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9篇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敦煌文化简介 敦煌文化主要是指4到14世纪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在敦煌地域产生的文化。当前,研究敦煌文化主要依据敦煌石窟和藏经洞资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敦煌文化简介敦煌文化主要是指4到14世纪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在敦煌地域产生的文化。当前,研究敦煌文化主要依据敦煌石窟和藏经洞资料。敦煌石窟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筑、服饰、交通、饮食、家居、音乐、舞蹈、行医、婚丧嫁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等等,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石窟所承载的敦煌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都达到了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誉为世界艺术长廊、人类文明的宝藏。藏经洞资料包括大量的佛经、佛画,以及经、史、子、集、语言文学、社会经济类和民间往来档案文书,涵盖汉文、藏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叙利亚文等中古时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资料。敦煌文化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今天人文社会科学及理工农医各学科的各个方面。敦煌文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世界中古时期的历史,把中国学术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敦煌石窟和藏经洞资料构成的“敦煌学”被称为“国际显学”,是当今“大国学”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自古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又是丝路重镇,文化交流频繁,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印度文明、两河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都在敦煌留下印迹,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各种宗教都曾在这个地方传播,显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当前,世界古代文明中,除中华文明仍保持强大生命力外,其他古代活态文明均已消失。学者普遍认为,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缩影,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象征。
篇二: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C.“敦煌文学”中的俗文学包括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等多种体裁,极具研究价值。
D.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凹凸法”,都属于那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具体分析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B.文章以……讲话开篇,同时作为全文的中心观点,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
C.文章第四段举出《维摩诘经讲经文》,旨在论证敦煌文学的兼收并蓄自信创新。
D.文章基于“古为今用”的逻辑前提,重点论述了敦煌文物遗存、文献等三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古代敦煌,各种宗教都大体和睦相处,表现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包容并蓄。
B.敦煌曲子词属于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没有关系。
C.因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敦煌壁画更显珍贵。
D.我们进行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古代敦煌的经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A项,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中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重要限定;B项,强加因果,依照原文,非汉语文献的研究价值大小与其是否为“死语言”,没有直接明
确的关系;D项,无中生有,“都属于那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没有明确依据。故
选C项。
2.答案:A。本文论述结构属于“总-分”,而非“总-分-总”。
3.答案:B。推断错误,根据原文表述,尽管对敦煌俗文学跟传世文人诗文抄本做了明确区分,但是没有提及两者之间存没存在关联。
篇三: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敦煌历史文化知识1、敦煌历史沿革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承载了4000多年文明史,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
远古时期
敦煌属三危地域。距今四五千年,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是有史记载敦煌地区最早的先民。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地,三苗族的后裔羌戎在这里游牧定居,属玉门火烧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月氏和乌民族相继驻牧敦煌,后月氏将乌驱逐异乡,称雄河西。
汉时期
末汉初,匈奴赶走大月氏独占敦煌与河区。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统一了河西,并派骞
“凿空”西域,通过“列四郡、据两关”(郡、郡、郡、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移民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从而揭开了敦煌辉煌历史的崭新一页。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郡,派将军破奴调集、等郡人工筑敦煌城,至后元元年(前88年)敦煌郡陆续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敦煌建郡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广利西代大宛,破奴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东汉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敦煌伴随丝路的兴衰而兴衰。
