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是什么
CurrentStatusandResearchonStrategiesofRuralTourismPovertyAlleviation--TakingtheCityofSuzhouasanExample
作者:朱琼琳
作者机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出版物刊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页码:114-116页
年卷期:2017年
第17期
主题词:宿州市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策略
摘要: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它以贫困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下,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综合带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解析安徽省宿州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进而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乡村旅游扶贫优化策略。
篇二: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是什么
XIANGCUNKEJI乡村科技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刘义杰高淑凤(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事实上,旅游扶贫的效果却一直备受质疑。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项目[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2-44-2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旅游项目缺乏生命力与活力。1.1.3乡村旅游缺少特色品牌。地方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时能够吸引一些城市游客,但时间一长前来游玩的游客数量会急剧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可能只是简单地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而未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加之在项目品牌打造上下的功夫不足、宣传不力等因素影响,使得旅游项目缺乏品牌影响力,难以长久保持吸引力[2]。1.1.4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由于乡村旅游项目地处农村,很难吸引较为专业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前来就业。因此,绝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中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是本地甚至本村的农民,他们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即便对其进行了相关培训,也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经营效果。1.2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1.2.1乡村旅游扶贫主体仍不够明晰。目前,乡村旅游扶贫的主体定位仍不够明晰,有的地方是由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有的地方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进旅游开发企业对村庄进行整体开发。但不管采取哪种途径,具体到乡村旅游扶贫主体上来,一定要定位明晰,否则二者之间易出现“踢皮球”现象。1.2.2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度仍不高。目前,一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已将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但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度仍不高。虽然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纳入了扶贫产业的发展范畴,但基本上是对项目所在村的全体村民“全覆盖”“,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在一定层面上,这种模式对所在村的所有农户均有利,但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而言,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仍不够精准。近年来,受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极大程度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乡村旅游之所以被地方政府如此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1]。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很多地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且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的功能发挥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将乡村旅游发展置于精准扶贫视角下极具现实意义,一方面可重新审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厘清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1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1乡村旅游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1.1.1区域内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目前,部分乡镇级地方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并未对辖区内各行政村或自然村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论证,因此规划上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同一区域内不同的行政村或自然村之间旅游项目出现雷同现象,引发恶性竞争,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1.1.2对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不足。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引导村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未邀请相关旅游专家对村属自然资源进行研究,使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或随意开发破坏生态;另一方面,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未对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和人文风俗进行深度挖掘,使得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这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44XIANGCUNKEJI2021年1月(中)
1.2.3乡村旅游扶贫作用的发挥仍不够明显。尽管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且部分地方已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产业推进发展。但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发挥仍不明显,尤其是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发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多数旅游项目均是以发放年终分红的形式发挥其扶贫作用。这种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户收入增加,但仅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3]。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更重要的应是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其自身致富的能力。2精准扶贫视角下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2.1合理规划开发,实现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则需实施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的思路。目前,某些大兴乡村旅游的乡村并不具备发展旅游的条件,很多地方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致使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对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履责,要从高校、科研院所、旅游局等邀请有关旅游方面的专家,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论证,再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区域内各行政村或自然村的乡村旅游项目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一条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此外,各地在进行发展建设时应严格遵照规划成果,进行有效监督,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并严格取缔不符合规定的旅游开发机构。政府在对乡村旅游开发进行指导时,要把“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的思想贯彻到实处,以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性。2.2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较为单调,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因此应打造旅游品牌,创造特色产品,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旅游品牌可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和情感力量,富有个性和完整内涵的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知与触觉,从而提升游客的心理体验。对此,首先,可将乡村旅游项目与本区域内已开发的其他旅游景区进行融合,如实行整体打造、联合经营等,使之形成资源互补和规模效应。其次,要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将本土的人文风情巧妙地融入项目产品中,营造良好的乡村情怀,从而提升项目的文化品位,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4]。最后,在项目品牌设计与宣传上要下足功夫,如设计品牌LOGO、聘请旅游形象大使等。这既能提高品牌形象,也能扩大市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知晓并认可乡村旅游项目。2.3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一方面,可通过与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吸引大学生前来开展实习、见习活动,以改善当地旅游人才匮乏的现状。同时,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对本地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制定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以吸引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赴基层工作,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人才水平。此外,对于受教育文化水平较低的员工,政府和项目开发公司要对其积极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从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2.4明确乡村旅游扶贫主体,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根据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乡村旅游要想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其特有的扶贫功能,其主体地位当属旅游开发公司,因为政府职能是为企业的发展搭建好各种舞台,企业才能在这些舞台上尽情地“唱戏”和“唱好戏”。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精准扶贫时,需打破,一定要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精”的要求,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然后才能进行精准帮扶。对此,一方面,旅游开发公司可将精准扶贫对象所拥有的诸如土地、山林、房屋等作为资产进行入股,年终扶贫对象可获得旅游产业分红;另一方面,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旅游开发公司可安排他们进入项目从事有关劳动,如景区清洁工、景区引导员等,促使其获得工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做到既“精准”,又能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参考文献[1]周亚琴.供给侧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8(1):130-132.[2]刘华清.精准化扶贫背景下对湖南沅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7(36):240-241,245.[3]李娜娜.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时代金融,2017(33):291-292.[4]刘亚琼.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6):66-70.XIANGCUNKEJI2021年1月(中)45“平均主义”
篇三: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是什么
作者:张俊作者机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务处,云南临沧677000出版物刊名:经济研究导刊页码:34-36页年卷期:2018年第23期主题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实困境;化解路径摘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方式中一种创新的扶贫方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得当,对于创新乡村发展模式、促进农村脱贫、增加乡村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处于乡村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低、资金紧缺、专业的人才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要化解这些困境,就采取必须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吸纳多元化的社会资金、不断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等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