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7篇

时间:2022-12-07 08: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7篇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四个自信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7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7篇

篇一: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自信专题党课讲稿-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本课程从强调“四个自信”的原因、“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和如何坚定“四个自信”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大纲】

 一、强调“四个自信”的原因 二、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科学内涵 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四、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第一节 强调“四个自信”的原因

 同志们好。这个题目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 、 理 论 自 信 、 制 度 自 信 、 文 化 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当今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自信、也能够自信的时代了。这正是我们党提出“四个自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是,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二是,从外部环境看,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道路的质疑和否定从未停止,各式各样的 “ 中国崩溃论 ” 从来未中断过。

 同时,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利用互联网平台“扳倒中国”。凡此种种,其根本企图就是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坚定“四个自信”就是为应对这种挑战。

 三是,从我们自身看,仍有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使得坚定 “ 四个自信 ” 成为必要。

 当下,有的人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认为借用或接受西方的政治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损失;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有的人甚至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幻想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

 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中国也到了一个能够自信的时代。何以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这三个来源清晰说明了我们能够自信的理由。

 首先,我们的“四个自信”源于伟大的实践,这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之所在。

 1950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80 亿美元,只有美国的约 5%。现在,中国拥有了如下头衔: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有共计 7 亿多人口摆脱贫

 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 70%;80 万亿 GDP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 15.5%,最近五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0%,13 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成就是我们资金支援。

 其次,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提出的,始终坚持高度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人民的选择为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代表

 人民群众心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再次,自信来源于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最后,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

 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可以说,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第二节

 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什么?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四个走出来”,深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两个“一定能”,即“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

 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个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道难题。

 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国家采纳了西方模式,按照“华盛顿共识”所

 主张的现代化道路,搞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自由主义,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仍难以稳定,教训十分深刻。与此相反,中国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既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又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走出了一条成长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打破对西方路径依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特色”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不放松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各国经验,灵活运用市场力量,而不是盲从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颇有生命力的新

 道路。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适用于中国的,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时过八年后,他再次强调,中国的实践表明,通往现代化道路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 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 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

 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第三个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一条道路是不是正确?不仅要看这条道路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更要看这条道路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对民生投入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美国学者库恩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上,以前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口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过上这样水准的生活。” 道路好不好,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衣食住行的持续改善中、从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中、从充满希望的憧憬中,切身感受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发自内心地拥护这条道路。

 第二,

 理论自信。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

 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科学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同时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和人民沿着中国...

