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8篇)

时间:2023-05-03 08: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作业虽是必不可少巩固课堂知识的学习手段,但是如果设计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期巩固学生知识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作业布置过量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耐心,“双减”政策的颁布正好解决了作业过量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不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课外的兴趣爱好。但就目前大部分学校教育情况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作业还是以背书、写练习题等方式为主导,作业设计内容过于单一、机械化,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且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知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需要改进。虽说作业是课程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课堂课后活动的补充,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写作业,这是逃不掉的。但问题在于一些学校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而导致布置的作业量过多,作业质量又不高,这样既没有达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又占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且长期以来,小学一直地存在下午两点多就放学的现象,两点多放学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但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校外各种学习补习班在不断增加,学生放学立即就去了补习班,这就变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且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的状态。“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全面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与作

  业时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学生作业不能学生自己或者家长进行批改。二是学生的放学时间尽量控制在五点半以后,分便家长们下班直接到学校接送,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积极组织老师在线为学生解答疑惑。长期以来,学校老师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的主要时间都安排在新课程的教学上,而课后作业只占课程时长的几分钟或者是利用课后时间来进行布置,说明老师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不重视,且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也都是差不多的,就是在书上划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课后做练习册,背标准答案等等这些传统型作业。可以看出老师对作业设计不够重视,也没有多花时间研究作业设计策略。虽然每次都是新的课程,但作业的形式却是不变的,渐渐学生就会出现厌倦的心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不再喜欢和积极地对待作业,就达不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了。在我国,教学方式都较为传统。教学时都是由老师进行讲解,课后便布置练习题,学生缺乏与社会进行交流的机会,缺乏时代性。在现今科技发达的世界里,社会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如果作业设计策略没有随时代的更替及时更新,那将导致学科内容缺乏时代性,与生活相脱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就是根据日常生活来编制的,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作业的布置时,应该多结合实际生活,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紧紧围绕课堂知识来布置,没有结

  合时政热点,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不会结合实际的政治问题。作业布置看似简单,但也是需要老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设计的。然而大多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随意,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设计,仅仅是把课后的练习题与相关练习册作为学生的作业。这样单一的作业形式且不说其效果如何,如果一直重复着这机械性的,枯燥封闭的作业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种作业形式感到厌倦与烦闷,会对学习道德与法治失去兴趣与热情,作业就将变成学生的负担,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会对老师的课程教学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将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随着“双减”政策的分布,作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不再是以量多为主,而应该是简且精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应该是高效的,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随着作业量的减少而降低,应该是学生随着作业量的减少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与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思路不应该只局限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应该拓宽作业的设计思路,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或者借助其他领域的力量,从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要求出发,加强学生在多方面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例如,可以从实际社会中的实例出发,组织学生对某一实际社会展开辩论,加强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其他课本的内容进行探讨,比如第八课《探问生命》,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生命是否可以永恒

  来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的观点,并告诫学生都应该珍惜生命。通过与其他学科与领域的结合来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通过理解的方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减去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薄弱的一方面,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能力训练,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不应该一味地布置习题练习,而应该是针对性地选择与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维能力。不应该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作业也不是学生打发时间的工具,作业的设计布置应该与课堂内容衔接紧密,要体现出方向性与思想性。假如作业的设计布置偏离了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和作业产生厌恶。作业的多样化主要指可以把作业的形式设计为阅读课后书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辩论、在家与父母交流看法等等的不同形式的作业,不用只局限于做课后题、练习题。不同的作业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角度,情感体验。比如布置阅读类作业,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中,并不一定要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内容,理解课本内容也很重要,所以老师在进行作

