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4篇

时间:2022-12-04 16: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4篇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第20卷第10期2020年10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Vol.20No.10Oct.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4篇,供大家参考。

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4篇

篇一: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0卷 第10期2020年10月创 新 科 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0 No.10Oct.2020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张燕航1,2 ,周国林 1刘 磊1(1.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摘 要: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文章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展望。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其次,从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阶段划分、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不同研究视角、企业技术能力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研究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有关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从政策协同的维度划分、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具体研究内容、政策协同的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梳理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启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

 企业;技术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10-59-7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10.0071 引言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从微观层面上看,技术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从中观层面上看,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层面上看,技术能力提升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技术能力的快速培养和提升,需要多主体以及多途径的有效结合。无论从企业层面来说,还是从产业层面来说,培养和提升技术能力都不可能仅凭某个企业的一己之力来实现[1] 。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举措。虽然,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情况比较好,但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还存在较多不足。例如,企业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收稿日期:

 2020-09-09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6CGL1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2019GXJK11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共建课题(2020GZGJ156)。作者简介:

 张燕航(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周国林(1970—),男,博士,教授,院长,广东金融学院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刘磊(1975—),女,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刘磊为本文通讯作者。

 · 60 · 第20卷 创 新 科 技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三方之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也影响了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除了产学研等相关技术创新主体需要付出努力,适当的政策与制度支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1] 。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学研”的研究与“产”相脱节,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因此,难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合作;其二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与“学研”之间进行良好的创新协同[2] 。产学研三方是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由于产学研各方之间的目标、技术积累、运作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再加之不完全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产学研合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有效状态。这时候,适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是一个体系,是由多个主体制定的一些在目标、内容、措施、工具等政策要素存在差异的政策组合。因此,在利用政策提升技术能力时,还必须要考虑这些政策要素之间的差异会不会导致政策效果的抵消,甚至出现负作用。随着相关各部门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应地,政策体系的复杂程度也会不断增强。因此,单纯地考虑单一政策对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不大。只有使各政策相互配合、彼此协同,才能推动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而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政策本身需要全面的要素协同[3] 。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本文梳理有关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方面的研究,提出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视角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展望。2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2.1 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阶段划分有关技术能力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还没有明确提出技术能力的概念;相关理论形成的初级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关于技术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上,80年代末期以后是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扩展到了微观层次上[4] 。企业要提高技术能力,应不断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引进,从而使模仿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有序提高。实现这三个方面能力有序提高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即技术检测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变革能力[4] 。关于技术能力的提升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技术能力提升过程模式;另一种是“技术引进—生产能力—自主创新”模式[5] 。还有一些学者进一步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维度进行了细分,例如,高山行等[6] 将企业技术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维度、技术吸收能力维度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维度。2.2 产学研合作创新视角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很多学者从产学研合作创新角度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7] ,这种学习不仅对于优化企业的战略思想和组织文化、提升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有助于培育企业的长期发展活力[8]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是出于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考虑[9,10] 。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发现企业和大学间的研发合作具有正的规模效应,并且对企业研发能力具有正向影响[11,12] ;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合作模式都会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当合作模式与企业技术发展阶段相适应时才会对技术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13] 。当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时,无论技术或者知识是通过内部获取[14] 还是通过外部获取 [15]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与其最相适应的技术获取方式对于企业实现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都是非常重要的[16] 。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会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当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呈互补型,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广度;当呈辅助型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深

