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9篇

时间:2022-12-02 18: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9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基层‘小官贪腐’治理机制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9篇,供大家参考。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9篇

篇一: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基层‘小官贪腐’治理机制研究”(编号:

 18YJC710086 )。   [收稿日期] 2021-08-13   [作者简介]褚明浩,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022年1月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Jan.2022第43卷   第1期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l. 43 №. 1DOI :

 10. 14137 /j.cnki. issn1003-5281. 2022. 01. 004“片线结合”: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褚明浩(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摘要]在乡村社会变迁与基层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府无力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生治理事务,由此陷入治理困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乡镇治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增设机构与重置干部展开了“片线结合”改革实践,形成了人与事相结合的分类治理机制以及人与人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机制,有效地激活了原有的体制资源并拓展其再利用空间。基层政府利用原有体制进行机制创新,并以新生机制增强原有体制的弹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回应性与适应性,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治理机制创新中的“体制—机制”互动审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对于构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启示。[关键词]治理机制;治理体制;“片线结合”;机制创新;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 ( 2022 )

 01-0025-09  引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国家治理的根本立足点是基层。传统中国的治理特征是“皇权不下县”[ 1 ]( P. 352 )

 ,传统社会基层治理主要是指士绅治理。士绅遵循传统的礼教和乡俗民约,尤其是在处理乡村内部事务中,士绅所运用的非正式权力治理的权威来源于传统政治秩序和科举制度的保障,还包括乡村社会文化人情网络的支持。[ 2 ]( P. 49 )

 当国家政权建设延伸至乡土社会后,基层治理在被国家权力改造的同时仍未摆脱乡村社会的影响。在缺乏稳定的、抽象的和普遍性的运作规则之下,基层政权组织功利性地将各种方法、手段和策略引入基层治理实践。[ 3 ]( P. 126 )

 然而,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尽管当前基层政府的制度环境、行为逻辑和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但基层治理却陷入了财政危机、政策失灵、权威下降和制度异化等治理僵局 [4 ]( P. 158 )

 ,无法有效运转。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层化和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分权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的理性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和治理技术的现代化。[ 5 ]( P. 20 )

 学者们分别 从 治理 主体 ① 、治 理资源 [6 ]( P. 157 )[ 7 ] 与治理规5 2①参见刘建军、马彦银《从“官吏分途”到“群体三分”:中国地方治理的人事结构转换及其政治效应———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载《社会》 2016 年第 1 期;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 事制 度》,载 《社会》2016 年第 1 期;杨华《“制造流动”:乡镇人事激励的一个新解释框架》,载《探索》 2020 年第 4 期;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 2007 年第 7 期;倪星、王锐《从邀功到避责:基层政府官员行为变化研究》,载《政治学研究》 2017 年第 2 期。

 则 [8 ][ 9 ] 等方面探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不少研究者将基层治理现代化定位为制度规范化 [10 ] 、过程程序化 [ 11 ] 、目标精准化 [ 12 ] 和手段技术化 [13 ] 等,最终却发现基层治理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实际上,治理主体、治理资源与治理规则等治理要素服从于治理体制的总体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微观调整。本质上,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主要治理主体的基层政府自我改革的过程,表现为在体制和机制上获得重构的基层治理体系实施公共治理和达成治理目标。[ 14 ] 这意味着要将基层治理实践置于体制—机制框架之中,以整体性理解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在立体化视域下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是基层治理的中观概念。“体制是渗透某种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在相关领域或组织间形成的一种基本的整体关系框架。机制则是遵循和利用某些客观规律,使相关主体间关系得以维系或调整,实现预期的作用过程。体制是静态和规范意义上的,机制是动态和实证意义上的。”[ 15 ] 具体到基层治理领域,治理体制是指国家“基础性权力”[ 16 ]( P. 68 )

 在基层治理中形塑的总体结构,是制度化国家权力的普遍性约束;治理机制则是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具体实践方式,体现为治理主体在一定的治理规则内通过治理资源与治理手段实现治理目标。本文致力于分析当前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挖掘治理体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形态,辩证分析基层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治理体制是治理机制运行的框架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制创新和运行的空间,但治理机制并非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能动地弥补治理体制的不足,从而激活治理体制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本文从体制—机制的互动中审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借助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变革反思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作为基层政权的末梢,乡镇既要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工作任务,又要回应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由于乡镇治理的现实性与复杂性最高,治理问题最突出,对机制创新的需求最强烈,因而乡镇治理能够更好地展现基层治理的实践困境、机制创新以及机制与体制的互动。笔者以对北京平县兴镇、刘镇以及湖南新县溪镇、石镇等地的田野调查为经验支撑,全面思考基层治理中体制与机制的互动,其中,“片线结合”是新县为解决当前基层治理难题创新的治理机制,成功地激活了治理体制,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的难题。一、当前乡镇治理的现实困境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基层治理体系与其所面临的公共问题之间不断契合的过程。[ 17 ] 乡镇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也意味着治理的复杂性,集中表现为乡镇治理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生治理事务。然而,作为科层体制的组成部分,乡镇治理实践受制于既有的制度环境。在既定的体制框架与制度的安排下,乡镇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各种复杂性需求,治理能力与现实需求的不匹配使乡镇治理陷入困境。(一)乡镇治理需求的复杂化乡镇治理的复杂化体现为治理事务的扩大化、治理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对乡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乡镇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新生事务是因为其在县乡村三级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即乡镇不仅要承接乡村社会上移的治理事务,而且要承担上级政府下达的国家政策性任务。同时,伴随着乡村社会转型的变迁与基层治理生态的变化,乡镇中不断出现新的治理事务。一是乡村社会上移的新生事务。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熟人社会”[ 18 ]( P. 364 )

 ,通过低成本、低负担、高效率的“简约治理”[ 19 ] 方式基本上能够完成税收、纠纷调解和公共事业等治理目标与行政目标。在“熟人社会”,由于信息高度透明、地方性规范有效,基层干部能够迅速地对群众进行定位,采用各种半正式的手段解决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熟人社会逐渐解体,中国基层治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农村环境卫生、违法建设等新生治理事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地方性规范渐趋瓦解,而现代规范与秩序尚未建立。简言之,农村治理需求的变化与村级治理能力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同时,以村干部的职业化、治理方式的规范化、治理过程的程式化等为表征的村级组织的行政化逐渐成为当前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这恰恰为乡村社会将其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向行政体系传递提供了渠道。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干预得越多意味着国家要为更多的基层事务担责。二是乡镇内生的新生事务。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乡镇一改税费改革后的“悬浮”特性,成为积极有为的政府。当前,乡6 2

