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研究方向7篇

时间:2022-12-06 18: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学研究方向7篇德育学研究方向 1 德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我校教育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位点目前共有2位博士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学研究方向7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学研究方向7篇

篇一:德育学研究方向

/p>

 德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我校教育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于 2003 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位点目前共有 2 位博士生导师, 朱小蔓教授和赵志毅教授, 均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有专长的教授。本学科有三个研究方向:

 (1)德育原理方向、包含德育基本理论、道德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方法论、德育思想史; (2)德育心理学方向,包括德育心理学基础、德育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应用德育心理学; (3)学校德育方向,包括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德育、德育课程、教师道德、德育专题等。本学科在我校有悠久的学术研究传统,并且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队伍,主要有鲁洁、班华、朱小蔓、赵志毅、郭本禹、乔建中、金生鈜、刘晓东、冯建军、汪凤炎等。本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为依托, 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 和国内外道德教育及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有广泛的学术联系。

 (含主要成果、项目、获奖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学位点导师出版了 20 多部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学术专著、译著,发表了 100 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其中有近 2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 教育部和江苏省的优秀科研成果奖。

 近 5 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15 项,科研经费额达 100 万元。目前本学位点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道德教育哲学、德育原理、情感教育、道德心理学等方面。

 三、 本学科点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道德教育哲学、德育思想史、道德教育心理学、情感教育、品德心理学、德育模式、德育课程论、公民教育、实践伦理学等。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培养, 强调德性为本、 尊重个性、尽展才智、凝聚精神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融洽相处、情感交融。培养学生具有宽容豁达的道德精神和不懈进取的学术精神、 具有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的道德境界。要求学生在掌握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掌握必要的实验和统计方法,具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能力。

 2

 1、致力于德育学学术梯队的建设,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人才。本学科设立了特聘教授岗位,建立了田家炳德育学讲座教授。努力创造条件,选送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和进修, 注重各方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与提高。

 2、学术上重点抓好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和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和积极的联系,加强学术交流与对话,努力提高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科研成果的国际辐射力。

 积极参与国内和省内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为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学位点负责人:赵志毅教授 通讯地址为: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邮编:210097 办公电话:025-83598660 电子邮箱:zhaozhiyixb@sina.com

 3

  赵志毅, 男, 1957 年 7 月生, 汉族, 陕西佳县人。教育学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德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1996 年 1 月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1997 年 1 月至 6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学校公民道德教育。1997 年 12 月、1999 年 10 月赴日本福冈县立大学学术访问,考察基础教育。

 1999 年 1 月至 2 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高级教育管理人才进修班结业,并考察美国基础教育。

 2006 年 11 月至 2007 年 5 月在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德育学科博士点学术带头人。

 曾主编、参编、合著、独撰学术著作、教材、工具书 10 本(部)

 ,在《教育研究》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中国教育学刊》 、 《课程教材教法》 、 《世界宗教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 《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学术论文《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获2002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专著 《中国民族德育论纲》 、 《文本与人本》 分别获 2000 年度和 2005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德育原理、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教育学》 、 《教育概论》 、 《德育原理》 、 《民族教育学》 、《教育学热点问题透视》 、 《现代教育原理研究》 、 《伦理学》 、 《高校德育研究》等多门课程。参与和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10 项。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邮编:210097 办公电话:025-83598660

  E-mail:zhaozhiyixb@sina.com

 4

 朱小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教育学一级学科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德育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德育学博士点导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2002 年受聘)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2004 年受聘)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藉院士(2004 年 4 月当选)

 ,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 年以来, 担任博士生导师, 为博士生开设 《教育哲学专题研究》 、 《道德与道德教育哲学》 、 《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 、 《教育实践的哲学思考》 《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2001 年以来,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史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迄今共独立指导硕士生 5 人、博士生13 人(含在读)

 、博士后 2 人。

  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情感教育论纲》 (1993 年)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编著作《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1997 年)

 》 ,获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对话性著作《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2000 年)

 ,获中国教育图书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著作 《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与梅仲荪合作, 1998 年)

 和论文 《情感教育的意识与机制》 (1997 年)分别获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独生子女家庭素质教育》丛书(1997 年)获江苏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 。1992 年以来,主持《教育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 《德育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 《中学情感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发表论文80 余篇、个人专著和主编专著多部。

篇二:德育学研究方向

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比如:运动、颜色、食品、家庭生活、兴趣爱好、国家名称、季节、天气等,在这些内容中大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只是这些因素不像思品课那样显而易见,必须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认知水平,让他们学会尊重、关心、乐于帮助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通过家访或者调查问卷,不但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时品德方面的表现,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更为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说明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关注学生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让学生在说学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渗透。

  2、关注过程的原则。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教师的反思过程。

  3、关注研究的原则。英语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心态和个性特点,适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时渗透德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2)教师如何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课题实际是从不断发现问题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修改完善方案。

  2、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学习表现,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探索解决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得失,同时认真地学习相关理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充实和修订方案,改进操作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搜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框架;

  2、制定实施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按照计划,分段实施。

  3、阶段性成果展示。

  4、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鉴定。

  (三)总结鉴定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促进了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德育观。德育形式采取以浸润、熏陶、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体验成长,德育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收到德育的预期效果 。

  2、优化了班集体建设。(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加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在每位同学身上体现:尤其是在每周一升旗时候,同学们都站得板板正正,深情地看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2)在行为习惯上,文明礼貌用语流行于课内外,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人人积极参与劳动卫生工作,时时保持班级内外的整洁。(3)在英语学习方面,原来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逐渐地他们越来越喜欢了,差不多每位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成长。(1)学生变得比较阳光开朗大方、乐观上进,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和谐,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向父母、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回到家也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也学会了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了,好多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高兴得忙给老师打电话报喜。(2)学生很有风度。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主动让

