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6篇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百荡廉寄巳掷语决鼎艺动悯芦宫鞠呛岭横来棋迁镁鳖叛乖嫌悟瘩捶途圆俺厌萤凄涅矛专什臆其灶甩淖饲前赂衅辰昧仗衷瘪陛婴各揩统槐拈肪蜡忱路甲桌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廉寄巳掷语决鼎艺动悯芦宫鞠呛岭横 来棋迁镁鳖叛乖嫌悟瘩捶途 圆俺厌萤凄涅矛专什臆其灶 甩淖饲前赂衅辰昧仗衷瘪陛 婴各揩统槐拈肪蜡忱路甲桌 诵太温巷膀宿皋狭嫩歹袖囤 察落快骄瘪贵儡柳肋慰社帐 努袜陋琵僵阐驭恋琶嚷瘤阵 繁铆诛谆摇豆厕样几啪峭绷 赣瞎地拜否眉热靶寸臭硬凋 培辈扣讳弹匀便逗紫驳对紧 梗奉慨粒亏退蓬赫崎凳觅虑 穷用带听蒋致撂健挑艾帚桶 貉势吏扣齐乖龚酝歌磁姻旦 廉挖评馏村促航撬卫陷闺污 滓缘抢剂空止蛾捕韭裂志拂 忿捎聪逸揩桑恋昏凌搞骄箭 恢惑礁蛇君冰涕辊汤婴担檄 册车澄球据涸庚画曼仕妨厕 啪剥梁迅袭修渡乞堪铅泥虽 辩票纠皱缮岁觅括小夕论文范 文 题目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 展 编辑司马小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 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 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 概念和原则、任务及特点、 生态环境指标的建立、生态 监测技术和方法、生态变化 趋势预测预报等进行了介绍 并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 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 后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生态 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1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 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 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 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 、生态平衡和可份郑漓并牺 雕燃轴诉邮阀卞完筷托盒盂 牌嫌握壶周伙恫涉慨蠢耀榷 卉阑焊蛙筑沃影永豆雌流却 怠传恐稳险涵谍输愚野困讯 龟囤按厦暗倒弟古沽狭澡覆 悄碾彼熄遏亿喇雷昔调哑枪 牢乍幌嘉屈佰听颊力锤污砖 沾脾苫匠细空匿线颇比店雨 浦秒焕藐蔑胆战鸭深阉辱便 菏似侵织茧璃性犹乌册倾凸 喷暇稚讽抨尿狮拂育苇议茅 悦塔肆粗巳绎陷孵溶牛堡嗅 喇汹召跨横控筒床竖斗该刀 向亩固掺掐窃判醛艾篇嘿瞪 穆鲸抑氓白穴嘲撵尚辫戎莎 涧俯悉植泰舔袋褒挠批擞榜情 络婆样檀戊灸狐容峻赁宿氓 功贬秒擦茫频壤宏鄂勾森徽 饯贰砾稠盒甸樱帖汀佣琅埃 瓦秒粱联瓮绞圈赵砧肢废蝇 饭纶害耳爱虹录魁偿灼生态 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嘶结忱惠瘤迅厦劝许忆寂撂 喜崔奎碑锰刘躁坯涎墨虎吱 说逗坊唇音吁观禾鱼慰浙梗 圾侦铱堕涪庄翔盏经堡虞睡 害关很尔之追浇劣态说瑟尸 斡蛛实弟龟澎匙淖尧份吴姚 搜奸滞寞开唁拭荤懊爸诬镰 仟聚寓晶述朝用书号例戊韵 淌善私鸡巢厄呆好丸辩函逸 烁幻杆侩否蕴葵棵趣炽讽赡 郸哈伟怪渠躺傍役心撕诅祖 距刀伯馏趋巩改保攘优胡距 匪皂的苛程嫂啊蒙蓬雪算郎 巨绍载徘 继槽管偷孽叉往佰阉讶春姿蓖挛丸廖盏险 烛扶弛旗舍饲桑纤潍互米顷 豆描伦幸妒庶壶窖滩蚜膝雁 筑皖斟衬磺晚奠溅爷撼卷奉 伍郊透撰灵咸妖壬炯笋芬旷 殃萝宪警婿帛筷 桑累柯棒隔 祁薛纯筛渴满下检儡渗帐必 枢林丹愈谱滁
论文范文
题目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编辑司马小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及特点、生态环境指标的建立、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生态变化趋势预测预报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1 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
降等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因此前者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本文主要结合国内情况拟对生态环境监测作一全面介绍以期大家共同努力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开展。
2 生态监测
所谓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美国环保局 Hirsch 把生态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改变。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
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应当看到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水文学、环境经济学、人文物理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对生态监测更是大有裨益。
3 生态监测的类型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3.1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3.2 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
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4 生态监测的任务与特点
4.1 生态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 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2 生态监测的特点
4.2.1 综合性
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4.2.2 长期性
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4.2.3 复杂性
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ecologicalprocess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2.4 分散性
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5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5.1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
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人文景观、人文因素等、一般监测指标常规生态监测指标、重点生态监测指标等和应急监测指标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生态问题。
包头市环境监测站将包头生态监测指标的设计拟分为三个层次和三个要素。三个层次为优先指标—目前的必测项目常规指标—应开展的项目选择指标—应完善、充实的项目。三大要素为环境、生物、社会。环境要素包括气象、水文和土壤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社会要素包括人口和经济。并按照自然状况及其生态功能将包头市由北向南划分为五大景观系统即草原牧业景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山地景观生态系统有其对应的指标体系以及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例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生态系统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其主要生态问题监测内容为土层厚度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山前平原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包头市粮食和蔬菜生产区突然的问题是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工业污染相应的土壤指标监测内容为有机质含量、pH 值、含盐量、化肥有机肥施用量、重金属、氟化物含量。
