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准扶贫典型材料4篇

时间:2023-05-01 15: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企业精准扶贫典型材料

  

  “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工商联、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进入小康”的奋斗目标,**市工商联针对**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实际,动员广大非公企业积极投身“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并确定了相对贫困的**市新城镇新城村9组为重点帮扶对象。

  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帮资金等多种途径,帮助相对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200元。

  一、基本情况

  新城镇新城村9组,新城镇新城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部分移民与本组少数居民组建而成,共有村民17户,96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新城9组大部分土地是后期改良的土地,耕地土壤层仅有半米深,土壤层以下全是戈壁沙石,水份容易流失,保暖性差,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更不适合当地经济作物——洋葱的种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户家庭底子相对薄弱,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农户的整体经济收入落后于其他村组。

  二、主要做法

  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并不意味着帮扶工作要弱化,而是要通过新的方式、新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相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使**

  /4市率先实现小康这一奋斗目标。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工商联非常重视帮扶工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制订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工商联选派正科级干部陈军斌同志,到新城镇新城村担任扶贫队长,对重点帮扶对象——新城9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市工商联制定了“帮扶行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工商联党组书记担任组长,成员由帮扶的企业家组成,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有关帮扶问题。三是全面调查研究。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多次深入新城村9组开展调查研究,并带领机关人员逐户上门了解情况,做到底数清、目标准。

  (二)认真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一是摸清贫困村基本情况。新城村9组移民较多,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贫困户较多,我们将最困难的3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二是完成村企结对。坚持“就地就近、综合平衡、全市统筹”的原则,按照大企业帮扶全村、中小企业帮扶贫困户的原则,采取由下而上的办法完成村企结对。三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新城9组农业生产特点和实际,以及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帮扶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的措施和方法。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为充分调动参扶企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开设宣传专栏,联合**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广泛宣传参扶企业的好做法和进展情况。对帮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不同层次、/4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市范围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主要成效

  帮扶行动开展以来,参扶企业通过各种帮扶方式,积极在帮扶村、组实施帮扶项目、技术、开拓市场,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企业通过为贫困村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手段,提高了贫困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一系列帮扶行动,帮助农户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市川渝商会是新城9组对口帮扶企业,商会指导新城9组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农业。为3家农户修建了新型温室大棚,并与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每座温室大棚当年赢利3万余元;指导4家农户到外地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洋葱,使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商会先后投资3万余元用于改造温室大棚、为贫困户购买部分农药、化肥。并将剩余劳动力引进企业,让村民在农忙季节干活,农闲季节进城打工,增加农户的收入。

  二是进一步拓展了帮扶的格局和方式。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创新新的帮扶模式,将帮扶工作输血变为造血,进一步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导致部分农户贫困根源。面对这一问题,**市工商联及时联系当地种业公司,与新城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每亩土地1000元每年的承包费,将农

  /4户土地承包给种业公司。既解决了种业公司土地需求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农户土地闲置而没有收入的困难。开拓了扶贫工作的新格局。

  三是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贫困村通过企业的帮扶,贫困农户在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在帮扶活动中通过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获得利益,同时也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了自身发展。通过帮扶行动,我们促成了**市东方宾馆与新城9组养鸡场签订了供需合同;促成了西部天地超市与新城8组种植户签订供货合同;促成了酒泉种业有限公司与新城镇大部分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既解决了企业的需求,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四、存在问题

  我们在帮扶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开展还不平衡,相对贫困村与企业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帮扶的思想认识有错位。从帮扶措施上看,企业重视简单的捐赠,而轻视综合帮扶;从干部群众的意愿上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产业发展;从帮扶理念上看,企业注重物质扶贫,而忽视精神扶贫。三是帮扶模式还比较单一。目前企业帮扶的方法仅仅局限于利用自身的资源,独立地开展帮扶工作,没有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没有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四是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对帮扶企业的激励政策还不到位,企业参与帮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4

篇二:企业精准扶贫典型材料

  

  企业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企业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省、市、县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我中心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以县扶贫办和砖窑湾镇政府制定的精准扶贫工作措施为准则,结合街砭村的实际情况和我中心的工作性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多种扶贫方法。通过半年的努力,我中心精准扶贫工作取的了良好的成绩,现就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根据砖窑湾镇政府出台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和县人大制定的各项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上半年来,中心领导多次进村召开精准扶贫专门会议,并多次带领单位包扶干部入户走访,将整村困难和各贫困户实际致贫原因收集汇总,全体领导干部对所有汇总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集体商讨研究,制定出包扶村和每户的帮扶措施:

  1、根据本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中心购买6吨果树专用肥,总价为14000元,给予本村51户贫困户每户发放苹果专用肥3袋。解决了他们在苹果产业发展中肥料短缺问题。同时也激励他们自觉、自愿投身于产业发

  展的信心。

  2、街砭村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苹果种植业的方面,本村几乎每户村民都有4—30亩不等面积的苹果园,在我们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村虽然是一个苹果产业发展集中典型村,但真正懂的苹果树种植和管理的人员很少,为了能让广大农户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种植和管理水平,我中心专门诚邀县果业局多名技术人员为该村苹果种植户举行了一期苹果种植和管理方面的培训班,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苹果种植技术和管理不到位的实际困难。

