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9篇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三)《血液学检验》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50122建议课时数:240学分:5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修课程:正常人体学基础、临床医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三)《血液学检验》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50122 建议课时数: 240 学 分:5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 1、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课程代码:050122 建议课时数: 240 学 分:5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 1、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以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形态、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领域和血液病、血液流变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血液学检验是用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协助阐明血液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的科学。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则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以检验技术和相关理论以及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为重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科学。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血液细胞形态学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后一部分为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监测的方法。血液学检验为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2)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血液形态学检验与血液病检验等相关知识结构,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包括通过对各类标本的收集、处理、检验、报告等学习项目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检测方法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院校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临床医院与学校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 240 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熟练制备各类血液检验标本。
会制备骨髓涂片。
能独立完成正常骨髓细胞的分类操作。
能基本识别常见骨髓片中的异常细胞形态。
会进行各类染色方法并判断结果。
能基本完成正常骨髓象检验。
能熟悉各类贫血骨髓片的检验与鉴别诊断。
能熟悉各类白血病骨髓片的检验与鉴别诊断。
能熟悉常见其他类型血液病骨髓片的检验与鉴别诊断。
会进行常见血栓与止血的各项筛选实验的操作。
会进行血凝仪的操作。
能明确血液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参考课时 活动设计及参考课时 1 造血细胞及其检验 1.现代造血理论 (2课时) 了解学习血液检验技术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造血器官和造血微环境; 了解造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造血调控。
2.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3课时) 熟悉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掌握各系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了解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3.骨髓象的检查 (2课时) 3.骨髓象的检查 (2课时) 了解骨髓采集的部位,采集的方法、注意事项; 掌握骨髓象检查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了解正常骨髓象的参考值; 会正常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的观察、辨认。
4.血细胞化学染色 (2课时) 血细胞各化学染色的概述及临床应用; 能了解各类染色的临床意义。
活动一:采集技术,细胞形态的识别 (3课时) 活动一:采集技术,细胞形态的识别 (3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或通过录象示教骨髓的采集,学生学会骨髓涂片的方法以及掌握各期细胞形态学观察。
活动二: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形态的识别 (2课时) 活动二: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形态的识别 (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各种途径的示教,使学生掌握巨核细胞各期细胞形态。并通过学生反复的实际操作,以达到较熟练的水平。
活动三:正常骨髓象红细胞形态学观察(2课时) 活动三:正常骨髓象红细胞形态学观察(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掌握正常骨髓象红细胞各期形态的判断。
活动四:正常骨髓象粒形态学观察(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基本学会正常骨髓象的粒细胞检验方法与断。活动五:正常骨髓象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形态学观察(2课时) 活动五:正常骨髓象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形态学观察(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再次讲解和各种途径的示教。对正常骨髓象各期淋巴及单核细胞观察达到较熟练的程度。
2 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 1.贫血概述 (2课时) 1.贫血概述 (2课时) 巩固红细胞相关上的基础理论; 掌握贫血的概念及其分类; 熟悉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其红细胞形态异常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2.铁代谢障碍性贫血 (2课时) 2.铁代谢障碍性贫血 (2课时) 熟悉铁代谢及其相关检测指标; 掌握缺铁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尤其是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 了解铁幼粒细胞性贫血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3.DNA合成障碍性贫血 (2课时) 3.DNA合成障碍性贫血 (2课时) 了解维生素B 12 和叶酸的代谢; 了解巨幼红细胞形成的机制; 掌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尤其是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 4.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2课时) 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掌握再障实验室检验(血、髓象)和诊断标准; 了解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血,髓象。
5.溶血性贫血 (2课时) 了解溶血性贫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 掌握各类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验的选择; 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6.红细胞膜缺陷症及其红细胞酶缺乏症 (3课时) 了解红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熟悉红细胞膜缺陷症相关疾病; 掌握红细胞膜缺陷症相关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掌握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疾病概述及其检查方法; 熟悉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及实验室特点; 了解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概念、遗传方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 活动一:贫血骨髓象检验(3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基本熟悉各类贫血骨髓象(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检验方法以及骨髓铁染色的观察。
活动二:白血病骨髓象检验(3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基本熟悉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象的检验方法与判断。
活动三:其他血液瘸骨髓象检验(3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基本熟悉各类其他血液病骨髓象(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类白血病反应、各类骨髓增生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的检验方法与判断。
活动四: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 (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基本熟悉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3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 7.珠蛋白异常 (2课时) 了解珠蛋白的结构以及珠蛋白异常的分类; 掌握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用的检测方法; 了解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8.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他贫血的鉴别诊断(2课时) 掌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用的检测方法; 熟悉增生性贫血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熟悉各类贫血的鉴别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类白,骨髓异常综合征 (2课时) 掌握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划分; 掌握类白的诊断标准、常见病因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熟悉骨髓异常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
2.急性白血病 (2课时) 掌握白血病概述:白血病分类、白血病分型、白血病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掌握常见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了解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
3.慢性白血病(2课时) 掌握常见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实验室检验; 熟悉特殊白血病的类型。
4.淋巴瘤、浆细胞病(2课时) 熟悉恶性淋巴瘤概述、分类和病理学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 掌握浆细胞病:概述、定义、分类和实验室特点; 掌握多发性骨髓瘤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区别。
5.恶组、骨髓增殖性疾病、类脂质沉积病(2课时) 了解恶性组织细胞病:定义、临床表现,异常组织细胞的类型及特征,恶组与组织细胞增多的区别; 掌握骨髓增生性疾病: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4 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诊断依据; 了解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的诊断标准。
1.止血的生理(3课时) 了解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活性物质.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了解血小扳的结构,血小板膜磷脂代谢和糖蛋白。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掌握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的机制; 熟悉纤溶系统的组成、特点及机制。
2.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检验(2课时) 掌握血管壁检验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熟悉血小板检验的项目。
3.凝血因子的检测(2课时) 掌握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掌握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熟悉共同凝血途径第三阶段的检验。
4.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检验(2课时) 掌握循环抗凝物质检验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掌握纤溶系统相关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5.常见出血性疾病疾病(2课时) 掌握出血性疾病的概述; 掌握常见止血障碍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类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6.凝血异常性疾病(3课时) 掌握凝血异常性疾病的类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掌握DIC的概念、发病机制、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掌握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鉴别诊断:筛选实验和确证实验; 了解血栓相关的知识。
活动一:凝血功能仪器法(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或通过录象示教,学会正确操作血凝仪,并明确注意事项与质量控制以及基本熟悉各方法学比较。
活动二:相关血凝检验技术(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学会正确操作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相关的主要项检验项目:APTT,并明确其实际的运用。活动三:相关血凝检验技术(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学会正确操作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相关的主要项检验项目:PT,并明确其实际的运用。活动四:相关血凝检验技术(2课时) 通过教师(专、兼职)讲解和示教,学会正确操作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相关的主要项检验项目:3P,并明确其实际的运用。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 递进式培养 血液学检验课程共 240 学时 血液学检验课程共 240 学时 理论教学 50学时 占20% 校内生产性实训 32学时 占13% 临床见习 8学时 占3% 校外顶岗实习 150学时 占62% 地点: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教材:技能操作流程指导 教师:专-兼职教师 应用“教、学、做”一体化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配备课程讲义、电子课件 推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训-见习-实习教学一贯式链状人才培养模式 使校内实训和医院见习、实习有机结合,使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贯通 地点:教学医院 功能区:门诊室、急诊室、血液科、血化室 教师:临床兼职教师专人带教 通过实训、实习的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形成血液学检验技术的职业技能 4、教学设计 4、教学设计 递进 内 容 时数 理 论 教 学 血液形态学检验 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检验及骨髓细胞化学染色 50 血液病检查 贫血、白血病及其它血液病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管检验、血小板检验、凝血系统检全、抗凝系统检验、纤溶系统检验及血液流变学 校内 生产 实训 临床 见习 技能训练 血液学技术(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血液骨髓象检查、出血试验、凝血试验及血凝仪技术、血黏度仪技术) 32 血化室 血液学技术(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血液骨髓象检查、出血试验、凝血试验及血凝仪技术、血黏度仪技术) 8 校 外 顶岗实习 血化室 会认识正常骨髓细胞形态 会进行骨髓细胞化学染色 会进行血液骨髓象检查 会出、凝血试验 会血凝仪、血黏度仪的操作 150 总 计 240 5、实施建议 5、实施建议 (1).课程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开展对临床检验项目来驱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多媒体、观看录像、个案分析、角色扮演、校内实训、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内容上树立课程的“知识与行动结构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完成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技能,获得临床检验所需的职业能力。
(2).课程突出实用性、前瞻性。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课程应以学生为本,内容要突出重点且表述清晰,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个案教学或项目教学,注意以任务引领的个案或项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学习或项目活动中,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工作内容。
(4).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实践,探索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以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索养、提高创新能力。
(5).突出过程与...
