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7篇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BIANJIANGJINGJIYUWENHUA2021年第7期(总第211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BORDERECONOMYANDC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 年第 7 期(总第 211 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 7. 2021General.No.211收稿日期:2021-03-2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 (18HD349)作者简介:孙国宇 (1996—),男,黑龙江讷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赵辰光 (1963—),男,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社会保障研究。一、引言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依靠着黑土的地理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大豆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大省之一。并且,黑龙江省曾拥有耕地数量、石油产量、森林面积和粮食产量居于全国第一的地位,曾经创造过经济总量居于全国前五的辉煌,但从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前行的状态。在 21世纪初,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振兴东北的一系列政策对黑龙江省各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远未达到预期。当前,黑龙江省存在人口出生率较低、人口流失问题严重以及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提到,一国的繁荣,其最明确的标识是居民人数的增长[1] 。人口是经济增长、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源基础,因此,深入研究人口流失问题对于黑龙江省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黑龙江人口流动现状与人口流失问题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结构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各个省份之间的发展差异也逐渐变大,就黑龙江而言,人口流动规模也随着省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增大。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2014 年期间,年末常住人口总数波动幅度不大,从 2014—2015年,年末常住总人口数由 3 833 万人减少到 3 812万人,并在此后的五年期间,年末常住人口数不断减少,总人口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截至 2019年,根据黑龙江省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9 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 5.73%,死亡率为 6.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年末常住总人口 3 751.3 万人,比上年减少 21.8 万人[2] 。从 2014—2019 年,黑龙江省年末常住人口连续 6 年负增长,人口总量不断下降。并且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口来进行支撑[3] 。近年来,黑龙江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对整个黑龙江省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
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单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目前整个经济发展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发展方式来源于其第一、第二产业,如果出现自然资源价格偏低甚至资源消耗殆尽等问题,经济发展会受到极大影响。在开采自然资源过程过于要求数量,不重视相关资源的深层挖掘,从而最后相比发达地区的投资收益率较低。这也使得黑龙江省对人口的吸引力度不大,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对较低,对此人们更愿意外出寻找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人口向人口流失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研究孙国宇,赵辰光(哈尔滨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5)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批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黑龙江地区人口逐步变为负增长。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对各方面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人口的角度出发,分析黑龙江人口流失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注重经济转型发展,创造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等建议,为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人口流失;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 (2021)
07-0025-0325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 年第 7 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7,2021外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黑龙江省的诸多城市规模不大,相互联系并不紧密,更多靠自然资源建设城市,社会服务功能不强,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经济增长缓慢也会影响消费水平,当前失业人员以及需要抚养老年人口数量较多,黑龙江省现有的相关行业与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其生存发展,这就造成劳动力纷纷向外寻找就业机会,谋求生存。(二)
政策制度实施未达预期近几年,人口出生率较低是黑龙江省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之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生育政策出台并实施之后,黑龙江省出生人口数量依然呈现着逐年递减的态势,问题依然存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首先,家庭当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剩下的大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满足日常生活压力较大,不具有生育和养育子女的必要条件。其次,黑龙江省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相比富裕城市并不高,生育子女的抚养经费难以满足,这就意味着适龄夫妻生育子女的意愿并不高,所以“全面二孩”政策在促进人口总量增加的效果在黑龙江省并未体现出来。对于人才引进政策来讲,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层面保障,还要有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才可以更好地提供引导作用,为人才发展提供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黑龙江省发布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但由于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资源开发,目前来看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具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来进行人才引进很难完成。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设不平衡,社会层面对于黑龙江省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撑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外来优秀人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人才引进政策的完成效果并不显著。(三)
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待完善伴随着黑龙江省人口流出数量增加,人口规模逐渐减小,高学历人才、青壮年劳动力以及随子女生活的老年人口为主要的流出对象,所以黑龙江省人口存在家庭结构复杂、相互关系较弱等特征,留守老人等独居家庭比重逐渐增大,人口老龄化在黑龙江省已经到了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造成一定的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传统家庭模式不断减少,也使得婚姻生育、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近年来,人口流入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也逐渐成为吸引流动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小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地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措施,在国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中也不断放宽了中小城市落户的要求,这既表明着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方面享有权利有所提高,也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日益明显。目前,黑龙江省的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待完善,也存在公共服务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以及分配失衡等问题。同时黑龙江省城市发展更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缺少长期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城市如何进行发展的定位尚未清晰,文化软环境建设有待完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存在缺失。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使一部分人的思维观念滞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缺少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将人口留在黑龙江、引进黑龙江进行建设。三、应对黑龙江人口流失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一)
注重经济转型发展,创造人才发展环境在计划经济时期,黑龙江得益于重工业发展的优势,经济发展迅猛,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黑龙江省应该对其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结合自身地区形势从而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2019 年,中国 (黑龙江)
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各种国家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这意味着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已经开始全面启动,也意味着黑龙江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而抓住经济转型发展机遇,以经济发展创造人才发展环境。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化,资源开采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愈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进一步加快黑龙江产业结构优化节奏与步伐。产业结构不够完整就使得黑龙江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重工业发展滞后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落实党中央“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部署要求,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运用原有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基础和优势,推动在资源深加工业、零件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工业等工业领域的转型发展与进步突破。因此对于黑龙江来说,加快第一、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将现代高新技术等手段合理运用到第一、第二产业中,深度挖掘产业价值,打破以往单一的经济发展格局,延长产业链。创新新型发展项目,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手段来提升吸引人才的内生动力。在第一、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黑龙江独有的自然条件和东北特色,研究推动服务型产业发展,以满足地区居民的消费要求,刺激消费,大力推动第三产业,促进餐饮业、冰雪旅游业以及其他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仅给黑龙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能够增加更多就26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 年第 7 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7,2021业机会,吸引更多人群进入黑龙江地区,减少地区人口流失。(二)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在一定时期内,黑龙江省应制定有效政策制度来增加整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首先,针对“全面二孩”“单独二孩”等生育政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生育条件的限制,提高地区生育率。中央政府与黑龙江省政府可以针对地方情况制定生育政策,鼓励年轻适龄夫妻生育。相比“全面二孩”政策,将生育限制有序放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适龄夫妻生育欲望增大。为了能够与此制度相呼应,黑龙江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可以采取适当性的激励性措施。比如,对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的税收比例进行调整,或者提供一定的生育资金补贴来确保家庭的经济收入。并且,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的子女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子女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适龄夫妻养育子女的压力,使他们的生育欲望不断增大。同时要完善黑龙江省的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条件以及健康水平都会对人力资本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黑龙江省的社会保障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要依靠于社会保障,劳动力稳定不变的基本保证也来源于社会保障。对于黑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黑龙江省或多或少会有企业的保障体系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存在差距,这也就会造成人们更愿意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对于此问题,黑龙江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将提高人才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这样才能使得黑龙江的人力资本保持稳定状态,人才才会有内心归属感。因此,发挥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利条件,稳固提升经济水平,进而稳定劳动力,尽量避免人口过度流失[4] 。(三)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黑龙江向心力当前,黑龙江省流失人口较多,家庭结构出现改变,留守老人不断增加,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使得老人抚养比增大,这也给黑龙江政府、财政等方面增加了一定的负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身体状况更为健康,在适当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或者支持身体条件良好的退休老人再就业,能够尽可能减少需要子女抚养和政府部门养老金的老人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黑龙江省人口负债问题[5] 。