  3、通过苹果种植技术培训的深入,我中心专门为本村贫困户每户购买苹果树修剪专用剪刀一把。

  4、在对关路峁村组走访中,村领导和村民反映苹果园缺水问题,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带领包扶干部实地考察和外围调研,发现制

  约关路峁村民脱贫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苹果园灌溉问题,为了打通这一瓶颈,我中心高主任从本已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拿出5万元,用于实施关路峁村组的苹果园灌溉工程,该项工程于今年4月底开始建设,现已完成工程量的50%。

  5、协调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工程队,拓宽街砭村所有苹果园生产道路。

  6、积极协调县水利部门,修建王台村组跨河桥,解决该村组生产道路不畅问题。

  7、根据贫困户王生满的要求,给予其成年母猪一头。予以解决该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因我中心工作职能范围小,性质单一,在帮扶过程中一是因该村地处偏远,发展一直缓慢,整村存在的困难比较多,一时无法全部解决;二是村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更有一部分村民故意刁难,挑事闹-事,使我们的帮扶工作难以开展;三是协调能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重大困难无法解决,如该村村委会办公驻地因多雨失修,于2015年塌陷,因重新修建费用过大,现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三、下半年打算

  1、积极与商场用工企业联系,解决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需求,增加他们的收入。

  2、积极引导贫困户创业,并给予创业贷款的扶持,解决脱贫致富的长效办法。

  安塞县就业服务中心

  企业扶贫工作汇报材料[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现在就**镇扶贫工作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近年来,我镇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加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使全镇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12个市级贫困村。在市委组织部定点帮扶和全市“千村脱贫工程”的带动下,截止目前已有长城、杨柳、关坪3村接受并通过了市级整村脱贫村验收,新启动的云凤、新元、群和、金炉4村正在全面建设中,并于2015年启动红花、明洪、泗峡、杉元、翠湖5村整村脱贫工程,规划于2015年全面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促使农户脱贫

  成立结对帮扶工作小组,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制定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帮扶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镇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与贫困农户结对定点帮扶。

  (二)加大扶贫培训力度促进农户致富

  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内容紧贴生产实

  际,突出基本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注重培训效果;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基本实现了输得出,稳得住,逐步脱贫致富目标。

  (三)实施易地扶贫工程改善农户条件

  严格按照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坚决执行“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运行机制,建成了云凤村、关坪村两个集中安置点。特别是关村坪的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农家庄园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山避暑圣地。很好的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结合万元增收工程增加农户收入

  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主动积极引导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找好增收门路,制定发展路子;采取发展大户,带动小户,户户联合、共同发展等方式,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取长补短;让农户了解政策、吃透政策,不花冤枉钱,不走冤枉路,切实维护农户利益,增加农户收入。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市委组织部的有力帮扶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扶贫办的正确指导下,**镇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充分的认识到扶贫形势依然严峻,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我镇会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措施,攻坚克难,扎实走好每一步,奋力跨过每道坎,将扶贫工作纵深推进,确保扶贫工作任务的圆满实现。

  谢谢大家!

  企业扶贫工作汇报材料[篇3]

  按照市委安排,驻郁南县平台镇古同村工作组在平台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工作组全体成员部署早、行动快、组织认真、工作到位,各阶段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取得了良好成绩。现简要汇报第三季度工作如下:

  一、深入调查摸底,了解当地人民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驻平台镇古同村工作组利用春节前后农闲和外出务工农民回家过年的大好时机,全组成员按时到岗,严守纪律,走村串户、调查摸底、了解了民心、民意、民情,摸清了群众最急、最盼、最缺的事情。工作做到四个深入:一是深入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家中,了解所驻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二是深入党员、村、组干部家中,了解村“两委”班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是深入科技示范户,了解农村教育和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情况,搞清了农民在发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识和信息等;四是深入上访户、有矛盾纠纷的农户家中,了解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所驻村实际,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村上经济滞后,群众致富信息不灵,致富信心不足的现状,工作组在强化班子、建章立制的同时,从为民办实事入手,有效、彻底的解决村上存在的问题。

  1、积极支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今年以来,村级换届正直换届选举。我工作组成员积极帮助村委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是村级选集工作顺利开展,平稳换届。目前换届工作已

  结束。

  2、协助村委办好宣传栏。为落实“阳光村务”工程,是村民进一步明确“阳光村务”的目的意义,提高党和政府在村民的威信,增加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当地村委决定建设“阳光村务”工作宣传专栏。我工作组会同村干部一起,从宣传栏的选址、内容、布局、规格大小、经济等方方面面给予帮助建好了该宣传栏。

  3、投资古同村小学建设水泥篮球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提高古同小学办学水平。我驻村工作组投资人民币三万元帮助村小学兴建水泥篮球场,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为当地办了一件大好事,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

