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制种现状5篇建水制种现状第42卷第6期2017年12月林业调查规划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Vol.42No.6Dec.2017doi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水制种现状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建水制种现状
第 42 卷 第 6 期2017 年 12 月 林 业 调 查 规 划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Vol.42 No.6Dec.2017doi:10.3969/j.issn.1671-3168.2017.06.018云南省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低效林改造技术程 静1 ,杨建华 2 ,习学良 2(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漾濞核桃研究院,云南 漾濞 672500)摘要:在对云南省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和低效林改造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薄壳山核桃低效林成因,提出抚育管理、高接换种、接后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改造措施,加大薄壳山核桃低效林改造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云南省薄壳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低效林改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改造措施中图分类号:S792.13;F416.88;S7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7)06-0085-02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arya illinoensis and Improvement Technologyfor Low-yielding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CHEN Jing1 , YANG Jianhua 2 , XI Xueliang 2(1.Dali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 Dali, Yunnan 650201, China;2.Yangbi Walnut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 Yangbi, Yunnan 67250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Carya illi-noensis and improvement technology for low -yielding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factors causing the forest low efficient and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 including tendingmanagement 、 top grafting、 management after grafting、 pruning, and pest control, which increased theachievement of low -yielding forest improvement technology and promoted the heathy development ofCarya illinoensis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Key words: Carya illinoensis; industry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for low-yielding forest; tending man-agement; pest control;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收稿日期:2017-07-05;修回日期:2017-08-23.作者简介:程 静(1974-),女,工程师 .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Email:441247038@qq.com通信作者:杨建华(1980-), 男,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经济林育种栽培研究工作 .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Wangenh.) K.Koch],又名美国山核桃、长山核桃,为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是世界著名干果、高档木本油料、优质硬阔木材树种,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身,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1 ~2]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74 年引入云南栽培,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良种及丰产栽培的技术体系。
实践证明,云南不仅适宜栽培薄壳山核桃,而且是中国最适种植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目前除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基地外,云南薄壳山核桃产业普遍存在品种混杂,栽培管理粗泛,效益低下的问题,种植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1 薄壳山核桃发展概况1.1 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薄壳山核桃适宜在云南省海拔 800 ~1 700 m区域(云南省这一海拔地段约占全省面积的 40%)发展,特别适宜在1 000 ~1 500 m 的区域种植,正好万方数据 林 业 调 查 规 划填补了澳洲坚果适宜分布海拔区域以上和核桃适宜种植海拔区域以下的空白区域。
截至目前,云南省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 2 多万 hm2 ,主要在漾濞、祥云、永平、弥渡、云县、耿马、新平、建水和宁洱等地推广种植。1.2 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于 1974 年开始引种薄壳山核桃,先后从国内和美国原产地引入并保存了 54 个品种。
截至 2013 年,经云南省林木良种委员会审(认)定的已有8 个品种(肖尼、抛尼、卡多、金华、绍兴、贝克、赛甫路斯和巴顿),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且效果良好。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正在实施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 项目“薄壳山核桃良种及高原山地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已带动推广良种营养袋苗1 300 多 hm2 ,低效林改造示范推广 130多 hm2 。2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成因分析2.1 品种杂乱,良莠不齐薄壳山核桃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坚果其形状、大小、质量及市场价格相差甚大。
有些品种坚果单果重仅有 2 g 左右,无果用栽培价值。2012 年才在云南审(认)定了薄壳山核桃良种,良种的应用将促进薄壳山核桃良种的推广。
但是,在2012 年之前各地就在纷纷引种薄壳山核桃,引进的品种质量不一,嫁接良种纯度不高。2.2 重栽植,轻管理薄壳山核桃需要精细的管理,但在薄壳山核桃管理上普遍存在重种植、轻管理现象,导致栽植多,管理粗放。
不及时进行肥水管理、修剪及病虫害防治,导致树体高大,树冠阴蔽,病虫害滋生蔓延严重,使薄壳山核桃不能按期投产,单产低、质量差,直接影响了栽培的经济效益。2.3 立地条件差,薄壳山核桃生长发育不良部分林地坡度过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产量低,质量差,未能充分展示出薄壳山核桃的丰产、优质潜力。3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改造措施3.1 抚育管理3.1.1 林地清理清除或移栽薄壳山核桃林中除薄壳山核桃树以外的其他乔木及灌木。3.1.2 垦复隔年垦复一次,在冬季或早春进行。
在坡度15°以下的梯带平地和缓坡地进行全垦,深度 30 ~40 cm。
在坡度15°~25°的山地宜采取环山带状轮流整地方式,带宽8 ~10 m。
对坡度 25°以上的陡坡薄壳山核桃林应进行带状垦复,带宽不超过 5 m,每年进行轮换。3.1.3 施肥每年秋冬季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 1 次,7 ~8 月果实膨大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 1 次。3.1.4 果园生草生长季节任杂草萌芽生长或人工播种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等,人工铲除多年生木本植株,将作物秸秆、杂草等铺在树盘下。3.1.5 调整密度对于密度过大的薄壳山核桃园,伐除长势弱、产量低、病虫多的劣质树,平地保留 120 株/hm2左右,缓坡地保留 180 株/hm2左右。3.2 高接换种3.2.1 换种树对幼林、壮龄林中生长旺盛,但基本不结果或坚果品质差的单株进行高接换种。3.2.2 嫁接准备高接树体修剪于嫁接前1 ~2 d 进行,或随剪随接,以防剪锯口失水。
在锯除时,将树体改造成多主枝开心形或纺锤形等矮冠高光树形。
根据树冠大小选留 2 ~3 个长势较差的枝条作为抽水枝。3.2.3 嫁接于树体芽绽开后采用破头接嫁接。
直径≥2 cm的嫁接面四周应嫁接 2 ~3 枝接穗。3.3 接后管理接芽长出后,应在砧木上绑紧枝条,以固定芽梢,防止刮风撕裂接口。
适时去除萌蘖,直到新树冠形成不再萌发为止。
接芽抽发 40 cm 以上时,应锯除抽水枝,以加快形成新树冠。
待嫁接口完全愈合后,应及时解除薄膜,以免影响芽梢生长。3.4 修剪每年12 月至次年3 月,采用放缩结合的方法将树冠控制在一定范围,保证树体生长健壮。
用轻短截的方法将有生长空间的粗壮营养枝短截,对于树冠外围生长旺盛的中、长营养枝采用轻剪。
