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事例(2篇)

时间:2024-09-10 16: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事例

  

  高考作文导写: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按要求作文。

  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年度最重磅的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六百年里,故宫经历了风风雨雨,目睹了繁华与颓丧,见证过炮火与硝烟,而今以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的方式走进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寻常百姓人家。

  近几年,六百年的故宫逐渐活成了“网红”。故宫博物院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故宫文物的文化内涵,把具有故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并且,故宮还推出了“数字故宫”的概念,融合科技与文化,向更多的人讲好故宫故事,让更多的人通过故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符号,故宫而今不仅仅是名胜古迹,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见证和载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让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之林,故宫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故宫的历史和变化,带给你哪些联想和想象、思考和启示?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在2020年修订的语文新课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较之以前内容更全、分量更大、要求更高。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势必是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的考查重点内容之一。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建成六百年的故宫是2020年的文化热点,也是近几年文化创新的成功典型,是“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

  本则材料可以提炼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化与科技”“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自强”等主题。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故宫的历史和变化”带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思考和启示”,从文体上不加限制。可以写记叙文,“联想和想象”到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当今的变化和发展,寄托情思。也可以写议论文,表达在历史与现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提高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佳作示例】

  斟一盏醇酒赠华夏

  张雅馨

  新京报快讯: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正式开幕,而作为清朝皇帝开年所用的金瓯永固杯占据C位,在全国亮相。

  “看,这就是清朝的金瓯永固杯!龙耳象鼻,珠光宝翠!”我被一阵赞叹声唤醒——又一次被丝绸呵护,展列于紫禁城,哦不,现在叫故宫博物院的大殿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不同清朝开年大典万民朝拜的景象,有人用晶亮的眸子爱怜地凝视我,口中振振有词道:“江山平安,社稷永固!金瓯永固杯应该一共有四只,可惜如今故宫只寻得了这一只金瓯杯,另外三只,两只在法国博物馆,一只在台北故宫,真是遗憾……若是四只一起出现,场面该有多震撼!”

  闻言我心头一震,是的,我们四只金瓯永固杯是作为开年庆典之器而诞生的。

  嘉庆二年(1797年)元日子时,乾隆皇帝彼时已退位,他伫立在养心殿明窗处,紫檀长案上是我们金瓯永固杯四兄弟,皇帝选中我斟下一盏屠苏酒一饮而尽,亲自点燃玉烛台上的蜡烛,饱蘸笔墨,郑重地书写下“江山社稷平安永固”八个大字,祝愿江山永固,而后他看向我,轻抚我通体錾刻着的缠枝宝相花纹,划过双立夔耳上镶嵌的白玉珍珠,不知疲倦地凝视我杯体上那朵镌刻得精致至极的宝相花,眼中是当时我看不懂的万古情怀。

  史载:1860庚申年,紫禁城遭受百年大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无数珍宝流入他国,其中包括两只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当穷凶极恶的掠夺者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清王朝已是强弩之末。那天,落日的余晖映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三十九级台阶之上,落霞在钩心斗角的雕梁画栋之间缠绵,封建王朝下咸丰帝的皇位摇摇欲坠,一代王朝走向了末路,我的两位兄弟也蒙上灰尘,从此流离在外。江山沦落,社稷不固!

  又史载:1948年11月10日晚,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以故宫博物院理事长身份,把故宫大量文物、图书等运往台湾,海军派军舰押运。一只金瓯永固杯卷裹其中!

