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5篇

时间:2022-12-10 17:2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5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82018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精品范文文55篇】第四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党的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5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5篇

篇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

8 2018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精品范文 文 5 5 篇】 第四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亦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创作赋予了历史担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驱动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提升至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也成为做好今后文化工作的重要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民族的独立振兴,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纵观古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地域间的文化认同,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回首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中创造出新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地形成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释放中华文化的现代力量,激发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特色,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是要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理解及高度认同。十九大报告指出: 国家有信仰,人民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实现国家信仰和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统一,离不开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难以形成兴盛的局面,难以凝聚文化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对继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相信通过探索不同的传播路径和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底气讲好 中国故事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文化担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牢牢树立精品意识,创作更多、更有力量的作品,为提升文化自信、挖掘中华文化力量而努力。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前进方向 十九大报告表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立场,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首先,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文艺创作自古就有反映时代心声的作用。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无论是创作于古代的《离骚》、唐诗宋词、《红楼梦》《女史箴图》《步辇图》《千里江山图》,抑或是产生于二十世纪的《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愚公移山》《流民图》《转战陕北》,这些精品力作均以艺术语言的精妙叙事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评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更要强调其立足于现实文化书写的作用。现实题材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以社会的现实需求为目的,阐发当下的文艺需求,并不断总结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化艺术经验,才能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为新时代社会化主义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坚持 服务人民为中心 ,不断激发文化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是历史和现实的创造者,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艺术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真正做到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

   再次,文化艺术创作要树立精品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的新时代,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对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将 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作为文艺创作的应有品质,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侵扰;坚持对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讴歌伟大时代和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第五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 七一 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坚定 四个自信 ,而且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特别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足够的历史底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守望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文化的脉搏之所以坚定、有力,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厚积薄发。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95年来根植中华沃土,披沙拣金、革故鼎新,不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中华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扎根于文化。文化自信是全体人民能够接受的价值观 最大公约数 ,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自信来自于民族 精神基因 的最深处,是人们源自心底地对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认同和坚守,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文化自信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坚定信念和重要基础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

   坚持文化自信,要坚守传统、融通中外,更要面向未来。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放眼未来,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去创造奇迹。

   ?

篇二: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

A 建言资政| 让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激发更强内生动力文◎骆沙鸣( 新华社记者彭张青 / 摄 )闽西连城:传统文化活跃校园 。匚廿华民族讲仁爱 、 重民本 、 守I 诚信 、 崇正义 、 尚和合 、 求 大同,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是 中华民族的灵魂 , 凝聚着中华民族对 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 则 , 承载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 取向 , 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 之一,其独特的理念 、 智慧 、 气度 、 神韵 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 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 有文 化自信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 同感和践行力 。

  文化力量奠定自信的 根基,文化精神决定着民族的追求 , 文化底蕴写就文明史诗 , 文化自信有利于减少制度盲从 、 增强制度理性 , 有利于提升制度鉴别力和执行力 。在历史长河里 ,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在对话中交 流 、 碰撞 、 融合 , 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文化危机和文化独 特性的清醒 、 坚守着文化安全和文化选择性的自觉 、 倡 导创新性开放性精神 , 形成了独特文化体系 , 为解决人 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 。文化自信张扬着民族文化的血脉 , 也坚定着民族复 兴的航程 。

  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引领 , 才能更进一步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才可期可及 。一 、 民无魂不立 , 国无魂不强 。

  要让每个中国人都 对中华文化有更全面 、 更深入地了解 , 对自身文化符号 有更多的认同和自觉 。

  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 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在当 前世界巨大变革时期和全球共同应对疫情 、 恢复经济的 背景下.我们更应学习研究和挖掘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 更应以"仁"为核 , 以 “ 和 ” 为舟 , 以"信 ” 为桨 , 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 , 以海纳百川 、 不卑不亢的精神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二 、 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革命文化 、 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 ,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为实现 “ 两个 一百年 ” 奋斗目标而努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

  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 , 要求国人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避免在西方文42 冲国政协 2020-21 建言资政 V化和大众文化视阈下的文化自信弱化 , 增强对当代中国 主流文化的自信 。

