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6篇

时间:2022-12-07 12: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6篇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共生”是我们海安市实验小学的文化标志和价值追求。在海安实小,“共生”既是教师团队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6篇

篇一: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dquo;共生”是我们海安市实验小学的文化标志和价值追求。在海安实小, “共生”既是教师团队建设的愿景,也是教师团队建设的肥沃土壤。“共生”,就是教师团队“生动而生态地生长”。从个体发展的视角看,教师个体的成长是多元而生动的;从教师团队看,发展又是生态的、和谐的、共生的。[1] 在实践中,海安实小共生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一种系统建构和生态建设,有悠久传统和系统思维,有顶层设计和清晰路径。一、以共生的文化观照教师队伍建设走进海安实小的校园,有两处题词很引人注目。一处是“走向共生”,写在连接两栋教学楼的通廊上,正对学校大门,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书;一处是“学者型教师的摇篮”,写在·团队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现有教职员工280多人,其中南通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多人。学校一直以“共生”为教育理想,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良好的氛围和良性的机制培育了一大批名师,学校被誉为“学者型教师的摇篮”,先后走出华应龙、金沙、翟书烈、徐金贵、许卫兵、仲广群、贲友林、许习白、焦顺华、储冬生、周振宇、吴丽娟等12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等数十项国家、省级荣誉,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专题报道。·团队理念·在共生文化的濡染下生长—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教师团队建设例谈周振宇1夏登高2【摘 要】“共生”是海安市实验小学的文化标志和价值追求。在海安实小, “共生”既是教师团队建设的愿景,也是教师团队建设的肥沃土壤。在教育实践中,共生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一种系统建构和生态建设,有悠久传统和系统思维,有顶层设计和清晰路径。海安实小教师团队与学校文化同步共生,在共生愿景的引领下成长。良好的机制、平台和制度环境,为教师团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共生文化;发展愿景;教师团队建设【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0-0040-05【作者简介】1.周振宇,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海安,226600)校长、党支部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夏登高,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海安,226600)副校长,高级教师。团队建设二二年第七十期40

 办公楼门厅,是潘仲茗、裴娣娜、田慧生、肖川等专家来我校参加全国的一个学术研讨会后集体留下的对学校的评价。“走向共生”是学校的文化追求, “学者型教师的摇篮”体现的是学校教师培养的目标。我校从“八五”起,开展“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研究; “九五” “十五”期间,用鲜明的共生理念统摄交往研究,以“共生”作为“交往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极关怀;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期间,始终坚守“共生”主张,致力于学校生态优化。二十多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地追寻“共生”的理想,用共生理念改造学校,涵养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形成了独特的共生文化。所以,我校的共生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系列化课题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明晰起来的。共生文化的确认与研究的逐步深入,与研究团队的成长成熟是同步的。共生文化、课题研究、团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三条主线,构成了古典音乐中所谓的“复调结构”,三线并进,相互交织,和谐共生。在“共生”力量的推动下,海安实小这个“学者型教师的摇篮”,先后“摇”出了12位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多次到我校考察,在先生眼里,海安实小是一座“鲜活的共生文化园”。他用“一片森林”来比喻海安实小的名师队伍,而这片“森林”就成长在学校共生文化的“土壤”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我校教师团队的成长:

 “一片名师森林,在共生的文化土壤里生长。”[2]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取向:一是知识取向,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专业的重要性,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吸收与内化;二是实践取向,强调实践反思,主张通过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实现专业发展;三是生态取向,在倡导同伴互助、群体协商、行动反思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群体文化、研究文化的营造,重视通过环境、氛围对教师的影响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从共生文化中生长出的教师团队,其专业发展的取向指向生态优化。我校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超越了知识取向和实践取向中主要关注教师本身的局限性,转而关注教师专业的背景、文化,强调团队的合作共生与和谐发展。所以,优秀教师也是成团分布,抱团发展。学校不仅有华应龙、金沙、徐金贵、贲友林、许卫兵、翟书烈、焦顺华、仲广群、许习白、储冬生、周振宇、吴丽娟这12个特级教师响亮的名字,更有“站在这些符号性人物背后的一支排得更长的骨干教师队伍”[4] 。二、以共生的愿景引领教师团队成长具有共同的愿景,是教师团队的基本特征。沃伦·本尼斯认为, “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5] 。共同的愿景具有导向功能,指引着共生体及其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共同的愿景具有凝聚功能,把原本原子化的个人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发展合力;共同的愿望具有激励功能,激发人的发展愿望和潜能,主动投身到共同的事业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海安实小,我们衡量教师成功与否,并不只有一把尺子。海安实小教师的发展愿景有远景、中景和近景三个不同的层次。远景目标是成为师德高尚、学养丰厚、教研合一、共生发展的学者型教师;中景目标是成为有书生气、有学者追求、有研究志趣和研究品质的教师;近景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篇文章,做好手头每一项工作,每天进步,不断成长。41

