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16篇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目 录 摘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1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目录
摘要...............................................................2
引言...............................................................2
一、命运的悲剧.....................................................2
(一)“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碰撞..............................2
二、性格的悲剧.....................................................4
(一)“离经叛道”——贾宝玉........................................4
(二)“心较比干多一窍”——林黛玉..................................5
(三)“安分守时”——薛宝钗........................................7
三、悲剧的根源......................................................8
(一)封建势力的摧残................................................8
(二)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10
(三)社会悲剧的催化..............................................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2
Absteact..........................................................13谢辞.............................................................14
论《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姓名:刘蓉燕,指导老师:李晓梅
[摘
要]《红楼梦》是以宝、黛、钗三个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进行叙述的。曹雪芹用虚实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以炼石补天的神话为引子,有条不紊地描写了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内部的种种悲剧事件和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宝、黛、钗三人在封建阶级统治的大环境下滋生出来的贾府这个小环境中,性格的悲剧得以升华。然而一切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的压迫,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观。贾宝玉与黛玉没有结果的凄凉爱情的演绎和他与宝钗之间没有爱情的无奈结合之举,尖锐的阶级矛盾使其最终都以悲剧收尾。
[关键字]《红楼梦》;
命运悲剧;
叛逆;
社会悲剧;
矛盾
《红楼梦》全书洋溢着一种悲凉凄切的美,犹如一首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悲歌。作者将贾府的兴盛衰败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两大主线,相互交织呼应。书中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的言语,并且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处处渗透着人物的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作者在表现这场爱情婚姻悲剧时,并没有直接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通过真切细腻地描叙贾宝玉同两个性格不同的女人之间的感情历程来与其周围环境对立。宝、黛、钗三人身处这样一个悲剧的时代中,他们身上悲剧的影子是无处不在的。一、命运的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神往羡慕的美好,却在封建洪流的冲击下成为了宝、黛、钗三人思想上的指引,行为上的利剑。等到不同命运的结局已成定局,那些曾缱绻的美意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徒留了一地遗憾。
(一)“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碰撞
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就描述了一个“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讲述了赤霞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后绛珠草修为女体,闻得神瑛侍者下凡,便也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以报灌溉之情,于是便有了“还泪”这一凄美动人的说法。因此,宝黛的爱情似乎是宿命的,一开始便缠绵悱恻,令人心碎。“草、木”都是纯朴的,本初的,于是他们的爱情也是不受任何世俗约束的,纯净的,原生的。这段奇缘既是前生注定的,所以更深挚,更刻骨铭心。于是便有了宝玉、黛玉初见时的惊心,“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在书中第八回又描述了一个“金玉良缘”的故事。故事中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且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一面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正与宝玉上錾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这又是既定的良缘。
由这两个相关联的神话故事所派生出来的是对立、冲突、碰撞的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不仅代表了两种命运的冲突,也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以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之间的矛盾。宝、黛之间的爱情是自由爱情的象征,是对“木石前盟”的真实写照。“‘木石前盟’以木石相爱的自然性原始意象象征了宝、黛爱情的至真性、至情性和至圣性。”[1]作者正是通过对“木石前盟”的意象描写,而在其作用下表现出了“金玉良缘”的真正意蕴。如果说“木石前盟”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是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的两情相悦。那么“金玉良缘”就代表了封建世俗力量对人性的束缚,是不可挣脱的命运枷锁。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姻的世俗性显现于此。
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可以说“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分别代表的是对于传统礼教和封建实力的顺从及反叛。这两种对立的神话意象充分的表现了两种冲突的命运形式。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早已埋下了悲剧结局的伏笔。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正是他们相爱的根源。从太虚幻境中的刻骨铭心到彼此成为知己的过程是微妙的、折磨的。通过叙述贾府中众人因
漠视他们之间的心灵契合,而逼迫贾宝玉舍弃“木石前盟”选择“金玉良缘”这一情景,造就了贾宝玉、林黛玉之间有花无果的遗憾和他与薛宝钗无花之果的婚姻,最终演变成了令人叹息的悲剧---黛玉死亡,宝玉出家,宝钗守寡。
二、性格的悲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作为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出身不凡,聪明灵秀,但是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慢慢减少了,消弱了。他的思想性格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最终出家的选择也正是他骨子里叛逆思想的映射。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优秀女子,表现为两种不同的风度和气质:一个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一个天真孤傲;一个端庄凝重;一个敢于冲破束缚;一个严守封建礼教;一个追求理想、蔑视常规;一个注重现实、迎合时代。她们有着相似的才情却因为不同的性格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悲剧。
(一)“离经叛道”——贾宝玉
贾宝玉打动很多人的根本之处在于他与林黛玉的爱情。然而这段感人情事最终消散在了无情的封建洪流中。在贾宝玉所处的那个年代中,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要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家族利益、门当户对。而贾宝玉的离经叛道从小便已存在,如在贾宝玉满岁“抓周”时,桌上的笔墨、算盘、乌纱帽他一概不取,只拿了些胭脂。因此气得他父亲贾政大骂道“将来酒色之徒耳”。虽说这只是一种习俗但是却暗藏玄机——贾宝玉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是冲突的,他不会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这是早就注定了的。
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亲人的生离死别更加让人悲痛的了。继秦可卿去世之后,贾宝玉还经历了众多女子的死亡、离去。这一系列的悲剧结局让他深刻的体会到了世事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鲁迅先生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
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又遭谴,随殁。”[2]正是这种种事件让贾宝玉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进行了思考和定位。他为自己所设计的人生道路与贾府所希冀的走学而优则仕或袭官严爵的道路发生了严重冲突,种种的局限和不合时宜显得宝玉处处与环境格格不入,他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时常矛盾的。贾宝玉思想性格里的这些同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礼教相违背的萌芽,使他和封建罪恶制度及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面,也使他和父亲贾政的性格、志趣一向不合、矛盾越发尖锐。
贾宝玉一直活在父亲的封建思想的钳制和愚昧的管治之下,被责骂也是家常便饭。在众人眼里,不思进取的无用之才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众人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认为那都是离经叛道、不合正统的。一些符合他年龄特征的调皮举动本应是很正常的,招来的却是辱骂和嘲讽。
宝玉曾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但是他最终还是迷迷糊糊地娶了宝钗。他对现实的残酷深有不满,但他却没有任何抵抗行动。他羽翼未满并不能主宰他现有的生活,遵循内心去做出选择。由此可见,他虽离经叛道不愿接受家人安排,希望自己可以自由追求爱情,他虽与黛玉极力地反对封建世俗的教条,但是他性格里存有软弱、多情。这就导致了宝玉最终以出家的形式来与薛宝钗和自己所隶属的阶级分道扬镳。贾宝玉这场悲剧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应该说是他内在的悲剧细胞成就了外在的悲剧条件,在这种种错误的安排下不得不以悲剧收场。而这场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衰败的悲剧,整个封建社会阶级的悲剧,更是贾宝玉个人的人生悲剧。
(二)“心较比干多一窍”——林黛玉
林黛玉虽然也出生于仕宦之家,但母亲早亡的她孤苦伶仃只身一人前往贾府,此后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因为她是贾母的外孙女,有了这层微弱的血缘关系,才没有沦为
侍女。也正是因为贾母对黛玉的喜爱,使得她能够有机会跟贾宝玉朝夕相处,彼此了解相爱。但是,选择“金玉姻缘”还是“木石姻缘”,这关系着宝玉的未来,决定着宝玉以后走什么路做什么样的人,同时也影响着贾氏家族的兴旺延续。贾母已深感江河日下的威胁,她迫切需要一棵强有力的支柱,支撑这即将倾颓的大厦。此时,她需要的是能肩负大任的忠臣而不是离经叛道的逆子,她需要的是一个家族复兴者,而不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掘墓人。所以,她绝对不允许两个叛逆者在叛逆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她要把宝玉和黛玉拉回到一条封建社会给贵族们规定的所谓的“正道”上来。在她的思想深处,认为这才是对宝黛二人的真正的“爱”。对于贾母这一暗藏的思虑与行为,林黛玉对此是没有顾忌的,她始终坚信着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定能并存。
在林黛玉的思想世界里,人的尊卑贵贱之分是不依赖于等级身份的。在她眼里“‘谁尊重她,她就尊重谁。’并不论对方的社会地位的高低。黛玉的这种人生哲学,包含着一种相当进步的因素,就是主张维护人的人格尊严,要求建立一种比较合理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是黛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也是对封建人身关系特别是封建‘妇道’的一种严重挑战。”[3]由于黛玉性格中的敏感程度强烈到近似于多疑的地步,这从很多情节都可看得很清楚。“送宫花”这件事中,薛姨妈让送的“宫花”,周瑞家的从梨香院出来之后顺路走到哪里便送到哪里,不偏不巧的最后来到黛玉住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晴雯拒绝开门的事纯粹是个误会,因为没有听出是黛玉的声音,误以为是别的丫头。可黛玉却想到自己只是个“依栖”人家的外人而已。这样的敏感,不了解她的人肯定会觉得有些病态。然而,只要看一看她所处的环境,这种过敏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么她所处的是一种什么环境呢?明里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实际上却是个充满着荒淫、倾轧、争夺、欺诈的黑暗王国。那么“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要如何才能处之泰然?
林黛玉从来都是鄙视那些庸俗的封建文化的她,对八股功名的虚
伪心存不满并且厌恶封建势力对人性的束缚。在大观园中,也只有她不曾劝说着让宝玉去考取功名。正因她的种种思想、言行全都与贾宝玉的叛逆思想行径不谋而合,她的品格和精神态度得到了贾宝玉的认同和尊重,更是最终发展成了心有灵犀的恋人。林黛玉的反封建意志是的坚强明确的,而感情却是脆弱、敏感的。这也正印证了她所遭受的封建压迫所带来的深重。在这种世风的阴影之下,她的多愁善感便演变成了精神上的病态。出自巨石下的嫩芽怎会是笔直茁壮的,这样的病态表现其实也正是与封建势力斗争导致的。她顽强的意志与脆弱的感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三)“安分守时”——薛宝钗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薛宝钗是忠实的信守着封建道德与礼教,她是封建正统派的代表。她渴望权贵荣华,在她的心里,功名利禄占有极大地分量,她认为男子的作为与光耀门楣的捷径只有一条——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她将自己的希望与出路完全寄托于封建统治阶。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薛宝钗在《临江仙·柳絮》里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本无根”是说以自己的力量不能创造出美好未来,但“好风”可以“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表明她相信自己一定会是夫贵妻荣,在她这个贤内助的帮助下,宝玉也一定会光耀门楣、飞黄腾达。由此可以看出她对“荣贵”的渴望。
在大观园中,薛宝钗善工于心计,“会做人”的她与“孤傲清高,目下无尘”的林黛玉相比,更加会讨贾府统治者的欢心。“宝钗懂得在什么人面前该说笑话,在什么人面前该说假话,在什么人面前该说真话;她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穿华丽的新衣,在什么时候应该穿半新半旧的衣服,在什么时候该穿朴素的旧衣服;她懂得什么时候可以看《西厢记》,什么时候该读《女四书》,什么时候该坐在炕上做针线;她尤其懂得在贾母、王夫人的跟前,应当倍加小心,保持稳重和平的样子,在奴婢面前则应当表示贤惠宽容的态度。在众姊妹中笼络人心,则是宝钗会做人的集中表现。”[5]
薛宝钗清楚的明白,贾宝玉的婚姻不由他自己做主。自主恋爱不可能有结果,想荣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就必须从宝玉家长的身上下功夫,所以她多管齐下。一方面,薛宝钗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她们的好感。金钏儿被逼跳井而亡后,她非常聪明的马上为王夫人开罪,让王夫人心安理得,她还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死者妆裹。即使自己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王夫人说:“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另一方面,她自知宝玉与黛玉感情不一般,这是她无法动摇的,但她发现宝玉对湘云也是有好感的,但是她是绝不会给这个拥有金麒麟的强敌一丝机会的。她深知宝玉从不喜欢听别人劝他“仕途经济”,但她却有意让湘云来劝说宝玉,结果宝玉和湘云生分了。在面对这种种威胁时,薛宝钗言行的淡定与大度从容远远高于林黛玉的表现。
薛宝钗心里是清楚的,她知道贾宝玉爱的并不是自己,但她为了自己的利益,盲目迷信“金玉良缘”之说,千方百计的追求着。她不需要爱情,只是荣贵便可。于是也常以“仕途经济”来劝导宝玉,宝玉曾厌憎的回答:“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洁誉、入了国贼禄鬼交流。”从头至尾,她都盼望着贾宝玉有一天能够光宗耀祖,结果宝玉却出家了,最终落得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当然这一切不能全部归结为薛宝钗的错,这是封建礼教的错,而薛宝钗的错在于她始终没有从封建统治的荣贵功利中解脱出来。
三、悲剧的根源
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还是精明世故,安分随时的宝钗,在封建社会里,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结局。只不过宝、黛的消逝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牺牲则是卫道士的悲剧,他们终究逃不过封建制度摧残的命运。宝、黛、钗三人在贾府中的这段爱情、婚姻路走得曲折、艰苦且凄惨,本该是美好的意象在这里却统统成了噩梦,而从中映射出来的封建末世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明确
地显现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一)封建势力的摧残
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结局虽都是一个“悲”字,但悲的性质却各有不同。薛宝钗凭着她满腹经纶与圆滑的处世之道,被贾府当权者选中当他们继承者的第一夫人。而贾府当权者这一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他们的继承者聘请一位终身教师,好对其接班人进行疏导教育,使其接班人彻底的“改邪归正”,从而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可见薛宝钗虽没有得到贾宝玉的认可与爱情,但是“她婚姻的后盾却是代表封建势力的贾府当权者,而封建势力在薛宝钗所处的时代已日幕途穷,而封建势力的缩影——贾府,当然也要随之被历史埋葬。可这个‘清净洁白’的女子,由于‘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却看不到这些,而她所看的则是封建势力所刮起的一阵‘好风’,于是她就凭借这一阵‘好风’,去上‘青云’,去当宝二爷的正式夫人。她的青春也就只能白白地送给贾府做殉葬品了。”[5]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与此却是大不相同。贾宝玉之所以对林黛玉情有独钟,是因为林黛玉和他一样具有对封建世俗的不满以及封建社会所不容的叛逆性格。他们的爱情中更多的是两个人“志同道合”的言行与叛逆思维,所以彼此情深意笃,棒打不散。可惜他们的爱情谁也不予支持,并且还遭到贾府当权者的阻挠和破坏,就连视黛玉为心肝儿的贾母也是如此。黛玉焚诗稿断痴情,奄奄一息时,贾母冷冷地说道:“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她所指的这个病,就是黛玉因不能与宝玉成婚而气断肝肠,马上要气绝归天。就人之常情而言谁会见死不救?更何况黛玉还是自己的亲外孙女。可这个平日里最疼外孙女的人不仅见死不救,并且没有丝毫同情之心。这充分说明了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当权者在维护他们的利益上面,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贾母亦是如此,那么其他当权者就更肆无忌惮地挥舞着“风刀霜剑”向黛玉杀来。聪明的黛玉对此其实也早有预感。“她在《红楼梦》
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诗’里,就道出了在封建势力的禁锢中为追求理想的婚姻,她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她说:‘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化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但她不灰心、不丧气,希望‘随花飞到天尽头’,可‘天尽头’也不是‘世外桃源’,那里同样有封建势力。”[6]既然如此,不如‘一堆净土掩风流’,以实现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夙愿。她叛逆性格是多么的鲜明!斗争意志是多么的坚强!贾宝玉最后也为了这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妹妹出家殉情了。他们深刻而又令人羡慕的爱情,却为婚姻结局留下了虐心的一笔,实属一大遗憾。
(二)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
