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8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席于霞(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泰州225300)摘要:中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从它产生的那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席于霞(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泰州225300)摘要:中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它的文字的产生、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影响。关键词:汉字汉字文化日本文化影响衩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汉字的演变汉字是我国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关于它的产生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例如仓颉创字说。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汉字起源于图形,经长期的演变才形成。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正体现了汉字起源于图形这一点,甲骨文是刻在兽骨或龟骨上的文字,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尽管它难以辨认、难以书写。历史的脚步总要前进,商周时期,出现了比甲骨文更先进的文字—金文。金文是指刻写在铜鼎或铜钟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记载战争、盟约、条例、典礼、赏赐、任命等政治事件,早期的金文则多刻有人名、谥号、氏族、器物名。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期的割据、混战和秩序的不稳定。文字也缺乏统一管理,各诸侯国的文字有很大的分歧.这不但妨碍了秦统一全国后王朝政令的推行.而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丞相李斯等就向秦始皇提出了“ 书同文” 的建议.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秦始皇除了用小篆作为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外.还用到了更方便书写、更简单的书体一隶书。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是我国汉字演变史中的一次重大变革。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大兴,涌现出了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使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义富于艺术性且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魏晋以后的书法。主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这几种书法字体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使用、练习。现在的汉字已经非常简练了,字体基本不能再简化了。二、汉宇传入日本中国的汉字自传人日本约有两千年的历史。公元一世纪前后。中国的铜镜、印章、货币等传人日本,其上的文字即是最初入日的汉字。在日本京都函石浜遗迹出土的来自中国新莽时期( 公元前45年一公元后23年) 铸字币上的“ 货泉” 二字便是较早的例证。汉字传日最著名的实证是:日本天明四年( 公元1784年) ,筑前国( 今福冈县) 志贺岛农民甚兵卫挖水沟时掘得一方蛇纽金印。上铸汉文日“ 汉委奴国王” ( “ 委” 为“ 倭” 的通假字) ,与《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的“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相合。这些材料证明.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末、公元后一世纪的东汉初,随着载字实物( 铜币、金印等) 的流入.汉字已传至日本。<三国志倭人传》中也曾提到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向魏明帝上表致谢。当时倭人没有文字,倭使赴魏带着归化汉人作为译员,因而可知表文是用汉文字写的。由此可以推测,把汉字传到日本群岛的人,是汉族归化人。这说明日本人使用汉字作为中日两国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工具.是很早的.同时也表明汉族归化人在传播汉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汉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记录文字。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是用汉字写成的。但是,这只是汉字传人日本后所起记录文字作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汉字的传人.也为日本人创造现在的日文字母提供了客观条件。三、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时期则相当晚。长期以来.日本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他们称汉字为“ 真名” 。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 假名” 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比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 万叶假名” 。“ 万叶假名” 是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 空海) 完成的。他们两人都曾长期留居唐朝时期的中国。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 片假名” .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 平假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废止。日本人不仅喜欢读汉诗.还喜欢写汉字。然而,由于日本战后一直采取排斥汉字的国语政策,日本现代年轻人对汉字越来越疏远。尽管如此,汉字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设有专门的“ 汉字能力检定协会” ,每年这个协会都要通过民众投票,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汉字。2006年选出的汉字是“ 命” 。这主要是因为2006年皇室41年来首次诞生男婴,还因为社会上的自杀事件、儿童虐待致死事件频频发生。选择“ 命” 字意在提醒人们重视生命。据“ 汉字能力检定协会” 公布.仅2005年就有240万人接受汉字检定考试。通过了汉字检定,不仅对考大学有利,对考高中等也有一定好处。在日本,将汉字能力当作录取依据的大学和高中越来越多。49万方数据复合图书馆馆藏质量控制探微夏诗斌(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江苏盐城224051)摘要:本文对复合图书馆馆藏质量控制的内容、含艾、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策略进行一定的探讨.以引起图书馆人的共同关注。关键词:复合图书馆馆藏质量控制馆藏建设1.引言在一个机构框架下,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复合状态.这种新模式就是时下国内出现的复合图书馆。它既是传统图书馆的自然延伸.又是图书馆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也是图书馆未来长期存在的主体形态.它运用传统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馆内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图书馆,馆藏总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馆藏质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I羽书馆的服务质培。不断加强网书馆的馆藏建设.提升馆藏建设水平是图书馆发展的长期课题。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它对馆藏建设提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着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四、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打比喻说: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卤水。英国史学家阿诺德· 约瑟夫· 汤因比说.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 交流文明” 、“ 卫星文明” 。这些论说生动表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存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汉字的传人、汉字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的。日本从未纳入中国版图或成为中国藩属.只做过中国的朝贡国和册封国.政治上始终独立于中国之外,接受汉字及汉字文化( 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等)是日本人出于本身需求的自主行为,因而其文字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创造性,故在西学东渐、掀起文字拼音化大潮的近代.日本虽然出现过“ 汉字废止论” 一类呼声,政府也实施“ 汉字制限” 政策。缩小汉字使用量.然而汉字始终在日本保持着因应变局的活力。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外国文化。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公元285年,<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输入日本。此后.日本还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这种风气至隋唐达到了高潮。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文化。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 推古朝改革” .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 大化革新” .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留在中国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 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到了奈良时期,日本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也在IEI本植根。鉴真和尚的东渡成为日本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50万方数据民族文化。比较突出的表现是:( 1) 在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造出假名。经过长期的变迁,逐步形成了日本语言文字。( 2) 中国的儒学典籍在日本广为流传,_并成为学校的教科书文本,成为官僚、十子的精神食粮。孔子成为H 本的圣人,儒学变成了日本的官学。( 3) 日本的佛学经典基本由中国传人,中国佛教有什么流派,日本佛教就有什么流派。中国在宋代以后,儒、释、道杂陈,新儒学勃兴,日本也将这种思想变化引进到了日本佛学。日本一些高僧还结合本国的实际。创造了神佛同体的日本佛教新模式。可见.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过程中很注意创新。( 4) 日本的社会制度大多从唐朝引进。官制、兵制、田制、学制、税收、法律等基本是唐朝的翻版。至于礼仪、服饰、节令节口、日常习俗、伦理道德,日本也从中国吸收了很多营养。再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进。总之,日本古代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再加以创造而形成日本新的民族文化.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进人了文明时代。汉字的发明毫无疑义起了重大促进作用。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并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我们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汉字对周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除日本外。朝鲜、越南以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曾使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或利用汉字来创造他们的文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识到伟大的汉字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参考文献:[1 J 王晓秋.中Et文化交流史话.商务印书馆,1996.[ 2] 李平.中国文化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篇二: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篇三: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者:
崔崟
发布时间:
01 -09-18
[摘要]日 语中的汉字与我们的汉语汉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字体系。
它是为表达日语而使用的文字。
它对日本语言、 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汉字是联系日本文化的桥梁;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 汉字具有无限的造词能力; 汉字同日语是血肉相连、 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日语汉字 语言文化 影响巨大
一、 引言
从地缘上看,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从历史上看, 中日两国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
但是,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 文化观、 哲学观等方面又大相径庭。
这究竟源自何处? 笔者认为, 它们与文字、 语言、 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字又是语言的载体。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 语言就是文化, 三者须臾不可分离。
特别是中国的汉字自公元四世纪前后传到日本后很快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 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汉字在日语文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字词又是日语词汇中的主流。
在国外(主要是日本)
对日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 明治维新前后, 受欧美等国的影响, 创立了现代日语语言学。
从这时起, 系统地、 科学地研究日语文字词汇才真正开始。
但是, 这百余年的日语文字词汇研究, 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 如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构造、 汉字词的使用、 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在我国, 有关这方面的论著还不多见。
由于语言文字既是传播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 阐明三者的内在联系对于了解日本人、 日本民族、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文化习惯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有鉴于此, 笔者站在中国人的角度, 通过中日语言文化的对比力求全面系统、 简明扼要地阐述汉字对日语以及日本文化的影响。
二、 语言学习的难点汉字
因世界各语言的特点不同, 学习和掌握它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据日本学者石黑修的统计(金田一春彦:
1 983), 意大利语 2 年、 德语 3 年、 英语 5 年、 日语则要花费 8 年时间。
日语的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日语学习时间之所以最长其主要原因是日语文字表记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
众所周知, 英语字母为 26 个, 俄语也只有 33 个。
日语的平假名、 片假名、
罗马字姑且不论, 光常用汉字就有 1 945 个。
诸桥辙次撰写的《大汉和词典》 收录汉字 50, 292 个(包括异体字)。
除此之外, 汉字的书写(个别字达到 30 余划, 如:
「鬱」), 汉字的读音(有的竟达十几种之多, 如:
「生」)
也是学习语言的一大难关。
综观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经济政治、 社会文化, 还是技术信息、 尖端科学无一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语言习得的时间越短, 花费的精力越少越有利于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语中的汉字确实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
三、 汉字废除论的提出及现状
有鉴于此, 日本近代开始的国语改革实质是文字改革, 而文字改革的核心是汉字改革。
早在德川幕府时期, 日本的新井白石等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欧美等国的文字数量要远远少于日本。
但真正点燃日语改革论这一导火索的是, 被称为日本现代邮政制度之父的前岛密。
明治维新的前两年他向幕府的最后一个将军德川庆喜建议, “应废除汉字”(松井嘉和 1994:
62)。
自 1 868 年的明治维新开始,以福泽谕吉、 西周等为代表的文学志士痛感, 如不限制汉字, 使文字简单化, 日本将永远落在欧美列强的后面。
当时的文部大臣, 早年曾留学英国的森有礼甚至宣扬“汉字是恶魔”。
被美誉为“宪政之神” 的尾崎行雄更加露骨地说,“汉字是世界最坏的文字”。
1946 年 3 月, 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了“废除汉字” 的社论。
可是, 日本汉字的使用状况又是如何呢? 1981 年, 日本以内阁总理大臣吉田茂的名义公布了容许使用的“当用汉字” 1 , 850 字。
1 981 年, 日本政府以内阁总理大臣铃木善幸的名义正式颁布了“常用汉字” 1 , 945 字, 外加人名用字284 字。
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调查, 日本报刊杂志使用的汉字为 3, 200 字。1990 年版日本 JIS汉字(日本工业标准)
中共收入汉字 6, 355 字。
日本文字改革的结果是, 汉字没有减少反而大幅攀升。
它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汉字对日本语言、 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 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
汉字是联系日本文化的桥梁
众所周知, 汉字原本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为了记述汉语而创造的文字, 公元四世纪前后传入日本。
由于汉字的输入, 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
同汉字一起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日本社会的文明程度、 极大地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调查(宫地裕:
1 996), 由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已占日语总词汇量的半数以上。
它遍布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例如:
食物:
豆腐 煎餅 饅頭 茶 菓子 納豆 牛乳
植物:
大豆 牡丹 林檎 菊 芭蕉 西瓜
動物:
駱駝 獅子 白鳥 豹 象 蜜蜂
道具:
屏風 障子 尺八 門 玄関 辞書 手帳
人体:
心臓 肝臓 腎臓 肺 脳
抽象:
自由 民主 貧乏 正直 意外 哲学
数詞:
一 三 十 百 千 万 枚 本 匹 個
日语的外来语原本是用片假名书写的。汉语词汇来自中国应属外来语, 可是,至今仍然用汉字书写。
这种情况在其它任何语言中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 日本人
还利用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创造了 平假名、 片假名及“和制汉字”。
汉字可谓日本文字的基础。
回顾日本两千年来的文明史, 所有的历史文献、 文学作品、 科技资料等, 无一不是用汉字或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的。
可以说, 汉字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 汉字已深深浸透到每个日本人的血液之中。
语言文字是现在的人们与过去的人们乃至将来的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
废除了汉字就等于割断了历史、 隔断了过去的日本文化与今日日本文化的联系。
况且, 语言文字又是与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血肉相连。
它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自然形成的产物, 并不因政府部门的一道命令立即消失。
日本的文字改革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
从音节的种类看, 英语约 3, 000 个, 汉语是 41 1 , 如果算上四声的声调约为 1 , 644 个。
日语的音节只有 103 个(有人认为 1 1 7 个)。
日语音节数量少、结构单一(绝大多数为元音)
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异义词。
如:
发「コ ウ」的音有「公、 校、 項、 口、 高、 候、 購、 甲、 紅、 江、 好、 恒、効、 香…」(汉语中的发音是各不相同的)
等共计 64 个。
「ハカ ル 」有「謀る 、計る 、図る 、測る、諮る 、量る …」。「カ テ イ 」 有「家庭、 課程、仮定、 過程、 下底…」等十几个。
如果没有了汉字, 这些词语根本无法区别, 势必造成日本语言的极大混乱。
(三)
汉字具有无限造词能力
具备最起码语言知识的人都知道, 造词能力极强的汉字是日语的一大优势。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最早起于明治初年, 但是, 这些人恰恰忘记了, 正是由于汉字的造词功能才使得欧美的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引进日本社会。
这一时期产生的汉字词涉及到日本的政治、 经济、 教育、 法律、 天文、 地理、 科学、 艺术、 医学等方方面面。
如:
「議長、 国会、 実権、 融和、物価、 製造、 文化、 法学、 答弁、 被告人、 天体、 定期、 航海、 赤道、 太平洋、洞徹、 伸縮、 精巧、 習慣、 予備…」。
这些词的绝大多数如今已成为日语中的基本词汇, 有好多词又流入我们中国。
日本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工业是以汉字作媒介的。
确切地说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化。
作者:
崔崟
发布时间:
01 -09-18
感地震」「教職員組合」「高等学校上級生用品」「中 小企業金融専門機関」「不良債権」「 阪 神 大 震 災 」「(JR) 総 武 線 人 身 事 故」「同時多発テ ロ 事件」「国連難民高等弁務官事務所」「統合失調症(精神分裂病)」。
就连历来日本的年号无一不是用汉字来表示的, 如, 「明治、 大正、 昭和、 平成」等。
试想, 如果取消了汉字, 这些事物该如何表示呢?
