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4篇

时间:2022-12-18 12: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4篇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4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4篇

篇一: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6yh6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j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Workhorse)”。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2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编辑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DeardoIR(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Anderson&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缺乏理论基础”质疑的窘况。在中国,关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2005)和谷克鉴(2006)等人都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Xij=boYiYjb2Nih3NjB4dID-h5,其中,Xij表示两国的贸易流动规模,Yi和Y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GDP),Ni和N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人口,D代表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bo、b1、b2、b3、b4、b5是正的常数。进出口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该市场中潜在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种能力的大小正面影响着两国潜在贸易的规模,而距离的远近通过影响运输成本成为两国贸易的阻碍因素。

  或者:丁伯根和波伊赫能的贸易引力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Xij=aYibYjcDij-d(注意:这里分别表示Yi、Yj、Dij的b、c、-d次方)

  其中,i和j分别表示贸易双方,Xij表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Yi和Yj分别表示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它们代表着i国的出口能力和j国的进口能力;Dij为i国和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a、b、c、d为常数。根据引力模型的含义,上式公式可以理解为:“Yi和Yj对i国和j国的出口规模产生正向作用,而Dij则对其出口规模产生反向作用。”

  其中Dij表示贸易双方的“文化距离”,dij表示贸易国双方实际的空间地理距离,dci和

  dcj分别代表贸易双方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和为其设定系数,且满足。为便于实证检验,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了随机误差项后得到:lnXij=e+flnYiYj+glnDij+h式中:e为常数项,h为随机误差项,系数f和g的分别表示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比较灵活,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可适当调整增减变量。

  3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新扩展与实证应用编辑

  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Mdtyds(1997,1998)、Chen&Wall(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本世纪近10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1,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影响的衡量。根据Viner(1950)的研究,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则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衡量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的影响。Soloaga&Winters(1999)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区域化的影响,Piaru&Kume(2000)研究了参与优惠贸易安排组织(如NAFTA、EU、ASEAN等)的44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Blavy(2001)则考察了马里兰各国间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发展潜力。LucianCermal(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之间贸易产生的较大影响。

  国内学者对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APEC、ASEAN、东亚、东北亚等区域范围。侯明、李淑艳(2005)、黄烨菁(2007)、林玲、王炎(2004)、曹宏成(2007)、张昱、唐志芳(2006)、李欣红(2007)、王可(2008)等人验证了APEC对中国和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流量的影响,认为GDP、人均GDP、距离以及APEC对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作用十分显著。王铠磊(2007)研究了APEC和ASEAN两个优惠贸易安排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力模型的简约形式能够比较好地揭示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流量的因素;APEC的制度安排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而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由于刚刚起步,尚未发挥预期的作用。与之不同,陈汉林、涂艳(2007)、单文婷、杨捷(2006)、侯铁珊、任珊、陈大伟(2006)、姜书竹、张旭昆(2003)、吴丹(2008)等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烨、李秀敏、张立学(2005)检验了决定东北亚各国2003年双边贸易状

  况的主要因素并对东北亚各国之间应有贸易额进行估计,以发掘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还有作者探究了上海合作组织、欧盟、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钦(2008)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对新疆及中亚各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伍泽君(2008)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EUE来反映欧盟东扩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论认为,欧盟东扩会对中欧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盛清(2007)在传统贸易引力方程的计量模型中引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作为虚拟变量,研究CEPA对中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促进作用,结论发现作用并不明显,继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CEPA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香港地区贸易量的相关建议。

  许多学者从行业层面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史朝兴、顾海英(2005)利用1998年至2002年中国对其主要蔬菜出口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对蔬菜出口的引力模型进行了回归测算,结果表明:蔬菜进口国的经济总量、中国蔬菜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有显著正面影响.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则是阻碍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庄丽娟、姜元武、刘娜(2007)对广东省农产品向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并对出口东盟的农产品流量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流量主要受东盟国家GDP、人均GDP、距离及区域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与多数东盟国家呈现“贸易不足”。马琳、李文强(2008)建立了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方程,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的贸易流量和流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渔业生产总值、水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是阻碍水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赵雨霖、林光华(2008)对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制度质量因素影响的衡量。Anderson&Mar-couiller(2002)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以反映制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与阻碍国际贸易的非安全因素显著相关,如果一个国家的透明度和公正指数上升10%,该国的进口需求将上升5%;Groot等人(2004)引入的制度变量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和管制等六个方面。结果表明,两国制度相似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12%-18%,依进出口不同,管制质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20%到24%,腐败程度下降一个标准差可提高贸易量17%-27%。

  潘向东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交易国的经济制度因素和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都对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贸易的进行有显著影响。潘向东等人(2005)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国制度安排对两国间高技术产品贸易有显著影响。在制定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策略时,就短期而言,应该更注意交易国的合约实施方面的制度安排,就长期而言,应注重制度环境的改善。

  吴丹(2008b)选取东亚10个经济体,除了进出口国GDP,两国地理距离外,引入了贸易政策指数、政府财政负担指数、政府干预指数、货币政策指数、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指数、

  银行与金融指数、薪酬与价格指数、产权指数、监管指数和黑市活动指数等反映一国制度质量的一系列解释变量,来探讨分析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黑市活动、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货币政策。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产权、政府负担。政府干预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3.预测某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Christie(2002)运用1996-1999年的横截面数据预测了东南欧的贸易潜力、Rahman(2003)利用引力模型通过一些经济因素预测了孟加拉国的贸易潜力、AmitaBatra(2004)利用2000的横截面数据分析了世界贸易流量,并预测了印度的贸易潜力。Sohn,C-H.(2005)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影响韩国双边贸易流动的诸多因素,认为韩国与日本、中国的贸易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4.检验某些国家的贸易格局。Evenett&K.eller(2002)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对58个主要贸易国家在1985年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经济规模大且贸易总量大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其贸易类型符合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而经济规模小而且贸易总量小的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则明显地符合传统的H-O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Sohn,Chan-Hyun(2005)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特征,认为韩国的贸易流量主要符合H-O模型产业间贸易的特征,韩国与中国、日本的贸易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南北朝鲜贸易正规化以及北朝鲜加入APEC将会大大促进双边贸易。

  4三、结论编辑

  1.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总量。

  2.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产权安全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对交易安全性的预期,因此制度的优劣对于双边贸易流量有着突出的影响。此外,制度质量相似的国家家更容易构建起信任基础,从而有利于双边贸易的进行。

  

  

篇二: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作者:李孟佳

  来源:《山西农经》2018年第6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本文找出中国2016在非洲中的前十大贸易伙伴,运用引力模型,分析这些国家GDP和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以此验证引力模型的适用性。并对不符合引力模型的国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关键词:贸易伙伴;GDP;引力模型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6-0109-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224;F752.7

  文献标志码:A

  近些年引力模型成为研究问题所选择的热门方法之一,并且各学者在基础上对其进行加深和拓展。随着全球化贸易的进展速度加快,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不断加深。本文将找出中国在非洲前十大贸易伙伴,用引力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来发现中国与各贸易伙伴之间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中国对外贸易更良好的发展。

  1文献综述

  引力模型在物理和科学方面的运用早已经非常广泛。如国内学者周念力(2010)通过对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经验研究,得出了中国双边贸易流量更多的会受进口方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的结论。

  在有关于中非贸易方面,达林(2015)经研究发现虽然中非贸易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和问题,但是双方的贸易合作正在向着全面贸易伙伴关系前进,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

  2引力模型及数据来源

  用数学方式表达贸易引力模型为:Tij=A(YiYj/Dij)。在本文中,中国与非洲贸易数据来源于中非合作论坛,两国之间距离数据来源于WWW.INDO.COM。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中Dij选择两国行政首都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

  3中国在非洲的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非洲前十大贸易国家按贸易额从大到小排列为:南非、安哥拉、埃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加纳、肯尼亚、肯桑尼亚、摩洛哥。

  按距离远近排列为:加纳、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坦桑尼亚、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埃及。

  按GDP大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埃及、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加纳。

  参照克鲁格曼版的国际贸易学第二章的方法,建立一个以该国与中国贸易额占中非总贸易额的比例为纵轴,以该国GDP占非洲总GDP的比例为横轴的坐标轴,来分析贸易伙伴中各国的贸易额是否达到引力模型的预测结果。

  其中贸易额超过引力模型预测结果的非洲国家有:加纳、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安哥拉、南非。其中加纳属于西非国家,虽然在十个国家无论与中国的距离还是GDP都不占优势,但是其是非洲西部国家中治安较好、民风淳朴的国家之一,拥有较高的金产量。近些年中国一直不断重视与加纳的贸易往来,在加纳开展大量的投资活动。另外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为东非国家。南非、安哥拉为非洲南部国家。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发展较好,并且资源充足,并与中国经常开展贸易活动。

  贸易额低于引力模型预测结果的非洲国家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尼日利亚。尼日利亚虽然在非洲十大贸易伙伴中GDP排名第一,但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时长面临着安全、当地政府腐败、恐怖主义、水电供应缺乏等问题。尼日利亚虽然在非洲十大贸易伙伴中GDP排名第一,但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时长面临着安全、当地政府腐败、恐怖主义、水电供应缺乏等问题。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为北非国家。非洲北部与欧洲隔海相望,导致北非国家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较多,并且其一直是欧美国家的主要市场。以埃及为例,美国和西欧一直与埃及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这些国家的贸易占埃及贸易总额的75%以上。

  结束语

  (1)并不是每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都符合引力模型。引力模型重要用途之一是有助于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

  (2)不符合引力模型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如政治形势、贸易政策、贸易限制、地理条件等因素。在研究时,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完善。

  (3)要想使两国贸易长久的良好态势,除了加强自身内部经济的发展外,还应积极地推出相应的贸易政策、解决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张哲,顾丽姝.21世纪中非贸易关系问题与政策[J].经济问题探究,2012,(6):66-72.

