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5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 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活,则区域经济活,县域经济兴,则区域经济兴。在当前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县域经济联系广泛、承上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活,则区域经济活,县域经济兴,则区域经济兴。在当前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县域经济联系广泛、承上启下,需要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壮大提升。
第一,天线与地气融合。
天线就是宏观政策和上级要求,地气就是县情特点和发展实际。把二者融合起来分析研究和思考谋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就当下而言,就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第二,区域与县域融合。
一个县域就自身来讲,是相对独立的单元,而放眼到较大的区域之中,又是相互关联的局部。这种逻辑关系决定在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区域、联动发展,明确确定发展定位,作出优化选择。
第三,策略与方法融合。
策略决定方向,方法影响结果。一个县的发展,既要形成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思路,也要在操作性上下功夫,着眼于规划蓝图如何落地生根,提出具体措施,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第四,扬长与避短融合。
扬长,就是要准确分析和找准县域发展的潜力,在放大优势
中释放发展活力。避短,就是要强化补短板思维,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缺什么、补什么,短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基本条件支撑和各种要素保障。
第五,面与点融合。
在一个县内部来看,由于各乡镇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均衡,因此在推进发展时不宜搞“一刀切”。所以,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注重全面推进发展的同时,聚焦一些条件较好的点,集中力量进行支持和打造,使之成为闪亮点、爆发点、牵引点和支撑点,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第六,一产与多产融合。
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产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顺应和把握这一趋势,跳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一产与多产的融合发展。
第七,主体与载体融合。
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相对集聚,打造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载体,拓展和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
第八,指导与服务融合。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方向性规划和指导,还需要优化面向发展需求的各种服务。如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生产性服务。
第九,内力与外力融合。
内力强调自身努力,外力强调借力发展。在经济发展开放性不断扩大的今天,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需要最大程度地借助外部力量来助推发展。特别是应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吸引企业和投资者进行项目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发展格局。
第十,实干与创新融合。
应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思路的创新抓起,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破解制约县域经济的七大短板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培育竞争优势,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经济集群化;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七大短板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精准概括出我省“县域经济规模总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多数县(市)财力有限,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短板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以下 7 个方面。
投资引进难。
在全省营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后,招商引资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物流成本高、配套产业不集中、基础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多数外来企业投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政府招商创新不足,专业性、靶向性不强,对拟招商企业跟踪专注度不够。有的带队领导遇有专业政策时不能及时回应反馈,有的招商团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落地条件了解不多不透。有时接触后浅尝辄止,有时对接后前紧后松等等,导致一些机会丧失,一定程度上影响
招商效果。
基层人才缺。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县域中落户在本地的高级管理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很少,懂宏观经济运行、电商运营、PPP 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上效率低、推进慢。近年我省在外就读的学子很多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多数县(市)每年都外流不少于总人口 0.5 的中青年人。各基层单位凸显人力不足,尤其乡镇更为严重。
财力支持弱。
当前,我省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体经济困难较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缓慢,财政压力普遍较大,经济稳增长基础还不牢固。
融资方法少。
县域金融的活跃度不高,金融存贷比相对较低,企业有需求,银行有意向,但受制于现有金融风险防范有关要求,各类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额度较低,银行与企业间缺少桥梁中介。很多县(市)担保机构刚刚起步甚至还未成立。政府融资视野不宽,手段不多。对当前发达地区打捆经营国有资产、土地项目整理、运用 PPP 模式融资等措施多还处于观望研究或探索推进之中。
品牌营销差。
县域经济中很少有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等企业,多局限于加
工链短附加值低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品牌打造和营销理念,既不会宣传,也舍不得投入,造成农副产品上行难销路窄效益低,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主管部门在整合打造重点品牌、统一组织参展、创建信息平台、提供销售机会等方面做的不够,方法不多,较为被动,很多县(市)都存在参加展会高质量展品不多、多是陈年老牌问题,也导致本地电商经营中没有更多高质量货源,难以更多地推介本地产品。
科技转化低。
我省高校和科研力量较强。近些年很多县(市)纷纷走出来主动寻求科研力量支持,或共建或聘请专家指导或争取挂职人员等等,有些县(市)获益匪浅,但多数还只是建立联系,后续跟踪对接少。地方企业产业链普遍不长,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合作共建成果还不是很多。在秸秆焚烧问题上与科研单位主动研究综合利用的也不多。
企业联结松。
县域里较大企业间相互联系少,中小企业以及一些新兴市 场主体相互联结也不够紧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经济类商会、协会等组织发育不充分,商会协会少,入会会员少,组织活动少,整体活跃度不高,市场信息传递交流和合作经营意识不够,协力合作发展的整体环境氛围不浓。
二、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外在原因,也有主观思想不解放、