  要实现大众文化 、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 国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 , 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思政教 育 , 培养文化辨别力和文化学习践行力,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自信和主流意识形态由 “ 口号 ” 切实转变为 “ 情感 ” 与 “ 行动 ” 。

  汲取中华文化丰厚的价值观 , 并与中华民族 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进行社会治理 、 文化素养的培养 和道德的教化 。

  我国应创建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示范城市和文化生态保护区 , 支持和引导更多彰显时 代性 、 原创性 、 先锋性和创造力的中国当代艺札三 、 为更好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 应建 立一批优秀民族文化品牌 , 完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 , “ 深 耕厚植 ” 海外华文和文化工作 。

  加大我国与海外友好城 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坚持以文促情 、 以文化人以文 建信 、 以文聚卜 。

  举办更多的中国文化年 ( 节 ) 活动 , 促进 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 。

  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特 色新型智库,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

   借助云计算使文化产品延伸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 催生 新业态 、 新创意 、 新模式 。

  加大我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主 动适应 “ 互联网 + ” 和 “ 文化 + ” 的发展趋势 , 从供给端发 力 , 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 产品优势转化为产 业优势 , 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让文化自信与文化 选择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价求 。四 、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 工程和文化产业提升丁程,坚持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支 撑,规划建设好一批国家文化公园 , 成就中华文化重要标 识 , 挖掘各地方丰厚的文化资源 。

  积极培育以国有为主 导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主体 , 引导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 有序生产 , 发挥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 影响力 、 创造力 、 竞争 力 , 充分发挥国家媒体融合的引领作用和主流媒体的带 动作用 : 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 , 将文化自信植入文化创 意和新媒体文化传播 , 注重文化创意 , 开发有中华文化内 涵的网络游戏 、 网络视频 , 积极开发中华文化传播产业链 , 打造文化创意精品 。

  通过书写汉字和普及书法夯实中华 文化的根基 , 通过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化的典籍来助力中 华文化 “ 走出去 ” ,通过 “ 全民阅读 ” 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使国人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景充满自信.让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 。五 、 人 1" 是最大的政治 ,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O 要以文 化自信凝聚人 I 、 、 引领人卜 、 为国家立心 、 为民族立魂 。

  通 过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知仮思批判等机制 , 彰显中华文 化主体性,不断完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 。

  要以文化 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 待 。

  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提供 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

  文化自信能为抗击疫情坚定必 胜信心 、 凝聚强大合力 、 注入持续动力服务 。

  在此国际共 克时艰抗击疫情之际 , 可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话语权不断 提升.做出品牌 , 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 , 对其进行梳理甄别.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古 为今用,以开放包容的气度整合借鉴其他文化 。六 、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 “ 文化符号 ” , 国人要以 文化自信为基础 ,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 、 增进互信.克服 各国之间存在的地理障碍 、 安全障碍 、 政治障碍和文化 障碍,推动 “ 一带一路 ” 倡议行稳致远 。

  构建不同价值 形态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 , 利用所在国民众习惯语言 和方式 , 讲好 “ 一带一路 ” 中国故事 , 在平等双向互动中 增进文化互信 , 达成更多的文化认同和命运共同体共 识 。

  通过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 咨询制度 。

  同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共同探索中国文 学 、 戏曲 、 电影 、 电视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摄影 、 书画 、 杂 技及民间文艺 、 手工艺等文艺表达形式创新 , 提升中国 形象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 亲和力和影响力 , 使中华文 化在与世界交流交融中增强生命力和创造力 。

  ©(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 , 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2020-21 中国政协 |43