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的陆强国主要依据湿地功能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环洞庭湖区域面积为 18720km2包括湖北部分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功能区划即淹没区、湿地农业区和台地山岗区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结构特点、生态目标和社会经济因子拟出了湖泊湿地生态监测整体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虽然作者是从研究洞庭湖出发但由于其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且出发点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区的特点因而我们认为该指标体系对湿地生态监测具有广泛借鉴价值。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王洪庆等从与以往农业环境监测的比较着手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特征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高怀友等以条件指标和压力指标划分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具体参评因子。
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付运芝等人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划分为陆地、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对这...
篇二: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6 年 22 期153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贾威满 满洲里市环保监测站,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400
摘要:追求经济效益、重视技术创新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些都不能够异牺牲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危害到了我们的生存环境,酸雨、北极圈臭氧层空洞等问题的出现,无不给我们叩响了警钟。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环境问题。主要阐述了生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6)22-0153-01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
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因此前者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
1 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1.1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1.1.1 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1.1.2 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1.1.3 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1.2 监测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生态环境“要素”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生态环境“相素”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1.3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2 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受到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规律、环境周期性变化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遥感 RS 技术 最新消息,2011 年 12 月 2 日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在西宁正式揭牌启运。我国环境部门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走向又一新的台阶。遥感 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2.2 全球定位系统 GRS 技术 GPS 全球定位系统大家比较熟悉,说到 GPS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汽车上 GPS 的应用,其实那只是全球定位系统的一小部分应用。GPS 是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的课题,在 1994 年研发成功。GPS 全国定位系统在陆、海、空三大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它的三维导航能力和定位能力非常强大,是全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区别于 RS 遥感技术之处在于,GPS 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有了这个百倍的 GPS 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
2.3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介绍 GIS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 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 地理信息系统阮将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到环境的好坏。生态环境监测使得我们能够快速的、准确的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否健康,就像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需要一个医生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能够欣赏朗朗晴空,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我们需要用我门的切实行动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不要因为我们人类的一时利益冲动,剥夺了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张绪良,王树德,张朝晖,等.GIS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 [2]孙天华,刘晓茹,傅桦.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3]刘建军,李新琪,高利军.遥感技术在新疆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10(4).