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复杂多样,而自身性格和无情的封建礼教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宝、黛、钗爱情婚姻既是自身内在性格造成的,更是封建家长的合力绞杀。作者曹雪芹笔下的爱情与婚姻,都是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爱情婚姻的悲剧结局昭示了整个社会走向没落,直至毁灭。《红楼梦》中“金玉良缘”指符合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利益的婚姻;而“木石前盟”则指宝黛二人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贾宝玉的决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可他虽深爱林黛玉,把林黛玉作为“红颜知己”,但他的力量弱小,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欺骗他,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叛逆之心终是没能抵过封建势力的压迫。二人甚至还曾幻想着让家长为他们指婚。“消极得等待贾母的包办婚姻制度成全他们的爱情。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的倚赖还是很深的,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让爱情悲剧雪上加霜。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可解脱性,根源还是与封建势力的冲突。天意让他们相爱,命运却没有让他们降临在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国度里。整个贾府中上至视两玉为宝的贾母,下至奴才,没有人赞成他们的恋情,为他们主持公道。这已
经不是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恋爱自由不被允许,更是古板老套的[7]封建制度就注定了这场不是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并且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有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两支曲子,就已预示了悲剧的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志,世外仙姝寂寞林,到底意难平。”(《终身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枉凝眉》)
在这充满感情的生动诉说衷,传达出的是贾宝玉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他不满意与薛宝钗的婚姻,“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贾宝玉心意所属的人是林黛玉,但严酷无情的封建礼教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难以使他如愿。贾宝玉对林黛玉有爱情,但未能修成正果;他与薛宝钗虽有婚姻,但是却没有爱情可言。这两种不同结局的悲情,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性格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同样强烈的控诉。
(三)社会悲剧的催化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制度的全面叛逆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则是由封建贵族的家长一手操办的。四大家族的逐渐衰落破败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性的来临,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性质。由此可见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用社会悲剧的汁液酝酿出来的。
为了维护封建贵族家世的利益,贾府家长在贾宝玉身上寄托着光宗耀祖、重振祖业的希望,因此对他的婚姻甚为重视。可若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扶持,就会促使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直接违背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也是封建家长所绝对不能容许的。“要想挽救贾府的衰败,就务必选择一个符合封建规范要求而又出身大家庭的女性作为贾宝玉的妻子。贾府的家长企图用薛宝钗这个‘贤妻良
母’型的封建卫道士来约束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迫使其就犯而走上封建主义的“正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无论从目下还是从长远的利益看,贾府封建家长只能选取薛宝钗,而不会看中林黛玉。这是造成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8]
在这场紧张的决斗中,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命运、性格所造成的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蕴。“木石前盟”固然成为了“水中月”,但“金玉良缘”也躲不过“镜中花”的命运。薛宝钗终究免不了“心事终虚话”的下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宝黛爱情,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中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红楼梦》不是单纯地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是一味地批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着重表现男女主人公从生活道路到整个伦理道德观念上与封建正统派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宝、黛、钗的感情交织是身处封建末世的悲剧演绎,它在衰败没落的贵族家庭的各种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而它的毁灭,又预示了这个贵族大家庭不可挽回的衰亡命运。
[参考文献]
[1]张丽红.爱情原型的神话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文学研究),2011,(12):13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J].红楼梦学刊,1980,(2):116.
[4]严明,陆巧娟.男权社会的无奈祭品[J].红楼梦学刊,2000,(3):127.
[5][6]杜灵娥,朱少红,朱相黑.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必然性[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4):33.
[7]李云峰,温晓燕.始于美好终于惨淡[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34.[8]周玲.没有婚姻的爱情与没有爱情的婚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17(3):89.
DreamofRedMansionsincludingloveandmarragecommentofBAO,DAI,CHAI.
student:Liurongyan
tutor:Lixiaomei
[Abstract]DreamoftheRedChamberisnarratedwiththemainlineofloveandmarriagetragedyamongBaoyu,DaiyuandBaochai.XueqinCao,theauthor,showthetaleaboutJiakinwhichafeodalfamilyfulledoftragedyandcomplicatedrelationshipbetweenthosepeoplewiththemethodoftherangefromactualsituationtovoidsituation,throughalegendryofHolePatchingStone.Thekin,exertedthefeodalrule’sinfluenceon,whichBao、DaiandChailived,neverfailedtoperformtragicalimpactonthosethreeyouths.Whereastheoriginofallofthetragicplotaboutthesethreesisthedeedthatthefeodalculturedidonmarriage,meanwhileit’salsoknockedthesethree’sviewof,thedismallovestoryaboutthemmadeanends.Whydoesthosefallinlovedpersonentaillivewiththeworseresults?Inthelongrun,theyarefailedtoescapefromthecageofthesharpclasscontradiction.
[Keywords]Adreamofredmansions;Destinytragedy;Contrary;Thesocialtragedy;contradiction
致
谢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在完成终稿的今天,在敲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刻,我的思想同周围凝固的热气一样停驻了,不知道是慰藉还是悲伤,大学四年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而眼前的路还很长,虽然有些迷茫,但我必须整理心情,背上行囊,坚定的踏上新的征程......
经过几个月的查找、整理材料,写作论文,今天终于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最后的谢辞了,自己想想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历历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
本论文设计是在李晓梅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李老师的心血与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李晓梅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重要的建议,在她的帮助下,我的论文才得以不断的充实完善。李老师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助、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李晓梅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怀和宽容,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大学四年的生活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记忆。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默默地在背后给我鼓励,做我最坚强的后盾,让我可以无忧的完成大学学业,可以说没有你们,也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我烦躁不安的时候是你们给予我清凉的智慧泉水,在我得意而近乎忘形的时候是你们提醒我小心脚下的坎坷不平,我的一切成绩都有你们参与,我的所有荣誉也将与你们共享。
四年时光悠悠走过,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美丽的时光,在这里,我由做梦少年转变为意气青年,在这里,我初步踏上了人生之路,在这里,我的人生之路得以确立。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可敬的师长给与我很多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
姻悲剧
系
别:
中文系
届
别:2014届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双语文秘方向)
班
级:10级双语文秘2班
学生姓名:
刘蓉燕
指导教师:
李晓梅
日
期:2013年9月25日
教务处制
篇二: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系
别:中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姓
名:梁
学
号:40
指导教师:陈翠平
答辩日期:
-0--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Onthe"DreamofRedMansions"inLoveTragedy
中文摘要
ChineseAbstract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可以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主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红楼梦》除了反映封建社会爱情悲剧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叛逆者间爱情的进步性和时代性。
"ADreamofRedMansions"inthelovetragedythroughJiaBaoyuandLinDaiyuandXueBaochailovemarriage,andotherstoreflectthetragedy.Thecauseofthetragedywasduemainlytothetragicfiguresofcharacter,feudal,superstitiousideas,feudalinstitutionofmarriage."ADreamofRedMansions"Apartfromthefeudalsocietyoflovetragedy,butalsoembodiesthelovebetweenfeudalsocietytraitorandtheprogressofthetimes.
关键词:
红楼梦
爱情婚姻
悲剧
Keywords:DreamoftheRedChamberLoveandMarriageTragedy
-1--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目
录
一、人物具有悲剧性格…………………………………………………………3二、封建迷信理念造成悲剧……………………………………………………8三、封建婚姻制度造成悲剧……………………………………………………11参考文献…………………………………………………………………………16致谢………………………………………………………………………………17
-2--2-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红楼梦》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的悲剧,其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的重要悲剧。这一悲剧主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失败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悲剧造成的原因只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等。可贵的是宝、黛这一对封建叛逆者间的爱情虽是悲剧,但他们已向自由恋爱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具有时代进步性。
一、人物具有悲剧性格
各种人物出身于不同家庭,造成了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下面只要通过宝、黛、钗等人物分析。
贾宝玉,出身于四大家族中“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年版,257页
[10]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11]孙逊,《红楼梦脂译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张景池,《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41页
-16--16-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过程中得到陈翠平老师的悉心指导。陈老师多次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陈老师的细心指导。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陈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再后,忠心地说句:谢谢您陈老师。同时向你深深地鞠上一躬!
-17--17-
篇三: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
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
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在封建的“礼”教面前,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曹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
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的确,这是古代女人应该有的美德,也是他从小就被教育的方式。纵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而更可悲的是,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规则,竟然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麻木着。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得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
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
贾宝玉的多情,导致了宝黛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宝玉的多情无疑使得宝黛的情感产生了波折.比如他对史湘云的情感。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可与黛钗鼎足而立,除去书中对她才情品格描写外,还有“金麒麟”一案足以证明。此外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联系。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槛外人”已蹈人槛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此外,贾宝玉同情于画蔷的龄官,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破例接待付家婆子惟恐薄了付秋芳……等等.可以这样认为,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或多或少的有关联。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正是由于他的多情,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
宝黛之间的性格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的间接原因,《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
“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
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出现,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宝黛的爱情与当时的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宝黛两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
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他们横遭干涉,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也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爱情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判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的心声,同时因为本质上与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而宝钗的悲剧在于这个封建礼教的嫡系传人,虽然一心恪守封建礼教,仍然难免被封建礼教所吃的悲剧性结局,这就使得整部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篇四: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矛盾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摘要:
贾宝玉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他的思想呈现出矛盾对立的二重组合,在人生观方面,他藐视父辈们指引的“仕途经济”之路,执意要走自己的路,却又无路可走;在婚姻观方面,他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却又暗纳美妾、泛爱无度。从中可以看出他身上体现着一种有思而无为的矛盾状态,是一个清浊相杂的结合体。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小说中作者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是美恶并存的矛盾结合,这在他的人生观和婚姻观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处于社会制度变革浪尖上的他,一方面反对、痛恨旧的社会制度及思想给人们带来的毒害,一方面又不知新的社会制度是何物。
一、要走自己的路,却又无路可走
贾宝玉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体意识的人,他的选择必然以个体的精神和感情为主,而不会主动沿袭主流文化指示的路标,去追逐主流文化所赞赏的功名,也不会成为被社会利用的工具。
(一)不愿“读书”,藐视“仕途经济”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命脉,是贾府上上下下的希望所在,本应担负着“光宗耀祖”的重任,走贾府上下几乎所有人都希望他走的“仕途经济”道路。而他却是一个“潦倒不通庶物,愚顽怕读文章”的“孽根祸胎”和“混世魔王”,自幼“顽劣异常,不喜欢读书”。在
篇五: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红楼梦婚恋观—三个女人一台戏(一)“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尤三姐说:“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第65回)
首先,是“我拣”,其对立面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上古时期,似乎是允许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文学的源头《诗》,有不少的篇章,如《卫风
氓》、《邶风
静女》、《邵南
野有死麇》等,反映了青年男女真挚、炽烈的爱恋,甚至有大胆的调情。然而孔圣人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其宽容、开明的程度竟然一点儿也不亚于近代。
然而往后便渐渐正经起来了。不晓得何时演变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也无心去考证。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大红盖头一蒙,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夫妻,在一起过一辈子,生儿育女。这实在比配种站的勾当高明不到哪里去。
越正经就越糟糕。包办的婚姻造成了恒河沙数的悲剧。有的父母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有的父母唯利是图,见钱眼开;有的父母居心叵测、图谋不轨??总而言之,将女儿亲手推进火坑里去了。《红楼梦》张金哥、彩霞、迎春的幸福甚至性命就是这样断送的。高高在上的元妃也是牺牲品,“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第17、18回)何其怨恨、凄苦、悲恸!