  从记忆中回过神,春秋更迭,曾经朝拜过我的人,大多已经成为时间余晖,有人目睹我从珠光亮丽到蒙上尘埃,也有人见证我金箔剥离到风采再现,不变的,是我身为金瓯杯所承载着的寓意,在岁月中一代一代传承。

  展览结束,人群散去,工作人员将我细心捧起:“而今只有你依然坚守金瓯家族,再忍受一段孤独,如今的中国,必将让你与其他三只金瓯杯团圆!”我看着他眼中的光,似乎明白了那一年夜里乾隆皇帝轻抚我时的神情——那是他对他脚下的土地爱得热忱,对国家繁荣兴盛的殷切希望。

  久违的使命感重新降临在我肩上,杯身两侧的夔龙也似在向上奔腾,我见证了衰败与繁华,我亦能连接过去与未来。幸甚,我能够再次为华夏繁盛斟上一壶醇酒;盼望,我能够同其他金瓯杯兄弟团圆,共同守护这片大地,祝愿它永久繁荣昌盛!江山平安,社稷永固!

  【点评】

  本文采用新闻史料和正文叙述结合的互文方式,将故宫的一只“金瓯永固杯”的“记忆”和经历,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出来。全文以时间为线索,采用插叙方式,运用拟人手法,再现了几个历史场景,表现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寄予对祖国繁荣昌盛、平安永固的祝愿。视角新颖,设计别致,紧扣讲好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的主题,小切口,大情怀,可谓佳作。

篇二: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事例

  

  案例分析·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第一篇:案例分析·加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2017中公遴选·案例分析】

  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案例1:文化深圳:国家立场,深圳表达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圳,在文化领域,由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深圳曾被称为“文化沙漠”。但随着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逐渐重视,深圳也开始加强文化建设,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一些独特的深圳文化元素逐渐形成,并慢慢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今的深圳,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产业百舸争流,在文化发展的许多领域都走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成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案例2:孔子学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截止2015年7月,孔子学院已达490余所,中国在这里拥抱世界,世界在这里了解中国。

  案例3: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一带一路倡议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机制日益完善,发展快速。以文化交流为媒介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已经搭建起“民心相通之桥”。在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综合分析

  《十九大报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问题表现

  1.文化发展原创性不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深化,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在大规模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同时,对于文化的创新不够重视,一味的吸收借鉴,而忽视了文化创新。

  2.文化发展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单一,相关文化部分只能混乱,文化资产得不到有效配置,文化市场得不到规范化管理,文化立法缺失使得文化不能充分发挥为大众服务的作用。

  3.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建设难以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建设远未形成产业化态势,文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没有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二)原因分析

  1.思想重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2.国外文化渗透。(三)影响分析

  1.加强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2.加强文化建设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3.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四)提出对策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申论范文

  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激发改革创

  新的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为改革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不忘本来赓续基因,文化自信历久弥新有骨气。总书记说:“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5000多年文明形成的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不忘本来,赓续基因,决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吸收外来兼容并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显底气。总书记说:“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借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都应该积极吸纳,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增进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内核优秀,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今天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面向未来革故鼎新,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增生气。意识形态较量无声却惊心动魄,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文化冷战”,妄图对我拔根去魂。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建设,努力挖掘自身文化优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抵制国外文化冲击,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眼光面对世界文化,努力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文化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基点之上,中华民族将在自己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坚定我国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篇:讲好文化自信的故事

  讲好文化自信的故事

  作者:华智超

  近日,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起观众热议。节目刚播出6天,其官方微博粉丝量就突破13万,而该节目的豆瓣评分也已达到9.4分,足见观众的喜爱。

  此前并不是没有《国家宝藏》这类文博探索节目,但是很多节目都聚焦于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即便同样聚焦文化价值的节目,也似乎以为只要打出“国宝”的旗号就万事大吉。《国家宝藏》则用心讲好了国宝背后的故事,重新定义了此类节目的文化高度。