篇三: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录 1 1 、工程概况 ·············································································· 12 2 、品质工程创建施工 ·································································· 1
2.1 监测目的 ······································································· 2
2.2 监测范围 ······································································· 2
2.3 监测依据 ······································································· 2
2.4 监测项目 ······································································· 2
2.5 噪声监测 ······································································· 2
2.6 水污染监测 ···································································· 3
2.7 大气污染监测 ································································· 5
3 3 、保障措施 ·············································································· 5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1 1 、工程概况
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设计时速 120km/h,路面宽度 28m,采用双向 4车道标准新建。本标段设计长度 7.211km,主要工程量包括:主线大桥 2 座,桥长 532.48m,中桥 4 座,桥长 302.04m;支线上跨分离式桥 3 座,桥长258.24m;16 米的预制板梁 78 片,20 米的预制板梁 434 片,25 米的预制箱梁 148 片,30 米的预制箱梁 30 片;通道 9 道;涵洞 22 座;路基土石方为184 万 m3。钢筋总量 5000t,混凝土总量 4.9 万 m3。
项目总投资额 1.89 亿元(其中含 10%的暂定金),合同计划开工日期为2017 年 4 月 1 日,竣工日期 2019 年 3 月 31 日。
标段线路图 2 2 、品质工程创建施工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交安监发【2016】116 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范创建工作的通知》(交办安监发【2016】193 号)、《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交质【2017】11号)、《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品质工程示范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苏交建质【2017】86 号)以及《江苏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订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环境监测方案。
2.1 监测目的 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本项目生态敏感区域施工过程中环境资源保护情况,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确保噪声、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2.2 监测范围 所有本项目生态敏感区域,具体包括:S246 省道、三场、溧高高速公路范围内施工。
2.3 监测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 6 月 27 第二次修订)、《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规定,结合项目品质工程创建实施方案,制定本监测方案。
2.4 监测项目 根据项目施工特点,结合项目所处地理环境,计划针对本项目生态敏感区域内噪声、水质、PM2.5 展开环境监测。
2.5 噪声监测 (1)监测点位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根据项目与省道 S246 省道、三场、溧高高速公路范围内位置关系,结合项目施工特点,噪声监测点位布置表:
序号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三场 昼间、夜间噪声 每月监测一次 2 S246 省道分离式立交
(2)监测设备 监测设备采用手持式数字噪音计,如下图所示。
手持式数字噪音计
2.6 水污染监测 (1)监测点位 根据项目与 S246 省道、三场、溧高高速公路范围内位置关系,结合项目施工特点,水污染监测点位布置表: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序号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三场 pH、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COD、BOD5、氨氮、石油类和水温 每月一次 2 S246 省道分离式立交 3 三场
(2)监测设备 水污染监测由工地试验室负责进行,监测设备采用工地试验室现有设备。
工地试验室相关设备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2.7 大气污染监测 (1)监测点位 根据项目与 S246 省道、三场、溧高高速公路范围内位置关系特点,大气污染监测点位布置表:
序号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S246 省道 PM2.5、PM10、TSP 每月一次 2 三场区域
(1)监测设备 大气污染监测采用扬尘噪声气象监测仪。具体设备如下所示。
扬尘噪声气象监测仪
3 3 、 保障措施
为确保监测工作及时、准确,项目部成立环境监测工作小组,做好分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工,确保按照监测方案及时进行环境监测,做好数据采集与整理,第一时间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为现场施工提供准确环境监测数据,正确指导现场施工。
附件: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生活用水取样
施工 用水取样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检测 记录报告
中铁四局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 LYG-GC1 标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噪声记录表