岫烟与薛蝌是很幸运的。缔结婚约的过程是这样的:⑴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想起薛蝌未娶,看他二人恰是一对天生地设的夫妻。⑵谋之于凤姐。凤姐和贾母说了。贾母笑道:“这是极好的事。等我和你婆婆说了,怕他不依?”即刻命人请邢夫人过来,硬作保山。
⑶邢夫人想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薛蝌生得又好,且贾母硬作保山,将计就计便应了。贾母十分喜欢,忙命人请了薛姨妈来。⑷邢夫人即刻命人去告诉邢忠夫妇。他夫妇原是此来投靠邢夫人的,如何不依?早极口地说“妙极”。⑸贾母命人去叫过尤氏婆媳二人来,吩咐“替我在当中料理”。尤氏忙答应了。薛姨妈回家来忙命写了请帖补送过宁府。(第57回)所幸“蝌、岫二人前次途中皆曾有一面之遇,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否则又将酿成悲剧。不由松了一口气。
尤三姑奶奶发话了:我拣,不要你们拣择,我的婚姻我作主。
这话了不起!简直就是向源远流长的包办婚姻挑衅、宣战、开炮了!好大的胆子!好一个尤三姐!
她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敢想敢做,英雄了得!她对柳湘莲一见倾心[①],非他莫嫁。“这人一年不来,他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他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长斋念佛,以了今生。”(第65回)何其坚决!何其果敢!
其次,选择对象不论财、才、貌,“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不是择夫标准。
这要命的三点正是痼瘤之所在。尤三姐一针见血地把毒疮给扎破了。
贾赦相中了孙绍祖,是因为“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第79回)。
贾赦尚且远不如贾母。贾母选择孙媳妇的标准是“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第29回)。超越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陈旧标准:“不管他根基富贵”是不要求门当户对;“只是
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是提出品德、性情方面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要求“模样配的上”。
封建时代男婚女嫁,往往讲求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西厢记》张珙、《牡丹亭》柳梦梅末了都高中状元,即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残迹。他们起初都是勇敢的的叛逆者,冲破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樊笼,离经叛道,然而末了还是回归了“正轨”、正统,反叛不很彻底。皇帝赐婚,越轨的恋爱、非法的婚姻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高中状元,传统意识中至高无上的才子,与崔莺莺、杜丽娘郎才女貌;青云直上,荣华富贵,与崔相国、杜太守这诗礼之门、钟鼎之家门当户对。就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而言,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是至为理想、完美的,是作家无可奈何的必然抉择——私奔则不光彩,殉情则太惨烈,好心的作家不忍心画上如此的句号。至尤三姐,则更进一步、更胜一筹、更上一层。
倒是王宝钏与薛平贵更堪景慕:王宝钏是宰相的千金,薛平贵穷得丁当响,然而互相产生倾慕之心、爱恋之情。至于王宝钏抛绣球选夫婿,不过是想使自由恋爱公开化、合法化的把戏而已,打碎了门当户对的桎梏;王宝钏为了与薛平贵在一起,宁可与贵为宰相的父亲断绝关系,宁可与薛平贵一起住到寒窑里,冲破了门当户对的缧绁。
第80回蒙府本回末总批云:此文一为择婿者说法,一为择妻者说法。择婿者必以得人物轩昂、家道丰厚、阴袭公子为快;择妻者必以得容貌艳丽、妆奁富厚、子女盈门为快。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看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遗恨,可慨矣夫!指出曹雪芹创作“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的意图:对求财、论才、视貌的择夫、择婿的悖谬、滑稽、陈旧、荒唐的标准不留情面、不遗余力的无情、有力的鞭挞、批判。
其三,要是“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唯一的标准是情投意合。这才是真正的闪光点,可谓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二)“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
尤三姐指出婚姻的基础是“可心如意”,即我们寻常所谓的爱情。然而其言论远未登峰造极、无可挑剔。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她不曾指出来,也指不出来,因为她的思想还未达到更高的高度。她对柳湘莲是一见倾心。然而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显然不是。
《西游记》殷丞相的千金满堂娇抛绣球选夫婿,打中“人材出众”的新科状元陈光蕊。这里的“人材”也是指相貌、仪表。既是新科状元,自然才华横溢,又“人材出众”,可谓才貌双全。仅凭这,就足以托付终身?也不知其品德如何;也不知其性情如何,是否合得来。太仓促,太草率,太鲁莽,太危险。终身大事,竟如儿戏,一眼定终身,如何使得?未免小儿科。根本谈不上相知、相爱。究竟有无真情?是很可怀疑的。其危险性比包办婚姻小不了多少。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最“高级”的,是曹雪芹理想的寄托。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宝、黛难以启齿,“立言”的重任落到理解、支持他们的丫头紫鹃的肩上——“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第57回)
这几句看似简单、平凡的话语,却蕴蓄惊心动魄的思想,可谓“光焰万丈长”[④]。它体现的爱情观念也已达到巅峰,再过一万年、一亿年,也不可超越,永远熠熠生辉,亘古不灭。
“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一语道破爱情的真谛:天长日久的朝夕相对、耳鬓厮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倾慕,志同道合,知心,两情相悦,愿相伴厮守终生。
不是一见倾心,不是门当户对,不是郎才女貌:⑴宝、黛初会,黛玉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
见过的。”只是觉得眼熟面善,有些微好感,根本谈不上倾心、钟情;⑵宝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才子,反而是“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与登龙虎榜的柳梦梅、张珙迥异;⑶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第25回)虽然黛玉祖上袭过列侯,林家也是钟鼎之家、诗礼之族,其父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官拜兰台寺大夫、两淮巡盐御史,门第、根基、家私不亚于贾府,然而如海一捐馆,黛玉便成为“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第45回),是寄人篱下的孤女。
更要命的是还有个“金玉良缘”在捣鬼、作祟,阴魂不散。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之间依旧产生了深挚的爱情,这就分外珍贵、纯真了。长久、亲密的相处、相对、相伴,固然是客观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有相同的志趣、性情、思想,如:都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淫词艳曲”;都是真性情;都蔑视读诗书、考功名,“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第36回),“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第32回)??志趣相同,性情相投,思想相合。
爱情的基础是长久、亲密的相处、相对、相伴,志趣、性情、思想相投、相合,相知、互信;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这就是《红楼梦》所反映出来的光芒四射的婚恋观念。
有了种子,没有土、水、光、肥,终究是发不了芽、开不了花、结不了果的,如司棋、潘又安的恋爱。当时尚不具备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客观条件,社会不认可,礼教不允许,家长阻挠,甚至法律禁止。喜结良缘如贾芸、小红者几何?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你爱得死去活来,我就是不点头、不盖章,怎么的?残酷、惨烈的现实令曹雪芹一腔爱怜、悲恸、怨愤、迷茫,极目远眺,不见一丝曙光,无能为力,无路可走,无助,无奈,除了缅怀、悼念、控诉、诅咒,融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还可如何?
(三)“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第三位闪亮登场的女子是藕官。
唱戏时,藕官扮小生,菂官演小旦,常扮演夫妻,日久生情,饮食起坐,竟你恩我爱。菂官一死,藕官哭得死去活来,历久不忘。后来补了蕊官,又与蕊官温柔体贴。小戏子们问她为何得新弃旧。她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第58回)
芳官笑她“又疯又呆”,然而“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竟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藕官与菂官、蕊官是否同性恋,我们不必寻根究底,不要去关心这个。藕官、宝玉的话大可视为曹雪芹的单口双簧,用以陈抒一家之言。
曹雪芹是提倡续弦、反对守节的。他以为续弦是“大道理”。守节之弊有三:其一,“妨了大节”;其二,“不是理”;其三,“死者反不安”。
曹雪芹是提倡续弦、反对守节的。他以为续弦是“大道理”。守节之弊有三:其一,“妨了大节”;其二,“不是理”;其三,“死者反不安”。
“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又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第29回)死者在天有灵,自然是愿生者快乐、幸福;倘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一生沉浸于丧妻的伤恸中,于死者,如何忍心、安心哉?所以,不为别的,单为了死者心安,续弦也是必要的。
男权中心封建时代的守节是片面、单方的,仅限于女性,即守寡。这是典型的践踏女性
的权利。曹雪芹明确提倡男子续弦,其实也是反对女子守寡、提倡女子改嫁的。
宝玉对女子是无比尊重、怜爱、体贴、卫护甚至崇拜的。他认为男人“浊臭逼人”,而女儿是“清爽”的(甄宝玉的话,第2回)。他鄙夷男子,甚至包括自身。这也是曹雪芹的态度。用我们时下的话说,曹雪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这么一个人,提倡男子续弦,会反对女子改嫁吗?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当然,这么立论,未免主观。容我列举更为直接的证据。
《红楼梦》至为典型的寡妇是李纨。贾兰五岁时,贾珠已死,其时李纨不过二十一二岁。然而她“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第4回)似乎曹雪芹对此赞誉有加。
其实不然。曹雪芹真切地反映了寡妇内心深处的悲苦、寂寞、凄凉。宝玉挨打,王夫人声大哭“苦命的儿”,想起贾珠,叫着贾珠的名字大哭,“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第33回)她压抑良久的无比的悲苦、不尽的凄寂,终于火山似的喷涌而出了。
兴儿告诉尤二姐、尤三姐:“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诨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又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净守节。妙在姑娘又多,只把姑娘们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第65回)不动声色地批判了封建家法、封建礼教:李纨“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一来,出于自愿,她是封建礼教培植出来的典型的贞妇——“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第4回)二来,“我们家的规矩又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净守节”,“只把姑娘们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寡妇“清净守节”是贾府的“规矩”,这“规矩”很“大”!“只宜清净守节”这一句是春秋笔法。什么叫“宜”?“宜”是指应当。“清净守节”是理所当然、礼固宜然的。何谓“只”?寡妇惟一可为的就是“清净守节”,别的甭想。何谓“清净”?“清净”不同于“清静”。“清净”义项有二:无纷扰,不为外界干扰;离开恶行的过失、烦恼的垢染(佛教用语)。玄机在这个“净”字上。你不守节,就是不清净:改嫁是身心都不清净;管事是心不清净。教姑娘们“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是“责任”。试问:是哪门子的责任?是哪儿来的责任?是谁分派的责任?是谁规定的责任?一个“清净守节”,多少压迫、残害!
贾兰很争气,身披紫蟒、腰悬金印、头戴簪缨,爵禄高登,为慈母挣得了诰命,李纨戴珠冠、披凤袄。然而,“抵不了无常性命”,“昏惨惨黄泉路近”,“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末了换来、得到了什么?一个“虚名儿”!甚至作了“笑谈”!划得来吗?可恸,可怜,可惋,可叹!
