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9篇

时间:2022-11-08 19: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9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1日是什么节日吗? 国庆节 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1日是个什么日子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9篇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课时

 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 的 10 月1 1 日 是什么节日吗 ?

 国庆节

 那么 谁又 知道 1949 年的 10 月1 1 日 是个什么日子吗?

 开国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 开国

 大典 》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

 读过课题,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

 “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隆重的 规模 宏大 的仪式 。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情感熏陶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 1949 年 10 月1 1 日这一天,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了,当家做主人了,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在天安门广

 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课文,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认读生字

 政

 宾

 擎

 诞

 泽

 钮

 瞻

 盏

 帜

 阅

 爆

 制

 坦

 距

 栏

 隆

 渠

 宣

 汇

 z z hèng

 bīn

 q qí í ng

 d dà à n

  z zé é

 i niǔ ǔ

 zhā ān

  zhǎ ǎn

  zhì

 yuè è

 bào

 zhì

 tǎn

 ù jù

 lán

 lóng

 q qú ú

 xuān

 huì

 易错点拨

 爆

  竖钩两边点提撇点

 隆

 渠

  上下结构

 木字底。

  “生”字上面有短横。

 书写练习

 请同学们在书上的生字表旁边,把这三个易写错字各写两个,然后同桌间互相纠错。

 积累新词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

 协商

 预定

 就位

 鼓舞

 雄伟

 语调

 选举

 完毕

 一致

 高潮

 次序

 排山倒海

 词语解释

 协商:

 擎着:

 欢跃:

 瞻仰:

 肃立:

 就位:

 排山倒海:

 共同商量以便有一致意见。

 往上托着、举着。

 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恭敬地看。

 恭敬、庄严地立着。

 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形容力量强大,

 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

 段落梳理

 课文 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写了 入场情景、典礼盛况、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四个场面。

 根据刚才大家交流的四个场面,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序号,并划分出段落。

 入场情景 (1- - 4)

 大典盛况 (5- - 10)

 阅兵 仪式 (11- - 13)

 群众 游行 (14- - 15)

 概括内容

 课文 主要 讲 1949 年 10 月1 1 日, 30 万群众 聚集 在

 满怀

 参加开国大典 , 瞻仰

 聆听

 观看

 会后

 举行了

 (天安门广场), ( ( 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 ( ( 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 )

  ( ( 毛主席宣读公告) ) , ( ( 盛大的群 ( ( 阅兵式) ) , 众庆祝游行) ) 。

 入场景况

 读一读课文的第1 1- -4 4 自然段,看看你了解到典礼前的哪些情况?

 了解了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人数,

 还了解了会

 场的结构和

 布置,群众

 进场等情况。

 1949 年 10 月1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大典的时间

 大典的地点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

 观礼台 上还有外宾。

 参加成员 参加人数

 作者为什么要具体详细地写参加大典的人员和人数?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参加人数很多,参加人员来自各行业各阶层,说明

 全国人民对

 这次大典的

 期待 和重视。

 会场在 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 北面 是一道河,河上 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 再北面 是城墙,城墙 中央 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 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 南面 , 场中 挺立着一

 根电动旗杆。

 表示方位

 会场

 主席台 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 大红宫灯 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 迎

 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说说这些圈起 的词语,你 有

  什么体会

 从“汇集、四面八方”体会到“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

  从“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体会到“参会人员来的早。”

  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体会到 “参会人员秩序好。”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这里为什么不用“走向”,而用“直奔”这个词? 这里用上“直奔”更能反映

 人们的 激动、急迫 的心情。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说明“参会人员热情高、喜悦。”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 ,“波浪”指的是 ____________ 。

 句中运用了 ______ 的

 手法。突出表现了大

 典开始前 ____________ 。

 参加

 开国大典的人们

 翻动的红旗

 比喻

 场面的宏大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初步学习了 《 开国大典 》 这篇课文,大家积累了好多生字词,理解了意思,能通顺地读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记叙顺