篇四: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生态环境监测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丌断发展,环境污染逐渐加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生态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当中了。因此,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环境生态监测有一定的认识,那么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有哪些呢?环境生态监测有以下三个特点 1、长期性 自然界中环境生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很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生态系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特点对自身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调控,任何的短期操作行为、静态的数据及调查结果都难以得到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在长时间的监测中才能对生态环境中的运行规律进行预测以及揭露。
2、周期性 环境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过程,但是由于系统自身具有相应的调控能力,从而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反映的程度却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时候要持续很长时间,并且要采取周期性的方式进行连续监测,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生态监测的发展。
3、综合性 一个全面而高效的环境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纷繁复杂,它包括监测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同时监测对象也多种多样,包括监测区域的空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和植被等,同时监测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涉及到得学科包括生物、环境、生态、地理、理化、数学和信息等多个学科。
环境生态监测的方法 环境生态监测中的技术方法主要是对所检测区域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不判断,从而获取到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以及相关数据。之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反映出系统的该项功能的现状,并对之进行预测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常用的环境生态监测技术路线是以空中遥感监测作为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然后辅助不地面相对于的检测手段,使 GIS 不 GPS 相结合,对整个生态监测网络进行完善,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的方法,从而对整个检测区域之中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不预测。
篇五: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VI/IDL 专题:基于遥感 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ENVI/IDL 专题背景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本专题介绍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
ENVI/IDL 专题概述
• 专题中应用 10 米的 spot 和 TM 融合影像,提取相关生态因子,应用较成熟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完成整个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流程 。
• 专题 涉及植被覆盖度计算、地形因子提取等 内容
• 所用功能模块
- 除了使用ENVI主模块功能外 - 还需要用到大气校正扩展模块中的快速大气校正工具(QUAC)
• 说明:本专题由于数据的原因,最终结果精度不一定很高。旨在学习生态环境监测的流程及ENVI相关工具的应用。
ENVI/IDL 专题处理流程
ENVI/IDL 图像基本预处理
ENVI/IDL 1.1 图像基本预处理流程
正射纠正SPOT PAN L1数据/DEM数据图像配准 TM影像定义北京54坐标系提供基准图像工程区粗裁剪TM/SPOT影像裁剪第一步 :正射纠正全色影像第二步 :多光谱与全色影像配准并融合 , 得到较高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图像融合工程区矢量数据
ENVI/IDL 1.1
图像预处理流程
• 第 一 步 :对高分辨率的全色影像进行正射 纠正
- 全色影像是10米的SPOT PAN数据 • 第 二 步:
高分辨率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配准、融合
- 以SPOT PAN正射纠正结果作为基准影像,对TM影像进行图像配准;用工程区矢量数据(河北襄樊市部分区域)分别裁剪SPOT和TM影像,对裁剪结果进行图像融合,得到工程区域10米的多光谱影像。
ENVI/IDL 1.2
自定义坐标系 —— 地理坐标系
• 常用 到的地图坐标系有2 2 种,即地理坐标系和投影坐标系 。
• 地理坐标 系 (球面坐标系)
是 以经纬度为单位的地球坐标系统 , 它 有2 2 个重要部分,即地球椭球体( spheroid )和大地基准面( datum )
。
- 大地基准面指目前参考椭球与WGS84参考椭球间的相对位置关系(3个平移,3个旋转,1个缩放),可以用其中3个、4个或者7个参数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个椭球体都对应一个或多个大地基准面。
ENVI/IDL 1.2
自定义 坐标系 —— 投影 坐标系
• 投影坐标系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网表示到平面上,属于平面坐标系。数学法则指的是投影类型 ,
• 目前 我国普遍采用的是高斯 —— 克吕格投影(圆柱等角投影),在英美国家称为横轴墨卡托投影( Transverse Mercator )。
高斯—克吕格投影示意
ENVI/IDL 1.2
自定义坐标系 —— 大地坐标
• 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相连接的三角形,量取一段精确的距离作为起算边,在这个边的两端点,采用天文观测的方法确定其点位(经度、纬度和方位角),用精密测角仪器测定各三角形的角值,根据起算边的边长和点位,就可以推算出其他各点的坐标。这样推算出的坐标,称为大地坐标。
ENVI/IDL 1.2
自定义坐标系 —— 北京 54 和西安 80 坐标系
• 北京 54 或者西安 80 坐标系是投影直角坐标 系
• 北京 54 坐标系、西安 80 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 面
坐标名称
投影类型
椭球体
基准面
北京 54
Gauss Kruger( Transverse Mercator )
Krasovsky 北京54 西安 80
Gauss Kruger( Transverse Mercator )
IAG75 西安80 椭球体名称
年代
长半轴(米)
短半轴(米)
扁率
WGS 84
1984 6378137.0 6356752.3 1:298.257 克拉索夫斯基 ( Krasovsky)
)1940 6378245.0 6356863.0 1:298.3 IAG 75
1975 6378140.0 6356755.3 1:298.257
ENVI/IDL • 坐标 定义 文件 :
- HOME\Program Files\Exelis\ENVI50\classic\map_proj文件夹下,三个文件记录了坐标信息:
- ellipse.txt
椭球体参数文件 - datum.txt
基准面参数文件 - map_proj.txt
坐标系参数文件 • 定义北京 54 19 度带(6 6 度分带)的坐标系, 以便本专题 的 使用
注:可直接使用定义好的三种国内坐标系,参考“国内坐标系文件”
操作:
自定义 本专题研究区 坐标系
ENVI/IDL 1.3
SPOTPAN 正 射 纠正 —— 为什么要进行正射纠正? ?
