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学情分析13篇《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理解苏轼借咏月所表达的 人生情怀。 2、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学情分析1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理解苏轼借咏月所表达的
人生情怀。
2、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三、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四、课前预习
丙辰(
bǐngché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juān)
不胜寒(shēng)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谱写的新曲,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这首词,来再次走进苏轼。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1)字正腔圆地读
(2)有板有眼地读
(3)有情有味地读
2、师生朗读
(1)让学生根据朗读要求先自由朗读
(2)找个别学生范读,老师加以指导
(3)老师配乐进行范读
(4)根据老师的范读,学生再次朗读
(5)男女生分角色齐读
(三)品读词句,体会诗情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考:
在词中找出体现苏轼所思所想的句子。
(四)再读词句,畅谈感悟
用“这首词里,有一种_____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例: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心中苏轼似乎一直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座高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们又进一步走近了苏轼,让我们看到苏轼饱经仕途坎坷,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更加旷达,这是做人的境界!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苏轼学习,在以后漫漫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
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语文,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效果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此首诗词的地位。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词的意境豪放、情怀旷达。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我对于这节课是采用“读、品、悟”的方式来讲解的,学生边读边品、边品边读慢慢深入诗词中心,来揣摩作者复杂的心情。整堂课下来,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紧跟老师的上课思路,能够积极发言。但是,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够活跃。不过,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氛围很浓厚。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矛盾、坦然到怨恨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地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身处失意,却心怀天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地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评测练习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2分)
6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7.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弟弟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
并称文坛“三苏”。
8.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1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课后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把学生置身于音乐和快乐中却学习,帮助学生去除学习古诗文的畏惧心理。首先,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首词,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其次,在处理难点时,我尽量让学生反复朗诵,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逐步的认识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语言,当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难点自然得到突破。最后设置了一个感悟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在整体上有了一个把握。
此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忽略了口述译文这一环节,使得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略有茫然。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与思考时间,在读中感知、理解、品味,还要注重名句的赏析,因为这些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精华所在,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知识与能力:品读词句,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边读边品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苏轼借咏月所表达的
人生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篇二:《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
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表现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相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二)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
琼(qióng)
绮(qǐ)
胜(shēng)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协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王菲演译这首词的歌曲,在歌中体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八)水平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学情分析: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他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境界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篇三:《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苏轼)苍梧县沙头镇第二初级中学
周成浪
【教学目标】
1、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其相关的文学知识。
2、培养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4、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自古以来都是情感抒发的载体,人们借月抒怀,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月亮文化,在音乐,美术,尤其在诗词作品里,到处都有它的影子,它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二、活动一:赏月曲
播放视频歌曲《但愿人长久》
三、引入课题《水调歌头》
四、学习文体知识:词
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也叫曲子词或长短句。词通常有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
咏梅》等。
五、展示学习目标
?
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其相关的文学知识。
?
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
?
学习苏轼豁达的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
苏轼,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是
北宋
(朝代)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
苏洵
、弟弟
苏辙
并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词开
豪放
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写作背景:
?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
?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离开朝廷,时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七、字词掌握
宫阙(
què)
琼楼(qióng)
绮户(
qǐ)
婵娟(chán)
八、活动二:诵月词
诵读要求:
?
速度要读慢.?
韵脚要延长.?
停顿要合理.?
情感要投入.1、播放视频,请注意体会老师朗读要求的节奏、语速和情感。
2、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
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活动三:析月文
1、小组讨论,理解词句,尤其注意把握笔画加粗的字的意思: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师生一起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和写法:
十、活动四:诉月情
1、你认为读本词上下两片,应读出怎样的情感变化?
【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词中的语句,然后归纳。
1)
让学生分组交流。
2)
请学生回答,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
3)
师生共同归纳:
苦闷----矛盾----惆怅----豁达
2、名句分析:
1)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蕴涵的人生哲理是:
【人世的聚合离散正如如明月的阴晴圆缺,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
2)找出词中表达对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旷达胸襟。】
【步骤: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提问、归纳。】
十一、小结:
《水调歌头》上阙写把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老师边归纳边板书】
十二、生活链接: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词中的哪句话劝慰她?
2.离家在外,你用哪句话表达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3.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事吗?面对挫折和困难你应该怎样做呢?
【请学生举手回答】
十三、活动五:搜月诗。
1、请同学们朗诵自己收集到的带有“月”字的诗句,朗读时注意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
2、展示小组搜集到的诗句。
十四、根据提示背诵或者唱诵:
?