(四)
汉字同日语血肉相连
我们知道, 中国的汉字是记述汉语的文字, 日本的汉字是记述日语的文字。其实,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文字, 或者说, 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 确切地说是表词文字。
它具有“形· 音· 义” 三要素。
一字一音一词是汉字的最大特点。
用它来表示汉语, 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恰到好处。
可是, 用它来表示性质(这里主要指语法功能)
完全不同于汉语的日语时, 各种弊端随时显现出来。
就如一个人穿着不合体的衣服, 走起路来总是不协调。
千百年来, 为了使汉字能有机地融于日语之中, 日本人做了不懈的努力。
如, 创造了平假名、 片假名、振假名、 送假名、 罗马字, 用日语的读法来读汉语的诗歌, 以及限制汉字的数量及写法等。如今日语中的汉字已经完全日本化了, 它与日语已经有机地融为一体。汉字的改革措施如果得当必定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相反如果处理不好, 日本语言将变得千疮百孔、 不伦不类, 甚至走向死胡同。
汉字与日语的关系宛如两手抓着热山芋扔还扔不得, 拿着还烫手。
这种情况看来还要长期持续下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 日语中的汉字难读、 难写、 难认, 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
为此,进行汉字的改革限制汉字的数量、 简化汉字的写法、 规范汉字的读音等无疑是必然的、 正确的。
但是, 废除日语中的汉字又是万万行不通的。
这是因为汉字对日本语言、 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深远的。
它主要体现在:
1
汉字是联系日本文化的桥梁; 2 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 3 汉字具有无限的造词能力; 4 汉字同日语是血肉相连的。
参考文献
[1 ]築島裕 『国語学』〔M〕 東京大学出版会 1 964
[2]藤堂明保『漢字の 起源』〔M〕 徳間書店 1 966
[3]明星学園· 国語部『に っ ぽん ご7 漢字』〔M〕 む ぎ 書房刊 1 978
[4]小川芳男他『日本語教育事典』〔M〕 大修館書店 1 982
[5]小川環樹他『角川新字源』〔M〕 角川書店 1 983
[6]金田一春彦 『日本語の 特質』〔M〕 日本放送協会 1 983
[7]鈴木順子『表記法』〔M〕 荒竹出版 1988
[8]宮地裕他『講座日本語と 日本語教育』(計 1 6 冊)〔M〕 .明治書院 1 989
[9]松井嘉和『外国人から 見た 日本語』〔M〕 日本教文社 1 994
[1 0]林四郎他『日本の 漢字 2539;中国の 漢字』〔M〕 三省堂 1 995
伴随新事物的不断涌现, 汉语词汇逐年增加。
如:
「無
[1 1 ]三省堂編修所『難読漢字字典』〔M〕 三省堂 1 995
[1 2]三省堂編修所『日本人名辞典』〔M〕 三省堂 1 996
[1 3]河野六郎『文字論』〔M〕 .三省堂 1 997
[1 4]白川静『漢字百話』〔M〕 .中央公論新社 2000
[1 5]高島俊男『漢字と 日本人』〔M〕 .文芸春秋 2001
篇四: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01年第 3 期 汉字文化 日本文字与中国汉字陈 宝 勤 日本原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中国汉字的影响下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史载, 东汉初年, 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 二年(公元 57 年) , 日本遣史来中国朝贡, 从此,
中 日两国便开始了友好往来, 汉字也便开始逐 渐传人日本, 到隋唐时代, 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
日本文字。
日本文字有 日用汉字与 日造假名 两种 类型 日本文字是在
如下 一、 日 用 汉 字 。
日用汉字, 即日语使用的汉字。在日语中,
日用汉字占有重要席位, 日本现存最早的历史 文献《 古事记》 ( 公元 721年 )共使用汉字 1550 个; 现存最早的诗歌集《 万叶集》 共使用汉字 2560个; 明治维新后共使用汉字 5678 个; 1946 年 日本内阁根据国语审议会的建议 , 公布《 当用 汉字表》 , 把常用汉字限定为 1850个 , 1948 年又 公布了 881个“教育汉字”和 92 个“人名所用汉 字” , 日当用汉字共计 2892个; 1979 年 日本国语 审议会编制的日本《 常用汉字表》 , 共收常用汉 字 1945 个
我们对 1979 年 日本《 常用汉字表》
中的全部汉字进行 r 认真考察分析 , 主要有如
下几种情况 :
1. 借字。
借字, 即完全借用中国汉字为日用汉字。
在《 常用汉字表》 所收的 1945 个常用汉字 中, 完全借用的中国汉字有 1887 个。具体分析
1. 1
所谓借用正体汉字, 即借用远古(殷商) 以 降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正体汉字。例如:
衣 、
安、 我 、 及、 木 、 休 、 儒 、 赤 、 教 、 陵、 家 、 相 、 真、 抽 、
典、 浮、 物等。
1. 2借用俗体汉字。
所谓借用俗体汉字 , 即指东汉以降, 日本从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借用的与正体相对的俗体 汉字。
中国汉代, 通行的主要字体是今文字—— 隶书, 辅助字体是草书。约在东汉中期 , 从隶书
中演化出一种简易的俗体隶书。东汉晚期, 在 俗体隶书和草书基础上又形成了新字体行书。
约在汉末魏初之际 , 又在行书基础上形成 了楷 书, 经过魏晋二百来年的时间, 楷书终于发展为 占统治地位的正体汉字。此间 , 随着汉字字体 的演变而出现了一些与正体汉字相对的俗体汉 字。俗体汉字是正体汉字的简易写法 , 以后各 代都有与正体汉字相对的俗体汉字出现。东汉 以降, 日本在大量借用正体汉字的同时 , 也借用 了一些与正体相对的俗体汉字。例如:
姊, 是“姊”的隶变俗体汉字。《 龙龛手镜· 女部》 :
“婶, 咨死反, 女兄也。
”“子胥贤士, 逆知 阿婶之情。
”(敦煌变文 ·伍子胥变文)变文中的 “婶”是婶的变体。
国, 是“圆”产生于中古 时期 的俗体汉字。
国, 开始写作“国” , 因古“王”“玉” 同形。例如:
“赵都建国, 代有醋人。
”(隋开皇十五年《 故比丘 尼释惰梵石室志铭》 )“只如田夫民为农, 百念为 借 用正体汉 字 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忧⋯ ⋯ 口王为圆, 文子为孥, 如此之字, 皆后魏 流俗所撰。
”(唐-苏鹗<苏氏演义》 卷上)“国, 俗,正作圆。
”(《 龙龛手镜 ·口部》 )在唐五代敦煌写 卷中 “ 国” 也 写作 “ 国”。例如 :
国 泰时 清晏。
(《 敦煌词·拜新月》 ) 德惠 琶 在敦煌写卷《 太上玄元道德 经》 中“德 写作“德” , “惠”写作“惠”。写卷卷终
署“建卫二年庚寅五月五 日敦煌郡索幺 宄写已”,
“建卫”是吴主孙皓年号; 可见“德、 惠”均为晋初 时即已使用的俗体汉字。
在敦煌 写 卷 《 三 国志 残 卷》中“能 ” 写作 “毫”, 可见“专”也是晋初已经使用的俗体汉字,
因《 三国志残卷》 是晋初遗品。
蚕, 是 “羹” 的俗 体汉字。
“嚣 , 俗作蚕。
” 例如:
“令知织妇劬劳 , 教识蚕家 之忙迫。
”(敦煌变文·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 经文) 1 厶, 是“佛”的俗体汉字 , 产生于中古时期。
例如 :
“愿一切法界众生, 早得作仫”。(北周《 强 独乐文帝庙造像碑》 )在敦煌变文写卷中数达万 字的“佛”一般均写作“I厶 ”。例如:
“无事庵中念 仫, 有时林下只持经。
”(《 敦煌变文·妙法莲华经 讲经文》 ) 旧, 本是“臼” 的俗体汉字。“蕾” 的俗体汉 字为“蓓”。例如:
“失意如今还得意,
胜新人。
” (《 清平【 lJ堂话本·风月相思》 )“营”近 古以降简化为“旧”。例如:
“只见店里走出一 人, 却是旧结交的天应观道土徐守真。
” (《 清平 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 )“金鞍何处, 绿杨依旧
南陌。
”(《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 从上举例分析可见:
日借俗体汉字一般是 中古中期至近古晚期所借, 日借俗体汉字在现 代汉语中多已消失, 少在现代汉语中演变为正 体汉字。
1. 3 借用古字。
借用古字, 即指借用汉语古今字的古字为 日用汉字。
汉语古今字是产生有先有后、 同义异形的
两个字。一般是先产生并通行的字是后产生并 通行的字 的古字, 后产生且通行的字是先产生 且通行的字的今字。一般是今字产生后代替了
古字 , 古字或从此消失 , 或为他义所 占, 或成为 构字部件。
广 韵 · 覃韵》 :
人偏觉 4 8 日用汉字借用汉语古字的如:
借古字“系” 为“鲧”; 借古字“知” 为“智” ; 借古字“走” 为
“跑”; 借古字“木”为“树”等。
糸, 甲文像一束丝线形, 为“丝线” 义, 是 “鲧”的古字。日 语借“糸”为“鲧” , 意为“丝线” ,与汉语 今字 “鲧 ” 义 同。“鲧 ” 汉语 现简化 为 “ 丝” 。
知, 在“智慧”义上是“智” 的古字。例如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 论语·里仁》 )“其仁如 天, 其知如神。
”(《 史记·五帝本纪》 )“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
”(《 论衡-逢遇篇》 ) 日语“智慧” 义没借今字“智” , 而借古字“知”来表示。
走, 本义为“跑”。例如 :
“走如马, 不与马争 走。
”(《 苟子- 尧问》 )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 (《 韩非子·五蠹》 )“鲁人为父报仇, 安行不走, 追 者舍之。
” (《 论衡· 幸偶篇》 ) 日借汉字“走” 为 “跑”义, 与汉语今字“跑”义同, 显然 日语借的汉 字“走” 是汉语今字“ 跑” 的古字。
木, 甲文像一棵树形, 为“树”义, 是“树” 的
古字。日语借古字“木”为“树” , 意为“树” , 与汉 语今字“树” 义同。
1、 4借用同义字。
借用同义字, 即指 日借汉字中形异义同的 两个汉字相借。
日借汉字中极少是形异义同的两个汉字相 借, 只借“欠”为“缺(音读 (音读力’/)”等。
欠, 为“缺少”义。例如:
“忽因时节惊年几? 四十如今欠一年。
”( 白居易《 寒食夜》 )缺, 为“缺 少”义。例如:
“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
”(杜 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欠”与“缺”在 “缺少”义上为同义, 日在“缺少”义上借“欠”为 “ 缺” 。
缶 , 意为“汲水器”。例如 :
“具绠缶 , 备水 器。
”(《 左传·襄公十年》 )罐, 意为“汲水器”。例
如:
“帝预敕左右毁瓶罐。
” (《 世说新语 ·尤悔》 ) “缶”与“罐”在“汲水器”义上为同义 , 日在“汲水 器”义上借“缶”为“罐”。
1、 5 借用同音字。
借用同音字, 即指日借汉字中音同形义皆
异的两个汉字相借或一个汉字借几个汉字。像 借“号”为“虢”。
号, 《 说文》 :
“号, 痛声也。
”唬, 《 说文》 :
“虢,