 2020年第10期 · 61 ·度[17] 。此外,产学研主体双方的技术势差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存在长短期上的异质性,并受到双方相对技术位势关系的调节[18] 。2.3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不同研究视角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例如:从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制度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19] ;从对外投资渠道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0] ;从国际技术转移视角探讨国外技术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促进[21] ;从知识流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22] ;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3] ;从二次创新中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匹配角度[24] ;从作为企业获取和转移外部知识资源的系统性平台的外部知识网络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5] ,等等。2.4 企业技术能力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除了从产学研合作创新角度探讨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探讨技术能力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叶伟巍等(2014)研究指出,在各种政策支持下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对创新系统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非常重要[26] 。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共性技术一直由大学、研究机构提供,因而企业对大学、研究机构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会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27-28] 。刘炜等(2012)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技术能力的演化过程,发现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为替代—互补—替代的三阶段关系[29] 。2.5 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研究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专有技术和共性技术,其中共性技术又可分为应用性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30] 。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并与现有技术能力结构基础相整合的连续过程,应用性共性技术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转化的关键[31] 。在共性技术供给链出现缺位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建议通过技术联盟、校企共建研发机构以及技术中介等途径完善技术供给机制[32,33] 。共性技术的基础性、战略性、风险性、外部性等特性,决定了共性技术在其发展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34] 。而随着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深入了解,政策制定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定位支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35] 。2.6 企业技术能力研究小结企业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关于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以及如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对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视角多样,早期的研究多数倾向于从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视角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企业技术能力反过来会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从更多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投向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协同来促进技术能力的提升。3 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现状3.1 政策协同的维度划分政策整合可以发生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因而称为决策的“组织间”协同,也可以发生在同一部门内不同的业务单位之间,称为决策的“组织内”协同;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主体的相互依存度和面临的控制方面,组织内协同要大于组织间的协同[36] 。OECD区分了政策协同的两个层次:政策协调和政策整合,并提出了政策整合的三个维度:其一是横向整合,其二是纵向整合,其三是时间维度整合;并指出政策整合比政策协调更要求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政策整合的结果是跨部门职责的统一,而政策协调的产出依然是部门各自的政策 [37] 。Meijers 和 Dominic(2004)进一步把政策协同的程度区分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是政策整合,中间等级是政策协调,最低等级是政策合作,并认为政策合作与政策协调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追求的目标:组织间政策合作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而组织间的政策协调则是为了确立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期望的结果,共同目标可能与单个组织的目标偏好有所不同;由于追求目标、互动程度、产出等的不同,不同层次的政策协同在正规性、组织依存度、资源需求、对组织自主权的威胁等方面相应有所不同[38]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研究发展与展望

 · 62 · 第20卷 创 新 科 技3.2 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协同的具体研究内容创新政策一般都不是单一政策,通常都是多政策的组合,因而有必要探讨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性”[39] 。不同创新政策的作用(包括推力、拉力和张力)方向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各种不同创新政策之间相互配合支持,以确保创新活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40] 。至少有三种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政策的协同性和连贯性做得比其他政策好:一是不同主体的政策制定者享有共同的想法和愿景;二是政策有公共基础,与其服务领域的利益集团的人群相匹配;三是,进行政策协同的不同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机制也是主要因素[41,42] 。3.3 政策协同的实证研究目前关于政策协同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丰富,其中多数研究是将政策协同划分为多个维度进行研究的。例如,一些学者将政策协同区分为力度协同、目标协同、措施协同三个维度[43,44] ,还有一些学者将政策协同区分为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三个维度[45] 。一些学者侧重于从不同维度内部的协同进行研究,例如,彭纪生等(2008)研究政策主体的协同、政策目标的协同和政策措施的协同[43] ;杨晨和王杰玉(2016)除了研究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各维度内部的协同,还探讨了政策考核的协同、政策执行的协同以及政策评估的协同等[45] ;郭淑芬等(2017)研究政策效力间、政策措施间、政策目标间的协同[46] 。一些学者侧重于不同维度之间的协同研究,如张国兴等(2017)侧重于不同措施与目标的协同[44] ;还有一些研究同时探讨了各维度内部以及各维度之间的协同,例如,樊霞等(2019)既探讨了主体协同、目标协同和措施协同,也探讨了目标与措施的协同等[47] 。此外,还有从府际关系角度研究政策协同[48] ,研究政策群之间的协同 [49]以及研究单一政策的政策效果和政策组合的政策效果[50] 等。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发现,各维度的协同以及维度间的协同多数情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间的不断推移,协同程度不断增强,协同状况不断改善[46,47] 。3.4 政策协同研究小结关于政策协同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关文献也不少,但针对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当前多数关于技术创新政策协同的研究是从政策本身出发,通过对目标同目标之间的协同、措施之间的协同以及主体同主体之间的协同等要素之间的协同来开展研究;而实际上,措施同目标之间的协同可能更有意义[43]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目前大多数还停留在现象分析层面,严谨的相...

