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9篇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需综合施策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对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来说是一次信息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信息素养需综合施策疫情防控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对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来说是一次信息化教学全覆盖的社会实验,对企业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运动,对师生而言更是一项信息素养提升的培训工程。
教与学时空分离下的在线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来,却无法由技术来解决,最终需要依靠提高人对信息工具和资源认识、应用、管理的能力,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自控、自律意识,更需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引导,培养其具备“两意识两能力”。
维护网络安全和健康环境的意识。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包容、自由、互通,也正因这一特点,网络也成为流言蜚语、混淆是非言论的集散地。社会阅历尚浅的中小学生在网络世界更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树立基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规范,进入网络世界后才不至于迷失。信息海洋里,既有真实动人的故事,也有虚假骗人的谎言,帮助青少年辨别信息真伪和价值,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加强伦理道德修养,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师在线教学第一课的内容。
主动获取并使用资源的意识。开放式的网络学习,海量资源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渠道供给的资源难以用优劣来评价。教师推送的资源——基于已学知识巩固扩充,爱或不爱都得接受;一些解决作业问题的手机软件——定向快速扫除难题,懂或不懂都没关系。学生首先应该具有选择和判断的依据:好的资源一定是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兴趣特点和认知能力,且有助于学习提升的资源才是适切的。基于此,学生需要提升搜索、筛查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识别、整合、贯通各类信息,建立知识的相关链接,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
自我管理的能力。居家在线学习,最具挑战的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什么时间听课?听完了如何做题?在没有学习任务期间要不要上网?上网做什么?在线学习期间的自我管理需要有目标感和方向感,以减少独立学习期间因为缺少同伴相处产生的孤单和焦虑。适当的任务驱动有助于让学生“有事做”,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活动任务更值得鼓励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自我评价的能力。网络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由于时空分离,评价反馈无法及时跟上,导致教与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这不仅是教学模式转变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点和关键。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训练,
从时间安排、计划内容、完成效果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突出过程性的定量评价。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共享特性发起互评活动等,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元认知能力。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必将成为教育的未来趋势。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意识跟上或超越信息发展速度,教育才能引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否则,被技术牵制的教育很可能因此而丧失“人性”。所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共同施策。
篇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中考体育成绩 一、教师课堂节奏的把控 基于中考体育的背景下,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在初中阶段七、八年级的体育教学更多的是围绕专项技能和体能练习展开。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中考成绩,九年级体育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围绕中考三项测试展开教学。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管理,促进学生的成绩和健康提升,每一名专职九年级体育教师都会在八年级期末提前进行班级的授课和管理。在中考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节奏和重点的把控尤为重要。①初接班(八年级 5 月底~暑假):把握课堂,熟悉学生,建立课堂常规(教师管理严格,教学节奏缓慢且平稳)。②暑期:布置科学合理的练习计划(重点人群制定专人练习计划),建立微信群及时反馈。③九年级 9 月~10 月初:动作技能初步掌握,班风建立,团队模型建立(教师管理严格,教学节奏缓慢且平稳)。④10 月中旬~11 月中旬:动作技能完善,运动能力提升,训练负荷逐步提升,更好地衔接冬训(教师管理严中有松,节奏较为缓慢)。⑤11 月中旬~1 月底:冬训运动负荷量加大,分层管理,重点人群关注(教师管理严中有松,营造较为宽松的练习氛围,节奏较快)。⑥寒假:首先强调寒假练习的重要性,重点人群落实到人头,有必要定期深入学习小组。⑦2 月底~3 月底:冬训尾声,逐步完成量化向强度过渡(教师管理再次严格规范,提升中考意识,教学节奏适中)。⑧4 月初~5 月中旬:中考冲刺月,重在课堂管理,将分组练习落到实处(节奏适中偏缓,课堂管理严中有松,此阶段教师应该多鼓励,控制好情绪,不可太操之过急)。
二、规范学年训练计划 正常的中考体育教学,讲究科学合理的计划原则。训练有计划,目标能明确,才是提升成绩的有效保障。九年级每周设 4 个课时,其中两次为针对耐力跑练习、两次为针对立定跳远练习、实心球的课程安排在阶段考试前的集体练习和课余时间的针对练习。
(一)总体方向(运动负荷的阶段变化)
管理熟悉阶段(低负荷),在熟悉技术形成(中量低强度);冬训(大量,中低强度),技术完善衔接冬训(中量中强度);春训初期(中量中强度),春训中后期(低量大强度过渡);考前冲刺月(低量,实战强度)。
(二)中考三项技术环节的阶段重点 1.耐力跑(1)摆臂、呼吸节奏(每节课渗透,个别同学重点辅导)。(2)9 月~10 月中旬:团队意识形成,领跑员学会领跑职责;低强度、低训练量有氧耐力跑练习+中高强度的 300 米速度耐力跑练习。(3)10 月中旬~11 月中旬:强化团队跑意识,结合阶段测试再次进行细化分组,低强度、中高训练量有氧耐力跑练习+中高强度的400 米速度耐力跑练习。(4)11 月底~1 月底:低强度、中高训练量有氧耐力跑练习+中高强度的男生 800 米、女生 600 米速度耐力跑练习。(5)2 月底~3 月底:中高强度的男生 800 米、女生 600 米速度耐力跑练习。(6)4 月初~中考体育:结合中考测试项目的完整
练习。2.立定跳远(1)9 月~10 月中旬:蹬摆技术形成,落地缓冲技术。(2)10 月中旬~11 月中旬:收腹提膝跳,连续跳跃(跳垫子,连续跳跃能力形成)。(3)11 月底~1 月底:大力量(沙衣+垫子+连续蛙跳)。(4)2 月底~3 月底:大力量(沙衣+垫子+连续蛙跳)。(5)4 月初~中考体育:力量(爆发为主,快速连续),落地甩腿再强化。3.实心球(1)肩关节柔韧度+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家庭辅助练习)。(2)原地鞭打技术。(3)原地平行开立蹬地收腹技术。(4)实心球完整投掷技术。建议:实心球还应该提早入手,虽然说是较好拿分项目,但是也是最不稳定的一项。建议七、八年级就开始实心球的专项练习。
