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7篇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doi:10.11816/cn.ni.2020-201189·论 著·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doi : 10.11816 / cn.ni.2020 - 201189·论 著·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筛阳性病例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与管理对策袁月 1 ,翟红岩 2 ,汤紫荣 1 ,杨晓 3 ,贾红军 1 ,管群 1 ,马婧怡 1 ,杨兴龙 4( 1.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2.感染控制科3.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二科4.卫勤部,北京100039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一起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筛阳性病例的应急处置与密切接触者的排查评估,为后续防控工作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医院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各项防控措施流程进行处置。设计调查表,调查初筛阳性病例的同病房患者和参与相关诊疗的工作人员防护情况和接触情况,评估接触风险。结果 初筛阳性患者经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同病房患者与疑似病例均无 <1m 的密切接触,并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均无发热、干咳等症状。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立即对其采取隔离医学观察处置。经调查工作人员均接受过医院感染防控和个人防护培训,在日常工作中能良好执行手卫生。自我评估接触频率,9名( 25.71% )表示经常接触,14 名( 40.00% )与初筛阳性患者有 <1m 的近距离接触, 35 名( 100.00% )均无面对面的 >15min 的暴露,接触过程中均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护。初筛阳性患者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后,解除对同病房患者、工作人员等的医学观察。结论 医疗机构发生可疑疫情时要按照应急预案立即响应处置,对接触者进行评估和隔离,并调整门急诊和普通病区管理对策,完善应急预案。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评估;医院感染控制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 - 4529 ( 2020 ) 19 - 2886 - 04收稿日期: 2020 - 04 - 15 ; 修回日期: 2020 - 07 - 02通讯作者:杨兴龙, E - mail :302yj9166@sina.com作者简介:袁月( 1984- ),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管理与传染病防控Risk assessment ,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of positive case of COVID - 19YUAN Yue , ZHAI Hong - yan , TANG Zi - rong , YANG Xiao , JIA Hong - jun ,GUAN Qun , MA Jing -yi, YANG Xing- long(The Fifth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 Beijing 100039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adjustment of subsequ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the e -mergency treatment of a case of positive screening for new cornavirus pneumonia in a medical institution and the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lose contacts.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emergency plan prepared by the hos -pital and variou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 it was handled , and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the protection and contact status of patients in the same wards who had screened positive cases and the staffs in -volved in rel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nd assessed the exposure risks.RESULTS The primary screened pa -tients with two negative nucleic acid tests were excluded the diagnosis of COVID - 19.None of patients in the sameward ha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suspected case less than 1meter , and they were isolated at home for medical ob -servation.There were no symptoms of fever and dry cough.Staff members in contact with patients were immediate -ly taken quarantine and medical observation.After investigation , the staff had received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and control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training , and can perform hand hygiene well in daily work.For self - assessmentof contact frequency , 9staffs ( 25.71% ) indicated frequent contact , 14staffs (40.00% ) had close contact with theprimary screening positive patients at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1meter, 35staffs ( 100.00% ) had no face- to - face ex -posure for more than 15minutes , and they all wore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during the contact.After exclu -·6 8 8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19期 Chin J Nosocomiol Vol.30No.19 2020 ding the diagnosis of COVID - 19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creening , the medical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and staff inthe same ward were released.CONCLUSION When a suspicious epidemic situation occurs in a medical institution ,it should immediately respond to the emergency plan , evaluate and isolate the contacts, adjust the outpatient de -partment and general ward management strategies ,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tingency plan.Key words : COVID - 19 ; Risk assessment ;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防控进入常态化状态,医疗机构要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建立常态化长效感染防控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门急诊、普通病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有力措施。本文通过对一起急诊初筛阳性病例(后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导致的可疑疫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以及后续调整的各类人员管理方案,为普通病区、门急诊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借鉴。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 2020 年 2 月 22 日某急诊科 1 例急诊抢救间留观患者,因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弱阳性。1.2 方法 发现可疑疫情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初筛阳性患者转至定点医院收治,将急诊抢救间其他2 名患者立即转入隔离病房排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患者家属及相关工作人员紧急安排到事先准备的密切接触者 隔 离医 学 观察区 域进 行单人单间医学观察;感染控制科立即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 指南等 [1 - 3 ] 要 求,对 急 诊 抢 救 间 进 行 终末消毒处 理。对同病房 患 者及 相 关 工 作 人 员 进行风险评 估。风险评估 调 查采 用 问 卷 调 查 的 方式,对初筛阳性患者通过查询病历和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病史调查;对其同病房患者采取问卷方式详细调查其与初筛阳性 患 者的 接 触情况 和症 状情况;对工作人员采取问卷方式详细调查其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受训情况、日常落实情况和此次工作过程中与初筛阳 性 患者 的 接触情 况和 症状情况。同病房患者采用自制问卷,医务人员调查问卷在 WHO 《 Protocol for assessment of poten -tial risk factors for 2019 - novel coronavirus ( 2019 -nCoV ) infection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health care setting 》[ 4 ] 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调查时间均为2月23日。1.3 统计分析 使用 Epidata 3.0双录入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以平均值及离散程度值表示,性别、职业等计数资料以类别绝对数和构成比表示。2 结 果2.1 风险评估调查结果2.1.1 初筛阳性患者病情及流行病学调查 该初筛阳性患者为女性,57 岁。主因喘憋 1 天于 2020年2月7日就诊急诊。
2月6日患者开始出现喘憋,无明显咳嗽、咳痰及发热症状。患者既往直肠癌肺转移病史,无湖北疫区接触史,无周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接触史,无聚集性发病。急诊予补液、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