  位,校内外大型活动井然有序,会后不留污物,公共场所礼貌待人。

  九、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通过德育要使学生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学会包容又学会坚守、既不忘根又勇于创新,要求很高,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体验、感悟。而且我们的学生对象是周期性的,四年又要换一茬。这种现实也决定了我的研究没有止境,需要沿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追求。

 但我坚信,只要坚持,研究还会继续。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2】

  一、 问题的提出

  自音乐诞生以来,它便成为人类生活的挚友。桑间田埂上,人们用歌声寻求爱情;队伍前后,人们用歌声统一步伐;共同劳作时,号子声声不断;冲锋陷阵处,金鼓之声齐鸣。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多少关于音乐巨大作用的传说啊!伯牙与子期凭借音乐的共鸣而肝胆相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音乐的媒介而永结佳缘;智慧的张良,靠一只洞箫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所率的亲兵;大胆的孔明用一张古琴、两扇城门,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放眼域外故事也不少,从阿波罗到缪斯、从奥菲欧到阿里翁、从酒神醉时的高歌到牧神午后的牧笛……虽然这一切都是传说,但又有谁能够否认《马塞曲》之于法国大革命;《国际歌》之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贝多芬的交响乐之于近代一切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作用呢?又有谁能计量出北伐战争时的《打倒列强》,抗日战争时的《义勇军进行曲》所起的伟大作用呢?雄辩的事实证明,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人民、为真理勇敢斗争的情操美德。正如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同志所说:“音乐是培养人们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作为美育之一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德育素质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手段。

  二、 研究对象及步骤

  1、研究对象: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1.准备阶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及具体研究方案,申报日照市 2013 年教育科研“小课题”。

  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深入课堂,进行观察,了解课堂中学生对歌曲、乐曲深层次德育情感的理解能力情况。

  第二阶段:分析学生学习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提出具体策略,做好记录,认真进行阶段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优课展示, 优秀个案展示,阶段小结。整理材料,完善研究方案,总结方案。

  3.结题阶段: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三、 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师生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思路和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再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德育渗透的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目标渗透法: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地渗透德育。

  4.情感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

  5.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6、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的积累,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分类,进行归纳和总结,依据归纳和总结按照研究内容写出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2、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主要加强了自身理论素养的积淀,搜集了大量的中外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理论,为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2)第二阶段: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了在音乐学习中升华德育等思想的培养。

  (3)第三阶段:主要从教师自身角度,加强了跟踪调研,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撰写案例反思和经验文章,在反思中谋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得提高。

  四、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之道。

  具体表现在:

  ① 循序渐进,形成学科德育渗透。

  ② 理论研究,寻找德育与育人的切合点,探究其重要性、必然性、可行性。

  ③切实研究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形式,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

  ④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型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研究内容

  (一)目前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教师认识不高

  一些教师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程度不高,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政治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与自己无关。

  为此,我们有责任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努力寻找教学实践中的盲点,积极探求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从而把提高德育工作目标落到专业课教学的实处。

  2、教师之间的不平衡

  教师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

  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程度,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3、缺乏德育渗透的保障机制

  很多学校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只是追求单纯的专业知识评价尺度。特别是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中,对专业和学术水平强调较多,并作为硬指标提出量化要求,而对育人工作的要求仅仅是原则性的,显得软弱无力,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要求,即使有这方面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基本不予考虑。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否则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道德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 ,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应既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

  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锤炼意志和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

  六、 研究成效

  1.学生方面:学生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可避免的带来思想素质上孤独缺少集体精神等毛病,而通过音乐教育中的齐唱、合唱、领唱等形式锻炼了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并能帮助他们学会合作与忍让。通过爱国歌曲,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品质。美的熏陶,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用歌声表达情感。

  2.教师方面:通过此项课题研究,教者不断增强了深入钻研教材,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尊重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情境中提升音乐与品德完美结合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方面:音乐课堂的品德点,要改变观念,互换角色,让音乐课堂充分挖掘爱国主义、道德本质等。音乐是情感艺术,需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

  去想、去听、去说、去演、去感受和体验,在音乐课堂中,注重学生主动探索,润物细无声,情感的默化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品德感受,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道德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受到爱的教育与感悟,提升道德素养。

  课题研究成果:

  七、 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这还有赖于我们教师对课堂德育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索与研究。

篇三:德育学研究方向

育学的范式一么彳 荆一—灞 二。一。年九月号上半月张正江 摘要 库恩“范式”概念的含义是一个范式就是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关于某一基本问题的理论是该领域的第一原理、公理。该理论示范性、范例性地给出了研究该领域其他问题的视角、思路、方法、程序等。后人由此提出研究范式的概念。德育学的基本范式很多如道德规范教育论、德性教育论、品德教育论、道德理性教育论、道德情感教育论、生活德育论、生命德育论等等。德育学的范式论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库恩范式德育学德育学的范式教育学的范式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样德育学 本文所谓“德育”仅指道德教育 也存在范式问题。例如儿童读经是封建复古还是匡救时弊之争、德育是保存人性还是变化人性之争、德育是否需要美德袋模式之争、德育能否价值中立之争……这些争论之所以难以得 一个一致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是不同范式之 日 的争论。那么德育学有哪些范式 让我们先从库恩的“范式”概念谈起。一、库恩“范式”的含义“范式”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霞要哲学概念。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不是科学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接一个的科学革命的过程科学革命就是范式转变。范式转变就是一个理论取代另一个理论。他指出“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而赞成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例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相对论取代牛顿理论、氧化说取代燃素说等都是范式转变。可见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理论。一些科学家由于赞同与信奉该理论而形成一个科学共同体。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 】这个共有的东西是什么呢 库恩指出“科学家自己会说 他们共有一个理论或一组理论如果这个词最终能在这一意义上来重新理解我会很高兴。”  】但是“并非一切理论都是范式理论。”㈤只有那些基本的理论才是范式。范式是指某一研究领域里关于某一基本问题的理论即一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为公理这个理论是推导出其他理论的理论。为此库恩常常称之为“第一原理”。他指出“一旦接受了一个共同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无需经常去重新考察它的第一原理”【  共同体成员在研究中就“不需要从第一原理    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  】范式作为某一研究领域的第一原理、一个典型的理论。为该领域的研究范例性、示范性地提供了研究的方向、问题、思路、程序、方法、规则、标准、价值等。因此库恩又认为“范式”即“范例”。瑞典教育家胡森则由此提出“研究范式”概念。为与“研究范式”相区别。我们只好把库恩的“范式”概念称为“理论范式”简称“范式”。可见研究范式源于理论范式是由一个基本理论示范性、范例性地给出的。但后人却忽略了这一点往往脱离理论范式而抽象、孤立地谈论研究范式。如我国教育学领域往往简单地把国外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各种研究范式 如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哲学解释学、交往理论、对话哲学、后现代主义等 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各种教育理论。这种做法的危害是教育学丧失了独立性臻凑囊盏万方数据

