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8篇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推进,多元化进程加快,而我国德育教育在多元化环境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如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推进,多元化进程加快,而我国德育教育在多元化环境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如何将德育理念转为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
现实意义
创新研究
德育教育
一、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2)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2)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工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不断地探索出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如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前只有不断地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期准备、中期的完善以及后期的评价体系的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
[1]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O10.
[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
篇二: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德育花香沁心甜——新时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德育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力意识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学德育工作要求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在多彩丰富的德育活动中展示出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显示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向学之心、进取之心,把学生培育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接班人。
一、加强“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1.实施“四史”教育,筑牢爱国根基。高完中学校作为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要善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启蒙教育,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筑牢爱国思想根基。
2.牢记育人使命,服务复兴大局。中学要从政治的角度对待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办学校。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胸怀国家建设大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中看待,扎实推进德育创新,提升德育实效。
3.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伟大不朽的中国精神。为此,学校党办、政教处与团委通力合作,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军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校“行知楼”等地方集中展示
并宣讲。其中展示党的梦想与追求、牺牲与奉献,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鲜活感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教材。这些伟大的精神成为了滋养学生道德养成,践行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伟力的良好基因。
二、开设德育“讲堂”,进行励志教育
1.运用百年党史宝藏,激发师生信心决心。2021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学校倡议全体教师更加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善用百年大党的厚重历史讲好“大思政课”,不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德育与学科课程融合。鉴于此,学校党委办、政教处结合“党史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思政大讲堂”,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全体任课教师全员参与,以党支部和年级组为单位,开发“思政+”授课模式和具体方案,不断梳理总结,听评课持续跟进。一节节思政课堂引领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师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心和决心。
2.深入社会生活,了解建设变化。社会生活是教育最丰富的资源、最鲜活的教材。讲好新时代的“思政大讲堂”,就要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兴奋点,让教育鲜活,直达人心。为此,学校政教处、团委把课堂搬到社区街道和县内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引导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城乡,与新时代火热实践进行亲密互动。如,班主任带领学生到县城参观新区金宝大道的宽阔,感知湿地公园的秀美,看到黄滩坝大桥的壮观,站高看县城发展的速度,看农村公路建设的成就、乡村旅游的繁荣,工业园摩托车生产线的自动化等,让学生亲切感受到近几年来全县的发展与变化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
3.传统文化进课堂,吸取优秀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我校“思政课堂”的组成部分。学校始终要求教师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针对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教学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就
有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师生交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现了中国传统劳动妇女勤劳、坚强和超越血缘的母子亲情。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介绍了类似情节的蕴含传统文化的电视剧《搭错车》,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沉淀下来的超越血缘、超越世俗、超越生死的亲情产生心灵震撼,从生活与艺术形态的结合中,教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在晨读课时,教师组织多种方式,让学生诵读《论语》、《礼记》、《孝经》等国学经典,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品质。
4.实施规则约束,进行文明教育。2021年3月,我校在金宝校区与新华校区足球场开展了“校园文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宣读了四川省平昌中学《手机管理条例》和《劳动值日规则》以及相关安全管理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同学们应当严格遵照学校的管理要求,认真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之处。
三、利用外部资源,共筑德育同心圆
1.网上网下融合,架好家校共育桥梁。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学生上网习以为常,他们在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特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和时代烙印。因此,立德树人也要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传播意识,让教育故事和方法联网上线。在疫情反复不稳定的常态下,学校政教处、团委、心理咨询室向家长群推出了一批既有深度又接地气、既有操作性又有观赏性的线上防疫常识可视化操作指南。班主任定期向家长群推送美文欣赏、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红色经典音乐、红色影片等家庭教育资源,这些草根化、艺术性的呈现和互动式体验,让家校共育动起来、活起来。
2.家校紧密联系,携手共同教育。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全体教师按计划开展“走进家庭,携手共育”大家访,制定月家访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家访我来谈”活动,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得到了别样的交流和碰撞,让家庭和学校的共育之路更顺畅。学校把大家访活动与学生自身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情感,建立家访意见收集、问题梳理链条式闭环管理机制,力促家校融合,提升教育合力。
3.创新教育手段,利用外部资源。面对强大的信息化背景和反复波动的疫情,想要凸显德育工作成效,就要转变思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运用新技术丰富互动体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便于学生加入,喜欢参与,乐于传递,增强教育感染力,让网络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扩音器”和
“放大镜”。同时,进一步汇聚全社会教育合力,教育、网信、宣传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衔接、学生主体的融合教育互补体系,健全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
2021年上半年,我校还邀请高考励志演说家、青少年励志高级导师、全民阅读促进会浙江副会长——刘向明导师给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励志演讲,激发同学们共鸣——人生需要拼搏,自信激发成功,教育大家抓好当下,奋斗不止,战胜自我;引导同学们给老师献上美丽的鲜花,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沟通,学会觉察、倾听内心,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未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学德育工作需要从加强“四史”教育,开设“思政讲堂”,利用校外资源等方面入手,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教育引导中学生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聚焦和培育红色基因,努力追求教育思维的宽度、社会服务的温度、学生管理的制度和教育成效的高度,提升中学德育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袁圆.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实践思考[J].科学咨询,2021(34):2.
