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9篇

时间:2022-12-04 20: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9篇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当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11期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田生湖赵学敏摘要: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9篇

篇一: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教育科学 2016 年第 11 期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 田生湖 赵学敏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目前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学模式上,这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推进。

 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探讨其现状、趋势和发展策略,对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非正式学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势必引起高等教育的持续变革,有人将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教育变革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这次教育变革中信息化教学无疑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学模式上,如 MOOC 、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很少有人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探讨信息化教学的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

 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整体上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信息化教学在高校中并不是新鲜事物,从我国引入电化教育以来,高校一直在努力尝试如何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群。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一直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制约,加上一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适应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过程,使得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并没有呈现出像学术研究里那样的繁荣景象。(一)多媒体教学已然常态化,但应用水平亟待提升多媒体教学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最直接、效果体现最快捷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乎装备到高校每一个公共教室,成为当今教师课堂教学最普及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1] 有研究显示,“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基本普及, 全国 高校 校 均 多 媒 体 教 室 的 使 用 率 为83.99% , 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比平均值为70.3% ”。

 [2] 这说明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已成常态。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 相当部分多媒体教学仍然停留在只是播放 PPT课件的较低层次, 甚至有些 PPT 课件纯粹是课本的翻版,没有进行教学设计,也不考虑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负荷等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到位、多媒体应用技能不过关、课件制作和资源开发不达标等问题,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多媒体教学监管不到位、 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配套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尤其是提升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水平将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二)在线教学处于快速发展期,呼唤高校制度建设在线教学泛指基于互联网开展的有组织、 有计划、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也称作网络教学。在线教学在高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基本上每—— — — — — — — — — — — — — — — — — —田生湖 /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赵学敏 / 云南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从事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 — — — — — — — — — — — —* 本文系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一般研究项目“技术丰富条件下财经类普通本科有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YC2013A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37 - -

 当代教育科学 2016 年第 11 期所 211 院校、九成多的一般本科院校以及 8 成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经有了课程教学平台或正准备安装课程教学平台”。

 [3] 这充分说明高校对网络教学具有基本的认同和认可。

 2013 年 MOOC 以不可阻挡之势开始在国内风行,清华、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自主开发MOOC 平台,并吸纳其他知名大学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爱课程网等各级各类 MOOC 教学组织异军突起, 普通高校也是积极响应并选择加入。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集聚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 3.3 万门”, [4]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累计发布了各级 (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精品课程 20283 门”, [5] “ 2017 年前将认定 1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 2020年认定 3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 各省各高校都建设有数量可观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资源保障。另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创新,翻转课堂、微课程、混合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高校在线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探索,在线教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虽然高校有十多年的网络教学实践经验,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发展诉求方面, 仍然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线课程学习实施效果如何评价? 校际(联盟)课程如何落地实施,学分如何转换? 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师资如何配备,不同角色教师绩效如何考核并给予激励?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资源如何应用于高校教学? 等等。

 如果此类问题不能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得到有效解决, 在线教学将会一直被边缘化在“正统教学”之外,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在线教学的强大优势。(三)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处于尝试阶段,校本研究有待加强从学习方式来看,高校的信息化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线学习(如论坛、专题网站、博客、播客等)和移动学习(如微博、微信、课程 APP 等)。

 从技术角度来讲, Wifi 和 3G/4G 等移动互联网是实现高校非正式学习的主要路径。然而,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论坛、专题网站、博客等学习资源,微博、微信、 APP 应用等也被广泛使用,但这些资源被真实纳入高校教学的并不多见。

 国内高校的非正式学习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有个别学校开放了有限的课程 APP 应用, 如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现代教育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开发的《管理学》、北京大学开发的《行政管理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多以“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为蓝本,穿插重难点微视频讲解,配套笔记、测验、扩展资源、数据同步等功能模块,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是国内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典型代表,为高校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尽管如此,与高等教育数以万计的课程需求相比这些移动学习资源依然微不足道。

 “有研究表明, 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 75% 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 20% 。

 ” [7] 课堂是有限的,将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学习诉求,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必将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高校如何将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嵌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亟需加强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二、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一)从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在过去十数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实质上是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对信息化教学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从新事物生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规律来讲,这种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较大的缺憾与不足。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硬轻软、重教轻学、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也是饱受诟病。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点。“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 [8] 因此,从创新体制机制为切入点,转变信息化教学理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开发和应用水平,激发信息化教学活力,最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将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从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改造转向结构性变革受工具观的影响,以往的信息化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加入技术化元素,将纸质课本数字化后上传网络,用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内容等, 教学实质上依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种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改造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局限于发挥其作为资源存储和知识传递的载体功能, 尚未触及学习过程的实质性改变。

 ” [9] 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建构新课程与教学38 - -

 当代教育科学 2016 年第 11 期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更不可能对教育发展产生出革命性影响。

 ” [10] 结构性变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结构转变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二是为适应教学结构的变革而引发的服务教学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结构性变革的核心,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则是教学结构变革的基本要求。(三)从学习需求适应教学转向教学满足学习诉求以往高校教学的做法往往是规定好大学生四年内必须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按照一定顺序分布在各学期实施。

 每门课程都有严格的教学标准,要学习哪些内容也被事先规定下来。授课教师无法准确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完全依赖经验判断,即便发现了某个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也很难给予个别化辅导。

 这实际上在无形中“迫使”学生及其学习需求适应教学规定和状况,压制了学习自由和个性化探索,最终形成作坊式批量生产学生的现实困境。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需求,教学应当能够挖掘并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诉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要能够准确记录并合理分析学习行为,从中提炼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及薄弱环节并智能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动力。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出现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业界相关研究人员和教育教学软件开发企业都在竭力探索相关技术的实现路径。随着教育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高校教学必然能够充分解放人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天分,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四)从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转向兼顾服务社会大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不仅拓展了高校行使职能的路径,也为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系统提供了可能。比如说, MOOC 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的狭隘观念,将教学对象面向全社会甚至面向全世界,大大拓展了高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从培养本校学生的角度而言,将逐渐形成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系统,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行使高校职能的角度来讲, 高校教育教学将面向社会大众,有必要向社会开放课程教学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 同时也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检验,实际上这也是高校行使三大职能的基本方式。

 同时,通过信息化途径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 教育教学从服务本校学生转向兼顾服务社会大众,不仅是建设终生学习体系的基本途径,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三、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策略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适应信息化教学中“四个转向”的发展诉求和变革趋势,单靠高校本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吸引企业等多方参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才有可能为信息化教学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创新体制机制,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与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信息化教学在高校已开展多年,但一直以来都被框定在旧有体制机制下进行,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改造, 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切实功效。信息化教学作为新生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内在机理,逐步解决信息化在建设、管理与教学方面的条块分割及互相牵制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健康发展培育优良土壤。

 MOOC 与翻转课堂等新兴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政府不断呼吁和倡导,并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进行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灵活的高校大刀阔斧向前推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信息化改革浪潮中享受红利。而有些高校囿于体制机制僵化的桎梏使得改革举步维艰,不仅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只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消除各种旧有障碍与顽固壁垒,才能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与推广扩散创造有利条件、环境和氛围。(二)加强校企合作,从资金、资源及人员等方面为信息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在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方面至少存在三个软肋:一是资金不能充分保障;二是人力资源不够,尤其是资源开发、 运维管理等方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三是创新推广能力欠缺,难以发挥信息化教学服务社会的潜力。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与企业等机构合作现象开始涌现,“随着 MOOCs 的兴起,更多的企业走入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向 MOOCs 投入,追求赢利,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程制作、评价和质量监控,渗透到大学的内部治理之中”。[11] 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探索资金筹措的多...

篇二: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yongmi@fudan.edu.cn 十年 耕耘

  扬帆再启

 复 旦 大 学 信 息 化 建设历 程 与 展望

 走过十年 •数字与变化 •应用与实践 •探索与发展 •规划与体会

 • 十年 ——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奠定坚实基础 • 信息点从3万到8万, 网络覆盖从教学科研局部区域到整个校园 • 信息化应用从无到有、 再到全面覆盖学校业务的数字校园体系 • 信息化支撑、 提供的服务从意识薄弱, 到观念改变、 深入人心

 • 十年 ——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 探索新思路 • 以资源服务为核心, 以数据集中为抓手, 以业务贯通为形式 • 从针对个人和业务部门个体服务, 到整合体现共性的平台式服务 • 从围绕行政部门的业务流程, 到注重全校业务和数据的“一站式服务”

  • 十年 —— 付出了 汗水, 收获了 信任 • 业务部门从排斥到主动合作, 从观念保守到合作开放 • 用户从不知道到信任, 从不理解到支持

 • 信息化改变了 很多……………………………………………

 数字与变化 网络出口带宽(单位:

 M)

 010020030040050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9月 100 500 500 300 教育网(邯郸)

 教育网(枫林)

 电信 网通 科技网 IPMAN联通 浙江电信 020004000600080001000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 10000 10000 622 2000 10000 校园网主干带宽 (单位:

 M)

