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6篇

时间:2022-11-08 18: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6篇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第1页共3页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8日/第003版综合新闻 “万里茶道”:武汉的历史留痕 吴建刚 刘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6篇,供大家参考。

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6篇

篇一: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1 页 共 3 页中国文物报/2016 年/1 月/8 日/第 003 版 综合新闻

 “ 万里茶道”:武汉的历史留痕

 吴建刚

 刘国斌

  江城武汉,发端于盘龙之根,镶嵌于长江之畔,居中国 “ 天元” 之位,九省通衢,八方交汇,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有着 3500 年的文明传承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大禹治水、伯牙摔琴、木兰从军的千古佳话,谱写了辛亥首义、保卫大武汉、改革开放、建成支点的辉煌篇章,构筑起了文明湖北的丰厚文化内涵。

  这里,因 “ 国之饮品” 茶叶,武汉在近现代史上演绎了贸易与文化的繁荣,留下了 “ 万里茶道” 的岁月印痕,并因 “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复兴大武汉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湖北茶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出产有云雾茶、蒲圻茶和蕲门茶等多个绿茶品种,并孕育了 “ 茶圣” 陆羽及其经典著作 《茶经》。在神农时代(约公元前 2700 年),就发现了茶树鲜叶可以解毒。鄂南赤壁羊楼洞的青砖茶,更是在近代谱写了欧亚茶贸神话。

  汉口誉为 “ 东方茶港”

  17 世纪至 20 世纪初,来自湖北赤壁羊楼洞、福建南平武夷山、江西铅山河口、湖南益阳安化的南方茶叶云集汉口,盛况空前,这也是万里茶道的四大产茶基地。

  汉口港凭借长江和汉水的地理优势,地处产茶的中心地带,以九省通衢的便利,广迎各方茶商。1861 年,汉口港出口茶叶 8 万担;1862 年,增至近 22 万担,此后逐年递增。1871 年至 1990 年,每年的茶叶出口量达到 200 万担以上。当时,中国茶叶占据了世界茶市 86%的份额,汉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60%。资料显示,每当产茶旺季,大量运茶船源源不断出入汉口港,江面上进行茶叶交易的船舶有时多达 25000 只,场面可谓 “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1861 年,汉口开埠。在之前,俄国茶叶商人已经在此经营茶叶生意。1727 年,中俄签订 《恰克图条约》 后,使得更多的俄国商人进驻汉口,往返汉口至彼得堡的 “ 中俄万里茶道” 上。俄国茶商在汉口开办了许多砖茶厂,垄断了汉口所有的茶叶加工与贸易。第一批进入汉口市场的外商组织是俄国洋行,包括顺丰、新泰、阜昌等,都为茶叶而来,不久,英国怡和、天祥等洋行也涉足汉口茶叶市场。据资料显示,共有 17 个国家商人来到汉口,兴办了几十家工厂和 250 家洋行,茶叶是其主要贸易。

  俄国人在汉口统领了茶叶生意,开启了汉口作为 “ 东方茶港” 的黄金时代。《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 记载:“ 茶砖一项,几为俄国惟一市场。”“ 汉口之茶砖制造所,其数凡六,皆偕同俄国官民所设立者,其旺盛足以雄视全汉口。” 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老汉口建筑遗存中浮现当年的繁华景象。汉口历史街区中的兰陵路口“ 汉口俄商新泰大楼” 原为新泰砖茶厂,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口 “ 华俄道胜银行” 是俄国茶商交易的主要存贷银行,洞庭小路有 “ 俄国领事馆” 和 “ 俄租界工部局和巡捕房”。俄国茶商于 1876 年投资兴建的汉口东正教堂,是目前俄罗斯在境外现存最早的东正教堂。还有俄国茶商巴提耶夫建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顺丰茶栈,1863年俄商在汉口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制茶厂,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公馆,巴公房子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修建的豪华公寓,俄商邦可和扬格诺夫合资开设的武汉最早西餐厅——邦可西餐厅等等。

  汉口第一家茶叶贸易公司是俄国顺丰砖茶厂,该厂能自行发电,拥有当时最新式的蒸汽机与最先进的各种制茶设备,可年产砖茶 200 多万斤。之后,又有数十家俄商茶叶贸易公司应运而生,

 第 2 页 共 3 页在汉口拥有蒸汽动力砖茶机十五台,茶饼压机七部,并雇佣工人 8900 余人。这些转茶厂生产的青砖、米砖、花砖等各式砖茶通过万里茶道远销国外。

  俄国皇太子造访汉口,张之洞在晴川阁设宴款待

  汉口开埠后,因中国茶叶贸易繁荣,经济效益可观,众多俄国商人纷纷来汉开办洋行和砖茶厂。1890 年 11 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 亚历山德罗维奇(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好友希腊王储格奥尔基一行从圣彼得堡出访,于 1891 年 4 月 21 日抵达汉口,出席位于汉口列尔宾街 (今汉口兰陵路)

 俄新泰砖茶厂建厂 25 周年庆典。当天,新泰砖茶厂托克马可夫和莫洛托克夫两位厂主,阜昌砖茶厂主、皇太子的表兄巴诺夫,和其他在汉口的俄国茶商都来参加了难得一聚的 “ 觐见” 活动。

  巴诺夫代表俄国茶商向俄皇太子介绍了他们在汉口生产和经营茶叶,并获得成功的情况,一再表示汉口 “ 东方茶港” 造就了他们的辉煌。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听后特别高兴,即兴祝辞,结束时说道:“ 万里茶路是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是伟大的商人”“ 汉口是伟大的东方茶港”。

  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已收到总理衙门 “ 优加款待” 的旨意,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晴川阁宴请俄皇太子一行。接待当天,晴川阁道路两边竖立着白色木竿,丝绳上面悬挂彩灯。俄皇太子 “ 头戴白冠,上缀鸟羽,身穿金绣红衣,外罩湖色灰鼠大衣”,缓缓而行。上岸后换乘黄缎圆式金顶轿,在乐队的伴奏声中来到晴川阁门外,与恭候多时的张之洞携手入阁。张之洞与尼古拉二世站在阁楼前遥览长江、远眺蜿蜒蛇山,两岸的美景使他们兴奋不已,张之洞笑言 “ 看天下奇观无过于此者”。俄皇太子用法语与张之洞交谈,担任现场翻译的是精通法、德等多种语言的辜鸿铭。

  访汉期间,皇太子一行还参加了汉口俄国东正教堂(今汉口青岛路)的诵经和礼拜仪式,参观了汉口农产品博览会和汉阳铁厂,赞誉汉阳铁厂是东方的奇迹。

  俄皇太子访汉东方之行过程,由《彼得堡新闻》主编乌赫托姆斯基写成了一部《尼古拉二世皇帝陛下东方旅行记》,并译成各国文字向世界发行。这是中俄近代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正如当时的报纸评论的 “ 凡此皆所以状中国之光仪,非专以尊皇子已也”。

  “ 万里茶道” 是 “ 丝绸之路” 的延续和提升

  “ 万里茶道” 是继古代 “ 丝绸之路” 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7 世纪伊始,从中国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西北方向穿过江西,过湖南,至湖北,在汉口聚集后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中转到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再从俄罗斯辗转到达圣彼得堡。在运茶的路途中,要经过人挑肩扛和车推,水路船行江河,陆用骡马和驼队穿越沙漠,全程 1.3 万公里,绵延 300 余年。这条世纪的国际商贸通道,被称之为 “ 伟大的茶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17 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为加强这一重要文化线路的保护,万里茶道沿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 8 省文物部门先后于 2012 年在湖北赤壁、2013 年在河南社旗、2014 年两次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座谈会。2014年 10 月,由武汉市政府组织,中俄 “ 万里茶道” 沿线城市市长共同参与的中俄万里茶道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中俄 “ 万里茶道” 沿线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