明月————?把酒————。不知———,今夕————。我欲————,又恐————,高处—————。起舞————,何似———。
?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根据提示,请学生上讲坛背诵或表演唱】
十五、课后作业:
1、背诵整首词,直到会准确默写。
2、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月亮的诗词,用上课所学的方法赏析。
十六、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把酒问月
对月怀人
旷达、乐观
十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我以活动为突破口,运用多媒体途径进行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的五个活动环节,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到了文学常识,体会了词的大意,感受了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学习了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利用MV播放了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非常动听;在诵读中也用视频朗读,画面情景非常具有感染力。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在活动一的赏月曲里,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浓了起来。活动五的搜月诗,学生的课外预习做得比较充分,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我所设计的板书,以圆代表月亮,分别把“把酒问天”和“对月怀人”设计在两侧,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则写在月亮的下方,这样,易于学生整体把握这节课。在各项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篇四:《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理解苏轼借咏月所表达的
人生情怀。
2、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三、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四、课前预习
丙辰(
bǐngché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juān)
不胜寒(shēng)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谱写的新曲,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这首词,来再次走进苏轼。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1)字正腔圆地读
(2)有板有眼地读
(3)有情有味地读
2、师生朗读
(1)让学生根据朗读要求先自由朗读
(2)找个别学生范读,老师加以指导
(3)老师配乐进行范读
(4)根据老师的范读,学生再次朗读
(5)男女生分角色齐读
(三)品读词句,体会诗情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考:
在词中找出体现苏轼所思所想的句子。
(四)再读词句,畅谈感悟
用“这首词里,有一种_____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例: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心中苏轼似乎一直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座高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们又进一步走近了苏轼,让我们看到苏轼饱经仕途坎坷,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更加旷达,这是做人的境界!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苏轼学习,在以后漫漫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
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语文,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效果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此首诗词的地位。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词的意境豪放、情怀旷达。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我对于这节课是采用“读、品、悟”的方式来讲解的,学生边读边品、边品边读慢慢深入诗词中心,来揣摩作者复杂的心情。整堂课下来,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紧跟老师的上课思路,能够积极发言。但是,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够活跃。不过,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氛围很浓厚。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矛盾、坦然到怨恨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地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身处失意,却心怀天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地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评测练习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2分)
6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7.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弟弟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
并称文坛“三苏”。
8.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1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课后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把学生置身于音乐和快乐中却学习,帮助学生去除学习古诗文的畏惧心理。首先,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首词,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其次,在处理难点时,我尽量让学生反复朗诵,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逐步的认识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语言,当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难点自然得到突破。最后设置了一个感悟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在整体上有了一个把握。
此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忽略了口述译文这一环节,使得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略有茫然。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与思考时间,在读中感知、理解、品味,还要注重名句的赏析,因为这些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精华所在,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知识与能力:品读词句,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边读边品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苏轼借咏月所表达的
人生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篇五:《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当中的一篇。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八年级的阶段,之前已经学过多篇诗词,对诗词的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苏东坡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2)理解词句的含义,把握其中体现出的作者的心理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全词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教学重难点:
(1)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2)词人借月咏怀表达的人生感触。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重点难点的地方:
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合理的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拓展学生认识、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对本篇词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人生有更透彻的思索和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天上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触动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咏月的名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屏幕出示课题)
2、作者介绍(出示相关课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3、展示沙画《水调歌头》配乐王菲的《水调歌头》
4、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的。当时,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京远调,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六年多没有团聚。从词中的小序可知,此词系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兄弟苏辙(子由)的思念。
5、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组内朗诵
要求:读音准确,富有情感,形式不限。
2)、小组思考讨论导学案上问题,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注意扣住的态度变化。
要求:可对相关语句进行圈点勾画,用自己的话进行点评。
二、诵词韵,集体展示
选择不同的形式(齐读、轮读、范读等)进行小组集体展示
三、解词意,品词情,1、研读全篇,问题探究。
1)在词的开篇面对明朗的夜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答案:明月几时有?
2)明月一直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会有此一问,表达了对明月怎样的情感?从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参考示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此句饱含对月亮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亦有飞仙之意。
3)望月羡月,心生归去之思将词人的情绪推向了一个高潮。在这之后作者的想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示例: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害怕孤寂冷清,打消念头。从作者心绪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此般难言之心绪要向何人倾诉呢?然而,此刻夜深人寂,只有形单影只的词人,和天上那一轮高挂的明月。月亮能懂得作者的内心吗?
小结:显然,在作者看来月是不懂人心与人情的,在作者愁闷之时,已“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了。
5)而此时,对于月亮作者又生出怎样的情愫?
参考示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6)此时是真的没有恨吗?这种恨仅仅是因月光在人分离时圆了吗?作者怨恨的仅仅是月吗?
参考示例: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的生不逢时,命运的捉弄,人生的不幸吧!
7)作者为此而再一次矛盾着,纠结着,但最终他豁然开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这一句我们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一切的愁绪与怨恨,都因作者的豁达与乐观随风而去??
2、欣赏配乐图片回顾华美的文字,体味其中所蕴之情
四、总结
人世的离合再所难免,我们要学会心存美好.人生的挫折坎坷无法逃避,我们要有一份作者的豁达与乐观!就然我们用词人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板书设计:
水
高处不胜寒
长向别时圆
但千
调歌
苏头轼
此事古难全
矛
盾
欲乘风归去
照无眠
我
何似在人
愿人长久,里共婵娟,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我在本课设计中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篇六:《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主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
教
学
班
级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词写作背景。理解词中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想象、联想的运用。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教学重难点
学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课时
为了更好的营造氛围,选择背景配乐《春江花月夜》和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两首歌曲在合适的时候插入教学过程,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朗读——品味——思考——感悟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
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举例: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900多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去看看苏轼在中秋之夜是如何借月来倾诉自己的情
感。(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其弟苏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词人望见明月,想起仕途不顺,妻子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四、品读诗词
(一)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默读。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让学生说出重点字所在的句子。
(二)赏读:要求读出节奏,注意语调、语气
1、教师朗读指导: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读清停顿。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学生给下阕划分节奏。
3、指出一名学生朗读,朗读后,其他学生稍作评价。
4、教师配乐范读。
5、指出两名学生再次朗读,教师稍作评价。
(三)细读:要求:疏通词意
理解内容
1、学生先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大体内容
2、教师引导,点拨: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
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5)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3、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轻松片刻:在音乐欣赏中体会词的意境和感情。
(五)品读:要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乐观、旷达的胸襟。
(六)再读:要求学习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结合板书指导学生概括出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想象联想。五、拓展训练:
1、月亮往往能触发人的情思,请你另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名句,并注明作者。
2、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六、心得收获学生谈。
七、教师寄语。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必做)
2.课后收集有关“月”的诗词。(必做)
3.以“中秋月下会苏轼”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运用想像和联想。(选作)
水调歌头
苏轼
板书设计
上阕:月下饮酒
(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对月怀人(议论抒情)想象联想
美好祝愿
乐观旷达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当中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古诗词语言表达上的古今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因此,引导学生做到诗读百遍,深入预习,就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知识点,对本课内容充满兴趣和独到鉴赏,并能较好的进行情感的揣摩和升华。同学们在理解体会文章内容时思维活跃,个人情感交融到位,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的锻炼理解能力和感受作品深层情思的能力。
通过回顾古诗词阅读赏析的技巧,熟悉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唤醒学生的记忆;既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目标明确,事半功倍。
整堂课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较高的学习兴趣,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合作能力强。学生小组合作熟练默契,能主动进行探究、合作、交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更加侧重于对作者创作情感的探究,因此我们的教学的过程要注重从实际出发,以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为设计的依据,全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教育中心高效课堂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预习检查应坚持、严格,在教学中应注重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实现疏通、理解、欣赏甚至背诵。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学习掌握浅易的词语,并学
会归纳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疏通文言文内容的技巧和规律。要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汲取精华,砥砺思想,完善自我。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其风格差异,以提高审美品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评测练习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2.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3.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5.注音。
(1)婵娟(
)(2)宫阙(
)(3)绮户(
)(4)琼楼()
6.解释。
(1)把酒问青天
()
(2)低绮户
()
(3)乘风归去
()
(4)何似在人间
()
(5)千里共婵娟
()
7.理解。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讲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同时,通过诵读,上下阙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主要情感,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高一新生的情感渗透。但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中
1、教师的课堂语言欠缺精彩起伏和艺术性;
2、还可增加相关知识的迁移拓展,丰富课堂活动内容;
3、课堂环节实施的逻辑性及时间的掌控问题。
这些在今后的教学课堂中我会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课堂驾驭能力,练习灵活自如,根据学生程度调整层次教学,并不断加强教学艺术语言的锤炼,丰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标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篇七:《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计:
一、明月诗情(导入新课)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学们,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我国古诗词中就有许多咏月的名句,大家想到了哪些呢?(生谈后师引入)
二、明月有约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怀人的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板书课题及作者)
三、明月抒怀
1、了解作者
常言说:“知人论文”,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去聆听他的对月长歌。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学习古诗词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环节,下面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确定的音。
宫阙()
琼()楼玉宇
不胜()寒
低绮()户
婵娟()()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3、再读课文,掌握朗读技巧。
(1)朗读指导
(哪个同学能把你积累的朗读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形象在头脑中浮现。词曲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2)朗读欣赏
(瞿玄和的配乐朗读)
(3)朗读配乐
(每个小组选出朗读最好的一个,比赛、交流、品味。)
4、出示问题
小组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的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5、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品读上片,体会作诗人的复杂情感。
(2)品读下片,感悟诗人的豁达心境。
(欣赏名句,品味情感)
四、明月有情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同苏轼一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
结束语:我知道咱班的同学最爱唱歌了,今天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为咱班全体同学精心准备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流行歌曲———著名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的歌词和咱们课文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背诵和理解,下面让我们全体起立伸出双手,打着音乐的节拍,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下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情分析
一、整体情况概述
我任教两个班的整体情况如下,入学时大部分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基础逐步得以夯实,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整体有所提高,可与其他平行的班级相比,我所教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却很少,平均分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几名学生自入学以来成绩就从没有及格过。
二、存在问题
这批学生是一群十五六的朝气蓬勃的学生,有的学生活泼可
爱;有的学生沉稳内敛;有的学生天真调皮,尽管班级里也有一两个特立独行、不合群的学生。但总个体而言他们还是一群懵懂的不成熟的孩子。这个班级的学生的总体成绩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有成绩好的,相对的就会有成绩偏差的学生。
分析学生情况。这是一群智力正常的学生,之所以成绩突出源于他们们自己的努力,这个班的学习情况可大体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一是学生的知识基础非常扎实,同时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思维能力较为敏捷,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成绩会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上下滑动,例如:范宏伟,姚卫状等同学。