篇二: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35 卷第 5 期 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5 No. 52017 年 10 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Oct. 20176收稿日期:2017 -08 -25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理性伦理的中国精神形态哲学研究”(2017jd004);贵州大学进人才科研项目“理性厚理的精神形态哲学研究”[贵大人基合字(2016)007]。作者简介:宋君修(1976—),男,山东莱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存在与形而上学、中西通德哲学与中国语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伦理。“四个自信”的深层哲学意蕴与伦理自信宋君修(贵州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四个自信”理论思想不应该停留于一般理论探讨,而是需要深层哲学分析和概念奠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是“四个自信”所“道—说”的理念。黑格尔的伦理实体概念所导出的伦理自信概念可以很好地释放出“四个自信”理论思想的深层形而上学真切意义。伦理自信不仅表明“我们”是一个有精神的伦理实体,而且表明“我们”必须以伦理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相关于这个伦理实体的一切。伦理自信的概念可以常识性地作为我们的方法论,来透入对“四个自信”理论思想的深入探讨,以激发和启示其中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理论与实践力量。关键词:深层哲学; 伦理实体; 伦理自信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99(2017)05 -0006 -07国际 DOI 编码:10. 15958/j. cnki. gdxbshb. 2017. 05. 02一、引 言在中国改革开放长足发展的时代,在“一带一路”广为讨论和参与的今天,在进一步深层发展和社会问题伴随一道的当前,自信问题越来越凸显出其影响深远的意义,成为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时代命题,即“我们”“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走向所必然需要的精神上的自信,以便在深层上催化激发我们所必然面对的古今中外的双重维度的真切文化,从而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可持续的深入发展,适配所必然需要的良性动能环境或框架的时代命题。在这一问题视域下,作为“我们”时代问题的“四个自信”的深刻理论思想问题,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所能够真切承载的。固然,这种一般探讨很重要,然而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却是相应概念的深层内涵的奠基性探讨。这意味着,如果要让“我们”的时代问题真切地发挥出本应有的理论、精神与实践的生态力量或能量,那么与此问题相关的概念的奠基性深层内涵,就必须真切地获得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寻找到上述所说的那种“适配”的最佳的微观适配结构层面。这种分析表明,“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在既有的改革开放的建设与发展成就现状下,继续保持必要的宏观研究方式的同时,卓力探究必然的微观研究方式。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关于“四个自信”这一论题的探讨,需要更为深入的哲学与形而上学理解的奠基。这即是说,在我们“中国”“道—路”的自信问题上,除了内在规定性的“中国”的政治之“道—路”的自信外,还应该让这种与自身理论与制度的自信一道的“道—路”自信链接/连接上更为广博的“文化自信”,从而让“中国道路”获得真切本己的“中国文化”的奠基,并进而形成更为“自强不息”而“厚德载物”的“中国”“道—路”“文化”的生态。这种生态的具体而现实的展开和生长,就是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理—论”。尽管从“四个自信”的阐述顺序上,道路自信、

 宋君修:“四个自信”的深层哲学意蕴与伦理自信7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依次顺序的,然而这却不能机械地来理解,特别在对此进行理论探讨的时候。事实上,从“我们”复杂而漫长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事业来看,在“四个自信”中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无不是相互间复杂而漫长地进行着生态互动的。这就是说,这四个方面的时间序列与它们的逻辑序列是不能简单地机械教条地合一的。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命题,本质上必然要求我们深刻而深入地理解“四个自信”的理论思想,并进一步寻求其相应的哲学概念或者哲学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进一步追问其相应的终极意蕴奠基,从而为其生态地创造出更加普遍和普及的精神血肉。简言之,“四个自信”的理论思想应该化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社会”的日用而不必然知的精神、意识、心理、信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深入揭示并论述“四个自信”理论思想的日用而必然的意蕴。为其在理论必然以及必然理论上通透,“四个自信”的理论思想才能走出狭隘的政治或者政治学视域等,进入日常生活及其世界的生态系统,化为历史而逻辑地实践着的精神生态,而这种精神生态不是别的什么,正是这种历史而逻辑地实践着的精神的伦理,相应着伦理自信 ① 。二、四个“自—信”的深层“道—说”意蕴“四个自信”理论思想集中突出“自信”。这里的自信不应该是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而更应该是或者必然是在真切纯正的“浩然之气”(孟子)意义上理解的。这意味着,这种自信应该是一种深层形而上学的精神,显明作为“自”的一种精神主体和作为“信”的一种精神“理念”(柏拉图)。仅仅这一个词语,在这样的语境中就已经显明着浓厚的伦理意蕴,更不说其所“道—说”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了。应该说,“四个自信”内涵着四个“自—信”,而四个“自—信”“道—说”着“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理念。很显然,如果不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书写这四个方面的理念,那么人们很难感受并理解到这种书写方式的理念所本应该具有并释放出来的巨大而伟大的深层形而上学的精神力量。唯有以概念之锤的方式来敲碎(加连字符)积习为常而往往被人们不知不觉地固化或僵化了的这些词语,才能够以原子裂变的方式激发并释放出相应的精神能量。如果停留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自信”,那么这必将难以避免“四个自信”的这种精神力量的窒息或者弱化,因为这种“信”之所“信”只能够深沉地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觉醒以及相关现实与历史的觉醒,而这只能意味着这种觉醒本质上是一种伦理觉醒,指谓一种伦理自信。很显然,在上述概念之锤的方式下,所“道—说”的诸理念词语立即深层共鸣着久远的精神历史记忆和印记,让我们能够瞬间共鸣通透相关的丰富意蕴,宛如虫洞或者时光隧道效用。这可以让我们更加历史、逻辑而现实地在以词语表征的方式融合生长并成长出自己的世界。因此,可以这样说:“四个自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有其天意所嘱,可称之为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的天之道;这个“道”,需要显化为适应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不同事物、不同关系、不同层面等等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路”,以便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世界能够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的人生幸福,并进而一起走在共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之“路”;这种“道—路”,需要显明为相应的“理”,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之“理”,并进而通过语言文字而凝聚为相应的“论”,以“方便法门”的方式承载这“道—路”之“理”,通向并宣化于不同人们的心和精神,以便人们能够真切地在各自的层面和方式上感受、理解并适当应用这种“道—路”之“理—论”;在具体的应用中,这种“道—路”及其“理—论”必然以生命生长和成长的生态方式显型为相应的“制”,以便所有人们都能够在具体应用时有统一的依据,由此构成为生态共同体,并以具体差异的方式显型为相应的“度”,以便不同的人们都能够以各自生态共同体的不同方式展开具体应用;这种“道—路”及其“理—论”和“制—度”,在具体显化、显明、显型以及具体应用中,需要进一步升华为具有“化育”(《中庸》)之功与力的能够化民与万物以善生、养生、用生而幸福的相应的“文”,以便超越人们的生命限度而流传不同① 在此问题讨论中,笔者已完成一篇正在投稿中的专门论文《伦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深层本质》,而该论文的基础是笔者的另一篇专门论文《伦理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见李崇富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