  

篇三: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增加值贸易下的适用性研究

  杨奎;王学君【摘要】增加值核算理论因能消除传统海关统计弊端,还原各国参与贸易的真实利得而广受关注.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样本国家1995-2011年双边增加值出口进行核算,利用新开发的中间产品贸易方程推导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新引力模型.研究表明:海关统计对一国真实出口规模的高估程度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而增大;2000年以来,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出口增加值率(VAX)逐渐降低,但在金融危机后趋于稳定;在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一阶差分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可靠,是估计增加值出口的较理想模型.【期刊名称】《管理现代化》【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增加值贸易;增加值率;中间品贸易;引力模型【作者】杨奎;王学君【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7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逐渐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工序贸易”发生转变,各国承担不同的生产环节,商品生产中的增加值在每一环节上创造累加,极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与贸易模式。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进出口海关统计贸易的方法无法真正体现一国参与贸易的获利程度,并存在中间品反复进出关境而导致的重复统计问题,从而造成贸易扭曲和对贸易分析的偏误以及对世界贸易格局的误判。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提出因能消除传统海关统计方法的弊端,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获利情况而逐渐广为各国所用。现有关于增加值贸易的研究集中于核算方法及贸易统计研究方面。如:王直等[1]通过对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介绍,对中日双边贸易流从部门层面进行分解,并测算了全球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程。陈继勇等[2]通过对中国增加值进出口的核算发现:相较于海关统计贸易额,增加值进口、出口、总额平均下降29.8%、23.8%和26.5%。陈雯和李强[3]通过对中国增加值总出口与行业出口测算发现,传统海关统计方法不仅在总量上高估了中国的出口规模,对各行业出口也存在较大扭曲。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增加值统计方法的辨析和相应统计描述。由于缺乏有效地适用于增加值贸易分析的模型工具,使得对增加值贸易的分析停留在描述统计阶段。若能构建出类似于传统引力模型的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新引力模型,将会极大地推动增加值角度下对贸易格局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相较于增加值贸易数据,基于海关统计数据的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传统引力模型。如:谭晶荣等[4]运用引力模型在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测算影响双方贸易的因素及潜力。王瑞和温怀德[5]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潜力及影响因素。传统引力模型的应用为增加值贸易下新引力模型的开发提供

  了借鉴。首先,增加值贸易与海关贸易统计方法的差别是模型差异的根本原因。海关统计是把进出口一国关境的商品总值计入一国进出口,存在因中间产品反复进出关境导致的重复计算问题;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则有效解决中间产品问题,还原一国出口的实际规模。因此,中间产品是新引力模型理论推导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传统引力模型中对变量的选择与处理方法为新引力模型中推导实证方程提供了参考。二、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一)核算方法增加值出口贸易的核算主要基于WIOT,追踪一国生产在各环节上的价值增值部分,求得一国出口中由本国创造的增加值部分。本文使用的投入产出模型涵盖了1995—2011年41个国家和地区35个部门在中间品与最终品上的投入产出数据。横向表示每一国家各个部门的总产出被用于所有国家的中间品投入和最终品的消费。根据Koopman等[6]提出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将各层面的中间品贸易流,根据产地和最终吸收目的地进行分解,得到被不同国家的不同部门最终产品生产所吸收的各个部分,从而实现贸易中对中间品贸易流量的分解。将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统计为一国的增加值出口。以三国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为例,对增加值出口核算方法进行阐述,如表1所示。表1三国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产出投入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S国R国T国S国R国T国产出C1C2C1C2C1C2C3C4C3C4C3C4S国C1Zss11Zss12Zsr11Zsr12Zst11Zst12Yss13Yss14Ysr13Ysr14Yst13Yst14Xs1C2Zss21Zss22Zsr21Zsr22Zst21Zst22Yss23Yss24Ysr23Ysr24Yst23Yst24Xs2中间投入R国C1Zrs11Zrs12Zrr11Zrr12Zrt11Zrt12Yrs13Yrs14Yrr13Yrr14Yrt13Yrt14Xr1C2Zrs21Zes22Zrr21Zrr22Zrt21Zrt22Yrs23Yrs24Yrr23Yrr24Yrt23Yrt24Xr2T国C1Zts11Zts12Ztr11Ztr12Ztt11Ztt12Yts13Yts14Ytr13Ytr14Ytt13Ytt14Xt

  1C2Zts21Zts22Ztr21Ztr22Ztt21Ztt22Yts23Yts24Ytr23Ytr24Ytt23Ytt24Xt2增加值VAs1VAs2VAr1VAr2VAt1VAt2———总投入Xs1Xs2Xr1Xr2Xt1Xt2———其中,上标s、r、和t代表s国、r国与t国;由于WIOT表中对各国家中间使用部门与最终使用部门的分类不同,因此本例中将中间使用部门简化为1和2,最终使用部门简化为3和4表示S国部门1生产的产品被R国部门1用作中间投入品的部分表示S国部门1生产的产品被T国部门3用作最终使用品的部分,其余类推;分别代表S国部门1的总投入或总产出(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与S国部门1的增加值,其余类推。表1有横向平衡式:中间投入+最终使用=总产出,即:

  定义中间投入系数:A≡Z*(X)-1,例如:≡,则有

  整理得到需求拉动总产出公式:

  得经典的里昂惕夫逆矩阵:B=(IA)-1,A为投入系数矩阵。通过部门分解推导出:

  其中,Xsr是2×1总产出列向量,表示S国总产出中被R国吸收的部分;Ysr是2×1列向量,给出S国生产的最终产品被R国消费的部分;其余类推。定义增加值系数矩阵得到:

  其中VBY为6×3矩阵,即增加值出口矩阵,第一、二行给出S国1、2部门生产增加值被本国及R、T国所消耗的情况,由此可求得一国对其他国家分1、2部门的增加值出口,加总得到一国对各国的增加值出口。为估计各因素在不同行业上对增加

  值贸易影响的异质性,同时考察新引力模型在行业部门上的适用性,参照Johnson和Noguera[7]的研究,将增加值的出口细分到四类行业①WIOT中35个部门分4类行业:(1)农林牧渔业仅含本部门;(2)非制造工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3)制造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业、纺织业、皮革及制鞋业、木材加工业、纸浆智障印刷出版业、焦炭炼油及核材料业、化学材料及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品业、基本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与光学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设备及回收业;(4)服务业包括剩余17个部门。。同时将海关贸易②此处海关统计贸易额并非严格意义的海关贸易额,而是由WIOT结合构建的模型得到,结果与海关贸易额十分接近。统计为:S国1行业对R国出口:

  S国2行业对R国出口:

  S国对R总出口:

  从增加值贸易矩阵计算过程可以看到,中间使用部分与中间投入系数是核算过程中重要环节,从本质上区别于海关统计。(二)增加值贸易统计分析1.两种统计方式下贸易额比较图1列示了1995—2011年间中国增加值出口和海关统计出口数据。由图1可见:(1)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0.0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4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6.27%,但低于海关统计出口的年均增长率17.05%。(2)2008年经济危机使得对外贸易需求缩减,中国2009年的增加值出口减少0.014万亿美元,下降11.60%,低于海关统计出口下降率15.70%。(3)2001

  年入世后,中国增加值出口取得了更加快速的增长,2002—2011年年均增长20.40%,远高于1995—2001年的8.37%。但海关统计出口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高估程度在入世后进一步拉大,1995—2001年平均高估20.62%,2002—2011年平均高估35.66%。图1中国海关出口与增加值出口比较(单位:10亿美元)2.增加值率③增加值率(VAX):增加值贸易额与海关统计贸易额的比重。分析从世界整体角度看,图2显示出口增加值率在1995—2008年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在2000年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下降程度越是明显,说明增加值贸易统计与海关贸易统计之间的差异在逐渐扩大,从而基于海关统计数据对贸易分析的偏误程度也进一步拉大。对于美国来说,增加值率的下降程度较小,这也是对全球贸易中美国处于优势主导地位的体现。就中国而言,增加值率在2001年入世后急剧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后趋于稳定。从总体趋势上看,增加值率反映了各国日益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格局的演化,同时不同国家的增加值率也显示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高低。图2各国出口VAX三、构建增加值贸易引力模型首先根据投入产出结构推导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获得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呈现了出口的贸易来源去向、双边贸易成本与贸易阻力的关系。然后引入经济规模、贸易成本与多边阻力项,获得增加值贸易下的引力模型。(一)理论模型假设有N个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可以被使用于中间投入和最终消费。以表示j国总产出,和分别表示总产出中的国内增加值和中间产品组合,将代表性企业的生产

  函数设定为Cobb-Douglas函数形式:

  其中,表示j国中间产品投入在总产出价值中所占比重。是i国出口到j国的中间产品,通过常替代弹性加总为则中间产品组合可表示为:

  其中,βi是分配变量,体现了所有国家对i国产品的消费者偏好,ρ>1表示各类中间产品的替代弹性。每个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偏好也设定为常替代弹性形式。Fj表示j国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j国对i国最终产品的需求④最终产品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因此Fj涵盖了上述所有用途产品的集合。。则有:

  其中,σ>1是各种最终产品的替代弹性。由生产函数性质知代表性企业在国内增加值和中间产品上的投入比重分别是1-αj和αj。给定增加值Vj和产出Yj的价格Pvj与pj。考虑到不同目的地的贸易成本差异,定义:pij≡piτij,pij表示j国消费者购买来自i国产品的价格,τij≥1是i国出口到j国的贸易成本。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可解得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需求量:

  其中,j国总产出yj≡pjYj,xj和vj分别表示j国产出中中间产品价值和国内增加值,xij和fij分别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中间产品价值和最终产品价值。进而解得j国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值指数:

  同时j国产出价格可表示为:

  记i国对j国的总出口:eij≡xij+fij,则市场出清时有:

  定义世界总产出:,则j国总产出占世界比重为:θj=yj/yw。将式(14)与式(15)代入式(16)可解出βipi。为方便模型求解,假设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替代弹性相等,即σ=ρ,则:Pfj=Pxj≡Pj。在一般均衡条件下解得:

  其中,xij与fij分别是新引力模型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方程,式(17)与式(18)将双边贸易流与贸易来源去向、经济规模、贸易成本和多边贸易阻力联系到一起,式(19)、(20)代表了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多变贸易阻力。与传统引力模型相比,该模型主要有两方面不同:一是增加了中间产品贸易方程,二是在最终产品贸易方程中加入了代表总产出中国内增加值比重的变量。(二)回归模型对式(17)两端取自然对数,加入时间变量与扰动项,得式(21):

  本文测算的增加值VATijt即为t期i国对j国的增加值出口,与上式中xijt含义相近,且与其成比例变化,因此可用上述方程回归而不改变回归估计结果。为寻求αjt的代理变量,做出如下假设:(1)j国产出中出口部分与产出比值为αjt;(2)j国产出中来自国外的中间产品投入与总的中间产品投入比值为bjt。由假设(2)得=ln(bjtαjt),其中是j国中间产品投入的国外比重。进而由假设(1)知ln(VSSjt)=ln),其中VSSjt为垂直专业化率,测度j国出口对国外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因此,可用VSSjt替代式(10)中的αjt。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双边贸易成本是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如下式:

  上式为贸易成本的自然对数形式,Distij表示i国和j国的距离,Borderij和RTAijt

  分别表示两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在t年是否签订同一区域贸易协定(是取1,否取0)。其余解释变量的选取借鉴Baier和Bergstrand[8]的研究,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代替产出变量;用时间固定效应μt代替世界产出,同时控制其他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变量;另外引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DP)以控制要素禀赋与国家发展程度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由此,得到混合OLS回归模型1,但OLS模型存在同时性及数据误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因此Baier和Bergstrand[8]运用工具变量,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一阶差分模型,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使用随时间变化的进出口国固定效应(μjt、μit),以控制进出口国家多边阻力,此外考虑到多边阻力理论常对进出口国GDP施加系数为1的估计约束,由此得到双向固定效应模型2及一阶差分模型3。造业、服务业的覆盖程度较小。人均GDP对增加值