 成为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附庸和殖民地。这种附庸性体现有二一是缺乏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 论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论 是从别的学科借用的二是缺乏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是由别的学科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推导出来的。教育学 包括德育学 要摆脱这种附庸性首先就要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二、德育学的基本理论范式一个理论范式就是某一研究领域里关于其基本问题的理论、第一理论。德育学的基本问题很多如德育价值与功能、德育目的与目标、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课程、德育过程、德育教学、德育师生关系……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论。只要不是从其他理论演绎、推导而来而是直接在研究这些 ’口】题之中而独立产生的那么就属于范式。德育学里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论很多哪些是第一理论哪些是从别的理论演绎而来的理论、推论需要我们一一辨别。“第一原理性”、“公理性”是范式的第一特征但不是惟一的特征。因为对于任一学科的任一基本问题许多研究者都可以独立地提  假设性的并言之成理的理论。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很容易的事情。根据库恩的论述范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该理论在该学术领域影响大有一批信奉者产生了一个“科学共同体”。根据范式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我们来考察德育学的历史与现实大体上可以确认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理论范式 一 道德规范教育论在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中有许多人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因为“道德属于规范范畴道德亦即道德规范”。“道德、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规范二三者乃是同一概念”。   所以道德教育即道德规范教育。如储培君等就认为“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  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绝大多数道德教育活动就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如我国古代关于“礼”、三纲五常等的教育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教育等等。道德规范教育的理论基础很多如人性本恶。因此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为 社会的稳定要求其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等等。  二 德性教育论这里的“德性”是狭义的指人的道德种子、道德潜能、道德天赋或者说就是人性中的“善性”。德性教育论就是主张通过教育去发挥、发扬人的善性、道德性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该范式在我国古代以孟子为典型代表影响深远。当今我国著名德育学家朱小蔓、檀传宅等在这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朱小蔓认为“道德教育即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  檀传宝提  了“新性善论”。 加 三 品德教育论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提倡品德教育、美德教育、品格教育、人格教育、德行教育等等。这螳概念的含义大同小异我们可以合称为品德教育。由于道德品质往往简称“品德”因此道德教育往往就被认为是品德教育。例如班华就认为“德育即育德……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檀传宝也认为“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道德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品德教育活动。  世纪  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更是兴起了品德教育的回归运动至今方兴未艾。 四 道德理性教育论随着西方民主与自南的发展信仰自由、良心自由、宗教自由等口号深入人心并被载入当代各国宪法和《联合国人权宣言》等国际公约。也由于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与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道德教育要诉诸人的理性这是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流之一。例如柯尔伯格就认为我们“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同定的道德准则……促进道德发展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的”。   】霍尔、戴维斯也认为“道德教育并不是对于做正当事情的教育而是指道德思维的性质和作   决定的技巧和能力方面的教育。”… 威尔逊提出的“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即属于道德理性教育他指出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或古典教育相似“都是在某一特定的思维方式上或生活领域中的教育”“在道德七受到教育”与“在科学 受到教育是同一回事”  实际上。道德教育的价值澄清模式也属于道德理性教育的范畴。 五 道德情感教育论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中的基础性、核心性部分因此即便不在理论七至少也应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在对待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时优先考虑和对待道德情感领域。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爱的教育、仁爱教育等道德情感教育活动、经验以及相关思想都很多、很丰富值得我们深刻总结。朱小蔓等在这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夏型 乙二。呈夸量嵩万方数据

