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财政困难县
篇二:财政困难县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县乡基层的财政困难问题。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财政
事权
财权。
一一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1.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央75%,地方25%”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2004年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1.6%,地市级为5.1%,县级为3.4%,乡级为4%。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过日子”。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2.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
“事权下放”。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情况。我国上级政府诸种“下放事权”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1.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因此,应该把“以县为主”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2.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3.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4.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参考文献。
[1]罗丹、陈洁。中国县乡财政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2]毕秋丽。县乡财政解困的路径探索[J].辽宁财专学报,2003(5)。
[3]郭家虎、崔文娟。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
篇三:财政困难县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县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举足轻重的。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小康能否如期实现。因此,直面县乡财政难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促进财政工作良性发展刻不容缓。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
(一)县乡经济总量小。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
1996年的58.3%、20.7%、21.0%调整为31.8%、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如我县
2003年
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
(三)政策性减收明显。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仅2004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我县就减收2996万元(其中农业税正税2447万元)。
(四)财政支出增长快。一是政策性财政支出增加较快。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
4次出台政策,上调干部职工工资,人均上调工资达350元,按照每个县财政供养人员25000人估算,每年须新增财政开支10500万元。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农业、、支出要求按超出同期财政增长比例增加,使农业、科技、教育支出基数越滚越大。二是财政供给人员多,“僧多粥少”严重。庞大的财政供给人员除带来工资等刚性支出压力外,社会保障以及调整收入分配等相关隐性支出的压力随之增长,成为县乡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是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三是复转军人的政策性安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收支缺口。
(五)社会保障缺口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建立健全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目标一是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二是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近年来,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县乡纳入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缺口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一是养老保险缺口。
国有企业是养老保险的主体,目前县乡大部分国有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一方面使过多的冗员进入社保圈,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及企业欠缴基金缺口而由会由财政承担。据测算
2003年我县养老保险缺口达300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失业保险前景并不乐观。目前,县级失业保险存在覆盖面窄、职工参保率不高、参保单位欠费严重、多数破产企业没有有效清偿等问题。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线缺口。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原本就是财政负担,大量下岗人员压向失业保险之后,便会转而压向“低保”。
(六)乡镇财政职能弱。一是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主权很小。二是省以下分税制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对县乡财政来说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没有明确和严格的事权为依据,随意性大。三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对、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四是国家确定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后,对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县乡财政来说,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财政自主权。
(七)县乡债务包袱重。特别是乡镇债务问题由来已久,根源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镇负债面达70%以上,债务总额保守估计也在2000亿元以上。2002年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止2001年底,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县乡债务问题既严重制约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又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还可能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二、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分析
形成当前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的,也有现实的;既有运行体制上的,也有工作机制上的。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县乡经济基础薄弱。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缓慢,造成财政实力不强,特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一是工业支撑不强。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税收贡献多的工业企业。一些改制企业和新上企业由于刚刚起步,还处在享受优惠政策和涵养养税源期限内,对财政的贡献较小。二是农业基础不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慢,绿色、优质、高效的农产口基地规模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的步伐缓慢。三产结构不优。低层次和传统产业占据基础地位,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特别是房地产、信息、物流、、保险、教育、中介咨询、社会服务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对经济、财政的贡献作用还不大。