二是学生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习充满了较高的兴趣,但思维不敏捷,反应能力慢,但是成绩却是最为稳定的一类学生,例如:张静、武晓蒙、田晓曦等同学。
三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思维水平较为平常,但学习热情很高,充满了学习的活力,只是学习方法有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例如:楚媛媛、于松、邢一鹏、宫天慧等同学。
四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不热爱学习,同时也懒得学习懒得听课,但是他们的思维水平却很好,只要有人在一旁监督催促,他的成绩就会有所提高。例如:赵小帅、滑敬飞、荣敬远等同学。
五是学生的基础较差,思维水平也不突出,但是有上进心希望自己在学习上能有所提高,平时会努力学习表现也比较优良,但就是成绩上不来,大部分原因是对考试有惧怕心理,紧张过度造成的成绩不好。例如王云洋、王书盼等同学。
六是学生基础不好,同时也不爱学习,尽管思维水平好,但是不听课、不学习、不记笔记、导致自己成绩特别不好,而且越来越厌学。
七是有一大部分同学都是基础一般的学生,智力正常、思维水位正常,但是却能非常主动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刻苦努力,认真钻研。
三、工作设想
针对我班的情况,谈谈我今后工作的几点设想
1、继续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问题。要经常性的抓学生的习惯问题:抓学生上课时的听课表现,课堂是学生学好的最关键的阵地,抓住课堂是关键,我想以后的工作中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每一个细节,使孩子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抓学生的学习书写、答题的每一个细节,书写的好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时的状态,能工整书写的学生通常有着一种严谨的治学心态,相反那些不认真学的学生往往存在着潦草书写的不良习惯,其次注重学生在答题时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比如分条作答,按要求答题,答出得分点,注意答题格式等;抓作业的独立完成情况,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窗口,必须要求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且要狠抓作业的质量。
2、抓学生的基础,既要抓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还要抓学生能力。以后要加大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力度,每天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及时地反馈学习中的存在问题;还要加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如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想像能力、知识迁移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3、在抓好学生基础的基础上抓学生的提高。这里说的提高有能力技巧的提高、有课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多方思维的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等。但这些提高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必须依靠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熟练运用。话说回来,解决基础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关键。
4、继续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学习他人的好的教学技巧、尤其是解决学困生的转化的办法、较好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的方法等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是我所教班的成绩提高得更快一些、学生转变得更快一些、学生学得更好一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效果分析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
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
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评测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
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3.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5.注音。
(1)栖息()(2)咽下()(3)婵娟()
(4)宫阙()(5)绮户()(6)琼楼()
6.解释。
(1)把酒问青天()
(2)低绮户()
(3)乘风归去()
(4)弄清影()
(5)何似在人间()
(6)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理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3.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4.“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诗词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在课堂上,我始终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们的学生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诵读不够重视,有的同学普通话也说得不够标准,这就让他们不够自信,不敢在诵读课上展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亲自范读,然后告诉学生:“老师不是读得最好的那个,但是老师敢于尝试,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所以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勇敢地迈出你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我时不时鼓励学生“尝试一下,相信你自己!”“读得很好,掌声鼓励!”“不错,读出你自己的理解。”……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一个接着一个通过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整个课堂轻松活跃,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小组竞争让诵读课“活色生香”。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展开,如“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在这个环节中,只有两个机会,哪个小组先抢到哪个小组就有机会。还有“小组挑战赛”,选一个小组作为擂主,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挑战擂主组的任何一个同学,两人较量后评出优胜者,最后是竞争激烈的“龙争虎斗”争霸赛,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诵读,按照诵读要求除了字正腔圆,有感情,还要有眼神有动作,最后决出冠军。注入小组竞争机制后,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他们这种为小组争分,为集体荣誉而战的好胜心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浓烈,学生参与度高。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节课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比如说有一个学生读“明月几时有”的“几时”时读得不准确,我没有及时指出,并对他进行指导。比如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重音放在“几时”、“问”上。“几时”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我在“情读”时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领会词人的感情,用诵读的技巧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出来。学生PK之后我过多注重读得好的学生,而忽略了读得不够好的学生,最后也没有对他进行指导,这样的话学生是得不到进步的。
二、指导范围广而不精。整堂课下来,我好像对学生的诵读技巧都做了指导,从字音到重读到节奏到情感,但实际上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也就是说这样泛泛而练是不够了。我想今后还是一项一项来落实,比如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训练发音,直到学生学会了再进行其他项的训练。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如何上好朗诵课,怎样上好朗诵课,练好基本功,力求与学生共同进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5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突破措施:通过朗读建立对诗词的感知,进而领会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篇八:《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
的豁达乐观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
月
在月亮身上,文人墨客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你们能吟诵
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
呢?
二、读
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注音:
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y?)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juān
)不胜寒(古时读shēng)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补充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
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不胜(shēng):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二、品读
1、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示例:我喜欢“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
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3.背读
要求:在二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词牌名
苏
轼
北宋文学家
小序:背景
缘由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情感:旷达
乐观
学
情
分
析
一、学生已基本具备诗歌学习的知识与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六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古诗的分类、发展的历程等。对如何进行诗歌的学习,也已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已经基本具备了诗歌赏析的能力。
从初一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学生预习的指导,孩子们已经逐步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能够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扫清语言障碍;并能自觉利用手里的资料,查阅作者的相关信息;结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课堂上,老师适时加以引领,学生也能够借助于学习小组,解决掉预习中遗留的部分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通过反复朗读、拓展探究的方式,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上老师关键时刻的点拨,最终也能够解决掉。
二、对诗歌赏析的方法,尚待进一步训练
赏析诗歌,整体感知是基础,深入理解是重点,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只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诗歌的赏析,才能做得有的放矢,并富有实效,最终突出诗歌的重点,突破文章的难点。因此,老师应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如分析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注意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水乳交融,关注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深入领会句中所饱含的人生哲理等,并结合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琢磨、探讨,达到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实现由课内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三、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求整齐划一
