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5篇

时间:2022-12-06 11:4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5篇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X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5篇

篇一: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X 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 42 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 年,年仅 19 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 10 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 24 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 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 年,44 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

 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众所周知,1997 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 12 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 10 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 17 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 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 12 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 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 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 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 50 个亿新建 20 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 个名额,吸引了 2000 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 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 1998 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16 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 7 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2013 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 7 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 22 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 30000 名毕业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 年 5 月, 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 3 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 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校 5 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 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 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 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 1000 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 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征地、拆迁,面对上千万的资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她:“秀丽,行不行?”她立下了军令状:“只要我们几个班子成员还在,就一定将学校办好、建好。”

 然而,一次开会当中,汪秀丽接了一个电话后,久久没有抬头,只见豆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电话。

 看到校长为了学校建设如此为难,老师们纷纷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给学校支援学校建设。就这样,在学校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学校 1850 万元,许多教师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支援学校。

 崭新的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先后拔地而起,两个塑胶运动场相继落成,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 6 倍,建筑面积翻了 4 番,专业实训室逐步达到了 85 个。2013年 6 月 16 日,总投资约 6000 万元的综合实训大楼又破土动工,预计 2015 年底交付使用。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7 年的校长历程,大事难事数不胜数,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与全体干部教工干在一起,冲在一线。清晨,她迎接全校师生的亲切笑容;夜晚,校长室经久不息的灯光,已经成为激励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她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学校人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校园处处洋溢着奉献者奋斗者的激情,老师们虽然都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组成了不平凡的团队,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爆发出了职教人巨大的力量,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如今,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2008 年 3 月,汪秀丽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机遇宣传职业教育,连续五年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几年来,汪秀丽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会议、论坛上介绍办学经验,成为了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享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2012 年 6 月 28 日和 7 月 12 日,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汇报了省市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

 任校长 17 年来,汪秀丽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杰出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现在,她正带领全校教职工全力冲刺国家中职示范校这一奋斗目标。在从未停歇的脚步中,一个新的职教梦正在她的心中回荡,那就是: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谢小双

 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好教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 记上海市杨浦区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有一种爱,叫师爱;有一种关心,叫坚持。面对管教失败、自我放弃的孩子,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以父爱般的真诚感染他们,一个都不放弃。他,就是上海市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救火校长,用强烈使命感创造特殊教育奇迹

 那一年,辛灵中学突发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家长带来极大冲击……谢小双临危受命,从包头中学调到辛灵中学,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谢小双踏进辛灵的校园,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学生中来自离异、单亲、重组家庭的占 63%,低保家庭的占 1/3。学生绝大多数是行为不良、学习困难,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沉湎网络、小偷小摸的情况经常上演……

 谢小双的震惊,不仅因为学生偏差的行为,更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他知道,每一名成长困难学生的心灵,一定遭受过伤害;他们的经历,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辣。他更知道,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于是,谢小双立下了这样的目标——让人人成功,人人成才。他对教师们说,这个“成功”的定义是这些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好公民。

 从此,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抚校园时,谢小双的身影便会出现;每周伊始,当学生照例到校开始一周的住校生活时,谢小双就会出现在某个学生家门前接他(她)上学;每月下旬,当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时,谢小双就会召开质量分析会,细致分析每个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的状况,给出对策。

 夏天,谢小双冒着高温,四处奔波,精心策划,建立起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

篇二: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5 篇 2020 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已经召开,对于这些教师楷模,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很多东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读时不禁疑惑,仓颉创字而已,何以让天地恸哭、神鬼惊惧?张彦远这样解释:“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现后,上天终于可以传达心意、记载秘密,所以感动得下粟雨;而文字由于有巫术,鬼怪再也不能隐秘,所以惊惧大哭。可见,当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化作最真实情感的文字时,它的震撼力将无以衡量。

  蓦然想到,在这场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突击队员冲锋一线,也有大量文艺工作者坚守后方,真实书写,向社会和人民传递着共克时艰的信心力量。

