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2篇

时间:2022-12-08 10:1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2篇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第17卷第1期2017年1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JournalofNanjingAgricu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2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2篇

篇一: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17 卷 第 1 期2017 年 1 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收稿日期:2016-10-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农业税时代’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村民投入意愿及激励机制研究”(13BSH0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研究项目培育专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空间布局及协同发展策略研究”(2016B1001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的构筑机制研究”(2016ZDIXM009)作者简介:曹海林,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aohailin929@ 163.com;任贵州,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① 路径依赖最早由古生物学家提出,后经经济学家(David, Arthur 等)对其进行制度改造,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路径依赖是指一项经济或社会制度进入某一发展模式(精华或糟粕皆可)时,模式演进存在着报酬递增或自我强化机制,在这一强化机制中原有的经济、社会制度会不断得到固化。

 (参见:邓大才. 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03):59-63.)【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何以可能曹海林,任贵州(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摘  要:共建共享的基本要义在于促进多元治理的协调性并增强公民在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

 以共建共享为行动标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面临农户参与度低、设施供给碎片化、村际设施资源差距大、资源共享水平不高等现实困境,其根源主要涉及农民诉求表达、多元供给规范、设施布局规划以及资源共享技术等层面。

 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应重视农民诉求的表达与收集,完善和强化多元共建规制和协商对话机制,加强区域设施资源的合理调配,并不断重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内生机制,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外辅与内生的有机结合。关键词: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协同策略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17)01-0051-09一、问题的提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构成要件,是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涉及文化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交通设施、环境设施、安保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方式、应用模式往往决定着设施效能的发挥程度,并潜移默化地对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产生影响。

 我国乡村基层社会管理长期秉承“干预控制”的国家权力下沉模式,迫使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形成“政府单方供给”的路径依赖 ① 。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经济关系调整破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下国家权力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绝对控制与管理,但行政性整合的行动惯性并未给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足够的供需互动空间。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设施成本投入上降低了农民负担,但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主体分工依旧模糊,管制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挤压着农民、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空间,不仅加剧了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的非对称性矛盾,也扩大了政府单独行动的不确定性风险。

 尽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尝试乡镇企业、民间组织合作参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但决策制度、责权制度、信息制度的固有漏洞不断消减着多元共建的实践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碎1 5   

 片化问题又逐步显现。

 此外,伴随农民需求从基本生存资料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转变,农民对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供给内容有了更高要求,虽然多数乡镇政府出台多项政令措施试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扩展服务规模来保障农村公共设施的服务效能,但由于农村人口结构和阶层结构的落户空间分异现象日渐明显,原本依靠社会群体集聚而集中设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出现丰富度不够、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致使农民对原本就有限的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形成不同的获取能力、获得成本和满意程度,加剧了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 [1] 。从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演进路径分析,政府单边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策略已无法适应农民日益多元且呈层次化倾向的公共服务需求。

 而伴随经济收入与社会阶层的分化,农村人口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也对传统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调配机制提出严正考验,村际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与内容的非均衡性已严重影响服务资源的公平享用。

 对此,学界研究较多遵循“不确定性—个体失效—集体倾向—协同参与”的演绎路线,从个体行动的无序性与非稳定性推导公共产品集体供给的必要性 [2] ,着重关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权力结构由集中垄断型向多元主体介入型转变的实现策略。

 然而,多元共建效用的发挥是以合作规制的拟定和行为边界的合理划分为前提的,如何规避因目标错位、权力失衡、信息遗漏造成的协同惰性,构筑政府、市场、民间组织共同决策、共同投入、共同分担的组织基础应是推动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共建的内生语义。

 与此同时,有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的研究也较多仅从基础公共财政制度与配套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良出发,外辅性地对央地关系、地区利益加以调节,虽在宏观层面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城乡及地区互补作出引导,但忽视了农民作为设施享用者在设施布局和资源分享中的实际体验。

 如何构建同一地域范围内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共同诉求、共同应用、共同分享的应用模式将成为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策略的提出可谓农村基层服务资源整合的新思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阶段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共建共享” 被列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现策略之一,其要义在于增强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的“获得感”,不断促进政府与社会成员的协商对话,以主体利益协调形成设施供给的集体行动,以跨区域资源自由流动促进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期待通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协同行动和设施资源布局的科学化保障公共服务的公众受益权,为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明晰供给责任、调配设施资源提供了新方向。共建共享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全民共享的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理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赖以存续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这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是基层公益事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即充分尊重农民在基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以农民的共同诉求为基础,持续推进多元参与主体的共同协商与共同投入,最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同应用、共同分享。

 具体而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应以农民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通过参与渠道的拓展和互动平台的搭建为农民群众的集体发声和共同诉求创造条件。

