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9篇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深入学习贯彻xx思想,贯彻落实xx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深入学习贯彻 xx 思想,贯彻落实 xx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为扎实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条
教学团队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工作方案及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教学团队组建
第三条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两类。专业教学团队以本专科专业为建设单位,鼓励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群、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建。
第四条
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若本团队没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也可由特别优秀的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具有良好师德水准、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五条
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由至少 5 名专任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同一名教师(含校内兼职教师及实验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教学团队。
第三章
教学团队工作任务
第六条
教学团队应编制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七个方面的德育元素,研究制定本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七条
教学团队应推荐课程思政教改课程。根据团队建设目标,遴选至少 6 门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中至少 1 门课程(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已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
第八条
教学团队应指导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门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等教学文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九条
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打造 1 个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
第十条
教学团队应建设教学案例库。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课程应选编不少于 3 个包含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案例应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第十一条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建设期内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 3 篇。
第十二条
教学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 2 次教学观摩课。
第四章
教学团队遴选与资助
第十三条
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条件,遴选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团队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表》,所含课程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申报书》。二级教学单位对申报团队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学校推荐。
第十四条
教务处对二级教学单位推荐的教学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的名单。
第十五条
学校校长办公会对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十六条
新建校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学年评选 1 次;原有校级教学团队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者,需在团队年度考核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学校资助 8 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含课程自然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再另拨建设经费。
第五章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校级教学团队开展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负责人述职制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观摩检查、学生座谈等形式,重点查访制度落实、职责履行情况。
第十九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等 4 项一级指标,12 项二级指标。
第二十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结果达到 85 分及以上者授予“课程思政校级示范教学团队”称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二: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14 年 6 月 第 30 卷第 3期 皖 西 学 院 学 报J ournal of W est A nhui U niversity J un., 2014 V o1. 30 N o. 3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程 增 俊 (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
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是提高恩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它的组建运行和统筹发展 , 应该在科学分析思政课教 学科研现状的基础上, 以教学科研为主题 ,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以科研成果为指导, 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有序运行。在优 化策略上, 注重明确 目标、 统一思想, 科学分工、 联手协作, 进一步优化环境, 提升管理水平, 促进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 提 高思政 课 教育教学水平 。
关键词 :
恩政课 ; 教学科研一体化 ; 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
G4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9- - 9735(2014)03一O112~O 4 如何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 解决好教学与科研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 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 的 核心 , 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高校思政 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 是党的 路线 、 方针和政策的宣讲者 ,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 的指 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 , 提高教育教 学水平 , 以教学带 动科研 、 科研促进教学 , 构 建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 的教师团队 , 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 的一 项重要 课 题 。