(三)相关练习方法 1.立定跳远部分人群的二次屈膝起跳技术(爆发弱,起跳不连贯);大垫子合理利用(远跳、高跳);沙衣 10~15 秒计时半蹲快跳;小垫子的各种组合形式;仰卧举腿;负重推墙快抬腿。总之围绕有效发展学生下肢爆发力原则。2.耐力跑 3.圈连跑:形式 1 为团队建设的匀速跑;形式 2 为提速状态下的节奏跑;对于跑步弱势群体的 300 米重复跑(间歇 3 分,6~8 个)。3.实心球负重手臂弯举;教师辅助下的完整技术投掷。
三、七、八年级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七年级 (1)整体体育氛围的烘托,班级联赛、团队接力赛一定要进行,提升班级凝聚力。(2)家庭练习,体能作业落到实处(腰腹肌、上
肢、饮食、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3)跑操分层、分男女生。(4)课上重点培养脚踝力量(跳绳、小栏架),既要有协调性又要有运动量。(5)1.5 公斤实心球投掷能力的培养。(6)男生 400 米“1 分25 秒”计划;女生 400 米“1 分 35 秒”计划。
(二)八年级 (1)家庭练习(仰卧举腿、跳绳、运动常识)。(2)连跳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协调性)。(3)重点学生的提前干预。(4)上学期,1.5 公斤实心球,下学期 2 公斤实心球。(5)男 800 米“2 分 55秒”计划;女生 600 米“2 分 30 秒”计划。
四、有效课堂管理是提升成绩的关键 课堂管理是关键,课上的要求尺度必须要统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大班授课的体育教学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有规矩地完成体育课的锻炼与学习,一定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严格的课堂常规,同时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和评价机制同样是课堂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4、6-8.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3]提高九年级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途径[J].蔡亦宁.体育风尚.2020(02)
篇三: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信息社会时代的互联网如同工业社会的水电煤一样,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识别力差等特点容易成为网络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目标,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 年)》,年轻人成为重点被诈骗对象,受骗数量占比高达 63.7%。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是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应具备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知识以及辨别,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
1、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将网络安全上升到事关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要求安全与发展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成为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网络安全为切入点,大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信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了解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原则、国际主张、基本方法等,帮助大学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提升网络安全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2、网络安全与精神文明。网络不是一个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在数字空间的延伸与拓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不足,网络世界存在低俗网络文化蔓延、网络诈骗事件频发、个人信息被滥用、网络谣言四起等乱象,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危害尤为严重。
2021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从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文明创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网民群体,通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弘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提高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有利于“承上启下”带动全社会网民建设“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
3、网络安全与个人发展。大学阶段是从中学生转向大学生,再从大学生转向社会人的关键阶段,是心智发展、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和发展黄金期。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发挥信息技术积极因素,让知识学习和探索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主动和高效,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能够通过案例教育让大学生认识网络世界的消极方面,帮助他们强化自控力,提高辨别力,降低成为不良网络行为和网络犯罪受害者的风险。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素质教育内容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逻辑性,影响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
因此,按照综合、开放和分层的理念,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知识框架结构,有助于厘清网络安全教育要素之间关系,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印证、相互交换”的知识体系,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包括网络安全观念、网络安全法规、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安全常识和网络安全习惯五个核心要素。
一是网络安全观念。观念是人们通过实践对事物形成的系统化认识,是价值基础和行动先导。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发挥网络安全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
网络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网络安全观教育需要从主权观和国家观的出发,让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各种攻击、破坏等综合隹挑战,理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性和严酷隹。