[2]张建伟.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20):2.
篇三: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摘要:德育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健康道德观与正确价值观得以良好树立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旗帜下,各高校也纷纷将德育教育提上日程,德育教育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高中德育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其依然存在着像教育形式滞后、德育环境缺失以及教师素养不足等多种问题,不但影响着其育人优势的发挥,而且还会对高中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众多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中德育;新高考;问题及策略
在新高考的评价体系下进行高中德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高中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而高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其培养的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希望,这部分群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气,因此高中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德育工作没有参与的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刚刚成年或者未成年的学生,因此高中的学生群体在年龄上普遍较小,这部分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比较活泼,而且还很容易叛逆,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就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未来学业发展。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性格较为活泼,给教师的日常管理已经增加了很多困难,在教学时更是增添了不少麻烦。因此,对于高中生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更要注重激发其兴趣。
(二)精神环境氛围与物质环境氛围缺失
环境氛围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在高中德育教育方面,其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环境氛围,其分别是精神环境氛围与物质环境氛围。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德育教育的两个层面的环境氛围都存在缺失的现象。首先,在精神环境
方面,很多高中都缺乏对德育精神环境创设的重视度,例如一些学校没有确定明确的校规校纪、不重视德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造成学生缺乏道德认知,阻碍着他们道德与品质的发展。其次,在物质环境方面。一些高中学校并未对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备与教学硬件支撑等,如校园内没有张贴德育海报、没有增设德育性质的读书角与活动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德育有效性的提高。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革新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推动学生健全成长方面,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良好推进、国家的繁荣富强也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当实现自身德育观念由传统向新式的转变,切实发挥好自身在德育教育中指引者的角色作用,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指明方向,为社会繁荣与发展添砖加瓦。首先,学校及教师要正视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要以园丁的姿态来培养“祖国花朵”,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致力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中将他们培养成新时期德才兼备的人才。例如,学校可立足于高中生德育需求,制订详细的德育教育计划,适当性地增加政治课程的占比。同时,学科教师也要依据教学内容,加强德育的教学渗透,丰富学科的教学内涵。其次,要重视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学校要致力打造实效化、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积极要求相关专家,举办德育研讨会、德育教研会等多种性质的教研活动,更新教师的德育观念,丰富其德育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重视自身德育素养的提升,可依据互联网之便,开展网络化的德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学习,观摩优师名课,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德育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
前文提到高中阶段德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因此创新德育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即强化学校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高中阶段在教学工作中的定位,充分认识教育的目的应该先是“育人”再是“成才”。首先,要从教学工作的建设方面加强对德育教学的投入,提高高中德育教师的待遇、重视德育教师的工作内容,定期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内
容和成果进行评价,并设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德育教学的认识,严格贴合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发挥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此凸显德育教学的特点。其次,充分借助工匠精神的弘扬,加强对德育教学内容的关注,德育教学作为偏概念性和理论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容易进入内容抽象、表达宽泛的误区,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对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师的课堂讲述过于抽象,学生更是难以理解,自然降低了对德育课的兴趣。
(三)重视环境创设
对于德育环境氛围缺失的问题,学校及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准备,不但要重视物质德育环境的创设,而且还要打造良好的精神德育环境。首先,学校应当为德育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如在各个班级中设立读书角,并在其中放置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够汲取更多的德育养分。又如,学校可在走廊或者校园张贴名人名言,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要重视精神德育环境建设,既要制定明确化与细致化的校纪校规,又要通过编写校歌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定期性举办德育文化活动,如社会公共实践、红歌比赛以及传统美德作文大赛等,以此为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切身地体悟到德育知识的内涵,塑造其优良的品质与道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开展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阶段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板块,其培养出的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积极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阶段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德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德育课堂,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高中阶段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灌输,为高中阶段德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晓云.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分析[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04-15.