  我在后方战“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没有白大褂、也没有绿军装,但是他们依然奋战一线,发挥耳目喉舌作用,用不灭的灯为战友们点亮归家的路,用如椽的笔撑起同志们疲惫的肩。他们牢记嘱托、响应号召,及时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客观记录前线点点滴滴,深入挖掘一线感人事迹。他们,用镜头定格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士”南山眼中饱含的深情热泪;他们,用画笔描绘温暖,让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机战病魔的感人场景;他们,用各种各样方式,让我们看到一张张满是

 压痕的脸、一双双满是血丝的眼。他们用心书写着时代的精神图谱,精心创作着平民的英雄赞歌。

  我在后方战“疫”,我为每一位奋战在前的朋友点赞。我们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您的“请战书”,您的“与妻信”,您在抗击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朴质的创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虽然心里也有不舍,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缩。”我将始终坚守文艺初心,在这狂风骤雨中以笔战“疫”,记录感动、鼓舞士气,讴歌真英雄,传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战士致敬,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说:在这个古老国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摇摆”。每一朵都那么渺小,当他们连成一片,风也要驻足,云也要致敬。这种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力;这种精神自强不息,使困地发新芽。我在后方战“疫”,让我们一起用爱歌唱、以笔战斗,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

  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团圆与幸福。可今年的春节,却变得不一样。

  十二月,本应忙着准备年货的人们,“遇见”了新型冠状病毒,起初人们也没有在意,随着春节脚步越来越近,病毒扩散越来越严重,这时我们才知道要防范。所有药店的口罩一夜之间无影无踪,连洗手液、酒精等物品也被抢购一空。

  本该万家团圆的时候,成为了防疫重要时刻。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奔赴最前线,日夜奋战,他们被称作“逆行者”。

  在这批“逆行者”中,有一位 84 岁高龄的“老战士”率先来到战场,他——就是曾经奋力抗击“非典”的钟南山教授。钟南山教授不畏困难,面对疫情,深

 入调查,研究对策,他告知人们如何去看待疫情,他教会人们该怎样去防范病毒。

  不久前,钟南山教授接受路透社采访,当提到最早提醒人们防范病毒,后来因为给患者治疗而受病毒感染逝世的李文亮医生,老人家在镜头前泪流满面:“李文亮医生是中国的英雄,我为他骄傲!”接着又告诉人们:“医者人心,医心与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中国的医生,都与李文亮医生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是中国人的力量所在。”

  钟南山教授,就像是人在即将摔倒时候出现在面前的一座山,让人觉得安稳,让人觉得踏实。

  在“钟南山”这座山周围,是无数医护人员,他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勇敢的战士!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配合下,新冠肺炎病毒这个“敌人”一定会被我们“歼灭”。我的祖国,加油!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 2018 年 12 月 19 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 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 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 67 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 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

 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 H1N1、H7N9 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 26 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4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冲锋在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宣誓,牢记使命,冲锋在前,坚决贯彻医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红十字会发热定点医院工作,圆满完成院党委交给的任务……”这是每一位前线的医疗工作者们发出的的奋斗口号。

  出征号角吹响,冲锋战鼓擂起。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医务人员逆向而行。1 月 26 日,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开始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 月 27 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武汉。他们的进驻,是我们更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我辈固非猛士,亦不是懦夫,绝不会退缩。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带头奉献,积极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奋斗在一线的医疗人员,亦或是党员干部,都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在这次防疫过程中,钟南山院士也令我感动不已。18 日傍晚,84 岁的钟南山从广州出发赶往武汉当天航班已买不到机票,他挤上了傍晚 17 点开往武汉的高铁列车。由于春运高铁票紧张,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到武汉开完会后,他又立刻赶往武汉金银潭医院了解病人的收治情况.....