 镇的每项工作都非常重要,都要“狠抓落实”,那些原来只需应付完成的工作需要乡镇重新安排人力来积极推进,成为乡镇的新生事务。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每个乡镇都形成了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示范镇或亮点镇,以彰显乡镇的特色和政绩。例如,有的乡镇经营镇域旅游,有的乡镇打造特色文化,有的乡镇发展田园综合体,有的乡镇探索居家养老实验,有的乡镇创新党建引领治理,等等。这些新增的治理事务对乡镇原有的治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增加了乡镇治理的压力。三是上级政府转移的新生事务。作为行政体制的最低层级,上级政府转移的新生事务的增加自然也会使乡镇的治理任务增加。一方面,县级政府转移的中心工作增加。伴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县级政府下达的政治任务激增,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12345市长热线等相继成为乡镇的中心工作。上级政府下达的工程建设和社会改造任务越来越多,并且都需要在乡村两级落实,由乡镇督促落实和监督进度。另一方面,行政职能部门转移的行政事务的增加。城市发展使市县政府与行政职能部门承担更多的治理事务,而这些工作都要对接到村、到户,件件都要抓落实、求实效,都需要乡镇参与协调和督导。同时,一旦上级行政职能部门的治理失效,这些行政事务就会转变为乡镇的治理任务。因此,上级政府与职能部门增加的治理任务会传导给乡镇,迫使乡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从而增加了乡镇治理的负担。总体而言,在当前乡镇面临的各种新生事务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治理任务,还是自下而上的乡村事务,都难以“切事化”,无法采用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处理。简言之,乡镇的新生事务治理冲击着乡镇既有的治理秩序,并对乡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乡镇治理能力的弱化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乡镇处于矛盾和冲突的焦点,直接面对着治理困境。本质上,乡镇治理困境源于当前乡镇的治理能力与新生事务的治理需求不匹配,即乡镇治理的能力不足。作为国家科层体制的末端机构,乡镇一般通过科层体制实现常规性治理,其资源配置方式主要依赖以“三定方案”为基础的编制管理。编制管理是中国治理体制的重要范畴,是科层体制统筹调控和配置机构、人员和资源等治理要素的过程。“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与功能定位从中央延伸至乡镇,形成了“职责同构”[ 20 ] 的纵向权责配置格局。因此,乡镇“三定方案”规定乡镇的治理责任与任务,确定了乡镇的资 源 配 置,直 接影响着乡 镇的基础性治理能力。然而,当前乡镇“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不包含乡镇实际的治理事务,导致乡镇的资源配置与其治理能力的实践要求不相匹配。一方面,“三定方案”规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与乡镇的实际治理任务不相符,削弱了乡镇整体的治理能力。在行政理性化的治理理念下,乡镇组织分工明确、边界清晰,但“三定方案”对乡镇组织的设置过于细化,人员配置过于分散。高度科层化的乡镇组织导致国家权力碎片化,使得乡镇政权缺乏灵活性,丧失了整体治理的能力。乡镇干部看似各司其职,却缺乏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的能力,难以回应基层治理的需要。同时,“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常规的行政业务,而未涉及乡镇的新增治理事务,乡镇只能通过临时抽调部分人员和划拨部分财政资源来完成这部分工作。随着基层治理重心的下移,乡镇的治理任务越来越多,临时性的应对方式难以满足乡镇的治理需求,“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与乡镇治理实践的张力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三定方案”中关于干部岗位的规定与乡镇治理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削弱了乡镇的实际治理能力。“三定方案”只确定了部门职责、内设机构与人员编制等,并未提供判断干部岗位匹配度的具体方法。从乡镇的角度讲,乡镇工作类型多样,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来说,都需要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干部。例如,行政业务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文字写作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干部;乡村事务专业性不强,需要有农村或社区工作经验的干部。然而,“三定方案”以专业性为准则,可以甄别乡镇干部的专业技能,却无法甄别乡镇干部的能力、经验与关系等。质言之,“三定方案”并未做到人员与岗位、人员与事务的有效匹配,弱化了乡镇的治理能力。综上所述,“三定方案”与乡镇实际治理任务和乡镇人事需求不符是乡镇治理体制中制度设计不合理的表现。乡镇治理体制的不合理设计与乡镇治理实践之间的张力导致乡镇基层治理能力的弱化。乡镇基层治理能力弱化表现为乡镇的治理困境,即无力应对乡镇新增的治理事务,而这些新增的治理事务对乡镇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乡镇进行机制创新。7 2

 二、“片线结合”:乡镇机制创新的治理实践与运行机制在自下而上的变革要求与自上而下的政治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基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治理危机的出路。基层政府必须在既有的体制框架内创新,这既是基层治理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有效性的支撑。在保证体制稳定的前提下,机制创新是基层政府的必然选择。在缺乏财政等体制内资源与体制外资源的情况下,乡镇最大的体制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如何配置人力资源成为乡镇机制创新的关键。此外,乡镇在机构设置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可以通过增设内设机构来调整乡镇治理结构。虽然增设机构与“混编混岗”不符合“三定方案”的制度原则,但符合乡镇的现实需要。二者是乡镇充分利用体制资源进行的机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镇政权的不完整性。[ 21 ]表 1  溪镇乡镇干部的构成    岗位编制岗位分工    公务员 事业编 总计人数 占全部在岗人员比例 人数 占全部在岗人员比例 人数 占全部在岗人员比例党政领导 13  9. 29%0 0 13 9. 29%行政机构14 10. 00% 39  27. 86% 53  37. 86%片区5 3. 57% 22  15. 71% 27  19. 28%重点工作线11 7. 85% 36  25. 72% 47  33. 57%总计43 30. 71% 97  69. 29% 140  100%   (一)乡镇机制创新的治理实践“片线结合”机制是新县进行机制创新的治理实...

篇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治理的主要任务与创新路径汇报人姓名

 一、基层治理的理论依据二、我国经济社会变迁与困境三、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推荐书籍“规律” “变与不变” “治理” “不要忘记来的路”

 一、基层治理的理论依据(一)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二)理解基层治理

 十三方面的显著制度优势之九: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10.28)(一)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原文 贡献我国治理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党的十八大 2012年11月8日 “源头治理”标志着中国的“治理”议题开始从学术语境转向实践语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预示着治理的政治实践帷幕正式拉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10月26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靠谁——全民共建共享。”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原文 贡献我国治理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党的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谁领导——坚持党的领导”2.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多元协同共治。3.治理的目标——共建共治共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31日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完善了治理体系。2.“治理行动愿景是什么——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党的领导多元协同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共建:人人有责共治:人人尽责共享:人人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理解基层治理1、 “治理”是什么?“治理”源自古希腊语“引领导航”,原意指控制、引导、操纵等。这一概念是从 1989 年世界银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一文中讨论非洲“治理危机”时开始提出,并被广泛讨论研究 。

 (二)理解基层治理詹姆斯·N·罗西瑙(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1、 “治理”是什么?

 詹姆斯·N·罗西瑙(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与统治相比,治理是一种内涵更丰富的现象。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机制,随着治理范围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 满足各自需要、并实现各自的需要。”——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1、 “治理”是什么?(二)理解基层治理

 经济权力主体社会权力主体政府权力主体治理核心: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公共价值图1:治理的基本框架(二)理解基层治理

 注:对治理的几点说明• 政府权力、社会权力和经济权力的主体共同构筑了治理的“元”。• 治理多元协商(抑或协同)共治成为可能。

 (从文明演进看“可能” )• 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公共价值“天然”地成为治理的基本价值追求。

 (从权力让渡看治理的基本价值追求)(二)理解基层治理

 2.基层治理的个人认识基于罗西瑙对“治理”的认识,结合中国社会“变与不变”的特殊性,个人认为基层治理是在一定的制度与道德框架下,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为提升公共利益、培育公共精神、增进公共价值,以多元协商(或协同)的方式,所采取的一系列互动行动。(二)理解基层治理主要任务:治理首先要通过各种组织将人组织起来,进行组织化治理。组织化程度愈高,治理愈有效。

 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图2:基层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二)理解基层治理治理核心: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公共价值