一、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组建的原因分析 目前, 高校思政课教 学与科研分离情况 比较 突 出, 教师教学压力大, 科研相对较弱, 如何处理二者之 问的关系, 在保证教学 质量 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 , 的 确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
第一 , 思政课教学科研现状解析 。相对于其他学 科( 专业) 而言, 思政课情况 比较特殊 。一是课程涉及 范围广 , 总课时量大。现在我国高校本 (专) 科生无论 文理科均开设思政课 , 专 职教师教学任务重 , 再 加上 实践教学等环节 , 部分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科 研 , 有时只好望洋兴叹 。有些兼职教师受 日常行政事 务干扰 , 上课之余 , 潜心科研实属不易。二是思政课 教学科研方向分散, 较难形成合力。“05 方案” 实施 以来 , 思政课主要 由 4 门课程和《 形势与政策》 组成 , 4 门主干课程分属不 同的 4个方向, 由不同的专业教师 承担相应的课程。这样 自然地就把思政课教师队伍 分为 4支 , 教 学科研的具体 内容也相应 地形成 4 大 块 ,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和团队建设 。三是思 政课教师队伍庞杂 , 统筹教学科研难度大。思政课教 师队伍基本上由专兼职人员组成 , 专职教师教学任务 重, 活动范围主要集 中在教学方面; 兼职教师教学任 务轻 , 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工作性质有别 , 缺乏交叉融 合。因此 , 统筹的难度增大 , 要把二者的力量衔接起 来形成整体优势 , 需要一个成熟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 施 。四是思政课 教师在教学科研 方面存在 不平衡 。
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鲜有科研项 目和成果 , 而科 研项 目较多的教师则常常脱离、 甚至无暇从事教学 ;
有的科研成果不能指导课堂教学 , 教学实践不能孕育 科研项 目, 教学与科研相脱离 。部分低职称资历浅的 青年教师重教学、 轻科研 , 高职称资历深的权威教师 ,
有的重科研 、 轻教学。这 就导致科研成果 越少 的教 师 , 进一步 申报科研项 目成功率就越低 , 因而更加疏 离科研 ; 科研项 目越 多的教师 , 用 于实践教学的时间 越来越少 , 因而无心顾及教学。如此循环, 不利于教 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第二 , 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高校思政 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 比较 成熟的思政课教师准人制度 。要 想成为一名思政课 教师, 必须经过道德水平、 政治立场、 专业水准等多方 收稿 日期 :
2Ol4一O2~ l4 基金项 目:
2013 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省级质量工程一 般项 目( 2013szxra052) ; 2013 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研 究省级质量 工程重点项 目(2013szxm054) 。
作者简介:
程增俊, 女, 安徽舒城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 3 期 程增俊 :
思政课教 学科研 一体化 团队建设 的几 点思考 113 面的严格考核才能如愿。应该说 , 这支队伍经过多年 的建设发展, 已经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组建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 , 就一体化团队组建现状来看 ,
主要存在 2 种情况 :
一是围绕相关课程或某一科研项 目组建的临时性团队; 二是在实践中经过磨合 自然形 成的常规型团队, 又多以前者居多 。从建成的团队运 行情况来看 , 还存在诸多问题 。有的名为教学科研一 体化, 实为教学和科研 2 个单元, 泾渭分明、 难为一 体; 有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缺乏明确 目标, 成员之 间分工模糊 , 凝聚力不强 ; 有 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 多以学科方 向为界画地为牢, 缺乏互补性 ; 有的教学 科研一体化团队低效运行 , 缺乏科学管理 ; 有的教学 科研一体化团队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 , 尚待进一步改 进优化 。针对这些 问题 ,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 总结团 队运行 中的经验和不足 , 探索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的组建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路径。
二、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运行路径 确立 有效 的运行路径 , 保障 团队建设 的有 序发 展 , 是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 的重要环节 。
( 一) 以教 学科研 为主体, 打 造一体化教 学科研 团 队 制约一所高校发展 可能有很多 因素。比如教学 质量 、 科研水平 、 行政管理 、 学科专业 甚至地方 特色 等 , 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 , 提升其 实效性 的关键 因素 主要在于教学和科研及相互 间转化 。教师 的科研工 作是提高教学质量 的重要依托 , 实践教学则是实现科 研成果转化 、 提高科研效益 的重要途径 。因此 , 组建 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 促进二者有机结合 , 是提升思 政课教学效果 的必然要求 。
首先 , 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 , 要突出教学和 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早在 2o 世纪 8o 年代就提出:
“你不上课, 就不是老师; 你 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 的要求 , 而不是 充分的要求 , 充分的要求是科研 。
”①同时, 他还强调 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 每年虽然讲同
门课 , 但应该不断变化 , 使一 门课跟上科学发展 的 步伐。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 3O年不变的教学方 式 。搞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眼界 , 晓得当代这个专 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 丰富这个学科 的内容 , 使 之不断地往前发展。
”① 正如钱老所言 , 高校是培养创 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 而科研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 教师不仅要 出教学成果 , 也要 出科 研成果 。
只有这样, 才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为国家和 一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合格人才。因此 , 思政课教师在 思想认识上要与时俱进 , 努力提高 自己的教学科研水 平 , 不能甘 当教书匠, 而要争做好教师 。
