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8篇

时间:2022-12-03 17: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8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97神州教育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夏明星广东韶关实验中学摘要:在新形势下,教学改革在持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也在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8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8篇

篇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神州教育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夏明星广东韶关实验中学摘要:在新形势下,教学改革在持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为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完善品质与性格,确立价值观与世界观尽一点绵薄之力。关键词:道德;法治;教育;合力;方法初中阶段是学生确立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要想让学生全面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扎实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落实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基础,严把质量关,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水平。惟其如此,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交流中拥有保护自我的意识,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与利益,才能够做到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认真按照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促进发展整体学生的人文与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谈一下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方法。一、政治教师要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认知水平,以道德认知为基础,自觉践行社会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学生各方面的可塑性都比较强,特别是是性格与行为方式。因此,作为政治更要抓好学生发展与塑造的关键期,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有利的熏陶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步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使学生的道德意志更加坚韧,道德行为持久稳定。( 一 ) 开展专门的道德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道德认知,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支撑与条件。学生只有充分明辨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才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在与他人交往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坏的念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因此,教师在道德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普及基本的公民道德要求或者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等。但是要避免运用学生讨厌的道德说教方法,而是要通过具体真实的案例,来启发学生产生自主价值评判,这样做既可以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标准与取向,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二 )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情感上认同道德认知不足以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穿插一些感人的教学环节与活动,在交流与思考中,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情感冲突,自觉排斥丑陋、赞赏美好。例如,教师在诚信重要性教学时,如果只是进行枯燥的说教,学生不仅不会认同,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排斥。但如果教师以具体事例来说明,为了诚信牺牲个人利益,成就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掀起巨大的波澜,情感上就会认同,诚心的信念就会在内心树立,并会指引他们的行动。季布一诺,胜过千金。退避三舍,信字当头。先贤圣哲,如雷贯耳。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三 ) 组织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得到磨炼,道德行为能够稳定。初中时期,政治教师要善于动员一切教育力量,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尽管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情感,但是面对诱惑不一定能够坚持原则。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锻炼出学生恒久的意志。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有意志坚定。道德行为才能稳定。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周锻炼,从而在劳动锻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生活管理与行为约束能力以及自律意识,进而发展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宣传活动,评选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觉提高道德意志和品质。二、教师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作为初中学生,必须具备法律基础,树立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按照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保护与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因此,法治教育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一 ) 教师要传播法律知识,使学生接受法律常识,从而使学生的法律认知得到提高近几年来,初中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法律意识,甚至做出违法行为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在日常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政治教师要普及法律常识,以学生身边的违法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逐步懂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二 ) 组织法律讲座与宣传活动,营造校园的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定期开展法律讲坛和法律宣传活动,让学生的遵法意识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在学校形成强烈的爱法氛围,给所有师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例如,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法治宣传画、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制作法治主题手抄报和板报、开展法律宣传月等,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遵法守法意识。三、政治教师要巧妙运用教育合力,集结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要调动多方力量,对学生合力展开积极的影响。( 一 ) 政治教师要与家庭建立紧密联系,了解学生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信息,合力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观察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协调,并了解学生在家的品行。从而使教师与家长形成统一的教育计划或方案,对学生进行稳定而持久的教育。( 二 ) 政治教师要运用社会优势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社会上有许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平台和机构,政治教师配合学校与社教育机构、政府法制部门建立持久联系,甚至可以邀请法治专家学者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法律咨询、建议,指导学校道德与法治建设,完善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教学工作,它与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政治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尽可能的创造学习条件和实践平台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与道德习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万方数据