曹雪芹的立场不言自明了。
尤三姐、紫鹃、藕官的话语,很了不起,无比重要。这振聋发聩的呐喊、呼吁,反映了曹雪芹先进的婚恋观念。这三位女子唱了好一出大戏,惊天动地,摇山振岳。然而,孔见所及,还无人作出专门论议、高度评价,未予以充分的重视。因此深以为恨。《红楼梦》的婚恋观念“至今已觉不新鲜”,再操觚捉笔,仿佛石头往山上背。然而,单为尤三姐、紫鹃、藕官这石破天惊的言论,泼墨挥毫也是值当的,想来拙文也不至于一文不值。
篇六: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结合“红楼梦”人物谈婚姻中的个性与分工互补传说中,天上的月老,用看不见的一根根红线把世间的男女连在一路,就组合成了夫妻。
月老在连线搭配的时候,总是内向的搭配外向的,浪漫的搭配现实的。他的出发点大概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齐头并进,步调一致,和谐统一。
然而,正因为这样性格各异,才导致了家庭中: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两口子拌嘴是常事等等。外向性格的人看不惯内敛人的不善表达,脾气急噪的人看做事木纳的人着急,浪漫的得不到过于现实的情趣,现实的嫌浪漫的人不切实际。所以有了很多的不一致,很多的看不惯,很多的埋怨。夫妻的感情在经历了几年的适应后这样的性格差距愈发明显。这时候,就有了强弱之分,谁在家里有主导地位,就依谁的个性。比如家里的装饰,家具的购置、摆设、衣服的穿着等等,若男方现实且占主导地位,那么一切都会以实用为主。若女的浪漫在家里起决定作用,那整个家庭生活必然又是另外一番样子。
那么,婚姻中必然要性格互补吗?若是爱好文学的,浪漫的两个人走到一路,一路的吟诗做画,一路的游山玩水,一路制造更多的浪漫温馨,把个性全数释放,活得潇洒而奔放,那样的生活该有何等的
绚丽多彩。而两个特别现实的人走到一路,踏踏实实的赚钱,一路生养孩子,瞻养老人,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不也一样的很有价值吗?为何必然得哭的搭配笑的,开朗活泼的搭配沉默寡言的?这样的差距其实正是致使夫妻之间彼此不睬解,和不断争吵产生情感不合的主要原因。
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安排,习惯了夫妻之间的小打小闹,习惯了仿佛上天在安排的姻缘。可是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审视婚姻,创造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呢?找一个性格、素质、才华等各方面与自己最接近的知己做伴侣,把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和心心相印发挥到淋漓尽致,可能才是最美好的婚姻。
“情”是《红楼梦》的一大主旨,是联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每一个人的关键,用“情”的变更、转换、升华装饰着其中各色人的活动,直至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可谓是生而有情,灭亦有情。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之情,幼者对长者的孝顺之情,“闺阁中良友”、主仆间的友情,关乎男女之大防的爱情等等,在这些情中,第四种毋庸置疑占据了绝大分量,而其中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三人世的爱情更是戏中重点。
宝钗与宝玉之间的情感与其说是生发的爱情,不如说是封建大家庭家长们恣意安排的结果。在第八十四回中贾薛婚姻提出之前,对二
人的情感发展的描述甚少,仅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宝钗稍露了对宝玉的倾心。但细细瞧去就可发现宝钗对宝玉的倾心是因为“金玉良缘”的谶语,并非是由心生发的真情,而这,可以说是封建女子淑德表现之一:相信他人定下的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心。可以说此回是后面几回中宝钗情感生发的基础。“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被打后宝钗对其的探视等,这些都是一些极细小、微妙的情感催化剂,由此可推知宝钗对宝玉是有情的,只是未表达出来:这也是宝钗作为一个淑德女子的表现之一。宝钗是一个极具忍耐精神的人,她可以隐住一切的不满、抱怨,乃至在拜堂之日的大委屈她也能听任贾母、王夫人的安排,何况是对宝玉这一份似有似无、可轻可重之情呢。
薛宝钗天资聪慧,面貌艳美,知书达礼,雍容华贵,但她生活在礼教严厉的封建时期,她的爱情是在“镣铐之下,舞出美轮美奂”的。
可以说,薛宝钗是以为典型的封建大家闺秀,她有对宝玉的一份情,但封建礼仪大于这份情,而她为了遵守这礼仪会隐住心中的那一丝纯真情感。这一层次的爱情是被世俗浸得太完全,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
仅因宝钗身上的“金”能治好宝玉的邪病,以凤姐为代表的贾府家长们就把两人撮合到一路,“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现放着天配的姻缘”。而到第八十五回贾母问王夫人贾、薛二人之事如何了,王夫人回了句:“姨妈倒也十分愿意,只说蟠儿这时不在家,且今他父亲没了,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办”。此句中提及了薛姨妈,薛蟠,乃至有已逝的薛父,唯独没有宝钗的话语,咱们也无从知道宝钗心思如何,同意与否,但再次出现对宝钗心思的暗示就是在两日以后的“庆贺之期”。妹妹们都已出席,黛玉留意到“独不见宝钗”,薛姨妈回道:“他原该来的,只因无人看家,所以不来。”此处即知此时宝钗是同意了这门完全由他人掌控的婚姻了。而后面拿出最终让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冲喜悲剧中,宝钗更是无任何言语,只有犹如被人控制的无灵魂的傀儡动作算了:
请新人出轿,蒙着盖头,拜天地,垂头不语,和衣在内暂歇,心里有怨……不肯多言……
这连续串动作固然有宝钗小儿女的羞涩情状在内,但更主要的确实封建礼教的束缚。作为一个贤良淑德的大家女子,宝钗此时心中担忧的更多的是“合不合礼”,而不是宝玉的真心如何。
换句话说,宝钗是大部份封建女子的缩影,她们的爱情对象是那被繁重的封建礼教束缚的躯壳,而不是一个有着真心的自由人。但换个立场,元春,迎春,探春,湘云,香菱,尤氏姐妹等这些女子都是宝钗的一个侧面,宝钗也只是如许多悲剧女子中的一员。
林黛玉太孤傲了,本不该该存在于那个污浊的世界上。她和宝玉的爱太过柏拉图,而且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全理想化的。所以,我感觉她和周围老是有一层隔阂。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他人,虽然她是仁慈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期,但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维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弄好关系(从那些丫环妻子们的评价就可以够看出),所以最后不免落得悲惨的结局。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期里,想要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注重个性的张扬与释放,无疑是带着“镣铐”跳舞。虽然你想要尽力挣脱,可是“镣铐”的牢固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在偌大的大观园里,贾宝玉可谓是被世人捧在手心里的宝,生怕把他给磕着、碰着了。虽是这样,可最后在爱情、婚姻这件事上,因为家族传统的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使得宝玉与黛玉演绎了一幕爱情的悲剧,而与宝钗却也演绎了婚姻的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
宝钗三个角色都有其各自的人物性格特点,也正是他们各自个性的碰撞才演绎出了在大观园里的一幕幕。
贾宝玉从小就不喜读《四书》、《五经》,也不喜与为官之人打交道;他以为那些书、那些人都是虚假的,这也是他甚是喜欢与园中的丫头婢女鬼混的原因。记得宝玉曾说过“女儿家是水做的,男儿家则是泥做的。”他感觉女儿家就恍如与水一般明净纯洁,男子却似污泥般浊臭不堪,这也让他更喜与女儿家亲近。作者曹雪芹为咱们描述的人物形象贾宝玉是一个追求自由与尊重个性的人。但是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致使他与那时的封建思想格格不入,最终致使了他与黛玉、宝钗的婚姻爱情悲剧。
两个人在一路,性格互补不必然能够幸福长久,或许两个性格个性相似的走到一路,更能相濡以沫到老。宝钗过于遵守封建礼教、遵从长辈的意愿,且以为婚姻之事就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也是她一直以来为人处世时所表现出来的;但是宝玉的个性却是与宝钗相差较远,宝玉是个追求自由与尊重个性的人。在小说中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可以说是对立也或说是一种互补,后来封建世俗硬是将他们绑在了一路,性格互补的两个人并无像世人所期盼的那般幸福美满,反而在最后酿成了一杯苦酒。宝玉落发,宝钗独守空闺,悔恨终生。
宝玉与黛玉两个人都属于追求自由与个性的人,注重依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在宝玉看来,黛玉是他的知己,而对黛玉来讲宝玉则是她的生命。两人有着一路的追求与理想,有着十分切近的性格特点。如若换个时期,或许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会是另外一个结局。这将引发咱们对于他们爱情故事蓝图的描画,对婚姻中个性与分工互补问题的更多思考。
篇七: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从《玉娇梨》与《红楼梦》看明清才子佳人爱情观的演变-2019年文档-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
从《玉娇梨》与《红楼梦》看明清才子佳人爱情观的演变
《玉娇梨》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荑秋散人编次。全书共二十回,描写了书生苏友白与太常卿白玄的女儿白红玉及其甥女卢梦梨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念,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礼教所带来的一些腐朽思想的束缚,但是已经出现了自主恋爱的意识以及爱情至上,勇于为了爱情而斗争的精神,故事情节曲折又引人入胜,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玉娇梨》刊行后,风靡一时,才子佳人小说进入创作高峰期。但此后的才子佳人小说或因循《玉娇梨》的叙事套路,或变相抄袭其故事情节,总之都是对这两部小说的复制和模仿,并没有什么创新,其所描写的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也没有逃脱其藩篱,因此不仅成就不高,还引起了许多评点者的不满和讥评。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借“石头”之口道出了自己对才子佳人小说的不满:“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拟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观亲闻的这几个女2
子。”[1]因此,曹雪芹另辟蹊径,摆脱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f的叙事模式,敷演了一段前无古人的“木石姻缘”。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为首的“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是对《玉娇梨》一类“才子佳人”爱情的一种的发展和升华,宝黛的爱情是超越了时代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尽管《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十分的复杂,历来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始终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曹雪芹对情爱的描写深刻、细腻、独到,超越了以往所有小说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中对爱情的认知和理解,是对爱情观的一次飞跃和升华。从以《玉娇梨》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到《红楼梦》,“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重视才色情识到寻求心灵契合
《玉娇梨》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恋爱前就有一套自己定下的择偶标准,如果对方达不到条件,那么他(她)们宁愿单身一人,相比于之前的爱情小说,才子佳人们的择偶观里更加重视对方的才色情识。在《玉娇梨》第五回中,苏友白就表达了他想要娶得“佳人”的愿望,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中的“佳人”的要求:“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2]51他标榜的是“相如与文君,始以琴心相挑,终以《白头吟》相守”般的爱情,并且发誓“若不遇绝色佳人,情愿终身不娶!”因此,当苏友白错把吴翰林的女儿无艳当作红玉的3
时候,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大好前程,也不愿屈就自己的婚姻。而女主人公白红玉与苏友白有着几乎相同的择偶观。因此,在张轨如偷盗苏友白诗的情况下,她才能因他的诗与貌不符而决定再三考察,没有草率的决定自己的姻缘。同样,在红玉偶遇苏友白的时候,虽认为他“琼姿皎皎,玉影翩翩”,是个“风流人物”,但还是很注重考察他的才华,必须要两者兼备才可托付终身。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亦是在两人历经波折之后终于认可了彼此的才色情识,而苏友白又科举中第的情况下圆满终结的。可以说,苏友白与白红玉的爱情观在当时还是有十分进步的意义的,青年男女们终于有了自主的婚姻意识以及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努力抗争的精神,他们不再认同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而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理想的配偶。但是他们所求的其实只是“美满”的姻缘,并不是爱情,他们其实并不在乎自己未来的伴侣是谁,只要对方满足才貌双全就可以订下姻缘,彼此之间拥有爱情的成分很少。
而到了《红楼梦》中,黛玉与宝玉所追求的爱情,便由对才貌的关注转到寻求心灵的契合。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关乎身份地位、不关乎样貌与才情,甚至也没有情欲存在,是十分纯洁的灵魂伴侣,他们渴望的是心灵上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因此《红楼梦》中描写宝黛初次会面的场景时,并没有如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对彼此的容貌与形象大肆夸赞,而是对两人的前世因缘做了隐晦的描写,让宝玉与黛玉的心中有了一4
股对彼此的熟悉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吸引彼此的并不是容貌才情,而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默契感应。可以说,宝黛的爱情打破了传统才子佳人爱情模式的桎梏,否定并超越了所谓门当户对、夫荣妻贵的传统婚恋思想,将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视为最高层次的爱情追求,为我们描绘了一场美好的知心之恋、知己之恋,缔造了一场感人肺腑的爱情传奇。
二、从追求完美配偶到直面残缺之美
以《玉娇梨》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所描写的才子与佳人的形象都是近乎于完美的。如《玉娇梨》第四回中对苏有白的描写是:“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d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2]32把苏友白和卫d、潘安这样的美男子相提并论。对红玉的描写亦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不仅姿色非常,而且性情聪慧,此外,女工针黹也是样样过人。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设定虽然给读者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使才子佳人的爱情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然而这种完美的恋爱对象毕竟只可能出现在理想中,严重脱离现实,读多了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然而《红楼梦》中对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为代表的“才子佳人”的描写都是无比真实的,甚至是残缺的美。宝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虽然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和俊逸风流的外貌,然而他却并不符合儒家对才子的界定,他并没有表现出让人惊喜的早悟和文章诗词的才能,而是看重儿女情长;5
他厌恶功名,甚至于他的父亲都反感到几乎放弃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然而,这些所谓的缺点却正是贾宝玉的可贵、可爱之处。
同时,《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的女性角色林黛玉和薛宝钗也都是不完美的“佳人”。《红楼梦》第五回中对十二金钗都有单独的判词暗示她们的命运,而唯独两大女性主角黛玉和宝钗是共用一首判词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3]76而且曹雪芹进一步说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是意难平。[3]82
从曹雪芹所写的判词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黛玉与宝钗终究是不能兼得、不可两全的,她们反而更像是一个整体,合在一起才完整,但若分成两个单独的人,则又各有千秋,各有缺陷。相比于传统的佳人形象,黛玉必然是不合格的。她虽然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家教,然而父母早丧,只能寄住在外婆家,总自感寄人篱下。她惊才绝伦,美的空灵,然而却天性疾病。她是最懂宝玉的人,同时也是宝玉的精神世界,然而她的今生注定是要以眼泪来还上世的恩德,她和宝玉的爱情注定了没有结果。宝钗虽然也有显赫的家室,然而她毕竟是商人家庭6
出身,在出身和家教方面略输了黛玉一筹,但宝钗的美是非常现实的,健康的,就连宝玉看到她都为之失神,她又聪明博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深受封建家长喜爱的,理想的儿媳人选,她的美是十分符合儒家对女性的审美和要求的,然而她却不懂宝玉,总是劝说宝玉要好好读书,求取功名,最终导致宝玉对她心生反感。宝玉一直在这两个美好的女子中间纠缠,徘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一个代表着儒家的现世之美,一个代表着道家的出世之美;似乎把这两者合二为一才够完美,可偏偏这又是两个各有优缺点的女性。这是宝玉选择中的两难,似乎无论怎样选择,结局都不够完美,都是一种遗憾。然而,即使遗憾,宝玉也没有产生过让两女共侍一夫的念头,他想要的爱情是无杂念的纯洁的,也是唯一的。这种遗憾也正是他们的爱情观超越前人之处,这些人物比之才子佳人小说更加的具体,真实;他们的爱情更是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总之,从《玉娇梨》到《红楼梦》,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才子佳人”的爱情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深刻、由浅显至深入的演变过程。《玉娇梨》中苏友白与白红玉、卢梦梨三人为了获得美好婚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体现着女性地位的一定程度的上升以及自主的爱情意识的逐渐觉醒,他们主动追求爱情并且勇敢的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把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放在一个物欲横流、繁华若梦的封建社会之中,放在一个精神空虚、道德沦7
丧、享乐纵欲以至“一代不如一代”的荣、宁二府之中,在这种环境之中产生的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曹雪芹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对真、善、美的最后一丝留恋和希冀,他以一部旷世巨作完美诠释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爱情的世界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有遗憾的爱情也是一种美;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并不是爱情的必要元素,两心相知、精神契合才是对理想爱情的最高追求!曹雪芹成功的完成了才子佳人爱情观的升华!