  业设计时,可以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推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这样比死记硬背课本的内容更加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布置口头表达类作业,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的时政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上举办辩论活动,这样的作业可以在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老师与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然后安排学生组成小组到街道上进行采访,了解社会中人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此举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作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业关系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不够重视,作业只是根据课本课后内容和练习册来进行布置,显得十分枯燥乏味,且作业量大,导致学生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没有信心。“双减”政策的颁布,提出减轻学生作业的负担,提高作业质量,所以本文便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提出一些优化建议,可以通过拓宽作业设计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作业设计的优化。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双减”政策开始执行,对学科作业设计带来一定冲击,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双减”目标,从更多方面做出创新探索,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依据学情设置分层作业、围绕主体设置选择作业、对接生活设置实践作业、借助网络设置电子作业,都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学生对这些作业有更强的认同感,其训练效率会大大提升,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设计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时,教师需要有调查学情的主观意识,唯有摸清学生学力基础、学习兴趣、学科悟性等情况,才能做出对应设计和组织。学生处理作业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最需要关注的学情信息,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作业任务,凸显分层特点,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分层作业设计有不同取点,教师不妨在作业难度、作业要求、作业选择等方面做出设定,让学生主动进入作业操作环节。学生对作业的感觉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识,针对不同群体投放不同作业任务,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建立作业操作兴趣,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如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教师为学生准备的作业任务有:选择题,这是必做题,要求学生对情绪分类、情绪管理、情绪应用等知识点做分类处理;判断题,这也是必做题,对一些情绪处理案例做

  分析判断,学生都能够展开个性分析,并做出准确判断;问答题,这是选做题,具体设计情绪管理问题,列举一些生活案例,具体分析情绪管理技巧应用情况;信息收集题,这也是选做题,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收集生活案例信息,学生对这类题目有很强的敏感性,都能够主动接受。教师推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训练契机,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其作业分量并不重,而且任务带有自主选择的特点,不同群体学生可以做出不同选择,这对全面提升学生作业效率是有重要帮助的。学生根据自身学力情况做出理性选择,能够快速建立作业兴趣点,这对有效提升其训练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依据学情设置作业任务,教师要对作业难度系数做对应研究,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作业设计适合性。分层作业设计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占有学情基础上投放作业任务,不仅要体现分层性,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妨给学生准备一些选做题,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励,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自主选择权利非常看重,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情,教师设计一些备选任务,学生会积极响应。作业内容丰富、呈现形式众多,而且有自主选择机会,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会向正面转变。教师投放选择性作业任务,学生会积极响应,作业操作进入良性轨道。如教学“‘我’和‘我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

  几个作业任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务一:我们班集体需要管理,班干部是重要管理者,挑选其中一个典型做重点介绍,要列举一些事迹,从责任心、管理方法等方面做展示。任务二:仔细观察,身边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不妨分条列举,看谁观察得更细致,设计的应对方案更周全。任务三: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喝》这首儿歌,如果从正面来展示,需要对歌词做改动,你能够展开创意设计吗?不妨现场做诵读展示。学生对任务做分析和选择,作业进行操作环节。教师不时做出学习提示,要求学生主动修改设计方案,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在互评中完善作业构建。学生对选择性作业有更高期待,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做组织和投放,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其作业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具体处理时会更加用心,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道德与法治作业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做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这无疑是最为适合的组织。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一些新型的作业形式更有感觉,教师要做好学情观察,精心选择适合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作业环节,在深度研究中完成作业任务,实现认知内化目标。教师设计作业形式更为灵活,有思考、有书写、有讲述、有调查、有改编,其训练点更为丰富,训练效果更为显著。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设置作业任务,学生会积极接受和主动参与,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找到作业设计切点,其训练作用会更为突出。如果有需要,教师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对作业设计方

  案做优化处理,同样能够获得认同感,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丰富。实践性作业要体现操作性、开放性原则,摆脱书面作业单一模式束缚,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学生对生活化作业任务更为敏感,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知,深入研讨教材内容,对接学生生活现实,让作业训练成为学生对接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如“美好集体有我在”,学生对班集体最为关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广泛征集了一些学情信息,推出话题辩论活动,以此作为学科作业: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我们都是班级中的一个成员,自然要承担起班级管理的责任,只要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我们的班级就会变成美好的集体。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学生开始思考和议论这个话题,纷纷给出自己的判断。大多数学生都赞同这个观点,只有少数学生提出了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做话题辩论活动:先推选出辩手,双方各选出四个人,准备展开班级辩论活动,每一个选手都要做典型发言,列举更多实例做观察阐述。学生进入辩论环节,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教师是辩论活动的主席,主持活动顺利启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推出辩论话题,组织学生做辩论展示,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对辩论组织并不陌生,自然能够积极面对。教师对辩论活动做详细规划和组织,确保活动顺利展开。教师以辩论活动作为作业来设计,这是比较有创意的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作业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

