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3篇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问题整改动员部署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问题整改动员部署暨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的 讲话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整改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率导向、结果导向,动真碰硬抓整改,雷厉风行抓落实,推动有效衔接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刚才,XX副市长解读了工作方案;XX围绕重点问题,明确了整改措施和工作要求。四位代表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典型经验发言,都谈得很好。XX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XX同志,围绕驻村帮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富,介绍了一些典型案例,比如XX,创新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一系列举措,探索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XX同志重点谈了团结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说明抓好村集体经济,关键看基层党组织、看基层带头人。XX同志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重点,介绍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目前,原来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动态监测一定要形成常态,
对年收入 1 万元以下的对象要重点帮扶、精准施策,确保原贫困户收入的增速高于本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速,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速高于 GDP 的增速。同时,数字乡村发展还不错,将社会治理与网格化管理、疫情防控、防溺水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值得大家借鉴。XX同志介绍了垃圾付费制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今天上午,我调研了XX、XX,特别是XX把所有土地都流转到村集体可以学习借鉴,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种高粱、大豆等,并与学校进行合作,集体经济收入去年是 100 万元,今年可望达到 200万元。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很多,关键是要有一批人带领大家去干,党员干部就是去解决问题、解决困难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闯出新路。虽然我们去年是先进,但客观来看,和其他先进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年要继续保持先进,那就要“脱一层皮”。等会,XX市长还将做具体安排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强的责任扛牢使命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是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强化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做到不掉队、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第一,要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充分说明,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
要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要深刻认识做好有效衔接工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检验的是政治判断力,体现的是政治领悟力,考验的是政治执行力。农村工作有“三条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什么叫底线?就是不能触碰、不能逾越、不能失守。庆伟书记反复强调要“应纳尽纳”,虽然 XX 的脱贫人口不到 X 万人,规模性返贫的可能性不大,但对标省乡村振兴局的要求,XX 必须做到不返贫一人一户。我们的底线是不漏一人一户,特别是收入不能下滑,这是基本标准。要深刻把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最基础的工作,写入了中央 1 号文件,纳入了国务院大督查、中央环保督察、民生实事工程考核。市里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全市上下要坚持对标对表,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工作有力有序、任务落地落实。
第二,要从“三新一高”的发展维度担责扛责。在“三新一高”背景下,“三农”工作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战,非常难打,乡村振兴这一仗更难打,它的面更广,要求更高。从脱贫攻
坚到乡村振兴,使命任务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
在工作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在工作对象上,从农村贫困人口扩展到了所有的农村居民; 在工作地域上,从部分地区农村扩展到了所有地区的农村; 在工作内容上,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扩展到了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同时,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二字意味着标准进一步提升、重心进一步聚焦、要求进一步严格。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拿出精准、务实、管用的举措,坚决做到守土扛责,守土尽责。