  在采访中,钟南山几度哽咽,眼含泪光。但他依旧坚定地说: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网友的朴素表达,更是道出了对钟老的敬意:”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钟南山院士还呼吁:“春节前我说过,请大家目前不要到处跑。网友这样回复:钟南山不说动,我绝不动。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5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 月 2 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 2 月 5 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 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 1 月 20 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 1+1》视频连线

 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 84 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 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 月 18 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 月 19 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 月 20 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 84 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篇三: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教书育人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篇

  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1

  张桂梅,45 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2000 年以来,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全国教育总工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被省妇联省电视台评为“感动云南”十大母亲,被评为丽江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年 6 月,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她当选为云南省出席党的十*大代表。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

  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

  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

  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

  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

  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

 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

  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

  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

  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

  道理并非如此。

  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2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 年 10 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 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 4 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 年 4 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

 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 7 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 20 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01 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03 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03 年至 2007 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3

  她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名学生,到 1700 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

 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 11 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09 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4

  办校 12 年后,不断有学生为争取读书机会涌向这里。有女孩背着包站在校门

 外,恳求来这读书,许久不肯离去,张桂梅年年遇到这样的女孩。也有外市来求学的,学校不能收,她就送 6**元钱,嘱咐对方,没钱再找她要。

  张丽(化名)初中时,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但父亲长期酗酒,常常责骂她。她独自一人住进镇上**元一间的出租屋中,房费由改嫁的母亲支付。

  初中毕业,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里再凑些钱就能读书。但母亲坚决不让她读,说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绩未达到女高分数线,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辍学,去年暑假,她壮着胆,拿着贫困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父母离婚证来到女高门口,申请一个读书机会,办公室老师收下她的材料。没想到,几天后,她的妈妈接到女高的电话,女儿被女高录取了。妈妈说孩子走了“狗屎运”。

  学校不仅送张丽一张高中入场券,也为她支付了生活费,免除她经济上的担忧。

  不过,像张丽一样因交不起学费而来到女高的越来越少。2019 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排名丽江市第一。今年,学校成绩依然可喜。***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人,本科线以上***人。

  但今年 9 人未上本科线的高考成绩让张桂梅不太满意,她觉得,今年受疫情影响,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进一步拉开差距。

  上网课在大山里很不便,风一刮,信号就没了。她让老师和各级村委会联系,让家中没有网络的学生去村委会上课,并给没有手机的学生买了手机。

  张桂梅希望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学校最缺的仍是资金。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华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胥国华告诉记者,华坪女高最初按***个教学班、***人办学规模设计,但因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 100 到***人。

  除了教师工资,学校水电费、学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学校负担,每当账户剩下***万元,张桂梅就进入新一轮的忧心,她要继续为钱奔走。

 名气能为学校带来钱。张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国聚焦在 2008年,新闻联播报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汶川地震来了。第二次时,媒体宣传她,片子还没播,鲁甸地震来了。

  这一次,赶上了疫情。她以为又没了音讯,自己却突然火了。

  社会各界的捐款让张桂梅暂时免于为钱发愁。但代价是每日数不清的媒体约访和陌生人的问候电话,有人请她去给干部讲道德课,有报纸请她跟全国优秀教师写几句话。以前没钱看病,如今,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医生关注,有人给她开中药,有人对她问诊。

  她对每位到访者客气。多家媒体到来前,她特地去医院打了一针,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节,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视频采访,身后有县长和一名医生保驾护航。

  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这所学校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

  以前,有洁癖的她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体愈发虚弱,要靠别人搀扶。半生教书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荡荡的校园,她终于可以停下来一会,想想自己的事,以后养老怎么办,但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脆弱的时刻很短暂,很快,她又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说,只要她能动,女高就不会倒。

  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5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08 年 8 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 月 1 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 6 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 11 年,覆盖学生 1***名,行程近***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 15 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名老师,9 人辞职,只剩下 8 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汇编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 8 名教师中,居然有 5 名是

 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 6 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篇四: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窦桂梅,女,1967 年 4 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她立足讲台 34 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 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