  国宝,以前都陈列在博物馆之中,只有简单的文字或讲解员解说。久远的历史年代,在国宝和今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大部分人都很难跨越这道鸿沟,深入理解国宝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国家宝藏》则通过历史剧的方式,带观众“穿越”回去,与制作它的匠人进行对话,从而让观众明白了国宝的珍贵之处,对国宝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比如烧制一尊“瓷母”成功概率只有0.23%,背后的匠人精神,不禁让人叹为观止,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一尊国宝,背后不仅有匠人的故事,还有守护人的故事。国宝每逢乱世,就会丢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宝的命运同文明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守护国宝,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比如,在日军侵华期间,故宫人花了十六年将国宝南迁,让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才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文脉。这些平凡英雄的伟大事迹,对国宝的守护,对文明的接力,无不流露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作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命题,如果不能落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归根到底,文化自信,应该成为人们的生活样式。只有得到普通人的情感认同、信

  仰坚守,文化自信才能深入人心,从而转化成为人们主动传播文化的自觉行动。用一个个故事,《国家宝藏》最终指向了一个个人。每一件国宝的前世,都有众多匠人的故事;每一件国宝的今生,又有许多守护人的故事。无论平凡,还是伟大,他们都是文化自信的默默践行者,为中华民族书写生生不息的文明谱系。

  第三篇:胡智锋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胡智锋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宣讲家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天的节目,宣讲家网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来和我们一起谈谈十九大报告中文化方面的内容。您好,胡老师。

  胡智锋:谢谢,您好。

  宣讲家网: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近年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请您对此谈谈看法。

  胡智锋:文化自信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蕴含深刻的内涵。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同时还产生了新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我们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应该是举世公认的。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过去若干年间在国际国内扮演的角色更加积极主动,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政治担当。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迄今走过了27年的海外维和历程。截止2017年7月,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另外,我们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与此相对应就是文化,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对

  自己文化的自信。如果我们缺乏文化自信,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财富在哪里、自己的精神支撑是什么,而是一味追捧外国文化,那就支撑不起一个大国的崛起。我们是一个大国,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就要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就是吃中国的饭、穿中国的衣,用中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跟世界打交道。我们不仅要自信,还要用中华文化的魅力去感染他人,让人喜爱和认同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也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宣讲家网:您是研究文化产业的,请您谈谈文艺创作应该如何体现文化自信?

  胡智锋:文艺创作当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文化自信,比如题材、内容、创作方式、艺术形式等,都应该有本民族的特点,体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然而,创作层面还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中国文艺创作来说,真正体现文化自信的是创作心态。那么,什么样的创作心态才能体现文化自信呢?我觉得,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创作心态才能支撑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创作当中,有两个倾向特别值得关注或规避:一是盲目的民族自大;二是盲目的民族自卑,这两个倾向都与大国心态不相匹配。大国心态应该是一种雍容、大气的心态;与大国心态相对的是小国心态,小国心态就是生怕人看不起,遇见到大国就紧张害怕,总觉得自己不行。中国8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展示丑陋、阴暗的一面来引起被人的好奇的作品,这种创作现象是很被大家垢病的,这种创作的自卑心理也不符合大国心态。另外就是过于自大,生怕别人瞧不起,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过度的民族自尊心就是过度自大。因此,在文艺创作上首先要解决的是创作心态问题,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拥有雍容、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才会有大气磅宣讲家网:十九大报告提出,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胡智锋:原创力和创新,核心还是原创力。与原创力相对应的是

  抄袭、克隆、模仿,也就是非原创。作为一个大国,在文艺创作上不仅要有大国心态,还要敢于创新,敢于做前人没做过、外国人没做过,唯有中华民族能做的创新,这就叫原创。

  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为世界带来了独特的文艺世界,显现出中华民族了不起的原创力。近现代以来,我们也在文艺原创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文学、戏剧还是影视,都有大量的原创力很强的作品,也出现一大批文艺大师。各领域文艺创作大师迭出,在文学方面,比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等;在美术方面,比如徐悲鸿、齐白石等;在音乐方面,比如聂耳、冼星海、王洛宾等。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我们一方面鼓励文艺原创力,另一方面由于产量越来越大,原创力显得不是很突出,甚至在某些领域有原创力下降的态势。比如电影方面,中国电影票房很高,产业能力很强,产业景观喜人,但是真正原创力很强的中国电影剧作的并不多,很多还是模仿好莱坞,或者说还是在成熟的好莱坞商业体系带动下自觉模仿、克隆的结果。电视综艺方面,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原创力,都是移植国外的模板。我们自己的原创在哪呢?这几年我们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原创,比如《诗词大会》《朗读者》。