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仓慈、皇甫隆先后任敦煌太守,他们抵制豪强,保护西域商旅,改进农耕技术,使百姓蒙惠。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地区“五胡乱华”,战火烽起,但敦煌地区则-1-/15
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振兴。从公元317至437年,敦煌先后属前凉、前、后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前建元二年(366年),由沙门乐僔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后迁往,这是历史上敦煌第一次作为封建割据政权国都。421年,北凉灭西凉,敦煌归北凉。439年,北统一河西,敦煌经济文化再度繁荣,佛教兴盛。南朝昭引《耆旧记》赞其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后,完毕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大业初年(605-609年),隋炀帝遣尚书左丞裴矩视察敦煌,了解丝绸之路与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并遣将西驻,移民实边,开垦农田,在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唐灭隋后,于619年收复河西,在敦煌置沙州。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世民一举铲除了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的畅通,敦煌的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据史书记载:“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第三。”莫高窟在唐代开凿洞窟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
。“安史之乱”后,唐调河西兵力东去平叛,吐蕃乘虚进犯河西,沙州于781年陷落,开始了吐蕃政权对敦煌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大中二年(848年),敦煌富绅议潮聚结沙州民众,乘吐蕃乱,一举收复瓜,沙二州。大中五年(851年),议潮收复吐蕃所控河、岷等十一州之地,并遣使入朝敬献十一州图籍,唐乃封议潮为节度使、观察使,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金吾大将军特进沙州镇守。天佑二年(905年),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承奉,在敦煌建“西汉金山国”,自封“白衣天子”。后梁乾化四年(914年),金山国亡,氏绝嗣,沙州富豪议金被州人荐举取代了节度使地位,领瓜、沙二州。氏家族世袭节度使位122年,重视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与邻邦异族和睦相处,敦煌商贸繁盛。
-2-/15
宋元时期
1036年,党项族攻占河西走廊,西夏统治敦煌达191年。西夏统治者采纳汉族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使河西保持着“民物富庶,与中州无殊”的水平,敦煌石窟中保留了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1228年,蒙古大军攻占敦煌。1273年,马可·波罗游历,途径敦煌。1280年,元升沙州为沙州路总管府,设置河渠司治,管理农田水利。
明清时期
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敦煌设沙州卫,为关外七卫之一。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闭锁嘉峪关,将关西的老百姓迁徙关,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成为“风播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设沙州卫,四年(公元1726年),从56州县移民2405户到沙州屯垦。至雍正末年,沙州耕地已扩展到12万多亩,并引党河水分十渠灌溉,形成沙漠绿洲。乾隆三十五年(1760年)升沙州卫为敦煌县,属安西府,后裁府设州,遂隶属安西直隶州。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发现。1905年,俄国奥勃鲁切夫探险队首先到敦煌盗走古经卷一批(数目不详)。1907年3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翻译孝琬至千佛洞,经过3个月的周密谋划,贿通王道士盗走六朝至宋代经卷、写本、绢画等文物共二十四大箱,约万余卷,偷运至伦敦博物馆。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来敦,又贿通王道士,盗走珍贵文物六千余卷,偷运回国。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潜来莫高窟,先后住了四个月,从王道手中吉川骗买写经一百余卷,精美彩塑两尊,桔瑞超骗买写经三百六十九卷。清末,爆发了以壶铭、鉴铭兄弟为首的“丁未抗粮”斗争,殉难烈士15人,迫使清政府免除了祸害敦煌农民170多年之久的“采买粮”旧规。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3-/15
敦煌县直属省。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又从王道手中骗买去经卷六百卷。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潜来敦煌,用化学胶布粘走千佛洞壁画26幅,并盗窃盛唐彩塑数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敦煌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4年2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直属教育部,常书鸿任所长。
新时期1949年9月28日敦煌和平解放,10月7日成立敦煌县人民政府,隶属专署。
敦煌于197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198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9月28日敦煌撤县设市至今,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敦煌历史人物
(1)
骞
(约公元前164~前114年),字子文,郡城固(今省城固县)人,西汉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汉武帝时曾两此出使西域,开通丝路,在敦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凿空丝路第一人”。
(2)汜胜之