  针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单篇讲授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过窄、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为此,窦桂梅提出了用"主题"牵一切语文内容的"一发",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全身",实现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作为一切学科基础的语文学科,也是育人的基础学科。

 发掘语文学科,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家庭爱、祖国情、民族魂)、国际视野(国际理解、世界眼光)的完整人,是根植于民族灵魂,实现母语教育学意义的价值观目标重要准绳。为此提出"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目标。

 提出儿童终身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基于核心素养重新审视学校课程体系,能够突破既有的孤岛发展局限,整体思考课程诸多要素,通过基于学生未来样态的指引,实现课程要素的重组,进而完成学校课程的进化。

 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 课程"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从学生发展特点出发,把一个国家的宏观课程框架具体化,变成可以施工的蓝图,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关键路径--课程整合。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理念先进、框架合理、试验效果实在、生命力强大,真正适应和符合教育规律,抓住了小学教育特质。同时"1+X 课程"把握了减负增效的实质,紧紧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基础教育一线一场极具意义的创新,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组成了伟大的教育领域的改革。

 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专家评价:主题教学为核心素养提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被誉为全国

 最具改革价值的课程内容。个人专著《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还获得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同时该研究被评为 2014 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捍卫母语,传播母语文化,向世界宣传中华母语之伟大。应邀到联合国、芬兰,用母语"讲述中国好的教育故事",涉及芬兰、美国、以色列、丹麦、日本等 15 个国家,与会国内外专家、著名学者、领导等累计达 100000 余人。4 次应邀参与或承办联合国、世界峰会等国际级学术论坛…… 她心系全国儿童和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 个贫困县 3800 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 273 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 346 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 节电视直播课。

 荣誉的背后是激励与前行。从"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到"主题教学"(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再到"主题教育"(成志教育)的发展历程--是窦桂梅,一个语文教师探索的历程,也是今后提升的新起点。

篇五: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一:

 常黎明,男,汉族, 32 岁,中共党员,巩留县东买里乡中学教师。

 13 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中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新任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他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对我校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 改 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 曾于 XX 年、XX 年、 X XX 年获巩留县东买里 乡 乡中学“学科带头人” ; ;XX 年 7月 获巩留 县 县中“小学教师基本功 大 大赛”一等奖;XX 年 8 8 月 获伊犁州“中小 学 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二 等 等奖;XX年7月 获 巩 巩留县“廉政文化作品 征 征集”活动一等奖;X X X年6月 获“新疆教 育 育系统廉政文化进校园 作 作品创作”三等奖;X X X 年 10 月获“第五届 新 新疆中小学教师三笔字 ” ”一等奖;XX 年 7 月 被 被评为乡级和校级“优 秀 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

 。

 常黎明老师是我校 一 一位青年骨干教师,1 3 3 年来,他热爱自己的 本 本职工作,专注于教育 教 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 教学能力,特别是他爱 校 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朴 素 素情感,成为每一位教 师 师工作的典范。在我校 开 开展师德建设的活动中 , ,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 ,一名教师,积极参与 到 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 ,为全校教师做出了表 率 率。

 一、勤奋自学, 不 不断进取。

 常黎明, 1 1998 年毕业于云南 省 省昆明地质学校美术系 , ,1998 年参 加教 育 育工作,XX 年加入中 国 国共产党,中教二级教 师 师。

 常黎明老师从教 以 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 业 业,教书育人,为人师 表 表。常黎明老师具有强 烈 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 任 任感。善于学习、勤于 实 实践、勇于创新、甘于 奉 奉献。十几年来,他淡 泊 泊名利、默默工作、无 私 私奉献,取得了优异的 成 成绩,堪称教书育人、 师 师德高尚的楷模,备受 学 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 的 的尊重。