[2]姜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20-01-09.
篇四: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高中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历史新教材教学有感
道德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次判断的系统。社会需要青年学生成为接受道德价值体系,并以道德原则指导自己行为的人,故而需要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说教课程,它更多地借助各种载体达成育人目标。历史学博大精深,其以古鉴今,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德育精髓是其他科学无法拥有的;历史学具体生动,其在汲取他时代和他民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行动的裁决和对人生的设计的德育功效是其他科学无法替代的,所以它是道德教育最理想、最有效的载体。就历史教科书而言,包蕴历史学德育思维,展示二期课改育人成果的新教材,凸现了历史学科的最新理念、目标、内容、要求、实施途径,体现了求真、求是、理解、宽容的态度和放眼世界、乐观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既显性,又隐性,其中的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认同教育、现代意识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丰富的学科德育内容,已成为每一位新教材的实践者进行学科德育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高中历史新教材对于学科德育的裨益。
一、科学教育
科学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一种价值观。历史教育需要之,因为它会使人实事求是,严谨处事。
历史是现实问题的追溯,它不仅告知人们:是什么,更要提警示人们:为什么。道德教育需要之,因为它能褒善黜恶,垂训后世。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训练其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学科德育的良好方法。
比如,在新学期的导言课上,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告诉学生:从本体视角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因人们对其认识的不同而改变本真形态;从认识论视角看,历史又是主观可变的,它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思考与描述之中。随着新史料不断被发现,新答案将层出不穷。历史学允许有多种诠释,更认可多元理解。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求真、求是、理解、宽容是历史研究应有的态度。在新教材的学习中,有关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理应贯穿始终。
再如,在学习“金属工具”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金属工具的概念和特征、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划分的种类和意义,还向学生讲述了借助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科学进行史学研究的事例。笔者问学生:越王勾践剑为何历经2400多年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毫无锈迹?并告诉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1978年,历史学家在复旦大学,借助静电加速器,利用原子核研究设备对该剑作了无伤害检测。结果发现,该剑的剑身含铁、铅量较
低,主要为铜、锡。剑格处含铅量较高,表面经人工氧化处理,剑格花纹处含硫量较高。经科学分析,越王剑带来的许多历史之谜迎刃而解。这则事例说明,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随处可见。
其实,新教材中,还有许多科学教育的生动素材,诸如人类的起源、断代的探究、服饰的演变、陶器的发明、建筑的产生、种族的形成、人群的迁徙,等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引入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多元的视角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教育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提话语和基本论题,也是社会学的起家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社会学理论都是以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进行陈述或阐释。社会教育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也是作为探讨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学的研究核心,更是启人心智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程社会教育,帮助学生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社会人”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新教材复习课中,笔者有意将“国家”、“公民社会”、“基督宗教”、“启蒙运动”、“儒家文明”这五个看似无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组成“人与社会的关系”课题,告诉学生: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由血缘部落到国家,再到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只能以群居方式共同生活。那时,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个人必须遵守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共同习惯与规则。进入文明社会后,国家诞生,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于人与国家的关系。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公民社会逐渐形成。信息时代,人类使用电脑等智能化的机器系统地大量处理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知识,信息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此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是注重和谐。然而,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与界定:西方社会认为,人类通过主体化方式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个体与群体契约关系之上建立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基督教文化中的“约”(新约、旧约)和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约”(社会契约)均体现了这一内涵;而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华文化则推崇宗族式的和谐,赞美儒家、道家、禅宗精神释义为表现形式的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为文明的差异而不同。
再如,在学习“土地与人口”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土地与人口始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从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看,统计数据表明,自西汉到明末的1600年间,中国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最高数值大约出现于西汉盛年,约6000万左右。而至清代,中国人口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1720年,人口增至12500万。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尖锐矛盾。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如是说:“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