第三,要从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的实践角度抓紧抓实。“三农”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变量,是现代化建设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XX”建设,没有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张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水中月”。城乡融合是“XX”的重要内容,是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声。要实现这张蓝图,乡村振兴是重要支撑。市委作出了专门部署,要系统推进。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把推进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重要抓手、重点内容,全力以赴抓推进,以“三农”工作成效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更硬的举措狠抓整改
根据中央、省委考核问题反馈以及自查自纠情况,共梳理出了 X 类 XX 个共性问题、XX 个个性问题,以市委、市政府两办 XX 号文件印发给了大家,XX 同志、XX 同志对这个方案也进行了强调。昨天,市委发了一个紧急通知,省里的督查,马上就要开始,XX 书记对此看得很重。大家要认真对照要求,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不要搞得措手不及。要把握几个关键节点,市直相关贵任单位、各县市区(园区)X 月 XX日之前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确保 X 月 XX 日之前整改到位。大家要把这个事当回事,你不把它当回事,它也不会把你当回事;你不认真负责,工作任务就难推进、难落地。这里给大家提前打招呼,在乡村振兴工作扣了分的、拉了后腿的,必须严肃处理,还要倒查“日账”“老账”。当前的问题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松。
懈”。一些部门和干部片面地认为脱贫攻坚已经“鸣金收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出现了思想上的松懈。实质上阶段性任务还没有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差距还很大。
二是责任落实存在“悬空”。换届后一些新到岗的干部存在“想干事不会干”的问题;部分新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驻村现象;一些部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细化方案至今尚未出台,对“急难险重”任务推诿扯皮,敷衍了事。对“想干事不会干”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各县市区要加强培训,但干部自己也要主动学习、主动琢磨。有些村支部书记组织到外面看,收获很大、心中有数,知道怎么干。我们的乡镇党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乡村振兴上,深入田
间地头调研,至少一周一次,好好补上这一课。“三农”要统筹资源,要破险阻、解难题,要压实责任,要心中有数,要有计划,要熟悉流程怎么干、工作怎么抓。驻村工作队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采取夜谈等各种方式,与群众沟通交流,推动工作落实到位。要全面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考核,年底既有组织考核,也要邀请群众打分,对“走读式”的要全部清理,不合格的要召回。
三是政策街接存在“脱节”。少数行业部门衔接配套措施出台较晚,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有些地方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等政策上没有出台细化举措,导致工作出现“断档”和“盲区”。
四是帮扶措施存在“粗放”。有的地方对有劳动力的监测对象通过低保“一兜了之”;有的对低收入脱贫户增收办法不多,产业扶持、开发式帮扶等措施落实不够精准。
五是制度执行存在“宽软”。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不到位,一些监测对象风险尚未稳定消除,就简单化地予以认定;有的地方对脱贫户出现“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单项风险时,没有及时纳入监测。少数项目资金约定付款不及时,监管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在 X 月 X 日召开的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上,我就反复强调,我们这次问题整改是“中考”,到了年底,还有年度实绩考核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的两场“大考”。大家一定要高度警醒、心中有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个不漏地整改到位。
一要追根溯源深入查。集中一到两个月时间,实行市、县、乡、村与行业部门条块联动排查机制,全面查
摆、全面诊断、全面整改,以点带面对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一次“大透视、大体检”。总之一条,要把问题搞清楚、查到位,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什么类型的问题,发生在哪个县、哪个村、哪一户?必须追踪溯源、查漏补缺,建立问题台账、整改清单,对症下药。
二要动真碰硬坚决改。以钉钉子的精神,将方案明确的各项整改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按照 X 天一节点压茬推进,乡镇要具体到每一天,逐个拉条挂账,逐一对账销号。对个案问题,X 月 XX 日前必须无条件全部整改到位,而且能往前赶就往前赶;对共性问题,要深入剖析研究,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整改后问题不反弹、同类型问题不反复、新问题不发生。对问题整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虛假整改、整改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追责到底。
三要举一反三长效治。要把中央、省委考核反馈问题、市县自查问题、督查审计发现问题、信访群众举报问题统筹起来,一体抓好整改落实。同时,要扎紧织密制度笼子,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夯基础,确保工作常态长效。
三、聚焦重点任务,以更实的行动精准施策 要紧扣当前最紧迫、最关键的重大任务,坚持精准施策,拿出务实举措,以更强的执行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1.突出重点目标,在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上下更大功夫。今年是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第一年,确保全市粮食
播种面积 XX 万亩以上,这是必须交账的硬任务,决不能打半点折扣。
一要确保“三稳”落实。稳面积,早稻任务已超额完成,当前要迅速抓好中稻及一季稻播种,稳步推进旱粮生产。稳产量,抓好抛荒治理、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产能。稳价格,扎实做好夏收工作,强力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指导。