2 月 10 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在正常范围。
2月12日患者离院。
2020年2月14日患者再次出现喘憋,急诊就诊,复查血常规,急查肺部 CT 提示双肺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急诊再次予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治疗,诉喘憋症状较前好转。患者2020年2月15日有发热,未予特殊处理后,体温可自行下降。依 据 《新 型 冠 状 病 毒 肺 炎 诊 疗 方 案 (第 六版)》[ 5 ] ,该患者无流行病学史但存在发热、肺部影像学改变等症状体征,遂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 月 22 日临检中心核酸检测结果弱阳性,立即转诊至定点收治医院,经北京市 CDC两次复核结果均为阴性,2 月 25 日专家会诊后排除疑似病例诊断。2.1.2 同病房患者情况评估 共调查18例自2月17日以后接诊且与初筛阳性患者急诊抢救间住院治疗期间同病房的患者。(1 )基本情况: 18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2岁,60岁以上11例, 80岁以上6例。现住址为丰台10例,海淀、朝阳、石景山、河北省各2例。
18例中,2月17日入急诊的5例,2月18日6例,2月20日2例, 2月21日4例,2月22日1例。患者入急诊前均进行相关排查,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史无异常。(2 )与初筛阳性患者接触情况:患者主要在急诊周转,大多在急诊居留时间短。
18例患者与初筛阳性患者同病房持续时间,最短 <1h ,最长 37h ,平均12h 。与疑似患者均无 <1m 的接触。
16例在病房期间佩戴口罩,2例未戴。
15例出院,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均无发热、干咳及其他症状。
1例死亡(90岁,·7 8 8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19期 Chin J Nosocomiol Vol.30No.19 2020 入急诊后1h即死亡),2例在院转出其他科室均单间收治且无相关症状。2.1.3 相关工作人员情况评估 工作人员调查情况:共调查35人,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1 )基 本 情 况: 35 名 工 作 人 员 中 男 14 名(40.00% ),女21名( 60.00% ),最小22岁,最大47岁,平均年龄30岁。医生8名(22.86% ),护士20名( 57.14% ),放射技师2 名(5.71% ),保洁 1 名(2.86% ),保安4名( 11.43% )。(2 )平时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29名(82.86% )自述一直关注并自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 防 控 的 国 家 政 策、相 关 防 护 知 识。35 名(100.00% )均接受过所在医院及科室传达(或组织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防控的国家、北京市等政策规定。
30 名(85.71% )总计在医院接受过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时间(标准预防,额外预防,个人防护技能等) >2h ,5 名 ( 14.29% ) <2h 。
33 名(94.29% )能在平时工作中按照手卫生规范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要求的洗手时机落实手卫生(包括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接 触 患 者 后、接 触 患 者 周 围 物 品 后 等),2 名(5.71% )自 述 大 多 数 时 间 可 以 做 到。29 名(82.86% )在接触任何患者(不同患者之间)时都落实感 染 预 防 与 控 制 ( IPC )标 准 预 防 措 施,4 名(11.43% )大多数时间可以, 2 名( 5.71% )表示(保安、保洁)不了解标准预防 措 施 具体内涵。
35 名(100.00% )均能按要求穿戴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34 名(97.14% )能在不同区域穿脱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在不同的缓冲间)。(3 )暴露于初筛阳性病例的相关信息(与初筛阳性病例接触情况信息):自我评估接触频率,9 名(25.71% )表示经常接触,11名(31.43% )接触频率一般,15名(42.86% )偶尔接触。14名(40.00%)与初筛 阳 性 患 者 有 <1 m 的 近 距 离 接 触。16 名(45.71% )没有,5名(14.29% )不知道是否有 <1m的接触。
35名(100.00% )均无面对面的 >15min的暴露。
31名(88.57% )在接触初筛阳性患者后执行手卫生。2名(5.71% )对患者进行过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33名(94.29% )没有相关操作。35名均未直接接触过患者体液。30名(85.71% )未接触过患者可能接触过的个人物品或诊疗物品。9名(25.71% )接 触 过 患 者 周 围 物 体 表 面,12 名(34.29% )接触过患者体液可能污染过的物体表面。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上,与初筛阳性患者接触过程中均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或隔离衣(一次性或可复用),戴手套,部分依情况佩戴了护目镜或面屏。(4 )工作人员健康信息: 1名曾出现过咳嗽症状,无其他呼吸道症状。其余人均无呼吸道相关症状。
35名均无发热,均无寒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腹泻等其他症状。
1名有糖尿病和肥胖,其余均无相关基础疾病。2.2 应急处置情况和结果 得到患者初筛阳性结果报告后,医院第一时间反应,迅速行动,按照预案流程进行处置。转运初筛阳性患者至定点收治医院疑似患者收治病区;对急诊抢救间进行空气物表的终末消毒;迅速对2名在院同病房患者、1名陪护家属、35 名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监测体温和症状,并进行接触情况调查评估。
2 月 25日初筛阳性患者两次检测阴性后,于 2 月 26 日解除对工作人员的隔离医学观察。3 讨 论3.1 患者病情情况评估 患者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可能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弱阳性,之后两次采样经北京市CDC复核均为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核酸检测是十分敏感的,并不能排除假阳性的可能。单就荧光定量 PCR 这种实验技术来说,可以造成其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包括核酸污染(提取前的 PCR 试剂污染、提取环节的样本间对照品的交叉污染、上机扩增期间的污染)、非特异性扩增(引物设计不够特异等)、基线设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结果判读失误(背景信号过强等)[ 6 - 7 ] 。患者于2月25日排除诊断,从而解除此次可疑疫情预警。3.2 同病房患者情况评估 18例患者均为急诊留转患者,在急诊最长37h ,平均12h ,即与患者同病房时间。暴露时间均较短,且均无 <1m 的近距离接触,16例(88.89% )佩戴口罩。总体评估暴露风险较小(未达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 8 ] 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无有效防护的<1m的近距离接触)。但为确保不漏一人,均要求出院患者进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因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年龄偏大,需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3.3 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情况评估 工作人员不同程度接受过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培训。医务人员均接受过,并自述能在平时工作中良好执行手卫生措施,保安保洁相关培训参与相对较少。需有针对性地加强保·8 8 8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19期 Chin J Nosocomiol Vol.30No.19 2020 安保洁的感染防控和个人防护知识技能,尤其是保洁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物品机会多,且在不同区域内执行相关工作,传播风险相对较高。暴露风险上,14名自述与疑似患者有 <1m 的接触,但均无面对面的 >15min的接触。个人防护上,均有佩戴口罩(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的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绝大多数在接触患者后执行手卫生,并依据可能风险增加防护用品种类。总体上是在进行有效防护基础上与患者接触的。在疫情期间,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状态与平时有较大差异,在特殊环境的高危操作环节更应加强做好个人防护,按照流程规范操作 [9 ] 。需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定期培训、持续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医务人员的防护条件 [10 ] ,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接触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实行规范化职业健康保障 [11 ] 。3.4 调整疫情防控期间及复产复工关键时期门急诊及普通病区患者管理策略3.4.1 门急诊和普通科室要严格工作人员、患者、陪护探视等管理 在落实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各项工作要求和措施基础上,指派熟练掌握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穿脱流程以及职业暴露处置的防护督查员,每日对本科室医务人员、住院患者、陪护探视人员以及保洁送餐人员防护着装、体温和症状等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做好记录。并组织对护工、保洁、保安和送餐人员进行再培训,强化其个人防护意识 [12 - 13 ] 。3.4.2 门急诊要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安排具有专业能力和经验的工作人员充实预检分诊力量,提高预检分诊筛查能力。对所有进入门急诊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排查。严格落实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制度,实行门急诊出入口、诊区入口、诊室医生的三级预检分诊措施。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查询方法(行动轨迹查询和健康码查询等方式)客观了解就诊患者流行病学史情况。严格管控门诊和检查候诊区域,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避免患者聚集。做好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并登记。3.4.3 普通住院患者收治科室加强入院患者再排查,防止发生患者隐瞒流行病学史及病情情况 设置过渡病区和过渡病室,新入院患者安排过渡病房,单间隔离观察,无症状后转入普通病房。过渡病房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血压、体温计等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应当专人专用。若条件有限,不能保障医疗器具专人专用时,每次使用后应当进行规范清洁和消毒。在过渡病区期间完善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病区实行24h门禁管理。加强患者、陪护和探视人员的健康教育。患者住院期间佩戴口罩,原则上不得离开病房。启动“陪护探视证”制度,固定陪护人员,取消一般性探视。督促保洁人员做好日常消毒和登记。参考文献[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 版)的 通 知,国 卫 办 疾 ...
