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思路3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思路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思路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思路
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交流收集的材料, 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 自学生字, 理解新词。
3. 初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
同学们, 通过查找资料, 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 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 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发表了《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母亲》 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 等。
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 得到人们的喜爱。
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
二、 初读课文, 围绕课题质疑。
1. 板书课题:
《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 他给谁摄影? 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 他是怎么处理的? 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
2. 初读课文, 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 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 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 按照读课文, 画生字、 查字典、 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
可按要求填写表格。
表格略去。
2.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 “社” 、 “者” 是翘 3. 分析字形结构。
“摄” 左右结构, “耳” 的
“胶” 左右结构, 右边的第
“杂” 上下结构, 上边是“
“鞠” 左右结构, 左边最后要写成“ ” 。
“躬” 当“身” 字做偏旁时
“社” 左右结构, 左边是“ 4. 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 )
吩( )
社(
沾( )
纷( )
杜(
秘( )
胶( )
者(
密( )
郊( )
著(四、 理解词语:
1.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 、 “杂志社” 、 “
2. 查字词典, 联系上下文理
摆弄:
本意含有支配、 调整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
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
停当:
本意为齐备、 完毕。
翘舌音, “杂” 是平舌音,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的最后一笔是“ ” ; 第一个“又” 最后一笔是“ ”第四笔是“ ” , 不要写成“ ” 。
九” 不是“几” , 下边是“一” 加“小” 不要写成“木一笔是“ ” , 不要写成“一” ; 右里侧“米” 字最后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 字旁, 不要写成“ ” 旁。
)
侧( )
)
测( )
)
杂( )
)
染( )
胶卷” 、 “秘书” 等词语。
理解下列词语。
整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 为正式拍照作的要求做。
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 拿了张报纸,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 正。
” 。
木” 。
后一笔是“ ” 不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坐下来。
做好了。
突然:
指事先没有料到, 一眨眼事情发生了。
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 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 初读课文, 了 解内容。
想一想, 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 由于忘了带胶卷, 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
六、 作业:
生字、 词、 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 解决疑难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
2.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 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领悟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 默读课文, 提出问题。
老师做简单的板书。
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
(1. 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
2. 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
3. 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4. 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
5. 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6. 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 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 )
附板书
注:
为什么扔纸团?
在出示附板书时,
为什么同意进?
不标序号, 顺序可以
为什么听吩咐?
是乱的。
为什么跑?
为什么喊?
为什么态度不同 二、 细读课文, 释疑解难。
师: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 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 可标上序号, 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
1. 请一名同学读 1—5 自然段, 解决质疑中的第一、 二个问题。
(1)
先小组讨论, 然后班上交流。
(2)
汇报交流:
①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 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 是因为, 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 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 因此工作很忙。
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 打断他的创作灵感。
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 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 因为, 孩子们了解高尔基, 敬佩高尔基。另外, 小男孩采用“扔纸团” 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
②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
我想给您照张相, 贴在我们的墙报上。
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
我照完相, 立刻就走。
” 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
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 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 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
因此, 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 1—5 自然段。
板书:
扔纸团
放他进
2. 自由读 6—11 自然段, 解决质疑中的第三、 四、 五个问题。
(1)
三人一组讨论, 一个人说一个问题, 说的不对, 不全, 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
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 可以说可以读。
①投影出示: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 说:
“一切准备停当。
” 从“摆弄了 很久很久” 可以看出:
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 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 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 另一方面, 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
由此可见, 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
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
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 是格外珍惜的, 但是, 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 为了 孩子他舍得花时间, 即使
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 他仍然耐心地接待, 任其“摆弄” , 还对孩子“微笑” , 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板书:
摆弄
微笑
②“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 ” “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
在读“突然” 一词时, 速度要急而快, 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 等反应过来, 孩子已经哭着跑了, 眼前的一切, 就发生在一瞬间。
那么, 小男孩为什么跑了? 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 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 所以他跑出去, 跳上一辆电车, 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 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 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 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 本来可以拍照成功, 实现自己的愿望, 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 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 哭着跑了。
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
”
板书:
坐、 哭
站、 喊
(3)
练习分角色朗读, 也可加动作。
3. 读 12—15 节, 男生读高尔基, 女生读秘书。
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大家一起交流。
从 “我很忙” 可以看出, 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从 “如果是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
”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师:
联系上文, 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 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 可万事俱备, 他却忘了带胶卷, 所以他哭了, 是懊悔, 是自责。
对这一点, 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
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
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联系全文, 小组讨论:
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 并充分发挥想象。
可按下面的句式谈自己的看法。
三、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 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
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
说话的语气应该慢一些, 稳重一些。
他热爱孩子, 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
例:
“是你扔的纸团吗? ” 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
“怎么了? ” 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
“孩子, 回来!
