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8篇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 (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 育如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
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课堂是中学德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课程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学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内容与现代课程形式的组合方式。
关于德育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组合上,目前我国德育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一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所谓“小德育”即指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大课程观”即“经验”本质观,即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二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所谓“大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小课程观”即“知识”本质观,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知识及知识体系。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科目及计划.其中狭义的德育课程即指具体德育课程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广义的德育课程指所有德育课程科目的总和。这两种德育课程的组合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组织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而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课程本质理解的局限。无论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还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都不能充分揭示中学德育课程本质.只有“大德育”的“大课程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德育课程本质,即德育在课程方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当前我国在德育课程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德育教材中对知识体系与意情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德育课程内容的频繁变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3次,其中10次发生在1976年以后.从全国范围看,仅1976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次,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3次。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序的、一贯性的人格形象;教材频繁的变动使课程地位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檀传宝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的设想,即选择思想政治课大纲中最基础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本教材,或称“硬教材"。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与此相应,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形成活页式的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或叫“软教材”。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变。上述硬、软教材在中学阶段的各年级均予以实施。整个中学阶段就形成平等存在的两种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且两个体系教材相互衔接和照应。3、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实施方法的强制化。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实施方法的形式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德育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注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学科教学也注重德育的渗透,但实效性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教育渗透德育中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随意化,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如在一些人看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不过是在学科教学中加一些德育内容,或是一些德育素材的堆积;(2)表层化,只对教材的表层可见部分进行常规性德育渗透,没有对教材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如只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单纯地增加一些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等;(3)分离化,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进行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则的“两张皮”。
课程是课堂教育的核心,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学德育如果不能与课程的开发、设置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学德育的实施永远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
(三)德育方法存在偏差,缺乏创新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方法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毛泽东曾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桥或船。德育方法就是通往德育目标的一座桥梁或船,没有这个桥或船,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最有利于防止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前在中学德育的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灌输,轻体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摸去了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这实际上是“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德育实践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的教,它也忽视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忽视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规范或规则,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本应是“人"的学生被降格为“物”。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衡了的德育,物化了的德育,这种德育对人的发展而言本身便是不道德的。2、重规范,轻人格。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管理的效能,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体划一,将他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也就很难收到德育效果.3、重形式、轻内容。现有的中学德育工作过多强调社会的要求,过分地追求规模化,显得大而空,出现了只重视外在表现的形式主义,对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重计划,轻实际工作;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重搞大型活动;应该将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4、重学校单一德育,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经常会听到关于“5+2=0”的抱怨。意思是说学校对学生进行5天的正面教育被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掉了。这一“公式”及其所包含着的认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这一“公式"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学
校德育工作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割裂.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活动往往要受到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影响。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难以分化的整体。不同影响因素之间也在相互影响,通过合力发挥作用。
“5+2=0”的现象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很多时候是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的,存在不协调,甚至相悖的情况。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德育上的分力和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中学德育方法,激发中学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实现全方位德育时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对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2000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课程,学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德育目标的思考与体验,为学生创造一种道德情景,使其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道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学德育课程无非就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其实,学校德育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类包括:班会、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形势报告会、党(团)课等;活动类包括:军训、劳动值周班、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干部夏令营、寻根活动、“五四”表彰会等;另外还有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这些资源在日常教育中缺乏系统性,带有盲目性,而新课程要求把这些活动整合、优化,实施中强调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就具备了课程的特点。这些德育资源在实施中,有些是集体组织,有些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生要做好三年规划,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实施过程化评价,充分发挥这些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这些德育资源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反思感悟,同时通过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达到自育和他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素质和品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社团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强调了个人如何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再用太多集体的规则约束学生,学生自己会发挥社团的作用,主动维护本社团的荣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学生管理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学生社团招收新学员学生会、团委会改选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赋予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既有教育功能也课程化了.