又名汜胜,敦煌人,西汉农学家。汉成帝时任为议郎、劝农使者。曾在三辅教民种田,后迁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所著《汜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3)班
超
(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班超驻守西域31年,为维护西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杰出贡献。晚年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汉和帝深受感动,准其返回。-4-/15
后其子班勇子承父业,驻守西域,传为佳话。
(4)
全字景完,东汉敦煌郡效谷人。他生于仕宦世家,少而好学,博览经书,精研细审,无文不综。建宁二年(169年)举孝廉,出任西域戊部司马。中平二年(185年)当地士民王敞、王历、尚等嘉慕其惠,特刻石记功谓《全碑》。全碑现存省博物馆,该碑不仅记载了全其人其事,而且碑文书法也为现存汉隶代表作之一。
(5)
芝
字伯英,敦煌渊泉(今瓜州县)人,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最善草书,时称“草圣”。唐写本《沙州图经》记载:在唐开元四年九月,敦煌县令智本,曾根据史料所记在敦煌“县城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发现一墨池,传说为“芝墨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芝的书法非常推崇:“汉书迹,独钟(繇)(芝)两家。”芝的墨迹保存于《淳化阁帖》。
(6)仓
慈
字孝仁,三国时期(今寿春)人。明帝太和中(228年-233年)任敦煌太守,他到任之后,打击大姓豪强,抚恤贫困百姓;保护西域胡商,致力发展经济;鼓励胡汉通婚,促进民族融合。仓慈在任数年,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史家评其“恤理有方”。
(7)索
靖
字幼安,敦煌人,西晋著名书法家,一生担任过西晋的重要地方官吏。他的书法浓浅得度,涵朴括,气势雄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历来为书法家称为上乘。他的字传世的有《出师颂》、《月仪帖》等作品。
(8)竺法护
原名竺昙摩罗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人,晋时杰出的佛经翻译大师。竺法护8岁就在敦煌出家,拜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他天资聪颖、笃志好学,游历西域,带回大量的梵文佛经典籍回到敦煌,译经传佛。后世人为赞美他的德行和威望,称其为“敦煌菩萨”。
-5-/15
(9)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
东晋时后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敦煌白马塔相传是为纪念鸠摩罗什东传佛教,路经敦煌时所乘白马仙逝而修建的。
(10)
暠
字玄盛,陇西狄道(今临洮)人,据说为西汉名将广后代,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推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定都敦煌,史称西凉,这是敦煌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为西北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西凉建初元年(405年),迁都,敦煌由其子让镇守。417年,暠病卒。
(11)阚
骃
字元阴,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史地学家。他所撰《十三州志》是继《后汉书·郡国志》之后的一部重要的史地学巨著。
(12)匪攵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曾任北凉太史令。他参考前人的历法资料,结合河区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七曜历数算经》、《河西甲寅之历》、《阴阳历书》等学术著作,对于后世研究天文、历算等方面多有启发,英国约瑟博士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其列入中国古代科学家之一。
(13)玄
奘
(602—664),名祎,洛州缑氏县(今省市偃师市缑氏镇河村)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自瓜州、敦煌间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印度),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取道阳关返回长安,历时十七年,行程5万里,带回佛经52筐657部。所撰《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与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14)议潮
唐代敦煌人,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为维护唐王朝国家统立了不朽功勋。唐懿宗咸通八-6-/15
年(867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以其侄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872年)卒。
(15)议金
字仁贵,唐末五代沙州人,议潮外婿。914年,时任沙州长史的议金取代氏政权,执掌敦煌,恢复归义军称号,归顺朝廷,使归义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936年,议金病故,后晋朝追赠他为太师。后其子相继,氏统治达120余年。
(16)履吉
字九斋,清代德化(今省德化县)人。道光四年(1824),任敦煌知县。道光七年(1827年)任安西知州,随带军功加三级。道光十年(1830年)回任敦煌。次年编修《敦煌县志》,告成。在敦煌先后七年,文治武功均有建树。其《敦煌八景诗》寄托了赤诚的敦煌情,在敦煌广为传颂。
(17)王圆箓
(约1850~1931),祖籍麻城县。他本人出生在,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外出谋生,流落于。后云游敦煌,以道士身份住持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的秘密。由于他的愚昧无知,斯坦因、伯希和、桔瑞超、华尔纳等一批外国文化间谍先后来莫高窟,从他手中骗取大量文物,致使敦煌文化瑰宝散失全球。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道士塔》中,称其为民族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18)壶铭
字清吾,清代敦煌东乡靖远坊(今三危乡窦家墩)人,光绪(1894年)甲午科武举。壶铭领导农民抗粮,为百姓的利益而丧身,功在地方,泽留后世。1934年全县民众联名呈请县政府批准,为先生立祠以志纪念。
(19)大千
(1899—1983),江人,别号大千居士,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大师。1941年到敦煌,临摹莫高窟、窟、西千佛洞壁画,历时近三年,临摹壁画精品300余幅。其临品曾先后在、、等地展出,引起轰动。在敦煌期间,把三处石窟做了统一编号(一般称作“大千编号”)。
-7-/15
(20)于右任