 序,初步读懂了课

 文,了解开国大典

 入场的一些景况。

 作业布置

 1. 每个生字抄写一行。

 2. 画出的新词抄写两遍。

 3.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

 协商

 预定

 就位

 鼓舞

 雄伟

 语调

 选举

 一致

  次序

 完毕高潮

 排山倒海

 内容回顾

 回顾 课文,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群众入场

 典礼 仪式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典礼盛况

 默读课文第5 5- - 10 自然段,思考:

 1. 开国大典进行时分几个过程?2. 找一找哪些场面或句子深深地感动了你?说说你的体会。

 开国大典进行时可分为六个过程。

  宣读政府公告

 领袖与群众见面

  宣布典礼开始

  奏国歌

 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 一齐投向 主席台。

 三十万人的动作一致,表现了盼望见到主席的急切心情和

 对主席的无限热爱。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

 家做了主

 人。

 ( ( 齐读)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

 的声音 ” 指的是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是指毛主席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次出现,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使全中国人民感动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

  鼓舞的心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还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

 还传到了 学校 里,我仿佛看到了 老师同学们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校园里一片欢腾的景象。

 还传到了 工厂 里,我仿佛看到了 „

 还传到了 ____ 里,我仿佛看

 到了 „„ 还传到了 公园 里,我仿佛看到了 „

 ( ( 齐读) )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是怎么表现的?这说明什么?

 为什么说“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五星红旗升起来,表明中国人民推翻 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 ,当家 做 了 国家的主人, 从此 ,

 过 上 了新 的生活。

 每一响都是 54 门大炮齐发,一共28 响。

 你知道这数字的含义吗? “ 54 ”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提出的“ 54 个民族”。“ 28 ”是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 28 年。(从 1921 年建党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好经历了 28 年的历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表现了什么?

 表现人们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

 感情。

 (读)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部分主要写开国大典的盛况,还通过反复运用“ 30 万人”“一齐”这些词,还反复写掌声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热烈,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激动、

 欢喜的心情,表达了人

 民群众对党、对新中国、

 对人民领袖的热爱之情。

 阅兵仪式

 读课文第 11- - 13 自然段,

 思考:

 1. 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划出有关语句。

 2. 找一找哪些场面或句子深深地感动了你?说说你的体会。

 朱德总司令 和 聂荣臻

 将军 同乘汽车 ,检阅

 部队。

 五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开头是 海军 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海军

 接着是 步兵 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步兵

 炮兵

 接着是 炮兵 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战车师 接着是一个 战车师 ,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

 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

 齐地前进;

 接着是一个 骑兵师 ,“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骑兵师

 这一段堪称场面描写的经典。

 点面结合 ,相互映衬。

 按照“兵”出场的顺序 , 先“点”后“面” ,

 雄伟壮观。

 交流让我们深深地感动的句子: : 战士们 挺着 胸膛站在战车上,像

 钢铁巨人 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

 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

 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 抛上 天去,欢呼声 盖过 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 喊哑 了,把手掌都 拍麻 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

 动的心情。

 这部分记叙了阅兵仪式,除表达人们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

 马连’一色红马,‘白马

 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 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群众游行

 读课文第 14- - 15 自然段,思考:

 1. 划出描写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2. 划出游行队伍和主席的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有什么好处?

 3. 怎么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描写傍晚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部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

 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

 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丰富

 的心情。

 游行队伍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 高呼 “

 中国共产党万岁!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 !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 高声欢呼 “毛

 主席万岁! ! ”“毛主席万岁! ! ”

 这段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大典第2 2 课时第二单元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字词检测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任务合作探究了解开国大典盛况,感受典礼的气氛,并重点读读阅兵式这一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1.聚焦大典前,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天安门广场的气氛。2.聚焦大典中,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的气氛;画出描写“点”“面”的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聚焦大典后,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群众游行的气氛。探究方法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人数众多 到场的人来自各行各业隆重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会场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天安门城楼的布置隆重、气氛庄严。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群众们急切、激动的心情。比喻,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场面,也反映出人们激动的心情。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庄严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宣布成立默读第5-13自然段,回忆大典中共写了哪几个场面?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观察这些描写“点”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这告诉我们,选“点”要聚焦典型。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可见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着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提示:朗读这句话时,声音要铿锵有力,态度要庄严,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背景资料: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写出了在这庄严的仪式中,全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反复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见升国旗对中华人民来说是一项庄严的仪式,也表明了人们对国旗的无比尊重和热爱。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明人民当家作主。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代表我国当时有五十四个民族。每一处安排都彰显着庄严的态度。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与敬仰。

 着装统一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步兵 炮兵 战车师 空军 骑兵师齐步行进 一字形前进 整齐前进挺胸站立六马并行完全一致飞机人字形飞过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面”和“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海军点面结合庄严受检阅的部队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目睹了我国人民军队的雄姿,你会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5-10)阅兵式(11-13)vs我们的发现:1. 2.