其次 , 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 教学和科研力 量的配备是关键 。如何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 很 多学者提出了不 同的路径和方法 , 也达成了诸多共识 和要求。其中最切实的路径 , 就是要求团队成员既有 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 。一般而言 , 具备一定科研能 力的教师不乏教学能力 , 只是没时间或没兴趣从事教 学 ; 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也兼具科研 能力 , 只是 主观上不愿意做科研。为此 , 这部分教师要从思想上 开导他们 , 让他们意识 到教学科研的同等重要性 , 发 挥他们在这方面的双重能力 。“双重能力”教师 , 是组 建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的优先之选。如果人数充足 ,
可以组建成强强联手型团队, 促进个体及团队的创新 发展 。如果有 的教师只会教学不会科研 , 或者与之相 反 , 则可 以将这部分教师组合起来 , 发挥各 自优势 , 组 建成强弱互补型的团队, 可 以相互学习和促进 , 弥补 自身不足。
(二) 以教 学实践 为基础 , 推 动思政课教 学科研 活 动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空中楼 阁, 必须有一个坚实 的基础。任何理论创新都离不开实践创新 , 只有在实 践 中才能孕育灵感 , 才能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创 新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组建运行 , 也必须 遵循这一规律。
首先 , 必须摒弃错误观念 , 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 意识。如今 , 教学科研成果成 为高校教师考评、 晋职 和升迁的重要条件 。因此 , 申报教学科研项 目, 发表 教学科研成果往往竞争激烈。实力较弱的教师 比较 困难 , 有些实力较强 的教师相对容易 , 不排 除有 的教 师 出于名利考虑 , 申报项 目、 发表成果 为了获取 丰厚 的科研基金和奖励 , 或为谋个人出路增添分量 ; 还有 部分教师迫于绩效考核 , 看到身边其他人都有教学科 研项 目或成果 , 出于 自尊好胜 , 投入教学科研 工作。
这些“实然” 的教学科研工作违背了“应然” 的教学科 研本质, 不是为了解决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 自觉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也有害于教学科研工作的 严谨性和科学性, 即使获得一些成就 , 也是浅层次的。
只有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 在教学实践 中发现 问题 、 受 到启发 , 进而探求教学实践规律 的教学科研 活动 , 才 是教学科研活动的本质体现。
其次 , 必须培养问题意识 , 寻找教学科研突破 口。
114 皖西学院学报 第 3O 卷 教学实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是一个难以 预测充满活力的过程 , 这个过程绝不是 一潭死水 、 一 成不变 , 而是时刻变化着 的。如果教学实践演变成一 种固定的模式 , 不管什么人拿着教材 , 都能去上课 , 这 样的教学实践肯定是失败的 。一名优秀 的具有强烈 使命感的思政课教师 , 不仅要 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 论知识 , 更要结合现实生活 , 培养他们观察问题 、 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 作 为思政课教师首先 必须是一个具有教研精神的人 , 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 存在很多矛盾和 问题。比如教师主动灌输与学生被 动接受之间的矛盾 ; 科学理论与社会 现实之 间的矛 盾 ;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 之问的矛盾 ; 教学时间与实 效不呈正比的问题 ; 教学内容滞后于前沿研究的问题 等等。
再次, 必须探求科 学方法 , 深化教学科 研工作 。
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是 当前高校进一 步发展 的必 然要求 , 体现了现代高校教育 的价值 目标 。因此 , 探 求二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 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在 思政课教学 中, 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 没有问题意识 ,
则会教 出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 。相反 , 如果教师既能 教好学又有较强 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 就能联系实际把 书本上 的理论讲活 , 讲深 、 讲透 ,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 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 ,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 寻求解决 的最佳方法 , 推出最新 的科研成果。
( 三) 以科研成果为指导, 提高思政课教 学实效 科学研究的最 大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指导性 。思 政课教师做科研 , 目标很 明确 , 就是为 了提升思政课 教学实效性 , 促进思政教育更好地发展 。如果只是把 科研成果 当作赢利 的王牌 、 晋级 的跳板 , 那么这样 的 科研是毫无价值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 , 为 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 学中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相关基本知识 , 还要注重他 们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 , 从事科研的教师熟悉 自己 的研究领域 , 会 自觉地将最新的学术动态渗透在教学 中, 一方面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科研成果之间 的断层 , 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 ,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
提高教学效果 ; 另一方面也使 教学 内容常教常新 , 有 活力有新意 , 不会一本教案用到底。教师 自己则避免 了重复劳动之苦 , 大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种 教研式的课堂活动 , 既能发挥团队的资源优势 , 增进 教师的科研意识 , 也能培育大学生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创新精神 。
三、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优化策略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的组建运行 , 总体上 尚处在探索阶段 , 各环节 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完全 成熟还有较大 的改进空 间。因此 , 针对当下建设中存 在的问题和弊端 , 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第一 , 明确 目标、 统一思想 , 凝聚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力量。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组建 , 就是 要整合教学科研力量 , 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 特长, 最大限度地化零为整, 取得最佳的效果 。首先 ,
团队建设要确立明确的 目标。有了共同的 目标 , 团队 成员才会 紧紧地凝 聚在一起 , 不至于偏离方 向, 一盘 散沙。可以说 , 明确的 目标是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有 无凝 聚力的关键指标 , 而 目标的制定又直接影响着整 个团队效益的发挥。因此 , 一体化团队目标的制定必 须遵循 明确性、 可操作性和挑战性的原则。明确性要 求团队 目标清晰不模糊 , 让 团队成员 一 目了然 , 易于 将个人 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 找到归属感 。可操作 性要求 团队 目标紧扣 团队实际, 依据团队整体情况制 定恰当而不是高不可及的 目标 , 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 的; 挑战性要求团队 目标具有新意和吸引力 , 能激发 团队成员的探求精神、 创新意识 , 提高 自身的教学科 研水平。其次 , 团队整体力量 的凝聚 , 有赖于团队成 员的思想统一程度。每个 团队成员都有各 自鲜明的 个体特征 , 比如不同的教研水平 ...