二要严抓耕地抛荒。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实田长制,严肃查处耕地违法违规行为,牢牢守住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各县市区 X 月底前要实现三年拋荒治理任务“清零”,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要实地开展核查、通报、约谈,对出现连片抛荒 3 亩以上的乡村,按规定予以问责。
三要加强田间管理。紧跟时间节点,一手抓早稻田间培管,一手抓大田翻耕,突出抓好“四虫四病”防治,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2.突出重点举措,在促进稳定增收上下更大功夫。要注重把产业带动和就业帮扶紧密结合起来,稳岗位、拓渠道、提质量,释放“组合拳”的叠加效应。一方面,要以产业带动促增收。聚焦“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用好小额信贷政策,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衔接资金要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增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以就业帮扶稳增收。大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规范乡村公益岗位管理,
确保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升。要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强化帮扶车间作用,科学确定吸纳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数量或比重。要深入实施“雨露计划”,不断提升就业帮扶质量。
3.要突出重点抓手,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上下更大功夫。要坚持硬件和软件两手抓、两促进,全面提质乡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要抓规划,夯基础。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要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风貌引导和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今年要确保实现全市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
二要抓整治,优环境。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力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农村污水、“十百千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重点任务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协调指挥部要重点抓实施方案制定、抓项目协调服务、抓考核评价、抓长效机制;各片区要实行“一个片区、一个领导联点、一套班子推进、一个项目库铺排”;各乡镇要压实责任、充实力量、健全机制;“城管下乡”“交警下乡”这些好做法今年要基本覆盖到所有乡镇,并逐步向集镇延伸;交通、水利等部门要聚焦交通沿线、河流两岸,把“路长制”“河长制”运用起来,按照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提高标准、严督实导、力求突破。这些重点工作要纳入绩效考核。
三要抓建设,提质量。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
村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国家近期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中,涉及农口系统的项目很多,比如“优化审批,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等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等。各县市区(园区)、市直部门要迅速行动,抓紧包装一批项目,全面加强对...
篇二: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义文稿】学习 202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耕地保护 农业科技支撑 农村人居环境
【内容简介】
2021 年 12 月 25 日至 26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 2022 年“三农”工作。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做好新阶段“三农”重点工作。
【大纲】
做好新阶段“三农”重点工作
第三个大问题,做好新阶段三农重点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指出,今年以来,农业生产保持了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 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三
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做好 2022 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会议强调,要做好并完成以下工作。一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 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农业的基本盘可以说中央农村工作会部署的是 14 亿人的饭碗的大事。
创下了近 10 年来的新高,对中国国内粮食价格带来了一定影响,国际粮食供应链受到了冲击,也对中国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除了当前复杂的外部形势,中国啊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因此必须要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指出,2022 年要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中国粮食连续多年产量保持在了 1.3 万亿斤以上,尤其2021 年,面对极端天气频发,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中国粮食依然取得了丰收。2021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3,657 亿斤,比上年增加了 267 亿斤,增长 2%。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继续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压实产量责任,未来中国仍将坚持这一政策,成为端稳饭碗的重要保障。据测算,未来 30 年中国的粮食需求仍将继续增长,这就使得有限的耕地资源更显得尤为珍贵。