篇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撷英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白 莉项目基金:本文系《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编号:L181209001)研究成果。摘 要:新课改全面实施以后, “道德”与“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初中课堂上愈发被重视。强化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初中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并非易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常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完善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案例教学法,并对其进行简要的探究与分析。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教学法;价值取向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接受度,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效率。在使用案教学方法时,教育工作者可以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案例,努力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取向分析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本质的差异。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需要营造出一种“两难情境”,并扮演该教学情境中的激励者与实施者,对这些教学情境进行“形象化处理”,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对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理性的法治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开展案例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育工作者应对课堂上的具体问题设立“开放式”答案,鼓励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积极发言、自由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教学”。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步骤(一)精选案例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教育工作者应对借助科学的筛选方式,对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案例进行“精挑细选”。过往实践活动中的优质案例、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优质案例等,都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在收集优质案例时,教育工作者应选择与教材内容具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可以着重选择一些名人事例、时政热点等案例,并保证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高度统一。(二)展示案例与理论知识教学在精选案例之后,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恰当的方式,将之前精选出来的教学案例展示给学生。在展示教学案例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激发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课堂上案例情景的深层含义,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拓展全新的思路。在初步学习教学案例之后,学生就可以提升对教材中知识理论的接受程度。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步骤。1.帮助学生将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2.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教材中的理论知识。3.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案例,自主探讨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具体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列提纲”的方式,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核心思想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教学案例,总结与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将这些疑难点详细记录下来,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教学案例,为学生扫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难题。(三)案例讨论环节案例讨论,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教育工作者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本环节的案例讨论一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以4至6人为一组,并要求组内成员记录并陈述其观点。在进行案例讨论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讨论小组中设立“小组发言人”,让“小组发言人”将组内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逐一记录,并将这些疑难点及时反馈给教育工作者。在案例讨论结束以后,教育工作者应对本次案例讨论进行总结与分析,并结合学生案例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解答。教育工作者科学利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以“理”释“例”、以“例”明“理”的教学目的。(四)点评与总结在完成上述三个教学环节之后,教育工作者应对本次案例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及时的点评,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教师应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与“延伸”,进而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三、结语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重大。教育工作者应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法,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53

篇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21年12期64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教学案例引

 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情感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演绎活动、启动探索机制、延伸生活训练,都能够加强学生的体验感知,促进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教师需要有应对设计,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成长学科认知[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意愿课堂教学导入阶段,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需要设置适宜情境,能够成功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意愿和兴趣,提供更多教学切入角度,为下一步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多样图片、生动视频、生活故事、悬疑问题、课堂演绎等,都属于情境设计形式,激发效果都比较突出。教师需要做好甄别和设计,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学生对学习情境有选择性,因而教师需要对此进行理性的判断,以便做出正确的设计。例如,在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青春飞扬”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画:这是一只飞翔的雄鹰,展开丰富的想象,你的思想就是这只雄鹰,应该拥有怎样的羽翼才能独立飞翔呢?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而教师听到最多的是自信、勇敢、自强、激情等词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励志的小故事:小敏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亲是残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 以情感体验式教学为例曹艳瑾(福建省尤溪一中文公分校,福建尤溪 365100)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组织、训练创新等环节推进情感体验教学,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利用多种教辅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2-0064-02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为减轻家庭负担,小敏很小就跟随父亲在市场上卖水果。上初中后,小敏的学习负担加重,但她的父亲在这时患病了。小敏每天放学后,都要一边做作业,一边帮助父亲卖水果……她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都想帮助她,但她拒绝了,依然选择这样的生活。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同龄人,你如何评价小敏的行为呢?学生对故事主人公充满敬佩,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的学生认为,小敏是有志气、有骨气的,虽然现在很贫穷,但她没有气馁,相信她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也有的学生认为,小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生活条件比她好,却没有她的这种精神,这是很悲哀的。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为学生个性见解所感动,纷纷给予点赞。一个非常形象的情境设置,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让课堂教学充满张力。这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二、丰富演绎活动,强化情感体验指数初中生对演绎活动有特殊的参与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将演绎活动作为辅助手段推出,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教学的启迪性。教材内容中有许多生活案例,非常适合展开角色演绎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做好教材分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时投放演绎活动任务,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演绎活动带有互动性,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好合理设计,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活动中。学生对一些游戏性的活动最为热衷。教师不妨借助