篇三: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46 号《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已经 2020 年 1月 7 日教育部第 1 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2020 年 1 月 16 日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设置的课程。
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第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
第四条 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二章职责与要求 第五条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第六条 对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要求是:
(一)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思政课教师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三)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研究。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第三章配备与选聘 第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思政课教师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
高等学校可以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并可以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
第九条 高等学校可以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支持高等学校建立两院院士、国有企业领导等人士经常性进高校、上思政课讲台的长效机制。
第十条 主管教育部门应当加大高等学校思政课校际协作力度,加强区域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柔性流动和协同机制建设,支持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采取派驻支援或组建讲师团等形式支持民办高等学校配备思政课教师。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规定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师规范或者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与职责。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筹思政课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培训。
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有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经历。缺少合适人选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兼职等办法,从相关单位聘任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
第四章培养与培训
第十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本硕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可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高等学校应当注重选拔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平台。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每 3 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新入职教师应参加岗前专项培训。
第十五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设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实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组织思政课教师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 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 30 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第十六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要设立专项课题,主管教育部门要设立相
关项目,持续有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支持新创办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要设立思政课研究栏目。
第五章考核与评价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
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分类设置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两种类型都要在教学方面设置基本任务要求,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同时要重视考查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可以设置具体条件,将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首要考查条件和必要条件。将为本专科生上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将至少一年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
思政课教师指导 1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生社团 1 年以上,且较好履行政治把关、理论学习、业务指导等职责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围,细化相关认定办法。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以是专著、论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总结等。在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指标和排次定序依据时,要结合实际设置规则,不得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必要条件。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评价专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同时可适当吸收相关学科专家参加。
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包含学校党委有关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应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办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加强聘期考核,加大激励力度,准聘与长聘相结合。
第六章保障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高等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统一管理。每门课程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教学科研组织,并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管理人员。
第二十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表彰中对思政课教师比例或名额作出规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中加大力度支持思政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力度。
第二十四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并采取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支持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各种方式定期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健全退出机制,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篇四: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代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亍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办发〔2019〕47 号)以及《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 46 号,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挃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与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与职思政课教师是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等思政课教学科研单位,承担思政课教学仸务(包括本与科、研究生课程)的与仸教师。
第三条 思政课教师要劤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坚持把讲好思政课作为首要岗位职责,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抓好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第四条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资釐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劤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高等学校党委常委会(戒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 1 次会议与题研究思政课建设。
第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丌同类型学校的特点,构建完善各具特色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劢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二章 配备与选聘
第六条 高等学校要配齐配强与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为主、与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挄照师生比丌低亍 1∶350 的比例核定与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丌得挪作他用。要加快与职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确保 2020 年底基本达标,幵逐步优化年龄、与业和学缘结构。
第七条 高等学校要根据思政课教师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制定仸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
高等学校应当加大招彔力度,注重吸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与业的优秀研究生毕业生担仸与职思政课教师;可以在不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与业遴选优秀教师,培训合格后调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可以将胜仸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转岗为与职思政课教师;可以返聘符合岗位要求的退休优秀思政课教师承担一定数量的思政课教学仸务。
第八条 省教育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与家库,组织党政领导干部、与家学者、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百姓宣讲员“五支队伍”,进校园讲授思政课。高等学校应当统筹利用好校外人才资源,明确授课人员的基本要求、评价标准和管理考核方法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落实中办发〔2019〕47 号文件要求,带头
听课讲课;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与业课教师、辅导员骨干等,应当积极参不思政课教学。
第九条 省教育厅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利用全国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资源,采取对口帮扶方式,加大全省高校思政课校际协作力度,探索建立丌同高校间思政课教师岗位交流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柔性流劢和协同机制建设。支持民办高等学校配备思政课教师。
第十条 高等学校要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仸职条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归属。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细则要求,在聘仸合同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不职责。
第三章 培养与培训
第十一条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省教育厅在组织开展好教育部的相关项目基础上,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与项访学交流计划,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与业人才培养联盟,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扩大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创造条件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确保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明显高亍其他学科与业。
第十二条 推劢建立国家、省、高等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有序参加教育部实施的国家级示范培训,利用“周末理论大讲埻”开展与题理论培训;加强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每年组织开展 3 至 4 期省级示范培训,着力抓好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在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增加思政课教师培训名额。高等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抓好校本培训,保证与职思政课教师每 3 年至少接受 1次业务培训。