国家粮食安全是三种工作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粮食供给不仅关系到 14 亿人的温饱问题,也关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饭碗主要中国粮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本国农业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此次会议还指出,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在 2021 年的粮食总产量当中,玉米约占 40%,大豆占比仅为 2.4%。而大豆由于长期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高,进口可以说已经成为常态,净进口已经有了 26 年的历史,大豆进口量也从 1995 年的 100 万吨增长到了 2020年的突破了 1 亿吨。25 年的时间增长了 100 倍。目前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 60%。以 2020 年为例,大豆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 83.7,这是个相当高的数字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 年农业农村部重启大豆振兴计划,确定了到 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 1.4 亿亩的目标。
随后 2020 年 2021 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再次确认这一目标。大豆的播种面积。2019 年 1.4 亿亩,2020 年1.48 亿亩,同比增幅分别为 10.9%,5.9%。
随着中国口粮生产效率提升,中国具备了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条件,在外部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国需要提升这类作物的刺激能力。以抵御不确定性的风险。纵观未来,我们感到中国仍将继续进口大豆,但是同时需要增强自己的能力。
第二项任务,强化菜篮子的市场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的有效供给。从起初的解决有没有到如今挑选好不好?我国农产品已从量到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次的会议提出了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场负责制,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宗旨,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更要重视把菜篮的市场负责制落得更实,切实保障民生。
从量来讲,剔除个别品种,我们的蔬菜总体供给是充足的,我国蔬菜年产达到了 7 亿吨以上,相当于人均年蔬菜产量约 1000 斤,高于世界人均水平一倍多,猪肉,但水产品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蔡澜的市场负责制,这个政策对于稳定农副产品的供给和物价指数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对地方领导干部的一个考核的重要职能。
第三项任务,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 1 亿亩高标准农田。2021 年 1 月到 10 月,
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达到了 8083 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 2192 万亩,为完成 2021 年建设 1 亿亩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 年继续建设 1 亿亩高标准农田。
第 4 项任务,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我做调研,也看到类似的现象,因为缺少劳动力,因为缺少机械,板力从管到收成本是 6 块钱,板栗平均卖 7 块多钱,人工的成本因为没有机械就要花到 6 块钱。
2021 年农业部实施了种业五大行动,农业农村部按照一年开好头,3 年打基础,5 年见成效,10 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已经全面启动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激励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总书记曾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2021 年,我们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7%。农业科技由局部创新走向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自主产品的整体性跨越。我国农业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我在这要谈一下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问题,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在冬季很多地方不能够进行生产,我们的设施农业它也是叠加型农业,时空型农业,一亩农能够当多亩用,24 小时可以生产。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非
常快,目前主要以玻璃温室、塑料棚、温室、塑料日光温室,活动屋面温室形式为主。
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现代化、精准化、多元化、都市型的特点。这个看到了全国各个地方,还有世界一些地区大力的发展光伏农业,所以光伏农业在与设施农业相结合,也是我们节能减排未来农业的亮点。
也就是说特别是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当中,在增温方面过去是一直靠烧煤、用气用电,包括地源热泵,如果跟光伏结合起来,在光伏部分发展露天农业,用光伏的电源来支持设施农业,觉得是个非常好的方向。
荷兰是个欧洲小国,但是这个小国确实总在做出一些富有前瞻性的发明。由于土地稀缺,所以荷兰的温室生产才能做到全球领先。现在荷兰又有了个新提法,新发明,什么新发明呢?垂直农场,实际上垂直农场就是一个立体的种植方式,设施非常的高大,美国也在探索,在无土壤的条件下,种植将植物种在架子上,这个技术本身其实并不新,但是荷兰人打算利用这项技术来重塑农业的结构,节地型的农业。
到目前为止,荷兰的垂直农场可以生产 75 种不同的蔬菜,并且计划要种植餐桌上所有的瓜果蔬菜。所以我觉得垂直农场推广毫无疑问会影响了整个社会,也会促进我们的饮食安全,同时还可以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现在荷兰的技术在中国也是大面积推广,北京目前正在跟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在紧密的合作,北京也提出了金三角模式,什么叫金三角模式?企业,高校,包括国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包括政府的支撑,三种组织,构成一个稳定的金三角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荷兰还非常有创意,做了个海上漂浮农场,利用海平面做了一个面积1200 平米,可以容纳 200 头牛的漂浮农场,关键它不排放,是自动循环,我觉得这些理念都可以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好。