 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一点一面默读第5-13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多点罗列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人民群众观看这场庄严的阅兵式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阅兵式写得真有气势啊!在场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衬托出群众游行的热烈气氛。默读第14-1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热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探究活动指擎着灯笼、舞着火把的人群。这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使全国的人民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开国大典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大典前1-4 隆重 大典中5-13 庄严 大典后14-15 热烈点面结合一点一面聚焦典型多点罗列

 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小练笔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镜头?为什么?我会选拍毛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镜头,因为这句话太有震撼力了,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会选拍“阅兵式”这个镜头,因为它向世人展示了人民军队的风采,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

 观看《开国大典》电影。课程导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大典中前三个场面的点面结合写法。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最隆重、最盛大的“典礼仪式场面”,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

 小组合作学习阅兵式场面,分工研读第 11 — 13 自然段,找出描写的“点”和“面”。

 互动课堂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对比

 突出了人民群众因为有了自己强大的军队而无比兴奋、激动、自豪。

 “ 两个半钟头,欢呼,鼓掌”

 “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

 面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 战车师 ,各种 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点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 军

 阅兵部队的特点是什么?

 威武雄壮、庄严肃穆 。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海军

 着装统一

 步兵

 齐步行进

 步兵

 一 字形前进

 战车师

 整齐 前进

 挺胸站立

 战车师

 五马并行

 完全一致

 空军

 飞机人字形飞过

 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 1.64万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 119 门,坦克、装甲车 152 辆,汽车 222 辆,军马 2344 匹,飞机17 架。这样强大的阵容,运用 点面结合 的手法一下子就把阅兵仪式的气势磅礴、恢弘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读一读,感受当时的庄严和热烈的气氛。

  在 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 ,抓住关键词读出阅兵队伍的 整齐、威武、雄壮 , 读出阅兵式恢弘庄严的场面。

 朗读指导

 这一段堪称场面描写的经典。

 点面结合 ,相互映衬。

 按照“兵”出场的顺序 , 先“点”后“面” ,

 雄伟壮观。

 ( 课后第二题 )

  同学们,许多名人在其日记、回忆录里,也见证并记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点点滴滴。

 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

 (著名科学家

 竺可桢)

 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著名文学家

 巴金)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在句子旁作上关键词批注。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 会场 布置隆重

 人数很多

 两个半钟头 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

 群众反应热烈

 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人员范围之广。

 宏大的场面预示着这是一个已经觉醒腾飞的大国 ,正向世人展示着他朝气蓬勃的面貌。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到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这 庄严 的宣告 , 这 雄伟 的声音 , 经过无线电广播 , 传到 长城内外 , 传到 大江南北 ……

  体现出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

 庄严

 雄伟

 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生动地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学完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们 可以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些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

 开国大典 大典前 群众入场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游行浩荡

  大典中 ( 热烈而庄严)

 大典后 结构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

 ,表达了

 。

 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主题概括

 《 义勇军进行曲 》 是由 田汉 作词、 聂耳 作曲的歌曲,是 电影 《 风云儿女 》 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 1935 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2004 年3 3 月 14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为《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简介 拓展延伸

 聚集

 汇集

 (1 1 )几个人(

 )拢来,站成一个圆圈。

 (2 2 )丁字形的广场(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一、选词填空。

  聚集

 汇集

 课堂演练

 雄伟

 宏伟

 (3 3 )在天安门广场右前方,巍然耸立着(

 )壮丽的人民大会堂。

 (4 4 )我在心中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了一幅(

 )瑰丽的蓝图。

 雄伟

 宏伟

 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群众入场、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7 7 个 场面。