 2021年12期65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教学案例游戏展开教学,能够形成极好的调度效果。例如,在教学“青春的情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投放一个游戏:同桌两个人合作,其中一个人利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一种情绪,另一个人来猜,用一个词语来归结其情绪特点。如果猜对了,转换角色继续操作,看最后谁猜对的概率更高。学生明白了游戏规则后,迫不及待地进入游戏环节。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表演皱眉表情,而对方立刻猜到“愁”;有的学生满脸笑容,而对方猜到“乐”;有的学生面无表情,而对方猜是“愣”……因为是竞猜,很容易出现一些差错,课堂内欢声笑语、气氛和谐。一个极为简单的游戏活动,将学生带入情感体验环节。情绪表演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教师引入竞猜活动,将表演活动进行游戏化处理,其助学效果更好。学生对游戏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欲望。教师准确判断学生心理展开对应设计,成功调动了学生的体验思维,使其在互动交流中逐渐进入学习环节,形成丰富的学习认知体验。三、启动探索机制,提升情感体验品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任务或者活动,都能给学生提供深度感知体验的机会。参观活动、实地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收集、案例收集等,都带有探索的意味。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做出针对性投放,适时启动学生的探索思维,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探索学习,能够快速赢得教学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极为贴近。教师抓住学生情感走势做出对应设计,其助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投放讨论话题:怎样看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你是如何扭转负面情绪的?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敏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如何进行调节,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探索,总结出整合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入思考和交流环节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解答学生的个性问题,帮助学生逐渐梳理出答案。有的学生说:“我会看一些搞笑的视频,快速地扭转不良情绪。”还有的学生说:“我的方法更为简单,干脆去打篮球,出一身汗,什么不快乐都会消失的。”针对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师要给予更多肯定的评价。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探索情绪扭转的方法,其现实意义显著。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获得了不错的探索效果。四、延伸生活训练,形塑情感体验认知在教学训练设计环节,教师根据情感体验模式要求展开教学,需要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延伸,为学生推出更多生活化训练内容和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学科认知对接,以提升学科教学品质,形塑学生情感体验认知。生活实践、学习反思、走访观察、翻转课堂、信息共享、生活实验、手工制作、家庭劳动等,都属于情感体验训练范畴。教师需要进行整合优化处理,以提升教学训练设计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走向共同富裕”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了“家乡巨变”纪录片,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观看视频后,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我国农村改革后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学生经过热议后,自然达成学习共识:改革之后,农村变化巨大,农民收入提高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了。教师顺势推出课外训练任务:“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新鲜事,深入社会之中展开社会调查,列举你最熟悉的案例,展示我国农村新变化。特别要找到实际案例,对案例进行详细调查,并做细致分析,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到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评鉴,精选典型案例推介到班级。”学生接到训练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经过征询、走访、调查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找到了一些典型的案例,有家庭方面的,也有集体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评价,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针对学生生活展开对应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能帮助他们强化情感体验。结

 语在学科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创新实践意识,适时引入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直观情境、角色演绎、实践探索等内容比较敏感。教师从情感体验角度展开设计和调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让学生在主动体验过程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参考文献][1] 王秀娟.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J].新教师,2018(11):36-38.作者简介:曹艳瑾(1975.3-),女,福建三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篇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学咨询/科技人文

  2020年第16期(总第684期)·148·教育论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安世记(重庆市秀山县石耶镇中心校

 重庆

 409900)摘

 要: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可塑性很强,对学生实施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会形成怎样的道德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层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明确学生日常行为的一门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遵循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认真进行资源整合,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能够覆盖学生的整个思想和行为意识,通过教学让学生自觉将情感经验纳入理性层面,支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现在的每个家庭都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在家里都是宝,家庭教育中过于注重孩子的吃、穿、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特别是现在的家庭中,除了父母的影响外,还有爷爷奶奶的关注,差不多每个孩子都有六个大人来关注,都把孩子当成宝贝,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私的思想,他们认为家长对他们的疼爱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的自私思想会带到学校,造成同学之间总是不能友好相处,出现矛盾不能以责人之心责己,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能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心周围的同学,遇到问题多想办法,形成坚毅的性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情境教学法,本着服务于学生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说教式的,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定的情境,教师在这样的教材面前一定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整合,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1] 。一、整合学科主题,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覆盖面积的最大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一门单独设立的理论教学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学生正在接受和学习的其他科目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一鲜明的课程设定特征,就决定了教师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就要实现跨学科教学。

 二、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通常以背诵为主,相比之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上,是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以学生的思维构建为主要教学对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现代道德标准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文明素养。三、应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举个例子,在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德育认知观念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折纸任务。

 四、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也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教学“完善自我,健康成长”这一单元时,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进行教学,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身体和心理正在迎接新的发展高峰,心理、社会性发展、道德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成长期,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和完善自我观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势必会带来一定的优势。笔者在制定单元目标时,从“尊重”“宽容”“反思”三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让学生体会每一个人都拥有尊严,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方法,并努力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再从宽容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宽容的意义,针对宽容的不计较和包容两层含义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宽容就是对别人的兴趣、观点要包容。最后是完成反思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主动反思的意义,最终形成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种文明素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 [2] 。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课上合作交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任务的要求、对小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提高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总起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定要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活动为教学核心,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阅读角”和“相关链接”,把教育内容和法治内容相关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情境中有所感悟,思想意识有所提升。参考文献:[1] 金亚慧.对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2] 文圆.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说起[J].学园,2015(2).