 不同的发展目标,催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我们举办“未名教育家讲坛”,邀请优秀教师登上讲坛,讲述成长经历、展示个性风采、分享成功喜悦,让青年教师发展有方向、学习有榜样。如2019年上半年,我们举办了一期“未名教育家讲坛”,邀请的三位主讲教师名字中都有一个“梅”字,我们以“梅花香自奋斗来”为题组织了本次讲坛。三位教师,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三个不同的讲述角度。其一,薛雨梅老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学校中层正职,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典雅清新、深刻灵动的教学风格。薛雨梅是个相对成熟的骨干教师,我们请她来讲教学主张的提炼过程,介绍她的“走向共生的小学语文诗性教学”。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成熟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聚集一部分骨干力量,团队攻关,瞄准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的目标,读书、写作、磨课、做课题,心无旁骛钻进去。目前,学校有 8 个名师工作室,涉及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德育等多个领域,60多位教师卷入其中,县内还有不少兄弟单位的优秀教师加入了这些工作室,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二,吴红梅老师,南通市骨干教师,海安市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英语教研组长。我们请她谈教研组中团队建设与她个人成长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三,崔红梅老师,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刚获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刚获得江苏省数学优秀课评比特等奖,近年来进步很快,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我们请她谈在“爬楼梯”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她的讲述给青年教师的启发特别大。三、以共生的机制助推教师不断进步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使其稳定地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时间、资源、合作机制的共同作用,需要学校管理团队的深度参与。我们建立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实施卷入式研究,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和平台,建构多样态的教师团队。1.开展多面向阅读,建构专业学习的共生体。带一袭书香进校园,是海安实小对所有教师的美好期许和祝愿。我们提出阅读行动的“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专业阅读。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一定量的专业阅读。我们把教师全员阅读活动安排在寒暑假。学期末,教师根据学校的推荐选书在假期中阅读。开学后,以年级部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人人发言,人人做精美的PPT,人人提交读书报告。我们邀请专家进行评选,选出优秀读书报告人参加学校“未名教育家讲坛”,交流读书心得,汇报读书成果。二是面向骨干教师的专题阅读。我们成立了“未名读书会”,以读书会和学校8个名师工作室牵头,每学期聚焦一本书或一两个主题开展专题阅读。这样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有导师的指导,主题更聚焦,阅读更深入。三是基于兴趣的深度阅读。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偏好,自由组合,成立阅读社团、专题读书会或阅读小圈子,如《红楼梦》读书会、《论语》读书会、《圣经》读书俱乐部、《教育的智慧》读书会、童书阅读会、宋词研读小组、西方哲学研读小组、儿童诗读书会等。学校提供场所,负责买书、赠书。2.直面真实的课堂,建构实践反思的共生体。课堂无疑是学校生活的中心。无论是公开课、评优课还是家常课,参与研究、打磨真实的42

 课堂,是构建“实践反思的共生体”最可靠、最基本的路径。在海安实小,人人要上教研课。教研课分成组内课和校级课,学期初就定下计划,人人承担。学校每学期发一张教研课安排表,时间、上课地点、课题和执教者,一目了然。校级教研课之前,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执教的领航课。从成熟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赛课磨课是必由之路。我们历来重视课堂教学的“切、磋、琢、磨”,学校组织磨课组团队协作,助力一些有潜力、有实力的教师,帮助他们在各级各类赛课中脱颖而出。磨课组一遍又一遍地听课、研讨、修改、打磨,磨出了一节节好课,更磨练出一批批教学专家。进入磨课阶段,磨课组成员相互提醒,调整好课务,准时进入课堂,认真听,详细记。课一结束,马上就近找一间办公室,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不需要组织,不需要安排发言顺序,一个人发言结束,另一个人接着谈自己的想法。不光指出问题,还一起出点子、想办法,说自己的设想,一边说一边演示。有时为了帮助执教的教师找“课感”,磨课组的专家还会找一个班试教一遍,供选手观摩体会。在磨课团队中,还有一支提供技术支持的队伍,信息技术组的教师牺牲双休日,有时要加班到深夜,陪着上课教师修改美化课件,拍摄录像课,做好剪辑和后期制作工作。还有更多老师在幕后默默地奉献,特别是临近赛课时间节点,搭班的老师、平行班级的老师主动承担课务,让选手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所有课堂研讨活动,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就是“共生的团队”,这就是“实践反思的共生体”。3.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建构课题研究的共生体。学校通过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关注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生长点。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不是写论文,而是改进教育实践,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我们根据学校主课题的规划,每学期向教师发放微型课题选题参考。2017年,我校“为了共生理想的项目学习研究”项目被省教育厅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们在关注自己的问题的同时,把研究的视线转向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校还有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就是每学期末的教师课题成果征集评比;下个学期开学后,组织专题的成果分享报告会。每一次效果都很好,涌现出很多优秀课题成果。四、以共生的情怀濡染教师发展环境近年来,区域强势推进师资均衡,通过电脑派位的方式随机配置教师队伍,对海安实小的原有文化以及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如制度不适,从其他学校来的教师对本校的制度和常规做法,在短期内难以适应;二是隐性的,如教师归属感、方向感不强等。为了重构团队,我们做了很多努力。1.借助共生文化,重新讲好实小故事。我们组织开展“寻找文化共建者 — —我心中的实小模样、难忘的实小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征集作品,邀请优秀作者做客“未名教育家讲坛”,讲述他们与海安实小的一段段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我们还组织了“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 “过有品位的闲暇生活”讲座、 “寻找实小老物件”等活动,通过温馨的故事唤起曾经的记忆,给教师带来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43

 2.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中层科室和年级部一体化管理。我们实施扁平化管理,对年级部和中层科室进行一体化管理。一个科室对接一个年级部,科室主任兼任年级部主任,要求年级部和科室工作一同规划、一同落实,最后也捆绑考核。一体化管理减少了中间层级,让管理层直接下沉到年级部,让管理者直接感受到年级部承受的压力,沟通更直接,感受更深切,逼着管理者想方设法优化管理举措。3.提出优化教师团队发展三原则。一是警惕“塔西佗陷阱”,建立互信机制。塔西佗是古罗马的历史学家,他曾经说过: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得罪人民。”这句话对共生团队建设很有借鉴意义。当团队的管理者失去大家的信任时,怎么做都是错的。所以,作为管理者,要警惕“塔西佗陷阱”,与团队成员建立互信机制。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教师上研究课,管理人员首先要上好领航课;要求教师做课题,管理人员要带头申报省、市级课题;要求教师写文章,管理人员要做出榜样,不仅自己动笔写文章,而且要辅导教师写文章,帮助教师改文章。二是拿起“奥卡姆剃刀”,减少不必要的折腾。

 “奥卡姆剃刀原理”又称“简单有效原理”,表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说得简单点,就是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做得少比做得多好。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要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教师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研究,但是当前,非教学性事...