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笔者提出问题,让其思考:如何正确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后果?人类文明的拓展是否因人口问题而起?这些社会教育内容是帮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良好素材。
新教材中,有关社会教育的内容不胜枚举,诸如国家的诞生、人口的增长、法律的起源、交往的变化、仪礼的发展、婚姻的沿革、家族的组成、等级的划分、阶级的形成、宗教的产生,等等,都从不同程度阐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文化认同教育
民族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然会使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并使之持久地维持下去,从而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为主要内容,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她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已成为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成为推进民族历史演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形式。
比如,在学习“国家”一课时,笔者强调:国家包括着政权、民族和疆域等概念。
国家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中国自秦灭六国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逐渐形成。经两汉,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清初巩固统一的许多措施,最终使中国成为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奠定了当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国家产生的原因,并比较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加深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从而使历史学科真正起到垂训鉴戒、道德训诲,保留民族“集体记忆”的作用。
再如,在学习“礼治社会”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古代中国的礼俗形成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从伦理道德上对礼俗加以阐释,《仪礼》《礼记》《周礼》等书籍,使中国礼俗不断普及化和世俗化,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礼仪色彩浓厚的生活习俗。宋代是中国礼俗的转折时期,礼俗与封建伦理相融合,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古代中国的礼俗在文化中有着“准法律”的作用,它体现了古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反映了儒家文化渗透于民风、民俗的过程。礼俗中,传统伦理的精华部分和其他待人原则,诸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等,构成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形成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而中华美德伴随着儒家完整的理论体系及体现儒家理念的成熟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传播至周边国家,并在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儒家文化的认同圈。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中,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真是不少,诸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儒家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播;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国见面礼和称谓的演变、中华法系的沿革、中国家族制度的类型、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历史,等等,均可作为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素材。
四、现代意识教育
现代意识包括公民意识、环境意识、竞争意识、生命意识、国际意识等内容。现代意识所推崇的是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包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生命以及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能提升其国际视野,使之真正成为21世纪的世界公民。
比如,在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分析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什么?并告诉学生:工业革命确立了机器生产的主导地位,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但工业革命也给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供需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发生;发达国家为了开拓市场、获取原料,把人类拖进了世界大战。更有甚者,工业生产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资源枯竭,并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贫富分化的出现,利益至上价值观的产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命意识,从而形成国际视野。
再如,在专题复习课“中日关系”上,笔者从近来国人普遍存在的对日抵触情绪着手,讲述两国在历史问题、海上资源的开发问题、边界问题、未来关系问题等方面的明显分歧,并提出:如何正确看待两国关系?进而指出: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简单而盲目地抵制日货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充分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缘政治,既要理解、尊重大和民族“菊花与刀”的传统,更应本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求同存异,友好睦邻,合作交往,共同开发。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互相尊重、合而不同、共同发展的胸怀,正是现代意识教育的关键所在。
新教材中,有关国际意识教育的素材数不胜数,诸如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工业文明与资源、环境、人口、城市等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等,都包含着现代意识教育的深刻内涵。
五、人文主义教育
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以至整个人类。人文主义教育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把伦理道德教育从人与人的关系拓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将人文主义教育引申至学科德育,不难看出其包含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教育;提倡
理解与和平;弘扬人的尊严与自由;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程人文主义教育,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给自己和他人、给集体和人类更多的人文关怀。
比如,在学习“等级与阶级”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自阶级社会诞生起,人类就被分成自由人和奴隶。进入中世纪后,以人为本曾被神本主义遮掩,被统治者以扭曲人性的思想、行为所摧残。随着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传播,人性才开始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可见,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为争取自身解放的历史,是为自由而奋斗的历史。弘扬个性,赞美自由,尊重人权,学会选择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所在。