 8的生命之“文—化”,在词语的固定和固化之间寻求保持足够的化育空间,让化育之“文”不僵化,而是生态地生长并成长为该生态本身所本性使然的精神,历史、逻辑而现实地实践着的精神。在对“四个自信”理论思想的这一深层形而上学的解读中,不难发现,其中的所有方面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生态地结构的、环节的、层面的。这就是说,这里的所有结构、环节、层面都各自是各自,但是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以生态方式构成为一个具有各自功能作用意义的生态结构、生态环节、生态层面,并且它们合起来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身功能作用意义的最大的生态整体系统。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此用生态来描述和阐述的对象,并非生态学对象,而是特殊的对象,因为这种对象是具有自身多姿多彩又复杂多变的精神的。正是在这里,这种本性上有其自身精神的生态整体系统,与黑格尔所阐发的伦理实体,发生了奇妙的真切理论共鸣,因为这种具有精神的生态,毋宁恰恰是在亚里士多德意义的“形式”上,与这种伦理实体是同一的。这就是说,这种有精神的生态是逻辑同构于这种伦理实体的,因此二者的概念逻辑机制与形式是相同的,互相相通的。换言之,这两个概念是可以相互诠释而生发出奇妙丰富的真切理论意蕴的。因此,黑格尔的伦理实体是可以被诠释为这种有精神的生态的,只不过在此所不同的是,这种有精神的生态不是什么别的生态,而恰恰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社会”“民族”及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事业的生态。因此,不论是这种生态还是黑格尔的伦理实体,其本质的本性的要义都在于其精神,而这也恰恰是“四个自信”的深层形而上学的真切意义所在。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突出宣明的“自信”意蕴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自觉而清醒地追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很显然,这种中国方案的具体描述恰恰是“四个自信”理论思想,并且这种方案不是单纯理论的,而是有着底蕴深厚、厚积薄发而情怀天下兆家安定幸福的“中国”“精神”的。这种精神,作为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伦理实体的精神,生态地适应、转变并示范着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或者称之为面向未来命运发展的后古代中国之“路”。换言之,“中国”之伦理实体正在凝聚千古的“自—信”“精—神”之力,重构底蕴深厚而与时俱进地适应转变的“自—信”“精—神”之礼,重构“我们”“中华民族”的后古代中国之伦理实体。这是“中国”“道—路”应该具有的本质内涵,也是“中国”“文—化”应该具有的本质内涵,否则难以避免庸俗化、平庸化的泥淖和陷阱。因此,恰恰是在这种生态或者伦理实体的意义上,必须以“精—神”之视域来扫描并透彻理解“四个自信”理论思想,而这种视域,更具体地可以称之为伦理自信视域,简称为伦理视域。就此来说,伦理视域这个概念是不应该随便使用的,除非至少论述者自身是必须有那种生态或者伦理实体的“精—神”的。三、伦理与伦理自信的视域伦理视域或者伦理自信视域的内涵,可以典型地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获得阐发,并进一步确定地提炼为一种方法论。根据黑格尔,伦理概念的理解应该区分于道德。从其所阐述的伦理和道德的概念来看,黑格尔是在对立统一的意义上界定和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根据黑格尔,应该认为道德其实是我们人类各自群体的伦理生活的一种造诣,因为他说“个别的意识,既然它直接以实在的伦常亦即民的生活为它的生存,它就是一个具有坚实信心的个别意识”[1] 。又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2] 黑格尔的这一论述表明,一个民族的伦常生活是该民族的伦理生活,而作为个别的意识的个人,就我们人类各民族自身的生存发展史来看,越是在起源的民族伦理生活阶段,越是与所在的民族伦常生活融为一体,而这正是原始部落时期我们人类各族群的生存生活的经验样态。在这个时候,我们人类在各自的族群中,实际上是没有“个人”和“自我”的,而所应该有的事实上是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族群部落。这个特点,原始地保持为我们人类不同群体的这样一种新生个体的特征,即一般来说,迄今为止,无一例外地可以发现,我们人类的所有不同族群或群体的新生婴幼儿,都有普遍共同的一个特征,即这样的新生婴幼儿是与其赖以生存的母亲或者抚养人融