 2.“基层治理”的说明(1)制度与道德共同决定着基层治理的边界,但边界不一定重叠,甚至场域各异,如“江湖”的存在。(2)在乡村与城市场域中,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主要包括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它们在实现公共利益方面高度交织,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基层治理很难做到整齐划一。(3)在乡村与城市场域中,各类组织为增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正式与非正式行动;在特定情况下,采取非正式行动将是最优选择;在行动过程中,为了确保任意一方的行动不会损害其余各方的利益,“协商(协同)—妥协”成为采取共同行动的基础。(二)理解基层治理

 三、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困境(一)对乡村的一个基本判断(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三)基层治理的困境

 (一)对乡村的一个基本判断判断:农民与土地“脱钩”趋势业已形成“三权分置”打破学理的藩篱,土地流转具有合法性,过去利用土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效果出清。农民对哺育自己的土地常常怀有强烈的眷念,文明变迁使土地逐渐失去安身立命的文化寓意。

 (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1、经济变迁:资本主导发展(1)消费致贫•消费主义盛行,迫使人们参与到消费的浪潮中,使其坠入贫穷。(2)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三聚氰胺”谈起

 (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2、社会文化变迁:熟人社会转向(半)陌生人社会“变”(1)原子化个人(2)人际疏离(3)攀比消费“不变”(1)权威性分配(2)官民疏离(3)“差序格局”

 (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3、行政变迁:存在社会“不稳定症候”(1)政治和意识形态事件;(2)“世仇”:北方较多,南方较少;(3)经济利益纠纷:居民间、宗族间、居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居民与外部经济体;居民与国家间;(4)土地争议:主要是农村社区与当地企业间、国家主导的建设项目;(5)突发事件:敏感人群、重要的政治时期;对策:制度化跨区协作、排查社会矛盾(高度关注农忙收种期、有影响忌日敏感期、资源纠纷不定期、经济交易突发期、婚姻矛盾类、邻里纠纷类)、调解社会矛盾、突发事件处置。

 1.乡镇政府缺乏活力农业税费取消以来自上而下转移支付成为村级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村财镇管)项目制资源下乡成为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村庄建设的主要渠道或唯一渠道(财随事转)主要工作:项目落实、阶段性政策落实、经营活动、日常工作;与群众:落实政策指令、政策解释特点:乡镇政府“U”型运行,村级组织“O”型运行结果:群众工作能力严重退化(1)乡镇政府力量严重弱化(2)晋升渺茫的职业生涯(3)群众工作能力严重退化(三)基层治理的困境

 1.乡镇政府缺乏活力乡镇政府作为型看守型疲于应对 超负荷运行自我矮化守成运行干部流失严重完成规定动作缺乏活力(三)基层治理的困境

 2.农村劳动力流失与资源“匮乏”交织的发展困境3.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且存在“两张皮”的现象4.基层党建工作缺乏抓手(三)基层治理的困境

 三、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案例1:成都清源社区:以社区社会企业为中心案例2:广东崖口村:以制度为中心案例3:广东仙娘溪:社会组织参与案例4:四川迎龙桥:农村股份合作制案例启示

 案例1:成都清源社区——以社区社会企业为中心(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二)建好中心,以民为本,联动多方(三)直面变革,为民所盼,共谋发展

 成都清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氛围冬日暖阳倾洒在巴蜀大地,位于成都城西苏坡立交桥北侧,府南河的南河之源的清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们细品着“晒三花”,轻聊往事;社区舞台上,年轻人们苦练着长嘴壶茶艺,技艺渐精;阳光下的“绣娘”,娴熟地穿针引线,沉静温婉;孩子们清朗而欢快的嬉戏声交织其间;办完事的社区群众,或快步离开,或徜徉于楼阁亭台间。整个院落热闹而不失祥和。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初创的清源社区:境况:以拆迁安置小区为主体,辖区面积0.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3余户19945人。特点:此前,该社区是农村,后转化为城中村,大量社会问题集聚于此,一度成为学者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热点”地区。问题:“原来我们这个地方属于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原因:群众缺乏社区认同的陌生感、需求无法满足的焦虑感和社区发展裹足不前的无力感,“三感共振”的结果。究其本源,在于缺乏凝心聚力的“凝聚核”。对策:社区“凝聚核”在哪里?在社区党委,在支部,在社区党员。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1.选强书记,牵引社区发展治理2017年3月,成都市青羊区启动第十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新成立的清源社区新组建社区“两委”。清波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同志担任清源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生于此长于斯,作为年轻有为的社区干部有着丰富的履历,2002年9月,在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园艺专业就读本科,毕业后担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兼年级辅导员,同期攻读四川农业大学种植领域在职研究生,并取得硕士学位;2006年8月,他怀揣梦想毅然离开讲台,成为成都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进入苏坡街道办事处清波社区工作,并于2013年12月高票当选清波社区党委书记,现任青羊区苏坡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兼职)、苏坡街道清源社区党委书记。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评价: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社会整合、实践引领、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第一,共产党员的政治面貌和担任团委副书记的工作经历是实现政治引领的根本保证;第二,生于此长于斯的成长经历,更容易与居民打成一片,对居民的差异化需求感同身受,能真正做到因需施策;第三,农学的学历背景和从教经历使其在工作中做到尊重规律和理性决策;第四,长期社区工作经历,使其对社区发展形成了独到见解,并在工作中付诸于实践。在当选清源社区党委书记后的三年,汤继刚同志牵引社区,协同多方力量,蹚出了一条群众认可、上级肯定的清源特色社区发展之路。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2.联结机制,释放党员力量状况:成立之初的清源社区共123名党员,4个支部、12个党小组。问题:党组织软弱涣散、“两张皮”的现象在社区工作中十分突出。对策:社区党委采用“建制度,联机制”的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彻底解决党组织“软弱涣散”“两张皮”的问题。具体做法包括: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1)建立以“星级党支部”评选为内核的党支部工作创新评选制度制度原则:星级管理同社区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星级管理促进党委工作,以干事创业的实效检验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评选结果动态管理,重在激励,不搞“终身制”。指标体系: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工作机制、支部工作和服务群众5项目,17项指标。评选标准:评选结果分级为五星级支部(95分以上)、四星级支部(85-95分)、三星级支部(80-85分)三个等次。结果使用:对季度评选出的五星级支部授予流动红旗,在季度党员大会上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党建宣传栏单独展示;依据季度星级得分排名评选年度优秀党支部,在党委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予以表彰和奖励。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2)建立党员积分制,充分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标体系:包括党内学习生活、先锋模范作用和违规违纪扣分三大类别,25个评选指标。考评方法:对每一指标赋予标准分,通过考评采用加减双向积分。评选标准:积分达到100分以上为优秀党员;80分以上为良好党员;60分以上为合格党员;60分以下为后进党员,需加强学习及志愿服务(6月1日后转入的党员不评定为后进党员)。结果使用:2018年社区表彰100积分以上的优秀党员33名;2019年,社区党委共表彰55名优秀党员,处理4名后进党员。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3)探索“亮身份、践承诺、比奉献”举措将每个支部党员的照片和承诺制作成展板面向辖区广大居民群众公示、公开,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有效促进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4)建立“三合一网格”融合共抓机制,疏通社区“毛细血管”通过党委成员包支部、支部书记包小组、党小组长包楼栋、党员骨干包单元,建立四级党务网格,对应融入四级居务网格和四级物业网格,将基层治理延伸到小区单元,实现党务、居务、物业“三合一网格”融合共抓。通过“建制度,联机制”,社区活动的党员参与率由过去不足40%提升到96%,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得以实现,社区团结有了“凝聚核”。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3.高扬党旗,实现凝心聚力“社区想要往前走,要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真正打开群众的心结。也只有打开群众的心结,人心才会往一起走。”社区成立初,汤继刚同志和社区工作人员用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社区每家每户,意识到急迫解决社区的两大问题: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和安置小区的群租乱象。

 (一)选强书记,联结机制,高扬党旗首先,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清源小区有43户坚守了十年的“钉子户”仍然没有拆动。社区居民苟丽因为拆迁安置问题经常到社区上访,甚至一度将培养子女成为“二代上访户”做为人生目标。社区党委基于她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积极向街道和有关部门反映;另一方面积极想办法,逐渐解决了其家庭的实际困难。现在,苟...