  深刻。学生对生活化作业更有感觉,作业压力不大,“双减”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适时引入电子作业,学生接受起来更为自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录制视频、音频,拍摄照片,信息共享,网络交互等,都属于网络作业应用范畴,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实际推出具体的电子作业任务,势必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学生对作业有了主动操作的兴趣,自然不会感觉到学业压力的存在,“双减”目标也会自然达成。教师执教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延伸设计,要求学生对接生活展开深度思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这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重要帮助。如“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师先列举未成年不良行为表现,然后给学生设计了生活调查任务:深入生活之中展开调查,选择典型案例做详细介绍,介绍相关法律应用情况,以网络交互形式做展示交流,可以是文字交流,也可以是语言交流。教师投放任务后,立刻引起学生积极反馈。为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设计了具体互动时间点,让学生借助家庭网络进入互动平台。互动程序启动后,教师及时做出指导,组织学生有序交流,网络交互平台进入互动状态。教师对学生个性发言做评价,对生活案例与法律运用情况做归结,组织学生展开热议互动,促使学生在生活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教师推出网络交互任务,以此作为学科作业任务,这是比较有新意的设计。学生对网络交互活动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生个性阐释情况可

  以看出,这些作业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初中学生对网络应用更为感兴趣,平时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早已成为常态,教师适时将作业渗透到网络之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会更为丰富。学生对作业态度的转变之后,作业压力顿时降低,“双减”目标也会顺利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要凸显“双减”政策,还要确保作业质量,教师对此需要做出创新探索,利用个性、独特、趣味、互动性作业形式展开调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作业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初中学生对作业压力比较敏感,教师通过改变设计路线,推出更多具有灵活性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以便建立崭新的学习成长点。

篇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措施探讨

  【摘要】当前,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为了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旨在使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国家更好的发展。最新推出的“双减”政策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本文就“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措施探讨展开论述。

  【关键词】“双减”背景;道德与法治作业;现状;措施

  【引言】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而这些社会思潮良莠不齐,不仅有正确的观点,还有错误的价值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错误的观点将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那么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讲课以及布置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的作业时长以及作业量都需要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布置作业。

  一、分析当前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现状

  目前,由于中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中考科目,成绩将会关乎到学生是否能够考上好的高中。所以,中学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布置较多的课后作业,以便于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知识点,为中考服务。教师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要采取恰当的布置作业的形式,布置过多的作业并不可取,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中学时期学习的科目较多,又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过多的作业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将作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优化作业模式,使学生在完成少量作业的同时能够提高效率。

  二、探究“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措施

  2.1布置课堂作业

  由于“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时间较少,但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对于知识有较好的掌握,所以在满足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加快讲课速度,再讲解完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每一节的课堂作业必须在下课之前完成并且上交,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中,这一单元涉及到我党的方针政策,尤为重要,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教师一定要监督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进行背诵。在本节课程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默写上课时讲解的重要知识点,这将作为一次课堂作业。在学生默写完成上交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默写状况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对于默写情况良好的学生,可以布置少量的习题。而对于默写情况不乐观的学生,则要进行相应的惩罚,布置抄写的任务。

  2.2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互联网遍及全国大中小各个城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几乎每人一台。多媒体技术也获得迅速发展,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几乎每一间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课以及布置作业。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班级群,可以将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及对于学习有帮助的视频发送至班级群里,供学生查看、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这一课主要讲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其中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以及台湾问题都属于重点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课的知识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以及与台湾问题有关的视频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了解到当今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内政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家国大事,同时也会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通过视频的观看,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本章节的知识点。

  2.3布置实践作业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很好的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经历过实践的事物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想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就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在教室中进行情景模拟也可以真正的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只要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就可以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民主与法制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中,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国的民主制度以及行使民主权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的选举制度,班级中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模拟村民选举的活动。通过确立候选人、候选人演讲以及最后民主投票的形式选出村干部。通过模拟选举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选举的流程,便于学生在将来更好的行使民主权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民主选举有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2.4布置自主作业

  由于中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能够进行自学。所以,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将完成课后作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练习。对于知识点记忆不牢固的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点的背诵与记忆工作,选择题正确率较低的学生可以进行选择题的针对训练,主观题丢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着重进行主观题方面的训练。不管是教师布置作业还是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最终的目的都是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参加中考积累更多的知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布置作业的方式,减少作业量,缩短学生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但是,在作业量减少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新的布置作业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将会减轻课后的压力。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在班级群中发送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亲身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补齐短板。

  【参考文献】[1]张娜.“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探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88-90.