篇三: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

097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吕琳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 漯河 462000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复兴。众所周知,文化自信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自信不仅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被写进了新党章,是承接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理论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一个国家只有文化繁荣,才能够推动国家其他事业的发展,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要始终坚定新时期的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不断地传播和发扬下去,让民族精神屹立不倒,在此基础上深度强化国民爱国意识,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 实现。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民族复兴;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上,我们的国家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原因落伍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就近代中国发展历程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近200年的中国或许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意外,这并非常情;若今后中国要回到属于她的位置也并非意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从来就不缺文化,很多时候缺的只是我们对于文化的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一、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 一 ) 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自古以来,民族性都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正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因而在各民族的文化中,文化的各种形态,从风俗、习惯、交往礼节,到哲学、道德、法律、宗教等,都各有特点。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游牧文化,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中华文化起始于农耕时代,它是一种以伦理为中心、以政治为本位的文化。中华文化思想核心是“仁爱精神”,中国推崇的是“圣人”;而西方文化崇扬的是“英雄”。崇扬英雄的文化,就意味着以战争为常态。而人类生存的理想目标就是不再战乱、世界和平,这便代表着游牧文化一定会和农耕文化相互交织。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历史,端正态度。欧洲人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领先了我们,而不是拥有比我们更优秀的文化和制度,更不是比我们人种 优秀。( 二 )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民族。中华文化是非常独特的,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无论是早期农耕还是近代革命,亦或是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样态。由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 命脉。二、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重要体现现如今中国的崛起以及民族振兴,绝对不仅仅是物质硬实力的崛起,还要有文化软实力的崛起。所以我们要搞清楚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关系,其实就是了解文明和富强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和文明,二者突出的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富强突出的则是民族的发展要具备硬实力,且不能脱离于文明和文化。文明和富强与民族复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 ) 富强并不等于文明很多历史上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未必是文明进步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有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当时的版图面积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其他的帝国能够与之匹敌。蒙古帝国在元太祖驾崩后分裂为四个帝国。蒙古帝国虽然非常强大,相当的富有,但从未被世人认可为最文明的帝国。还【作者简介】  吕琳 (1983—),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 文化建设与管理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098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有苏联帝国,冷战结束之前,苏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从现如今的角度去看,人们并不认为苏联帝国是真正文明的国家。之所以苏联会在短时间内消亡,关键在于文明程度还不够,苏联社会制度在文明进步的程度上明显低于我国。这便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富有,并不一定代表这个国家实力强劲,换言之,富强和文明不能画等号,国家综合实力并非单一地依靠富强来实现。所以,我们光是富强,并不能够实现民族复兴。( 二 ) 文明不等于富强漫漫历史长河中,不乏有很多文明程度高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文明的程度高,指的是该国社会制度相对健全,司法也十分公正,社会氛围相对和谐,并且在哲学领域、宗教领域、文学领域也都独领风骚。立足于这个角度,可以说该国文明程度可见一斑。纵观中国历史,春秋鲁国和宋朝都不是很强大。孔子生于鲁国,春秋时期各国相争,鲁国作为一个小国,备受周边国家的欺凌,但是鲁国的社会文明程度被中原各国肯定;宋朝军事能力在历史上处于弱势地位,靖康之耻就说明了一切,但是宋朝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很发达,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非常繁荣,文明进步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所以文明并不等于强大。因此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不能片面地夸大文化自信的作用。( 三 ) 文明比富强重要虽然文明不等于强大,但是文明和富强相比,显然前者更为重要。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伟大的作家,赋予国民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它的价值要高于殖民掠取的财富。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代表一个民族持久生命力的是文明,而并非 富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少数民族,满族和藏族。满人建立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强大帝国。但是今天的满族已经极大地被汉化了。藏族跟满族相比,它的攻击性远远没有满族那么强,但是藏族文化生命力与满族相比要更具韧性。这就诠释了一个民族是否拥有持久生命力并不是源于富强。尽管富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但真正的生命力并不是完全地建立于富强 之上。历史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富有和强大固然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它绝不是最根本的目标。只是富强肯定不够,还要有文明,而且文明比富强更重要。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民族复兴若是失去了文化自信,那么民族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唯有将文化自信灌输在每位国人的心中,中华民族的自信才能坚不可摧,民族振兴大业才能指日可待。( 一 ) 增进文化认同《东周列国志》当中就提到“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所以,要想建立起文化自信,就要实现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对本民族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表示认同 [1] 。就中华民族来说,我们民族的灵魂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彰显文化自信的 动力。( 二 ) 做好文化传承若想建立文化自信,关键在于要传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切忌照搬照抄,要和现实情况相融,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首先就要传承好中华精神。中华精神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体国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那种抗疫精神就突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其实就是源自于东方的这种农耕文化。而中国文化就是源自于农耕文化,思想核心就是“仁爱精神”。这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创新型发展,是一种时代精神。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也是产业。所以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政治导向,开拓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由此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做好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发展好文化产业。( 三 ) 坚持文化自主树立文化自信,还要坚持文化自主。也就是一切依靠自己,不依附于别人的文化,建立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医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重新审视。所以我们不仅不能把中医抛弃掉,更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使之能够成为与西医相抗衡的主流医疗手段。树立文化自信,还要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期间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重视起来,将其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激发全体国民的文化创造能力,之后在此基础上达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目标。 099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 四 ) 推动文化交融文化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也是文明发展的源泉。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若其文明处在一个封闭的条件下发展,难免走向衰落,甚至是消亡。我们要实现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文化交融至关重要。文化交融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化迈向全球,循序渐进地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还有利于中国文化学习、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国文明的进一步 发展 [2] 。首先,我们就应该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得以迅速提升,但是我们的国际话语权还比较有限,国际上一些舆论的制高点,到现在为止,仍然被西方所占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当中也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就成为极为现实的一个需要。文化交融就是建立国际话语权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我们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像文章开始提到的网红李子柒,她就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她把中国的文化变成了最通俗的文化产品传播了出去。参考文献[1] 李效东,李海霞.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特性[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2):42-45.[2] 谢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6-57. w三、结 语综合以上不难发现,国内对疫情中专有名词的英译在细节上仍有可提高的空间。要评价一个译本的交际效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它是否实现了应有的交际价值与传播功能 [10] 。疫情作为动态的过程实时进展,各类信息会随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对应的译文也应当不断完善修订。做好与西方话语体系的有效衔接,是提高语言传播能力需面临的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考验,我们需要全方位地综合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给术语以准确界定,为术语命名增加更多专业性保障,掌握大国外交的话语权,助力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11] 。参考文献[1] 《2020政府工作报告》[M]China.org.cn.[2] 《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篇》[M]上册https://flbook.com.cn/c/ok53WAggS0#page/1.[3] 《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篇》[M]下册https://flbook.com.cn/c/VSTnTtABSi?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page/30.[4] 何加红,徐怀静.新冠病毒的命名、翻译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2020(6):384-387.[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M]www.scio.gov.cn[6] 王佩,车云峰,林薇等.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词汇英译浅析[J].中国翻译,2020(6):112-118.[7]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abin.[8]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helter.[9] https://en.wiki.hereiszyn.com/wiki/Fangcang_Hospita.l[10] 徐玉凤.中国农耕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以李绅的《悯农二首》为例[J].上海翻译,2020(6):71-76.[11] 黄友义.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在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3-66. w(上接 046 页)