二是网络安全法规。法律具有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维护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双重作用。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因此,网络空间必然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活动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2017 年以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成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相关法律基本概念和规定,以及作为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准则、权益和义务。
三是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知识领域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等多个学科。随着科技和人机交互技术的进步,上网设备和环境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病毒等计算机领域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但是,通过系统学习,帮助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安全、移动和智能系统安全、网络应用安全、网络攻击与安全模型、恶意代码等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从根本上理解计算机与网络构成,了解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原理和防护措施等。在实践时,可以对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分类分级,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的需求。
四是网络安全基本常识。网络安全常识不同于网络安全知识,无需经过系统学习,也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只需要基本的判断力就能够理解,一些重要网络安全常识因为被经常反复使用,而具有感性和经验性。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将安全事件背后蕴含的道理和规律用日常语言归纳和表达出来,不断丰富安全网络安全常识。
五是网络安全行为习惯。根据《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设备中病毒或木马、账号或密码被盗是网民遭遇的四大网络安全问题。
因此,有专家总结出安全上网的注意事项,包括:个人重要数据及时备份、个人密码分级分类管理、不连接免费 WIFI 网络、不扫描来历不明二维码、不在社交网络晒照片、不从非正规平台下载 App 应用、不要随意丢弃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和包装等。
网络安全行为习惯是将大家普遍认可的安全上网最佳实践转变为大学生的自发行动,乃至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反射。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实践 上海财经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工作,按照“三全育人”的理念,学校技术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学院联动,成体系、常态化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素养实践。
从网络安全观念、法律、知识、常识和习惯五个方面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构建以价值观为基础,从知识到能力的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之路。
上海财经大学 图源官微
1.从新生抓起 从 2019 年开始,学校每年对新生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项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掌握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为分级分类开展网络安全网络课程提供依据。
在新生教育环节,邀请公安、电信和金融系统专家进校举办防网络诈骗专题讲座,组织全校学生观看反诈骗安全教育片《暗流涌动》。组织新生辩论赛,以“自媒体时代的真相”,“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为辩题,
让学生在思辩中理解网络技术的利弊,加深网络安全认识,思考正确的用网方式。
2.拔高起点 将网络安全观和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教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实现高起点、高规格和高质量的目标。网络和网络安全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既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也为学习提供案例和素材。
邀请校外专家为师生讲授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通过棱镜门事件、震网病毒等案例教学,帮助教师理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性和严酷性,避免了思政教育容易陷入抽象和空洞,有效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邀请校内外法律专家向学生解读《网络安全法》、《保密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了解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准则、权益和义务。
3.搭建平台 搭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专题网站,通过海报、漫画、短视频等方式宣传网络安全常识,形成一批覆盖全、质量高、有内涵、易接受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素材,弘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网上虚拟空间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氛围。
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共计 2000 多学生参与答题。竞赛题库覆盖国家安全、移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大数据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内容。
4.阶段总结 梳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网络安全常识和行为习惯,编制发布《上海财经大学师生网络安全应知应会 50 条》(2021 年版),将条目内容制作成海报、漫画、知识问答题目,打造成一批覆盖全、质量高、有内涵、易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网络安全习惯培养是典型的养成教育,因此应该遵循养成教育的客观规律,即:凸显学生主体,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功能。通过习惯培养不断强化个人是自身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达到知行合一,重在于行的境界。
篇四: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摘要】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好的启蒙教育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作为学习重点,应该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节奏感 策略