第十三条 省教育厅依托省内外高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 10 至 15 个思政课教师省级实践研修基地,定期组织开展考察调研,引导教师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坚守初心、增强自信。推劢建立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挂职锻炼机制,帮劣他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挄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丌低亍 40 元、与科院校每生每年丌低亍 30 元的标准安排与项经费,用亍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幵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第十四条 省教育厅设立“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项目,每 2年遴选建设一批,着力培育领军人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注重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组织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到工作室学习进修。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设立思政课教师与项,着力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计划,鼓劥支持思政课教师脱产戒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积极安排思政课教师通过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深造。
要建立完善优秀老教师不青年教师结对传帮带制度,对新入职思政课教师,试用期原则上应少安排戒丌安排教学仸务。
第十六条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从 2020 年起,省教育厅每 2 年开展 1 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单独设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联合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在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项,加大对思政课的倾斜力度,鼓劥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有条件的高
等学校要在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开设思政课研究栏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项课题经费,为思政课教师科研创造条件。
第四章 考核与评价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丌得挪作他用。要挄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岗位比例丌低亍学校平均水平。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引导思政课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分类设置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两种类型都要在教学方面设置基本仸务要求,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同时要重视考查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可以设置具体条件,将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一级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首要考查条件和必要条件。将为本与科生上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级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将至少一年兼仸辅导员、班主仸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幵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与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
在全国、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展示活劢)中成绩优异的,在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优先推荐。挃导 1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生社团 1 年以上,丏较好履行政治把关、理论学习、业务挃导等职责的,在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彔,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围,细化相关认定办法。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以是与著、论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总结等。在制定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挃标和排次定序依据时,要结合实际设置规则,丌得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必要条件。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健全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与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与业性、实效性,评价与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同时可适当吸收相关学科与家参加。
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包含学校党委有关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校内与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应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家。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思政课教师与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办法,建立与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加强聘期考核,加大激劥力度,准聘不长聘相结合。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丌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戒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丌到标准的,戒违纪违法、师德师风失范的,丌得继续担仸思政课教师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
第五章 保障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要明确与门机构负责思政课教学科研,统筹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和培训。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党委宣传部长兼仸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书记制度。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幵有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戒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经历。
第二十三条 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确保“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要挄课程分别设置相应的教学科研组织,可合幵设置统一的研究生教研部(室),幵根据需要配备管理人员。
第二十四条 高等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教授原则上有独立的教研用房,其他教师人均办公面积丌应低亍 5 平方米。要根据学生总数,设定思政课教师每学年课时总数,明确上限和下限,保证思政课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和开展科学研究。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试行)》(鲁教思字〔2020〕1 号),严格落实岗位津贴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
第二十六条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办高等学校要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仸、表彰奖劥、教研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不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权利,全力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省教育厅每年评选表扬思政课教师先进个人,在全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表彰中对思政课教师比例戒名额作出单独规定;省级教学成果奖设立与项支持思政课教师;“泰山学者”工程、“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和“山东省教学名师”等项目,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倾斜支持力度。高等学校应当将思政课教师纳入校级表彰体系,幵在教学成果评选和各类人才推荐中予以倾斜;要探索建立工作机制,注重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仸学校党政管理干部。
第二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幵采取设立奖劥基釐等方式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各种方式定期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给予奖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适用亍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细则,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实施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 2020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有效期 5 年。
篇五: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大重点举措:
一是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按相关要求从严处理,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和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学时的及时调离或退出思政课教师岗位。
二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教育;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加强实践教育,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加强源头培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每年遴选一批国家级示范团队,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彰奖励机制,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有关表彰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督导评估,促进社会参与,全力确保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各地各学校要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台落实本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组织、宣传、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主动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小学
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各地各学校要重点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各地、各级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力量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拓展教师发展平台和资源。
篇六: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日期:2021 — 01 — 12基金项目:
2020 年度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0YB10 ); 2019 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019B59 )。作者简介:颜思思( 1991 —),女,山东枣庄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颜思思(枣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摘 要: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重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明晰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的基础上,以期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究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路径。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 2021 )
01 — 0143 — 04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 1 〕 中宣部、教育部也出台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9 — 2023 年)》等纲领性文件。为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尤其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构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度、推进广度和保障力度空前未有, 虽然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 但其构建现状仍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标存有一定差距, 需要深入剖析制约当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一)教师数量逐渐充实,但师资结构有待完善教师数量是否充足和师资结构是否合理既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重要指标。从教师数量看,《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都提及高等学校应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2 〕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达标,但也正积极按照文件要求招聘新生力量,一支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从师资结构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然成为高校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历结构不太合理。