  [2]张春玲.“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探究[J].辽宁教育,2022(13):5-7.

  《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学科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实践研究》挂一个课题LZ[2002]GH0369

篇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2021年“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与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双减”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减”环境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首先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为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学;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逐步尝试、总结形成了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一、课前预习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梳理教材浅显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点指导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还可以尝试做基础训练的习题,通过做习题,让学生收获两种体验,一是通过预习就能做出一些习题,让学生有活动成就感。另是学生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课来解决,这样

  带着问题去听课,效率自然就高了一筹。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进行新、旧知识两方面的预读。如:班干部领读、分组轮读、师问生答等。这样能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收回思绪,集中精神,同时温旧知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可作为课堂导入,也可作课堂活动过程的引入,还可以创设贯彻课堂始终的情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巧用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这样才会促发学习渴求的动力。情境教学则可以还原学生们周遭发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让学生必须吃下“饭”,那么“情境教学”就是辅助学生吃下“饭”的一道道“菜”。这些“菜”不仅要让学生们顺利地吃下“饭”,还要让这个“饭”吃得更香。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有:1、生活展现情境;如:生活情景、生活场景;2、实物演示情境;如: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3、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挂图、多媒体投影;4、音乐渲染情境;如:多媒体音乐课件;5、表演体会情境;如:指名上台表演;6、语言描述情境;如:有感情朗读等。除这六种基本途径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情境创设:多媒体模拟演示情境。具体选择哪种情境教学方式,则依对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需要选择。

  三、课堂探究

  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讨论。在课堂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激励。教师可采用合作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合作学习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与积分奖励外,还可以少做、免做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记忆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每个层次的知识点。落实学生自读、齐读等学习方式,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知识点过关。

  4、及时总结提交本组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点理解不透、组员参与度、任务难度过大等,教师在收集到问题后第一时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活动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结尾环节,目的是要通过总结反思活动去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反思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切实优化学生学习态度、自我认识的结束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吸取学习教训,使其自觉规避不良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堂总结活动,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充分交流情感,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的内容有四个方向:反思、验证、实践、理解。课后拓展能够更好地引导师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延伸、开展更广阔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拓展教材内容到学生们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书刊、多媒体、德育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的实施,必然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在这样平等、互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尊重、接纳、友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可能,这样,就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2021年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教普)和《关于实施精致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号)文件精神,突出有效训练这一重点,加强并优化作业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以下管理措施:

  一、明确要求,更新理念。

  作业是中小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成效,训练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重视并改进作业,实施有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作业管理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之必需;是落实有效教学之必需;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之必需;是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之必需。

  1.优化作业各环节,做到教师“五有五必”与学生“四有四必”。

  (1)全体教师要做到“五有五必”: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2)学生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做、有做必真、有评必省、有思必得。

  2.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把握“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作业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内容需符合教学要求,呈现出启发性、典型性、拓展性的特点,要充分挖掘作业的各种功能:巩固、检查、深化、提高、体验和发展功能,以此服务教与学。

  (2)科学性原则。作业训练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需求,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精、巧、活,质和量上都要有严格要求。

  (3)分层性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果而始,在基础要求上谋求统一,在发展要求上务求分层,注重梯度和循序渐进。

  (4)计划性原则。作业训练要有前瞻性,各个阶段作业围绕的重点要在备课中体现,在备课组教研活动中要研讨;作业要有全局观念,要加强作业训练的整体布局,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5)发展性原则。作业要充分蕴含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要挖掘作业的德育功能,激励学生能通过作业的完成来完善学习的品质和思维的能力。

  3.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遵循“五条策略”。

  (1)减量提质。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作为最低控制要求。要减少学生作业的科目,有的科目在特定时期不得布置作业;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日期,我校将每周一设立“无作业日”,并在学校网站上予以公示。

