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6篇

时间:2022-12-03 08: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6篇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5--04--01 内容简介《中央民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6篇,供大家参考。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6篇

篇一: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p>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15- - 04- - 01

 内容简介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收录了我国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分别撰写的文章近百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其内容涉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方方面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的出版发行,对读者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 录 引 言 ..................................................................................................................... 2 一、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10 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1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 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42 五、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60 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114 七、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128 八、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136 结 语 .................................................................................................................141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引

 言

 1 1 、 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是 贯穿我们党 0 90 多年历史的一条红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共同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废除民族歧视压迫制度,进行民族识别,普遍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大门,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时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我国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实现了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领导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奠定了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3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理论政策;强调各民族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适时作出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功推向 21 世纪。

 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志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共同”“和谐是民族关系本质特征”、增强“四个认同”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明确提出“三个不容”的重大论断;召开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两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及时纠正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歧视现象;制定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体系,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妥善处理“3·14”事件、“7·5”事件及其之后的复杂局面,出台了促进藏区、新疆长治久安的政策,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破浪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系统分析了民族问题存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民族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阐述了民族工作领域干部群众热切关心、亟待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部署、重大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

 4

  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开创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民族工作 90 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那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如一。90 多年历史也雄辩地证明,这是我们找到并不断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2 2 、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的重要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中央总会及时召开会议,统一全党思想,对民族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迄今为止共召开了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992 年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20世纪 80 年代后期,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利用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错误和在民族工作上的失误,极力煽动民族分裂主义,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兴起。在这次浪潮冲击之下,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的民族关系也面临严峻考验。在此重大历史关头,中央审时度势,研究决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并把会议名称确定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题是,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会议在肯定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了当时民族工作的形势,确定了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正确应对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特别是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携手奋斗,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开创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方式来确立各个历史阶段民族工作指导原则与重大决策部署的先例。

 5

  1999 年召开了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一是为了在临近世纪之交、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之际,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跨越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二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族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中央决定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结合起来,在国庆期间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这次会议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主要任务,从而吹响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

  2005 年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重点研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前两次相比,这次会议除了总书记、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之外,还有三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第一个“决定”,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这是国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一个行政法规,是建立健全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重大成果。三是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2014 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对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工作的总结和检阅,也是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部署和动员。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为主旨,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

 6

  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了近年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1496 个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会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这次会议对当前各族干部群众十分关心、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以看出,适时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研究什么问题、作出什么决定、出台什么政策,对此后一段时间的民族工作,对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每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在我们党民族工作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3 3 、

 在当前背景下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很有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投入了大量心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深入民族 8 省区以及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召开 2 次中央政治局会议、5 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深入研究民族工作;召开 4 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召开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 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就民族工作、民族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百次。这些,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在我国民族关系出现新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问题的背景下,专门召开一次民族工作会议很有必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7

  一是实现中国梦,民族工作要贡献正能量。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这赋予民族工作更高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年来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面临新挑战,暴恐案件接连发生并向内地延伸,受其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地区不能拖后腿。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民族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民族地区发展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整体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内部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决战阶段,民族地区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重点、难点。如果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因此,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

篇二: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党史重要会议(21 个)

 一、西湖会议

 1922 年 8 月在杭州西湖召开的特别会议,史称“西湖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马林、张太雷 7 人。

 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共政治主张的重大改变,即同国民党合作形式由“党外联合”转变为“党内合作”。这次会议部分地克服了党内存在的不愿意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观点,为党的三大确定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奠定了基础。

  二 、 八七 会议

 八七会议是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 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出政权”的论断。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 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 、 古田 会议

 1929 年 12 月 28 日至 29 日,在 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了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会议通过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任务。决议着重强调加强 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古田会议决议初步解决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以及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 将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四 、 遵义 会议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起草了《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取消了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决定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3 月中旬,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以周恩来为首,统一指挥红军行动。会议及时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五 、 黎平 会议 1934 年 12 月 15 日,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占领黎平。为确定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政治局特别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六 、 两河口 会议 1935 年 6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会议的召开是 为了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强调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对红军的领导。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 明确提出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两河口会议为实现党和红军北上抗日和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

 七 、 洛川 会议 1937 年 8 月 22 日至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了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决定 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著名的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总动员;(3)全国人民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5)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6)实行为战时服务的财政经济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10)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这个纲领全面地概括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

  八 、 瓦窑堡 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 1935 年 12 月 17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

 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九 、 六届六中全会 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11 月 6 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 《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提出“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全会正确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式,规定了党在相持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会议还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原则,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十 、 中央小河会议 1947 年 7 月 21 日至 23 日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小河会议是解放战争中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认真分析了战场形势,总结了作战经验,并根据战局变化调整了战略部署,为形成 “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战略进攻态势创造了有利条件。会后,根据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始了 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