2、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人称之为学科德育)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在我国,孔子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提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要“约之以礼”,强调了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品德约束和规范学生.唐朝的韩愈不仅明确了教学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指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到宋代周敦颐正式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成为语文教学界至今遵循的原则。
在外国,从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阐述到德国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提出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最高和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提出要让学生在“钻研学问中掌握德行”。即使是伪称“教育无目的”的杜威,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门从事维护正当的社会秩序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更透彻地说:“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担任教师和校长,他认为:“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科目的讲授过程为培养科学世界观提供了可能性".总之,可以说从传统教学论到现代教学论都高度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
3、以“大德育观”为背景,实现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1)实现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德育课程,只重视德育课程的显性层面,即把德育课程看成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列出的教学科目,而对隐含在所有课程中的具有教育性因素的隐性德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有意无意地把德育课程看成是一种德育的课堂教学,并且是有关统治阶级系统知识和观念的教育活动。使德育活动局限于认识领域,而忽略其他情感、意志和活动等因素。德育课程将隐性课程纳入德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就使得存在于课堂、教材、学生活动、整个校园“共同体"中潜在的教育性因素,转变为具有教育性的课程因素。这样,德育课程作用的领域不只是包含认知范围,而且包含了学生情感、意志和活动乃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领域,使德育课程包含在学生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课程的领域。这样,使得作为德育内容组织形式的德育课程,可以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方式来对广泛复杂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使德育手段和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更好地吸纳现代德育的教育内容。(2)实现知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传统的知性德育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计划之中.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直接德育课程把在学校课表上所列的专门德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主要形态,其他各科教育作为客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作用的教育环境因素而存在,使直接德育课程成为孤零零的几门专门设立的德育课程,这种知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理智、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的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对有关道德的知识、观念有系统的把握,但是它把学生课外活动等视为课程之外的因素,因而存在着局限性。现代西方德育课程把实践或活动纳入德育课程之中,强调通过设立活动性课程,通过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切活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组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德育课程理论在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主张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把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结合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通过智育、体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正确的途径。毛泽东认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实现德育课程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
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是现代课程发展方向之一.
(三)转换德育方法,激发德育动力1、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0世纪初开始批判道德灌输,杜威首先反对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的;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发展了杜威的“认知—发展性”道德教育理论,为反对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儿童在德育中的地位。他们相信儿童是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为反对灌输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他一些教育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例如威尔逊(johnWilson)、哈尔(R.M.Hare)、阿特金森(R。F。Atkinson.)等分别从内容、意图、方法等方面批判了灌输.20世纪70年代保罗?弗莱蕾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灌输的10个特点,系统地批判了灌输式教育。此外,体谅关心德育理论、价值澄清德育理论,都在操作层面上否定了灌输,实践了发展性德育观.西方德育的反对灌输主义,实质是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深刻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规范的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没有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怎样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样才不至于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涡?这些问题偏又是单纯反灌输的一腔热情所无法解决和克服的。所以既要汲取西方德育反灌输的养分,又要继承传统德育规范教育的成功经验,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倡导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使人生活更加幸福.现代德育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与生活疏离.在生活与德育疏离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就拉大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德育成了与个人实际生活无关的活动,也就难以带来个人生活的充盈与完满。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总之,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其具体途径包括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是学生生活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们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借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二
加强青少年道德的对策(一)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的就是消除或降低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经济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追求生活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德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正确认识生活享受,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享乐观,即享乐活动必须符合法律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青少年合理享乐,必须有益于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有益于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万能、高消费的歪风刮进校园,不适宜的人情消费,扭曲了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出现盲目攀比、追求虚荣等畸形消费心理。坚决抵制金钱万能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要在德育中引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消费、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相关内容;文化本身就蕴含德育因素,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以文化为载体就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教育思想和其它国家在德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增强现代德育教育的渗透力.还必须将这些文化精髓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青少年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一种导向和建构作用。
三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给以致命一击的是十九世纪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84年提
