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8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41泰安市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栏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泰安市委编办泰安市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泰安市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栏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泰安市委编办泰安市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全面推进街道转职能,持续推进规范“属地管理”工作,探索推进内部流程再造,着力构建更加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以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契机,瞄准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进一步突出乡镇(街道)主责主业,明确县乡职责关系,优化县乡协同治理运行模式,着力推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街道转职能聚焦城市街道基层治理主责主业有所弱化的问题,推动街道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2020年上半年选取4个街道进行试点,下半年在全市所有20个街道全面推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以提高街道党工委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党建工作机构,配强党务工作力量,强化党建工作职能。二是明确街道职能定位。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责任务,优化调整相关工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把街道工作重心转到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上来。三是落实配套政策。加强组织、编制、财政、商务等部门配合联动,强化政策保障,健全支撑体系。在考核方面,优化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取消对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相关考核指标,强化考核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情况。在职能承接方面,制定加强县级招商引资队伍建设配套制度,加强队伍和平台建设,承担好街道剥离的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在财政保障方面,街道经费由县级财政统一兜底,按照“以事定财”的原则,确保街道办事处履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等职能所需的各类经费。二、强化措施,持续推进规范“属地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县乡权责边界,优化县乡协同治理运行模式,提升衔接联动效能,持续推进规范“属地管理”各项措施走深走实。一是完善“属地管理”事项清单。对2019年第一批清单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第二批清单指导目录,将卫生健康、社区管理、市场监管等15个重点领域的90项事项纳入清单管理。调整后,清单共涉及22个领域142项属地管理事项,县乡权责关系界定更加明晰,为县乡两级规范履职、依法行政提供了遵循。二是优化“乡呼县应”机制。针对部分县(市、区)“乡呼县应”平台功能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加强各县(市、区)平台之间技术沟通融合,优化完善功能应用,推行平台标准化建设。健全联动机制,规范“呼叫”“运转”“响应”流程,实现“接报—研判—派发—督办—考评”工作闭环。下沉延伸“乡呼县应”工作机制,扩大“呼应联动”范围,以综合信息指挥系统、网格化建设等为依托,兼顾乡村社区,推进县、乡、村(居)、网格四级“一体化运作”。三是整合“全科网格”。统筹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把在基层设置的多个“专科网格”整合成一个“综合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覆盖”。同时,科学制定网格监管任务和事项,探索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加强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网格员队伍建设,鼓励村、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 .。
。
42员,形成红色网格员队伍。全市构建了9000个网格组成的“一张网”体系,落实了1.2万余人的全科网格员,基本实现基层事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流程再造,积极构建镇街“四个平台”进一步整合县乡条块力量,构建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功能性工作平台,对基层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和运转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基层管理服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一是搭建平台。对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及服务事项进行整合。整合综治公安、应急、信访等资源力量,构建综合治理平台;整合经济发展、市场监管、农业、卫生等资源力量,构建市场监管平台;整合辖区内派驻和乡镇执法力量,构建综合执法平台;整合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等资源力量,构建便民服务平台。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四个平台”由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牵头,分别由综治工作机构、经济发展办公室(局)、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局)、便民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分析交流工作街道转职能“小切口”破解基层治理“大难题”● 泰安市泰山区委编办 泰安市泰山区以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为重点,以减负增效、赋权扩能、组织重构为抓手,扎实推进街道转变职能,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街道是城市基层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关键。长期以来,街道招商引资压力大、主责主业不明确,影响了民生服务等主要职能的履行。泰安市泰山区借助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的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为重点,以减负增效、赋权扩能、组织重构为抓手,扎实推进街道转变职能,积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聚焦主责主业,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将厘清职能作为推动街道转变职能的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引导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淡化经济职能。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三是赋予相应权限。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原则,赋予乡镇(街道)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乡镇(街道)规划参与权,强化乡镇(街道)对涉及区域内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参与权和建议权。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内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考核考察和选拔任用建议权。赋予乡镇(街道)对派驻乡镇(街道)工作力量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权,提高职能部门的参与度,提升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