、 )”; 借“缶”为“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呼也。
”“号, 搋”二字本不同义, 但汉古语文献与 俗语文献二字均通假。例如:
“ 日虢泣于曼天,于父母。
”( 尚书·大禹谟》 )“坟高数尺号青冢。
” (《 敦煌变文·王昭君变文》 ) 日 用汉字在“大声喊
叫”义上借“号”为“虢”。
从以上对 日用汉字借字的具体考察分析可 见 :
日用汉字借字多借用的是中国远古以降不 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正体汉字 , 较少借用的是中
国中古以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与正体相对的
俗体汉字 , 较少借用 的是 中国汉字古今字的古 字, 极少是对中国义同形异的两个汉字相借或 音同义与形异的两个汉字相借以及音同义与形 异的一个汉字借几个汉字。
2. 略字。
略字 , 即1 7 t本对中国正体汉字进行简化与
省略的日用汉字。
在 日用汉字 中, 有些是 日本对中国正体汉 字的简化与省略, 这些被 日本简化与省略了的
中国正体汉字一般是形声与会意字。
日本主要 采用了如下几种简化省略的方法:
2. 1
简省形声与会意字的意符。
日用汉字中简化和省略中国正体形声与会 意字意符的有:
宾(寅) 、 对( 封) 、 壳(寅) 、 氖(氟
等。
2. 2 简省形声字的声符。
日用汉字中简化和省略中国正体形声字声 符的如:
芸(篓) 、 劁( 剑) 、 饭(假) 、 楼 ( 樱) 、
(魔) 、
(虑) 、 曰(圉) 、 耘(蒋)等。
2. 3 简省形声字的意符与声符。
日用汉字中简化和省略中国正体形声字的 意符与声符而使汉字完全符号化的如“圆”被简 省为“月”。
3. 改字。
改字, 即日本对中国正体汉字构件的改变 或增加。
日用汉字中改变中国正体汉字笔画的如:
户(户)等; 改变中国正体汉字构件的有:
抨(拜) 等 ; 增加中国正体汉字构件的有:
“恸(勤)”等。
语造字法和独体汉字及汉字构件而 自造的日用 汉字。
日本 自造的汉字很少, 只有:烟等。这几个日造汉字均是以汉语形象造字法 中会意造字法而造 , 具有很强的表意性, 一见字 形而便知其义。具体分析如下:
、
、 过、 宙、
,是由独体汉字“ 山” 与“上、 下” 会合而 成, 本为“ 山腰”义, 引申为“ 山岭”义。
达 , 是由意符“L ”与独体汉字“入”构成, 意 为“进入” 。
过, 是 由意符“i一 ”与独体汉字“十”构成, 意 为“十字路 口”。
宙, 是由两个独体汉字“ 白”与“ 田”会合而 成, 意为“ 山田” 。中国有“ 白田” 一词, 意为“ 旱 田”。例如:
“近魏初课 田, 不务多其顷亩, 但务 修其功力, 故白田收至十余斛, 水 田收数十斛。
” (《 晋书·傅玄传》 )“俗以陆地为白田, 便水者为 水田。
”( 清·陈笃辉《 平书·物宜上》 )很显然, 日
造汉字“ 帛”的构形与字义均受了汉语“白田”词 形词义影响。
熘, 是 由两个独体汉字“火”与“田”构成 , 意 为“旱田” 。
综上对 日用汉字的考察分析可见:
日用汉 字多为借字, 较少为略字 、 改字, 极少为造字。
二、 日 造 假 名
日造假名, 即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草书与楷 书的意符与声符创造而成的 日语字母。
日造假母有 日造平假名和 日造片假名。
日造假名是音节文字, 一般一个假名代表 个音节。现代 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 46 个。
平假名使用 的范围较广, 一般用来书写 日
语的虚词和实词的词尾变化部分 ; 片假名一般 用来书写外国的人名、 地名和外来词 、 拟声词及 动植物名称。
通过上述对 日本文字 的全 面考察分析可 见:
日本文字是受中国中古 以降汉字的影响创 造并发展起来的。
一4. 造字。
造字 , 即 1 7 t本 自造汉字 , 是日本利用中国汉 10044 (通讯地址:
1
沈阳大学文学院) 4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五: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字对朝鲜 韩国 日本 越南的影响西汉未年, 汉字开始传人越南, 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
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
朝廷的谕旨、 公文、 科举考试, 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 货单都用汉字书写, 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
开始, 接着读“四书”、 ’’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
因此, 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 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 世纪(公元 1174 年起), 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 13 世纪, 出现了越南文字。
它是以汉字为基础, 运用形声、 会意、 假借等造字方法, 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
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 ; 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 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
例如, 越有语中的’’二’, 音为“hai”, 这种新字写作“台二”; 越南语中“三”, 音为“ba”, 新字就写作“巴三’; 越南语中的“手”, 音为“tay”, 这个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 因而新字就写作’’手西”, 又如新字’’鸩”, 读作“公’ 字音, 意为孔雀, 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
新字“圣”, 读作“崖”, 意为天上。
也有单表音不表“的。
例如, “一”字在越南语中读音为“mot”, 新字写作“没’; “有”字在越南语中为“co”, 新字写作“固”。
这就是喃字, 用以区别儒字(即汉字)。
喃字同直接借用的汉语字词(仍用原来的汉字书写)
混合使用。
陈朝的阮诠第一次用喃字书写《祭鳄鱼文》。
此举得到陈朝皇帝的赏识, 皇帝赐阮诠姓韩, 称为韩诠。
从此, 喃字得以逐步推广,喃字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
阮鹰是以撰写汉字诗文著称的。
他也著有喃字的《国音诗集》。阅读喃字书籍, 可以明显看出用喃字记录越南语的原则。
相当多的是根据汉越音对应的规律直接借用汉字, 特别是文学、 哲学等方面的词语; 有的是借用与越南语同音的汉字, 但字义不同:
有的是借用汉字字形, 但读音稍有不同, 或者有汉字有上角加两撇, 表示该字可能读音偏差或字义不同; 有的用汉字再加部首偏旁, 或将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 原则上一部分指音, 一部分指义,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组字方式。
此外, 还创造若干新喃字, 也使用汉字的笔划偏旁, 但这些新喃字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而且这些新字还可以再加部首而成为另一个新字。
由于哺字的上述组合情况, 所以长期借用的汉语汉字仍然大量保留下来。
而且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公元 1400~1407 年)
和西山阮朝(公元 1788~1802 年)
作为国家正式文字, 其他朝代汉字仍占统治地位。
实际上在越南汉字汉文一直延用到法国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
不过近百年来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 二者同时合法存在。
1945 年 8 月革命胜利后, 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代之以完全的拼音文、 越南语中称这种新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
现今通用的越南语“国语字”, 是 17 世纪葡萄牙、 西匝班牙, 法国等国到越南的传教士开始创造的。
不过他们当初拟定的讲音方案和读物, 现在在越南已经见不到了, 现今能见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献, 是法国人 Rhodes 编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词典》。
葡萄牙人草拟了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方案, 法国人 Rhodes 进行了加工整理, 后来又有几个人(包括越南人张永纪、 阮长祚)
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如此这番之后, 现行的越南语国语字事实际早已不是葡萄牙人的原来的方案了。
在当今越南语中, 汉语借词约占越南语全部词汇的 70%左右。
这些汉语借词的发音, 完全按照汉越音对照的规律, 受着越南语的影响。
在越南语中,除其他外语借词外, 词的构成都来自单音节词根, 这同汉语有特殊的相似之处。
越语、 汉语音节有对应的形式, 每个汉字在越文中都有固定的拼写法。
同时, 越语和汉语又都是以声调区别词意的语言。
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 越南语有六个声调。
越南语同汉语一样, 其语法功能都是靠词汇来完成的, 所不同的是, 汉语的修饰语在前, 而越语的修饰语则放在后面。
韩国、 朝鲜人使用中国汉字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后裔, 可是为什么后来
废除了中国汉字呢? 首先因为朝鲜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 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
但是古代朝鲜文化落后, 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 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
但是汉字还
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 普通朝鲜平民根本不识汉字, 只有
朝鲜贵族、 官员会使用汉字, 称为“吏读文字”, 而普通朝鲜平民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
化交流, 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
。
到了 1446 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 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 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