篇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 若干措施 近年来,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总结运用疫情防控斗争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强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1. 合理设置社区网格。一般以居民小组或住宅小区、若干楼院为单元划分社区网格,每个网格原则上覆盖 300—500 户。把社区内的党建和政法综合、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网格整合后各职能部门不再另行单独划定网格,确需依托网格开展的业务工作,纳入社区已有网格管理。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根据实际情况可单独划定网格。

 2. 建强社区网格党组织。原则上一个网格设立 1 个党支部或党小组。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成员或收党员骨干担任,并兼任网格长。鼓励支持离退

 休干部党员参与社区网格党组织建设。一个网格应配备 1 名专职网格员,统一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上午楼宇、商圈市场网格党组织书记一般由街道党(工)委选派党员干部担任,注重把业主单位、楼宇物业、重点企业党员负责人经组织程序选进网格党组织班子。

 3. 完善社区网格运行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专职网格员要开展日常巡查走访,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处理矛盾问题。对网格排查上报事项,社区做好梳理汇总,街道根据问题性质和管理权限“吹哨派单”,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承接、限时办理反馈。推动基层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网格,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网格管理和服务。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要直接联系社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要直接联系网格。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壮大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4. 严格社区工作者选聘标准和程序。社区工作者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中的专职人员和在社区从事党建、治理、服务工作的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标准为每万城镇常驻人口不少于 18 人。根据就近就便、职住兼顾原则,一般由县(市、区、旗)统一组织选聘,由

 所属街道集中管理、所在社区分配使用。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

 5. 完善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制度。社区工作岗位一般设立社区正职、社区副职、工作人员等类别,每类岗位依据岗位职责、工作年限、专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因素划分若干等级。岗位等级序列以市为单位设置,并建立省内互认机制。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规定程序解决事业人员身份,特别优秀的可通过择优调任、换届选举等选拔进街道(乡镇)班子。

 6. 加强社区工作者培养锻炼。区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会同民政等有关部门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进行履职培训,街道党(工)委统筹组织其他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突出实战实训,设立社区实训基地,推行“导师帮带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价。

 三、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夯实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实体支撑 7. 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把

 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纳入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在新建社区和老旧街区、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中统筹考虑。按照“15 分钟服务圈”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尽量把党群服务中心建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位置。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面积一般不小于 1000 平方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力争达到每百户 30 平方米以上,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推送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和较大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开放共享的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市、区层面依托政务服务场所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根据居民需求在社区网格设立党群服务站点。

 8. 提升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使用效率。整合党建、治理、服务多种功能,合理划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综合治理、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避免建成单纯宣示性、展示性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老年食堂、青年创客空间、老党员工作室等特色服务场所。积极培育引进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统筹整合相关部门在街道社区设立的各类活动阵地,推动场所设施公用、力量资源共享。

 9. 提升信息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整合现有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类系统信息资源,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做好网上群众工作。

 加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完善自助服务设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以高素质物业服务推进美好家园建设 10. 推进物业服务和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全覆盖。注重以市场化方式为主渠道,不断扩大物业服务覆盖范围。对无物业小区,采取引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基本物业服务、社区“两两委”组织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兜底。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及时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招聘党员员工等方式加强党的工作覆盖。依托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及物业行业协会建立物业行业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接受物业服务项目所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同时接受物业行业党组织指导。对党建强、服务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和物业服务企业评先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承接有关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11. 强化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在业主委员会组建和换届过程中加强人选把关,提高业主委员会成员中党员比例,推动符合条件的业主委员会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授权决定大额维修资金使用、小区公共收益支出、公共设施完善等事项前,应

 主动向社区“两委”报告。对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可探索由社区“两委”指导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临时代行业主委员会部分职责。

 12. 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鼓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党员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组织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健全街道党(工)委统一协调,相关部门联动执法,协同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的工作机制。街道党(工)委要根据日常了解掌握的情况,对辖区物业服务企业提出评价意见,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评价企业信用的重要内容记入信用档案。

 五、压实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责任,把新就业群体纳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 13. 健全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网约出行等企业党组织。以头部企业为重点,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加强企业分支机构、业务板块、分拨中心、仓储基地、基层网点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加强对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推动快递物流、外卖配送企业与街道社区(园区)党建联建。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引导党员就近就便参加驻点、

 包片街道社区(园区)党组织活动。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党组织,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加强会员企业党建工作。

 14. 推动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街道社区(园区)党组织要及时掌握辖区内快递网点、外卖配送站的分布情况,整合利用闲置用房、地下空间、架空层等资源,帮助快递网点解决配送场地、临时宿舍等实际困难。推动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到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备案,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推动党群服务中心、银行网点服务设施向新就业群体开放。发挥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

 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提升村改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等区域治理水平 15. 规范村改社区工作。对处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有序抓好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改衔接。按照“先改制、后改居”原则,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严格建制调整工作方案报审,明确村级集体资产改制办法,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实现居企分开。及时组建村改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配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推动党组织把工作重心由抓经济、抓发展向抓治理、抓服务转变,实现社区党建、管理和服务对原村民和外来居民全覆盖,加强居民间的交流融合。对外来流动人员多、

 矛盾积压深、环境脏乱差的村改社区,要选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开展专项整治。

 16.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完善治理架构、增强治理能力。根据各类搬迁群众情况,统筹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及时建立安置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完善工作协调运行机制。选派迁入地党政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组建驻社区工作队,帮助安置社区培养骨干力量,提升工作水平。加强安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健全老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政治社区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增强搬迁群众对安置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七、广泛开展干部下派、到社区报到工作,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常态化 17. 建立健全干部下派工作机制。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各级党委及时抽调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充实一线工作力量。街道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等,组织下派干部冲锋在前。下派干部要自觉接受街道社区党组织统一指挥,主动承担艰巨任务。派出单位党组织要对下派干部建岗履职、纪律作风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积极推动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社区挂职或任

 职。

 18. 深化拓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道工作。市、区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结合干部下派工作,常态化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在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各类志愿者、社区热心群众,组建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健康义诊、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组团式、专业化服务。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贴合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岗位,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更多平台。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组织在职党员认领“微心愿”,力所能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八、健全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体制机制,构建统一领导、各方协同、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19. 建立组织领导和议事协调机制。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中央政法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建立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抓好总体谋划、加强工作协同、形成整体合力。省、市、县逐级建立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由党委和政府有关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大政策、部署重大工作、督办重大任务。可根据基层治理工作实际需要,探索设立若干专项工作组,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分类指导。组织部门要聚焦职