视野不宽、方法不多等内在原因。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树立鲜明导向切实担起历史责任,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
1.坚持外引与内扶并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生命线”,把项目建设作为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外引客商上,应注重方式方法。在当前各地政府招商都有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拿出比其他城市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因此,需要以更务实、更主动的态度,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去感动客商,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去打动客商。重点采取“突出专业性、靶向性招商,避免旅游式、休闲式招商”“轻资产建基地搞服务招商”“飞地经济招商”“以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必须把握好“专业专班盯住研究”“主要领导尽早出面”和“及时明确政策底牌条件”这三个关键环节,避免落松套失去商机。在内扶企业上,应做好规划扶持。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避免重外轻内、厚此薄彼,避免“引来新女婿,冷落老姑爷”。选准确定几个能带动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并能集聚成群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有计划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上下游招商,加快同类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及系列配套加工和运输。理顺项目涉及部门的合作关系,建立起顺畅的无缝协调运转机制。无论企业大小都应全覆盖经常性巡回走访帮助解决问题,帮助提供信息,协调贷款,使其扩大投资,延长产业
链,扩大精深加工。同时动员其招引更多同类或上下游企业来投资兴业。
2.坚持抓大与扶小均不放松,积极推进全民创业。
少部分人参与的经济是冷清的,大部分人共同分享才是火热的。而这也恰恰是北方与南方的区别,应调动和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各地对工信局、商务局管理下的重点企业比较重视关注,对于民众创业的小微企业关注较少。应进一步营造全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环境,落实好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关键时刻给予资金和贴息贷款支持。多邀请知名学者来作有关企业筹建、经营管理、政策环境、融资贷款、品牌经营、市场营销等与经济相关方面报告讲座,给有意愿者开阔眼界,传授办企业方法,力争企业类市场主体再有新的大幅提升。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其带动更多人实现创业就业。
3.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与一般人员激励吸引相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各地应瞄准地方人才所需,有针对性地对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电商运营、PPP 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办法。应安排专人,必要时返聘有过多年发改、工信、农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协助领导负责研读上级重大政策精神并提出本地落实意见,及时准确地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参考,确保上级政策精神得以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对
于年轻干部外出考察或挂职学习后,要注重机制和制度成果的吸收传达和示范落实,总结研究更接地气的制度经验,真正学有所成落地见效。进一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搞好务实深入地对接,提供专项资金,激励调动双方积极性,安排专人定期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互通最新信息和需求。科学调配年轻干部结构比例。在符合规定、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适当调高最基层人员待遇,激励一线人员爱岗敬业,安心奉献。
4.坚持品牌打造与电商扶持同步推进,解决农副产品上行难和附加值不高问题。
由政府或授权给协会来全面统筹品牌问题,研究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和办法。并加大投入,适时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条件,一致对外宣传和产品推介。重点应突出对本地地理标识类品牌整合和打造,形成系列特色产品,通过协会组织统一种养标准,统一对外推介。同时应整合好全域同类商品商标,利用好未用商标,并积极抢注一批商标,为今后品牌发展奠定基础。亟需加快电商人才引进和企业培育。当前全省农产品电商势头发展较好,但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大多还急缺高端设计管理人才,应尽快引进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统一设计和运营管理,做好对地方企业和电商个人的培训带动。动员发展较好的企业牵头成立电商协会,组织联结起众多企业,降低成本,联合打造市域产品和跨境产品。
5.坚持本地商会和外地商会两个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经济
界人士的积极性。
在招商引资中,政府招商局是第一招引主体,各类内外商会则是民间第二招商局,是宣传当地、招引客商投资兴业的非常好的平台载体,是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作用不可小觑。充分挖掘利用好县域在外同乡等各种组织,对本地各类商会、协会也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县(市)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应经常加强联系、参加活动,激励这些组织更好地发挥建设家乡作用。
6.坚持政府抓财源建设与扶持企业融资两不误,努力扭转县域财政运行严重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局面。
应综合运用好国家债券、各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并由政府建立信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来分担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以此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引进、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鼓励社会企业参股。学习发达地区国有资产打捆经营经验,发挥政府城投公司融资的应有作用。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吹响了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冲锋号。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市县域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深刻查找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重点和要求,对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争先晋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集中力量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县域治理、县域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各地做好县域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去年4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推动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我市县域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人口规模适当,具备良好的振兴发展条件和基础。全市上下必须立即动起来、干起来,拿出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正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潜力挖掘出来,把短板弱项填平补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狠抓产业项目建设。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投入结构就是明天...