我给你胶卷, 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 声音要加大, 读出亲切、 热烈的语气。
“请转告他, 我很忙。
不过, 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 就
一定让他进来。
” 第一句语调很读。
四、 作业:
朗读课文三遍; 练习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 思想教育:
要有意识地感受 2. 知识要点:
认识本课的 3 个 3. 能力训练: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
(2)
根据“阅读提示” 自学 4. 教学重、 难点:
领会为什么教学过程:
一. 板书《可贵的沉默》
1. 谁说说什么叫“沉默” ? 2.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说沉默可贵的呢?么情景呢? ……)
二. 自由读文, 解决疑惑。
1. 读准字音。
很平静; 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
先让学生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18
可贵的沉默 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护, 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个生字。
情地朗读课文。
学课文。
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不说话)
谁沉默? 在什么情况下沉默? 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着读, 然后分角色朗 沉默之后是一种什
2. 理解词义。
异口同声: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
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
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情绪:
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
索性:
直截了当, 干脆。
阻止:
使停止行动。
蕴藏:
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依然:
依旧。
寂然无声:
非常安静, 没有声音。
期待:
期望、 等待。
追逐:
追赶。
沉默不语:
不说话。
瞥了一下:
很快地看了一下。
郝免:
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四面八方:
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继而:
接着。
稚拙:
幼稚笨拙。
三. 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
1. 你从哪些句中读出了(或体会出)
什么, 在边上可做记录。
2. 你哪个词、 句不懂可用“~” 做上记号。
四. 小组合作学习。
五. 班上交流。
重点体会交流以下内容。
1.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 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
(“极为珍贵的东西” 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
这句话是说“我” 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
2.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
(“足足一分钟” , 表明“沉默” 的时间很长。
孩子们面对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个话题, 一下子从“十分热闹” 变得“沉默不语” , “所有的人” 都不说话了, 并且脸上流露出犯了错误的神色, 这恰恰是他们可爱的地方。
说他们可爱, 是因为他们在觉察到自己错了之后, 毫不掩饰, 坦诚地流露在他们的神色之中。
)
3. “像获得郝免一样, 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
(这句话是“我” 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
“像获得赦免一样” ,形容孩子们的错得到老师的原谅, 心情轻松了许多; “躲躲闪闪的目光” , 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 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 敢于看老师了。
)
4. “啊, 我真快活!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
(“我” 听到家长会上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 这正是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 自己的结果, 这正是为师的快乐)
六. 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提示:
朗读时, 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
开始要读出孩子们欢乐、 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 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 后悔的心情; 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 要读出欢快、 欣喜的语气。
七. 小结:
师:
我们自学、 合作学习了课文内容, 并且有语气地朗读了全文, 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课文题目叫“可贵的沉默” ?
(沉默是因为孩子们知道他们错了, 沉默是对错误的承认, 是对错误的反思。
如果错了不承认, 反而振振有词, 强词夺理, 就不是好孩子了。
另外, 沉默之后有补救错误的办法, 有改正错误的行动, 并且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 得到老师的认可。
所以这个沉默是可贵的……)
八. 谈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 你受到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 我们应该爱父母, 体谅父母的辛苦, 不仅能自己的事自己做, 还应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事情。
在他们的生日之时, 或者母亲节、 父亲节之日, 送上一句问候语, 做张贺卡、 写封信表一表心意,对于他们来讲将是一种多么大的快乐与幸福呀!
除了父母, 我们还应该爱身边所有的人, 懂得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懂得给与将比得到更快乐。
)
板书设计
19 中彩那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2. 自学生字, 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板书:
《中彩那天》
1. 假如你中彩了, 会是什么样?
(兴奋不已; 高兴地跳起来; 大专用欢呼; 逢人便讲; 想想今后怎么办? ……)
2. 看到题目, 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谁中彩了? 中彩那天的情景怎样? 中彩人高兴的程度如何? 中彩那天有什么事发生? ……)
过度:
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 听教师范读课文, 看看哪些问题书中做了回答。
二、 范读课文。
三、 自学生字, 理解词义:
3. 难确定的部首:
“...