疏除横生枝、徒长枝、直立枝、竞争枝(背后枝),保持枝头优势和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下转第103 页)· 6 8 · 第42 卷万方数据 代 万等:近 20 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综述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第四纪研究,2013,33(3):479-489.[57] 刘啸,刘亮,毕伟力,等 .白马雪山发育现代冰斗冰川的条件基础及其发育特征[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5):80-85.[58] 李眉慧,王瑞华,王坤,等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J].林业科技情报,2015,47(2):20-23.[59] 李宏伟,赵元藩.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J].广西植物,2007,27(1):71-76,99.[60] 陈龙,谢高地,张昌顺,等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J].生态学杂志,2011,30(8):1781-1785.[61] 杨沛芳,旺丁.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北部曲宗贡金妞河流域植被类型调查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4):101-106.[62] 李武,李丽,吴巩胜,等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动态变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3):298-302.[63] 郭银明,陶国庆,欧晓昆,等 .不同性质保护地类型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趋势[J].西部林业科学,2016,45(4):19-26.[64] 朱敏.气候变化背景下白马雪山生境质量评估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65] 郭龙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155(6):268-273.[66] 李婉莹,刘德钦 .白马雪山民族生态文化价值研究[C]//生态经济与美丽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成立 30 周年暨2014 年学术年会[C],2014.[67] 李艳 .白马雪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268-270.[68] 木艳春 .白马雪山生态旅游初探[J].南方农业,2015,9(12):124-126.[69] 赵卫东,孙庆蕾,陈永春,等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3):42-44.[70] 刘作易,梁宗琦,刘爱英.冬虫夏草子囊孢子萌发及其无性型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1):3-5.[71] 苏美菊,李德品,宋志勇,等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人为活动变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7,42(2):43-47.[72] 王俊伟,张丽莉,李新红,等 .白马雪山居民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大理大学学报,2016,1(6):50-56.[73] 格玛江初 .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4):23-26.[74] 扎史其,格玛江初.浅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藏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良好习俗[J].野生动物杂志,2006,27(5):10-12.[75] 忠永茨仁,杨林,毛建君,等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德钦分局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J].森林防火,2014(2):13-15.(上接第86 页)3.5 虫害防治蛀干类害虫因其严重影响薄壳山核桃树体生长,造成减产,成为薄壳山核桃树体危害最大的害虫,其主要有六星黑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荔枝拟木蠹蛾(Lepidarbela dea (Swinhoe))、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和桑天牛(Aprionagermari Hope)[4 ~6] 。
对果实危害严重的害虫是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7]。
食叶害虫主要有金龟子类和刺蛾类[8]。
应做到周年勤防天牛,5 月喷施杀虫剂防治木蠹蛾和金龟子等害虫,7 ~8月采用薰烟法防治刺蛾和桃蛀螟。参考文献:[1] 朱海军.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培育关键技术硏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2] 李淑芳,杨建华,范志远,等.不同处理对美国山核桃种子发芽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3):444-449.[3] 邹伟烈,习学良,范志远,等.美国山核桃容器苗造林试验[J].中国南方果树,2006(6):57-58.[4] 杨建华,李淑芳,陈鹏,等.美国山核桃荔枝拟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2,2(10):159-160.[5] 杨建华,陈鹏,李淑芳,等.云斑白条天牛产卵刻槽在美国山核桃树干上的分布[J].中国森林病虫,2010,(2):18-20.[6] 杨建华,李淑芳,陈鹏,等.美国山核桃主要蛀干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22-17525.[7] 杨建华,陈鹏,李淑芳,等.美国山核桃桃蛀螟的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2):88-91.[8] 杨建华,李淑芳,习学良,等.美国山核桃主要害虫及防治方法[J].江西林业科技,2007(2):32-33.· 3 0 1 · 第6 期万方数据
篇二:建水制种现状
1开远市园林发展过程及其现状特色蔡永平开远市城市绿化管理处摘要: 本文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展步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宗旨,适应现开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根据开远目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力发展使用乡土树种,坚持以总体规划为园林建设依据用,加大“市树”(小叶榕、凤凰树)“市花普及力度打造具有开远特色的园林品牌成碧波荡漾的生态河、景观河,建成一个开远市人文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化与现代文明并存,城市防洪功能与观赏化长廊,营造城市滨江特色。关键词: 开远市、可持续发展、山水园林、特色城市、乡土树种1.开远市的地理自然概况1.1 地理概况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部,红河州中东部,地处北纬1030 43′之间,市境东西横宽 66 公里,南北纵距南靠蒙自、个旧,西邻建水,北界弥勒县。总面积面积 1405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72%;坝区面积 543.2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城区;海拔 1051.8 米,经昆河铁路北上 248 公里抵省会昆明,沿昆河公路南衔 48 公里达州府蒙自。1.2 气候概况开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最高气温 20.4℃,最低气温 18.9℃,极端最高气温 35℃,极端最低气温-2.6℃,年平均降水量为 809毫米。2 开远市园林特色 2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决定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经济技术水平。2.1 开远市早期的园林形式我市县改市初期,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街道绿化的基础较差,无专业城市绿化队伍,无专用苗木供给基地,无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城市绿化是一种粗放的无序建设,对此市政府非常重视,于 1983 年组建了市城建局园林科,并成立了城市绿化队,在开远市西龙潭坡划定 23.5 亩土地建盖苗圃。1984 年开始大搞城市街道绿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园林绿化树种及花卉苗木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仅靠龙潭坡 23.5 亩苗圃育苗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需要。为此 ,1985 年元月又在距市区五公里的南郊建盖了占地 85 亩的南郊苗圃(当时云南的两大苗圃为昆明东郊苗圃和开远的南郊苗圃)。从而保证了市区街道绿化和驻开省、州、市属单位园林、绿化所需的苗木、花卉的需求量,并能对外省销售一定的苗木和花卉,有力地支援了外专州、县市的绿化工作,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我市搞好园林绿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2 目前开远目标的发展趋势2.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及实施情况为搞好城市绿化系统规划,我市于 1999 年 8 月邀请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前来我市规划,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开远市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该规划的绿地系统采用“绿肺—绿轴—绿网”层层递进的三级主体空间结果,系统地组织“点、线、面”三种形态的绿地建设,以行道绿化为轴,新城与旧城以泸江河为界,整体以三纵三横的景观通道串联城区各块公共绿地,通过三级绿地建设和三纵三横的城区景观建设,结合泸江河两岸绿化和环山绿化及众多的风景园林景观,使开远成为真正的“山水城市”。在此基础上,我市又于 2003 年根据“滇南中心城市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对《开远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聘请了昆明理工大学对开远绿地系统中的泸江河景观规划进行了局部修编。2.2.2 开远市城市园林的发展目标及状况近年来,开远市委、市人民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3在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大环境,努力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目前,开远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均有所上升,使开远城市魅力不断增加,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市环境显著改善,2001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园林城市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总体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开远市委、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和环境的保证,为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省级园林城市”成果,向“国家级园林城市”迈进做了大量工作。2002 年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2004 年根据“滇南中心城市”会议精神,提出把开远建设成生态型现代工业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2.3 开远市园林植物分布及应用坚持的总体规划为园林建设依据,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始终坚持“一街一树、一路一景”的规划原则。