篇二: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教 案 用 纸 (一) No:1 2005 年级检验专业 课程: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 2008 年 8 月 23 日 授课形式 理论 授课时数 2 小时 授课日期 2008、9、2 中心课题 造血器官 教学目的 掌握出生后造血、骨髓造血,骨髓、脾与造血、滤血的关系 熟悉胚胎期造血 了解血液学概况 教学中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骨髓造血 难点:脾与滤血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分配 内 容 方法 时间 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起立-上课 5 分 复习旧课 教师自我介绍 导入新课 第一篇:绪论 15 分 授课要点 第二篇:造血检验 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造血器官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一)中胚叶造血 (二)肝造血 二、出生后造血器官 (一)骨髓造血 (二)淋巴造血 多 媒体 10 分 15 分 20 分 20 分 总结新课 造血器官 3 分 布置作业 (指出重点)名词: 血岛 RBC 造血岛 、造血器官 2 分 脾脏是怎样滤血的? 北 华 大 学 医 学 检 验 学 院 任课老师:高丽君 第一篇 绪论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及发展史 第一节 血液学概述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一个独立分支,以血液及造血组织为研究对象。包括 血细胞形态学新领域: 血细胞生理学 血细胞生物学 血液生化学 血液分子生物学 血液免疫学 遗传、流变学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以疾病为研究对象,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重点研究 原发血液病:白血病 再障 血友病 继发血液病:肝、肾等疾病引起血液学异常。
新动态: 利用分子标志物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和血栓前状态诊断。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anations)以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血液病为研究对象,以检验方法为手段,创建了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故三个学科均属于血液学范畴,只是侧重点、分工、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第二节 血液学发展史第二节 血液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血液记载,但系统科学研究开始于显微镜问世之后。镜下可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三种有形成分,无形成分则指血浆。
一、血细胞的认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与白细胞。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学研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染色技术不断改进,血细胞形态观察更加清晰。19 世纪中期开始了解骨髓,血细胞产生于骨髓,成熟后进入外周血。
特殊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位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一)血细胞数量检测 手工: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定量、血细胞分类。
机器:1953 年,美国库尔特发明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现已有各种半、全自动分析仪相继问世,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红细胞认识 1871—1876 年开始认识红细胞,了解到红细胞具有携氧能力,后知红细胞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根离子,与酸碱平衡有密切关系。红细胞 ABO 血型发现后,输血才安全开展。20 世纪 40 年代血库建立起来。
(三)白细胞的认识 1、粒细胞 1892—1930 年,已知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1986 年后知杀菌依赖于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嗜酸、嗜碱细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单核细胞 1910 年后其吞噬功能才有报道。当时称之为清道夫(细菌、寄生虫、较大真菌),依赖于内部溶酶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短暂存在于血液中,后进入各种组织转变为组织细胞,吞噬物质后称为吞噬细胞。
3、淋巴细胞与浆细胞 以前认为淋巴细胞为淋巴系最末一代细胞,而现在认为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裂。淋巴细胞虽形态相似,但功能却显著不同。
T—LC 杀伤、辅助、抑制诱导 B—LC 受抗原刺激形成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
二、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1842 年发现血小板 1882 年发现止血作用,后知血小板具粘附聚集功能。60 年代“瀑布学说”凝血机制,现对 PC、PS、AT—Ⅲ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成为诊断血栓前状态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关系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关系 第一节 血液学与疾病关系 (一) 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二) 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三)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 第二节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血液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一个分支,利用各种实验室技术,对血系及非血系疾病诊治研究。检验医师应除掌握血液方面各项实验外,还应具有一定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初步诊断。
第二篇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第二篇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第三章 造血基础理论第三章 造血基础理论 第一节 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hematopoitic organ)。如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
造血: 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正常人在发育不同时期造血器官不断转移。造血分为胚胎期造血和出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 (一)中胚叶造血期(人胚 2 周末—9 周) 又称卵黄囊造血期。造血细胞产生于中胚层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有的可移行到体蒂和胎盘等处。
1、血岛: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血岛是一个实心的细胞团,细胞增殖、分化出现间隙,周围细胞形成血管内皮细胞。
2、人体内的唯一的血管内造血。
3、产生巨幼型幼稚红细胞: 不能脱核 有三种 Hb:Hb Portland Hb gower Ⅰ Hb gower Ⅱ和少量 Hb F 第六周后,逐渐被肝造血代替。
(二)肝脏造血期(人胚 6 周—7 个月) 1、肝造血:由卵黄囊血岛造血干细胞迁移至肝脏所致。
造血以红细胞为主,4 个月后可形成粒细胞。
4 个月造血最旺盛。
2、脾造血:(人胚 3 个月—出生后) 接受肝造血细胞 最初产生 RBC—粒细胞---5 个月 LC、 Mo—出生后 LC、 Mo 3、胸腺造血:6 周-7 周产生 LC,后诱导分化 T-LC。
4、淋巴结造血:开始产生 RBC,4 个月后产生 LC 和浆细胞。
(三)骨髓造血期(人胚 5 个月—出生后) 骨髓腔五个月时形成,提供造血环境。从此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增加,肝脾造血功能逐渐减弱。
二、出生后造血器官 包括骨髓造血和淋巴器官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后造血主要是骨髓,其次是淋巴器官。
(一)骨髓造血 骨髓是出生后正常情况下唯一产生粒、红、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腔内充满骨髓,分红、黄骨髓。红骨髓有活跃的造血功能,黄骨髓则无。人类出生后至四岁,全身骨髓均为红骨髓。以后随年龄增长,红骨髓向心性减少,被脂肪细胞取代,称为黄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仅限于扁骨、短骨、长骨近心端。
1、红骨髓的构造 由结蒂组织、血管、神经及实质细胞组成。
血管系统 血窦 内有成熟血细胞 造血索 各阶段造血细胞按一定部位分布 2、造血细胞分布(岛状分布) ①红细胞造血岛 概念:骨髓内各阶段幼稚红细胞成群存在,其中心为 1—2 个巨噬细胞,此结构称红细胞造血岛 特点:a 岛中央 1—2 个巨噬细胞,周围同心圆排列不同发育阶段幼红细胞,内层较外层幼稚。
b 中心巨噬细胞的胞浆发出许多膜状突起,绕在幼稚红细胞表面起看护作用,称“nurse”细胞,它可供应幼稚红细胞营养、铁及储存铁,吞噬红细胞的裸核、滤血。
c 位于血窦附近,成熟后进入血窦。
②粒细胞造血岛 中心有一个巨噬细胞,远离血窦,位于造血索中央,分化到晚幼粒后,移向 血窦进入血流。
③巨核细胞 贴血窦壁,胞浆伸入窦内,血小板成熟后直接入血。
④单核细胞 散在于造血细胞之间,小动脉附近。
⑤淋巴细胞 以淋巴小结形式散在分布于造血索中。
(二)淋巴造血 1、胸腺:产生 T—LC,出生后功能终止,青春期后萎缩。
2、淋巴结:出生后负责淋巴细胞的第二次增殖,是造淋巴细胞的器官。
3、脾 结构:被膜、实质部分 实质 红髓 脾窦 脾索 白髓 脾动脉周围淋巴鞘 脾小结 边缘区 红白髓过渡区域 功能:出生后脾脏只产生淋巴细胞,也是其接触抗原后再增殖场所, 同时可对血液起储存滤过作用。
教 案 用 纸 (一) No:2 2005 年级检验专业 课程: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 2008 年 8 月 25 日 授课形式 理论 授课时数 2 小时 授课日期 2008、9、3 中心课题 造血干细胞、祖细胞 教学目的 掌握造血干细胞概念及特点,祖细胞 熟悉髓外造血、造血祖细胞、更新的造血理论。
了解骨髓间质细胞,研究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意义。
教学中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造血干细胞 难点:更新的造血理论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分配 内 容 方法 时间 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起立-上课 1 分 复习旧课 造血器官 9 分 导入新课 三、髓外造血 5 分 授课要点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祖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 (一)概念及特点 (二)更新的造血理论 二、造血祖细胞 三、骨髓间质细胞 四、研究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意义 多 媒体 15 分 15 分 20 分 20 分 总结新课 造血干细胞、祖细胞 3 分 布置作业 (指出重点)名词:造血干细胞、祖细胞、骨髓间质细胞 2 分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是什么? 更新的造血理论是什么? 北 华 大 学 医 学 检 验 学 院 任课老师:高丽君 三、髓外造血 1、概念:出生后两个月后,在某些应激状态下,骨髓以外组织或器官重新参与粒、红、巨三系细胞的产生过程。
2、特点: ①多发于婴幼儿,身体发育快,骨髓腔发育慢,代偿能力小。
②成人在恶性贫血、白血病时可能出现某一部位造血灶。
③血片上易见幼红、幼粒细胞。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祖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是指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它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因此也称全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 血液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非造血干细胞 间质干细胞 血管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 (一)概念:造血组织中的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向各系祖细胞分化的潜能,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上难以辨认的类似于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其无形态特点,只能通过细胞培养知其存在,外部形态和淋巴细胞相似。
特征:1、多数细胞处于 Go 期或静止期。
间期细胞有三种去向: 分化 进入分裂期 进入静止期 即:Go 期 2、大多数表达 CD34 和 Thy-1(CD34+ Thy-1+) . CD34 是造血干、祖细胞分选的标志。
Thy-1(CD90)比 CD34 出现更早,介导负增殖信号。
3、低表达或不表达 CD38 和 HLA-DR。
4、缺乏系特异性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二)造血理论的更新 1、内容①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多能干细胞 ②胚胎期各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是由于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通过血流依次传递种植而来的。
2、实验:脾集落形成 1961 年 a 小鼠 x 线全身照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死亡 b 小鼠 x 线照射(小部分骨髓未照射)——生存——形成脾结节——骨髓中存在血细胞祖先 c 小鼠 x 线全身照射,再将另一鼠骨髓或血液——生存——说明造血干细胞存在 以上实验说明骨髓及血液中存在血细胞祖先。在特殊情况下,此种细胞可形成脾结节,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二、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 HPC) 概念: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失去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特点:有单向和多向分化能力 分为:红、粒、单、巨核系祖细胞,其对血细胞数量起主要的放大作用。
三、骨髓间质干细胞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进一步形成的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在造血调控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MSC 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的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现有研究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心肌细胞转化,且移植于梗死心肌后与宿主细胞之间形成缝隙连接,成为有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修复心肌组织。目前临床治疗应用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包含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内的一组混合细胞群。
MSC 大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 0.001%~0.01%,在无造血细胞和分化刺激存在的情况下贴壁生长。MSC 中大约有 20%的 G0 期细胞,表明其强大的增殖能力。作为干细胞中的一种 MSC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可形成多种组织细胞。MSC 在体外经 20 次~25 次传代后,其表型和分化潜能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MSC 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对造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它具有向骨、软骨、脂肪、肌肉及肌腱等组织分化的潜能,因而利用它进行组织工程学研究有如下优势: (1)取材方便且对机体无害。间质干细胞可取自自体骨髓,简单的骨髓穿刺即可获得。
(2)由于间质干细胞取自自体,...