篇二: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研究中同高校科技摘要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过程,企业与高校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应囿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模式,而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使产学研合作产生最优的整体效应,从而使创新目标得以实现。康尼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创业、积累和快速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公司与南京工程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实力采取了不同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高校科技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1高校科技企业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含义及特征1.1高校科技企业高校科技企业是高校通过提供技术、资金、经营场所形成自办或者与社会企业联办,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的总称,其中高校在企业一般要控股或参股。高校科技企业是我国高校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最有活力的部分。1.2企业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1998年,迈克尔· 波特发表r《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指出产业集群中包括互有联系的企业、政府与大学、科研机构间长期的合作,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持,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即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要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必须形成一个创新的集群,以集群的方式取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高校科技企业恰恰最能创造条件,形成一个由高校、科技企业、政府组成的集群,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量实际调查发现,目前80%以上的产业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拉动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结果,即是市场需求触发技术创新需求。企业可以更为敏捷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与科技成果完美地结合起来。1.3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选择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实质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交易活动。有关调查显示,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一般会从争取对科技成果的占有、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培养企业的技术骨干队伍、科技成果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尽早发现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增大对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余地、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方面使产学研合作产生最优的整体效应,从而使创新目标得以实现。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应当是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是具有不同优势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的大量实践充分证明,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过程,只有能够提供实现新组合所需的新要素并对新组合做出贡献的组织,才能在产学研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产学研合作应当包含更多的含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为多样的形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实力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2南京康尼机电新技术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实证分析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的普通高校,其创办的科技企业有四家是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8.5亿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康尼机电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组建可追溯到1992年获机械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 自锁紧接插件”这一科技成果的转化。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和创新发展,公司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万方数据

 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高端产品开始出口到发达国家,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2009年南京工程学院与康尼公司共同申报的“ 新一代轨道车辆自动门研制及产业化” 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康尼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创业、积累和快速发展三个重要阶段,产学研合作创新贯穿公司整个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模式不尽相同。2.1项目合作——点对点的合作( 1992- 1 999)项目合作是企业创业时期主要的合作模式,其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1992—1995) ,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得到市场认可,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第二阶段是拓展阶段( 1995-1999)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围绕已有的核心技术和市场拓展产品链和产业链。1992年,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 自锁紧接插件” 科技成果获得了机械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在创办数控专业的同时以产学研相结合承担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项目形成的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学校创办了江苏康尼机电新技术公司,107Y元资金和4间学生宿舍的创业资本,使得企业选择以现实需求为目标的项目合作模式,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1995年,企业年产值在100万元左右,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 江苏省高校明星企业” 。1995年,在铁路空调列车迅速增长、对客车设备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公司依托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联合攻关,研制出“ KC20大容量电力连接器” ,并将这项技术成功地运用到铁路空调列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铁路空调列车大电流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大大提高了空调列车安全运行的稳定性。这个阶段主要是围绕已有的核心技术和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进行合作创新,拓展产品链,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新的增长点。1997年,公司的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公司被评为“ 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 和“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1998年,我国铁路列车大提速,铁路客车塞拉门基本依靠进口,公司及时组织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研制出符合中国铁路环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车塞拉门系统,彻底打破了铁路客车塞拉门系统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并迫使进口门的价格降低了一半。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开支2亿元。此项目被科技部评为“ 国家重点新产品” ,并列入“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这一门系统的研制成功并完成产业化,使得公司1999年的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项目合作阶段,主要是围绕已初步建立的市场资源和品牌,选择突破口,以产品为目标,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2.2共建合作——点对面的合作( 1 999- 2008)共建合作是企业积累时期的主要合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企业、高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向着更为紧密的方向发展,其标志是建立组织上的联系。具体做法主要是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如许多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开发和利用研究机构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与技术积累;另外一种形式就是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企业的技术中心,这种方式已经不完全是利用研究机构某方面专长了,而是全面依托研究机构的技术实力,形成企业自身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1) 共建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从1999年起,我国近30座城市酝酿扩建或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此,1999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康尼公司申报的“ 城市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国产化项目” ,并把该项目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满足我国现代轨道交通需要的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车辆装备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是康尼公司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城市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 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干线铁路门系统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自动门系统的国产化进程使康尼公司跨入了年产值亿元级科技企业的行列,为企业集团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l 1月,康尼公司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 江苏省‘ 九五’ 产学研联合先进集体” 。( 2) 共建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构建比较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创新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公司自2001年在企业内部设立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后,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建立了创新体系,构筑了产学研创新链。2007年成功申报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同年又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确立了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2.3平台合作——面对面的合作( 2008一)平台合作是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合作形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发现和探索新领域、创造和扩散新知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需要明晰的顶层设计,以建立起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科技、教育、金融等产学研主管部门与行业分工协调的体制框架。( 1) 平台启动阶段( 2008—2009)Ci tl ~ESEU N IVEI" 。SI 7rY SCIEN CE&" II,|;CIIN O I.O G Y201 1.0 663童椹壕鞲●●梅姨霞万方数据