再如,在学习“人权”一课时,笔者强调:人权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是人基于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取得人权的进程。从法国大革命时制定的《人权宣言》,到独立战争后颁布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从辛亥革命后的推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幸福等人的基本权利被加上天赋、神圣等概念,成为18世纪至今人类的追求目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现在是走出幽暗荒凉的种族隔离深谷,踏上种族平等的阳关大道的时候。现在是使我们国家走出种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满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时候。现在是使上帝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时候”道出了人类追求人权的心声。但是,人权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权利,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有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限制。
新教材中,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内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等等,都折射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子。
人们常说:影响一个世代人群的政治、社会价值最重要的经验和记忆常发生在这个世代人的青少年时期。道德教育是学科教育的永恒主题,道德教育的成败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每一位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实践者,有义务,更有责任,全面地、完整地开发新教材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使德育资源的受益者——青年学生从中汲取智慧,陶冶品性,激励上进,传承文明。
华东师大二附中
陈明华
周靖
篇五: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摘要: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受“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德育工作缺少具体易操作的实效性评价、缺少系统而层次性的实例教案,德育工作主要实施者缺少充沛的时间与精力,德育工作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指导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德育工作须寻求各方合力,建立一套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推行德育课程化,适当减轻班主任工作量,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等创想。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创新
德育,始终应该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成才,先做人”唯有做好德育工作,人才培养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德育工作。而班主任,做为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如果理解德育工作,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做出怎么样的效果,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重视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形式下,笔者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有了几点思考。
一、新时代背景下德育面临的问题
1.“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经济进步、科技创新等因素影响下,当今中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依托于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它在给我们教育带来变革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游戏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私主义等不正之风借由高速传播的互联网影响了一批批学生。而在教育界内部,鼓吹“高考状元”“中考状元”,强调升学率、将教师考核与各种分数挂勾等行为,也滋生了“唯分数论”“重智轻德”等风气,不少学校将提高学生分数做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德育工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学习时长过长、作业过多、压力过多、自杀率升高等。这与教育的初衷是前道而驰的!
2.德育工作缺少具体易操作的实效性评价。教学成绩的进退可以通过直观的排名、数字来呈现,而对于德育工作是否在复杂的人个体身上发生积极作用,却
很难通过直观的数字来呈现。所以在班主任开始重视德育班会课、科任教师们注重将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管理者们三令五申要加强“立德树人”等情况下,我们如何对德育工作后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如何评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简单的自我认定“效果极好”“极其重视”所能概述的吗?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深入去探讨思考的!
3.德育工作缺少系统而层次性的实例教案。我们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需要教案,我们的教案设计不仅具有学科特点也具有学段性。可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却常常呈现一种依附化无序化,即所谓的德育是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它要求每一个科任老师重视,可是每一个学科的德育是被动为教学服务的,而非为德育而德育。并且德育工作常常沦为简单的班主任的班会教育或科任老师的口头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带有随机性。德育工作者们,可以借由网络资源查找到很多的德育案例或班会课件,可是这样的教学太无序。我们是否应该根根地区学情、学生学段特点、班级的德育建设要求、教师的个人风格去编排出一套可参考可推广的德育工作手册?
4.德育工作主要实施者缺少充沛的时间与精力。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他直接推动德育的开展,他决定德育的成效。可是现在的班主任们却面临的这样的问题,教学压力太大、杂事要求太多、德育工作支配时间太少……学校在安排班主任工作时最常考虑主科老师,可是主科老师花费在备课、教研、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又远多于次科老师,那么德育工作的时间与精力如何保证?如果安排次科老师,又因为次科老师所教班级数多,对所带的班级接触时间又偏少,这也不利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5.德育工作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德育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德育工作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特别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学生自杀事件时见报端,犯抑郁症的学生数也持续增高,这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本身是否都具备极高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繁重高压的班主任工作,本身如果也出现心理问题,是否会有群体去关注并解决?一个心理出现问题的班主任已
经不单单无法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会给学生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针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即使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是否有能力去做好专业化指导?