  上述模型中,Δ表示一级差分运算,被解释变量中VATijt表示t年i国对j国的增加值出口,μij是双向固定效应,εijt是残差项。(三)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WIOT是由欧盟委员会资助且由多个机构共同合作开发包含39个国家⑤WIOT国家包括:欧盟成员27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爱尔兰、卢森堡、丹麦、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台湾、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等41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台湾与世界其他地区部分数据缺失,故删去此两部分,剩余39个样本国家。1995—2011年间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该数据库包含的样本国家(或地区)的GDP占全球GDP的85%以上,可以很好的反映全球的经济活动,有效样本

  ×19=25194个。各国间增加值贸易数据由核算得到,模型中VSS数据由增加值贸易数据计算得到,RTA数据来自WTO开发的RTA数据库,GDP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距离与是否接壤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表2混合OLS模型回归结果注:括号中为各回归系数稳健的标准误,***、**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表3、4同。变量(1)总出口(2)(3)(4)(5)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工业非制造工业***服务业lnGDPit0.920***0.944***0.995***0.990***0.879(0.003)(0.005)(0.004)(0.003)(0.003)lnGDPjt0.856***0.843***0.841***0.894***0.849***(0.003)(0.004)(0.004)(0.003)(0.003)lnVSSjt0.635***0.558***0.424***0.653***0.613***(0.018)(0.020)(0.015)(0.021)(0.018)lnDistij-0.522***0.660***-0.530***-0.652***-0.483***(0.006)(0.010)(0.008)(0.008)(0.007)Borderij0.607***0.783***0.822***0.486***0.591***(0.020)(0.031)(0.029)(0.024)(0.020)RTAijt0.608***0.720***0.995***0.604***0.418***(0.0200)(0.036)(0.036)(0.024)(0.020)lnPGDPit0.037***0.452***0.261***0.069***-0.0570***(0.004)(0.014)(0.009)(0.004)(0.004)lnPGDPjt-0.096***-0.047***-0.054***-0.153***0.063***(0.004)(0.006)(0.005)(0.005)(0.004)Constant0.672***0.778***-1.048***0.683***-1.042***(0.064)(0.139)(0.101)(0.078)(0.065)Observations2519425194251942519325194R-squared0.9260.8090.8610.9030.917四、实证分析结合构建的引力模型,对所核算的增加值总出口与划分为四类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数据分别进行回归估计,以此分析新引力模型对增加值贸易数据的适用性。利用模型1回归的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传统引力模型核心变量(如经济规模、距离

  与RTA等)的估计系数与显著性和已有文献高度一致,说明新构建的引力模型在增加值贸易下是适用的。VSS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一国垂直专业化的提高有利于该国的增加值出口。GDP水平也会提高一国的增加值出口,但出口国GDP对该国增加值出口的拉动作用显著大于进口国。距离是限制增加值出口的主要因素,且对农林牧渔业的阻碍作用最大。RTA显著促进增加值出口,且对不同行业促进作用差异较大,对非制造工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农林牧渔业,说明当前的贸易协定主要涉及该两个部门,对制出口的影响不确定,这也与传统引力模型下的估计结果相同,但总体来看,出口国人均GDP会促进该国增加值出口,而进口国人均GDP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OLS模型可能存在变量间共线性问题(如GDP与人均GDP),从而导致对变量系数估计产生偏误。表3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变量(1)总出口(2)(3)(4)(5)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工业非制造工业***服务业lnVSSjt0.371***0.256***0.307***0.373***0.357(0.031)(0.030)(0.029)(0.030)(0.034)lnDistij-0.694***-0.786***0.608***-0.759***-0.697***(0.019)(0.031)(0.026)(0.021)(0.020)Borderij0.420***0.630***0.673***0.410***0.344***(0.089)(0.138)(0.135)(0.093)(0.090)RTAijt0.288***0.297***0.496***0.309***0.170*(0.079)(0.110)(0.098)(0.078)(0.088)lnPGDPit0.053***0.123***0.109***0.053***0.035***(0.010)(0.018)(0.013)(0.010)(0.009)lnPGDPjt0.052***-0.041***-0.062***-0.045***-0.053***(0.009)(0.011)(0.010)(0.009)(0.009)Constant10.020***7.996***7.023***9.486***9.063***(0.190)(0.290)(0.242)(0.202)(0.196)Observations2519425194251942519325194Numberofpairid14821482148214821482R-squared0.7090.5060.4810.6770.673通过对进出口国GDP施加系数为1的条件,得到固定效应模型与一阶差分模型,回

  归结果见表3与表4。从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回归系数均有所下降,且在1%水平上显著。总体拟合程度约达0.7,拟合程度较好,该模型是估计增加值贸易较为理想的模型。对于一阶差分模型,由于在变量差分时消掉了许多关键变量,如距离、RTA等,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大幅下降,不建议采用该模型。表4一阶差分模型回归结果变量(1)总出口(2)(3)(4)(5)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工业非制造工业***服务业ΔlnVSSjt0.325***0.189***0.306***0.345***0.236(0.021)(0.022)(0.023)(0.024)(0.016)ΔRTAijt0.178**0.1600.291***0.225**0.397***(0.073)(0.125)(0.067)(0.088)(0.063)ΔlnPGDPit0.046***0.064***0.042***0.049***-0.034***(0.007)(0.007)(0.007)(0.007)(0.003)ΔlnPGDPjt-0.051***-0.055***-0.054***-0.049***0.025***(0.006)(0.007)(0.006)(0.006)(0.003)Constant-0.041***0.068***-0.031***-0.048***0.092***(0.002)(0.003)(0.002)(0.002)(0.002)Observations2371223712237122371023712R-squared0.0920.0300.0560.0790.055五、结论与建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增加值贸易下引力模型的调适。具体而言,首先基于WIOT,对增加值贸易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然后从增加值出口额和出口增加值率角度,对计算结果进行描述分析;最后通过对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流向的理论方程推导,构建增加值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并进行回归估计。主要结论如下:(1)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能有效处理中间品反复进出关境问题,通过对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贸易流的分解,统计一国出口中由本国创造的增加值。鉴于中间产品贸易分解是增加值贸易统计中的重要环节,根本区别于海关贸易统计,因此适用于海关统计数据的传统引力模型并不能直接用于增加值贸易数据。(2)通过增加

  值出口测算发现,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海关统计对一国真实出口规模的高估程度越大;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出口的增加值率逐渐减少,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间双边出口增加值率趋于稳定。(3)通过对国际贸易中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贸易方程的推导,引入与贸易阻力相关的贸易成本方程,推导出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OLS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国GDP施加系数为1的约束,可得到固定效应模型与一阶差分模型,通过比较,固定效应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双边增加值出口贸易。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修正当前的贸易统计方法,应借鉴增值贸易核算方法统计一国出口真实的获利程度;第二,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强化各国间经贸合作以加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同时加强技术创新,致力于价值链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获利能力。第三,已有基于海关数据对贸易格局的分析或多或少会存在对真实情况的偏误,因此应以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实证模型为基础,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重新考察当前的贸易格局。□[参考文献][1]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2]陈继勇,余罡,葛明.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中国对外贸易统计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6(05).[3]陈雯,李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J].财贸经济,2014(07).[4]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01).[5]王瑞,温怀德.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6(10).

  [6]KoopmanR,WangZ,WeiSJ.TracingValue-AddedandDoubleCountinginGrossExports[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14,104(02):459494.[7]JohnsonRC,NogueraG.AccountingforIntermediates:ProductionSharingandTradeinValueAdded[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2,86(02):224-236.[8]BaierSL,BergstrandJH.BonusVetus,OLS:ASimpleMethodforApproximatingInternationalTrade-costEffectsUsingtheGravityEqu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9,77(01):77-85.

  

  

篇四: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探讨摘要: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对于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至今都是贸易研究中的热门,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的扩展方向也就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的发展重要历程并详细探讨其中的重要文献。关键词:引力模型多边阻力项新贸易理论贸易壁垒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近似,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他们认为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反映了其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则反映了其潜在的需求能力,国家间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吸引带动了国际化分工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流动,而两国的空间距离则代表了双边贸易最主要的阻力因素。在该模型中,两国间的距离即为模型中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tinbergen(1962)中选取了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两国的贸易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额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以解释75%的名义双边贸易额。poyhonen(1963)对1958年的欧洲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截面数据和投入产出矩阵的结构模型,双边贸易空间距离采用国家间货物贸易运输距离这一观测值,同时引进运输成本因素。linnemann(1966)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了重要扩展,引入了内生变量国家人口和虚拟变量贸易协定这两个解释变量,其中实证检

  验得到人口与双边贸易额的负相关关系。而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包括人均收入、运输成本因子、非关税覆盖率指数、双边汇率、人口资本密集度、语言文化、消费者价格指数、领土接壤等等,同时引力模型的研究对象也从货物贸易流动增加到移民流动、净资产流动以及fdi流动等。

  一直到70年代末,引力模型的发展仍为跳出传统经验模型的框架,虽然不断增多的解释变量更好的完善了该经验模型,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仍是该模型的一大软肋。到80年代,较为完善的引力理论模型逐渐形成,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向:

  1、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models,cge),代表有anderson(1979)、bergstrand(1985)、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2004)等;

  2、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其中有要素禀赋理论模型(factorendowmentsmodels),即赫克歇尔-俄林及其拓展模型,代表有bergstrand(1989,1990)、deardorff(1998)等,有李嘉图贸易模型(ricardiantrademodel),代表有eaton和kortum(2002),有规模报酬递增模型(increasingreturnstoscale,irs),代表有helpman和krugman(1985)、evenett和keller(2002);

  3、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heterogeneousfirmsmodels),代表有chaney(2008)、melitz和ottaviano(2008)等。

  一、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anderson(1979)提出了引力模型的一种理论解释,该理论根据

  贸易品及非贸易品的支出方程推导出简易的引力模型,其中支出方程中使用常数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来得到贸易与产出的关系,且假设各地区的需求函数都一致,且各地区生产一种完全分工的产品,也就是阿明顿假设(armingtonassumption),文中还将该模型推广到多国多贸易品以及存在关税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并且提出了双边贸易受到两个地区与他们所有的贸易伙伴平均贸易壁垒的影响。

  而后的bergstrand(1985)认为“价格仅仅是为了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这一观点在贸易流量分析中是不合理的,其实在anderson(1979)中就已经发现价格在多边贸易函数中的重要性。bergstrand(1985)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静态一般均衡国际贸易模型来推导引力模型,该模型将贸易商品价格作为重要的要素分析,沿用了anderson(1979)中的ces效用函数并提出了常数转换弹性(cet)生产函数来构造局部均衡模型,得出的一般化引力模型形式较为复杂,经过几个假设得到简约的引力模型。