这是一首古词,内容丰富,情感深沉。如果要求所有学生达到统一的目标,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对程度稍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理解大意,熟读即可;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把握内容,正确体会景物中融入的感情,熟读成诵;对程度较好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外,还需深入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的诸多原因,力争准确把握诗词的精髓。
效
果
分
析
纵观这堂诗歌阅读赏析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突出了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教学环节的设置比较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兴趣浓厚,能积极参与课堂。
老师在情景导入环节,抛砖引玉,让学生列举自己积累的关于“月”的诗词名句或谚语,学生的展示欲望得到了满足,很自然地激发起了参与课堂的兴趣。自始至终,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不少学生思考认真深刻,发言积极踊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课堂气氛活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学生掌握了双基,培养了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反复诵读等途径,学生掌握了关于作者及其月这一载体的相关知识,学到了赏析诗歌的方法与技能,并在课堂中学以致用,提高了诗歌赏析的能力。在诗歌的品位与感悟中,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受到了作者真挚情感的熏陶与感染,。课前设立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学生活动形式多样,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具体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与同位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与途径,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互动交流,真正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展了智力,收获了成功与喜悦。阅读教学也成为了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老师则在课堂教学中穿针引线,扮演了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阅读过程中平等的对话者角色,有效落实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调歌头》选自北师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有其独到之处,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对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训练其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品味,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中考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对该诗歌的考察。因此,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把它列为必选篇目之一。
二、单元主题
“叩问月亮”诗人咏月,或写月光清辉之美,或抒发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内容,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感受其意境。
3.用心感受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赏析流传千古的名句。
五、教学类型及时间
1.新授课
2.教学时间:一课时
熟读诗文
赏析名句
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评课练习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3.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5.注音。
(1)栖息()(2)咽下()(3)婵娟()
(4)宫阙()(5)绮户()(6)琼楼()
6.解释。
(1)把酒问青天()
(2)低绮户()
(3)乘风归去()
(4)弄清影()
(5)何似在人间()
(6)千里共婵娟()
①达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位教育者参观加州某中学时,在一间教室的墙上看到有这么三句话:“Tellme,Iforget;(如果讲述给我听,我会忘掉。)Showme,Iremember;(如果分析给我看,我能记住。)Involveme,Iunderstand.(只有让我参与,我才理解。)”多有意思啊,简简单单的三个词,从“Tell”(讲述)到“Show”(分析)到“Involve”(参与),不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吗?而
我的这堂课缺少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P7)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7)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二)对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
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课
标
分
析
《水调歌头》,是咏月诗中的名篇,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喜爱,国内初、高中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必选篇目。作者苏轼,是北宋注明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当时就名满天下,享有盛誉。这首词的学习,能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诸多目标。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让阅读教学成为对话的过程
通过本文的教与学,老师将科学定位自己的角色,即成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阅读过程中平等的对话者,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进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二、实现语文教学一般的阅读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景物特征,并不断深化理解,体味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感情;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等多种形式的对话交流,培养学生的质疑、合作、探究能力,在群体合作的条件下,师生共享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三、实现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多重目的
在初步感知、深化理解、斟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提高其文学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提高他们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追求。
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体味词中的真挚感情,并受到旷达的胸襟;在自主、合作、探究多种形式是学习中,有效锻炼多种语文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等多方面的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的阅读与欣赏品味。
篇九:《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课前学习任务单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水调歌头》
2.达成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掌握课文中重点、难懂的字词(包括字音及词义)。
(2)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3.学习方法建议:
(1)通读文章,找出生僻字,查工具书解决。
(2)通读文章,查阅古汉语字典,掌握文章大意。
二、学习任务(课堂运用)
●
相关文学知识:
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词牌的来源: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这是最普遍的。
1、字词掌握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宫阙()
琼(
)楼
不胜(
)寒
绮(
)户
长(
)向
婵(
)娟
(2)对照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把酒:
琼楼玉宇:
不胜:
弄清影:
何似:
何事长向别时圆:
此事:
婵娟:
2、课文理解
(1)查阅本文的创作背景。
(2)请用记叙、描写、抒情的句子来再现这首词的内容。(空间不足可写在反面)
(3)预习课文,标记出你所困惑的地方。
《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更突出“诵读”和“欣赏”。对于这首词作,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便已接触并能熟练背诵,所以学生对这
首词便缺少了陌生感。但是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的生活积累比较少,人生体验也比较平顺,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和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会是一个难点,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本首词,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词人生平经历,以读促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感悟,重点体会词作中所蕴含的作者乐观豁达、淡然宁静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作的音韵美、意境美;通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语言再现词作,加深对词作的理解与品读;通过补充人物生平及其在密州的经历,让学生体悟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借助想象,再现词作,感悟词作的意境之美与作者传达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是结合该词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乐观豁达、淡然宁静、波澜不惊的情怀。
一、“教”的效果分析:
1、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为导入,拉近学生与苏轼的距离,而由于其间相隔数月之久,所以有部分孩子对于这两篇作品已有些生疏,于是我进而引出本节课所学的《水调歌头》,提出希冀——让学生能够通过今天这首词的学习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在朗读环节,我将读分为大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抑扬
顿挫地读、有情有味地读四个环节,每一环节的读都有方法的指导。大声自由地读,让学生在背景音乐创设的安宁情景中大声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需要教师强调该词作中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抑扬顿挫地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停顿与节奏,这个停顿不是戛然而止的停顿,而是要有延续之感的停顿,旨在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而要做到有情有味地读,需要把握整首词作的内容与情感,因此顺势导入学生对于词作的改写,加深学生对词作的解读。