第 5 项工作是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截止到 2021 年的 10 月底,中西部22 个省份已经储备了实施产业项目 17.8 万个,涉及到财政衔接的资金 1370 多亿元,占比超过了 50%。可以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更广泛的一些帮扶。
2021 年在精盟帮扶政策的指引下,乌兰察布洪福农业产业园,这个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 30 万平方米,450 亩一个联动温室,他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产果,这个项目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岗位300 个工人的月工资 3500 元。可以说这个项目是落实协同发展帮扶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巩固帮扶成果,防止返贫的有效举措。同时它也压实了北京的市长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程。
第 6 项工作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 123 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的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
更多分享产业增值的收益。我们这儿有一组数据,2021 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的人员已经达到多少?1120 万人,比 2020 年增长了 110万人。2021 年的农村创业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成为了返乡入乡创业的主力。同时产业的业态现在也是越来越丰富,80%以上是 123 产融合项目,带动了特色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蓬勃发展。根据测算,平均每个创业主体它能够带动 6.5 个农民就业,为农村带来的人气增添了火力。
还有数据显示,2021 年农村创业主体持续发挥了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作用。46%的主体从事现代规模种养业,24.3%的主体从事乡土特色种养业,还有 10.5%的主体,同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另有百分之 6.9 的主体从事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是一个 123 产融合发展典范。河北青县司马庄村,这个村已经成为国家的两 a 级旅游景区,1000 亩的蔬菜生产区,同时又成为旅游区。2016 年这个村工业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33 亿元,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 2 万元。
它这个地方做的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做什么礼品菜,一再一点的话做鲜食蔬菜,做鲜食蔬菜,这叫吃新鲜,跟过去的炖菜不一样,吃出了心意,一人一碗酱,平均消费每人大概应该是五六十五六十块钱。所以这个地游客也是趋之若鹜。
第 7 项任务,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各地在务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截至 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 68%以上,每年提高约5 个百分点。2018 年以来,已经累计改造了农村的户厕 4000 多万户。
各地发挥企业联农带农作用,也打造了生产加工、集散流通、品牌展销、农业科技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扶持了一批有运营能力的乡村电商,探索了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流通在县城,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十四五期间,各地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比如说河北要新建 1 万个以上,累计建成 1.3 万个美丽乡村,要全力将全省的 27%以上的村庄打造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还有一个问题,近些年来我始终在思考,为这个事情我们也是到全国各地去看,到欧洲去看,这个问题是什么?到底乡村建成什么样,建设什么样的乡村?乡村建设我认为不能再走城市缺少特色建设的道路,千城一面,所以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乡村的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的机理,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我们
要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科学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让农村环境更美,功能更完善,生态更宜居,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乡村到底怎么建?我这有几句话跟大家一起来交流,建设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美丽乡村,我个人感到不能仅仅靠政府投入,不仅要有面子,同时还要吸引社会资金,更要有理的。我认为今后的乡村既要能生活,靠村庄还能挣钱,要欣赏农村田园风光,更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它要体现当地的特色。
我们的村庄,我们的民居通过建设要成为当代的精品,后世的文物过 50 年就有人到你这来照相了,100 年就会成为文物。我们要让我们的乡村浓味更浓,香味更香。要打造七绝美好乡村,触觉一摸历史,感觉像恍如隔代,视觉、美丽、嗅觉、乡村味道、味觉、美食、听觉、鸟语、知觉、理性发展。所以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中国的乡村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因此我们还要深入研究当代乡村的功能,发展趋势,我认为当代的乡村第一个功能一定要展示它的现代化的生产功能,现代化、规模化、多元化的产业,包括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创业创新。总书记2021 年 4 月 27 日在广西考察时也指明了乡村产业发展路径,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乡村的第二个功能是优良的生态功能...