  但是,bergstrand(1985)将贸易成本包含的进出口商品价格之中,并没有对贸易成本作进一步的分析,而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2004)将贸易成本因子从商品价格中分离出来,并分析贸易成本因子的主要构成,包括两国距离、自由贸易协定等,加以合理的假设得到了最为接近实证引力模型的结果。模型推导中仍然采用阿明顿假设和ces效用函数,分析了一般均衡中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以及各种贸易成本对双边以及多变贸易的影响。文中还提出

  了非理论项“遥远度(remoteness)”,以及“多边阻力项(multilateralresistance)”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革新,就是在两国贸易模型推广到多国贸易时,考虑的应该是各国两两间的比较贸易壁垒且是两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

  二、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在bergstrand(1985)提出了单一要素的进出口供需方程组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基础之后,引力模型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主要是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中增加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将新贸易理论纳入到引力模型的框架之中,给出了更多的贸易分工以及对差异化产品需求的原因。最早是bergstrand(1989)将引力模型纳入到了国际贸易要素分配理论中,放弃了一般均衡模型中单一要素假设、阿明顿假设以及相似偏好假设,而是基于两种要素、两个产业及n个国家的赫克歇尔-俄林-张伯伦-林德模型(heckscher-ohlin-chamberlin-lindermodel)进行分析,其中出口国的总收入及人均收入可以分别看作为国内资本总量的产出以及国内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禀赋比率)的产出,而进口国的总收入及人均收入的差异可以看作进口国的总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的差异。在该模型下可以看到引力模型与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推导结果是一致的,在计量分析中,发现引力模型可以解释sitc一分位跨国贸易流量变化中的40%到80%。我们可以看出bergstrand(1989)成功地引入了贸易要素分配国际贸易理论,运

  

篇五: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四结论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8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引力模型对于两国间贸易额的说明两国的gdp总量与贸易额呈正相关两国间的距离与贸易额呈负相关即gdp总量越高贸易额就越高两国距离变远则贸易额随之下降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1978年增长了143倍,比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YD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www.jisuan.info。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表1国家香港印度日本韩国台湾印尼泰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南非巴西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贸易总额(亿美元)3414.9664.73294.52563.31689.6662.2697.4631.11611.3510.2417.3676.1881.6599.5857.2513.74846.81223GDP(亿美元)2436.719467.75984411512.74740.28948.53769.924337.833666.525804.219804.47702.219535.63909.124250.517700.815676015420.6距离(公里)197337812102.41106170052283207.98146.7736482258136782858011297417330846011159.49028

  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回归分析。

  表2ModelSummary

  Std.ErroroftheModel1R.810aRSquare.656AdjustedRSquare.610Estimate793.55642

  a.Predictors:(Constant),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该国GDP,(亿美元)由表2可知,两国距离和该国GDP与两国贸易额的相关系数是R=0.810,修正后的判决系数R2值为0.610,说明拟合优度尚好。

  表3ANOVAbSumofModel1RegressionResidualTotalSquares1.802E79445976.7902.747E7dfMeanSquare29010241.8551517629731.786F14.308Sig..000a

  a.Predictors:(Constant),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该国GDP,(亿美元)b.DependentVariable:与该国贸易量(亿美元)在表3的显著性检验中,F检验的统计量的值为14.308,显著性概率p=0.000<a=0.01,说明二元线性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表4Coefficientsa

  Standardized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Model1(Constant)该国GDP(亿美元)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B1584.136.029-.129Std.Error366.505.006.046.798-.434CoefficientsBetat4.3225.112-2.776Sig..001.000.014

  a.DependentVariable:与该国贸易量(亿美元)表4显示出,各国GDP总量和其到北京的距离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值分别为5.112和-2.776,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000和0.014,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说明该国GDP和其到北京的距离对两国间的贸易额是很有影响的,其中贸易国的GDP总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两国之间的距离的影响较GDP影响弱。所以,运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解释引力模型是合适的,并且验证了引力模型中GDP总量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贸易额是有显著影响的。因此,线性的引力模型为:

  lnTij1584.136a1lnYi0.029lnYj0.129Dij

  根据表4,在中国GDP总量不变和两国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他国的GDP总量每上升1亿美元,则其与中国的贸易额平均增加0.029亿美元;在中国GDP和该国GDP不变的情况下,其与中国的距离每增加1公里,则与中国的贸易额就会平均下降0.129亿美元。四,结论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8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引力模型对于两国间贸易额的说明,两国的GDP总量与贸易额呈正相关,两国间的距离与贸易额呈负相关,GDP总量越高,即贸易额就越高,两国距离变远,则贸易额随之下降。

  

  

篇六: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外关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文平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3期

  内容摘要:以异质性企业为标志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推动了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现有的引力模型研究只就贸易领域的某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以贸易理论为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新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引力模型引力方程贸易理论贸易流量

  引言

  传统的引力模型来自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拥有经济总量Yi的i国,其生产的产品、劳动力或者其他要素会被经济总量为Ej的j国的需求所吸引,但是潜在的贸易或者要素流量会由于两国的距离因素dij而下降。按照万有引力定理,两国的流量为:Xij=YiEj/d2ij。

  Tinbergen(1962)是最早使用引力方程来解释贸易流量的经济学家。自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开始将牛顿的万有引力方程引入到贸易领域以来,引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各个领域的研究。由于引力模型在计量上很好地拟合了贸易流量的发生,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但由于从一开始缺乏经济理论基础,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关注。经过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目前引力模型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前人关于引力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然而,国内对于引力模型的研究综述并没有系统的对引力模型的贸易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本文以贸易理论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和对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的述评,以期为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

  Anderson(1979)最早研究引力模型的贸易理论基础,他通过构造“纯支出系统模型”(thepureexpendituresystem)开始了对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早期研究,推导出了最简单的纯支出系统模型引力方程:Mij=YiYj/∑Yj。但该引力方程没有考虑贸易摩擦的存在,这与现实世界极不相符。在此基础上,Anderson后来对模型不断完善,以使得模型能更好地贴近现实世界。至此,学术界开始了多角度的对引力方程理论基础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基于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

  Eaton和Kortum(2002)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从贸易品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模型中任意两国间的贸易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技术上的差异,另一个是两国间的贸易阻力,包括运输成本、关税配额等。

  与李嘉图模型一样,Eaton和Kortum(2002)假设国家间的技术是不同的。生产方面,i国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j商品;关于地理障碍,他们采用Samuelson的冰山成本假设,从i国运输1单位的产品到n国需要生产dni单位的产品。由于考虑的是自由竞争的情况,因此对于n国来说,他在世界市场购买的j商品应该是最低价格。在该价格下,购买者决定购买Q(j)的商品数量来最大化其效用U。为了考证贸易流量与技术和地理障碍等的关系,Eaton和Kortum假设贸易国的生产技术为具有概率性质的随机变量,其服从概率分布Fi(z)=pr[Zi≤z]。再来看价格,不同的国家其价格分布是不同的,可以解出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的价格指数为pn。Eaton和Kortum通过假设n国对每一种产品的平均支出不会因为产品的国别不同而不同,可以得出:Xni/Xn=Ti(cidni)-θ/∑Nk=1Tk(ckdnk)-θ。通过i国的总销售额Qi解出Tici-θ,代入上式,进行整理得到标准的引力方程

  。

  Eaton和Kortum(2002)对引力模型的推导建立在传统的阿明顿偏好假设和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如果不同国家产品间的替代性越强,则贸易流量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地理障碍越敏感。不同于其他的理论,他们认为贸易流量对成本和地理障碍的敏感度依赖于技术参数θ,而非如Krugman所研究认为的偏好参数σ。

  (二)基于H-O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

  Deardorff(1998)基于赫-俄模型进行了引力方程理论基础的推导,他从是否考虑贸易摩擦对贸易产生影响两个角度进行推导。

  在无贸易摩擦的情况下,每一个国家是某些商品的净进出国和净出口国,厂商和消费者是无差异的,产品是同质的,每个产业的厂商生产自己的产品,并在世界市场上出售;消费者在世界市场上随机选择他们的消费量。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是相同并且位似的,因此每个国家花费在产品k上的比例相同,都为βk。根据假设世界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贸易均衡,可以得到j国从i国的进口为:Tij=YiYj/Yw,此为无贸易摩擦的引力模型。放松消费者偏好相同和位似的假设,每个国家在每一种产品上的花费是不同的,βik为i国在产品k的支出份额,αik为i国生产k商品所获得的收入。进一步假设出口国生产的部分与进口国消费的部分并没有关系,λk为产品k占世界总收入的份额,由于生产的份额αik与消费的份额βjk总和为1,所以如果出口国生产的产品份额与世界生产的产品份额相同或者进口国消费的产品份额与世界的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费相同,则可以得到类似无摩擦的引力方程。或者假如λk对于所有的k都是一样的,λk为权重,αik和βjk是不相关的,这样可以得到引力方程的表达式。

  存在贸易摩擦的情况下,假设每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不同的产品,市场上产品的品种数量多于要素的品种数量,运输成本采用Samuelson的冰山成本形式tij。当国际贸易存在贸易摩擦时,无论贸易摩擦多小,则进行贸易的两国在H-O模型下都不可能有要素价格均等(FPE),否则国际贸易不可能发生。由于H-O模型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则生产者在世界所有市场上所面对的为单一价格pi,j国的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为tijpi。

  

篇七: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南开人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盛斌屮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廛明中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斯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耍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般均侧重「•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彊问题。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最问题提供了最令力的分析EHo本文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帚问题,并尝试着从总竜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丨1潜力,尤英是制造品的出丨1潜力;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II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起源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Z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杲成正比,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熨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晟呈正比,而与它们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II国的经济总鼠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II国的经济总磺反映了潜在的碍求能丿J,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Z间贸易的阻力因索。接着,Linnemannn(1966)乂将人II变最加入引力模型。随后,经济学家为了检验贸易政策、历史等I大1素対贸易流杲的影响,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文化联系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空中來。这些变鼠可以被分别归结为助力和阳力因索两类,它们的加入人人丰富和拓展了引力模型的内涵5应用范IR。

  尽t?农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1‘120世纪60年代以來,引力模型己经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屮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它被广泛应用J•测算贸易潜力、鉴别贸易集团的效果、分析贸易模式以及估计边界成本等领域,并较好地解释了在现实屮观察到的一些经济现象。在诸多文献中均能得到如此相似H•貝有连续性的实证结果,确实是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罕见的现象,以致Learner和Levinsohn(1995)称其为“……经济学中仅有的明了而又显著的实证发现之―”

  O

  当然,引力模空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

  Anderson(1979)Helpman和Krugman(1985)■»Bergstrand(1985

  1989)