 楼宇接入 校区间主干 邯郸校区主干 枫林校区主干 张江校区主干 江湾校区主干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9月 80 1000 1000 300 1300 1300 机房面积(单位:

 平米)

 邯郸 枫林 张江 江湾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9月 540 2520 2826 光纤铺设距离(单位:

 km/芯)

 校内 校区间 总计

 数字与变化 Email用户数量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9月 60 278 718 17 81 二级域名服务 IPv4IPv6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2001年 2005年 2011年 0 3*2^80 3*2^80 IP地址数量(单位:

 个)

 Ipv4地址数量 IPv6地址数量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2001年 2005年 2011年 31300 60700 83100 信息点数(单位:

 个)

 信息点数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2001年中 2005年初 2011年9月 3000 40000 117000 20000 100000 fudan邮箱 shmu邮箱 校友邮箱

 数字与变化 05010015020025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9月 30 200 237 10 40 113 42 62 主机托管和服务器数(单位:

 台)

  服务器数目 (校统一管理) 主机托管 托管虚拟主机 托管虚拟机 01002003004005002001年初 2005年中 2011年9月 >400 存储设备容量(单位:

 T)

 存储容量 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 3000 8000 15000 33000 45600 59000 无线网用户数 用户数 在线峰值 0500100015002000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10年 10 50 70 283 306 606 976 1958 无线网AP数 AP数量

 数字与变化 统一身份认证用户数 用户数 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003年底 2007年底 2011年11月 33166 74329 169618 05001000150020002004年底 2007年底 2011年11月 800 1512 1904 OA系统用户数 用户数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3518 4248 4312 4612 4887 5030 4136 4121 年度考核数量 用户数 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62019 81735 100244 116940 134904 153962 一卡通账户数 帐户数

 走过十年 •数字与变化 •应用与实践 •探索与发展 •规划与体会

 建设架构  UIP (University Information Portal)--单接触点、 高度集成、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校园信息门户

  URP (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 --强调管理流程集成和数据信息实时性的校园资源规划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技术实现 • 硬件集群 • 系统硬件平台统一规划, 集中管理, 优化利用资源, 节省投资 • 数据集中 •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数据仓库, 集中管理数据,达到存储安全、 信息集中、 高效利用的目 的 • 应用集成 • 统一身份认证 • 统一开发规范 • 统一数据交换标准 • 统一应用界面风格

 校园网络建设 • 校园网络建设是学校重点工程之一, 自 1994起开始实施 • 校区间万兆主干互联/千兆到楼/百兆交换到桌面/十所附属医院光纤接入 • 信息点数超过了8万, 接入教科网、 电信、 移动、 联通和科技网等

 校园无线建设 • 以近2000个AP、 蜂窝式与“3G+WLAN” 方式实现教学科研区域90%的无线覆盖 • 支持本校用户、 访客用户和上海高校无线通用户的实名、 认证接入 • 在线峰值8000人, 日 接入终端超过15000个次

 基于全校统一身份认证UIS系统的网络Web Portal和802.1x实名认证 是目 前上海地区唯一自 主拥有跨越黄浦江、连接浦东浦西专用光缆资源的高校 CNGI/CERNET2全国25个核心节点之一,为附近其他高校驻地网提供接入 全网开启了IPv4、 IPv6双栈协议 校园网络建设

  以“一体两翼” 跨越整个上海地区的四大校区(邯郸、 枫林、 张江、 江湾)

 ,接入10所附属医院的局域网, 结合IPv4/IPv6、 有线+无线, 以“一网双栈四区十院多出口” 的网络格局形成“新一代校园城域网”

 新一代校园城域网

 高校信息化应用--电子校务URP 人事系统 教务系统 学工系统 文科科研 身份认证 UIS 共享库系统 资产系统 周转性教师公寓系统 博士后管理 组织管理系统 研究生教育管理 统战管理系统 离校服务 就业服务管理 统一收费平台 研究生招生管理 精品课程 档案管理

  博士后管理 研究生导师遴选 迎新服务 本科生选课 校园门户

 在校期间3学工系统教材系统教务系统eLearning新生入学注册在校学生注册培养计划选课退课转专业二专二学位成绩查询教学评估学籍变动毕业审核就业协议书领取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宿舍分配调整退宿党员成长记录填写助学金申请贷款、还款奖学金申请复旦学院交接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扩展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确认、变更课程资源作业测验讨论交流个人空间教材选购教材订单学生领书本科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本科生招生网本科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抵沪车站信息档案登记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班级分配情况体检结果查询入学缴费信息招生政策报考咨询校园动态院系介绍就业信息网自主招生、直推保送生、特长生等报考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登记毕业去向

 在校期间3•自 主招生 •直推保送生 •特长生等报考 学工系统教材系统教务系统eLearning新生入学注册在校学生注册培养计划选课退课转专业二专二学位成绩查询教学评估学籍变动毕业审核就业协议书领取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宿舍分配调整退宿党员成长记录填写助学金申请贷款、还款奖学金申请复旦学院交接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扩展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确认、变更课程资源作业测验讨论交流本科生招生系统 个人空间教材选购教材订单学生领书本科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本科生招生网本科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抵沪车站信息档案登记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班级分配情况体检结果查询入学缴费信息招生政策报考咨询校园动态院系介绍就业信息网自主招生、直推保送生、特长生等报考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登记毕业去向本科生招生网 •招生政策 •报考咨询 •校园动态 •院系介绍

 在校期间3学工系统教材系统教务系统eLearning新生入学注册在校学生注册培养计划选课退课转专业二专二学位成绩查询教学评估学籍变动毕业审核就业协议书领取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宿舍分配调整退宿党员成长记录填写助学金申请贷款、还款奖学金申请复旦学院交接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扩展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确认、变更课程资源作业测验讨论交流个人空间教材选购教材订单学生领书本科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本科生招生网本科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抵沪车站信息档案登记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班级分配情况体检结果查询入学缴费信息招生政策报考咨询校园动态院系介绍就业信息网自主招生、直推保送生、特长生等报考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登记毕业去向迎新系统 •入学事项公告 •抵沪车站信息 •档案登记 •新生一卡通 •宿舍分配情况 •班级分配情况 •体检结果查询 •入学缴费信息

 在校期间3学工系统教材系统教务系统eLearning新生入学注册在校学生注册培养计划选课退课转专业二专二学位成绩查询教学评估学籍变动毕业审核就业协议书领取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宿舍分配调整退宿党员成长记录填写助学金申请贷款、还款奖学金申请复旦学院交接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扩展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确认、变更课程资源作业测验讨论交流个人空间教材选购教材订单学生领书本科生管理服务周期困维迎新系统本科生招生网本科生招生系统•新生入学注册 •在校学生注册 •培养计划 •选课退课 •转专业 •二专二学位 •成绩查询 •教学评估 •学籍变动 •毕业审核 入学事项公告抵沪车站信息档案登记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班级分配情况体检结果查询入学缴费信息招生政策报考咨询校园动态院系介绍教务系统 就业信息网自主招生、直推保送生、特长生等报考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登记毕业去向教材系统 •教材选购 •教材订单 •学生领书 eLearning •课程资源 •作业测验 •讨论交流 •个人空间 学工系统 书•就业协议领取 业生推荐•毕表填写 分配调•宿舍整、退宿 长记•党员成录填写 金申请 •助学•贷款、还款 •奖学金申请 •复旦学院交接 家庭经济•难生申请 息•扩展信护 基本信息确•认、变更

 在校期间3学工系统教材系统教务系统eLearning新生入学注册在校学生注册培养计划选课退课转专业二专二学位成绩查询教学评估学籍变动毕业审核就业协议书领取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宿舍分配调整退宿党员成长记录填写助学金申请贷款、还款奖学金申请复旦学院交接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扩展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确认、变更课程资源作业测验讨论交流个人空间教材选购教材订单学生领书本科生管理服务周期•登记毕业去向 迎新系统本科生招生网本科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抵沪车站信息档案登记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班级分配情况体检结果查询入学缴费信息招生政策报考咨询校园动态院系介绍就业信息网自主招生、直推保送生、特长生等报考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登记毕业去向离校系统 •离校清单 •离校现场办理 就业信息网 •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

 在校期间3学工系统教材系统教务系统eLearning新生入学注册在校学生注册培养计划选课退课转专业二专二学位成绩查询教学评估学籍变动毕业审核就业协议书领取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宿舍分配调整退宿党员成长记录填写助学金申请贷款、还款奖学金申请复旦学院交接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扩展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确认、变更课程资源作业测验讨论交流个人空间教材选购教材订单学生领书本科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本科生招生网本科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抵沪车站信息档案登记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班级分配情况体检结果查询入学缴费信息招生政策报考咨询校园动态院系介绍就业信息网自主招生、直推保送生、特长生等报考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浏览搜索职位信息、 招聘公告、 宣讲会信息登记毕业去向

 研究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研究生招生网研究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个人信息维护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招生动态招生政策招生公告招生类别就业信息网夏令营、 推免生报名夏令营、 推免生复试查询推免录取结果查询博士生招考网上报名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个人信息维护浏览搜索发布职位毕业去向登记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培养方案选课退课教学评估成绩查询论文开题研究生成果学位申请论文答辩新生入学研究生注册学籍变动毕业离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保险理赔医疗帮困学位管理研工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

 研究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招生类别 研究生招生网研究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个人信息维护新生一卡通宿舍分配情况招生动态招生政策招生公告招生类别就业信息网夏令营、 推免生报名夏令营、 推免生复试查询推免录取结果查询博士生招考网上报名离校系统校友平台离校清单离校现场办理个人信息维护浏览搜索发布职位毕业去向登记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培养方案选课退课教学评估成绩查询论文开题研究生成果学位申请论文答辩新生入学研究生注册学籍变动毕业离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保险理赔医疗帮困学位管理研工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研究生招生网 •招生动态 •招生政策 •招生公告 研究生招生系统 •夏令营、 推免生报名 •夏令营、 推免生复试查询 •推免录取结果查询 •博士生招考网上报名

 研究生管理服务周期迎新系统研究生招生网研究生招生系统入学事项公告个人...