此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延长工作时间能够使黑龙江省政府的养老保险经费支出减少,减少的这一部分经费支出可以投入其他层面建设当中,进而促进经济发展。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消费结构发生转变,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公共服务能够有效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推动地区发展。因此不断完善与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会更好地推动黑龙江省发展。对于突出的公共服务问题,应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并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逐步出台有关政策制度,不断调整资金投入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到位,力求在不同地区之间寻求最佳公共服务平衡点,使得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黑龙江省的公共服务体系越为完善,居民生活满意度越高,更倾向于在此生活与发展,这就会使整个地区的人口会不断累积,从而促进黑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所以黑龙江省要以“加快龙江建设”的理念发掘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树立科学理念,运用科学手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爱老敬老的思想理念,完善爱老敬老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发展,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要“留在龙江、扎根龙江、建设龙江”的浓厚氛围,使人们更愿意加入到黑龙江发展的队伍当中来,共同建设美好黑龙江。参考文献:[1] 亚当·斯密. 国富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 黑龙江省统计局.2019 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http://tjj.hlj.gov.cn/tjsj/tjgb/shgb/202004/t20200413_77332.html.2020.[3] 赵越鸿. 基于人口理论对于黑龙江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J]. 知识经济,2019(18).[4] 龚征旗,张丹盈. 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现状与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2020(9).[5] 刘子绮. 人口下降对东北经济的影响[J]. 中国集体经济,2020(36).[责任编辑:许美旺]27
篇二: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王璐 指导教师:权哲男摘 要:延边地区坐落在中俄朝三国交界,是其有利的交流的枢纽。其农业、林业、旅游业、外贸服务业都是带动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其中少不了人口的作用。针对人口的变动需要我们采取的措施如下:制定和完善延边地区人口政策,科学制定人口规划;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等。关键词:延边地区;人口变动;经济社会一、绪论对于人口的研究,可谓思想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涉及的问题众多,包括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等方面,对其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诸多的理论。但是,在所有人口问题中,摆在首位的就是数量,其他问题,都与数量密切相关,因此有关数量问题的研究及相关的事项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首位。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对实现就业、收入分配、消费、投融资、技术进步以及资源环境的分配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在研究人口的同时会发现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高素质和高科技水平人才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因此,合理的控制人口数量,均衡人口结构,正确看待人口分布,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共同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延边地区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到2015 年,朝鲜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近40%。从本世纪初开始,根据我国推行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不难发现虽然人口总数增长了 2.8%。但人口老龄化所占比例却在不断增加,还有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加以及高素质人才流出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导致该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以及投资和消费不足导致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这些现象表明人口问题的确是影响延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动、以及人口分布不均等共同构成了人口问题。因此,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归纳延边地区人口现状、细化人口变动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对经济社会本身造成的影响,结合实际,探讨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对今后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或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二、相关理论概述2.1 人口变动的内涵及成因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共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比上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而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受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变化所影响。分为零增长、正增长和负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会随着地区的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人口的机械增长也会增加,反之减少。2.2 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口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经济发展那么就会激励厂商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收入水平下降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过快的人口增长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首先,尽管人口增加会增加商品的需求,但是它也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同时会增加家庭生活成本,降低储蓄率,不利于资本积累。其次,人口的增加会增大就业压力,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小于人口增长速度,那么必然会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第三,过多的人口打破生态均衡,环境保护也会越来越难以控制。总之,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将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过多的开发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三、延边地区人口的基本概况3.1 人口的变动3.1.1 人口数量的变动延边地区总人口数量自建国以来至二十一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后期则出现低速发展阶段,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如图 1 所示:1949 年延边地区总人口约 84 万人,1962 年人口突破 122 万人,相比 1949 年增加了约 38 万人。但从 2000 年至今人口变化就相对较为平稳,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尤其2005 年与 2000 年相比五年间减少了 3.44 万人,2009 年同比减少 8446 人,而 2010 年同比增加了 9.57 万人。从 2010 年至 2015年延边地区总人口开始逐年减少,到 2015 年延边地区总人口数量已经减少到了 213.6 万人。其中,2009 年人口减少的数量最多。图 1 建国以来延边地区总人口变化趋势数据来源:《1949 年 -2016 年延边地区统计公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 0 6 1 —2018 年第 1 期
山东青年
总第 528 期万方数据
图 2 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结构变化数据来源:同上图 2 表示延边地区自建国以来至今朝鲜族人口总数及所占比重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 年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趋近77.4 万人,相比十年前削减了约 5 万人左右。建国初级阶段朝鲜族人口所占比重仍占总人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1949 年至1952 年所占比重可达到 60%以上,但从 1952 年开始从朝鲜族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明显开始下滑,20 年间下滑了近 20 个百分点,从 2004 年开始朝鲜族人口一直保持在 80 万人次以上,但从2011 年至 2015 年人口减少了约 3.6 万人同时下降了约0.5 个百分点。从延边地区朝鲜族负增长的情况来看,距离 2020 年实现地区朝鲜族人口保持或超过 80 万的目标,摆脱人口比重逐年下降的困境,仍需有关学者进一步努力研究。3.1.2 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最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表明。1990 年延边地区 0 -14 岁人口数量约 51.8 万人,占总人口 24.9%,而从 1990年开始的十年间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人口比例一直持下降趋势,直到 2010 年比重下降到 9.7%。相比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20 年间人口增加 35.69 万人,比例上升 9.7 个百分点,所以,近三十年间延边地区的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2010 年在延边地区常住人口中 15 -64 岁人口达到 182.67 万人,环比上升约 4 个百分点,总体来说 15 -64 岁人口群依然占总人口的主导地位,从 1990 年至 2010 年人口比例仍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表 1 为延边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单位:人、%)资料来源:根据延边地区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计算从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延边地区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有效地抑制了该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但由于我国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该地区的人口比例也存在失调的现象。例如 2000 年延边地区男性性别比例比女性性别比例多出 2.68 个百分点。导致越来越多的男性遇到“娶妻难”的现象。同时,由于男性人口过多导致男性劳动力过剩,而女性劳动力面临压力等状况,从而减少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表 2 延边地区各县市人口分布比例变化(单位:%)资料来源:同上3.1.3 人口分布的现状延边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资自治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为朝鲜族。表 2 是近 15 年延边地区各县市人口分布比例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延吉市、敦化市、珲春市三个地区,而珲春市以及延吉市人口比例逐年增长。以延吉市为例,截止2015 年延吉市所占比例达到 25.3%,比 2000 年上升 7.5 个百分点。图们市、龙井市、和龙市和汪清县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以龙井市人口分布比例下降趋势最为明显,截止2015 年为7.7%。同时,图们市、和龙市、龙井市、安图县和汪清县作为边境县市级城市,近年来人口分布比例逐年减少不利于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四、延边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4.1 延边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1.1 人口数量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当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就业人口数量供给超过社会生产需求时,即现存的生产资料或资本数量无法吸纳过剩的劳动力资源时,就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资料不适应,失业压力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窘境”。延边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延边地区的人口数量减少尤其女性劳动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延边地区的服务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未来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和创新,这会对延边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上起到积极影响。在其他要素固定,人口数量反比与消费。当人口数量过快增长,而消费品的生产速率赶超不了人口数量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下降,否则,则会上升。由于延边地区近几年总人口数量的逐渐减少,在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会影响未来延边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4.1.2 人口结构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在延边地区年龄结构中,老龄化的结构特点显得尤为突出,对延边地区的经济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支出加大,由于延边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薄弱,养老设施并不完善。如果养老事业投资过大,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偏颇。其次,人口老龄化也会导致被抚养人口的负担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到了 2010 年,每 2.64 名就业人员就要负担一名退休人员。如果 GDP 中用于老年人口的花费有增无减,必然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并增加国民经济的负担。另外,在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农村女性比例不断减少,农村男性出现大量“娶妻难”现象,如果到了婚配年龄做不好协调工作,将会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性犯罪率上升。此外,男性劳动力过剩,女性就业压力就会增加,从而导致该地区大量女性劳动力流向省外— 1 6 1 —经济论坛
延边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万方数据