(二)财政体制有待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表现在:(1)中央集中的程度显著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2%,2002年上升为54.9%。中央财政比重提高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比重下降。适当集中财力和财权,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必要的,但如果集中的程度过大,集中的速度过快,必然会对县乡财政造成负面影响。(2)分税制改革后,省、市两级政府的财力集中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一个共
同点是采取层层集中的策略,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将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这样,处于基层的县乡自然困难。
(三)财政减收增支严重。一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对交通、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分散掌握在多个部门手中,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项目争取得越多,配套的资金也越多,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而且越是困难的县乡,越难以保证配套资金,争取专项资金的难度也越大。二是中央出台一些导致县乡财政增支减收的政策,而且要地方自行消化,使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加大,非常被动。如干部、职工调资,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的出台使县乡财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却却大幅增加。
(四)事权财权分配失衡。财力层层向上集中,按理也应将职能和支出责任上收。但在财力集中的同时,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目前,县乡政府需要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国防建设、行政管理等诸多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许多还是主要责任和“无限”责任。况且下放的职能和责任通常是刚性强、支出大、管理严、责任重,对并不宽裕的县乡财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篇四:财政困难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现状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乡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是部分县乡财政较为困难,集中表现为欠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债务规模庞大等,而我国财政困难县乡又主要集中在财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
(一)县乡政府运转困难,欠发工资严重
县乡财政困难导致基层政府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困扰基层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大障碍,突出地表现在日常办公经费和拖欠职工工资的异常紧张两个方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出台的多次增加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标准的规定中,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运行状况,中央财政以增加工资专项补助的形式承担了部分或全部地方增加工资额度,即便如此,中西部地区仍然出现了基层财政欠发工资现象,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财政即便是保证“吃饭”也相当困难。困难县乡大多工资性支出的比重过半。而且工资性支出还在不断上升,并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同步。
困难县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很低,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县乡财政困难,财力不足,一些县乡政府机构运转所需的基本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如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通讯费等都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一些县乡政府为维持正常运转,不得不采取赊欠账的方式,拖欠取暖费、房屋修缮费等,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落后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由于县乡财力紧张,县乡政府对农村公共品的提供严重“缺位”,大部分县乡为了保证基层政府机构正常运转,都将有限的收入首先用于公用经费的开支以及工资的发放,很难对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做出必要的安排,即使有预算安排,由于受财力所限,也不可能有效供给农村公共品而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结果造成广大农村公共品极度匮乏,农民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义务教育支出是县级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建立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机制,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但这一制度却加重了县级财政的负担,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导致大量农民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县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公用经费不能满足既定标准,只能在年终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一部分维持基本的教学业务活动。县级财政的困难使得保工资成为头等大事,用于教育发展的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就很难保证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等行政性收费,中央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这一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过去农民办教育状况,但这一政策加重了县级财政的负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担,教育投入的增长主要是个人部分的增长,真正用于教育设施方面的投资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慢于财政总收入与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过低,且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一般预算收入不能满足一般预算支出的需要。与财政总收入相比,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都要慢于财政总收入的增幅。一般预算收入远远不能满足支出需要,这种收支差距且越来越大。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县乡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县乡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政府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各县乡财源基础薄弱,新的财源增长点少,县乡财政增收潜力徘徊不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以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收入为主要税收来源的县乡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县乡政府的机构不断膨胀,使得仅人员经费一项就耗用了大量财力,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要向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各种法定支出和硬性增支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增幅远高于收入,收支缺口加大。