  2015 年 4 月、11 月和 10 月在湖北武汉、湖南益阳召开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会,开展相关工作。万里茶道的复兴,将形成一条黄金的跨国旅游线路,一条象征开放、文明、友谊的文化纽带,“ 命运共同体” 不仅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的共同繁荣,而且带来了中国文化、草原民族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其意义影响深远。2013 年 9 月 10 日,中、蒙、俄三国在中国二连浩特达成 “ 万里茶道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的共识,签署 《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仪书》。万里茶道在新的时期将成为中、蒙、俄三国的友谊大道。武汉,将利用这有利契机,以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 “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和复兴大武汉谱写新的

 第 3 页 共 3 页篇章。

篇二: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江成就一座城——探秘武汉与长江的关系史

  一座城与一条江的关系史 武汉又称江城。——长江之城因水而生以江为名。

 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关系亲密无间。

 一千多年前由于长江江水的冲刷与泥沙淤积逐渐形成陆地洲滩诞生了武汉的雏形而后在长江灌溉出来的沃土上“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成为天下粮仓。

 一百多年前汉口籍着长江的“黄金水道”大兴贸易云集商贾跻身“四大名镇”风光无限。并在清末率先开埠成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被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对抗争斗不休不止。

 洪水肆虐江汉平原从魏晋时代就开始修堤防。1635年汉口立起了第一条长堤正街形成了1864年地方政府又在长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以挡来水汉口面积增加了3倍1905年张之洞修建张公堤真正赋予了汉口现代城市的形象。

 长江阻断交通武汉就开始修桥建隧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三镇交通一线牵。此后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大桥、阳逻大桥、天兴洲大桥甚至包括过江隧道一一建成 武汉用桥隧一点点缝合起江水撑开的三镇距离。

 更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相处从容淡定。

 小学时老师教我们遇上洪水男同学要先用板凳桌子把女同学运出去长大了老人们告诉我们要断定江水的涨落去江边数台阶就可以了比专业预报还直观。

 昔日的堤防成了江滩休闲广场夏日的傍晚跳跳舞谈谈情龙王庙的险段也有了亲水平台天高云淡时坐岸边看两江交汇清浊分明。

 说到底武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长江的关系史。

 这样的太过亲近反而让我们常常像忽略空气一样忽略了这条江。

 7月30日武汉关水位达到警戒线27.30米——这个在我们耳边滚过无数次的数字才突然让我们一惊重新聚焦长江 重新梳理这座城市与这条江的纠结多年的爱与恨。(记者 郝晓燕 实习生 吴文青) 一条江成就一座城 武汉的故事必定要由长江讲述。

 从最初的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沉浮二者的命运始终纠葛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成就了武汉武汉也在改变着长江。

 长江孕育了武汉 在距今10000年到2000年以前长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后就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奔涌交汇。

 当时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是荒无人烟的沼泽湿地被称为“云梦大泽”。据史料记载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大泽若干总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区域一处江、河、湖完全沟通融合水流进出

 自如的水域场所。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水暴戾忽现到处洪水漫流整个云梦泽江湖不分呈现出大片大片水天相连的状态。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也被带来随着水流流速减缓泥沙也就淤积了下来。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云梦泽不断被分割、解体和缩小慢慢地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洪水退去后的这些洲滩土沃草丰人们在此围垦、修防汉阳、武昌的雏形正是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到公元1474年明成化十年 汉水改道把汉阳的一部分分了出去成为汉口从而为今天武汉三镇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础。

 三镇之中地势最低的是汉口。汉口的街市都是沿长江而建前面是港口码头后面是湖泊洼地。受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武汉每年六七月份都会迎来梅雨季节长江水丰汉口便汪洋肆虐陆地行舟这使得汉口一直人口稀少发展缓慢。

 为了对抗肆虐的洪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汉口第一条长堤——袁公堤。该堤修好之后使得汉口街市得以向纵深发展堤内的湖泊洼地也逐渐被街市取代并形成了汉口第一条正街。

 少了水患之忧又坐拥码头便利江汉平原上的稻米便顺着长江的“黄金水道”运送到汉口汉口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跃成为湖广漕粮的储存与转运中心跻身明代“四大米镇”之一商贸之盛远超武昌、汉阳。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汉口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是“商贾云集、帆樯林立、不分昼夜”的贸易重镇但囿于堤防范围狭小。当时的汉阳郡守钟谦钧在袁公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 以挡洪水 汉口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三倍一时繁荣无二。

 1905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先后在汉口修了张公堤在武昌修了武丰堤、武泰堤不仅从更大范围里解除了武汉水患 更为大武汉的城市发展定下了大格局。武汉真正从贸易小镇开始走上了“东方威尼斯”的大都会之路。

 鹦鹉洲沉了天兴洲跑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江武汉段上起纱帽山下至阳逻流经江夏、蔡甸、武汉中心城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全长70.3公里。中心城区的长江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1100米最宽处位于青山镇宽3880米河道平直。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可可告诉记者由于两岸的堤防限制以及龟蛇山的岩石地质所形成的“节点”作用长江武汉段的河道变化不大现在我们看到的河道和数百年前的相差无几。但是由于水流和淤沙的原因江心洲的变化相对比较明显有的消失有的靠岸有的新崛起不一而足。

 武汉的江心洲中最有名的当属鹦鹉洲凭借唐代大诗人崔颢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闻名天下。但是现在我们在汉阳看到的鹦鹉洲并非诗中所指。

 根据《水经注》记载崔颢诗中的古鹦鹉洲大约是位于今蛇山以南鲇鱼口以北。由南至北洲长约四公里。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古鹦鹉洲在唐宋元时期是商业集市繁荣之地“洲前万户人家”、“列肆如栉”。

 明朝末年长江中游经历了一个大洪水期水量的增大加快了狭窄河段水流的速度使得鹦鹉洲不断下沉到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完全沉没于江底。后来到清朝乾隆年间 汉阳南纪门外江边又淤出一个新沙洲——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汉阳鹦鹉洲。这个新的鹦鹉洲有10余里长的岸线水深适宜滩地宽阔至嘉庆

 年间逐渐成为湖南、 湖北商人的竹木集散地。

 后来由于长江水流泥沙的综合作用鹦鹉洲逐渐靠岸成为今天看到的居民聚居区。

 还有一个我们看得见变化的是天兴洲。天兴洲地处青山镇和谌家矶所夹的长江段江心近年来以年均130米以上的速度向下游漂移且漂移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9月天兴洲长江大桥完工。为确保天兴洲长江大桥主桥墩地质安全武汉市在洲头迎水面修建起4.3公里长的护坡使其不再“漂移”。但天兴洲分汊河段的分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0年代天兴洲附近的江水主汊在左汊但到70年代初期右汊的冲刷扩大分流比增至80%以上左汊逐年淤浅成为支汊。这表明尽管近50年内长江武汉段的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势仍有较大的变化。

 20年长江的打渔量少了一大半 王伯年是我们采访时遇到的一个渔民。他今年60岁了家住谌家矶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江上讨生活祖祖辈辈都是打渔的从汉川打到武汉。19岁时接父亲的班带着妻子、孩子和一条破渔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在江上呆得久了长江就像他的家说起江里的那些事儿老王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武汉这段长江的主流最早是在谌家矶那边水急浪高次流是在武昌这边 相对平缓。

 到了上世纪50年代 因为淤沙的原因 主流慢慢转向了青山所以一些航道都变了。

 江水冬浅夏深这两季的水位能差15米左右。对他们打渔的来说最好的渔季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和八月中旬前者是鱼繁殖的季节后者是汛期江水大能把内河的鱼往江里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约是他打渔最开心的时候。那时江滩没这么宽江边没这么多楼房都是荒坡。长江水没现在这么平缓水流急也带得江水浑浊。但那时候江里的鱼多鲤鱼、鮰鱼、江鳗、白鳝、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胖头鱼到处都是还有一种芝麻魡样子和鱤鱼差不多但最大个儿也只有两三斤味道很好。