篇五: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教育 ·7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种方法

 陈书情 重庆市黔江区冯家初级中学校,重庆 4041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相比,针对性更强,是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引导青少年适应新形势,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施好教学,经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7)10-0074-01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相比,是紧跟形势变化、理论变化、学生思想变化、针对性更强,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引导青少年适应新形势,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就《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的探索的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些探讨学习。

 1 问题启发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一方面好奇心、求知欲增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学习。问题式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解决疑问,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2 情景体验教学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情境化引入,在潜移默化让学生形成对价值观、法治观、人生观的正确的认识。情景再现是指把某种社会环境或生活环境通过“剪辑”、“复制”或再创造后搬进课堂,诉诸学生的视觉,从而给学生以道德感召。它主要通过视频、挂图、投影、等直观形象教具和进行小品表演等方式来实现。教师恰当地使用视频等直观形象教具能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有利于陶冶情操,明确道理,形成观念。并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某个情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乐意做。恰当的组织学生表演,能够深化主题教育还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强化道德观念,塑造健康心理。在学习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生命可以永恒吗》时,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和提示,车轮战的方式原地即兴表演,动作形式不限,效果还是不错的 。同学们一下子就能够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我们自己的幸运。小品表演要求主题明确,小品演员具有丰富的表演能力,其形式活泼,引人入胜,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3 案例教学法

 以学生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课本选取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亲切、更真实,让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框时,在上课之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一下子就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要上的主题是什么,中途播放了一段“惊呆!哥们讲义气_男子紧抱交警_助酒驾朋友开溜”的视频,使学生明白了友谊是讲究原则的,当朋友误入歧途时,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像这样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诉诸学生的视觉,寓意 深刻的事件,幽默典型的人物,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在情境中明理,并在情境中自觉导行。

 4 趣味故事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在讲到《以礼待人》这框时,结合青少年学生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打架斗殴,不懂得讲文明礼貌。我就讲“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时北宋时期的哲学家,他好学上进,专心于专研理学。他到陈颐处求学时,已在仕途和学问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他还是恭候闭目养神的陈颐,表现出他态上彬彬有礼。”学生听了这故事后,他们明白,做文明有礼的人,待人接物妖态度好、用语文明。故事富有教育意义且有趣,在快乐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得到了提升。

 5 角色体验教学法

 对课本中涉及人物或人际关系的知识点时,我主要采用角色体验法来教学,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去体验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育践行正确价值观。

 例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我让几个学生分成两组:1 组和 2 组,每组两人。先让 1 组的同学扮演相互尊重的角色,他们一上来就相互握手,有说有笑,礼貌相对,两人都显得很高兴。而让 2 组的同学扮演反面角色,他们一上来就恶话相对,互不相让,互相指责,两人都气得面红耳赤。他们两都显得很不开心。通过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尊重的道理。这样的“角色体验”教学法,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些实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我将继续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探讨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推进学生间互动、推动学习方式转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种方法[J].学周刊,2015(11).