 围绕农民的差异化偏好,从合作式治理的角度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进行改造,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农民等多方互动的协商对话机制 [4] ,针对设施总量、设施类别、设施布局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具有规约效应的共同决策。

 依据决策结果,各参与主体在政策、资金、劳力等层面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同投入,以促成多元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与利益协调。

 借此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布局与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保障相同经济条件或地理范围内的农民对同一设施资源具备相同的获得机会和获得成本 [5]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共同应用和共同分享。综上,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碎片化与设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已严重阻碍农村公共服务2 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7 卷

 体系的建设步伐,不断消减“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国家价值导向。

 如何实现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研究议题理应得到学界关注。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可谓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基层公共产品物理空间的可行之策。

 深入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协同策略,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基层公共服务传统供给渠道中的非对称矛盾,增强供给主体的协调性,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应用的“可获得性”,对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作为一种行动向导,能否满足各参与要素的多元利益需求并诱发与农村实际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现有运转环境。多元参与主体间的默契配合、有序组织,地区间服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合理调剂都将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共同诉求、共同决策、共同投入、共同应用、共同分享的实现条件,是共建共享效用发挥的基本保障。

 而从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来看,外导式思维下的供需互动还步履维艰,农户共建参与、产品多元供给、设施布局规划以及资源区域调配等层面的协同惰性与规制失效逐渐演化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现实梗阻,其根源亟待进一步挖掘与反思。(一)内生秩序衰弱,农户共同诉求缺乏组织性内生秩序是以农村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为背景,经农村社会内部各要素平稳互动、共同实践逐渐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的“自觉秩序”,即农村内部自发产生的为多数农户所接受的“恒常”准则。

 虽然缺少明晰的法理型条款,但内生秩序以其内化的约束性与向心力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承担着农村社会伦理教化、行为育导、共同体维护等方面的重要责任。

 这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价值内涵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共建共享的实现不仅需要外导性制度的理性规制,更需要农户以自组织的形式共同参与到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诉求表达、供需协商、效用反馈过程之中,促使政府以更加客观的观念来审视供给行动、整合不同农户的需求偏好。

 20世纪以来,伴随维系传统乡里模式的皇权制度逐渐被打破,村庄内生秩序与国家政权长期进行着“内源”与“嵌入”的互动。

 直至新世纪税费改革完成,国家政权对乡村场域实施了从“全面介入”到“适度撤离”再到“全面抽离”的行动过程 [6] ,农村社会先后经历人民公社制的国家权威洗礼、“双层经营”下的市场熏陶以及乡政村治的行政引导,村庄内生权威逐渐失效、农民原子化倾向不断加深、民主发声意识发育不全,农村内生秩序趋于崩解。

 此种背景下,散沙状的农民个体难以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之中,组织弱化使得农民对设施供给的共同诉求得不到有效整合。

 此外,势单力薄的农民往往在主体互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产生的漠然态度易于引发不合作行为的复制与蔓延,共建共享的广度与深度严重不足,设施供给的公共性大量流失。(二)协商参与不足,多主体共同决策机制缺失伴随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农村社会利益结构也日益复杂,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变量日趋增多,客观上要求政策制定过程吸纳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参考。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不仅内置政府与农民的供需互动关系,还应囊括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政策的合法性与可执行性,也以利益协调为纽带不断强化多元参与主体的价值互信。

 但从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决策的协商环境来看,政府被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处于公共服务政策拟定的主体地位,农户及乡镇企业、民间组织则被当作个人利益与个别利益的代表,表达能力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欠缺使其处于弱势地位。

 而由于长期受到管制思维和行政逻辑的价值熏陶,握有共同决策主导权的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并没有将多元对3 5第 1 期 曹海林,任贵州: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何以可能

 话协商列为制度化的信息输入渠道,多元决策持续性不足 [7] 。

 加之多数地区刚性制度规范的缺位,多主体共同协商监督不力,对话结果难以进入公共服务设施具体的建设实践中。

 由此,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协商对话的平等性、持续性、程序性漏洞的交叉效应降低了农户及乡镇企业、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政策的流程和结果上的影响力。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被简化为决策者对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的单向管理,政府对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偏好及需求进行主观塑造,大量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决策偏离公众期望,共同决策的合法性及权威性严重不足,难以产生均衡利益、满足需求的共建效果。(三)权责规制不清,设施共同投入呈碎片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收益很难用市场价格进行衡量,一旦服务设施的空间、质量、规模等确定后,其供给效率主要取决于共建主体间的协作互补程度。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过程中,各供给主体间期望回报或直接互惠作用是支持合作关系和共同行动的关键 [8] 。