 长江上打渔传统的方法有下钩和下网两种 老王是下滚钩。

 每天下午五点钟夫妻俩人就出发了一个人摇船一个人下钩。用石头将钩线的一头压在岸边然后坐船往江心方向走一边走一边下钩线每条钩线上有上千个钩子每隔一段就压个石头一次下七八上十排。

 然后就静等一夜第二天早上五点再去收钩。运气好的话能收一两百斤鱼运气不好也可能寥寥几条。到早上七八点老王就挑着鱼到江边的集市上卖。当时吃鮰鱼的人不多鮰鱼卖不出价钱老王曾经用两担百把斤的鮰鱼给妻子换了一块手表回来。

 一年中有十个月他们一家人就呆在那条三尺二宽的船上有时还会和几艘渔船一起结伴从武汉一直划到下游的九江、或上游的洞庭湖去打渔。“80年代的时候江里还有很多白鳍豚、江豚每次出去打渔它们就一群群地跟在船前船后。”老王说那时他打渔儿子就在船上逗那些江豚玩还能看见它们头顶呼呼地喷水。傍晚时分还会有一群群的大雁和野鸭从头掠过回江心洲的草丛里休息那情景美极了。老王拙于言辞但他妻子会比划着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当时的盛况挥动的手臂黑黝黝的那是江边渔民的标志。

 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老王就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先是江面上的机械船越来越多了而且多是私人的拖沙拖货的船 不像以前的国营船只那么守规矩在江面上经常横冲直闯他们的小渔船只好挑地方躲着走能下钩下网的地方也少多了。最主要是他觉得鱼越来越少了 每个月打上来的鱼量连原来的二分之一都不到像鮰鱼、鲇鱼等更是大幅度的减少。虽然从2002年开始长江每年4月到7月实行禁渔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多少。至于江豚、白鳍豚和那些水鸟已

 经很久都看不到了他很遗憾自己的孙辈再看不到那样的美景。

 以前江里打上来的鱼宰好洗净抹点盐巴加点酱油用水一煮就能吃了甜美鲜嫩。后来的鱼老王必须要加料酒、生姜、蒜头、辣椒等腌一下才能吃“水没原来好了鱼的杂味重了肉也没原来嫩了。”老王很无奈长江污染得厉害了他们全家从直接喝江水改喝自来水了。

 长江的这种状况让老王很郁闷几年前他干脆放弃了祖祖辈辈从事的打渔生活开始了鱼贩子的角色。他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从渔船上收鱼然后再卖给餐馆。

 碰见他的那天 他刚从渔民手上收了几条一二十斤重的鲇鱼 不过“这样的机会也不容易碰了大多时候都是小家伙。” 老王说武汉这段长江上还有一千多条小渔船还有许许多多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只是现在的长江不知道还能给他们多少希望。

 打通武汉的江与湖 老王的担忧其实也是科学家们的担忧。中科院水生所的刘焕章研究员告诉我们 整个长江流域的自然捕捞量从五十年代的年均31万吨 急剧下滑到现在的每年10万吨而武汉长江段的自然捕捞量就更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去白鳍豚、江豚已经在长江武汉段完全看不到以外胭脂鱼、鯮鱼、鲟鱼等江湖洄游鱼类也几乎灭绝在最近数年的考察中都很少见到了。

 长江鱼类减少的速度惊人除了江水污染、机械船增多、毁灭性捕捞等原因外刘焕章认为江河阻隔是很重要的因素。武汉是云梦古泽的遗址以前长江漫溢留下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湖泊所以号称“百湖之市”。原来武汉的湖泊都是和长江相连的比如东湖其实原为敞水湖通过青山港与长江连接在一起湖水冬枯夏涨基本受长江水位涨落的控制。长江中下游有很多江湖洄游的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鳡鱼、刀鲚等都是长江产卵湖泊育肥。但近几十年为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要么填湖要么建闸江湖之间从自然相通转为隔绝状态很多鱼类被阻断了生存的路水生态系统也因此严重退化。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也认可这个看法。他参与的《湖北省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已经于2009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明确大东湖生态水网的核心是“引江济湖”即将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主要湖泊以及青潭湖、竹子湖等5个子湖与长江连通通过生态修复使大东湖水系重现自然生态。

 但是陈进对前景并不乐观因为泥沙淤积的原因武汉市的湖泊普遍比长江高枯水季长江很难引进湖泊如果人工引水代价又太高目前能做的只有季节性引水即在每年夏天的丰水期引江入湖。“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开始做了欠大自然的债总是要还的。”(记者 郝晓燕 实习生 吴文青) 从“东方芝加哥”到武汉新港 7月20日2743吨级的南京货轮“海通8号”载着210个集装箱驶往上海洋山港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二港区“开港”投入使用。沸腾的江面让聚拢看热闹的老武汉人联想到长江汉水上码头林立“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年代。处于长江中段中心的武汉码头在沉寂了近三十年后再次有了大动作。

 老武汉的码头时代 武汉的发展从东汉时期就和码头捆绑在一起乾隆元年1736年武汉有了第一座有名有姓的码头——汉水上的天宝巷码头。

 最早的水码头大多用来装卸手工业原料和成品、家具以及过江摆渡。明代中后期以后手工业大发展专...

篇三: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iddot;3·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7年 11月 20日Nov.20 2017第 37卷

  第 11期Vo1.37

 No.11一、武汉铁路局的创立背景(一)创立的政治背景武汉铁路局主要起源于 1893 年张之洞在湖北省修建的大冶铁路,这条特殊的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由兴盛走向衰败、由衰败再到新生的时代变迁。国内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抗击后,整个清政府在当时陷入十分危险的处境,面对这一内忧外患的现状,一些封建官僚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洋务运动由此开始,而大冶铁路正是诞生于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它反映了当时民众自强求富的强烈呼声和愿望。而此时在国际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说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悄然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已初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迫切需要融入世界,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二)创立的经济背景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建立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主要包括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左宗棠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为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冶铁路和汉阳铁厂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正是由于大冶铁路的运输高效便捷,使从铁矿开采区到汉阳铁厂的距离大大缩短,成本也相对降低,运输量更是大幅提升,而汉阳铁厂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大冶铁路的发展运营,为后来武汉铁路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三)创立的文化背景大冶铁路产生的时期,正是洋务运动思想观念盛行之时。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前期的口号为“自强”,后期的口号为“求富”,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并注重在学习、引用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保留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以实际行动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二、武汉铁路局的发展纪实(一)第一次设局从总体上来看,武汉铁路局源于洋务运动时期繁荣的大冶铁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获得直接收益而疯狂掠夺铁矿,从而直接占领了大冶铁路;民国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把长江北边的武汉铁路归属为汉口铁路分局管辖,而长江南边的武汉铁路归属为武昌铁路分局管辖,此次重要的划分为武汉铁路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路改造为国营铁路,又重新焕发出生机,而武昌铁路分局也并入了汉口铁路分局,统一名称改为汉口铁路运输分局,全部都属于郑州铁路管理局管辖。直到 1958 年,政府批准了武汉组建铁路局,至此,武汉在中国铁路运输的历史上第一次设局,这对于武汉铁路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建立没多久,由于当时中国铁路管辖范围的规划调整,使武汉铁路管理局开始接手管辖长沙铁路管理局,后来鉴于武汉铁路管理局管辖范围较广,不能高效率发挥武汉铁路管理局的作用,又在 1963 年撤销了武汉铁路管理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汉铁路分局,仍然归郑州铁路管理局管辖,其主要作用就是管理本地区的铁路网,使该地区铁路的调度管理更加高效合理。(二)第二次设局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在铁路事业上有了巨大进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成昆铁路,这条铁路是当时武汉铁路局的发展历史管媛媛(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摘 要:中国铁路事业的建设始于晚清时期的吴淞铁路,在经过一百多年的飞速发展后,如今的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中国是一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国,而武汉铁路局的发展正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创立背景、发展纪实、机构设置、发展背景、管辖范围等方面充分展现武汉铁路局的发展历史。关键词:武汉铁路局;发展历史;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U2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7)11-0003-02收稿日期:2017-11-05作者简介:管媛媛(1984—),女,蒙古族,辽宁丹东人,武汉工商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7.11.20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正文-20171219.indd