  以及Deardorff(1995)^7-者的不断发展卜,引力模型的理论根甚已口渐稳固,并由此催生TAK的新的引力

  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分析法的质疑,然而随着板面数1K(或“时

  空数据”)分析浓的兴起,问题得到了很人程度上的解决。

  二、模型

  灵狂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熨以门然对数形式可表述为:

  logXjj=aQ+atlogYt+azlogYj+a、log(Z/Pop)

  +a4log(ry/Popj)+a5logJ..+%

  其屮,Xij为i国对j国的出丨I额,Yi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opi和Popj为两国的人口,dij为两国之间绝对距离,uij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本文的研究冃的,在上述模型的基础匕増加历史因素(如殖民关系)、语言和丈化联系(如是否拥有共同的语言)、地理邻近程度(如是否拥有共同的边界人优惠贸易安排(如是否同属某个贸易集团)、贸易开放程度等解释变届。此外还采用双边人均GDP之差的绝対值(即双边人均收入水平的接近程度)來反映所谓的“林徳效应”,即是否仃重栓的代农性碍求,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町以了反映双边的产业内贸易状况。通过引入上述新解释变磺,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为:

  logX"=a。+4logYi+冬logY.+aJog&/PopJ+a4log(K./Pop.)+a5logdij+a6Aij+a^RTA+azlogIIT+a9COLONY+al0OPENNESS+ittJ

  其中,Aij是虚拟变鼠,当两国拥有共同的边界时取值1,否则取值0;RTA是虚拟变鼠,当两国属F相同的贸易集团时取值1,否则取ffiOI:HT是双边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COLONY是虚拟变磧,当两国仃历史上的殖民关系时取值1,否则取值0;OPENNESS是j国(进II国)的贸易开放度。

  三、样本、数拯与方法

  (一)样本国家范国

  本文将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发达国家)2001年的出II贸易流最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中,选取25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及16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口本、徳国、荷兰、英国、意人利、法国、澳人利一亚、加拿人、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爱尔兰、奥地利:发展屮国家或地区包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马來西亚、印尼、泰国、印度、越南、墨西哥、菲律宾、巴曲、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哥伦比亚19个新兴市场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5个转轨经济体。鉴少数国家之何的贸易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本文的实际观察样木容届为980个观测值。

  Z所以上述妝易模式作为研究刈象主要出「•以卜/匕虑:第一,所选取的40个样本国家(或地区〉是屮国的主耍贸易伙伴,2001年中国対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出II占出II总灵的约75%;第二,上述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转轨国家占据了发展屮国家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2001年的比例约为94%(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02);第三,主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进II限制州施相対较少,特别是对制造品的进II限制程度普遍较低;第四,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一员,采用上述模式进行引力

  

篇八: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曹国延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摘要: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12-

  1文献综述

  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1979)、Helpman和Krugman(1985)、Bergstrand(1989)以及Deardorff(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2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

  )

  ,式中,

  表示

  国家i向国家j出口的贸易量;A是常数项和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表示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

  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

  离,通常用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近似的替代。

  为了估算的方便,取自然对数得到线性形式:

  (

  )

  其中、与为回归系数,

  为随机扰动项。

  在本篇文章中,由于该模型的出口国固定为中国,且所选用的仅为截面数据,因此中国的是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贸易伙伴的GDP。此外,为了考察一些

  制度性安排对贸易的影响,例如是否为东盟成员,引入虚拟变量ASEAN。如果j国是东盟国家,则赋值为1,否则为0。因此,上式的模型被进一步改写为:

  上式即是本文所用的模型。

  3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2005年中国和33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对象。这些贸易伙伴遍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其中,剔除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自经济论坛经济杂谈200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从中国的进口额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首都北京与这些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由www.indo.com网站的距离计算器得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

  (4.49)(27.26)(-

  ,F=256,括号内为T统计值。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高,且各变量也都是显著的。

  该方程可以改写为:

  -

  该函数表明了弹性的含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j国的

  增加一个百分

  点,则中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69个百分点;如果中国与j国的距离缩小一个百分点,则中

  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38个百分点。

  4贸易潜力测算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一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过度贸易”。即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与Q根据模型预测的出口量Q′之间的比值QQ′,如果该比值在1.0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

  首先看中国对其出口有潜力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芬兰、瑞典、匈牙利、波兰、巴西、墨西哥、新西兰等。其中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测算,潜力特别巨大的国家为印度、土耳其、丹麦、法国、瑞典、波兰、巴西、墨西哥等国。

  其次,来看中国对其出口超出根据引力模型预测值的国家,它们分别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南非、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联邦、智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其中需要要说明的是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远超过预测值,因为巴拿马地理位置特殊,是沟通太平洋、大西洋之间最方便的通道,很多远洋贸易都经过巴拿马。所以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高于根据引力模型算出的值。同时中国对荷兰的出口也大大超过预测值。这是因为荷兰是欧洲的水路门户,很多到欧洲的远洋贸易都经过荷兰。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大大超过模型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在模型估算时,采用中国首都北京与美国首

  

篇九: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制度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恒【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9(038)02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制度距离;服务贸易出口;引力模型【作者】李恒【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

  0引言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多年位居世界前列的背景下,中国对服务贸易的关注程度愈发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以及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越来越密切,中国服务贸易额几乎年年上涨。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130亿美元,相比较1993年的226亿美元增长了将近35倍,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为7.71%,其中服务出口额2015年达到了2882亿美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9.7%。伴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虽然中国服务贸易规模日益增长,但

  是中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仍然是居高难下,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更是达到1971亿美元,这也与中国商品贸易顺差和整体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反差。不难看出,相对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比较晚,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业在国家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服务出口贸易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戴翔(2013)运用增长边际分析法,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份额分解为价格、种类和数量[4]。许和连和成丽红(2015)则认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为主[5]。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已经成为研究双边对外贸易的常用分析工具。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上,近期人们开始通过添加制度质量指标来考察各国国内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趋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通过应用引力模型的研究发现,各国制度的优劣对双边贸易有显著影响,制度相似的国家间贸易量较大。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增加解释变量的方法扩展标准模型或是对标准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修正,如Leamer(1974)引入人均收入变量、Grunfeld和Moxnes(2003)引入贸易限制指数变量、Kimura和Lee(2004)将语言、国家地理距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因素考虑进引力模型中。Francois(2001)则对模型进行修正,选用双边国家人均GDP和绝对距离作为解释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引力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制度距离最早是由Kostova(1996)提出来,她把制度距离定义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环境差异[1]。西方学者则主要是从制度距离视角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Gaur,2007;Schwens,2011;Salmon,2012;JongmooJayChoi等,2014),将制度距离引入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新领域[2]。潘镇(2006)认为一些难以直观看见的贸易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完善的制度和制度

  差异导致的[6]。魏浩(2010)在研究制度差异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时,也将制度因素加入到引力模型中进行考察[7]。可见,中国对外贸易不仅受传统的经济因素影响,制度因素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文献研究还停留在对国际投资和货物出口贸易的研究中,从具体的服务贸易出口数据来研究该问题的文献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制度距离引入到研究中国服务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中,采用2009-2016年间中国对34个国家出服务口贸易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衡量制度距离的各指标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1模型设定及变量含义鉴于本文的探究方向,必然会在基本引力模型中加入测度制度距离的各项指标。本文所选取的制度距离指标主要包括BusinessFreedom(BF)、TradeFreedom(TF)、FisicalFreedom(FCF)、FreedomfromGoverment(G)、MonetaryFreedom(MF)、InvestmentFreedom(IF)、FinansialFreedom(FF)、PropertyRights(PR)、FreedomfromCorruption(FC)、LaborFreedom(LF)十个指标。本文制度距离主要通过计算两国在各个指标上得分之差的绝对值,最终设立如下扩展的引力模型,作为研究制度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的计量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EXPcjt表示在t年中国对j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α1、α2、α3、α4和β均为待估参数,Ucit为随机扰动项,Xit为各制度距离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GDPct(t时期中国的名义GDP总量)、GDPjt(t期贸易国j的名义GDP总量)、DPGDPcjt(t期中国和j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差的绝对值)、LnDIScj(中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DBFcj(中国和j国在企业运营自由度上的制度距离)、DTFcj(中国和j国在贸易自由度上的制度距离)、DFCFcj(中国和j国在财政自由度上的距离)、DGcj(中国和j国在政府自由度上的距离)、

  DMFcj(中国和j国在货币政策自由度上的距离)、DIFcj(中国和j国在投资自由度上的距离)、DFFcj(中国和j国在金融自由度上的距离)、DPRcj(中国和j国在产权上的距离)、DFCcj(中国和j国在廉洁自由度上的距离)、DLFcj(中国和j国在劳动自由度上的距离)。2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从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获取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从WEO数据库获取各国的GDP和人均GDP。3实证结果分析本文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计量回归结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LnGDPctLnGDPjtLnDPGDPcjtLnDIScjDBFcjDTFcjDFCFcjDGcjDMFcjDIFcjDFFcjDPRcjDFCcjDLFcj0.4741800.7704881.329706-0.1097000.0081720.048221-0.000777-0.0085250.038717-0.0104380.026840-0.0010640.000114-0.0040170.1313560.0340770.1746980.2059420.0072740.0160530.0067710.0039030.0133230.0055280.0071180.0062460.0067990.0054583.60988022.610387.611465-0.5326741.1233583.003950-0.114812-2.1843072.905885-1.8881953.770465-0.1702970.016701-0.7359090.00040.00000.00000.59490.26270.00300.90870.03020.00410.06050.00020.86500.98670.4627R2和调整的R20.923714和0.918439表2模型检验结果检验方法LLC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统计量相伴概率-20.77260.0000118.5180.0000126.2420.0000从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R2和调整后的R2均达到0.9以上,说明模型和数据之间存在较好的拟合关系,并且除LnDIScj和DLFcj外其它解释变量均达

  到较高的显著水平,表明扩展的引力模型可以较好地反应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决定。利用LLC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对面板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种种检验均显示P值不超过1%,说明没有伪回归现象。综观表2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①从LnGDPct,LnGDPjt,LnDPGDPcjt和LnDIScj四个变量回归系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进口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大小与中国和其他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国与进口国人均收入差值的绝对值呈正向关系,而与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呈反向关系,距离越远,出口额就越小。这一结果不仅与我们预期一致,而且也符合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国或地区主要为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事实。②贸易自由度距离DTFcj、财政自由度DFCFcj和投资自由度距离DIFcj系数符号均为负,表明中国与进口国在这三个自由度方面的差异都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有着负向影响,距离越大,中国对其服务贸易出口额越小,距离越小,出口额则越大,与我们预期一致。我们发现DTFcj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中国进口国对外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对中国出口服务贸易影响最显著。而货币自由度距离DMFcj和金融自由度距离DFFcj系数均为正,表明中国与服务进口国的货币自由度距离和金融自由度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有促进作用,这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从2010~2016年7年间货币自由度分值排名总是徘徊在所有进口国的后三位,而金融自由度分值始终保持30,且所有服务贸易进口国的这一得分都比中国要高,因此货币自由度距离DMFcj和金融自由度距离DFFcj系数均为正反映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更偏爱较高的货币政策自由度。③政府的开支距离DGcj符号均为负,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并且DGcj系数0.008525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政府支出的开支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出