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从此,科学知识成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学校异化成培养“知识人"的场所,教学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而教学的德育功能成了教育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风气随着“西学东渐”和国人对传统文化教育制约中国发展的归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渐渐的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和科技强国的理念加强了这一风气,以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这样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可怕的口号。
在这种背景下,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仅在下降,而且也带来了德育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化。学校德育呈现以下状态:
1、德育的边缘化在我国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实施直接德育,中小学教设有专门德育课程,有专任德育教师来承担。同时,班主任等被称为“德育工作者".德育和学科教学成了两条平行线.任何肯定都是否定,与“德育课程”对举的就应当是“非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者”对举的就是“非德育工作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再加上其他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制约因素,学校德育就窄化成德育课程教师和其他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就隐退了。“专设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确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渠道,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而否定或淡化其他教学活动和教师的道德教育功能,那就是将学校道德教育窄化了”。这种德育和智育的分离使通过教学育人的根本教育价值演化成单纯地培养知识人的工具价值。可是,“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根据隐性课程理论,道德教育的专门化也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生活中可以存在道德的真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双重人格的学生,背诵着道德教条却做着非道德的事情.德育的边缘化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现在的“三好学生”评比成了“一
好”遮百丑.教师、学生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成绩,这种成绩具有直接的功利价值—-升学。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成长由于其本身无法有效量化、并且没有显见的“实际”价值而被忽视。学生评价的片面化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被教师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2、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赫尔巴特在二百年前就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而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必然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于其中的学生不能不受其熏陶、受其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教学不可能“非价值"化.这里所说的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是指学科教师在各种功利思想和所谓后现代观念的支配下,对自己德育责任的放逐.一是把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自己的本分就是把本学科的知识系统高效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自己在考核评优、奖励、晋级中受益。课堂教学中,师生成了没有情感交流的纯粹的知识授受关系,而非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而“当利益的追逐成为教学的目的,教育中就剩下了可见的利益(分数),教育中人性的光辉也就退场了”。二是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无权干涉。如果自己在学科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三是没有“隐性课程”意识,只注重显性、正规的课程教学,忽视课堂教学的道德影响。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手段;精神病学家斯奈德也认为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表述方式、秩序维持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它们构成了一个“磁场”,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陶冶和情感熏陶.
四
通过多渠道改革提高学校道德教育(3)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向儿童讲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断上进退两难的故事,并从被试者的回答中来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在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己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药可以救她的命,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涅想尽办法也凑不足钱买药.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求他便宜买给他或赊款给他,可药剂师就是不答应.失望之余海涅终于夜间破门而入,偷走了这种药,去救妻子的命.请问:海涅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这种道德两难问题,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提供不同的判断理由。“道德两难"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真实。如果我们让学生角色换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判断,学生会在不同道德水平上各抒己见,引起道德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交流和比较,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反省能力。二、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
在高等学校内部,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影响的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建筑、各种设施形成的总体环境。
1、校园物质环境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空间内或校园土地上的所有铺装实体,例如建筑物、道路、草坪、山林、文体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以非强制的力量,以认同与感知,影响每个学生的情操与心理,从而起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
办好一所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是首要条件,但校园物质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校园是受教育者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形象,形成学生特定的直觉,进而引起特定的行为。清洁卫生的食堂,可以增加食欲;整齐干净的计算机房,只能听见键盘的敲击声;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然成为自修的最佳场所。美好的校园环境,个性化的校园建筑,可使学生思想情感爱到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暗示,提高行为规范的档次,增强学生的美感,产生对校园的爱,进而爱集体、爱学校,形成自豪感,产生内聚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校园充满朝气。这是通过环境的观赏功能对学生的再创造。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领受博大精深的教诲,树立高尚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当然是社会主义大学理想的育人环境。
篇二: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看,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是,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尚未真正建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德育工作中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严重分离。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为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想法。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的教师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使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多数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导致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身边的问题。二、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学
校德育工作应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拓展丰富的德育工作内容,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系统安排、精心组织,确立德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基本内容,挖掘德育工作的潜在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好德育工作。
1.更新德育观念,与时俱进要突出抓好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的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2.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坚持以德育为首,就要从理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3.教师以身作则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且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5.教育贴近生活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就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6.全社会联合,形成德育培养网络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篇三: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德育整改措施德育工作整改措施