 十一 、 中央十二月会议 中共中央于 1947 年 12 月在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重要会议,称为“十二月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在会上作的 《 目前》 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宣布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党的十二月会议是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毛泽东在会议的结论中说:“这是一次很成功的会”, “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十二 、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全会着重讨论了 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迎接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述了全国胜利后我们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提出 “两个务必” —— 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十三 、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 12 月 18 日-22 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这次全会的主题报告,也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本着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 四 、 十 二 届三中全会 1984 年 10 月 20 日在北京召开,全会讨论并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认为要适时地 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十五 、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 年 11 月 11 日—14 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六 、 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 年 9 月 16 日至 19 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总结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全面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基本问题。

 第一次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

 十七 、 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 年 10 月 8 日至 11 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并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十八 、 十九届二中全会 2018 年 1 月 18 日至 1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2. 中国共产党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推动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5.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6.增加国家机构监察委员会。

 十九 、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 年 2 月 26 日至 28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

 会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 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 ,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 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

 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

 二十 、 十九届四中全会 于 2019 年 10 月 28 日至 31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用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

篇三: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族识别是指对历史性民族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

 通过民族识别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公布中国有 56 个民族,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收稿日期:2021 -12 -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1BKS119);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研究”(2021 - GMD -014);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意识的意涵和基本要素研究”(2021GDZ03);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课题(17M03JKZ0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孔亭(1970 - ),男,山东枣庄人,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22 年第 1 期(总第 186 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孔   亭(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

 通过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他国实际,总结我国和域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与启示。关 键 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22)01⁃0034⁃07    新中国成立 73 年来,民族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 充分显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方向。

 总结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与启示。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科研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全面完成民族识别工作,明确了我国 56 个民族的名称和成分 ① ,同时在国家制度设计和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制定并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和政策举措,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成为民族团结工作制度化的核心。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制度上消除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政治基础。· 4 3 ·DOI:10.16415/j.cnki.23-1021/c.2022.01.001

 1952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性文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通过或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肯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

 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984 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把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事务,从政治上和法律上明确为国家事务,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实现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直接有效管理,实现族际政治整合与多民族国家整合提供法治保障。

 1993 年 9 月,国家民委颁布《民族乡镇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充分保障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五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应对民族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进行部署。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主要应对苏联解体后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冲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华各民族共同进步发展。

 2005 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是新形势下指导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 。

 2014 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为主旨,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会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以上会议安排和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政策性,会后下发的中央文件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政治方向。

 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与措施,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这些民族政策既有国家层面适用于各民族的政策,也有处理地方民族事务的政策条例,体现出我国民族政策的统一性、灵活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和基石,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二)民族识别工作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识别工作、民族政策实施、国家认同建构、处理好各民族差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性关系,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民族识别工作为例,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为准确掌握我国少数民族的现实状况,充分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从 1953 年起,国家组织专家和民族工作者分赴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工作。

 从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出发,无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对待,科学甄别各民族成分和名称,这是对历史上自然形成人群共同体的确认。

 民族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对民族成分的辨认和民族名称的辨别,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人们对于自己的民族归属愿望),确定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

 民族识别工作是从我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活动开始的,“从 1953 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自报登记下来的 400 多种民族名称中,确认了 38 个少数民族。”[3]民族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和政治工作,需要对每一个自报的民族进行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辨认。

 经过实地调查和科学甄别,1979 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少数民族,至此正式确认全国共有 56个民族 [4]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指示和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是对一批人的民族成分的恢复、更改和民族支系的认定与归并,到 1990 年民族识别工作全部完成。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从自报登记的 400多个不同的族称中,经识别确定了 40 多个族体,加上历来公认的满、蒙、回、藏等民族,截至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束,正式确认的少数民族共 55 个,加上汉族,共 56 个民族。

 至此,中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民族构成基本弄清。”[3]民族识别工作的完成具有多重意义:其一,查清了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有了固定的名称,国家通过民族政策或相关法律给予少数民族成员相应的照顾和优惠政策,为实施民族平· 5 3 ·

 等政策奠定基础,有利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其二,通过民族识别工作,确立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单元,明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中“多元”对象,有利于族际政治整合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三,民族识别是一项政治性工作,解决了历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确立了新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具有推进民族团结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其四,民族识别工作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而展开的一项复杂工程,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也超越了西方民族理论的局限,是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基础。