(四)县乡财政债务负担沉重
为了落实各项事权,县乡财政在困难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举债来完成任务,造成了县乡财政负债问题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积累。从各区县乡镇财政债务的平均水平来3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看,各地差异较大,越是贫困的地区,债务负担越大。县级财政负债日益加重,乡村债务问题尤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县乡债务不断攀升,如果负债继续增长的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政权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二、造成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县乡财政困境的原因有多种。总体上看,县乡财政困难的形成,是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薄弱的生产力基础决定的,但财政体制本身的不完善,对基层财政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一)地方政府级次设置引发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是五级政府(中央、省、地/市、县、乡/镇)架构,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原则,对应形成五级财政体制。由于财政级次过多,它与分级财政体制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使得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财权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层层下放,导致近年来严重的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运行至今,尽管财政收支在各层级政府间的划分已有初步的框架,但由于政府财政层级过多,往往导致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交叉和错位,每一级政府都很难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来承担事权。虽然宪法和《预算法》都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地方权力做了不同规定,但是,政府级次繁多使事权在政府间得不到明确界定,导致上一级政府总把事权通过各种渠道下移,使下级政府承担着不应有的负担。可以说,事权的层层下移加上错位,使得越基层的政府负担越重。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我国省以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做法是,省级政府尽可能多地将可以带来较多收入的税种划归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效仿省级政府,到了县一级已无多少税种可以从乡镇一级集中。税种在不同级别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划分方法,决定了地方政府间“讨价还价”色彩浓重,较低级别的政府在竞争中只能扮演弱者,其实行结果也与分税制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地方财政困难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政府层次过多,大大降低分税制收入划分的可行性所导致的。政府层级过多使得我国税种显得相对较少,在各级政府间划分不够,也使得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至今,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许多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困难却与日俱增,且财政收入构成中税收所占比重相对显少。
(二)分税制的缺陷,使县乡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分税制改革在增强中央经济调控能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省以下分税制体制比较混乱,在按税种划分政府间收入时,首先考虑的是中央政府。与此相适应,在中央把各省的一部分税收权力上收到中央的同时,省、市两级政府也不断从县乡财政集中,将收人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上收,留给县乡的则是一些数额小、零散、不稳定且征收成本较高的小税种及非税收入。省、市政府纷纷效仿中央政府层层集中财权、下放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事权,造成县乡基层政府收支失衡,许多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困难与日俱增,特别是贫困县乡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但始终没有解决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问题,特别是县乡政府履行的事权与所需财权不对称,县乡政府承担了一些本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能,如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区域性公共产品。虽然中央财政实行了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但多数专项资金要求县级财政配套,县乡支出责任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呈现出加重的势头。
(三)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目标就是对那些非人为因素造成财政困难的地区通过增加一般均衡拨款,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或水平的均衡。但是一般转移支付数额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专项补助都有一定用途,补助与地方总体规划不一致,造成一些资金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
转移支付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转移支付项目设计没有针对县乡财力不足的主要目标,具体的讲就是对中央应转移支付那些项目,使县乡在事业支出和一般支出达到什么水平,而且很多转移支出只是补助性质,这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对乡、村级,困难县因转移支付缺口大,基本不给安排公用经费,直接影响了乡、村政权组织开展工作。
6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专项资金有利于资金的集中使用,但是在分配和使用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专项资金一般要求地方政府各级配套下达,而地方政府又无能力进行配套,而这些专项转移支付的操作办法是在对县乡给予一定的补助的同时,往往要求县乡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县乡财政尽管财力紧张,但为了得到上级的专项补助,不得不同意安排专项配套资金,这样本来十分吃紧的预算又要增加新的支出项目,显然使县乡财政不堪重负。
(四)政策性减收增支和管理制度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
近年来为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加大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费附加,2005年底取消了农业税,使得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同时使得县乡收入来源大幅度减少,由于越是困难的县乡,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免征农业税以后这些县乡财政就更加困难。虽然中央针对县乡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进行了转移支付,但是相对于收入减少的数量来说,转移支付的力度还很不够,乡镇财政的实际财力,比税费改革前平均降低了30%-40%。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科站、水利站、土地所等原来靠以费养人的部门,都陷入了困境,转而依靠财政解决经费问题。