3、在补充苏轼生平资料的时候,我精心准备了解说词和过渡语,情真意切地向学生娓娓道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被苏轼坎坷的人生所震撼到了,同时也被苏轼波澜不惊,乐观豁达地生活态度所感动到了,于是在此时,我顺势加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在这次朗读中融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余感受,读得更加有情有味。
二、“学”的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反复诵读,锻炼了自己的朗读水平,整堂课下来,学生从一开始的羞于大声读,到开始尝试有节奏、有停顿感地读,到真正可以做到融入自己情感地读,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值得鼓励与肯定的,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上一次要更加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这实属难能可贵。
2、通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句子再现词作,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的凝练与蕴涵的丰富性,在进行词作再现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问,这便会促使他们自主地进行资料的查阅,从而达到了预习的效果,同时,由于资料的多样性,学生需
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力进行取舍,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与独立意识,而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翻译诗词的能力与写作能力。
3、通过对苏轼的生平和人生态度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不少学生被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所震撼。学生在听同学介绍苏轼生平经历的时候脸色都变得极其严肃,我想这样的一种沉静透漏出的便是内心的一种深刻思考吧,我相信这也能对学生们自己以后的人生有所启发。
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语言魅力与精神魅力,通过朗读,感受词作的音韵美与意境美,苏轼在面对坎坷多难的人生时乐观豁达、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也必定对其有所生活的启示。
《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等,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中秋词作中的佳品。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相左,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当时是其在密州的第二年,这年,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未得相见。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圆月,不禁心潮起伏,于是借酒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举杯问月,通过营造天上宫阙的高寒,写出了内心的徘徊与矛盾,而最终却以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结。整首词向我们展现了词人由失意、矛盾、伤感到释怀、豁达的胸襟,他由自己的悲苦和别离,想到世上所有的人都会经历悲欢离合,正如月亮有着阴晴圆缺一样,而这正是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之事,于是苏轼排解了他的郁郁寡欢,转而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寄寓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更是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该词文笔清丽,意境悠远,具有节奏美与音韵感,易于诵读,其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和充沛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豁达的苏轼,这是一个大写的苏轼。
《水调歌头》评测练习
1.课前学习任务单作业:
请用记叙、描写、抒情的句子来再现这首词的内容。
2.课堂布置作业:
根据课堂上的交流与学习,完善、润色再现的短文,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习作】
《水调歌头》再现
天上的明月终于露出了笑脸,皎洁的月亮一生之中能有几回照到我身上。酒杯载满我深切的思念,举杯遥问漆黑的天空,在那遥远的
天境,此时此刻是何年何月。夜晚的凉风吹着我单薄的身影,那孤独的背影似乎要随着那风飘回梦想中的天堂。但天堂中的寒冷和寂寞又让我怯步。在月色和清风中,我的影子开始起舞,恍惚中似乎觉得天堂就近在我的眼前。
或许我该怨恨这让我想起离愁的月色,世间不会存在永远,有聚就有离,人的欢喜离别就是一场自古以来都难以消解的痛苦,就像月亮也有圆缺的痛苦,完美从来不属于人间。远方的人儿啊,希望你永远美好的生活,或许在那偶然的时间中,我们或许能在月色下相会。
《水调歌头》再现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年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月御风,这种感觉,是置身天上哪能体会到的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但是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能够健康长寿,纵使相隔千里,也可共享这一轮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再现
李菁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我独自在庭院中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想到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我情不自禁地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天上今年是几日?真想飞上天去问一问,看一看,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极其严寒的所在,想到这里,我不禁断了念头,转身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的冷清比不得在人间的自在。
此时,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我,月亮到底对人间有何怨恨呢?为什么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安在,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所有正在面临分离的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水调歌头》再现
夜空缀满了宝石般闪烁的星星,浑圆的月亮洒下皎洁的月光。一时天地间万物都沐浴在月光中,院落显得格外清幽。中秋之夜,我独自一人在院落开怀畅饮,仰望星空,情不自禁地举杯邀月,询问苍天,那天上的月宫今夕是何年何月?月中的嫦娥可好?玉兔可好?那株桂花树长的可好?想乘风而去,前往穹天,但是月宫恐怕是寒冷地让
凡人承受不住吧,这样的想法也只有想想而已吧。转身看着满院的月光,不仅悲喜交集,翩然起舞,想到此景此情,大概也只有人间才有吧。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垂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看到此时美景,我却无法开心,内心的怅惘让我难以入睡,不禁脱口而出:“月儿不应该对人们心存什么怨恨吧,不知道为何它偏偏在人们分离之时才圆呢?”然而责问过后,不禁想到,其实这悲欢离合,不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吗?月亮奈何不了,自古以来无人可以解释,此事本来就难以周全,所以没必要怪罪月亮啊。我的弟弟子由,你在齐州,我在密州,虽然远隔千里万里,虽然我们七年未见,但是,希望在这样的中秋之夜,我们的心可以因着这一轮圆月而依靠在一起。也由衷地希望天下所有的人,即使分别已久,即使后会无期,那么也请彼此珍重,让月亮带去沉甸甸的的祝福吧。
《水调歌头》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朗读——品赏——体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加强对词作的品读;通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语句再现词作,引导学生对词作语言进行品读赏析;通过补充词人生平经历,加深对词人及其词作的理解,从而体悟作者乐观豁达、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进而体察自己的生活。
朗读分为大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有情有味地读,每一环节的读都有方法的指导。大声自由地读,让学生在背
景音乐创设的安宁情景中大声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需要教师强调该词作中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抑扬顿挫地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停顿与节奏,这个停顿不是戛然而止的停顿,而是要有延续之感的停顿,旨在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而要做到有情有味地读,需要把握整首词作的内容与情感,因此顺势导入学生对于词作的改写,加深学生对词作的解读。以文章最能表现词人情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点出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后,及时补充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人面对坎坷多难的人生时依然保持的宁静淡然的乐观态度。之后回归词作,体悟词人在密州时依旧不惧风雨、勤俭为政地生活,也借此激励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从容淡然的面对生活的一切不如意。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堂课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用心朗读,用心感悟,使读书声成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同时也做到了学有所感,学有所悟,促进了赏析词作的品味和情趣。
《水调歌头》课标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结合阅古诗词教学和单元提示要求来看,加强诵读是本单元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将词作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情有味,重点指导学生对于词句停顿与节奏
篇十:《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
题
水调歌头
课时
课型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新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力的语言。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美情趣。
学习目标
重难点
突破措施
主
备
人
课
堂
设
计
同3、4
朗读、讨论、点拨
同1、3、4
教
师
活
动
环节
学
生
活
动
问题发现决
导入
检查预习
指导朗读
课前播放王菲的歌曲
师:在古代文学浩瀚的星空学生聆听、跟唱
里,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这
片星空下熠熠生辉。我们刚刚生:翻看课本,随时做好上课学生对灵听到的这首婉转悠扬的歌曲准备
导入方式感兴趣
正是由苏轼所作的词,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水调生积累:水调歌头
词牌名
歌头》
师:板书
师: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明月几时有
题目
部分同学
小序
上阙(上片)
下预习到词阕(下片)
关常识,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词的小生:读出小序部分并分析其作的是一无序、上阙、下阕。
师:检查作者的预习情况
师:讲解词人的相关背景
用:交代词的写作时间、写作
背景和写作目的
生:展示苏轼的文学常识
师:词之所以被后人谱曲传唱
其他同学作补充并查漏补学生有了成动人的曲子,是因为词本身缺作标记
就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生:齐读朗读要求:
的朗读水是还无法作者的情师:朗读这首词(并出示朗读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要求)
行朗读,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迈,缺乏
整体感知文意
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师:挑选不同小组的三个代表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朗读并分好朗读内容
3、要有感情。
师:播放名家朗读,提高学生生分工朗读
朗读基调
其他同学作评价
师:播放完毕并要求学生再次
朗读并提出改进意见
各种形式生:想象画面和苏轼酒后的醉读,使得师:再次检验学生的朗读情况
态进行再次朗读
师:带着你对苏轼的理解与情生:分工齐读
感,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生:疏通文意并小组展示
朗读水平佳境。
师:在那晚的月光下,苏轼都
做了些什么?