  因此,中国文艺创作要打造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须拿出中国人自己的原创力很强的作品,而不再依赖好莱坞,也不再依赖国外的节目模板,打造出展现中华民族原创力的中国文艺,特别是影视方面。

  礴的景观和气象。

  宣讲家网:十九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胡智锋: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同志这些年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讲的一个重要命题,引发了世界广泛的关注。讲好中国故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二是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选好中国故事。好的中国故事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是在当代依然充满活力的,跟世界先进文明相匹配的优秀故事。同时,我们要把落后的糟粕的故事与先

  进的精华的故事区分开。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产生了许多的中国好故事,比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以及岳母刺字、戚继光抗倭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体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女娲补天体现责任感、使命感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岳飞抗金、岳母刺字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精神,戚继光抗倭是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故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还在继续创造新的好故事。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故事是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好故事,近现代的故事就是体现革命和创新精神的好故事。比如推翻晚清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一步一个脚印,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征程;还有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接近40年历程又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中,有领袖的故事,也有企业家的故事,还有各行各业的模范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所以,中国好故事首先要体现中国智慧、中国能量,我们不能讲落后的愚昧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讲中国好故事。

  第二,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十九大报告提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之相应,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民族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话没错,但是不全面。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有很多故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如何让世界感知和理解呢?比如岳飞抗金,怎样才能让世界感受这个故事的魅力呢?应该挖掘人类性的命题,岳飞忠诚、一身正气,不被邪恶力量所容,他的伟大、完美、忠诚招来了佞臣的打压、迫害。为什么忠诚反被打压?实际上这是全世界普遍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在西方文化当中,这样的孤胆英雄,一身正气反被打压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要找到共性的东西。岳飞抗金虽然是宋代那个特定时代的故事,但它还具有人类性,他身上的亮点,他的忠诚、善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是大家都能看懂和听懂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找到

  世界性的语言,找到大家都能理解的那个点。

  其次,要处理好主体和个体的关系。现在网络文艺很活跃,流行一个词叫IP,这就是一种创意。创意是带有虚幻性的,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但是在虚拟世界里,仅仅是一种IP创意还不够,伟大的文艺创作还应该反映这个时代深厚的生活景观。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强调主观的好创意、好IP,也要强调客观上深入生活,要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和提炼有用的故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份量的故事,而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所以IP固然好,但是不够,还要深入生活,把主观的智慧和客观的丰富多元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最后,要处理好主流和时尚的关系。在我们中国故事当中,有大量的弘扬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的故事,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好故事年轻人常常不怎么喜欢。年轻人喜欢时尚的,而那些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的文艺创作中,主流价值观会相对弱化。那么,这些彰显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的故事,怎么样才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这就需要我们在主流和时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都是体现爱国主义,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同时作品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中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包括视听的感觉、叙事的方式、影像的展现,以及演员的表演等等,这些时尚元素和主流价值观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要选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创造力的中国好故事;其次,讲好中国好故事要处理好民族与世界、IP和生活或(主体和个体)、主流和时尚三个关系。宣讲家网:怎样理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胡智锋: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中国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转化成在当代依然具有活力的优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资源。

  第一,汲取中华文化中智慧的、有创造力的,在当今依然有活力、有价值,对当下有启迪的基因和文化资源,剔除那些糟粕的文化。

  第二,实现创造性转化应该在价值层面找到中国和世界的对接点。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延伸到今天,可以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合,从而减少对自然的伤害,避免一些人类活动对地球的破坏。再比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一种开放、多元的理念,我们可以相互的争斗,但是不一定要你征服我、我征服你;我们可以和谐相处,但是可以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在今天,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就演化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和当代价值观的融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转化。从“和而不同”转化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华智慧用“活”了。