  (2)减难增基。要杜绝盲目追求难度来“考学生”“选拔学生”,更不得通过布置难度大的作业来“为难”“刁难”学生,作业布置难度适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作业要考虑难易结合,梯度配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训练学生的“双基”,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1.管理小组:

  2.组长:z副组长:z3.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4.督查小组:

  5.组长:

  6.z

  副组长:z7.成员:z、各班主任

  二、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1.设立“无作业日”

  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2.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

  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4)研讨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师对作业训练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作业训练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集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作业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作业训练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讲评与辅导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机制,并与教师的评先评奖及工作绩效等进行挂钩。

  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

  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8.管理小组:

  9.组长:z副组长:z10.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11.督查小组:

  12.组长:

  13.副组长:z14.成员:z、各班主任

  三、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3.设立“无作业日”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4.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15.管理小组:

  16.组长:z副组长:z

  17.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18.督查小组:

  19.组长:

  20.副组长:z21.成员:z、各班主任

  四、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5.设立“无作业日”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6.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4)研讨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师对作业训练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作业训练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集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作业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作业训练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讲评与辅导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机制,并与教师的评先评奖及工作绩效等进行挂钩。

  (4)研讨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师对作业训练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作业训练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集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作业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作业训练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讲评与辅导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机制,并与教师的评先评奖及工作绩效等进行挂钩。

篇四: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意见》明确指出,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在这一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如何提质增效,充分彰显课程育人价值,值得探索。

  关键词:双减;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现状

  为充分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现状,笔者通过对常州五所初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25人,学生200人。累计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8份;发放教师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份;除此之外,从5所学校中随机抽取了2名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根据调查结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二:重视书面作业,忽视实践性作业。

  第三:对作业的难度和层次定位把控不合理。

  第四:作业批改忽视过程性,缺乏多样性。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策略之“一减”

  “一减”指的是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更多的是将作业当作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忽略了其生本功能。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学习的必要措施。减少作业量和时长并不是指少做或者不做,而是减去不合理的内容,例如单一重复、难度过高、内容过多的作业。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策略之“二增”

  第一:增加人文情怀的作业设计

  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所以,可以适当增加人文情怀设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优化后的作业设计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感体验活动,以真实的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走心”的作业设计,增强了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再如: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尝试在页眉、页脚或文本最后增加一些励志话语,也可以与校训相结合,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增加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作业设计的必备环节,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切实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作业的评价和反馈不可或缺。作业评价不能简单评判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及其对错情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学习态度是否得到优化。

  首先,教师的评价应从僵化的“批改作业”转向书面的“师生对话”。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多使用鼓励式、差异化的的评价语言及形式。例如:有的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美观,评价可批注“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有的学生作业条理清晰,评价可批注“要点明确,逻辑缜密”;有的学生作业有进步,评价可批注“期待你有更大的进步”;还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一直较好,评价可批注“让优秀成为习惯”等。

  其次,学生的潜在智能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以教师评价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扩展评价主体,纳入学生自评、家长评议、同学互评、集体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以帮助学生获得多维的肯定和激励。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策略之“三新”

  第一: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结合七年级教材内容,多开展“对话作业类”、“观察分享类”、“情感体验类”作业。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自觉崇尚法律,结合八年级教材内容,多开展“案例分析类”、“实地观摩类”、“访谈建议类”作业。

  为了培养政治认同、树立家国情怀,结合九年级教材内容,多开展“时政点评类”、“思维导图类”、“议题研讨类”作业。

  通过分析不同年级的学情,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力求做到作业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高度统一。

  第二:创新作业设计的模式

  首先,作业设计采用分层模式。所谓分层作业,就是为不同学情的学生设计相匹配的作业,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国基本制度》的作业设计,基础类作业内容是背诵我国基本制度的重要概念;进阶类作业内容是完成基础训练;高阶类作业内容是运用我国基本制度的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解说我国“两会”议程。这样的作业设计科学有效,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也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其次,作业设计采用跨学科融合模式。各学科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发挥“1+1>2”的育人成效。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可以把道德与法治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第三:创新作业设计的主题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避免作业设计陷入“知识文本型”和“作品制作展示型”的两个极端,可尝试设计主题性作业。例如:笔者学校组织实施了长达一学期的“听身边人讲述:我与党的故事”主题性作业。