万事万物的起始,都是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的,这就使得音乐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找寻规律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和拓展。明确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策略的探讨极其重要。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可以没有特定的曲调或固定的表现形式,但一定是离不开节奏的。没有节奏的音乐会让艺术失去魅力。注重对音乐节奏的教学能够使小朋友们培养乐感,真正能够实现音乐学习的入门。因此,小学音乐初级阶段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欣赏音乐的课程为主,教师在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感知水平后就能够发现,学生们的乐感明显提升,对于音乐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进行思维的发散,
对于音乐的理解更加贴近。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唱会弹,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节奏训练,再结合一系列的节奏游戏,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加音乐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们拥有全身心参与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从视觉、触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理解音乐内涵,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
音乐在小学生的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知识与节奏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注入生活化的气息
音乐来源于生活,但其表现的内容却又高于生活。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相关的素材,为音乐课堂注入生活化的气息。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去聆听来自生活的声音,随着慢慢感知声音节奏的不同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歌曲《我今天上学喽》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歌曲使同学们感知在上学过程中的节奏感,同时可引导同学们回忆自己上学时的心情,使之产生共鸣,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把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掌握音乐的节奏感,培养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可以让同学们倾听水滴的声音,水滴流的快慢程度能够表现出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为学生打开音乐的大门。
2.利用童谣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童谣,从简单的旋律中去感知音乐的节奏,加强同学们的节奏学习能力。在选择童谣时,老师应该选择节奏感较强的童谣,让同学们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能够较容易感知到节奏感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不断地节奏训练,让同学们树立起学习音乐节奏的信心,提高同学们的感情能力。例如在学习歌曲《青蛙合唱》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反复聆听这首歌曲,在进行反复教学的同时,让同学们感受到这首音乐歌曲强烈的节奏感。音乐节奏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让同学们仔细体会音乐节奏的变化,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让同学们真正地热爱音乐,在音乐中成为真实的自己。
3.伴奏先入,感受音乐节奏魅力
一般的教唱课中,一首优美的歌曲离不开动人的伴奏,伴奏作为一首歌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曲者传达情绪和感受的重要途径之一。伴奏的一些复杂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和枯燥,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一开始教师切不可以这些复杂的专业知识作为切入点,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倾听伴奏,在不知道歌曲歌词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感受歌曲传达的情绪,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在播放伴奏的时候,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伴奏的节奏以及音乐的速度,通过一些手势来凸显重音,让学生从视觉
和听觉两方面来感受,不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慢慢理解不同的节奏所表达的情绪的差异。
2.互动为辅,强化音乐节奏感悟
小学生的年龄层面普遍在6岁到13岁之间,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鲜的、形象的事物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对比较抽象的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的学习,常常会感觉枯燥,从而降低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都处于最佳,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魅力。教师通过将音乐教材中的节奏学习任务形象化、生活化、场景化、游戏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节奏感的意义,从而达到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的最终目标。
3.打击乐器,培养学生合奏能力
打击乐器是强化节奏训练的重要工具,它们清脆响亮,能够给学生最直观、最全面的节奏感体验,牢牢抓住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学生可通过使用各类打击乐器来强化伴奏或音乐的节奏,教师再对敲打的频率和力度进行引导,强化情绪对于节奏的影响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三角铁、沙球、快板等打击乐器,为学生摘选出一段乐曲进行练习,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节奏与其他同学的节奏是否一致,让学生感受打击力度和情绪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节奏感训练,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为音乐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低段的音乐节奏教学要更为关注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只有在满足小学生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灵活多样的节奏教学才
能真正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五: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借大概念教学支架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 八年级语文组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认真聆听了王老师关于“大概念教学的理解与实践”的讲座,收获颇丰。三个小时的讲座,犹如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我们对于“大单元教学”的认识。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很多的阻挠,它依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点。