二、新时代背景下德育的几点创想
1.德育工作必须寻求各方合力。德育工作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无法单凭一方力量完成。所以德育工作必须需求国家、社会、家庭的助力。国家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减轻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必须发挥媒体等资源的正向导向作用。不高调宣扬“状元”不追捧非“正能量”的名星等。家庭上,父母要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加强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
2.建立一套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改变德育由学校评价的单一模式,借由现代信息技术,多方整合资源,对学生道德水平进行多方位评价。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受幼、积极奉献等美德行为纳入评价体系中,突出品德的重要性。同时,对班主任的考核也要与德育开展相结全,班主任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德育班会。
3.德育工作需要推行课程化。在中小学中推行德育课程的一体化设置,强调德育的系统性、实效性、主导性、针对性,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构一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循序渐进的、可推广操作的德育课程。
4.减轻班主任工作量。班主任做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实行者,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做好德育工作,所以,适当减轻班主任的教学量,将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量化,对于德育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
5.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要求学校根据生源配置一定数额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不仅为学生服务,也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服务。他们要在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服务。同时,还需要不定时做心理专题讲座,开展心理疏导专题活动等,真正将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落到实处。
总之,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德育是教育的根基,唯有全社会重视德育、努力发现、解决德育建设中的问题,积极发挥班主任的核心力量,寻找多方合力,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蔡清林.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20,(58-59).
2.朱永新.破除“重智轻德”呼唤新德育[J].教育周刊.2020,(1).
篇六: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中学德育路径探索作者:杨鲜亮
周文丽
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09期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德育工作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德育,来启迪中学生思想,培育自身核心素养,积极发挥正能量,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新时代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对德育的新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校德育工作通过不断激励学生,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注重情感培养,关爱学生的日常,不断引导学生正能量自我正向环节性调节,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从学生生活点滴和实际需求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次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培育和增强其核心素养。
二、创新德育路径,实现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
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及培育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环境强化和活动育人的自然融入,更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底蕴。在学校建筑、广场、走廊、绿化以及文化长廊等校园主题景观,特色场室、宣传橱窗、照片墙、黑板报等校园小景中,如每个班级的班牌信息中,渗透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形成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无形的教育力量。校区的建设中秉承着建设“图书馆式”学校理念,营造书香校园,也在于达到精神育人的目的,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握重要的节日契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勇于质疑,也是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一方面,学校重视在仪式教育中激励学生。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会发言,使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清明祭英烈”与国庆节“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以及主题征文比赛等。
篇七: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80701教育理论论文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
一、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
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
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
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
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工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不断地探索出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如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前只有不断地完善学校
德育教育的前期准备、中期的完善以及后期的评价体系的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篇八: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探究摘要:德育教育对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如何在高中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高中学生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受到德育教育,这成为目前高中学校和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德育教育;融合;渗透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专项重点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阶段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YB1421385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我国5000年悠久历史之中,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德育教育的意义,高中学生认真学习可更好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在高中阶段德育教育活动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在这一阶段,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深远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到高中德育教育之中,能借助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改变目前的德育教育现状,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中,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接触互联网,由于高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于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高中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学生明辨不良思想能产生积极影响。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内容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所以在高中德育教育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融合的策略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
目前国家提出了课程德育的教育要求,所以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都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所以高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历史上出现的优秀人物以及他们的伟大成就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引导,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是目前高中教师都需要积极尝试的。
2、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紧紧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充分融入其中。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借助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例如“诚实守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借助主题演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更好地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由于学生在构思演讲的内容中,会积极学习和
借鉴大量传统文化素材,所以借助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基础上,因此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密切结合
在高中阶段,思政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高中思政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紧紧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陆游、文天祥等人的事迹与教学主题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这对于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4、积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学校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在建党节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主题教育,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学生以传统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全面融合。
结束语: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有着共同的育人内涵,所以要不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全面融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引导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高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7):127-128.
[2]游翔,朱珠,徐朝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的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0):88-90+111.
[3]王典,董雅致,张微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明日风尚,2018(22):103+106.
[4]陈向阳.运用信息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德育教育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1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