middle and elementary levels, and to guide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and advocate labor that is proud of hard work. Values, train them to love work, work hard, and be good at work, and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high-quality, high-level mental and physical workers.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has great educational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t can stimulate children"s love of labor, develop good labor awareness, and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values.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combining observation method, literature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collective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theme of large classes,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Design the framework of labor theme activities and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labor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theme,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four areas (health, society, language, art), and act separately-reflect, and then act- —Rethink and act again—Reflect on the action cycle three more times and make an overall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concept definition of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oretical basis,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s, research methods, etc.; Chapter Two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large classes for children. The feasibil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At the policy level,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hild labor education; (2) At the activity design level, Effectively generate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children"s responses; (3) At the level of activity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scientifically carry out children"s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1) It is helpful to broaden the new forms of labor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2)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eachers" cognitive level of labor education; (3)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Children’s sports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Chapter 3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large-class children,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Overall,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he frequenc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2) Pay attention to the mastery of children’s labor skills and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awareness; (3)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single, 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 is not obvious, and the four levels of society, kindergartens, teachers, parents, etc. The cause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four areas of language, social, art, and health, and three cycles of action are implemented respectively: action-reflection, then action- Rethink and act again—rethink and evaluate it agai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Chapter 5 puts forward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mainly: (1)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2) Design a plan for collective labor teaching activ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rontline teachers; (3) Broaden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increase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The deficiencies are mainly: (1) Failure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the kindergarten age group; (2) Failure to fully develop education in the five major areas Activities; (3) failed to fully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me activities,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1.1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形式 ........................................... 1

 1.1.2 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1

 1.1.3 幼儿阶段劳动教育活动实施状况不理想 ................................................... 2

 1.2 研究意义 ............................................ 2

 1.2.1 理论意义 ....................................................................................................... 3

 1.2.2 实践意义 ....................................................................................................... 3

 1.3 相关概念界定 ........................................ 4

 1.3.1 幼儿园劳动教育 ........................................................................................... 4

 1.3.2 集体教学活动 ............................................................................................... 5

 1.4 理论依据 ............................................ 5

 1.4.1 颜元的劳动思想 ........................................................................................... 5

 1.4.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 6

 1.4.3 陈鹤琴“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 ............................................................ 7

 1.5 文献综述 ............................................ 7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9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11

 1.6 研究方法 ........................................... 12

 1.6.1 行动研究的步骤 ......................................................................................... 12

 1.6.2 具体的研究方法 ......................................................................................... 14

 第二章 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分析 . 15

 2.1 大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 15

 2.1.1 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幼儿劳动教育 ...................................................... 15

 2.1.2 科学设计——生成劳动集体教学活动 ...................................................... 15

 2.1.3 活动实施——开展劳动集体教学活动 ...................................................... 16

 2.2 大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 16

 2.2.1 幼儿园方面:有利于拓宽劳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新形式 ..................... 17

 2.2.2 教师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水平 ............................. 17

 2.2.3 幼儿方面: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体育、性格的发展 ................................. 17

 第三章 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 19

 3.1 幼儿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 19

 3.1.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19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1