(1879—1964),三原人。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去,擅书法。1941年10月赴西北考察,5日在敦煌县长章朗轩、地方人士任子宜、窦景椿等陪同下前往莫高窟参观,认为:“莫高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的骄傲。”
返后,撰《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一文,在《文史杂志》上发表,呼吁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文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1)常书鸿
(1904~1994),满洲人,著名画家,敦煌学专家,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42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44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妻离子散、命运浮沉的种种不幸和打击,义无反顾地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世人介绍敦煌艺术,培养了一大批敦煌艺术专家和研究学者。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顾问。
(22)季羡林
(1911—2009),临清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主编有专业性大辞典《敦煌学大辞典》。在谈到敦煌学的地位时曾说:
“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3、敦煌文化遗存
敦煌境现有各类文物景点24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单位9处(阳关遗址、寿昌城、沙州古城、白马塔、南关粮仓、佛爷庙新殿台墓群、祁家湾墓群、汉长城遗址、马圈湾烽燧)。2013年4月16日,-8-/15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丝绸之路24个申遗项目中,我市玉门关与河仓城遗址、悬泉置遗址两个项目入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敦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1)莫高窟与敦煌艺术
莫高窟自十六国经北、西、北周、隋、唐、五代、宋、元连续开凿,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莫高窟分南区和北区,共有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其艺术和研究价值主要表达在藏经洞遗书、壁画、彩塑、建筑等方面。藏经洞珍藏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晋至宋)近十个朝代的文书写本约5万卷(大部分流落海外,我国现存约1万余件)。1900年以来,随着藏经洞文书的发现,先后有斯坦因、伯希和、桔瑞超、华尔纳等英法日美文化强盗对藏经洞文书与洞窟壁画彩塑进行劫掠。中国学者寅恪曾感叹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由藏经洞文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莫高窟现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它们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今人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神女》等蜚声海外的艺术精品。莫高窟现保存完好的五座唐宋窟檐,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之首,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两关与丝路文化
阳关、玉门关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作为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犹如现在的海关并驻有军队,作为贯通西域的重要门户,西部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为保证绸之路的畅通和商旅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关与丝路文化,主要表达在简牍文化(玉门关、阳关出土的汉简)、诗咏文化(汉唐两关诗咏)、历史文化(如骞出使西域、班超生入玉门-9-/15
关、唐僧西行途经两关等)。华夏文明五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由长安为光源,敦煌、阳关、玉门关为亮点,将丝绸之路连成颗颗珍珠,光耀西域,辉映欧亚。两关和丝路文化与汉长城、河仓城、悬泉置遗址、寿昌城遗址、渥洼池、沙州古城等文化遗存息息相关,相映生辉。
(3)悬泉置遗址1990年至199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61公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大量汉晋简牍,总数达到35000余枚,还有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品、货币、农作物等其他遗物6000余件。现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里出土的有书写墨迹的麻质纸,可能推翻东汉蔡伦造纸说。悬泉置遗址被誉为二十世纪继莫高窟藏经洞文物大发现后又一次重大发现。
(4)敦煌八景
即危峰东峙、千佛灵岩、沙岭晴鸣、月泉晓澈、两关遗址、古城晚眺、党水北流、绣壤春耕。
4、诗咏敦煌
太一之歌(天马歌)
汉武帝·彻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读山海经(其五)
晋·渊明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宿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且向王母前。
在世无所需,唯酒与长年。
-10-/15
敦煌乐
北·温子升
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
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节选)
唐·白
-11-/15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子夜吴歌
唐·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从军词
唐·令狐楚
暮雪连,阴霞覆白山。
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
左公柳
清·昌浚
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敦煌记事诗(节选)
民国·于右任
敦煌文物散全球,画塑精奇美并收。
同拂残龛同赞赏,莫高窟下作中秋。
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
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人知不知?