  4、帮助村委改善办公条件。古同村委办公条件较差,场所不足,影响村务工作。为此,我工作组会同村干部,村民一起,在村委原有办公场所上再加建一层,现已基本建设完工。

  5、7月1日,我工作组成员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建党纪念日。当天,工作组成员到村中慰问了12名经济困难的老党员,给每名家庭困难的老党员送上慰问金200元,关心他们的生活现状,赞扬老党员在过去的革命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他们发扬过去的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的崇高精神。

  6、工作组成员积极参加村委举办的党员活动日,并资助活动经费1000元,使全村党员过上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日。通过活动日,党员之间加强了沟通,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协调了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7、9月份,工作组继续帮助村委改善办公条件。工作组出资人民币2万元,作为完善村委办公楼相关设备设施和建设费用,改善村委办公条件。

  通过大半年时间的驻村工作,村委班子平稳换届,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工作思路与规划得到明析。一些实际困难得以解决,办学、办公条件得到改善。经济发展得以确定。为当地干部谋发展、谋利益。今后我工作组还要按市委、市府和县委、县政府具体部署与要求,巩固有效成果,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篇三:企业精准扶贫典型材料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

  (篇八)

  ****精准扶贫“六大工程”

  1.背景

  **省**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316和212国道、在建的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临渭段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8镇8乡、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

  2.做法

  根据国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发布《**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为契入点,强力推进试验区扶贫攻坚工作。**县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扶贫对象,实施“六大工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1)优先夯基础,实施了基础改善工程。以水、电、路、房为重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破解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改造面达82%,动力电覆盖面达到86.7%;坚持建管护并重,实施道路项目135条478.3公里,16个乡镇全部通油路,通村道路硬化率达67.8%;与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相结合,建成集中安置点36个2694户,改造农村危房7500户,占应改造危房25591户的50%。同时,坚持“城镇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支持会川镇、莲峰镇率先发展,打造五竹、路园、**等旅游特色城镇,建成元古堆、绽坡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0.4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突出抓增收,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攻坚核心任务,积极推动产业扶贫。马铃薯种薯产业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研发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型农民,建成脱毒瓶苗组培温室1.28万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666座。中医药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种植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GAP基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市场、仓储、质检体系建设,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畜草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突出扩群增量这一重点,发展养殖企业(小区)510家、家庭养殖场1104个、规模养殖户1.22万户,引进建设年屠宰加工20万头只的畜禽屠宰加工厂2个。发展工业经济,助推产业扶贫,投资2亿多元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8.8平方公里的**县工业集中区。

  (3)着眼惠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幼儿园14个,76个行政村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全县乡镇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幼儿入园率达到72.3%,投资2.1亿多元实施了县医院、县二院、中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村卫生室146个、村文化室58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59个,分别占行政村的82%、26.7%、27.2%,全县新农合覆盖面、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达到97.12%、96.9%和12.8%、24.5%。

  (4)着力解难题,实施金融支农工程。坚持把解决融资难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组建了盛鼎、中惠等信用担保公司8家,引进工商银行、**银行在我县设立了支行,争取农发行土地储备贷款65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48亿元、六期世行贷款2325万元,探索“互助增信”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新模式,投入财政资金2188.4万元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115个,发展金融便民服务网点60个。

  (5)围绕强技能,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对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年培训劳动力2.8万人次,其中劳动力技能培训4928人、“两后生”2300人,技能鉴定4643人,组织劳务输转7.8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8亿元以上,“每户发放1本培训资料,每个劳动力培训1次”的“三个一”培训目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65万元,组织人社、农牧、劳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6)注重拓渠道,实施电商旅游扶贫工程。坚持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制定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和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扶持电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渭**景区被列入全省20大核心景区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发展“市级农家乐示范户”31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30多种,年吸引游客4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

  3.经验

  (1)发扬“三苦”精神,是扶贫开发核心动力。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国扶办、省、市、县四级领导相继建立联系点,亲自苦抓扶贫典型,探索扶贫开发可行之路;各部门抽调大批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广大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艰苦努力。

  (2)突出政府推动,健全体制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根本保证。**年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有效投入整合机制。创新开展“三送三问三提高两密切一推动”实践活动,以“五联村”、“六联户”为载体,为开展“双联”行动先期积累了经验。

  (3)注重社会参与,借助内联外引,是扶贫开发重要力量。积极落实中国民生银行、天津市和省市县直机关双联单位帮扶物资资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蹲点驻村,组织、动员省市县双联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与国际马铃薯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研发机构、种植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东部带西部、企业带农村、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对口帮扶机制。

  (4)坚持开发扶贫,转变发展方式,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出了一条“双推双带”(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增)的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投羊还羔”为模式,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

  户建圈、分户饲养”和“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带养、入股分红”等形式,探索走出了一条肉羊产业“联户养殖、滚动发展”新路子,增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篇九)

  十堰,肩负着近8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特别是**扶贫座谈会后,十堰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既富口袋、也富生态、更富脑袋,全力以赴加快贫困山区绿色转型、全面奔小康步伐。

  “十二五”以来,十堰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22万人,其中去年减少8.62万人。

  内修人文:物质不足精神补

  干部修党性,提振精神区位。举办“流动党校”,开展专项整治、“电视问政”,掀起“作风风暴”,在决战贫困中实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办成了一批改变和优化十堰发展格局的大事要事。