篇四: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

谈文化自信有感(一) 最近,拜读了曾仕强先生所著的《中华文化自信》一书,感触颇深,收获颇多。曾仕强先生通过该书向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所在,通过与“诸洋文化”的横向比较,来解释中华文化的合理性。从而树立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书中,曾仕强先生紧贴现实生活,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详实的举例,对中华文化进行生动剖析。

  联系此书,我想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没有文化自信是万万不行的。

  习主席就曾多次在谈话中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 年 5 月 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表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 定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培树中华文化自信需要做到: 一、文化自信需要与时俱进 《周易》强调,“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要求人们“终时乾乾,与时偕行”,做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在古代哲学和政治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儒、道、法等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它遵循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从时代的发展和其他思想理论中汲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我们今天所说的与时俱进,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总结,它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批判基础上的改造和升华。只有求新、求变、求创新,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

  二、文化自信需要开放包容 《国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也就是说,不同事物之间的碰撞、平衡才是“和”,“和”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若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则只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无可持续性。所以“和而不同”一 直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念。《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孔子主张“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是由古至今社会的稳定器,同时也是保持长治久安的密码,这些重要思想同样应该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诸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正是传统中国开放包容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文化自信需要“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的形成,主要与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有关,农耕社会讲求协作,所以以人为中心,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则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实际上这套体系直到今天,在中国人中,还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政府在实现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即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总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 具有直达人性的透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样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谈文化自信有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为此,学院在 2016 年 12 月 23 日组织各个教职工与党员参观了长沙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和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首先,我们坐车一起前往了望城区的书堂山,位于山脚下的书堂小镇,已打造成为唐风书韵风情小镇,游人流连忘返。一位书法家,一座山,一个小镇„„蓝天下的望城区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处处弥漫着让人“记得住的乡愁”,浸润着文化气息。书堂山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及其子欧阳通曾在此山读书而得名,欧阳询文化园是以“野趣、唐风、书韵”为定位,是书法艺术圣地,也是欣赏唐风书韵的风情小镇。参观欧阳询纪念馆和欧阳阁,我们仿佛嗅到了“楷圣”笔墨之香,步入书堂山,让大家心境平和。