-12-/15
敦煌市情
敦煌地处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三省区交界处,隶属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辖7镇2乡,总人口20万。市域平均海拔1139米,年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属典型暖温带干旱性气候,有世界“旱极”之称。
敦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玉门关、阳关等文化旅游资源蜚声海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市域经济中比重超过50%。敦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和文化建设的博大“基因库”,孵化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盛典》《又见敦煌》等大批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旗帜性文化精品,全市文化产业正朝着更好保护展示和传承创新敦煌文化的方向加快发展,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5.2%,文化旅游被确定为支撑和带动转型跨越、富民强市的首位产业。敦煌是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钒资源探明储量全国第四,金、银、磷、钾、硫、石棉、石材资源富集度较高,是国家首个百万千瓦光伏发电示基地、首批新能源示城市、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省循环经济示园区,以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为优势产业的新型工业已占到经济总量三分之一。敦煌受母亲河——党河滋养,灌溉农业发达,是省优质瓜果、棉花、蔬菜重要产地,广杏、紫胭桃与红地球、无核白葡萄跻身“中华名果”之列,全市正以推广集约节约用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经营链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园区。
“敦煌”二字,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自汉武-13-/15
帝凿空西域,“据两关、列四郡”始,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丝绸之路“第一枢纽城市”,中华文明经此远播欧亚,多元文化在此美美与共。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伟大的丝绸之路在敦煌留存下最为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最为丰富的历史印记。敦煌莫高窟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两处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闪烁着开放包容、向善守正、崇高唯美的夺目精神之光。敦煌境玉门关、阳关、悬泉置、汉长城、河仓城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是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的有力见证。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丝路兴、敦煌兴。随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敦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翻开了复兴发展的崭新篇章。基于敦煌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此,省上编制了《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支持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省八条”),建立了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提升行动两个协调领导机构牵头主抓、20个省直委办厅局包挂重大任务、和敦煌两级政府实施落实的“222”推进机制,举全省之力、谋敦煌一域、带战略全局。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总体定位是打造“文化圣殿、人类敦煌”,工作重点是搭建五项平台、探索八条路径,实现五-14-/15
个目标。“五项平台”,即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园区、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区的“一会四区”战略支撑平台;“八条路径”,即探索国际化、分众化、高科技化、学术化、品牌化、田园化、融合化、可持续化发展路径;“五个目标”,即全面有效保护敦煌生态环境与文化自然遗产、树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典、跻身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基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带动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9.6亿元,旅游接待实现5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15元。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今日之敦煌,东风劲吹、气象日新。敦煌市委、市政府正担当光荣使命、致力改革创新,团结带领20万飞天儿女,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幸福美好新和伟大“中国梦”的绚丽敦煌篇章!
-15-/15
篇四: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连辑谈对“敦煌文化”的理解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3/7/1118:05:12
阅读:705次
来源:转载
双击自动滚屏
记者:您最近多次提到要主打“敦煌文化”品牌,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请谈谈您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连辑:“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之大,大象无形。敦煌学发展100多年,人们更多的是从宗教、文物保护、考古、绘画、书法、服饰、舞蹈等领域,选择相对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敦煌,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窟内敦煌”研究,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的和技术层面。这类研究作为基础性研究十分重要,成果卓著,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但是面对敦煌文化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既往那些相对微观的研究似可归入“小学敦煌”的研究范畴。
其实,敦煌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现代人类文明的很多共识,诸如交流、理解、合作、包容、共赢等文明价值都能在敦煌文化中找到影子,但是我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许我们身在此中,贴得太近,观之甚微,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将敦煌在精神层面的内容忽略了。如果我们拉开些距离,远望敦煌,仰视敦煌,从文化体系上整体把握敦煌,也许我们会找到更宽阔的研究视角和领域;对敦煌会形成新的文化表达;会走出窟外,从宏观的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挖掘敦煌文化中的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我权且把它纳入“大学敦煌”的研究范畴。如果能这样,我们就能构建起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敦煌文化研究的完整体系,会使“敦煌学”的建设更具时代特征,更加繁荣,醒目。
从宏观的角度看,敦煌文化有几个特点值得一提。
第一,敦煌文化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她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是世界最最顶级的文化遗产。敦煌文化又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献宝库,在那数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有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众多文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敦煌文化记述的历史之漫长,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
第二,敦煌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古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往虽有千年之久,但概而括之,无非是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两大类。时至今日,物质交往的遗存已所见不多,但精神交往的遗存几乎全息性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敦煌文化。
而在漫长的精神交往中,西佛东渐是源头,佛教中国化是过程,佛教与世俗社会、与本土文化融合则是结果。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敦煌文化自始至终受佛教文化影响,所以敦煌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也明显地富于理性和精神性。诸如,敦煌文化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描述,更注重人的思想、意识的开掘和心灵的塑造。这种超然物外的空灵之美,让敦煌文化充满魅力。
第三,敦煌文化是一种崇高唯美的文化。敦煌文化居高临下,法象庄严,雍容高贵,富丽堂皇,充满庙堂气象。进入石窟,仿佛走进一个美的世界,对人心灵的震撼、洗涤和提升
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论是壁画、彩塑,还是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的现代艺术造型,无不气势恢宏,形态婀娜多姿,气质端庄大方。第220窟南壁的唐代贞观十六年的阿弥陀佛经变图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上面是说法图,下面展示了唐代恢弘的宫廷建筑,两边是胡旋舞蹈和乐队齐奏,展示了大唐盛世的场景,气质高贵、华丽、璀璨、迷人,充满着崇高感。同时,敦煌文化又是唯美主义的文化。敦煌艺术无论是它的壁画、彩塑还是文书中的书法艺术等,更多的传递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倡导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我们看过后不管是否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总能感受到一种美的冲击、美的享受。