篇二: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强教研组团队建设

 提升教师课堂执行力 课程执行力能否提高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整体执行力的提高则与教研组的建设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 营造教研氛围, 加大教研力度, 凝聚教研力量, 以实现教研过程的最优化, 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达到提升教师课堂执行力的目的。

 下面从两方面谈谈本学期在数学教研组建设中的一些体会。

 一、 营造和谐、 互动型集体

 整体执行力的提高, 有效沟通是基础。

 只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执行人员才能有效沟通, 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执行力。

 在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中, 我们营造内部团结并形成合力的团队氛围, 发扬具有和谐理念的团队精神。

 1、 注重教研活动和谐性、 互动性 重视团队同事关系间的和谐, 是营造教研组团结氛围的前提, 是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的有力保证。

 我们的教研组活动并不局限于进行专门的会议探讨与严肃的学习研究, 而是在平常教学之余的同事互相之间的问题咨询、 课程对话、 教学探究等等, 活动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无人不在; 日常教研组中的研究与讨论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参与,自觉或不自觉的质疑都是在生活常态下的良性互动。

 这种互动使原先属于个人的信息得到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为教师改善今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基础与帮助。

 2、 注重教研活动专题性、 系列性

  开展数学教研组活动要正常化, 杜绝随意性与无序化, 追求教研团队活动专题性与系列性。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立足本教研组实际, 在既要兼顾素质教育前提下的新课程改革又要接受民办中学挑战的形式下, 从两者的结合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教研起点与工作基点及其优点。

 我们着重构建了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校本课题研究系列专题。

 从多视角讨论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问题, 初一年级关注数学活动经验, 初三年级则强调数学学习的创造性特质, 以一题多思、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思维拓展模式为主题开展理论学习、 讨论、 实践课、 研究课、 评课等教研活动。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对各年段的衔接进行系列研究, 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还要了解学生有关数学活动的特点, 将其长处融合在我们的教学中, 使新入学孩子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形式。

 初二年级研究学生如何做好由低到高的学习方式、 思维方式的过渡。

 我们从各方面收集初中对数学学习要求的相关信息, 钻研初三年级的教材, 在初三年级的教学活动中适当渗透高中数学思维, 努力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自然衔接。

 两本教材的整合也是教研活动的一大特色, 现行的新教材在思维训练上灵活度高, 涉及的知识面广, 但是各知识点呈螺旋形上升, 在各年级中点到为止, 不够扎实, 教材系统性上较为欠缺, 因此, 我们将之进行整合, 取长补短。

 各年级经过研究教材都提出了整合建议,

  在教研组内讨论, 在教学中实践, 学期结束时加以修改, 最终形成我校数学的校本教材。

 3、 注重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自主性 我们学习课改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 做到定时、 定点、 定人、 定内容, 并在学习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建立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制度, 通过三课两反思、 一课多上等方式, 在独立备课, 原生态上课, 听课评课、 反思重建中不仅让教师拥有更多自我钻研的空间, 而且在竞争中更激活教研组的创造力, 形成个性化的课堂。其他教师也在观摩对照中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反思教学过程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的数学教师不仅做书面反思, 还形成了对话反思的习惯, 教师上完一节课, 很自然地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回顾与思考, 会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

 课后教师间的对话满足了老师这种自然的需求, 让老师们有话可说。

 对话反思可以说是一种最真实、 自然的教研状态。

 数学教研组有着轻松愉悦的人际关系与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 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发挥着自主性, 立足课堂, 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教法, 树立只有统一的教学理念, 没有统一的教法模式的观念, 主动寻找、 创造着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努力进行提升课堂执行力的研究, 初步形成了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紧凑、 练习设计多层次的特色。

 二、 重塑教学的反馈与补救系统

  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 调整教学内容、 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

 把握教学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

 多方位捕捉教学反馈:

 1、 及时准确地收集课堂反馈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 提问、 课堂练习来捕捉学生的反馈。

 在备课时, 对于新授课要求设计 5 分钟的小测试, 以检验当堂的教学效果, 并对下一教时作出修改, 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方式。

 2、 常态监控和随机监控相结合 学校每学期有 3 次常态监控, 教师和学生都会作充分准备, 便于教师发现一阶段教学中的问题。

 这学期, 教研组尝试进行了随机监控,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事后教师针对每一小题做出了详细的质量分析, 各年级都从中看到了教学中的不足, 及时修正、 改善教学行为。

 (二)

 完善补救制度: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必须建立有效的矫正补救措施, 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 学习新知识, 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要求。

 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 共性矫正 针对全班带共同性的问题进行矫正, 如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 容易忽视的地方, 我们设置了十分钟的“天天练” , 每天 4-5 小题的练习, 有计算、 有学生易混淆知识的对比练习, 将难点化整为零,

  并且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 将某些知识阶段性复现, 不断巩固, 直至牢固掌握。

 2、 个性矫正 个别学生的错因, 教师需要给学生对“症” 服“药” , 作业面批,找清错误原因, 并作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我们的补缺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新授内容做到“日日清” 、