 三、课下在网络上搜一搜电影《开国大典》,看一看。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开国大典 》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臵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臵,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 13 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 1949 年的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生字:盏 栏 汇 爆 泽 渠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2. 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四、进入会场, 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 1-4 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 4 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 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 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 品读第一个场面 —— 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 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 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

 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3. 品味第二个场面 —— 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 6 、7 7 自然段)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火烧圆明园、1937 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4. 品读第三个场 面 —— 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2)“肃立、 抬起头、 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引读第 8 自然段)

 5. 品读第四个场面 —— 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6. 品读第五个场面 —— 群众游行

 (1)出示: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2)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2)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四、 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利用网络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

 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开国大典》 说课设计

  《开国大典》 是浙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 12 课, 是新增的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特写, 具有新闻性, 时效性。

 它描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按开国大典上庄严、 隆重和热烈的情景, 着重写了“会场、 大典、 阅兵、 游行” 四个场面,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乐心情, 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 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 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 16 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 1 至 4 自然段), 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

 分两层介绍, 先讲大典的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

 第二段(第 5 至 11 自然段), 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 分三层。

 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二层写升国旗、 鸣礼炮。

 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 毛主席的情景。

 第三段(第 12 至 14 自然段), 写阅兵盛况。

 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 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 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

 第四段(第 15、16 自然段), 写群众游行情景。

 本文突出了场面的描写:

 会场布置、 庞大的群众队伍、 典礼开始、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 燃放礼花、 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 令人激动万分,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 庄严、 隆重、 热烈的气氛。

 记叙详实, 条理清楚, 用词准确是本篇课文的另一特点。

 学生根据本文的过渡句、 过渡词理清本文层次, 理解文章内容, 领会文中用词之确切, 并体会排比句的妙处, 理解三个双关句的深刻含义,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文安排在十册第四组, 本组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是“会读‘消息’, 了解‘消息’ 的一般特点”, 习作重点训练项目是“会写板报稿”, 即通过本单元读写的训练, 学生能独立阅

  读消息并会写简单的新闻体裁的文章。

 这也是《小语大纲》 中所确定的阅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 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这一环节又是训练学生从会读消息到会写消息的一个过渡环节。

 本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理解和运用“迎风招展”、“瞻仰”、“排山倒海” 等词语。

 2. 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体会比喻句、 排比句的作用; 体会文中用词之确切。

 3. 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 热爱毛主席, 热爱新中国, 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 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 6 至 8 自然段。

 开国大典距今五十年, 对小学生来说, 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 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 隆重、 热烈的气氛, 体会人民激动, 兴奋的心情与对党、 新中国、 毛主席、 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是本教时教学的重难点。

 可用提供情境、 理清脉络、 抓关键词反复品读等方法加以突破。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 品读第一段

  1. 初读:

 快速浏览这一段, 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开国大典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____举行, 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 有____, 有____, 估计总数____。

 会场在____。

 主席台设在____。

 以此让生整体感知全段内容, 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 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与人数, 了解会场、 主席台的情况。

 2. 细读:

 读有关会场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丁” 字形广场情景的句段, 用笔画出“丁” 字形广场, 并要求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名称, 以此训练学生

  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认知水平; 尔后, 让生根据所画的简图, 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 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 比较品读:

 (1)“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

 会场。” 这句话中的“直奔” 和“走向” 有什么不同?

 (2)“到了正午, 天安门广场上, 人很多, 黑压压一片。

 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 天安门广场上, 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 成了一个人海, 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 两句有什么不同? 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3)

 用“迎风招展” 说一句话。

 二、 理清层次, 品读第二段

  1. 快速默读这一段, 用“____” 划出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

 2. 配放各程序的单片幻灯, 指生分读各程序, 其他边听边看边思考:

 在各项仪程进行中, 会场情况怎样? 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并用“~~~~” 在文中划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3. 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 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

 在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欢呼” 一词反复出现几次? 并以“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 的问题为导, 品读:

 ①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全场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②30 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2)

 比较第 8 自然段与“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有什么不同? 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排比句作用。

 (3)