篇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2019.09 (中)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导:“看着即将启动的列车,此时此刻,前来与志愿军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志愿军说,你能学着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方法,结合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写一写她们此刻的心里话吗?”这样,学生对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篇篇以朝鲜亲人视角写的《再见了,亲人》便跃然纸上。学生历经了从“悟”到“仿”、由“仿”到“创”的过程,此时的表达不仅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更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三、互文比较阅读,进行自由表达人教版教材按照人文主题编排单元,突出的是人文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同单元文本在语文要素方面的异同点,不利于遵循语文学习的迁移规律实施阅读教学。开展互文阅读则可以打破这一局限,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异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文体、内容、作家、结构、创作风格、语言、情感等为线索,将课内外的阅读材料进行重组,让学生在相似或相反文本的比较阅读中,自主发现规律性的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言语表现形式与思想情感体验的关系。这样的互文比较阅读,既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正向迁移,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匆匆》(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朱自清用细腻的文笔,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意欲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而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一文,同样也有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之意。教师可根据“珍惜时间”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在行文风格、表达手法、写作背景、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的互文比较阅读,收获远远大于单篇文章的阅读。人教版五年级的《桥》是一篇小小说,文章的结尾很有特色,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教学时,教师可将这篇文章与类似这样结尾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拓展阅读《在柏林》《窗》等,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小小说在文章结尾表达上的共同特点。还可将这篇文章与北师大版语文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互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外文化差异以及人们在危险来临前所呈现出的高尚品格。当然,也可让学生将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即将文中的“小伙子”直接改为“他的儿子”,与原文进行对比后,体味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同样,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进行互文比较阅读。如教学赵丽宏的《顶碗少年》时,可以和他写的另一篇文章《与象共舞》结合起来,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参考文献:[1] 潘新和 .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并适应社会人际规则和运转方式而设计与实施的,因此,其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亦应与当下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坚持开放、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达到培养学生现代化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同时,完善其个人人格,提升个人魅力。同时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理念方法探究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新一代青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适应要求,反映社会发展的道德和法治课程则应时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以力求实现学生有效社会理念接收与适应社会能力提升的目标。而根据理念决定方法、社会环境需求决定理念的规律,以下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及方法探究的话题论证则遵循社会需求——理念——方法的递进原则。一、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理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的确定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相比于以往历史阶段而言发展速度更快、产品更多元、人对其的适应难度更大的时期,且此生存环境依旧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即人需要很好地认识并适应社会,方能有用以生活发展的一席之地。统观社会境况与人的发展境遇,当今社会十分重视“以人为本”“开放”“创新”。而这也是以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为学科本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所需遵循的基本理念。结合现代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我们应在始终秉持教育“以生为本”的本质前提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学生当下的思想认知矛盾为起点,以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看待社会的眼光为目标,进行真正有效、高质量的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及方法探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城关镇海丰小学 李金科

 29 2019.09 (中)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二、教学理念指引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在上述“以生为本”“开放”“创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及在此理念下的教学起点、主体、目标确定之后,将其对应落实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则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渗透。具体渗透路径分别为:突破教材局限,活用时事热点;不拘教材排版,从学生现状切入教学;理解推动记忆,大数据测评综合能力。(一)教学内容 :突破教材局限,活用时事热点现代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给学生提出的适应要求亦在多元和开放,即不囿于课本教材是前提,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理念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感知力和独特的社会认知思想,便是理想境界。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理念作为参考甚或教学内容主干,但应突破教材案例局限,灵活引入时事热点,力争达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真正开放的课程教学高度和格局。例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推动和平与发展”部分的教学中,在讲到“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一处时,除却引用教材中提及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案例之外,我还引入了《红海行动》电影视频。结合教材中提到的“世界整体和平,局部战争不断”的世界局势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让同学们深切地感知在当下风平浪静的年代,世界的某一处仍战火连绵,在那里生活的平民百姓、中国侨民和中国军队正在遭受炮火的袭击、生命的威胁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同时深入地体悟世界和平的真正概念和意义,真正了解当今的世界局势。这不仅能够凭借情境形象性、事件年代短距离性等激发同学们主动积极的思维力,而且还有助于其将教材“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理念与实际的基于真实镜头的世界和平理解结合起来,达到灵活的、清晰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二)教学方式 :不拘教材排版,从学生现状切入教学真正科学有效的教育始终是“以生为本”的,落实在关乎学生切身社会环境适应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便是上述提到的“以学生当下的思想认知矛盾为起点”的原则理念,即颠覆传统的、不拘教材模块排版的、以学生目前认知状况为依据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科教学模式本身而言既是一种创新,亦能够将此灵活、开放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深化,以自己的原认知为基础形成独特且广阔的社会认知。例如:在“与世界紧相连”一课“中国担当”部分的教学中,在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在世界维和、经济发展、智慧贡献、国际事务等领域内的责任“担当”之外,为让同学们能够明白中国在承担推动世界发展责任的同时,根据“少年强则国强”的规律理念,其个人应如何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问题,我在先让其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打破了教材格局,提前引入了“少年的担当”一课。通过对其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少年担当的必要性、“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关心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的少年担当的方法的讲解,同学们便能够在意识观念中形成“国家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少年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认知链,明确自己及中国在人类和谐存在的大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位置,从而形成灵活、统一、深入的个人责任认知和广阔的看待世界的视野与格局。这是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在此环境中获得良好成长的思想基础。(三)考核方式 :理解推动记忆,大数据测评综合能力传统应试教育下,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目标的考核方式已明显不再适合现代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发展需求。因此,在开放、灵活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核环节应摒弃传统按照教材内的原文逐字逐句背诵、默写的方式,而应以理解为主,即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应的学科理念即可。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亦能够锻炼其自主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和自主表达观点的能力。除此之外,现代大数据测评功能的引入亦将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在提升包括其学科水平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同时,锻炼其利用现代数字化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同住地球村”一课“放眼全球经济”部分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等重点句段,我并没有让同学们去字斟句酌地记忆原文,而是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可。如将其理解为:“商品生产和贸易、资本、劳动力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带动各国优势的发挥与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或将其在原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扩充与删减均可。如此,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皆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便恰是现代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所在。除此之外,我还推荐同学们使用手机端的“码上学”App,通过测评拿到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报告,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利用针对性的习题推送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同时让学生掌握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资源的广泛利用与学习相结合的,开放、灵活的大局意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制订和调整,应始终契合学科之社会内容对学生能力与素养、对教师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即灵活、开放和以生为本。如此,才可培育真正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参考文献:[1] 熊孝梅 .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D].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 2013.[2] 陶芳铭 . 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D]. 杭州 : 浙江大学 ,2017. ▍