篇二: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医 科 大 学 院 感 管 理 办 公 室 01 背景与目的02 修订要点0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04 附件12部总目录 PART 01背景与目的 背景与目的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 COVID- - 19)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全面落实“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的防控策略,根据新冠肺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要求,在前七版防控方案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PART 02修订要点 修订要点一、完善总体防控要求完善外防输入政策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和物品疫情防控。强调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有效防范境内疫情反弹。二、强化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指挥系统启动机制、信息报告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城市支援制度等工作机制和制度。提高信息共享和整合,为疫情风险研判、防控措施制定和资源统筹调配提供支撑。根据不同疫情情景,做好专业防控人员、核酸检测能力、定点医院、集中隔离场所、防疫物资等储备。三、强化工作指导制定和完善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疫情相关人员转运、隔离医学观察、社区防控、消毒、心理健康服务、样本采集和检测、境外输入疫情防控、重点环节疫情防控等12个工作文件,加强对不同防控领域和环节的具体工作指导。 四、强化疫苗接种做好职业暴露风险较高、有在境外感染风险的人群、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运行人员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职业等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做好边境口岸等重点地区、服务业等疾病传播风险较高人群接种工作,降低人群感染和发病风险。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五、强化疫情监测坚持人、物和环境监测,强化医疗机构就诊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人群、重点机构等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强化病原监测,动态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了解病毒变异对病原检测和疫苗保护效果影响。修订要点 六、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总结农村地区聚集性疫情处置经验,针对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加强社区防控、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消毒等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和对口支持。七、强化隔离医学观察强化入境人员、密接接触者等隔离医学观察管理,要求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采集鼻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解除隔离时应同时采集2份鼻咽拭子样本,分别使用不同核酸检测试剂检测,两次检测原则上由不同检测机构开展。解除隔离后的第2天和第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期间做好健康监测,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八、强化密接的密接精准管理规定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天、第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密接的密接第1天、第4天、第7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第1天、第4天核酸检测有阳性情况,其密接的密接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修订要点 PART 0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一总体要求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三 公共措施四 疫情监测分目录五疫情处置六七八九实验室检测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加强重点环节防控组织保障 一、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小、严、实,科学精准,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点 :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特点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 天,多为 3-7 天;发病前 1-2 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传染源 :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研究提示部分变异病毒传播力增高,但其潜在致病力和对疫苗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公共措施(一)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品等传统媒体作用,全方位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群众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倡导居民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提倡节庆文明新风,不大办婚丧嫁娶等。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引导公众养成自觉的防疫行为。宣传教育内容可参考附件 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三、公共措施(二)疫苗接种1.做好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有在境外感染风险的人群、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运行的人员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职业等重点人群中 18 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工作,为其提供健康保护。2.做好边境口岸等重点地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和各类学校教职工等疾病传播风险较高的18 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工作,为其他有接种意愿的 18 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降低人群感染和发病风险。3.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 三、公共措施(三)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四、疫情监测(一)疫情发现报告1.病例发现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监测,一旦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对病例应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后要在 2 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尽早发现疫情。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高风险职业人群、纳入社区管理的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送医开展核酸检测。2.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高风险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24 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3.聚集性疫情发现报告。聚集性疫情是指 14 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 5 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常规诊疗活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场所和重点机构人员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等途径发现。聚集性疫情应在 2 小时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 四、疫情监测(二)多渠道监测预警按照点与面结合、传染病监测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1.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意识,对所有发热患者和其他无发热的可疑患者,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风险职业人群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和从业人员,集中隔离场所管理和服务人员,口岸进口货物直接接触人员,新冠肺炎病例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急诊等科室医务人员,国际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船舶引航员等登临外籍船舶作业人员,移民、海关以及市场监管系统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每周全员核酸检测。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者及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并进行核酸检测。对农贸(集贸)市场、普通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快递外卖、交通运输等特定服务场所和行业人员每周开展抽样核酸检测。 四、疫情监测(二)多渠道监测预警3.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对纳入社区管理的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出院新冠肺炎患者、入境人员等做好健康监测,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者及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并进行核酸检测。4.物品和环境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场所环境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对陆路、海路和航空口岸中来自高风险国家和低温运输环境的进口货物及其货舱、货柜、车厢、集装箱和货物存放场所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冬季低温条件下可增加检测频次和抽样数量。对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的环境和城市具有冷链食品批发销售的大型农批市场的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对大型海运进口冷冻物品加工处理场所定期开展污水监测。5.重点机构监测。本县(区)出现 1 例及以上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后,对辖区内的养老福利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监管场所、人员密集型场所(如生产车间、商场超市、培训机构)、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重点机构人员,做好人员的每日健康监测,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者及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并进行核酸检测。 四、疫情监测(二)多渠道监测预警6.集中隔离场所监测。集中隔离场所启用期间,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7.病原监测。对本土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病例、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标本开展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动态了解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及时发现感染来源。8.分析预警。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开展疫情监测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多渠道监测预警要求详见附件 2《新冠肺炎监测方案》。 五、疫情处置疫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划分风险等级并动态调整,做好分区分级精准管控。低风险区域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处置相关准备。中高风险区域要果断采取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依法依规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动和实施交通管控等措施,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一)传染源控制1.确诊病例。发现后应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隔离医学观察。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继续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核酸复检呈阳性,并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CT 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当尽快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按照确诊病例的要求进行隔离收治。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和 CT 影像学进展者,按照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2.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 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且发病 7 天后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 IgM 和 IgG 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有疫苗接种史者,血清学 IgM 和 IgG 不作为排除指标。3.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原则上连续 2 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相关临床表现者需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连续 2 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当开展血常规、CT 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符合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 14 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 2 周和第 4 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 五、疫情处置(二)流调与溯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组织开展传播风险评估,精准划定管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并实施封闭管控。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县(区)级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与核酸检测机构和定点医院的工作衔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规范高效开展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聚集性疫情调查,提高流调质量和效率。尽可能在 24 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调查,及时开展聚集性疫情调查,并按照规定报告信息。具体内...