  群众修美德,激发脱贫斗志。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自强自立、穷则思变、富而思进、崇德向善在十堰大地蔚然成风。全市星级文明户创建面100%。

  社会修正气,凝聚扶贫合力。通过深入推进法治十堰、平安十堰、诚信十堰建设,打造阳光政府、效能政府,推行“三官巡村”,开展助困、助业、助稳等活动,把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市场主体融合到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之中。

  外修生态:绿色转型天地宽

  植绿兴绿,种下“绿色银行”。“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74.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32%提高到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等,绿色已经成为十堰的底色和主色。

  治污控污,建好“生态家园”。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制度,自筹资金17亿元推进城区五条河流治理,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关闭转产规上企业,永久性减少税收22亿元。

  转型升级,收获“金山银山”。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转型助推全面小康。目前,全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542万亩,汽车产能达到80万辆,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

  精准发力:决战贫困奔小康

  “四双”帮扶“结对子”。全市1236支工作队、1068家企业、10.2万名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目前,规划精准帮扶项目5.5万个,到位资金4.6亿元。

  搬迁挪出“穷窝子”。紧密结合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已搬迁贫困户1.7万余户,退耕还林14.4万亩。

  助学拔掉“穷根子”。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大幅提高贫困家庭“两后生”补助标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金融扶贫“闯路子”。探索构建“政银保”金融扶贫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贷不到”、“还不起”,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等难题。去年以来,撬动银行小额贴息贷款10亿多元,7000多农户、600多家合作社、150多家龙头企业受益。

  强化保障“兜底子”。加强医疗救助扶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将无力脱贫的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确保政策兜底精准到户。

  (篇十)

  云南会泽精准扶贫“一大战略、六大工程”

  1.背景

  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处,会下辖23个乡(镇、街道)、376个村委会(社区)、102.7万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农业人口89.2万人,占总人口的86.85%。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尚有贫困人口38.5万人,占总人口的37.5%,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山区占95.7%。

  2.做法

  (1)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3个“1/3”目标,即劳动力中1/3从事农业,1/3县内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另外1/3跨出县门务工经商。对此,我们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输出30余万人到县外务工经商,年创收入达60亿元以上;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特别是年轻一代走出去,使他们依靠知识和能力,真正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彻底“挖掉穷根”。

  (2)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十二五”以来,一方面着力打通“主动脉”,另一方面,不断疏通“毛细血管”,硬化通行政村公路728公里,修通自然村道路295公里,硬化村内道路45.34万平方米,全县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骨干水源点工程,新增蓄水126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47.69万农业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6.92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9万亩。三是大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网改造33586户,架设10千伏线路651.94千米,安装变压器672台,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四是大干安居房建设。累计新建安居房3.5万户350万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3)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先后对铅锌、建材、能源等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驰宏16万吨铅锌冶炼项目顺利投产。同时,积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巩固壮大马铃薯、蔬菜、水产等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风电水电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日趋凸显,核桃、玛卡、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荣获“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称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经果林种植基地。

  (4)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治贫要先治愚。会泽的贫困,本质上是人的素质和生存竞争能力上的贫困。“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6.8亿元,新建中小学10所,维修改造354所,新增校舍面积39.99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4.14万平方米,“农村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生23.3万人。二是通过狠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夯实自我发展根基。近年来累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人次,开展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2500人。

  (5)实施生态保护及美丽家园建设工程。保护好生态,是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一狠抓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重点对者海工业片区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关闭企业30余家,对建材、铅锌等行业坚决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二狠抓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沼气池、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另一方面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干热河谷区、石漠化荒漠化区造林绿化12.89万亩,种植核桃10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4.5%。三是大力开展美丽家园建设。

  (6)实施城镇化带动工程。结合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的实施,通过“山上问题山下解决,农村问题城镇解决,分散问题集中解决”方式,不断探索高寒贫困山区的城镇化路子和城乡统筹良方。待补镇按照“规划牵引(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镇)、双轮驱动(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同时驱动)、三方共建(财政资金、市场融资、群众筹资)、四环联动(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人口向小集镇集中)、五基并举(基础设施改善、基础产业培育、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的思路,带来了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农民素质、城乡面貌、干群关系的重大变化。

  (7)实施保障体系构建工程。保障体系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支撑。全面统筹推进文化、卫生、养老等民生事业,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率达98%,新农合参合率达98%。二是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扶贫开发组织保障。

  3.经验

  一是合力攻坚,干部群众大发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思路,有力促进了会泽扶贫开发工作的纵深推进。二是立足实际,扶贫机制大创新。建立健全了项目规划、一事一议、项目督查、激励约束、项目监理、资金监管等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三是整合资源,扶贫资金大投入,最大限度聚集扶贫要素,集中投入使用,提高扶贫资金的综合效益。四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大产业。按照长中短相结合的思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长远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中期重点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近期重点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种植业和劳务产业,初步形成以马铃薯、生猪、经济林果、蔬菜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五是强化培训,群众素质大提升。以就业培训中心,网络远程教育、“两校进村”等为载体,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六是改善民生,社会保障大强化。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补助救助力度,有效防止因就学导致新的贫困出现;开展卫生