加大“市树”、“市花”在城市园林植物利用中的普及力度,依据园林植物生物学特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花卉的组合 ,突出亚热带植物群落景观,做到黄土不露天,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优化城市生态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条件。2.3.1南北过境公路穿过市中心,连接南北交通为交通枢纽干线,行道树配置开远“市树”小叶榕和凤凰树。小叶榕为常绿乔木,不耐霜冻,树冠大,萌枝率强 ,耐修剪,遮荫面广,在绿化的同时,可调节开远炎热的气候,也可修剪造型形成形态优美的道路景观;凤凰树为落叶乔木,其花色艳丽,开花时红花绿叶相得益彰,更显一派繁荣景象。冬季落叶时有小叶榕撑起景观,显示季相变化而又不显衰落的景象。2.3.2灵泉路为开远市区的主干道,中央隔车带内大力栽植“市花”叶子花。叶子花为常绿攀沿大型滕状灌木,耐修剪,四季开花,花色各异,可修剪成千姿百态、树型美观,在主道上形成一道特色的风景。把行道树小叶榕定于 5.5 米修剪成伞形骨架,树形美观。 42 2 .3.3松林苑保持原有树种云南松,周围环境加以铺装,苑内留出休闲小路,下面配植一些耐荫耐旱植物,体现自然景观,让人步入其中,听其松涛、闻其松香 ,使人与自然有一个和谐的相处。2.3.4建设路两边采用天竺桂,其树形美观、四季常青,树体能释放出一种淡淡的清香。中央隔车带多用彩叶植物造型,正中央选用适合开远气候生长快的海枣 ,通过彩化、美化体现亚热带景观。2.3.5行政中心生态公园,利用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多种植物连片组合手段,重点突出乡土树种,合理搭配外来树种,体现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形成亚热带“人工雨林”,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尊重植物的空间层次感和生物链的调控作用。结合该区域与开远市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行政中心所处的政治地位 ,突出整个开远市区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并形成开远市之“绿肺”充分发挥其辐射和连接功能。其植物配置:入口广场种植以广玉兰为主的小乔木,玉兰花大香郁,洁白清丽,采用树阵排列种植,早春开花,尽显春光明媚自然风景。山体种植阔叶混交林以常绿小叶榕为主,辅心凤凰木,凤凰木树冠宽阔舒展,枝叶茂密,花大鲜红,是优良的观赏树种。银杏、红椿、栾树,混交丛植,绿中透红 ,相映成趣。秋叶色景观区主要分布在入口处种植以红枫为主的观叶树种。深秋红叶,随风飘落,景色优美;路边行道树以香樟为主,四季常绿,枝叶茂密,生长快,是优良的行道树种;水系旁点植大王椰子,假槟榔为主的棕榈科植物,洋溢一派热带风情。2.3.6泸江河景观充分采用泸江河优势,打造出一个集休闲、纳凉、娱乐为主体 ,采用多种植物组合,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体现“山水园林城市”景观 。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2.3.6.1 植物配置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 、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 5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 、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 、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在不同的季节,植物季相表现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 ,气候的正常与否,也常影响季相出现的时间和色彩。开远的特殊低温和干旱会推迟草木萌芽和开花;红叶一般需日夜温差大时才能变红,开远霜期不明显,则叶未变红而先落,不能产生美丽的秋色。土壤、养护管理等因素也影响季相的变化 ,因此季相变化可以人工控制。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在城市园林的管理中,加强对主干道、街道绿化树种的补植,重新消除行道树因病虫害、土壤板结或人为因素使之形成的缺塘,积极作好行道树及植物修剪造型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适当小修,保持遮荫效果和树形完美,对城区隔车带、公共绿地等植物做好造型修剪,剪出特色、展出亮点,做到节奏快、线条柔和、整体效果美观大方。3 开远市园林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极力打造耀眼的人工景观,不重视植物群落的营造片面强调绿地景观效果盲目追求大色块和景观的一致性,单纯追求面积,忽视生态过程,导致绿地平面化,草坪化,林木和森林的比重偏小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况。在绿地建设上也存在着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稳定性差,规模小,类型单调,易退化和维持养护费高的问题等现象。绿地树种选择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单纯追求美化效果,不考虑其生长习性和当地的当地生长环境是否适宜,盲目引进与本地生态系统不相适应的树种甚至为追求现代草坪绿化,把原来生长健壮,防护、绿化效果好的当地乡土树种砍掉 ,结果景观单调,维护成本高。4 4 开远市园林绿化发展建议开远是一个工业城市,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上空有害气体、粉尘、酸雨的增加 ,加剧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城市温室效应。因此为了维护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维持城市生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 6们应在保持现有城市园林特色的前提下,从城市森林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倡导“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效应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形成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 。城市森林以乔木为主体,具有很好的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森林植物通过叶片大量的蒸腾水分,消耗了城市中的辐射热,减轻城市路面、墙面的反射产生的增温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森林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降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达到净化水质、保护水域的目的,另外,城市森林应选择适生树种 ,按照群落学原理进行种类搭配,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点的多样性,达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美化的有机统一。在通过乔木 、灌木和藤本植物的合理搭配、种群间相互协调,构筑复合的层次结构和季相色彩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等,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生态系统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论: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目标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城市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我们应该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地景观;既要选用四季常绿的植物,同时也要用一些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应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 、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 。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园林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参考文献:[1]开远年鉴.2005/开远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7社.2005.12[2]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城区刘海胡同).南京林业大学印刷厂印刷.1993 年 7 月第一次印刷[3]叶功富.洪志猛.城市森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建二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2006 年 4 月第一版.2006 年 4 月第一次印刷1
篇三:建水制种现状
云南旅游业发展优势与劣势 内容摘要: 在云南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并成为云南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发展中,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忽视的劣势。
关键词: 国际, 国内, 趋势, 现状, 优势, 劣势 一、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一) 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 21 世纪将是一个市场化、 技术化、 生态化、 消费化、 个性化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内在价值的重视, 旅游需求将从传统的旅游方式转向更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 新的旅游需求类型将会随时出现, 对旅游产品精品需求更加强烈, 而精细旅游观念的增强使旅游者对廉价旅游、 短程旅游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爪. 陛化需求的趋势不断增强。
由于不同的旅游者文化素养、 经济收人、 个人爱好、 职业、 年龄各不相同, 每个人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安排旅游活动, 旅游者通过各种高技术的信息手段, 便捷地获多方信息, 可以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 也可以自主地安排行程, 成为“自游人” 。
云南青年旅行社云南青年旅行社 云南青年旅行社高质化是旅游发展的另一种趋向。
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 一些人的收入趋高, 他们在旅游活动中, 需要豪华的设施, 以满足个人的需要。
但是旅游的高质化不等于超豪华趋势, 而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需要高质量的服务, 如交通的快捷安全, 通讯的方便畅通, 食宿的舒适安逸, 价格便宜, 是客人获得自我表现与自我实现的满足, 这些都是高质化的要求。
(二) 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相对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较为落后。