 ,■ 、_芗中国高校科技2008年,南京工程学院和康尼公· d分别H 1台了《校内科技企业产学研合作基金( 项11) 实施细则》和《J 。学研俞作项日管理办法》,并签署了《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公司提供100万元产学研合作綦金,用于对产学研合作的滚动支持。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具柏‘ 创新能力和发展潜/J 的优秀老师’根据公司需要从事研究活动。业|研|究I需求决定供给,最需要的创新是适应需求的、有J {j 的创新。高校』、矿用研发模式创新,实行需求导向的J 、矿用研发模式,就是高校直接从行业、企业和其他技术成果需求者那罩获得课题,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研发,将取得的研发成果交给需求暂那‘ 扛获得课题,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研发,将取得的研发成果交给需求主体去进行转化和产, l k" fK。2009年,康尼公司和学校10个院、系、巾心的14个研发吲队签订J 726个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合同,合同总额为264万元。这些产学研俞作基金项目都是紧密结禽康尼生产实际来解决技术难题。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促进了康尼的创新发展,提高了康J I三的经济效益。2009年,学校共申报々利近100项,并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学校与康尼公司共问申报的“ 新一代轨道车辆自动门研制及产业化” 项|1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平台建设阶段( 2010)有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技成果曼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尽早发现有『1r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增大对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余地,需要真j F建口起以企业为t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的制度安排,以使产’ 、≯:研各方按照各I{! _1的社会分工,形成密切合作、优势:日:补的“ 战略联船” 。南京康尼公司确i 学校的支持下,制定了中K期发展¨ 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为r实现中长期发展f1标,康尼公司和南京工程。#院共同合作筹建南京康尼机电工程研究院,研发具有前瞻陛的重大新产品。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的4年问,康尼将向研究院投入l 亿元以上的研发经费,以期每年形成一个以f二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有亿元级前景的新产品。研究院按学科或产品技术特点,组建不『叫类型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室,研发}1订瞻性重人新产品。已组建精密锻造研究室神I数控技术研究室。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谢斌老师的精密锻造研究成果已¨ 1研究院投资,成立的康尼精密锻造分公司正在建设巾。要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卉: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和完善更多的有效合作途径,需要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产学研各创新要素具有合作的内在积极一陛和持久动力,形成积极! 』:动、合作共赢的“ 利益共同体” 。南京康尼机电研究院探索创新机制,逐步形成m 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长效机制,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谢斌团队在精锻分公司将享有40%的利润分成,以及数额可观的研发经费支西t枧数控技术囡1队的研究成果在按技术作价转让到康尼电子之后,按成果产, l k{K形成销售的‘ 定比例提取研究经费,用r|{1自动化学院教授为主组建的数控技术研究窀,以期不断涌现新的_口_『以实现产业化的成果。( 3) 产学研俞作人卅。培养以人才培养为对象的俞作近些年来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奔,人才是技术创新的熏要要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符种要素f}1,人才‘ 足最短缺的要素,也是最彳j 容易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资源。康尼工程实践强化班的举办足}萄京工程学院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莺要举措,康尼公司创菠产学研基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年的企业厂.程实践,工程实践增强了学员的社会竞争能/J 。根据统计,饿争2007年3月,学6i 就业签约率已达80%,l /3学员签约康尼公司,既实现r企业的飞跃,又实现J ’ 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在学校和康尼公司正在筹划开展以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合作教育和Ib同建设博i 后I:作站。3结论通过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证研究,明确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彳i 应囿j :某种特定的形式、模式,而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1i 同的合作创新绀织形式。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江苏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11 M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I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f21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圃.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3]朱桂龙,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 ].软科学,2003(4):49~52.【4|王雪原,刘利萍.产学研联盟模式及选择策略研究【J 】.中圈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 11) :64~67.[5】李焱焱,叶冰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to):98~99.16】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J 】.科研管理,1998(1):30~33.f7】陈舂杨.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形式、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8(6):24~27.f8】连燕华.产学研俞作与技术创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6):28~3】.万方数据

篇三: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镦, 百 研 充

 炭 谈 高等 院校 开 展 产 学研 合 作 的 必 要 性 与 可 行 性 口薛姗姗 摘要 :