篇三: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 SARS- - CoV- -2 2 )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Date) ):2021 年 07 月 01 日 一、参加成员: 一、生物学特性 (一) 种类和病毒分型 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单股正链 RNA 病毒,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蝙蝠、狗、猪、老鼠等;2019 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分离的病毒目前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与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 85%以上。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β属),WHO 将其命名为 2019-nCoV。
(二) 来源 1968 年,JuneAlmeida 和 Tyrrell 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75 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heTaxonomyofViruses,ICTV)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2019 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初步定位:冠状病毒β属,lineageB(2b),与 ZC45,ZXC21strains 进化树关系最近。
(三 ) 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主要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污染的冷冻食品、物表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四)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五)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六) 潜伏期 潜伏期是 1 到 14 天,大部份 3 到 7 天就发病,但是目前有新的研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也就是潜伏期也有达到在周,就是 21 天以后乃至 28 天才发病的病人都有。这个时候也无法明确判断,它是否在这个潜伏期中,是否在之后得的时间,还是它真正接触流行病学调查的时间。潜伏期是 1 到 14 天,还是根据大量的,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平均值是 1 到14 天。一般最多是 3 到 7 天,而其它有一些小概率事件,就不去考虑它。
(七) 剂量- - 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新型冠状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导,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密切相关;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研究提示部分变异病毒传播力增高,但其潜在致病力和对疫苗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致病性 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装。重型病例多为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 1 周后恢复。从目前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九) 变异性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变异,与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 85%以上。
(十) 环境中的稳定性 新型冠状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很差,对干燥、日光、高温都没有抵抗力。
(十一) 药物敏感性 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抗病毒治疗可用 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 500 万 U,加入灭菌注射水 2mL,每日 2 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mg/50mg,每粒)每次 2 粒,每日二次。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十二) 消 毒剂敏感性 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
( 十三)物理灭活 新型冠状病毒不耐热,56℃30mim 或 37℃1.5h 均可将其灭活。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外的生存力很弱,离开宿主后很容易死亡。4℃保存不稳定,在-70~-60℃可保持活力 3 个月,干燥冰冻下可保存 9 个月。
(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及紫外线照射下新型冠状病毒均很容易死亡。
(十六) 预防和治疗方案 1 1 、预防措施 为及时发现病患,世卫组织建议,对近期从疫区归来并出现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者进行病毒检测,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取病人下呼吸道样本用于诊断,即使患者表现出腹泻等不够典型的症状,也应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部分医疗机构正对其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借助体外循环技术,对呼吸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给予辅助性呼吸循环治疗。在具体防控手段方面,英国卫生专家说,一旦确认感染应采取隔离看护,医护人员应配有适当的防止传染设备。冠状病毒通常较为脆弱,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仅有 24 小时左右,大多数消毒剂和清洁剂等都可杀灭这种病毒。
2 2 、治疗措施 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 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种类 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的为新型冠状病毒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的来源 ⑴、用于病毒检测的咽试子样本。
⑵、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⑶、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⑵、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⑷、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 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1、实验方法 ⑴、风险点识别 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⑵、风险控制措施 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2、样本采集 ⑴、所用器材 一次性咽拭子、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样品保存液。
⑵、风险点识别 ①、采血过程中,工作人员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很容易通过口、咽、鼻部及眼结合膜入侵工作人员,此时,风险最大。
②、若采样操作不规范,则会发生样本滴洒或溅出的情况,产生的气溶胶存在感染操作者的风险。
③、若被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破损皮肤、黏膜,或被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被感染的可能。
④、血液标本溅洒出来,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风险控制措施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内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一次性防护服(视情况而定)、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最好让患者本人也戴上口罩;采集后咽拭子,用在 A 类运输罐,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血管用真空抗凝管,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消毒处理。
3、样本的包装和运输 ⑴、所用器材 真空采血管、95 千帕样品运输罐、A 类标本运输箱(UN2814 冷藏箱)、运送车辆。
⑵、风险点识别 若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将不能安全有效地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 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
⑶、风险控制措施 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采用三层容器包装:咽拭子标本第一层采用耐高压 15mL 螺口试管,血标本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 95 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 A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样本应由本院专车运送。
4、样本运输和接收 ⑴、风险点识别 若运输途中出现样本管破裂、血液溢漏的情况,则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
⑵、风险控制措施 样本直接送至实验室,由专业检验人员接收,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和帽子。若发生样本管破裂,应立即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尚存留的样本移出,废弃物放入带盖的防刺破的塑料罐中,被污染的容器用有效氯含量为 5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
5、样品检测 ⑴、所用器材 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核酸提取仪、荧光 PCR 仪等设备。
⑵、风险点识别 ①、核酸提取过程中标本裂解过程产生大量气溶胶,造成污染。
②、实验操作过程中咽拭子样本挥洒产生气溶胶,并造成人员污染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
③、荧光 PCR 检测时液体溅出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⑶、风险控制措施 所有检测操作均在 BSL-2 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荧光 PCR 检测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 6、防护用品脱卸 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脱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卫生→脱离衣/防护服→手卫生→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手消毒→摘口罩→摘帽子→ 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清洁区。
7、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的保存 ⑴、所用器材 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及可密封的标本保存罐、转运箱(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专用标本保存罐)。
(2)、风险点识别 阳性、可疑样本若保存不当,易造成人员或环境污染。
(3)、风险控制措施 按照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保留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要轻缓;咽拭子标本检测后放 A 类标本保存罐,双人双锁管理,送永春县 CDC、泉州市 CDC,未能及时送检,置-20℃以下冰箱内保存。
8、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的运送 (1)、所用器材 带螺旋盖的塑料管、95 千帕样品运输罐、A 类标本运输箱(UN2814 冷藏箱)、运送车辆。
(2)、风险点识别 若包装不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
(3)、风险控制措施 阳性、可疑样本运送应严格执行规范“UN2814 3 层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并由专车运送,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9、终末消毒 (1)、风险点识别 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空气、环境等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或人员感染。
(2)、风险控制措施 ①、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使用 2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用2000mg/L 有效氯清洁后要干燥 30min 以上。生物安全柜用 70%~75%的酒精进行擦拭消毒。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 60min 以上。待实验和消毒完毕,按三级防护穿脱程序脱去防护用品,个人消毒、沐浴换下洗手衣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②、发现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实验完成加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用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对环境熏蒸消毒。使用方法对照 SOP_18-25 《Cleancube Mini 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使用、维护与校准操作程序》 ③、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定期对环境熏蒸消毒。使用方法对照 SOP_18-25 《Cleancube Mini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使用、维护与校准操作程序》 10、废弃物处置 (1)、所用器材 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规程;两层包装,垃圾不过夜;利器单独处理;外表面消毒;高压灭菌;移交登记。
(2)、风险点识别 阳性、可疑样本采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是很大的污染源,若处理不当,则易产生人员感染风险。
(3)、风险控制措施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本及其他物品,均视为感染性废弃物,需置于装有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的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中,于 121℃高压灭菌 30min后再运出实验室。针头、破碎玻璃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入利器盒,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装满针头等利器的一次性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须密封好后,同上述垃圾一起处理。所有处理完毕的废弃物集中存放,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同时,做好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定期整理归档。
(三)、 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电力 ⑴、风险点识别 若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则有可能导致实验活动突然中断、实 验设备停止工作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从而带来相关安全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布置双路供电。