从我国旅游项目开发的模式主体来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观光旅游项目, 它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 旅游活动多停留在景 物的静止的观赏方面, 缺少娱乐性和参与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区还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仍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 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了参与性在内的、 能刺激旅游者需求的娱乐型、 观光型项目。
这种旅游项目的开发意味着我国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向着高级化方向迈进。
第三阶段就是顺应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 积极发展融娱乐性、 知识性、 参与性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旅游项目, 同时适当增加特种旅游与专项旅游的比重, 这是我国旅游项目开发的趋势所在。
(三)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七五”时期和“八五”时期的艰苦努力, 云南已经开发和向国际国内市场推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有一定影响的旅游产品,概括起来就是“三线、 四地、 五区、 六大产品、 九项重点工程”、 “三线”即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 “四地”即在建设昆明中心旅游城市的同时,重点建设大理、 丽江、 景洪、 瑞丽等四个二级旅游城市; “五区”即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 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旅游区、 以大理和瑞丽为中心的滇西旅游区、 以景洪为中心的滇西南旅游区、 以建水和罗平、 丘北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区; “六大产品”集中体现了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态, 其中包括观赏世界罕见景观的观光旅游, 四季如春温和气候的度假旅游,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 雪山旅游, 热带动植物旅游, 丰富多彩的综合娱乐旅游等;“九大工程”是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支撑的工程项目, 包括旅游目的地工程, 旅游度修区工程,旅游集散地工程, 旅游骨干企业工程, 旅游地面交通工程, 旅游则物工程, 旅游教育工程,旅游促销工程和云南旅游救援中心等。
这些项目, 有的已经开发成型, 有的正在抓紧开发建设, 有的还处在开发前的准备阶段, 它们共同构成了云南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
因此, 简要分析一下国际国内旅游项目的开发态势, 有助于云南旅游项目的开发, 顺应国际潮流, 对游客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现代旅游业发展至今, 旅游项目的开发经历了较大变化。
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如观光旅游、文化旅游、 商务旅游、 度假旅游等, 不仅依然存在, 而且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 在旅游业中仍占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 旅游项目的开发也日益向着多样性、 娱乐性、 知识性和参与性方向发展。
为适应旅游者的新需求, 一些新兴旅游项目应运而生。
其中, 主要有满足旅游者健康需求的健康旅游项目, 如体育旅游、 保健旅游、 生态旅游等; 满足旅游者发展南非求的业务旅游项目, 如修学旅游、 工业旅游、 务农旅游、 学艺旅游以及科技旅游、 考察旅游等; 满足旅游者享受需求的旅游项目, 有豪华列车游、 豪华游船游、 美食旅游等; 此外还有探险旅游、 冒险旅游、 秘境旅游、 火山旅游、 狩猎旅游等等。
1998 年与 1978 年相比, 云南接待学外旅游者由 1299 人次增加到 76. 09 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从 83 万美元增加到 3. 61 亿美元,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由 13 万人次发展到 2793 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从 100 万元增加到 115 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 37. 5%、 33. 3%、 30. 8%、 59. 6%;全省旅游总收入占 GDP 达 8. 1%。
旅游业成为云南二十年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成为云南又一支柱产业。
笔者近日赴昆明参加“1999-2000 年社会形势预测暨 21 世纪发展战略研计 会” 之际, 对云南旅游业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云南政府研究室和云南省旅游局有关同志的座谈探讨和有关材料的研究, 对云南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支柱产业有了深刻感受。
与此同时, 竞争压力正在迅速增大。
我国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似性及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构性。
随着西部地区对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均将其作为支柱或重点产业扶持, 形成对云南旅游业的潜在压力和挑战。
二、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
以复杂的地理环境、 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 具有多样性、 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
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 相得益彰。
不少景区(点) 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 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 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
具有邻近东南亚、 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
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 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 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 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 并融入东南亚、 南亚旅游圈。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
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 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 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 14 个; 拥有 10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 个国家旅游度假区, 位居全国第三; 有 48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6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面积达 1.3 万平方公里, 为我省国土面积的 3.3%, 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有昆明、 大理、 丽江、 建水、 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保山、 腾冲、 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44 个, 其中国家级 17 个、 省级 102 个, 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 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 2020 年, 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 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 1.37 亿人次, 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 8%。
同时, 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
这将为我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 政府主导、 全面出击、 加大投入、勇创名牌。
三、 云南旅游业发展成功的原因 云南旅游业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与云南省政府的主导作用分不开。
“主导”并非“主管”,不是把旅游业“管”死, 而是重在引导。
政府不是高高在上、 指手划脚, 而是身体力行、 大力提倡、 协调疏通。
在政府的主导下, 各行业都积极支持旅游业, 形成全社会共办旅游的大旅游局面, “大旅游”观念已深入人心(就连小餐馆的服务都知道“全陪”与“地陪”的区别) 。
行业之间、 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 由政府统一协调, 以确保整体利益, 塑造整体形象, 从根本上杜绝了各自为政、 不顾大局的割据行为。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重在面的发展, 而不强调某一点的堆砌, 这种整体发展战略带来了今天全面开花的结果, 使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游客吞吐量大为提高, 很好地解决了客流的聚与散, 做到客流的合理分流, 使各地旅游收入趋于平衡。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不是靠吃老本得来的, 而是长期坚持不懈加大投入、 深入开发的结果。
由于大旅游观念的形成,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 长期的大投入, 得来今天的大产出。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注重品牌效应, 每开发一处, 都精心规划, 力争每一次开发都创出一个名牌。
名牌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业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吸引力的名牌旅游产品, 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 中外游客与日俱增, 流连忘返。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云南省政府首先重视旅游交通的改善, 经过近二十年脚 踏实地的努力, 全省绝大部分旅游区的公路已基本达到二级以上, 与此同时, 机场建设也进展神速, 目前各大旅游区均有航班开通。