 高等院校 发展产 学研合作是在校 学生需求和渴望的 , 是教 师 的一种 自觉需求 , 是 高校发展 的需要 。全面建立校 企合作培养制度 , 在 更 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无疑是当前企业和 高校 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 的任务。高等院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 作 , 各取 所需, 顺应 了发展 的潮流 , 可 以达到共赢。因此 , 高等院校进一步 开展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产 学研合作 必要性 可行性 当今世界,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 日新月异, 国际竞 争 日趋激烈, 谁先取得行业中的先进技术, 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中国只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 而 很多中小型企业及 民营企业并不具备 自行投入科研 的能力 , 这 就急需能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第三方, 因此这一宏观的大 环境就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学校通过校企结合、 产学结 合, 真正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进而直接为企业提 供服务, 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学校的实践 性教学提供保障。

 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理念 , 不仅扩大和 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外延和内涵, 构建 了共赢、 开放、 高效、 互补 的新型合作模式, 还能够提高产业的总体实力及竞争力。因此,

 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一、学生渴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产学研合作是在校学生需求和渴望的。从历届学生选择专 业的情况来看, 具有大量实习机会的专业是最受欢迎 的。这类 专业可 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 在 实践中能够真正体验到那种发 自内心的成就感。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 具有真实工作 岗位性质的实习实训环境, 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 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对客户的培训。学生在 相关企业中的实习及参加对产品客户的培训能够提高理论知识 水平, 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真正突出体现了专业课程教育的特色。

 在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科技创新, 这种实践教 学方 式不仅促使 学 生融合所 学专 业知识 与技能 , 锻 炼 了解 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并且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

 认识企业中的生产实践, 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竞争 力及成功率。

 二、 教师的自觉需求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全面合作是教师的一种 自觉需 求。大多高校教师不满足于仅仅在学校完成传授理论知识这样 单一性的工作, 更加渴望充分发挥 自己的学识, 为企业解决更多

 的实际问题 , 为国家做 出更大的贡献。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找出差距, 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 充实、 提高、 完善 自

 己, 这同时也会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62 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教 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高等 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应 用科研能力, 否则必将与该 专业的先进理念脱离 , 其所 培养的人才也必将无法适 应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为切 入点, 首先强化 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促使教 师深入企业, 主动进 行相应专业技术科学研究; 其次是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为教师进行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 帮助教师提升 自身

 科研 能力 。

 总体看来,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使专业教 师得到了实践锻炼, 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为企 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产品革新改进提供了依据。双方取 得了双赢的结果, 这更加促使 了校企的进一步合作。

 三、 高校的发展需要 通常, 高校缺少支持资金 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 媒介。而企业则拥有实际生产场地、 充足的资金支持 以及丰富 的管理经验。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企业 自身能够 获得科学专业技术上的创新, 并最终将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获取更大利润; 学校也能够通过合作项 目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获 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提高自身的学术名誉。

 高校要充分认识和 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优势, 通过 协同创新产生新的优势和能量, 以企业需求和支撑为基础的产 学研合作, 不仅是已有成果的转化, 而且要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 发、 企业委托高校开发和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使产 学研合作走向深广, 使产学研合作的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达成 统一。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 企业利用高校的科研 成果与人才优势, 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提 升 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产学 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是高校功能在现 代社会 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从中

 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 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同时 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 中所遇到的技 术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促进产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 为生产力, 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瑞平. 关于我 国产学研结合 的现 状与思考. 中国科学基金 , 2008 (5).

 [2] 刘海林 . 产 学研合 作 的博 弈分 析. 武 汉理 工 大学硕 士 学位论 文 ,

 2006.

 [3] 陈春杨. 我 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形式 、 特 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08(6).

 [4]刘慧芬. 产学研合作模 式和机制研 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009.

 ( 作者单位 :

 牡丹江师范学院) 编辑王树凯

篇四: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合作 互利共赢——浅议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摘 要]

 本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校企合作, 互利共赢” 的角度提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共赢 社会实践基地 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 的的深入实际、 深入社会、 服务社会、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 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 对于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根据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 的和要求, 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确立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工程, 没有大学生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性。

 但是, 目 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加强可行性研究。

  一、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1. 专业特色不突出

 目 前许多高校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时, 缺乏深入调查、 仔细研究, 没有针对性地选择基地并设计实践活动内容, 从思想上没有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致使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脱节, 社会实践成为学校的任务和企业的负担, 导致实践活动不能体现时代精神, 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尽管各个高校的各个院系目 前都建立了 各类社会实践基地, 但是总体来说, 这些实践基地类型大都存在建设目 标不明确, 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2. 基地建设不稳定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 活动缺乏连续性, 往往是校方满足基地数量的增加, 企业借此作一点自 身宣传, 最终导致虎头蛇尾, 使基地建设无法深入开展下去, 达不到原有的目 的。