 宋君修:“四个自信”的深层哲学意蕴与伦理自信9为一体的,直到有一天他/她可以不再因为母亲或者抚养人离开了其视线而哭闹。在黑格尔看来,这样的群体或族群及其生活正是一个“伦理实体”:(3)“伦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实体性的,换句话说,必须是整个的和普遍的;因而伦理行为所关涉的只能是整个的个体,或者说,只能是其本身是普遍物的那种个体。”[3] 在黑格尔的理论设想中,可以认为,伦理与实体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或者伦理的实质或内容是以实体的形式或方式而达成的,而实体这一形式或方式表明,伦理的实质或内容即伦理生活不是简单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人的行为、活动等的累加,而是这种累加构成为一个作为普遍物的整体即这样整...

篇三: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代“四个自信”的 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深刻总结过去、准确立足现在、科学擘画未来,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无比”,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改革开放 40 年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道路自信”在新时代的全部意蕴,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前进的方向,也更是行稳致远的动力。

  一、新时代“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

  人无自信则不立,党无自信则不兴,国无自信则不强。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前三者并列提出,形成“四个自信”完整体系。2017 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至此,“四个自信”全景式立体化呈现出新时代政治自信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条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开放 40 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胜利之道。这样一条正确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逐步摸索出来的,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定这条“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敢于趟过一切急流险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既不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臶的邪路,确保始终走在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建党之基、强党之源,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先进指导思想、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 97 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终保持思想坚定、理论清醒、行动自觉。

  这是一套属于自己、务实管用、不断成熟的可靠制度。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现代化强国,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治国理政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成熟完备、更加持久有效。

  这是一种连古通今、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先进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的不可分割,使其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革命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拥有发展的人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拥有发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点,共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热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领会这个“最有理由”,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标定继往开来历史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五个时代”充分阐释了“新时代” 所彰显的执政党价值、国家价值、人民价值、民族价值、世界价值,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了“新时代” 的突出特点、关键特征。