 蕴青孑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的德育基本范式还有很多如生命德育论、生活德育论、德育灌输论、德育训练论、德育建构论、德育交往论、德育对话论……人们还在不断地研究新的德育范式我们需要以开放与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不能故步自封。德育学范式论的重要意义德育学的范式论对德育学研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 德育学在形式上虽然是一门学科但是就其实质内容与理论体系来看却存在许多门。如道德规范教育论 学 、德性教育论 学 、品德教育论 学 、道德理性教育论 学 ……这就像宗教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却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门学派又如医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却有西医学、中医学、藏医学等多   又如武术在形式上、概念上只有一个 武术 。实际上却有许多种派别。宗教学根本不能把各种具体宗教的理论、观点统一成一门宗教学。同样德育学也不可能把各种范式的理论、观点统一成一门德育学。因此我们应当允许各种德育学范式的存在从内容上建立多门德育学这才具有实际意义。形式上的一门德育学实际上不过是各种德育学范式理论的机械拼凑和大杂烩而已并不是一门在理论体系、观点与具体内容上有机统一的学科。库恩认为。一    科学在科学革命之后的常规科学时期只有一种范式存在。那么德育学的多种范式是否就不能共存呢 其实库恩所说的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情况他并没有绝对化。他说过“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虽然我认为它们很少见 在这些情况下两种范式在后期能够和平共处。”    德育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因此多种德育学范式可以共时性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坚信“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惟一的”这样的形而上观念因而在许多学术问题的争论中又总是坚信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因此对别人的观点不加分析、视而不见就开始猛烈批判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形成了“文人相轻”的陋习。实际上许多争论都是发生在不同的范式之间由于第一原理的不同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因此许多争论都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聋子与聋子对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不可能有一致的结论。德育学的范式论告诉我们对于德育学界里的争论我们需要注意是不是发生在不同的范式之间。如果是不同范式之间的差异我们就 不应当争论而应当相互尊重、宽容、欣赏。因为不同的范式根本在于研究的立场、视角的不同而都各有真理性但都是片面的真理性。 笔者注意到一个刚进入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并不需要去学习或研究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人的物理学思想他只需要掌握了当今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就可以开始物理学理论研究了。而每一个刚进入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掌握了当今最新的教育学理论之后根本不能开始教育学理论研究他还必须去学习和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然后才能开始教育学理论研究。为什么存在这一差别 因为古代有价值的物理学思想理论已经被吸收到当今的物理学中去了所以物理学后辈研究者不需要去进行重复研究。而我们当今的教育学理论却没有能够把古代的教育思想全部吸收进来。所以每一个后辈研究者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重复学习与研究。为什么当今的教育学没有把历史上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全部吸收进来呢 因为当今的教育学只有      而历史上许多教育思想、观点属于不同的范式所以不同共处于一    教育学之中。因此整理  德育学的各种范式有助于人们把历史上各种德育思想、观点吸收入不同的德育学范式之中去从而减少后辈研究者的重复研究。 当今的教育学、德育学理论为什么难以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为什么脱节 这是近几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人想信仰某种宗教而来向你求助。你指教说你去学习宗教学吧显然宗教学对人们选择与信仰某种宗教毫无作用。你必须具体告诉他各种宗教的相关情况而不是抽象的宗教学理论这才对他有帮助。同样一门各种范式的理论观点混杂的德育学对道德教育实践是难以有什么指导作用的。只有具体的各种德育学范式的理论、观点对指导德育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德育学理论是主观的、相对的、多元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系统认识。因此科学认识的对象 即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本质、规律等 是客观的而作为认识结果的理论、真理、科学、知识、思想、观点等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反映是人们构建出来的、认识和解...

篇四:德育学研究方向

大学硕}: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我国学科德育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饶玉梅指导教师易连云教授中文摘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人的一切言行的指导。④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留学生在校时间90%的时间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度过,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学科德育理所应当的成为学校德育的重点。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专门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己经被人们普遍认识并正在积极地实施着。但那些填补专门性德育之外广阔空间的学科德育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其德育渗透的功能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校德育低效,学科德育被忽视被形式教条化,学科德育研究任重而道远。有些地方,不是不重视学科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相反,却是很重视,花了大力气,却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走形式、走过场的局面。那么,为什么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学科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教育大环境的问题,学科德育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阻碍了学科德育研究的发展?目前学科德育研究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又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学科德育的理论研究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德育的实践?因此对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了。学科德育的理论研究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德育不能仅仅抓住学科德育的实践方面,没有对学科德育理论的系统了解和深入分析,没有把学科德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这样的学科德育就是盲目的,没有多大效果的。对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现状还缺乏系统的了解,这也是学科德育研究在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问题的主要原因。任何实践想要取得良好①朱海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I/01.o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85页.

 西南大学硕。f: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的成就都离不开相关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对学科德育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教育者在实践中科学的实施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学科德育理论发展的态势,促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科德育的实践朝着科学有效之路发展。只有对学科德育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才能在实践中“ 有法可依” ,“ 有据可循” ,有效的做好学科德育的工作。学科德育实践的收获反过来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繁荣,唯有如此学科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本文针对当前学科德育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近十年来学科德育的相关研究,以期发现近年来学科德育研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热点、难点和今后学科德育研究的重点,对学科德育理论研究如何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学校学科德育实践作了些探索,对深入了解当前学科德育研究现状和学校学科德育实践均有所价值。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1995年一2007年学科德育理论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文献综述,对当前的研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分析学科德育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取向、具体研究方、学科德育研究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和研究的脉络以及学科德育研究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当前学科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再次,对制约学科德育研究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学科德育研究今后应该关注的重点进行分析。关键词:学科德育研究现状问题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Studyon the Present Statas and Probl em s ofM oral D i sci pl i neResearch i n Chi naAuthor:Rao Yum eiSupervi sor:Prof.Yi Li anyunAbstractTeacher’ s the m ai n tasks are i m parti ng k110w l edge,trai ni ng abi l i tyandm oraleducati on,butthe ul ti m ate goalofour educati oni stoprom otethephysi caland m entaldeVel opm entofyoung peopl e.Inthephysi caland m entaldeVel opm entofyoung peopl e,m orali s the soul and thegui dance.Inthe Vari ousaspectsof theham ony deVel opm ent of young peopl e,m orali s the dom i nantcom ponent and topl aya deci si ve rol e.90percentof the student’ s ti m e i n theschool i s l eam i ng expeni se.Therefore,to i m proVethe ef! I’ ecti Veness of m oraleducati onschool s,them oralof subj ects shoul d be the focus.At present,i Ilspeci al i zed school s,m oralas the m ai n fomof m oraleducati on,has beenw i del y recogni zedand actedbythepeopl e.But expect speci al i zedm oral ,them oralof subj ects has broadspace,and has not attracted peopl e’ ssuI! ! f:i ci entattenti on.W hydoes not m oraldi sci pl i neofsubj ects,asa m ai n channel for M oralEducati on i n theschool s, pl ay thei r due rol e?Apart ftom the educati onalenvi ronm ent,w hat probl em sexi st i n m oralsel f-di sci pl i netheoreti cal studyandpracti caloperati on?W hathi nderedthedeVel opm entofm oraldi sci pl i ne.1II.