。
。. .。
。
篇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全壅塑l 商民主理论更是认为 ,代议民主与现代公民的要求和 社会 的发展有不相适应 的地 方 ,公民与官员之间就共 同相关的政治 问题进行直接 面对 面的对话与讨 论 ,是 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也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 可取代 的。政府与公 民的协商 ,既是达 到民主决策的 必要环节,同时这种协商本身就是一种 民主的实践。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形式 ,也是公民培育民主 精神 的重要渠道 ,民主协商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之 一, 他们积极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因此 ,从首 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 民主的约瑟夫·毕塞特的观 点看 ,他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
特 别是后 来罗尔斯 、哈贝 马斯的 “民主理想 ”说 ,他们 把“民主理想的基本原则”作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内涵, 主张 协商 民主应该体 现在 阐释 民主理 想与参 与者利 益 的一致性 上。在继承西方 民主传统基础上 ,以民主 理想与利益的“一致性”替代了传统民主模式的“简单 多数的选择”。
由此,协商民主主张公民参与的价值 理念为基层治理发挥城乡社区居民的作用奠定了基 础 。按照成都市农村新型治理机制 ,实行村 民议事会 制度 ,村 民会议为村 最高决 策机构 ,村 民(村 民小组 ) 议事会 为常设决策机构 ,村 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 的村 民 自治机 制。在这一机制 中,村 民(村 民小组 )议事会 为 常设 决策机构 ,在农村基层治理 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 作用,要求村民代表的广泛参与,为此,不少地区严格 实行 村 民代 表结构 制 、议事会 成 员席 位制 。比如 ,成 都市 彭州市 按照5—15户推选 1名村 民代表 的原则 ,全 村一个标准计算村民代表总数,固定每个村民小组的 村民代表数,固定村民代表与推选户的对应联系。按 村 民议事会 由每个村 民小组 2—4名 ,总数 20—50人组 成的原则,固定每个村民小组的议事会人数。村务监 督委 员会 ,由村 民(代表 )会议 民主推选产 生 3—7人组 成 。严格 固定议事 会 中普通代表 的比例 ,落实群众主 体地位 。为防止村 民议事会成为 “村组干部会 ”,规定 议事 会成 员 中普通党 员和群 众代表 比例不低 于 50%。目前,全市 355个村 (社区)重新民主推选村民 代表 19912人 ,成 立村 民小组议事 会 4366个 ,对所有 村民小组长重新进行民主推选 ,其中新当选 1172名 ;
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成员 11249人 ,其中,普通村民 代表 6466人 ,占村 民总数 的 57.48%:推选村 (居 )务 监督委 员会成 员 1810人 ,其中 ,596人是离任 的村 (社 区)干部。由于村民议事会是村级 自治事务的常设机 构 ,受村 民会议 的委托 ,在授权 范围 内行使村 级 自治 事务的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讨论决定村级 日常事 务,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等等,广大村民广泛参与 到村级 自治事务的决策机构中,真正做到 自己的事情 自己做主,通过协商主体的广泛参与为实现基层有效 治理奠定 了基础。
二、协 商民主为基层治理各方解决共 同问题创造 了条件 按照治理理论 ,治理不是统治,也不是简单的管 理 ,而是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博弈。基层治理其实也是 在社 会基层 单位不 同利益主体 之间就共 同性 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同样,协商民主由于希望弥补选举 民主 的不足 ,主张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注重决策过程中不 同的意见 之间展开讨 论 、对话 、表达偏 好、说服 对方、 实现偏好 的转换 ,寻 求决策共 识。
由此 ,协 商 民主为 基 层治理各方力量解决共同 问题 ,寻求 民主决策提供 了有效的议事平台。在成都市农村新型治理机制中,
村 民(村民小组)议事会作为常设决策议事机构在议 决本村的重大事情过程中,经常出现村民之间有不同 的意见和争论。于是,村民(村民代表)就某一具体问 题 的决策进 行讨论 ,对不 同的意见开展 对话 ,对 少数 人 的意 见进 行说 服 ,通过 协商 尽可 能实 现偏 好 的转 换 ,就共 同性 问题达成 一致 。比如 ,成 都市彭州市 龙 门 山镇 国坪村 全村 321户地震 后灾后 重建 即统规 统 建村民的房子该怎么分?国坪村居住点是清一色的 5层楼房 ,分房要考虑楼层高低、朝向。还有人说 ,老 年人不能住太高、伤残村民只能住 1楼、地震前住一 个村 组的人应 该照样 做邻居 ,这样 看是 一个简单的问 题 ,众 多的村 民有不 同的意见 和想法 ,如果没有一 个 好的决策机 制 ,很难 实现住 房的公平分 配。从议房子 到议 产业 ,国坪村产 业发展规 划的议题同样遇 到 了不 同的意见和分歧。有主张请成都规划设计院做一部 20年规划,需要花60万元 ,有的代表就不赞成 :说是 “2O年? 我们 看不 了那 么远 !”经过 说服 同意 做规 划 了 ,对 规 划 内容 又起 了争 执 。国坪 村是个 省 级贫 困 圈 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村,地震前村民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生,然而高寒气 候下,玉米只能长到10来厘米 ,土豆也比正常“体型” 小一 圈 ,人均纯 收入 不足 2000元 。至 于地 震后 的生 路 ,大家能想 到的不外乎是药材 、冷 水鱼、跑 山猪或 者 变身古镇 ,在街 上卖玉米也能 1斤 多赚 1块钱 。总 之 ,
议事会 开会 时 ,现 场七嘴八 舌 ,观 点千奇 百怪 。有 专 家考察 后建议 打造 “香草风 情主 题公 园”,好 比《非诚 勿扰》电影里的北海道,遍地种上薰衣草、洋柑橘等。
于是,有代表说 ,“香草是啥子?又不能吃。就是一堆 杂草嘛 !”赞成和不赞成的比例达3:7,“3”是村干部和 村组干部 ,加 上若干 在外打工 、见过些世 面的年轻人 ,
余下的“7”全是世代务农的长者。不同意见又开始讨 论甚至争论,赞成的代表给不赞成的代表们算账。一 是 土地 流转 账 ,每亩 800元现 金 ,不需籽 种 、化肥 、劳 力 ,相 当于只进 不 出 ;二是 人气 账 ,人来 了看什 么 ,看 土豆 、看玉米? 种香 草只是 手段 ,最终 目标是靠 山水 资源做温泉、户外拓展等旅游项 目,发展成4A风景 区,可以大大增加村民的收入,于是不赞成的因为讨 论明白了发展的好处 ,转而改变 自己的初哀赞成打造 “香草风情主题公园”的建议。在基层决策过程中,经 过这样反复的讨论、对话、说服 ,实现了议事成员的偏 好转换,符合本村和谐与发展的一个个公共决策在协 商 中诞 生 了 ,由于这 些决 策是经过 村 民 自己讨论 、相 互对话和说服形成的,有效地减少了决策执行的阻 力。