 民族识别工作的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中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如何处理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民族具体利益的关系,需要新的民族理论予以阐释。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5] ,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成就2021 年 8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6] 新中国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制度设计、国家法律、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等方面,中国都有自己的制度优势和实践成就。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国家力量整合和族际政治整合,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一)确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党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并推行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的与时俱进,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70 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 2500 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1% 下降到4%。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1]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从基本国情、理论发展、发展道路、民族自治、民族交融、民族发展、文化认同、法律保障、民族政策发展、党的领导等九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1] ,深刻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精髓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体现,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续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建设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举,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确立的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在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基层民主自治等政治活动中,少数民族代表广泛参与,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的权利。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现“三个有机结合”,“即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正确结合、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正确结合的特点。” [7]为保证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 6 3 ·

 权利,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律及政策,1984 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形式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把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事务,从政治上和法律上明确为国家事务,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实现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直接有效管理,达到国家整合和保证各民族群众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客观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

 经过数十年的共同努力,当前,民族地区经济、教育、交通、生活水平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少数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和深化发展下,维护自己民族权益,实现和睦相处,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8](三)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创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致力于实现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1956 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制造民族隔阂、制约民族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我国民族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创造前提条件。1990 年党的领导人...

篇四: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8月初上海→嘉兴)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8月初上海→嘉兴)

  1921年7月23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 76 号)举行。出席大会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煮,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水族),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组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 13 人,代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也出席了会议并致词。大会最后—天会议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此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941 年 6 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七月一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 年 7 月 16日至 23 日上海)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 年 7 月 16日至 23 日上海)

  1922 年 7 月 16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 625 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 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 195 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大会共进行了8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

  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

 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关于议会行动的议决案》、《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

 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 年 6 月 12日至 20 日广州)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 年 6 月 12日至 20 日广州)

  1923 年6月 12 日至 20 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 31 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 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 420 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

 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

 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党的三大结束的当天,代表们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在雄壮有力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了。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 年 1 月 11日至 22 日 上海)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 年 1 月 11日至 22 日 上海)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20 人,代表着全国 994 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 11 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 9 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 5 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 5 人组成中央局。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

 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 年 4 月 27日至 5 月 9 日 武汉)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 年 4 月 27日至 5 月 9 日 武汉)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

 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挽救革命。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

  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 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82人,代表着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

  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为其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作了题为《中国革命问题和无产阶级的作用》的讲话。代表们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会前,瞿秋白针对陈独秀、彭述之等的机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写成了《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书,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会上他把该书发给大家,并作了系统发言。针对陈独秀报告关于统一战线上的错误,蔡和森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小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过去之弱点及现在动摇,说明能领导革命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应以坚决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去制胜

 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与犹疑。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 31 名正式委员和 14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 7 人、候补委员 3 人组成。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 3 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

 6、八七会议(1927 年 8 月 7 日 汉口)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 号(现鄱阳街 139 号)召开紧急会议。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就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报告。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作报告。瞿秋白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政治形势,指出了中央领导机关的右倾错误给革命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提出了党

 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许多同志发言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发言指出,“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等 9 人为委员,周恩来、邓中夏、毛泽东、彭公达、李立三、张太雷、张国焘等 7 人为候补委员。

 7、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 年 6 月 18日至 7 月 11 日 苏联 莫斯科)

 7、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 年 6 月 18日至 7 月 11 日 苏联 莫斯科)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由于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开会地点,加上1928 年春夏间将相继在莫斯科召开赤色职工第四次大会、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大会,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都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1928 年 3 月,共产国际来电同意中共六大在苏联境内

 召开。4 月 2 日,中共中央临时政...

篇五: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支部书记党课讲稿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一个愿望,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组织了一堂专题党课,大家共同来学习,党课主题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堂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和我们怎么做。

 第一章、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

 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1949 年 11 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1957 年 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1950 年 7 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

  2 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1990 年 2 月 15 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1990 年 9 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2009 年,胡锦涛在考察中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3 2015 年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对开展好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第二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 56 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5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二、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民族工作。上至党中央,下至八路军战士,对待民族问题向来是慎之又慎的。尤其是在红军长征的过程当中,我党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帮助,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能够对新时期的民族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几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党中央总会及时的召开工作会议,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我们通过对党中央历次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行回顾总结,能够更好的认清新时期开着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方向。

 1992 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会议还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要努力。

 1999 年,党中央召开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恰逢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会议的主题就是贯彻西部

  6 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2005 年,党中央召开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研究的课题是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此次会议上,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2014 年,党中央召开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不仅是对以往民族工作的总结和检阅,更是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同时,会议还对当前各民族干部群众十分关心、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

 2021 年,党中央召开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并对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学习一下历次民族会议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

 2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开先河 —— 通过中央会议促进民族工作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同时,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民族工作

  7 会议,研究形势解决问题,并正式将会议的名称定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 月 14 日至 18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会议在肯定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的形势,并最终确定了 90 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同时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对民族问题内涵的认识。