或国外从事劳务,这就使延边地区女性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延边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4.1.3 人口分布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的分布包含人口的迁徙与流动,除了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迁入地的资本、就业、产业结构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8 年该地区共有 19.8 万人在海外务工,每年并以近两万人的速度增加大量的人外出劳务,为该地区增加了一定的外汇收入,而且提高了该地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但由于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外流,也对延边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影响,这也会是对延边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一大损失。此外,除了高素质人才的外流影响着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外流对延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延边地区农村留守的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人,这就意味着这些留守的人并不是主要的劳动力,所以难以维持农业的生产经营,从而影响延边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4.2 促进延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对策4.2.1 完善延边地区人口政策制定和完善的延边地区人口政策,科学制定延边地区人口发展规划,并综合延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对延边地区的人口进行动态监控,制定可行的目标管理体系,整理出详实的人口资料,让更多的学者研究人员有据可查。尤其是朝鲜族人口近些年呈现负增长的趋势,政府应给予对朝鲜族再生育人口更多的鼓励政策,也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保护政策。同时,应加大“二胎”宣传力度,提倡“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使延边地区群众从观念上接受和改变原有的传统生育观念,以达到提高和优化出生率,促进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4.2.2 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对老年人的基本社会生活赋予法律保障,尤其关注农村的“空巢老人”是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还应该增加养老方面的医疗财政支出,针对老年人会面临的突发性疾病,做好应急措施。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院、福利院的资金投入,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更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养老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和发展老龄产业,相比一些年轻人,老龄人口更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可以实现老龄人口的价值,更能缓解延边地区劳动力短缺的压力。4.2.3 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积极引导人口的科学流动,使人口不盲目迁出,这就需要政府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人口的发展规划,减少延边地区人口外流现象。所以,努力发展延边地区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福利薪资水平,不断改善城镇住房体系和农村人口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同时,要留住延边地区固有的人才,特别是返乡的人才,引导他们将资金、技术、知识都能运用到自主创业中去,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出一份的力量,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与政策支持,形成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广泛吸纳外地优秀人才到延边地区工作。[参考文献][1]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演变及增减的原因[J].世界的宗教文化,2012(4):73 -77[2]穆光宗.中国人口素质问题: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人口科学,2005(3):27 -37,205[4]陈谊.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对人口文化素质逆淘汰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8[5]杨云彦.中国迁移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6]姜妮伶.延边朝鲜族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6,5[7]王东阳,金光世.延边朝鲜族人口现状及人口发展战略[J].延边大学学报,2000,(1)[8]Parker G Marden,Terry L McCoy,Dennis G Hodgson.Population in the Global Arena[M][9]Stanley Johnson.The Population Problem[M].A HalstedPress,1973(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上接第 159 页)液压被灌注到软土地基之中。这一方法被施工在淤泥土质的工程中广泛运用。以某水库为例,在...
篇三: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理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解决好人口数量、 素质、 性别比例、 流动因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才能实现人口与全县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一)
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乘除法” :
“一个很小的问题, 乘以 13 亿, 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 除以 13 亿, 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 精辟地阐释了 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就我县而言, 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在做大总量、 增大“分子” 的同时, 努力控制和优化人口数量这个“分母” , 提高人均指标这个重要标志; 努力把人口多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全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低生育水平连续多年保持稳定。
但是人口多、 人均少的实际情况,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 是全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
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 艰巨性、 复杂性认识不足; 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特别是目前处于贫富极端的人群超生现象突出, 干扰了正常的生育秩序, 增加了 社会抚养成本。
? (二)
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县不会缺少劳动力, 但考虑到素质、 技能等因素,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人口健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缺陷儿出生呈上升趋势, 虽然每年县技术站以及县各大医院都要接诊因胎儿先天畸形采取补救措施的孕妇, 但每年仍有 160——200 个缺陷儿出生, 约占每年全县出生人口总数的 4-6%, 成为社会、 家庭的包袱, 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每年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返回县城参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
全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的比例高达 47. 6%, 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
人口总体素质不高。
影响了 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 (三)
人口性别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理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男女比例在103——107 之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 117, 2003 年抽样调查为 119, 个别省份超过130。
2005 年 1%抽样调查为 118. 58。
城乡均出现异常, 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2005 年以后, 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婚姻挤压问题凸现, 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 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也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我县从 2001 年——2006 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 109、 106、 99、 108、 104、100, 总体保持在正常范围。
但是农村部分群众生育观念落后,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选择性别生育、 溺弃女婴现象仍然存在, 潜在的性别失调危害因素不容忽视, 必须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 (四)
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目前看, 外来流入人员带来了资金和技术, 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由于目前我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流出人员远远高于流入, 特别是我县流出壮年劳动力较多, 甚至产生了“空心村” 。
一些技能型人才的流出, 是全县经济的发展的损失。
综上所述, 在全县经济发展中, 人口因素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不利因素。
对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也就是说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更加复杂、 任务更加艰巨、 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 对策和建议
? (一)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十一五” 期间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
为此, 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不动摇, 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队伍不动摇, 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 机制、 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坚持依法行政、 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 综合运用法律、 行政、 教育、 经济等手段, 建立健全依法管理、 村(居)
民自治、 优质服务、 政策推动、 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 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 工程, 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
在就业培训、 合作医疗、 扶贫开发、 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 沼气应用、 新技术推广等方面,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
按照资格确认、 资金管理、 资金发放、 社会监督等职责分设原则, 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领到奖励扶助金和享受优惠政策。
深入开展国策、 国情、 人口形势教育, 积极倡导科学、 文明、 进步的婚育观念, 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引导群众遵纪守法, 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依法管理。
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 凡违法生育的, 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造成恶劣影响的, 可予以公开揭露; 是党员、 干部的, 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 (二)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 要在全县推广预防出生缺陷药物的应用, 出生缺陷干预药物的服用比例达到应服用人数的 60%以上。
发挥计生、 卫生部门的作用, 开展优生监测。
抓好 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矫治及家长优生优育教育试点工作, 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开放公共体育资源,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 双管齐下, 一方面吸引外来人员参与涿鹿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重用当地的有用人才, 防止人才外流。
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 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
建立学习型社会, 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三)
开展性别比失调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 持续时间过长, 必然影响社会稳定, 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 要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 完善和落实针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
特别是在制定出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时, 要按照优先优惠的原则, 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倾斜照顾。
切实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过程的控制力度, 严格落实 B 超使用管理、 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 有奖举报等“十项管理和服务制度” , 深入开展专项督查和集中治理活动, 严厉查处“两非” 案件。
继续推行“三级两全包保服务责任制” , 探索建立各相关部门统计信息通报制度, 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依法严惩溺、弃、 残害女婴和拐卖、 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 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
? (四)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关系全县发展大局, 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解决流入人口在就业、 就医、 定居、 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为流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 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按照“属地化管理、 市民化服务” 的原则, 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 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
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 务工、 购房、租房、 社会保障等手续时, 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 互通信息。
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 企业、 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同时要为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 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三、 保障措施?