篇八: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篇作者:何晓婷
来源:《西江月·中旬》2014年第02期
【摘要】墨子云:同异交得,放有无。是说任何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同有和无的关系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这两部18,19世纪时期“中英文学双壁”进行鉴赏解读,分析对作品对各自社会历史中传统婚恋观的种种弊病的批判,解读出两位作者想表达的爱情观主旨。《红楼梦》中,宝黛这一对痴男怨女,在封建世俗礼教的压迫下终于走向“情缘的覆灭,精神的超脱”——一种纯粹的精神恋爱观;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明显表现为一种更为世俗化和理想化的爱情观——爱情和婚姻的美满结合。这里仅从个人理解出发,通过对宝黛之恋情悲剧和伊丽莎白与达西最终琴瑟和鸣的美满结局的对比,从重点情节的掌握,主要的人物形象分析中,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加以浅析。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爱情观;精神恋爱;婚姻观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之首的《红楼梦》,它在中国及甚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曹雪芹以他的“儿女笔墨”,表面上是对“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上悲欢离合的生动描画,实际上却是以一种蔚然大观的笔法书写社会全貌。”而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也以其世情笔墨,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一样儿女悲欢事,中英两本世情书。”形象地概括了两部著作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世界的文学史的长河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对比中,以两部著作表现出的不同爱情观为核心,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个人婚恋观念,以此深化对作品和作家的解读。本文通过对两部著作中两对主人公爱情产生的背景、作品主人公性格分析以及感情发展重点情节的分析,不同侧面出发,试图从中找到小说分别想表达的爱情婚恋观。
一、相似的爱情土壤
(一)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
《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能够看到一种“体制式”传统婚恋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中西方妇女地位低下,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反映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一门满意的婚姻成为实现封建妇女保持社会与经济地位理想最有效的途径,这个满意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财产和门第出生的相得益彰。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贵族阶层对中下层群体的“贵族意识”和下层群体对贵族阶层的一种本能的“向往”。男主人公达西对
篇九: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
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
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在封建的“礼”教面前,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曹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
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的确,这是古代女人应该有的美德,也是他从小就被教育的方式。纵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而更可悲的是,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规则,竟然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麻木着。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得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
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
贾宝玉的多情,导致了宝黛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宝玉的多情无疑使得宝黛的情感产生了波折。比如他对史湘云的情感。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可与黛钗鼎足而立,除去书中对她才情品格描写外,还有“金麒麟”一案足以证明。此外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联系。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槛外人”已蹈人槛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此外,贾宝玉同情于画蔷的龄官,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破例接待付家婆子惟恐薄了付秋芳……等等。可以这样认为,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或多或少的有关联。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正是由于他的多情,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
宝黛之间的性格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的间接原因,《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
“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
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出现,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宝黛的爱情与当时的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宝黛两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
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他们横遭干涉,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也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爱情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判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的心声,同时因为本质上与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而宝钗的悲剧在于这个封建礼教的嫡系传人,虽然一心恪守封建礼教,仍然难免被封建礼教所吃的悲剧性结局,这就使得整部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篇十: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论红楼梦中的妻作者:马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1期
摘
要
法律与社会存在着休戚相关的依存关系,法律维护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红楼梦》作为封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对于女性各种悲惨命运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妻子角色时受到父权、夫权不公正对待,刻画了古代婚姻制度中男女不平等现象。
关键词
《红楼梦》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妻子
古代婚姻
作者简介:马瑜,山东师范大学法律史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294
古语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句是最古老最典型的关于婚姻的定义,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红楼梦》一书中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对于婚姻家庭关系的要求也会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表现出来。《红楼梦》表现出的是中国清王朝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它同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一样,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受到神权、族权、父权、夫权的联合支配。从内容上,《红楼梦》中包含了包办、买卖、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家长专制、漠视子女等错综复杂的婚姻家庭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更无多少权利可言。所以,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的主子奶奶,她们大多锦衣玉食,看似毫无忧虑,这里极具有代表性,使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四个人物,邢夫人、王夫人、尤氏和王熙凤。她们在府中丫鬟奴婢的眼里是高高在上尊贵的主子;但是作为贾府主人的妻子,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却远比想象中的要低很多。传统的宗法社会中,古代女性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规范,可以用三从四德来概括,简言之就是强调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
我们在《红楼梦》中可以从邢夫人、尤氏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在第46回中,邢夫人为自己的丈夫贾赦做媒,意欲强娶贾母身边的丫鬟鸳鸯,贾母却说她“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从刑夫人的角度上来看,她未必会真心与他人来“共享”自己的丈夫,但是封建
篇十一: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篇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之首的《红楼梦》,它在中国及甚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曹雪芹以他的“儿女笔墨”,表面上是对“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上悲欢离合的生动描画,实际上却是以一种蔚然大观的笔法书写社会全貌。”而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也以其世情笔墨,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一样儿女悲欢事,中英两本世情书。”形象地概括了两部著作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世界的文学史的长河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对比中,以两部著作表现出的不同爱情观为核心,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个人婚恋观念,以此深化对作品和作家的解读。本文通过对两部著作中两对主人公爱情产生的背景、作品主人公性格分析以及感情发展重点情节的分析,不同侧面出发,试图从中找到小说分别想表达的爱情婚恋观。
一、相似的爱情土壤
(一)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
《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能够看到一种“体制式”传统婚恋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中西方妇女地位低下,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反映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一门满意的婚姻成为实现封建妇女保持社会与经济地位理想最有效的途径,这个满意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财产和门第出生的相得益彰。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贵族阶层对中下层群体的“贵族意识”和下层群体对贵族阶层的一种本能的“向往”。男主人公达西对下层乡绅阶级始终持有一种鄙夷态度,以及他那来源于高贵出身的傲慢与孤高;彬格莱先生的妹妹和达西先生的姨妈凯瑟琳女士更是毫无风度的矫揉造作与傲慢无礼;最为极端的夏绿蒂小姐则把婚姻当做衣食之计而委曲求全的婚姻选择。相比之下,伊丽莎白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她能在这种矛盾之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人格的高贵弥补出身的低微,才学和美貌填补财产经济上的欠缺。这里能够看出作者本身对传统讲究门当户对的婚恋观的批判,通过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刻画表现出一种冲破传统礼教束缚,追求一种以感情为婚姻基础,辅之以财产、金钱和地位等因素的理想婚姻观念。
《红楼梦》中同样体现出一种对传统婚恋观的反叛精神。在古代中国,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缔结理念之上的婚恋观,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姻缘”,主要是因为黛玉父母早亡,家道中落,而薛宝钗出身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作为名门闺秀,“贾府上下都要对她另眼相看。”这里断章取义来解释诗句“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若是把薛宝钗比作艳冠群芳的牡丹花,就是再绰约多姿的芙蓉芍药(黛玉晴雯等人)之类在她面前也须得避让三分,这里恐怕不只是对宝钗美貌的赞扬,更显示出宝黛在家世门第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爱情义场中的有和无
感情的天平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支点支撑,往往只有在双方的相对平等之下才能保证爱情的长久,才能使爱情顺利通往婚姻的殿堂。在爱情的“语义场”里,财产、金钱、地位等诸多义素在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不难看出贾宝玉和达西有共同之处――两位男主人公在爱情义场中所占有的明显的有利地位。相对应的,黛玉和伊丽莎白则是相对弱势的一方。
在爱情的议场里,达西和宝玉是有的一方,黛玉和伊丽莎白是无。黛玉有的只有一颗“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内心,伊丽莎白有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人格上的不卑不亢,性格上的争强好胜。在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和黛玉长得像时,黛玉一改以往的微嗔薄讥,而成了雷霆震怒。这恰恰是黛玉性格中自卑的体现,因为自卑而更加敏感于他人的看法。伊丽莎白则选择一种更强势的反抗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作为捍卫尊严的武器。在咖苔琳女士对伊丽莎白恶语相向时,伊丽莎白能够做出反抗,勇敢地同以咖苔琳夫人为代表的封建时代的顽固势力作斗争,在与咖苔琳夫人的唇枪舌战中取得胜利。这也体现出作者简奥斯汀对新的婚姻观念的信心满满,也有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深刻地鞭挞和讽刺。
二、同中有异的爱情观
虽然《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下,但共同的现实主义原则使它们殊途同归,它们同样是封建社会制度压迫下叛逆者反抗者的悲歌,寄托着它们打破传统封建礼教,突破世俗婚姻观念的理想爱情观。但两者又存在着一定差异。
《红楼梦》中宝黛在婚姻上的悲剧结局,使得爱情本身得到了升华,宝黛之恋因为它的悲剧色彩而更显得崇高,震撼,动人心魄。细观宝黛从初逢的一见钟情,到相知相恋的痴情万种,黛玉的痴,宝玉的傻,“两相知而不能相和,想和而不能想和,想和却仍难相通!”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不求世人理解,无需槛外人推敲,不求共结连理和地久天长的婚姻,哪怕最后为倾国倾城貌落得个多愁多病之身,也毫无怨言。这种强调精神想通、超越世俗婚恋、超越人生的爱情观,是《红楼梦》的爱情主旨,也可以看成是整部作品最核心的精神主题。
《傲慢与偏见》更趋向于表达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即爱情和婚姻的完美结合,以感情基础为婚姻缔结的主要条件。在这场恋爱的男主人公达西身上,他完成了在爱情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想化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刚出场时的达西,傲慢无礼,却在经受过一场爱情的洗礼之后,克服了性格中傲慢的缺点,一改往日对中下阶层人民的鄙薄态度,成功转型为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伊丽莎白聪明伶俐,才貌双全,却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克服先入为主的缺点。对达西不甚了解就自行将他定义为妄自尊大,傲慢无礼,而对伪君子威汉的花言巧语缺少辨别意识,仅仅根据他漂亮的外表就断定威汉的人品,这样的主观臆断是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道路上坎坷重重的主要原因。
就爱情观而言,《红楼梦》中宝玉黛玉是一种用爱情拥抱生活的姿态,一种把爱情渗透到生命中的执着和真情。在《傲慢与偏见》中,爱情只是作为婚姻的基础之一,生活的附庸存在。爱情是一种净化,是达西和伊丽莎白性格缺点的净化,人格精神的提升;爱情是一种毁灭,是黛玉和宝玉以生命为代价换得的一种精神的相通,超越了生命,超越了滚滚红尘。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篇十二: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解析
一、从《红楼梦》的主线谈起
?《红楼梦》的主线究竟是什么?至少存在五种以上的见解。如宝黛爱情悲剧说,宝黛钗婚恋悲剧说,贾府衰亡史说,王熙凤理家史说,贾宝玉性格史说,爱情悲剧与家族衰亡双重主线说等。
?我们赞同第二种见解,或第二、第五两说之融汇,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纠葛是串连千头万绪的一条明线。而男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运(亦即性格史或命运史),则构成一条潜在的、深层次的暗线.
?通常情况下,一部大书总要构思一个趣味性、悬念性强而又易于被读者把握的故事,去承担穿针引线的使命。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正是最适合广大读者欣赏能力、最便于串联千头万绪的一条主线。
?有论者认为,把主线理解为一个婚恋故事,会影响对全书恢弘丰厚内容的总体察,这是一种误会。顾名思义,主线不等于主题。主线的功能主要是穿梭一般地把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顺理成章地构架在一起.中外古今许多名著雄辩地证明,选择婚恋故事做主线,完全能够承担起表现宏伟主题的艺术使命。
?《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与保里斯、安德来、阿那托尔、彼埃尔之间的感情纠葛,《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德·拉·木尔小姐之间的感情纠葛,《双城记》中路茜与代尔那、卡尔登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结构形式等,不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艺术经验吗?
?宝黛钗三人的婚恋故事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主线”位置是不应置疑的。
?其一,从创作角度看,这条线索具有舒卷自如的特点。三位当事人的特殊身分,使三人故事与全书各种重要矛盾冲突之间,与各种重要人物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无论是横向发展还是纵向延伸,它都可以机动灵活,大开大阖,时隐时现,虚实相生,游刃有余地勾连出各类角色,推拉出各种场面,并帮助角色与场景自然转换与不断滚动。此其一。
?其二,从欣赏者角度看,三人故事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对大多数读者说来,爱情婚姻故事是最易把握也最让人牵肠挂肚的事儿,其他重要线索(如理家史,性格史,衰亡史等)都不具有如此广泛的可接受性,换言之,不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与较强艺术鉴赏力的读者,是万万领悟不到的.
?其三,从改编者角度看,三人故事又是最具有稳定感与可移植性的。各种门类的改编实践已经说明,哪怕最粗疏、最胆大的改编者、移植者,只要其作品以《红楼梦》命名,就不可能将三人故事砍掉。反之,倘出现一部抽掉三人故事却还以《红楼梦》命名的影剧,那倒是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的了。
?要之,宝黛钗三人的婚恋悲剧,木石盟与金玉缘,在结构全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主线作用.
二、“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辨析
1、说“金玉良缘"通灵宝玉与金锁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2、说“木石前盟”
(1)“还泪"的传说:
第一回:
……那僧笑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2)通灵宝玉的来历
第一回: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提问:林黛玉的前世是什么?贾宝玉、通灵宝玉、石头、神瑛侍者四者是什么关系?