  3 2017/12/19

  18:34:04万方数据

 ·4·全国铁路事业建设的重点工程,工程耗时之久,难度之大,规模之大,举世罕见。铁路穿越多个隧道,包括海拔最高的沙木拉达隧道,这条铁路的建设成功,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铁路事业建设人,同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技术封闭。而此时,武汉铁路局的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1971 年,由于湖北省铁路事业发展较迅速,并且其在中国铁路网中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是东西南北的重要铁路过渡点,再加上当时领导人的鼓励支持,此时的武汉铁路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规划调整,以更好地管辖湖北省境内的铁路,由此,武汉铁路局第二次设局,并包括武汉和襄樊两个地方的分局。此次设局持续了十二年,到1983年,由于郑州铁路局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协调,又将武汉和襄樊两个地方分局重新纳入郑州铁路局管理,而武汉铁路局再次撤销,建立武汉铁路分局。(三)第三次设局京广线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重要铁路运输线,其途经五省一市,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它在运送物资、人员、矿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在湖北省境内,京广线设立了光水站、花园站、孝感站、横店站、丹水池站、江岸西站、汉口站、汉西站、汉阳站、武昌站等,而武汉铁路分局正是抓住了此次机遇,使京广线中的孟庙东篁店段和孟宝支线划归武汉铁路分局管辖。2005 年,铁道部正式撤销了武汉和襄樊两个地方的铁路分局,这对于武汉铁路分局的员工来说是跨时代的举措,从此,武汉铁路局正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该地区铁路线路管理,并且抛弃了以往铁路局只管理本站或本地区线路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铁路局直接管理铁路线站段的新管理模式。此次改革,更直观地提升了铁路局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中间地区范围的管理权限,使管理力度加大,责任也加大。不仅如此,武汉铁路局还管理着 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的京九线中的麻城车务段,它是京九线上最大的车务段。至此,武汉铁路局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辉煌期。三、武汉铁路局的主要线路机构及发展前景(一)主要线路机构武汉铁路局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大机构,即武汉铁路办事处和襄阳铁路办事处,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地方部门的铁路管理、线路调度,以及对铁路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但其只作为派出机构行使职能。从武汉铁路局的具体分支机构来看,主要包括车务单位、机务单位、工务单位、机务单位、车辆单位,还包括合资铁路公司、工程指挥部、公安和法院的相关单位。而其主要线路包括京广线、京九线、武九线、孟宝线、宁西线、襄渝线、焦柳线、鸦宜线,重要的直属车站包括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襄阳站、平顶山站、漯河站、信阳站、平顶山东站、襄阳北站、武汉北站。(二)发展前景展望武汉铁路局的未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奋发向上、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创武汉铁路局的辉煌前景。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对重要铁路实现提速。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要形成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到具体单位、具体个人,建立自上而下高效率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一些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要组织人员进行检查监督。从提速的角度来看,要通过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力量来推动提速进程,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还要不断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扎实研究、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第二,在不断完善铁路系统的基础上提升运输质量。通过日益完善调度系统、控制系统,推动铁路整体技术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进而提升运输能力,加快运载速度,促进货物运输更加高效率。第三,在保证客运安全高效的基础上满足乘客需求。注重乘车环境,改造重要的车站,加强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低碳低耗。第四,提升员工素质及生活水平。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提供更多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开展技能比拼,促使员工学习技能知识、安全知识;改善员工待遇条件,对员工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对于下岗铁路职工或困难家庭给予政策上的照顾,以充分展现人性化的武汉铁路局。武汉铁路局的发展虽然只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也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它由兴盛到衰败、再由衰败到新生的曲折坎坷经历,让武汉铁路局的发展更加辉煌,让一代代的武汉铁路人更加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当代,面对武汉铁路局的发展前景,更要时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参考文献[1]张岄 . 铁路货运量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2]唐志强 . 提高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的对策与分析[J]. 铁道运营技术,2015,(4):53-55.[3]秦涛,杨文 . 武汉铁路局襄阳车辆段正式成立[EB/OL].(2015-08-11)[2017-10-11].http://www.whrailway.cn/html/2015/lujuxinwen_0811/42906.html.[4]许杰.LC合资铁路公司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重点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责任编辑 :陆水东)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正文-20171219.indd

  4 2017/12/19

  18:34:04万方数据

篇四: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7武汉国民政府旧址,俗称南洋大楼,由临街主楼及其后附楼组成,地处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 708 号,东临长堤街、南临六渡桥、西临汉口中山大道、北临民众乐园。1917 年,由南洋华侨简照南、简照强兄弟创办的中国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汉口成立分公司,并聘请美国汉明 (HENMING)建筑师事务所、伯克利(BERKLEY)土木工程师设计,汉合顺营造厂承建,于汉口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动工兴建公司大楼。该大楼即南洋大楼于 1921 年建成,主楼高五层,占地面积 885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47 平方米,主要用于经营和办公(彩版六,1)。附楼高四层,占地面积 326.5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306 平方米,为职工宿舍(彩版六,2)。建成后的南洋大楼坚固雄伟,富丽典雅,屋顶建有回廊、凉亭、拱门、钟楼等建筑造型,为当时武汉地区屈指可数的高大豪华建筑之一。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处于国内大革命时期,南洋大楼迎来了其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从广东内迁武汉,12 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执行最高职权,革命重心从广东转移到了长江流域。1927 年 1 月 1 日,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中山大道的南洋大楼开始办公。南洋大楼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办公大楼后,主楼一楼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和《革命军日报》编辑部,邓演达和郭沫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二楼是卫兵室及其居室;三楼是武汉临时联席会议会议室、秘书处;四楼是劳工部、实业部、教育部;五楼是国民政府副官处、海外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秘书处。附楼则为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宿舍。1926 年12月至1927 年3 月,在这栋大楼里分别召开了国民政府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和著名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人物如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谭平山、吴玉章、宋庆龄、汪精卫、邓演达、唐生智、谭延闿、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恽代英、苏兆征、何香凝、李汉俊、陈有仁、徐谦、宋子文等相聚武汉南洋大楼。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推动联席会议执行革命政策,领导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做出了 200 多项重大决议,如《统一革命力量案》、 《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改选国民政府委员案》、《对农民宣言》、《惩治土豪劣绅条例》等决议案,内容涉及政党联合、交通整顿、金融秩序、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的历史沿革及其附楼的维修保护中图分类号:K87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 ( 2012 ) 01-0117-04任 虹(湖北 武汉 430061)江汉考古 2012.1/总第 122 期 遗 址 保 护收稿日期:2011-11-01任虹(1963-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馆员。

 作者简介:

 1181927 年 3 月 10 日至 17 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会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出席大会的代表共 33 人,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占绝大多数,改选后的 9 名中央常务委员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吴玉章 2 人。原确定的国民政府在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四部之外增设劳工、农政、教育、实业四部,经宋庆龄提议,又增设卫生部。决定谭平山为农政部长,苏兆征为劳工部长,孔祥熙为实业部长,顾孟余为教育部长,刘瑞恒为卫生部长,推选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会议坚持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限制了蒋介石的军事独裁,提高了党权,支持了工农运动。会议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领导中国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并为“京兆区”,定名武汉。这时的武汉成了中国的首都,并被誉为“赤都”。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后,受到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右派的猖狂进攻。1927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了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 月汪精卫在南京对革命产生动摇,并于 1927 年 7 月 15 日公开彻底背叛国民革命。9 月 20 日宁、沪、汉三方合流,武汉国民政府终结。其后,南洋大楼仍归南洋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所有。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南洋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在汉口硚口仁寿路的厂房和南洋大楼均被日军占用,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得以收回。武汉解放后,南洋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原在南洋大楼生产经营业务迁至硚口烟厂内合并办公,改名为“武汉卷烟厂”。1956 年,曾为武汉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南洋大楼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再现历史,教育启迪后人,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文物、房地等部门“关于加强南洋大楼的保护的报告”,在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下,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和武汉卷烟厂组成专班,落实南洋大楼的保护工作,并于 1986 年对南洋大楼的主楼进行了全面维修。1988 年,在南洋大楼的主楼三楼恢复了原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场和武汉国民政府部分办公用房等,举办了《武汉国民政府史迹陈列展》,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管理所,正式对外开放。1995 年 9 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命名“南洋大楼”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 年 11月,武汉国民政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 年,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管理所更名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作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洋大楼附楼的保护和修复,也一直备受重视。2007 年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阳大楼附楼维修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07]703 号文件的批复意见,承接了南洋大楼附楼的维修保护工作。我们具体的维修、保护措施如下。1.做好基础工程,包括对底层与周边环境的清理与整治。全面清理对基础构成影响或破坏的构筑物,拆除附筑在底层墙基处的水池、砖台、花房及其他临时建筑,用原有的材料和工艺对后期被改变的地面墙面按原样恢复。对底层的排水、排污设施进行全面修整,疏通沟管并与主楼排污管道相接。拆除室内所有的隔断,恢复原有的房屋布局。对室外、室内地面作重新处理。地面的材料按原有的材料进行还原,室外用花岗岩石墁地。室内剔除现在的瓷地砖,还原以前的地面:对二至四层内廊仍保存的水磨石地面进行清洗,破损部位进行补缺;对原为木地板地面的重新铺装,全部换新,地板与木搁栅尺寸均按原物制作,所有木料均作防腐处理,地板铺钉完后其表面要做阻燃处理。2.对外墙、内墙的处理。外墙、内墙按规范抹灰处理,对受腐蚀后

 119局部墙体酥碱严重而造成局部结构破损的地方,采取了择砌的办法,即将酥碱或破损的砖块剔除,再重新用相同形式的砖块补砌。为恢复和保证墙体的强度、整体性、耐久性及抗渗性,对墙体上裂缝较大的地方,采取压力灌浆的办法。该建筑需压力灌浆的地方较多,所以材料质量和配比均必须符合文物建筑修复的要求。3.对阳台、楼梯、楼板、楼梁等的处理。附楼的阳台、楼梯、楼板、楼粱等有较多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需要处理或加固,目前肉眼所勘察到的就有二十余处。一般在清理整栋建筑后,损坏的部位会有所增加,因此在维修过程中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附楼的钢筋混凝土板损坏层大部分在下方,其现象是下层受力钢筋保护层脱落,钢筋锈蚀严重,应采取整体补强加固措施。其具体做法是:在现浇板下面,凿去受力钢筋下的保护层,焊上短钢筋,再将新添的补强钢筋焊到短钢筋上,然后再喷射一层细砂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组成补强层,与原钢筋混凝土板紧密结合组成整体。钢筋混凝土柱、梁(如阳台悬臂梁和檐口等处)的破损处理将根据具体的损坏程度,或梁柱底增加截面或梁柱体的围套加固等。钢筋混凝土的阳台构件和室内楼梯都采用以上加固处理办法,完全损坏的扶手栏杆重新制模浇注。室内混凝土楼梯保存尚好,只是部分地方有些破损,适当修补既可。4. 对屋顶的处理。对平屋顶屋面,先剔除旧防水层至基层,检查基层是否牢固,有无松动现象,基层表面要确保平整,平屋面、檐口、檐沟的基层坡度也要符合原设计要求,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如女儿墙、变形缝、楼梯口、通风口等)的连接处以及在基层的转角处均应做成半径为 100 ~150 毫米的圆弧或钝角。基层先用 1:3 的水泥砂浆浇铸成 20 毫米厚的平层,其上再铺上好质量的油毡防水层,防水层施工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对人字坡屋面,则需重新翻盖,主要包括更换所有破损的瓦件,置换木椽上的防水层,按附楼原设计图砌垒正脊、垂脊和檐口。5.对木质构件的处理。附楼的木质构件主要是拐角楼的木屋架和所有的门窗及木楼梯。对拐角楼的木屋架进行全面修缮,对腐朽的构件进行更换。对附楼所有木门窗进行全面检查,拆除后代随意添加的现代门窗,旧门窗作加固处理,不能继续使用的木构件更换新的。根据现场勘察,底层的门扇大部分为以后改动过的,二、三层的正面窗子也是以后添置的,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更正。背立面的木窗,大部分也改动过,窗眉、窗台全无,大小不一,高低不齐,用材简陋,我们将根据武汉同时期建筑的相关窗户式样予以复原。附楼内所有的木楼梯均破损严重,将按原式样进行修补或更换。所有新配木构件的选材,均选用上好干燥木料进行加工,如云杉和川杉等,其材料根据构件的位置,使用正心材或偏心材。附楼内的所有木构件,都要做防腐、防虫处理,外露的木构件还要作防火(阻燃)处理。所有外置的木构件,都要重新油漆,油漆所用的腻子,应坚实牢固,不得起皮或有裂缝,且需具防潮性。油漆时一定要按工序进行,不能随意减少。特别是木楼板的油漆,不得少于三遍。附楼的金属阳台栏杆、铸铁水管等也需重新髹漆,在上漆前,应将其表面的灰尘、油渍鳞皮、锈斑、焊渣、毛刺等清除干净。6. 对玻璃构件的处理。附楼所有门窗的玻璃一定要选用优质平板玻璃,镶嵌玻璃所用的油灰均用熟桐油等天然干性油拌制,使其具有塑性,嵌抹时不断裂,不出麻面。7.对饰面及花饰构件的处理。附楼的饰面及花饰工程主要在卫生间及室内顶棚。安装花饰应与预埋在结构中的锚固件连接牢固,在混凝土板上安装花饰件,应先钻孔预埋。在抹灰面上安装花饰,应待抹灰层硬化后进行。花饰的式样严格按照原样修

 120缮、复制。8.对内外墙面的处理。附楼的内外墙面均需重新抹灰。所有外墙均保持原有装饰风格,抹灰前,应将基体表面的灰尘、污垢或油渍等污迹除掉。室内抹灰,应先铲除破损、霉变、酥碱的基层。对板条砖抹灰时,砂浆要压入板条的缝隙中,抹的要薄,待底灰干至 7 ~ 8 成后,再抹第二遍。砖墙基层的做法是用 1:3 石灰砂浆打底,再用麻刀灰罩面。所有顶棚(无论是混凝土板的还是板条的)也都需重新抹灰,板条顶棚抹灰要加麻钉,即用 25 厘米长麻丝拴在钉子上钉入搁栅上,钉距 30 厘米。抹灰后需刷浆,室外所用腻子为乳胶腻子,室内腻子用 1:5:3.5 的乳胶、滑石粉和 2%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外墙涂料为溶剂型过氯乙烯外墙涂料,内墙涂料为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9.对电气、给排水设备的处理。在充分考虑文物安全、美观的前提下,也结合以后的使用,对附楼内的电气设备给予重新铺设,要求所选电气商品必须是国优产品。施工中应符合文物建筑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附楼内的给排水设备主要是卫生间的给排水设备以及屋顶的落水铸铁管。由于年久失修和缺少正常的保养,绝大部分构件锈蚀、残损严重,已不能继续使用,在本次维修中将全面修理与更换。电气与给排水设备的修复与更换,应注意与室外相应配电和管道的妥当连接,并严格依据原实物照片,不得走样或变形。在对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附楼的维修、保护中,我们严格遵循文物建筑维修保护规程,力求做到保护第一,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建筑历史原貌。勘 误2011 年第 4 期曹锦炎先生《“曾” “随”两国的证据——论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一文倒数第二段中“楚武王”应为“楚成王”,对我们编校的失误,敬请作者及读者谅解!(责任编辑、校对:陈丽新)