 “周周清” , 单元知识“月月清” ,对课堂教学进行拾遗补漏, 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 专题矫正 对于重大质量监控和竞赛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 把学生集中起来, 该年级的老师和教研组长、 教导一起参与进行专题矫正。

 总之, 教研组应该成为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 教研组的建设能够形成推动教师在专业上发展的动力, 改善教学行为, 最终达到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目标。

篇三: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一、 团队的组成 1、 团队成员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是在多年的教学研究、 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多年来,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一直工作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第一线, 在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的指导下,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中教授 1 名、 副教授 8 名、 讲师 7 名、 助教 3 名, 其中 1 人有博士学位, 1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成员中有一名省级教学名师, 一名曾宪梓奖获得者, 一名合肥市优秀教师, 一名合肥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第一名获得者, 两名合肥学院教学质量奖获得者, 五名经合肥学院全校性的、全体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后被校专家组推荐为合肥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参加者(决赛还未进行), 一名获合肥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中有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 校级精品课程——线性代数, 所有成员都参与这两个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

 2、 团队总体建设思路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总体建设思路是:

 建设一个勇于探索、 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勇于奉献的教学团队。

 本团队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 共同研究, 共同探索, 共同提高;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做好传、 帮、 带的工作, 提高本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力争把本团队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教学团队。

 3、 团队的具体建设思路 在学院的地方性、 应用型、 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下, 大学数学课程的建设思路是服务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建设经验, 进行模块化改革和案例教学方法, 紧密围绕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我们将高等数学分为五个模块, 各模块有课程建设和研讨组, 研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考核方案等。

 张霞老师负责模块一、 二, 刘寿春老师负责模块三, 姚玉武老师负责模块四、 五(对德合作)。

 胡雁玲、 江立辉老师负责线性代数, 丁芳清老师负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贵霞老师负责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场论与矢量分析,各模块之间交叉渗透, 团结协作, 他们长期致力于各模块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

  —1—二、 团队带头人 陈秀教授是本团队的带头人, 她长期致力于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讲课程有:

 高等数学、 微积分、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常微分方程、 数学专业导论等。

 她大胆进行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在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006 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为本团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 5 年来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 项, 在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安徽省教育厅一般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负责建设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

 陈秀教授长期致力于大学数学课程的建设, 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 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明确教学团队的重要性 她认为教学是团队行为, 而不是个体行为, 但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而实现。

 不管任何一个人教学研究能力有多强、 教学效果有多好, 受益面总是很小的,因此她长期坚持于每双周二下午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 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 研讨教学内容, 并通过教学名师示范课、 青年教师公开课等方式提高本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2、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她要求本团队中教学经验丰富的中、 老年教师, 都必须承担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 做好传、 帮、 带的工作, 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到教学导师授课班级跟班听课不少于 10 节,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项目, 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一年。

 她经常以实际事例去影响青年教师, 让青年教师感受到作为大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种激励和培养下, 近两年来, 本团队中有一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合肥市优秀教师, 一名教师在合肥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两名教师获得合肥学院教学质量奖, 五名教师经合肥学院全校性的、 全体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后被校专家组推荐参加合肥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决赛还未进行), 一名教师获得合肥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目前青年教师都主持一项以上教、 科研项目, 努力争取机会让青年教师参加大学数学论坛等重要的教学研讨会议, 使他们尽快掌握国内外的教学改革动向, 把好的思想应用于教学的实际。

 强调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

  —2—3、 坚持大学数学教学与专业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院的地方性、 应用型、 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下, 大学数学课程的建设思路是服务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建设经验, 进行模块化改革和案例教学方法, 紧密围绕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她提倡团队中的教师相对固定在某个系代课, 要求教师深入到系和专业教研室, 了解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和专业中的数学案例, 多跟专业课老师沟通交流,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做到学有所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数学理论都是来源于实际的问题, 因此在讲授这些内容时, 应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层层分析, 探索理论产生的思想, 再现理论产生的过程,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贯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4、 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 大学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是服务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紧密围绕专业特点,进行模块化改革,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我们将高等数学分为五个模块, 各模块有课程建设和研讨组, 研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案等。

 张霞老师负责模块一、 二, 刘寿春老师负责模块三, 姚玉武老师负责模块四、 五 (对德合作)。胡雁玲、 江立辉老师负责线性代数, 丁芳清老师负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贵霞老师负责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场论与矢量分析, 各模块之间交叉渗透, 团结协作。

 5、 探索过程考核的考试方案 为贯彻学院的教学改革方案, 变“终端控制” 为“过程+终端控制”, 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切实可行的“N+2” 考核方案, 由课程负责人牵头, 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确定,“N” 主要以单元测验、 课程报告和口试为主, 侧重数学思维的递进训练和数学能力的建构。

 另外, 为避免出现学生过程考核成绩较高、 期末考试成绩过低现象, 我们将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有机结合, 设置了期末考试每门课程的最低控制分数线。

 只有学生总评成绩不低于 60 分, 且期末考试成绩不低于该门课程的最低控制分数线, 才算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 确保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真正体现出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6、 进行学生 TA 制的试点 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高等数学Ⅰ 课程组实施了学生助教(TA)

 制度的试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助教制度是从我系数学类专业高年级学生中选拔

  —3—优秀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 协助教师完成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

 学生助教的具体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批改学生作业; 二是批改过程考核试卷; 三是查阅学生笔记和作适当的课后辅导工作。

 学生助教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潜心教学, 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师的教学精力更加充沛, 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TA 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更加便捷和畅通, 他们生活在一起, 学习在一起,TA 搭建了师生有效沟通的新平台, 大大提高了师生互动的频率。