绛珠草--绛珠仙子——林黛玉
石头——通灵宝玉(祖居“青埂”--历劫“怡红”——返回“青埂")
神瑛侍者—-贾宝玉(家住“赤瑕"——造凡“怡红”——返回“赤瑕")
三、钗黛合一的形象设计
1、钗黛判词
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停机德: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半途而废,以期求取功名.见《后汉书·列女传》.咏絮才: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
2、《红楼梦》十二支曲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着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注:怀金悼玉:以薛宝钗(金)、林黛玉(玉)指代金陵十二钗。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玉宝钗婚姻悲剧)
注: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舂米),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宝黛爱情悲剧)
3、太虚幻境之“兼美”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之成云雨之事的女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字可卿"。
4、钗、黛之考量
(1)
形貌之美
就形貌论,作家赞赏林黛玉的“风流袅娜",也赞赏薛宝钗的“鲜艳妩媚"(在秦可卿身上,两种美得到合一,故曰“兼美”),然而,却把“艳冠群芳”四字给予了薛宝钗,并补之以“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评语。
(2)
才能之美
就才能论,林黛玉独擅诗才;《红楼梦》才女如林,作家却让薛宝钗领袖群钗,成为唯一一个才学识兼备、既长于舞文弄墨又善于持家理财的女孩。
?宝钗是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诗人,其诗作与林黛玉轮番夺冠,其诗论与林黛玉堪称双绝(第六十四回).?宝钗又是大观园中满腹经纶,博闻强记,才具众长的学子,被贾宝玉尊为“一字师”;其“画论"竟也精妙绝伦得让人叹服(第四十二回)。
?宝钗还是大观园内有胆有识且善解人意的“内当家”之一,在配合贾探春并协助李纨理家之际,已显现出其潜在的管理才能。
(3)
性格之美
①林黛玉:任情美
?林黛玉被喜爱被推重的谜底是:她毕竟有一份自然人格在.即较多的保存了自我,而较少使用人格面具,有一种不同流俗的任情风采。作家透过平淡无奇浩浩无涯的生活细事,反复皴染出林黛玉未被雕琢净尽的清标、清纯、清奇的人格魅力.
?林黛玉禀性中确有一股清标之气,一种“无曲学以阿世”(《汉书·辕固传》),“濯清泉以自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的童心美。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38回,黛玉《问菊》诗)
?林黛王恋情中又确有一种清纯之气。她对贾宝玉的苦恋是无条件的。她不在乎所爱男人的升沉荣辱,她甚至不苛求对方是否完美,她是那种不论毁誉成败都会义无反顾地追随所爱男人的好女人。
?林黛玉的诗魂中还确有一种清奇之气。不仅诗作清奇,诗论清奇,其调教出来的徒弟竟也清奇。时至今日,林诗的许多名句仍如凄风残月,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
?当然,林黛玉并不是人格标本。
?在表现其禀性清标的同时,也写出了她“气高"、“量褊”、“口舌伤人”、“不善处世”的种种性格弱点.
?在表现其恋情清纯的同时,也写出了她的畸形与病态心理,以及贾母关于“老冤家”、“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牢骚、忧虑与苦闷,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恰恰因为林黛玉是个多有性格弱点的人,才成为中外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剧主人公之一,因为,从亚里斯多德到朱光潜一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瑕的好人.”(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一111页)
?附:再谈林黛玉的悲剧美(略):
?林黛玉的永恒价值,又与其浓郁的悲剧气韵紧紧连在一起。她集中了许多不幸,成为中国文学中寻常可见的感伤主义与别具特色的悲剧精神的大荟萃大发扬者。她给读者以迄今为止的最大限度的悲剧美的满足。令人惊异的是,作家在设计这一性格时,竟然出现了神话学、民俗学、病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
渗透的奇迹。
?首先,林黛玉的悲剧气韵是与生俱来的。由绛珠仙草脱胎而来的林姑娘,注定要以毕生眼泪还给那位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来的贾宝玉。这一设计,为林黛玉悲剧性格注入了浓浓的天赋色彩.
?其次,林黛玉的悲剧气韵,因病弱之躯与不治之症而得到强化。初入贾府的当天,作家先后11处提醒读者,这个小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很难疗救的病孩,早在3岁那年,神秘的癞头和尚已经预言她的病恐怕“一生也不能好的了”,除非永远不见外姓亲朋。看来,林姑娘的夭折已属不可避免.
?第三,林黛玉的悲剧气韵还因多愁善感而增重.她是一“心较比干多一窍"而又“懒与人共”的极敏感极封闭型,展示着抑郁质少年共有的心理轨迹.
?第四,其悲剧气韵又因少失怙(hù)恃、客居荣府而增重。尽管,少失怙恃不是或不一定是林黛玉悲剧气韵的主导诱因,但缺少父母之爱的贫困感总在骚扰着她,并与病弱之躯、抑郁之性互为因果并相互激化着。
?第五,其悲剧气韵又因那一份特深沉特扭曲的情爱而增重.?前期,其痛苦来自小儿女的感情纠葛;
?后期,其痛苦来自“无人作主"的惶恐和“恐不久长”的哀叹。
?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自虐形式表示其自尊,复又以虐人形式表示其痴情的病态性格并获得了生生不灭的悲剧效应。
?第六,其悲剧气韵又因其诗才横溢而深入人心.她的名篇名句无不夸张地传达了她的不幸意绪,从而给200年来的读者以强有力的刺激并留下无尽的联想与再创造空间.
?最后,其悲剧气韵还因其早夭而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永恒。林黛玉的不幸夭折,使“历史的必然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得以最后完成。
?林黛玉是一名实相符的悲剧美的集大成者。
参考书: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说稗·林黛玉永恒价值的还原考察》;张锦池《红楼十二论·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名家解读红楼梦》
②宝钗:宽和美
?薛宝钗同样是作家对人性美的精微体悟与理想设计的艺术载体之一。清代“贬薛派”代表人物涂瀛也不得不承认:“宝钗静慎安祥,从容大雅,望之如春”,各色人物,“皆在所容”。
?下面,对薛宝钗在与长辈相处、与“对手"相处、与“小人”相处,与“刁徒”相处中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性格魅力,做出提示。
?在与长辈相处中,她是《红楼梦》中唯一真正领悟并实践了孔孟提出的两种孝道
之“正价值”的人物。
?一方面,她具有“悦亲”的行为惯性,这是无功利色彩的爱心与有教养少女行为规范的统一。
?另一方面,她又并非一味地“阿意曲从”,在处理带有原则分歧的观念冲突中,她有时也算得上一个“诤子”。如,面对偏袒儿子执意报复(柳湘莲)的糊涂老娘,薛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善良明智,冷静果决地进行了有力谏阻,从而,警醒了薛姨妈,制止了不义的报复行动,并产生了化敌为友的远距离效果。
?如何与林黛玉相处?这是薛宝钗人际关系中的一大难题。作为品格端方的女孩,如何应付来自好人的唇枪舌剑的中伤?
?作家赋予薛宝钗一个最首要最根本的法宝是“浑然不觉",一种博大恢弘的自然与人文品格;
?其次是必要的退避与礼让,“有容德乃大,修德获福”(《书》);
?其三是肝胆相照的胸襟与气量,如“兰言解疑癖”故事中表现的善良动机与坦诚态度等便是力证。
?浑然不觉,退避礼让,肝胆相照,是“对手”之间消解误会的好办法,没有端方品格与豁达心胸是万万做不到的。
?小人(即自轻自贱,无事生非,飞短流长,浑水摸鱼,唯恐天下不乱的可怜虫们),最难以相处.与这种人物交往,需要较高层次的宽和与善良.薛宝钗无疑这样做了。
?就说对待赵姨娘与贾环吧。由于格调气质的距离,她对他们采取了一种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态度,但在具体交往中,却能做到不歧视,不排斥,体谅包容,一视同仁.如第二十回中一视同仁地带贾环玩耍,第六十七回中一视同仁地馈赠贾环礼物等。
?这种胸襟气度,与王熙凤对赵姨娘的卑视,贾宝玉对贾环的疏淡,贾探春对赵姨娘与贾环的冷峻,特别是与那些心比天高的小丫头们对贾环的厌恶与鄙弃派头比较起来,就更能体味到其难能可贵。
?任何较大的群体中,还难免出现个把刁徒,即一种不受起码的道德约束的泼皮牛二式的人物。夏金桂就是一例。才貌双绝的香菱不就被夏金桂折磨得死去活来吗?薛蝌不也被欺凌得尴尬不堪吗?可小小薛宝钗的精神状态就健全得多。面对夏金桂旷日持久的骚扰,她竟能安闲自若,居高临下,如入无人之境,充分体现了一个豁达女孩在被迫抵抗、被迫还击时的镇定与弘毅。真真是宽容而又不失刚正,忍让而又不失尊严,进退适度,绵里藏针,恰到好处。
?参考书: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说稗·
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
》;张锦池《红
楼十二论·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
结论:
要之,在人际关系中,任情,率性,清标,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保存童心;而律己,安祥,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更多地体谅他人.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全部的可敬与可悲,似乎都揉和到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中去了。
薛宝钗性格中的安祥美律己美与中国文化人欣赏的另一种性格美即狂狷任情之美,构成了以反衬为表象的正衬与互补。
四、钗、黛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之比较
1、黛玉之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多角度多层面观照林黛玉性格的浩瀚著述中,以50年代后期出现的“双重叛逆"说,影响最为深远(何其芳《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其要点是说,贾宝玉与林黛玉不仅是“恋爱上的叛逆者”,而且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此说一出,响应者此起彼应,因而忽略了林黛玉在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恋方式等主要方面,与贾宝玉之间存在的那个不大不小的距离.
?首先是价值取向上的距离。
?尽管林黛玉从不曾劝贾宝玉去走什么仕途经济学问之路,尽管她对他的“无事忙”与“富贵闲人”生存状态不问不闻听之任之,尽管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林黛玉带给贾宝玉一种宽松自如的空气,林黛玉毕竟算不上什么封建叛逆者。
?比如第九回,听说贾宝玉要重入家塾时,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从林黛玉这一亦庄亦谐的祝愿中看出,假如贾宝玉此去,果真寒窗苦读起来,并果真弄个举人进士或一官半职当当,林黛玉是不会因此与他分道扬镳或貌合神离的。
?第三十三回贾宝玉挨打之后的对话,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在目睹了两种价值观的直面较量之后,林黛玉语重心长地劝导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种期待中虽说包含着许多无奈,然文化属性毫不含糊,它明确传达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现有生存方式的怀疑,它期盼贾宝玉从此换一个活法,即劝导他改弦更张。贾宝玉断然拒绝了林黛玉的价值期待:“你别说这些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第四十二回行酒令中因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句典,而受到宝钗的善意训戒时,林黛玉竟“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深悔“失于检点”,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以上材料,是极好的佐证,它说明林黛玉的价值观是具有不确定性与可熏染性的,与棒打也不回头的贾宝玉之间难以划上等号。
?第二,与贾宝玉相比较,林黛玉还拥有浓重的等级观念.?无论贾宝玉在行动上多么滞后而且软弱无力,他毕竟有一系列无视门第无视贵
贱的弥足珍贵的言谈行止。林黛玉则不然,她自知地守护着侯门少女的尊严。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正是自然禀性与等级意识的双重产物。
?由此,才导致了小丫头们对她的疏离与畏远,才引发了她与湘云宝玉之间因“龄官扮相"问题而掀起的轩然大波(22回,宝钗生日),才出现了将刘姥姥称作“母蝗虫”的冷酷的幽默。
?要之,林黛玉的“目无下尘”,绝不仅仅是对人品档次的取舍,它包含了对贵族、平民、贱民之别的超常敏感与热心。
?第三,在日常行止中,林黛王也表现出维护传统女德规范的自觉性,并由此不时流露出胶柱鼓瑟、矫揉造作的那一面。
?“怡红夜宴”(63回,宝玉生日),本是大观园一个潇洒酣畅的人文景观,人人都很尽兴,连少年老成的花袭人也史无前例地投入了那放达忘我之境并做出了“往日老太太、太太带着众人顽也不及昨儿这一顽"的历史结论。在其乐融融的夜宴进行中,却发出过一个不和谐音,那就是林黛玉的惶惑与警告:“你们日日说人夜聚饮博,今儿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
?“芦雪庵烧鹿肉”也是一道淳美亮丽的风景,贾宝玉、史湘云,甚至贾探春、平儿、薛宝琴、王熙凤等都参与得欢快而执著。在忘情忘形的野餐中,只有一人冷眼旁观并诮语评点:“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这又是林黛玉。或以为这是对林黛玉孤洁幽默的赞赏,其实不然,作者当即借史湘云之口,以“冷笑”面孔反击了她:“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最后,在婚恋过程中,林黛玉的传统负荷比以往文学中任何一个著名性格都要保守与沉重。从而,又与“叛逆者”本义拉开了距离。无怪乎清人许叶芬感叹说:“欲近而反疏,欲亲而反戚,胸鬲间物不能掬以示人”,“死黛玉者黛玉也”。(《红楼梦辨》,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
3、宝钗之之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
?由清代至当代,读者评家对薛宝钗的读解一直众说纷呈,甚至冰炭难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形象过于丰满,而批评又过于贫困的缘故。
?作家对这一形象的设计,与其他同龄少女有某种不同.其要点是:作家把她塑造成一个“超我”型的女孩,一个失去了许多童心的“有教养少女".具体说来:
?其一,其人生价值观,是比较正统的。
?她对贾宝玉的规劝、讽谏与期待,均是传统型的,并因此遭到贾宝玉的疏离与诮(qiào)谤;
?她对林黛玉所做的肝胆相照的谈话,也是以恪守妇德为出发点的,并取得了使对方口服、“暗服”的说教效果。
?其二,在为人处世方面,她是比较圆熟的。
?在至少七八种场合中,如猜元春灯谜,论金钏死由,诋芸红隐私,施金蝉脱壳,责宝琴诗题、谑黛玉婚事以及对尤三姐之死的过分寡情,对绿玉绿蜡之辨的过分热衷等,均体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明哲自保、进退矩步的处事原则,比黛湘探琴诸女孩多了一些矫情.