1.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包括每次活动前的培训以及专题性培训如集中学习、研讨《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每周一赞”听、评课活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建立班主任微信群,便于及时发布通知,分享活动照片、活动心得,质疑解难等。
2.继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波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把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逐步建立一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矫治和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3.继续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进行参观访问、浏览、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节令等开展适合本校学情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如三月份的“学雷锋文明见行动”,四月份的“话清明爱国主义教育”……
5.严格按照“均衡发展”验收要求规范、整理教师以及学校档案。
2016年1月5日
德育工作:
依据2019年学校发展性评价摆台调阅评估反馈,特对工作做如下整改:
C2:制度管理
存在问题:1.教代会过程性材料缺失。2.法制进校园活动材料缺失。3.无法治副校长聘书。
整改措施:1.充实教代会过程性材料。2.补充法制进校园活动材料。3.尽快签订法制副校长聘书。C4:控辍保学
存在问题:控辍保学工作记录、送交过程影像不足。
整改措施:完善学校整体控辍工作记录。我校暂时没有需要送教的活动,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一定做好详实的材料积累。
C9:德育工作
存在问题:1.进一步规范材料,分类归档。2.强化家长会过程材料。
整改措施:完善材料分类和归档,充实家长会材料。C10: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整改措施: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C22:创生成功教育模式
存在问题:学校未形成体系完备的成功教育模式。
整改措施:我们正在积极努力的研究创生成功教育模式,力求尽快成型并推广。
问题1: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增强动手能力。整改措施:学校继续坚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动手动脑,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整改情况:继续狠抓素质教育不放松,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不懈努力。
下步工作:进一步开发社团课程资源,让活动项目科学化、规范化。
问题2:建议开展文体活动时,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参加。整改措施:学校开展全员社团活动,给予了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学校节日庆祝、艺体节的节目主持及文艺表演等活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都参加。
整改情况:丰富文体活动形式,加大合唱、体操比赛等全员都能参加的活动比例。
下步工作:研究文体活动序列,让活动更加科学化。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
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
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
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不足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不足整改措施(整改措施)关于对2014年度组织部考核意见的认识及整改措施
2014年度市委组织部对本人的考核评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领导能力不足,工作魄力不够。2.工作思路单一,调查研究不够细致。
对上述问题,我主要谈两点:一、个人存在的主要不足;二、今后打算。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本人对照工作、学习实际,认真排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不足:
二、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领导的安排和部署,机械式地开展。思想没有完全与社会发展形成的管理合拍,致工作中手脚不能完全放开,在团结等因素的左右下,在推动工作中,存在着萎缩心理。
篇四: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徐迪1230112930数教2班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五: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
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
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
学的检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8、考试安排欠合理。9、功能室缺少。1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二、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1、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2、评价方式单一化。3、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展。4、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三、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1、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2、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四、教研教改1、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2、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3、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4、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五、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1、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2、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3、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二是部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用具短缺。如理化生实验室内的仪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材的变化,没有及时的更新补充,致使部分探究及演示实验无法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在坚持原教学常规检查(月查)基础上,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只作检查为带头参与。具体做法是:
1、备课: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要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相对比的评价肯定其进步,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2、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探讨课并交一份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加交流、评比、评选要求同备课。
每位教师的汇报课或探讨课,由教研组负责同志主持,上课者要说课,听课教师参加评议并记录,确定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一起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3、听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两份听课评课报告,由参与听课的主管同志签字后参加交流、评比,操作方法同备课。
4、作业: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作业必须包括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具体评定方法同备课。
5、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说课稿、作业布批、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第三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1、要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一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二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操作同备课。2、创新校本培训方法。一是每学期初要针对上期教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拟定本期校本培训内容及方法的计划,在培训时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切忌无计划的学习培训。二是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3、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实效性。对教学计划,不能只看交没交,要看具体内容,更要看计划是否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能只数节次,要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师上课的
评价应深入课堂,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注重知识的落实;对作业的检查,不只看批改次数,要看应做的与实际做的有多大的差距,批改量有多大;对教研活动的检查,不只看开没开展,参没参加,要看有没有实际效果。总之,要有利于良好教风的形成。
4、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采取措施督促教师自主学习;二是实施青蓝工程,要求对象落实、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辅导;四是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的考评机制。
5、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一是在教师配置上尽量保持承接性、连续性,二是激励教师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三是加强非中考科目教师的学习、培训及督查工作。
6、加强教学评价管理,严格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办法,达到以考评促进过程管理,促进教风的转变