县级财政支出难以满足县级政府承担责任无限扩大的要求,并且逐年呈刚性增长,支出缺口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尽管有中央财政补助,但是县级财政还要拿出20%—40%,加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之取消三提五统,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以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还有争取上级对地方的资金投入,要安排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这些法定支出与政策性支出的不断增长,使县级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引发的盲目举债、还款责任不明确、还款任务难落实,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一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政府直接投资和担保贷款的范围过宽,项目不仅涵盖公共产品领域,而且涵盖部分竞争性领域。在竞争性领域,由于国有经济固有弊端,无法和民营、外资企业竞争,政府投资建成的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一些企业亏损破产,使政府举债和担保的投资贷款无法收回。二是政府投资项目缺乏严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盲目决策和分散决策的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多部门融资,分散管理,而融资的决策主体、偿债主体、投资失误责任主体不明确,形成大量的政府债务。四是社会信用环境差,用款部门、单位偿债意识淡薄,偿债责任难以落实。许多部门、单位还款意识不强,认为政府举债和担保的贷款,无论是外债还是内债,都与财政拨款没有什么区别,从举债之日起就没打算还钱。加之贷款使用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债务使用监管和追讨手段,使偿债责任无法落实,借款无法偿还。五是债务负担机制不合理。卫生、教育、水利、环保等公共服务性项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目和保稳定性的项目本身效益低或无经济效益,根本无法偿还债务。但按现有的债务负担机制,这些项目债务全部由项目偿还。这种不合理债务负担机制,也加重了县乡财政困难。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由于政府级次繁多复杂,政府级次过多导致事权在多级政府间界定不清,降低了分税制下收入划分的可行性,财政难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而使得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县乡政府集中财权、下放事权。同时,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其他管理制度不合理也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
99
篇五:财政困难县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自18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县级财政经济实力已得到了明显好转,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县市由于体制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就当前XX县财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并对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制约财政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财政总体实力弱。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县级财政的总体实力较弱,可用财力较少,形成了相对数大、绝对数小的状况。18年XX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8186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018万元,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6357万元,形成了典型的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作贡献的不良局面;人均财力十分有限,仅为635.6元。加之近年来支柱财源转移,后续财源不济,乡镇财政自给力差,全县21个乡镇没有一个能自给。
(二)财政增收乏力。全县财源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来自“两烟”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由于“两烟”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自我发展空间有限;采矿业大部分还处于原矿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担起经济发展的重任。县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未形成财源“气候”,而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刚起步,产生的税额有限,由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真正能在近期增加财政收入
的项目不多,从全县整体来看,没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财政收入;加之由于受电力体制改革、驰宏公司核算地搬迁、以礼河电厂受库容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十分困难。
(三)收入质量不高。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达17.5%。来自于第一产业的财政收入约占1%,来自于第二产业的财政收入约占73%,来自于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约占26%,反映了全县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由于非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越来越大,但如行政性收费、罚没款收入和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税性收入,大部分要返还给上缴单位,甚至有的是全额返还,因此,实际形成的可用财力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非税性收入的增多,一方面说明财政收入的含金量不高,降低了可用财力的比重,另一方面又催胀了财政收入总量,造成财政虚增,影响上级的转移支付补助,严重损害了地方利益。
(四)支出增长较快。在财政收入质量不高且可用财力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却增长迅猛。一是由于农业、教育支出上存在“两个高于”的硬性规定,支出基数越滚越大。二是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贯彻“三条保障线”的要求,财政负担的压力骤然增加。三是国家不断出台调资政策,人员刚性支出居高不下。四是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大多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进一步增加了地方支出压力。五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退伍军人安置、正常晋升工资、中小学教师、公共卫生和事业单位绩效保工资、保运转等使财政支出负担进一步加重。同时,随着县财政偿债高峰的到来,每年仅支付国开行及各专业银行贷款利息达5000万元左右,财政潜在风险加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隐患。
(五)收支平衡困难。由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制约,财源结构单一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财源建设困难多,难于形成大的财源增长点,致使全县财政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点,财源结构除“两烟、两电、一铅锌和一建材”外,后续财源不济,财政增收十分困难。而财政支出规模
却随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特别是教师绩效工资、新分人员等刚性支出的不断增加而扩大,财政收支平衡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