2、电气操作 ⑴、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 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产生触电、电击、电气故障等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 ①、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域内若有 380V 的电源插座,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
③、电气设备使用人员应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
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
篇四: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Guangdo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析及基层防控重点 大纲当前疫情流行特点及风险研判新冠防控策略及基层防控重点防控策略基层应急处置及防控工作要点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潜伏期为1-14 天,多为3-7 天;发病前1-2 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病毒变异: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研究提示部分变异病毒传播力增高,但其潜在致病力和对疫苗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球疫情总体形势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近日有所减缓,但仍处于高位。印度新增病例自5月16日以来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是目前日新增病例数最多的国家。英国突变株、南非突变株、巴西突变株、尼日利亚突变株、印度突变株等变异病毒在全球多个国家报告和传播。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突变株的出现导致依靠新冠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结束大流行态势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且面临突变株等新的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确诊 病例流行 曲线(截至2021 年5 月25 日9 时) 国内疫情形势国内疫情形势总体保持稳定。5月13日起,安徽、辽宁陆续报告本土疫情,初步推测感染来源为境外感染人员或污染的物品。香港本地疫情5月以来继续回落至零星新增。广东:5月下旬我省广州、深圳陆续发现本土个案,广州报告个案感染印度突变株,具有传播速度快、点多面广的特点,初步判断感染来源为同一时间就诊的境外输入病例引致的可能性大;深圳报告的个案中,早期个案主要在盐田港西区工作,为英国突变株,在工作场所暴露感染的可能性大,深圳疫情同时波及病例居住地所在社区。 广东省疫情形势-输入风险持续输入风险持续存在,防控压力大 全国入境人员广东占90% 截至2021年5月24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1015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729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波及17个地市,来源为中国香港及113个国家。广东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曲线(截至2021 年5 月24 日24 时) 广东省本轮本土疫情概况及特点自2021年5月21日以来,截至5月3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62例本土个案,其中37例确诊病例、25例无症状感染者。 广州、茂名、佛山本轮疫情:49例个案 广州市42例:荔湾区38例、海珠区3例、番禺区1例; 佛山市6例:南海区5例、禅城区1例; 茂名市1例:电白区。 深圳本轮疫情:13例个案 明显的工作地点及居住点聚集性广东省本次疫情当日新增和累计阳性感染者数趋势 广东省本轮本土疫情概况及特点广州、茂名、佛山本轮疫情:所有感染者病毒基因测序高度同源,所感染的均为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株,该毒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特点 省疾控中心完成32例广州、佛山、茂名本土疫情相关核酸阳性个案样本全基因组三代测序,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序列均为印度变异株(21A/B.1.617.2),序列高度同源,提示为同一传播链。深圳疫情:省疾控中心对13例深圳本土疫情核酸阳性个案样本全基因组三代测序,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序列均为英国变异株(20I/501Y.V1),序列高度同源,提示为同一传播链。 疫情研判-广州本轮本土疫情广州本地疫情个案、密切接触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涉及地市多,首发病例发病前后行动轨迹复杂,存在病毒传播高危行为,后续病例发病涉及人群结构、场所类型复杂,且印度突变株病毒传播能力强,暴露人群感染风险大,社区传播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广州市近日平均新增个案维持在10例左右,病例均通过主动排查或密接排查发现。随着全市中高风险区域和扩大重点区域人群筛查工作的推进,短期内仍将有病例报告,近期仍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 。 疫情研判-深圳本轮本土疫情综合深圳市本轮本土疫情13例个案流调和基因测序等情况,基本判断深圳市新增个案仍属于境外输入关联疫情,由港口作业场所暴露感染后引入社区的可能性大,排除与辽宁、安徽、广州等国内其他地区近期局部疫情的关联性。所有个案的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高度同源,均属于英国变异株。当前疫情局限于盐田港区及邻近区域,尚未在其他区域发现新增感染个案,疫情总体可控,大规模扩散蔓延风险较低。 疫情研判-佛山本轮本土疫情佛山市本次疫情为与广州本土疫情高度相关的局部聚集性疫情,由印度变异株引起,病例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疫情规模呈由广州向佛山跨区域扩散趋势,广佛间交流密切区域为重点关注区域。目前佛山市后续病例均通过密接排查发现,随着禅城区全区范围及南海区、顺德区重点区域完成全人群核酸筛查、落实密接等高风险人群的及时甄别和集中隔离、加强重点区域管控等防控措施;同时随广州市启动限制人员流动等管控措施,对佛山市防控带来的冲击减少、风险有所降低。佛山市本轮疫情来源明确,传播链清晰,疫情总体可控,进一步扩散风险可控。 新冠防控策略及基层防控重点 防控方案-总体框架 总体要求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常态化精准防控+局部应急处置常态化疫情防控,防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落实“四早”措施,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小、严、实,科学精准,坚持“人物同防” 第八版防控方案: 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总结农村地区聚集性疫情处置经验,针对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加强社区防控、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消毒等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和对口支持。对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强化密接的密接精准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防”—强调 公共措施的作用宣传教育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加强疫情防控人员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引导公众养成自觉的防疫行为 疫苗接种完成重点人群接种工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爱国卫生运动突出农村等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突出 农村、城乡结合部、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 ,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疫情监测疫情发现报告 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后要2 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尽早发现疫情。聚集性疫情的发现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 有关单位责任报告单位• 执行职务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 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责任报告人 疫情处置十方面--专业指南支持 应急处置确保五个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明确分工、及时调整风险等级、落实措施流调溯源到位:统筹公安等,人物同查隔离管理到位:落地查人、应管尽管、应隔尽隔、单人单间核酸筛查到位:保证质量、全员检测、多轮检测医疗救治到位:床位准备、重症救治、加大医务人员监测频次;19 处置要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核心区和重点场所人员登记造册与管控、市场及重点场所外环境疫情强化监测等防控措施。 基本信息:暴露史、既往病史、旅居史、接种史(四史) 轨迹调查:发病前 14 天和发病后至隔离前的活动轨迹 活动调查:人员接触情况、活动场所;调查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甄别密切接触者,摸清传播链; 范围划定:重点场所,开展风险人群延伸排查; 风险划分:风险等级区域、最小单元、防控区域;20 传染源控制:复阳管理和接种疫苗影响 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阳性 个案信息核实 身份信息、所在地点、发现经过、临床表现、旅居史、诊疗史、接种史、暴露史、感染史 查询核酸检测信息系统、一码通、疫苗接种信息系统 标本信息核实 样本类型、采集时间、阳性样本检测机构,所使用试剂类型、新冠病毒核酸CT值,是否已进行原样复核,有无开展IgG、IgM抗体检测 同步进行复采复检 鼻咽拭子、咽拭子、肛拭子 血液样本: IgG、IgM抗体检测22 流行病学调查几个关键要素工作流程图 (粤卫应急函〔2021〕16号、粤疾控函〔2021〕44号)四史核查:暴露史、既往病史、旅居史、接种史四点一线一针: 四点:个案居住场所、工作地点、社交活动场所、疫情发现地点 一线:既往14天轨迹(有无交叉重叠、有无风险点暴露) 一针:接种史调查(时间、疫苗种类、厂家等)四类人群界定: 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重点人群23 明确病例转运要求安排专用车辆在规定时限内转运转运过程中应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及车辆消毒措施出院或解除隔离后,要尽快返回家中,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小时内病例无证感染者• 12小时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场所第八版方案-附件5《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 进一步加强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14天 14岁及以下儿童、半自理及无自理人群调整核酸检测要求:1、4 、7 、14天解除隔离后7 天居家健康监测,2 、7 天核酸检测 精准开展次密的判定和管理判定:以与密切接触者接触频繁的 家属和同事等人群为重点管理 密接隔离第1、4天核酸 阴性:次密第1、4、7天核酸阴性 解除隔离 密接隔离第1、4天核酸有 阳性:次密 按照密接管理本轮本土疫情:印度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平均潜伏在2~4天,病毒载量大,核酸CT值在20左右(CT值25-30之间常见,30以上传染性较弱),这些都造成 代际传播速度加快,三者叠加,使得疫情发展迅速。 强化社区(村)管控要求低风险社区(村):健康教育、环境整治、人员排查、居家管理、重点场所和重点机构管理等 人员排查:全面开展人员摸排管理,从事进口冷链产品相关工作人员、节假日期间返乡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以及入境人员、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等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的信息登记和健康监测。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倒挂村人员排查力度; 居家管理:做好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健康监测,确保居家医学观察人员“足不出户”;------附件7 社区(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强化社区(村)管控要求中高风险社区(村):疫情处置、区域管控、环境消毒、心理疏导、生活保障 疫情处置:对于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小区(村)立即按照要求落实最小单元的封闭管控。做好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密接的密接的隔离控制和转运准备工作。配合专业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环境采样检测以及终末消毒等工作。 区域管控: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风险等级及管控范围,落实相关区域管控要求 环境消毒:加强室内环境和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预防性消毒,加大环境消毒频次,同时做好垃圾、粪便和污水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社区(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强化社区(村)管控要求建立 “五包一”社区防控责任制,压实“四方责任”建立街道(乡镇)干部、网格员、基层医务工作者、民警、志愿者“五包一”社区防控责任制。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实行县(区)干部包乡镇、乡镇(街道)干部包行政村(社区)、行政村(社区)包户的三级包保制度,加强节假日返乡人员的登记摸排和健康监测 强调针对性的消毒工作集中隔离点 农村 地区:消毒前应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并做好消毒宣教工作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对其进行终末消毒前,应做好家畜、家禽处理,做好灭蝇灭鼠工作 终末消毒:需重点关注起居房间、厨房、浴室、厕所(尤其是旱厕)环境及使用物品,以及垃圾堆、污水沟等的消毒处理。低温下消毒:应选择合法有效的低温消毒剂,与合适的消毒设备配套使用对大型的进口冷冻物品加工处理场所定期开展污水监测对重点对场所的污水管道、排水渠、污水井等进行采样检测-------- 新冠防控方案第八版:附件 8《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 做好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工作管理对象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如家庭成员中仅14 岁及以下儿童或孕产妇为密切接触者或密接的密接;患有基础性疾病或为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特殊人群。实施“7+7”的入境人员。出院后的患者和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做好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工作管理期限。实施“7+7”的入境人员,结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继续7 天居家医学观察,其他人员均采取14 天居家医学观察。 做好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工作场所要求 最好单独居住/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 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