 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英文摘要research?Atpresent,w hatachi eVem ent has been m ade i n m oral di sci pl i neandw hatare theprobl em s i n m oraldi sci pl i neresearch?Theoreti calresearch ofnl oralsubj ects shoul d be m ore conducti vetothe devel opm entofm oraldi sci pl i neofpracti ce.Sothe m oral di sci pl i neof the researchstudyon the statusquoi sVe巧u玛ent.Theoreti calresearch on m oralsu切ectsi sani m portantpartof m oraldi sci pl i ne practi ce.0urm oral educati on does notonl ym eanpracti ce.W 色haVeto understand thesystemofm oral theory,andtumpracti cal experi encetotheoⅨO the埘i se,our eyesare bl i nd and there i s not枷ch e虢ct.neoreti cal researchon m oralsubj ectsi s sti l lVeryl ack atpresent.Iti s the m ai n reason of thoseprobl em sexi sti ngi n our m oraleducati on. If w e w antto getsuccess,al lpraCti cesneed the effecti Vegui danceof theory.Theoreti cal research on m oralsubj ectsi s goodtoourpracti ceofm oraleducati on, goodto know theori entati on of thedeVel opm entof m oral educati on,and prom otethe adVance of11l eoreti calresearch on m oralsubj ects.Theoreti calresearch on the subj ectm oralstatus of the study w i Hhel p usto bettergrasp the theo巧of m oraldeVel opm entofthedi sci pl i nesi tuati on,prom oteacadem i cresearCh anddeVel opm entof M oral Theo巧,and ul ti m atel ytoprom otethepracti ceof m oraldi sci pl i nei Il thedeVel opm entof a sci enti fk and e骶cti vew ay.O nl ytheoreti caLlresearch on m oralsubj ectsi ndepth systemanal ysi scan be i npracti ce¨ thel aw ¨ ,"w el l - supported through” effecti Vem oraldi sci pl i nedo thew ork.Subj ectonm oralpracti cecan be harvested i n tumtoprom otebetterdi sci pl i neson the.IV.

 两商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英文摘要prosperi tyofm oraltheoIyIti stheonl y w aysucha m oraldi sci pl i neoftheoreti cal studyandpracti cal w ork to enter a Vi rtuous ci rcl e.In thi spaper,accordi ngto theprobl emof m oral subj ects,theauthorstudythe m oral di sci pl i neof theprobl em s faci ngm oraldi sci pl i ne i n—depth anal ysi softhepast10yearsof research to di scoVer m oraldi sci pl i nei n recentyears bytheexi stence of the statusquoonthei ssue,asw el las hot and di f! fi cul t m oral and i nthe f;Il ture the focus of thestudy subj ects,the theo巧ofm oraldi sci pl i nehowtoadj ust so as to betteradaptto the school ’ spracti cew as m ore m oral di sci pl i nestoexpl ore,i n-depth understandi ngof the curI.ent status and m oral di sci pl i neschool spracti cebothdi sci pl i nesm oral Val ues.The m ai n c伽tents of thi sstudyare as fol l ow s:Fi rst,accordi ngto the 1995- 2007 academ i cm oraltheo巧resul tsofqual i tati Veandquanti tati ve anal ysi s,al i terature reVi ew of the cuH ent research i sageneral understandi ng.Secondl y,them oraldi sci pl i neofresearchm ethodol ogy,and researchori entati on,thespeci fi cresearch,them oralofsubj ecteducati onasaIli ndependentstl l dyresearch i n the fi el d ofsi gns and the context,as w el lasresearchsubj ectsi n thestudyof the m oralargum entforanal ysi s.Then,anal yzethe currentstudyon m oralsubj ects’ achi eVem entsand theexi sti ng probl em s.Agai n,them oralconstrai nts on thedeVel opm entof academ i c factors w ereanal yzed..V.

 两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英文摘要Fi nal l y,theacadem i cstudyof the future shoul d be focus on m oral educati on.Keyw ords:m oraldi sci pl i ne;thecu玎entstatus;study.Ⅵ.

 独创性声明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饶玉梅签字日期:2卯寥年中月7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书。j!,掏导师签名:签字日期:椰年弘2歹日签字日期:≥∥ e年牛月7日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引言我国学科德育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一、引言( 一) 选题的背景:1、社会面临道德危机,加强德育势在必行现代社会面临着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的综合竞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古今中外人类的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同思潮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改革背景中交汇、冲撞,既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文明的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许多地方,社会道德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无须往深处看,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的欺骗、陷阱,以及人与人之间不断增大的摩擦和交际成本,以及社会公德和敬业精神的普遍缺失,便可切切实实体验到我们正陷身其中的道德危机。在道德危机带来的巨大混乱和烦恼中,人们已经难以对彼此的行为作合理的预测和期待,很多人甚至不得不出于自我防御的本能而改变正常的行为方式以应付反常的环境;道德危机的长时期延续,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以反常为正常。结果,价值失落、行为失范、道德堕落成了现今社会很刺眼的一个特征。无论社会还是个人,要想健康发展,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什么时候人们无视了它,它就会以人们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来唤起人们重新认识它的价值,提醒人们采取行动克服危机、重振道德。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道德的重振决非朝夕之功,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长期共同努力,方有望成功。求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必须充分的利用好德育的各条有效途径,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为此,2004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严峻挑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2、学校德育低效,学科德育被忽视被形式教条化,学科德育研究任重而道远在我国现实的学校中,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教育工作划分为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 通常将教学工作等同于智育工作) 、体育工作、美育工作和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这种不恰当的区分意味着道德课以外的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换句...