 一方面, 高校缺乏长远的规划, 使得调查活动一阵风似的结束之后, 往往便没有了 下文, 不能深入调研、 仔细研究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从而不能发挥专业优势; 另 一方面,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 一些企业把高校的实践活动作为负担, 一些企业则以此为炒作, 没有真正为高校提供有效的实践资源。

  3. 组织实施形式单一

 适当的活动形式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但是, 目 前的状况是即使建立起了 与专业科研相配套的实践基地, 也缺乏体现专业特色、 发挥专业优势的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陈旧、 单一、 流于表面, 没有较好地整合实践资源,不能深入挖掘并研究问题, 致使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技能。

 同时, 有些基地建设过程中, 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课老师的指导, 企业也难以从中受益。

  二、 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基地需要高校、 学生、 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培植, 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可或缺。

 同样, 成功建设一个社会实践基地, 必须实现高校、 学生、 基地

 单位等多方共赢。

  1.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 应该始终贯彻“共赢” 的原则, 以达到调动起学校和社会双方面积极性的目 的。

 一方面, 政府应该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单位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 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 使社会形成一种关心、 帮助大学生成长、 成才的良好氛围。

 同时,企业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社会人才, 社会教育” 的理念, 以开放、 热情的姿态欢迎大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 为大学生积极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另 一方面, 学校在借助企业资源实现教学目 的的同时, 也必须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 的, 主动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并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 服务社会、 勤工助学、 择业就业、 创新创业相结合,制定长远规划, 并作为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得到重视。

  2. 努力建设和维护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性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双赢的活动, 不仅能使高校从中受益, 也能使企业从中受益。

 因为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避免实践活动的临时性, 促进高校理论成果的推广和实际应用, 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使高校和学生真正从实践中有所收获; 同时,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 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也有利于科学知识与生产力的有效转换, 使得合作单位也从中获益。

 因此,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长期的共同努力,而双赢恰恰是二者持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高校是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 具有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成果优势。

 通过与各类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既可以密切校企关系, 又可以体现高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赢得他们对高校的尊重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

 借助于产学研合作, 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 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咨询等活动, 形成事实上的社会实践基地。

 因而,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的重要渠道。

 为此,高校首先要培养、 选拔、 吸引 一批热心的学术带头人, 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 科研、 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科研指导队伍。

 其次, 要抓好重大科研项目 的转化工作。

 科技项目 的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和主题, 也是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发展的动力。

 基地提报的实践项目 中, 较大或较难的项目 可由大学生在实践期间做一些前期工作, 然后由学校立项, 通过科研攻关, 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基地创造直接利益, 从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持久开展奠定基础。

 产学研合作既利用了 学校和基地单位的优势资源, 也创造了 双方的共同利益, 避免了 实践基地由于根基不牢而流于形式。

 所以, 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校科研的有机结合, 是扩大社会实践效果, 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4. 打造社会实践基地的特色品牌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基地要牢固树立塑造品牌基地、 建设名 牌基地的意识, 它能够给高校、 企业和学生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突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品牌特色, 就是要求高校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品牌基地建设的规划引 导, 强化基础管理, 重点扶持、 打造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要求我们; (1) 明确优势定位。

 大凡品牌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在积淀中精心挖掘, 凝练特色优势, 形成自 身定位。

 (2) 要善于特质策划。

 任何品牌都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 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精心培育自 己的个性特征, 提高社会认同度。

 (3) 要全员 努

 力。

 社会实践基地品牌是社会实践活动相关信息的载体, 是各种要素的集合, 要打造好这个品牌, 企业、 高校、 学生必须共同努力。

  5. 吸引 政府参与

 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 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参与。

 (1) 政府参与能够为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通过采取财政拨款、 税收优惠和评估奖励等政策, 支持高校创办各类社会实践基地, 增强企业发展实力。

 (2) 政府参与能够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营造有利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每年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宣传和部署, 直接影响主流媒体的导向, 因而不断改善公众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 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而政府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跟踪检查,无疑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微环境。

 因此, 高校和企业应该在基地活动项目 设计上吸引 政府关注; 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要根据党政所想、 社会所急的要求, 达到紧扣社会热点, 聚焦党政关注, 引 发大众共鸣, 吸引 地方政府关注甚至参与这些活动, 从而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发展、 建设, 实现共赢。

  综上所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力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环境, 但同时要求大学生和学校必须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样企业才能不间断地提出实践课题, 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慧丽: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 . 现代企业教育, 2007 年第一期下

 [2] 董秀娜: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J] . 理论界, 2005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