三 、协 商民主强调协商程序为基层治 理制定公共 政策提供了合法性保障 合 法性属 于政治学基础理论 的一个范畴 ,与政治 统治相 联系 。合法性 指 正当性或 正统性 。更清 楚地 说 ,政 治合法性就是社 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 信仰而对 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 ,是政府基于被民众 认可的原则来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它既是 统治者 阐述 其统治权 力来源 的正当理 由,也是被统治 者 自愿接 受其 统治的价值依据 。因此 ,无论是协商 民 主还是基层治理都将合法性作为其核心思想。基层 治理的中心问题说到底是其决策的合法性,在基层治 理中,决策机构作出的决策是否得到民众的认可即决 策 的合 法性 是基层 治理 的 中心 问题 。面对一 系列 需 要共同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合法性建构在“民众同 意 ”的基础 之上 ,没有 “民意 ”基 础 的公 共决策 很难 实 现基 层的有效治理 。而协商 民主其基本 的价值 ,就是 赋予决策合法性。从协商民主的过程来看 ,合法决策 是协商 民主的关键诉求 。政治决策的合法性 ,在协商 民主看来 ,政治决策只有在获得广大政策对象的认同 和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协商的过程 ,是基于 参与者之间的讨论、对话、说服、审议等过程以及基于 参与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偏好转换,形成的共识 ,获得 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构建了决策合法性。
从成 都市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通过村民合法理性的参与,村民(议事会成员)之间讨 论、对话、表达偏好,通过说服 ,实现偏好的转换,村民 (议事会成员)达成共识审议通过议题,将民主决策变 成 现 实 ,这 之 间都 必须 按 照严格 的程序 合 法开 展议 事 。为此 ,成 都市制定 了村 民议 事会议导则。按照村 民议事会导则 ,对村民议事会的召集和组织、议题的 提 出和审 查 、议事 的规 则、决定 的执行 和监督 等都作 了明确 的规 定 ,这 些规 定体现 了协商 民主 的程序性 ,
也 为基层治 理 制定公共政 策提 供 了合 法性保 障 。比 如 ,金堂县议事会参与工程招标全过程。2010年赵 家镇翻山堰村通过融资125万元,用于村级公共服务 和社会管理的建设。通过征求全村村 民意见和议事 会决议 ,决定用于翻山堰产业园区的路灯安装和黄家 堰提灌站的建设。
自招标书发出后,来自成都市启明 供用电工程有限公司、成都西川送变电工程有限责任 公司等6家公司送来投标书,村支书将6家公司的资 料 发放 到 51名议 事会 成 员手 中 ,并 告诉 大家 招标关 系 到工程进 度 、质量和 老百姓 切身利 益 ,要站 在为 民 办 实事 、好 事、公正 的立场 上进 行招标 ,要 多方 了解各 个公司的实力和背景 ,要求会议召开时一一发言 ,并 表 明推荐 、排除的原 因。
翻山堰 村召开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招标会 ,村两委班子组织6家投标公司的负责 人和全村51名议事会成员参加,并邀请镇分管村级 公共服务的分管领导、推进办主任和驻村的成都市委 党校干部参加。会议先由镇纪委副书记当众拆标书 和验收资质证 ,6家公司营业执照都符合参标要求。
会议主持人将6家公司的背景、注册资金、工程造价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6期 团
一 全建堡J 等一 一介 绍 ,并请 各个公司负责人现场讲解其公司 的 优 势 以及 中标之后 的打算 。然后请议 事会成 员分别 发言并指出每个竞标公司的优劣势 ,同时表明立场, 说 明 主要 原 因。其 中就 有议 事会成 员直言 不讳指 出 其中一家公司和附近一个村的合作中有以次充好、偷 工减料的先例,因此首先要排除的提议。招标会在紧 张的讨论中进行 ,最后通过 民主投票由主持人、镇纪 委书记 、镇 分管领 导监督 统票 ,最 终 由成都市 启 明供 用 电工程有限公 司、中科建设开发总公 司西南分公 司 两家公司中标。并由全体议事会成员签字盖手印确 认,中标单位当众和村民委员会签订合同书,并保证 一定按质按量完成 工程任务 。工程进行前 ,村两委通 过召开全村村民代表会议,从议事会成员中选举刘胜 等 6名质量监督 员 ,对工程进度和 质量进行全程监管 并对结果负全责 。其 中就 有在 安装产 业园区路 灯时 ,
在最后一段路上,公司以原有的电线用完,私 自换用 了另外一种品牌的电线 ,质量没有达到合同要求 ,质 量监督 员在现场监察 时及 时发现 ,并强烈 要求对 其更 换 ,切实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和全村村民的利益。由此 看 ,翻山堰村民议事会由于参与了本村重大事项即产 业园区的路灯安装和黄家堰提灌站建设的决策过程, 而且整个过 程按 照成 都市 制定 的村 民议事会议 导则 进行 ,既体现 了村 民在本村 重大事 项的决策中具有审 议的权力,又体现了协商民主参与的程序性,把村 民 自我管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落到了实处,使农村 社会 秩序和权威被 自觉认可和服从 ,这就为农村制定 公共政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合法性保障。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协商民主—— 西方 协商 民主理论 的最新发展 [N].学习时报,2006—11-10.
【2]钱 玉英.城 镇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中国的问题 与 出 路『J1.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1[4]李仁彬.中外协商 民主 比较分析[J】.党史文苑 ,2009 (2). 责任编辑 何周富 (上接第 28页)世 界观 、人生 观 、价值 观 ,牢固树立 正 确 的事 业观 、权力观 、利益观 ,增 强党性 ,永葆纯洁性 和先进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省委和市委的 要求和部署,在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过程 中,突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容要求,重点抓 好保持先进性纯洁性 的学 习教育 ,把党性教育 与保 持 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结合起 来 ,把 改造客观 世界与改造 主观世 界结合 起来 ,使 广大学 员通 过党校 学 习,进 一 步坚定理想信念和 宗 旨观念 ,进一 步提升 道德品行和 精神境界。
教 育者必 须先受教 育。党校 工作人 员尤其 是教 师 ,要在 保持 党 的先进 性 纯洁性 干 部教 育实 践活 动 中,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深一些。
打铁还需 自身硬。古人云 :“其身正,不令 自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以身教者 从,以言教者讼”。我们应不断加强党校工作者 自身 的党性修养、理论修养、行为修养 ,在教学、管理和服 务中,充分体现党校工作者应有的思想纯洁性、理论 纯洁性 、作风纯洁性 ,树立党校人应有 的形象 ,增强党 性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为学员做 出表率。用坚定 的党性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素质形象,唱响 主旋律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风教育实践活动 的深入开展贡献党校人的一份 力量。
世界观 的改造不 是短 期行 为 ,而是长期要求 。理 想信念不是一阵子的坚持 ,而是一辈子的坚守 。我们 一定要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 自觉性和坚 定性,一辈子坚定理想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 ,风吹雨 打不动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9O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 [M】.人 民出版社 出版 ,2011.