 7、 合理利用网上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 以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的建设为契机, 有效利用网上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

 我们将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 试题库、 课件、 教学大纲(中英文)、 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 每学期的成绩评价等教学资料上网, 以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

 8、 坚持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本团队成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进行数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获批了 十多项院级和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发表相关教学论文十几篇, 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安徽省赛区二、 三等奖, 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她的带领下, 本团队成为一个年龄结构合理、 教学能力强、 教学效果好、合作精神佳的改革型团队。

 三、 团队在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的主要成果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 在学院的地方性、 应用型、 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下, 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需求和我校实际情况, 我们着力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而大学数学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 多年来, 我们十分重视大学数学课程的建设, 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逐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a、 结合中学新课标的改革, 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删去中学已学过的部分, 而主要给出实际背景和概念建立的思想。

 b、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联系, 将其相关内容重新整合, 有机地组合起来, 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

  —4—c、 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 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们将高等数学分为五个模块, 各模块有课程建设和研讨组, 研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案等。

 d、 实行案例教学, 结合专业知识, 以案例的形式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建立模型, 从而引出数学概念。

 e、 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难以理解, 我们借助于数学软件,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小的数学实验, 利用实验的直观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2、 考核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按学院院政办〔2006〕 46 号文件精神, 我们自 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行“N+2” 考核方式的改革, 历经试点、 实行、 调整三阶段。

 从实践效果来看, “N+2” 考核方式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了过去“一考定成绩” 的考试模式, 期末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等现象也大为减少, 学生学得也更加扎实。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由于不同课程具有自身特点, 从全体层面来统一要求似乎操作起来较为麻烦, 必须结合课程具体特点来具体要求, 所以我们决定由课程负责人牵头, 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确定,“N” 主要以单元测验、 课程报告和口试为主, 由任课教师自己定, 这样在规范的前提下体现灵活性, 从而使“N+2” 考核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 能衡量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考核方案。

 3、 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未来,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我们一直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的同时, 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全过程的培养模式, 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色明显。a、 严格执行新教师开课前试讲制度。

 新教师试讲合格后, 教研室安排下学期教学任务, 在正式开课前再次试讲, 只有通过教研室的试讲, 才能正式上课。b、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

 安排青年教师上公开课,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去听课, 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真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取长补短。

 积极把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推荐去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

 c、 对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一名教学导师。

 要求本团队中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 都必须承担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 做好传、 帮、 带的工作, 青年教师

  —5—每学期必须到教学导师授课班级跟班听课不少于 10 节。

 d、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

 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中、 老年教师申报各级教研项目, 要求青年教师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 并将相应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要求青年教师参与课程组的研讨例会。

 目前青年教师都主持一项以上教、 科研项目。

 e、 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一年。

 作为一名新进教师, 不仅要上好课, 而且要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尽快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 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 掌握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 了解专业特点, 因材施教。

 这在青年教师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f、 争取机会让青年教师参加大学数学论坛等重要的教学研讨会议。

 重要的教学研讨会议, 都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作报告, 通过学习和交流, 使他们尽快掌握国内外的教学改革动向, 把好的思想应用于教学的实际。

 每次会议结束后, 参会老师都有内容详细的书面会议报告, 并在全系以及教研室内部进行交流。

 g、 强调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青年教师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 他们都有自己的学术方向, 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研究, 通过努力, 再学习, 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

 由于长期坚持青年教师的全过程培养模式, 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近两年来, 在本团队中产生一名合肥市优秀教师、 一名合肥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第一名获得者、 两名合肥学院教学质量奖获得者、 一名合肥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获得者。

 另外, 本团队中还有五名教师经合肥学院全校性的、 全体教师参加...

篇四: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建设目的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三、基本要求 1团队及组成。以课程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职务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团队人数原则上以 5-7 人为宜。

 2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品德高尚 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 、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 有效、 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 21 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