篇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
19年第06期 ·浙江经济/□ 杨加鸥一线调研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Y·回乡调研报告·春节期间,行走的路线基本以县域为单位。回了趟老家苍南,去了杭州周边几个县市,还到了曾经挂职的桐乡。一路走来,每当看到新风景、新面貌,眼前就会为之一亮;每每听到创业故事、发展愿景,精神总会为之一振。当下的浙江县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一脉相承,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借此机会,结合挂职两年期间的经历,谈谈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粗浅的认识。抓住三大机遇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过去,浙江经济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占得先机,县域经济劳苦功高、功不可没。未来,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希望仍然在县域。机遇一:得天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抓好县域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努力打开发展新局面。机遇二:占地利。浙江深度参与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已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将为浙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契机。同时,“四大建设”省级战略基本覆盖浙江全部县域,不少县域甚至叠加了多个国家及省级战略。如嘉兴所属各县域,既是大湾区的桥头堡,又是长三角的前沿阵地,这些地方参与重大战略、融入全省大局的氛围相当浓厚。机遇三:聚人和。多年来,浙江广大基层干部撸起袖子比学赶超,扑下身子落地见效,领导和服务县域经济工作能力水平渐长。同时,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回归、人才引进,也汇聚了各方面精英人才。春节期间与他们交40万方数据/浙江经济·2019年第06期谈,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抱负和信心。未来,他们必将担负起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发展责任和历史责任。解决好三个问题解决好观念不适应的问题。有人认为,浙江早已完成从县域经济转向城市经济的实践,现在提县域经济已经过时,应该注重更高层次的都市区经济。实际上,都市区经济的基础仍然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是“诸侯经济”、闭环经济。要跳出县域谋划县域,追求协同共赢发展,从而在都市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解决好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一定意义上来说,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关键在于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水平。浙江各县域要因地制宜,在“特”字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将高质量发展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有机融合,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用生动的路径、实用的招法,确保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解决好方法不对路的问题。近年来,支撑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既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各行其是, “乱敲锣鼓点”。挂职期间体会最深的是,不少地方总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项目都想引进,县域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经常处于无序的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前,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竞争差异化”的理念,以“三服务”活动为契机,省级加强宏观统筹,部门加强精准服务,改进考核工作机制,推动县域破解发展难题。走好三条路子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把产业体系建得强强的。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推动“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抓新兴产业发展,向创新体系、品牌质量、新业态新模式要新动能。县域经济发展脉搏较为强劲的桐乡,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县域经济提档升级,其主攻方向正是产业,化纤、玻纤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齐头并进,推动着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坚定不移走融合发展之路,把城乡面貌搞得美美的。经历过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生活环境转变,笔者深切体会到,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城镇和乡村缺一不可。要坚持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县域规划,以“多规合一”为引领,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要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联通、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建设物质和精神、有形和无形、服务和治理、发展和生态协调并进的特色田园乡村,开创浙江“新乡土时代”。笔者老家所在的龙港镇通过这几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早已分不清城镇和农村的边界,目前正在向“镇”改“市”作最后的努力。若能成功突破,必将为浙江乃至全国提供鲜活的经验样本。坚定不移走改革创新之路,把营商环境做得棒棒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具有“洼地效应” “联动效应”,能够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浙江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升县域政府服务效能,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经营成本,着力在政策环境、基础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治理环境等方面做到最好、做出品牌,用心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悉心精耕培育县域经济的“好土壤”。春节期间遇到的不少创客朋友,不是在县域创业,就是在去县域创业的路上。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浙江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倾注着智慧与光芒,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站在新年的开始,笔者深深觉得,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事处一线调研图/金川图/邵振红Y41万方数据
篇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
代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所选择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县域经济最大的特色在于农业生产,县域经济与“农”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时期,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相连。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生产层次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县域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部分县域虽然存在很多工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体量普遍较小、骨干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工业产业的层次较低,并存在着重复建设、分散不聚集、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县域工业企业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二)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高效农业不充分。县域掌握最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与市场化水平偏低,小规模的生产养殖、合作社模式的购销模式、传统大田托管种植等传统农业仍占比较大,标准化农田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三)县域民营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力不足。县一级政府虽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外部招商引资政策及本土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但是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大部分本地民营企业缺乏发展影响力、缺少带动就业能力及高科技含量低等缺点,现存民营经济基本为初级加工处理的企业或依托本地资源限制的企业,很难有效地支撑县域经济增长。
(四)县域基础建设落后,功能发挥不到位。由于县域乡镇企业数量的逐步减少、农民依靠农业收入的减少、各级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县域城镇基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放慢。同时城镇乡村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影响到县域城镇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导致县域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人口的数量在下降,聚集生产要素能力的下降。