  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在价值观层面寻找中国和世界的衔接点,在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当中凝练和磨合出新的概念。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这些理念打通了古今,打通了中国和世界,是在价值观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创作技艺层面,我们要寻求多元元素的共同对接,最核心的就是如何从古老走向现代。保持原生态固然很好,但是在今天原生态的确生存很困难。比如,一个少数民族的歌舞,如果我们强调原生态,它必须在那样的土地、那样生活环境、那样的村寨表演才适合,但这样就比较难进行传播。张继钢先生把少数民族的歌舞元素做了现代化的处理,变成了《千手观音》,变成了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展示的漂亮歌舞;杨丽萍在白族原生态的孔雀舞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声、光、电等,让她的舞蹈从传统的原生态的状态,转化成了有原创意义、能够让更多人欣赏的现代舞。尽管在某个方面它失去了一些原生态的东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它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和推广。

  综合来看,我们倾向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传统元素和

  符号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处理,让它符合当下人们的口味和欣赏习惯,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时尚的新元素融合。

  宣讲家网:谢谢胡教授来到宣讲家网演播室,跟我们分享您在文化方面的研究。

  胡智锋:不客气,谢谢。

  第四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本站推荐)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有一种永久广大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价值,因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相处及深度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其实没有特殊的想法。但我在2016年参加了一次外国留学生讲座,我们还参观了华侨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几个地方,我看到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对当地文化有了一种更高更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感受非常重要,因为我自己也曾是留学生,在国外待了很久。我觉得,今天要让这些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运用我们当地的优势。

  我想起2004年在牛津大学做讲座教授的时候,牛津大学也举办了一次留学生活动,主要内容就是了解牛津。牛津下面有一个城市叫Argenden,是早期英国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市长Abson先生接待了我们,他是当地人,已经做了10年市长,就要退休了。留学生们都很兴奋,想了解英国的起源。市长也非常亲切,和我们很投缘,我们谈得很好。通过交流,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英国人早期是如何发展的。

  这种体验让我从学术以外的途径更深刻地了解到当地人的奋斗和遭遇,这个很重要。之前提到的参观华侨历史博物馆,就是同样的感觉。我感到外国留学生们也很想深入了解中国,了解当地人在那个时代遭受了什么痛苦,了解中国人吃苦耐劳、开创事业的精神。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次文化教育。这是我结合自己经历的真实感受。

  文化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教育是一个方面,教育留学生怎么去了解中国文化。开一门课程很重要,开一门中国文化教育课程,这

  是基础。其次讲座也很重要。2016年那次活动,我和一些留学生有过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求学经历,也深度认识到一些问题。让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反映出文化沟通、文化管理和文化教育三个层面的问题。留学生管理,文化沟通很重要。要让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不仅了解中国的形象,还要了解形象背后的真实故事。如果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无法了解真实的形象。尤其是有些人会从形象中去看负面的东西。其实这些负面只是暂时的,任何国家都会有,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形象后面的真实和价值,以及真实的精神,这很重要。这就不仅是感知,更是感性。什么是感性呢?就是能够欣赏,能够感动,他们自身受到了启发,收获了东西,有了自己的心得。他们会觉得在学习知识技能以外,还能够找到一些生命中有意义的东西。他们可以认为,人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代表人性的价值,代表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对留学生有很大启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管理教育变成文化教育,变成中国文化的认知。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留学生不仅掌握表象和形象,更要掌握真实。中国虽然遭受了很多灾难,但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历久而弥新。这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是欣欣向荣的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需要他们去体验。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感怀,就是留学生将来怎样回想中国。假如他们中有些人回国后做了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人,他们要能感受到并感谢他们在中国的这段留学经历。能感怀中国,能记住并持续与中国的交流。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有过一些好的案例。夏威夷大学成立了中西文化中心,1965年我到夏威夷大学教书,后来成为该中心文化传播的高级顾问。当时的中心主任Jack就是研究communication(交流)的,不仅是Interpersonal(人际沟通),更重要的是文化沟通。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沟通,这个沟通应该是基于习俗和文化的沟通。中心有一个很好的做法是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组织起来,在当地开会,来传播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中国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借鉴的,要鼓励留学生自己成立校友会,与中国保持联系。我觉得