篇二: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思路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时 一课时 备课人 章双双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重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揭题质疑,进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质疑: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3、明晰课型: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思考:读了导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1)阅读方法:看图读文(2)课文描写了……)
2、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3、师指名逐段读课文,正音。
4、初步感知: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汇报) 三、赏画读文,交流汇报。
1、引导看图。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导读提示中“看图读文,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学习,默读 2、3、4 自然段思考画面上都有些什么?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2、学生汇报。
(内容预设)
a、第二自然段。(人物丰富)
抓住 “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等词句,大声把这五百多个人物向大家做个介绍,感受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b、第三自然段。(街市热闹)
街市上有什么?什么最值得你来赞一赞?感受画家画技之高超。
c、第四自然段。(情景传神)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看,桥头到了(出示图片)
d、自己读课文,图文对照,看看课文里描写的场景,你能在图中找到吗? 给大家讲解这个生动的画面。
教师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3、教师小结:《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是画中瑰宝,不愧为:(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读懂了这么多关于这幅画的内容,真不简单。为了把刚才读懂的内容长久保存,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商量着一起完成这张资料卡。
四、整理资料,总结课堂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
画名
年代 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我佩服的地方
2、交流资料卡。
3、师小结:有了这张资料卡,我们就能用最简洁的话来向人们介绍这幅画了。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幅画呢?(引导学生简单复述课文。)
五、全景赏画、升华情感。
1、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2、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找,看看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3、总结:同学们,《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今天我们只是借助多媒体远远看了这幅画,不过,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画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希望大家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去亲眼看看这幅稀世之作,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六、作业 《清明上河图》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
拜师
老子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谦逊大度
学无止境
孔子
拜师
老子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谦逊大度
学无止境
教学反思
孔子生活的时代离孩子非常遥远,如何丰满孔子这一人物形象,我尝
试着抓住文章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体会。
一、“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一个“终于”将孔子一路上的艰辛表露,“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每个词、每个字背后似乎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或是画面,再联系“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不仅让我们读者对孔子求学的品行由衷佩服。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体会字词所蕴含的情味,提高语感,丰满人物形象。
二、“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看起来这是一个并列式的句子,但全文从头到尾很少涉及介绍到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品行,所以这句话侧重的应该是后半部分。“佩服”与“敬重”亦是两个有些相近但又有区别的词语。对有“学问”的人,我们“佩服”不一定会“敬重”;但对“有品行”的人,我们一定是即“佩服”又“敬重”。
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训练。这样的揣摩使学生领悟了言语的规律,语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课题
18、盘古开天地 课时 二课时 备课人 章双双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 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 分三个部分, 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 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 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 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 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 高大的形象, 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 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3、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重难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断,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
),变成了(
)的(
)。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四、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全文,谈感受。
二、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2.学生自由练习。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三、书写生字。
1.指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①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降”。
②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如“液”“滋”等。
2.练习书写。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4.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①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事物特点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美丽。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准备参加“故事大王”的评选活动。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教学反思 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神话故事,就是要让学生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润。
课文中有一段话:“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毛,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这一段独特的排比式的文字将神话的丰富想象尽情展现,让学生闭目想像,朗读融情,让这古代的经典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
独特的排比的句式非常适合让学生拓展想象,进行写话训练。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
课题 19、赵州桥 课时 二课时 备课人 章双双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课文主要从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等方面写了桥设计上的特点。作者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
1.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 14 个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
篇三: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思路
第五单元《解决额问题的策略》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种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习惯上这也被称为综合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时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的思考策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的思考策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
1 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
1 课时 练习十
2 课时
间隔排列
1 课时
2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 71-73 页例 1 和想想做做第 1-5 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补:根据条件提问题。
1)校园里有 4 行杨树,每行 18 棵。
2)一本 90 页的科普书,已经看了 42 页。
3)2 个鸡蛋约重 100 克。
4)一年级有 42 人,二年级有 38 人。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一、引入课题。
猜猜老师的体重,指名几人猜,都没猜对时:老师说一句话,如果你们听完了知道老师有多重就可以直接说出来,不用举手,好吗? 师:我的实际体重比你刚才猜的还重(
)千克。
师:为什么你们现在一下子就知道老师有多重了?(给了条件)
师:非常好,没有条件的时候问题往往不容易解决,有了条件后,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出示: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
3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 学习策略。