为尽快配齐思政课教师数量, 部分高校人才引进多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导致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另一方面,年龄结构不太合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年龄分布上多以年龄偏大和年龄偏小居多,适龄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一后备力量相对不足, 人才断层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专任教师和校内外兼职教师组成,思政课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素质差异,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高级职称人数不足的2021 年第 01 期 理 论 观 察 No. 01, 2021(总第 175 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175143 - -
困境。(二)培训机制趋渐成熟,但教研能力仍需提升教学水平的高低和科研能力的强弱既是检验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核心要素, 也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劣的两大关键指标。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 国家制定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比如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周末理论大讲堂”,建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调研等。〔 3 〕 目前,部分高校制定的培训体系流于形式, 培训时间较短且培训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时效性, 但多数高校正按照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体系, 一套完整有效的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正趋渐成熟。尽管如此, 思政课教师教研能力不强依然是当下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无疑阻碍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优化。
从教学水平看,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理论功底较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完全弄懂吃透, 对学界研究热点知之甚少, 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近学科通晓不深,从而无法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
对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关注度低, 只围绕课本内容照本宣科,难以和社会现实有效结合,既不能较好解读党的最新政策,也无法解答学生的内心困惑。
三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教师多是借助多媒体简单播放 ppt ,教学内容无法和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有效融合, 学生上课兴趣难以调动,脱离新媒体的教学方法和传统“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教学手段本质相差不大。
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
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下课后多是直接离开,和学生交流过少,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导致教师很难凭借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从科研水平看,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科研产出不高。
就内因而言,一是少部分思政课教师本身科研意识薄弱, 从内心深处不愿做科学研究。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差,研究主题价值较低,很难产出高级别文章。
三是个别教师时间分配不合理,难以有效平衡教学、科研和家庭间的关系,没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
就外因而言,一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课时多,教学压力大,影响了科研产出。
二是部分高校缺少硬性科研要求,低压之下使得教师科研产出不高,加之科研奖励低更难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三)学校领导日益重视,但激励机制亟待健全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否既是影响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是否顺利的两大重要环节。
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党委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有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但多数高校领导已经结合本校实际,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了学校总体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中来。
而且为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多数高校普遍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独立二级机构, 虽然相关规章制度仍待完善,但思政课话语权不断提升,学校重视、 关心和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氛围愈发浓厚。从现有激励机制看, 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考核机制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考核时主要以科研为主, 轻视甚至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考核, 严重挫伤了刚入职不久急需站稳讲台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即使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考核,教学成绩的评定方式也较为单一, 评教高的教师也缺乏实质性奖励。
二是激励方式无差别。
部分高校在岗位津贴、 福利待遇和工资补助发放等方面采用单纯一刀切的奖励方式, 忽略了对于承担教学任务较重, 工作付出较多的思政课教师的额外补助,对于长期贡献较多的思政课教师,难免加剧其内心的不平衡感,挫伤其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职业认同感较低。
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相比较专业课而言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学生人数较多,管理较为困难, 上课抬头率不高降低了教师上课的获得感; 部分高校在学期末对于思政课的考核采用考查而非考试的方式, 无形中给思政课贴上了可有可无的错误标签, 降低了外界对于思政课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部分高校所处区域经济较为落后,思政课教师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同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对比时都相对较差, 降低了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回应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新期待, 需要以问题意识为抓手,在结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探究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一)严格教师准入标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 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曾指出,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要有所进步, 这就需要学习马克144 - -
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4 〕 习总书记也说到:“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 5 〕 政治要强更是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第一要求。
任何高校都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又大都是中共党员, 其首要任务就是讲好思政课,以更好地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真正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的过程中, 要严把政治关,将既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又具有敏锐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的教师吸纳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 确保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对于课堂讲授无纪律、没有政治底线意识的思政课教师要坚决予以开除。2. 结构合理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更加有效推动思政课新方案的实施, 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不仅要落实好思政课教师的增量问题以较好填补人数缺口, 更要全方位促成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国家要继续通过推免等倾斜政策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 同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本校的思政课教师攻读在职博士。
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注重多角度吸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优秀人才。
比如引进思政领域的首席专家,公开招聘高质量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也可以在与思政相近的学科中选拔优秀教师充实思政队伍,或在高校内部推动党政管理干部和符合条件的优秀辅导员转岗或参与思政课教学。
同时,各高校可以探索思政课教师兼职长效机制。
充分将高校和地方实际有效结合,统筹推进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 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等定期讲授思政课。
此外,相邻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不同高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定期互换互访, 从而有效促进高校相关思政工作的开展。
通过后备思政人才的培养以及专兼结合的方式优化思政工作团队,以期为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 育人高超的专业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二)不断推动自我革新,提高教学科研能力1. 提升教学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求很高, 一定要让学识渊博并且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 这无疑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 〔 6 〕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最为彻底的理论,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学识魅力,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凭借真理的力量以充分感召学生。
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内容以扩充知识储备, 只有既专又博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有宽广的视野。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 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 〔 7 〕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及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只有把握大学生这一互联网原住居民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 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
” 〔 8 〕 再次,要有创新的思维。
为进一步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思路和技能。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依靠学习强国平台等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在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案例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研究特长,将集体备课和分工备课相结合,以共享合作、以老带新的方式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思路; 定期开展示范和观摩教学、教学和说课比赛,依靠内驱力和外压力促成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最后,要有深厚的情怀。
“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 〔 9 〕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对思政课教育事业和学生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亲和力打动、感染学生,从而将思政课堂打造成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2. 强化科研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科研水平的提升既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思政课就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明确科研的方向, 尤其是高质量的教学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内容, 尤其是高水平的科研能够为良好的...
篇七: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时代呼唤时代是思想之母,高职院校应拥抱新时代、扎根中国沃土,把握人才培养新生态。“两个大局”新局势、产业发展新趋势是时代语境的两个关键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职教育必须以更高的站位开辟发展新局,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高度把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高职使命,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把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担当,从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国际竞争的高度把握铸魂育人的高职根本任务。
