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4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放大与缩小》综合习题 1.填空(1)一个60°的角,通过放大镜看,角度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大与缩小》综合习题1. 填空 (1)一个 60°的角,通过放大镜看,角度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 3 厘米和 4 厘米,把它放大到原来的 2 倍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
)厘米和(
)厘米。
(3)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
)不变。
2.判断。
(1)一个 30°的角放在 1 0 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度数变为 300°。(
)
(2)一个长方形缩小后与原长方形相比,长和宽都变短了。(
)
(3)一个等边三角形放大后将不再是等边三角形了。(
)
3.分别用同样长的 4 根、8 根、1 2 根火柴棒摆成正方形。
观察上面的三个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4.一个精密零件放大到原来的 20 倍后,画在图纸上的长是 1.5 厘米,这个零件实际长多少毫米?
5.把一个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的长方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篇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版数学
六年级
上册 放大与缩小
课前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比例尺
课堂练习
6
放大与缩小
返回 课前导入
放大镜可以把字放大。
照片可以把景物缩小。
放大与缩小
返回 探究新知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用复印机可以放大,
也可以缩小
放映机可以把胶片上的画面放大。
放大与缩小
返回 分别用同样长的3 3 根、6 6 根和9 9 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
一个 观察上面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放大与缩小
返回 第二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长都是第一个的2 2 倍 ……
三角形的大小不一样,形状完全一样。
我们就说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 2 倍后得到第二个图形。
还可以说第二个图形的边长缩小 到原来的 后,得到第一个图形
放大与缩小
返回 议一议。
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三个三角形比较,可以怎样说? ?
第三个三角形每一条边长都是第一个的3 3 倍,我们就说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 3 倍后得到第三个图形。
放大与缩小
返回 试一试。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图形。
(1)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边是 (3x2=6) 个格长,宽边是 (2x2=4) 个格长。
放大与缩小
返回 (2)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
缩小后的长边是( (8 8 ×
= =4 4) )个格长,宽边是( (4 4 ×
= =2 2) )
个格长。
2121
放大与缩小
返回 用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使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
放大与缩小
返回 课堂练习
画出下列图形,使它们的边长为原来的2 2 倍 。
不是直角的图形可以拆分成有直角的图形
放大与缩小
返回 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放大与缩小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小结
保持物体或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物体的图像或图形变大, , 叫做放大。
保持物体或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物体的图像或图形变小, , 叫做缩小。
一个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 , 只是图形的大小变化, , 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不变, , 形状不变。
放大与缩小
返回 课堂小结
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可以分为三步: :
一看,看原图每边占几格; ;
二算,计算按给定的要求将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 ;
三画 , 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的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放大与缩小
返回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课后作业
伴你成长
篇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活动内容里,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运用价值,《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因此,教学设计突出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学习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第 59------60 页的例 4 及相关练习。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前,已经具有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能力,还具有比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教师能巧妙的引导,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研究中。本节知识教材在编写上也非常符合实际:首先教材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现象,如照相;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器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然后教材通过例 4 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先让学生按 2:1 的比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放大图,使学生通过画图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 1:3 的比缩小,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后,图形变小了,但形状没变。最后,教材综合两方面的认识,总结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教材这样编排层次清晰,目的突出,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体会感悟事物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学习 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目标: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与过程,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情感 态度 目标: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习 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学习 准备:课件,方格纸、直尺 学习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2、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9 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3、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1 、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9 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 2 、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 ( 一) ) 图形的放大。
1 1 、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大 家看一看 这 三个图 形 ,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
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 3 3 个方格、
长方形长 4 4 个方格,宽 2 2 个方格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 3 3 个方格、4 4 个方格。
2 2 、理解要求。
(1) 多媒体出示例 4 4 的要求 ——按 按 2 2 :1 1 画出 下面三个图形 放大后的图形。
(2) 按“2 2 :1 1 ”放大是什么意思 ?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按 按 2 2 :1 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2 倍。) )
3 3 、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 2 2 :1 1 放大呢? ? 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 汇报:原来的边长是 3 3 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 6 6 格。
(3)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 2 2 :1 1 放大后的图 形,
(4)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 4 、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 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 2 2 :1 1 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 ? 点名学生回答。
(2) 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 学生汇报画法
(4) 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 2 2 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 2 倍吗? ? 你怎么 知道的? ? 汇报测量结果。
5 5 、置疑。
观察一下, ,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 ,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1)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3) 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4)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 (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
(5) 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 3 、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 1∶3,长方形按 1∶4,三角形按 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 4 、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应用 1、完成书中 60 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第 1 题。
下面哪个图是图形 A 按 2:1 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3、完成练习十一第 2 题。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把图形的 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没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 放大” 别人的优点,“ 缩小” 别人的缺点。大家在一起就会过得更
快乐!
课后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后习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如:(
)
2.一块漂亮的正方形手帕,边长 15cm,按 4∶1 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
)cm。
3.完成练习十一第 1-2 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
放大 1:3
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篇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4 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9 页和第 60 页例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
自主探究,操作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方格纸。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 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 60cm。
(2)一个图形按 3∶1 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 1∶2 缩小,将图形(2)按 3∶1 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 平方厘米,把它按 10∶1 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 10000 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 59 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 60 页例 4。
(2)小组交流:按 2∶1 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 1∶3,长方形按 1∶4,三角形按 1∶2 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提问: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 2∶1 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 60 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63 页第 1、2 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比例尺和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在操作中体会前后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规律,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边长的放大与缩小,从而为以后引入“相似”这个概念打好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