 “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根本的在于,它是在 40 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而开启的一个伟大时代。这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

  “新使命”激励全体党员一往无前。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在告诫全党绝不能有贪图享受、消极懈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意在告诫全党打铁必须自身始终过硬,必须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意在告诫全党发展仍是硬道理、事业绝不能停顿,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阶段。正在推进的“四个伟大”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它有着丰沛的现实源泉、生动的实践映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航船破浪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确立的科学理论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的系统回答,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方向、方式、动力、步骤、保障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作出了科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严密、视野宽广前瞻,可谓博大精深、深刻大义,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和伟大的旗臶引领。

  “新征程”展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的,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明确为“一个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一个决胜期”,即从现在到 2020 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奋斗目标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十五年”,即:从 2020 年到 2035 年,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战略格局宏阔、奋斗目标清晰,起到了拨云见日、照亮前路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厚植了稳定的未来基础、强大的前进定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实践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首先要做一个自信者,做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同、坚决拥护、深度信服的“四个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铸牢记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 “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时刻以“初心”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不断以“使命”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使命永记、历久弥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 “四个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必胜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自觉将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担当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掌握

 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书写和奏响党员干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奋进乐章。

  砥坚忍不拔之志,蓄锲而不舍之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砥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蓄足锲而不舍的劲头。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锻造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汇聚起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始终不渝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持锐意进取之心,促埋头苦干之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前进道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愈发复杂,任务更显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拿出更彻底、更科学的改革开放举措,以“敢闯敢试、攻坚克难” 的锐意进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时代机遇,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努力耕耘、不务虚名”的埋头苦干作风真正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干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顺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篇四: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dquo; 四个自信 ” 内容 及解读剖析 XXX 单位

 姓名 XXX

 “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坚定“四个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四个自信”,确立了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了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要更加自觉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合格党员。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感恩之心更加爱戴核心、忠诚核心、向核心看齐,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篇五: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5 篇

  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篇 1

  一、新时代“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

  人无自信则不立,党无自信则不兴,国无自信则不强。20**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前三者并列提出,形成“四个自信”完整体系。20**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至此,“四个自信”全景式立体化呈现出新时代政治自信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条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开放 40 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胜利之道。这样一条正确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逐步摸索出来的,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定这条“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敢于趟过一切急流险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既不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始终走在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建党之基、强党之源,是我们党一切行动

 的先进指导思想、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 97 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终保持思想坚定、理论清醒、行动自觉。

  这是一套属于自己、务实管用、不断成熟的可靠制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现代化强国,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治国理政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成熟完备、更加持久有效。

  这是一种连古通今、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先进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的不可分割,使其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拥有发展的人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拥有发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点,共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热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领会这个“最有理由”,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标定继往开来历史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五个时代”充分阐释了“新时代”所彰显的执政党价值、国家价值、人民价值、民族价值、世界价值,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突出特点、关键特征。“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根本的在于,它是在 40 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而开启的一个伟大时代。这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

  “新使命”激励全体党员一往无前。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在告诫全党绝不能有贪图享受、消极懈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意在告诫全党打铁必须自身始终过硬,必须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意在告诫全党发展仍是硬道理、事业绝不能停顿,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阶段。正在推进的“四个伟大”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它有着丰沛的现实源泉、生动的实践映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航船破浪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确立的科学理论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的系统回答,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方向、方式、动力、步骤、保障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作出了科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严密、视野宽广前瞻,可谓博大精深、深刻大义,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和伟大的旗帜引领。

  “新征程”展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的,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明确为