 常黎明虽有 扎 扎实的美术教学基础, 但 但他从不满足已有的知 识 识水平,十几年如一日 , ,结合自己的专业及相 关 关知识苦学不辍。经过 多 多年的自学,他终于把 美 美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 的 的层次,为了检验自己 的 的美术水平,他曾多次 参 参加国内外不同的美术 书 书法作品比赛,均获得 了 了不同等级的荣誉。为 了 了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 , ,他不但涉猎一些高雅 的 的作品,还为县内外一 些 些企事业单位制作宣传 牌 牌,而且从不计报酬。

 在 在常老师看来,制作一 些 些专业性很强的东西, 更 更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平 平和教学能力。

 近年 来 来他曾先后发表了许多 教 教研和学术论文,并多 次 次参加区、州、县级美 术 术研讨会,受到了同行 的 的好评。

 二、勇于教 改 改,追求卓越。

 为了 适 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 ,他认真学习现代教育 理 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 的 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美 术 术能力,除了教材外, 常 常老师还积极开发课程 资 资源,把学生带入到丰 富 富多彩的美术世界,充 分 分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增 加加辅助教学材料,及时 介 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 、 、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 消 消息,这不仅开阔了学 生 生的视野,而 且让学 生 生在趣味丰富、轻松愉 快 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教材 上 上学不到的知识。常老 师 师还结合学生的实际, 组 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校本 教 教材,效果很好。

 他 与 与很多学生建立网上联 系 系,通过互联网辅导学 生 生的学习有关美术中的 一 一些技法和知识。他不 仅 仅辅导他所教年级的学 生 生,还辅导其它年级对 美 美术感兴趣的学生。这 充 充分体现出一名优秀教 师 师的高尚品德。

 为了 全 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水 平 平,营造一个健康向上 、 、人人参与的美术学习 氛 氛围,他带领全组老师 大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

 。常黎明老师的美术教 学 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 我 我校的美术教学水平, 也 也影响和带动了全县的 美 美术教学。

 常黎明老 师 师,多年来,就是这样 勤 勤奋地工作着。在教育 教教学岗位上,他用自己 的 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 首 首心灵之歌:教书育人 、 、为人师表、淡泊名利 、 、无私奉献。

 事迹二 :

 :

 渠桂荣,女,汉族 , ,1950 年生,中共 党 党员,教授,博士

 生导 师 师,河南太康县人。1 9 976 年毕业于河南师 范 范大学化学系,后留校 任 任教至今,一直工作在 教 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始 始终保持着满腔的工作 热 热情。现任河南省有机 重 重点学科点第一学术带 头 头人,河南省有机功能 分 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 任 任,国家级有机化学教 学 学团队第一负责人,兼 任 任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 事事,河南省化学会有机 专 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 国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 35 年的教育生涯,无 私 私奉献、勇于攀登、执 着 着探索,先后获得全国 模 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 名 名师奖、全国三八红旗 手手,全国第四届巾帼发 明 明家创业奖、河南省优 秀 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 师 师,河南省十大女杰, 河 河南省优秀共产动员、 河 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 河 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称 称号。

 “给别人一碗 水 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总 , ,渠桂荣老师形成了这 样 样的一种理念,作为一 名 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 宽 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 的 的外语基础、高超的教 学 学艺术、优秀的科研成 果 果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 35 年来,她也以这样 的 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给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 有 有一桶水”。作为高校 教 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 外外语基础才能与同领域 内 内的国外专家交流,学 术 术研究才能与国际接轨 。

 。渠老师能够在国际 S C CI 期刊和国内核心期 刊 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6 0 0 多篇,其中在本学科 领 领域国际顶尖级学术期 刊刊“J. Org. C Chem.”、“Or g g. Lett.”、 “ “ Green Ch e em.”