  扶贫,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解决了困难群众“生活难”问题。

  (篇十一)

  正宁县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四因四缺”(因病、因学、因婚、因灾,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主导产业)的办法,逐村逐户调查摸底、核实情况,精准识别五保户、保障户和扶贫户,分别建立县、乡、村、户四级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确保各类贫困人口同步脱贫。一是对五保人口全部实行财政供养。以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有房住为重点,根据五保人员个人意愿和供养机构服务半径,新(改扩)建和维修敬老院、五保家园、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15个,集中和分散供养961人,年人均供养水平达到4000元以上;对因女儿出嫁、儿子招赘或外出务工长期不归等原因,成为事实上无依无靠的“准五保户”,但又享受不了“五保”政策,更无能力自建住房的特殊群众,政府全额援建互助老人幸福院和公租房,优先解决安居问题,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对低保人口实行政府兜底。在近年农村低保逐步“扩面提标”的基础上,将重新调查识别的身残智障、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一、二类低保,全部由政府兜底保障,年人均补助金额分别提高到3300元、28**元,高于脱贫标准。同时,建立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对接机制,通过双向动态调整低保和扶贫对象,使三、四类低保覆盖

  所有贫困户,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通过“输血”和“造血”良性互动,使其实现政策性减贫增收。三是对扶贫人口实行定向帮扶。对7313户、2.99万贫困人口实行“三级”分类(微贫“一级”、较贫“二级”、贫困

  “三级”)动态管理和帮扶,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搭配、增减平衡、重点倾斜、精准帮扶”的原则,重点向19个省定贫困村倾斜,重新调整帮扶力量,建立“642”(县级以上领导帮联6户,科级干部帮联4户,一般干部帮联2户)帮扶制度,帮联干部根据自身所能和群众所需,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发展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产业,带动2.17万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门路,实现了稳定脱贫。四是对突发变故致贫人口实行“梯级救助”。针对近年来因大病、大灾以及车祸等突发变故导致极度贫困不断增多的实际,探索建立了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按全县社会救助结余资金10%的比例正在筹建政府救助基金,计划在乡镇和县民政部门设立账户,对通过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之后,仍然极度贫困的特困家庭进行梯级专项救助(救助金额2000元以下的,由乡镇调查确认后直接予以救助;2000元-5000元以内的,由县民政局调查核实后予以救助;5000元以上的,由相关专业机构评估认定,并通过政府会议研究予以及时、公开救助),帮助其摆脱生活窘境,避免矛盾积压和上行。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13.79万元,兑付大病医疗救助基金615.66万元,1834户6417人得到及时救助。

  (篇十二)

  “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显成效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贫困人口劳动力状况等工作实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摸索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精选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

  **县目前有22万人口,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8万以上。这些人中,有不少通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在全县上下开展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攻坚战中,我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县委、政府的大力号召、鼓励和支持下,纷纷返回家乡合资创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当下扶贫好政策,积极实施产业发展或创办合作社,助力家乡脱贫。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这些有想法、有干劲的“能人”紧紧围绕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生态种养殖及旅游行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这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县**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成立于**年5月,占地面积260亩,现已完成总投资680万元,规划未来投资5000万元建设成为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示范基地。“我们在**做这个水产养殖三十多年了,现在我们回到家乡发展这个种苗场,目的就是把种苗推向整个**,甚至推向省、州,带动家乡的一些贫困户脱贫”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吴启平激动的告诉笔者。

  二、立足精准扶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成立专业合作社,围绕“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脱贫致富思路,“能人”们凭借“合作社

  +贫困户”的模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和后发赶超。例如:

  **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由退伍军人吴启平和田维江合资修建,带着退伍军人的干劲,立足“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合作社”引领,“辐射”带动农户68户,其中贫困户就有58户。具体做法有三种:一是承包出租方式:合作社直接承包农户田地,按照700元/亩/年来计算,这一价格比市场价直接高出200元/亩/年,农户反响强烈,纷纷出租自家田地,获取租金。二是入股方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量化为相应股份,年底收益时按股分成;同时,通过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户,再把资金入股合作社方式,将量化入股扶贫资金收益的60%用于分红。**年,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方式,已投入扶贫资金40余万元,年底实现分红4万元,58户贫困户户均分红700余元。三是“利润化分成”模式:按照入股社员数量,直接采取分成模式,第一年500元/户,第二年600元/户,以后根据经营状况逐年递增。

  通过不断发展,目前,该基地建设有办公室一栋、猪舍2500平方米、鱼塘12口40余亩、育苗孵化池4个。工作人员15名,含高级水产工程师、牲畜医生、饲养员、技术员等。

  **生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投产,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鼓励,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吴启平和田维江等人也是信心满满,他们表示,在当前脱贫攻坚大好形势及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将积极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增加生产量,争取在**年商品猪养殖出栏数达3000余头,产值达到600万元。完成1000万元总投资建设鱼苗孵化基地,产育苗2000万尾,产值达到200万。在基地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到合作社就业,带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三、挖潜力