立体交通为云南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客流量迅猛增加。
旅游饭店在全省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星级档次应有尽有, 饭店类型多样化, 具有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服务项目日臻完善。
景区建设注重规划, 各种景观的修建讲究艺术性、 整体性、 协调性, 注重文化品位。
在景区景点则根据客人类型, 开通空中索道、 小火车、 游览车, 以适合不同游客的需要。
经过近二十年的卧薪尝胆, 云南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改观, 确保前来云南旅游的旅游者进得来, 住得下, 玩得开, 走得动, 出得去, 从而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深挖潜力、 虚心求学开发旅游商品。
云南省旅游业近几年的迅速崛起, 旅游收入的迅速增加, 与旅游商品的大力开发紧密相关。一方面, 各地根据自身资源, 深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另一方面, 由省领导亲自带队到其他省区学习其经验, 以便进一步开发本省的旅游商品。
例如, 去年由副省长带队到贵州黔东南学习其旅游商品开发的经验, 回去后便开发出一大批旅游商品, 这种虚心求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在各景区, 丰富多彩的旅游商品绝不亚于风景名胜的吸引力, 中外游客购物欲望十分强烈, 旅游商品的收入成为云南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旅游商品的不断开发, 从事旅游商品生产、 销售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为社会就业创造了良好的途径, 甚至不少农民也纷纷加入该行业。
例如, 大理蝴蝶泉景区旅游商品销售广场上的摊主, 几乎全是农民。
“旅游脱贫”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它给广大农村人口带来真正的实惠。
4、 大力开展旅游宣传, 扩大知名度。
云南旅游业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还得力于旅游宣传的普及。
为了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变为滚滚财源, 除了加强旅游资源开发、 产品的设计组合外, 在旅游宣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早在 80 年代初期云南旅游业尚处于低弥状态,在全国的知名度也不高.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 一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运动有计划、 有步骤地开始了。
首先选择东南亚市场作为突 破口, 进行大规模宣传促销, 但却收效甚微。
于是又转变策略, 联合山水相连的贵州省以“云贵高原游”的响亮品牌再次向东南亚进军, 一举获得成功, 旅游宣传成为其致胜的法宝。
在政府主导下, 旅游主管部门、 宣传部门、 高等院校通力合作、 协调配合、 各展其能, 充分调动一切力量进一步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方位的旅游宣传, 宣传形式多样化。
如今在任何一个景点随处可见到各种印刷资料、 摄影资料、 音像资料, 这些宣传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泱泱旅游大省绚丽多姿的旅游产品, 使云南旅游业蜚声海内外, 迅速跻身全国旅游业佼佼者行列, 为同行所赞叹。
5、 科教兴旅、 重视教育。
云南旅游业的成功还在于科教兴旅战略的实施。
在 80 年代, 云南旅游业在全国尚处于滞后的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旅游教育的落后。
因此, 云南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十分注意发展旅游教育。
一方面, 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
旅游业的发展使各类旅游院校应运而生, 随着旅游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高级旅游人才日趋紧缺, 高等旅游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例如, 省里每年对云南大学旅游学院进行巨额资金的滚动投入。
另一方面, 通过体制改革, 以增强旅游教育的活力。
例如, 通过政府协调, 由省旅游局局长兼任旅游学院院长, 打破了行业界限, 使旅游教育更贴近旅游业, , 从根本上解除了行业界限对旅游教育的桎梏。
作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省旅游局, 对发展高等旅游教育极为重视, 破除门户之见, 行业戒规, 积极创造条件让旅游院校介入旅游业, 参与旅游宣传、 旅游规划、 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旅游培训等实质性工作,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师资、 设备、 资料、科研等优势, 为云南旅游业尽快摆脱低水平, 转向高质量、 科学化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四、 云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
篇四:建水制种现状
- 1 - 0378. 云南城镇发展的山坝统筹途径研究 张绍稳 【摘要】 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是云南保护坝区优质耕地、 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城镇向适建山地拓展是云南城镇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山坝差异化发展为基础的山坝统筹是具有云南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途径。
以云南省城镇体系 规划为依托, 基于云南高原坝子分布、 坝子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和坝子传统土地利用圈层模式等自 然与经济地理典型特征, 根据云南城镇发展需求与用地潜力评价, 详细阐述了 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区域规划方法、“三规合一” 的空间规划实践、 城乡 建设用地山坝指标联动的调控措施、 山地城镇空间的发展指引及山地城镇支撑体系的综合构建等云南城镇发展的差异化与统筹协调的途径。
【关键词】: 云南; 山坝统筹; 区域规划路径; “三规合一”; 城镇空间布局; 山地城镇支撑体系 前言 我国高山、 中山、 低山、 丘陵和高原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 2/3 以上, 山地是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对象, 山地城镇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云南是典型的山地省份, 随着云南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保护坝区耕地与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 为杜绝城镇建设向坝区的无序扩张, 云南省于 2011 年开始全面探索“守住(耕地) 红线、 城镇上山” 发展道路。
2011 年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相关部委专家组审查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阶段成果1, 作为全省城镇上山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前, 如何全面落实城镇上山政策, 走一条既符合国土空间开发政策, 又能实现城镇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是需要全面深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1 云南地理典型特征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 云贵高原西南部、 青藏高原东南部, 处在亚欧大陆东南部的内陆和中南半岛的北缘, 处于北纬 29° 以南的低纬度地带, 季风气候显著,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十分复杂, 形成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突出的各种自然地理单元, 地质、 地貌、气候、 水系、 土壤、 生物、 文化等具有多元的多样性特征, 盆地、 河谷、 丘陵, 低山、 中山、 - 2 - 高山相间分布, 山地占国土面积 94%,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 6%的高原坝子既是云南省城镇分布的重点区域, 也是优质耕地分布的主要区域。
1. 1 云南坝子的空间分布 云南是典型的山地省份, 地貌类型多样; 地势北高南低, 呈阶梯状下降; 地貌东西差异显著, 全省山坝相间(详图 1)。
图 1 云南地貌类型分布图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1 (未注图同) 图 2 云南省土地坡度分析图 - 3 - 全省 25%以下坡度用地为 15. 8 万平方公里, 主要集中在滇中、 滇东南、 滇西南、 滇西四个次区域(详图 2)。
高原坝子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大型坝子主要分布在滇中、 滇东和滇东南地区, 西部与西南部大型坝子较少(详表 1、 图 3)。
表 1 云南省坝区规模及对应城镇数量表 坝子规模 A(Km² ) 城镇数量(个) 比例(%) A ≥100 51 48.00 100>A≥50 42 11.43 50>A≥20 112 13.54 10>A≥1 1635 27.03 总计 1840 100.00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1 (未注表同) 图 3 云南省坝子分布图 1. 2 城镇与坝子的空间分布关系 云南省人口、 耕地、 城镇大都集中在坝子, 城镇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与坝区面积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坝子规模越大, 城镇经济水平越高(详表 2)。
城镇(坝区) 经济分布以云岭-元江为界, 东密西疏。
东部 7 个州市以全省 47%的国土面积, 集中了全省 60%以上的城镇、 2/3 的城镇和 66%的人口(详图 4)。
- 4 - 表 2 云南省不同规模坝子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一览表 坝区面积(平方公里) 分布在坝区上的小城镇镇均 GDP(万元) 人均 GDP(元) >400 35298 6507 200~400 19896 3415 100~200 11406 3180 <100 9070 2783 图 4 云南省经济极核分布图 城镇沿交通通道布局特征显著, 交通走廊联系高原坝子形成串珠状的区域城镇分布格局, 呈现典型的走廊空间发展模式2(详图 5、 图 6、 图 7) 。
图 5 云南省城镇沿交通走廊发展模式图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2 - 5 - 图 6 云南省域城镇空间分布现状图 图 7 云南省域城镇空间分布模式图 1. 3 高原坝子的土地利用圈层模式 传统城镇呈现同心圈层状, 表现为以耕地为中心(河流)、 高原湖泊、 湿地为纽带、 零星散布村庄-老城-以林地为主的半山区-山区的空间利用模式, 城镇主要向坝区方向拓展和蔓延(详图 8)。