?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 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 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又要统筹人口数量、 素质、 性别比例平衡问题;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 一要实行综合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多层次、 多侧面、 多因素的复杂问题, 由单一的行政部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综合治理。
构建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 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规划、 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与全局工作同谋划、 同部署、 同检查、 同落实。
二是强化财力保障。
要牢固树立“国策用国库保” 的意识, 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严格执行中央《决定》 和省规定的各级财政投入标准, 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确保县乡 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 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 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 基层人员工资待遇、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经费的足额落实。
? 三是要开拓创新。
为了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社会的协调发展, 新时期对计生工作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勇于创新。
在思想观念上, 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向同时注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的转变; 在工作思路上, 实现由管理群众为主向服务群众为主的转变; 在方式方法上, 实现由行政制约为主
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 在推进机制上, 实现由行政处罚为主向同时注重利益导向和政策推动的转变, 确保人口计生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开发人力资源,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对此, 我们必须从全县大局出发, 牢固树立人口意识, 强化人均观念, 继续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 切实做到“人口警钟长鸣、 人口问题常议、 人口控制常抓” 。
促进人口与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toje83-$XSMHCwrmg b60*#UPKEzuoje83-%XSNHCx rmhb61*#VPKF zupje93-%YSN ICxsmhc61(#V QKFAu pke94-% YSNIDxsnhc71 (!VQLFAvpkf9 4+%YT NIDysni c72(! WQLGAv q kfa4+&YTOIDy snid72) !WRLG Bvqlfa5+&ZT O JDytnid72) $W RMGBw qlga50& ZUOJEytoid82) $XRMHBwrlgb 50*ZUP JEztoj d83) $XRMHCwrmgb60*#UPKEz uoje83-$XSMH Cxrmhb61*#VPKFzupje93-%X SNHCxr mhc61( #VQKFAupke94-%YSNICxsmhc 61(!VQ LFAvpk f94+%YTNIDxsnhc71(!WQLGA vqkfa4 +&YTOI Dysnic72(! WQLGBvqlfa5+&Z TOJDytnid72) !WRLGBvqlga50&ZUOJEytoid 82) $WR MGBwql gb50*ZUPJEzt ojd83) $XRMHB wrlgb50*#UPK Ezuoje 83-$XSMHCwrmgb60* #VPKFzu pje93 -%XSNHCxrmhb61*#VPKFAupk e94-%Y SNICxs mhc61(#VQKFAupkf94+%YTNI Dxsnhc71(!VQ LFAvpkfa4+&YTOIDysnic72( !WQLGA vqkfa4 +&ZTOJDytnid72) ! WRLGBvql fa5+&ZTOJEyt oid82) $WRMGBwqlga50&ZUOJ Eztojd 83) $XR MHBwrlgb50*ZUPJEztoje83- $XSMHCw rmgb6 0*#UPKEzuoje 93-%XSNHCxrm hb61*#VPKFzu pje93-%YSNICxsmhc61(#VQK FAupke94-%YS NIDxsnhc71(! VQLFAvpkf94+ %YTNIDy snic7 2(!WQLGAvqkfa4+&YTOIDysn id72) !W RLGBv qlfa5+&ZTOJDytnid82) $WRM GBwqlga 50&ZU OJEytoid82) $XRMHBwrlgb50 *ZUPJEztojd8 3) $XRMHCwrmg b60*#UPKEzuo je83-$XSMHCxrmhb61*#VPK F zupje93-%XS NHCxrmh c61(# VQKFAupke94- % YSNICxsmhc6 1(!VQLF Avpkf 94+%YTNIDxsn h c71(! WQLGAv qkfa4+& YTOID ysnic72(!WQL GBvqlfa5+&ZT OJDytnid72) ! WRLGBwqlga50 & ZUOJEytoid8 2) $WRMG Bwqlg b50*ZUPJEzto jd83) $XRMHBw rlgb50* #UPKE zuoje83-$XSM H Cwrmgb60*#V PKFzupje93-% XSNHCxrmhb61 * #VPKFAupke9 4-%YSNIC xsmh c61(#VQKFAup kf 94+%YTNIDx snhc71(!VQLF Avpkfa4+&YTO ID ysnic72(! W QLGAvqkf a4+& ZTOJDytnid72 ) !WRLGBvqlfa 5+&ZUOJE ytoi d82) $WRMGBwq lga50&ZUOJEz tojd83) $XRMH Bwrlgb50*ZUP JEztoje83-$X SMHCwrmg b60* #UPKEzuoje93 - %XSNH Cxrmhb61*#VPKF zup je93-%YSNICx sm hc61(#VQKF Aupke94- %YSN IDxsnhc71(!V QL FAvpkf94+% YTNIDysn ic72 (!WQLGAvqkfa 4+&YTOIDysni d72) !WRLGBvq lfa5+&ZTOJDy tn id82) $WRMG Bwqlga50&ZUO JEytoid82) $X RM HBwrlgb50* ZUPJEzto jd83 ) $XRMHCwrmgb 60*#UPKEzuoj e83-$XSMHCxr mhb61*#VPKFz upje93-%XSNHCxrmh c61(#VQ KFAupke94-%YSNICxsmhc71( ! VQLFA vpkf94 +%YTNIDxsnhc71(!WQLGAvqk fa4+&Y TOIDys nic72(!WQLGBvqlfa5+&ZTOJ Dytnid 72) !WR LGBwqlga50&ZUOJEytoid82) $WRMG Bwqlgb5 0...