比较强烈了, 世宗非常同情国民的处境, 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 推进国家独立的朝
鲜君王, 世宗开始苦思冥想, 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 让普通的
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世宗在发明朝鲜文字时, 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 了解到简单的音乐符
号(1 2 3 4 5 6 7)
就能够记录世界上所有的音乐, 那么, 相对简单的拼音字符也应该可
以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 从而拼写出朝鲜的文字。
所以世宗组织起当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
许多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 还特意派遣一位朝鲜知名学者, 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
习、 研究汉字精髓, 历时达三十年之久, 才最终在 1446 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 于是朝鲜
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 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 年), 他精通儒家学问, 极力提倡儒学价值观念以外的哲学观念, 博
学多闻, 政治手段高明, 能够对付朝鲜的两班学者(两班:
指的是集’’贵族’ 与’’官吏’
于一身的朝鲜学者们, 他们享有极高的政治文化权利, 甚至可以晔映治期间, 对国家管理、 语音学、 民族文字、 经济学、 科学、 音乐、 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
都表现出积极的思想。
他建立了集贤殿, 以促进传统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 最著名的成
就之一是创立了韩文字母。
使酰K谕? 《训民正音》 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写道:
“中国文字是基
于中国历史应运而生的, 因此无法清楚的表达朝鲜韩语特有的语境, 无法充分表现庶民的
想法和感情。
考虑到我国子民的实际情况, 我创立了这 28 个字母(注:
经过字母的演化与
合并, 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 24 个字母, 比 26 个英文字母还少 2 个, 是欧美学者比较公认的简
化拼音), 这些文字简单易学, 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鲜国民的生活质量”。
从这篇序言中可
以看出世宗大王对朝鲜文化的独立、 国民的繁荣所持的执着和献身精神。
创造韩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认为人类的发音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现象
, 还有一股虽然人们看不到, 但实际上更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行为。
他们认为人类的
发音和文字的笔画, 以及所有的宇宙现象均与中国道教的阴阳、 五行密不可分, 并由此推
测声音与季节变化以及音乐是必然相通的。
韩语的音节分为 3 个部分, 分别是辅音、 元音、
尾音, 这是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创造韩文字的基础。
尾音不是单独创建的, 而是根
据辅音的重复而创, 因此韩语是充
分有效地结合元音和辅音而成的, 应该说是不错的拼音
文字。
朝鲜的“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文字, 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 谚文属于
二流文字。
只有贵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读文字”属于朝鲜一流文字。
早期的朝鲜拼音文字
就是“谚文”, 而现在的“谚文”却是中国汉字了。
古代朝鲜的文字实际上有三种:
1、 纯
汉字:
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
2、 吏读文字:
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 但是保留汉字的意
义与基本文法。
3、 纯朝鲜字:
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 古代朝鲜的“谚文”。
虽然 1446 年意味着朝鲜韩文的正式诞生, 但是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 由于中
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 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 而存在, 被朝鲜妇
女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朝鲜人使用, 被称为二流文字的“谚文”, 而朝鲜的贵族、 官员还
是继续使用汉字“吏读文字”。
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 比世
宗颁布“训民正音”晚了 450 年, 为什么?
这当然不符合世宗 450 年前的本愿, 也是一个对历史的疑问:
朝鲜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纪
末都被视为“谚文”, 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 直到十九世纪末, 拼音文字在朝鲜
都被看成二流文字。
是什么原因使朝鲜人在 450 年后, 突然将妇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
地位大力提高, 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将其地位扶正, 成为官方语言? 而且将使用了千年之久
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国汉字几乎干净彻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鲜, 使汉字的地位从母体文
字被贬为“谚文”的呢?
其实很简单, 原因就在于中国自身的衰落!
朝鲜世宗 450 年以后的 1896 年, 中国清朝被日本击败, 二十世纪中国清朝被欧美列强瓜分,
已经自身难保的中华文明古国自然不再是被朝鲜、 日本尊敬的国家, 甚至成为日本欺侮的
对象......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鲜走下神坛, 被
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 朝鲜世宗十五世纪苦心创造的韩文在使用汉字的母国
中国强大之时得不到实质性的应用, 却在中国衰败, 朝鲜被日本人占领之时得以通行, 曾
经的二流拼音文字却成为朝鲜一流的官方文字, 实在是讽刺啊。
朝鲜半岛在 1945 年被苏联、 美国分割成为两个国家:
朝鲜和韩国, 也叫南北朝鲜, 西方社
会称为南北高丽(Korea)。
所以世宗 450 年前创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鲜被称为“朝鲜文”,
在韩国被称为“韩文”, 其实都是一样的。
区别是:
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
汉字; 而“朝鲜文”在 1948 年和 1954 年两次’’废除’ 汉字, 不允许夹用汉字, 现在的朝鲜
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 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
可是到了 2005 年, 历史文化又发生了有趣的逆转。
2005 年 2 月 9 日, 韩国政府宣布:
在所有
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 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 以适应
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 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 促进
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 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
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 汉两种文字并用, 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
题。
方案指出:
凡地名、 人名、 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 均在韩文后面注
明汉字。
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 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
双重标记。
此外, 还将同教育部门协调改善汉字教育体制, 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说:
“韩国
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 如果无视中国汉字, 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
典文化和历史传统, 有必要实行韩、 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
而且韩国的许多专家、 学者
和居民都强烈呼吁加强汉字教育, 要求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
为什么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中国汉字的含义呢?
因为朝鲜拼音文字虽然是象征着朝鲜民族的独立, 显示出他们是区别于中华汉民族的朝鲜
本土民族, 但是, 朝鲜拼音文字根本还是脱离不开汉字。
它们归根到底是汉语的拼音化文
字——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 无论韩文的词汇如何变形, 它们的发音却接近于它们曾经
的母体——汉语, 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听起来十分熟悉的“大宇”、 “现代”、 “三星”等
词的韩语发音。
他们语音区别并不比中国的广东话、 上海话等地方语言与中国标准普通话
之间的区别大!