 建国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从人民公社时期自给自足式的制度内供给转变为税费改革以来摊派筹资与财政转移支付相结合、市场或社会主体协作的合作供给,多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产品丰富度不断增加,但碎片化问题通常贯穿于设施供给过程之中,主要表现为:1.政府管理的碎片化,由于长期的职能分工与条块分割,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被分解至多个部门体系,部门间的协调与控制问题不断涌现。

 上下级服务责任推诿,同级间争夺项目利好,协调合作规制不强。

 基层部门通常在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时“保留实力”或干脆牺牲整体利益,中央的惠民政策不能落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证。

 2.多元供给的碎片化,由于缺少明晰的权责分工与稳固的共建共识,自发秩序下各参与主体常常秉承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责任推诿现象屡屡发生。

 又因行为边界得不到合理界定,民间组织一旦与政府过度合作,又会陷入自治性丧失的泥淖。

 3.供给流程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诉求收...

篇二: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推进吴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体系建设的调查和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主题�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差距作为工作的重点。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策略以来�吴江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大政方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吴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成为农村发展的坚实基础。农村道路交通水平不断提高。1994 年实现村村通公路以来�吴江继续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稳步提升�目前全市农村道路达到每平方公里 1.87 公里。随着全市干线道路网络日益完善�及时开展农村道路和干线公路交叉接点建设�实现干线路网与农村道路的畅通联接。农村公路由交通部门全面接管�改变了农村道路管理不善、损坏严重的现象�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得到落实。“十二五”规划中交通部门将每年改造农村道路 100 公里�使 60�农村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出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效显著�保障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用电需要。全市建成 6 个电气化镇、72 个电气化村�农村用电量比电气化建设

  2 工程实施前增加 52.04%�最大负荷提高 74.98%�供电可靠率达到 99.7�。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全市综合线损降低 0.63%。生活供水实现城乡一体�保障了农村用水安全。做到 “一市一网�一个头供水�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城乡居民同饮太湖水的目标。加强取水口水源保护�提高水质检测能力�推行水质日公告制度�不断优化对农村居民的供水服务�为农村供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农村天然气供应逐步推进。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吴江市燃气专业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推进农村管道燃气�目前在两个省级开发区的农民拆迁安臵住宅区已经开通使用天然气。加快建设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全市农村宽带用户达到 16 万户。

 �二�农田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基本满足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齐全。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和水土保持体系�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通过较大规模的联圩治理工程建设�建成防洪联圩130 个�保护面积 119 万亩�农村排涝标准达到日雨 200mm 二天排出�基本解决了易受涝地区洪涝灾害的侵袭�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强势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全市水稻机插率达到81.1��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农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为村庄绿化的亮点。农业产出效益较高�2009 年粮食生产总收入达到 2.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5�。蚕桑、花卉、设施蔬菜等高效农业有效地提升了农田经济效益。

 �三�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得到加强�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发

  3 展。一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四电�电视、电话、电脑、电台�合一”为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户传递农产品市场信息、结合农时开展各类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有效提高农业信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率。开通“8008282915”免费农业信息服务台�随时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促进生产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引进高学历农技人员�技术员与各类大户挂钩结对�开展面对面的上门服务和技术指导�切实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全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 185 人�其中大学学历 52 人。三是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立体化的监控�规范生产流程�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农村教育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卫生服务。一是基本实现教育服务城乡平等。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农村初中、小学向集镇归并�使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服务。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得到普及�有苏州市级合格农村成型幼儿园 30 所�农村 3�6 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 100�。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农村特长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高中段学生助学金补助制度�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针对农村学生到城镇学校上学路程较远的问题�配臵接送车辆�并加强上�放�学交通和学校防控安全建设�确保农村学生安全。二是不断促进医疗卫

  4 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平等。加强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231 个�基本做到每个村都有一个卫生服务站或卫生室�以此为平台�为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市。建立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公共卫生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村卫生机构的公共服务质量。市财政设立了农村卫生专项资金�2010 年投入人均 80 元以上�确保村级公共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不断推进农村新医保�全市农民参保率达到 98.7��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 年参保农民最高可报医疗费为 22 万元。

 �五�坚持城乡就业一体化�较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一是农村统筹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活动�充分发挥本市民营企业在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中的作用�建立就业、创业平台�帮助农民创业、就业。二是建立面向城乡的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将就业服务端口设臵到村�使就业政策、公共职业介绍、就业管理等信息覆盖到农村�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特别是结合各地产业优势的特色技能培训�使农民拥有市场需要的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转换能力�2009 年通过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8482 人。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快速推进�2009 年全市已有 6.5 万农村养老保险�土

  5 地保障�人员并轨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使农村社会保障业务更流畅�信息对接更紧密。

 二、当前吴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吴江农村水电路气等各项基础设施比较齐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等各项社会公共服务也比较健全�有力地支撑了农业发展、农民幸福、农村和谐�但是对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待于尽快解决。