篇五: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的生物危害评估ABCD 医院 组织• 评估日期(Date) )2021 年06 月15日 日• 参加成员:ABC 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单股正链RNA病毒,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蝙蝠、狗、猪、老鼠等;2019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分离的病毒目前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β属),WHO将其命名为2019-nCoV。 生物学特性• (二)来源1968年,JuneAlmeida和Tyrrell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heTaxonomyofViruses,ICTV)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初步定位:冠状病毒β属,lineageB(2b),与ZC45,ZXC21strains进化树关系最近。 生物学特性• (三)传染源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主要传染源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污染的冷冻食品、物表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四)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生物学特性• (五)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六)潜伏期• 潜伏期是1到14天,大部份3到7天就发病,但是目前有新的研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潜伏期也有达到在周,就是21天以后乃至28天才发病的病人都有。这个时候也无法明确判断,它是否在这个潜伏期中,是否在之后得的时间,还是它真正接触流行病学调查的时间。潜伏期是1到14天,还是根据大量的,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平均值是1到14天。一般最多是3到7天,而其它有一些小概率事件,就不去考虑它。 生物学特性• (七)剂量- 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新型冠状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导,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密切相关;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研究提示部分变异病毒传播力增高,但其潜在致病力和对疫苗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生物学特性• (八)致病性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装。重型病例多为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从目前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生物学特性• (九)变异性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变异,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新型冠状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很差,对干燥、日光、高温都没有抵抗力。 生物学特性• (十一)药物敏感性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抗病毒治疗可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U,加入灭菌注射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mg/50mg,每粒)每次2粒,每日二次。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 生物学特性• (十三)物理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不耐热,56℃30mim或37℃1.5h均可将其灭活。•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外的生存力很弱,离开宿主后很容易死亡。4℃保存不稳定,在-70~-60℃可保持活力3个月,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及紫外线照射下新型冠状病毒均很容易死亡。 生物学特性•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1 、预防措施为及时发现病患,世卫组织建议,对近期从疫区归来并出现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者进行病毒检测,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取病人下呼吸道样本用于诊断,即使患者表现出腹泻等不够典型的症状,也应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部分医疗机构正对其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借助体外循环技术,对呼吸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给予辅助性呼吸循环治疗。在具体防控手段方面,英国卫生专家说,一旦确认感染应采取隔离看护,医护人员应配有适当的防止传染设备。冠状病毒通常较为脆弱,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仅有24小时左右,大多数消毒剂和清洁剂等都可杀灭这种病毒。• 2 、治疗措施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 、感染性因子种类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的为新型冠状病毒本身。• 2 、感染性因子的的来源⑴、用于病毒检测的咽试子样本。⑵、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⑶、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3 、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⑵、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⑶、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⑷、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1 、实验方法⑴、风险点识别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⑵、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2 、样本采集⑴、所用器材一次性咽拭子、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样品保存液。⑵、风险点识别①、采血过程中,工作人员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很容易通过口、咽、鼻部及眼结合膜入侵工作人员,此时,风险最大。②、若采样操作不规范,则会发生样本滴洒或溅出的情况,产生的气溶胶存在感染操作者的风险。③、若被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破损皮肤、黏膜,或被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被感染的可能。④、血液标本溅洒出来,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⑶、风险控制措施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内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一次性防护服(视情况而定)、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最好让患者本人也戴上口罩;采集后咽拭子,用在A类运输罐,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血管用真空抗凝管,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消毒处理。• 3 、样本的包装和运输⑴、所用器材真空采血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⑵、风险点识别若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将不能安全有效地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⑶、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采用三层容器包装:咽拭子标本第一层采用耐高压15mL螺口试管,血标本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A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样本应由本院专车运送。• 4 、样本运输和接收⑴、风险点识别若运输途中出现样本管破裂、血液溢漏的情况,则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⑵、风险控制措施样本直接送至实验室,由专业检验人员接收,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和帽子。若发生样本管破裂,应立即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尚存留的样本移出,废弃物放入带盖的防刺破的塑料罐中,被污染的容器用有效氯含量为5000mg/L的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5 、样品检测• ⑴、所用器材• 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核酸提取仪、荧光PCR仪等设备。• ⑵、风险点识别• ①、核酸提取过程中标本裂解过程产生大量气溶胶,造成污染。• ②、实验操作过程中咽拭子样本挥洒产生气溶胶,并造成人员污染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 ③、荧光PCR检测时液体溅出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⑶、风险控制措施• 所有检测操作均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荧光PCR检测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6 、防护用品脱卸• 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脱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卫生→脱离衣/防护服→手卫生→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手消毒→摘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清洁区。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7 、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的保存• ⑴、所用器材• 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及可密封的标本保存罐、转运箱。• 注意!!!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保存与转运请使用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专用标本保存罐、转运箱。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2)、风险点识别• 阳性、可疑样本若保存不当,易造成人员或环境污染。• (3)、风险控制措施• 按照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保留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要轻缓;咽拭子标本检测后放A类标本保存罐,双人双锁管理,送ABC县CDC、CDE市CDC,未能及时送检,置-20℃以下冰箱内保存。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8 、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的运送• (1)、所用器材• 带螺旋盖的塑料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 (2)、风险点识别• 若包装不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 (3)、风险控制措施• 阳性、可疑样本运送应严格执行规范“UN2814 3层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并由专车运送,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9 、终末消毒• (1)、风险点识别• 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空气、环境等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或人员感染。• (2)、风险控制措施• ①、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用2000mg/L有效氯清洁后要干燥3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进行擦拭消毒。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60min以上。待实验和消毒完毕,按三级防护穿脱程序脱去防护用品,个人消毒、沐浴换下洗手衣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②、发现疑似阳性样本、可疑样本实验完成加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用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对环境熏蒸消毒。使用方法对照SOP_18-25 《Cleancube Mini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使用、维护与校准操作程序》• ③、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定期对环境熏蒸消毒。使用方法对照SOP_18-25 《Cleancube Mini过氧化氢空间消毒器使用、维护与校准操作程序》 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10 、废弃物处置• (1)、所用器材• 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规程;两层包装,垃圾不过夜;利器单独处理;外表面消毒;高压灭菌;移交登记。• (2)、风险点识别• 阳性、可疑样本采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是很大的污染源,若处理不当,则易产生人员感染风险。• (3)、风险控制措施•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本及其他物品,均视为感染性废弃物,需置于装有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的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中,于121℃高压灭菌30min后再运出实验室。针头、破碎玻璃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入利器盒,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装满针头等利器的一次性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须密封好后,同上述垃圾一起处理。所有处理完毕的废弃物集中存放,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同时,做好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定期整理归档。 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 、电力• ⑴、风险点识别• 若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则有可能导致实验活动突然中断、实验设备停止工作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从而带来相关安全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布置双路供电。 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2 、电气操作• ⑴、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产生触电、电击、电气故障等风险。• ⑵...