[2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 话『J1.学习时报 ,2012.
【3】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4. 责任编辑 谢培丽 圈 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篇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人民踰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顶扩大 )蝕戢觀论册寸会论文选登完#参与基层社 *◎ 吕忠梅【 摘要 】
为破解县级政协工作被动 、 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不够问题 , 一些地方政协进行了积极探索 , 积累了一些
实践经验 , 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 、 缺乏统筹性等问题 ,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破解 “ 能不能做 ” “ 能做什么 ” “ 如何才
能做好 ” 等基础性问题 。
当前 , 中国社会治理体系迫切需要从 “ 维稳型 ” 向 “ 利益平衡主导型 ” 转变,人民政协制度是适应
“ 利益均衡 ” 主导模式的最佳安排 , 县级政协具有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独特优势 。
要充分发挥县级政协参与
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 明确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 , 建立县级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结合的新
体制 , 完善县级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 。[ 关键词 】
县级政协基层社会治理专门协商机构* 本文飽压缩修改版曾作为中国人民政
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
( 扩大 )
会议暨专题理论研讨会的大会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好专门协商
机构的作用 , 明确指出: “ 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需要 、 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 , 倾听群众呼声 ,
反映群众愿望 , 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 , 协助党和政
府增进人民福祉 。
” 小 《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 也明确规定: “ 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
势 , 统筹推进政党协商 、 人大协商 、 政府协商 、 政协协商 、 人民
团体协商 、 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 构建程序合理 、 环节
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 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的落实机制 , 丰富有事好商量 、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
化实践 。
” 这些都对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发挥
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重点提岀了新的明
确要求 , 为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 需要
我们在工作中深刻领会 , 认真加以落实 。― 、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践成果近年来 , 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协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
从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入手 , 探索破解县级政协工作困境 、2019 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二期 CITCPPCC27
■痩諭研究U
LUN
YAN
JIU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新途径 , 取得了
积极成效 。
有的 “ 不建机构建机制 ” , 建立专门
协商平台 , 与有关部门 、 群众代表等一起调研 、
共商对策;有的探索"简易协商 ” “ 上门协商 ” 等
形式 , 没有会场 、 只有现场,没有 “ 官话 ” 、 只有
“ 实话 ” , 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协商送到农
村 、 企业 、 社区 , 使政协协商更加贴近群众 、 更
接地气 ,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得很近 、 委员就在
身边;有的 “ 热情拥抱互联网 ” ,建立融委员履
职和服务管理于一体的 “ 政协云 ” , 建立县政协
微信公众号 , 实现地方政协一网联通 、 一题共
议;等 。
〔 2 】
各地方政协的探索集中于着力解决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 以知民情 、 解
民忧 、 纾民怨 、 暖民心为着力点,取得了如下成
功经验 :一是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 , 把基
层政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全局工作整体
统筹考虑 。
如中共浙江省委发布 《 县 ( 市 、 区 )
政
协开展 “ 请你来协商 ” 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意
见 》 , 并由省政协召开工作推进会在全省一体
推进 。
[ 3 ]二是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 , 不断拓宽协
商平台丰富协商载体 。
如福建省各县级政协结
合实际推出了 “ 电视议政 ” “ 政协视点 ” 等一批
新平台 ; 同时创建 “ 网上议政厅 ”“ 信息直通车 ”
“ 委员随手拍 ” 等 “ 互联网 + ” 履职新载体 。
M三是以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为重点 , 着力
推进开门协商 , 注重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
向发力 , 扩大群众参与度 、 增强人民获得感 。
如安徽省灵璧县政协在全县设立 77 个社情
民意联络站 , 明确 305 名政协委员和社情民
意信息员负责联络站工作 , 召开提前预告 、
不设门槛 、 不限人数 、 自愿参加 、 平等协商的
社情民意恳谈会 。
[ 5 ]四是高度重视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
理的制度机制建设 , 保障政协专门协商工作的
常态化 、 有效性 。
如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政协
先后组织制定建立镇 ( 街 )
政协联络组 、 建立村
务协商议事会的规范性文件 , 对政协参与村务
协商议事会明确提出统一规划布局 、 统一建设
标准 、 统一经费保障的要求 。
〔 a这些地方政协的实践探索值得充分肯定
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 。
但这种探索
基本上还处于 “ 摸着石头过河 ” 阶段 , 发展极不
平衡 , 也难免五花八门 。
突出表现为县级政协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定位不清 、 职能模糊 、 工
作界限不明 、 工作方式不规范等 。
出现这些问
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县级政协参与基层
社会治理创新的理性认知和制度顶层设计 , 亟
需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破解 “ 能不能做 ” “ 能
做什么 ” “ 如何才能做好 ” 等基础性问题 。二 、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
基本逻辑一般而言 ,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 , 难点
在城乡社区 。
因为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
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生活共同体 , 既是社
会的缩影 , 又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
区 , 因而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
〔 7 ] 推动社会
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 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城乡
社区治理水平 。
因此 ,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
治理工作的内容和重心也应该是着力提高城
乡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
通过发挥人民政协专
门协商机构作用 , 在城市 , 助力党委政府解决
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空气污染 、 交
通拥挤 、 住房紧张 、 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居民
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农村 , 助力党委政府健全
自治 、 法治 、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解决