  然后我们进一步参观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窑也 称长沙窑,唐代名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也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她见证了南国纷繁的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道路旁的“梦回大唐”瓷板文化长廊,生动地反映长沙窑历史风貌。遗址核心保护区谭家坡大窑包的南坡,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龙窑遗址,通过书记一路的讲解,我们深刻领略到了璀璨千年的长沙窑陶瓷文化。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我们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因此,这次参观欧阳询文化园以及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我们党员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文化自信有感(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学习四个自信内容心得体会吧。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个人都有人生绽放的梦想。也许,许多的梦想都败给了细细碎碎的日常。但总有一些对梦想持有恒久自信的人终会达到自己孜孜追求的彼岸世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人如是,一个民族亦如是。

   有五千年历史,在人类封建社会成为世界梦想标杆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幸地从汉唐盛世的辉煌中退下来,而且一退再退,令人扼腕。但是,一个有优秀基因传承的民族是不会就此沉沦的。95 年前,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点燃。95 年后,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照进现实。我们对此持有自信,一种对自己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一种源于历史与现实、基于理性与科学的确信和把握。

   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把握 梦想在千里之外,却始于足下。往哪个方向迈步?道路的抉择是追逐梦想的关键。从 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哪条道路才能解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被洪秀全葬送在红罗帐暖的温柔乡中。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官方自我改革随着光绪帝被囚中南海而百日夭折。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着孙中山去世也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择。历史雄辩地证明:走上这条道路后的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一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制度和形态在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又一个三十年,站起来的中国人富起来了。当前,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向把握。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肯定 19 世纪中叶的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向哪里去的思想灯塔。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建党建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太成功了,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30 年中曾一度被脱离实际地神圣化。生产关系盲目求纯,经济建设盲目求成,阶级斗争为纲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自信严重束缚着中国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历史性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要改革,指导思想必须先行。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解放到哪里去?要不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理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确信。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案确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承认, 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2015 年,中国基尼系数为 0.462,实现了“七连降”,但仍处于标志两极分化的高位。我们还有制度自信吗?一切的自信都源于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一些人常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为标准来评价我国的制度和体制。诚然,在一些具体体制上,西方的确存在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它不但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状态,而且让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不带偏见,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案确信。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更深沉的自豪 具有 5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以汉唐盛世为巅峰的古代中华文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甚至是当时的人类社会进行了势不可挡的文化浸润和文化统领,成为人类文明的旗手。迄今为止从来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曾经,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自信。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逐渐式微的危险。所幸,马克思主义来了,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中国。就像毛泽东在 1949 年曾经说的那样,从那时候起,近代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应该完结。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建国、立国、强国之后,中华文化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尽管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不够,但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里,民族复兴理应有文化复兴的内在自豪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自豪。

   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继续前进。更好地继续前进需要不忘初心。铭记不忘初心,需要秉持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成就“一个梦想”的亘古逻辑。

   谈文化自信有感(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还要通过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

   什么是文化自信?我理解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代代相传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它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方方面...