 在刚才所划的句子中, 除了“欢呼” 外, 还有哪些词语反复运用了? 出示句子,进行品读, 并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用这些词语。

  1)

 30 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 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起抬头瞻仰鲜红的国旗。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2)

 理解“瞻仰”, 并用此说句话。

 3)

 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

 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了一阵阵轰雷似的掌声。

 同时响起了一阵阵掌声。

 4)

 理解“排山倒海”, 并用此说句话。

 文道结合点是突破重难点的最佳切入点。

 本段通过开国大典热烈、 庄严的大典盛况的描写, 表达了人们对党、 新中国、 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这种感情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掌声”、“一齐” 等词语不断得到体现、 加强。

 抓住这些词进行理解分析, 有助于引导生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突破重难点, 同时也教给了生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4. 采用齐读、 指读、 边读边鼓掌等形式, 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整体感知本段意思, 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三、 把握脉络, 自读第三段

  1. 快速默读这一段, 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 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_和__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_两个排, 接着____、 ________、 ____。

 当____部队经过时, 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__, 飞过天空。

 2. 细读:

 这段课文中所描写的阅兵式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场面写出了什么? 让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 抓此段中再次出现的“欢呼”、“掌声” 等词语, 自读理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无限热爱的情感, 并加上带有自我见解的评注, 品味本段中的好词及

  蕴含的情感。

 这也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环节, 让他们在学中用, 用中学的实践过程中, 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3. 讨论、 交流自学情况。

 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四、 作业

  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练习; 背诵 6 至 8 自然段。

 本教时板书设计:

 本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这样的特点:

 1. 以练习为导, 让生自学、 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 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 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 把握一段的大意, 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 让生边读边想边划, 写自我见解; 通过比较句子, 运用词语, 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 快速读、 细读、 品读等环节的安排, 则训练了学生略读、 精读、 有感情读的能力。

 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

 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 是最好的方法。” 为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 且避免单一。

 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 练习、 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 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 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 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 理解加评注” 这一教学环节, 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 掌握阅读技能。

  4.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 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 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 学有所获。

 在初读全文前, 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 的电视录像, 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 具体体会大典庄严、 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 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 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 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 使其学得有趣味。

  5. 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 体现“整体——部分整体” 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 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 尔后, 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 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 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

 如此, 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 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开国大典》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尊敬的评委:

 从我的家乡 浙江平湖小巧玲珑的东湖畔来到大都市武汉美丽大气的东湖边, 是一种缘份; 今天, 在田汉大剧院, 高唱国歌, 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 也是一种缘份; 作为来自基层县市的一名教师, 能有幸向来自全国各地小语届的精英、 专家们学习, 更是一种缘份!

 感谢这四十分钟, 感谢长江水孕育着的江城的孩子们, 这是我从教 18 年以来语文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经历!

 老师们, 《开国大典》 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 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 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 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 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

 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研读课文过程中, 我感觉到文章很长, 且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 情感世界, 而文章又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 第一课时如何取舍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教

  学过程, 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打造常态课中的精品课? 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预设中, 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 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因此把课后的习题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习题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习题二, 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 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鉴于此, 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 在第一个板块中, 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 强化整体感知, 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 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

 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 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优化整体阅读。

 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 另一方面, 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 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

 第二板块, 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 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 促进情感感悟, 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 也就是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

 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 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 以此来统领重点内容的理解。

 用选择性学习来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并努力实现师生、 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

 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 形成“情知交融、 情语相谐” 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 的课堂。

 让孩子亲近文本, 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 自由读、 朗读、 引读, 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走进字词, 在字词理解、 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 发现语文的美。

 让孩子感受意象, 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 生发形象。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 的课堂。

 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 学生情, 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 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 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 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 文字是情感的体操。

 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 师生撞击、 音像刺激、

  气氛感染, 以情促悟。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艺术” 的课堂。

 让感悟成为有支架的体验方式。

 如理解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这一场面, 我刻意回避以录像代替理解, 而辅之以图文阅读, 在强烈的对比与认知冲突中促进孩子对语言的感悟, 在课堂结束时才用主席宣布成立的视频冲击学生情感。

 这样的安排用意十分明显, 旨在强化语文性, 实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在理解瞻仰和站字的含义时, 同样采用了比较和替代的方法, 以这样的训练载体实现了训练与感悟的有效统一, 使教学过程更扎实、 更丰实、 更朴实。

 简单地说,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 ...