  找良方

  扶贫模式“闪金光”

  “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扶贫成效显著,也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单位各部门在参与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和驻村帮扶工作时,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的重要“纽带”。目前,全县已成立17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912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6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主要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精品水果、旅游等“十大特色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02亿元。“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十三)**市“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典型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工商联、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进入小康”的奋斗目标,**市工商联针对**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实际,动员广大非公企业积极投身“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并确定了相对贫困的**市新城镇新城村9组为重点帮扶对象。

  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帮资金等多种途径,帮助相对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200元。

  一、基本情况

  新城镇新城村9组,新城镇新城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部分移民与本组少数居民组建而成,共有村民17户,96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新城9组大部分土地是后期改良的土地,耕地土壤层仅有半米深,土壤层以下全是戈壁沙石,水份容易流失,保暖性差,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更不适合当地经济作物——洋葱的种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户家庭底子相对薄弱,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农户的整体经济收入落后于其他村组。

  二、主要做法

  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并不意味着帮扶工作要弱化,而是要通过新的方式、新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相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使**市率先实现小康这一奋斗目标。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工商联非常重视帮扶工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制订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工商联选派正科级干部陈军斌同志,到新城镇新城村担任扶贫队长,对重点帮扶对象——新城9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市工商联制定了“帮扶行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工商联党组书记担任组长,成员由帮扶的企业家组成,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有关帮扶问题。三是全面调查研究。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多次深入新城村9组开展调查研究,并带领机关人员逐户上门了解情况,做到底数清、目标准。

  (二)认真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一是摸清贫困村基本情况。新城村9组移民较多,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贫困户较多,我们将最困难的3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二是完成村企结对。坚持“就地就近、综合平衡、全市统筹”的原则,按照大企业帮扶全村、中小企业帮扶贫困户的原则,采取由下而上的办法完成村企结对。三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新城9组农业生产特点和实际,以及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帮扶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的措施和方法。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为充分调动参扶企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开设宣传专栏,联合**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广泛宣传参扶企业的好做法和进展情况。对帮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市范围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主要成效

  帮扶行动开展以来,参扶企业通过各种帮扶方式,积极在帮扶村、组实施帮扶项目、技术、开拓市场,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企业通过为贫困村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手段,提高了贫困村人口的综

  合素质。这一系列帮扶行动,帮助农户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市川渝商会是新城9组对口帮扶企业,商会指导新城9组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农业。为3家农户修建了新型温室大棚,并与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每座温室大棚当年赢利3万余元;指导4家农户到外地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洋葱,使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商会先后投资3万余元用于改造温室大棚、为贫困户购买部分农药、化肥。并将剩余劳动力引进企业,让村民在农忙季节干活,农闲季节进城打工,增加农户的收入。

  二是进一步拓展了帮扶的格局和方式。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创新新的帮扶模式,将帮扶工作输血变为造血,进一步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导致部分农户贫困根源。面对这一问题,**市工商联及时联系当地种业公司,与新城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每亩土地1000元每年的承包费,将农户土地承包给种业公司。既解决了种业公司土地需求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农户土地闲置而没有收入的困难。开拓了扶贫工作的新格局。

  三是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贫困村通过企业的帮扶,贫困农户在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在帮扶活动中通过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获得利益,同时也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了自身发展。通过帮扶行动,我们促成了**市东方宾馆与新城9组养鸡场签订了供需合同;促成了西部天

  地超市与新城8组种植户签订供货合同;促成了酒泉种业有限公司与新城镇大部分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既解决了企业的需求,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四、存在问题

  我们在帮扶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开展还不平衡,相对贫困村与企业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帮扶的思想认识有错位。从帮扶措施上看,企业重视简单的捐赠,而轻视综合帮扶;从干部群众的意愿上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产业发展;从帮扶理念上看,企业注重物质扶贫,而忽视精神扶贫。三是帮扶模式还比较单一。目前企业帮扶的方法仅仅局限于利用自身的资源,独立地开展帮扶工作,没有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没有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四是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对帮扶企业的激励政策还不到位,企业参与帮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篇四:企业精准扶贫典型材料

  

  2021精准扶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四篇汇总

  石库村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结合贫困山区村实际,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在精准扶贫的“做”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做合格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所作为。