好土地承包流转 、 宅基地分配使用 、 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等涉及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类
问题 。
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需要 , 也是切实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
作用 、 补齐基层社会建设短板的迫切需要 。( 一 )
理论逻辑 :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
有协商对话的制度性安排 。
民众如何表达利益
诉求 , 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关涉社会稳定与法治
的重要议题 。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 社会景象
28CITCPPCC
2019 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二期
帼人民政孵论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訣扩大 )
会放藪觀论刪会论文超更加活跃丰富 , 经济高速发展的外部性也逐步
显现 , 社会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 , 社会成员的
权利救济和利益表达需求日趋强烈 。
近若干年
来 , 国家主要采取 “ 信访法治化 ” 的 “ 维稳 ” 方式
解决社会冲突治理问题,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 但也显现相对被动且可持续性弱的不足 。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 ,
必须破解社会治理体系如何平衡 “ 利益表达 ”
和 “ 法治化 ” 双重价值需求难题 。从社会治理理论上看 , 以 “ 维稳 ” 为导向的
社会治理体系 , 更加关注 “ 社会抗议 ” 方面 , 治
理重点是社会冲突的负面影响 。
然而,从政策
过程看 , 社会冲突具有政策参与和促进政策形
成的积极功能 , “ 社会抗议者 ” 同时也是公共政
策的利益相关者 , 他们的行动能够导致社会政
策的调整 、 更新或变迁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
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更加
关注社会冲突的积极方面 , 通过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协商民主 , 开通协商性对话通道 , 建构制
度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 通过形成 “ 以利益均衡 ”
为主导的更为可行 、 有效与长远的社会治理模
式 , 国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这种模式需
要有将诉求合法有序地引入政策过程之中 , 特
别是将更广泛 、 多元主体的诉求纳入政策议程
设置环节的制度性安排 。从实践中看 , 市县处于国家治理第一线 、
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第一线 , 城乡社区治理
难 、 难治理的问题突出 。
越到基层 , 党政工作的
要事 、 民生改善的实事 、 社区治理的难事 , 与群
众切身利益越密切 , 需要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
也越多 , 越需要通过寻找凝聚共识 、 化解矛盾 、
理顺情绪 、 增进团结的方法 , 处理好 “ 利益表
达 ” 与 “ 法治化 ” 的关系 。( 二 )
制度逻辑 :
人民政协是适应 “ 利益均
衡 ” 主导模式的最佳安排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创造的人民政协制度 , 具有平衡 “ 利益表达 ”
与 “ 法治化 ” 价值的高度政治智慧 , 它通过民主
协商将广泛 、 多元主体的诉求合法有序引入政
策过程 、 纳入政策议程设置环节 , 是能够适应
社会治理模式转向 “ 利益均衡 ” 主导的最佳安
排 。人民政协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政
治保障 , 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促进社
会治理体系变革的高度自觉;与中国新型政党
制度紧密结合 , 在一致目标下团结合作 , 符合
实现人民利益的民主本意 。
人民政协体系完
整 、 组织健全 , 与国家政权机关同构 , 能够系
统 、 全面履行政治协商 、 民主监督 、 参政议政 、
凝聚共识职能 。
政协委员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
界别代表性 , 有利于解决跨区域 、 跨领域的社
会经济问题 , 能够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 人
才库和智囊团 。经过 70 年的协商实践 , 人民政协形成了
多平台 、 多样化的协商方式且已制度化 , 具有
协商渠道畅通 、 制度保障良好的过程特征 。
〔 9]
事实证明 , 人民政协是传承中国优秀政治文
化 、 延续中国近代民主血脉的行得通很管用的
中国式民主制度 。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中 ,
在推进基层社会建设 、 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
和水平方面能够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 三 )
实践逻辑:县级政协具有促进制度优
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优势 。
政协系统共有一个
组织名称 , 共遵一部政协章程 , 共担一份政治
责任,都是专门协商机构 。
但县级政协与上级
政协的委员结构 、 界别形式不尽相同 , 协商对
象 、 协商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 , 参与社会治理
的层次 、 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
在人民政协
这个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制度安排中 ,
县级政协具有充分利用社会冲突积极功能 , 将
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 增强人民
群众获得感 、 幸福感 、 安全感的独特优势 。根据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 规定 ,
政协组织设到市县一级 , 在中国政权最基
层 — — 街道 、 乡镇不设政协机构 。
从政协组成
界别看 , 许多县级政协的民主党派组织不多,
一些县级政协的少数民族界别缺乏 , 县级政协
的界别构成不仅与上级政协有较大差异 , 各县
级政协之间的差别也不小 。
从协商内容看 , 县2019 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二期 CITCPPCC29
■疫諭研究LI
LUN
YAN
JIU政协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内容较少 ,
需要协商的大量是涉及当地的中心任务和民
计民生等热点 、 难点 、 焦点问题 。
这些特点为
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最佳机
遇 :
县级政协应该而且必须在坚持专门协商
机构的性质 、 定位 、 职能的前提下 , 采取有效
措施主动创设多种形式的协商平台 、 丰富协
商载体 , 将政协协商与城乡社区建设有机结
合 , 建立起基层政协委员与民众的沟通机制 ,
把社会治理格局从过去仅关注如何发挥企事
业单位 、 人民团体 、 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作
用进一步延伸到人民的实际生活 , 延伸到每
一个人的内心和具体行为 , 做好 “ 人心是最大
的政治 ” 这篇大文章 。各地方政协所进行的县级政协参与基层
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创新既体现人
民政协性质定位本质要求 , 也明确了县级政协
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 是平衡基层社会
治理中的 “ 诉求表达 ” 与 “ 法治化 ” 双重价值的
好方法 , 理应认真总结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
面推动制度尽快成熟定型 。三 、 积极推动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
会治理制度成熟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
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
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
“ 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
机构作用,需要完善制度机制 。
” [ 观新时代加
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 , 充分发挥县级政协参
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功能和作用 , 需要不断
推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 一 )
明确县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
功能定位 。
根据中共中央 《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 提出的 “ 继续重点加强
政党协商 、 政府协商 、 政协协商 , 积极开展人
大协商 、 人民团体协商 、 基层协商 , 逐步探索
社会组织协商 ” 的要求 5 】
, 明确政协协商对
政党协商的延伸作用 , 对人大协商的配合作
用 , 对政府协商的辅助作用 , 对人民团体协商
的促进作用 , [ 闵对基层协商的协同作用 , 对
社会组织协商的吸纳作用 , 为完善各协商民
主渠道相互配合 、 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提供
基...