篇四: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世纪 60 年代初期精简城镇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探析论文导读::
措施是精简城市人口, 以便充实农业劳动力, 减少城市粮食供应的压力, 缓和城乡矛盾等。
但这个措施在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 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 如延缓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制约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没有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另外也成为一个存续时间较长的社会问题。
论文关键词:
经济调整, 精简人口, 中国经济, 影响
一、 精简人口对缓解当时经济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调整中精简人口工作,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多重的影响。
如果从短期效应来看, 精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可以说使中国经济绝处逢生, 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精简城镇人口, 对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缓解国家粮食供应紧张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粮食供应出现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困难, 原因是由于大跃进引起的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58 年, 重工业产值比上年猛增 78.8%, 而农业只增长 2.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 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 25.5%猛然上升为 35.2%,
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则由 43.3%陡然下降为 34.3%。
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增加了2081 万人。
由于职工人数增加过多, 还使非农业人口增加了 1592 万人, 粮食销售量增加了 134 亿斤。
[1]粮食销售量增加, 势必在农村多征购粮食, 而 1958年粮食实际产量只比上年增加 99 亿斤, 而粮食征购粮却比上年增加 214 亿斤。[2] 1958 年 9 月 以后开始全民大炼钢铁以及其他各种大办,过多地抽调农村的劳动力。
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了 3818 万人, 而且减少的大多是壮劳力。农业与工业劳动者的比例由上年的 13.8:
1 下降到 3.5:
1。
[3]但是由于农业劳动力可提供的剩余产品少, 每个农业劳动力只能大致养活 3 个人( 包括本人),这就在基本生活资料方面为人口城镇化设置了一个重要的界限。
[4]1959 年经济形势更为严峻, 重工业继续急剧增长, 农轻重结构更加畸形发展。
在农业生产下降 13.6%的情况下,而重工业却比上年猛增 48.1%。[5]而本年粮食总产量为 3400亿斤, 比上年减产 600 亿斤, 而粮食的征购量却高达 1348 亿斤。
按人口平均的乡村粮食消费量由 1957 年的 409 斤减少到 1959 年的 366 斤[6]。
农民吃不饱的现象多处发生, 有的地方甚至开始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1960 年的形势更为严峻,比例失调更为严重, 重工业生产在连续两年高速度发展的基础上, 1960 年又比上年增长 25.9%, 轻工业生产倒退, 农业大幅减产, 粮食供应不足。
粮食产量为2870 亿斤, 比上年减产 530 亿斤。
而 1958-1960 年城镇人口增长却非常迅猛,三年城镇人口猛增了 3220 万人,1960 年最高时增达 1.3 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9.7%。
[7]一方面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遭到严重挫折, 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出现绝对数量的减产, 而城镇中需要商品粮供应的人口数却是绝对的增加, 致使粮食供求出现严重问题。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严重问题, 使得不得不进行对国民经济进行
调整。
周恩来指出:
在当前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经济论文,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中心环节。
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 农业生产下降的影响最大。
没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8]可以说, 当时一切问题都是由粮食危机引发的, 克服困难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问题, 主要原因固然在于左倾错误, 但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减少、 城镇吃商品粮的人数迅速增加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在当时农业生产其他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增加农业劳动力无疑是恢复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而此时城市中, 由于调整国民经济,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 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精简城镇人口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2、 精简城镇人口回农村, 增加了农村劳动力, 促进了农业恢复好转, 整个国民经济形势也趋于好转
1961 年 5 月 , 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粮食问题和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
他说, 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 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中国学术期刊网。
如何压法? 最重要的方针,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 2 000 万职工中, 有 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 1962 年年底达到了 21373 万人, 超过了 1957年的 20566 万人。
[9]这些精简回乡的职工, 到城市见过世面, 大部分思想文化素质较高。
他们回乡之后, 不久便成为农业生产的骨干, 还有相当多的人担任了社、 队干部,成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加之农村其他政策调整,全国农村形势在 1962 年出现明显好转, 农业产值 1962 年比 1961 年增长了6.2%, 1963 年又比 1962 年增长了 11.6%。
粮食产量 1962 年达到了 3 200 亿斤, 比 1960 年的 2 870 亿斤增加了 430 亿斤, 1963 年粮食产量达到了 3 400
亿斤, 又比上年增加 200 亿斤。
[10]粮食产量的增加, 对于城乡人民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起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表 1:
1961-1963 年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情况(万人)
年代
精简职工人数
压缩城镇人口
1961
798
1000
1962
935
1200
1963
100
300
资料来源: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12 页。
国务院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指出:
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 对于改善城乡关系,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这一措施, 增加了农业战线的劳动力,减少了工资开支,减少了城镇的粮食销量。1962 年比 1960年, 全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增加了 4000 万人左右( 其中有 1300 万人是由城镇回乡的)。
同时, 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 1962 年比 1961 年提高了 15%。[11]另外 1961 年和 1962 年, 国家大大地减少了粮食的征购数量。
1960 年度全国的征购数量为 856 亿斤, 1961 年度减少为 679 亿斤, 1962 年度减少为 639亿斤。
征购数量的减少, 使农村的粮食留量增加了, 农民的负担减轻了。
[12]
通过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缓减粮食供应的压力。
从 1961 年到 1963年 10 月 底,全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和食品工业用粮销量共减少了 138.4 亿斤。
[13]这样, 不但保证了城镇必需的粮食供应, 而且降低农村粮食的征购率, 减轻了农民负担, 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由于城镇人口的减少, 农村相
应的增加了劳动力,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精简工作基本结束以后, 到 1963 年底, 全国城镇人口总数 1.16 亿人, 职工人数为 4372 万人, 分别比 1961 年底的 1.27 亿人和 5171 万人净减 1100 万人和 799 万人;1963 农村人口总数 5.75 亿人比 1961 年底的 5.31 亿人净增 4400万人[14]在当时的情况下, 城乡人口比例、 工农业劳动者比例趋于合理。
由于城镇人口减少, 粮食购销量相应减少, 农民留粮水平有所提高,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63 年, 粮食产量为 3400 亿斤, 与 1959 年产量持平, 比 1961 年的 2950 亿斤, 增加 450 亿斤。
另外, 随着大量职工的精简, 大幅度地节省了国家工资开支。
1962 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比 1960 年减少了 19 亿元, 1963 年又比上一年减少了 30 亿元。国家财力有限甚至困难的情况下, 只有在工人人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 国家才有可能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工人加工资。
1963 年 8 月 , 国家给 40%的全民所有制职工调整了工资, 但工资总额比 1962 年还略有减少。
1963 年由于增加了工资和物价的回落, 城市居民实际增加了约 20 亿元的收入。
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年平均实际工资 1962 年为 440 元上升到 507 元, 平均每个农民的纯收入由上年的99.1 元提高到 101.3 元[15]。
与最困难的 1960、 1961 年相比, 1963 年绝大部分城乡人民的生活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职工精减对促进国民经济情况的好转起了很大作用。
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这场涉及数千万人的大精简, 从总体上讲, 这次精简不但按照预期计划完成了精简任务, 而且也没有出大的乱子。
对于这次精简人口 , 无论是当时此项工作的组织者还是国家有关领导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 精简城镇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潜在影响
但是作为一个让国家和无数个人付出巨大代价的行动经济论文, 作为一个这是领导的决心, 也是全民族的决心, 几乎要震动我们全民的生活,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6]的重大事件, 精简城镇人口工作对中国经济潜在的或者长期的影响却多少显得让人觉得苦涩。