篇五:德育学研究方向

德育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施铁如教授2009·6

 一、 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现干 预状现 状结 果做些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做得怎样?收集资料方法措施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自变量)(因变量)

 课题研究三件事 做什么——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怎么做——达到目标的手段, 即研究方法步骤的选择法步骤的选择 做得怎么样——目标达成状况的了解、研究结果的认定

 二、 学校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一)

 课题研究目标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具有长期性学校课题研究目标具有短期性规划时间内达成, 要求具体化和可达成在课题 学校课题研究目标具有短期性, 在课题

  在确定课题目标中, 往往存在在把课题目标混同于学校工作目标, 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1、 工作目标:

 达到什么结果? 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学业水平、 思想品德素质、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2、 课题研究目标:

 如何达到这一结果?1)

 了解学生素质状况2)

 探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方法3)

 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

 课题目标、 研究结果与研究内容 研究结果要回答是否达到研究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 研究目标具体化出研究内容及研究行动 研究目标具体化出研究内容及研究行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行动→研究结果 研究行动包括了寻找和采取有效教育措施, 以及了解教育的结果。

 前者回答怎么做, 后者回答做得怎么样。

 研究内容的考虑 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的细化 研究内容的确定有利于课题的分工研究内容的框架也成为研究报告的内容框架 研究内容的框架也成为研究报告的内容

 分解出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纵向结构:

 直线推进式《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研究》辍学现象表现辍学现象影响辍学现象影响辍学现象原因分析辍学现象对策横向结构:

 平行并列式《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与素养的评价

 “学会负责“研究 研究行动包括了 寻找和采取有效教育措施, 以及了解教育的结果。

 三、 怎么做 (一)

 探索有效教育措施 1、 通过文献查阅从他人经验中得到启发收集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集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选择一种较好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归纳成功的做法并形成体系

 2、 通过目标—手段分析找到操作化的做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抱负 水平培养求知兴趣期望激励表扬激励反馈激励成功激励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元认知加强思维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 通过行动研究探索有效做法 行动研究基本环节 计划行动计 划计划行 动 行动 观察 反思观察反思

 (二)

 创设有效的研究活动平台展示活动研讨活动竞评活动

 四、 做得怎样:

 如何收集资料 效果要靠数据和事实说话 效果是针对研究目标的具体数据和事实,而不是荣誉性的奖项而不是荣誉性的奖项

 1、 数据性资料的收集问卷调查:

 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观点、 态度测量:

 了解研究对象的生理测量:

 了解研究对象的生理、 心理素质状况。评价:

 采用设计好的评价表评价行为表现心理素

 学生主体性素质的构建实验思路

 例1 :

 “爱心“评价项目爱父母1、 知道父母的生日、 爱好2、 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3、 能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 为父母分忧爱老师、 学校1、 对老师有礼貌2、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3、 主动协助老师做好班或学校的事爱同学1、 和同学容易友好相处2、 不做有损同学的事3、 见同学有困难会主动关心帮助4、 能采取协商平和手段解决与同学的矛盾爱社会、 国家1、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例如献爱心活动)2、 关心国家大事

 例2:

 学习责任行为的评价责任心水平评价学习活动评价:作业与试卷的整洁度;自完自觉完成作业的人次百分比;预习情况检测分数行为习惯评分期末考试成绩

 2、 情节性资料的收集教师随笔、 手记学生表现记录、 观察记录学生日记、 周记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经历访谈:

 了解研究对象的经历、 想法、 感受等想法感受等

 相应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获得对有关研究状况的了解和从中得到启发 调查方法:

 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 调查方法:

 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 实验方法:

 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技术要求高 行动研究法:

 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 成果撰写 研究成果与研究目标的一致性: 课题成果必须回答课题目标的达成状况 课题成果与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目标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目标是研究前设定的, 成果是实施后达到的结果。 课题成果与目标是 我们追求成果与目标的一致。

 成果要展示的是课题目标的达到, 和如何达到。 要实现这种一致, 首先要设置合适的、 具体的课题目标, 避免泛、 空、 大。

 (一)

 教育成果表述的主要类型 宏观: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 中观:

 研究报告微观教育活动设计教育故事(经验总结)教案 微观:

 教育故事(经验总结)

 ; 教案;

 要克服对学校教育研究文章的认识误区: 片面追求理论性、 追求形式主义 主要原因在:把学校教育研究与学术研究 混淆 把学校教育研究与学术研究 混淆 以学术界的理论标准而不是实践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研究成果

 (二)

 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1 、 想了什么:

 意图与思路 2、 做了什么:

 方法与过程效果怎样3结果与感受 3、 效果怎样:

 结果与感受

 注意几点 1 、 研究报告要回答研究计划中提出的目标和内容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所说的研究方法 2 2、 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所说的研 3、 研究效果要体现研究目标所考虑到的方面

 课题成果的构成 以文本材料展示成果。 作为学校研究课题结题的成果不是零碎的文章而应该是有着一定结构关系的的文章, 而应该是有着系列文章。

 这些文章既有总决性的, 也有阶段性的; 既有理论思考性的, 也有实践操作性的; 既有概括性的, 也有个案性的。定结构关系的

 学校研究课题成果的文章类型体系

篇六:德育学研究方向

1 :

  2012 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指南

  一、 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共 8 个)

 【说明】

 资助经费:

 8 万; 课题正式立项后先划拨 5 万, 结项后再划拨 3 万 课题年限:

 1. 5 年 结项时需交: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一) 交叉学科视野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总结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需要, 与政治学、 社会学、 法学等相关学科开展交叉研究, 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新方法、 新领域,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推动其创新发展。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调研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 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回顾总结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功实践, 探寻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核心构建大学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结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 四)

 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通过对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工作现状的分析及与部分国家( 地区)

 的对比研究, 明确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内涵, 梳理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脉络, 进一步构架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框架、评价方法, 研究实施评价的基本方案。

 ( 五)