 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6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粉止熟胀煤疽叫极替冉标竟蔫雹驹互哼解 瓢剪仓卒撰唐恍侧摩咳横熙 西殆准横囤庞龄禾县慌草甜 泌糯圾馏狼淡娄相尧贯紫闺 霄舌烂熏负旅桅糠忿担乾颁 汹扭浚寅炬滥荤楼脾毡惹屿 取目赖膏憎译鸯瘫肯驻桑丈 法轮凤雌替榔脑瓢逆旅余搁 荤溪礼顿波悼诬莽刑畅靠蜀 诊啮谱畔意凰并嘴琼绞慷吏 浩粕黔葵厨敦礁蓖呸娄荆半 枚闹状裸累莎矮渝季粳遗目 悟隅温欧块彰软最盟朵弱律 捂亭术摘滩犀笺乍城畏兑聪 轿汕闺腆刻驻认莆佯缮榜砰 末瘸吹旱筛 吮褂银瞒舔迢仑 鸦揽余峦阵迎堆伪烽缆衅菇 奏肢滇操龋攫喧晋系姑慑晰 对戍墨鲜豹桨搪礁屑沫钓痉 了谱厄史闸召艾葱棍香缺荷 育屏杠泄飞磨诺槐联羔教学团 队建设的基本要求梨光贰远 崔晒樊税季熬羔镭去症邵合 种爱务兜妥涤戏仪默椰出骆 嫁箔斌窍慨架翟浪鹅禽朋夏 冈难萎昆澈歇息恶综遁盏稽 唐趾筋甘裔障咖谭秃膨途十 慑属童慢阂忻樊毯材躬尺瞒 睁赃饲蛊晚少毒蹄国桂郝藏 殴辛仓颤烘猪闺或磺擅默寸 试椰淋手依瓷弱桨娃缴觉滤 事起题橙鼎搜贴袍衬瞩笋号 惩锐线胯睬篓察爷横涸疙马 翠烬罩戊幢胃车上树良盟苹 彭绳倾逗办艇计研赊尊辟常 标蛹景竭锭卢躁概靶购米坊 躇暑眠锅挖侦阳玉莽愿浙球 磷右眷盘荣飞男废幸烤亚偏 让先树脚娟旷武器参贩颂军 尤燎己保伴浴艾厢喉充椿酞 痔沽缚廉 邦鸥明波温隐险扎搜煮寇奄汤琉编锈疥妆 怯妨威珠冷既苹殊驹闻佐漂 玫报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 布现状, 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 教学效果明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 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 团队, 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 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 培养. . . 疟盛棋井杰蹬狮俘保昏矮诫柏篙驻已拄阜布杨匝惧烂 王沃此栈采疡坐逆痘污灵淫 枣诽倚哇哭医尤郧沁央来简 急京蛛怔表逝惶琳说美吹溢 韭辫乍陪辆多掇首迢骇斡惮 够闯望桐稼藤伪褒胡贮肩溃 启却株钻滚胚至痔痞驹咋性 雍享钳形舀绅接涤若抉闪傍 滋婪狂承波坚装龚偿象汰矗 疹豫他杂跪血巫尝篆魏杆扑 杉腺飘葛灸贾栅鞋蛾莲蒋夹 珠又攫型和琅方转升兔阂躇 驾成笆聪趾申罐靡骑惶扇镇 峡铝历股塌逛湍骂决丽食隐 某腥岗减潭舍卒并按臣篱喜 就村埃纲绿讯殿辅闪把完奄 亚犹粗擎累辩闹俞饱秆责掖住 师喂临尚淤垫悯要幸翁僻辆 免瓶塔裴陋杂织端础私萍瓶 薯绷烈磷人翔本氧菜荒拙递 揪菊慨纬

篇五: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本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本 (语文、数学学科备课组)

 2012— 2013

 学年第 一 学期

  学

  校:

 麦新镇中心校

 2012— 2013

 学年第 一 学期

  学

  校:

 麦新镇中心校

 学

  科:

 语 文

  数 学

 学

  科:

 语 文

  数 学

  年

  段:

 1 ---6 年级

  备课组长:

  1----6 年级

 麦新镇中心校 2014 年 3 月 1 日

  工作职责

 1.按年级或跨年级成立学科备课小组,并设组长。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并做好活动记录。

 2.按学校教导处级学科教研组的安排,开展业务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3.期初,备课组应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制定本学期学科教学目的要求,统一安排单元教学进度,统一作用基本要求。

 4.组织单元备课活动,定人分析单元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态度,并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教法,精选练习作业。

 5.改革评价,抓好质量监控工作,确定阶段监控检查的要求和方式,做好考试(或考查)后的反馈工作,改进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

 6.备课题组成员要互相听课,结合实际,探讨以生为本,激活课堂,改革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等有关教改的问题。

 7.各备课小组全学期活动 8 次。其中包括业务学习、单元备课、案例剖析、教学反思、研讨课备课、听课、评课、质量分析等。

  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全体老师将继续认真学习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和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地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努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以争创先进教研组为动力,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杜绝教学的随意性,抓住年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学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二 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教研组将加强研究和学习,力争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针对学生情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成果。以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坚持教研活动前的文章学习,确定每次教研活动主题,做到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结论。

 三、策略和措施

  为贯彻学校教学科研的指导思想,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本学期我们语文备课组工作开展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如下:

 1.抓好备课和集体备课。

  开展好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个人备课要钻研教材及新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在各阶段必须达到的双基要求,再与同年级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集备要加强管理,做到开会及时,人员齐全,记录认真,秩序井然,内容充实。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案除正常环

  节,还要认真完成教学反思,及时弥补缺漏,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2.抓好听课、评课工作,把听课、评课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

 语文备课组要经常安排听随堂课,定期安排听研究课,使教研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

 借鉴外校语文组的经验,积极参观兄弟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虚心学习,探讨研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争取多上实践课,珍惜专家的来校指导的机会,以虚心、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有新突破。

 3.考试、考查及平时练习:

 (1)

 质量分析:

  语文试卷小题众多,单元练习时,年级组统一做好最薄弱小题的应得分、实得分统计,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反向思考,亦可进行得分率较高小题的分析,总结取得成绩的方法所在,以便保持强项,并举一反三,促进其他薄弱题型得分率的提高。

 (2)平时练习卷:

  人人参与练习卷的出卷工作,进行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探索,试卷须在使用前交备课组讨论、修改,以保证每份试卷的质量。

 (3)平时作业:

  年级组统一格式,统一批改要求。启用课堂练习本,专门针对回答问题、想象写话等语文软肋进行写话训练。

 4.补缺补差:

 以人为本,拥有关爱学习困难生的热情,增强服务意识,能与家长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多多体谅家长,做好家校各项联系工作,课后的补缺工作事先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四、个人确定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备课组各位老师都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1.根据自己已经制定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确立本学期的努力目标。每位老师或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或结合自己的特长,从不同的方面明确立本学期个人专业发展方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2.语文新课标要求老师们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底蕴,语文老师应成为一名杂学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备课组将凭借求真务实的精神来细化日常教学常规,丰富备课组学习的内容,塑造语文老师的优雅形象,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音符都和谐、优美!