  为提高素质真学,把党性挺起来。“能不能把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推进到底,关键看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敢担当、有作为。”石库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爱明认为,打好扶贫攻坚战,首先是看党员干部能不能敢为人先。该村以“两学一做”为载体,着眼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以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和帮助村民发展产业为出发点,扎实开展学习教育。为解决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深问题,该村通过利用支部集中学、自学、邀请驻村干部讲党课、第一书记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唱国歌、现场缴纳党费等方式,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帮助党员提升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为改善民生真做,把作用显出来。年,王爱明主动放弃外边上百万的年收入,回到村里当个小村官,他绝不是图个什么,真正原因就是那份浓浓的家乡情结。自他担任村书记以来,他就立下规矩,必须处处一马当先,当好标杆,回村这几年,他从未在村里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反而先后从自己腰包里掏出十几万元帮助困难群众,支援村里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为打通影响村民致富的道路,他在驻村工作队市纪委的帮扶下,多方筹资万元,先后新修里山路,硬化了里断头路,维修扩建了里损坏较严重的老水泥路面,铺架了桥,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彻底改写了石库人祖祖辈辈走泥巴路的历史。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年,他和驻村工作队一起争取资金万元兴建了混凝土水坝,蓄水余万方,有效灌溉田地0亩。去年夏天,又争取资金万元,新改建一座0方的大水池,铺设管道多米,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为解决村里十几家特困户、五保户危房问题,他在回村的第,自己拿一大部分资金、又找以前朋友赞助一部分资金,集中新建了间平楼,解决了特困户住房问题。他还把住在山上的孤寡老人张天超、张天福接到自家住,还给他俩买了台彩电。下一步,他还准备把老村委会的房子翻修成福利院,集中供养村五保户。

  为拔掉穷根真扶,把产业做起来。扶贫工作是村里的一项重点工作,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王爱明首要关心的问题。在扶贫道路上,他坚持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村民找准发家致富的路子一是发展养殖业。该村有户重点贫困户,通过与农户沟通,其中户有产业发展意愿。该村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流转该村原农户耕地0亩,成立谷城天启种养专业合作社,将户贫困户挂靠合作社,逐户提供种羊、种猪、种牛。截至目前,该村已发展养牛头,羊0只,土鸡00只,黑山猪0头,尤其是为解决特困户资金不足问题,采取将养殖大户的母羊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喂养,生下的小羊留贫困户,一年后母羊再转给其他农户,循环喂养,不断扩大规模。今年,先后发放两批户多只母羊。

  二是发展特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商定,提出产业发展要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护短的梯进式发展模式,依托山场面积大的资优势,提出并确立了以发展油茶、核桃、板栗等特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目前,以低产林改造的方式发展油茶基地0亩;以流转荒山方式发展核桃基地0亩;以嫁接改造方式发展板栗基地00余亩。

  三是发展种植业。石库村是一个边远的生态山区自然村,平均海拔近0米,四季分明,温度适宜。他抓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鼓励农户发展具有传统特色、经济价值高的魔芋种植。目前,该村魔芋种植规模已达0亩。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小米、糯小米、高粱、糯高粱等高营养、纯天然的新兴农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还利用水坝进行水产养殖,引导余户村民发展农家乐、运输业等。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村民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村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只属于过去,他深知在扶贫的路上还任重而道远。他将秉持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细的认真精神,带领村干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全村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精准扶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二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山西省最大的集种畜禽繁育、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及屠宰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

  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种禽繁育、饲料加工、肉鸡(肉鸭)屠宰、生猪养殖等产业链。下辖个分(子)公司,余处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吕梁、雁北、临汾、长治、晋城、运城六大聚落。尤其是吕梁聚落,公司不仅在文水县完善和发展了肉鸡产业化项目,同时在孝义市投资元新建了00万只肉鸡屠宰的产业化项目,在离石、岚县、兴县分别新建了年存栏00头-00头的种猪场,在文水、汾阳、交城、孝义、临县、离石新建了个标准化商品肉鸡养殖场,总投资达元以上,直接带动00余户农户从事畜禽养殖,间接带动玉米种植户、毛鸡、饲料运输户等农户户,农户年增收达亿元以上。

  到“十三五”末,集团战略规划“,即形成放养0万头生猪,0亿元的销售收入,0万吨饲料销售,吨调理品销售,只肉鸡宰杀。

  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体现在生猪养殖上,主要是实现“两个模式”

  户一头猪净利润可达0-0元,按一批养殖0头、四个半月出栏计算,一年可出栏两批半、养殖0余头猪,户均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该模式尤其适合于贫困县(特别是沿黄的吉县、大宁、隰县、永和、汾西,静乐、神池、五寨、岢岚,兴县、岚县、临县、石楼个县)。

  目前,已有0余农户加盟集团生猪产业化项目,公司已在山西省范围内全面铺开生猪养殖,在六大聚落全部实施生猪产业化项目。在岚县普明镇、方山麻地会乡、兴县康宁镇等地已经开工建设高标准商品猪场和种猪场建设项目。与文水县马西乡河西村委签订了《扶贫协议》,帮助河西村户人脱贫致富,成功后有望在全省内铺开。

  精准扶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三

  嘉祥县仲山镇胡契山村共有户,人,耕地面积亩,有贫困户,贫困人口0人。该村是一个班子薄弱、集体经济空壳、传统农业种植村,并且是省定贫困村。

  张永民同志任胡契山村第一书记以来,严格贯彻省、市、县委关于驻村联户和“第一书记”工作会议精神,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该村实际,他制定了“强班子,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学习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二是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级议事和工作程序,引导村干部以法治村。

  三是针对经济园区征地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协同镇、村干部与每一家征地户和上访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保证了项目征地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积极推动实事办理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投资0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于八月底完工;投资0多万元的胡契山小学,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基本完工;为胡契山小学协调了价值元的平板电脑、教学软件、电子器材一套;“三资”清理清查、户户通、村文化广场、美丽乡村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