篇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能解决的问题都破题了,余下的都是硬骨头。”这是记者在 XX 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作为 10 多年来人口增加了近千万的超大型城市,XX 城市治理积累了不少原有机制“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难点在基层,痛点在群众身边。
啃下硬骨头,要有新办法。11 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XX 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认为 XX 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
XX 是如何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它又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发现
基层创新成为改革“一号课题”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源自 XX 区 XX 镇一次“倒逼”式的整改。这种下级“吹哨”、上级各部门 30 分钟内应急“报到”的联合执法新机制,使 14年屡禁不止的黄金盗采终于销声匿迹。
位于 XX 市最东端的 XX 镇,历史上以金矿资源闻名,虽然早已禁止开采,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人上山“挖金”牟利,屡禁不止。20XX 年 X 月,XX 镇发生重大金矿盗采案件,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导致 6 死 1 伤。由于联合执法难、调查取证难、固定证据难,该案直到 20XX 年 X 月 21 日才二审判决结案。
血的教训就在眼前,但问题仍旧没有彻底解决。“矿难以后,镇里增加人力、物力,进行了人防、技防综合管控,即使这样,非法掘金和砂石盗采依然没有被制止住。”XX 镇党委书记 XX 坦言,作为乡镇党委、政府,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失管、失控及诸多的底线问题,也想管,也一直在管,“我们也搞过联合执法,但是由于职责不清,造成联而不合,真正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
如何对症下药,根治病症?XX 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深入摸病根儿:乡镇一线最容易发现盗挖盗采情况,却没有执法权;执法部门虽有执法权,但难以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街乡、委办局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执法既有空当,也有断层。20XX 年,XX 区果断决定,打破条条框框,
将执法主导权下放到乡镇。在 XX 镇成立了“双安双打”临时党支部和指挥部,由 XX 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总指挥,16 个区级职能部门一把手任指挥部成员和支部委员。
“区里赋予了乡镇领导权、指挥权和考核权。”XX 介绍,乡镇一旦发现问题,发出召集信号,各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必须在 30 分钟内赶到现场,根据职责拿出具体执法措施,“事不完,人不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困扰 XX多年的盗挖盗采问题迎刃而解。
XX 探索的调查报告,放到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桌上。这一年,为了摸清基层情况,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在基层调研,仅 XX 区,XX 市委书记 XX 就去了 33 次,大街胡同都走遍了,为了解决 XX 南口的堵车问题,亲自召开协调会。巴掌大的地方,X 街、步行街、胡同口纠结在一起,不同的事务,分属市区街道不同层级管着,公交线路、旅游大巴、停车位、单车停放、道路秩序……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XX 管委会对堵车原因一清二楚,然而,“九龙治水”,谁能把“九条龙”一起呼唤来共同发力呢?
“原汤化原食”,基层的问题靠基层的办法来解决。“XX 探索”为 XX 市委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20XX 年 X 月,XX 市委常委会决定,将 XX 区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并作为 20XX 年全市“1 号改革课题”,向 X 个区选点推广。
今年 1 月,X 届 XX 市委深改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强党对街乡工作的领导、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推行“街巷长”机制等 X 项重要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XX 找到了抓手。
目前,“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改革在 XX 全市 XX 个街道乡镇进行试点,占总数的 51%,在探索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有效路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XX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XX 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项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为主线,牢牢把握首都城市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赋权
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
“吹哨报到”机制的关键,是向街乡“赋权”。XX 区 XX 街道工委书记 XX说,街道指挥区级职能部门,过去想也不敢想。“哨子”交到街道手上,到底能不能吹响?如何才能吹响?是吹响一阵子,还是形成长效机制?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谁都明白管理重心下移,是治疗城市病的良药,但各个部门往往会把住原有职能不撒手,这样“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这个反向发力的过程,XX 通过“一把手工程”和基层双向推动,经历了期盼与疑虑、磨合与配套,最终发挥出攻坚克难的力量。
改革的关键在落实,落实关键在一把手。围绕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XX 亲自谋划、亲抓落实。今年 2 月以来,他赴基层一线专题调研 40余次。下基层听意见、走街串巷看成效,成为工作常态。很快,XX 市各区均成立了由区委书记牵头、区委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的专班,这个专班,重在针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即时研究情况,抓机制完善、抓政策配套。
XX 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街乡这个“块”与职能部门这个“条”,首先需要重新磨合。
过去,“条”与“块”对接参差不齐,解决棘手问题,常常需要上级领导亲自“挂帅”,带着职能部门去街道集体“会商”,当场拍板。这样的做法难以“常态化”运转。“‘条’与‘块’就像轮毂与链条,只有两者都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不能只有轮毂转而链条不动”。
听说要向街道赋权,政府职能部门的反应不一:“权力给了街道,我们职能部门的工作抓手在哪里?还是说所有任务都由街道接盘?”