 能职责,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依托内设机构做好日常沟通协调工作。

 20. 发挥基层治理有关方面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帮扶困难群众等工作。培育扶持基层所需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使其成为推动治理重要力量。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基层治理途径,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篇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管理与科技·2019/1122018 年 11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指出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2018 年 3 月以来,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把“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列为全市“1 号改革课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最了解群众诉求的街乡基层一线,发出解决问题的集合令,各部门共同响应、服务群众。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北京在推进“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过程中,创造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这一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 , 在精细处见功夫”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举措。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共发现、上报、解决了近 30 万件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问题,特别是发动和带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实践。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创造的可推广、可复制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经验,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撰写文章,深入剖析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的内涵,总结北京经验,供实践者参考。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 本刊编辑部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13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2017 年 3 月底,蔡奇同志到东城区和西城区部署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时,首次提出要建立街巷长制。他指出:要以“十有十无”为内容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把责任落实到街道、社区,建立“街长”“巷长”制,聘请市容市貌监督员,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通过“日巡、周查、月评、季通报”,下决心解决主支干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问题,创建一批示范街面、精品胡同。从此,街巷长制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推广开来。至 2018 年 6 月,街巷长制实现了在全市各区、街(乡)的全覆盖。街巷长制是“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一年多来,通过实施街巷长制,推动了“小街乡、大治理”,优化了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创新了城市基层治理方式,实现了基层治理模式重大创新,推动了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深刻转型,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一、街巷长制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和主要职责(一)街巷长制“三级”责任体系北京街巷长制在全市建立、区级组织、街道(乡镇)实施的三级责任体系,层层负责、层层落实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日常精细化管理和深化文明创建任务。三级责任体系是 :街巷长制由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责任体系构成,市城市管理委和首都文明办负责全市街巷长制推进工作,区和街道(乡镇)分别设立总街巷长、副总街巷长和街巷长办公室 ;区级总街巷长一般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街道(乡镇)总街巷长一般由街道(乡镇)主要领导担任。街道内“街长”原则上由街道(地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 ;“巷长”原则上由街道(地区)科级干部担任 ;力量不足的街道,也可协调驻地科、队、站、所安排科级干部或由组织部委派科级挂职干部担任,街道还可根据辖区具体情况,自设 1~2 名副街巷长协助开展工作。另外,在某些乡镇,结合实际情况,有的街巷长由有威望的老党员担任。(二)街巷长制“五项”工作机制——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实现街巷长对街巷环境整治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日巡,要求街巷长对照《街巷长巡查清单》对所负责街巷环境情况进行巡查,并做好《街巷长工作日志》巡查记录;周查,要求各街道每周组织对辖区内大街小巷环境整治和日常精细化管理、文明创建以及街巷长履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 ;月评,要求全区每月组织对辖区大街小巷环境整治和日常精细化管理、深化文明创建和街巷长履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且推选月度优秀街巷长,评比月度文明街巷 ;季点名,要求区城市管理委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城市管理联席会议,研究推进辖区内大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日常精细化管理、深化文明创建及街巷长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分析,点评通报。——监督考评机制。各区总街巷长办公室按照街巷长履职情况,对照街巷长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标准和任务,综合街巷基本情况、重点工作等因素设定难度和加权系数,每月对街巷长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并在全区通报。——能力建设机制。加快街巷长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建立街巷长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组织业务培训、专项培训,促进街巷间互访交流,不断提高街巷长业务知识水平和岗位综合素质 ;重视街巷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通过传帮带、交流学习,缩小各街巷长能力差异,重点培养街巷长的问题处置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政策宣讲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体察民意、服务群众的能力。——“小微执法”机制。赋权街巷长组织和调度社区层面联合执法的权限,针对堆物堆料、乱停车、地桩□ 杨松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14地锁等群众反应强烈、执法程序简单的环境问题,发挥“小微执法”精准快的优势,实现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的全面监管、快速响应、高效处理。——责任公示机制。在街巷明显、适当的地方设立美观、简约,易识别的街长巷长公示牌。公示内容包括 :街巷长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管理信息,以及街巷二维码、公共设施维护等服务信息内容,方便市民反映问题和公开监督。(三)街巷长工作职责街巷长的工作职责,概括起来主要有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等四项主责。一是知情。街巷长需要掌握和熟悉责任街巷的基本信息和各方面情况,熟知街巷内的环卫、绿化、物业等专业作业队伍,公安、城管、工商等综合执法力量以及和各类协管员、网格员、小巷管家、物业服务人员情况,熟知环境整治提升“十有十无一创建”内容、精细化管理要求,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责任街巷内环境整治提升进度及影响街巷市容景观、环境秩序的问题情况。二是监督。街巷长要履行巡查责任,对责任街巷开展常态化巡查,及时解决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对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报街道街巷长办公室,并跟进问题办理。三是处置。街巷长对综合执法部门的履职情况、专业作业队伍的作业情况和各类协管员、网格员、小巷管家、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每月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至街巷长办公室,教育、劝阻各类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对不服从劝导的行为,及时向执法部门进行反映。四是评价。积极走访街巷内商户、驻区单位、居民群众,收集意见建议。配合街道、社区、网格小组搞好街巷居民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协助街道、社区加强居民自治管理,宣传动员区域内社区居民、小巷管家等各种力量参与街巷治理。二、北京街巷长制创新的基本经验一年多来,在市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市、区、街(乡)各级政府坚决贯彻“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首都政治站位高度,积极落实市委“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实施方案,全力推进街巷长制工作,积累和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治理经验。——构建党建统领综合协调的领导体制。一是以党建统领街巷长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二是建立区街两级主要领导负总责、综合协调的领导机制,实施推行街巷长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三是坚持制度先行,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对街巷长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街巷长制实施意见”“街巷长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管理政策,统一指导和规范街巷长工作。——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本定位。一是坚持扎根基层。街巷长不是“官职”,不占编制,坚持扎根在街乡基层,这就是街巷长的基本定位。二是坚持服务群众。三是治理成效,更注重群众感受。——把筑牢队伍基础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是精心组织,选拔精兵强将担任街巷长。二是加强培训,提升街巷长的履职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考核,不断优化街巷长队伍。