“两个大局”新局势,内在呼唤高势位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及教学团队建设。“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持续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将不断涌现并呈现交叉融合状态。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持续加大,产业链或岗位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1] 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岗位群的综合性和复杂度,从单一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多专业或多领域跨界交叉人才培养转型。在更深层次上,则需要回归或强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价值、目标与策略杨晓慧(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摘 要:
人才培养新生态、提质培优新任务、课程思政新作为,要求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共挑“思政担”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基于目标和问题导向,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一是更新教师能力观、课程观、思政观,从区隔到共识;二是厚植政治底蕴、提升实践智慧,从疏离到融合;三是构建多动力支持系统、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从移植到创新。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21)0017-0069-06收稿日期:2021-05-0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项目; “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 (主持人:杨晓慧);2018年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培养项目(主持人:杨晓慧)作者简介:
杨晓慧(1979—),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7期 No.17,2021— — — 69
教育要旨,推动认识事实世界与建构意义世界的有效衔接,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共栖,从工具性转向人本化、从单纯育才转向育才育人统一、从就业导向转向学生发展导向。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增强适应性,要求高职院校高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及教学团队建设。(二)高职院校提质培优新任务的攻坚行动从职教20条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阶段。
“质” “优”如何体现?职教20条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治理质量、发展质量等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质量。人才培养的提质培优,要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明确方向、消解障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 。当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顶岗轻发展、重专业轻基础的人才培养偏差,对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不够,对国家对职业教育导向和期待的回应性不够。新时代高职教育应立足教育的本真价值(立德树人),实现时代价值(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社会价值(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高度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在提质培优行动上有新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素质培优的重要力量。(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新作为的实践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思政协同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涉及多主体、多课程乃至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赋予课程思政内在的协同性。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要素而言,要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互补等,从实践要求而言,要求课程互动、专业互促、学科互启,从生态而言要求课程思政与“大思政”的姊妹系统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协同并进。能否守好渠、种好田,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主力军是教师队伍。这必然要求所有教育主体以组织形式形成共同体,基于育人共同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克服障碍阻力,发挥协同作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内蕴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被寄予了专业课程金课与思政课程金课的双重期待。课程思政不是把所有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其本质是基于价值观教育使命,自身学科与思政学科在内容与话语体系上的互融互启。价值观教育往往被视为教育的最高成就,与传统侧重知识灌输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学相比,课程思政既要遵循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又要承担价值观教育的高阶目标。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思政”,关键点是思政基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入,其特点是隐性思政、精准思政。课程思政在某种意义上因思政课程“孤岛”困境而生,既承担了立德树人同心圆的角色,又被寄予了思政课程守正创新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比思政课程难度更大、创新性要求更高、挑战度更高。思政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变化快、涉及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等,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3] 课程思政既需要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等理论与实践有基本了解,同时能将课程、专业、学科与思想政治— — — 70
教育贯通,以挖掘、转化、融入。还要求教师摒弃宏大叙事、直接灌输的粗放式思政教育,采用精准滴灌、隐蔽渗透的方式方法。专业课教师并不天然具备课程思政所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和精准思政的能力也需提升。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平台,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教师集体。与传统学科导向不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其实质是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团队也应该涵盖三种类型,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研究所指的教学团队特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立德树人共同体:共挑“思政担”科学发展需要学科和专业分化,但由于对分化的错误理解及对育人目标整体性的无视,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巨大分离、各门任课教师对话艰难、相互不理解、相互鄙视和攻讦现象时有发生。
[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首要原则。高职院校所有教师都有“思政担”,所有课程都应有“思政味”,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企业也有育人职责,包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等人员在内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重构传统教学组织,通过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组织形态,旨在破除专业(学科)壁垒、话语壁垒、部门壁垒等,成为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在互动交流和支持配合中从自发的“种好责任田”变为协同的“种好整片田”,单线作战的“守好一段渠”变为联动作战的“守好整段渠”。(二)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增“守渠力”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能力水平的欠缺及教育情怀的缺乏,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堵点”。
[5]高职院校教师成长,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是专业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双进步。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平台,通过知识互融、观念互启、方法互鉴等,非专业课教师获得多学科视野和素材支持,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成为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三)教学改革共同体:共打“攻坚战”深化“三教”改革,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对“谁来教” “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应。教师是关键,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同时做好教材编审选用;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亦是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体现了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担当,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课程思政推进制度机制;旨在以制度创新破除障碍、以团队建设推进深度协作,通过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建设,提升组织力和协同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学科、专业、话语优势,在互通互学互鉴中弥补劣势,在理念创新、视野开阔、能力提升中增强课程思政胜任力。(一)转观念,从区隔到共识1.教师能力观:育人育才共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师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的时代重任。如果仅仅教书却缺乏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那么教育就演变成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反之,如果仅仅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却没有教书,教育则变成了— — — 71
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
[6] 将教书与育人分离乃至割裂,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增进学生智慧,更要涵养学生德行。教师必须具备一般育人能力,这既是由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师的职责使命所使然。
[7]育人育才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所有教师均需具备育人育才的双重能力。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准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双重考核评价。如果说教师育才能力呈现学科、专业分野,那么教师育人能力则呈现跨学科融合特征。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专业思政工作者而言, “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 “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
[8] 无论是知识视野的开阔,还是创造性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思政工作者都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专业特点、职业要求等,了解专业、企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理论素养。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则需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底、专业学科与思政融通的基本能力等。
通过转变教师能力观,整体提升课程观的团队跨学科,互补互促的育人能力。2.课程观:守渠种田共生课程思政旨在使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是课程育人价值的回归和课程实践的纠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形而下的知识,却忽略形而上的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知识化”的人才,而非“文明化”的人才。[9] 课程不仅是知识的承载体,更是价值的承载体,理应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追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功能合一。在工具理性单向度带来困惑与挑战的今天,价值理性应强势回归,所有课程均共挑“思政担”、上出“思政味”以实现育人的目标。既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又共生共振,产生出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课程协同的化学反应。需要指出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合一的课程观,不是将所有课程同质化为思政课程,而是在尊重课程差异性前提下致力于价值引领的同质效力和同向合力。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相对的边界需要规范,特色和优势需要保持,功能需要有侧重,同时推进功能互补、内容互补、方式互补。通过转变课程观,以课程观的团结为纽带,推进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3.思政观:显隐精准共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各有其特征和优势。以显性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目的、内容、...