图 8 传统坝区城镇土地利用圈层模式 - 6 - 2 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坝区用地潜力 2. 1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需求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到 2030 年全省城镇人均建设用地 100m² ,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 3446-3776km² , 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 90-110km² , 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年均缺口 40-50km² ;农村居民点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逐步降低, 农村居民户均宅基地用地规模 80-120m² , 2全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约 3500 km² 。
2. 2 坝区用地潜力评价 通过全省县级行政单元土地存量分析(详图 9), 扣除基本农田、 水网湿地及重要的生态敏感地区, 省域可利用地(未扣除坡度 15%以下的城镇建设用地) 为 31142km² , 预计 2030年新增建设用地 2242km² , 扣除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省域可利用地数量为 28900 km² 。
其中:昭通、 普洱、 临沧 3 州市平坝用地严重不足; 昆明、 玉溪、 红河、 文山、 大理、 怒江 6 州市整体用地充足, 但部分城镇平坝用地不足; 其余州市用地基本满足 2030 年人口增长的需求。
图 9 云南省土地存量分级图 - 7 - 3 山坝统筹的区域规划途径 3. 1 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区域规划路径 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区域规划路径(详图 10), 实质就是以落实政策为导向、 以特色内容为主线进行的模型演绎与逻辑梳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是在复杂因素构成的动态事物发展进程中, 剖析多元主导因子的发展轨迹和组合结构、 在多维空间下有机更新和校核、 并在多层次的编制体系下进行分类指导的研究方法3。
3. 1 . 1 多元——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要素构成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区域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其研究对象既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完整主体, 同时也是一个多元要素组合而成的复合载体。
塑造区域特色、引领区域动力的不是单一城镇, 而是关系更复杂、 显著不协调的城镇组合在其中发挥作用。多元是充分认识城镇是区域构成的要素, 对各城镇发展轨迹、 城镇发展关联、 各城镇组合关系及结构形态进行系统分析, 进而全面把握区域要素及区域内环境的发展组合机理。
3. 1 . 2 多维——因时、 因事、 因地、 因人、 因城的规划维度 在不同时期、 不同事件、 不同地点、 不同人群、 不同城镇中的区域发展要素差异显著,通过多维的时序归类法、特征归类法, 进而在空间领域把握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显著特征,结合预测、 演绎、 模拟等技术手段, 实时更新区域的多维发展参数, 在更大尺度和动态发展中校核区域演进机制, 从而更清晰地掌握区域发展特征机制。
3. 1 . 3 多层次——跨区域、 省域、 次区域、 州市域、 县域 区域规划的重点目标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促进要素有序发展, 最终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
因此, 对于区域内外多层次的跨区域、 省域、 次区域、 州市域、 县域规划指引就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区域规划编制过程与实施过程中层级政府事权划分的依据。
平面横向: 综合研究区位、 环境、 气候、 土地、 人口、 旅游、 文化、 民族、 生物、 矿产、能源、 灾害、 农业、 工业、 经济、 交通等城镇发展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 由此全面识别对区域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要素。
平面纵向: 以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文化强省、 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国家和省级战略为规划导向, 运用分区、 指引、 现状、 特征、 分布、 总体评价等参数系统集 - 8 - 成横向要素。
图 1 0 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区域规划路径 3. 2 “三规合一” 的空间规划途径 通过同步调整、 三图合一的方式调整“三规(城乡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林地保护规划) 合一”, 划定“三线”(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界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界线和林地保护界线)。
通过调整完善“三规”, 全省县城近期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约 1021. 25 平方公里, 其中坝区新增建设用地约占 52%、 山区新增建设用地约占 48%, 减少占用坝区耕地面积约 180平方公里。
调整“三规”、 划定“三线” 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 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3. 3 城乡建设用地山坝指标联动的调控途径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 根据区域人口和集中适建用地的关系, 将全省 129 个县 (市、区) 划分为坝区建设用地充裕型、 充分型、 满足型、 紧凑型、 紧缺型和稀缺型共六类地区,对面积 1 平方公里以上(含 1 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在 2500 米以下坝区涉及的县(市、 区)、镇(乡) 人民政府驻地实施山坝建设用地分区分类管理, 引导城镇向适建山地发展(详表 3、图 11)。
- 9 - 表 3 县(市、 区) 坝区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山地利用比例调控表 控制类型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上限 县(市、 区) 新增建设用地山地占比 充裕型 110m² /人 澄江县等 26 个县(市、 区) 鼓励 充分型 105m² /人 建水县等 8 个县(市、 区) 20% 满足型 100m² /人 蒙自市等 15 个县(市、 区) 40% 紧凑型 95m² /人 芒 市等 26 个县(市、 区) 60% 紧缺型 90m² /人 寻甸县等 37 个县(市、 区) 80% 稀缺型 85m² /人 盐津县等 17 个县(市、 区) 100% 图 1 1 城镇在坝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山地利用比例调控图 3. 4 山地城镇空间的布局引导 3. 4. 1 山坝空间发展的选择 原则上将平均坡度 15%及以上的用地划为山地, 平均坡度 15%以下的用地划为坝区用地, 统筹协调耕地、 生态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在山坝的空间布局。
城镇在 1 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坝区的建设用地选择应避开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 地震断裂带、 一级和二级保护林地, 避让地质灾害易发区、 矿产资源分布密集区和矿产采空区及塌陷区、 水源地及其周边协调保护区域, 满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 10 - 保护要求、 风景名胜区的特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要求、 湿地保护要求和河道防洪及行洪要求等。
城镇在山地的建设用地选择应避开浅山区和缓坡区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 地震断裂带、 滑坡地带、 坍塌地带、 地质灾害易发区、 受泥石流与山洪威胁的地带及冲沟、 一级和二级保护林地, 避让矿产资源分布密集区和矿产采空区与塌陷区、 水源地及其周边协调保护区域、 受特殊传染性疾病及有害辐射等影响的区域, 满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保护要求、风景名胜区的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保护要求、满足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要求、 满足山洪行洪要求。
城镇在山地的建设用地选择还应与区域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相协调; 尽可能依托现状城镇的交通系统、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条件, 降低山地城镇配套成本。
其中水源及水量满足应山地城镇生产生活需求, 并尽可能避免提升; 坡向、 风向及日照等气候条件适宜,原则上海拔不应高于 2200 米; 山地面积、 坡度、 坡面、 坡长等适宜建设特色山地城镇, 并留有发展余地; 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居住习惯和民风民俗, 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3. 4. 2 山地城镇空间布局原则 山地城镇空间布局应遵循安全、 保护、 系统、 经济、 多样性和发展的原则。
应从用地选择、 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交通组织、 市政设施布置、 综合防灾、生态保护、 防灾机制等方面将安全原则贯穿山地城镇规划建设全过程。
应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规划建设环境友好、 资源节约的山地城镇。
应全面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社会、 经济、 自然和生态环境因素, 以系统的思想统筹影响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从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 节约能源、 节约投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和环境成本等方面, 控制山地城镇建设成本。
应根据多样性的文化、 地理及环境, 规划建设多民族聚居文化、 不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各具风貌特色的山地城镇人文景观文化。
应统筹考虑城镇的当前建设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 以动态的、 发展的观点预留城镇发展空间。
3. 4. 3 山地城镇空间布局要点 山地城镇空间布局的要点如下: (1) 合理确定山地城镇产业结构、 人口规模。
对未来 5 至 10 年全省工业化、 城镇化发 - 11 - 展进行全面、 客观的分析, 运用现代山地城镇建设理念, 对全省山地城镇人口、 产业承载能力进行预测, 为适度超前布局山地城镇建设奠定基础。
(2) 合理布局省域山地城镇发展体系。
重点建设滇中城市集聚区、 沿边开放城镇带、区域城镇群和沿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的山地城镇带, 重点依托沿对内对外经济走廊的山地城...