篇五: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感悟与收获

喧丕速亟些筮鲞堂瞳堂亟 至Q!竺生筮兰翅 』!坚翌堂堂旦!尘也!!!尘!世鱼里!堕望堡!!垦!!!!壁·91·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孙晓艳(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也不忘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运兴。在中西方文化融合加剧的时代,没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从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价值意义和提升路径三个方面,阐述坚定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互动关系。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9)04—0091—0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持续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富强,所以中华文化越繁荣,文化自信的程度越高,我们就会越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心1可以看出,值得我们充满自信的民族文化,其根基特别深厚,内涵极其丰富。(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世界上其他古代原生文化因各种原因大都相继夭折,而中国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31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不乏有思想巨擘的出现,他们为后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典籍和遗产。在漫长的岁月变幻中,中国传统文化一度位于世界的领先,如隋唐时期,文人名仕思想解放,文化发展繁荣,诗篇佳作能够千古流传,它不仅处于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而且文化主张深受别国之推崇和学习,也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可见,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丰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匡正社会风气,也是孕育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二)积极向上、鲜明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的首要目标,各个阶层都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阶级文化形态,其中革命文化是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它能够预示和代表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面对山河凋敝、民众流离失所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实践,探索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即以实现民族独立为目的,革命志士爱国护国,具体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勇于斗争、自立自强、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良品质。这些体现了民族特色、时代涵养的宝贵精神财富,被中华儿女接受并传承,同时又与时俱进、凝聚升华,从而丰富了我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收稿日期]2019—04—22[作者简介]孙晓艳(1995一),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万方数据 ·92’睑筮速亟些堇查堂.瞳堂拯兰Q 1 2生筮兰塑』!旦翌堂堂旦!尘也y旦!堕i!旦!!鱼!!!b翌堡堂垡!!!!壁(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际社会。是文化自信的时代引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面貌发生重大改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我们创造了贴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丰富。在短短几十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中国共产党人无畏艰险,秉承信念,不仅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形成了一种中国模式,还创造出了一系列影响海内外的中国奇迹,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能够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逐步引领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进步。”H o进入新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积极地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提升我们的精神动力,使民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以经济与科技为主的硬实力竞争,更是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竞争,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文化输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难免受到影响。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梦想一步步实现依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历史关键期,我们要想在这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取得胜利,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需要通过文化自信来使民众拧成一股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就是说,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迫切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传承与创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每一个中国人更有尊严的立足于国(二)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o要深刻认识到,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段坦途,而文化自信恰恰能够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着有利的思想武器。文化自信能够使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目标追求、塑造理想信念,确保伟大事业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前进。文化自信是顺利实现伟大梦想的加速器,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使亿万同胞更加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进行伟大斗争,共同迎接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三)文化自信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指出了实践方向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o文化自信能够为我们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指出实践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深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扎扎实实加强文化建设,搞好文化宣传工作,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始终相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中国人民的砥砺前行中将会顺利解决。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时代在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和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文化自信”作了更深一步的解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旧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万方数据 睑丕速墼些蕉查堂医堂塑呈Q 1 2生筮兰翅 』!坚翌堂堂旦巫垫!竺!趔!望型壁!!!坠望i型堡旦!!!鳇。93·个新的阶段,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需要从以下 是文化自信不应该是片面地体现在对传统的尊重与几个方面来增强文化自信心。

  继承上。传统意味着过去,同时也应当与时代同行。(一)鼓励青年大学生承担起坚守文化自信的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更替也代使命 变得越来越快,如果我们故步自封,思维与创造不能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L1刨青年兴则国兴,21世纪国际间竞争激烈,如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引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深刻思考。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各类高校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优势,在日常教学中适当的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理念等正确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各个单位可以组织青年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得到成长和发展,提升青年的文化涵养,以实现“中国梦”为人生航向,使其成长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先行者。(二)优化网络新媒体环境,发挥其弘扬中华文化的阵地作用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生活在新媒体时代,家家户户有电脑,人人手中有手机,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更新周期因此都极其迅捷,为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机会和条件。微信、QQ群、微电影成为新闻舆论传播的有力载体,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流行时尚来学习和讨论中华文化,加强交流。我们尤其应当充分发挥如微博、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这类平台的作用,扩大中华文化传播的范围,拉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另外,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发布的管理制度,强化网络舆论治理,把握好时效性、适度性、影响性,凝聚广泛的网络民意,为弘扬中华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三)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转型和创新发展古往今来,我国一直在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但紧随时代的步伐,就会使整体文化发生断裂。现在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创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例如,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因开启中国科幻片的新篇章而大热,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广受好评。因此,我们要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展现中华文化蓬勃的活力和感染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参考文献】[1][5][6儿7][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一01.[3]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一01.[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11]荣开明.“文化自信”四题[J].观察与思考,2017(8):5—15.[12]吴长金.“四个自信”的缘起、内涵、意义及实践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8.[13]赵莉.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J].人民论坛,2018(8):86.[14]李小平,吴国林.文化自信的辩证唯物论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16—23.[15]何志红.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8(14):148—150.(责任编辑:刘丽)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