二、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农业不强。由于自然条件差,水利化程度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农业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艰难;二是工业不富。工业主要以卷烟、铅锌、电力为主,随着烟草行业重组,驰宏公司总部搬迁,地方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其它产业主要以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资源就地转化升值亟待加强。三是第三产业不活。文化旅游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比重低。四是基础不牢。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收入单一,可用财力不足。从近年来年全县财政收入的结构上看,一是财政收入过分依赖于“两烟、两电、一铅锌”,然而由于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全县财政收入减收较多。二是由于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增值税收入大头上划中央,返还比例较低,税收返还增长率采用环比计算,严重制约了基层财力增长。三是分税制把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留给地方,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增长弹性小,征税成本高,从而地方可留用的财力大大减少,不但使原本不宽裕的县级财政捉襟见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四是政策性减收明显。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18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18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
(三)招商引资能力弱,缺少经济增长点。由于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够,致使招商引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项目建设的不足导致全县新兴经济增长点不多。一是缺乏对外部经济形势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招商手段单一,招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招商载体和吸引力。二是对县情缺乏分析、缺少招商策略,谈判水平不高。三是过分强调土地、税收等优惠,而忽略了投资环境的建设,致使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诚信氛围不浓。四是由于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为保工资、保重点、保民生以及各种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已力不从心,加之国开行债务到期,偿债压力加剧,企业*难,因此,财政无法再安排资金扶持发展经济,企业发展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后续财源建设的步伐。
(四)财政供养人员多,财力缺口越来越大。一是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快速增加,几乎每年的新增财力都用于人头费开支;二是中央不断出台的一些政策性增支因素,也是加大县级财力缺口的重要因素。如近年来的几次调整工资;教育、科技、农业、水利等都要求有法定的增长比例,致使县财政缺口资金越来越大。
三、缓解财政困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结合“桥头堡”战略规划,重点实施好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边远贫困地区特困群众就地扶持发展项目、中低产田地改造、硝厂河龙头水库、迤北水库、罩子河水库、播罗水库、“长治”工程、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沼气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大海草山植被恢复工程、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这17个兴边富民工程项目,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生产条件的瓶颈问题,切实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奔小康的新路子。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区域化布
置、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加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培育畜牧、薯类、林果、蔬菜、烤烟等主导产业。三是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养殖业标准化小区建设力度,大力扶持辣椒精深加工、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实施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骨干财源培植。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16万吨铅锌冶炼及渣综合利用工程,尽快启动五星澜沧江磷化工项目,全力推进大岩洞电站、龙洞电站、大海草山和驾车乡风能资源开发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保证红云XX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箱的卷烟生产技改项目和金塬建材有限公司90万吨/年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项目如期完工投产。介时投资70000万元的烟厂技改项目和投资36200万元的金塬水泥厂新型生产线投产后将给全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财政增收也将会有一定的保障。二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园四片区”的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加快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聚功能,构筑工业发展平台。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准项目,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优势项目向园区聚集,优势资源向企业聚集。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落实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竞争力强、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努力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框架。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实现借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档次、迈台阶。
(三)强化增收节支,提高财政收支质量。一是强化收入征管。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征管,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树立节支也是财源建设的思想,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原则,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把预算内、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严格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以增强保重点、保热点的能力。
(四)明确各级*责任,合理界定人权事权。要合理界定各级*的职能、职责,全面清理财政供给对象,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彻底解决财政“越位”问题。一是明确中央与省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后,要进一步划分省以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二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对县级在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公益事业、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以及科技、义务教育和扶贫开发等经济性事务方面的事权责任和承担份额。三是在各级*之间确立公共政策的责任原则,即:“谁出政策,谁拿钱”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制定和实施涉及*间权益再分配的公共政策时,各级政策决策者都要遵守这条最基本的责任原则。四是合理明确*职能定位,清晰划分各级次之间“事权”与“财权”,将更多的财力留用主动权下放到县级一层,确保其有足够的能力搞建设、促发展。