  这是推广文化教育的很好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感怀中国,留学生从中国学到的东西如能在当地发挥影响,才能说明他们与中国有持续的沟通和联系,说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著良好的沟通。这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和交往,这也是当今中国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的表现。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搞清什么是“中国故事”。这方面,一个人在其他国家的经验很重要。回想我自己读书的过程,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大学的时候,我是怎样感受美国的文化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怎样去了解这个地方的。这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对每一个留学生来说都很重要。

  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内涵是什么,要说明的“中国故事”是什么。前面说到要让外国留学在生活学习中吸收到对他们有用的一些元素、一些概念、一些价值,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该提供这样一些内涵,让他们深度了解中国。这可以分成三到四个层次,从生活日常、历史文化传统到哲学思想传统,最后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了解中国的生态,了解中国的全球化事业和目标,比如“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是了解它的价值,帮助他们真正感知中国,欣赏中国。这需要从几方面来加强。

  首先就是让他们认识中国的人物、人性、人情,尤其是家庭和谐的伦理,中国人强调伦理,生命观、生活文化的内涵,这些东西是西方缺少的,却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有用的。这些可以通过不断的交往、沟通产生一种影响,所以要注重生活上的日常。我们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处地域也有优势,北方、中部、南方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文化圣地、地方建设、风土人情等,都能反映出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生命价值,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不是一个宗教文化的国家,但是其价值在于注重人的生命、情感,在于人的伦理和家庭伦理,这促使人类走向终极发展,产生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类共同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相处,这是普适性、世界性的特质,不是一般的地区性因素。这也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重视自然,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系的认识,演变

  成现在的文化传承。要让外国留学生真正了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传统,就要区分表象和真实,历史的发展,有起伏,有转折,有好与坏,中国作为地球上持续发展的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生命观、价值观的确有它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这可以通过好的读物、电影去了解,这也是国际教育管理的方式。我们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提供者,自己有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良,能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对自我的考验,这就需要进一步掌握中国的天地观、天人观、生命观。重要的是一种认识,如果自己都不能掌握,如何去让别人了解呢?只有自己了解了,然后才能建立一个平台去发挥,从各方面来补充、提供这样一种认知。不一定非要成为思想者、哲学家,但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品牌意义,应该广为推广。该学院强调一种领导性的、积极性的、体验性的、参与性的学习方式,既是沟通也是教化,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中国参与世界事务都具有积极性。

  中国文化有一种永久广大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价值,因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相处及深度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表现来看,中国的发展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一些矛盾;从深度来看,发展需要更好的形式,虽然有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可以合理化解,并不能妨碍中国价值的追求。可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这在留学生教育中很重要。留学生教育就是文化沟通教育,留学是国与国之间交往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我们要做到让近邻很高兴,就是我所说的感性。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还要能够欣赏,能够感怀。这里说的感怀并不是感恩,而是他们能够从中受益,得到回报,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拥有很好的文德,拥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有文化方面的感染力,就能吸引人来,来了就跟他们沟通,给他们启示。