篇六: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 14 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 20 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政、府”等 14 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 20 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简述背景,引出“大典”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 年的 10 月 1 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 年 10 月 1 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

 2.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字词反馈。

 课件出示: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区分词义。

 课件出示:

 宣告

  宣读

  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4)书写指导。

 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

 ②教师指导。

 盏:“盏”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

 爆:“爆”的右半部分为“暴”,注意底下不是“水”。

 射:“射”的左半部分的第六笔斜横和第七笔撇画不要穿过第三笔的竖段。

 隆:“隆”的右下部分为“ ”,不要少写一短横。

 3.梳理写作顺序:

 (1)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2)引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浏览课文,在有关语句下面画标记。

 (3)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①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③提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情况? 课件出示:

 (1~4)大典前(5~13)大典中(14~15)大典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板块三 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

 · 根据相关语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场面。

 (1)指导学生概括场面。

 ①教师示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群众入场)

 ②学生交流。

 ③按时间顺序排列场面。

 课件出示:

 群众入场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群众游行 (2)整合内容,试填过程。

 课件出示:

 (3)总结方法:段落中心句往往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内容。

 2.概括大典过程。

 (1)引导:请借助情节图,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大典场面,并借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块四 思考体会,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这一部分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2.学生自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试着画出会场的示意图。

 3.指名读第 4 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群众入场这一场面的? 4.学生交流。

 (1)(出示课件)用横线画出写“点”的句子。

 课件出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合作朗读:女生读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写农民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会场布置和群众入场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

 语文要素

 7 开国大典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典礼,感受盛况 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中最隆重的“典礼仪式”的场景中去看看吧!

 2.默读第 5~10 自然段,说一说:典礼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着重描述了哪几个小场面?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典礼开始—奏唱国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将“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颜色变红,突出这三个场面。)

 3.引导自读: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自由读第 5~10 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4.引导发现。

 (1)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语文要素

 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2)指名学生读写“点”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

 (3)提问:读了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写毛主席)读了这些描写“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三十万群众)

 (4)引导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描写毛主席?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板书:点 聚焦典型)

 (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 5~10 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写毛主席的句子,全班齐读写群众的语段,教师读其他部分。

 (6)引导:文中写群众反应的部分用到了几个“一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面 烘托氛围)

 预设:这一部分写了五个“一齐”,表现了群众的激动喜悦和气氛的热烈庄严。

 【设计意图】聚焦点面结合写场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感受气氛的热烈,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面”有烘托氛围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板块二 聚焦阅兵,发现写法 1.自由读第 11~13 自然段,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个方面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个场面的? (1)预设:按各方阵行进的顺序来写。

 课件出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语文要素

 过天空。

 (2)预设: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场面。

 ①默读: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②引导交流: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 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

 面: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群众的表现。

 ③指六名学生轮读写“点”的语段,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统一着装

  列成方阵

  武器多样

  整齐前进

  六马并行

  人字形飞过

 齐步行进

  横列前进

  挺胸站立

  动作一致 ④教学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

 ⑤合作朗读:分 6 小组接力读写“点”的语句,全班齐读写“面”的语段,读出场面的庄严、壮观。

 3.小组讨论:对比举行典礼的三个场面的点面描写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交流。

 ①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

 ②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点一面,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2)小结: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聚焦“阅兵”场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举行典礼和阅兵式两个场面的对比,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深化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识。

 板块三 自主阅读,感受氛围

 1.聚焦课后思考题。

 (1)引导:课文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典礼的盛大、隆重,也体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指三名学生读句子。

 (3)学生交流感受。

 ①预设: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体会到会场的环境布置隆重。

 ②预设:从群众入场时“人的海洋”“红旗翻动”,体会到场面恢宏,气氛热烈。

 ③预设:从“喊哑”“拍麻”等词语,体会到群众的激动、兴奋。

 (4)指导批注:读到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语写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5)全班齐读。