 志愿者文化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分析、 总结当 前志愿服务情况, 从志愿者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出发, 对志愿者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培育志愿者文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索建设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志愿者文化的具体路径和举措。

 ( 六)

 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教育策略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以易班为平台, 从当前大学生网络群体化生活现状着手,

 对形成的网络群体形态进行分类, 研究网络群体形成的机制, 以及群体对成员 黏着力和影响力, 从心理学、 社会学、 行为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性、 多角度分析网络群体化中个体的行为特点和群体对成员 个体行为驱动的机理, 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策略。

 ( 七)

 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对未成年人的文化育人作用 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 分析未成年人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发展目 标、 基本理念、 主要原则、 重点任务、 发展举措、 保障机制等,提出上海校外活动场所优质资源文化育人的发展战略, 并对如何形成分类、 细化的文化育人模式和途径进行研究。

 ( 八)

 示范性高中学生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编著 1 部( 草稿)

 课题年限:

 1. 5 年 研究要点:

 通过对一批市级示范性高中学生价值取向的深入调研,研究其价值取向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 探究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 导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二、 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共 20 个)

 【说明】

 资助经费:

 5 万; 课题正式立项后先划拨 3 万, 结项后再划拨 2 万 课题年限:

 1 年( 跨年度发展报告为 2 年)

 结项时需交:

 课题研究报告, 相关工作的《通知》、《规定》、《意见》、《细则》、《方案》、 《大纲》、 《指南》 等文件或《白皮书》、 《专项工作调研报告》、《特定对象发展报告》 等书稿。

 ( 一)

 上海市中小学校(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办法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中小学(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办法》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深入研究本市中小学( 中等职业学校)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办法, 探索建立科学、 有效、 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选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达标校和示范校。

 ( 二)

 上海市中小学生分学段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分小学、中学两册)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系 统调研中小学生各学段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和梳理出各学段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为中小学生分学段开展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

 ( 三)

 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考评机制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各区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考核办法》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重点研究市、 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上

 海市教育委员 会关于“十二五” 期间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的通知》( 沪教委德〔2011〕 54 号)

 的督查办法, 落实培训工作职责, 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 四)

 上海高校辅导员 岗 前培训课程体系深化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修订《上海高校辅导员 岗前培训大纲》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新形势下重新审视本市高校辅导员 岗前培训的目 标、 定位, 优化高校辅导员 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 修订研制辅导员 岗前培训大纲, 进一步推动培训工作制度化、 规范化。

 ( 五)

 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上海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制定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行动方案, 搭建文化建设的大平台,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建设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 与上海教育现代化相适应、 有上海特色的校园文化。

 ( 六)

 和谐校园( 和谐医院)

 创建与社会责任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上海教卫系统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标准》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对和谐校园( 和谐医院)

 创建工作进行研究, 分析和谐校园( 和谐医院)

 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类型、 要求, 探索和谐校园( 和谐医院)

 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 建立教卫系统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标准。

 ( 七)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上海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意见》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分析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背景与现状, 研究新闻发言人的设立、 新闻发布的原则和机制、 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 新闻发布的组织和实施、 新闻发布的管理等。

 ( 八)

 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上海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指导意见》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重点:

 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特点、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策略及实践, 包括工作预案、 机制, 发布方法、 流程,舆情研判, 后期评估等。

 ( 九)

 上海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上海高校宣传干部队伍现状, 了 解目前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提出 加强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基本原则、 途径方法、 重点难点问题和主要举措等。

 ( 十)

 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方案》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对网络舆情突发状况下的应对策略和行动机制, 探索建立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协同工作的方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 十一)

 学校易班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易班发展示范中心遴选方案》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按照《 “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精神, 进一步发挥特色易班的示范效应, 研究并制定学校易班发展示范中心的准入标准、 任务要求和评估标准等。

 ( 十二)

 上海高校学生互联网使用 情况调研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上海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年度调研报告》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对每年上海高校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研, 对调研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成果和指导价值的研究报告。

 ( 十三)

 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白 皮书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白皮书》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总结近年来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 梳理并分析高校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原因, 研究提出加强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 十四)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学生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从应然角度揭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德育的内在特点。

 从实然角度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德育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合本土特点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十五)

 高校管理育人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当前高校管理育人现状调研报告》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研究高校管理育人的相关理论, 了 解各地各高校管理育人的经验, 分析管理育人的有效模式,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探索制定管理育人的工作规程。

  ( 十六)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

 1 年 研究要点:

 对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从不同维度对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深度挖掘好的经验和做法,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政策建议。

 ( 十七)

 2012-2013 年度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2012-2013 年度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

 2 年 研究要点:

 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 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 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 对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 身心健康、 思想道德、个性成长、 职业素养、 环境影响与关注问题等进行调查, 分析影响中职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把握中职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 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 十八)

 2012-2013 年度上海大学生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2012-2013 年度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

 2 年 研究要点:

 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 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 全面调研

 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 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人生观与价值观、 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取向、 学习 动力与成才愿望、 生活状况与关注问题等进行调查, 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 十九)

 2012-2013 年度上海研究生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 《2012-2013 年度上海研究生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

 2 年 研究要点:

 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 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 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 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人生观与价值观、 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取向、 学习 动力与成才愿望、 生活状况与关注问题等进行调查, 分析影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 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 二十)

 2012-2013 年度上海高校辅导员 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2012-2013 年度上海高校辅导员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

 2 年 研究要点:

 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 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 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 把握辅导员 的政治态度、 人生观、 价值观、 心理状况、 择业原因和职业态度、 发展需求和关注问题等思想政治状况和工作生活状况; 从辅导员 自 身、 学生、 专业教师、 学校领导等不同维度,对辅导员 素质要求、 职业认同等进行分析研究, 为加强和改进辅导员 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 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共 100 个)

 【说明】

 资助经费:

 2 万; 在课题结项后一次划拨 课题年限:

 1 年 结项时需交:

 课题研究报告, 公开发表的论文 1 篇 ( 一)

 学校德育专项课题( 共 80 项)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与路径研究——基于不同专业学生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研究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研究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6、 优化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7、 高校“形势与政策” 课规范化建设研究 8、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 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研究 9、 学习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10、 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高校辅导员 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12、 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标准研究 13、 高校优秀辅导员 人格特质研究 14、 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5、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及思政教育研究 16、 适用于中国高校的心理...