(五)充分盘活存量资产,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通过建立财税、金融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互信机制和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二是运用贴息、奖励、担保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工业、市政公用事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激活民间资本,扩大投资规模;三是充分盘活现有的闲置土地,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对已征用、但长期闲置未用的土地,督促项目业主尽快进场开工建设,形成新的财源。对不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让新的项目使用,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六)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一是应建立完善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建议上级财政应切实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在工资性转移支付中有关中央出台的增资政策应按全额予以转移补助,不要再给地方配套。二是建议将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扩大内需等这部分开支全部纳入到中央转移支付之中予以照顾。三是建立县级财政横向转移支付。适当集中本辖区内经济发达县市的财力,向困难县区转移,缩小县区间的差距。同时,要建立配套激励机制,以调动贫困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走出财政困境。
篇六:财政困难县
附件3山东省财政困难县名单(52个)
济南市
商河县
枣庄市
山亭区
烟台市
莱阳市、栖霞市
潍坊市
安丘市、临朐县
济宁市
泗水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
临沂市
郯城县、兰陵县、莒南县、沂水县、蒙阴县、平邑县、费县、沂南县、临沭县
泰安市
宁阳县、东平县、岱岳区
聊城市
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莘县、东阿县、冠县、高唐县
菏泽市
牡丹区、曹县、定陶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
德州市
陵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乐陵市、临邑县、宁津县、庆云县
滨州市
惠民县、阳信县
日照市
莒县、五莲县
莱芜市
莱城区
—
1—
篇七:财政困难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县乡财政困难的现状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乡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是部分县乡财政较为困难,集中表现为欠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债务规模庞大等,而我国财政困难县乡又主要集中在财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
(一)县乡政府运转困难,欠发工资严重
县乡财政困难导致基层政府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困扰基层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大障碍,突出地表现在日常办公经费和拖欠职工工资的异常紧张两个方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出台的多次增加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标准的规定中,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运行状况,中央财政以增加工资专项补助的形式承担了部分或全部地方增加工资额度,即便如此,中西部地区仍然出现了基层财政欠发工资现象,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财政即便是保证“吃饭”也相当困难。困难县乡大多工资性支出的比重过半。而且工资性支出还在不断上升,并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同步。
困难县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很低,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县乡财政困难,财力不足,一些县乡政府机构运转所需的基本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如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通讯费等都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一些县乡政府为维持正常运转,不得不采取赊欠账的方式,拖欠取暖费、房屋修缮费等,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落后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由于县乡财力紧张,县乡政府对农村公共品的提供严重“缺位”,大部分县乡为了保证基层政府机构正常运转,都将有限的收入首先用于公用经费的开支以及工资的发放,很难对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做出必要的安排,即使有预算安排,由于受财力所限,也不可能有效供给农村公共品而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结果造成广大农村公共品极度匮乏,农民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义务教育支出是县级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建立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机制,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但这一制度却加重了县级财政的负担,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导致大量农民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县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公用经费不能满足既定标准,只能在年终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一部分维持基本的教学业务活动。县级财政的困难使得保工资成为头等大事,用于教育发展的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就很难保证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等行政性收费,中央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这一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过去农民办教育状况,但这一政策加重了县级财政的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担,教育投入的增长主要是个人部分的增长,真正用于教育设施方面的投资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慢于财政总收入与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过低,且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一般预算收入不能满足一般预算支出的需要。与财政总收入相比,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都要慢于财政总收入的增幅。一般预算收入远远不能满足支出需要,这种收支差距且越来越大。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县乡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县乡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政府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各县乡财源基础薄弱,新的财源增长点少,县乡财政增收潜力徘徊不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以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收入为主要税收来源的县乡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县乡政府的机构不断膨胀,使得仅人员经费一项就耗用了大量财力,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要向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各种法定支出和硬性增支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增幅远高于收入,收支缺口加大。
(四)县乡财政债务负担沉重