篇五: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武汉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经典文化 ——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小组成员于 2015 年暑假对“寻访武汉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经典文化”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在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完成了“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的调查,获得有效问卷 130 余份。也得到了许多大学生对革命博物馆的看法和建议。同时,小组成员参观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我们对党和革命者的认识加深了一步,感受到了革命者的艰辛,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号召当代大学身努力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的精神,弘扬革命经典文化。

 关键词:

 :革命传统;红色文化;中国历史教育;革命情怀

 一、 研究背景

 2015 年,是武汉市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开展 30 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70 多年前的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母亲的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彪炳千古的壮丽篇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肩负起复兴大武汉、共筑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为深入了解红色革命,加强党史教育,为家乡经济开发贡献力量,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调研内容 (一)前期准备

 1、与化环学院的相关专业老师联系沟通,确定本次调查研究活动的主题和进行方向。

 2、小组内部召开会议讨论活动具体方案,选出组长并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前的分工。

 3、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和书面资料收集,对实践行程和路线进行定位。(历史相关介绍见附录 1)

 与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确定时间及安全防范措施可能会导致的环境问题,做好相关的应急方案。

  (二)调研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革命历史。

 2、培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辛亥革命先烈革命精神、培养正确看待革命历史眼光。

 3、培养自主探索学习历史能力、培养学习中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宣传辛亥革命及革命烈士精神。

 4、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回溯,红色记忆的重温,革命先烈的缅怀,队员们感知到了武汉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感触这段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深情感怀辛亥精神在革命历史中的深刻意义。

 5、队员们将用自己的行动将永不褪色的辛亥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弘扬时代精神,铭记历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6、让更多的武汉大学生明白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学习武汉革命历史。

 (三)调研对象 本次活动,我们小组四个成员分别对江汉大学校区内学生、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附近的游客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为“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关于此项调查,我们一方面是想了解武汉市的部分大学生对武汉革命博物馆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武汉市民更多的关注革命博物馆,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更具代表性。

 (四)调研方法及途径

 本次实践调研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在具体调查过程中采取了寻访法、问卷法、文献法。

 1.寻访法:在实践准备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参观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

 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

 2.问卷法:我们小队的成员商讨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别对江汉大学校区内学生、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附近的游客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为“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的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二))

 3.文献法:对有关节能灯的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一是实践前期准备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包括期刊网刊登的相关文章和各类媒体机构的报道。

 (五)调查研究活动步骤

  三、调研成果

 序号 时间 项目 参与者

  1 7 月 15 日 开展实践前的动员大会

 全体队员

  2 7 月 16-17 日 在校组织观看学习武汉革命历史影片及资料

 全体队员

  3 7 月 18 日 组织团队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

 全体队员

  4 7 月 19 日 组织团队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体队员

  5 7 月 20-25 日 在校内外开展革命历史知识有奖竞猜活动

 全体队员

 (一)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的调查

 (图为小组成员在校园内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小组成员分别对江汉大学校区内学生、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附近的游客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为“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关于此项调查,我们一方面是想了解武汉市的部分大学生对武汉革命博物馆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武汉市民更多的关注革命博物馆。

 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武汉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经典文化。除了利用陈列展览的形式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外,武汉还十分重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武汉文博》杂志和“武汉博物馆网站”是武汉博物馆的两个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是武汉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普及文物知识、传播文博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是人们探寻人文关怀、触摸中华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也是展示武汉博物馆厚积薄发、开拓视野、彰显风采、广交朋友的重要场所

 (图为团队设计的网络问卷)

 (二)“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四个成员分别对江汉大学校区内学生、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附近的游客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为“关于历史革命博物馆对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意义的影响”的科普宣传。

 经过了整整两天努力的问卷调查后,我们共获得有效问卷 132 份。

 调查对象分析

 ①请问您的年龄是?

  ②您的政治面貌是?

 ③请问您的职业是?

 将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中和交叉分析,可得:

 调研表明:参观辛亥博物馆的人大多数是政治面貌为团员的大学生

 ④你通常怎样来了解历史革命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调研表明:大多数的人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去博物馆参观,说明有很多人对武汉的革命历史进程都很关心。

 ⑤请问您对于武汉红色历史革命你是否了解?

 调研表明:超过大半的人数对武汉红色历史不是很了解,接近一半人数的人比较了解

 将第三个问题与第五个问题交叉的分析可得:

 从以上柱状图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解革命历史,其他人几乎靠向导了解。

  ⑥ 请问您参观过历史革命博物馆吗?

 将第三个问题与第六个问题交叉分析可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观过历史博物馆

  ⑦请问您对历史革命博物馆感兴趣吗?会选择去或者再次去参观

 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可以看出:参观一次历史博物馆后,再次参加的人只有少数部分,大多数人是看情况而定,可去可不去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可以看出:参观一次历史博物馆后,再次参加的人只有少数部分,大多数人是看情况而定,可去可不去

  ⑧请问您了解您参观的各个革命历史博物馆及其附近的红色景点再现的历史时期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将第三个问题与第八个问题交叉分析可得:

 从上看出来: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了解革命历史

 ⑨您觉得历史历史博物馆及其附近的红色景点作为历史革命遗迹在当代有什么样的意义?

 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有重大意义

  ⑩您对历史革命博物馆及其附近的红色景点的游玩前的期望是什么呢?

 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人到历史革命博物馆都有着好的目的,并不只是随便看看,大多数人想感受下革命历史传统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人到历史革命博物馆都有着好的目的,并不只是随便看看,大多数人想感受下革命历史传统

 ⑾ 参观完历史革命博物馆及其附近的红色景点以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所触动

 ⑿如果有一次机会让您去寻访武汉红色革命历史,您愿意参观哪些博物馆或革命遗址? 调研表明:分别有: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苏联空军纪念馆、湖北省博物馆、延安根据地、遵义会议遗址、红楼、革命烈士陵园、荆州博物馆、中山舰等等。基本上武汉的红色旅游景点都有人愿意去参观寻访。调研表明:分别有: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苏联空军纪念馆、湖北省博物馆、延安根据地、遵义会议遗址、红楼、革命烈士陵园、荆州博物馆、中山舰等等。基本上武汉的红色旅游景点都有人愿意去参观寻访。

 问卷调查总结:武汉的大学生,大多数人都愿意去了解武汉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历程,通过博物馆的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革命精神。但是,还有许多人并不会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对武汉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以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对这方面的建设与宣传。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回溯,红色记忆的重温,革命先烈的缅怀,队员们感知到了武汉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感触这段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深情感怀辛亥精神在革命历史中的深刻意义问卷调查总结:武汉的大学生,大多数人都愿意去了解武汉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历程,通过博物馆的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革命精神。但是,还有许多人并不会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对武汉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以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对这方面的建设与宣传。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回溯,红色记忆的重温,革命先烈的缅怀,队员们感知到了武汉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感触这段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深情感怀辛亥精神在革命历史中的深刻意义

  (三)观看革命历史影片,学习武汉历史进程

  (图为小组成员观看的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影片)

 辛亥革命:

 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 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中。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的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内各民族间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从《辛亥革命》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上图为影片《八七会议》截图)

 八七会议:

 是对中国共产党于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的称呼。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