第四,敦煌文化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丝绸之路开辟于公元前二世纪末,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所以在敦煌壁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开放、包容、共存,是不同文明的和谐对话。
第五,敦煌文化是一种向善守正的文化。西方的宗教绘画中,不乏痛苦、邪恶、血腥等悲剧性题材;西方的世俗绘画中也有很多消极主题。但延续了1000多年的敦煌壁画中却很少看到这些东西。其实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也有过战争、杀戮、贫穷、饥饿等等,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和内容永远是健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敦煌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敦煌的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洞窟内外形成巨大的反差。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惊人一致地坚守着敦煌文化的正面性价值,在不断的过滤中,敦煌文化积累的永远是正能量。
以上五个特征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相比,在文化形态的构造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常见的方法是把文化设计成“靶环式”构造。即以一种文化为核心层,其他文化依次分层环绕在外。在社会结构不断扁平化的趋势中,这种“靶环式”的文化构造,容易在客观上将一些小文化边缘化,形成优劣之分。敦煌文化不是“靶环式”构造,而像奥运会徽标那样,是“五环式”构造。奥运会徽标最本质的内涵是平等。敦煌文化的“五环式”构造体现的恰恰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敦煌文化讲差异,但不讲优劣,作为集大成者,她保留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又体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这种文化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但却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
总之,挖掘敦煌文化的内涵,充分理解和把握她,对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意义重大。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甘肃文化的精神内核,这将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了文化灵魂,也为甘肃文化的内容建设提供了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最近,省里正在深入研究如何把敦煌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是文化圣地,准确定位“敦煌文化”,是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前提,是为敦煌建设确立准确的文化坐标,不至于使这次伟大的建设工程,失去高格局,失去大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敦煌文化”,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敦煌文化是在漫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崇高唯美、包容开放、向善守正的充满理性主义色彩的精神性文化。
(李超
兰州日报)
篇五: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国学研究-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国使、商贾汇聚,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之地,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典型的综合代表。既有石窟的艺术形式,又有壁画、彩塑的表现方式,匠心独运的造型,精巧的颜料色彩搭配,独特的艺术表现技法,诉说着悠久的敦煌故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敦煌地区的民俗民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基,多民族文化、多元文明的融合是其典型特征,开放的文化体系,平等、尊重的文化品格,吸引着古今中外、世界各地无数的目光和关注,更加映衬出敦煌文化独有的魅力。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在加强文明对话,共建“一路一带”的合作倡议中,对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敦煌文化需要挖掘整理,更需要保护、传承和发展,而产业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推手。敦煌市和敦煌研究院承担着深入挖掘与整理,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展示丝路精神的重任。
其一,敦煌市和敦煌研究院要在现有对敦煌文化整理的基础上,在有效实施对石窟、壁画、雕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通过对敦煌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其文化产权类型,或有形的文物,或无形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传统工艺技艺等,以充分保护为原则,确定这些文化产权利用的合法形式。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复原,在尊重敦煌文化传统表达形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深入
凝练敦煌文化的精神主旨,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思路,新构思,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地创新、发展、丰富敦煌文化的表现形态、表达方式,赋予敦煌文化新时代的基本属性和内涵。
敦煌市和敦煌研究院要以这些历史的、传承发展而来的、丰富的、多样的、具体的敦煌文化表现形态为对象,以民法典为核心法律依据,形成以敦煌文化为内容的产权体系,不仅仅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形成物权、知识产权、环境权等法律产权形式。
其二,敦煌文化不仅仅表现为单一、单个的遗址遗迹、古籍文物,还有其千年以来形成的独有的艺术表达形式。敦煌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早已与那山、那水、那人,还有那片天空交融、交织。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在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等诸多世界文化遗产的滋养中,逐渐具有了文化的内涵,而这样的自然景观,使得敦煌文化更具魅力,更显特色。
因此,敦煌市和敦煌研究院要以丝路精神为灵魂,以祁连山脉、河西走廊为历史和自然背景,以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自然和文化名胜吸引力,重点打造以敦煌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能够展现敦煌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民俗民情度假体验区,促进敦煌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对甘肃乃至全国文旅事业的发展形成示范效应。
其三,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宗教、社会、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民族、民俗的重要研究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敦煌遗书也反映了敦煌地区曾经的繁荣和敦煌文化灿烂的历史。
敦煌遗书自其重现人间以来,吸引着世界各地众多研究机构和组织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对敦煌遗书以及敦煌石窟艺术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常态,逐渐产生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随着研究范围扩大,研究的更加深入,形成不同研究方向共同组成的敦煌学学科体系,同时也逐步建立起以敦煌学为核心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
因此,敦煌市和敦煌研究院要鼓励和支持敦煌学学科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积极开展以敦煌文化研究和保护为主题的国际合作交流,推进相关教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全文完-
篇六: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很高兴来到敦煌研究院。这次来,我实地察看了莫高窟,察看了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了研究院在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介绍。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效。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
第二,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三,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我讲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支撑。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研究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要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第五,加强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
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显学,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不少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我了解到,你们这里的博士生数量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多的,很不容易。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择一事、终一生。希望大家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要关心爱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地方机构改革完成后,要继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保持队伍稳定。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敦煌研究院越办越好!