篇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篇 ● 方法展示“活动体验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体验型、互动型、实践型活动达到自我体验、感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以教材为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巧妙创设活动性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自我体验感悟,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体验式”学习使学生能在体验生动的活动情境中掌握知识,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才干,学会从体验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树立崇法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一、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力图使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能够得以表达、分享、相互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识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遵循这一思路,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势在必行。在重视学科素养和统编教材实施的大背景下, “活动体验式”教学恰逢其时。“活动体验式”教学能给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无限生机活力和趣味。初中生已步入青春期,青春意味着活力,充满力量,拥有无限的遐想,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如果教师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角,尽情表演自己的才华,唱“独角戏”,学生就会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只有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课堂才能活起来。活动体验式教学恰好适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事理,培养创造性,提升道德认知,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二、 “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原则1.目标原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体验活动要依据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紧扣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学情选择活动内容,科学设计活动过程。2.有序原则教师要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使体验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感”。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制定好活动步骤和规则,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尤其是在小组活动中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任务,保证活动井然有序、富有成效。例如,我在执教《网上交往新时空》一课时,在学习“关于网上交友的利与弊”的相关知识时,分正方反方开展课堂辩论赛,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步骤,明确各小组活动中组员分工和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3.合作竞争原则体验式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合作竞争原则。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六到八人,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课堂上小组内围绕一个问题开展讨论,将讨论结果分享、交流、展示。小组之间相互激励,开展良性竞争。课外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以先进带后进,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合作竞争学习就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学习既树立了学生协作、互助观念,又培养了学生敢于竞争的进取精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用心研究和实施。4.主体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课堂上,把学习的主角让学生承担,就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燃起的那支明烛。5.三贴近原则创设的活动情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参加,活动才能有收获。做到活动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生活;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关注。例如,探讨《单音与和声》这节课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意愿和集体规则的关系时,从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园这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出发:

 (1)让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学校要做出这样的规定?悟出集体规则的作用。(2)个人的意愿是什么?个人意愿与集体共同要求产生了冲突怎么办?让学生支招,通过讨论、对话、交流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浅析高尚国(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山东 菏泽)摘 要:

 “活动体验式”教学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与感悟,重在“自我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给“道德与法治”课堂无限生机与活力。关键词:活动体验式;意义;要求;实施方法58 - -万方数据