近几年,“大单元”“大概念”如雷贯耳,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此一直很迷茫,一度以为就是单元整合的教学,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找到群文的某个共同点进行比较阅读。今天王老师的讲座可以说刷新了我对“大概念”的认知。收获如下:首先,当对每个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不是等着别人给你,而是要自己去学习理论,多看看别人的研究,此外还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终也是为实践服务的。其次,一个单元的大概念不仅仅是教师认为的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更需要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还缺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大概念是既要基于单元文本,又要基于学生学情,两者关联整合而来。最后,从王老师分享的几个案例来看,大概念教给学生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对大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概念是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单元为单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以此将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这种学习方式更活,更有生机,学生理解得也更加透彻。项目化更加注重实际运用能力,是一种“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是实现“以生为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单元教学很多的时候是单课学习,最多的是两个单元穿插起来学习。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割裂了单元的整体学习结构,缺乏系统性,很难做成真正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我们打算慢慢改变,将大概念的整体意识落实到单元教学或名著阅读中去:
比如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受了王老师的“《水浒传》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的启示,我打算也尝试做一下八下名著的两本必读书的阅读学习项目,设立三个子项目,子项目围绕大主题去设立,让学生做成视频进行课前分享,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过关考核活动,计入综合考核目标分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子三章》的教学。我们着眼于单篇教学,而非注重整合,但是王老师让学生分析孟子说理的特质,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去理解文本,理解孟子说理的技巧,最后再运用这些技巧去写一段话。学生通过活动习得知识,最后再利用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的建构。同时王老师提到的增值评价也令我感触颇深,很多知识是学生已经习得,但是我们老师却依旧在讲,这样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到哪里去,我们依靠什么手段帮助学生提升。最近在上“演讲单元”,要学习王老师从几篇文章中依旧学情提取演讲的核心概念——如何让演讲更加有感染力。先落实到文本中,整合文本,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建构,通过四篇文章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演讲稿艺术手法,让学生学会演讲稿的撰写让演讲有味。演讲有味之余还依靠演讲者本身的魅力。一些演讲技巧的加入可以使得演讲更加有味道,这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思考。
二是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八下第四单元是“演讲”活动·探究单元,以在设计教学之前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要参加演讲比赛,想取得好成绩,我该怎么做?因此,在进行演讲单元教学时,计划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活动探究单元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探究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所以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也应该是基于学生立场而展开的。所以在设计教学之前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要参加演讲比赛,想取得好成绩,我该怎么做?我该选择什么主题?我该注意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共同阅读演讲词,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借助旁批、补白、思考探究、技巧点拨等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接下来通过“超级演说家”的情境设计举办演讲比赛,在整个活动中以“我写我秀”“师徒结对”“宣言设计”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写作演讲稿并参加演讲比赛。
接下来,我们的教学准备重点关注两点:一、学情诊断;二、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单元贯穿教学。一、学情诊断。就是提前诊断学情,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知识,不知道什么知识,想要知道什么知识,这样上课,就会有教学针对性,更好地处理重难点,学生也会有真正的提升。比如有八上活动探究“新闻”单元和八下的活动探究“演讲”单元,就可以进行学情诊断。了解学生演讲知识情况,
接下来搜集整理他们喜欢的演讲话题,布置演讲稿的撰写和开展班级演讲比赛。我想,这样学生更有兴趣,能更快乐更地学到演讲知识。二、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单元贯穿教学。八下第三单元是文言文的游记,第五单元是现代文的游记,两单元可以一起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虽然第三单元上完了,但这对我以后教学也很有启发。游记单元依然还可以结合第三单元来上。另外,游记单元,也可以设计一个大概念,比如跟着课文寻找“中国山水之美”。
我也打算在后面的教学中尝试一下。紧抓演讲的核心,发挥文本支架作用,整合文本,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建构,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演讲稿艺术手法,让学生演讲比赛活动中体会演讲魅力。王老师透过纷繁的名词审视其背后“学习”的本质,让学生用,通过概念引导使用、化为己用。学情把握的目的是确定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的授课概念,这样才能即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关注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就“支点”和“迁移”。我们可以把本来割裂的单元,课文进行教材处理,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对于大单元教学的特点有了一些思考:首先具有明显的体系性。大单元教学与语文主题学习同样具有系统性,一是表现在阅读量比较大,阅读内容比较多。其次是表现在需要的课型也是比较多的,多篇文章的阅读如果没有专题,没有课型,没有策略,是很难建构起一个有效的阅读体系的。第三是概念大。大单元教学是一项阅读工程。一个专题就可以形成一个学习单位,不再是单篇阅读的学习方法,包括阅读主题、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法等等;由单一的学习方法走向综合性的方法运用,学生需要在真实的语言文字情境中进行阅读、理解、感受、实践;大单元教学也是学生深度性的学习,同样需要学习策略,而且是可操作性的策略。选择一些材料,提供一个支架,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次任务。问题导学,任务驱动,让知识更有力度。