1)获取条件。
出示例 1,请学生默读题目。(出示读题目)
师:从题中你获取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分析条件。
你觉得这里哪一句话最重要?——“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桃 5 个”。
师: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想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名几人交流。用自己的话解释“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桃 5 个”。
师:通过大家对条件的分析,我们发现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条件,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意思。
3)确定解题思路。
师:那根据“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桃 5 个”这个数量关系,你打算先求什么,在求什么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说思路)
出示:我想根据(
),先算出(
),再…… 交流,板书:(
30
)--(
5
)
(
)
4)列式解答。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交流算式的时候注意检验。
结合学生的交流,完成板书:(30)——(5)
(35)——(5)
(40)——(5)
(45)——(5)
(50)
5)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都能解决小猴摘桃的问题,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背后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生 1:结果相同。
生 2:都是从第一天 30 个开始加起,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 5 个。
4 师:很好,我们都是根据“第一天摘的 30 个,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 个”这样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来算的,像这样根据条件,抓住条件,从条件想起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从条件想起(出示“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从条件想起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这个词你们听说过吗?请生说一说。
接下来我们就来用一用这个策略。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 1 题。
1)让学生看第 1)题的图,说说题意 请说说:先根据(
)和(
),求出(
)
再根据(
)和(
),求出(
)
生口答。
师总结:刚才我们现根据 5 个苹果和重 500 克这两个条件,先求出 1 个苹果的重量,在根据求出的 1 个苹果的重量和橙子比苹果重 20 克这两个条件求出了1 个橙子的重量,这样的过程就是在用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你会像这样来解决问题吗?接下来同桌一起说说这道题:
2)出示第二小题:买了 3 盒钢笔,每盒 10 支。
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 18 支。
先根据(
)和(
),求出(
)
再根据(
)和(
),求出(
)
交流:这里你是怎样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
指名交流解题思路后请生口答算式。
总结:像这样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出示阶梯)像什么呀?——楼梯。其实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像我们平时爬楼梯,从条件出发,一步一步的推想,就有可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尝试着从条件想起,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2.想想做做第 2 题 生读题后找出条件和问题,说说哪一个条件最重要,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出示一个小球,让学生演示“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师:那你们能求出第 3 次弹起多少米,第 4 次呢?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后上台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 师带着大家一起验证:是不是每次弹起高度都是它前一次下落高度的一半。
3.想想做做第 3 题 出示题目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你准备怎么做?——画图 生独立解答后上台交流。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有没有去列算式呢?那是怎么解决的?指名回答 是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根据条件来画画图,数一数,标一标。
4.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解答 上台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我去掉“花地砖比白地砖少 70 块”这个条件,也不能数,你还能求出花地砖有多少块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找到花地砖与白地砖的对应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师小结:看,原来我们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回头看一看条件,(出示:回头看),又能顺利地解决了。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 师: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好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有利的翅膀,看看,谁的这对翅膀用的最好。
2.出示第 5 题。
学生思考后口答。
教学反思:
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课上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 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 2
6 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4—75 页。
: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和其中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想起解决两部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尝试回顾反思,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7 一、引入课题 1.回忆策略 激活: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分析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2.引入课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能先求出什么问题,再联系条件想怎样求出问题的结果。(板书:条件——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主要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策略
1. 理解例题题意。
让学生独立读题,想想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画线段图,提问: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吗?先按条件在图中填一填,再看图和同桌互相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填写条件和问题的?能看图把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和大家说一说吗? 2.运用解题策略 引导:你打算怎样求出有红花多少朵,和同桌互相说说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交流并理解:可以根据绿花有 12 多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两倍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和红花比黄花多 7 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3.列式解决问题 引导:想到了先求黄花朵数再求红花朵数,那每一步怎样计算呢?自己列示解答。
交流:你的每一步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集体口答造句 追问:你觉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一步计算?是怎么想到的? 说明:这里的关键一步是先求黄花有多少朵,它是找有联系的条件想到的,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再联系条件求出问题的结果。
提问: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分析数量关系时运用了什么策略?从条件想起的
8 策略有什么好处? 指出:今天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这个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 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可以很清楚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 7 朵”,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么想、怎样算呢 ?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策略,是怎样想的?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有社么相同和不同?互相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的相同和不同了吗?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三、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 1 审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 2 读题。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指出:弄清楚条件的意思,根据条件就能知道谁最快,谁最慢,所以,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很有效的策略。
3.想想做做 3 (1)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互相讨论,说说怎么想的 这样的想法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呢? 四、策略总结
想想今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9 练习十(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6 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的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示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才条件想起说明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感受事物间的联系,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a 红葡萄有 25 箱。绿葡萄有 30 箱。
b 男生有 30 人,女生比男生少 12 人。
C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