  口有抑制作用,及距离越大中国对其服务贸易出口将减少,距离越小中国对其服务贸易出口将增大;对于企业运营自由度距离DBFcj和劳动自由度距离DLFcj变量,从实证结果来看,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种制度距离样本数值比较小导致的。④政府廉洁度距离DFCcj的符号为正,法律制度距离DPRcj的符号为负并与我们与预期一致,但是这两个指标的系数都不显著。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相对于不一样的制度差异都会产生反应,但作用机理却各不相同,在贸易自由度,投资自由度和政府自由度上制度距离的增大会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量下降,具有负面影响;而在货币政策自由度,财政自由度和企业运营自由度上的制度差异越大则越有利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二者差异的扩大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积极作用。各个制度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的总体效应体现了制度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总效应,与中国制度水平有差异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效应。4结论与启示4.1结论首先,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必然要将制度距离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因为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不仅包括本文第三部分所讨论的资源因素和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同样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言之,各国的税收制度、资本管制制度、进出口政策、贸易壁垒以及市场开放程度都不尽相同,而这些制度差异会对服务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其次,由实证分析可清楚看到,不同类型的制度距离对中国服务贸易产生的影响程度和效应都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所有制度距离变量中,对服务出口贸易影响程度最显著的是贸易自由度。4.2启示服务型国际贸易公司在进行对外出口时,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制度环境并与本国的

  制度环境进行全方位比较,发现两国之间的制度环境差异程度,尤其是当地贸易自由度、投资自由度、货币自由度和金融自由度与本国的差距,尽量选取与本国制度环境差异不大的国家进行服务贸易出口。对于中国来讲,为了进一步加深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服务贸易出口,就要继续开放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资本管制政策也应当适当放松。同时,也要健全国内的法制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国也需要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改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KostovaT.SuccessOfTheTransnationalTransferOfOrgnaizationalPracticesWithinMultinationalCompanies[D].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1996:9-21.[2]GaurASandLuJW.OwnershipStrategiesAndSurvivalOfForeignSubsidiaries:ImpactsOfInstitutionalDistanceAndExperience[J].JournalofManagement,2007(4):611-636.[3]Francois,2001,TheNextWTORound:North-SouthStakesinNewMarketAccessNegotiations[M].Adelaide:Center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tudies.[4]戴翔.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数量、价格及种类分解[J].国际贸易问题,2013(9):101-110.[5]许和连,成丽红.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转型吗——基于要素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01):25-35.[6]潘镇.制度质量、制度距离与双边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6(07):45-52.[7]魏浩,何晓琳,赵春明.制度水平、制度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31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0(05):18-34.[8]陈丽丽,龚静.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制度因素与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研究——基于49国之间双边服务贸易流量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1):132-143.

  

  

篇十: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原刊地名】杭州【原刊期号】200206【原刊页号】17〜20【分类号】F52【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复印期号】xx02【标题】【作者】刘青峰/姜书竹【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摘要题】研究与探讨【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

  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

  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

  贸易引力模型”,所选

  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

  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

  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基本模型

  是

  Tij=A(Y[,i]Y[,j]/D[,ij])

  ⑴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

  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

  所提出的垄断竞争条件下发达国家之间有关产品多样性的产业内

  贸易的情况,后者则研究基于Heckscher-Ohlin所提出的自然禀

  赋决定比较优势条件下的有关非竞争性产品的产业间贸易。两者

  的研究其实是考察产品的互补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

  产品的互补性也是决定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因素。贸易引力模型相

  应地取得以下形式

  LnT[,ij]=a+B[,1]Ln[Y[,i]3]LnD[,ij]+B[,4]TCI[,ij]+e[,ij]

  •丫口]]+B[,2]Ln[(Y/P)[,i]

  -(Y/P)

  其中Ln表示自然对数;aB[,i](i=1,2,3,4)表示各变量的

  回归系数;e[]是回归误差;P代表人口;

  TCI[,ij]=刀凶,ki]xM[,kj]]/[

  刀X[2,kj]x代表产品][1/2]

  的互补性程度;k代表进行贸易的商品;X[,ki]代表国家出口商品K占总出口的份额;M[,kj]代表国家进口商品K占总进

  口的份额。另外,Frankel(1997)强调了像贸易伙伴之间是否具有陆

  地相连性等地理运输的便利,Garman(1999)、Wall(1999)和

  Tamirisa(1999)还考虑了经济一体化措施、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等

  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其中Sohn,Chan-Hyun的

  模型具有代表性,表达为

  LnT[,ij]=a+B[,1]Ln[Y[,i]

  •Y[,j]]+B[,2]Ln[(Y/P)[,i]

  3]LnD[,ij]+B[,4]TCI[,ij]+APEC[,ij]+

  -(Y/P)

  式中APEC[,ij]指贸易伙伴是否为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用于衡量制度安排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本文则受上述文献的启发,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研究条件的约束,假设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由各方的经济规模、人口、空间距离、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决定或影响,即

  T[,ij]=f(Y[,i],Y[,j],P[,i],P[,j]],D[,ij],S[,ij])=A

  /P)[,i]]

  •(Y/P)[,j]][Y]•D[8,i(4)•e[SijZ]

  -(Y[,i]Y[,j]

  对(4)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形

  式

  LnT[,ij]=a+BLn[Y[,i]•Y[,j]]+YLn[(Y/P)[,i]

  D[,ij]+ZS[,ij]+£[,ij]

  (5)

  (Y/P)[,j]]+

  其中S[,ij]为制度安排变量,aBYZ是回归系数,&为误

  差项。

  [,ij]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它被认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本文

  采用贸易引力模型这一分析框架,一方面是因为它运用灵活、计算

  简单而且能解释传统的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实际贸易现

  象;另一方面是据有关研究显示,贸易来自于需求,而需求又取决

  于收入,因此贸易双方的

  GDP人均

  GDP与贸易额正相关;空间距离的存在显然增加了商品的运输成

  本,也可能因此阻隔贸易的信息交流,因此与双边贸易额是负相关

  的;至于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会影响贸易额,是因为贸易作为一种

  交易,存在大量的科斯意义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必然能够

  降低交易费用。

  二、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运用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依据方程(5)进行线性拟合,

  得到以下结果:

  附图

  三、结果分析

  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中国2000年外贸状

  况的重要因素确实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

  离和制度安排等,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决定了中国外贸规模

  的基本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反映经济规模的GDP总量比反映国民收入水平的人均

  GDP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有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

  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

  GDP总量决定,则说

  明这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尚处于低级阶段,也就是说,该国参与国际

  贸易的商品主要的是资源型的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相反,如果一

  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人均GDP决定,则说明该

  国的贸易结构已经处于高级阶段,

  同时也

  意味着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样看来,中国

  要想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赢得应有的地位将还有一段漫长的艰辛道

  路。

  第二,作为决定双边贸易规模的负相关因素,空间距离的阻隔

  作用依然存在,但阻隔力度有所减弱。据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空

  间距离的阻隔系数一般在

  -到-之间。通常的理

  解是,空间距离越大则运输成本越大、信息交流越困难、相互的文

  化差异也就越大,从而限制了相互的贸易往来。距离阻隔系数的变

  小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外贸活动受益于运输技术的改进,或者社会信

  息化的提高,或者是目前中国贸易商品的种类不是很受运输成本的

  约束,这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贸易伙伴间的制度安排对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巨大,这

  一点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本研究用于衡量制度安排效应的指标仅

  仅考虑中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和中国一样处于亚太经合组织,而实际

  上影响双边贸易状况的制度因素在当今时代是如此之多,这又是一

  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还是给我们足够

  的启示,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种组织、社团将在促进中国外贸发

  展方面拥有广阔的舞台。

  另外,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的经验方程

  T[,ij]=f(Y[,i],Y[,j],P[,i],P[,j]],D[,ij],S[,ij])=e[]

  (Y[,i]Y[,j])[][(丫/

  •

  P)[,i]](Y/P)[,j]][]D[-,ij]e[]・

  我们计算出中国2000年与前30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预测

  值,将实际贸易额与预测贸易额相比较,再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

  2000年中国前30位贸易伙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再造型。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

  按模型分析已经用完,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大

  于或等于,与这种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

  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

  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有香港、德国、美国、英国、印尼、伊朗、荷

  兰、俄罗斯和阿曼共计

  9

  个国家或地区。

  二是潜力开拓型。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双边贸易的潜力尚

  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双边贸易的空间,实际双边贸易额与

  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在到之间,与这种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

  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借鉴处理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同时注

  意开拓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

  台湾、马来西亚、沙特、新加坡、泰国、阿联酋、比利时、法国、

  意大利、巴西等12个国家或地区。

  三是潜力巨大型。按模型分析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

  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

  额的比值小于或等于,如印度、菲律宾、越南、西班牙、芬兰、瑞

  典、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9个国家或地区。中

  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

  四、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在将来就如何扩大双边贸易,进

  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个方面是强化积极因素、转变消极因素。从上文的分析知

  道,扩大双边贸易的积极因素有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和

  某些制度安排,消极因素是贸易伙伴之间的空间距离及众多的贸易

  壁垒。对中国来说,强化积极因素首先在于提升产业水平,改善贸

  易结构。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多的

  是竞争关系,而与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因此决定双边贸易

  额的经济规模因素比人均国民收入因素贡献大得多。这就意味着中

  国必须努力提升产业水平、改善贸易结构。比如目前应当抓住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对信息

  产业的投入。如此一则可以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善贸易结

  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二则能够进一步弱化空间距离的阻隔效应,

  节约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

  强化积极因素还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各种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中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应当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尽可能地扫除阻碍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不公平待遇;同时,积极加入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果中国能够抓住历史给予的机会,在东盟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将为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消极因素除了上文所述的消除贸易壁垒以外,可以采取一

  切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地理上的空间距离我们不能更

  改,但是我们可以培育、发展我国的贸易伙伴。中国有漫长的边

  界,周围有众多的邻国,如果与他们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空间距

  离的阻隔作用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弱化。

  中国扩大双边贸易、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二个方面的努力

  是有针对性地巩固已有的国际市场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巩固已有

  的国际市场重点在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贸易伙伴的市场。这两类贸易

  伙伴大多是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它们是中国初级产品

  的出口市场和高级产品的进口市场,巩固这市场对我国具有重大的

  意义。

  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一般说来重点在于第三类贸易伙伴的市

  场。但如果做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每种类型

  的贸易伙伴中都有与之扩大双边贸易规模的可能。

  表一2000年中国与前30位双边贸易伙伴的有关数据

  附图

  比如第一种类型的英国,虽然实际贸易额是预测贸易额的倍,

  但与贸易条件类似的德国相比,

  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这说明英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第二类贸易伙伴中的日本也是

  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国与它的经

  济关系应当不亚于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但实际贸易额与预测贸

  易额的比例不但远低于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比例,而且只达到预测贸

  易额的,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又如台湾,它是中国的一部分,经济水平与中国的香港相似,但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和大陆与香港的经贸关系相比,情况大相径庭,其中政治原因可能是最大的障碍,如果这个障碍得以解决,相信双方的贸易额会有巨大的增长;在我国的第三类贸易伙伴中,瑞士、加拿大、菲律宾的国际市场尤其值得重视。中国与瑞士的贸易水平是30个贸易伙伴中最低的一个,实际双边贸易额只有预测贸易额的45%,也许其中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无论如何存在极大的发展潜力。

  总之,如果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有利因素得以发挥,不利因素得以排除,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贸易伙伴的特殊情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中国的对外贸易将有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①Poyhonen,Pentti(1963),ATentativeModelfortheVolume

  ofTradeBetweenCountries,WeltwirtschaflichesArchive,,②Helpman,E.(1987),lmperfect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Trade:EvidencefromFourteenIndustrialCountries,JournalofJapaneseandInternationalPress,Cambridge,MA.