为了落实各项事权,县乡财政在困难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举债来完成任务,造成了县乡财政负债问题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积累。从各区县乡镇财政债务的平均水平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看,各地差异较大,越是贫困的地区,债务负担越大。县级财政负债日益加重,乡村债务问题尤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县乡债务不断攀升,如果负债继续增长的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政权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二、造成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县乡财政困境的原因有多种。总体上看,县乡财政困难的形成,是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薄弱的生产力基础决定的,但财政体制本身的不完善,对基层财政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一)地方政府级次设置引发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是五级政府(中央、省、地/市、县、乡/镇)架构,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原则,对应形成五级财政体制。由于财政级次过多,它与分级财政体制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使得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财权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层层下放,导致近年来严重的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运行至今,尽管财政收支在各层级政府间的划分已有初步的框架,但由于政府财政层级过多,往往导致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交叉和错位,每一级政府都很难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来承担事权。虽然宪法和《预算法》都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地方权力做了不同规定,但是,政府级次繁多使事权在政府间得不到明确界定,导致上一级政府总把事权通过各种渠道下移,使下级政府承担着不应有的负担。可以说,事权的层层下移加上错位,使得越基层的政府负担越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我国省以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做法是,省级政府尽可能多地将可以带来较多收入的税种划归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效仿省级政府,到了县一级已无多少税种可以从乡镇一级集中。税种在不同级别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划分方法,决定了地方政府间“讨价还价”色彩浓重,较低级别的政府在竞争中只能扮演弱者,其实行结果也与分税制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地方财政困难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政府层次过多,大大降低分税制收入划分的可行性所导致的。政府层级过多使得我国税种显得相对较少,在各级政府间划分不够,也使得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至今,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许多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困难却与日俱增,且财政收入构成中税收所占比重相对显少。
(二)分税制的缺陷,使县乡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分税制改革在增强中央经济调控能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省以下分税制体制比较混乱,在按税种划分政府间收入时,首先考虑的是中央政府。与此相适应,在中央把各省的一部分税收权力上收到中央的同时,省、市两级政府也不断从县乡财政集中,将收人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上收,留给县乡的则是一些数额小、零散、不稳定且征收成本较高的小税种及非税收入。省、市政府纷纷效仿中央政府层层集中财权、下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事权,造成县乡基层政府收支失衡,许多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困难与日俱增,特别是贫困县乡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但始终没有解决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问题,特别是县乡政府履行的事权与所需财权不对称,县乡政府承担了一些本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能,如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区域性公共产品。虽然中央财政实行了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但多数专项资金要求县级财政配套,县乡支出责任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呈现出加重的势头。
(三)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目标就是对那些非人为因素造成财政困难的地区通过增加一般均衡拨款,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或水平的均衡。但是一般转移支付数额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专项补助都有一定用途,补助与地方总体规划不一致,造成一些资金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
转移支付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转移支付项目设计没有针对县乡财力不足的主要目标,具体的讲就是对中央应转移支付那些项目,使县乡在事业支出和一般支出达到什么水平,而且很多转移支出只是补助性质,这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对乡、村级,困难县因转移支付缺口大,基本不给安排公用经费,直接影响了乡、村政权组织开展工作。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专项资金有利于资金的集中使用,但是在分配和使用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专项资金一般要求地方政府各级配套下达,而地方政府又无能力进行配套,而这些专项转移支付的操作办法是在对县乡给予一定的补助的同时,往往要求县乡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县乡财政尽管财力紧张,但为了得到上级的专项补助,不得不同意安排专项配套资金,这样本来十分吃紧的预算又要增加新的支出项目,显然使县乡财政不堪重负。
(四)政策性减收增支和管理制度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
近年来为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加大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费附加,2005年底取消了农业税,使得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同时使得县乡收入来源大幅度减少,由于越是困难的县乡,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免征农业税以后这些县乡财政就更加困难。虽然中央针对县乡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进行了转移支付,但是相对于收入减少的数量来说,转移支付的力度还很不够,乡镇财政的实际财力,比税费改革前平均降低了30%-40%。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科站、水利站、土地所等原来靠以费养人的部门,都陷入了困境,转而依靠财政解决经费问题。