篇八: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早怎倩灶 扎澡怎课程思政以课程为思政载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一门课程就是一个思政载体,学科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切实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一尧 转变教师观念袁 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福州三中在 2020-2021 学年开启了思政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制订 《福州三中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制订学年发展规划,将课程思政纳入工作计划,提高对课程思政教师的要求和培养标准。对于新教师培训,第一要务就是让其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根据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闽教师 〔2018〕 56号)精神,完善中小学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帮助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促其成为师德高尚、基本功过硬、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除此之外,学校还重视对全校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在以 《面向教育现代化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为主题的教师培训论坛中,校级领导、中层主任、骨干教师对福州三中教师队伍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论述,大家在发言中都表示要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指引学生一路成长。林晓枫书记在 《成人达己 师者禅心—— — 关于“成长”的追问》 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讲座中,从“好老师的特征”“好老师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成长”“如何打造最美老师”和“如何形成自己的工作方式”等方面阐释自己的教育情怀,教师只有通过帮助和成就学生,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才能最终发展和完善自己……这些面向全校教师且旨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自觉的讲座以及教师沙龙,让教师明确: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善于将育人目标的实现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育人的自觉。二尧 细化培训路径袁 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更关心的是学科知识传授,而在通过学科课程实现思政育人的能力比较缺乏。这就要求学校新教师培训要在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上加以指引。结合各学科特点,通过思政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加大不同专业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力度;依据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引导教师主动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积极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提升新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我校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重视对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聚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课程育人文 / 郑友强11。
。. .。
。
习,深入解读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学校以福州三中“榕树下”党建工作坊之“大家论坛”为抓手,邀请思政专家进校进行全校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策略”的主题思政研讨会中,大家围绕“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开创育人新格局”“落实课程思政 完善育人体系”“立德树人 完善三全育人的机制”“新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等角度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展开分析与思考,并系统阐释了我校在课程思政中的创新举措。福州三中“卓越教师”培训,则通过主题培训、教师沙龙等方式,引导教师围绕“如何理解‘育德能力’”“当前学生状态对教师育德能力的要求”“增强育德能力的策略”,着力探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路径。三尧 健全教研制度袁 助推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我校通过健全课程思政教师联合教研制度,打破学科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见功见效。完善教科室的校级教研—— — 教研组的组内教研—— — 集备组的集备教研的教研体系,明确各级教研组织的主体责任。教研组、集备组教研采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的共同体教研模式,由同年段的思政课教师牵头,打造课程思政集备共同体、课程思政实践共同体。在打造课程思政联合教研制度中,集备前,与思政课教师讨论学科教学的思政元素;集备中,邀请思政课教师一同参加,挖掘学科思政教育元素,探讨学科思政教育的方法。通过问题探讨、项目研究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学科集备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或联合备课,从学科中挖掘思政元素: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知识应用与国家产业发展、学科知识的价值观等;思政课教师引领思政模块整合,实现学科知识思政点—学科知识思政线—学科知识思政面的逻辑链条;梳理学科课程思政主干知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如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立足校园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一起开发学科故事,人物传记、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全体教师共同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元素,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联合教研,可以助推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四尧 提供立体支持袁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动力学校为学科课程思政教师提供多样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激发课程思政教师的自觉育人动力。建立思政一体化工作室,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三处一室”共同协作的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格局,发挥好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等部门监督作用,以强化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在课题研究、教师业务比赛、教师考核等方面,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动力。福州三中教育集团编印 《福州三中“卓越教师”成长手册》 全面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依据《福州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暂行规定》 《福州三中课题研究资助金申报规定》 等从教科研上全面助力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在年段长、中层干部等岗位的选聘中,优先选聘优秀课程思政教师担任,增强课程思政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涵盖了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凝聚着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殷殷期望。福州三中努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揖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 野十三五冶 规划2020 年度课题 野中等学校党建工作坊党建模式实践研究冶 课题研究成果袁 课题编号院 FJJKXB20-794遥铱渊作者单位系福州第三中学冤关注 早怎倩灶 扎澡怎12。
。. .。
。
篇九: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
部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对照标准,部署落实,扎实推进,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特色做法和工作案例
1 1. .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我校近年来在校生稳定在 6000 人左右,思政课教师队建设伍采用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方式,按照“优中选优”原则,遴选一批具有相关学科背景、较强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作为专职讲师,邀请专家教授作为兼职讲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职教师 14 名,兼职教师 6 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 9 名,博士 1 名,专职教师近一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参加省级、院级课题研究 2 项。
2. 抓好教师考证、评职、进修、培训等工作
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紧密围绕学科建设,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始终坚持吸引、培养和使用并重的原则,逐步打造成了一支思想坚定、业务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严格把关,选留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人才选留方面,不仅要考查其
学科背景和科研潜质,还要考查其专业素养和研究方向;二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建立科研传帮带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专业“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思想、学习、教学、科研等水平的提高;三是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考察,使教师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对授课教师进行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四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做兼职教授。
3. 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讲座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程实施综合考核,提高课堂效率。
4. 加强 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于都、瑞金参观学习,以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牢记育人使命。深入开展“学雷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我的梦”、 “红五月”、“感恩教育”等主题月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利用身边教育资源如耀邦陵园、义门陈等,进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爱国爱乡教育、家风教育等等。
5.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引导思政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教学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现代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强化政治认同、理性辩证地看问题,认清责任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教师科研能力偏弱,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几年来,教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省级以上课题和编写教材数量太少,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太少,个人学术专著方面还是空白。
2、在职进修、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还较少,国家级培训机会基本没有,省级培训名额有限,社会交流与实践机会较少。
针对这些问题:
1、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载体,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对青年教师科研进行培训,对科研工作加大考核比重。
2、健全培训体系,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创造机会。要
建立国家、省市级和校内、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全方位培训体系,制订培训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