 等上发表论文 1 10 多篇,这都与她扎 实 实的英语基础分不开。

 然而,谁又能够想到留 校 校工作之前她还是一个 完 完全没有英语基础的人 。

 。她是文化大革命后招 收 收的第二批工农兵大学 生生,上大学时没有开英 语 语课。而她在初中、高 中 中学的是俄语。毕业留 校 校后根据工作的需要, 必 必须懂英语,而她对英 语 语还一窍不通。她就从 音 音标开始学起。当时渠 桂 桂荣已经 31 岁了, 上 上有近 70 岁的老母 亲 亲需要服侍,下有嗷嗷 待 待哺的孩子需要照看, 爱 爱人又在外地工作,而 她 她自己在系里担任助教 , ,每天上班,批改作业 、 、辅导学生、带试验课 , ,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 交交。有时累得晚上哄孩 子 子睡觉时,她自己也浑 然 然不觉进入了梦乡。一 觉 觉醒来,无论是夜里三 点 点还是五点,都不再睡 了 了,赶快爬起来学英语 。

 。就这样经过 3 年的不 懈 懈努力,她硬是啃完了 上 上海交大吴银庚主编的 3 3 大本大学英语教材, 具 具备了阅读专业文献和 撰 撰写英文论文的水平。

  在作为化学与环境科 学 学学院主抓教学的副院 长 长和有机教研室主任期 间 间,为了提高学院的教 学 学质量,她与化学院的 领领导班子和年级辅导员 一 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一 头 头抓学生,一头抓教师 , ,教与学之间密切配合 。

 。给师生营造了一个你 追 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 好 好学习氛围,创造了一 个 个拼搏进取的教学科研 好 好环境。有机学科点连 续 续十几年教学科研成绩 突 突出,学院本科生考研 升 升学率由 2000 年的 3 30%上升到 XX 年的 近 近 60%,

 每年以 10 个 个百分点递增。同时, 该 该院硕士生考取博士的 升 升学率也稳定在 80% 以 以上。而由渠老师带领 下 下的有机化学学科的硕 士 士连续三年 100%考 取 取博士。而且分别获得 了 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 、南开大学、复旦大学 及 及大连化物所有机专业 考 考点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 ,从而大大提高了河南 师 师大在全国的知名度。

  “我为我的学生骄傲 , ,更为我从事的教育事 业 业骄傲!” 学高为师 , ,德高为范。多年来, 渠 渠桂荣坚持的教育方法 是是“用知识去启迪学生 心 心扉,用严教去规范学 生 生行为,用爱心去感受 学 学生真情,用关爱去指 导 导学生成长。” 在教 学 学中,重视本科生教育 的 的渠桂荣老师有着自己 的 的教学理念。她说,搞 好 好本科生教育是学生成 材 材的基础,对施教者来 说 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 过 过程。在学术上取得骄 人 人的成果之后,她依然 坚 坚守在三尺讲台,她深 知 知讲台对一个研究者的 重重要性。为了给学生们 讲 讲好课,每节课前她都 要 要认真备课和试讲,力 争 争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 动 动有趣,同时还要不断 地 地注入新的知识、新的 前 前沿信息,这样才能受 到 到学生的欢迎。况且, “ “讲好基础课也是对自 身 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 高 高。许多新的发明和发 现 现都离不开基础知识, 而 而新的知识、信息与基 础 础知识的碰撞,更能撞 出 出灿烂的火花,诞生新 的 的科研成果。”那些凝 结 结着她心血结晶的发表 在 在国际 SCI 源期刊和 国 国内核心

 期刊上的 16 0 0 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 文 文和 12 篇获得的河南 省 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便 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30 多年来,渠桂荣一 直 直在告诫自己:“教师 是 是一个神圣而又富于挑 战 战性的职业。师德要高 尚 尚,课要常讲常新,这 是 是当老师最起码的要求 。

 。”她一直非常重视本 科 科生教学工作,常年奋 斗 斗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 学 学第一线,每年要上 6 0 00 多学时的课。在教 学 学中,她特别注意调动 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 用用启发式、主线式的教 学 学方法,由浅入深地讲 授 授科学知识,采用多媒 体 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 容 容量,扩大知识面。逐 渐 渐地,她形成了自己的 教 教学特色,受到广大学 生 生的好评。学生在教学 评 评议中讲道:“听渠老 师 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 ”“作为一名教师,这 是 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渠 渠桂荣很感动。