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 韩文可以被理解为汉语的旁系, 或者是一种遥远
的、 异化的大中华方言, 韩文字母中最大的创意大概就是圆圈了, 中国汉字里面没有圆圈
的写法。
中国汉语拼音有四声, 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汉字同音字的问题, 而韩语中没有四声, 所以
用韩文表注汉字的发音就是一件十分费力而且头痛的工作, 很难做到准确。
一个韩文发(
Kang)
的字, 既表示“姜”字, 又表示“康”字、 “江”字, 到底是什么字? 要根据前后
文的意思而定, 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 而且要先理解母体汉字的中文语义才可能得到正确
的结论。
于是就只能请母体文字---中国汉字出来解决问题了, 所以就有了目前汉字占四分
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
由于汉字是朝鲜语的古老载体, 所以学习韩语时必须先充分掌握汉字, 必须知道所要标记
的原中国文字的意义, 否则就要去按约定的意思去理解, 去猜测。
那当然不可能做到非常
准确, 也不可能成其为准确、 高雅的朝鲜语言。
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汉语汉字都是韩国学
校中学生的必修课, 但是到了七、 八十年代以后, 政府逐渐 ‘‘废除’ 了中国汉字, 现在韩
国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复汉字, 累不累?
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是韩国、 朝鲜, 甚至是日本的母体文明, 他们传播融合以后成为东亚
的亚文明, 子体的亚文明必然与母体形似, 但是文化上的’’废除’ 行为, 却使他们逐渐失
去了母体文明的灵魂!
如果不与中国母...
篇六: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1
篇名: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作者:
陳函吟。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二年恭班 鍾貽全。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二年恭班 高子鈞。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二年恭班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壹、
〈一〉 研究動機
在西方列強勢力到來前,中國一直是以中央大國君臨亞洲,各邦國朝聖,不斷有學者聞名而來,想一探這神秘的中國,面對這種情勢,自然而然的造就文化交流,漢文就是這交流舞台上的一大主角,至今我們依然可以在日文、韓文中多多少少看到漢文的影子,然而經歷過歲月的沖刷,中國已失去以往神祕的妝,在這 21世代中,各國看似已擁有分明的國界、主權,但其實中國文化仍然穿梭在國與國間,而漢字在這舞台上的表演才剛上重頭戲。
漢字對日本的影響其深,日本至今仍以漢字為書寫語言,甚至釋義方面也有類似的地方,隨著時間的琢磨,漢字在不同觀眾面前,也漸漸改變其面貌,在日本的漢字融合了日本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演化,進而發展出另一種漢文,現今又由於哈日的風潮,讓我們看到像達人、超等新式語法,以前傳入的漢字,再次傳回而又發展成新的文化語言。
難道中國對日本之影響只有漢字嗎?想必不是吧!除了漢字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化在交流著 , 但經時間的琢磨 , 直到現今我們甚至認為那已是日本自有的文化 。
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傳入日本,造就如此深的影響?在演化進化的過程中,究竟又改變了些什麼?在改變中古今又有何不同?現今的文化交流如何影響我們現今的文化呢?讓我們來釐清這「中國對日本影響之研析」。
〈二〉 研究方法
中國對日本之影響是極大、極廣的,因此我選了幾個主題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以漢字、茶道、武士道還有關於食的方面等等來做些整理、統整,並看看其中的差異比較。
貳、正文
2
前言 《一》中國漢字的源起與名稱 漢字,最早由殷的甲骨文開始直到現今,已經有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這些文字出現”漢字”這個稱呼,並沒有如它們存在的時間長久。自有歷史開始,中國人常常以東亞(當時中國人意識中的世界)為文化的中心,而那裡使用的文字就是這個文化圈中獨一無二的文字,所以剛剛開始單單用「文字」來稱呼。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漢」是代表漢朝帝國。這個王朝,在西元元年時大致上有了版圖,前後總共統治了四百多年,是那時為止壽命最長的王朝。所以這個王朝的名字,就成為了整個中國的代名詞了。而漢朝的正史《漢書》 ,使得週邊的民族,例如匈奴或是西域的人以”漢人”代稱中國人。往後的時代,外國人也稱中國語為「漢語」 ,直到 11 世紀,金、元等民族國家就出現稱中國文字為”漢字”的文獻。
然而中國人並不會以漢字稱呼自己的文字 。”漢字”是元以來的異族人稱呼中國文字的詞,代表”漢”族人用的文字。在日本,漢字是正式的文字,被稱為「真名」(「名」是文字的意思),和「假名」相互對應,後來日文以「漢字」取代「真名」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中國也稱日文的漢字為”漢字” ,而這樣的稱呼早在七八百年以前存在而且快速的普及並持續使用至今日。
(文章內容部分譯自《平成漢字語往來》漢字篇
作者:興膳 宏
日本經濟新聞出版)
《二》日本漢字 3
〈一〉漢字的傳入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五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裏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 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裡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文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準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煙草」代表「tabako」。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
4
〈二〉改革 日本漢字改革史是指日本近世討論及修訂漢字的連串事件。漢字曾被奉為「正政之始」 、 「經藝之本」 ,但隨幕府至明治起,中國由盛轉衰、日本民族意識抬頭、和學興起、西學傳入,日本人開始思考漢字的優劣。
漢字衰落之時,日本社會縱然普遍認同文字改革的路向,但改革路向意見紛陳,有主張轉用平假名、羅馬字,甚至轉說英語、法語,最後,減少漢字論和文言合一的路線得到落實,日本政府於 1946 年頒布 《當用漢字表》 和 《現代假名用法》 ,限制漢字的運用,1960年代一度出現反思潮,再次放寬漢字運用。自 17 世紀的新井白石算起,日本漢字改革史已長達 300餘年。經過長久的時間,漢字已成為日本文化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三〉現今的漢字 儘管漢字在日本曾一度衰落過,尤其現今隨著文字處理機和電腦的普及,目前日本人的漢字讀寫能力已經不如以前。
但最近又興起了一股漢字熱,“日本漢字能力測試基金會”指出,大約七八成的參加漢字能力測驗者是日本年輕人,漢字能力證書可以使他們在升學時多出一項有利條件。
基金會的發言人說︰“這一測試的目的是促使日本人重視漢字這一日本文化發展過程的核心。”隨由此看出日本對於漢字是很重視的,然而在現今社會上學習漢字已不再是日本的專利,現在外國人學習漢字的熱情反而影響了許多日本人。一位在荷蘭王國駐東京大使館工作的 38歲日本女性表示,三年前當兩名荷蘭同事拿到漢字能力測試預備 1級的證書時,她大感震驚;一輩子都在東京生活的她覺得應該直接考第 2級,以急起直追那兩位同事。
漢字對於日本的影響極大,經歷數千年不斷的改變,現今的日本漢字,雖在外貌上還是有中國的影子,但卻有著濃濃的日本味,甚至使的更多的外國人學習 而未來的日本漢字又會有什麼改變,值得我們期待。
〈四〉演變與進化 1。五十音圖 註:日文假名後的漢字代表了該假名的漢語來源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5
a i u e o 備註
a あ←安 ア←阿 i い←以 イ←伊 u う←宇 ウ←宇 e え←衣 エ←江 o お←於 オ←於 う(u)的發音和英文與中文的 u的發音稍有不同。發日文的 u時、嘴巴的形狀不是圓的、而是較扁 K ka か←加 カ←加 ki き←幾 キ←幾 ku く←久 ク←久 ke け←計 ケ←介 ko こ←已 コ←已
S sa さ←左 サ←散 si(shi) し←之 シ←之 su す←寸 ス←須 se せ←世 セ←世 so そ←曾 ソ←曾 し (si)的羅馬字有兩種 、 si 為日本政府推薦用法、括號中的shi為黑本式羅馬字。下面的 ti、tu也是。し (si/shi)念作「細」。
ち (ti/chi)念作「氣」 、つ (tu/tsu)念作「醋」。
T Ta た←太 タ←多 ti(chi) ち←知 チ←千 tu(tsu) つ←川 ツ←川 te て←天 テ←天 to と←止 ト←止 N Na な←奈 ナ←奈 Ni に←任 ニ←二 Nu ぬ←奴 ヌ←奴 ne ね←祢 ネ←祢 No の←乃 ノ←乃
H Ha は←波 ハ←八 Hi ひ←比 ヒ←比 hu(fu) ふ←不 フ←不 he へ←部 ヘ←部 Ho ほ←保 ホ←保 在羅馬字中 hu(ふ)通常被拼寫成 fu。
M Ma ま←末 マ←万 Mi み←美 ミ←三 Mu む←武 ム←牟 me め←女 メ←女 Mo も←毛 モ←毛
Y Ya や←也 ヤ←也 - Yu ゆ←由 ユ←由 - yo よ←与 ヨ←與 yi 和 ye 在日語中由於口語的變更已經不用了。
注意日語中 r 的發音是介於中文l和 r 之間的。
R Ra ら←良 ラ←良 Ri り←利 リ←利 Ru る←留 ル←流 re れ←礼 レ←礼 ro ろ←呂 ロ←呂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6
W Wa わ←和 ワ←和 (wi) ゐ←為 ヰ←井 - (we) ゑ←惠 ヱ←慧 wo(o) を←遠 ヲ←乎 wi (ゐ)
和 we (ゑ)在日語中由於口語的變更已經不用了。