篇三: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1卷   第4期 华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1 No. 42021年07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ly. 2021收稿日期:

 2021 - 01 - 04基金项目:河北省2020年度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SQ201078 )。作者简介:岳丽娜( 1982 - ),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文章编号:

 2095 - 2708 (2021 )

 04 - 0108 - 07       DOI :

 10. 3969 /j.issn. 2095-2708. 2021. 04. 108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岳丽娜 1 ,聂怀勇 2( 1. 华北理工大学 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10 ; 2. 华北理工大学 临床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2.0 ;能力现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摘   要:教育信息化 2.0 引发了教育样态的深度变化,要求教师具备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能力,研究团队在分析梳理教育信息化 2.0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结构维度以及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各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程度展开调查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程度从教师个人和高等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当前,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教育领域渗透。为应对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引发了教育样态的深度变化,教育环境朝着基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智慧化转变,[ 1 ] 教学模式逐渐丰富为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自由切换的高度混合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样态的变化,要求高效教师具备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担负起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那么,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各项因素对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如何?怎样提高?一系列问题是高等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团队对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并从教师个人和高等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一)调查问卷的设计课题组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等为研究主题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为借鉴,结合教育信息化2. 0的相关理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问卷主要包含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各主要因素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三个部分。(二)调查实施过程本次调查开始于2020年8月,10月底结束,主要选择河北省内五所高等院校的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涵盖工、医、文、理、经济、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的一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样本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调查问卷由受访教师现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有效率96. 6%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受访教师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此次调查中,受访教师样本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以及教授科目的专业类别等方面都有所涵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 受访教师的基本情况受访教师的基本情况 占比性别 男42. 6%女57. 4%年龄25 - 35 岁 24. 2%36 - 45 岁 32. 9%46 - 55 岁 28. 6%56 岁以上 14. 3% 14. 3%学历 本科10. 6%硕士研究生 56. 2%博士研究生30. 3%博士后 2. 9%教龄10 年以下 26. 4%11 - 20 年 31. 3%21 - 30 年 26. 7%31 年以上 15. 6%教授科目的专业类别 工学16. 2%医学17. 7%理学14. 4%经济学14. 6%管理学15. 7%文学13. 3%艺术学8. 1%   (二)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1.认知与态度认知与态度部分包括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有关政策、理念、技术工具的了解程度,对新兴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关注的主动性以及对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意愿。从统计结果来看,受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相关文件、代表性技术、思维理念的认知程度较低,如表2所示,有43. 9%的受访教师“不了解”教育信息化2. 0相关文件、要求和理念;有34.6%的受访教师“不了解”大数据等教育信息化2. 0代表性技术;有45.9%的受访教师“不了解”大数据思维、共享思维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总的来说,高效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 0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应加大教育信息化2. 0相关政策、理念以及代表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在主动性方面,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技术以及教育理念、方法等关注度不够,在回答“您会主动关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技术、工具、资源吗?”时,仅有11. 2%的受访教师选择“经常关注”,而有34. 9%的受访教师选择“不关注”;在回答“您会主动关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教育理念、方法、策略吗?”时,仅有10. 3%的受访教师选择“经常关注”,而有44. 5%受访教师选择“不关注”,可见,提高教师了解、学习新兴技术、教育理念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迫在眉睫。在意愿方面,受访教师对于利用教育信息化2. 0代表性技术、方法等进行教学创新比较被动,有67.5%的受访教师选择“如果学校有要求,或学生有需要我会尝试”,而选择“非常愿意”的仅有9. 6% ,可见,高校教师对利用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主动意识还需加强。9 0 1   第4期    岳丽娜,等: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表2 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 0相关政策、理念、技术工具等的认知情况问题 选项 占比您对教育信息化 2. 0 的相关文件、要求、理念的了解情况如何? 非常了解9%比较了解11. 5%了解的不多35. 6%不了解 43. 9%您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教育信息化2. 0代表性技术、工具的了解情况如何?非常了解 10. 2%比较了解 12. 4%了解的不多 42. 8%不了解34. 6%您对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共享思维等教育信息化2. 0时代的互联网思维了解情况如何?非常了解 9. 5%比较了解13. 9了解的不多30. 7%不了解45. 9%  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来反映。从统计结果来看,受访教师在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加工、互动交流环节的设计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好。然而,多数受访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的合理选择上还需进一步提高,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教师在“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选择技术工具、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平台”时存在“偶尔不知如何选择”的现象,有15. 7%的受访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恰当选择;有34. 6%的受访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的选择线上、线下或混合教学模式”时“偶尔不知如何选择”,另有 16.9% 的受访教师选择“不能够”恰当选择;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融合新兴技术及理念进行教学创新方面,受访教师更显吃力,有22. 3%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36. 4%的受访教师选择“不能够”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创新。总体来看,受访教师融合新兴技术、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 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对教学工具软件平台的操作能力、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能力以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来反映。从统计结果来看,有44. 9%的受访教师对教学工具软件平台的操作还未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有45.4% 的教师应加强“熟练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或混合教学活动,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的能力;有61. 7% 的受访教师“不能够”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方法,可见,教学策略的学习和提升也是高校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表 3  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问题 选项 占比您能够熟练的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吗?完全能够12. 4%基本能够24. 5%不太熟练35. 4%不能够15. 8%没使用过11. 9%您能够根据数据分析工具给出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吗? 完全能够11. 9%基本能够 23. 6%不太熟练 33. 8%不能够 16. 9%没尝试过 13. 8%您能够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软件等记录的学习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个别教学吗?完全能够 11. 4%基本能够 22. 6%不太熟练 35. 9%不能够 11. 8%没尝试过18. 3%0 1 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主要从高校教师对数据分析工具的运用能力、依据数据分析工具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精准教学的能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统计结果来看,如表3所示,大部分受访教师还不能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仅有11. 9%的受访教师“能够根据数据分析工具给出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另外,“能够熟练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软件等记录的学习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个别教学”的受访教师仅有 11. 4% ,综合可见,受访教师对基于大数据理念和工具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存在极大不足,亟待提升。(三)各因素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分析课题组成员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并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从教师个人、学校环境两个方面调查分析各因素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非常赞同”计5分,“比较赞同”计4分,“中立”计3分,“比较不赞同”计2分、“非常不赞同”计1分,某项因素得分越高,则表示其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越小。1. 教师个人内部因素图 1  个人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   如图1所示,受访教师认为“对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重视,没有积极性”是对他们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个人因素。教师自身对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与态度决定了教师是否愿意了解和学习教育信息化2. 0相关政策和理念,是否愿意探索新兴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创新,如果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 0不够重视,将抑制他们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积极性。排在第二位的个人因素是时间精力。当前,高等院校职称评定的难度越来越大,科研压力随之增大,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科研占据了一线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习和探索新兴技术、教育理念的时间比较缺乏。排在第三位的个人因素是自信心。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教学软件、平台层出不穷,此外,在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信息化教学强调理念、技术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与创新,难免给一线教师带来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感觉。排在最后一位的个人因素是认知能力。“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知识领域,对于不擅长信息技术或教育理论的一线教师,应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妥善安排内容的难度和培训的进度,即注重教师培训的个性化,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性。2.学校外部环境因素1 1 1   第4期    岳丽娜,等: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图 2  学校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   如图 2 所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最高的学校外部因素是高校的制度机制。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学校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激励、评价、考核等机制缺乏合理性,“是否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没有影响”导致他们缺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动力和热情。影响程度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教师培训是丰富教师教育信息化2.0相关知识储备、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培训形式单一严重抑制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影响程度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是无形技术(技术与教学融合设计能力)支持与有形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强调技术与教学各个环节的融合创新,融合创新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新兴技术、平台的操作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将大大增加他们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访教师对无形技术支持的渴望胜过有形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应在保证有形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提高对无性技术支持的力度。影响程度排在第六位的是校园氛围。如果学校领导大力倡导教师学习教育信息化 2. 0 相关技术、积极尝试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身边同事经常分享学习心得、实践体会,那么处在如此氛围中的教师也将被带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程度排在最后两位的学校外部因素分别是软件资源和硬件设施。当前,各高等院校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较大,因此,与其他因素相比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较低。三、问题与建议(一)存在的问题1.教师个人意识缺乏教育信息化2. 0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个人对教育信息化2.0相关技术、理念等的正确认知,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受访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探索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2 1 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理念的意识。他们每天辗转于教学与科研之间,认为自己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权衡之下,他们越发忽视对新兴技术的关注,进而影响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2 ]2.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通过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四个主要维度的调查,总的来看,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教育信息化2. 0相关文件、技术、教育理念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很低。例如,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教师没能做到对“教育信息化 2. 0 的相关文件、要求、理念”“比较...