  ③Deardorff,(1995),DeterminantsofBilateralTrade:DoesGravityWorkinaNeoclassicWorld?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5377.

  ④,RegionalTradingBlocsintheWorldEconomic

  System,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Washington,DC.

  ⑤GarmanGeorgeandDeboraGilliard(1999),Economic

  IntegrationinTheAmericas:1975-1992,TheJournalofApplied

  BusinessResearch,

  ⑥WallJ.,Howard(1999),UsingtheGravityModeltoEstimate

  theCostsofProtection,January/FebruaryReviewofFederalBank

  ofSaintLouis.

  ⑦Tamirisa,Natalia(1999),ExchangeandCapitalControlas

  BarrierstoTrade,IMFStaffPapers.

  ⑧Sohn,Chan-Hyun,AGravityModelAnalysisofKorea's

  TradePatternsandtheEffectsofaRegionalTrading

  Arrangement,2001,⑨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1年7月版,P182。

  ⑩本文的数据来源分别是: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选取中国2000年最大的贸易伙

  伴30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得到2000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额,并将贸易额换算成统一计量单位:万美元。计算发现,

  该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总额达亿美元,是中国当时对

  外贸易总额亿美元的

  %,反映了我国

  对外贸易的概况。

  从《世界经济年鉴2001》查阅贸易伙伴的GDP、人口

  数据,这主要考虑到数据的相对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时也作了必要的单位换算。在此基础上计算各贸易伙伴当年的人均GDP,单位为万美元/人。

  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以双方首府地理上的空间距离计算,这可能与实际的贸易状况有出入,但考虑到选用其它计量标准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以及操作的简便,本文还是采用选定的计算标准。该项数据来源于INTNET的各网站资料。

  制度安排变量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出现,这里用于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是否因为共存于同一个世界或区域经济组织之中而具有促进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本文考察中国的贸易伙伴是否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如果是则S[,ij]=1,如果不是则S[,ij]=0。

  

  

篇十一: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来由。引力模型已经被很多学者专家研究拓展,并且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如研究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我认为不同领域的引力模型以及万有引力模型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考虑的因素不同,导致模型的变量不同,不同领域的模型也就不一样。

  我觉得引力模型是一个比较简单应并且有很大用处的模型,因为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G和半径r参数的定义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可以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不同的问题。比如在贸易领域中质量就是各自的经济规模(GDP,而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在市场分析领域中质量就是两地的人口数量,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所以这个模型能很方便的应用到很多问题上,其基本形式都以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随着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下面我将比较详细的介绍引力模型在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与其理论不同,不是先从各种贸易理论中推演出来,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即先有实证研究后是理论研究。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

  贸易领域的是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nTinbergen(1962,他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向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

  其简单的引力方程表达式为(Deardorff,1995。引力方程表示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经济总量成正相关,而与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成负相关。

  Mij=AYiYj/Dij

  引力方程Mij表示国家i、j间的双边贸易流量,Yi、Yj分别表示i、j国的GDP,Dij表示两国的经济中心距离,A为比例常数。

  为了方便估计该模型基本表式为:Mij=aYibYjcDijdAije。其对数表达式为:lnMij=lna+blnYi+clnYj+dlnDij+elnAij。其中:Mij表示一定时期i国从j国的进口额,YiYj分别为i,j两国在该时期的GDP,Dij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ij为其他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泽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2000、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2001、骆许蓓《论双边贸易研究中重力模型的距离因素》(2003等分别应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泽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里邻近程度、政治关系以

  及“距离”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很多外国学家对引力模型就行研究发展修正,找出了很多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

  引力模型原理简单,数据适用,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的扩展。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篇十二: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helpman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andWinters,2001)。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

  摘要:引力模型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实证研究常用的工具和方法。首先,从引力模型被引入到经济社会研究开始论述,介绍了引力模型的主要形式。其次,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了引力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是密切的,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可视为联结两门学科的桥梁。将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应用于经济学,首先要归功于雷文茨坦(E.G.Ravenstein,1880)和赖利(Reilly,W.J.1931)。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在1880年将引力模型用于人口分析,首开了将牛顿引力模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先河。但是,真正将引力模型推广到整个社会经济研究中,却是赖利所提出的赖利公式。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赖利公式是如此地广为人知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以至于被经典教科书称为定律,即零售引力的赖利定律(ReillyLaw)。引力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分析中,特别是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工具。引力模型便于实证分析,是它吸引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学中的引力与物理学的引力所依据的原理不同,物理学中的引力依据是牛顿第一定律,即万有所谓距离衰减原理,是指如果各经引力;而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所依据的则是距离衰减原理。济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其作用的强度将随着彼此间距离的增加而减低,又被地理学家称“地理学的第一法则”。二、引力模型的诸种形式引力模型起源于19世纪,但自从赖利公式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所重视以来,引力模型便被不断细化和具体化,以便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一)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1]1.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

  Tij=kQλ

  ij

  Qβ/dα

  ij

  其中,Tij表示j点对i点的引力大小;Qi、Qj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等来表示;dij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α、β、λ为系数。2.多点之间的一般化引力模型在现实社会中,一点往往与多个点发生联系,对质量、距离等的衡量不能简单的用一、两个指标来说明,因而,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有模型:

  Tij=f(V—i,W—

  j

  ,S—)

  ij

  其中,V—i代表起点性质的向量,W—j代表终点性质的向量,S—ij代表具有空间性质的向量。

  

  

篇十三: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

  导致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而为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的人群对商品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并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推动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两个国家中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收入差别越小,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巴拉萨(1986)、库莱姆和兰德伯格(1986)把收入分配方式与产业内贸易联系在一起,指出即使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两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有可能导致相互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家规模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国家规模较大时,它为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差别化产品提供了条件,使得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与国家规模变化之间表现出正向关联的变动关系。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罗特斯切(Loertscher)和沃特尔(Wolter,1980)研究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强度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的大小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费斯特纳和赫尔姆特(ForstnerandHelmut)选取47个国家的9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GDP绝对差额的负数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早期的研究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消费偏好多样化,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诸现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阐释。直到格林纳威在《地区贸易安排的经济问题》一书中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详尽的论述: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的一项研究表明,1980—1994原欧共体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出现大规模增长,其中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由最初的53%提高到63%。

  此外,从区位角度看,国家地理位置直接影响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似乎要远远大于其对产业间贸易的影响。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人们对同一产品不同变体偏好所拉动的,这种对产品变体偏好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交叉弹性的强弱。空间距离缩短所导致的产品价格下跌,无疑将会提高这些变体产品间的交叉弹性系数,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Amiti&Venables,2002)。不仅如此,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也便于开展边境贸易,边境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大。地理因素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般关系应该是,距离越远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距离越近的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巴拉萨对美国与其37个贸易伙伴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表明,存在共同边界的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较高,贸易伙伴间的距离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高达0.485。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对象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很少。与国外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相对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明显落后。大多数实证研究只是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做简单的测算,一些学者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作回归分析,认为规模经济(徐娅玮,2001)、产品多样化、外商直接投资(马剑飞、朱红磊,2002)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然而对于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包括其深刻政策含义探索的相关文献却寥寥无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

  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利用翔实的贸易数据,具体考察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状况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在国际贸易的计量研究领域中,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与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模型一直以来都是计量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两大课题。196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第一次提出了双边贸易流量计量模型的简约形式。他认为,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Tij=A(YiYj/Dij),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1966年,Linnemann在原有的贸易流量计量模型中第一次把优惠贸易协定这个虚拟变量加入方程,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引力模型的理论涵义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Grossman(1998)发现专业化生产是引力模型得以存在的理论前提。Feenstra,MarkusenandRose(2001)使用Rauch(1999)的贸易分类方法,证明引力模型能成功的运用到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贸易。在本文中,我们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引力模型作适当的改进,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假定各国专业化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各国消费者有着相似的需求偏好,贸易是无摩擦的,即零关税和零运输成本,各国消费的产品将根据它们的相对购买力(GDP)而定。i=1,2,…C代表不同国家;k=1,2,…N代表不同种类的产品;kiy表示国家i生产的k类商品的数量。由于假定产品各国同价,kiy实际上可以代表产品k在国家i的产值。各国的GDP可表示为Yi=∑=Nkiky1,全世界总GDP可表示为Yw=∑=C

  iiY1,用sj表示国家j在全世界总消费中的比重,国家i向国家j出口产品k的数量可以表示为ikjijkysX=,国家i

  向国家j的出口则是所有k种产品出口总和即

  ∑∑======kkjiwijwijijikjijkijXYssYYYYsysX

  X

  一国的出口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对数线性方程来表示:

  )ln()ln()ln()ln(jiwijIIIX++-=

  由于ln(Iw)项在研究双边贸易时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既定的,因此该方程表明,一国的出口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收入决定的。将等式中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相加,我们可以得到:

  jiwjiijYYYXX⎪⎭

  ⎫⎝⎛=+2这是根据引力方程所做的一个最简单的推论,该推论有很多实际运用。其中,赫尔普曼(1984)将国家规模差异引入模型,证明了在由两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体中,规模差别很大的国家要比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小得多。

  假设把这两个国家所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称为区域A,则A的GDP可以表示为YA=Yi+Yj。两国相对于区域总GDP比重为siA=Yi/YA,A相对于全世界GDP的比重sA=YA/YW。公式又可变形为AjAiAAjiijsssYXX2/)(=+。由于siA+sjA=1,2siAsjA=1-(siA)2-(sjA)2,将此代入上述方程,可以得到A的区域内贸易为,