生讨论并展示:与月共饮
月下
师提示:无论词人做什么,他起舞
做这些事情的情感因素是什么?
师:从词中找出苏轼怀念子由,渴望与他相见的句子。
师引导学生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小组内交流赏析
师联系主题学习出示另一首《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望月思亲
失对重点句眠作词
生:思亲,思念弟弟子由
理解学生能赏析出蕴含的一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内涵生赏析并作标记
生:齐读并了解写作背景
旧无法做系时代背作者的处行赏析
主题学习
当堂小练
师出示问题:词中描写了哪些生展示
景物,勾勒出了什么心境?
师:在两首词中,苏轼都都用生:月亮
到了哪种意象?
主题性引足点准而师:两首词共同分析并出示问生:赏析并小组内交流展示
题:
1、我认为____里的月光(哪生的思考生:结合具体词句大胆抒发自和学习方己对苏东坡的认识
确
句词)寄寓了东坡________的
情感。
2、通过_____(哪首词的哪句
话)我认识了一个______的苏生:朋友
知己
亲人
思念
信
东坡。
使
倾诉的对象等
师:适时点拨苏东坡的多面性
师:出示开放性话题:月亮在
苏轼的生活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师总结:我们爱苏轼,也爱苏
轼的月亮,就让我们把今天收生齐读并创作
获的月亮送给苏轼吧:愿他生
命中有一轮圆月,以解他的相
思之苦。愿他生活中的缺月,小组内交流展示——推选优秀终有一天月圆天边。让他不再作品进行展示
课堂小练感情更加升华
课堂总结
孤单,不再飘零。
师:出示当堂小练并出示目标:
1、可直接赞美明月
2、也可借月抒发某种情感
3、试写一首小诗
师课堂小结:愿同学如苍穹之上的圆月,一生幸福圆满;如刚刚升起的新月,有新的开始,有美好的未来;如月亮的皎洁明亮,一生光明磊落,一生坦坦荡荡。
水调歌头
词牌名
板书设计
明月几时有
题目
小序
上阙(上片)
下阕(下片)
教学后记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兴趣,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使诗词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25课
第四首
水调歌头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要启发学生用浑厚的音调读出醉后苏轼的情怀与醉态。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想象词人当时的神情举止,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创造不尽相同,但学生都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潜能,以欢畅的语言和心情去描绘这一幅情景,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组接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从而也把鉴赏、探究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
第25课
第四首
水调歌头
效果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这里仅推荐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1篇。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除诗歌外,也选入了一些短篇散文。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在教科书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编成课文。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语文主题学习的倡导,我大胆的采用了1+1的课堂模式,找准了“月亮”这一意象,引导学生明白“意象”之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理解“意象”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学生在课堂中关于两首词的主题句的默写不够,学生演练的机会少。
第五单元
第25课
第四首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第四首的教学内容。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
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结合主题学习的要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苏轼的月亮情怀”这一主题,学习了另一首苏轼的名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培养美的情操,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评测练习
当堂写作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
1、可直接赞美月亮。
2、也可借月抒怀。
3、写作一首小诗。
第五单元
第25课
第四首
水调歌头
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水调歌头》——预习检测——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习情况)——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主题学习1+1——自由理解——小组赏析及小组展示——教师总结——当堂达标。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都
比较大胆。但在诗词赏析中,学生赏析多落脚大处,小细节却抠不出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拓展阅读。读的少,见得少,是让学生心灵思维被禁锢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读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水调歌头》课标分析
一、课标描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分解课标:
《水调歌头》是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结合阅读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加强诵读应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诵读时要求学生能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准语句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思想感情(诗人最初的苦闷、彷徨、和后来的乐观、豁达)。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是让学生欣赏这首词当中的哲理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哲理和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在朗读、背诵这首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首词。品读时,赏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
会并学习作者在政治失意、兄弟分离的情况下能自我排解的乐观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
篇十一:《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
2、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3、领悟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苏轼旷达的胸襟,领悟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5、记住词中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就是苏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当苏轼飞扬的思绪与那轮亘古的明月相遇,有激荡起了怎样的美丽呢。
二、预习交流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进这首词。(可以低吟浅唱,可以高声朗读、可以舞之蹈之)
2、读给学友听,相互评价。
3、师友合作读
4、齐读
5、男女生读
三、精讲点拨
《一》、想象画面,疏通文意
1、读着这首词,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眼前会展现出一幅幅的画面,也
可以联想已经相似的诗句。(结合预习中的写作背景)
我从
中似乎看到
似乎听到
(课件出示)
A、学生自由写b、师友互相说c、全班交流、d、师友再说
一个说画面,一个猜诗句e、带着想象,陶醉的读。
2、用诗句诠释诗句
比如: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可以想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友讨论、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二》品味情感,走进苏轼
这些诗句又传达出了苏轼怎样的感情,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课件出示:从
中感受到
独立思考、师友讨论、全班交流
师总结:是啊,此人上阙仰天追问,天上抑或人间,终究天上胜人间
下阙,月下思亲,悲欢抑或离合,终究释然,皆是平常。
这就是可爱的苏轼。这就是
的苏轼。(学生填空)
四、反思拓展
苏轼把诸多的情愫依托于一个事物——月。月是中国诗坛上最典型的意象,展示积累的带月的诗句。
学生玩飞花令。
读课件中的诗句。
五、系统总结
其实,那些个政治中的争斗、沉浮、难酬的壮志无尽的思念,都会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但那些记录心路历程的文字却成为永恒,沉淀成经典文化,年年岁岁的滋养我们的心灵,每当我们抬头望月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当亲朋分离,当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月下起舞不仅会吟出,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是会轻轻吟出
。希望大家因为这首词爱上一个人,因为这个人,爱上诗词这种文化,用它们滋养我们的心灵,从而拥有诗意的人生。
六、限时作业
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词的相关知识,对于苏轼的作品也曾学习过,并且上个学期阅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对于学习这首诗词,对于了解苏轼其人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基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能力,要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的内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需要学习这首词在艺术表现和感情表达两个方面的特点,深刻感受作者通过想象,构思,情感等多个角度展示词的艺术魅力,以及包涵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八年级的学生对词的学习在认知上和情感上也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需要采用诵读涵咏的方法,想象画面的方法,小组讨论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
水调歌头效果分析
1、本课较好实现课时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体会到了诗词的语言美,并达到了熟读成诵,通过想象联想等形式,学生体会到了诗词的意境美。从而爱上诗词这种文化。通过诗词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加深入,对它的人品更加钦佩,并会潜移默化的收到影响,从而精神得以提升,我想这将是这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吧。
2、利用师友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问题,并与教师配合密切,并乐于交流分享学习所得。