  五是积极寻找致富项目。在县扶贫办指导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同镇、村干部论证选定了扶贫项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定。六是关心贫困人员。联系爱心企业家为贫困大学生捐款捐物多元;争取县慈善总会资金多元,救助困难群众;筹集00多元,慰问、救助贫困户。张书记在所驻村做了大量实事、好事,树立了威信、凝聚了人心,传播了“正能量”,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和赞扬。

  县里精准扶贫攻坚会议召开之后,张书记又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为了扎扎实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他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在摸排调查的基础上,详细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诉求,制定精准的扶贫方案,做到分类实施,找准每类人群精准扶贫的切入点,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争取上级扶持政策,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充分发挥胡契山的区位优势,积极与济宁生物产业园对接,协调入园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贫困人员,指导、引导胡契山村“经济能人”组建建筑队、运输队、绿化专业队,优先吸纳贫困人员,积极帮助贫困人员就业。针对想发展经济,苦于缺乏信息、资金、技术的贫困人员,积极与农业、林业、畜牧、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联系,争取产业支持、项目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引导贫困人员自主创业。充分发挥统战部门优势,鼓励工商联企业家、统战人士在胡契山投资办厂、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动员他们开展扶贫济困等慈善公益活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张永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的职责所在、情感所系、组织所托,以实际行动展示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动人风采,以实际行动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

  精准扶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阳曲县永丰禽业有限公司成立于0,是一家从事蛋鸡饲养、禽蛋销售配送、农业种植及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服务农业生态公司,是农业部命名的“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是太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德惠康”蛋品被“中国(山西)首届农博会”授予“金奖”殊荣。

  公司位于阳曲县黄寨镇柏井村,占地0亩。现有员工0人。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达0万元,营业(销售)收入.万元、净利润万元。

  年以来,在太原市工商联的引导支持下,永丰禽业扎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公司所在地柏井村的扶贫脱贫工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摸清底数,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

  阳曲县西凌井乡西庄村全村辖自然村,共、,全村共有贫困家庭个,名贫困人口。如果不能全面脱贫,就无法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为此,作为西庄村精准扶贫包村单位的太原工商联,根据太原市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并结合西庄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口帮扶单位承担一部分,企业减免帮扶一部分,贫困村民自己出一部分”的“散养鸡”精准扶贫具体工作方案,扎实推进西庄村的扶贫脱贫工作。

  永丰禽业作为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自己应尽的精准扶贫社会责任。根据太原市工商联的统一要求,永丰禽业在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专人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扶贫脱贫心中有数,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建档基础上,永丰禽业根据各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永丰禽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提出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并明确了责任人,建立健全了在太原市工商联统一协调下,相关部门配合,相关责任人具体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二、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发力提速

  精确扶贫工作重在落实。为确保精准扶贫强力推进,永丰禽业多措并举,齐头并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发力提速。

  一是直接扶贫

  其一,永丰禽业通过招工,直接吸收消化阳曲县贫困农户劳动力近人。通过给贫困农户劳动力安排工作,完成对贫困户的持续输血,既扩大了就业、稳定了社会,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政府、企业、贫困户共赢的发展目标。

  其二,依托公司自身优势,和贫困农户签订养殖合同。永丰禽业为贫困农户统一提供鸡苗、饲料、养殖技术及禽病防疫等服务,解决贫困农户育雏难、养殖难、卖蛋难、淘鸡难的实际困难。通过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让0余户贫困农户投入到了永丰禽业产业链中来,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其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参与阳曲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同心·助学”等公益行动,出资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多次参加社会慈善捐赠活动,救助贫困家庭。

  二是间接扶贫

  直接扶贫只是输血,但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须使贫困户具备造血功能。为此,在直接扶贫的基础上,永丰禽业着力在“造血”上下功夫,通过加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完成脱贫致富。

  其一,持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阳曲县柏井基地是永丰禽业在建的第三个养殖基地,占地0余亩,是农业循环经济,目前正在稳妥建设中。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建成只存栏标准化蛋鸡舍,可饲养优质蛋鸡万只,同时配套万只存栏标准化育雏舍,配套果树采摘林0亩,日光节能温室,农业旅游接待综合楼00余平米。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永丰禽业预计将和0户农户签订玉米种植合同,带动农户种植玉米00余亩,户均种植,每亩增收0元,户均可增收00元,0户合计年增收达万元,相当于为广大贫困户搭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其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永丰禽业柏井基地斥资余万元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新建标准化堆肥场m项目建成后,在为鸡群的生长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为节能减排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农田肥力,为柏井及附近村庄贫困户减轻大量农业种植成本。

  其三,新型农业模式带动脱贫致富。永丰禽业柏井园区建设有0亩自由采摘经济林,亩蔬菜示范大棚。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吸引太原周边地区人来园区休闲、观光、旅游,游客的到来,将大大刺激井柏及其周边村庄的旅游发展,为贫困村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将逐步提高贫困村民的生活收入。

  下一步,在太原工商联的引导支持下,永丰禽业将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帮扶措施,在帮扶形式上与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形式和措施结合,为精准扶贫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