2、教务处工作管理:(1)严格考试制度,高标准、高要求地组织好期中和期末考试,保证不出现问题。做好平时的质量抽测及期中、期末的考试安排,及时分析、反馈,把好教学质量关。(2)进行名著阅读;开放学校电脑房,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3)组织安排音、体、美的教学,落实好“一天三操”;利用好兴趣活动,抓好音、体、美特长生的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两类活动,本学期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5)规范教师收费行为,防流控辍工作常抓不懈,学籍等材料上报、汇总、编排做到工作及时认真负责。(6)加强对分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新都教育的均衡发展。(7)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出台《学校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8)积极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建立培训网络,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校网站开设“生命成长”专栏,展示师生的作品,突显学校在发展、教师在提升、学生在成长。1、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从整合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学校和教师资源入手,培养学生的特长着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采用开放讲座、个人自学、论坛辨析、知识竞赛等方式,搞好校本培训活动。尝试与名校合作探讨我校的课堂教学,坚持校内示范课、听评课相结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度(开学的第一周、期中考试前一周、期末考试前一周定为学校的听课周)。2、安排做好新上岗教师的辅导、培养工作,使他们能顺利转换角色,缩短成长周期。实施“培青工程”,充分发挥名、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入导师制,实施一年一度的“拜师仪式”,用“拜师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并出台《学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做到“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向教科室推荐一篇感触最深的文章,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3、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做到骨干引领、资源融合、共享互赢,从而引导全
体教师,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学校整体工作上台阶的目标上来。引导教师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参与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校本课题研究。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或发表论文不得少于1篇,为进一步开展省级课题“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奠基。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六、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1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1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1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1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1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
学的检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1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18、考试安排欠合理。19、功能室缺少。2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七、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5、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6、评价方式单一化。7、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展。8、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八、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3、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4、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九、教研教改5、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6、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7、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8、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十、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4、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5、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6、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
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二是部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用具短缺。如理化生实验室内的仪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材的变化,没有及时的更新补充,致使部分探究及演示实验无法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在坚持原教学常规检查(月查)基础上,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只作检查为带头参与。具体做法是:
1、备课: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要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相对比的评价肯定其进步,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2、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探讨课并交一份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加交流、评比、评选要求同备课。
每位教师的汇报课或探讨课,由教研组负责同志主持,上课者要说课,听课教师参加评议并记录,确定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一起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3、听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两份听课评课报告,由参与听课的主管同志签字后参加交流、评比,操作方法同备课。
4、作业: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作业必须包括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具体评定方法同备课。
5、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说课稿、作业布批、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第三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1、要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一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二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操作同备课。2、创新校本培训方法。一是每学期初要针对上期教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拟定本期校本培训内容及方法的计划,在培训时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切忌无计划的学习培训。二是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
教学研究,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实效性。对教学计划,不能只看交没交,要看具体内容,更要看计划是否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能只数节次,要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师上课的评价应深入课堂,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注重知识的落实;对作业的检查,不只看批改次数,要看应做的与实际做的有多大的差距,批改量有多大;对教研活动的检查,不只看开没开展,参没参加,要看有没有实际效果。总之,要有利于良好教风的形成。
4、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采取措施督促教师自主学习;二是实施青蓝工程,要求对象落实、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辅导;四是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的考评机制。
5、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一是在教师配置上尽量保持承接性、连续性,二是激励教师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三是加强非中考科目教师的学习、培训及督查工作。
6、加强教学评价管理,严格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办法,达到以考评促进过程管理,促进教风的转变
2、教务处工作管理:(1)严格考试制度,高标准、高要求地组织好期中和期末考试,保证不出现问题。做好平时的质量抽测及期中、期末的考试安排,及时分析、反馈,把好教学质量关。(2)进行名著阅读;开放学校电脑房,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3)组织安排音、体、美的教学,落实好“一天三操”;利用好兴趣活动,抓好音、体、美特长生的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两类活动,本学期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5)规范教师收费行为,防流控辍工作常抓不懈,学籍等材料上报、汇总、编排做到工作及时认真负责。(6)加强对分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新都教育的均衡发展。(7)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出台《学校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8)积极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建立培训网络,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校网站开设“生命成长”专栏,展示师生的作品,突显学校在发展、教师在提升、学生在成长。1、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从整合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学校和教师资源入手,培养学生的特长着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采用开放讲座、个人自学、论坛辨析、知识竞赛等方式,搞好校本培训活动。尝试与名校合作探讨我校的课堂教学,坚持校内示范课、听评课相结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度(开学的第一周、期中考试前一周、期末考试前一周定为学校的听课周)。2、安排做好新上岗教师的辅导、培养工作,使他们能顺利转换角色,缩短成长周期。实施“培青工程”,充分发挥名、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入导师制,