篇七: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谈谈学习敦煌文化
学院:旅游学院
学生:张麟磊
学号:021摘要: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要道.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历史上的西域,生态环境很好。虽处内陆地区,但塔里木内河网密集,树木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绿洲也就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的西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地方。加以位置处于东西贸易的十字路口,发展起诸多的小国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楼兰古国;精绝国;古格王国等等。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就是一个必然了。
随着汉武帝时期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的屏障。史学家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逐渐古印度文明也伴随着路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无声的传入到了我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属佛教了。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时至东汉,从西域回来的一匹白马驮着佛家经文《四十二章经》来到了首都洛阳,就地就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教正式的在我国暂稳了脚跟,佛教从此也开始了它在我国的地方化、民族化。“永平求法”,佛经大量译出,佛教也就在我过广为流传。
敦煌莫高窟最早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直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期间密密麻麻的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洞窟内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尊。有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五代元明清,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了我国佛教传入并民族化的集聚地。
对学习敦煌莫高窟文化的谈谈,主要得从它的三大特色说起:
第一:建筑艺术。由于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与外来相互交融结合的特色.其建筑形式也是,同佛教传统的建筑形式一样,也有佛塔、禅院、寺庙,当然这些都是属于西方的建筑形式。到了我国以后,对其保留的意愿也加入了我国的特色。比如,采用以洞窟的形式代替了寺庙、禅院。这是因为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主要是从北面来的冬季风,非常不利于修房造屋。所以,修建洞窟,因地制宜,不费任何的建筑材料,且防风(洞口朝南),保温性能好。受到我过北方居民的喜爱.比如:陕北的窑洞。这些洞窟被运用于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窟内均有壁画和彩绘、雕塑。而另有些洞窟则用于僧侣们生活起居,圆寂后放法体的场所。这么些洞窟首先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高超水平.因为这些古达能工巧匠们懂得取材因地制宜,与破坏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这些建筑物的出现,也证明了传入佛教与敦煌的深刻联系.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精髓,是它从外来中同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和融洽的过程。它的诸多宗教理念,想要得到了许多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同,它就必须得地方化、民族化。莫高窟的建筑始终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理念,本就体现了建筑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学习敦煌的建筑文化就必须从此中学起。任何美好的东西,照搬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东西。只有适合本地的,与本地周边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的,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敦煌就是一个甚好的例子.第二:彩塑艺术。它是古代绘画艺术的直接体现。古代画家们常年累月在黑暗不见灯光的洞窟里,画完一幅幅佛教彩绘,塑完一尊尊佛像。这里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工作者们坚强的毅力和不怕苦的精神。这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最求完美,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也是敦煌文化。对艺术深层境界的追求,不懈努力,除了需要刻苦的精神之外,还要有高超的技能、知识。因而,我们需要学习、传承敦煌文化精神。
敦煌莫高窟的彩绘、雕塑,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隋唐多以丰满圆润这一造型,两宋则是清秀文雅型,元的风格既继承了高达剽悍型有兼容了外来造型。所以说敦煌是我国活着的佛教圣地。不断发展创新,结合着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思想。学习敦煌文化,需要的是了解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创新发展。
第三:壁画艺术。壁画中有诸多的佛教经典故事。就以飞天为灵魂的天宫伎乐来说,它包括各种舞蹈,鼓舞、琵琶舞等等,都是世俗生活的艺术化表现.除此之外它所表现的还有世俗的风情舞,宫廷和民间宴乐,西域传来的胡舞,童子乐舞等等。如果我们看乐舞壁画,就要关注三点:第一是舞者的神情,她的的表情,她的神态,都非常重要;第二是舞姿,她的动态、动感是怎么表现的,是单纯动态还是动静结合的;第三是她的配饰,包括手里拿的什么,身上背着什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裙子,乐队吹奏的是什么乐器.这些绘画,内容丰富,造型独特,表现手法新颖,人物形象丰满,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对其各个时期服装、生活风貌、习俗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学习了解敦煌壁画艺术文化,需要以整体着手,再到局部,再又局部到整体,分析其科学合理之处。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学习敦煌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既需要广大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者、们、古文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的继承和发扬。
敦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明,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爱它,更要保护它。
指导老师:刘玮
参考文献:《我国地形册》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
《敦煌史话》作者:斯坦因
篇八: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是一位已在敦煌参加工作半年的大学生,我深爱着这片热土,作为敦煌的儿女无时时刻刻关注着敦煌的变化和发展。