  (1)作业具体内容及要求:每位学生采访身边的党员,可以是父母、(外)祖父母等亲人或学校教师。采访的具体内容有:入党初心、入党经过、作为党员的先进事迹等。先进事迹需要选取党员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党员身上的优秀品质,如爱岗、敬业、坚持不懈、诚信友善、勇敢善良等。展示方式是PPT,PPT中需包括采访视频、采访照片等。采访任务还包括制定采访计划、撰写采访提纲、写一篇采访活动体会等。

  (2)作业的落实:学生根据采访计划和采访任务单去采访身边的党员,作业完成后,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2名学生进行分享。

  (3)作业的评价:在每节课展示分享后,其他学生根据等级评价的指标给演讲的学生打分。第一轮演讲结束后,筛选出分值最高者,然后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每班推荐1名演讲优秀的学生参加年级“颂建党百年,做时代新人”演讲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主要从作业量和作业质两个方面入手。关于作业量,做到“一减”。关于作业质,做到“二增”“三新”。其中要注意将作业形式的设计和内容的设计高度统一。

篇五: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实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步伐,教育业的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义务教育的双减政策是减轻学生负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成绩稳定优异,其综合素质也要得到进步与之平衡发展。小学各科目教师皆在教学策略上取得突破与创新。在小学阶段,科目之一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果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生今后的学习中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也起着重要作用,乃至学生们良好道德人格的铸造亦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双减”;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实施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孕育着学生的道德萌芽生长,关系着学生人格的铸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专业素养与其教学风格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息息相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与双减政策结合在一起,怎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领悟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如何运用情境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对具体的问题学生先进行有效探讨,再具体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学生对知识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在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缺乏

  主动性,对知识掌握不够好,对道德与法治的深意感触也不够深,对于知识点只是单一的死记硬背,也没有运用的空间,而今日的道德与法治测试已不再是之前“背多分”试题。但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角色表演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去思考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情境体验可以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起到有效的帮助,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轻松、自由地进行学习,教师则在一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可以站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对知识、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事情本身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对其考量有了一定的标准,可以使学生的增长见识,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对事物本身的分析。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相对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去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这些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有必然的影响。

  例如:在“我们爱整洁”这节课时,教师设置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通过体验、感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你在情境之中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代替。”让学生对自己刚刚在情境中的言行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用理智的头脑看问题,在遇事的时候可以冷静地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对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析,这会充分地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也会得到启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习惯性的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以此找寻更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将十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强化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任务,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要重新认识,对学生关心的问题、逃避的问题进行了解,结合问题与学习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为讨论做准备。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情境再现教学,这样可以更直观,有效地掌握知识,强化知识,在生活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情景再现教学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意识有所提高。例如:在“不做小马虎”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整洁与马虎的区别,让学生讨论最喜欢那一个,为什么,要怎样做才能做到不马虎。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整合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才能有效地提高。

  结束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对道德与法治理解有些困难,它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学生在“双减”背景下,最大化减少学生压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确保学生有学习乐趣,只有小学生爱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积极地参与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以后的道路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慢慢地让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成长,将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蔡意治.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14):36-3[2]吴仕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47-4[3]黄永福.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策略[J].学苑教育,2021(26):33-34

篇六: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分层教学策略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已经成为提升初中生核心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主要手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展分层教学的模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与知识的提升。本文首先针对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加以阐述,进而研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的策略。主要希望能够通过新的教育模式减轻初中生学习的压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

  引言:分层教学又称为能力分组,是指教育者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相关的教学检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分别进行教育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对初中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进而推进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模式,促进初中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对象分层

  在传统常规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每位学生布置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然后在班级中为学生开展统一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对知识的需求[1]。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们学习的实际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掌握初中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材施教,进而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举一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与照拂,这样才能保证分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最亲密的伙伴,在对本节课的学习时需要引导初中生正确看待友谊,明白友谊是双向的平等的是会改变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开展课题活动,进而观察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赵凝同学不愿参与教学活动,后来我对她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她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有新的伙伴,与她的交流越来越少。因此,我在活动中与她讲:“我们正确看待友谊的,友谊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生活中可能是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是环境变了,都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结束,和新的友谊的开始。”“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分层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关怀每一位学生,通过分层指导为初中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学会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层