篇六:武汉的发展历史简介

论坛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 今后 20 年, 城镇化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城市史、 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 其意义尤为重大。

 本刊 2012 年起开始重点关注城市史、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见本刊 2012 年第 1、 3、 8期相关内容), 试图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鉴借。

 我们希望, 学界同好都能加入本刊的这些讨论, 共同推进我国城市史及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一、 问题缘起华中重镇武汉, 城市规模宏大, 气势雄伟, 同时历史悠久, 文化渊深; 既是 1986 年经国 务院批准公布的我国第二批 38 座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 也是我国一座重要的古都。

 然而, 就是这么一座地理区位重要, 地理环境又十分优越的城市, 迄今对其城市发展史上几个重要的问题仍未探究清楚, 甚至还存在分歧; 很值得当今城市史、 历史城市地理与古都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问题主要有:1. 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 究竟只是商代前期商王朝南征的军事据点、 掠夺南方矿产资源的中转站、 一般性的政治中心? 还是商代统治其南土的都邑?2. 今武汉市主城区最早建成的 东汉末之却月城, 究竟是位于龟山 上还是在当时即从龟山北麓流注长江的汉水北岸? 却月 城与之后建成的鲁山 城、夏口 城究竟只 是军事性城堡, 还是兼具军事与行政、 经济功能的城邑?3. 今武汉市主城区的汉水之河口段, 究竟是明代中期成化年间前才由龟山南改为在龟山北注入长江, 还是自 古即基本上自 龟山北注入长江?4. 如何认识武汉市的古都地位?本文拟对上述 4 个关系到武汉市城市发展与城市性质及特征形成的重大问题, 就管见所及试作初步分析; 意在唤起学界进一步加以关注, 共同 努力, 推进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研究。二、 关于盘龙城定性问题盘龙城遗址, 是 1954 年发现的,略晚于 1953 年被发现的郑州商城②。

 之后经过上世纪 60 年代小范围试掘③与 70 年代由 湖北省文物考①其发现时间古工作者和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盘龙城考古发掘队进行大规模发掘,④使这一重要遗址的面貌与文化内涵被基本揭示了出来。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下辖之黄陂区滠店街叶店村, 南临府河, 东与东北濒临盘龙湖, 西北与西方连接丘岗地带; 地势险要, 水陆交通方便。

 遗址年代分为七期, 一期至三期相当于夏代之二里头时期, 四期至七期相当于商代前期的二里岗时期。

 城垣始建于四期偏晚阶段, 即商前期, 与郑州商都始建年代相当 , 或略偏晚, 距今约 3500 年。

 其城址笔谈朱士光关于武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几个重要问 题的 初步论述116

 2013.1面积虽不及郑州 商都大, 南北长约 290 米, 东西宽约 260 米, 大体呈方形, 面积 75400 平方米; 但却有内 外城垣与城门 、 壕沟 ( 护城河)

 以 及大型宫殿、 房基、 祭祀坑、 窖穴、 窑址; 城外有大型墓葬与铸铜作坊及平民住房等。

 出 土器物有石器、 陶器、 玉器、 青铜器等。

 青铜器有礼器、 兵器与工具, 据湖北省博物馆 1976 年的统计即已达 159 件。城内东北部发现有三座前后并列且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

 其一号宫殿基址, 经发掘后复原, 为一面阔 40 米, 进深 12 米, 外有回 廊, 内 分四 室 的“重檐四阿”、“茅茨土阶” 的高台寝殿建筑。

 其前则为一座大厅式的 “前朝” 大殿建筑。

 两者结合已具周代文献所记王室宫殿之 “前朝后寝” 结构之雏形。

 城外李家咀 2 号墓, 墓底长 37.7 米, 宽 3.4 米,使用 了 雕花木槨, 随葬有青铜器、 玉器、 陶器等,并有 3 名殉葬奴隶。

 随葬青铜礼器中有四鼎一簋一觚三斝; 其中一件大鼎 , 高达 55 厘米, 仅次于郑州商都出 土的大型方鼎。

 墓葬的规模之大, 随葬品数量之多与规格之高, 不仅在盘龙城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就是在整个商代二里岗文化中也是少见的。⑤然而对盘龙城遗址这么一座目 前在长江流域经考古发掘证实了的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商代早期城址, 虽被武汉地区的学者认定为是武汉 “城邑文明之始”⑥、“城市之根”⑦, 但其究竟是一座什么性质的城市迄今在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

 虽然早在 1976 年就有学者认为盘龙城是商王朝在南土的一个都邑⑧, 但随后就又有学者认为盘龙城只不过是商人南下的 一个军事据点 。⑨至上世纪 90 年代初, 以皮明庥、 欧阳植梁为首的一批治武汉城市史的学者, 在集体撰写的 《武汉史稿》 中曾据盘龙城发掘所得之遗迹、 遗物, 参照相关史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力 驳 “据点” 说, 力主 “方国 都邑”说; 且认为是由商王朝对王室子弟或宗室大臣分封而立的方国, 并据甲 骨文所载史实, 论定是具有侯伯爵位的雀方国⑩。

 这一论断本是颇具论据的 , 惜未突出地强调。到了 2001 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他们编著出 版的 《盘龙城一九六三年———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 一书中, 在论明了盘龙城是一座具有宫城性质的商代早期修筑的城址輥 輯 訛后, 对其在商代南 方 的 地 位 与 作 用 则 明 确 地 指 明 了 下 列 三 点輥 輰 訛:(1)

 商王朝南征的军事据点;(2)

 商王朝掠夺南方矿产资源的中转站;(3)

 商王朝统治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显然是根据长期多次考古发掘所得材料进行综合深入研究得出 的更为全面与权威的结论,值得从事盘龙城相关研究的 学 者重视与采信。

 然而, 由于之后在这一问题上缺乏持续而更趋深入的研究与宣示, 致使孙亚冰与林欢在 《商代地理与方国》 一书中, 在征引 考古发掘资料, 述明盘龙城有城垣, 城外有城壕, 城内 有大型宫殿基址、 深窖穴、 祭祀坑, 墓葬中有木槨墓与殉人、 殉狗现象,出土有青铜器、 陶器等实况后, 竟仅沿用之前一位学者的观点輥 輱 訛, 仍只认为盘龙城是商代前期中原王朝掠夺南方矿产资源的中转站,輥 輲 訛对其具有方国都邑性质这一特点未著一字。

 读后对他们何以竟作出这一结论, 有何具体思考, 实难想像与理解。

 更为引 人关注的 是, 迄止 2012 年 3 月 武汉市国 土资源和规划局在拟制的 《武汉城市历史大纲———武汉规划展示馆历史展区展陈文案》 中 , 在述及盘龙 城时, 虽据之肯定武汉市已有 3500 年历史, 并称其为 “武汉之根”, 这当 然都是有根有据的 ; 在论述该城之作用与性质时, 在强调了 “盘龙城城墙外陡内 缓、 易守难攻, 军事目 的较为明显” 后, 继而写道:“起初是商王朝南征的据点和控制今鄂东、 赣北青铜战略资源的中转站,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王朝在南方的军事、 政治中心”。

 这与前述 《盘龙城—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 一书的一九六三年——基本观点 是一致的 , 论断较为充分, 但还犹有不足。

 依笔者之见, 盘龙城本就是作为一处都邑建成的 。

 这从该城内 东北部高台 上有 3 处大型宫殿基址, 这些宫殿与城垣均同期始建于盘龙城四期偏晚时可加以证实。

 这表明盘龙城作为一座具有政治中心作用的商代早期城址, 它所具之都邑性质是伴其始终的, 并非后来逐渐发展形成的; 而其作为商王朝南征的据点和掠夺南方青铜战略资源中转站, 只是它 作为商朝 南土都邑所具体承担的 两项重要任务。