我在大学读的是城乡规划专业,由于这个原因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大量敦煌历史变迁的知识。我们不仅拥有极具文化魅力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而且在保护和发展敦煌石窟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时至今时今日,他们和他们的后人仍然不辞辛苦的奋斗在敦煌石窟保护和发展的前线。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一种精神,一种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精神无疑增加了敦煌石窟的文化精神内涵和魅力。
近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敦煌党校举办的“敦煌文化讲座”,主讲人马进驰先生对敦煌文化讲述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作为一个口口声声说热爱家乡的学生,我发现我多家乡的认识竟是如此缺乏。连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何谈热爱家乡?
我们有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让世人赞叹的精神财富,作为敦煌人民的一份子,我们有历史的责任去发扬它,传承它,但这一发扬和传承如何体现在敦煌人民身上,我们需要深思,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敦煌学概论课,课程时间安排在升国旗后的第一节课。
二
课程内容应浅显易懂,既方便教学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让历史老师或者语文老师做好相应的准备就能授课。
三
在期中和期末和其它课程一同考试,成绩计入综合成绩,并与升学挂钩。
四
每学期给学生安排一次敦煌文化的游学,并配备讲解员,去敦煌文化的载体(比如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接受敦煌文化的熏陶。
敦煌文化的魅力的继承和发扬不应该局限在一小部分社会群体身上,他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敦煌的少年和青年们在敦煌学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对个人来说是种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教育,也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乃至升华。其次对这座旅游城市而言是城市内涵和魅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因为我们的学子大部分要都要去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学府求学,他们走出敦煌就是外界认识敦煌的窗口,是这座城市最实在的名片,他们是素质影响着敦煌的形象,也间接影响着敦煌的旅游业。最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要认识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将敦煌文化和精神千秋万载的传承下去。
在倡导科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响应着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若能实现这一愿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对得起创造这一切灿烂文化的先贤们,也没辜负一代又一代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下保护和发展敦煌石窟的学者、专家和科研工作者。我们为全民参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先河,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业。
学生阅历疏浅,观点定有不周之处,望各位前辈指正。
学生:徐潇
二〇一二年十三月二十七日
篇九: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路径研究作者:王晓华
来源:《卷宗》2020年第27期
摘
要:敦煌文化是我国文化历史领域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文化瑰宝,当前伴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逐渐发展壮大,如何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人们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敦煌文化在当代所体现出的价值,然后分析传承弘扬敦煌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给出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敦煌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弘扬;当代价值;路径研究。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352
作为一种以我国西部地域命名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敦煌文化与其他的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之处。敦煌文化不是由单一的一种文化构成,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将多种优秀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从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敦煌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具备了国家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需要人们在新时代进行传承弘扬。
1敦煌文化在当代所体现出的价值
1)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要想切实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改变我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印象,必须要构建出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文明对话平台。在此之中,敦煌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原因是敦煌文化自身就带有包容性和民族性,同时能够跨越时空,帮助东西方文化进行良性融合。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我国一直贯彻改革开放相关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思想意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逐渐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现象,尤其是“道德危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敦煌文化自身具备包容性以及开放性,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地体现出来,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引领作用。
3)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变迁,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文化进行传承,从而不断使自身得到完善,大放异彩。当代敦煌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发扬,还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帮助人们对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建立文化自信[1]。
2传承弘扬敦煌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