 ——不断优化和细化街巷长工作流程。一是明确了街巷长在街道管理组织创新流程中的枢纽地位。二是理顺了街巷长与专业部门、网格部门等执法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三是明确了街巷长为驻街巷单位、商户、居民服务的工作程序。——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公众广泛参与。一是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街道事务社会共治。二是发挥街道理事会、物业公司、小巷管家、志愿者作用,实现基层区域自治。三是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基层治理创新。——拓展街巷长服务范围打造创新服务链。一是拓展街巷长服务范围和领域。二是打造创新服务链,将街巷长制延伸到“小巷管家”。——努力营造街巷长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加强思想培养和业务指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组织关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三、北京街巷长制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北京街巷长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城市“精治共治法治”理念在北京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过程 ;北京街巷长制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倡导实践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北京街巷长制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在城乡基层治理创新中创造的共同价值。街巷长制是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超大型城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15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市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一)打造无缝政府,实现了职能部门与专业资源高效整合20 世纪 90 年代“无缝隙政府”理论在美国应运而生,其实践应用遍及欧美国家。街巷长制体现了“无缝政府”理论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符合现代政府改革的方向和潮流。街巷长制通过“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将政府组织的层级、职能和部门全方位地打通,提供了一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的、个性化的、全方位覆盖的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模式。从无缝政府理论角度看,街巷长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 :第一,街巷长制超越了以往那种简单向基层放权、放人、放资源,甚至是简单扩充基层政权人员编制和队伍的传统做法。“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是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也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如,北京石景山区通过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专业职能下沉,构建了党建统领下的行政综合、法治综合、上下综合、社会综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是区各职能部门向街道派出管理人员并在街道现场办公,由街道统一领导、管理和调配。石景山改革成功就在于街道层面的高位统筹领导发挥了作用,实际上也为后来的街巷长制积累了经验。我国各地的探索经验表明,如果缺乏街道的统筹协调作用,简单地将区级政府职能部门向下延伸容易陷入新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怪圈,部分事务可能在街道层面互相推诿扯皮,各种资源和力量之间可能会产生新的“缝隙”,从而降低处理事务效率,也会产生新的基层治理“碎片化”问题。因此,治理重心下移必须寻求弥补这种体制和管理“缝隙”的办法,在基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将各种队伍和资源拧成一股绳,而不是简单解决人财物的数量问题和归属问题,而街巷长制就是发挥了弥补这种“缝隙”的关键性作用。第二,街巷长制协调、整合了各种治理资源,产生了资源叠加放大效应。过去,城市环境整治和基层治理大多依靠纵向的行政治理,以及由社区服务站、居委会、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构成的横向网络化治理,这种既有治理方式条块分割的特点造成了体制上的管理壁垒。街巷长制突破了这一体制障碍,街巷长岗位正好处于条块结合的坐标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基层街区的管理网络由于街巷长的角色得以建立密切联系,打通了上下左右联系,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无缝连接。同时,街巷长的岗位角色便于密切联系群众,及时了解百姓的意见和需求,有效地推动北京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创新了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因此,北京街巷长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格局,形成了以街巷长为枢纽的公共服务网络,从体制上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的换挡升级。(二)实施流程再造,优化街巷治理结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实施“政府再造”“流程再造”,从而引发了公共管理革命的新浪潮。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就是 :以公众为出发点,以流程为中心,以服务链为纽带,以扁平化组织模式为目标来塑造政府流程。流程再造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简化,代表的是政府组织理念的更新。流程再造意味着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意味着全新的政府组织运行方式以及构成模式。街巷长制实质上就是政府服务流程再造在北京的实践和创新。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 :第一,街巷长制把满足居民需求作为...

篇五: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XXX 日期:2021.关于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的意见重 点 解 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1年7月印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印发 《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 ( 以下简称 《 意见 》)

 。

 《 意见 》 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 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 、 法治 、 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 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 、 法治化 、 智能化 、 专业化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

 《 意见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进行了新的部署 , 更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本文就 《 意见 》 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前言

 一 . 《 意见 》 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二 . 《 意见 》 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三 . 《 意见 》 的框架结构和特点四 . 《 意见 》 的主要内容五 . 《 意见 》 贯彻落实的具体部署要求目录CONTENTS

 《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壹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肯定基层防控和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统筹推进乡镇 ( 街道 )

 和城乡社区治理 ,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意见》稿。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意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印发实施

 《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在 《 意见 》 起草过程中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宗旨使命、目标任务、路径策略的理解认识,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0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02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03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经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三是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04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强服务、促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四是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

 《意见》的框架结构和特点〖叁〗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三、《意见》的框架结构和特点《 意见 》 共分为3 3 个板块7 7 个部分:第二板块由第二至第六部分构成,分别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二部分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第三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第四部分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部分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第六部分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由第七部分构成,突出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阐述加强党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领导的有关要求。第三板块第一板块由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意见》的框架结构和特点《意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基层治理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既注意加强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对表,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又注意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 既着眼“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直至2035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前瞻布局,又聚焦居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意见》的主要内容〖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1 1 、 《 意 见 》 对 加 强 党 对 基 层 治 理 的 全 面 领 导 的 规 定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写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强调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一是 《 意见 》 明确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统领√ 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 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 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强调“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 “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二是 《 意见 》 将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摆在首要位置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结合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机制建设各自任务,√ 分别明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形式,√ 强调“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 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三是 《 意见 》 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刻阐述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意见》围绕“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总体要求,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作出了系统部署。2 2 、 《 意见 》 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 建设人人有责 、 人人尽责 、 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规定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提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 《意见》提出要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 强调“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 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切实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在 加 强 基 层 政 权 建 设 方 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重要指示精神,▪ 对组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出了制度性、规范性、程序性要求,▪ 强调“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方面▪ 强调“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方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评价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 3 、 《 意见 》 对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作出的规定《意见》着眼于及时、高效回应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制度、机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在制度建设方面在机制建设方面在设施建设方面▪ 《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意见》提出要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 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 强调“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意见》提出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队伍建设方面 ▪ 《意见》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同时《意见》还就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4 4 、 《 意见 》 对提升基层治理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作出的规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各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筑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牢固防线,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意见》围绕“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的工作原则,在认真总结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特别是社区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对“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01要求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在乡镇(街道)层面02要求合理确定村(社区)规模,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和应急知识普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调“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在村(社区)层面03要求在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和面积、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时考虑应急等功能。在县级以上层面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5 5 、 《 意见 》 对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面作出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基层人口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快速变革,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既要“守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政治本色,又要“创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上▪ 《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 要求推进多网融合、多格合一,这样规定便于网格化管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架构相协同。《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在推进信息化服务上▪ 《意见》专设一...

篇六: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和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如何学习理解《意见》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7 月 16 日,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秘书长、教授时和兴。

 把党的领导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记者:请介 绍《意见》的亮点和重要意义。

  时和兴:《意见》明确,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进一步升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充分体现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活动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结合部。党的全面领导能够有效保证在基层治理中实现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把党的领导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不断深入,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意见》为此专门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意见》还对“基层政权治理能力”进行界定,并详细规定了乡镇(街道)全方位的治理能力:比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增强“为民服务能力”,着眼于发展全过程民主政治提出增强“议事协商能力”,着眼于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出增强“应急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如期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总而言之,《意见》亮点纷呈,包括党建引领、完善体系、健全体制等方方面面,对于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 5 5 年左右时 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时和兴: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在思想引领的同时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此,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紧盯基层治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探索在基层治理中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实现,还要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不断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并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保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要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解决不深入、不细致、不对称等问题,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

 量交给与群众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绘就基层智慧治理的美好画卷

  记者:《意见》明确,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为何要重点强调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基层职能部门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时和兴: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增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意见》对此设专章,就做好规划建设、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提出明确要求,这与“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部分的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部分的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等内容结合起来,绘就了一幅基层智慧治理的美好画卷。

  首先要明确,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是为了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时代变迁,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多样化、丰富化,传统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其次,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也是为了与时俱进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从做好规划建设,到整合数据资源,再到拓展应用场景,都离不开数字政府和智能社会的建设,需要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再者,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还是为了弥合数字鸿沟的需要。比如《意见》专门提出“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这正是为了帮助很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离不开基层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落实。第一需要扶智。通过多重途径在基层群众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丰富基层群众的数字文化。第二需要扶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多方位提供技术支持,并以多重渠道提高基层群众数字化技能,落实“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特别是在民生问题上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第三需要赋权。重视基层群众获取信息、参与表达和数字化行动的权利,赋权公民参与,赋权基层组织,赋权共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第四需要赋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到底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延伸、数字化驱动、智能化运作,为的都是增强各类基层治理主体的能力。基层职能部门在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中,应该着眼于提升基层政权的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着眼于提升基层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能力、程序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着眼于提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记者

 任欢)

 (2021 年)

篇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前言: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出具体要求。《意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进行了新的部署,更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本文就《意见》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含全文)!