篇六: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 为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形成《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可参考执行。 一 、 总 体 要 求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二 、 防 控 策 略三 、 基 本 要 求五、附 件 壹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贰二、防控策略 医疗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额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对进入医疗机构人员要检测体温,出示健康(行程)码,检查口罩佩戴情况。做好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症状要及时发现并处置。(一)内外同防(二)医患同防二、防控策略 “三防”,即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将“三防”理念融入到诊疗活动中,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风险。要做好医患双方人员防护和感染风险预警,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物品、外来物资等,也要加强风险防控。落实好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措施,加强重点部门环境及重点人群接触后环境的清洁消毒。加强对外来人员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时开展环境检测。(三)人物同防(四)“三防”融合二、防控策略 叁三、基本要求 三、基本要求(一)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三、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应当优化体温检测、核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调查等预检分诊内容和流程,提升预检分诊能力。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流行病学问诊,早期识别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对具有可疑症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规范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严格执行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要求。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态势和防控需要,确定上述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必要时可选择开展血常规、胸部CT、抗体检测。医疗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由疾控等部门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确定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明确需实施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的范围,指导医疗机构尽快落实,控制可能的感染源,有效阻断感染传播。(二)聚焦源头管控,严防感染风险输入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医疗机构要制订细化本机构的感染防控全员培训方案,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意识,将感染防控要求落实到临床诊疗活动各环节。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等,要进一步重视感染防控工作,梳理本机构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全员培训。在全员培训基础上,对发热门诊、急诊、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内镜室、血液透析中心(室)、CT检查室、核酸检测实验室、手术部(室)等高风险科室和部门制订针对性培训内容,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三)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水平 三、基本要求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要规范,建立起行为屏障;同时,与建筑布局、诊疗流程(见附件1)、物资保障、人员培训等因素密切相关。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 三、基本要求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个时刻采取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措施包括流动水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等,如有可见污物,应当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如无可见污物,宜使用对新冠病毒有效的含乙醇等成分的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1.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基本要求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人员防护管理,储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见附件2),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采样点、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重点场所工作,接触到新冠病毒可能性较大的医务人员,要加强防护,严格落实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等要求。从事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要做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前,要做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同时,应当指导、监督患者及其陪同人员,以及其他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三、基本要求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均应当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不应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患者接受诊疗时非必要不摘除口罩。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当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手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刻实施手卫生。3.正确实施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 三、基本要求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即用即弃;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在每次使用后进行规范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专人专用。诊疗环境优先选择自然通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当选择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措施,合理配置新风系统、回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建立上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使用清水和清洁剂彻底清洁环境表面,并使用有效消毒剂对环境物体表面,尤其是高频接触部位进行规范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患者出院后规范实施终末消毒(见附件3),消毒后按《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进行消毒效果评价。4.加强清洁消毒管理 三、基本要求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根据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传播方式和特定人员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类型感染者、疑似感染者、易感者采取合理的分区分类安置措施,降低不同风险人员因暴露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5.合理安置患者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过程中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执行《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508—2016);救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和医疗废物管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6.规范医用织物和医疗废物管理 三、基本要求医疗机构门急诊应当合理设置就诊及等候区域,优化就诊流程,避免人群聚集。鼓励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等技术,提供网上预约和远程医疗服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对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规范的隔离控制措施。加强病区人员管控,对新入院患者落实“应检尽检”要求,设置并合理使用过渡病室,通过采取核酸检测筛查和隔离安置等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定点医院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定点医院不探视、非必须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陪护人员在进入病区前应当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合理确定病床使用比例,病床间距不小于0.8米,禁止加床。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五)加强人员管控,减少人群聚集 三、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安排班次,优先保障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检测等重点部门的诊疗需求,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缩短可能暴露的时间,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提供营养膳食,保障医务人员充分休息。做好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应接尽接”要求。根据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频次,开展体温和呼吸道症状等主动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参与相关诊疗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可集中封闭管理,并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和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需要时可合理开展胸部CT、血常规、抗体检测等检验检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六)关爱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三、基本要求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感染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完善本区域、本机构感染信息化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基于临床症状或症候群的感染病例、感染聚集事件的预警报告机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应当按要求及时报告、做好相应处置。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的监测预警,发现疑似感染暴发时应当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规范报告处置。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各类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征。提高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前和调整用药前病原学检测标本送检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接诊的发热或/和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在明确病原学诊断前,慎用抗微生物药物、退热药物等,防止不合理用药掩盖症状。(七)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控 三、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及陪同人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指导正确实施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治疗期或康复期的患者早期运动、合理运动,但应避免剧烈或动作幅度过大的运动。(八)加强患者教育,开展健康宣教 肆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6号)等有关要求。2.发热门诊诊区应当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清洁通道(医务人员和清洁物品)、污染通道(患者和污染物品)(见附件1)。各分区之间应当有物理隔断,各区域和通道出入口设有醒目标识。3.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室应当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独立运行。规范设置管理通风口。4.医务人员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行加穿),穿隔离衣或防护服(留观病室应当穿防护服),根据诊疗操作选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诊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集中隔离点发热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闭环管理。5.医疗机构应当将有发热或/和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明确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分诊或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对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均应当进行核酸、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胸部CT检查,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结果反馈前,应当将患者安置在发热门诊进行留观。接诊儿童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热门诊设置单独的儿科诊室或儿科诊区,满足发热患儿就诊需求。发热门诊接诊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要立即转往定点医院,并及时报告。(一)发热门诊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按规定路线引导发热或/和有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完善重症患者转诊、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2.合理设置符合隔离救治要求,可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就地急救服务的诊疗区域或急救室。3.加强人员管控,规范设置等候区域并加强管理,避免人群聚集。(二)急诊1.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应当严格实行一室一医一患,必要时可安排一名医务人员辅助开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2.诊室通风良好,必要时采取机械通风或动态空气消毒措施。3.实施易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诊疗不同患者应当合理更换个人防护用品。4.进行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患者实际情况,可先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三)接受诊疗措施时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部门(如鼻/咽拭子采集、口腔诊疗、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等)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1.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定期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进入诊疗区需测温、查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问询。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应当规范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2.加强预检、候诊、接诊等区域的管理,采取加强通风、增加候诊面积、合理安排功能空间以及减少人员聚集等感染防控措施。(四)血液透...