 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关键时刻从全局和战略上对民族工作进行了部署,开创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方式,来确立改革开放各个阶段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指导性原则与最重大的战略主张的先例,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此次会议后,民族地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92 年开始实行沿边开发战略,确立多个对外开放城市和一类开放口岸,设立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其中绝大多数在民族自治地方。

 9 1999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吹号角 ——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临近世纪之交,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前夕,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较好成绩。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际召开,能更充分地展示我国各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团结共跨世纪的风貌。

  8 会议于 1999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3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会上指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史任务: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吹响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从 2001 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同时,西藏整体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2003 年,国家对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 5 个自治区卫生专项投入资金,主要覆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专科医院建设、农村合作医疗、重大疾病控制等方面。

 5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促和谐 —— 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也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于 2005 年 5 月 27 在北京召开,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9 会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指针。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会报告在“平等、团结、互助”后加上了“和谐”二字。这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关系与时俱进的深刻把握。

 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第一个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第一个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并审议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会后,国家民委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4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促团结 —— 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共同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 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阐明多民族是我国的特色,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

 二是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要坚定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三是强调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四是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

  10 远性工作来做。

 五是阐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

 六是在民族工作中要解决好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关系,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是强调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要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八是阐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篇六: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汇总 历届会议 时间 地点

 会议主要内容

 一大

 必修一P55 1921 年7 月

 嘉兴南湖—— 上 海

 1、 背景:

 ○1 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壮大

  ○2 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共的成立。

  ○4 外部因素:

 共产国际的帮助。

 2、 内容:

 (1)

 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差别, 实现共产主义)

 。

 (2)

 确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

 3、 意义:

 宣告中共的诞生,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之后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二大

 必修一P55 1922 年7 月

 上 海

 ①内容: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 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七会议 必修一P57 1927 年8 月 汉口 ①内容: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思想 ②意义:

 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遵义会议 必修一P57 1935 年1 月 贵州遵义 ①内容:

 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 ②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妥善处理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准。

 瓦窑堡会议 必修一P37 1935 年底 陕北瓦窑堡 ①内容:

 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②影响: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洛川会议 必修一P40 1937 年8 月 陕北洛川 ①内容: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影响:

 八路军、 新四军挺进敌后,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 七大

 必修一P40-41 1945 年春

 延 安

 1、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2、

 内容:

 ○1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 报告。

  ○2 提出党的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一个独立、 自由、 民主、 统一、 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 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3、

 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

 想基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必修一P64 1949 年3 月 河北西柏坡 ①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全国即将解放 ②内容:

 1. 工作重心: 乡 村到城市 2. 中心:

 恢复和发展生产 3.基本政策:

 革命胜利后中共的政治、 经济、 外交的基本政策。

 4.总任务: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意义:

 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指明了道路。

 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思想路线的准备。

 八大

 必修一P70、 必修二 P48 1956 年9 月

 北 京

 ①内容:

 a、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内形势: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b、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政治上:

 (1)

 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2)

 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3)

 健全国家法制, 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

 强调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发扬党内民主, 反对个人崇拜 意义:

 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 必修一P72、 必修二 P52 1978 年12 月

 北 京

 1、 背景 ①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

  ②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

 2、 内容:

 (1)

 、 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 思想路线:

 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 健全民主法制,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2)

 、 两大转折 工作重点:

 由“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3、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 年10 月

 北 京

 1、 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

 必修二P53

 责任制。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十四大 必修二P57

 1992 年10 月

 北 京

 ①内容:

 a、 提出 90 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加快改革开放,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b、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意义:

 大会形成了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一起为标志, 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四届三中全会 必修二P57 1993 年11 月 北京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内容: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意义: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十五大 必修二P57 1997 年9 月

 北 京

 a、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b、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

 公有制实现形式:

 多样化,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总结

 1、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1)

 表现:

 ①1922 年, 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1923 年中共三大, 提出了统一革命战线, 并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实践。

 ③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 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向农村进军, 开展土地革命, 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理论,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④1935 年遵义会议上, 纠正了王明的“左” 倾错误,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解决自己的路线、 方针、 政策问题,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⑤1936 年, 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 由“反蒋抗日” 改为“逼蒋抗日”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

 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 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 倾错误的干扰, 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第一次:

 由城市转向农村 (八七会议)

 原因:

 a、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敌我力量的悬殊

 b、 三次武装起义受挫表明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c、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因此, 只有开展土地革命,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d、 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从此, 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

 ②由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原因:

 a、 1949 年,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了 城市,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③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原因:

 “文革” 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

 1978 年底,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 中共三次转折点

 第一次:

 、 八七会议(1927 年 8 月)

 ①内容: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思想

  ②意义:

 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

 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

 ①内容:

 a、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 错误, 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

  b、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

 ①内容:

 a、 确定了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b、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 决定拨乱反正, 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②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