在以后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更加精诚合作,互学互助,且行且探究。结合我们的学情,灵活迁移王老师的草根大概念理解和实践理念,将它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
篇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摘 要:小学数学学习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未来学习能力,因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性科学学科,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活跃,同时这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广大学生数学思维及素养。本文重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研究具体方法,提升教学手段,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来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探索
数学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就是计算能力,而且对小学数学学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计算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由此也能看出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和潜能
小学生年纪都很小,对未知的事物都十分好奇,如果能把数学计算题穿插到他们喜欢的事物中去,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那么学习效率就事半功倍了;例如,学校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有两位同学扮演小猫,一位同学扮演猫妈妈,还有 7 个扮演老鼠。请问一共有多少同学在玩游戏;首先题目就让学生很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题目中去,专心致志的去解题,还不会遗漏解题的条件;这样计算题就变得很有趣了,学生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
研究问题,比如鸡兔同笼、龟兔赛跑等,都是比较经典的数学算术题,都可以被用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算术的浓厚兴趣和潜能。
二、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若想学好数学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保障。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何为数学,然后教授学生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这样进行数学计算才能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不管是整数还是分数等形式的四则计算,均是以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为基础。我们以"2552"这道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三步计算,首先计算 552 的结果是多少;之后计算 2052 的结果是多少;然后将所得的两个结果相加,这样便得出了 2552 的计算结果。通过分步骤的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三、加大混合运算训练力度。随着小学年段的提高,也会随之加大数学计算题目的困难程度,混合运算就是其中的代表题型。所以,教师应通过混合运算的强化练习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解题能力的增强[2]。若想提高混合运算的正确性离不开海量的习题训练,而且要在脑海形成最为快捷的解题思维,教师可以每天采取课堂小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与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大部分数学知识都相对抽象,特别是计算教学。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计算问题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3.2+10.7",教师可以通过"元、角、分"与小数点相联
系,由此可以这样引导:"老师到商店买了一支自动铅笔花费了 3 元2 角,然后有买了一个日记本花费了 10 元 7 角,请问老师一共花费几元几角?"其实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也能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通过笔算训练提高计算精确度。虽然口算、估算是计算中的重点环节,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会让学生以列竖式的方式计算,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例如在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时,学生极易产生计算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进行笔算训练,而且要体现内容难度层次并严格控制时间。学生都存在着激励心理,因此对于做的又快又好的学生教师应予以一定奖励;而出现错误的学生,应采取合适方式不管鼓励学生或是让他们准备错题本,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反复计算。
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很低,并且对推理和对算法的熟练掌握没有真正了解,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重要保证。计算教学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包括:
(一)标准写作。要求学生以某种格式仔细地书写阿拉伯数字和算术符号,并且书写应该正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教师应带头树立好榜样,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并认真设计作业,以免学
生应付。
(二)明确考试题。这是计算正确性、检查数字和符号以及观察它们之间联系的首要条件。还必须检查操作顺序,以弄清首先要算什么,之后要算什么,要简单明了,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考虑周全。
(三)仔細计算。学生必须校对自己计算的所有内容,学生解决问题后,将再次检查计算过程的准确性,使计算更加准确。
(四)仔细检查。检查是一种能力和习惯,将检查计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问题或进行计算后,教师必须采取明确而有力的措施来检查计算,并确定学生的计算结果。
(五)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份特别的草稿以及作业簿,并仔细草拟该草稿。我会定期检查并实施它。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计算能力,那么首先就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方法、手段,改善当前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重视与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带来的不同,并且还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打好基础与准备,也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学教学质量。