篇四: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与争鸣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2412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分析文 / 唐  琰1 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策略在美国,1997 年联邦政府建立了教育信息化资金建设方案 , 外部的折扣费用从普遍的教育服务基金和图书馆基金中开支 , 五年已经提供了 76.5 亿美元 ; 开发了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 , 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化图书 , 在 2000 年 12 月 ,联邦教育部制定了 5 个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的目标”。2001 年 1 月 , 布什总统发表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行动规划 , 提出了在线学习作为美国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学校信息化发展中高度重视企业参与。大力支持私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帮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在小学和中学。在日本,1999 年 12 月 , 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 规划到 2005 年全国中小学教学全部科目要利用信息技术上课。2001 年 , 由首相和内阁主要成员组成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目标,2001 年中小学学生实现每 5.4 个学生拥有一台电脑 , 所有学校实施电脑宽带网络接入率和普通教室局域网连接率达到100%,并推出了 “百校工程” 及 “新百校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6年 1 月 , 制定的“IT 新改革战略”提出了每一名教师拥有一台个人电脑。在英国,1995 年 10 月 , 政府制定“网络在英格兰” 5年规划,承诺提供1.6亿美元对所有小学和中学进行信息技术建设 , 目标是到 2002 年 , 中学的人机比达到 7.9:1, 基本所有中学校园接通校园网 , 在小学的人机比达到 2.6:1,大部分小学要接通校园网。1997 年“虚拟教师—中心网站”建成;1998 年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建成 ;1998 年 1 月 , 在各学校开始实施电子邮件行动 , 政府给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帐户。在美国、 日本、 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 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个相应的战略和方法,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或设置了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标准。2 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策略2.1 政府高度重视2010 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将纳入教育信息化发展录入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提前规划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在 2020 年前 , 基本的数字教育服务系统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现代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2012 年 9 月 5 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成为“十二五”信息化的核心任务。2.2 加大信息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了计算机机房, 并达到300万台,每年近五千万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高等院校的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地方教育资源网和信息网,在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校园网开通率分别达到 16%、46%、77%。2.3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发高校招生、学生成绩管理、科学研究、教学成果交流和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等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了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计算机生机比达不到相关标准,农村、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大多数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优质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评价体系单一。3 对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启示(1)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体系包括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应用和管理的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加大资源平台的整合和应用,提高建设效率和应用水平。(2)加大学校校长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学校校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校校长不仅是学校管理者,更应当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同时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者。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学校校长个人的观念、行动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只有学校校长明确自己的角色、认清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要求各科目教师都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新课改提出的一个新标准和高的要求。(4)建立民族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和督导中,定期或不定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督促信息化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现状需要科学、客观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总之,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均衡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缩短地区差距。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真抓实干,积极探索,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学,甘肃甘南  747000)参考文献:[1] 于志涛 . 英国 ICT 国家教育计划及其启示 [J]. 中国远程教育 ,2006(9).[2] 南国农 .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 : 上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11).[3] 王俊英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培训 [J].教育信息化 ,2005(4).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管理、应用等成功经验,对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关键词:国内外 教育信息化 启示中图分类号:

 G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117 (2014)

 24-0012-01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4〕GHB1147)“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合作市为例”阶段性成果。

篇五: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信息化行业现状分析

 王泽洋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 、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属性包含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①硬件投入比例过大但应用滞后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高,与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硬件环境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过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和学校往往只考虑购买哪些和多少硬件设备,计划预算也是按照硬件投入来,很少将软件费用计入预算。在应用中,往往是投入极大代价建成的信息化硬件却少有使用。

 在已建成的校园网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程度往往较低,相当一部分还处于闲置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还很少,大多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师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有效的教育技术成果,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②教育信息化资源优质资源匮乏,整合难度大 教育信息化资源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学工具等多种类型。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

 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造成了操作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同时社会资源向教育系统的开放不够,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未建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

 ③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以区县或者学校为基础,区县教育局或学校往往根据上面下达的项目工程来实施,昨天是“校校通”工程,今天是“班班通”工程;昨天是校园网建设,今天是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每家学校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配置不同标准的信息化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散、乱,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区域、校际之间不能链接,“资源孤岛”现象严重。不同区域之间,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数据封闭,资源封锁,不能交互操作,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不能发挥信息化硬件和资源共享分享优势,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④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不足 教师信息化的准备不足,新课程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存在严重脱节情况。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的并存,相当部分的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种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很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应用仍在初级层次徘徊。

 (2)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兴起、应用、融合、革新。根据上述阶段划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经过了兴起的阶段,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并逐步向着“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十年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

 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

 因此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深层次的发展必然会走出重硬件、轻软件、忽视应用的误区,指导思路将从以硬件为核心转变为以应用的发展为核心: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从注重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转变为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发展;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2 、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市场规模情况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进一步为教育信息化行业规模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支撑。

 仅从对教育行业的 IT 总投资这一单方面的投入来看,2011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63.3亿元,同比增长18.3%。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教育经费支持力度持续稳定,IT总体投资稳定增长,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也成为推动教育行业IT投资增长的动力。2012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44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达到21.7%。2013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22.2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8.1%。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

 IT投业I国家中国资料应用GD计创投资总规模T投资总规年度 家财政性教育国教育行业 I总规模 同比增长率料来源:计用趋势研究DP估算。

 财政支出创造了有利模达到571.9规模将达到620育经费 18T 投资率 计世资讯(C究报告》。2的常态化和条件。在信9亿元,同比611.8亿元,011 年 28,586.70 22363.318.30%CCW Resea2015年国家和持续化,为信息化建设初比增长速度同比增长2012 年 2,236.23442.221.70%arch)《20家财政性教为教育行业初期,教育度达到9.5%。长速度达到72013 年 24,488.22522.218.10%015年中国教教育经费为业信息化建设育信息化建设。预计20157.0%。

 2014 年 26,420.55719.50%教育行业信根据历史经设的长远期设多是项目5年中国教育单位:亿201558 27,06.9 6% 7信息化建设与经验按201期规划和顶层目制,受到资育行亿元 年 年 68.32611.8.00%与IT15年 层设资金

 投入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短期效应考核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业信息化在初期往往出现建设分散、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投入大量成本而没有获取相应的效益或者进行很好的应用等问题。而未来,随着财政支出的常态化和持续化推进,充裕的可持续资金保障,将会给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部门提供有力条件,促使相关部门制定顶层设计规划,从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入手,考虑教育行业各个主体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建设现状,在战略驱动的基础上制定规划,进行统筹分配和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整个市场除包括政府的财政投入之外,还包括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以及家庭对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

 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逐步普及,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对于教育产品采购的支出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购买比重在逐渐增加,因此可以判断未来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市场的规模将逐步超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其规模及成长空间巨大。

 (三)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和特点

 1、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三)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和特点

 1、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1)技术与行业知识融合的壁垒 教育信息化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参与者既要具备教育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和业务难点;又要熟悉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具备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并进行系统开发、功能升级的技术实力。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与其实际业务匹配程度高、适应性强、稳定性强、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难题,提高其工作效率的产品与服务。

 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系统的客户需求和业务难点,需要深入了解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参与对象的目标、需求,这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不断的总结

 积累。一般的软件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就难以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且使用率高的产品。

 (2)人才壁垒 教育信息化行业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因此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也需要具备跨行业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由于发展年限较短,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真正有水平和能力的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人员数量与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是严重短缺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人员做为支撑,任何一家新进入的软件企业都很难在这一领域内具备竞争力。

 (3)产品粘性壁垒 目前教育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消费主要来自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导建设的信息系统采购。软件系统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系统使用后会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价值。如果要替换产品,则需要新旧产品有良好的融合性,能够将既有数据安全、准确、全面地导入新系统中。这会增加后来者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从而形成较高的行业壁垒。

 (4)品牌壁垒 教育历来都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家庭的关注。教育管理部门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往往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因此在行业内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品牌效应,拥有一定数量成功案例的公司与市场的新进竞争对手相比,往往具备了很强的品牌优势和竞争门槛。

  2、行业特征 (1)周期性

 教育信息化行业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服务和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国家和家庭对教育行业的投入近年来一直持续增加,基本没有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该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不太明显。

 (2)季节性 公司主要针对教育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客户多为高等院校,且大多通过招投标形式开展实施。而教育主管单位一般会根据财政预算实施相应的项目招标。此类项目一般具有上半年规划、下半年实施的特征,因此公司业务收入以后半年为主,尤其集中在第四季度。