 探索篇 ● 方法展示学生悟出个人要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集体也要理解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相互理解,找出解决冲突的平衡点。6.互动原则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活动,自己成为旁观者。教师要参与其中,倾听学生的讨论,与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思考、体验,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积极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三、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方法1.巧妙设计课前活动,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利用课前三分钟,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导入活动,营造氛围,做好铺垫,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开心、舒畅和兴奋状态。例如,我讲《让友谊之树常青》这节课前三分钟,举行关于友谊的古诗词比赛,将班内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看哪个小组咏唱或背诵出的最多,进一步引出无论古今,人们都很珍惜友谊,那么我们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呢?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振奋精神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再如:师生同唱歌曲导入新课,在引入《集体生活邀请我》时,播放并同唱视频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引入《让家更美好》时,播放并师生同唱视频音乐《家和万事兴》等。2.充分利用课堂,开展课内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发挥主体作用(1)课堂上设计丰富的活动情境,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助合作、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愉快地学习。例如,在学习《爱在家人间》如何化解亲子冲突一节时,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演情景短剧,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孩子和妈妈,表演在家中的冲突情景。通过表演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反思如何才能让亲子关系更顺畅,让学生在笑一笑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2)活动情景问题设计要精心,有开放性;提出问题要准而巧,富有启发性;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空间,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憧憬美好集体》时,设置召开“憧憬美好班集体”主题班会,问题设计思路是:你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集体愿景的含义→集体的愿景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集体的愿景的作用→美好的集体对我们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美好集体对我们成长的意义→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美好的集体中,那么美好的集体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美好集体的特点。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引发学生一系列思考。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回答及时总结并鼓励,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3.开展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课后活动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规范提升学生的品行道德,帮助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可以形成与课堂教学互补的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实现多渠道、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目的。如,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我布置的作业是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或削一个苹果等。把知识落实到行动,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再如,学习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这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让每位同学给班级名片制作活动提建议,以课代表为主成立小组,设计班级个性化名片并展示。学习《憧憬美好集体》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根据集体的特点和愿景,尝试设计徽标,并准确、简洁地介绍你设计的徽标,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并给予奖励。四、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活动类型及其设计的体会1. “运用你的经验”是每一框的导入活动设计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给每个学生个体经验自由表达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内容学习的一开始就建立起学习内容与个体生命感受之间的联系,为本节课学习奠定真实的对话基础。其作用是创设情景,引发思考。因此,问题、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引入相关话题。其问题设计要聚焦、指向学生个体的感受,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交流机会。2. “探究与分享”是课堂上学生探究新知识,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体活动设计其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思维拓展型”活动、 “体验反思型”活动、 “情景讨论型”活动、 “行为导向型”活动等,承载着在课堂上生成具有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功能。其作用是体验、思考、碰撞、分享。因此,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对话、反思,达成共识。课堂活动要遵循主体性、合作性、参与性等原则。3. “拓展空间”是每框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把课堂从课内引向课外的践行性活动设计。具有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进一步在活动中体悟学习内容,提升道德品质的功能。其作用是生成观点、指导行为。活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延展性、创造性。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也是自己的。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在活动中感悟,道德与法治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位。新时代孕育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教法。今后,我会进一步对“活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探索和实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道德品德不断提升,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参考文献:单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作者简介:高尚国,男,出生年月:1966 年 9 月,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编辑 温雪莲59 - -万方数据

篇八: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8 年 11 月

 6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探究

 丁 慧 临泉县杨桥镇闫庄小学,安徽 阜阳 236000

  :

 摘要:《关于 2016 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新教材的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道德与法制教学,转变教学思路,结合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8)11-0069-02

 引言

 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塑造健全的人格。新时期,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改变说教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城镇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很多城镇地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主要学科上,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重视不足。尤其是道德与法制课程,很多家长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个学科的开设孩子随便听听就好,不需要家长的配合。这种想法不仅会影响孩子对学科的认知,也会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家长的大力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普及道德法治内容,才能够提高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让孩子引起重视。现阶段,学校对道德与法制教材加大了宣传力度,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对这一学科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缺乏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意识,这种认知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学科的教育教学效果。

 1.2 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方式单一枯燥,授课方式不够灵活。主要原因是对教材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对学科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小学生的眼界也在逐渐的开阔,现代学生已经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学生们的变化,仍然居于课堂主体地位,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影响学习效率。

 1.3 教学实施后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生活、劳动技能与同学合作帮助以及体会自然社会环境、计划自己的生活行动等等。但是,在教学实施之后,发现学生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发展水平不够均匀。追其根本,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2.1 教材理论知识生活化