  当前中国在经济、科技、环境发展方面的成就很显著,也开始注

  重地区发展。在中国的文化价值中,是重视自然、环境的。都市?l展与乡村发展如何取得一种平衡,是一个问题。我不太希望看到乡镇的城市化,而是希望看到城市的乡镇化,让我们的国家保存生态的美感。几个月前,我在北京开会,参观了北京西山的一个文化小镇,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我想中国未来的发展,在文化的积极推广之下,会成为人类最宜居的地方,这对我们周边的国家也有启发意义。我们经过长远的思考,在传统中看到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中还保存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经济科技发展中应该掌握的。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是个原则性问题,今天的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文化体系,不是外加性的、强加性的。西方要把霸权主义价值体系强加于别国,中国从易经传统,到孔子儒家,到道家则都强调以自我修养示范于他人,改进人的品质,这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我们看到,任何把霸权主义价值体系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回归到人性所追求的正义及公平,而最后都要失败。

  假设人之为人,是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人会关爱他人,即仁爱原则;另一个就是公平,要相互平等对待。这两点刚好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一个国家要成为公认的大国,必须得有这样的内涵和价值。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价值、生命力和可行性,出现的问题也都能合理地解决。这一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很重要,我们需要塑造一个文化的模型,借此来扩大人文性的影响,而不是强加性的宣传。所以,要讲中国故事,必须有一个中国故事的模型,而底本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模型。

  中国的文化推广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世界。中国的文化、民族、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精神和理想的,我认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模型。无论是留学生本人还是从事留学工作的人,除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在扮演中国文化的推广者、传播者的角色。要想传播,就得先有传承,掌握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然后才能创新,才能吸取别人的精华,才能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作者系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第五篇: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快车”正驶向世界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几年数次踏出国门,在四洲十四国留下中国烙印,参加数次国际会议,会晤六十几国领导人,畅谈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议题的讲演。习主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起者与践行者,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明“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上带起了“最炫中国风”。我们的大国风范正在焕发光彩,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快车”正徐徐向世界进发!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快车”并不是第一次驶向世界,在以往的旅途中,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篇篇佳话。如今,习主席正驾驶全新的“中国快车”,搭载“中国故事”、“中国机遇”、“中国方案”、“中国态度”,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搭乘热潮。“中国快车”在中国故事之道上,用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复兴,超越现代化,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推动形成三种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国际秩序、公民秩序,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时代担当。“中国快车”搭载的中国故事是以“站在人类文明高地”为精神境界,以实现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快车”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非字母的文字,其底蕴博大精深,让许多文化爱好者充满好奇,让中国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我们中国主张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想要与世界互通,与时代契合,想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因为中国文化尊重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或是佛家“不作孽”思想中都有这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快车”更是开辟了“一带一路”,让世界与中国互通有无,让中国智慧融通世界智慧。“中国快车”有“四特”——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一些国家人民没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对中国崛起进行谩骂围攻,但是我们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我们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今天,我们就是秉承这样的祖训,仍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传承于丝绸之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起了个名字即丝绸思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快车”正式抱着重新开启“丝绸之路”的目的,唤起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回忆,共创复兴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快车”树立的是文化自觉的旗帜。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中国国情、世情的过程。古训有知行合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无论身在何地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以亲身经历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世界共鸣。中国故事对世界的启发,体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折射的是时代的趋势。“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平繁荣的机会,体现的是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正是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的媒介。

  “中国快车”的动力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长卷举世无双,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就是我们的自信所在。此外,在我们秉承开放、包容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产生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当代文化也是自信来源之一。如果说只讲文化历史太过于空洞,那么我们还有文明留下的印记——历史文物,它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文物中蕴含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的许多故事。虽然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去讲故事,只要我们重视并做好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工作,就能发挥好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教育民众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历史文物离我们过于遥远,那近

  代的革命文化也是很好的载体,革命文化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现实感强,更能激励人。“中国快车”致力于向世界传达平等开发的心态,期望建立一种客观全面、真实自我的中国形象,打破国际舆论环境中对中国的固有成见,向世界展现更好的中国。

  “中国快车”传播的是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翻开浩瀚的中华历史长卷,每一个时期都会发生许多引领时代、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既然中国有这么多好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我们更加清楚认识自己,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和平共处?母庸质疑,讲好中国故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正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也必须懂得西方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和平理念,是世界的期盼,也是中国的担当。我们的底气来自悠久的历史,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支撑,不仅要讲给世界听,也要讲给自己听。