 (3)地域性 我国教育部、各省的教育厅及各地市的教育局之间是非垂直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关系。实际上,各省份、各地市的教育环境、教育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四)公司所属行业的基本风险特征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跻身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在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因此,如果行业内公司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未来的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2、新产品研发风险 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其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行业企业一直

 重视新产品的技术研发,随着下游客户群的持续发展,以及下游客户对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如行业企业不能准确预测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时研发新技术、新模块及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其的市场竞争力将受到影响。

 3、人才流失风险 教育信息化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卓越的人才队伍往往代表着高效的管理体制、先进的产品理念和持续的创新动力,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而软件行业具有人才流动性高的特点,这一方面使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招揽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人才流失的风险。

 4、因行业的季节性因素,导致的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 由于教育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导致教育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销售、回款等具有相应的季节性特点。行业企业的销售、回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因此,如果行业企业在前三季度有较大的现金支出,将会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

 (五)行业竞争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大,该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巨大的市场规模、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低的进入门槛,造成了行业参与者众多的现状。但由于行业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所涉及的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及服务的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参与公司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研发投资少、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单一且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且跨区域的市场推广能力较弱。因此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集中度很低,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提供综合教育信息化产品的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目前,已在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公司有天喻信息(300205)、立思辰(300010)、

 科大讯飞(002230)、方直科技(300235)、全通教育(300359)、拓维信息(002261)等;已在纽交所上市的教育信息化公司有学而思(XRS);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教育信息化公司有金智教育(832624)、开维教育(834593)、颂大教育(430244)等。

篇六: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se a r c ho nT h eS itu a tio na n d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o fD o m e sticCo lle g e sa n dT TT ●●U n iv e r sitie s1n 10 r m a tlo n 拢a n o n●●・●J ●●J ●C o n str u c tio n o n⑧A T h e sis S u b m itte d toC h o n g q in gU n iv e r sity一一一inP a rtia l F u lf illm e n to fth eR e q u ir e m e n tf o rP r o f e ssio n a lD e g r e eB y妇M inS u p e r v ise db yP r o f . C h e nZ h o n g c h a n gS p ecia lty :

 M a stero fP u b licA d m in istr a tio nC o lle g eo fP u b lica d m in istr a tio no fC h o n g q in gU n iv e r sity ,C h o n g q in g , C h in aO c to b e r2 0 1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研究是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 本文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 提出高校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高校自身发展情况, 而应该将高校信息化建设与高校发展有机结合, 也不能单纯的围绕单个系统的建设而进行, 而应该注重系统集成与数据整合的观点。文章采用了文献查阅法、 比较分析法和实例研究法等的研究方法, 针对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研究现状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和总结, 并对国内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针对特定的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研究现状进行实例分析与研究总结, 包括:

 “9 8 5” 高校清华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以及一般高校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通过实例研究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程和基本情况, 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宜的建设建议。通过实例研究, 本文认为, 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要建设高效稳定、 应用丰富的信息化高校,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设安全、 稳定、 可扩展的网络基础设施; 搭建实用丰富的应用平台; 建立数据安全、 接口统一的数据中心; 持续培养高校人员信息化素养。

 并就如何开展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 文章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政府与学校的共同努力, 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建议政府: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建立信息化发展法制环境; 建立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建立政府信息化应用环境。

 建议高校:

 提高重视, 加强领导; 发现人才, 注重培养; 制定规划,保障资金; 加强推广, 深化应用。关键词:

 高等院校; 信息化; 网络设施; 应用平台; 信息素养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 b str a ctU n iv e r sity ln f o r m a tio nc o n str u c tio n a n d r e se a r c hISth ed ir e ctio no f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in f o r m a tio n te c h n o lo g y . T h is p a p e r stu d ie s o n th e U n iv e r sityin f o r m a tio n c o n str u c tio n a n dp o in to u tU n iv ersityin f o r m a tio n c a n n o tsim p lya r o u n dth e co n stru ctio n o f asin g le sy ste mb u t n e e d to co m b in eth ed e g r e eo fd ev elo p m en to fu n iv ersitya n dth einfo rm a tio nco nstru ctio n.T h isP a p eru se s a lo t o f resea rchm eth o d s, f o r ex a m p le, th ec a se stu d y m eth o d ,co m p a r a tiv e a n a ly sism e th o detc. p a p er a n a ly siso f th e situ a tio n a n dp r o b le m so finform a tiza tionco n stru ctio n in0111"co u ntry ,su m m a rizesth e co n stru ctio n situ a tio n a n dr e se a r c h sta tu s o f info rm a tio n o n d o m e stic a n df. o rei印u niversities. A cco rd ingto th ed e g r e eo f info rm a tio nco n str u ctio n , th isP a p erd iv id e s th e lo ts o fu n iv er sities in to tw oty p es, a n d a g a in stth e tw oty p es, th is p a p er p o in tso u t so m esu g g e stio n sf o rth ese tw oty p e so fu n iv ersityinform ation.T h r o u g ha ca sestu d yth a t th e cu rren t d o m e stic inform a tiza tion co n stru ctio n inco lleg esa n du n iv e r sitie ssh o u ldf r o mproceed 、 )IriⅡ lo faf e wresp ects, w a n tto b u ildsa f e,sta b le, ex ten sib len e tw o r kin f ra stru ctu re, tob u ildp r a ctica l a p p lic a tio nplatform , tob u ilda d a tasecu rity ,in terf a ceu n if ied d a ta cen ter,tob e co n tin u edtr a in in go fco lleg ep e r so n n e linfo rm a tio nlitera cy ,tor ea liz e th e co n stru ctio n o fh ig h lyef f icienta n dsta ble,a p p lic a tio no f r ich info rm a tio n o f th e g o a l, to p r o m o teed u ca tio n inform a tiza tiond ev elo p m en t. h o wto e sta b lishah ig h lyef f icient a n dsta b le , a p p lica tio no finfo rm a tio ntech n o lo g yu n iv e r sitie s is th ef o cu s o fth ispa per.F in a lly ,a cco r d in gto th eu n iv ersityinform a tiza tion co n stru ctio n a n dp u tf o r w a r dr e a so n a b lesu g g estio n s, h o p eth a tth r o u g hth ejo in tef f o r ts o fg o v e m m e n ta n dth esch o o l,p r o m o teth eh ea lth ya n dr a p idd ev elo p m en to finfo rm a tio nco n stru ctio no fco lleg esa n du n iv ersities.K eyw ord s:

 U niversity,Inform a tioniza tion,e- C a m pus, Inform a tion L itera cyU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中文摘要………………………………………………………………………. . I英文摘要………………………………………………………………………. II1绪论……………………………………………………………………………11.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2. 1国外研究现状……………………………………………………………………………。

 21. 2. 2国内研究现状……………………………………………………………………………. . 51. 3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72相关概念界定………………………………………………………………. 82. 1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82. 2网络基础设施…………………………………………………………………………………82. 3应用支持平台…………………………………………………………………………………92. 4 人员信息素养………………………………………………………………………………一1l3国内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 123. 1我田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 . 123. 2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大问题……………………。

 …………………………………………154 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设评价…………………………………. 184 . 1"9 85'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个案分析……………………………………………………. 194 . 1. 1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历程与基本情况…………………………………………………194 . 1. 2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历程与基本情况…………………………………………………204 . 1. 3重庆大学信息化建设历程与基本情况…………………………………………………214 . 1. 4 ‘'9 8 5” 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价……………………………………………………………. . 224 . 2一般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情况个案分析…………………………………………………. . 244 . 2. 1重庆工商大学信息化建设历程与基本情况……………………………………………244 . 2. 2重庆文理学院信息化建设历程与基本情况……………………………………………244 . 2. 3一般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评价…………………………………………………………264 . 3本章小结……………………………………………………………………………………一275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措施………………………………………………一305.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305. 1. 1需求分析…………………………………………………………………………………305. 1. 2设计原则…………………………………………………………………………………3l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5. 1. 3解决方案…………………………………………………………………………………325. 1. 4 安全控制…………………………………………………………………………………335. 2应用平台搭建………………………………………………………………………………一355. 2. 1搭建数据统一、 接口标准地基础控制平台……………………………………………355. 2. 2搭建流程清晰、 操作方便的管理辅助平台……………………………………………375. 2. 3搭建内容丰富、 实用有效的教育教学平台……………………………………………4 05. 3建立共享数据中心…………………………………………………………………………一4 25. 3. 1共享数据库建设…………………………………………………………………………4 35. 3. 2统一数据访问接口………………………………………………………………………4 55. 4 培养高校人员信息化素养…………………………………………………………………。