同时这一工作由于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带有探索性的举措, 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这次精简城市人口, 主要是着眼于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 应付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缺乏长远的规划, 更不是从改革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的高度来考虑问题,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短期行为。
另外,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 必要的制约机制, 致使机构和人员虽然一度被精简了, 但条件一旦适合, 有可能又膨胀起来, 使精简工作的积极成果不能坚持下去。
在精简工作过程中, 也存在着不恰当的做法。
比如, 当时精简城市人口时间要求过急, 工作方法比较粗糙简单, 硬性规定指标, 实践中伤害了一些人。
有的单位把精简下放作为对一些所谓有问题的人的处理,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使这项工作在或多或少上带有一种政治运动的色彩, 从而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这些教训值得总结吸取。
具体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长期或潜在影响。
1、 精简城镇人口延缓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建国以来直到经济调整,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从1949 年到 1960 年这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49 年的 10.6%提高到 1960 年的 19.75%, 11 年提高了 9.1 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约 0.83 个百分点。
而从 1958 年至 1960 年的城市化率为 19.7%, 比1957 年的 15.4%高出 4.3 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 1.43 个百分点, 城市化率三
年提高了 27.9%。
最高峰时, 城市化率由 1958 年的 16.25%提高到 1959 年的18.4%, 一年提高 2.2 个百分点, 提高了 13.6%。
[17]这样快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建立在薄弱的农业基础特别是粮食基础上的, 因而是很不稳固的。
1961 年开始贯彻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国家决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 压缩工业生产建设和教育等事业的规模, 并精简城市职工、 减少城镇人口。
1963 年与 1960 年相比, 城镇人口减少了 1427 万人,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由 19.7%下降到 16.8%, 3 年下降 2.9 个百分点, 每年平均下降近 1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大的逆转。
国家还有意识的缩小了城市的范围, 减少城镇人口, 除了上述回农村的职工及其家属以外, 主要是撤销了一部分城镇的建制, 缩小了城市郊区的范围, 把一部分原来属于农村后来改为城镇的人口和城镇中的农业人口划为农村人口; 有计划地组织没有升学、 就业的青年和闲散劳动力到国营农场和农村去, 参加农业、 林业等生产, 并且动员了一部分在职职工的家属回乡。
[18]1957 年全国有建制镇 3596 个, 1963 年下降到 2877个, 下降了 20%。
[19]经过这些措施的调整, 需要国家供应粮食的人口数有所减少, 但也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
国家对大规模从农村人口招工进城进厂也更加谨慎。
刘少奇 1961 年 5 月 31 日 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
在十年八年内, 只能从农村里面招很少的人, 而且要等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了才能招, 决不能一下子从农村里面招很多人进城, 来了又退回去。
在这个问题上, 本来我们是有过一些教训的, 这回又有了一次教训, 以后不要再重复这个教训了。
[20]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国家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从农村人口中招工进城进厂。
由于这次精简人口的经验或者说是教训, 国家在此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严格按照户籍制度划分城市和农村人口, 严格从农村招工的条件, 并把城市中新
产生的劳动力通过上山下乡运动等形式下放到农村。
经过精简之后的长达 20 年的时间, 中国城市化率始终徘徊在 17%-19%之间, 到 1980 年仍只有 19.39%。[21]还不及 1960 年的发展水平。
这等于说, 国家城市化在 20 年时间停滞不前,这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相称。
2、 精简城镇人口制约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农村经济体制在大跃进中暴露很充分, 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合一...
篇五: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为了保持一定的综合国力,必须维持适度的人口规模。日本人口急剧减少及人口老龄化,不仅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削弱综合国力。日本人口减少从“经济价值”、“国际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与国内政局”、“国民生活水平”、“国家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影响综合国力。为了应对人口减少及超老龄化,维持综合国力,日本不得不同时推进三种不同的政策,即防止人口减少政策、适应老龄社会政策以及适应人口减少社会政策。关键词:人口减少 老龄化 人口结构 综合国力 人口策略
作者简介:田香兰,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1)05-0107-15
基金项目:2011 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TJZZ10-098)。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这种情况将长期持续下去。没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再生产,就谈不上综合国力。现行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人口增加为前提的,而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必然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矛盾,从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削弱综合国力。
一 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人口减少及老龄化是日本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考察人口减少现状及趋势时,可以运用人口规模、出生人数及总和生育率等指标,而考察人口老龄化现象及趋势时,可以运用老龄化率、老龄化速度、平均寿命等指标。
(一)日本人口减少现状及趋势分析
从人口规模来看,2004 年日本总人口为 1 亿 2779 万,达到高峰,2005 年减少到 1 亿2777 万,比上年减少 2 万人,二战后第一次出现人口减少现象,日本开始进入人口减少阶段。今后,人口将持续减少,到 2055 年将减少到 8993 万,到 2105 年减少到 4459 万(参见图 1)。由于人口规模的变动具有再生产惯性,即使大幅度提高出生率,到 2055 年为止,也很难改变人口减少趋势。在总人口减少的同时,劳动力人口也明显减少。2008 年,劳动力人口为 6650 万人,但到 2050 年,将减少到 4228 万人(预测数据),相当于 2008 年的三分之二。图 2 显示了日本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总和生育率在 2.1~2.2 左右称为人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表明人口数量会维持现状。1950 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 3.65,而到了 1960 年下降到 2.0,总和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以下。1989 年总和生育率为 1.57,由于创历史最低(低于 1966 年的 1.58),称作“1.57 冲击”。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然而,低生育率一直持续,2005 年再次创造历史最低水平,降到 1.26。此后,2007 年虽增加到 1.34,但仍然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从出生人数(参见图 2)来看,第一次婴儿潮时期(1947~1949 年)最高年份的 1949 年出生人数为 270 万人,而第二次婴儿潮时期(1971~1974年)最高年份的 1973 年为 210 万人,但到了 1975 年减少到 190 万人。此后,出生人数持续减少,1985 年为 143 万人,2005 年为 106 万人。2006 年,虽有所增加(109.2674 万人),但到 2007 年(108.9818 万人),又减少了 2856 人。日本已进人人口减少的循环当中。
(二)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趋势
1965 年,在总人口中 0~14 岁少儿人口所占比例为 25.6%,15~64 岁生产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为 68.1%,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 6.3%。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与 15~64 岁生产年龄人口比例为 1:11.2,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而到了 2005 年,在总人口中 0~14岁所占的比例下降到 13.8%,15~64 岁所占的比例为 66.1%,65 岁以上所占的比例增加到20.5%。由于老年人口增加,65 岁以上人口与 15~64 岁生产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到 1:3.3。人
口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
人口老龄化率(总人口中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日本于 1970 年老龄化率达到 7.1%,进入老龄化社会;1994 年达到 14%,进入老龄社会;2005 年达到 20.5%,进入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率从 7%增加到 14%,仅用了 24 年,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总务省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10 年 8 月 1 日,日本总人口约 1 亿 2743 万人。在总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占 13.3%,创历史新低,而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 23%,创历史新高。在总人口减少的同时,老年人口持续增加。据日本《2009 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预测,到 2055年,老龄化率将达到 40.5%,每 2.5 人中就有 1 位老人(参见图 1)。从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平均寿命来看,1955 年,男性平均寿命为 63.6 岁,女性为 67.7 岁,而到了 2008 年,男性平均寿命达到 79.6 岁、女性达到 86.05 岁,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长寿国之一。
二 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对其综合国力的影响
人口变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是一场国家危机,将严重削弱其综合国力。为了便于考察日本人口结构变化对其综合国力的影响,笔者主要从有关研究机构的综合国力指标中选取了几个影响因素。
(一)人口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综合国力概念及指标体系