(五)县域农民收入多元化,农业产业需要保护。县域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民收入的增长不再是从农业种植生产中获利,而是从外出务工、务商中获利,这就需要县域来创造新的县域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从而留住外出人口,支持鼓励并指导引导外出人口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外出务工务商导致农业产业的人口流失,就需要创新农业农村制度来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作是加速“三农”问题,突破口是 加速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整个县域经济的工作要以“三农”问题来解决。加速县域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需要县域发展总体上要通过产业工业化来推动提升,其中农产品的增值需要依靠工业来转变,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需要依靠工业来吸引,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要以工业发展来创造市场需求和积累社会资金等。因此,在县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立足“三农”抓“三农”。“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想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工业化水平,才能促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劳动力的转变。
(二)跳出“县域”抓“县域”。县域经济发展要从县域资源的转变,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们的眼光切不可被行政区划的边界框住,要打破行政区划边界的界定,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和重组资源,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对当地没有优质自然资源的,同样可以利用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等先天优势来吸引外部资源聚合成当地的优势资源。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法 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又是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工 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把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瞄准产业细分领域,立足县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引导、规划,着力打造和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推动工业转型和升级。
一是扶持本地重点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二要加强招商引资条件。不断优化县域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营造优质的招商项目“经商、营商”环境,招商引资落地企业放心大胆干。
三是促进开放的合作关系。坚决鼓励县域本土企业走资产重组并购、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之路,提升县域产业生产层次。
(二)优化发展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牢固塑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导思想。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适应农业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
高附加值农业。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实施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推进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使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工业化节能综合利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完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三)统筹城乡结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提高政府效能作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厚植县域发展沃土的基础性工程。
. 1. 增强县域承载能力。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区域间交通瓶颈,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 2. 加速县域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工业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功能设施完善的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就地吸纳农业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 3. 推动工业园区的提升。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强工业园区与邻近重点城市(群)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对接与协同发展,加强对高端、研发型、科技型企业的招商,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
(四)三产带动一二产业,拓宽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具有就业容量大、具体行业广泛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 1. 批发市场带动模式。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等都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的典型。在批发市场的拉动下,浙江义乌拥有 130 多个加工生产各种小商品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 2.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些县域尽管一二产业相对薄弱,但其县域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可以带动周围众多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且污染小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往往更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可能使县域经济得到超常的发展。
(五)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激励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企业创新创业、百姓兴家立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形成“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生动局面。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返乡创业热潮发展下去,也可能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创业的较好途径。
篇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
昌县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善作善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四五”时期乃至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永昌县应审时度势,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抓住机遇、笃定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永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夯实“三农”基础,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按照绿色化、特色化、标准化、高端化、智慧化要求,打造以“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为龙头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要素创新推进,不断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一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坚持高位推进、高端规划、高度整合,突出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互利共赢,分阶段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逐步实现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粮食优质率提高、农民纯收入提高、生产成本费降低的“五提高一降低”目标。二是着力提高土地产出力。回顾中国的农业与农民,在土地耕种分散、解决温饱往工业国家迈进的时候,大
多劳动力进入了工厂城市,老一辈没有力气去耕作,而新的一代人则有了更好的选择,毫不犹豫就把农民的帽子摘了,把泥泞的双脚洗了上岸。永昌县应立足实际,探索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私人定制”、职业经理人“反租倒包”、空心村农民“带地养老”“种养结合”等模式,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着力提高养殖发展力。抢抓甘肃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借助其品牌优势拉动永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把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大畜牧业投入力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建设步伐,有效利用高科技畜禽养殖手段,在增量的“天花板”下做好存量的“华丽转身”,从品牌效应、质地口感、地理原产地保护、营养价值、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升畜牧产品质量。同时,通过举办永昌羊肉美食节、“味道永昌”“舌尖上的永昌”“云端永昌”等形式,借助“互联网+”,持续扩大永昌羊肉等畜牧产品品牌力和影响力。四是着力提高科技竞争力。大力推广应用控肥、控药等新技术,控制掠夺式经营,统筹推进调水、蓄水、优水,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加强地理原产地保护,加快建设“互联网+精准农业”模式,构建“天地一体” 的农作物联网测控体系,实现“从育到收到售流程可追溯”,打造永昌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强畜牧科技研究与推广,探索休养领养养殖、“云养殖”、智慧牧场,