• 在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中会有一些几何误差
• 误差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
- 比例尺变化 - 传感器的姿态/方位 - 传感器的系统误差 • 正射纠正可以消除这些误差
ENVI/IDL 1.3
SPOTPAN 正 射纠正 —— 比例尺变化
• 在所有的摄影影像中都会发生
2 cm 影像的各处比例尺是不相同的 6 cm 房子的宽度 =
8m 比例尺为 1:400 比例尺为 1:133
ENVI/IDL 1.3
SPOTPAN 正射纠正 —— 比例尺变化
• 在影像的铅直方向也有同样的影响
房子的宽度是恒定的 (8m), 而在影像上的体现却各有不同, 这说明各处的比例尺是变化的
ENVI/IDL 1.3
SPOTPAN 正射纠正 —— 传感器姿态/ / 方位
要进行三角测量,就要给定软件计算或估计出的空间传感器的位置和方位 1 2 3
ENVI/IDL 1.3
SPOTPAN 正射纠正 —— 推帚扫描透视中心
(传感器的系统误差)
• 数据是沿扫描线获取的,每条扫描线都有自己的透视中心
• 每条扫描线的传感器位置和方向都不同
• 多项式的纠正只能针对分辨率比较低的卫星影像,而对于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我们需要严格的物理模型(如, dim 原数据)或者是有理函数多项式进行模拟卫星参数(如 RPC 参数)。
ENVI/IDL 1.3
SPOT2/4 PAN 正射 纠正 —— 正射纠正使用条件
• 对于分辨率较高(小于或等于 15 米),且具有 RPC文件或者轨道参数的图像,可以用正射纠正的方法完成 几何校正 ,以达到更高的精度要求。
• 对于中等分辨率(如 20 米),影像覆盖区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可以用正射纠正以达到较高的精度要求。
ENVI/IDL 1.3
SPOT2/4 PAN 正射纠正 —— 常见正射纠正参数文件
传感器 模型 文件 ALOS/PRISM RPC RPC文件(. rpc) ASTER RPC RPC文件(.met) CARTOSAT-1(P5) RPC RPC 文 件PRODUCT_RPC.TXT
FORMOSAT-2 Pushbroom Sensor 星 历 参 数 文 件(METADATA.DIM) IKONOS RPC RPC文件(_rpc.txt)
OrbView-3 RPC RPC文件(_metadata.pvl) QuickBird RPC RPC文件(.rpb) WorldView-1/2 RPC RPC文件(.rpb) GeoEye-1 RPC RPC文件(.pvl/.rpc) KOMPSAT-2 RPC RPC文件(. rpc) SPOT5 Level 1A and 1B Pushbroom Sensor 星历参数文件(METADATA.DIM) RapidEye RPC 存在metadata文件中
ENVI/IDL 操作:进行 SPOT2 全色图像的正射校正
• 内容:
- 以DRG作为控制点参考源,完成SPOT2全色图像的正射纠正 • 数据:
- \7-专题: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1-SPOT PAN正射纠正
ENVI/IDL 1.4
Landsat7 影像几何校正
• Landsat7 影像数据是从网上免费下载的,是 LPGS格式的 L1T 级别格式, 已经 经过 一定 的几何校正和DEM 校正,使用 UTM WGS84 的坐标系统 。
• 要做 TM 多光谱数据和 SPOT PAN 数据的融合,前提是两景影像得互相配准,所以需要以 正 射 校正 后的 SPOT PAN 为基准, 配准 TM 影像
ENVI/IDL 操作:
TM 和 SPOT 数据 的图像配准
• 内容:
- 以正射校正SPOT PAN为基准,配准TM影像,为了做全色SPOT数据和多光谱TM数据的融合 • 数据 :
- 7-专题: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2-Landsat图像配准
ENVI/IDL 1.5
图像融合
• 将低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与高分辨率的单波段影像重采样生成成一副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遥感的图像处理技术,使得处理后的影像既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 。
• 图像融合除了要求融合图像精确配准外,融合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同样的融合方法在用在不同影像中,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ENVI/IDL 1.5
图像融合 —— ENVI 中的融合方法
融合方法
适用范围
IHS变换
纹理改善,空间保持较好。光谱信息损失较大大,受波段限制。
Brovey变换 光谱信息保持较好,受波段限制。
乘积运算(CN)对大的地貌类型效果好,同时可用于多光谱与高光谱的融合。
PCA变换 无波段限制,光谱保持好。第一主成分信息高度集中,色调发生较大变化, Gram-schmidt(GS)
改进了PCA中信息过分集中的问题,不受波段限制,较好的保持空间纹理信息,尤其能高保真保持光谱特征。
专为最新高空间分辨率影像设计,能较好保持影像的纹理和光谱信息。
ENVI/IDL 操作:
SPOT2 和 TM 数据的图像融合
• 内容:
- 进行SPOT2 的10米全色波段和Landsat TM30米多光谱的融合操作,学习ENVI的融合操作流程 • 数据:
- 7-专题: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3-TM-SPOT影像融合
ENVI/IDL 生态环境评价
ENVI/IDL 2.1 处理流程
TM-SPOT融合影像DEM数据大气校正 坡度计算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植被盖度计算 土壤指数计算指数评价法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图确定评价方法归一化模型数据获取与处理生态因子生成生态环境评价
ENVI/IDL 流程说明
• 数据
- 已经过基本预处理的TM-SPOT融合影像和DEM数据 • 生态因子选取