篇三: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ICS 13.310 A 9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共 安 全 行 业 标 准 GA 法庭科学 毛发、血液中四氢大麻酚和四氢 大麻酸检验 气相色谱-质谱法 Forensic sciences—Examination methods for tetrahydrocannabinol and tetrahydrocannabinol-9-carboxylicacid acid in hair and blood samples— GC-MS ××××-××-××发布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 布 GA/T ××××-×××× GA/T ××××—××××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毒物分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79/SC 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云峰、常靖、崔巍、刘耀、南楠、朱军、于忠山、陈华、左宁。 GA/T ××××—×××× 1 法庭科学 毛发、血液中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检验 气相色谱-质谱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法庭科学毛发、血液中四氢大麻酚(Δ 9 -THC)和四氢大麻酸(Δ 9 -THC-COOH)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定量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法庭科学毛发、血液中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他可疑样品中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A/T 122 毒物分析名词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A/T 12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原理 以空白样品和添加样品作对照,按平行操作的要求,对毛发、血液进行提取、净化、浓缩及衍生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定量,以目标物各组分衍生化产物的保留时间、质谱特征离子碎片峰和相对丰度比作为定性判断依据;以峰面积为依据,采用外标法或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5 试剂和材料 5.1 试剂 实验用水应符合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包括: a) 甲醇; b) 乙酸乙酯; c) 正己烷; d) 乙酸; e) 生理盐水; f) 乙腈; g) 0.1%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 h)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称取 4.0g 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 GA/T ××××—×××× 2 i) 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 9:1)混合溶剂; j) 衍生化试剂:五氟丙醇(PFPOH)或五氟丙酸酐(PFPA)或其他合适的酰化衍生化试剂; k) 标准溶液: 1) 1.0mg/mL 标准物质溶液:采用市售标准溶液; 2) 10.0g/mL 标准物质工作溶液:移取 1.0mg/mL 的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标准物质溶液各 0.1mL,用甲醇稀释至 10mL,混匀,配制成浓度为 10.0g/mL 的单一标准工作溶液,密封,置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有效期 1 月。实验中所用其他浓度单一标准工作溶液均由10.0µg/mL 标准物质溶液用甲醇稀释得到; 3) 1.0mg/mL 内标溶液:根据甲芬那酸内标物(或其他等效内标物)的纯度,称取适量,用甲醇配制 1.0mg/mL 甲芬那酸内标溶液,置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有效期 2 个月。或采用市售标准溶液; 4) 10.0g/mL 内标工作溶液:移取 1.0mg/mL 的甲芬那酸内标物质溶液 0.1mL,用甲醇稀释至 10mL,混匀,配制成浓度为 10.0g/mL 的内标工作溶液,密封,置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有效期 1 月。实验中所用其他浓度内标工作溶液均由 10.0g/mL 内标溶液用甲醇稀释得到。
注:特殊情况下可使用对照溶液代替标准溶液。
5.2 材料 材料包括: a) 具塞玻璃试管; b) 具盖离心管; c) 一次性注射器。
6 仪器和设备 仪器和设备包括: a) 气相色谱-质谱仪:配有电子轰击离子源(EI)及负化学离子源(NCI); b) 电子天平; c) 振荡器; d) 离心机; e) 超声波清洗器; f) 移液器; g) 浓缩器; h) 烘箱。
7 操作方法 7.1 定性分析 7.1.1 样品提取 7.1.1.1 毛发样品 7.1.1.1.1 毛发清洗 GA/T ××××—×××× 3 称取毛发检材样品约 200mg,将毛发剪成长约 2cm 碎段,置于小烧杯中,依次用甲醇 10mL、水10mL、甲醇 10mL 各振荡清洗 2min,清洗 3 次以上,自然晾干,于干净铝箔纸中密封后保存。同时,收集最后一次清洗毛发的甲醇溶液,置于浓缩器上 45℃浓缩至干,残留物按 7.1.1.1.3 进行衍生,供 GC或 GC-MS 分析,结果呈阴性证明毛发外部无污染,否则重新清洗毛发,直至最后清洗溶液呈阴性。
7.1.1.1.2 液液提取 将晾干后的毛发检材样品铰碎至 1mm~2mm 左右(或用研磨仪研碎),称取 50mg 置于玻璃试管中(若采用内标法,则再加入内标 1.0g/mL 甲芬那酸 30L,混匀),加入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 1mL,,置于烘箱中 95℃加热,至毛发样品全部溶解。冷却,将样品转移至具盖离心管中,加入乙酸 1.0mL,混匀,调 pH 值至 3.5,8000r/min 离心 10min,取上清液,加入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 9:1)混合溶剂5mL,超声 5min,8000r/min 离心 10min,提取有机相;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提取的有机相。置于浓缩器上 35℃浓缩至干,残留物按 7.1.1.1.3 进行衍生。
7.1.1.1.3 衍生化 取 7.1.1.1.3 中待衍生残留物,加入 PFPA 100L 或 PFPOH 75L,置于烘箱中 70℃衍生化 30min。冷却,在浓缩器上 35℃浓缩至干,用乙酸乙酯 50L 溶解,作为检材样品衍生液供 GC-MS 分析。
7.1.1.1.4 毛发质控样品制备 称取清洗晾干后的等量空白毛发样品两份,一份作为空白样品,一份添加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标准物质各 100ng 作为添加样品,与检材平行操作,得到空白样品衍生液和添加样品衍生液供仪器分析。
若采用内标法,可不做添加样品,空白样品(不加内标)与检材平行操作,同时做内标物质和标准物质的衍生化,供仪器分析。
7.1.1.2 血液样品 7.1.1.2.1 血液提取 移取血液检材样品 1.0mL 于具盖离心管中, (若采用内标法,则加入内标 1.0g/mL 甲芬那酸(MFA)50L,混匀),加乙腈 1mL,振荡 15min,8000r/min 离心 10min,取上清液,加 10%乙酸 0.4mL、生理盐水 2mL,混匀后调 pH 值至 3.5,8000r/min 离心 10min,取上清液,加入有机相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体积比为 9:1)5mL,振荡 5min,8000r/min 离心 10min,取有机相 4.5mL 并转移至玻璃试管中,在浓缩器上 35℃下浓缩至约 1mL,定量转移至玻璃试管中,35℃下快速浓缩至干。残留物需按 7.1.1.2.2进行衍生。
7.1.1.2.2 衍生化 在 7.1.1.2.1 的残留物中,加入 PFPA 20µL 和 PFPOH 5µL,置于烘箱中 70℃衍生化 30min,冷却,在浓缩器上 35℃浓缩至干,用乙酸乙酯 50µL 溶解,作为检材样品衍生液供 GC-MS 分析。
7.1.1.2.3 血液质控样品制备 取等量空白血液两份于具盖离心管中,一份作为空白样品,一份添加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标准物质作为添加样品(添加样品的浓度为 50ng/mL),与检材平行操作,得到空白样品衍生液和添加样品衍生液供仪器分析。
若采用内标法,可不做添加样品,空白样品(不加内标)与检材平行操作,同时做内标物质和标准物质的衍生化,供仪器分析。
GA/T ××××—×××× 4 7.1.2 仪器检测 7.1.2.1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以下为参考条件,可根据不同品牌仪器和不同样品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a) 离子源:电子轰击离子源(EI)或负化学离子源(NCI); b) 色谱柱:DB-5MS 毛细色谱柱(30m×0.25mm×0.25m)或等效色谱柱; 注:DB-5MS 为 Agilent 公司产品的商品名称,给出这一信息是为了方便本标准的使用者,并不是表示对该产品的认可。如果其他等效产品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可使用这些等效产品。
c) 色谱柱温程:80℃保持 2min,以 30℃/min 速率升温至 280℃,保持 16.5min; d) 进样口温度:280℃; e) 传输线温度:250℃; f) 离子源温度:230℃; g) 载气:高纯氦; h) 柱流量:1mL/min; i) 进样方式:分流进样,分流比为 5:1; j) 扫描方式:全扫描(SCAN),质谱扫描范围 40amu~700amu;或选择离子监测(SIM); k) 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五氟丙酸酐衍生物的质谱特征离子碎片峰:见表 1 及表 2。
表 1 电子轰击离子源(EI)检测特征峰值表 目标物 特征峰 1 特征峰 2 特征峰 3 四氢大麻酚五氟丙酸酐衍生物 m/z 73 m/z 377* m/z 460 四氢大麻酸五氟丙酸酐衍生物 m/z 129 m/z 459* m/z 622 甲芬那酸五氟丙酸酐衍生物 m/z 194 m/z 398* m/z 519 注:*为定量离子。
表 2 负化学离子源(NCI)检测特征峰值表 (未标定量离子) 目标物 特征峰 特征峰 四氢大麻酸五氟丙酸酐衍生物 m/z 602 m/z 622 甲芬那酸五氟丙酸酐衍生物 m/z 479 m/z 519 7.1.2.2 进样 分别吸取检材、空白和添加样品衍生液及标准工作溶液衍生液,按 7.1.2.1 的分析条件进样分析。
7.2 定量分析 7.2.1 样品提取 7.2.1.1 毛发样品 毛发检材样品按 7.1.1.1.1 进行清洗晾干后,称取 50mg 两份(若采用内标法,则加入内标甲芬那酸 GA/T ××××—×××× 5 30ng,混匀),按 7.1.1.1.2~7.1.1.1.4 操作。
同时称取清洗晾干后的等量空白毛发样品三份,其中两份分别添加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标准物质作为添加样品(添加样品中目标物含量应为检材样品中目标物含量的(100±30)%,若采用内标法,则添加样品中还需加入内标甲芬那酸 30ng),另一份作为空白样品,与检材样品平行操作,得到空白样品衍生液和添加样品衍生液供仪器分析。
7.2.1.2 血液样品制备 移取血液检材样品 1.0mL 两份(若采用内标法,则加入内标甲芬那酸 100ng,混匀),按 7.1.1.2 操作。
同时移取等量空白血液三份,其中两份分别添加四氢大麻酚和四氢大麻酸标准物质作为添加样品(添加样品中目标物含量应为检材样品中目标物含量的(100±30)%,若采用内标法,则添加样品中还需加入内标甲芬那酸 100ng),另一份作为空白样品,与检材样品平行操作,得到空白样品衍生液和添加样品衍生液供仪器分析。
7.2.2 仪器检测 7.2.2.1 仪器条件 按 7.1.2.1 规定的条件分析。
7.2.2.2 进样 分别吸取检材、空白和添加样品衍生液及标准工作溶液衍生液,按 7.1.2.1 分析条件每个样品进样分析 2~3 次。若要报告测量不确定度,每个样品分析次数应不少于 6 次。
7.2.3 计算 7.2.3.1 计算含量 7.2.3.1.1 外标-单点法 记录各样品衍生液平行进样 2~3 次的目标物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值,按公式(1)计算含量: 样 样 添添 添 样V M AV M AW = ....................................................................... (1) 式中: W-检材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单位为纳克每毫克(ng/mg)或纳克每毫升(ng/mL); A 样 -检材样品衍生液中目标物峰面积平均值; M 添 -添加样品中标准物添加量,单位为纳克(ng); V 样 -检材样品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A 添 -添加样品衍生液中目标物峰面积平均值; M 样 -检材样品的取样量,单位为毫克(mg)或毫升(mL); V 添 -添加样品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7.2.3.1.2 内标-单点法 记录各样品衍生液平行进样 2~3 次的目标物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值,按公式(2)计算校正因子,按 GA/T ××××—×××× 6 公式(3)计算含量: M AfM A=标 内内 标 .............................................................................. (2) 式中: f —校正因子; M 标 —添加样品中目标物添加量,单位为纳克(ng); A 内 —添加样品中内标物添加峰面积平均值; M 内 —添加样品中内标物添加量,单位为纳克(ng); A 标 —添加样品中目标物添加峰面积平均值。
样 样 添添 添 样V M AV M A fW = ..................................................................... (3) 式中: W-检材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单位为纳克每毫克(ng/mg)或纳克每毫升(ng/mL); f—校正因子; A 样 -检材样品衍生液中目标物平均峰面积; A 添 -添加样品衍生液中目标物平均峰面积; M 添 -添加样品中目标物添加量,单位为纳克(ng); M 样 -检材样品的取样量,单位为纳克每毫克(ng/mg)或纳克每毫升(ng/mL); V 添 -添加样品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样 -检材样品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7.2.2.3.2 计算相对相差 记录两份平行操作的检材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按公式(4)计算相对相差: % 1002 1−=XX XRD ................................................................... (4) 式中: RD- 相对相差,用百分比(%)表示; X 1 、 X 2 - 两个检材样品平行定量测定的含量数值; X - 两个检材样品平行定量测定含量的平均值。
8 结果评价 8.1 定性结果评价 8.1.1 阳性结果评价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样品测定时,检材样品中目标物的色谱峰保留时间与标准溶液一致(相对误差在±1%之内),且在扣除背景后的检材样品质谱图中,目标物的质谱特征离子与标准溶液一致,特征离子丰度比与浓度接近的标准溶液相比,相对偏差不超过表 3 规定的范围,空白样品无干扰,则可判断检材 GA/T ××××—×××× 7 样品中检出目标物。
表 3 特征离子丰度比的最大允许相对偏差范围 特征离子丰度比 >50% >20%~50% >10%~20% ≤10% 最大允许相对偏差 ±10% ±15% ±20% ±50% 8.1.2 阴性结果评价 检材样品未出现与目标物标准溶液一致的色谱峰,且添加样品中出现与目标物标准溶液一致的色谱峰,空白样品无干扰,则可判断检材样品中未检出目标物。
8.2 定量结果评价 如果目标物含量的RD≤20%,定量数据可靠,其含量按两份检材的平均值计算。如果检材样品中目标物含量的RD>20%,定量数据不可靠,应按7.2重新提取检验。
本方法的相关实验数据及谱图参加附录A和附录B。
GA/T ××××—×××× 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相关实验数据 A.1 毛发样品相关线性范...