篇七: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报告
新冠 核酸检测风险评估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属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中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按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防护进行管理,主要风险为处理阳性标本中产生的气溶胶、接触风险,重点防范人员和环境污染。
一、实验室布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设有走廊、缓冲区、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区四个区域。样本制备区和扩增区设有缓冲间和洗手池,其中样本制备区为三级生物安全防护,门口设有工作指示灯,其余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
二、人员培训:采样人员为临床医生或护士,上岗前需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参加北京市临检中心组织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规范化培训班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三、实验室各区安全防护如下: 1、新冠病毒咽拭子样本运送到实验室进行交接登记,由两人核对完成,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运送和接收人穿工作服,戴口罩和乳胶手套。
2、试剂准备区和扩增区均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需戴一次性帽子,医用口罩,穿工作服,戴无粉乳胶手套。
3、样本制备区为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是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最高级别,需戴一次性帽子,N95 口罩,穿防护服,带双层无 粉乳胶手套,穿靴套、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出制备区把隔离衣和外层手套脱在工作区,防护服等其他防护品脱在缓冲区。
四、样本管理:新冠核酸检测用咽拭子当天检测的置于4℃保存,不能及时检测的置于-20℃保存,最长不超过 7 天;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检测前需在水浴箱 56℃灭活 30 分钟后再进行核酸提取,检测完毕结果无误冻存于-20℃专用样本冰箱内,7 日后结果无异议高压灭菌后处理。
新冠病毒核酸复检检测为阳性或弱阳性时,需送北京朝阳疾控进行确诊检测,样本的运输包装分类属于 A 类,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 号)办理《准运证书》。运送样本需三层包装,由专人专车送往疾控,不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社会车辆。
五、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消毒控制措施: 1、空气消毒:每天检测前将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传递窗紫外线消毒 30 分钟以上,每天完成工作后再次将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和传递窗紫外线消毒 1 小时。下班前工作区各区域均紫外线消毒 1小时。紫外线消毒需填写登记表并记录紫外线灯使用时长,紫外线灯每周擦拭,每季度检测灯管紫外线强度并记录。
2、物表桌面地面消毒:每天工作前各区专用抹布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或用酒精湿巾擦拭物表桌面,拖把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拖地。每次擦拭需登记并检测消毒液是否达标。
六、废弃物管理: 1、生物安全柜产生的废弃样本、一次性耗材等需用高压锅高压灭菌后方可弃入黄色医疗垃圾桶内,高压消毒填写消毒登记表,高压锅每次使用均由化学指示卡监测消毒效果,每年监测一次生物指示剂并登记。用过的加样器 Tip 头等弃入利器盒,利器盒每天或满 3/4 时封存移交后勤保洁人员转运至垃圾暂存间并登记损伤性医疗垃圾交接表。
2、防护服、隔离衣、口罩、手套、靴套等废物弃入黄色医疗垃圾桶,经双层包装并消毒后交由后勤保洁转运至医疗垃圾暂存间并填写交接登记本。医疗垃圾每天清理,在实验室不超过 24 小时,最长不超过 48 小时。
3、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用水较少,每次都需用“健之素”消毒片无害化处理后方能排入下水道。
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失误或意外的处理 1、少量的样本溢洒在工作台面或地面时,用吸水纸覆盖,喷洒2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 1 小时后洗去。
2、实验室被大量污染时,立即封闭现场,消毒处理,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公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及区 CDC 作相应处理。
3、被刺割伤,致伤口污染,迅速脱除防护服,回走廊水龙头用流动水进行冲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清洗后,用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给予必要的预防和相应的抗生素处理,同时向有关负责人报告,并予以较详细的登记;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4、易燃品引起火灾使用 CO2 灭火器灭火,切断电源,除救火外,其他人员按安全线路撤离,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5、长时间在样本制备区工作晕倒的处理:将晕倒工作人员搬至缓冲区,迅速脱去防护用品后移到室外空气流通处休息。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医院感染办、生物安全委员会作相应处理。
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报告单 某某市某某医院检验结果报告单 条码号: 姓名: 性别: 签收时间: 检验时间: 检测人: 审核人: 采集时间: 年龄: 报告时间: 新型冠状病毒 ORFlab 基因检测 35 住院号/门诊号: 男 张三 条码号: 科别: 姓名: 性别: 年龄: 样本编号: 检验仪器: 样本类型: 送检项目: 样本状态: 床号: 送检医生: 科别: 床号: 住院号/门诊号: 送检时间: 采样时间: 项目名称 参考范围 单位 PCR-荧光探针法 检验方法 结果 阴性(-) 阴性(-) LC480 检验仪器: 咽拭子 正常 核酸检测 0365 样本类型: 结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样本编号: 送检医生: 送检项目: 样本状态: 送检时间: 采样时间: 项目名称 检验方法 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新型冠状病毒 ORFlab 基因检测 张三 男 35 0365 核酸检测 正常 咽拭子 LC480 阴性(-) 阴性(-) 新型冠状病毒 N 基因检测 PCR-荧光探针法 PCR-荧光探针法 阴性(-) 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