 3.1.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

篇六: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7悦读广角一、问题背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耕地、房屋、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源荒芜,闲置。放大地说,80、90、00后农村青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大龄单身男青年从事高危险、高污染、重体力、技能低的工种,没有固定职业,稳定的经济收入,形成不安定社会隐患。农村学生也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学校师生锐减。我们要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富裕的师资、教学软、硬件设施,开展师生热爱家乡的教育。转变办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向高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的同时,重视多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新型农民,掌握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技能。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将来做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创办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改变农村面貌,让未来农民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转变农村青年的社会地位。二、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达成“五肓”之间的全面融合和贯通,是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时代价值。为不断进一步落实上级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高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论什么是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提纲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认识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三、研究价值由此农村物理教学中培养劳动教育的方法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学习者不断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所成就的新时代国家的的建设者和后备军,是学校教育方针的长远目的。重视劳动、关注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融合农村劳动力教育在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劳动教育的结合物理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如果物理教学可以打开更多的学生科学的梦,然后劳动实践是敲门开门梦想的石头,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来构建劳动实践,一方面,深情的物理科学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生活的研究价值的物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了巩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甚至跳跃。摘要: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从小到大相辅相成,乡村振兴急需现代化高技能的新时代的农业劳动者,乡村教育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而将劳动教育如何融合于农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是我们这里研究的内容。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合;物理教学;研究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研究——以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张学武  盛涛(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土门岘镇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应用,物理教学优化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够弥补实验课堂的局限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将实现教学生活化。四、研究目标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开展教育活动,初步形成劳动教育在农村物理教学的融合的方法,不断上升为劳动教育在农村物理教育教学中的融合策略。首先,构建课程框架,通过梳理,将物理课程内容和劳动教育的方案模块化,结构化,规范化形成据考可操作性、执行性、规范性的文本,并从常态实施走向课程创新,进一步完善课程框架,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建设丰富的初中物理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探索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和操作规范,确保课程常态化实施,同时进一步完善。其次,实现能力目标,通过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发展,如收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反思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基本价值观等。使学生的创造意识、批判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研究性学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再次,建立评价制度,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活动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促进学科组建设,使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同时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学科组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促进学校建立和健全常态化学科融合的相关制度和评价制度。五、研究路径从家庭、学校、社会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并融合物理理论。1. 家庭劳动教育具有基础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认识对学生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对于孩子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从小养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自愿的干好家务活。作为家长要教育学生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主动将房屋收拾的整洁,指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用物理知识指导劳动实践,自己的事自己干。从小力免懒惰,做一个手脚勤、善用脑、肯思考、爱劳动的人。经过出力流汗的劳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形成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258悦读广角兼顾家政学习,进行劳动教育,家中物品的摆放,床上的整理,房间打扫,厨房厨具的使用,学习食品制作:如锅盔,馒头,油饼,花样食品,各种面条、米饭,会炒各样菜。学习衣帽鞋袜、被褥的拆洗缝补,在劳动中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抖落被、褥、衣服上的尘土,用到惯性知识。厨房里的菜刀利用压强知识,电灯、电锅的开关用到是杠杆及摩擦等。使用家用电器,重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善于建档保存,便于日后维修转手。进行职业初始教育,感觉劳动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逐步形成认真承担,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各方面的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思想意识和敢于担负的才能,使学习者做一些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庭工具的美化等劳动,不断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本领和习惯,加大学习者具有家庭责任意识。2. 学校劳动教育具有主导作用全面审视学校教育现状,在实际办学实践中,劳动教育的弱化主要表为: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就“智育”领域。侧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围绕考试重点进行机械训练。对“智育”的重视多体现在时间、精力的消耗上,重复训练、刷题,缺乏发现探索问题、综合思考、创造能力的训练,抑制潜能的发掘。对于分数和升学的追求,“绑架”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使其接受和认同高分数、高升学率是优质教育的核心标尺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物理教学中,应融合劳动教育,因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为一般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能的转化的学科。在其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劳动教育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融合?一是安全教育鸣警钟:学校为什么禁止学生在上学放学来去的路上乘坐农用三轮车等车呢?因为车上一般没有安全防护设置,在学习了物理的运动定律和惯性定律之后,明确车起步、刹车、转弯时,物体要保持惯性,沿原方向运动,学生一般不注意抓牢车体,容易从车上摔下,发生伤亡事故。二是就地取材做实验:认识水的性质,开展相应实验,水的物理性质:在 1atm 下水的沸点为 100℃,水的凝固点为 0℃,4℃水的密度最大,为 1g/ml。水的比热:1kcal/g℃,比一般物质大,水有强大储热能,用于供暖,水比其它一般物质温度较不易变动,对于热机有冷却作用,水能被任何溶剂溶解的物质更多,水的化学性质:水为良好溶剂 . 广泛用于洗涤,用于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物体受到的浮力、物体热交换热量等的计算简便、快捷。实用工具,生动直观:自行车的构造帮助学生把摩擦、杠杆等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如车的踏板、车闸、手把,车坐、轮胎等处是凸凹花纹,增大有益摩擦;在转轴处,加黄油是减小有害摩擦。车的手把、脚踏轮等处,利用杠杆原理。三是处处留心省能源:用弹簧、杠杆、轮轴、电磁继电器实现自动化设计,激发创造兴趣,平时使用的劳动工具的铣、锥、刀的刃部都是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积小,增大压强,力的作用效果就越大。电器开关是小杠杆、插头上面斑纹是有益摩擦的应用。在生产劳动中,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如提倡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少用自家车。如机动车辆在达到要求速度关闭油门,利用惯性行进,省油节能,上坡前及早提速爬得高来节能。做饭时锅中下面条,待水沸腾可切断,电饭锅的电源,气灶的气源,用余热焖熟而节能,炒菜时待油降温后再加菜,防止菜在高温油里爆炸溅油烫伤人体。引导学生谨小慎微,在微妙之中感悟物理科学的奥秘。四是细微之处能发明: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如运动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永远运动下去。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即电生磁。为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提供了依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得以发电机的实现,人们利用水能,风能,热能转化为电能。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在稍纵即逝的瞬间发现重大科学现象的经历,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发明的能力。焦耳 - 楞次得出的电流热效应使电能转化为热能,有了定量结果得以实现,使人们烧开水、做饭、取暖使用方便,使人们的生活简洁、便捷。超导体、集成电路升级换代使智能时代突飞猛进,日新月异。LED 光源的发明为人类的照明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更好地保护了人们的视力。3. 社会劳动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利用节日假期,开展调查访问,采访设施农业塑料大棚的蔬菜瓜果种植、管理和销售模式。采访种养殖大户和工业企业家,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如:双垄全膜种植技术,废膜回收,减轻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参考文献:[1]范卿泽赵文朝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发展经验与实践策略(J).人民教育,2020(19):44-46.[2] 杨培民重新认识和思考“五育”并举(J)人民教育 2020(19)50-52.[3] 张文显 . 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 [J]. 中国高等教育,2005(3). [4] 陶伟华 . 中国教育应确立“实践育人”战略 [J]. 新远见,2011(12). [5] 中纪云 . 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6] 杜宇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 [J]. 新一代,2018(06):176. [7] 牟方政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J]. 人文之友,2018,9(16):168. [8] 张萍 . 聚焦核心素养变革课堂教学——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核心素养教学 [J]. 考试周刊,2018(18):177. [9] 林峰达 . 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分析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2):582. 作者简介:张学武,高级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土门岘镇初级中学。盛涛,一级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土门岘镇初级中学。课题项目:本文系 2020 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研究—以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51)