 �一�农田基本建设离高标准要求尚有差距。对照《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提出的农田基本建设要求�吴江农田基本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灌溉设施严重老化。全市农田灌溉设施约有三分之二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配套不全等问题�而且历年来老化失修�实际灌溉排涝能力很低。如震泽镇夏家斗村一个 260 亩的圩头�用现有灌溉设施需要 48 小时才能到位。二是机耕道路长年失修。全市多数田间机耕道路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许多田块农业机具进不去、出不来�给机械化作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基础设施利用效率较低。许多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许多设施雇用临时管理员管理�使得设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大量土地被征用�全市成块连片的大规模农田较少�再加上种

  6 植品种无法统一�很难充分发挥排灌设施、农业机械的作用。

 �二�水利设施按照“防大汛抗大灾”要求存在较多隐患。吴江农田水利抗洪排涝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堤防险工存在隐患。部分堤防被征用占用甚至推平�一些主要航道出现护岸倒坍、挡墙淘空、土堤塌陷的严重现象。联圩堤坝大多修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堤身单薄�病涵病闸较多�隐患严重。二是河道水系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市外河水系不畅�主要骨干河道水系需要进一步规划整治�联圩内部河道水系存在河道被堵塞、水面被占用的现象�导致区域水系混乱�局部排涝不畅�出现内涝问题。三是水利工程改造滞后设施老化。近年来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停滞�闸站泵站等一些主要排水设施“超龄”服役�且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运行状态普遍不佳�运行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水环境恶化�河湖承载能力下降。根据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苏州分中心对吴江河流 42 个断面监测�受监测的 238.8 千米河道中�五类水河长 34.9 千米�占 15��劣五类水 127.2 千米�占 53��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影响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目前吴江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划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水电路气房建设缺少统一规划。部分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没有同时落实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电信管网等公共设施

  7 的配套�造成生活污水难以收集处理、电信难以入户等问题。如电信系统去年以来建成 80 个农村宽带接入点�今年将投入 4000万元用于农村电信网络建设�可是由于没有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出现了用地、用电困难�有 20 多个已建成的农村宽带接入点无法接电、使用。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不善。农村电力、电信线缆被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道路、堤岸被破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些村的污水处理装臵闲臵在那里成为摆设。拖欠水费电费现象严重�据华衍水务公司反映�2008、2009 年在户表改造中镇村欠工程款 1000 多万元�去年全市农村欠水费达 2000多万元�其中平望一个村就欠费 200 万元。

 �四�农村环境保护存在薄弱环节。农村水污染状况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乡村企业排放污染物、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废水排放以及农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使农村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2009 年吴江投资 120 万元建成 3 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运行状态不佳。农村生活垃圾无法统一处理�目前各镇填埋法处理对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的污染很大。

 �五�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资金不足。吴江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面临着艰巨的改建、重建任务�农村道路维护改造、农村环境保护、水电气电信等公共服务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全市要在 3�5 年内完成 15 万亩粮田基础设施改造任务�200 亩以上连片圩头配套建设标准泵站�每

  8 年就需要投入 3000�5000 万元。但是目前各条线建设资金都不充足�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建设资金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镇、村缺乏资金配套能力。吴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绝大多数采用市、镇、村三级分担制�以镇、村自筹为主�市财政补贴为辅�但是目前有些镇财政比较困难�大部分村级经济较为薄弱�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力不从心。

 �六�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新医保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险的生活费每人每月不到 350 元�不能真正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农民养老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新医保门诊报销金额太低。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单一�无法适应新兴产业和技术性职业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吴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要义。要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想意识�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吴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管理有序、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二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要改革城乡二元的政策制度�填平城乡在户籍、土地、社保等方面的制度鸿沟�以制度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市近20 年来已经出台了 90 多个相关文件�基本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

  9 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要加强对这些政策、制度的研究�根据吴江的实际抓紧贯彻落实。三要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源要向农业农村倾斜。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支持农业进入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实现两者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协调发展。

 �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一要明确各级政府资金投入的责任。由于许多村级经济比较薄弱�市级财政要更多地承担这一投资责任。鉴于各镇、村财政实力差距较大�应当制定更加灵活的资金配套制度。建议制定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发展要求的标准服务体系�明确服务项目�其经费列入以财政预算为主的多元化的体系�形成保障有力的投入机制。建议在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时要多听农民的意见、基层的意见�使投资范围和具体内容更加符合农业农村需要�体现农民意愿�以更好发挥镇、村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二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多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积极引导市场力量、村民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三要探索新的筹资方式。建议进一步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出让节约和整理出来的非农建设用地�用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镇、村配套资金。

 �三�下大力气加强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按照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以及《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一要加快

  10 对老化的农田设施和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提高农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