篇七: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在“课程目标”中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与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具有紧密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唯物史观素养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历史唯物史观素养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精选历史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历史知识纷繁庞杂,显然不能全部作为教材的内容,依据课标精选其中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的知识,便成为教师处理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从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此,教师要精选教材内容阐明这样的唯物史观: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即铁犁牛耕。如秦国用牛耕,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与其他各国抗衡的实力。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既有“二牛抬杠”,更出现了“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古代中国农业耕种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利用阶级观点及阶级分析的方法阐明这样的唯物史观:古代中国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的社会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作,只能获得耕作的少许部分,并承担沉重的赋役和徭役。土地的高度集中,导致“贫者无立锥之地”,耕者无其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由此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三、辩证看待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人类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劳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具体的物质世界。同时,人类社会的阶级构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在内的一切都是建立经济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以,坚持唯物论的角度看历史,就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来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于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用
不同的历史观也可以得出相异的结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用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眼光分析和看待历史,从而认识清楚历史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自我的发展和为国家和人民更好地服务,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利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知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遭遇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各国的政治局势激烈地动荡了起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依靠独裁统治,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开始了对外国的侵略战争,靠掠夺别国的财富解决经济危机。战争的结果是这三个国家以失败而告终。苏联从此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不但发展了经济,解决了经济危机,还提高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對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依靠大规模地投资基础建设,发展了经济,使美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面对经济危机,有的国家发展了自己,而有的国家却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篇八: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妇女健康素养? 实施妇女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持续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教育,规范发布妇女健康信息,引导妇女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学习健康知识,掌握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知识技能。提高妇女参与疫情防控、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妇女开展控制烟草危害、拒绝酗酒、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促进妇女积极投身爱国卫生运动,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篇九: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整体教学联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曾与学生共同学习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有关“初识鲁迅”这一专题单元内容,受益不少。本单元四篇文章,其中《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本单元选取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这些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对五年级上册学习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体现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另一方面,该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观照。对于鲁迅先生及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对其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况且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如,《少年闰土》可以借助《故乡》的写作背景以及节选内容,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好的故事》可以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价,适当补充时代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借助相关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有的人》可以借助前面三篇课文以及其他关于鲁迅的资料,读懂诗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之前,做了充分准备,从收集资料到备详细预案,再到课堂教学中怎样与学生互动,都做好
周全的计划,预期想给予学生更多的体悟与收获。以单元整体编写意图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备课,整体联动设计,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又凸显单篇课文的教学特色,引导学生从中收获不少快乐与顿悟。