?其三,在情感问题上,她又是以理抑情的样板.?在与贾宝玉的二人关系中,最初,薛宝钗也曾两小无猜、顺乎自然地亲近过贾宝玉(见第8、20、21、26、33、36回),但这种纯净而天然的情感很快被她自己扼杀了。这种扼杀又是以她特有的自我超越的形式完成的。她坦荡地认同了二玉的深情,并理性地退出了三人漩涡。然后,便是对人工撮合婚姻的无奈承受。然后,便是自甘寂寞的凄凉收场了。
如: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看通灵宝玉(正反面看了一遍,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念了两遍。共计四遍)
又如: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宝玉赶上去笑道:“我的东西叫你拣,你怎么不拣?”林黛玉……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后者还得模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林黛玉以“呆雁"打趣宝玉)
?在这场婚姻悲剧的酿造过程中,薛宝钗无疑是有责任的,她的责任并不在于对所谓“宝二奶奶”地位的眷恋或向往,她的毛病在于太过分委屈了她自己,她犯了一个“小事不糊涂而大事糊涂”的错误。
以上种种,正是200余年来,许多读者评家不间断地非议薛宝钗的主要诱因。
3、钗、黛与杜丽娘之比较
(1)爱情意识的自觉
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林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薛宝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jiǎ)贮琼浆。莫言绮縠(hú)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2)夫贵妻荣的思想
杜丽娘:“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薛宝钗:屡屡伺机规箴宝玉,期望其能改弦易辙成为蟾宫之客。
林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宝玉语)
结论:三者均具有爱情意识的自觉,但伴不伴随夫贵妻荣的思想却决定了黛玉与薛、杜婚姻观的大相径庭。
五、贾宝玉的选择
1、宝玉与黛玉、宝钗、湘云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又“连忙就走"。
如第二十八回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后者还得模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林黛玉以“呆雁”打趣宝玉)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论才学,一个夺魁“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
论门第,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府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
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姻皆是“亲上加亲”。
所以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其中尤以湘云为最,因为唯有她既有应谶“金玉姻缘”之说的金麒麟,又有与宝玉自小“耳鬓厮磨”的感情,二者兼备。
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与宝钗、湘云生分了,这原因何在呢?就在于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不是吗?宝钗总“见机劝导”宝玉去“立身扬名”,是不必说;湘云一到贾府,就要宝玉改掉调弄脂儿粉儿等“不长进的毛病",去讲谈些“仕途经济”。这与黛玉纵容宝玉“调脂弄粉”,从不以
“仕途经济"相劝,又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作者以“间色法”描写了史湘云的介入,把黛玉、宝钗、湘云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予以刻划,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宝黛之间的知己之爱.如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湘云笑道:“……”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也正是人生观的差异,使宝玉在与宝钗婚后“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
2、钗、黛之影子——袭人、晴雯
宝玉最初与袭人最为亲近(第六回:初试云雨情)宝玉挨打后,支走袭人,派晴雯给黛玉送帕子。
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探病。
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
六、贾府家长们的态度
1、王夫人的态度:
不喜晴雯,想到她眉眼有些像林妹妹。
2、贾母的态度:像爱宝玉一样爱黛玉.如,第五回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也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又如,除夕夜放炮竹,贾母将黛玉搂在怀中,王夫人将宝玉搂在怀中。
3、贾母为什么不选黛玉而选宝钗?
贾府儿孙后继无人,唯有宝玉略可望成,宝钗能规箴他走仕途经济道路,且有理家才能.贾府贵而不富,薛府富而不贵,需要政治联姻。
黛玉多病,日食燕窝。
宝钗有理家才能。
七、结论及余论
1、宝黛钗三人的婚恋悲剧,木石盟与金玉缘,在结构全书中不可取代的主线作
11
用。
2、“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3、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作家笔下至为赞赏的人物.在形貌美,才能美,性格美方面,均构成两峰并峙、双水分流的互补关系,共同体现着作家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全方位探求。
4、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等的出现,说明中国小说家审视与表现女人的视角有了大的拓展与质的转换。
?女人已不再是男人某种政治行为或传宗接代的工具(如《三国演义》),已不再是男人成功路上的灾星与祸水(如《水浒传》),已不再是男人皮肤滥淫的性对象(如《金瓶梅》),已不再是男人水月镜花般的精神补偿(如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志异》)。
?《红楼梦》的女人们已构成瑕瑜互见、斑烂多彩的“人”的世界。《红楼梦》对女人的观照甚至已超越了女性问题圈.它将穿着女装的人性美、人情美及其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种种缺憾一并揭示给人们看,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诸如性格与命运、主观意志与客观法则、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及其相互关系的种种思考.
12
篇十三: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从《红楼梦》看婚姻中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例子从《红楼梦》看婚姻中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例子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是几百年来许多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基本上都从林、薛的性情、长相着眼来分析宝玉的最优选择。但无论如何,那个“赤瑕宫神瑛侍者”一旦投胎落地成了贾宝玉,走进凡夫俗子的行列,他的婚姻便要符合世俗世界的一切约定与规矩。
正向搭配与负向搭配
正向搭配是指与相同类型的人结婚,负向搭配是指与相反类型的人结婚。
这两种搭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若完全是负向搭配,那婚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若完全是正向搭配,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因此,该正向搭配的,就得正向搭配;该负向搭配的,就得负向搭配。基本说来,性情、分工上负向搭配比较好;在经济实力、社会关系和价值观上,最好是正向搭配。
《红楼梦》里,就有搭配出了问题的一对:柳湘莲与尤三姐。性格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又让他们阴阳永隔。清高的柳湘莲猜忌对方的清白,结果三姐选择了以死明志。两个凑一起,就是一出全本的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宝、黛在性情上也偏于正向搭配,所以老是矛盾不断。恋爱的时候,这些小矛盾很符合现代人对爱情的定义。不过要是结婚了,他们还能这样吗?宝玉虽是温顺体贴,却也免不了公子习气。而今更是流行这样一个观点:不管这个男人比你大多少,不管婚前谁疼谁,婚后,他一定是个孩子。有母性的女人可能结婚以后更能维持婚姻的稳定。宝钗就是这样一位有胸怀气度的女性。
在家庭分工上,宝玉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成为家庭的继承人。黛玉不断在旁边怂恿这位“逃学威龙”,而宝钗却很喜欢给宝兄弟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紧箍咒。把这个宝贝蛋放在哪个人的手里,宝玉的爸妈会比较放心呢?
宝钗除了人力资本上有优势,还能给贾府带来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网络。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贾家的适龄青年是极度稀缺的“资源”,要通过联姻的方1
式达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作出最理智的投资。宝、黛结合等于“浪费”了两个名额:不如娶了薛家的宝钗,同时再把黛玉风风光光地嫁到别的名门望族。
如果将宝玉、黛玉和宝钗视为三家企业中两家的合并抉择,如果“二玉”或“二宝”两种组合方案都可以在一方面实现稀缺性资源的最大化,实在难以取舍,只能计算两种组合分别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否真的不可替代和复制。不幸的是,宝、黛组合中的关键性资源确实可以被宝玉与宝钗组合后进行模仿以及替代。很多“黛迷”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宝玉疯迷了一阵子之后,“见宝钗举止温柔,也就渐渐地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成功地走出一片感情新天地。
收益与成本
宝二奶奶的候选人都是从贾家大院里产生出来的。多年来一起生活,贾家对她们的人品了如指掌,所以不用花很多力气去搜索、辨别信息。这节省了很大一笔成本:搜寻成本。
婚姻不过是一男一女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在婚前就要支付的这个成本是为了保证将来的婚姻质量。很多人提及“婚姻磨合期”,就是因为婚前信息交流不充分,而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的婚姻内博弈。
在现代社会,青年男女应付生存还忙不过来,剩余不多的时间还要忙着“充电”,搜寻代价随着时间资源的紧张与稀缺而直线上升。容貌、年龄、身高等外在变量是婚姻信息中最容易确定的一类,最难了解的是对方的品位、性情、爱好等内在的因素。如果要做到信息相对全面而且准确,就要花费很多的搜寻成本。成本越高,说明婚姻的价格越高。
怎么样才能降低搜寻成本呢?寻找与自己家庭背景、学历教育相仿相近的,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果门当户对,可以推已及人,大致上揣度一下对方的性情,把握对方对各种家庭事件的反应。在相同的经济基础及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具有相近的消费倾向和价值观,它能让夫妻双方感到愉悦,增加婚姻所得。
要是焦大不幸被黛玉的忧郁气质所深深吸引,爱得无法自拔,两人即使生活在一起,也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古代的戏曲里面,富家小姐在花园里邂逅的一定2
是落难书生,而不会是园丁。门当户对与帕累托最优
以上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从现实情况来分析,个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低质量(包括对社会阶层、个人财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所做的质量评估)的还是希望与高质量的异性配成一对。《红楼梦》里的丫环金钗因为“勾搭”宝玉最后送了命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但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
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的生活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假设X=3,Y=9,则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状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
在这个模型中,m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常量,它的大小取决于负向搭配的成功与否。本来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有了这个m,人类才前仆后继、心甘情愿地跳入婚姻的围城。
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易从婚姻中得到满足。宝玉、宝钗婚后的甜蜜让凤姐儿都羡慕是有目共睹的。如是,则曾经被我们看来过时与老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自有其曾经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的人们,虽然摆脱了种种旧习俗的束缚,却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想来也正好印证了现象背后成本与收益的影响关系吧。
摘自《科学与生活》
篇十四: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红楼梦中的爱情和婚姻摘
要:红楼梦中的宝黛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让人哀叹,但是造成悲剧的却并非宝钗,她也只是个这场婚姻之战的牺牲品。事实上,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宝黛的自由恋爱其实是他理想的爱情,但是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这样的美好爱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于是宝黛双双殉情,让这段爱情佳话流传千古,宝钗也就只能沦为一个牺牲品。从他们三人纠缠不清的事情中,会发现,其实爱情和婚姻根本就是两码事。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在中国,有句老话叫门当户对。虽然门当户对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但却也是爱情的绊脚石。
关键词:爱情;婚姻;门当户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几多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狂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如此美好纯洁的爱情。阆苑仙葩配美玉无瑕,这样的般配适宜。宝玉和黛玉是绛株仙子和神瑛使者的前世今生的纠缠,是以泪报恩的最美的童话传说。邂逅是三生石畔早己注定的奇缘,然而奇缘却未能开花结果。奇缘带来了希望,紧跟着又带来了失望,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呢?在尝尽无数的酸甜苦辣后却落的个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悲惨结局。黛玉焚稿断痴情后泪
尽而亡,宝玉也不得不绝望出家。红楼梦中美好的爱情故事给了无数少男少女一个幻想,却又亲手戳破了这个梦幻的泡泡。
很多人认为在宝黛的爱情中存在着一个障碍,那就是薛宝钗。她有财力雄厚的薛家撑腰,有和王夫人亲姐妹的母亲,还有个哥哥,虽然不成器,但毕竟是条汉子。在这场爱情的争斗中,薛宝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而且薛宝钗做事八面玲珑,从不得罪任何人,还常常规劝宝玉去考取功名。大观园从上到下都喜欢她,连丫头们都觉得林姑娘说话刻薄,宝姑娘说话好听。所以薛宝钗在当时就是一个标准的少奶奶形象,再加上家里还有点儿的势力,这场爱情的战争好像就要赢了,但是最终她却成了宝黛爱情的牺牲品。这又是为何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曹公的爱情观了,毕竟他是作者,这些人物的都是他说了算的。
要说曹公的爱情观,就必须要回到他的那个时代。明末清初,才子佳人的小说大量流行,内容大多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然后天地为证,日月为鉴,私订终身,喜结良缘,经过多番波折,最
后才子高中,衣锦还乡,抱得美人归的大团圆。曹公对这些小说是看不上眼的,他借贾母的口在54回中表达了对这些小说的不喜欢。贾母(曹公)认为这些小说不好有几个原因,一来,一个模式,陈词滥调,【这些书就是一套子】;二来,写书的人脱离现实,不知道官家真正的生活,根据想象瞎编,【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三来就是贾母(曹公)觉得一见钟情不靠谱,【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从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曹公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不是以美貌为基础的,不是互相不了解的一见钟情,不是不守礼数的私情。应该可以肯定的说,曹公心目中的理想爱情是超越才子佳人模式的爱情。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宝黛的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曹公便让他们双双殉情,宝钗也就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但是在我眼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虽然他们郎有情