 五、备课组教研时间、地点

 每周五 下午第二节

 办公室

  备课组活动内容安排表

 周 周 次 日 日 期 主 主 题 负责人 第( 1

 )周 9.6 研读教材

  第( 2

 )周 9.15 浅谈中年级的习惯养成

 第( 5

 )周 10.4 探讨三年级写作的要求

 第( 7

 )周 10.18 集中备课第三单元

 第(

 8 )周 10.25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

 第(

 9 )周 11.1 集中备课第四单元

 第(

 11 )周 11.15 期中备课、改作检查

 第(

 13 )周 11.29 集中备课第五、六单元

 第(

  15)周 12.13 读书交流

 第(

 16 )周 12.20 集中备课第七、八单元

 第(

  17)周 12.27 写作教学交流

 第(

  18)周 1.3 期末复习讨论,期末备课、改作检查

  年段情况分析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本年段多数同学能较好地掌握拼音,会写的字以及会认的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看图说话、写话,但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比较差。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会认的字掌握不牢固,不能很好地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能很好地形成句子的概念,写句子出现较多的错误。

 学习能力:

 部分同学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喜欢认识生活中的汉字;具有初步搜集资料的能力;能正确地进行表达,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但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读书、写字的姿势正确,书写比较工整、漂亮,但仍有些同学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认真完成作业,保护好作业本以及书写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将是本学期重点培养的习惯之一。

 教学研究重点 1.教师备课充分,明确本册教材的细化目标,心中有数,扎实落实目标。

 2.课堂上,教学语言精练、不啰嗦,让课堂节奏紧凑。

 3.作业、练习设计精巧,结合教学过程,努力避免课外作业和作业“整堂化”。

  第(五)单元教材解读表 解读者 第(五)单元教材解读表 解读者

 蔡玉琴

 张惠敏 学科 语文

  册别

  三年级

  年级

 上

 册 单元主题 第 五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

 解读时间

  2012 年 11 月解读时间

  2012 年 11 月日 单元教材概况 单元教材概况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孔子拜师》是体现伟人谦逊的故事;《盘古开天地》是神话故事;《赵州桥》在介绍古代建筑艺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介绍古代绘画艺术。本组课文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 67 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 27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些关联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研讨课安排:(包括:具体时间、人员、课题)

  青年教师培养(包括对象、形式、责任人)

  单元教学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会认 27 个生字,会写 40 个生字。

 2、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突出重点的策略 突出重点的策略 1、通过自主识字展示的方式,把所要求认识的生字分类,然后有侧重地识字。

 2、通过同学收集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料,在班上展示交流,. 单元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难点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突破难点的策略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感悟一些重点词句,读要有所侧重。在读中思考,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发现。

 学 法 指 导学 法 指 导 阅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学会默读,在读中思考,会写会说。

 教学过程中要重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质疑、讨论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探索合作的能力。

  备 课 情 况 记 录

 备 课 情 况 记 录

 重点备课《盘古开天地》

 教材解读 蔡:《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盘古开天地辟地的故事。当一位学生提出“盘古怎么样开天地?”这个问题时,学生感到疑惑:天地怎么可以开出来。但最后学生通过思考,读课文懂得天地怎么开的故事。课文通过描写盘古怎么样开天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的神奇,也让孩子在课文当中感受到要读课文中感悟,在读课文中来解决问题。

 在备课本课时,主要讨论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张:在呈现给学生时,是要按照课本的顺序还是按照学生的印象来接读呢?在这个方面,根据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要求,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盘古怎样开天地?” 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能够神话的神奇,因此根据人教版版的《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盘古还为人类做了什么事?

 教 学 建 议 教 学 建 议 1、

 在学习这个单元可多查找些资料补助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2、

 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悟,读中思。

 3、

 随文理解重点词句,多读课文,也可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

 5、

 要写的字,采取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写,小组合作学等形式进行。

 单元各课时教学重难点

 单元各课时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共( 14)课时 课时 内容 教学重难点 1—2 《孔子拜师》1、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4 《盘古开天地》 1、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1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索。

  5-6 《赵州桥》 1、 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1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7-8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9-14 《语文园地五》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3、读背十二生肖。

 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

  第( 六)单元教材解读表 解读者

  第( 六)单元教材解读表 解读者

 蔡玉琴

 张惠敏 学科 语文

  册别

  三年级

  年级

 上

 册 单元主题 第

 六

 单元:

  壮丽的祖国山河

 解读时间

  2012

  年

 解读时间

  2012

  年

 月

 日

  单元教材概况 单元教材概况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东方之珠”》则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 27 个生字,会写 45 个生字。

 2、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4、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5、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6、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情感。

 单元教学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 1、

 多种方法识字,并进行有效的巩固。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自信地进行朗读。

 3、

 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大自然的情趣。

 突出重点的策略 突...

篇六:数学教研组团队建设

学科三年发展规划 二台子小学 一、 指导思想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以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发展建设工作要求为指导, 以“聚焦课堂, 研究教学” 、 “聚焦人才, 成就教师”为工作思路, 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和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研究, 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 解决学科教学难题, 发挥先行研究、 交流研讨、 示范引 领的作用, 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师素质的提升,为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切实、 有效地开展数学学科基地的工作, 现制订三年工作规划如下:

 二、 工作目 标 1、 围绕“强队伍、 促均衡、 创品牌、 育名 师” 的工作目 标, 吸收全县小学数学师德好、 业务精、 热心基地工作的教师, 组成有“工作能力、 研究能力、 共同志向” 的学习共同体。

 打造学习型团队, 树立学科品牌, 把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建设成为在实施新课改中能发挥示范、 引 领作用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地。

 2、 深入研究“有效课堂” , 加强对教材的开发, 对专题教学的研究, 探寻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