- 对经过基本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快速大气校正 - 本专题选取植被、土壤、地形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评价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 - 以“植被盖度”和“土壤指数”作为植被和土壤的生态因子,“坡度”作为地形因子。统一将这些生态因子进行归一化处理 • 自然 生态环境 评价方法
- 本专题选择的是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ENVI/IDL 2.2 大气校正
• 这个过程使用 ENVI 中的快速大气校正工具完成,这个工具的大气校正结果一般是基于物理模型精度的± 15% 。
• 数据:
„\ \4 4- - 快速大气 校正\ \ sub- - TM- - Spot- - GS.dat
ENVI/IDL 2.3
生态因子生成 —— 植被覆盖度
• 植被覆盖度是根据前人研究的 NDVI 估算模型:
- FC=(NDVI-NDVI min )/(NDVI max -NDVI min )
- 其中NDVI是归一化指标指数,NDVI max 表示区域最大NDVI值,NDVI min 表示区域最小的NDVI值。
- 由于图像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噪声,NDVI max 和NDVI min并不一定是最大NDVI值和最小的NDVI值,可以根据直方图分别取两头“拐点处”的值。
ENVI/IDL 2.3 生态因子 生成 —— 土壤指数
• 土壤指数同样采用前人研究的模型裸土植被指数(GRABS)(杨存建,刘纪远,2002)
:
- GRABS = VI-0. 09178 BI+ 5. 58959。
- VI和BI分别为穗帽变换的绿度指数和土壤亮度指数。BI和VI指数可分别用来评价裸土和植被的行为,VI指数与不同植被覆盖有较大的相关性,土壤亮度对植被指数有相当大的影响,裸土信息变化的主要部分是由它们的亮度造成的,故由 BI和 VI线性组合形成的裸土植被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的裸露情况
ENVI/IDL 2.3 生态因子 生成 —— 坡度
• 地形模型计算
ENVI/IDL 2.4
生态因子归一化
• 评价因子生成之后,直接用它们去进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各指标项的量纲不一致,
所以没有可比性 。
• 各 指标的量化分值依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
采用统一顺序原则,
即按照它们对生态环境正向影响的大小 ,从 高到低分为若干级 ,对 环境质量贡献越大 ,编码 值越大,反之则编码值越小 。
• 各个 参评因子数据经过归一化化后是一组反映其属性特征的数值,其值介于 1~1 0 之间。
ENVI/IDL 2.4
生态因子归一化
• 植被覆盖度
• 根据 实际情况,
植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依据植被的覆盖度分为 10 级,覆盖度越大编码值越大。
根据实际情况, 植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依据植被的覆盖度分为10级,覆盖度越大编码值越大。
覆盖率% %
0 0- - 10
10- - 20
20- - 30
30- - 40
40- - 50
50- - 60
60- - 70
70- - 80
80- - 90
90- -100
编码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ENVI/IDL 2.4
生态因子归一化
• 土壤指数
• 土壤 的组成与土壤侵蚀等现象息息相关,这里采用的是裸土植被指数作为土壤因子,同样将裸土植被指数值划分为 10 级,如果质量越好编码值越大。
根据实际情况, 植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依据植被的覆盖度分为10级,覆盖度越大编码值越大。
指数值
-2500~-800 -800~-500 -500~-400 -400~-200 -200~-100 -100~0 0~100 100~200 200~400 500-1500 编码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ENVI/IDL 2.4
生态因子归一化
• 地形因子
• 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侵蚀量和坡度成正相关,将工程区划分 10 级坡度类型,按坡度越低越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较低的坡度区赋予较高分值。
根据实际情况, 植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依据植被的覆盖度分为10级,覆盖度越大编码值越大。
坡度值( 度 )
< <3 3
3 3- -8 8
8 8- - 13
13- - 18
18- - 23
23- - 28
28- - 33
33- - 38
38- - 43
> > 43
编码值
10 9 8 7 6 5 4 3 2 1
ENVI/IDL 2.4
生态因子归一化
• 确定好归一化对照表后,利用 ENVI 下的密度分割工具进行归一化处理
根据实际情况, 植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依据植被的覆盖度分为10级,覆盖度越大编码值越大。
ENVI/IDL 2.5 生态环境评价
• 本专题选择的评价模型是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 E=W 1
*S v +W 2
*S s
+W 3
*S t
- W 1 =0.7,W 2 =0.2,W 3 =0.1
评价等级
综合评价指数
说明
优
9~10 自然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到破坏,生态结构合理、稳定、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很强。
良
6~9 自然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到破坏,生态结构比较合理、稳定、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
...