  “中国快车”是潮气蓬勃的快车。当前,超过1.8亿中小学生、近3600万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4000多万当代青年,共同组成庞大又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青年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着和倾诉者。通过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同时也掷地有声、旗帜鲜明的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好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故事,其中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思想观点;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快车”是一列含有奋斗气息的快车。“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是一句来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抗战歌曲歌词,历经74年成为经典,好的典故是长脚的,经典的故事是需要的。对中国自己来说,讲好党的故事凝聚党心,赢得民心,中国可以通过讲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铁人王进喜和新中国的石油工人靠人拉肩抗干革命,新世纪劳模、青岛港许振超创造出了船时效率和单机最高效率的两项世界纪录。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工人是用行动讲述、书写中国故事的重要群体,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和贡献,让大国工匠续写中国故事的新篇章。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的故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好百姓艰苦奋斗的故事、传统美德的故事、无私奉献的故事、和平友好的故事。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中国快车”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学。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心底的强国梦,鲁光的《中国姑娘》奏响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何建明的《国家》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人激励人,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沉之爱,王宏甲的《智慧风暴》引发一股经久不息的知识旋风,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为奋斗的打工者写心画像,徐剑的《东方哈达》以高原建设者们的无私无畏温暖人,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传递文学的恒久诗意,丁晓平的《五四运动:历史的现场和真想》回望一段不平凡的辉煌。马娜的《天路上的吐尔库》、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李琭璐的《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采访记》聚焦当代中国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闪耀着动人的光彩。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中国故事长河绵延不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人在奋斗自强的路途上创造的新故事,时时鼓舞着作家们用心去发现,用笔墨去书写。文学是时代的文体,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期间的得失甘苦必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迪。

  “中国快车”用文艺气息传播中国故事。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一,就是希望文艺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一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了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听故事开始的。小时候我们都爱听故事,因为一个好故事会让人一辈子去怀念,并且从中获益,比如“东郭先生与狼”、“司马光砸缸”和“铁杵磨成针”等这些经典故事,为什么传递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和影响着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的人,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生动精彩且蕴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和人生经验,都具备了入心、入脑的艺术感染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6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迎来了伟大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是由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情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推动的。用史学的尺度来衡量,这是“个人规模的历史”,是色彩缤纷的峥嵘岁月。中国故事就是以中国和中国人民为核心、真实再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客观正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声,完整体现中国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气质,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地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中国故事应该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歌德在他的时代曾经以这样的句子形容人类精神深处的激情与困惑:灵魂永远骚动着渴望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21世界的我们不论从哪里出发,似乎还是能够碰见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句子里感受到另一种巨大的挑战和热望,对于一个以写作为重要生命形式的人,它洋溢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悖论的魅力。在每一时刻都有不可计数的信息沿着光纤飞奔的当今世界,文学依然是不断擦亮我们心灵的智慧之书,它会使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

  “中国快车”拥有中国灵魂。我们这个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今世界上,如果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让我们这么自信?概况起来五个字:源广深高重。源就是五千年源远流长,我们的文脉从未中断;广就是包罗万象,不仅儒释道,诸子百家,还有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我们和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洋洋大观;深就是博大精深,我们的任何一个流派、文化现象都是博大精深的,流传几千年,不断丰富拓展;高就是山高水长,很多史料典籍都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重就是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有目共睹。近代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中国故事值得讲的东西有很多。

  讲好中国故事是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要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更加了解中国。但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努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行动中的故事讲述者,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积极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每一个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并不知道哪方面的言行可能会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载体,因此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成为了中国故事的形象使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将被动讲述方式转换为可控的、主动的言谈举止。让我们面带微笑,跟随“中国快车”驶向世界,传播中国好故事,让世界倾听中国好声音,看到更加生机勃勃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