 一、《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肯定基层防控和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基

 础上,起草形成了《意见》稿。1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意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

 《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印发实施,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意见》起草工作主要遵循的原则 在《意见》起草过程中,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宗旨使命、目标任务、路径策略的理解认识,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二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

 三是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经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四是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强服务、促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意见》共分为 3 个板块 7 个部分:

 第一板块由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由第二至第六部分构成,分别阐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二部分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第三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第四部分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部分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第六部分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第三板块由第七部分构成,突出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阐述加强党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领导的有关要求。

 《意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基层治理顶层设计,充分尊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既注意加强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对表,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又注意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既着眼“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直至 2035 年远景目标科学谋划、前瞻布局,又聚焦居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四、《意见》对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意见》明确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统领,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写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强调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

 二是《意见》将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摆在首要位置,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强调“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

 三是《意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结合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机制建设各自任务,分别明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形式,强调“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五、《意见》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如何规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刻阐述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意见》围绕“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总体要求,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作出了系统部署。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

 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强调“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切实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

 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方面,《意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重要指示精神,对组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出了制度性、规范性、程序性要求,强调“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

 员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

 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方面,强调“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六、《意见》对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作出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评价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

 《意见》着眼于及时、高效回应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制度、机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

 在制度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在机制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强调“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在设施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在队伍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

 同时《意见》还就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升便民服务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七、《意见》对提升基层治理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作出的规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各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筑起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牢固防线,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意见》围绕“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的工作原则,在认真总结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特别是社区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对“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在乡镇(街道)层面,要求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在村(社区)层面,要求合理确定村(社区)规模,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和应急知识普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调“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在县级以上层面,要求在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和面积、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时考虑应急等功能。

 八、《意见》对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方面作出的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基层人口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快速变革,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既要“守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政治本色,又要“创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

 能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上,《意见》强调“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要求推进多网融合、多格合一,这样规定便于网格化管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架构相协同。

 在推进信息化服务上,《意见》专设一章“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就做好规划建设、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提出明确要求:部署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要求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要求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做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要求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针对老年人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困难,《意见》还强调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

 九、《意见》对减轻基层负担作出的规定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中央办公厅统一部署下,各地持续推进减轻基层负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总结各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实践经验,巩固和拓展为基层减负成果,《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约束,促进权责利和人财物对称向基层下沉,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在总体要求上,提出了“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的工作原则。在准入机制上,要求“市、县级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

 全等事项”,“市、县级政府要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在考核制度上,专设“改进基层考核评价”一章,首次明确了“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村(社区)承担”的制度,同时强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考核,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

篇八: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社会治理的内容&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内部分、社容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计。

 (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 一是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在削弱 二是社会治理主体单一 三是社会组织缺乏培育 三是力量薄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满足多元阶层、多元利益并存的需要 (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还相对较少 (三)社会矛盾纠纷压力大、人口管理压力 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 二是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三是特殊群体管理压力大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要强化依法行政 二是要强化公正司法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从乡镇层面上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一是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在削弱。尤其是渔 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在下降,不能很好的引领村委会开展社会自治,基层党支部的决策有时会被村民代表大会否决。二是社会治理主体单一。目前乡镇、街道基层政府仍然是社会事务的主要管理者,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以至于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社区、村行政化倾向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现有的社区、村委会管理体制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管委会体制,在性质和功能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务下移,不仅导致政社不分,还造成社区、村往往忽视居民自治工作,致使在群众中的信赖度受到影响。三是社会组织缺乏培育。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社会团体,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行政色彩太浓,缺乏应有的民间性、自治性、自愿性

 对策与建议 通过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相结合,多个层级、不同层面开展社会基层治理,由单块突破到整体联动,从而全方位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一)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一是要强化依法行政。可以探索建立 “依法行政指标体系”,以百分制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依法行政指数,并把这个分数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依法行政实现全程规范。另外,对于非法信访户、无理信访户、不符合程序的上访户,建议在符合依法行政的程序前提下进行严格处臵。二是要强化公正司法。在强化司法机关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应强化司法机关服务群众能力,除在社区、村聘用法律顾问外,可以定期地开展由公检法司组织的法律服务活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要强化全民守法。要深化开展民主法制村创建,在结合社区、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从而实现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如我镇的**社区的法治公园与村史馆进行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把普法宣传与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网格走访等活动相结合,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二)加强自治建设,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晰基层组织职责。要坚持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居)民自治和村(居)务监督组织为基

 础,在大原则的前提下,引领群众开展自治。继续巩固好“三多”清理的成果,逐渐使社区、村的工作思路有实质上的转变,同时应进一步精简社区、村的工作内容,建立起社区、村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将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事项最大限度的缩减,使社区、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二是要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可以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每个社区、村根据不同的社情培育不同的义工团队或志愿者团队,在我镇部分社区、村也建立了类似的团队,如**社区夕阳红队伍,由退休老教师组成,帮助社区组织义工服务等活动,又如治安巡逻队,由社区菜农和老党员组成,开展日常巡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途径帮助社区、村,同时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要多方面搭建民主参与平台。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党委、政府领导的前提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比如像我镇的“相约星期五,有话大家说活动”模式,由社区组织,邀请县属职能部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活动自 2009 年开展以来,平均每年解决居民实事 300 件左右。也可以尝试成立镇、街道或社区、村百姓参政团,让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基层政府,

 促进最终出台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

  (三)加强德治建设,切实发挥好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进而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一是要注重以规促德。要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 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应结合“三改一拆”、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指导社区、村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 ……(未完,全文共 2798 字,当前仅显示 1779 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九: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包括什么

镇优化提升“四个一”基层治理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意见精神,立足我镇工作实际,现就优化提升“四个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为目标,着力优化一个平台承载、一张网络连接、一支队伍落实、一套机制保障的“四个一”基层治理体系。以镇为基本治理单元,机制上简化流程、物理上搭建平台,做到所有信息由平台统一处理、所有力量由平台统一调度、所有指令由平台统一发出,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网格化、综合执法属地化、监督指挥信息化、便民服务精细化,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和各方面,形成党建引领、各方协同、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宗旨意识,把解决群众身边问题和服务群众的实效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标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精细化水平,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及时回应好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创新治理途径。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用法治思维分析社情民意,把群众路线与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途径和办法,持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共治共建共享平安成果。

 二、工作任务

 (一)做实党群服务平台,推动便民服务精细化。以镇、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以下统称党群服务中心)为支撑,搭建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综合服务平台。

 1. 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建设。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关于优化提升“四个一”基层治理体系要求,完善镇、村党群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增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兜底服务功能,科学布设功能分区,基本满足辖区党员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服务的需求。

 2. 规范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全面承接由县行政审批局依法下放应当承担、能够承接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

 (二)建强综治中心,推动社会治理系统化。围绕促进社会平安社会稳定,以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为主线,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综治中心打造成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实战化平台。

 1. 明确综治中心职责定位。镇、村综治中心要聚焦推动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基层平安联创“六大职能”,牵头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普法活动,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开展平安创建,当好政策法治“广播台”、社会平安“守护者”。镇综治中心突出矛盾化解、实战运用功能;村综治中心突出信息采集、基础服务功能,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的综治中心工作体系。

 2. 加快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镇、村综治中心要在实现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制度“五有”的基础上,加快实体化运行、系统化集成、信息化支撑、项目化推动、精细化服务、社会化格局“六化”建设,使综治中心更好地承担辖区内平安建设、信访维稳、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等综合治理职责。

 3.提升镇村综治中心实战化水平。镇综治中心要聚焦治安隐患点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统筹指挥辖区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基层政法单位,整合社会治理工作力量,建立实体化工作平台,统一受理、协调处理群众关于社会治安、矛