“条”与“块”的矛盾,历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仿佛是一个“结”,纠缠在一起,以致相互推诿。由于强调属地责任,职能部门通过“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社区一级,导致街道、社区越来越忙,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许多问题街道解决不了。
如何理顺条块关系?“赋权,首先要确权。”XX 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XX 说,有“清单”才有操作路径,才有后面合理的考核和评价。
XX 区从顶层设计开始,对街道的定位和职责进行了梳理,形成了 106 项街道内设机构职责清单,明确除街道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以及涉及城市管理、民
生保障、社区建设和公共安全工作以外,其他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向街道安排工作,确保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确权只是第一步。在确权基础上,XX 区赋予街道对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权、对综合性事项的统筹调度权,制定了区政府部门派出机构人事任免事先征求街道工委意见和派驻人员考核的具体办法,完善自下而上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街道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权重提高到 30%,实现了“条条围着块块转”。
基层反向发力,在制度上有了配套,有了细化,有了保障。“吹哨报到”机制,很快显示出了它针对棘手问题“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威力。
XX 街道附近的 XX 地区是 XX 集中体现大国风范、时代风尚的“金名片”。但长期以来,该地区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周边街巷胡同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十分突出。
XX 大街东侧,就有一条堵车出了名的胡同——XX 胡同,全长 X 米,主路宽X 米,呈东西走向,胡同南侧紧邻 XX 协和医院北大门急诊大楼,胡同北侧有多个胡同小区,居住着 XX 余户本地居民。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每年往来观光旅游、看病就诊的人群非常庞大,XX 胡同周边人流、车流密集,再加上两侧乱停车,这条胡同从早到晚被堵得水泄不通。“胡同居民自己停车也成了大难题,见缝插针都插不进去。”胡同老住户唐毅说。
“不是不想解决,根本就解决不了!”XX 很无奈。
疏堵首先要禁停,一来街道没有执法权,二来 XX 寸土寸金,不让停,那么老百姓的车该停哪儿去?XX 胡同堵了治、治了堵,始终难以根治。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下,XX 街道一声哨响,众多职能部门云集,对 XX 胡同交通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区交通委将胡同的路侧停车位全部取消,清除车位线及车位编号;区交通支队在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中间增设了隔离护栏,违法停车再也钻不了空子,行人有了更安全的专属步道;XX 街道综合执法队依法取缔胡同中部的两辆占道房车,胡同道路豁然开朗。
最后,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的车有地儿停,又能停得起?XX 街道出面,与 XX周边的商业配套停车场进行协调,以优惠价格为居民提供共享车位。
“XX 地区停车每个月怎么也得花费 1500 元到 1800 元,但是我们居民停车,每月就收 500 元。”签订了停车协议的唐毅表示,以前将车胡乱停在路边,虽然免费,但是不安全,车被划伤过,还是现在有正规停车位踏实。
只通行,不停车,XX 地区正式打造成 XX 市首个“不停车街区”。11 月初,当记者再次来到昔日拥挤不堪的 XX 胡同,眼前的景象已与往日截然不同。胡同中保留了 4 米的机动车道,旁边还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胡同中没有车辆滞留,一辆辆汽车顺畅地驶过。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有抓手、能落实,让我们在一线解决困难、提升服务有了底气。”XX 感慨道。
在街道、乡镇行政区域内,哨声一响,应者云集,效率倍增。那么,跨行政区域的怎么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吹哨报到’来解决某一问题,而是探索建立一套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努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张革表示。
XX 区 XX 街道与 XX 区 XX 门外街道接壤,和诸多行政区域相似,交界地带往往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但由于权限不清晰,职权行使受到诸多掣肘,致使街道处于“有心治理,无处发力”的尴尬境地,生活于此的居民也颇多怨言。
在 XX 区与 XX 区交界线上,一处 2000 平方米的两层违建公寓楼高高耸立,1/3 属于 XX,2/3 属于 XX。该处违建自形成后,长期出租住人、无照经营等现象一直存在,尤其在上下学高峰期间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然而,由于违建所在位置跨区,拆除存在困难。不管 XX 还是 XX 谁来执法,违建使用者都振振有词,“凭什么拆我,有本事把这楼锯开,就拆你们属地的那半截。”
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目前,XX 各街乡已经吹响了“综合执法哨、重点工作哨、应急处置哨”,在此基础上,各街乡不断摸索,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5 月 8 日上午 9 点半,XX 街道与广外街道吹响“联合哨”,存在多年的违建公寓楼被拆除,严重扰民的违建“毒瘤”成为历史。住在 XX 小区 3 号楼的张先生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经常出现交通拥堵,路边垃圾堆物不能及时清理,以后,这条路畅通了,我们心里也更加敞亮了。”
下沉
干部和职能同时沉到了基层
“部门报到”就要履职,就是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街乡的“哨子”吹响了,“部门报到”的步子如何跟得上?
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街道干部任街巷长沉到基层“报到”、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在实践中,XX 探索出 4 种主要的“报到”形式,推动力量下沉。
不久前,XX 区城管 XX 街道执法队副队长 XX 一行来到时代花园底商一处车行执法,1 个小时前,XX 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与 XX一同前来的,还有 XX 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的公安、环卫、消防、交通、食药、工商和安监 7 个部门的负责人。
“门前修车属于占道经营,门口绿地涉嫌铺砖,绿化带存有堆物,营业执照未迁移,目前属于异地经营。”根据群众举报内容,指挥中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排查,责令整改,不到半小时,处理妥当,权责分明,立竿见影。
“这事要是搁以前,街道接到举报要先召集各执法部门开会,然后再统一协调各部门时间,集中处理,前前后后最少要 3 天,还不一定能彻底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部门‘报到’下沉街道,3 天的事情半天就能解决。”
问题的快速解决,得益于 XX 区对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街道的体制创新:城管执法局街道执法队实行“双重管理”机制,城管执法队员编制、档案正式移交街道。此外,还有公安、环卫、消防、交通、食药、工商和安监等部门常驻,住建委、卫计委、国税地税等部门挂牌。在街道层面,形成了联合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各部门一同破解城市管理顽疾。
与 XX 区类似,XX 各区街道、乡镇纷纷建立街乡综合执法平台,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按照“区属、街管、街用”的原则,在 XXX 个街乡建立实体化的综合执法中心,普遍采用“1+5+N”模式,即 1 个城管执法队为主体,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药等 5 个部门常驻 1 至 2 人,房管、规划国土、园林、文化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将人员、责任、工作机制、工作场地相对固化,让部门报到有平台、有机制、有资源。
除了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XX 还积极引导街道干部到基层“报到”,全...