3、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参与面广,在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中
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4.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导学案等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通过词意和作者,联系了生活,培养了品格,涵养了精神。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读赏结合
这篇课文中我的设计以读为本,从字正腔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到绘声绘色地读,声情并茂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层层深入。从朗读中,学生读出了意境的开阔,夜晚的宁静,读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读出了人生的豁达,对天下所有离别人的祝福。而且设计多种方式的读,如自由读、师生合作读、个人读、小组读等,课堂中学生们以读为荣,以读为快,以读为乐!
(二)想象画面,欣赏词意
想象是阅读诗词最好的方法,有些意境是语言无法表达的,通过想象让学生进入诗情画意中,是本节课最为成功之处。
(三)情感升华,滋养心灵
读词就是读人,让学生娓娓而谈他眼中的东坡,可以诗意抒情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点,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里,情感滋润心灵,精神启迪人生,从而拥有诗意人生!
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
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水调歌头评测练习
《水调歌头》预习学案
一、重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二、学唱《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三、补充资料: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经起落,被贬密州,被铺入狱,再贬黄州,外放颍州,又贬惠州,放逐海南(儋州)……(“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地吟
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林语堂语)
本词的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此时,与其弟已有七年未见。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四、积累下列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搜集描写“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限时作业
1、默写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2、我欲乘风归去,,。
3、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与亲朋好友相隔两地,无法团聚,只能把相思
的情愫化作美好的祝愿:,。4、写一句含月的诗句
5、致苏轼先生——给苏轼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水调歌头》课标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在诵读,积累,感悟,运用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获得心灵的滋润和思想的启迪。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经典名作。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密州时所作,此时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七年未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遂作此词。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月,月清美;写景,景宜人;写幻想,充满无穷韵味;写感情,饱含无限深情。景有多美,意有多深,真不愧是豪放词人的豪放力作。
篇十二:《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行诗词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诵读、理解和赏析水平。已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自学水平。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水平,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笔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水平。
2、水平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和联想、想象水平。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引导学生培养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使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笔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轮圆月,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师引导学生明确月亮这个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意蕴。
2、简介苏轼中秋词的影响。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3.、师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二、诵读品味《水调歌头》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正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4、有情有味地读。这个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笔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与“无眠”的细读;
③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笔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④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⑤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5、水平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从主题及写作特色等方面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以“遥望夏夜的星空??”开头,写一篇短文,寄给宝岛台湾的少年朋友们,也让那皎皎明月送上我们对台湾同胞满腔的思念、真诚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十三:《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该单元是古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报复。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说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宋词并不陌生,他们在平时学习中已有积累,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性,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将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五、说教法学法
由于他们的阅读经验还不丰富,鉴赏能力还不够,因此我还不能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法,钩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做到自己学会阅读,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的运用教法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
(一)导语设计
“月”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是寄托思乡怀人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写月诗篇的绝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之作。导语力求简洁短小精悍。
(二)题解
利用课件展示相关信息
(三)知人论世
利用课件展示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理解“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铺垫。
(四)整体把握
1.初读知文意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将读不准的字标注拼音。听规范朗读,读标准字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生词。之后让学生朗读,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疏导文意。
(五)赏析文本
1.这首词有几部分组成?
小序、上阙、下阙
2.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3.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的人是谁?为何无眠?
是作者苏轼。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六)再读悟词理
(先鼓励学生积极朗读)
1.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两者关系何在?
上阙:月下饮酒(写景)
下阙:对月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什么样的?
苦闷→矛盾→
豁达→祝愿
4.教师指导朗读
(七)精读赏名句
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1.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用月的阴晴圆缺来类比人的悲欢离合,道出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在这一环节。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成为他们合作交流的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和倾听者,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取而代之,同时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和手机拍摄将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投屏在大屏幕上。让一些还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学生,看到别人的活动,从而进入学习状态。讨论结束后,教师予以指导。
(八)总结主题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九)课堂小结
利用树形图理清结构内容,更有条理性的诗词内容。
(十)作业布置
1.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写一首白话诗,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
2.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情感呢?搜集相关诗句品味。
七、课后反思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