  初中阶段的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分层教学的目标,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创建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又要提升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掌握。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在帮助初中生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开展分层式教育。教师所制定的分层教学内容,应该有引导初中生站在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作用,进而实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进行教学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阶梯教学的特征,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到相应的内容,满足各个层次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知识中,首先,我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层次的划分时,全面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而将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时重点引导他们在教材中寻找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进行记忆;第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在对他们开展教学时,侧重让学生组内探讨我国的安全形势,并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以上两种教学任务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我就让他们去探讨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照顾到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树立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信心。更重

  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三、科学分组

  分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知识接受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学习成绩等,把初中生分成不同层次,并建立学习队伍。在队伍建立后,教师再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让学生更加清晰的学习与自己学习能力相匹配的知识内容。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时,应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考核,参考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情况、考试的成绩等,将水平相近的初中生安排在同一学习队伍中,方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管理。另外,还能培养初中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加课堂交流的机会,拉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而推翻传统常规教学模式的束缚。

  例如,在学习《走向世界大舞台》时,我将同一层次的初中生安排在一起,为他们在了解平凡人的故事后提供讨论的机会,帮助初中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学习青少年在走向世界舞台中的重要作用和在面对选择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课堂中,我结合现阶段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向学生提问:“沉迷于网络世界,不予外界人交流这是正确的做法吗?”这次问题引起学生的深思,在学习队伍中进行讨论。然后我想学生讲述正确的使用网络的观念,积极走向世界,建立和谐的人机关系。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强化初中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引起初中生在同一层次中的竞争,在队伍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初中生来讲,划分学习队伍是分层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学生学习的层次,才能保证分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初中生缓解学习负担的同时,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开展分层教学组,才能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进而实现对所有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初中生身体心理的全面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国泰.分层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2021.

  [2]李淑侠.分层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J].信息周刊,2020(2):1.

篇七: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浅谈“双减”之下怎样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家庭教育的各种负担,落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协调学生的学习,保证孩子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人将根据

  “双减”之下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关于的相关见解。

  关键词:“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一、“落实“双减”,做到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认真备课是教育教学常规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双减”之下,确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育教质量的有效保障。我们教师认真备课时首先要备教材,认真研究新课程,阅读教材,熟练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并确定课堂教学中重难点,写出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设计。其次,我们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现状和个性差异等,预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的各种情况,并准备相应的措施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要求和阅读教材,同时去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遵规守纪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在“双减”之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落实“双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在“双减”之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质量,那就要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每个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问题和实际理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很多教师认为初中的学生没有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也不够,因此,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这样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及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想,但是,在“双减”之下,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提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坚持依宪治国”的教学时,在课堂中可以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宪法的诵读活动以及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诵读宪法的感受,并从中学到为什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相关知识,增强宪法意识。还有,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科目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天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让学生了解更多国内外形势等,让学生的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在一些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动性。

  三、落实“双减”,要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双减”之下,要求学生能够精准的掌握知识,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部分内容学起来很乏味、枯燥,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在教学中融入一系列精彩、有趣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要闻等引入到教学中。如此一来,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材料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乐趣,进而对该课程产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教学时,我们既可以将应用你的经验件或者新闻等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借助所学知识对经验或者新闻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其中涉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等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我们在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时,可以将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搬到课堂中,让学生分别饰演小法官、原告方、被告方等,并就案件内容等进行进一步的辩论、剖析。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

  四、落实“双减”,统筹安排,在课堂上合理布置作业

  过去学生之所以作业负担重,主要是一些老师缺乏“备题”的意思,没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往往采取撒“撒网”的方法,或者不改进作业布置方式,只是一味注重让学生刷题、练题、做题。然而,在“双减”之下,要求不再为学生增加课外作业,减轻作业负担。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和布置,就绝不能仅停留于过去的老套路。教师应该用心“备题”,细心“选题”,精心进行作业设计,为他们提供巩固学习的保障;布置发展性作业略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收获,从而形成学习能力;创造性作业相对就比较难,需要引领优秀学生发展思维,让学生形成思维品质,少布置重复性的、滥竽充数的作业,多布置高质量或实践性作业,少布置机械的、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布置一些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业菜单,让学生拥有选择作业的权利和机会。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的“服务社会”时,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项或几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不只是指在书面上完成作业。