篇四: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血液学检验 名词解释 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 :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 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 微量残留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 : 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 : 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 : 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 : 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 尿 s Rous 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 Auer 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 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 (1) 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2) 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具体特征如下:①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②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比例增高。
外周血涂片检验重要性 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不同 2.骨髓象不同而血象相似 3.骨随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 4.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 5.血象中细胞较骨髓中细胞成熟 6.血涂片检查可用于核准血液分析仪的检查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 B FAB 分型 M0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分化型。
M1 急性髓系白血病为成熟型。
M2 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 原始单核细胞型 M5b 单核细胞型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活检意义(论述题,全部写) 骨髓活检的组织切片、印片与骨髓涂片检查是相辅相成的,各方法间彼此互补,才能更好地反映骨髓病变。骨髓活检的临床意义在于: 1.可较全面而准确地了解骨小梁与造血组织、脂肪细胞或纤维组织所占的容积或比例,进而按造血组织容积准确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了解粒/红比值及骨髓内铁储存情况,对于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有明确诊断价值;对于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骨髓移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可发现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不易发现的病理变化,当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极度低下、纤维组织增多及骨质增生导致的“干抽”或骨髓稀释时活检显得格外重要,如低增生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骨髓坏死、恶性肿瘤累及骨髓等。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骨髓活检比涂片能更早、更全面地发现骨髓早期的病理改变,对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确诊和判定预后的价值,对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等诊断的阳性率比骨髓涂片高。
4.骨髓活检可协助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5.骨髓活检在血液肿瘤诊断中起辅助作用,一般不居主导地位,结合骨髓涂片检查结果才具有诊断价值,同时结合免疫标记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骨髓“干抽”患者。
溶血性贫血的指标(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存在)(论述题多一点) 依据病史及贫血的临床表现,如实验室检查有贫血、黄疸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的证据,可考虑溶血性贫血的可能。存在溶血性贫血的主要证据有:①红细胞破坏过度的表现: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原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等。②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表现: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点彩、嗜多色性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可见卡波环和 Howell-jolly 小体,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下降或倒置。
铁染色的诊断意义(简答题) 1.缺铁性贫血患者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明显减少甚至为 0。如铁剂治疗有效,则其细胞内铁、外铁增多。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依据。
2.铁粒幼细胞贫血细胞内铁、外铁均明显增多,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明显增多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 1.存在 M 蛋白(血或尿)2.骨髓涂片中出现骨髓瘤细胞,或浆细胞瘤 3..相关器官功能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 无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 M 蛋白水平达到骨髓瘤诊断标准(>30g/L)和(或)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10%,无相关器官功能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无骨髓瘤相关的症状 骨髓象检验注意事项(论述题,多一点) (1)骨髓细胞形态变化多样,不同患者、不同细胞系统、不同阶段,其细胞形态均有所不 同,即使同一系统同一阶段的细胞,也有其个体差异,所以不能单凭一两个细胞特点轻易做 出判断,应全面观察细胞形态,综合分析判断,特别应与周围细胞进行比较以帮助识别。
(2)同一患者的骨髓涂片,因技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涂片制备、染色、观察部位| 等),其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也常有较大差异,要注意全面观察。
(3)血细胞的分化、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阶段细胞系人为划分,细胞发育过程中 还可能出现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使细胞的某些特征具有相似性和重叠性,如遇到介于两 阶段之间的细胞通常将其归入下一发育阶段。
(4)对介于两个系统之间难以识别的细胞,一般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系列中,如中幼红细胞和浆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应分别 归入中幼红细胞和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时,应归入该白血病细胞中。
(5)各系统的原始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有时形态非常相似,难以鉴别,通常需注 意涂片中其分化发育的下游细胞,并结合外周血中细胞形态特征和细胞化学染色来鉴别。
有条件者可结合血细胞免疫标记等其他实验室检查。
(6)对难以鉴别的细胞,可划为分类不明细胞,建议动态观察。
判断改错,选择题 出生后造血器官 出生后人体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到淋巴造血。骨髓是出生后正常状况下唯一产生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的场所,同时也能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从胚胎后期到出生后乃至终身骨髓成为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而其他的造血器官胸腺,脾,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成为终生生成淋巴细胞的器官。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她是所有血细胞最原始的起源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
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一般规律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黏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块收缩等功能对于血小板的止血作用十分重要,其中血小板黏附和释放处于中心环节,血小板活化后,膜磷脂 PF3 从血小板膜内侧翻转到膜的外侧,为凝血复合物的形成提供了磷脂催化表面,从而发挥了促凝作用。
蛋白 C 系统作用 1 灭活 FVa 和 FⅧa 抑制凝血 2 限制 FXa 与血小板结合 3 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 4 增加 AT 与凝血酶结合 细胞内颗粒形成 Ⅱ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非特异性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 S 颗粒),颗粒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根据特异性颗粒不同,中幼粒细胞开始分为中性粒细地、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myelocyte)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主要根据 细胞核凹陷程度来划分阶段 原始粒细胞 细胞 10-20um,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居中或偏位,核仁 2-5 个染色质细颗粒状细胞质较少蓝色 原始红细胞 细胞 15-25um,圆形常有瘤状凸起,细胞核居中,核仁 1-3 个,染色质粗颗粒状,细胞质较多,深蓝色 骨髓穿刺的绝对禁忌证极少,遇到下列情况应注意: (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骨髓穿刺。疾病诊断必须时,可以行骨髓穿刺,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 5~10 分, 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骨髓穿刺诊断 肯定性诊断 骨髓呈特异性化,同时有典型临床表现,如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提示性诊断 骨髓有较特异性改变,但特异性不强,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亚型等,可建议做相应检查 符合性诊断 骨髓呈非特异性改变,但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可解释临床表现。如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同时可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铁染色 细胞外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中,反映体内铁的贮存情况,细胞外铁主要存在于中晚幼红细胞,红细胞中,反映体内铁的利用情况 冷凝集素患者抗体几乎均为 IGM 但也有 IGA 或 IGA 增高 血小板第 3 因子(PF3 )由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形成,为凝血因子 (FVa 和 FXa)提供催化表面,加速凝血活酶生成。当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不能形成 PF3,此时凝血时间延长。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提示有慢性血管内溶血,尿中有铁排出,临床上常见于 PNH,阳性可持续数周。但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但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脱落,或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本试验可呈阴性。
一般染色方法 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MPO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染色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各阶段均阳性,随着组胞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衰老的粒细胞阳性程度减弱 【临床意义】MPO 染色是临床上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类型首选的、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FAB 分型规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MPO 的阻性率<3%。
酯酶染色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呈阳性,自早幼粒 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但酶活性并不随着细胞的成熟而增强。
PAS 染色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各阶段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成熟而逐渐增强,阳性反应呈弥散样、细颗粒状;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颗粒之间的细胞质不着色。
NAP 积分 1.NAP 积分增加 见于细菌性感染(包括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骨髓增殖性肿瘤(如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转移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雄激素治疗后、妊娠等。
2.NAP 积分下降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图 3-30)。
PT 延长 先天性 FⅡ,FV、FⅦ、FX 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 K 缺受;③原发性纤溶方进、DIC 等:③血液中在在抗凝物质或口服抗凝剂等 APTT , 延长,, ①FⅧ、FIX 水平降低的血友病 A、B 和 FⅩⅠ缺乏症,部分血管性血友病:2.FI、FⅠⅠ,FV、FX 产重缺乏,如严重肝脏疾病、维生素 K 缺乏症等;3,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4 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 5,,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如抗 FⅧ或 FIX 抗体,狼疮抗凝物等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骨髓呈增生性贫血骨髓象特点,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减低。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增生的红系细胞以中、晚幼红为主,其胞体较正常小。
恶性贫血 原因不明的胃黏膜萎缩导致内因子分泌障碍的贫血,在我国极为罕见(北欧多见)。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和肝脾大。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通常将再生障碍性贫面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SAA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多数患者有发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NSAA 起病、进展较缓慢,病情较 SAA 轻。贫血多为慢性过程,出血和感染...