篇五:建水制种现状
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彝语类型使用现状调查分析——以云南省彝族为例普丽春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 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 留给后人的彝文古籍浩如烟海。
彝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信息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 各民族的语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语在我国语言关系中显示其重要作用, 各民族中兼用或转用汉语的人数大幅度增长。
根据笔者对云南彝族人口较多的红河州以及与其相邻的文山州的彝语类型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 在彝族社区中使用汉语的人有所增加, 而使用彝语的人逐渐减少, 彝族兼用或提要: 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 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 留给后人的彝文古籍浩如烟海。
彝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信息的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 各民族中兼用或转用汉语的人数大幅度增长。
根据调查表明: 目前彝语使用现象主要包括使用彝语、 彝语兼汉语或彝语兼另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全部转用当地汉语三种类型。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云南彝族人口多( 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以上)、 支系多、 方言土语多, 加之云南彝族聚居或杂居情况、 人口分布数量和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语言的相互影响大小不同, 特别是受汉语影响的程度不同, 导致云南彝语的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关键词: 彝族; 彝语; 使用现状; 原因580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 彝语类型使用现状调查分析转用汉语的现象普遍存在。一、 彝语划分及特点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滇、 川、 黔、 桂四省区, 根据200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彝族共有7 7 6. 23万人q ), 在我国56个民族中居第7 位, 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 共有4 05万余人。
除了大小凉山成为大片彝族聚居区外, 其余则小聚居、 大分散, 与其他各民族共同居住。
彝族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除澜沧江以西的地区都有彝族人口分布, 而最为集中的聚居地是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区、 乌蒙山区、 滇西北小凉山一带。
其中楚雄州有663000人, 红河州有9 7 37 32人。
此外,在东南亚、 南亚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内, 也有彝族居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古老的民族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方言差异较大。
根据19 56年在我国西南地区对150个县市普查分析和比较研究, 并参考了彝族的历史来源、 支系分布、 自称和他称、 语言、 服饰以及风俗习惯等差异情况, 全国的彝语分为6大方言, 5个次方言, 4 0多个土语。
其中以云南寻甸、 禄劝和贵州威宁彝语为代表的东部方言, 涉4 0余个县市; 以路南、 弥勒为代表的东南部方言, 涉20余个县市; 以滇西巍山彝语为代表的西部方言, 涉20个县市; 以石屏彝语为代表的南部方言, 涉4 0个县市; 以大姚彝语为代表的中部方言, 涉10个县; 大小凉山及其相邻的10余县操北部方言@ 。
东部方言分滇黔、 盘县、 滇东北3个①《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 来源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W W W . sea c. g o v . co rn 。⑦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 第163页。581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 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次方言, 北部方言分北部、 南部两个次方言, 其余4 个方言都不分次方言。
云南红河州主要操南部方言、 东南部方言和东部方言。南部方言又分元金土语、 石建土语, 东南部方言分弥勒土语和华弥土语, 东部方言操寻甸土语①。
其分布情况详见下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语划分基本情况一览表方言类别土语名称分布地区称谓使用人口元金土语元阳、 金平、南部方言红河、 绿春、尼苏颇4 8万石建土语石屏、 个旧阿哲颇、 阿细弥勒土语弥勒、 泸西、颇、 撤尼颇、东南部方言35万华弥土语建水、 开远濮拉颇、 尼颇、 母基颇东部方言寻甸土语弥勒等县葛颇、 诺苏颇6万由于彝语分布地区较为广泛, 使用人口较多, 加之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所以彝语出现了很多复杂的特点。
支系多、方言多、 土语多是彝语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方言土语较多。
与彝语支其他民族语相比, 彝语的方言土语最多, 具有一些和其他语支不同的语言特点, 如有的方言里有丰富的复辅音和清化鼻音, 语法形态活跃等。二是方言内部发展不一致, 有些支系的方言术语在某些方面发展较快, 出现了很多新特点, 而有的方言土语却发展缓慢, 仍保存着原始的特点。
如在阿哲彝语中仍有时、 体、 态、 式、 人称等语法范畴, 还有一些动词用辅音清浊交替或声调变换表达使动式的语①红河彝族辞典编纂委员会编: 《红河彝族辞典》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年, 第212页。582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 彝语类型使用现状调查分析法范畴等。三是方言内的土语复杂, 有的土语特点相近, 有的土语特点差距甚远, 有些土语在语音、 词汇和语法上出现交叉现象。
例如阿哲话既与南部方言区的尼苏话相近, 又与东南部方言区内的阿细话有相近之处。
由于彝族各支系在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 因而土语之间相互影响, 使每一个支系的语言在语音、 词汇、 语法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其他支系和另一民族语言的影响。四是彝文文献中的较古语言都分散在各个支系语言中, 有的已经消失, 有的则已经演化。
在彝语六大方言中, 有东部方言、 东南部方言、 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保留着古彝文, 西部方言和中南部方言内彝文文献较少①。二、 彝语类型使用现状彝族是云贵川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 据彝族民间传说, 在远古时期, 彝族地区不分地域、 族别、 支系、 方言, 也不分贵族和贫民, 大家平等生活在一起, 共操一种语言, 即共同交际语——“彝语” 。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进程中, 人们对自然、 社会无法科学地解释, 因而产生了对其进行探索的精神产物——原始宗教。
彝族的一些巫师为了记录宗教祭祀仪式过程和人们对天地鬼神的征服以及对鬼神的崇拜, 创制了见木画木、 见石画石等代表彝族语言的最初原始文字——古老彝文。
约在西汉时期, 彝族地区开始瓦解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逐步进人奴隶制社会。
在当时来说, 彝语既是彝族的特征之一, 又是彝族社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主要工具。