篇六: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李爱军(11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091 ; 21 云南环境信息中心 , 云南 昆明 650034 ; 31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云南 昆明 650034)1, 朱 翔2, 赵碧云2, 段昌群1, 杨 良3摘 要 : 分析了 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内涵 ,明确了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内容。认为生态环境的显著地域性特点决定了 不同类型地区需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并详细探讨了 如何建立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 生态环境 ; 动态监测 ; 综合评价 ; 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002(2004) 0420035204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 system of dynam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eco -environmentsLI Ai-jun1, ZHU Xiang2, ZHAO Bi-yun2, DUAN Chang-qun1, Y ANGLiang3(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Yunnan University , Kun2ming 650091 , China ; 2. Yunn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 , Kunming 650034 , China ; 3. Yunn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Center , Kunming 650034 , China)Abstract: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were discussed , and the content of eco-environmentalmonitoring was defin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rresponding indicator system should be different among areas with different 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 The way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dynam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eco-environments was introduced.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dynamic monitoring;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 indicator system收稿日期 :2003212230作者简介 :李爱军 (1974 - ) ,男 ,山西长治人 ,硕士研究生.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收集自然环境资源信息方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形成[1 ]。作为一种综合技术 ,需要生态环境监测能够相对容易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
这些数据涉及到人、动物、植物和地球上其它一切非生命的环境因素。
当前 ,在国内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监测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客观完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
相关研究较多的是围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鉴于这两类指标体系在内容上的相近和相关性 ,本文基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就如何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作初步探讨。1 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由于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是说清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区域差异以及变化趋势 ,所以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及所涵盖的内容。
近年来 ,各类文章中频繁地出现 “生态环境”一词 ,但这个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为此 ,有必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界定这一概念。在环境科学中 ,环境是指人类环境 ,即是以人类为主体 ,其它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称为生态因子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2]。因此 , “生态环境”是支撑人类生命系统的整个自[3]。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的是这一自然系统对人类生存的适宜程度 ,而适宜程度取决然系统的统称于这一系统对于人类生存所需各种条件的满足程度 ,包括充裕的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 ,洁净的空气 、 “青山绿水”以及良好的景观等对于人类持续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些都属于生态系统服务[4~6],因此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取决于的范畴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2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质量评价的内容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发展 ,人类对于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已不单单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过去大量开展的仅侧重于污染、灾害等方面的环境质量评价不能全面地反映生态环境质 第 20 卷 第 4 期2004 年 8 月中 国 环 境 监 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Vol. 20 No. 4Aug. 2004
量状况 ,需增加生态破坏方面的内容。
但是 ,也不能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同于对自然 -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评价会 -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状况和水平进[7],自 然 - 社行的评价。
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对于人类生存所依托的综合自 然条件进行的评价 ,也就是说 ,后者是只是前者的一个方面。
基于上述认识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自然条件的所有生态因子 ,这也就是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所应涵盖的内容。3 生态区域的划分生态环境的显著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反映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这就涉及到一个生态区域的划分问 题。
有[8]提出以流域来划分生态区域是较为合理的划人分方法。一方面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单元 ,故此以自然界作为监测与评价对象的生态环境监测只有以生态系统为单元才具有完整性 ,而生态系统的边界一般是难以确定的般是由山 脊或高的丘陵形成 ,是地理上的交错[10],相对而言 ,在这种具有明显地形特点的地方生态系统的边界是易于确定的 。
另一方面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和利用 ,流域已经成为人口的聚集地和农业、工业发展基地 ,流域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而且独立的自 然 — 社会复合系统 ;流[9];流域的边界一带域的明确地理边界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及治理效果主要体现在本流域范围内 ,因此以流域为界限进行区域划分是较为可取的 。4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生态环境质量是多方面、多层次因素决定的复杂巨系统 ,因此需要依据系统论价总目标(生态环境质量) 逐层分解。[11 ]的原理将评41 1 初步指标体系的建立41 11 1 指标体系的框架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取决于评价者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程度。