篇五: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第十章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 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 . 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 分型: 10. FAB 分型: 11. Ph 染色体 12. 全髓白血病 13.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 尿本-周蛋白 15. 类白血病反应 16. R-S 细胞 17.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 M 蛋白 19、 重链病 20、 类脂质沉积病 21、 血清β 2-微球蛋白 三、 问答题 1. FAB 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 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 年天津会议) 是什么? 3.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 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 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 M3 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 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 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 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 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 名词解释 1. 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 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 分化成熟障碍、 调亡减少, 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 并进入外周血中。
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 发烧、 出血及浸润。
2. 指起病急、 病程短, 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 6 个月 的白血病, 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 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 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 型+Ⅱ 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 细胞) >5%且<20%, 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 ②骨髓原粒细胞Ⅰ 型+Ⅱ 型 (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 >20%; 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 原粒细胞Ⅰ 型+Ⅱ 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 >5%~≤20%或临床、 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 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 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 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 个) 的状态。
6. 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 从形态上似柴捆, 呈束状交叉排列, 因而得名, 柴捆细胞主要见于 M3。
7. 指不包括淋巴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的有核细胞计数 8.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在 15×109/L 以下, 细胞分类时白血病细胞有(但比例常较低) 或无, 故又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
9. 是指采用细胞形态学(M)、 细胞免疫学(I)、 细胞遗传学(C) 和分子生物学(M) 相结合, 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白血病分型方法。
10. 是 1976 年由法国(F)、 美国(A)、 英国(B) 三国的七位血液学专家组成 FAB 协助组提出一种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 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前者分为 ALL1 、 ALL2 、 ALL3, 后者分为M1~M6。
11、 Ph 染色体是 CML 的特征性标志。
绝大多数为典型的 t(9; 22)(q34; q11) 易位, 染色体易位使 9q34 上的 C-ABL癌基因易位到 22q11 上的 BCR 区, 形成 BCR/ABL 融合基因。
12、 全髓白血病(Panmyelosis) 是一种以骨髓红、 白、 巨核细胞三系同时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亦有称为红白巨血症。
13.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是由于在 DNA 合成期细胞组分减少、 死亡细胞组分增加, 而祖细胞和早期细胞的增生正常甚至增加, 致使骨髓增生亢进, 但不能积累相应数量的成熟细胞。
14、 在多发性骨髓瘤中, 15%~20%患者的骨髓瘤细胞不合成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只合成单克隆自 由轻链, 使其含量增加, 在疾病初期, 血清中的这些自由轻链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 而在肾小管中自由轻链被分解代谢, 因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 轻链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 尿液中可出现自 由轻链, 称为本周蛋白。
15、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简称为类白反应。
典型血象表现为白细胞数显著增高, 可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 有时可以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类似白血病。
16、 HL 病变中真正的肿瘤细胞是 R-S 细胞及其变异性。
典型的 R-S 细胞为一直径 15~45μ m 的巨细胞, 胞浆较丰富,嗜双染性, 形态双核, 互相相似如同“镜影状” , 如一对鹰眼, 核圆形, 染色质稀少, 最突出者为各个核均有一个大而红染的包涵体样核仁, 其边界清晰, 其周围有空晕围绕, 有时可见核仁两端为平头形。
17、 反应曾称为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后来发现除病毒细菌感染外, 其他疾病也可并发噬血细胞增多, 又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
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 包括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利什曼原虫、 立克次体等。
也可见于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18、 多发性骨髓瘤常为单株浆细胞的前体细胞恶性增生, 血清中出现此株单克隆浆细胞分泌的大量结构均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亚单位, 临床上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 蛋白) 。
异常蛋白质电泳后会形成异常浓集带, 位于γ 区内,但也可位于β 或α 2 区内, 而其它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呈现窄底的高峰。
19、 重链病是恶性浆细胞病的一种, 其特征是产生球蛋白的 B 细胞及浆细胞恶性增生伴有单克隆不完整(仅有重链而无轻链) 免疫球蛋白合成与分泌。
根据其结构的不同, 重链分为五种: γ 、 α 、 μ 、 δ 和ε , 分属 IgG、 IgA. IgM、IgD 和 IgE 免疫球蛋白的重链。
但到目前为止仅发现前四种重链病。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推测与遗传因素及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
20、 是一组遗传性类脂代谢紊乱性疾病, 其发病是由于溶酶体中参与类脂代谢的酶不同程度缺乏引起导致鞘脂类不能分解, 各种神经酰胺衍生物沉积于肝、 脾、 淋巴结、 骨髓及中枢神经等全身各组织而引起各种疾病, 大多有肝脾肿大、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视网膜病变。
21、 β 2-微球蛋白是一种和 HLA 相关的细胞膜蛋白,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β 2-MG 呈非结合性, 浓度约为 2mg/ L。在骨髓瘤、 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时, 血清水平可升高, 可作为反映肿瘤负荷的一个指标。
三、 问答题 1. FAB 根据原淋巴细胞形态特点, 将 ALL 分型三个亚型即: ALL1、 ALL2 ALL3, 其特点详见下表: 细胞学特征 ALL1 ALL2 ALL3 细胞大小 小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 大细胞为主, 大小不一 大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 核染色质 较粗, 结构较一致 较疏松, 结构不一致 细点状, 结构一致 核形 规则, 偶有凹陷、 折叠 不规则, 常见凹陷、 折叠 较规则 核仁 小而不清, 少或不见 清楚, 1 或多个 明显, 1 或多个, 泡沫状 胞质量 少 不一定, 常较多 较多 胞质嗜碱性 轻或中度 不一定, 有些较深蓝 深蓝色 胞质空泡 不定 不定 常明显, 呈蜂窝状 2.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骨髓中原粒细胞≥0. 90(NEC), 早幼粒细胞很少, 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不见或罕见。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a 骨髓中原粒细胞≥0. 30~0. <90(NEC), 早幼粒细胞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0. 10, 单核细胞<0. 20。
M2b 骨髓中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0. 30, 此类细胞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其胞核常有核仁。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以颗粒异常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0. 30 (NEC) , 原粒细胞及中幼粒以下细胞各阶段较少。
M3a(粗颗粒型) 胞浆中充满粗大颗粒, 且密集融合分布, 颗粒也可覆盖在核上。
M3b(细颗粒型) 胞浆中颗粒细小而密集。
M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M4a 骨髓中以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原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0. 20(NEC)。
M4b 骨髓中以原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0. 20(NEC)。
M4c 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细胞系统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统特征, 此类细胞>0. 30(NEC)。
M4Eo 除上述特点外,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占 0. 05~0. 30(NEC), 其嗜酸颗粒粗大而圆, 还有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骨髓中原单核细胞≥0. 80(NEC)。
M5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骨髓中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0. 30(NEC), 其中原单核细胞<0. 80。
M6 ( 红白血病) 骨髓中红细胞系统>0. 50, 且有形态异常, 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 >0. 30(NEC);若血液涂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 >0. 05, 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 >0. 20(NEC)。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 细胞; 骨髓中原巨核细胞≥0. 30; 原巨核细胞有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 骨髓细胞少, 往往干抽, 活检有原巨核细胞增多, 网状纤维增加。
3.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①骨髓象 原粒细胞Ⅰ 型+Ⅱ 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 ≤5%, 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
M2b 型: 原粒细胞Ⅰ 型+Ⅱ 型≤5%, 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
M3 型: 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
M4 型: 原粒细胞Ⅰ 、 Ⅱ 型+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细胞≤5%。
M5 型: 原单核细胞Ⅰ 、 Ⅱ 型+幼单核细胞≤5%。
M6 型: 原粒细胞Ⅰ 、 Ⅱ 型≤5%, 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比例基本正常。
M7 型: 粒细胞、 红细胞二系比例正常, 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基本消失。
②血象: Hb≥100g/L、 女≥90 g/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 5×109/L, 分类无白血病细胞; PL≥100×109/L。
③临床: 无贫血、 出血、 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表现。
4. 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我们把用于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常用单克隆抗体分为一线和二线 , 详见下表 细胞系列 一线单抗 二线单抗 髓细胞 CD13、 CD117、 MPO CD33、 CD14、 CD15、 CD11、 CD61、 CD41、 CD42、 血型糖蛋白 A T 淋巴系 CD2、 CyCD3、 CD7 CD1、 CD4、 CD5、 CD8 B 淋巴系 CD10 、 CD19 、 CyCD22 、CyD79a CD20、 CD24、 Cyμ 、 SmIg 5. ①血象: 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血涂片中, 大多数患者可见异常早幼粒细胞, 柴捆细胞常较易见。
②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粒系极度增生, 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30%(NEC), 多数患者可见柴捆细胞。根据异常早幼粒细胞中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型(M3a) 和细颗粒型(M3b)。
③细胞化学染色: POX 染色、 NAS-DCE染色、 NAS-DAE 染色均呈强阳性, NAS-DAE 染色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④免疫分型: 典型表型为 CD13+、 CD33+, 而CD34-、 HLA-DR-。
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大多数患者可检测到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即 t(15; 17) (q22;q11~12) 和 PML-RARα 融合基因。
6. 慢粒患者具下列之二者, 可考虑为加速期。
①不明原因发热、 贫血、 出血加重或骨骼痛; ②脾进行性肿大; ③非药物引起血小板降低或增高; ④原始细胞在血中和/或骨髓中>10%; ⑤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20%; ⑥骨髓纤维化; ⑦出现 Ph 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⑨CFU-GM 增殖和分化缺陷, 集簇形成增多, 集簇/集落比明显增加。
7. 根据临床表现, 将慢淋分为 A. B. C 三期。
A 期: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可有少于三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
B 期: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
C 期: 与 B 期相同外, 尚有贫血(Hb: 男性≤110g/L, 女性<100g/L, 或血小板少<100×109/L)。
8. 淋巴瘤的最后诊断必须有病理学的依据,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仅仅提供诊断线索。
由于淋巴瘤 HL 的分期对确定治疗至关重要, 因而病理学诊断后, 必须进行分期。
分期根据肿瘤累及的解剖学部位及与横膈的关系。
根据患者有无全身症状(发热达 38℃以上, 持续 3 天, 盗汗或 6 个月 内体重减轻 10%或更多) 分为 A 组和 B 组。
合理准确的分期需要在治疗前进行全面的分期检查。
在获取病理学依据的基础上要有详细的病史及全面的体格检查, 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像分析、 血沉、 血清碱性磷酸酶、 血清乳酸脱氢酶、 β 2-微球蛋白、 肝肾功能、 心电图及大小便常规检查。
影像学的检查包括胸部 X 线检查或/ 和 CT 检查, 腹部超声或/ 和 CT 扫描检查。
在治疗前后还要进行 骨髓穿刺或活检检查。
此外, 还可以进行骨 X 线检查、 核素扫描、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选择性检查。
淋巴瘤需要与其他淋巴结肿大的疾病相鉴别。
局部淋巴结肿大需要与淋巴结炎和恶性肿瘤转移鉴别。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则需要与结核病、 败血症、 结缔组织病、 坏死性淋巴结炎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相鉴别。
淋巴结外淋巴瘤需要和相应器官的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R-S 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有重要价值, 但是它也可以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结缔组织病、 其他恶性肿瘤。
因此单独看到 R-S 细胞不能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9、 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如下: (1) 骨髓中浆细胞>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 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 (2) 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 成分) : IgG>35g/ L, IgA>20/L, IgD>2. 0/L, IgE >2. 0/L, IgM>15/L, 或尿中单克隆免症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 >1. 0/2...