加大畜禽良种繁育、高效健康养殖、人工种草、配合饲料、青贮氨化 、疫病防制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发展工业体系 按照“补短板、锻长板、强企业、聚集群”发展思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国内外市场机遇,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在循环化工、能源、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工业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块状经济中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支持企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升块状经济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二是探索高新技术引进。围绕打造“两园两区”工作思路,逐步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作用。切实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引导企业加大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大院名校来永建设创新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着力开发专利技术,加强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化,重视对过期专利技术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切实提高专利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品牌战略实施。依托块状经济,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引导企业全面提高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创新基础。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持续推动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四是提升白酒企业实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白酒企业数量在 300 家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白酒消费市场大,但本地酒因品牌问题,导致常年处于滞销状态。县上应充分借鉴青海互助青稞酒酿造营销成功经验,从产业布局、基地建设、政策措施、品牌推广等多方面推动酒产业发展。以产区概念、文化效应打造规模效应,发挥武威、酒泉对永昌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带动作
用,坚持“抱团”拓展市场,“抱团”打造品牌,“抱团”推介营销,整合小型白酒企业,借力发力,融入酒文化元素,扩大本土酒品的消费市场份额,对内加强行业自律,提高酒品质量;对外坚持做大做强,叫响同一品牌,切实增强本地酒品在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印象力和知名度。
三、坚持育引结合,深入实施人才振兴战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多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一是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利用好“永昌县第一中学”现有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力量配置配备、开展多形式教育培训,增强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打造一所省域内知名高中院校。二是高质量培养农业人才。要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县乡村社各级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在对比反思中看到差距不足、增强压力动力,在学
习交流中明确思路方向、找到措施办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农技推广、乡村治理等各类人才,满足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高质量建设人才队伍。用好用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生活便利、职称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推崇“清流”、防止“循流”,为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优良环境,切实做到“引”的进来,“留”的下去。鼓励本地区域的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外出务工者等人群留得下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构筑“内外”结合、多层次的人才梯队,让愿意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那些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都能在家乡建设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四、突出以文促旅,重点做优做强第三产业 永昌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内涵丰富。要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讲好永昌文化故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拓宽发展新空间、培育增长新动能,推动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编制文旅整体规划。文旅规划是文旅发展总体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规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景区建设、指导景点布局与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高起
点、高质量、高档次原则,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永昌经济结构、经济布局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发展亮点之一,进行总体规划布局。规划编制根据文旅资源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流动趋势、风俗习惯等因素,坚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村落形态;立足环境优势,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体现乡村特色,注重协调自然,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实现镇容有文化内涵、村貌有特色亮点,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拓展对外宣传阵地。依托骊靬文化的国际性、神秘性和唯一性,实行区域联动和品牌捆绑,将骊靬旅游区、北海子风景旅游区、御山峡圣容景区、云庄寺石窟景区、西河田园观光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等一批精品景区融入到“新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借助国际品牌的带动优势做大做强永昌文旅游产业。有针对性地组织主题外宣活动,加强对外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整合对外传播资源,促进对外宣传工作常态化,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中有声音、手机上有视频、嘴边上有说头。围绕鲜明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地理文化等,组织本地文化名士搜集整理历史典故、人文轶事和民俗风情,策划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反映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画册等宣传资料,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提高对外宣传推广的
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打造特色文旅产品。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等深受游客喜爱,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依托骊靬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发挥“甘肃特色气候小镇”功能优势,紧盯游客“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综合运用戏曲、音乐、影视、图书、动漫等表现形式,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示永昌文化旅游产品,切实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多样化、独特化、多层次发展,提升永昌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着力提高旅游知名度。大力推行旅游企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主题农家院落,配套建设地方民俗特色主题包厢、民俗展馆、野外露营基地、背包客徒步基地、非遗文化体验园、农业采摘园等,带动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
篇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
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 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18 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18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
,与全省 :
:
和全市 :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18 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 4%和 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 2016 年、2017 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 2016 年、2017 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
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18 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 4.3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18 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 44亿元,同比增长 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 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18 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18 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 1.5 亿元,下降 17.3%,增速居全市第 17 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18 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
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 2020 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00 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 2 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 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
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
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