 “一个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一个决胜期”,即从现在到 2020 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奋斗目标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十五年”,即:从 2020 年到 2035 年,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战略格局宏阔、奋斗目标清晰,起到了拨云见日、照亮前路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厚植了稳定的未来基础、强大的前进定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实践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首先要做一个自信者,做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同、坚决拥护、深度信服的“四个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铸牢记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时刻以“初心”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不断以“使命”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使命永记、历久弥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必胜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将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担当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书写和奏响党员干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奋进乐章。

  砥坚忍不拔之志,蓄锲而不舍之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砥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蓄足锲而不舍的劲头。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锻造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汇聚起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始终不渝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持锐意进取之心,促埋头苦干之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前进道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愈发复杂,任务更显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拿出更彻底、更科学

 的改革开放举措,以“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锐意进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时代机遇,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努力耕耘、不务虚名”的埋头苦干作风真正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干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顺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篇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四个自信”?怎样才能增强“四个自信”?这是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问题。

  一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

篇六: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自信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对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重要地位和重大价值作出精辟论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必将为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四个自信”并列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创新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我们党逐步将这一基本观点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统一”到“三个自信”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和执政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2016 年 6 月 28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 33 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上任以来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提出,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紧接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关系。从以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历程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是建立在“三者统一”基础上的,尽管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由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由 “三者统一”到“三个自信”的拓展,但总体上讲,以往的认识还是局限于“三者统一”的大框架内的。而“四个自信”一并提出突破了这一逻辑框架,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四个自信”并列提出,为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我们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在道路、理论、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在对接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上显得不足,进而对相关领域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至今缺乏有说服力的解答。比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产生的科学思想,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生根开花结果?为什么能够长期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当然是有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深厚文化土壤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应当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那么这种内在的契合性,是因为中国没有像西方或其他东方国家那样的具有统治力的宗教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弥补中国需要的这种“空间”吗?

  还是因为中国的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兼容并蓄等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呢?对此,以往我们的研究是不够的,处于“两张皮”的隔层状态,还有待突破。事实上,就中国社会而言,一旦打开这样的思考空间,必将会迎来这方面研究的根本性突破,也必将更为有力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去马克思主义化”等等错误思潮,有力地提升中国话语构建和走向世界的底气和能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并提出“四个自信”,其首要价值就在于超越了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传统思维定式,进而为我们深入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四个自信”并列提出,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深远影响。

  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为支撑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三个自信”、拓展到“四个自信”,一方面源于中国近 70 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38 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了当今的自信。这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近 70 年发展,我国已经站在了由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以往的历史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要完成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转型,不仅需要正确道路的选择和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还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始终保持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文明,才使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创造了近现代中国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中国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是近代以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也不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目标越是崇高、越是伟大,就越需要文化自信,进而也对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出更高更为迫切的时代要求: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立足中国实际进一步推进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这里,之所以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旗帜,如果丢掉这个旗帜,就会迷失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了这个“根”和“魂”,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唯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人民的骨气、底气和软实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实现这样的有机融合并不容易。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诞生在西方的文化土壤,要从“西方文化”形态转化为“中国文化”形态,就必然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

  而以往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多地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引领中国实践,而从文化深层次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有机融合还用功不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上的一个薄弱环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离不开大众参与,大众参与度越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程度就会越深入。

  而要实现更多大众参与,既需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转换,也需要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推进两者的有机融合。这是当代中国开辟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并提出,契合了当代中国整体转型升级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必将为深入推进马克思

 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

篇七: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

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Aug.2020/No.4

 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主办 丿红色文化对坚定 ! 四个自信 " 的价值意蕴胡云 , 梁小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江西

 南昌 330038 )摘要 :

 :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性质和鲜明旗帜的价值符号 ,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 特有的文化魅力 , 独

 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政治和教育价值 , 为新时代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四个自信 ” 提供了思想基础 % 现

 实依据 、 价值遵循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 :

 :

 红色文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四个自信 ; 价值中图分类号 :

 :

 D6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96-854X ( 2020 ) 04-0033-05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大众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继承近代革命文化而生成 、 演进和升华的先进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一种全新的优质的文化形态 , 其中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