篇六: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第一章 绪论 一、 A 型题 1.临床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 年轻的学科, 它是化学, 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 结合, 它又被称为 A.化学 B.生物化学 C.临床化学 D.临床医学 E.化学病理学 2.临床生物化学为下列医疗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除了 A.疾病诊断 B.病情监测 C.疗效评估 D.预后判断 E.细胞形态学观察 3.临床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阐述疾病的生化基础 B.阐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C.结合临床病例的研究 D.开发临床生化检验方法与技术 E.疾病治疗方案的研究 4.首次正式提出该学科的名称和研究领域的专著是 A.Lichtuitz 出版的《临床化学》 B.Van Slyke 出版的《临床化学》 C.吴宪191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 D.刘士豪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E.以上皆不是 5.首次较系统地建立了血液中葡萄糖等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的是 A.Lichtuitz 出版的《临床化学》 B.Van Slyke 出版的《临床化学》 C.吴宪191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 D.刘士豪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E.以上皆不是 6.国内第一步临床生物化学专著是 A.Lichtuitz 出版的《临床化学》 B.Van Slyke 出版的《临床化学》 C.吴宪191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 D.刘士豪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E.以上皆不是 7.为我国培养了国内第一批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工作者的著名教授是 A.吴宪 B.刘士豪 C.Van Slyke D.Lichtuitz E.以上皆不是 8.分光光度技术发展于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中期 E.以上皆不是 9.免疫学定量技术发展于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中期 C.20世纪后期 D.20世纪中期 E.以上皆不是 10.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于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E.以上皆不是 11.开创了分子诊断学先河的科学家是 A.吴宪 B.刘士豪 C.Van Slyke D.Lichtuitz E.Yuan Wai Kan 12.PCR 等多种基因分析技术建立于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中期 C.20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E.以上皆不是 二、 X 型题 13.临床生物化学为哪些医疗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A.疾病诊断 B.病情监测 C.药物疗效 D.预后判断 E.疾病预防 14.临床化学检验技术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A.实验方法 B.应用化学 C.生物化学的理论 D.实验操作技术 E、 疾病发生机理 15.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诊断酶学 B.体内物质代谢与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C.主要器官系统的生物化学检验 D.特殊生理现象-妊娠的生物化学检验 E.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16.国际临床化学学会是 A.对人体健康时化学状态的研究 B.对人体疾患时化学状态的研究 C.供诊断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应用 D.供疗效评估和预防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应用 E.以上皆不是 17.临床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揭示有关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改变 B.阐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生化机制 C.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D.为疾病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E.为疾病预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18.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学科领域包括 A.寻找具有疾病特异性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B.建立有效地检测方法 C.在临床开展有关项目的检测 D.将检测数据转化为预防, 诊断和疗效的评价信息 E、 提供反映相应标志物改变的客观数据 19.分子诊断学进入高速发展时代是由于一下哪些技术的建立和成熟 A.PCR 技术 B.实时定量 PCR 技术 C.二维电泳 D.质谱 E.分光光度法 20.当前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发展集中在 A.分子诊断学迅速发展 B.寻找高诊断特异性和灵敏性的新生物化学标志 C.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更新完善 D.全程质量管理 E.以循证医学科学评价检测项目的诊断性能 三、 名词解释 21.循证检验医学 22.临床检验生物化学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中的诊断酶学 一、 判断题 1.在临床自动化分析仪上最常用测定 ALT 的方法是赖氏法。
2.小分子酶可通过尿液排出, 而大分子酶主要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3.细胞器中的酶比胞质中游离的酶更易释放入血。
4.酗酒可使 GGT 明显升高。
5. GGT 是肝胆疾病阳性率最高的酶。
6.心肌中含量最多的 CK 同工酶是 CK-MB。
7.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可受到维生素 C 的干扰, 产生正的测定误差。
8.酶的反应速度随着温度上升无限地增加。
9.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 而且能将糖元水解。
10. α-淀粉酶作用于α-1,2糖苷键。
11.脂肪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水解脂肪酸。
12.酶偶联法测定转氨酶, 以340nm 处吸光度的下降速率计算出酶的活性单位。
13.利用逆向反应测 LDH 是以乳酸为底物, 常用 LDH-P 表示。
14.在过量底物存在下, 酶的活力越高, 线性反应期越长。 15.血清中 GGT 主要来自肝脏, 故溶血标本的干扰不大。
16.凝血酶原和 ALT 都属于血浆固有酶。
17.胰淀粉酶属于外分泌酶。
18.酶从细胞内释出的速度与酶的相对分子量成反比。
19.半衰期长的酶在血浆中维持时间长。
20.成年人 ALP 水平比儿童期时高。
二、 单选题 21.乳酸脱氢酶的组成是 A.两种亚基组成的二聚体 C.两种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B.两种亚基组成的三聚体 D.四种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E.三种亚基组成的三聚体 22.酶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是因为 A. 向反应体系提供能量 化能 D. 降低底物能量水平 B. 降低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E. 降低产物的能量水平 C. 降低反应的活 23.下列关于酶定量测定叙述错误的是 A. 是测定酶的活性浓度 B. 是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度 D. 测定酶活性浓度时要选择好各种条件 C. 一般不直接测酶蛋白的含量 E. 任何情况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例 24. SI 制中酶活性单位为 A. U/L B. Katal C. g/L D. ml/L E. % 25.人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力最能反映下列哪种疾病的情况 B. 心肌梗死 E. 有机磷中毒 A. 进行性前列腺癌 C. 胆道阻塞 D. 胰腺炎 26. CK 同工酶由几个亚基组成 B. 3个 A. 2个 C. 4个 D. 5个 E. 6个 27.人体内哪种酶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B. GGT A. ALT C. AST D. ALP E. LD 28.何种情况下的酶促反应速度与酶量成正比 A. 最适温度 B. 最适 pH C. 酶量足够大时 D. 底物浓度足够大 E. 以上都不是 29.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测定酶活性浓度推荐温度为 B. (37±0.5)℃ E. (37±1)℃ A. (25±0.1)℃ D. (37±0.1)℃ C. (37±0.3)℃ 30.酶促反应进程曲线通常可用于确定 A. 酶反应线性范围 B. 适宜的 pH E. 底物的浓度 C. 适宜的酶量范围 D. 反应线性的时间范围 31. ACP 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 A. 红细胞 B. 肝脏 C. 血小板 D. 骨骼 E. 前列腺 32.血液中的淀粉酶是 A. α-淀粉酶 B. β-淀粉酶 C. γ-淀粉酶 D. δ-淀粉酶 E. λ-淀粉 酶 33.下列哪种酶是血浆特异酶 A. 淀粉酶 B. 凝血酶原 C. 碱性磷酸酶 D. 酸性磷酸酶 E. 脂肪 酶 34.人体含 ALT 最丰富的组织是 B. 心肌 A. 肝脏 C. 骨骼肌 D. 红细胞 E. 肾脏 35. CK-BB 主要存在于 A.脑组织 B.肝脏 C.心肌 D.骨骼肌 E. ALT 36. CK 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 B. 肾脏 A. 肝脏 C. 骨骼肌 D. 肺 E. 心脏 37.转氨酶的作用需下列哪一种维生素来作辅因子 B. 泛酸 A. 烟酸 C. 硫胺素 D. 磷酸吡哆醛 E. 四氢叶酸 38.关于同工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 B. 具有相同的空间构象 C. 分子组成不同 D. 器官分布不同 E. 理化性质不同 39.为保证酶动力学分析, 要求底物浓度必须是 A. >Km 值10倍以上 B. 与 Km 值相同 C. 等于1/2Km 值 D. <1/2Km 值 E. <1/10Km 值 40.下列酶中哪一项对慢性酒精中毒最敏感 B. AST A. ALT C. ALP D. GGT E. LD 41.在正常妊娠过程中血清酶增高最明显的是 B. ALP A. LD C. CK D. AMY E. LPS 42.门冬氨酸, α-酮戊二酸是哪种酶作用的底物 B. AST A. ALT C. ALP D. GGT E. AMY 43.根据米曼氏方程改写成双倒数方程作图, 纵轴表示 B. V C. 1/[S] A. [S] D. 1/V E. Km 44.酶活力浓度连续监测法测定对偶联酶反应的要求为 B.二级 C. A.一级 零级 D.混和级 E.反应级别和第一步反应的级别一致 45.同时测定下列哪种血清酶有助于鉴别 ALP 升高的来源 B. GGT C. ACP A. LD D. AST 乳酸脱氢酶 E. CK 46. CK-MM 有几种亚型 B. 3 A. 2 C. 4 D. 5 E. 6 47.关于淀粉酶的错误叙述是 A. 最适反应 pH6.7~7.0 B. 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E. 淀粉酶升高仅见于胰腺炎 C. 需氯离子活化 D. 不能采用 EDTA 抗凝血来检测 48. LD1同工酶的四聚体组成为 B. H1M3 A. H4 C. H2M2 D. H3M1 E. M4 49.连续监测法测定 ALT 活性浓度常用的波长是 B. 405nm A. 340nm C. 500nm D. 280nm E. 630nm 50.关于同工酶的正确叙述是 A. 催化的功能相同 D. 电泳迁移率相同 B. 催化的功能不同 E. Km 相同 C. 分子结构相同 51.在骨骼和肝脏疾病均有重要诊断价值的酶是 B. CK A. LD C. ALP D. ACP E. AMY 52.血清中 AST/ALT 参考值约为 A. 0.5 B. 1.15 C. 2 D. 3 E. 4 53. α-HBDH 测定实际反映的主要是下列那种酶的活性 B. LD2和 LD3 E. LD5和 LD1 A. LD1 D. LD4和 LD5 C. LD3和 LD4 54.常用来分析同工酶的方法是 A. 电泳法 B. 层析法 C. 沉淀法 D. 热失活分析法 E. 蛋白酶水解法 55. AST 测定的基质是 A. 丙氨酸-α酮戊二酸 D. 草酰乙酸-谷氨酸 B. 丙酮酸-谷氨酸 E. 谷胱甘肽-氨基酸 C. 门冬氨酸-α酮戊二酸 56.下列哪种疾病血中 ALP 升高最明显 B. 软骨症 A. 佝偻病 C. 肢端肥大症 D. 变形性骨炎 E. 慢性 肾衰 57.下列指标中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酶是 B. LD A. AST C. GGT D. CK E. ACP 58.有机磷中毒时下列哪种酶活性明显降低 B. LD A. ALT C. CK D. ALP E. pChE 59.下列关于 LD 叙述错误的是 A. 红细胞中含量比血清高100倍 质中 B. 有5种同工酶 C. 主要存在于细胞 D. 标本宜贮存在4℃ E. LD1可以协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60.急性肝炎时, LDH 同工酶谱中以何种增高为主 B. LD2 A. LD1 C. LD3 D. LD4 E. LD5 61.临床上检测 CK-MB 多用于诊断 A. 肝脏疾病 B. 心脏疾病 C. 肾脏疾病 D. 大脑疾病 E. 胆囊 疾病 62.肝细胞中, 大部分 AST 存在于 A. 高尔基体 B. 线粒体 C. 微管 D. 细胞浆 E. 细胞核 63-67题共用选项: A. ALT B. ALP C. LPS D. ChE E. CK-MB 63.多用于有机磷中毒诊断的酶是 64. 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 65. 多用于肝脏疾患诊断的酶是 66. 多用于骨疾患诊断的酶是 67. 多用于胰腺炎诊断的酶是 68-70题共用选项: A. GOD B. POD C. H2O2 D. NADH E. 500nm F. 340nm 68. Trinder 反应的底物是 69. Trinder 反应的酶是 70. Trinder 反应的检测波长是 三、 多选题 71. 下列关于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测定产物生成量 B. 可测定底物消耗量 C. 需最适 pH D. 需最适温度 E. 应尽量减少底物量 72. 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见于 A. 变形性骨炎 B. 骨肿瘤 C. 恶性贫血 D. 甲状腺功能低下 E. 梗阻性黄疸 73. 溶血标本不宜检测以下指标 B. ALT A. AMY C. GGT D. LD E. AST 74.心肌损伤酶谱包括 A. CK B. CK-MB C. ALP D. LD E. AST 75. AST 的同工酶包括 A. a-AST B. b-AST C. c-AST D. d-AST E. m-AST 76.理想的测定酶的催化活性方法, 哪些与酶活性成正比 B.初速度 A.最大反应速度 C.酶样品量 D.底物消耗速度 E.产物生成速度 77.下列哪些因素影响酶活性的测定 A.缓冲液的种类 B.最适 pH C.反应温度 D.激活剂浓度 E.比色杯光径 78.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正确的叙述是 A. 一定温度范围内, 温度升高, 酶促反应速度加快 B. 酶都有一个最适反应温度, 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 C. 高温能使大多数酶变性 D. 低温保存不会破坏酶活性 E. 反复冻融会使酶蛋白变性 79.下列指示物检测波长在340nm 的是 B. NADPH A. NADH C.醌类化合物 D.钼蓝 E. 4-硝基酚 80.酶促反应一般包括下列哪些期 B.零级反应期 A.延滞期 C.一级反应期 D.预孵育期 E.二级反应期 81. 影响血清酶变异的生理因素有 B. 年龄 A. 性别 C. 进食 D. 运动 E. 妊娠 82. 下列酶中具有酶原形式的酶有 A. 胃蛋白酶 B. 胰蛋白酶 C. ALT D. ALP E. 糜蛋白酶 83. 下列对酶活性浓度测定描述正确的是 A. 可测定产物生成量 D. 需最适温度 B. 可测定底物消耗量 E. 需最适酸碱度 C. 与底物浓度无关 84. 临床上应用酶检测诊断疾病时, 一般考虑下列哪些因素 A. 组织与血清酶活性比值在100倍以上 B. 组织损伤后, 酶能较快地释放到血液中 C. 要有合适的生物半寿期 D. 同工酶有一定组织分布特异性 E. 酶的组织分布广 85. 肌酸激酶存在于 A. 心肌 B. 骨骼肌 C. 脑组织 D. 红细胞 E. 肝 86. 标本溶血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血清酶是 B. LD A. CK C. ALT D. AST E. GGT 87. CK 的主要同工酶包括 A. 巨 CK1 B. CK-MB C. CK-MM D. 巨 CK2 E. CK-BB 88. ACP 与 ALP 作用类似, 主要区别在于 A. 最适 pH 不同 D. 缓冲液种类...