wo(を)的發音和 o(お)相同。
N N ん←无 ン←尓 ん 是一個單獨的音節。
《三》 、茶道
茶是精緻文化的產物,從採茶葉 製作 沖泡 到飲用,這套完備的方法過程,就足以展現茶之精緻。茶是文化的泉源,儒家規範茶禮茶儀,以助倫序。
禪中以茶冥斯,以茶悟道,藝術家以茶畫畫 詩文,由於茶的鼓舞與慰藉,精湛的思想與偉大的藝術得以誕生 。
茶飲的文化,小至怡情養性 規矩,大則可以應對進退,不朽盛事,因此從茶的角度看亞洲的歷史,絕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然而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對日本之影響究竟又有多少?先讓我們看看茶淵源由來。
〈一〉茶的淵源
相傳在公元前 2700 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爲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以鑒別草藥的功能。有一天,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幹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裏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爲“茶”。
唐代飲茶的風氣已頗盛行,不僅貴族們喜愛啜飲,民間飲茶之風也大為流行。當時陽羡唐貢山所產的「貢茶」 ,是皇室喜愛的珍品,產量不多,非常名貴,那時陽羨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長安,做好的茶,即快馬加鞭,月夜奔行數千里,到朝廷必先薦宗廟後賜重臣,以茶開清明大宴,茶的身價由此可知。
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時人稱之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為「茶神」 。他奉詔著茶經。茶經一出對飲茶之風.尤有推波助瀾之勢,對茶有全盤的介紹,是中國茶道的先聲,也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具體的指導原則,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
〈二〉日本與茶的邂遘
唐時不僅國內飲茶,也輸往各國。由「榷茶使」司掌,宋稱為「茶馬司」 ,當時來華留學生也以日本為多。日木僧人「最澄」 ,學成後將茶苗帶回日本,於是日本開始植茶。至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留學,就所學心得寫成 「喫茶養生法」 ,日本的茶經於是誕生。
日本的茶道開始宏揚,千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成為「日本茶道」 。
〈三〉屬於日本的茶道
自從唐代將茶傳入日本後,茶這項美學漸漸在日本被發揚,然而茶經過日本的手中 發展出的不同的樣貌,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四〉日本茶道的禮儀 7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 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瀏覽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行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主人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注入沸水﹐並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敬茶﹕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齊)﹐恭送至正客前。正客接過茶碗也須舉案齊眉﹐以示對主人致謝 。
然後再放下碗後重新舉起才能飲茶﹐ 飲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余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以上擷取自<日本茶/高宇政光/東販初版> 8
由上述可知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茶,經過日本的洗禮,不但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茶道禮儀,而且又有日本的精神象徵,現今茶道已是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了,由此可見中國茶對日本之影響是極大的,但在這發展中,究竟又有多少變化,我們從中來探討日本、中國茶道之不同。
〈五〉茶道在於日本和中國 在日本喝茶可不是件隨便的事,在日本各個季節的有它應有的習俗,茶道當然也不例外,日本茶搭配著季...
篇七: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书法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刘作胜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说“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最明显的标志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在远古作为没有文字的日本来说汉字的传入使这个岛国走向了全新的发展也标志着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深远关系。书法是表现文字的艺术在汉字文化不断传入日本的同时这门艺术在日本也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独自特色的日本书法。
在这里我想绕开正史换一个角度从我自身了解到的对日中书法史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做一个介绍从侧面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日本书法发展形成的机会。
一、汉字的传入 “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之世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1这是表述汉字传入之前时的日本人的记录方式。我们先来看一下汉字是什么时代传入日本的。汉字何时传入日本的至今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证实的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而传入日本的。我们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2000 多年以前要渡过这“衣带”宽的海域的难度不亚于今天驾一叶孤舟横渡太平洋可谓九死一生。朝鲜半岛南端与日本九州岛比较近所以当时日中之间的往来都是通过朝鲜半岛来转渡。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字实物是公元5 世纪后半所制的“东大寺古坟大 1 《古语拾遗》。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37 -
刀铭”及“稻荷山古坟铁剑铭”。其制造者署名均为朝鲜人的姓名以上述实物为依据有很多学者认为汉字是公元 5 世纪前后才开始传入日本的。的确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找到早于 5 世纪之前的在日本所制造的汉字实物但也不能够完全否定在此之前日本有汉字。在此我想通过早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关系来推断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应早于5 世纪之前。
1784 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了一方大家所共知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对照《后汉书□东夷传》可知此印为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 年汉光武帝赐予日本九州岛中的一小国之印绶。我们可以想到光武帝不会轻易地给一个连来意都表达不了的他国使者金印的。而作为要乞望得到汉朝庇护的朝贡之国在交涉、缔结承属关系时就必须有类似于国书之类的文书呈交其文字也必为汉字书体也应为汉代的通用体隶书或为早于隶书的篆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能够具有“远交近攻”外交意识的国家不论其大小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体系。文字是国家行政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从金印所证实的外交关系上我们可以这样推断早在公元1 世纪初日本列岛已经有了汉字并且存在能够熟练使用汉字的人。
二、继承期———写经体及王羲之书法的盛行 到了飞鸟时代563—710日本建立了统一国家随之而来的国家体制、律令、生产技术、宗教各领域亟需发展新政权也决定绕开以往由朝鲜半岛引入中国文化的渠道而派遣使者直接去中国学习。从607 年始实施遣唐史制度与此同时留学生、留学僧也大量地往来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当时的隋唐书法引入了日本。隋朝虽然统一了南北朝但国祚短暂 37 年
而终因此习惯上把包括遣隋使在内的这段时间统称为遣唐使时期而书法方面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来而在日本得以迅速传播。