篇三: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rbani zati on城镇化研究跨境人居环境视角下的边境小城镇发展以云南边境为例王昆摘要:本文从人居环境建设的视角出发。首先以云南边境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需求和人居建设特点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证明人居建设在云南边境小城镇发展中的客观必要性:其次讨论云南跨境人居建设的现状基础及未来建设定位:最后对云南跨境人居建设的内容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云南跨境地区合作应以“ 跨境人居建设”为引领,其与传统的经济、安全、自然、社会、资源等因素相比,跨境合作中的人居建设更具有现实性、可行性与基础性:人居建设本身具有物质客观性、基础性、包容性、政治不敏感性、文化共性。对解决云南边境地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具有正面作用:云南跨境人居建设定位应以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核心.同时将跨境合作五个主要因素( 经济、地缘安全、国际环境、文化生态、资源开发) 部分切入其中:云南跨境人居建设应在次区域和跨边境地区两个层面有不同的内容。关键词:跨境建设:人居环境:云南边境:小城镇发展1引言自2002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订自由经济贸易区协议以来,云南地区由于与缅甸、老挝、越南直接相连,使得贸易活动更加活跃,以沿边境分布的14个一类口岸为中心,在周边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区域。一方面,云南地区跨境合作在边境两侧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边境两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面临着很多限制条件。另一方面,中国一东盟已有的经济合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中国沿海大城市( 如广州、上海等) ,而云南一缅甸一老挝一越南所组成的区域,其跨境贸易的强度和规模在中国一东盟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如果将中国一东盟之间的联系描述为“ 国与国之间的巨型经济联络” ,那么云南跨境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偏向于“ 日常贸易” ,即边境两侧的地区通过跨境贸易满足该地区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学者对于边境小城镇建设也做了初步研究,主要集中于边境城镇功能定位、边境村落、口岸城镇建设等方面。边境城镇功能定位方面,如从边境城镇互动关系的含义、条件、效应、合作途径等方面分析边境城镇发展前景( 张丽君,2006) ,从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研究边境城镇的功能互动( 王燕祥,2002) ;边境村落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边境村落的基础信息展开的研究,我国学者运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边境村落地理环境、民族人口、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周建新,2011) ;口岸城镇建设方面,我国学者围绕口岸与本区域及经济腹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黎鹏,2012)、边界效应与边疆城市发展(梁双陆,2009) 、口岸的管理模式等进行研究( 许渭生,2004) ,探讨陆路边境口岸的开放和边境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已有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社会方面的研究和建议,但是对于如何从城镇建设的角度,特别是城市规划和空间建设的角度对边境小城镇的相关研究还较为欠缺。本文试图以云南边境小城镇建设为例,探讨在“ 跨境合作” 这一特殊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建设边境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并对我国未来的城镇规划提出建议。2云南边境小城镇人居建设的现状2.1云南跨境地区小城镇发展概况在云南全省、相邻的老挝三省、缅甸两8一仆憾慎腱陂万方数据省、越南三省720836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对2012年影像图的提取,得到云南跨境地区的城镇聚落用地的空间格局。云南边境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一定格局。以昆明市为起点,向边境以外呈现两条高建设密度带,一条为昭通一昆明一文山( 红河) 一越南老街一越南河内方向,另一条为曲靖一昆明一楚雄一大理一保山一德宏一瑞丽一缅甸腊戌一缅甸密铁拉方向,尽管沿着边境线我国一侧普遍高于另一侧,但是我国边境线建设密度依然很低。边境地区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且受自然地形、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云南边境沿线建设密度非常低。沿边境线两侧,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下的建设斑块是最多的。特别是孟连口岸、打洛口岸对面的缅甸第二特区、第四特区,这两个地区0.5平方公里以下的建设斑块面积比例几乎全都达到了100%,缅甸这些特区聚落规模部都小于0.5平方公里。老挝、越南和云南交接的边境线两侧0.5平方公里以下的建设斑块面积比例也达到了900/o以上。云南边境另一侧的小城镇发展大多面临相似的困境。云南—缅甸边境线上,由于相邻地区( 缅甸克钦邦) 是缅甸内还未完全统一的地方,所以这一地区的安全不能得到长久的保障,使得这一地区的口岸( 如盈江口岸) 受到地区局势的严重影响,其他中缅边境由于缅甸经济发展缓慢、边境人口稀少,很难在边境地区本身形成较大规模的城镇,跨境经济发展也不能有长久的发展。