篇七: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Form HG-01.1 Ver. 1.3; 2012/02/22 PMF 聽障血液遺傳學檢查送檢申請單 (請勿填寫) 檢驗編號: 收件日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I. 個案基本資料 個案姓名: ; 性別: □男, □女; 個案身份證字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日期: ; 接生院所: _______________; 病歷號: ____________________ 母親姓名: ; 母親身份證字號: ______________; 父/母籍貫: (_____) / (_____) 通訊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 ( )______________ II. 耳鼻喉科初步檢測結果 專責轉介醫院( 編號):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轉介醫院病歷號: 採檢醫師: ____________________ ; 聯絡電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耳聲傳射: □ DPOAE, □ TEOAE (2)自動聽性腦幹反應 ( aABR ) 檢查日期 (年/月/日) 結 果 右 耳 □ pass □ refer □ pass □ refer 檢查日期 (年/月/日) 結 果 右 耳 □ pass □ refer □ pass □ refer 左 耳 □ pass □ refer □ pass □ refer 左 耳 □ pass □ refer □ pass □ refer III. 其他 (1) 服用 Aminoglycoside 抗生素: □ 有; □ 無 (2) 顱顏發育異常: □ 有; □ 無 (3) 其它身體異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 家族病史(附圖譜) V. 檢體採集日期: 年 月 日; 檢體送檢日期: 年 月 日 ◎送檢前請先電話聯繫協調員安排取件時間, 填寫送檢日期後傳真本申請單給協調員。
◎檢體請送至: 地 址: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0號8樓 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醫研中心 協調員: 陳家如小姐; 電話: (02) 2709-3600轉3804; 傳真: (02) 2707-9021
篇八: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6 年第 3 卷第 40 期2016 Vol.3 No.40 8057・医学教育・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心得体会卢 艳,韩海燕*(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摘要】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是通过诸多实验方式与技术的采用,对造血器官及血液病理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总结出血液系统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机制,以便应用在造血系统化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的观察以及检测预后的科学。临床中对于血液学检验属血液学的范畴,同样亦是医学检验的分支,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有关血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的目的在于为此专业的学生掌握并运用血液检验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此为后期临床工作建立良好基础。【关键词】血液学;教学心得;血液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40.8057.02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具体任务在于通过多种技术,例如病理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检验技术、生物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超微结构技术等,对非血液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液学异常实行基础性且有关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诊断、治疗观察,进而促进临床血液学的发展 [1] 。对学生来说,需通过学习与培养基础医学、实验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对实验医学的技能有熟练的掌握外,学生还需要掌握血液病诊断以及病情反应的各项实验,与血液学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建立新实验。1 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心得体会临床血液主要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作为基础,手段为医学检验的实验方式,重点为血液病实验室诊断。临床血液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具有枯燥难学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通过有效的临床教学学会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正常识别异常与正常血细胞形态的方式,同时对学生分析血液系统疾病的能力进行培养,对血液学检验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2] 。本次就笔者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的具体体会提几点建议,现将其总结陈述如下。1.1 教学方式改进,提高授课效率经研究相关资料得出,教学方式与内容的趣味性、多元化以及新颖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前提。通常在教师会在备课时依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对教学的方案进行精心地设计,在教案与讲稿方面同样认真编写;而在授课中,则会注重难点和重点的讲授,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以期事半功倍。例如在对正常的骨髓细胞进行讲述时,常根据胞体的形状、大小,胞浆的颜色、颗粒以及大小、胞核大小、染色深浅、以及核仁等顺序,将细胞典型的结构描绘出,显现典型特征,其后同学共同总结骨髓细胞演变的规律。而临床血液检验的教学具有形态学教学的特点,若教师单纯将黑板与粉笔作为教学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限制知识传递的速度,同样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 。而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性,将基础知识穿插到实际教学中,学生便可以通过更为直观的教学,理解抽象的概念,进而扩充信息量,给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较宽裕的教学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急性白细胞章节为例,通过对多媒体特点的结合,进而使学生的视觉更加直观,可看到L 1 -L 3 与M 0 -M 7 的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和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的采用,使教学的内容逼真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其对血液形态学的了解。1.2 建立专业的师资人才,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当下学科中,血液学的发展较快,其诊疗已由先前的细胞水平逐渐向基因与分子水平方向发展,因此,在教学方面便要求教师需不断更新充实自身所掌握知识的内容,顺应血液学检验学科的发展进程 [4] 。例如往常对典型的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是通过FAB标准分型白血病,但随着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已得出依照细胞的形态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划分极易被主观因素影响,此外,还无法准确表明多种白血病其分子的特征。随着临床疾病分型方式的不断推进,MIC分型法应运而生,且能够明确一些白细胞基因水平方面的变化。比如M 3 的t(即15;17)出现易位形成PML/RARα的融合基因在其发病机制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教材更新无法及时跟上知识发展步伐这一定论,教师表需要不断通过学习的加强,及时补充自身知识的储蓄量,在进行备课时,需仔细耐心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教材中未提及的新兴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5] 。此外,教师还需尽可能参与到学术会议当中去,定时深入到临床各个科室中进行学习等等,及时有效掌握学科发展的相关动态,以便不断将新知识补充到当下的临床教学中供学生学习。1.3 实验教学加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血液检验学主要为理论课结合实验的学科,两者需紧密结合到一起,方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师可依照实验教学提纲的要求,再与实际实验内容相结合,在进行实验课程的传授中,先对已学习的有关细胞形态其结构的特征课程进行复习,其后,于显微镜下将较为典型的细胞找到并示教给学生,最后指导学生自主在显微镜下对各种细胞进行辨认,若学生遇到认不准或者不认识的细胞时可由教师进行辅导,此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进而使学习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6] 。此外,由于实验课程的课时有限,学生在听课时仅仅依靠几次课时观察异常与正常的细胞形态,极难对细胞的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后期未巩固复习,极容易被淡忘。为使学生能有更多通讯作者:韩海燕,主任医师,E-mail:944599524@qq.com (下转8060页)万方数据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6 年第 3 卷第 40 期2016 Vol.3 No.40 8060要求以互动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切入点,同时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等互动教学工具作为辅助。由于学生可以全程参与操作,并获取显微图像加深印象,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高了学习效率。我校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专门针对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使用的人体互动实验室.使用一对多的模式,通过教师使用的中控计算机连接放置在每个解剖操作台上方的显示屏,使得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到学生的操作情况,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注意事项。同时学生使用手持式遥控器可以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互通,提高学习效率,并可保证操作的成功率,为系统解剖学预备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标本的利用率。而三维技术(Three-dimensional,3D)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而新兴的一门技术[2].它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3D解剖学技术早期也叫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技术。新乡医学院的朱振东利用3D studio max 软件制作了端脑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动画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学习兴趣和知识易接受性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和课堂测试,最终发现该技术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升高,教学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3]。现在我们在系统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3D图像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 改善教学环境的新技术的应用由于大部分实验室标本目前大部分解剖标本仍然采甲醛溶液(福尔马林)固定,而它对于实验教师和学生的长期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严重,因此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防止甲醛污染和危害十分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改良抽送风技术被不断的研发和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引入了新一代的做法[4]:每个解剖台上部送风,侧边排风,这样可以把甲醛控制在解剖台范围内,优良的通风控制系统可以把甲醛浓度控制在0.5 PPM以内。同时加臭氧离子发生器于送风管道可以进一步降低室内甲醛浓度。而我校自2014年起引进了江苏日升恒隆公司的抽送风系统和下排式不锈钢解剖台,采用上部空调送风,下部抽风的方式排除室内挥发的甲醛,同样可以把实验室甲醛浓度控制在0.5 PPM以内,显著降低了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综上所述,目前的解剖学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解剖学教学工作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解剖学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工作者和解剖学教学承担着去深入思考,使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能够与时俱进。