衡量一国实力最常用的指标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力量,主要包括经济、军事、科技、政治、文化、外交、自然条件和人口等。经济、军事、科技、自然条件、人口等是物质形态的,可称为硬国力;政治、文化、外交等是精神形态的,可称为软国力。硬国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汉斯・摩根索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口来创造和供应综合国力的物质工具,它显然不能成为一流国家。”丰富的人口资源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最具活力的因素。雷・克莱因(Ray Cline,1975)曾提出如下国力方程:
P=(C+E+M)×(S+W)
式中 C 为土地和人口,E 为经济实力,M 为军事能力,S 为国家战略系数,W 为国家意愿。综合国力是前三者相加与后二者相加的乘积。
从国力方程中可以看出,人口显著减少意味着综合国力的下降。而且人口减少,经济实力也会随之下降。1987 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了综合国力基础调查。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中,提出了由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三个层次立体构建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2004 年,日本内阁府报告指出:“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直接影响综合国力及社会活力。”同年 7 月,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发表了《关于人口减少与综合国力的最终报告概要》,其中提出了 NIRA 型综合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市民生活能力、经济价值创造力、国际社会应对力等三个部分组
篇六: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口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至于说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 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一分为二的看这个问题。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但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问题所带来的不利方面也日益显露了出来。
尽管全球对人口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上还未达成共识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对世界经济的阻碍作用全球基本上已形成共识.由于人口的过度膨胀自然保护区受到威胁大面积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渔业枯竭。所以说如果说世界各国不能重视人口增长并把经济转向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那么世界经济的衰退将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 等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人均拥有量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的过度增长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推出了相应的政策以致有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这是否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由于人口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尚不成熟的问题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还不能进行一个统一的认定。
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乘除法”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 13 亿 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 除以 13 亿 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精辟地阐释了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性别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男女比例在 103——107 之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 1172003 年抽样调查为 119个别省份超过 130。2005 年 1%抽样调查为 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2005 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也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平衡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之中研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尤其是注重可选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对各种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可选方案的制定依据和经济合理性。从而使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应当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增强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因此我们在评论人口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应该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的、经济的、历
史的等等环境中来考察而不是仅就人口状况本身来说。当然如何使人口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性作用这也是全球各个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篇七: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政策调整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报告内容
• 中国人口国情的变化
• 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转变
• 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中国人口国情的变化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一些重要的人口指标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趋势性的转折。这些变化是过去几十年人口迅速转变的结果,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目前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
1.人口从低增长走向负增长 • 1992 年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之后的人口增长只是一种惯性增长,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这种惯性越来越弱。
2000 年人口净增规模减少到 1000 万 以内, 2005 年以后的每年净增数量已不到 700 万 ,比 20 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年净增人口减少 60%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的 16‰ 下降到 5‰ 以下。长期的低生育率加速了人口负增长的到来,并大大削减了人口峰值。
1980-2012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人口增量自然增长率万人
中国生育率转变的国际比较 01234567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中国TFR
生育率下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012345678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TFRHDI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万人中国出生人口的变化
• 根据联合国 2013 年发布的人口预测中方案, 202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率将降到3 3 ‰ , 2026 年降到1 1 ‰以下,人口在 2030 年达到峰值( 14.53 亿),然后转为负增长。
• 如果生育率一直保持在 1.63 ,人口负增长则会提前到 2025 年,人口峰值不会超过 14.5 亿。
• 在世界人口增长的第7 7 个 10 亿中,来自中国人口增长的贡献不到 1/10 , 2028 年人口规模将被印度超过,占世界人口比重将降到 17.5% , 2050 年进一步降到 14.5% ,即不足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
2010-2100年中国人口预测(UN, 2013 )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206020652070207520802085209020952100中方案低方案固定方案万人
2.少子化不断加剧 • 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和数量减少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长期的低生育率使得0 0- -14 岁 少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从 1982 年的 3.42 亿减少到 2012 年的 2.23 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33.6%下降到 16.5% ,过去每3 3 个人中就有一个儿童,而现在每6 6 个人中才有1 1 个儿童。
• 我国是世界上少儿人口减少速度最快、比重最低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持平。
中国18岁以下儿童人口规模和比例变化 41038334527941342721051015202530354045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982 1990 2000 2010百万人比例
• 从宏观层面看,少儿人口减少在不同阶段上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两种性质不同的人口结构效应。
– 第一个阶段的少儿人口数量减少和比重下降给我国带来了为期 30 多年的 人口红利 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1982- - 2011 年期间人口抚养比从 62.6 下降到 34.2 ,其中来自少儿人口比重下降的贡献为 113.73% 。
– 第二个阶段则导致了劳动力减少和人口抚养比的提高。
中国新生劳动人口的变化 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2415-19千人
3.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的转折 •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正在进入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 下降 ;
–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 减少 ;
– 新生劳动力数量大幅度 减少 ;
– 劳动力迅速 老化 ;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变化趋势 0102030405060708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规模比例万人%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平均年龄的增长 32.6434.6736.1738.3938.6839.0828303234363840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年龄
4. 从老龄化到老龄社会 • 2012 年末,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达到了 14.3%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3 个百分点。
• 中国已开始进入老年人口加速增长阶段。