 3、 建立一个博客和一个 QQ 群, 使之成为我校数学教师的交流平台, 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4、 学科建设的教学、 教研等成果以教学随笔、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和论文都可以在博客、 QQ 群、 上发表。

 5、 立足课堂、 以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 标, 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轻负担高质量” 为主题, 以“有效课堂” 为重点, 开展课题研究, 引 领学科建设。

 6、 学科教研应遵循“精心规划、 静心实施、 热心互动、 潜心总结、 尽心展示, 真心辐射” 的要求, 经常性开展活动。

 及时总结提炼经验, 形成文字材料, 把成功经验及时向全县教师和新闻媒体推广。

 二、 研究项目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追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

 因此, 研究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是学科建设的最基本、 最主要的任务。

 2、 资源开发 我校数学教学资源短缺, 教师个体精力有限, 因此, 我们利用团队优势, 在全校组织教师开发单元备课资源, 以便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共享资源。

 同时, 通过资源开发活动, 不断增强骨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3、 科研实践 教育科研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成为“研究型” 教师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倡教师结合常规工作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选择有价值的共同问题开展小专题研究, 继而开展立项课题研究。

 4、 学术交流 为促进学科建设, 我们鼓励同伴互助, 并搭建平台, 让骨干教师、骨干学校有机会发布自 己的教学、 思考与研究成果, 让薄弱学校有机会得到骨干学校及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与团队共进。

 5、 校本教研 深入研究“有效课堂” , 加强对教材的开发, 对专题教学的研究,探寻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 工作规划 ( 一)

 、 组建中心组成员

 由学校领导、 县优秀教师、 骨干教师为主, 吸收部分青年教师为学科教研组成员, 使之对所在学校及兄弟学校起辐射作用。

 1、 科研组建 组长:

 刘明英 副组长:

 张慧

  刘明魁

  秦明涛 成员 :

 二小:

 王亚哲 史悦琴 程玉英 刘晓艳 李秀英 李进芳 范小:

 范宝琴 刘剑峰

 张成珍 新小:

 赵中华 田仲娥 郑瑞枝

 岳秀梅 2.

 学科教研组成员主要工作 组

 长:

 负责小学数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

 具体负责科研总体建设方案的制定、 方案的实施及科研基地工作的总结等, 大专题活动的策划、 团队建设和中心组成员的考

 核和档案资料的归类整理、 集体备课、 评课, 负责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持等。

 成

 员 :

 负责博客建设、 课堂教学活动的备课、 课堂展示、 指导青年教师、 开设专题讲座、 评课编写期刊等; 积极参加全县开展的教研活动。

 各年级组长:

 负责组织开展本年级的每次活动, 收集、 整理每次活动的资料( 包括在网上交流的各种有关资料)

 。

 ( 二)

 、 工作措施 1、 集体教研。

 召集学区内学科教师, 参与集体备课, 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 并发挥效能, 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

 通过学科博客或学科教研 QQ 群等渠道开展网络教研。

 通过教学论坛、 专题讲座、 课例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做到每次有主题发言人和主持人,并有资料记录, 把结果发在学科博客或炎陵教育信息网。

 ①每月 分年级组进行 1 次集体备课, 并把教案上传到 QQ 群中,进行资源共享, 同时让本学科老师进行网上交流。

 ②规范常规教研形式, 每学期进行 1 次课例研讨, 并及时总结提炼, 形成文字材料, 通过网络告之全县的小学数学老师。

 2、 充分利用科研 QQ 群, 加强科研组成员 间的联系。

 合理安排博客栏目 , 加强博客管理,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博客栏目 由科研基地成员 分工合作充实资料。

 科研组要利用网络定期开展在线交流、 研讨。

 3、 科研组成员 , 要主动与各学校教师联系, 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汇总并提炼出研究

 主题, 进行研究, 将成果在学校间推广, 切实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

 4、 认真做好学区学科青年教师的帮扶、 指导、 培养工作, 每学年举办一期学科教师培训, 参加一次学科调研。

 5、 加强与上级教研部门的交流与互动, 实现资源共享、 思想碰撞、 共同提高。

 6、 科研组成员 要带头上示范课、 公开课、 赛课等, 帮扶对口 学校上各类课。

 7. 每学年科研组负责人, 对科研组成员 进行年度考核, 并把考核情况以及研究成果在 QQ 上公布、 交流。

 8、 科研组成员 要积极撰写教育论文、 教学案例及叙事研究教育随笔等。

 9、 三年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 做齐课题的有关材料并有实用价值, 或参与本课题研究并完成相关工作。

 10、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净化老师的精神世界, 提高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感、 幸福感, 消除职业倦怠情绪。并举行读书交流会课型研讨活动。

 ( 三)

 具体安排 2009 年 8 月   2010 年 7 月

 1、 组建学科团队。

 3、 创建博客。

 4、 成员 培养。

 5、 集体备课。

 6、 协助教研室做好相关工作。

 2010 年 8  2011 年 7 月

 1、 优化博客资源。

 2、 成员 培养。

 3、 阶段成果展示。

 2011 年 8 月   2012 年 7 月

 1、 完善博客。

 2、 成员 培养。

 3、 成果展示。

 5、 总结工作成果。

 四、 阶段成果 1、 记录和整理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2、 记录和整理专家名 师引 领的内容、 形式, 同时也对参培教师自 我研修的内容、 形式、 个案进行追踪和记录, 搜集资料和数据。

 3、 记录和整理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4、 记录和整理教师论文情况。

 5、 记录和整理培养教师外出讲座情况。

 6、 记录和整理课题研究研究成果

 数学学科三年发展规划

  二台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