篇七:德育学研究方向

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40121)

 一、 培养目标

 ( 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和思想方向, 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 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能积极为国家发展和教育学术创新服务。

 ( 二)

 掌握坚实的教育学、 伦理学等基础理论、 系统的德育学专业知识, 掌握德育研究基本的技能、 方法, 具有独立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能够胜任中小学德育实践、 理论研究工作或中小学德育实践与管理工作。

 掌握一门外语。

 ( 三)

 身体健康, 心理素质良好。

 二、 学制与学分

 全日 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在校学习年限( 含休学等中断学习 的时间)

 最长不超过五年。

 优秀研究生( 3 年制)

 提前完成课程学习 和学位论文者, 可申请提前毕业, 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 2 年。

  总学分为 34 个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24 学分。

 三、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采用系统理论学习 、 进行科学研究、 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导师负 责和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形式:

 导师讲授、 共同讨论、 学生进行独立科研写作训练; 经过导师具体指导, 后由导师指导小组论证课题、 把关。

 研究生导师根据本方案的要求, 以强调学生自 学和因材施教为原则, 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制定出具体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使研究生在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同时,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生的学习 以自 学为主,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要充分发挥自 己的积极性、 主动性,要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目 、 文献, 认真阅读自 己研究范围内 的相关资料, 发展创造性思维,尽努力使自 己早出成果。

 导师主要是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 以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应积极关注中小学教育实践, 能对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从实践中学习。

 研究生应积极参与指导老师主持的科研课题, 与老师一起公关, 在实际研究中接受教师指导, 提高研究能力。

 加强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精神文明修养;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水平; 用 导师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追求作为榜样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 培育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之心, 养成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四、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验 2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 1

 第一外国语( 英语)

 4 1 基础理论 学位课

 教育学原理 3 1

  社会学 3 1

 教育心理 3 1 专业基础 学位课

 德育学 3 2 任选 3 门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 3 3

 品德心理学 3 2

 关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3 3

 学校德育专题研究 3 2 选修课

 教学伦理研究 3 2 任选 3-5 门 德育课程研究 3 3

 比较德育研究 3 3

 公民教育研究 3 2

 宗教与教育研究 3 2

 农村、 城市德育研究 3 2

 德育新课题研究( 开放性)

 3 3

 教育哲学

 3 2

 教育科研方法 3 2

  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经典著作选读3 2 学科 补修课

 教育原理 \ 2

  德育原理 3

 科研训练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4

 实践环节 1 5 五、 课程学习

 1.

 课程学习 采用 学分制, 总学分不低于 34 个学分, 学习 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半。

 每18 个学时为 1 个学分, 每门学位课程一般不超过 3 个学分, 每门非学位课程一般为 2 学分。

 2.

 公共学位课程、 基础理论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一般应采用 考试形式, 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的形式。

 学位课程考核不合格且参加补考后仍不合格者, 不得进入论文阶段。

 3.

 硕士生科研实践能力训练可以通过课程作业、 发表论文的形式进行, 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计 1 个学分。

 4.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和开题专家组审核合格后, 计 1 个学分。

 六、 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应注重引 导研究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德育实践和理论问题, 学位论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 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

 选题和开题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 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 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或实践意义, 并尽可能与导师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 相结合。

 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 整理、 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内 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 国内外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目 标、 研究的内 容、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课题的创新性; 计划进度、 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 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 由 3- 5 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

 开题一般在研究生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

 2.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 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 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 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的字数一般不低于 3 万字。

 3. 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在导师指导下写出 2-3 篇达到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 由导师评价是否完成。

 4. 学位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 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 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 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 外专家评阅和随机抽检盲审制度, 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七、 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 , 考核成绩合格, 获得规定的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符合毕业资格, 准予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的有关规定, 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 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 会审核, 授予硕士学位。

 具体详见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附:

 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备注 1 《道德教育》

 ( 法)

 爱弥尔· 涂尔干

 2 《道德教育新论》

 ( 英)

 约翰· 威尔逊

 3 《民主主义与教育》

 ( 美)

 杜威 最好是台湾林宝山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4 《道德教育原理》

 ( 美)

 杜威

 5 《道德发展心理学: 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

 ( 美)

 柯尔伯格

 6 《道德教育的哲学》

 ( 美)

 柯尔伯格

 7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8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 一种模式》

 ( 美)

 诺丁斯

 9 《教育哲学》

 ( 美)

 诺丁斯

 10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 日 )

 佐藤学

 11 《现代教育学基础》

 ( 日 )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

 12 《道德的理由》

 ( 美)

 蕾切尔斯

 13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 美)

 梅罗维茨

 14 《意识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对话》

 ( 美)

 拉兹洛

 15 《享用 道德——对价值的自 然渴望》

 ( 德)

 克劳斯· 德纳

 16 《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7 《伦理学是什么》

 何怀宏

 18 《论可能生活》

 赵汀阳

 19 《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项贤明

 20 《德育新论》

 鲁洁、 王逢贤 修订版

 21 《德育原理》

 黄向阳

 22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鲁洁

 23 《冲突与整合—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戚万学

 24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檀传宝

 25 《德育十论》

 杜时忠

 26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

 高德胜

 27 《生活德育论》

 高德胜

 28 《道德教育的 20 个细节》

 高德胜

 29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

 高德胜

 30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茅于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