2000- -2010 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每年增加 410 万 人,比前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长多出 50% 。在未来的两个十年中,年均增长规模将分别达到 735 万 和 1030 万 。2030 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3.46 亿 ,比2010 年增加将近1 1 倍 ,到 2040 年将超过4 4 亿 , 2055年 峰值时的规模将达到 4.62 亿 。
中国老年人口和老龄化变化趋势 051015202530354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2055 2060 206560+65+60+65+万人 %
60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中国与发达国家 05101520253035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中国发达国家%
4. 抚养比开始提高 • 2011- - 2012 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持续了 36 年之久的抚养比下降出现了逆转,这意味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尽管中国在未来一个时期仍处于低抚养比阶段,但已经进入了抚养比提高的时代。
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 0102030405060708090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2055 2060总扶养比少儿扶养比老年扶养比转折点
•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老龄社会的出现是人类在发展、健康和技术等方面进步的结果。但与以往的社会人口形态不同,老龄社会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 社会经济发展负担和家庭负担的加重;
– 社会代际关系的改变;
– 基本民生制度安排的调整;
– 国民收入分配和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
– 公共服务体系结构的调整。
5. 家庭迅速变迁 • 在人口转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家庭也经历着快速变迁。其中,计划生育家庭规模、结构及家庭关系的变化更为突出。目前,计划生育家庭约有 4.3 亿,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的主体,其中,独生子女家庭约 1.5 亿。
•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我国计划生育家庭目前已经进入了多样性和差异化时期。
家庭规模小型化 家庭结构核心化 家庭关系简单化
社会需求
家庭形态多样化
社会问题 家庭安排离散化 家庭功能弱化
2030年和2050年的中国人口 指标 2030年 2050年 中国 世界 发达国家 中国 世界 发达国家 总人口(亿)
14.53 84.25 12.94 13.85 95.51 13.03 预期寿命(岁)
a
78.1 73.7 80.8 79.9 75.9 82.8 总抚养比 47 54 63 63 58 72 老年抚养比 24 18 37 39 25 44 15-64岁人口(亿)
9.88 54.71 7.95 8.49 60.27 7.57 15-64岁人口比重 68.0 64.9 61.4 61.3 63.1 58.1 65岁及以上人口(亿)
2.35 9.73 2.91 3.31 14.90 3.36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6.2 11.6 22.5 23.9 15.6 25.8 80岁及以上人口(亿)
0.37 1.92 0.83 0.90 3.92 1.24 8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2.5 2.3 6.4 6.5 4.1 9.5 人口中位年龄(岁)
42.1 33.1 43.7 46.3 36.1 44.5 15-24岁人口(亿)
1.75 12.77 1.47 1.39 13.12 1.42 15-24岁人口比重 12.0 15.2 11.4 10.0 13.7 10.9 城镇人口(亿)
9.57 49.83 10.64 10.02 62.52 11.27 城市化水平 68.7 59.9 82.1 77.3 67.2 85.9
中国人口变化的时间表 时期 转折点 2011 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 2011 NGR低于5‰;劳动年龄人口(15-64)比重下降;抚养比上升 2012 2 劳动年龄人口(15-64)负增长 2013 老龄化水平:60+老年人比重超过15%;65+老年人比重超10% 2018 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 2025 半数人口的年龄超过40岁 2026 达到人口峰值(13.96亿)
2027 人口开始负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5%,并超过少儿人口比重 2035 老年人口(65+)比重超过20%;少儿人口比重降到14%以下 2045 人口抚养比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70% 2050 老年人口(65+)比重超过25%;老年抚养比超过42
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转变
• 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人口转折性的变化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人口与发展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人口变化更加多样和复杂;
• 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改变;
• 人口与发展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改变;
• 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基础发生着重大变化;
• 这对于经济和社会都处于结构性转变之中的中国而言,其影响既重大又深远,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的福利。
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转变 • 改革开放之初,人口快速增长给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是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也是最主要的发展问题。政府根据这个基本人口国情制定的计划生育国策是符合历史与发展逻辑,并且在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 时至今日,我国人口与经济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在 “经济高增长,人口低增长” 的格局下,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已经基本消除,马尔萨斯“魔咒”在中国已经被彻底打破。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 1978- - 2012 年:
GDP 增加了 24 倍。
• 1978 年人均 GDP381 元, 2012 年为 38353 元,增长了18 倍。
• 2012 年中国人均 GDP 达到 6500 美元,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 2012 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 8656 元, 1980 年为 118 元。
• 2012 年全国人均外汇储备 2460 美元, 1980 年为 10美元。
0.0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中国外汇储备余额( 亿美元) 1978 年:
1.67 亿 2012 年:
2.6 万亿
中国人口增量和经济增长的变化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人口(万人) GDP(亿元)
人口投资占GDP 比重的变化 0102030405060708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 (1982-2012) 010203040506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GDP 和人均GDP 增长指数 95.0100.0105.0110.0115.012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GDPGDP per capita
人均GDP 的增长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2009(internatioanl dollars)
• 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马尔萨斯均衡陷阱”。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和经济结构重大调整阶段的条件下,人口经济关系正在发生重大转折:
人口经济关系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人口经济关系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人口与经济的总量关系 •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口与经济的总量关系是不同的:
在生存型的经济形态下,人口增长表现为对生产力的压力
在发展型的经济形态下,人口增长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在发达的经济形态下,人口增长变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人口与经济的结构性关系 • 劳动年龄减少将如何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要素禀赋结构?
• 一个老龄社会将如何保持经济的活力?
• 抚养比提高是否会导致经济减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 人口城镇化是否能够成为拉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
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
日本“失去的十年” 欧债危机的启示 中国的情景分析
长期低生育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冲击 • 第一波是 1920- - 30s 人口低增长,被认为是导致西方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的主要因素之一。
• 第二波是 1970- - 80s 劳动力的低增长和负增长,导致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攀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了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的失业。
• 第三波是 1990s 以来老龄化导致了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和债务危机。
• 第四波影响是人口增长停滞或下降可能会导致经济的长期停滞。
经济减速与人口结构:
日本 0102030405060708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增长率 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日本人口扶养比变化与经济增长 9.23.80.8502040608010012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抚养比(%)012345678910GDP增长率(%)高速 减速 停滞 抚养比
经济减速与人口结构:
韩国 010203040506070809010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增长率 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欧洲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化 60616263646566676869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北欧南欧西欧
一些欧洲国家老年抚养比 05101520253035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瑞士德国英国爱尔兰荷兰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芬兰19802010中国:25 (2030 ),30 (2035 ),35 (2040 )
欧洲一些国家抚养比与负债水平
(政府负债占GDP比例)
0204060801001201401601800 5 10 15 20 25 30 35政府负债水平抚养比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