 4 66政策建议……………………………………………………………………4 96. 1政府方面……………………………………………………………………………………。

 4 96 . 2高校方面……………………………………………………………………………………一50致谢………………………………………………………………………52参考文献………………………………………………………………………53I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绪论1.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目前, 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中开展得如火如荼,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需求也不断增强, 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 11- 20 20 )))阐述,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内容、 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随着国内“数字校园” 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 国内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 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校园网络建设、 应用系统平台搭建、数据整合等, 校园网络建设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应用系统平台搭建是高校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是针对高校管理活动所进行的信息化流程再造, 数据整合则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核心价值的体现。目前高校信息化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单一系统开发上, 专门针对系统进行的开发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高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情况与进程的关注, 如何将高校信息化建设与高校发展有机结合, 以高效稳定、 方便快捷、 实用安全的建设理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依托和合理方向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对一般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高等院校作为以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为核心, 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 集社会知识资源大成而存在的组织, 在社会发展、 经济繁荣、 文化传承、 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 11. 20 20 年)》 明确指出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要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 整合资源, 构建先进、 高效、 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 图书文献共享、 实验教学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一方面, 本文以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思想的相关论述和国内高校多年来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为基础, 为建设高可用的运行环境、 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关联的应用环境、 集成的数据环境、 高可信的安全环境进行理论研究, 消除校内信息孤岛, 实现完整的数字化校园管理, 提高各项管理过程的质量、 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分层次的以国内多所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 总结近年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经验教训, 提出符合国内信息化现状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特点的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对国内高校各项信息化建设发展都有着现实意义,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事业提供有效的参考。1.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2. 1国外研究现状就信息化来说,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 因而最初的信息化理论都是出自美国。19 6 2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里茨・马克卢普教授在《美国知识的生产》 中提出“知识产业” 的概念, 将教育、 研究与开发、 传播业、 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作为知识产业的五大组成部分, 并给出一套度量知识产业的方法, 有建设性地分析出美国经济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已经开始出现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迹象【l】

 。

 次年, 由日本学者梅田忠夫首次在《信息产业论》 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 概念, 并在书中描述了‘信息社会’ 的前景。19 6 8 年,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组建世界上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一一阿帕网( A R P A N E T ), 美军在阿帕网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互联网西南部的大学U C L A O JII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S ta n f o rdR e se a r c hIn stitu te( 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 U C S B ( 力n N 福尼亚大学)和U n iv er sityo fU ta h ( 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A R P A N E T 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七十年代, B o b K a h n ( 鲍勃. 卡恩)在B B N 提出T C P /IP 体系结构, 随后史坦福大学的K a h n ( 卡恩)、 V 'm t C er f ( 温特. 瑟夫)和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一体系结构, 八十年代, D ef en seD e p a r tm e n t( 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 到19 8 3年, 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 这一体系结构的广泛采用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2】

 。19 9 3年, 美国政府正式提出N II计划( N a tio n a lIn f o r m a tio nIn f ra stru ctu re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 计划打造全球信息化的高速路, 实现以信息化提高技术水平、 增强国家实力的目标, 但实际上, 在此之前, 高校信息化的问题就已被提出【31。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K e n n e th C . G r e e n 于19 9 0 年首次提出了校园信息化的概念, 并且在当年就开始了对高校信息化在美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41。19 9 6 年,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指出, 到20 0 0 年美国必须实施10 0 %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 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一机. 路. 网” 成片的唯一国家, 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教育信息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从19 9 4 年到现在, 美国每年都会发表一本涉及信息化建设重要研究与发展的“蓝皮书” , 与此同时, 很多著名企业也先后开始深入研究数字化校园。

 目前, “美国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 仍然在美国各高校进行,该项目至今已持续20 余年, 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之一。19 9 2年, s・拉塞克与维迪努的《从现在到20 0 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以中国、 美国等五个国家为个案, 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和各国研究的信息化教育精英的观点写作而成, 深入探讨教育体系的改革问题。19 9 4 年, 史达・罗森纳・希茨( 美)第一次描述了虚拟课堂, 他在其著作《虚拟课堂》 中详细论述了虚拟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优缺点, 将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19 9 6 年, 嘉格伦( 美)的《网络教育:

 2l世纪的教育革命》 出炉, 作者展望了一场即将到来的全球教育革命的美好前景...

篇七: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信息化观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信息化

 观察框架:

 六维小世界关键关键学者学者关键关键会议会议关键关键网站网站关键关键机构机构关键关键期刊期刊关键关键项目项目关注关注要点要点

 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会EDUCAUSEEDUCAUSE-ELI: 有效性教学环境建设研究兴趣组关键机构

 从EDUCAUSE看高校信息网络电中心功能 网络/ 信息安全 信息系统与服务 技术管理与领导力 图书馆与技术 网络建设与新技术 政策法规 教与学

 MERLOT: EDUCAUSE-ELI 的盟友MERLOT (Multimedia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为美国高校师生提供免费多媒体在线课程资源

 美国高校高级I T人员职能资料来源:EDUCAUSE Core Data Service 2003 summary report网络设施与服务用户培训与支持服务IT组织事务IT 安全IT 政策数据中心Web 支持服务科学计算电话教学技术技术研发多媒体服务

 美国高校信息技术高官分布图资料来源:EDUCAUSE Core Data Service 2003 summary report

 美国高校信息技术中心功能区全日制人员编制资料来源:EDUCAUSE Core Data Service 2003 summary report

 EDUCAUSE研究兴趣组 ECAR: EDUCAUSE研究中心, 为教育领导者决策参考和分析报告 Net@EDU: 促进跨界高级联网(学术-政务,校园-地区-州际) ELI: 支持高效优质教学环境建设 Core Data Service: 成员单位年度统计分析 Networking Initiatives: 网络建设研究 Policy Initiatives: 政策规章研究 Security Initiatives: 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 .edu Administration: 教育网站域名管理

 美国IMS关键机构

 美国ADL Co-Lab 致力于分布式学习系统与军用培训研究 在美、 英、 加有5个联合实验室关键机构

 英国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BECTA关键机构

 英国JISC(高教-继教信息系统联合会)关键机构

 网络教育系统开放框架ELF

 韩国KERIS(教育科研信息服务研究中心)关键机构

 国际标准组织之SC36委员会关键机构

 开放知识行动OKI OKI即开放知识行动( Open Knowledge Initiative 简写为OKI)

 , 它是由MIT 和Standford 领导的, 由Andrew W. Mellon 基金会资助的软件开发项目 。

 其目的是定义一个基于标准的、 支持教学的高校学习 管理系统开放体系结构, 为在此基础上共享资源创造条件。

 此项目 核心成员 有:

 MIT、 斯坦福、 韦斯康星-麦迪逊、 宾大、 密执根大学、 北卡州立、 达茅斯学院,华盛顿大学、 印第安那大学、 哈佛和剑桥大学。 OKI 的短期目 标是建立一套课程管理系统的标准体系, 开发一套免费的课程管理系统模块, 以便各高校组合形成满足特定需求的课程管理系统。

 长期目 标是寻找合作和开放资源的开发团体, 以建立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关键项目

 网络教育系统的开放架构OKI

 欧盟学习网格ELeGIDesign and Im plem entation of Service Oriented infrastructurePedagogical and Usability EvaluationThe Learning GRID InfrastructureGRID TechnologiesDissem inationTrainingExploitationStandardisationSEES &

 Dem osSEES &

 Dem osDidactical ModelsKnow ledge Repres.Enhanced PresenceConvers. processes关键项目

 Knowledge Management ServicesLearning ServicesCourse Management ServicesELeGI 架构Infrastructure ServicesSelfManagementServicesExecutionManagementServicesInformationServicesMonitoringServicesResourceManagementServicesSecurityServicesVLC Management ServicesPolicyServicesDiscovery&SemanticAnnotationServicesGrid LayerLearner ProfileManagement ServicesPersonalizationServicesOntology Management ServicesLearning MetadataServices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ServicesSupport ServicesContents & Services OrchestrationE-Learning ApplicationE-LearningLayerApplicationLayerSecuritySemanticDataServicesAccounting ServicesBillingServicesNegotiationServicesMember ProfileManagement ServicesTrust ServicesDidactical ModelMangm. ServicesCore ServicesVLC Services

 MIT开放课程计划2002年9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互联网上公布准备已久的开放课程计划(MIT OCW), 这项承诺将MIT所有课程(约2000门左右)

 在数年内完全开放共享, 耗资将超过数亿美金。

 全球任何获得授权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免费分享到MIT的教育成果和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 美国多所大学也在考虑类似的项目, 并可能在今后几年内陆续公布。http://ocw.mit.edu/index.html关键项目