  ⎪⎭⎫⎝⎛-=+∑∈AiiAAAji

  ijssYXX2)(1

  赫尔普曼将模型拓展为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公式中的))(1(2∑∈-AiiAs

  项被称为国

  家规模差异指数(SizeDispersionIndex)。该指数证明国家的相对规模会如何影响贸易量。当研究双边贸易时,si+sj=1,两国的收入总和既定,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家差异指数将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方程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

  ()()ijjiijjiji

  ijDispersionssYYXXlnlnlnβγα+++=⎪⎪⎭

  ⎫⎝⎛++按照格鲁贝尔与劳艾德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界定,产业内贸易值是进出口的重叠部分——相当于“贸易重叠”(TradeOverlap),

  即IIT=2∑=niiiMX

  1),min(Xi>Mi,IIT=2∑=niiM1Xi<Mi,IIT=2∑=niiX1

  产业内贸易GL指数被描述为∑=⨯+=niiiiiMXMXGL1

  100)/(),min(2

  由上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计量方程,在一般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适当的外生变量,构造了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如下式:

  μββββββββα+++++++++=COMLnDISTDISPDISPLnPGDPLnPGDPLnGDPLnGDPLnIIT87261524132211其中,IIT代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值或者产业内贸易指数;GDP1和GDP2分别是反映两国市场大小GDP值;PGDP1和PGDP2则是反映两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值;DISP1和DISP2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国家差异指数及收入差异指数,DIST表示两国的地理距离,COM是虚拟变量,反映两国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如果两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则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μ是残差项。

  3、实证检验

  根据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和重要性原则,本文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英国、法国及我国这9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是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地,不能真实地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我们采用联合国的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SITC三位数视为一个产业,计算2003年任意两个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值及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该表是一个99⨯的矩阵,矩阵的右上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矩阵的左下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值(亿美元),所有结果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www.unstats.org汇总计算所得。2003年各国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及人口数据来自www.worldbank.org,并以此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用各国首都间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www.indo.com。

  表12003年9个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

  由上文构造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我们以产业内贸易值为因变量,两国的GDP、人均GDP(PGDP)、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和人均收入差异指数(DISP2)和区域差异(COM)为自变量,做OLS回归分析。采用逐项剔除的回归分析方法,剔除统计结果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对回归方程有着最好解释力的几个变量。它们分别是GDP1(本国的GDP)、GDP2(贸易国的GDP)、COM(区域一体化)、DIST(地理距离)、DISP1(国家规模差异指数)。以上述变量作为方程的解释变量,常数项的t检验值无法通过检验,换成不含常数项的方程继续做回归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表2),拟和优度系数R2高达0.992,调整R2系数也达到0.984,F值为386.441,对方程有着良好的回归效果。同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都符合显著性检验标准(见表3)。其中GDP1的回归系数为0.745,t检验值为10.42;GDP2的回归系数为0.512,t检验值5.535,表明本国和贸易国的市场规模与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本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越高,贸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商品的出口和进口都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也就越可能发生。DISP1的回归系数为4.021,符号为负,t检验值为-4.873,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值越高,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如,美国和日本、德国、英国的产业内贸易值都将近500亿美元,而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值也仅为300亿美元。此外,方程中COM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033,t检验值2.617,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理论假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显著提高。例如,美加贸易是所有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最高的,达到2265亿美元,法国和德国的产业内贸易总量也将近达到1000亿美元。

  表2模型总体检验

  表3回归系数检验

  接着,同样采用上述方法,以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在0—1之间,而回归方程可能会预期超过这个范围的值,有学者提出用逻辑转换(logistictransformation)的思想,而Greenaway和Milner(1986)提出,如果研究的目标是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则没有必要进行逻辑变换。基于这一点,我们依然对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做OLS回归。

  计量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人均GDP(PGDP1、PGDP2)、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COM(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五个变量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同样,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效果不佳,继续使用不含常数项的方程做回归检验。如表4所示,不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优度系数R2高达0.976,调整R2系数0.953,F值为126.644,回归效果显著提高,White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209,可认为模型无异方差。同时方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见表5)。PGDP1的回归系数0.038,t检验值3.571;PGDP2的回归系数0.072,t检验值为3.767,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大致吻合。两国的人均收入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均收入越高,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越大,以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就越容易发生。地理距离(DIST)变量的回归系数0.074,符号为负,证明两个国家地理位置越近,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的回归系数达到0.349,符号为负,t检验值-2.737,规模相近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与先前检验相同,COM同样是方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最高,达到0.128,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一旦两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产业内贸易指数将增加13%。

  表4模型总体检验

  表5回归系数检验

  4、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作因素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第一,我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低,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产业间贸易。由于经济水平、人均收入与消费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仍存在着很强的比较利益关系。

  第二,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也越大。国家规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内贸易有着很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比较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不断趋同,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比重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第三,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成本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邻近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空间。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缓慢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内分工与交换的发展,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大大提高产业内贸易在各成员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同时我国还需要更广泛的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深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获得以规模经济为导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态收益。

  参考文献:

  (1)Amiti,MaryandAnthonyJ.Venables,(2002)‘TheGeographyofIntra-industryTrade’inP.J.

  LloydandHyun-HoonLee(eds.),FrontiersofResearchinIntra-IndustryTrade.Basingstoke:Palgrave,forthcoming.

  (2)B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TheManchester

  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Vol.33

  (3)Dixit,A.andStiglitz,J.E.,“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tiy”,

  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67.

  (4)Greenaway,AandMilner,C.R.,“TheEconomicsofIntra-industrytrade”,BasilBlackwall.

  (5)Grossman,G.,andHelpman.,Thepoliticsoffreetradeagreements.AmericanEconomic

  Review,vol.667.

  (6)Grubel,H.G.andLlyod,P.J.,“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

  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Macmillan

  (7)Helpman,E.,“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esenceofProductDifferentiation,Economiesof

  ScaleandMonopolisticCompeti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Vol.11.

  (8)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

  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9.

  (9)Krugman,P.,“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Vol.81.

  (10)Krugman,P.,“RethinkInternationalTrade”,MITpress

  (11)Linnemann.H,“AnEconometricStudyofInternationalTradeFlows”,AmsterdamNorth-

  HollandPublishingCompany.vol.75.

  (12)Tinbergen.J.,ShapingtheWorldEconomy,AppendixVI,“AnAnalysisofWorldTrade

  Flows.”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Vol.35.

  (13)Rauch,J.E.,“IncreasingReturnstoscaleandthePattenof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26.

  (14)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15)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6)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Abstract:Intra-industrytheoryisanewtheoryininternationaltradefield.Inpractice,intra-industrytradedoesgreathelptopromotethecountry’sdevelopmentoftradeandeconomy.ThispaperreviewsthepertinentliteraturesandmakesanempiricalresearchonthefactorsofChina’sbilateralintra-industrytradebytheuseofthegravity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ofintra-industrytradei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economiccapacity,nationalincome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butnegativelywithscaleandincomedisparityandgeographicdistance.ThisprovidesatheoreticsupporttoChina’sparticipationininternationallabordivisionandtradepolicyselection.

  Keywords:GravityModel,Intra-industryTrade,BilateralTrade

  

篇十四: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

  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

  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多数采取增加新变量,或者结合其他概念拓展引力模型,如旅游引力模型,时空引力模型等,较新的研究集中于引力模型在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一•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和文献综述

  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世界经济

  谷克鉴(200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认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

  适当增设外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

  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

  ;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

  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最后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

  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

  2.

  史朝兴:引力模型在国

  际贸易巾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南开经济研究

  史朝兴(2005)对前人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类,将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

  推导分为两类:第一,不基于任何贸易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

  包括支出系统法,一

  般均衡法,多边阻力法,第二,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包括报酬和垄断竞争的引力模型。

  H-0模型,基于H-0、规模

  3.

  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

  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朱道才(2008)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作者认为关于引力模型的未来研究上,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理论基础的加强和

  补充,二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延伸。

  二•引力模型在中国东盟贸易中的应用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特区经济

  吴思敏等(2006)研究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通过在贸

  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即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

  GDP的差异,从而证明了由于需

  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

  [1]。

  5.

  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

  贸易中的实证分析

  亚太纵横

  单文婷等(2006)将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定量分析中,

  利用2000-2004年

  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GDP、人均GDP和距离等基本变量的基本引力模型,增

  加

  了华人人口、通用华语等变量,得到了扩展的引力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来预测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

  增长率[2]。

  IDT”=7,135+0.727hiY.Yj+O,23OhiPCY,PCYj-

  1.046hidy+0.59511U1guage+().257hiHR

  (工弋5)

  6.静态贸易效应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

  陈汉林等(2007)分别基于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建立了两种相应的引力模型,

  实

  证结果表明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且两种效应之间的差额逐年增长。

  三.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7.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周念利(2010)本文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与出口潜力进

  行识别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的关税等价进行估算。经验

  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物理距离和是否使用共同语言

  双边服务出口产生显著影响。

  均会对中国

  8,基于引力模型的服务贸易决定因素分析

  企业经济

  肖文(2012)研究发现,引力模型适用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决定因素的解释,

  双边服务贸易额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而且,两国的经济规模差异越小,双边贸易

  量就越大。但是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的增加,并未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最后给出

  建议。

  四.引力模型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应用9.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程惠芳(2004)选取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济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变量

  世界经济

  32个国家(地区)为样本,把这些样本国的经纳入引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国与东道

  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双边贸易量与两国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投资国与东道

  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越相似

  ,两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越大。

  10.国际直接投资与引力模型

  世界经济研究

  高国伟(2009)构建了包含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力模型,作者认为

  国际直接投资中也存在一个引力模型两国的经济规模正相关。

  ,即两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量与两国之间的距离负相关,与

  11.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引力模型分析蒋殿春(2011)基于美国跨国公司全球经营规模数据

  世界经济

  ,利用扩展的引

  力模型估计了中国

  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相对地位结果表明

  ,在控制了东道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和贸

  易成本等因素之后,美国对华投资仍显著低于模型的预测水平

  ,但在制造业内,美国对华直接

  投资却高于正常水平。

  12.要素禀赋、制度特征与FDI流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刘海平(2014)将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制度特征等因素引入投资引力模型,就二者与

  FDI流动的关系,诸因素交叉项与FDI流动的关系及东道国制度差异对

  FDI流动的影响进

  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双边贸易距离对

  FDI流动具有普遍性影响

  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制度质量、历史经历及加入相关组织对

  FDI流入具有重要影响。

  五•引力模型在双边和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

  13.测度中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钱学锋(2008)基于一个融入双边冰山型贸易成本的多边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采用了改进

  引力模型,考虑到了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运用该模型我们综合测度了1980~2006年中国

  与G-7各国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

  ,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税等价的贸易成本都已

  经低于50%,

  14.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经济问题

  吕玉花(2009)基于1998~2007年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关于中国出口和进口的贸易引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