县级财政支出难以满足县级政府承担责任无限扩大的要求,并且逐年呈刚性增长,支出缺口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尽管有中央财政补助,但是县级财政还要拿出20%—40%,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之取消三提五统,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以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还有争取上级对地方的资金投入,要安排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这些法定支出与政策性支出的不断增长,使县级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引发的盲目举债、还款责任不明确、还款任务难落实,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一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政府直接投资和担保贷款的范围过宽,项目不仅涵盖公共产品领域,而且涵盖部分竞争性领域。在竞争性领域,由于国有经济固有弊端,无法和民营、外资企业竞争,政府投资建成的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一些企业亏损破产,使政府举债和担保的投资贷款无法收回。二是政府投资项目缺乏严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盲目决策和分散决策的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多部门融资,分散管理,而融资的决策主体、偿债主体、投资失误责任主体不明确,形成大量的政府债务。四是社会信用环境差,用款部门、单位偿债意识淡薄,偿债责任难以落实。许多部门、单位还款意识不强,认为政府举债和担保的贷款,无论是外债还是内债,都与财政拨款没有什么区别,从举债之日起就没打算还钱。加之贷款使用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债务使用监管和追讨手段,使偿债责任无法落实,借款无法偿还。五是债务负担机制不合理。卫生、教育、水利、环保等公共服务性项目和保稳定性的项目本身效益低或无经济效益,根本无法偿还债务。但按现有的债务负担机制,这些项目债务全部由项目偿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这种不合理债务负担机制,也加重了县乡财政困难。
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由于政府级次繁多复杂,政府级次过多导致事权在多级政府间界定不清,降低了分税制下收入划分的可行性,财政难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而使得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县乡政府集中财权、下放事权。同时,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其他管理制度不合理也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
篇八:财政困难县
县财政局请求帮助解决的困难和政策建议
一、财政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大大缓解了我县财政困难的局面,工资发放和政府机构运转基本得到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各项民生支出逐年加大,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少数民族县,欠发达、欠开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区域面积大,行政运行成本高,县乡财政困难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二、请求帮助解决的困难和给予的政策支持
请求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
1、请求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中总人口因素的权重
我县总人口141万人,若按35万总人口划分,可划分为
4个县。2015得到中央、省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9.5亿元,人均674元,而部分总人口35万左右的县得到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达到4亿元,人均1,143元,是我县的1.7倍。由此而言,我县应得到12亿元左右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才与总人口相匹配,才能承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庞大的民生方面的配套支出,真正实现保工资、保民生、保稳定、保运转的目标。特请求省级财政制定财力性转移支付分配政策时,提高总人口因素的权重,确保我县的人均财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请求建立经济弱县运行长效保障机制
每年省级财政对自身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需求的经济弱县,综合考虑财力缺口额和财政困难程度,通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规模,建立经济弱县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帮助经济弱县弥补基本财力缺口,确保经济弱县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足额发放和政权机构正常运转的财力需求。建议每年对经济弱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在上年的基础上增长10%。
请求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
我县自2015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省、市综改和财政部门的高度认可。切实改善了项目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村级组织战斗力,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2015、2015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十个优秀县之一,共获得奖励资金1,000万元。四年来,我县共完成各类项目建设696个。项目覆盖3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565个自然村寨。完成总投资17,059.76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奖补资金11,477.26万元,群众投工111.65万个折资5,582.50万元。工程受益55,446户,244,691人。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年人均投入少、覆盖率低,与七年实现双八五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20152015年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0,997.26万元,年均3,665.75万元,年人均15.13元。而按省厅资金分配方案,10万人口以下的县每年投入财政奖补资金500万元,人均至少50元,相当于我县的3.3倍以上;30万以下人口的县每年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人均至少33.33元,相当于我县的2.2倍以上。为进一步落实七年实现双八五目标,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特请求把我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提高到人均35元,即每年平均达到5,000万元的规模,并取消或降低县级配套比例。
请求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力度
1、请求加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开发试点工作和扶贫攻坚的顺利实施,依靠我县自身能力难以完成,请求省财政并提请中央财政在安排民生、支农、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革命老区建设等项目建设上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我县的倾斜力度,加大投入总量,推进我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请求建立经济弱县专项补助资金
近年来,要求地方配套的财政专项支出项目越来越多,县乡在保工资、保运转都困难的情况
下,为了争取项目,发展地方经济,不得不硬着头皮匹配,县乡财政困难更加步履维艰。同时,上级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设经费,项目的立项、规划、可研、设计等前期经费和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经费由县级自行承担,同样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请求省级财政建立经济弱县专项补助资金,每年给每个县安排2-3亿元的经济弱县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经济弱县的项目配套和项目前期经费。
请求市财政足额划转应承担的配套资金
去年12月,省财政厅安排填报2015年基础信息采集表,其中要填报2015年中央和省级要求市级对县级配套的资金数,其作用是2015年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省财政核定划转市级对县级的配套资金。鉴于我县从2015年后实行省直管,加之又属于全省10个经济弱县之一,请求市级财政按县财政填报的表如实上报,请求市级足额承担应配套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