实施一年一度的“拜师仪式”,用“拜师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并出台《学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做到“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向教科室推荐一篇感触最深的文章,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
3、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做到骨干引领、资源融合、共享互赢,从而引导全体教师,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学校整体工作上台阶的目标上来。引导教师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参与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校本课题研究。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或发表论文不得少于1篇,为进一步开展省级课题“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奠基。
篇六: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精品文档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精品文档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
篇七: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德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健康生命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从而需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切实做到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措施和对策。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小学德育纲要》确定培养小学德育目标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明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目标虽给定期望和预设,但过于笼统,会使实施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德育目标体系,容易导致对学生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使目标体现“高龄化”“成人化”。如小学常举行全体师生的活动,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目标难以达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德育目标没有具体化,缺乏系统性。不同年级学生由不同老师进行德育的讲学,容易产生德育目标重复或疏漏现象。
(二)德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小学老师常占用德育课程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
2、德育课程实施方法不够丰富。小学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小学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3、德育课程内容不充实。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重教条式的阐述思想政治观点,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悟;重课堂讲授,轻活动实践,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小学德育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大而空,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2、小学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缺少针对性。小学德育内容选择受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很大,急于追求塑造完美人格,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德育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吸纳和内化。
3、德育内容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对道德精神重视不够。
(四)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1、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缺少衔接性,没有针对性,忽视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的活动实际收效很小,纯粹是为了形式上的举行。
2、小学德育活动缺少与现实生活接轨。小学生很少机会亲身到生活实践、感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对于身边遇到的德育问题常不知所措。
3、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
(五)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1、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价值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2、德育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六)德育制度的价值缺陷
1、德育制度侧重于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而对学生个人发展不够重视。小学教学虽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人性化的德育课程,但教师仍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具有人性化价值的德育情境,让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和精神在情境中轻松得到发展。
2、德育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民主化和自由性。小学中举行的很多活动都是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完成,其他一般的同学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和自愿选择的自由,容易使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与己无关”的回避态度或抵制行为,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有碍于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1、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家长把学生成绩高低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和学校教师过多的追求分数二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2、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领导把开展一系列活动作为德育传播渗透的主要渠道。
(二)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
1、德育课程的实施未真正得到落实。德育课程的时间不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就是被用来复习备考或单元测试等,真正用来上德育课的时间几乎为零。
2、德育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不给予重视。没有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更没有专门的德育教研计划,根本忽视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
3、任课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概念意识。大多数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考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德育关注不够。
(三)学校和教师自身问题
2、小学老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小学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容易情绪化,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其次,很多小学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再次,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于德育课堂。
(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1、社会中的网吧、不健康广告、文学作品等对学生的影响。
2、家庭中的父母说教方式和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影响。
三、改进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健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1、小学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任课落实德育课程,其他科科任老师要对德育给予关注,并把德育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去。
2、小学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工作建设。
(二)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制度要革新
1、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层次性,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道德要求的,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德育目标,从而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2、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应有所拓宽和创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内化。
篇八: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
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
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