中国—老挝边境线上,同样由于老挝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边境发展的速度并不快。中老边境线上唯一的国家口岸为磨憨口岸,随着昆曼高速公路的通车,这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中越边境上由于存在边境线争议问题,从2005年至今进行的边境勘界行动在一定程度匕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城镇发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2.2云南边境小城镇的多样性优势与发展困境云南边境地区具有“ 多样性优势” 。例如经济联系多样性、经济成分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具体而言,云南边境小城镇的多样性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联系多样性。云南处于“ 中国一印度一东盟” 三大板块交接之处,在经济联系上具有机遇,尽管与云南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发展水平不高,但是云南省,特别是其边境地区具备经济联系的多样}生。( 2) 文化多样性。云南是中华文化向南亚扩散的据点,也是联系东南部沿海以及南亚、东南亚与西藏的最便捷通道。云南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多样性,最利于这一地区形成国际化的软实力,沟通南亚不同文化体。( 3) 生态多样性。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从北到南横跨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等多个自然带,又有山地、谷底、盆地、高原等多种地形区,加上阴坡与阳坡、谷底与坡地、高海拔与低海拔等不同情形,生态多样I生的特征极其显著。( 4) 民族多样性。云南作为多民族的边疆省,2008年其总人口4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的人数比例为35%。在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有十六个,他们都有着相同或近似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因此常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云南边境的“ 多样性优势” 角度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小城镇发展应有自己的模式,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其城镇建设速度、城镇建设质量都进展缓慢,而且受到跨境大形势的影响,例如经济上面临着诸多国际政治不确定因素;文化多样性发挥的作用还有限,且文化多元性特质也受到城镇化等冲击;生态方面,大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复杂,同时这一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贫困县与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存在正相关性;民族多样性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优势,云南的少数民族分画鞘函黪镬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云南边境沿线,人民生活的贫困问题仍然很严峻( 见图1) 。图1云南边境口岸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U rbani zati on9一小城镇建设万方数据
60暑J 小量l城雏o l 设- hl暑l引引如l;I3跨境人居环境建设的提出3.1跨境人居建设的特性跨境人居环境之所以能够解决当前云南当前跨境合作中的问题,除了云南现状限制条件对人居建设的需求以外,还与人居本身的特性有关,这些特性使得人居本身适合于云南跨境合作。具体而言,对云南跨境合作问题起到解决作用的人居特征包括:物质客观性、基础性、包容性、政治不敏感性、文化共性( 见图2) 。3.1.1物质客观性人居环境核心内容是城市规划、地景和建筑,因此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相比,人居环境更加具有物质客观性,人居建设的成效是可以现实存在的,因此跨境人居建设会使得跨境地区的物质客观条件得到改善。云南跨境地区当前的合作中,尽管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境合作,但是受边境两侧经济水平、政治关系等因素的限制,跨境合作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同时由于跨境地区的历史因素使得这一地区的物质条件非常落后,不仅难以承接跨境经济合作的任务,也不利于边境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跨境人居的物质客观性使得通过跨境人居的建设,可以达到云南跨境地区物质条件改善、提升的目的。3.1.2基础性跨境地区人居环境建设,是跨境合作的基础性工作,当人居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会为跨境合作搭建一个更好的合作基础,能进一步加深政治、安全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已有的分析,云南跨境地区难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跨境合作地区,因此这一地区很长的时间内应该以基础性的跨境合作培育为核心。3.1.3包容性跨境合作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复合体,以往的合作中往往强调某一方面的合作。