  总之,在“双减”之下,要求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做到精简,确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压力,要求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做到精心备课,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堂教学作为

  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就需要教师更加用心去经营并改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一中

  何有荣

  电话189****3816邮编665700)

篇八: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措施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实施

  摘要:“双减”是由国家教育部针对当前教育情况而颁布的一项教育政策,在该政策落实中,学校肩负着主要的育人责任,必须依“双减”政策要求,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入手,抓好教育教学质量。但事实上,通过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来实现减负增效,只能治标却不治本,还是要积极寻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基于此,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实践体验

  “双减”政策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方式是打造一个高效课堂。就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旧存在过度依赖教材、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及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授课教师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双减政策要义,主动寻求课堂教学变革,改变滞后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受师讲生听局限,学习较被动

  以往说教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导课堂,这样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局限,尤其受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其思维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若是教师采取固有的灌输式或者一刀切的讲解方法,不仅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存在依赖性,反而丧失了自主学习意识,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碍于课堂有序推进。

  (二)过于依赖教材,缺乏资源开发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依托于课本内容来讲授知识,在此过程中,未能认识到课内外知识衔接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及增强其自身见识的积极作用,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及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当下授课情况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中没有运用时政资源和生活案例,致使课程内容片面性、局限性较强。

  (三)课程模式单一,教学空间有限

  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有效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能,就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法的创新缺乏一定的重视,并未结合新课改标准及双减政策要求来更新教法,同时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学科兴趣发掘的评估,只顾沿用传统的教法以灌输式讲解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整个课堂,致使课堂教学相对来讲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的发挥[2]。

  二、“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角色置换:变师本为生本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开展,高度尊重学生的意愿,体现以生为主的思想。“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应倡导以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参与其中,尽情演绎精彩人生。所以,教师应想发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3]。例如,在学习《宪法是根本法》这部分知识时,由于这一课时所涉知识理论性较强,对于高深的宪法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观看与宪法知识相关的视频,或者以“我是宪法宣传员”为主题开展表演活动,使深奥的宪法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二)情境载体:变抽象为形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其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体验感受,启迪其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双减”背景下,以情境为载体进行情境教学,是构建高效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把握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创设故事情境或者有趣的游戏情境,在情境教学中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合理消费》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理货员、售货员等,以真实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自然地引出学生对“合理消费”这一主题的探究。同时,学生经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也能够懂得要理性消费,切勿攀比的道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问题驱动:变讲解为思悟

  课堂教学通常从问题开始,教师一般会在课前抛出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然后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而且提问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变讲解为问答,也能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建构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问中应分清层次,尤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偏理论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降低问题难度,以免打击学生的进取心[5]。例如,在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读图思考问题,探究图片中涉及公民的哪种权利,改变以往机械地讲解知识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学习。

  (四)实践体验:变间接为直接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践教学远比灌输式讲解更有用,可以说,没有亲身实践体验就没有直接经验,学生在亲历实践中能够获得感知体验,从而将知识理解透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要多组织实践性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习变得轻松简单。例如,在教《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拉彩球,并在活动开展前,制定游戏规则,提醒参赛学生遵守游戏规则,更好地理解规则的意义,有序地拉彩球。或者组织学生设计规则,通过参与规则设计,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规则,获

  得直接经验。在“双减”背景下,要想构建更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除了加强实践教学外,还要在实践指导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6]。比如,在学习与制定班规相关知识时,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班规是什么?如何制定班规?”等问题,由学生合作讨论,并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制定出一个班规,通过学生集体参与,使班规更具有说服力,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

  结束语:总之,“双减”政策实施给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教育回归本质,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来说,在“双减”背景下,更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理解政策要义,以双减精神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此,教师要基于生本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情境教学、问题引导、实践教学及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以学定教,构建高效化课堂,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艳."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1):9-11.

  [2]向颖."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减负提质"的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7):71-74.

  [3]余盛良.“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6):90-92.

  [4]朱新慧.乘“双减”东风,扬“课改”风帆——“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孩子,2022(1):192-194.

  [5]赵桂芝,胡美荣.新时代"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效率[J].好日子,2021(18):119-120.

  [6]黄俊飞.基于"双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减负增效"刍论[J].成才之路,2022(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