参考文献[1] 彭劲松,孙 芳,陈文革.某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气态甲醛污染的调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20(5):294-295.[2] 李 蕾,王 健,曹俊.3D影像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289(2):77-80.[3] 朱振东,张 林,任铭新.3D动画技术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9):120-121.[4] 李阳春.某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11,1(10):110-111.本文编辑:苏日力嘎的机会进行学习,同时对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可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实验室进行开放,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多看、多比较以及多体会,若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可向教师请教,将课上抽象理解转化为主观感受,长期以往便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对细胞形态的掌握。如此不仅可使教学的效果的得到提高,还可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2 结 语由于检验工作面对的仪器、骨髓、患者血液以及试剂等标本,而不是直接面对患者,因此,较难得到认可,进而造成不够重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此,需加强学生方面的教育,使其学习的目的得以明确,进而端正学习的态度,对专业兴趣浓厚;此外,教师还要提高教育的责任心,授课中尽可能避免医学检验技能欠缺的情况,利用高素质高水平教育方式传授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 [7] 。总而言之,尽管临床血液检验教学在医学检验课程中的教学难度多大,而且相对其他专业课程枯燥乏味,但临床教师只要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知识传授与课堂服务的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的结构,丰富理论知识的内容,持续补充更新最新技能知识,通过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充分调动,便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临床检验人才。参考文献[1] 宋 蓓,张元珍,岳秀玲,等.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8):58-59.[2] 王凡平,谭 静,宋志善,等.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504-505.[3] 王也飞,丁 磊,徐子真,等.PBL 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3(1):138-139,141.[4] 谢荣华.PBL教学法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76-78.[5] 刘 怡,景 戎,李士敏,等.显微互动实验室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33.[6] 张晓丽,潘 静,司维柯,等.多渠道网络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45(20): 2852-2853,2866.[7] 苏艳丽,刘兴林,高德云,等.《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学时数对骨髓细胞教学效果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5):764-765,770.本文编辑:苏日力嘎(上接8057页)万方数据
篇九:检验血液学检验个人小结怎么写
临床血液学检验 1 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与发展史 2 一、几个概念 血液学: : 以 血液 和 造血组织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
血细胞形态学:血液有形成分的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细胞来源 、 增殖 、 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血细胞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血液病的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新领域:血细胞生物学 、 血液分子生物学等 3 • 临床血液学:以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 原发性血液病(白血病、再障、血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措施等)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 继发性血液病(肝脏病、肾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外科手术等,引起血液学异常)为主要研究对象, 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
4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 , 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 创建的一个理论- - 检验- - 疾病相互结合 、 紧密联系的新的临床分支学科 。
发展历程 :组织水平- - 细胞水平- - 亚细胞水平- - 分子水平- - 组学水平 5 二、血液学发展史 公元前3-4世纪:提到 血液的名字 显微镜的问世:红细胞(1673年)、白细胞(1749年)和血小板(1842年)被发现 19世纪60年代:血细胞产生于 骨髓 20世纪初: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控 血液学家:血液有形成分、止血和血栓的基础与临床 6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血细胞吸管(1852-1867年)、血细胞计数板(1855年)、血红蛋白计(1878-1895年)、细胞分类技术(1877-1912年)、血细胞自动计数仪(1953年Coulter) 红细胞的认识:携氧功能(1871-1876年)、碳酸酐酶的发现(1935年)、红细胞寿命(1946年)、红细胞的代谢和结构等(1959年后) 白细胞的认识:最早认识的为粒细胞(1892-1930年,趋化、吞噬、杀灭细菌),其次为单核细胞(1910年后,吞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近50年) 血栓和止血的认识:1842年发现血小板、1882年发现止血功能、1923年发现聚集和粘附功能、近50年血小板颗粒及组分、凝血机制、纤溶、内皮细胞等在分子水平认识 7 干细胞的认识 • 干细胞概念:1896年Wilson提出 •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C,ESC):1981年小鼠囊胚中证实 •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C, iPS):胚胎干细胞样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C,HSC):来自ESC和iPS,在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因子诱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血细胞 • 骨髓移植:移植的是HSC,1958年发现只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的供者才能生存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C,MSC):亦称骨髓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来自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为非造血组织的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织如骨、软骨、脂肪、肌肉等 8 • 造血调控的认识: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造血细胞与间质细胞之间通过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与造血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表达 • 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分子(ECM)、细胞粘附分子(CAM)及各种正负调控因子等——调控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造血细胞的迁移与定位、各系祖细胞的发育、分化、成熟 • microRNA(miRNA):一组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主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mRNA,目前成为许多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和治疗靶标 9 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C,LSC)的认识:1997年发现,移植给裸鼠导致白血病,为正常造血干细胞 长期突变积累的结果,除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外,还有 自我保护 、 抵抗化学药物和放射损伤的特性,成为靶向治疗的热点 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 ( 白血病 )识 的分类的认识:1976年F(法)A(美)B(英)协作组提出的FAB 分型(主要依据形态学)——2001年提出WHO分类方案,2008年完善,即M(morphology)、I(immunology)、C(cytogenetics)、M(molecular biology)分类方案(MICM 分类) 10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1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多以非血液系统疾病就诊,而后诊断为血液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肺部感染、骨痛、皮肤表现等 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血液病为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呼吸系统疾病(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RBC升高)、肝病(出血)、肾脏疾病(贫血)、病毒性感染等 12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成分血(RBC悬液、粒细胞、血小板、血浆、丙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输血存在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性疾病 自体血体外循环 13 •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 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 血液学异常进行 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14 检验医师的责任 • 要有扎实的和全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 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验 • 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 • 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 • 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 具有与临床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 15 •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寻求、应用证据的医学,亦称实证医学、求证医学。EBM的基 基本要素是证据; 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临床解决的问题。
• 与传统的 经验医学模式不同,EBM强调以国际公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RCT)和RCT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及 荟萃分析 析(meta-analyses)(趋势分析或汇总分析)的结果作为评价某种诊断和治疗 正确性 、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可靠的依据。
16 • 循证检验医学(EBLM)/ 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的循证步骤:循证问题,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 系统的文献查阅,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对照、随机分组、盲法);应用meta 分析对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评价,评价其可靠性、真实性而得出全面、真实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确定最佳方案进行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评价,发布新的结论与实践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17 •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亦称转化研究,指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 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 临床医学技术,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课题的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双向过程,即 从实验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从 从病房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
• 转化医学的目标:实现3P 医学(predictive, prognostic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预测、预后评估的个体化治疗 18 作 作 业 1 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概念? 2 干细胞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何为 iPS 和 MSC 细胞? 4 造血调控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5 何为 miRNA? 6 何为 LSC ? 7 FAB 分型和 MICM 分类有何不同? 8 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概念?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