 “ 四个自信 ” 是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建设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 , 进行伟大斗争 , 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历程

 中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充分运用和对已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是对其自身价值及前途命运的充分肯定和

 高度信心 。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性质和鲜明旗帜的价值符号 , 是新时代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 四个自信 ” 独特而宝贵的财富 。方向决定道路 ,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我们实现强国富民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

 路 , 道路自信就是对这条道路高度认可的前提下 , 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进&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不懈

 和实

 ,

 了

 深深

 中国实

 、 中国人民和中国大

 、

 时代

 化 、 符

 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要求的道路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源自于对历史的自信 ,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进

 行道路选择过程中生成与演进的 , 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选择的艰辛历

 程 ,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选择 , 阐释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为道路选择提供了坚实而又广泛的思想和信任基础 。从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来看 , 红色文化见证和诠释了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

 近代以来 , 中国陷入

 内忧外患 , 人民处于苦难深渊&如何摆脱这种命运 , 首要的问题是找到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正确道收稿日期 :

 :

 2020-07-30基金项目 :

 :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3 个自信 " 视域下红 ; 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统战工作研 I ” ( 编号 :

 19ksl3 ) 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

 :

 胡云 ( 1964- ), 女 , 江西高安人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 教授 , 硕导 , 研究方 b 为高校思想政 f 教育和

 统战理论 ; 梁小军 ( 1976- ), 女 , 江西瑞金人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导 ,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理论流动站博士后 , 研究方 b 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033

 路 。

 为此中国社会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 、 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和抗争 , 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

 方案 , 但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 , 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 , 无论是农民阶级 , 还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探索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 , 改良主义和资本主义等道路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

 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才最终迎来了新的转机 ,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深刻改变了中

 国历史的进程与走向 。

 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生成 、 演进和升华的红色文化,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的

 初心使命和宗旨 、 崇高的信仰信念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

 然性 。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践中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找到

 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 , 建立了人民政权 ,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中华民族的命运和

 前途由此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 , 红色文化见证和诠释了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和曲折 ,

 创造性地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 。

 使中华民族历经新中国成立 70 年 、 改

 革开放 40 多年 , 迎来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进而到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 。

 中国今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今后的路如何走 , 怎样走 ? 不忘初心 , 方得始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走得越好 、 发展的越快 , 我们就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

 红色文化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文化最本质的

 区别就在于它是以为人民谋福祉 , 为民族谋复兴为基点的文化 , 其内含的红色基因是人民共和国的 “ 遗传密

 码 ” 。

 这条道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 , 正是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始终

 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 , 始终把人民当作国家的基石 , 把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看作 “ 民心向背 ”

 的关键所在 。

 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和人民进行道路选择的见证者与沉淀池 , 为坚持道路自信提供了坚实的

 思想和信任基础 , 使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变得更加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实现国家富强 、 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理论 , 是我们党与

 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

 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 , 就是既不忘老祖宗 , 又要讲新话 , 不断用马克思主义

 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 指导实践 。

 理论自信体现了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 伟大实践必须有科学理论作为行

 动指南 。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 ,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观点和方法

 不断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 、 建设 、 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 ,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

 最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红色文化生成 、 演

 进和升华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是相统一的 , 作为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进程而孕育生成和演进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 其不断守护和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 、 创

 新和发展 。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 斗争面 临极端艰苦和异常残酷的形势下 , 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科学理

 论为指导 , 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创造性实践活动 , 历经不断的选择 、 融合和重组 , 培育和生成了一种革命的 、

 科学的 、 包容开放的红色文化 。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 又是对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及近代生成的红色文化的继承弘扬和价值认同 。理论自信是 “ 四个自信 ” 中其它三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 ,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在中央党

 034

 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秋季开学第一课中指出 , “ 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 , 理论上坚定成

 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 ” 。

 理论来源于实践 , 离开了实践 , 理论就成为了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 实践在不