佛教的传入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初期统一国家建立后需要一个稳定民心的精神支柱佛教在抚慰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支撑普通民众精神需求方面提供了比法令实施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因此佛教成为当时日本的国家宗教在全国各地建寺立像大力提倡写经运动写经成为经典传承、表达虔诚求得福佑的一种行为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写经的盛行无形中也成为识写汉字的一种手段。写经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中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支流但在日本文化中却占有主要的位置写经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各大寺庙定期实施写经会在任何一家文具店都售有写经用具很多人都是通过写经开始步入汉字书法领域的。由于佛教的盛行出家僧人的增多日本需要一位戒律高僧来主持佛教正统这便引来了鉴真东渡之举。
正仓院坐落在奈良东大寺寺区内具体地说是奈良中期圣武天皇所收藏的先代先皇珍品的收藏库由于有着与皇室关联的背景因此正仓院虽处于东大寺内至今其管理、研究、开放的权利直接隶属于皇室宫内厅。仓内收藏着7—8 世纪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化的精粹文物9000 余件是研究七八世纪东亚文化实物极为重要的所在。
正仓院的《献物帐》中有“王右军真迹行书帖”、“小王真迹行书三帖”的记载。据《元亨释卷》记载此四件为鉴真东渡时携来之物献给了当时的孝谦天皇。其中的“王右军真迹行书帖”现考证即为著名的“丧乱帖”。《献物帐》中另有 “拓王羲之书法二十卷”、“大小王真迹书一卷”、“欧阳询真迹屏风”等法书墨迹为遣唐使、遣唐僧从当时的唐朝带回后献纳的。鉴真作为传法僧人东渡在携带大量经典之外并注重携带了在当时唐土亦极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39 -
为珍贵的王羲之、王献之法书真迹献给孝谦天皇由此可见二王书法在日本的珍重性。笔者在调查正仓院藏品中还发现了一件署名为鉴真的墨迹。我们都知道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时在韶州眼病突发遂至失明。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后一直是在失明的状态下传法施教直至病终这件墨迹为鉴真来日本后的第一年、即 754 年所书既然鉴真已经失明又怎么会有手书墨迹存在呢其真实性受到怀疑。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尚未发现鉴真的手迹因此无法进行比较鉴别但从此件墨迹的字纸、内容及正仓院藏品的当时记录来看无法否定是鉴真所书。笔者就此事请教了佛教美术专家菊竹淳一先生菊竹先生曾在国立奈良博物馆从事佛像研究多年菊竹先生说据鉴真当年所在的唐招提寺的代代僧人传下的秘话说鉴真来日本后的确眼疾很重但不是完全失明东大寺一切经论由他逐字校正也手书了部分墨迹但现已全部遗失唯此件得以保留。因为眼疾很重所以平时一直紧闭双目所以在他圆寂后塑造的木像也是他生前闭目的形象。后人为了歌颂他不畏险阻舍身传法、身残志坚的精神将鉴真失明的时间移至东渡途中。
鉴真的此件墨迹规格不大内容也仅为借阅经典的书状但行笔气势饱满错落有致从章法、字形来看受王献之影响很大文中几个相同的字也注重写法的变化寥寥数行间可以看出这位高僧书法造诣之深。而这件墨迹不仅是研究鉴真的珍贵资料也是中日书法关系史中渡日中国人所书的最早的一件墨迹。
鉴真作为佛教戒律大师来日本在东大寺设立戒坛为圣武天皇以下授戒。“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并敕授“传灯大法师”位。之后在唐招提寺建立戒律道场成为整治律仪、传授培养、考核认证僧人的最高行政
机构。而包括写经在内的汉字书法则成为僧人的一个必修课程。正仓院藏品中就有僧人学习王羲之法书所留下的临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汉字书法学习的要求。
鉴真东渡约50 年后遣唐僧空海来到大唐成为继鉴真之后又一位传播中国佛教及书法的高僧。空海 804 年入长安求法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仅学习佛法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广泛摄取。据说他受书家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的五种笔法的启发书艺大进被誉为“五笔和尚”的美称。我们鉴赏一下空海的书法作品就会感受到既有王羲之的优雅风韵又有颜真卿的雄浑力度。代表作“风信帖”被称为日本书法史中的第一精品不仅在日本甚至在汉字书法的故乡中国将此作并列于唐代书法的精品之中也毫不逊色。很难看出是出自一位来中国学习仅一年半时间的日本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关于空海书法的研究国内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来到中国留学后在长安正式开始学习汉字书法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识。空海23 岁时在鉴真所主持过的东大寺戒坛受戒受到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在他有关留学记录的文献中唯一提到的老师是不空三藏法师《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的弟子、青龙寺住持惠果。有人说空海曾师承当时的长安书家韩方明其实是对空海曾研习过韩氏的《授笔要说》之事的一种推断并无明确的依据。关于这一点于植元先生的《空海与唐代书法》一文有精辟的研究希望大家拜读一下。我想在这里再举两个事例来说明一下空海来大唐留学前后的书法水平。公元804 年7 月空海随大使藤原葛麻吕的遣唐使船赴中国途中遇风浪袭击船队失散空海与大使乘坐的船只漂至福州港。因为当时从日本来的遣唐使船都在南明州宁波登陆不到福州港所以福州海防将其船只扣留严格查问入国目的。因语言不通大使让空海以笔代言写了一封《为大使与福州观察史书》来说明情况。此书文辞华丽书法精美使福州地方官为之惊叹一时传为佳话。最近小野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41 -
1 此文被收入空海的《性灵集》。
胜年氏的《入唐求法行历研究□圆珍篇》中也提到了与空海“福州登陆事件”相关的资料。空海渡唐50 年后日本僧人圆珍来到福州开元寺求法寺主惠灌问圆珍“五笔和尚空海尚在否”圆珍说“已亡化”惠灌捶胸悲叹道“其异艺无伦匹者。”这说明了空海在福州的名声盛传之久。再是空海入唐后的第二年公元805 年空海之师惠果亡化弟子信徒们共推空海为惠果撰写碑文署款“日本学法弟子比丘空海撰文并书”1。遗憾的是此碑至今尚未发现历代的金石录中也未见记载。惠果所创造的真言宗密教在中国后来衰落所以墓碑湮没的可能性很大。惠果当时传为弟子千人在书法盛行的长安推举一位外来僧人为其撰写碑文可见当时长安僧众对空海书法的推崇。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空海在渡唐之前对于汉学诗文及书法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
空海被派遣到大唐的任务是学习佛教恐怕连空海本人也未能想到在语言不通的中国通过书法的交流找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共鸣与认可。他笔下轻轻地一动化解了官府怀疑的目光更有人对于他的去世而为之捶胸悲痛作为外来弟子能为惠果这样的大师撰写碑文这一切都缘于一支毛笔和共同使用的汉字。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所没有的表现力。大唐整个社会对于书法的感应对善书者的崇拜让空海吃惊他认识到了与佛法同样能够感应人心的书法的魅力。这也成为他在学习佛法的同时更潜心于学习大唐书法的一个推动力。他以“学问僧”的身份转益多师对唐朝的文学、哲学及书法理论也兼收并蓄并注重搜集书法资料。空海归国时带回的典籍有216 部461
卷书法资料方面就有“欧阳询真迹一卷”、“李邕真迹屏风一折”、“张萱真迹一卷”、“王羲之诸舍帖一卷”、“兰亭序拓本一卷”等大量代表当时唐代书法的精品。他带回的这些大唐法书精品经过翻刻拓印广泛传播为各级民众学习汉字书法提供了丰厚的资料。空海的另一大贡献是将唐代书法理论引入日本致力于汉字书法内在表现的研究著述了《敕赐屏风书了表》、《篆隶万象名义》开创了日本书法理论研究的先河。空海回国后继承和发扬了惠果的佛法成为日本真言宗开祖奠定了真言密教成为日本国家佛教的基础。当时的嵯峨天皇也拜空海为师学习唐代书法嵯峨天皇对空海的书艺推崇备至以诗赞誉空海“绝妙艺能不可测二王殁后此僧生”。被后人誉为日本的“书圣”。
唐代近300 年的历史中由于太宗的偏好书风及书学思想尽笼罩在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风格之下。“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这种倾向也直接影响了日本奈良、平安两代书法的发展。以鉴真、空海等人所带到日本的二王法书为典范日本也兴起了临习王羲之书法的风潮甚至将“羲之”二字的发音与临书范本“手师”てし作一样的发音。也就是说在当时“羲之”二字就代表我们所说的字帖代表着汉字书法。楷书方面在写经体的基础上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为代表的“初唐三大家”也逐渐传到日本但由于“法度”过于严谨所以在书写时适当地融入了行书的用笔表现创造了一种略带动感较为妍美的楷书风格。
三、转变期——假名书法的产生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朝野中一部分人要求停止遣唐使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理由一是渡唐航海船只遇难太多人力及财力为之付出的代价太大二是进入晚唐时代唐朝国力日渐衰竭政局纷扰世变莫测。已经没有值得
白云论坛---第四卷
- 143 -
1见《广辞苑》字典。
学习的地方。公元894 年停止向唐朝派遣使僧遣唐使制度亦随之结束。在长达 260 多年间的遣唐学习过程中唐朝的政治、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精华都源源不断地传到了日本奠定了日本国家发展的雄厚基础。从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事物在长期依靠一方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因为外在及内在的变化而产生分离形成独立成长的局面。其实早在平安前期的弘仁时代810—824日本国内已经逐渐产生了“国风文化兴隆”的萌芽至907 年唐朝灭亡更加速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