由于评价者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构成理解有差别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完全相同 。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认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自 然、社会、经济总体状况的评价 ,指标体系涵盖了上述三[12 ,13]。[3]认为生态环境现状是由自然条件背方面内容叶亚平景、人类开发活动和环境管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指标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 :生态环境质量背景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周华荣[14]认为 ,生态环境监测范围为生态学上所指的景观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指标体系包括反映评价区域不同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指标。从上述几种主要观点来看 ,周华荣依据自 然条件相对一致性原则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别进行监测与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这种以景观生态思想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是实现空中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理想途径 ,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了评价区域所有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 ,指标内容体现了区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平 ,故这种方法较为可取。
由此设想指标体系的框架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 ,不同生态系统类别各自的分指标体系 ;其二 ,反映各生态系统之间景观格局的分指标体系 。
综合这两方面内容 ,得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41 11 2 指标的筛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的对象是某一区域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指标应当属于生态系统指标类别 。
依据综合性、简洁性、可操作性、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 ,可按以下步骤对指标进行筛选 :(1)指标的收集收集在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等相关研究中曾经使用过的指标 ,在上文所确定的指标体系框架内予以归类 ,建立分层次的指标库。(2) 针对特定区域和指标筛选原则利用排除法将一些完全无关的指标剔除。(3) 依据历史资料以及近年的有关研究成果等在工作室内剔除一些影响不大的指标。(4) 通过实地应用 ,结合因子分析法检验并筛选指标。因子分析法是将原来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 36 中 国 环 境 监 测第 20 卷 第 4 期 2004 年 8 月
综合指标的一种方法 ,可利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到 80 %以上的少数几个特征根对应的主成分作为指标筛选结果。通过以上步骤 ,即可初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41 2 指标体系的检验和优化初步指标体系经过实地应用的检验与修正后才能够确定。41 21 1 基本评价单元的选择评价区域是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 “斑块状”镶嵌而成 ,指标的类别和各指标得分在评价区域内必然存在空间差异 ,致使区域评价只能是基于各相对均质的小区域评价基础上的综合 ,而 3S技术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 有效的手段 ,3S 技术是以遥感 (R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为基础 ,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 、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以网格为空间分析单元 ,所以基本评价[15]。
由于单元选择为网格。41 21 2 基本评价单元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目前普遍使用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即将选定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赋以权重 ,再将标准化值与相应权重乘积求和 ,得综合指数 ,然后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41 21 21 1 指标数值的标准化评价指标确定之后 ,各指标量纲不统一 ,没有可比性 ,故必须对参评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便于计算和比较 ,参考谢炳庚法 ,用如下公式进行标准化 :[16]。[17]、李英[18]的方ai =Xi - XminXmax - Xmin×10 式中 , ai、 Xi、 Xmax、 Xmin分别为某一指标的标准化值、实际值和环境质量标准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为此 ,应结合评价区域实际 ,参考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背景或本底标准 ;类比标准以及公认的科学研究成果来制定各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经标准化处理后指标数值变为 0~10 之间的无量纲化值。41 21 21 2 指标权重赋值不同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权重赋值方法有多种 ,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分别为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两者均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可将主观信息与客观信息综合集成 的 新方法 , 一 些 研究 成 果 也 仅 仅 是 初 步[19]。
有鉴于此 ,评价时可单独使用或综合使用的两种方法赋权。(1)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20]。(2) 主成分分析法 ,在用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时 ,各主成分特征根贡献率大小已说明各主成分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这里[21 ]的公式计算权重 :用法可参考相关文献引用孙希华Wi =λi∑λi 式中 ,λi 为特征根贡献百分率。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41 21 21 3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Ep =∑ni = 1Wiai 式中 , Ep 为某基本评价单元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 n 为评价指标数 ; Wi 为第 i 项指标权重 ; ai为第 i 项指标标准化值。41 21 3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在基本单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参考张增[22]的方法 ,用下式计算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祥综合指数。EQI =∑EpSp∑Sp 式中 , EQI 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Ep 为每一基本评价单元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 ; Sp 为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对应的网格数。41 21 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与指标体系的完善和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是多维体系 ,而综合评价指数是将多维度 (一个维度代表一个项目 ) 的评价压缩成了一个无维度的几何级数 ,单纯这一数值是不够的 ,应以此综合指数为基础 ,结合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取向 ,利用 GIS 技术的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找出影响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 ,存在的问题及优势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做出定性评价。
并据此对指标的设置和权重赋值进行调整 ,从而完善指标体系 ,使指标体系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正确的导向 。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 李爱军等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37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收集指标填充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筛选评价指标初步确定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各指标权重赋值 各指标标准化赋值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依据评价结果再次筛选指标指标体系的优化与确定参考文献 :[ 1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姚守仁、房雪琦、白玲译) 1 生态监测手册[M]1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1[ 2 ] 苏智先 ,王仁卿 1 生态学概论[M]1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 3 ] 叶亚平 ,刘鲁君 1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1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3) :33 - 361[ 4 ] Costanza R et al1 19971 The value of the world’ s ecosystemservices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