 断发展 , 理论要永葆生机活力 , 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 $ 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所取得的

 辉煌成就 , 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 , 得到人民高度认可的 、 正确的 、 科学

 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 红色文化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被创造出来的 , 它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

 化和大众化的实践积累 , 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 也将随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 发展和完

 善 , 为我们坚定理论自信提供了实践和现实依据 $当前 , 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 , 相互联系日益显著 , 相互影响不断加深 。

 一个时期以来 , 西方敌对势力竭

 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交锋日益激烈 , 他们否定我

 们党的领导及其指导思想 , 否定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 $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 ,

 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潮不断冲击着国人思想 , 对其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些

 消极影响 , 导致一些人政治意识淡漠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不够坚定 , 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有所降

 低 $ 在这种新形势下 ,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承载的科学思想内涵和革命的思想智慧 , 如对共产主义 、 马克思主

 义的坚定信仰 ; 实事求是 , 独立自主 , 自力更生的思想信念 , 以及红色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 通过创作红色

 影视文学艺术作品 、 举办红色文化书画展览 、 讲述红色经典故事 、 传唱红色歌曲民谣 、 瞻仰红色遗址古迹等

 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 , 强化人们的红色记忆 ,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与站位 , 增强

 其使命与担当 , 让人们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召力与辐射力 , 使广大的社会成员在

 情感上产生共鸣 , 思想上产生共振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的认同 、 接受和掌握 , 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

 内化理论自彳 $“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 、 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 、 支持 、 拥护 , 以及自觉在制

 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 , 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 $

 ” ⑴制

 度自信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 , 社会成员的制度自信度越高 , 相应政治统治就越稳定 $ 红色文化的创造和实

 践 , 扎根于人民 , 依靠于人民 , 服务于人民 , 是人民自己的文化 , 其核心价值是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 体现对人

 民的尊重,让人民充分享受权利 , 并赋予相应的义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内在遵循体现的也是以

 人为本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因此红色文化为制度自信提供了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 $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不可分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列外 , 它既不是谁设计

 出来的 、 也不是谁在书斋里写出来的 , 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在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指出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 就在于这一制度

 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 是适合中国国情 ,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

 ” 它既不是我国历史

 上各项制度的简单延续 , 也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 , 更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的模版 , 而是中国共产党团

 结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近百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 它是最符合中国国情 、 民情和社情的 $ 中国共产党

 从成立之日起 , 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 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 、 新社会不懈奋斗 。

 人民当家

 做主的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 , 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 建立了具有强大生命

 035

 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等 , ,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断建立和完善 #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 , 密切联系群众 , , 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特点 $ $ 改革开放后 , , 我们继续坚持党的领导 , ,

 以人为本的理念 , ,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 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 , 最 终形成了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愿望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 , , 新中国七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它是具有鲜明优势的先进

 制度 , , 是一套管用的 、 有效的和行得通的制度体系 。

 。红色文化作为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长期的伟大斗争中生成演进的独特文化形态 , 其中也蕴含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程和丰富内涵 。

 它的建立和完善 , 有着比较鲜明的红色文化烙印 , 中国共产党在

 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 , 借鉴苏联工农兵苏维埃制的基本原则 , 结

 合中

 的

 本

 , ,

  步

 和

 人民的

 同

 志 、 、 代表

 人民群众

 本

 , ,本上保障社会公正和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要的政治制度 。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 “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

 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

 ” ” ⑵ 坚定的制度自信来自于对红色文化的自信 , , 不然 “ 则会

 抹去人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 , , 对 政治制度的自信必然出现裂痕 ,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东欧剧变和

 苏联解体 , , 是值得我们尤为警惕的 。

 ” ” ⑶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 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与自觉 , , 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遵循 # #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 “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 、 理论自信 、 、 制度自信 , 说到底是要坚定

 文化自信 $ $

  ” 旳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