 ECEL-2008(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Learning,6-7 November 2008, Cyprus)e-Learning platforms, portals an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urse design; Emerging and best practices; Partnerships in e-Learning; Evaluation of e-Learning;Cross-cultural education; e-Learning strategies; Social benefits of e-Learning; e-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outcomes; Web-based learning, including Wikis and Blogs; Academic participation and freedom; Learner autonomy; Security and confidentiality; Self-learning integrated methodology; Ambient intelligence; Assertive and assistiv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uter-aided assessment; 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AV-communication and other media; Digital classrooms; Blended learn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learning; Content repositori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a data standards; Ontologies; Pedagogical models; Needs analysis; Global trends in e-Learning; Corporate training; Managing quality in e-Learning; Synchronic software; Educating the educators; Web 2.0 technologies; Mobile learning; Simulated communities; Online mentoring; e-Benchmarking; Cultural, social and gender issues; Personalisation; National/international strategieshttp://www.academic-conferences.org/ecel/ecel2008/ecel08-home.htm关键会议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ducation and e-Learning (EEEL 2008)e-Education: System s, Design and Technologiespractices and cases in e-education;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in e-educationapplications and integration of e-educatione-learning evaluation and contentcampus information systemse-learning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systemsmobile learningcomputer aided assessmentsknowledge management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 in e-learningmarketing and promoting e-learningsocial benefits of e-learningorganization learningtechnology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e-learningother relative topicse-Learning: Systems, Design and Technologiese-Learning platformsportals an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Course designEmerging and best practicesPartnerships in e-Learning Evaluation of e-LearningCross-cultural educatione-Learning strategiesSocial benefits of e-Learninge-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outcomesWeb-based learningAcademic participation and freedom Learner autonomySecurity and confidentialitySelf-learning integrated methodologyAmbient intelligenceAssertive and assistive educational technologyComputer-aided assessment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AV-communication and other media Digital classroomsBlended learningCollaborative on-line learningContent repositories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eta data standards OntologiesPedagogical modelsNeeds analysisother relative topics http://www.waset.org/eeel08/cfp.html关键会议

 EDUCASE年会DUCAUSE 2008 " I nteraction, I deas, I nspiration"DUCAUSE 2007 "I nformation Futures: Aligning Our Missions"EDUCAUSE 2006 "Spurring I nnovation and Marshalling Resources"EDUCAUSE 2005 "Transforming the Academy: Dreams and Reality"EDUCAUSE 2004 "I T from a Higher Vantage Point"EDUCAUSE 2003 "Balancing Opportunities, Expectations, and Resources"EDUCAUSE 2002 "Juggling Opportunities in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EDUCAUSE 2001 "An EDU Odyssey"EDUCAUSE 2000 "Together We"ll Think I T Through"EDUCAUSE "99 "Celebrating New Beginnings"CAUSE98 "The Networked Academy"EDUCOM"98 "Making the Connections"CAUSE97 "The I nformation Professions and the I nformation Professional"EDUCOM"97 "Embracing the Chan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CAUSE96 "Broadening Our Horizons: Technology, Services, I nformation"CAUSE95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I nformation Resources: I 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s"CAUSE94 "New Opportunities for Partnering"CAUSE93 "Managing I 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Catalyst of Change"关键会议

 I nternational e-Learning Conference 2008: e-Learners in the Generation 2.0Consumer Protection for e-LearnersAccreditationStandard and Quality AssuranceInnovative Technology in LearningNew Media for e-LearningLearner"s RightsEthics in e-Learning Copyright and PatentScal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Professional DevelopmentLearning EffectivenessDelivery SystemCourseware DevelopmentEcology in e-LearningInteroperabilityEconomy of Online Learning http://www.thaicyberu.go.th/iec/index.php?link=invite.php关键会议

 SCI/SSCI检索的国际学刊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 [2]Computers & Education [3]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BJET) [4]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JCAL) [5]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6]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7]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TR&D) [8]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ional [9]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JEEE) [11]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12]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13]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14]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J.UCS) [1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16]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JHCI) [1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IJCIS) [18]World Wide Web. Internet and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19]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20]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JLS) Instructional Science [21]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zation Research (UMUAI) [22]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23]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4]Kybernetes [25]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emantic Web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6]关键期刊

 George Champine:

 校园计算之父? 他主持MIT、 DEC、 IBM合作项目Athena(1 983-1 991 )

 , 历经8年建成含1 000多个工作站的校园网。 首创“校园计算”概念, 于1 991年出版MIT Project Athena: A Model for Distributed Campus Computing, Digital Press (ISBN 1-55558-072-6)

 . 关键人物

 英国开放大学Diana Laurillard教授(提出基于因特网的大学教学会话框架)关键人物资料来源:

 Diana Laurillard (2001). 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the Digital Age

 William Horton:eLearning畅销书作家关键人物

 美国开源教育基金(OSEF)http:/ /http:/ / www.osef.orgwww.osef.org关键网站

 美国教育学会高教技术网站关键网站

 校园技术网站关键网站

 JISC-CETIS(教育技术与互操作标准中心)关键网站

 加拿大校园计算国际报告网站关键网站

 eLearning提供商门户关键网站

 培训与模拟提供商门户关键网站

 关注要点 信息化生态 开源软件 开放标准 学习服务 电子学档 电子政务 信息化政策 领导力发展 网络文化 协作学习 虚拟实验 语义本体 数据整合 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 泛在学习 (U-Learning, U-Campus) 绩效评估 无障碍设计 ……

 开放ICT生态 2005年9月, 哈佛大学商学院因特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了“开放ICT生态系统路线图”(Roadmap for Open ICT Ecosystem)

 报告,作为ePo...

篇八: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 种 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 , ,比如,教学与学生的培养 、 、教师队伍的建设、远程教 育 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 及 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 将 将从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 科 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的 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高等 教 教育的变化来分析当前高校 信 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所 遇 遇到的问题。

 国内 外 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 事实 上 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 算 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 因 因此分析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可 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 同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 术 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 a ainframe)、个人 计 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 络 络(Computer N e etwork)三个时代, 因 因此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 可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主机 时 时代,从上个世纪 60~7 0 0 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 校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 角 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 种 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 C CAI(Computer

  Aided Instr u uction)软件的开发 先 先后列入国外一些高校的研 究 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 算 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 中 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 人 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 价 价格等给 CAI 的实际应用 带 带来诸多困难。

 从 70 年 代 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 ) )的出现及其普及,为

 CA I I 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 了 了条件。80 年代美国许多 高 高校建立了 CAI 教室,学 生 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 过 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 其 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 等 等活动。如依利诺斯大学( U University o f f Illinois a t t Urbana-Cha m mpaign)是当时开展 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先 进 进的学校之一,有一个很大 的 的 CAI 中心。在指定的计 算 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 同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 较 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 学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 端 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 程 程,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 的 的了。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 在 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 学 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 一 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 统 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 段 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并 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比 如 如,“黑板+粉笔”的传统 课 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90 年代计算机网络,特 别 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校 的 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 校 校信息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 段 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 出 出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 的 的变革 在高校的正规教育 里 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 、 、面对面、“黑板+粉笔” 为 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 很 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 术 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 、 、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 “ “黑板+粉笔”,使课堂教 学 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除 此 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 网 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 教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 型 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 习 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 传 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 新 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 理 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 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 息 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 高 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使函 授 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 教 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 都 都起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 络 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 及 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以 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 生 生重大的影响,已引起不同 领 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 度 度重视。

 我国高等学校大 规 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 9 90 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 起 起步晚了 10~20 年。在 沿 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 高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 了 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 术 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 学 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 域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清 华 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 心 心提供的材料,清华大学目 前 前每学期已有 700 多门课 程 程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校内 有 有两万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 课 课程。我国基于网络的远程 教 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据报 道 道,1999 年我国仅有4 所 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 在 在读学生最初只有 7000 多 多名。目前已发展到 67 所 大 大学,共有学生 130 多万 名 名。

 ●网络化数字教育资 源 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校信息 化 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 , ,数字教育资源的

 共享与利 用 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 整 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特别 是 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 享 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 度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 , ,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 最 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 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 校 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 教 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 时 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 进 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 国 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 高 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 硕 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 角 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 利 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 们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 我 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 设 设与利用是高校信息化面临 的 的重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 相 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 后 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 美 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 如 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 i ifornia Digi t tal Library, C CDL)就拥有 3200 万 项 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 资 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 文 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匮乏。这 些 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校的 信 信息化建设。

 ●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校的主 要 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 统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

 同 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 体 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 推 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 变 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 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 、 、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 的 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 息 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 也 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 个 个数字化的校园

 (Digi t tal Campus)。

 数 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校信 息 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 内 内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 与 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 的 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值得 关 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 多 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 命 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 变 变革,而且教育是一个重要 方 方面。

 21 世纪的高等教 育 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 这 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 何 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 出 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 以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

 。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 思 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 未 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 么 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问 题 题进行思考。如何消除教育 界 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 息 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 弱 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 的 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 校 校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 学 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 正 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 教 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 , ,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 系 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 可 可明确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 能 能。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 术 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 , ,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 心 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 受 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 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 活 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 主 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 的 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 境 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

 因 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 模 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 各 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