如图2人居环境自身特点对云南跨境合作现实条件的匹配图2所示,在以单一内容为核心的跨境合作中,经常单一强调经济贸易、政治安全、国际环境、文化生态、资源开发某一方面的合作,但是对于云南边境而言,一方面这些因素都要被考虑以加强跨境合作的综合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因素每一项的合作都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全面的推动各合作要素同时进行。跨境人居环境由于其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可以将这些合作要素都涵盖进来,人居环境建设中,提出了其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和支撑网络。这些内容涵盖了跨境合作的多个方面,跨境合作每一个元素( 经济、政治、国际环境、文化生态、资源)的单方面合作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正向推动作用。3.1.4政治不敏感性人居环境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环境建设为目标,通过基础设施、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居住的空间品质,与传统跨境合作的因素相比,人居环境具有“ 政治不敏感性” 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于其在跨境地区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政治环境敏感的地区,跨境人居建设可以避免经济合作、政治合作等传统合作时来自双方的政治压力。云南跨境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地区,目前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不仅体现在边境沿线上,也体现在国家关系上。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快速发展持有警觉的政治态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居建设的“ 政治不敏感性” 有助于打消这些国家的疑虑,共同合作,优化跨境地区的人居环境,使得合作国家均能受益。3.1.5文化共性人居环境建设中对文化具有一定的要求:在跨境地区人居建设中,如果边境两侧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跨境人居建设相对容易,且跨境人居建设能对这一共同的文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如果边境两侧的社会文化差异较大,跨境人居建设则比较困难。在云南地区,边境两侧分布着大量的跨境民族,使得这一跨境地区具有很强的“ 文化共性” ,因此云南跨境地区的文化特征为跨境人居建设提供了机会,反之,跨境人居建设也能促进云南跨境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螽≮万方数据
3.2“ 传统跨境合作” 向“ 跨境人居建设”转变按照传统跨境合作模式,边境地区可以在跨境经济贸易、地缘安全、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从而提升边境地区的城镇发展水平,但是从云南已有的合作来看,受制于经济、政治等因素,云南跨境合作中,云南在经济层面上很难成为“ 中国一东盟” 层面上的核心节点。云南边境地区跨境合作的思路有待转变,需要从“ 以单一内容为核心的跨境合作”转向更加综合的“ 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跨境合作” ( 见图3)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云南边境小城镇的角色定位依然是“ 偏远落后的边境小城镇” ,虽然试图借助边境的优势,但是如何借助现有边境优势实现城镇质量的提升还未清晰,如果只通过“ 传统的跨境合作模式” ——即只在经济贸易、地缘安全等单一方面开展合作,或其他方面虽有合作但各合作内容平行进展,缺少更高的统筹合作,那么跨境合作的效果就难以保障。云南地区的跨境合作可以归纳为“ 非经济因素主导的跨境合作” ,在这样的跨境合作中,针对云南跨境合作的现实情况,云南跨境地区应围绕跨境人居环境建设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本文认为跨境人居建设是当前云南跨境合作中最现实、最可能的发展内容,而且其跨境人居环境有自身的定位与可行的发展内容。云南跨境人居建设,与传统的跨境经济合作、地缘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艘?i 蕊、斌醺二《事簪\\文化生意{~??一一■、资源开糙国境线。苎!茸垒鸳t荭抽盘鹄。堕驾查』与t堕捌盘“‘ 牲擅盎nI、,匝墨口因蟪线7盎然自癌人人社会社会詹往豳居住支撑、鹅络支撑网牺环境图3“ 单一内容跨境合作” 转向“ 人居环境为核心的跨境合作”资源开发等因素相比,人居建设更具有现实性、可行性与基础性。3.3跨境人居建设的定位跨境人居建设的定位应为“ 以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核心,同时将跨境合作五个主要因素( 经济、地缘安全、国际环境、文化生态、资源开发) 部分切入其中的可持续人居建设” 。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构成中,虽然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但是各个专业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其中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人居环境科学的“ 主导专业” ,而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不断发展( 这些外围学科包括心理学、环境学、气象学等) ( 见图4) 。也就是说,“ 各学科不能等量齐观,有的应是重点,有的仅是参与,这些都因不同课题而异” 。作为人居环境的一种特殊形式,跨境人居建设也是以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核心。因为这三者是多种影响因素在空间实体上的反映,与一般人居环境不同的是,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外围学科在跨境人居中经常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