妾有意,但是门不当户不对。什么?她爹是巡盐御史!但是黛玉虽说原本是个官家的千金小姐,可后来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官位又不世袭,哪门子的官家,在大家眼里,她是配不上宝玉这种大家族的宝贝嫡子的。再说说宝钗,虽然宝钗家是商人,士农工商,排在最末,但是好歹是个皇商,和皇家挂钩就瞬间抬高了不少身价,而且绝对不差钱。没错,巡盐御史是个肥差,因为当时盐可是朝廷垄断的,油水必定不少,但是林如海快要死的那会儿,是谁陪黛玉去办妥一切的?可是贾琏啊!这位可是个雁过拔毛的厉害主,林妹妹可搞不定,我估计林如海就算给女儿留了钱,也被他想方设法的私吞了。林妹妹寄人篱下,就连嫁妆也是贾府出,别人对她和宝钗的看法,一开始便不一样了。
再者说,林妹妹这种性格更适合金屋藏娇,只有宝钗这种从小便是按照模子培养出来的女子才适合那种高墙大院里复杂的人情往来,身来便是做主母的料。林妹妹才华横溢但是性格孤傲而且过于天真,殊不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宝钗呢?大家闺秀要
学的东西一样不少,而且会揣度人心,审时度势,符合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不过我并不是说赞成大家学习宝钗。看了《红楼梦》之后,我始终觉得宝钗也是可怜的,从小就吃那奇怪的冷香丸,所谓的压制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不过是压制着少女应有的天性努力地做着打人们喜欢的事,贾母也时常夸她沉静宽厚。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她也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做法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
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终究也只是一个牺牲品。
在爱情故事里,男女主人公一般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悲惨的双双殉情,另一种便是历经千辛万苦冲破一切阻挠终于在一起。但是只要是王子和灰姑娘,那么灰姑娘一定非常漂亮、善良、贤惠、有胸襟,总之就是一切好的性情都在她身上。如果是大家闺秀和落魄书生,那么男子一定很有才华,在最后一定飞黄腾达,衣锦还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两个家庭背景相当,财富地位相当,学识和能力相当,相貌相当的人在一起,不管他们多恩爱,如何厮守一生,是不会被写进书里被当做爱情来传颂的,因为这世上的人大多都是遵循这个原则,我们所认为的爱情都是要经历千辛万苦,不离不弃的,因为大家都认为真爱并没有那么容易碰到。但是有一句老话“门当户对”,我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幸福的基础,却是爱情发生的绊脚石。
那么为什么门当户对在婚姻中这么重要呢?首先,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们有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如果一个政府
高官要员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了,试想一下婚后的生活,出席一些需要带太太的场合,而他的太太肯定不能融入官太太的圈子,他也不能融入太太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嗑中,而且在家里的生活习惯也相差甚远,总结来说就是两个人都是一团糟。尽管他们相爱,但是并不是合适结婚的对象。其次,你们的观念不一样。不同地位的人,受教育程度不同,见识不同,就像公务员不可能和农民工一桌喝酒吃菜,聊天南海北。你们看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在很多事情上出现争执是必然的。再有就是婚姻中只有双方平等,才能稳定的走下去。如果门不当户不对,自认为弱势的一方心里必定有些自卑,优势的一方有优越感,长期下去,双方越走越远,一旦爆发,后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两个人的婚姻是很多人的事。宝玉黛玉可以相爱但不能相守,或许如果可以,宝玉可以在和宝钗结婚后,纳黛玉为妾并独宠她一人,但若是这样,便不是如今的红楼梦了,也不是我们心中的林妹妹了。
现实社会中,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悲伤离别的,有久别重逢的,有冰释前嫌的,有欢喜冤家的,但是也有平平淡淡的,搀扶陪伴一生的。各位深陷情海或依然单身的妹子们,奉劝大家一句:爱情可以盲目,因为不做过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是要记住爱自己才值得被爱,时时刻刻保护好自己。对于婚姻,虽然还有点远,但是慎重再慎重,父母的话最好听听,他们永远是为了你好。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篇十五: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古代文学之从《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其故事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它更是把我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红楼梦》中人的婚姻存在形式
在《红楼梦》一书所描写的贾府中,那些老爷、少爷可谓是老婆众多。大老爷贾赦有妻邢夫人,有妾嫣红、翠云等,二老爷贾政有妻王夫人,有妾赵姨娘、周姨娘,贾珍有妻尤氏,妾佩凤、偕鸾等,贾琏有妻王熙凤,妾尤二姐、平儿、秋桐……这些老爷少爷虽老婆众多,但都只有一位妻子,其余都是妾。
透过贾府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一斑:在封建社会中,男子虽然多妻,但只有一个正妻,其余的妻子都是妾。因此,把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概括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似乎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夫多妻〞制要更加精准。
然而“多妾〞现象只存在于有钱有势的家族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而无力纳妾。正如恩格斯所说“多妻制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一样,“妻妾制也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红楼梦》中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族的“妻妾制〞。
二、《红楼梦》中人之娶妻
(一)择妻的方式:父母之命
“自从氏族、家族观念产生之后,婚姻就不仅限于夫妻双方的范畴,而成为不同氏族、家族之间进行交往的一种方式。婚姻成功与否,不再是当事人个人的事,它直接关系到氏族、家族的利益,家族的政治得失、经济得失,都跟婚姻密切联系着。家族所考虑的是子女的婚姻能否给本家族带来实际利益,为此,青年男女就不可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妻子或丈夫。〞“父母之命〞的择妻方式便是这种家族观念的产物,它使得男女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是《红楼梦》一书的中心故事。宝玉爱的是黛玉,贾府的当权者们看中的那么是宝钗,无论是其为人处事还是
她薛家小姐的身份,宝钗都符合她们心中理想媳妇的标准。矛盾的根源在于:爱谁是宝玉自己的事,而娶谁却不是宝玉自己的事了,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父母之命〞的择妻方式将“家族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家族利益〞又使得封建家长们对未来媳妇的家庭出身有了严格的标准:门当户对!
(二)择妻的标准:门当户对
《红楼梦》中,作者给我们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子孙繁盛、妻妾成群。从这些妻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她们的出身都是很高贵的。
贾代善-史太君
贾-史
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
贾-王
贾宝玉-薛宝钗
贾-薛
薛家媳妇-薛姨妈-王家女儿
王-薛
四大家族这种错综的婚姻关系,作者在第四回作了揭示:“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一荣俱荣〞是封建大家族实行“门当户对〞婚姻所追求的目标,“一损皆损〞也成为它的必然结果。
三、《红楼梦》中人之纳妾
(一)妾的背景
妾是男子在妻以外所娶的女子,其背景来源比妻要广泛得多。
纳婢为妾,是指在贵族官僚家庭中,男主人将家里的奴婢占为己有、做自己的妾。《红楼梦》中,赵姨娘便是由婢女被纳为妾的。赵姨娘原为婢女的身份,作者在第五十五回作了揭示:她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贾府应当赏些丧葬
费,当时正值探春管家,便依照家里的旧账——“两个家里的赏过皆是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赏了赵姨娘二十两银子。可见,赵姨娘是“家里的〞即贾府“根生土长的奴才〞,是由府中的奴婢被纳为妾的。
买女为妾,这是以金钱为手段将女子买来做妾,在这场交易中,女性完全成为金钱的转换物。香菱便是被薛家买来做妾的,她原是乡宦之家的小姐,后被拐子拐走又落入“呆霸王〞薛蟠之手,作了他的“房里人〞。
陪嫁做妾,即男子将妻子的陪嫁丫头纳为妾。比方平儿,书中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与尤二姐谈到平儿时,兴儿道:“这平儿是他(王熙凤)自幼儿的丫头,收在屋里……〞可见平儿是王熙凤陪嫁丫头中的一个,给贾琏作了“房里人〞,属于“陪嫁做妾〞。
赠婢为妾的纳妾方式在《红楼梦》中比拟少见,但也有一例。丫鬟秋桐便是贾赦赐给儿子贾琏做妾的。
(二)做妾的态度
自愿型。给高门老爷少爷做妾,物质生活有保证,如果受宠,或者能为丈夫生一贵子,日子就要好过得多。因此,有人就自愿做妾。袭人本是宝玉的丫头,她为赢得半个主子的地位,就自愿博得宝玉及贾府众人的欢心,以便有朝一日成为宝玉的妾。
对抗型。虽然给豪门做妾有诸多好处,但偏偏有人不屑于此,这就是“鸳鸯抗婚〞。鸳鸯是贾母的丫鬟,被贾赦看中欲纳为妾。然而鸳鸯“志大心高〞,并不吃这一套,大老爷见她不依便派哥嫂去逼她,她索性在贾母面前闹开了,袖藏剪刀、赌咒发誓,宁愿死、宁愿做尼姑也不做妾,真是可歌可赞!
麻木型。《红楼梦》中还有一类人,她们给男主人做妾,既不是自愿也没有表示对抗,对于“妾〞这一身份,显得有些麻木。平儿是贾琏的妾,宝玉深深同情她夹在“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当中的不幸处境,可是她自己却一味“周全妥帖〞,贴心得力地当凤姐的助手,看不出她有什么不满,更看不出她有什么悲剧感。
篇十六:红楼梦体现怎样的婚姻观
从《红楼梦》看婚姻中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例子从《红楼梦》看婚姻中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例子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是几百年来许多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基本上都从林、薛的性情、长相着眼来分析宝玉的最优选择。但无论如何,那个“赤瑕宫神瑛侍者”一旦投胎落地成了贾宝玉,走进凡夫俗子的行列,他的婚姻便要符合世俗世界的一切约定与规矩。
正向搭配与负向搭配
正向搭配是指与相同类型的人结婚,负向搭配是指与相反类型的人结婚。
这两种搭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若完全是负向搭配,那婚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若完全是正向搭配,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因此,该正向搭配的,就得正向搭配;该负向搭配的,就得负向搭配。基本说来,性情、分工上负向搭配比较好;在经济实力、社会关系和价值观上,最好是正向搭配。
《红楼梦》里,就有搭配出了问题的一对:柳湘莲与尤三姐。性格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又让他们阴阳永隔。清高的柳湘莲猜忌对方的清白,结果三姐选择了以死明志。两个凑一起,就是一出全本的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宝、黛在性情上也偏于正向搭配,所以老是矛盾不断。恋爱的时候,这些小矛盾很符合现代人对爱情的定义。不过要是结婚了,他们还能这样吗?宝玉虽是温顺体贴,却也免不了公子习气。而今更是流行这样一个观点:不管这个男人比你大多少,不管婚前谁疼谁,婚后,他一定是个孩子。有母性的女人可能结婚以后更能维持婚姻的稳定。宝钗就是这样一位有胸怀气度的女性。
在家庭分工上,宝玉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成为家庭的继承人。黛玉不断在旁边怂恿这位“逃学威龙”,而宝钗却很喜欢给宝兄弟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紧箍咒。把这个宝贝蛋放在哪个人的手里,宝玉的爸妈会比较放心呢?
宝钗除了人力资本上有优势,还能给贾府带来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网络。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贾家的适龄青年是极度稀缺的“资源”,要通过联姻的方1
式达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作出最理智的投资。宝、黛结合等于“浪费”了两个名额:不如娶了薛家的宝钗,同时再把黛玉风风光光地嫁到别的名门望族。
如果将宝玉、黛玉和宝钗视为三家企业中两家的合并抉择,如果“二玉”或“二宝”两种组合方案都可以在一方面实现稀缺性资源的最大化,实在难以取舍,只能计算两种组合分别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否真的不可替代和复制。不幸的是,宝、黛组合中的关键性资源确实可以被宝玉与宝钗组合后进行模仿以及替代。很多“黛迷”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宝玉疯迷了一阵子之后,“见宝钗举止温柔,也就渐渐地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成功地走出一片感情新天地。
收益与成本
宝二奶奶的候选人都是从贾家大院里产生出来的。多年来一起生活,贾家对她们的人品了如指掌,所以不用花很多力气去搜索、辨别信息。这节省了很大一笔成本:搜寻成本。
婚姻不过是一男一女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在婚前就要支付的这个成本是为了保证将来的婚姻质量。很多人提及“婚姻磨合期”,就是因为婚前信息交流不充分,而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的婚姻内博弈。
在现代社会,青年男女应付生存还忙不过来,剩余不多的时间还要忙着“充电”,搜寻代价随着时间资源的紧张与稀缺而直线上升。容貌、年龄、身高等外在变量是婚姻信息中最容易确定的一类,最难了解的是对方的品位、性情、爱好等内在的因素。如果要做到信息相对全面而且准确,就要花费很多的搜寻成本。成本越高,说明婚姻的价格越高。
怎么样才能降低搜寻成本呢?寻找与自己家庭背景、学历教育相仿相近的,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果门当户对,可以推已及人,大致上揣度一下对方的性情,把握对方对各种家庭事件的反应。在相同的经济基础及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具有相近的消费倾向和价值观,它能让夫妻双方感到愉悦,增加婚姻所得。
要是焦大不幸被黛玉的忧郁气质所深深吸引,爱得无法自拔,两人即使生活在一起,也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古代的戏曲里面,富家小姐在花园里邂逅的一定2
是落难书生,而不会是园丁。门当户对与帕累托最优
以上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从现实情况来分析,个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低质量(包括对社会阶层、个人财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所做的质量评估)的还是希望与高质量的异性配成一对。《红楼梦》里的丫环金钗因为“勾搭”宝玉最后送了命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但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
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的生活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假设X=3,Y=9,则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状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
在这个模型中,m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常量,它的大小取决于负向搭配的成功与否。本来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有了这个m,人类才前仆后继、心甘情愿地跳入婚姻的围城。
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易从婚姻中得到满足。宝玉、宝钗婚后的甜蜜让凤姐儿都羡慕是有目共睹的。如是,则曾经被我们看来过时与老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自有其曾经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的人们,虽然摆脱了种种旧习俗的束缚,却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想来也正好印证了现象背后成本与收益的影响关系吧。
摘自《科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