篇七: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劳动课程研究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 21 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课题界定: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

 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劳动教育课程,以扎实的教学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教改,以教改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劳动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劳动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劳动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劳动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劳动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劳动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劳动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

 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劳动人”。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坚持以下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劳动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

 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

  实施步骤 :

  ㈠准备阶段:2020.9-2020.12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动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21.1-2010.5

  系统开发和利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劳动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

  ㈢总结阶段:

 2021.6-2021.9

  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

  预期成果的形式: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

  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

  3、其他有关材料。

 本次课题的参加者,均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长期深入教学一线,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前期均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课题研究工作。

 ××,小学高级教师,校长,长期任职于农村,城区学校,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小学高级教师,副校长,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 30 余年,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一级教师,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一级教师,学校党支部委员,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教育杂志。

 ××,××老师,镇级骨干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学生管理经验丰富。

 前期学校以上人员已经在着手编写突出学校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的校本课程。

 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陈辉榕 浅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新课程导学 201806

 课题编号:8258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 课程开发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 1 、问题的提出

  2018 年 9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

 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理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即,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由上可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德。而传统的“劳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

  我校确立了以“忠孝雅诚”之“孝”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在落实孝道教育的同时,我校在周末开展了名为“劳动美·习惯好”系列课程,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或帮助父母完成相关劳动内容,意在希望学生于

 居家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卫生、整理习惯,并在参与居家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不易,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倡导勤俭、奉献的精神。

  在 2020 年春季的教学,我校启动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项目,目前劳动基地已建成,播种的第一批黄豆、玉米、地黄瓜、无架豆等农作物及蔬菜已成活,部分已结果,为后期学生的劳动实践操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我校的校本教材《劳动教育指南》的初稿已完成。因此,我校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及实践条件。

  这也就是提出本课题的重要原因。

  2 2 、课题界定

  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劳动教育”和“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

篇八:劳动教育课题题目

青少年实践与劳动教育研究》课题 申报书

  课题名称:

  负 责 人:

  申请单位:

  申请日期: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制 2018 年 11 月

  填报说明

 1.请认真阅读课题申报通知和本说明,按照提示如实完整填写各项内容; 2.书面申报书请用 A3 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一式 6 份,邮寄至课题组。电子版申报书以 word 文档格式发送至邮箱:

 ; 3.涉密内容可不填写,但须单独注明; 4.需要补充说明的,请另附材料。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关 键 词

 课题性质 ○委托研究课题

  ○自主研究课题 成果形式 (至少选2 种形式)

 委托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 论文

 ○ 标准

 ○其他

  自主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 课程资源

 ○ 活动案例

 ○ 论文

 ○其他 研究起止时间 从

 年

 月

 日

  到

 年

 月

  日 所需经费 (万元)

 经费来源 ○申请

 ○自筹

 二、课题负责人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历

 学位

 专业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职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

  四、主要合作单位(不超过 5 家)

 主 要 合 作 单 位 名 称 负责人 姓

 名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三、课题主要参与成员(不超过 20 位)

 序号 姓名 出 生 年 月 职务 职称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五、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的篇幅原则上应在 3000~5000 字之间)1. 背景与意义

 2. 目标与内容

  3. 主要研究方法

  4. 预期成果

  5. 支持和保障

 七、经费预算和管理

 经费项目 预算额度(万元)

 测算依据 备注

  经费合计

 自筹经费来源 (自主研究项目填写)

  (经费支持单位公章)

 经费管理 单位信息 经费管理单位名称:

 开户行名称:

 开户行账号:

 八、审批意见

 专 家 评 审 意 见

 审核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