 2.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

 (1)默读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画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2)指名读句子,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①出示课件,指名读。

 课件出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

 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b.师生接力读,提问: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反复的表现手法)

 c.播放视频片段。

 d.学生齐读。

 ②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a.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b.明确: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紧扣课后思考题,教给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用关键词作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迁移运用学法,自主批注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板块四 口语表达,复述场面 1.教师引导:挑选课文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现场报道场面状况。

 2.小组内练说。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指名学生解说。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很经典的描写场面的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场面较多。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写得有声有色,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方法,概括场面。

 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加以概括。指导学生关注段落中心句,根据段落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如,“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宣布典礼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这样,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就提升了。

 2.作比较,发现写...

篇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语文 六年级上册 第六课 《开国大典》说课稿

 六年级

 李爱

 天门市育才小学

  《开国大典》说课稿 李爱

 【说 教材】

 】

 《开国大典》是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更是一份在国庆之时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实佳作!它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的盛况,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炽热感情。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通过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渲染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说 学 情】

 】

 从能力方面讲,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情感方面讲,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说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记叙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观──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说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说 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六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主要采用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说 学法】

 本课我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观──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观看课件──激情诵读──读写迁移,以写宣泄情感”。这样既培

  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说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 月 1 日是什么节日吗?那又有谁知道 1949 年的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使学生了解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

 2、过渡: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历史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和听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建国前人们的苦难生活,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为理解开国大典的意义打下铺垫。

 3、揭示课题。观看当时大典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断)学生观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可以给学生制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让学生体会大典时的盛况和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大典的顺序(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典礼的顺序,加深学生的印象。)

 2、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大典之时的 5—14 自然段,想一想主要讲了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休: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

  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 小米加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生,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四、回归全文,追本溯源。

 1、请同学们先自已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再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

 2、指导学生理清典礼过程,体会写作方法。

 3、根据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

  →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出示图片)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建国 66 周年以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

 (出示课件)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感悟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六、 发挥想象,以情促悟 。

 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动人的场面及感受写下来。

 设计意图: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说 教学评价】

 】

 通过评价,可以找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利于改进和再学习。本节课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有以下三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说 教学反思】

 】

  在现代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探索互动学习”这一思想,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发生过的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把音频、视频、图片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力求体现电教媒体不仅是教师的工具,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从而实现现代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附:

 板书设计

 大典前

 群众入场 开

 1.宣布成立

 国

 2.升国旗 大

  大典中

  3.宣读公告

  典

 4.阅兵式

 大典后

 群众游行

篇八: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7 课《开国大典》图文讲解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盏:灯盏 酒盏 茶盏 油盏 一盏灯 栏:木栏 栏杆 护栏 栏目 雕栏玉砌 汇:汇聚 汇总 汇集 汇合外汇 词汇 爆:爆发 爆炸 爆破 爆胎 爆竹 爆裂 泽:湖泽 色泽 润泽 恩泽 涸泽而渔 渠:沟渠 水渠 渠道 河渠 渠帅 宣:宣布 宣传 宣告 宣泄 心照不宣 帜:酒帜 旗帜 易帜 独树一帜 阅:阅览 翻阅 阅读 检阅 阅兵 阅历 制:制服 制订 制止 制度 因地制宜 坦:坦克 平坦 坦途 坦荡 坦诚相待 距:相距 距离 行距 距今 差距 隆:隆冬 隆重 兴隆 隆起 雷声隆隆 二、多音字 提:tí 提醒 dī 提防 奔:bân 投奔 bēn 奔跑

 更:gēng 更换 gâng 更加 率:lǜ 效率 shuài 率领 三、形近字 盏(灯盏)盖(瓶盖)

 栏(护栏)拦(阻拦)

 泽(光泽)择(选择)

 帜(旗帜)织(编织)

 阅(阅读)问(询问)

 距(距离)拒(拒绝)

 四、词语理解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擎:举。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开国大典: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汇集:聚集。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造句: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肃静:严肃寂静。

 五、近义词 宣布——公布 肃静——肃穆 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 诞生——出生 宣告——宣布 飘拂——飘扬 次序——顺序 六、反义词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肃静——喧哗 热烈——冷淡 欢呼——悲叹 完毕——开始 整整齐齐——歪歪扭扭 七、积累好词 描写场面的词语:排山倒海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人山人海 火树银花 熙熙攘攘 人欢马叫 蔚为壮观 车水马龙 万人空巷

 八、层次和段落 第一段:(1-4)开国大典入场。

 第二段(5-10)典礼的主要经过。

 第三段:(11-13)阅兵盛典。

 第四段:(14-16)群众游行。

 九、对句子的理解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 “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 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 “ 人民万岁!