 虽然李学勤先生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在 《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 一文中就论定盘龙城 “是商朝南土的一处重要都邑”, 此论点后又为皮明 庥先生等引 申为是由商王朝分封的王室子弟或宗室大臣所建方国之都邑, 并推论该方国 名 “雀”; 惜因后续工作不足上述观点 未被学界与政府有关部门 充分采纳, 更未广泛传播。

 据此笔者进一步认为, 在盘龙城未获得更具实证性史料 (甲 骨文、 铭文等)

 证实为商王朝分封的 雀方国 ( 或另 一某方国 )

 之都邑前, 亦可先行论定其为商代南土之都邑, 可概称为“商朝南都”。

 其理由主要是:其一, 盘龙城是经考古发掘业已证实了 的, 与郑州商都几乎先后同时建成, 自 建筑之始就具有都邑 性 质的 城址 。

 这从它 城内 三 座 大型 宫殿基址 ,117

 江汉论坛“遗址的面貌又同 河南郑州 等地同时期遗迹十分相似”(李学勤先生语)

 可予证明。其二, 盘龙城还是通过广泛的考古发掘证明了的, 在今湖北、 湖南、 江西等广大的商代南土上发现的众多商代遗址、 遗迹中, 唯一一座商代前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

 而且这些商代南土上的 遗址、遗迹之文化内涵存在许多与盘龙城文化特征相似或相近之处, 证明盘龙城文化对这些商代遗存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发挥过实际的控驭统治作用。基于上述见解, 笔者认为盘龙城堪称为 “商朝南都”, 与郑州 商都南北呼应, 共同 创 造了 商朝前期之辉煌。

 对盘龙城之定性, 用 “商朝南都, 武汉之根”, 替代原用之 “商朝南土, 武汉之根”, 并不仅仅是为 了 提升武汉在其历史初期 , 即 商代之地位, 而是为了还原其在商代初期之本来面目 , 推动商代历史以及武汉城市史之研究。三、 关于却月 城定位, 兼及却月 城、 鲁山城与夏口城定性问题却月 城是在今武汉市主城区最早建筑的城邑,其建城年代当 在东汉末輥 輳 訛。

 其位置, 虽然北魏时郦道元曾 在其名 著 《水经注》 卷 35 《江水》 中 记载道:“江水又东迳鲁山南, 古翼际山也。

 …… 山左即沔水口 矣。

 沔左有却月 城, 亦曰 偃月 垒。” 即 指明却月 城在当时就沿鲁山 (今龟山 )

 北注入长江之沔水 (今汉水)

 口北岸。

 但因近代有学者认为明成化 (1465-1487 年)

 前, 汉水在今之龟山 南注入长江, 将却月 城位置定在龟山 上。輥 輴 訛以致皮明庥、 欧阳植梁主编之 《武汉史稿》 也依上说, 论其位置是“ 南倚龟山 , 北 面 汉水 , 紧 扼 汉 水入江 的 交 通要道。”輥 輵 訛因这一论点与汉水入长江河口段走向之古今变化有关, 促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修桂教授在论定汉水注入长江河口 段之河道古今虽有变化, 但其主河道基本是在今汉阳龟山北麓注入长江(详下文)。

 据此他通过对前引 《水经· 江水注》 中所记 “山左即沔水口 ”、“沔左有却月 城” 之释读,认为却月 城位置不在今龟山北麓、 汉水南岸, 而是在古今均循龟山 北麓流入长江的汉水北岸。輥 輶 訛然而此论点 迄今似尚 未为治武汉城市史的 学 者充分接受, 如 2010 年出 版的 《图 说武汉城市史 》 一书 ,仍坚持认为却月 城 “位于龟山 西北隅”輥 輷 訛。

 而最新推出的武汉规划展示馆城市历史展陈方案中, 有的版本述明了却月 城 “位于汉江左岸, 大致在今汉口一带”; 但有的版本却语焉不详, 只笼统地说却月城 “在武汉主城区内 ”。

 笔者通过研读郦道元 《水经注》 中相关记载与张修桂教授对历史时期汉水注入长江之河口段河道变迁的研究结论, 也认为却月城位置不当在龟山北麓, 而应在当时汉水入长江处之北岸, 与当时之鲁山, 即今之龟山隔汉水相望。却月 城于东汉末建成, 当时正值群雄并起战乱频繁之际。

 献帝兴平元年 (194 年)

 孙策据有江东。輦 輮 訛建安五年 (200 年)

 , 孙策死, 其弟孙权 “袭其余业”。輦 輯 訛孙氏占有江东后即不断沿长江西进, 与荆州牧刘表争夺长江中游这一战略要地。

 史载还在孙策死前一年, 即建安四年, 孙氏兄弟即开始进讨刘表属下大将黄祖于沙羡。輦 輰 訛此沙羡即却月 城。

 刘表为抗御孙氏西上之兵锋, 遣黄祖驻守却月 城, 并移原治却月 城上游不远处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之沙羡县于却月 城。

 这即是 《水经注》 卷 35 《江水》 中所记之 “沔左有却月 城, 亦曰偃月 垒, 戴监军筑, 故曲陵县也, 后乃沙羡县治也”。

 应指出 的是, 郦道元此处所记却月 城 “乃沙羡县治” 是正确的。

 因沙羡县西汉时所置輦 輱 訛, 治所如前所述, 在今武汉市郊之江夏区西北长江边。

 荆州 牧刘表为加强对却月 城的防卫, 提升其地位, 将沙羡县治由 金口前移至却月城无疑是必要的。

 而曲陵县乃西晋时置輦 輲 訛, 不可能在东汉末移治却月 城。

 之后, 孙权连续发兵攻黄祖,建安八年,“西伐黄祖, 破其舟军, 惟城未克”;輦 輳 訛建安十二年,“西征黄祖, 虏其人民而还”輦 輴 訛; 建安十三年,“复征黄祖, 祖先遣舟兵拒军, 都尉吕蒙破其前锋, 而凌统、 董袭等尽锐攻之, 遂屠其城。

 祖挺身亡走, 骑士冯则追枭其首, 虏其男女数万口。”輦 輵 訛由上述史籍所载, 可见却月 城, 即东汉末之沙羡县治于建安十三年遭屠城被毁。

 从史载孙权军队曾虏获大批人民而还看, 城内外除驻有大批军队外, 还有数万平民, 显然它不仅是座军事城堡,确为一县级治所, 兼具行政、 经济功能。在孙权派军队攻毁却月 城即沙羡县城后, 为巩固其对今武汉主城区江、 汉交汇处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 又先后有孙吴江夏太守陆涣在鲁山 建有治所鲁山 城及黄初四年, 即孙吴黄武二年 (223 年)

 在黄鹄山 , 即今武昌蛇山 上所筑之夏口城。輦 輶 訛郦道元于此注曰:

 夏口城 “依山傍江, 开势明远, 凭墉籍阻, 高观枕流, 上则游目 流川 , 下则激浪崎岖, 寔舟人之所艰也。

 对岸则入沔津, 故城以夏口为名”。针对北魏著名学者郦道元在 《水经注》 中说孙吴江夏太守陆涣建鲁山城后, 重徙江夏郡治于该城事, 清末民初湖北藉著名学者杨守敬曾在他与弟子熊会贞所著 《水经注疏》 中疏道:“《汉志》, 江夏118

 2013.1郡, 高帝置。《通典》, 汉江夏郡故城在云梦县东南”。“考云梦本汉安陆县地”,“后汉江夏郡治西陵。

 建安中 , 黄祖治沙羡, 吴治鲁山 城, 又治武昌”。輦 輷 訛据杨守敬所疏, 却月 城不仅是沙羡县治, 还是江夏郡治; 而鲁山城与夏口城亦为在沙羡城被毁后, 相继成为江夏郡治所。

 此一史实, 本也为许多治武汉城市史的学者所深知。

 然而在对这三座于东汉末与三国 初先后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