 盾纠纷方面的诉求。主任由镇政法委员兼任,副主任由镇司法所长兼任。每半月召开 1 次平安稳定形势研判会,督导相关方面联动处置不稳定隐患,把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镇,对职能受限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县综治中心。村综治中心要整合治保、法律明白人和乡贤、志愿者力量,采集上报平安建设基础信息,抓好矛盾纠纷前端排查、源头化解,组织开展群防群治。主任由村两委主要干部兼任。

 (三)强化镇级执法功能。按照上级“要求”,规范行政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统筹协调推动综合执法。

 1. 加强执法力量规范化管理。全面执行驻镇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将县上“条”管的司法、市场监管等站所交由镇“块”负责的日常管理权限落实好;规范考评发放人员工资、津补贴、考核奖金及福利待遇。

 2. 积极与县级执法部门联动。整合现有站所执法力量和资源,作为镇级的执法机构,市场监管所合署办公,对外实行一支队伍执法。积极配合县级部门建立镇与县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着力破解镇街道“看得见、管不着”和县级执法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

 (四)构建“一张网”,推动社会治理网格化、调度指挥信息化。借鉴沪浙地区和省内西安等市经验,整合机构、优化机制、简化流程,建设强有力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

 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做到信息统一处理、力量统一调度、指令统一发出,打造权威、高效、实用的指挥调度系统。

 1. 科学划分网格并推动多网合一。合理划分治理网格,建立全科网格管理服务体系,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推动“多网合一”和“一网通办”,构建“资源网格聚、人在网格转、事在网格办”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要根据人、地、物、事、组织等自然分布状况,按照“便于治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精简效能”原则,科学划分设置网格管理服务区域,确保全面覆盖、不交叉重叠。

 以党建为统领,将乡村振兴、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城乡管理、应急管理、民生保障、平安综治等多项工作,职能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多个工作网格,整合成一个全科网格,加快推进“多网合一”,真正把网格建设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采用“全科网格+专业队伍+协同力量”的团队工作模式,任务安排在网格、责任细化在网格、工作开展在网格,把网格建成社会治理基本单元,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网格化。

 2. 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配备网格员、网格信息员,原则上“一格一员”,规模较大的网格也可“一格多员”。把网格员配备和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结合起来,以“留得住、用得好”为基本遵循,规范专职网格员聘用管理办法,确保专职网格员 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网格居民走访。做好专职网格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

 日常管理;因地制宜,从村组干部、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物业负责人、各类协管员、公益性岗位人员中选聘兼职网格员、网格信息员。规范网格管理员、网格信息员职责。聚焦平安建设,完成基础信息采集、数据统计调查、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公共服务帮办代办等任务。网格员、网格信息员开展工作时,应佩戴身份标识,出示工作证件。

 3. 提高基层治理调度指挥水平。县、镇街道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调度指挥系统运行、网格员管理和网格事件流转督办等工作。以“互联网+网格”为方向,全面整合工作力量、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实时监控、流转交办、研判预警、督导考核等制度,完善信息采集更新、问题发现处置、办理回复反馈等流程,加快构建“网格发现、中心汇集,分流处置、限期办理,平时调度、战时指挥”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的指挥权威,成立镇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由党委书记兼任,副主任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确保将信息处理、力量调度、指令发出“三统一”真正落到实处。

 4.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信息采集,为承接全市“一格通”综治信息平台应用软件做好准备。要在 2021 年底前全部建成终端并联网运用。各

 村要结合乡村治理,鼓励居民安装家庭版监控探头,共享家门口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资源。

 五、时间安排

 优化提升“四个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试点工作,总体上用 90 天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谋划准备阶段(10 月)。结合实际细化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并及时报送县委政法委备案。

 (二)开展试点阶段(11 月至 12 月上旬)。按照试点方案,加快推进相关工作,确保如期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取得工作成效。

 (三)总结提升阶段(12 月中下旬)。对试点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梳理,报送工作总结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市场监管所、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及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司法所,主任由政法委员兼任,副主任由司法所长担任。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完成试点任务。

 (二)加大保障力度。为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要强化镇村协同,强化经费保障。推行综合预算,将基层社会治理、

 平安建设和本次试点工作纳入年度财政保障,保障有钱办事。

 (三)强化督导考核。镇纪委要加大督查力度,组织开展督导调研。要把优化提升“四个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试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适当加大考核权重,确保试点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附件:1.试点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 1

 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目标

 工作任务

 责任领导

 业务干部

 完成时限

 1

 做实党群服务平台,推动便民服务精细化

 1.完善镇、村党群服务中心配套设施。按照县委组织部明确的建设标准,并组织达标验收。

 XX

 XX

 12 月 10 日

 2.全面承接县上依法下放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

 各分管领导

 各相关业务干部

 各村

 12 月 10 日

 3.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做好对承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各分管领导

 各相关业务干部

 各村

 12 月 10 日

 2

 建强综治中心,推动社会治理系统化

 4.强化镇、村综治中心的层级功能,镇综治中心突出矛盾化解、实战运用功能,村社区综治中心突出信息采集、基础服务功能,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的综治中心工作体系。

 XX

 XX

 12 月 10 日

 5.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要在实现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制度“五有”的基础上,加快实体化运行、系统化集成、信息化支撑、项目化推动、精细XX

 司法所

 各村党支部

 12 月 10 日

 化服务、社会化格局“六化”建设。

 3

 强化镇街道执法功能,推动综合执法属地化

 6.认真落实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X 阳县关于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X 办字〔2020〕X 号)精神,配合县级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XX

 党政办

 司法所

 逐步推进 落实

 7.明确执法工作清单;主动接受县主管部门对镇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从条线强化执法保障。

 各分管领导

 各相关业务干部

 11 月底

 8.配合县上有关部门整合镇上现有站所执法力量和资源,经费实行全额预算,内部调剂编制,我镇核定事业编制 3 个,与属地市场监管所合署办公,对外实行一支队伍执法。

 XX

 党政办

 市场监管所

 逐步推进

 落实

 9.配合做好执法资格考试组织及执法证办理等工作。

 XX

 XX

 12 月底

 10.配合建立镇街道与县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积极承接县级通过委托执法方式交由镇街道具体行使的执法权。

 各分管领导

 各相关业务干部

 11 月底

 11.科学划分设置网格管理服务区域,确保全面覆盖、不交叉重叠。

 XX

 XX

 11 月底

 4

 构建“一张网”,推动社会治理网格化、调度指挥信息化

 12.以党建为统领,将乡村振兴、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城乡管理、应急管理、民生保障、平安综治等多项工作,职能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多个工作网格,整合成一个全科网格,加快推进“多网合一”,真正把网格建设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XX

 党政办

 司法所

 12 月底

 13 统一网格员标志标识,发放工作证件,配备必要设备,开展相关培训。网格员、网格信息员开展工作时,应佩戴身份标识,出示工作证件。

 XX

 党政办

 司法所

 11 月 10 日

 14.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信息采集,为承接全市“一格通”综治信息平台应用软件做好准备。

 XX

 党政办

 司法所

 11 月 10 日

 15.全镇 7 个村,要在 2021 年底前全部建成视联网终端并联网运用。

 XX

 XX

 12 月底

 16.结合推进“雪亮工程”,在镇村重点部位、居民小区、进村路口合理布建监控探头,将视频资源接入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要结合乡村治理,通过费用补贴鼓励居民安装家庭版监控探头,共享家门口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资源。

 XX

 司法所

 12 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