 ”“ 同志们万岁!

 ” 。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1 、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着重描写群众入场情况、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过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

 2 2 、读 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对阅兵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 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

 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 “ 兵 ” 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先 “ 点 ” 后 “ 面 ” ,

 雄伟壮观。分别介绍 “ 海军 ” 、 “ 炮兵 ” 等各个方队,这是 “ 点 ” ;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 “ 面 ”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 , 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阅兵过程,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3 3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 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dān shēng zhān yǎng ( )

 ( )

 ( )

 piāo fú xiã shāng wài bīn ( )

 ( )

 ( )

 diàn niǔ qí bīng ( )

 ( )

 二、比一比,选合适的词语填空。

 渐渐 慢慢 徐徐 ① 太阳出来了,晨雾( )地散去。

 ② 我扶着老奶奶,( )地走过人行横道线。

 ③ 清风( )吹来,我闻到了一股茉莉的清香。

 矗立 肃立 挺立 ① 少先队员( )在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历程。

 ②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 )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

 ③ 广场上( )着一根 22 米高的电动旗杆。

 三、修改病句。

 ◆ 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在括号里填上备适的词。

 一( )旗杆 一( )电灯 一 ( ) 掌声 一( )队伍 一( )坦克 一 ( ) 红旗 一( )石桥 一( )大炮 一 ( ) 帽子 五、按课文填空。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________________,红旗翻动,像________________. ◆ 下午三点整,会上________________. ◆ 这 ________________ 的宣告,这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________________ ,传到________________ ,使________________ 。

 六、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试画一张开国大典会场示意图。

 七、读句子,回答问题。

 30 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瞻仰”是什么意思?把“瞻仰”改为“注视”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星红旗在首都北京徐徐上升,这标志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请补全另外两项。

 ①宣读公告 ②升国旗 ③ 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

 (一)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万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场上 1 5 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静、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对国旗无比尊敬和热爱的语句。

 ◆这篇短文记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它记录的顺序是:

 人们等待一( )一( )一( ) ◆从文中摘录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 54 门大炮齐发,一共 28 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毛泽东在

 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寂静安静; (2)宣告宣布宣读; (3)热情热烈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和( )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文中画线部分,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国大典》 2、肃静宣读热烈 3、时间奏国歌毛主席 十、如果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你会想到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考点提示 一、课文选自《毛泽东文集》 二、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2、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3、在记叙开国大典开始前的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4、典礼临近开始,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比拥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5、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个句子,表现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 1 1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主要写了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场面。

 2 2 、揣摩下列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现场的氛围。

 (1 1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 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的气氛。

 (2 2 )到了正年,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3 3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飖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地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全场的肃静与炮声、旗帜飘拂声,以及炮响过后的掌声构成动静的变化,表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

 (4 4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

篇九: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7.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 3 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 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面面俱到地加以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外从各方面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应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因而应引导学生用“找——换——想——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读写迁移,学写场面”。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影片《开国大典》。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2.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 7 自然段。

 2.交流上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画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体会。

 2.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1)阅兵式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a 抓重点词谈感受。

  b 播放视频:1949 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c 带感情朗读。

  (2)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③带感情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的。

  4.交流学习体会。

  (1)阅读描写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出示描写会场布置的语句。

 抓住方位顺序画广场。

 抓住重点词体会“挺立”。

  (3)出示群众入场的重点句子。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们的心情。

 三、回顾全文, , 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回顾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地写。

 四、学习场面描写, , 进行片段练习

 1.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1)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3)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2.出示班级拔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的照片,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开始前

  阅兵

  群众游行 激动人心 场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