篇九: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18年3月下248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杨 欣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20摘 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呼唤精细化、差异化的教育模式。浙江省教改项目《基于目标管理发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创新性的将日式企业的目标管理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将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并且对现存的问题逐个进行破解。课堂精细化管理需要以现代信息化教学为支撑,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现状研究就十分必要。关键词:高职教育; 现代信息化教学;精细化管理浙江省教改项目《基于目标管理发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以促进高职学生学习习惯的修复和延伸,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和精度,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同时面向教师和学生,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学生的参与度为目的。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等现代化高职教育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欠点和技能漏洞。由于教育云平台在院校间的应用存在差异,一些基础较好、重视度较高的院校应用水平和方法普遍高于部分职业院校[1]。在前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实施[2]的基础上,项目组于2017年9月面向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全校192位专兼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主要调查了我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以确认在本校推行本项目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否切实可行。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71份,有效率为89.1%。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8年1月,我校实际在运用云平台等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教师数仅占全体任课教师的四分之一左右。项目小组设计了七个问题,以分析教师们暂时还未使用云平台授课的原因,其中占主导的是需要有培训指导、尚未找到合适的平台和所教课程不适合使用等三点。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选择了所教课程不适合使用的教师当中,27.7%的人选择了需要有培训指导,21.3%的人选择了尚未找到合适的平台,17.0%的人选择了备课好像很麻烦,除去学校机房不够用和上课不许用手机等相对易于解决的问题以外,只要为这部分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解决寻找专业平台的问题和备课的问题,他们还是很愿意使用云平台进行授课的。另外,相同学科的任课教师既有使用平台很有心得的,也有尚未找到合适的平台的,学科内的互动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一来,大学老师有课才来,教研室活动开展不到位,校级层面的交流缺乏等原因使得学科内的互动形成了很多的壁垒,打破这些壁垒则有助于帮助相关的老师找到合适的教学云平台从而为本项目的推广实施提供可能。项目组认真分析了调研数据,针对本校教师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教师热切希望解决的痛点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图1

  教师暂时未使用教学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原因一、我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一)教龄在6-10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行动力最强项目组对各个教龄段内使用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的人数占该教龄段教师的比重进行了统计,与大多数人认为的年轻老师更愿意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同,项目组惊喜的发现,目前教龄在6-10年这个教龄段内的教师反而更愿意去尝试新的教学手法和理念,行动力也最强。在使用云平台授课的行动力上排第二位的是11-15年教龄段,第三位的是21-25年教龄段。虽然26-30年教龄段中目前没有人使用,但对比态度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龄段的教师其实很愿意在有人指导的前提下使用云平台进行授课。另外,结合本校年轻教师基数大,教学经验尚浅的实际情况,新平台对于教师的课程目标和任务的设计要求又比较高,新教师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很难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所以在1-5年这个教龄段中只有16.25%的教师使用云平台进行授课。(二)信息化教学意愿强烈但需要指导针对各教龄段教师对云平台的使用态度的分析如下图所示,其中网格的数字代表百分比。在不考虑使用云平台这一栏,教龄在11-15年的老师是唯一一个比重为0的教龄段,这说明11-15年教龄段的老师只要有人稍作指导就可以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另外,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图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目标管理法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60402)的研究成果。万方数据

 2018年3月下249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职业教育

 .中最外围的一圈是“在有人的指导下使用云平台”这个选项的结果,这表明各教龄段中占比最多的是在有人的指导下使用云平台,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需要指导的意愿更加强烈,而自主性研究——选择“正在研究打算下一轮授课使用”的意愿则不是很明显。相较之而言,教龄更长的21-25年和26-30年在“正在研究打算下一轮授课使用”这一点上表现很抢眼,可以看出我校的前辈教师们在接收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还是相当积极的。领人感到鼓舞的是,各教龄端中的“不考虑使用信息化平台”的占比都非常低,这对于本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信息化管理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在大数据当中有一个特例值得分析,是一位任教年数仅为一年的教师,他所任教的三门课程全部使用的I博导专业教育云平台,他给出的使用理由是:该平台有专业的资源便于备课,有专业的题库便于组卷,平台会组织技能比赛便于交流,并且能紧跟专业的前沿动态。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薄弱,专业的平台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相信随着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增加,使用云平台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会逐渐增加。图2

  各教龄段对于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态度(三)精细化管理的推荐工作量不论是本项目的基于目标管理的课堂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是其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由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细化,任课老师的工作量会成倍的增加,从全校来看,在多种条件的限制下,即使是认为云平台对教学很有帮助的教师们,实现所有任教课程都使用云平台的人数也屈指可数,综合调查数据,考虑到教学工作量和备课难度,全部使用平台教学的推荐工作量是1.85门即2门课。(四)管理学的教师更懂“管理”教学精细化管理,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教学精细化的教学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项目组发现,管理学科的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更深一些占总人数的33%,其次的是工学的20%和文学的19%。(五)“实操”的精细化管理不容忽视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71位专任教师中,有80%教师的授课课程是有实操环节的,但是由于我校的信息化教学普及程度低,对于实操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依靠纸质评分表,甚至有接近20%的教师在实训时选择的评价方式是“凭主观判断”,没有细化的评价规则对学生的技能提升程度如何可想而知。相对的,目前参与调查的教师使用的平台中,超过60%都具有实操评价功能,使用该功能对实操进行管理可加强对学生实训的精细化管理,进而减轻师生双向的负担,提升实训效果。图3

  教师在实训中采用的评价手段二、精细化管理下的差异化教学可能性本项目的实施基础之一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广,第二个基础就是在教学中的分组教学,在动辄四十几人的大班额中,如果不进行分组教学,精细化管理则无从谈起。有关分组教学的调查结果如下:(一)使用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全部进行分组教学参与调查的171位教师当中,有近七成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而使用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则全部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项目小组对各位教师正在使用的平台的小组管理功能进行了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行分组教学的情况是:有近半数(45%)的平台并没有小组管理的功能;其次,有小组管理功能的平台中,42.42%的平台缺少管理小组成员学习活动的功能;第三,明确表示在平台中必要增加小组管理功能的作答老师占81.82%,说明了现有平台的小组管理功能非常薄弱。而以上三点将成为基于目标管理法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一大瓶颈,也是本项目组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而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推行的精细化管理试行班级是运用了专业的教学云平台,并有强大的小组管理功能。(二)轮换组长的优势更明显问卷中设置了“在您的课程中分组教学是固定组长还是轮换组长”这一问题,采用轮换组长模式的占51.52%略多于固定组长的48.48%。基于目标管理法的课堂精细化管理方法中,为了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要不断的给学生新的刺激。同样的,在小组管理中,项目组调查了小组管理中固定组长和轮换组长的利弊,有68.75%的参与调查的老师认为固定组长会使得其他组员形成惰性而产生搭便车现象。相对的,认为采用固定组长的好处是便于形成领导核心的老师占比为62.5%。正负相比,则认证了固定组万方数据

 2018年3月下250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职业教育

 .长更多的是锻炼了组长的个人能力。采用轮换组长模式的老师则普遍认为轮换组长可以让学生机会均等,避免其他组员形成惰性而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就达到了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这一目的。在问卷之后的个别访谈中,目前采用固定组长模式的老师中有87.5%会考虑采用组长轮换的方式。这也为本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推广提供了可能。(三)各学科精细化管理下的差异化教学可行性调查1.差异化教学有必要分组教学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小组内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均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才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所在。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本项目的基于目标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需要把授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按难度和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分类。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但精细化分解的方法可以是相通的。有接近90%的教师表示认为有必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差异化教学。另外,从教师们对“在您的课堂里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可行性如何”的回答情况来看,有超过55%的教师认为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下一步课题组将针对这部分教师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并探索出细化教学目标的通用方式和标准,以帮助教师减少由于实施差异化教学而带来的额外工作量。2.精细化管理下的差异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辅相成项目组对正在使用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老师进行了调研,针对“您现在使用的云平台对于实施差异化教学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有超过七成的使用者表示有帮助,近三成的使用者表示没有帮助(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有待调查)。而针对“您使用的云平台对实施差异化教育的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的回答,排名前两位的是师生互动功能和海量的学习资源,其次是自动生成学情报告。另外,差异化教学中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组卷工作,这无疑会为老师带来额外的工作量,然而,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平台能做到根据已有题库自助组卷,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下一步的研究和行动方向(一)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基于本次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项目组对本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将联合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推动本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主要做法有:(1)通过微信平台等推送优秀的教学案例;(2)通过座谈会的方式,为实施教学信息化有困难的教师答疑解惑;(3)与各教研室积极沟通,为各学科推荐优秀的教学平台;(4)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推出符合本校实际的信息化培训项目。(5)引导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思考,避免教育云平台的应用流于形式。(二)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项目组于2018年1月对全校2000名学生进行了精细化教学管理与信息化学习的问卷调查,下一步将结合个别访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调研结果,找出学生在精细化学习、信息化学习、差异化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和痛点。从而,将分析结果与本校教师的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推动本校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满意度。(三)推出适合高职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平台针对现有的教育云平台的使用感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六成的老师表示满足,36.36%的老师表示有待改进,针对这部分要求改进的教师的需求项目组将深入调研并给出解决方案。对于“您觉得是否有必要按照本校教师的需求开发教学平台”这一问题,老师们的选择呈现两级分化,五成的教师认为“十分必要”,五成的教师认为“现有平台稍作改进即可”。项目组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预算去打造本校的信息平台,项目组将结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打造通用的精细化管理小程序,服务与师生的同时为师生“减负”。本文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以云平台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现状,给出了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推荐工作量,指出了实训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不容忽视,并对高职院校推行信息化教学的手段给出了四点建议。在分析大量的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明确了精细化管理推广实施的可行性,并为基于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差异化教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穆炜炜,刘其琛. 教学资源云平台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河北职业教育,2017年6月.[2]杨欣. 课堂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现代职业技术,2017年11月.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