 新推出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学生现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教学重点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学生们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基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生理、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对于一些深刻的理论讲解并不能完全听懂,所以老师要避免说教形式的授课,要引导学生体验过程。例如,在讲解《我是小学生啦》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尽快熟悉,并能够自己整理书包,我在课堂教学时将《我们的校园》与这一课相结合。先给学生们介绍校园内的具体情况,然后让大家自己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年龄、兴趣等,让大家能够尽快彼此熟悉。同时,为了让学生们尽快了解校园环境和学习环境,我带领全班同学熟悉每个楼层的了解班级门牌、卫生间、老师办公室、学校操场、体育设施等。然后带领大家到功能教室内了解各类课程,包括电子琴、舞蹈室、科技制作等,这些都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最后领他们来到教室外,认识升旗的地方,简单讲解升旗仪式的礼仪;看到操场上活动的哥哥姐姐们,他们羡慕极了,我告诉他们课间活动需要注意的安全事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到了食堂的门前,他们的鼻子都在抽动着嗅着饭菜的香味。为了能够让大家对学校的设施、环境加深印象,关于一些重要的场所和位置教师都应该认真细致的介绍,让大家对校园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让孩子们加深对老师的认识,彼此之间更加熟悉,也更加亲密。这样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将课本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具体,也更加的生活化,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课本知识。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勤动脑、动手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够为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氛围对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们应增加课上课下的互动交流,课上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们提供交流、发言的平台。课下,利用微信平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给学生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让学生们利用好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多学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单纯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很容易犯困、走神。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游戏互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课本上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获得真实的体验。例如,学习《美丽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展示活动,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准备自己或与家人冬季出行的照片,观察照片中有哪些景物,课上与大家分享。也可以介绍自己是否喜欢冬季,说出原因或介绍自己在冬天发生的趣事。在课上,有的同学拿出照片与其他同学分享,有的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在冬天发生过的有趣的故事。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冬天,让同学们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的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2.4 强化老师的纽带作用,搭建校方与家长的互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不能局限在书本中、课堂上。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学生家长明确自身在其中的重要性,能够配合学校的教学

 小学教育 70

 2018 年 11 月

 活动。除了可以采取家长会、学校广播的方式之外,学校还可以搭建双方互动交流的平台。首先,可以建立班级家长、老师微信群,由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群中发布相关信息,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初衷、教学改革方向等内容;又比如说在《走,看花看草去》《大自然中的快乐》等教学中,可以发布“建议家长与孩子通过电视、书本,或者是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进行郊游,近距离地感受自然的魅力。”等信息;其次,搭建学生跟踪卡互动平台,以此确保教师和家长具有更加畅通的沟通渠道。具体说就是在学期开始,教师设立学生跟踪卡,根据教材内容,由家长和教师填写“我是小学生啦”“国庆节”“美丽的秋天”“冬天来了”等四个版块,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以此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5 加强行为习惯养成训练

 《道德与法制》学科主要是围绕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学校学习增强学生们对生活的认知,提高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实现学科教学的目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例如,在学习《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下录制学生们玩耍的视频,捕捉一些特殊镜头,在课上播放,让大家一起分析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例如,几个人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几名同学为了争抢锻炼器材互相谩骂......。将这些不文明行为让大家一起反思,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又如,学习《交通信号要知道》一课时,教师通过图片和小短片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各种常见的交通信号,再采取互动游戏的方式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设置课后作业,让家长参与其中,比如带领孩子过马路时让孩子自己辨认交通信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强化认知能力,更好的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6 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有效传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才能够不断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不能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时间,以此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挥想象能力,切实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7 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等教学内容提高重视程度。比如说在《我做过的家务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家中都做过哪些家务活,有什么感受等等;然后在课后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做家务,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叠被子、打扫房间等等。而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者,教师需要采取一种潜移默化式的传授方式,通过开展班级卫生活动、劳动评选等方式,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荣誉感,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3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分析城镇地区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新教材,做好教学设计,以此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 [2]顾梅颖.浅谈一年级队前教育的趣味化[J].江苏教育,2016(63). [3]肖晶.让趣味化教学走进小学美术课堂[J].好家长,2017(31). [4]黄平丽,王强.“自然之道”开启健康课堂[J].考试周刊,2017(54). [5]张小利.谈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 [6]杜鹃.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构建策略探讨[J].现代交际,2017(17).

 (上接第 68 页)

 学生记忆公式为中心,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生活情景中介绍公式和数学的相关特征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讲解和应用数学公式。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以生活理念为指导,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分、角、元”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小超市的情景,在教室里摆放各式商品,并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去认识价格和比对价格,也可以分配给学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他们亲自去购物来认识分、角、元之间的关系,培养相应的换算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知识的思维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评价多元化

 受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衡量和考查学生学习能力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应合理加入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速度、同一概念下生活中不同情景的应变能力、把抽象逻辑推理过程转化成形象直观过程的能力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指导下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教师要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基本原则,为学生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合理评价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8(2):90. [2]邢亚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J].学周刊,2018(3):108. [3]袁恒旺.让数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2018(3):126. [4]刘学全.生活化情境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构建[J].吉林教育,2018(2):121. [5]谢梅兰.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小学科学,2017(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