一、把握动态生成的灵动瞬间,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运用语言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多维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会不时地喷涌出情感之泉,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而课堂上学生的智慧火花是宝贵的生成资源。面对课堂上活生生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有职业的敏感和灵动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这些或许是稍纵即逝的资源,并能够加以有效地利用,使课堂焕发出生成的精彩。
在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先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写了闰土向作者讲述了哪四件趣事,然后指名学生选读自己感兴趣的事。其间穿插有关《故乡》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节选等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形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本文的题材是小说,文章对事件的描绘较为细致,有不少语言训练点,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研读第一件事——雪地捕鸟时,通过揣摩描写闰土捕鸟时的动作词语,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机智等个性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运用动词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的理解,随机调整原来的教学策略,及时生成教学环节——指名学生用三、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说一段话,表现某个人物机智聪明的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出了非常精彩的语段。
A 同学:小明大跨步地跑了起来,快到终点时,飞身一跃,跳过了沙坑。
B 同学:他快速跑了过去,抢了对方手中的篮球,闪过旁边的队员,纵身一跃,高举手中的篮球,使劲投篮,球进了。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深刻领悟文中句子的含义及动作描写的作用,还能把学到的描写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真正达到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充分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理解文章主旨 任何新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而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于是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言语为本体”的课堂设计理念,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
在《好的故事》一课教学时,首先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聚焦叙述梦境的 3-9 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自主研读文本,感受梦境的美好;其次针对学生学习第 3-9 自然段时存在的困惑,引导发现并梳理问题:一是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二是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通过前后语段比较,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相关资料的需要;再者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并补充有关《野草》的资料,深度理解文章
开头、结尾都提及到的“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最终理解文章主旨。
三、巧妙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有效地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学实践也证明:“合作学习”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它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教学时,在学生分组学习文中有关记叙鲁迅先生生前做的四件事时,先让学生分小组,由小组长分配学习任务:每人自己细读其中一件事,略读其他三件事;然后结合预习时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并记录学习收获与困惑,以便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当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自觉,讨论投入,发言积极,学有所得,效果不错。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
的情感态度。
四、灵活运用对比的朗读方式,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体验作者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朗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
《有的人》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发表的一首诗,本诗最大特色是对比写法突出,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小节都是前两句描述第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后两句描述第二种人——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正反两方面的形象对比非常鲜明,主题突出。因此教学时,以“朗读体悟,理解体验”为教学理念设计环节,在学生初读全诗之后,引导学生评议,寻找自己朗读中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觉得大家读得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么读,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接着组织学生朗读体悟:诗中作者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各有什么表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好描述他们的句子?然后指导男女
生对比朗读描述两种人的句子(男生读第一种人的内容,女生读第二种人的内容);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这两种人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人民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人本质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整合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比朗读,理解人民对待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而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
在单元整体教学联动中,单元学习前的整体预习、学习中多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以及穿插在学习中的资料搜集、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等,都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同时在知识获得的同时,也促使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