彝族的奴隶主们为了加强统治奴隶, 他们利用彝族的语言文字作为统治阶级的有力工具和手段进行专制统治。
因此, 奴隶制社会时期成了彝族①王成有: 《彝语方言比较研究》 , 成都: 四川I民族出版社, 2003年, 第1—2页。583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 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语言文字丰富和发展的主流时期, 奴隶制后期是彝族语言文字鼎盛时期①。19 50年以来,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JII康工作队、 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四工作队对全国彝语进行了全面普查, 认为各地彝族语言使用情况不尽相同。
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的彝族, 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 绝大多数人只会说彝语, 不大懂得汉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 只有大凉山边缘地带以及彝、 汉、藏等民族杂居的地方, 如: 会理、 会东、 宁南、 盐源、 盐边、 冕宁、 木理、 九龙、 泸定等县( 自治县)的彝族略懂汉语。
云南、 贵州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与居住情况有一定关系, 一般地说, 聚居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 多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 老年人、 小孩和妇女多数不懂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杂居在平坝地区的彝族,懂汉语的占多数, 其中有些人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了, 如贵州大方县黄家坝的彝族、 云南普洱城镇中的彝族等。
散居在山区和河谷地带的彝族, 都说本民族语言, 并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 少数人会说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 散居在平坝地区的彝族, 都会说本民族语言, 并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
青壮年和少年一般都会说汉语, 个别的会说其他民族语言。
总的说来, 云南、 贵州、 广西的彝族, 由于懂汉语的较多, 不同方言的人互相进行交际时, 大都使用汉语。
据初步统计, 云、 贵、 川彝族使用彝语的约有4 00多万人,略懂彝语和不懂彝语的约有100万人②。
根据最近调查情况表明,彝族使用的语言情况总体是: 彝族比较聚居的地区,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彝族村寨, 无论是在家里或在集市上他们都经常使用彝语来交流; 不同彝族支系之间和不同民族之间用汉语作共通语; 在彝族比较聚居而人口较多的城镇, 彝族干部群众之间能用彝语通话的①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 第131—132页。②陈士棘等编著: 《彝语简志》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 84 年。584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 彝语类型使用现状调查分析都常使用彝语, 懂彝语的汉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 同彝族于部群众在交心谈心时也常用彝语, 彝族中的不同支系或不懂彝语的则都使用汉语, 懂同一支系语言的首先使用支系彝语①。
。
经过50年之后, 彝族使用彝语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彝族使用彝语的人数急剧下降, 部分地区的彝语已处于消亡的状况。
从当前彝语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改革开放,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国族际语——汉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 彝语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开始受到一些制约。
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与其他民族杂居区彝族语言就会逐步消失, 会被汉语或者其他民族语取而代之。据调查, 目前全国彝语的使用大致分以下3种类型②:其一是单语型, 即主要使用彝语。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 还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南部方言大部分和东南部方言的大部分是较大的彝语使用地区。
比较典型的如云南楚雄州牟定县, 全县9 0%以上的彝族会讲本民族语言, 但主要集中在农村。
日常生活中使用彝语的占50%左右, 彝语基础比较好的地方, 许多汉族转用彝语, 如风屯乡三个行政村9 0%以上汉族日常生活中使用彝语。
金屯乡两个行政村100%的彝族会讲彝语, 潘猫乡50%的彝族使用彝语③。
此外, 还有一些彝族比较聚居的自治县, 如云南省的路南、 新平、 景东、 禄劝、 宁蒗、 巍山、 南涧、峨山, 四川省的马边、 峨边和贵州省的威宁等自治县。
还有彝族人口多, 居住又相对比较集中而又不是自治县的大多数彝族都会说彝语, 如云南省的丘北、 砚山、 云县、 凤庆和贵州省的水城、 赫章等。①王成有: 《彝语方言比较研究》 ,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3年, 第4页。⑦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 第168—169 页。⑦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 第67 页。585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论 文 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特别是有些居住在山区或边远山区的彝族还不会说汉语,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用彝语q )。
如云南路南县圭山、 弥勒县西山、 砚山县维摩、 新平县老厂、 宁蒗、 峨山、 南涧、 景东、 景谷、 巍山等县的彝族日常交际都用本民族语。
该类型的使用者约占云南彝族人口的51%多。其二是双语型, 又包括“彝兼汉” 和“彝兼民” 两种现象。
所谓“双语” 指个人或集体除了掌握和使用母语外, 还掌握和使用另一种或一种以上语言的现象。
这里所谓的“彝兼汉” 现象主要指与汉族杂居或离城较近的彝族使用彝语, 但大部分人同时兼用汉语。主要分布在路南县路美邑、 元阳县水铺龙、 昆明西山区海口办事处的上哨、 下哨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彝族既会说彝语, 又会说汉语, 他们在家庭里说彝语, 外出使用汉语, 这部分彝族人数多, 分布也较为广泛, 几乎许多县市都有。
如云南省华宁县的盘溪镇就有2万余阿哲人, 这些阿哲人有些是很早以前就从山区迁居此地的, 有的是从山区嫁到此地的, 无论早晚来到此地居住生活的, 他们都使用着阿哲彝语和汉语②。
使用“彝兼汉” 类型者约占云南彝族人口的34 %。
“彝兼民” 指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彝族使用彝语, 又兼用当地另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例如云南省彝良县19 318名彝族中会讲彝语的仅占30%, 有两千至三千的彝族兼通苗语③。
此外, 绿春县牛孔乡的彝族兼用哈尼族语言、 文山追粟乡彝族兼用当地苗族语言、 江城县彝族兼用当地傣族语言、 泸水县彝族兼用当地傈僳族语言等。
使用“彝兼民” 类型者约占云南彝族人口的2%。其三是彝语全部消失, 全部转用当地汉语。
主要是与汉族杂①王成有: 《彝语方言比较研究》 ,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3年, 第2—3页。⑦王成有: 《彝语方言比较研究》 ,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3年, 第3页。③王成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