 现在 的 的渠桂荣教授桃李满天 下 下,她不时能分享他们 的 的快乐。她的研究生, 在 在国外发表一篇高级别 的 的论文,会立即发E- m mail 向她报喜;她 的 的学生获得了国家自然 科 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基 金 金 200 万元资助, 也 也会立即打电话告诉她 ; ;还有她的一名研究生 被 被提拔为一所高校的副 校 校长后,专程跑来向她 报 报告;逢年过节,一张 张 张的贺卡、一封封的 E - -mail 承载着一颗 颗颗对老师的感恩之心, 纷 纷纷从世界各地传来, 令 令渠桂荣陶醉于学生的 成 成功喜悦之中,让她忘 记 记了一切劳累和烦恼。

 他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 还 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让 我 我高兴和骄傲的呢?我 为 为我的学生而骄傲,更 为 为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而 而骄傲!”

 “只要新 药 药能研制成功,就是再 苦 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近 40 年的科研与 教 教学生涯中,渠桂荣几 乎 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

 。暑假、寒假,她在实 验 验里做实验;“五一” 、 、“十一”是别人游玩 休 休息的黄金周,却成了 她 她做科研的黄金周。“ 因 因为这些日子没有课也 不 不开会,可以关闭手机 专 专心做实验。”常常一 进 进实验室,她就忘记了 吃 吃饭休息,从早晨忙到 深 深夜。2001 年元 旦 旦,渠桂荣和 2 个研 究 究生在化学楼做试验, 一 一直到次日凌晨 2 点 钟 钟才结束,化学楼早已 落 落锁,师生几人出不去 , ,只好每个人趴在实验 台 台上睡一会儿,天亮了 , ,又开始新的试验。展 现 现了她对学术研究的执 着 着和满腔热情。

 不畏 艰 艰辛,孜孜以求为渠老 师 师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厚 实 实的基础。1995 年 夏 夏天,为完成国家新药 基 基金课题,渠老师亲自 带带领两个研究生来到河 南 南省南乐县采集实验中 需 需要的大量原药材。他 们 们起早贪黑,一干就是 一 一整天。一次,烈日炎 炎 炎,高温酷暑,一直有 低 低血压的渠老师在采药 时 时突然感到心跳加快, 一 一阵难受,随之天旋地 转 转,晕倒在地。在农村 卫 卫生所里,醒来后的渠 老 老师也为此感到后怕, 但 但她认为“只要新药能 研 研制成功,及早为广大 乙 乙肝患者带来福音,就 是 是再苦再累,冒再大的 风 风险也是值得的!”十 年 年磨一剑,辛勤的汗水 终 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成果 , ,她的生成 C-N 苷键 高 高效催化技术打破了日 本本对核苷产品的垄断, 双 双手托起了中国的核苷 产 产业,降低了

 何干产品 的 的成本,让老百姓从此 吃 吃得起核苷药品。她也 因 因此获得了令人瞩目的 荣 荣誉--国家科技进步 二 二等奖。

 面对这些成 绩 绩,渠桂荣老师淡然而 欣 欣慰。她说:“这些成 绩 绩是我们化学与环境科 学 学学院师生精诚团结, 共 共同奋斗取得的,她不 仅 仅包含有我个人多年的 辛 辛勤和耕耘,同时还包 含 含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 的 的心血和汗水,包含每 一 一位研究生的无数个不 眠 眠之夜,包含领导和同 志 志们的关心和支持。” 平 平凡的话语里,让我们 看 看到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和 和她淡泊名利的高风亮 节 节。

 “我更愿意尽自 己 己的绵薄之力来服务他 人 人,帮助他人。” 鸟 随 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 良 良品质高。由于科研和 教 教学上的突出成绩,渠 桂 桂荣受命担任河南师范 大 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 院 院副院长和有机化学学 术 术带头人。在作为化学 与 与环境科学学院主抓教 学 学的副院长和有机教研 室 室主任期间,渠桂荣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