篇五: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基层‘小官贪腐’治理机制研究”(编号:18YJC710086 )。 [收稿日期] 2021-08-13 [作者简介]褚明浩,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022年1月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Jan.2022第43卷 第1期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l. 43 №. 1DOI :
10. 14137 /j.cnki. issn1003-5281. 2022. 01. 004“片线结合”: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褚明浩(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摘要]在乡村社会变迁与基层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府无力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生治理事务,由此陷入治理困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乡镇治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增设机构与重置干部展开了“片线结合”改革实践,形成了人与事相结合的分类治理机制以及人与人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机制,有效地激活了原有的体制资源并拓展其再利用空间。基层政府利用原有体制进行机制创新,并以新生机制增强原有体制的弹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回应性与适应性,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治理机制创新中的“体制—机制”互动审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对于构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启示。[关键词]治理机制;治理体制;“片线结合”;机制创新;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 ( 2022 )
01-0025-09 引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国家治理的根本立足点是基层。传统中国的治理特征是“皇权不下县”[ 1 ]( P. 352 )
,传统社会基层治理主要是指士绅治理。士绅遵循传统的礼教和乡俗民约,尤其是在处理乡村内部事务中,士绅所运用的非正式权力治理的权威来源于传统政治秩序和科举制度的保障,还包括乡村社会文化人情网络的支持。[ 2 ]( P. 49 )
当国家政权建设延伸至乡土社会后,基层治理在被国家权力改造的同时仍未摆脱乡村社会的影响。在缺乏稳定的、抽象的和普遍性的运作规则之下,基层政权组织功利性地将各种方法、手段和策略引入基层治理实践。[ 3 ]( P. 126 )
然而,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尽管当前基层政府的制度环境、行为逻辑和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但基层治理却陷入了财政危机、政策失灵、权威下降和制度异化等治理僵局 [4 ]( P. 158 )
,无法有效运转。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层化和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分权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的理性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和治理技术的现代化。[ 5 ]( P. 20 )
学者们分别 从 治理 主体 ① 、治 理资源 [6 ]( P. 157 )[ 7 ] 与治理规5 2①参见刘建军、马彦银《从“官吏分途”到“群体三分”:中国地方治理的人事结构转换及其政治效应———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载《社会》 2016 年第 1 期;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 事制 度》,载 《社会》2016 年第 1 期;杨华《“制造流动”:乡镇人事激励的一个新解释框架》,载《探索》 2020 年第 4 期;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 2007 年第 7 期;倪星、王锐《从邀功到避责:基层政府官员行为变化研究》,载《政治学研究》 2017 年第 2 期。
则 [8 ][ 9 ] 等方面探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不少研究者将基层治理现代化定位为制度规范化 [10 ] 、过程程序化 [ 11 ] 、目标精准化 [ 12 ] 和手段技术化 [13 ] 等,最终却发现基层治理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实际上,治理主体、治理资源与治理规则等治理要素服从于治理体制的总体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微观调整。本质上,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主要治理主体的基层政府自我改革的过程,表现为在体制和机制上获得重构的基层治理体系实施公共治理和达成治理目标。[ 14 ] 这意味着要将基层治理实践置于体制—机制框架之中,以整体性理解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在立体化视域下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是基层治理的中观概念。“体制是渗透某种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在相关领域或组织间形成的一种基本的整体关系框架。机制则是遵循和利用某些客观规律,使相关主体间关系得以维系或调整,实现预期的作用过程。体制是静态和规范意义上的,机制是动态和实证意义上的。”[ 15 ] 具体到基层治理领域,治理体制是指国家“基础性权力”[ 16 ]( P. 68 )
在基层治理中形塑的总体结构,是制度化国家权力的普遍性约束;治理机制则是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具体实践方式,体现为治理主体在一定的治理规则内通过治理资源与治理手段实现治理目标。本文致力于分析当前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挖掘治理体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形态,辩证分析基层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治理体制是治理机制运行的框架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制创新和运行的空间,但治理机制并非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能动地弥补治理体制的不足,从而激活治理体制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本文从体制—机制的互动中审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借助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变革反思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作为基层政权的末梢,乡镇既要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工作任务,又要回应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由于乡镇治理的现实性与复杂性最高,治理问题最突出,对机制创新的需求最强烈,因而乡镇治理能够更好地展现基层治理的实践困境、机制创新以及机制与体制的互动。笔者以对北京平县兴镇、刘镇以及湖南新县溪镇、石镇等地的田野调查为经验支撑,全面思考基层治理中体制与机制的互动,其中,“片线结合”是新县为解决当前基层治理难题创新的治理机制,成功地激活了治理体制,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的难题。一、当前乡镇治理的现实困境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基层治理体系与其所面临的公共问题之间不断契合的过程。[ 17 ] 乡镇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也意味着治理的复杂性,集中表现为乡镇治理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生治理事务。然而,作为科层体制的组成部分,乡镇治理实践受制于既有的制度环境。在既定的体制框架与制度的安排下,乡镇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各种复杂性需求,治理能力与现实需求的不匹配使乡镇治理陷入困境。(一)乡镇治理需求的复杂化乡镇治理的复杂化体现为治理事务的扩大化、治理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对乡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乡镇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新生事务是因为其在县乡村三级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即乡镇不仅要承接乡村社会上移的治理事务,而且要承担上级政府下达的国家政策性任务。同时,伴随着乡村社会转型的变迁与基层治理生态的变化,乡镇中不断出现新的治理事务。一是乡村社会上移的新生事务。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熟人社会”[ 18 ]( P. 364 )
,通过低成本、低负担、高效率的“简约治理”[ 19 ] 方式基本上能够完成税收、纠纷调解和公共事业等治理目标与行政目标。在“熟人社会”,由于信息高度透明、地方性规范有效,基层干部能够迅速地对群众进行定位,采用各种半正式的手段解决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熟人社会逐渐解体,中国基层治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农村环境卫生、违法建设等新生治理事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地方性规范渐趋瓦解,而现代规范与秩序尚未建立。简言之,农村治理需求的变化与村级治理能力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同时,以村干部的职业化、治理方式的规范化、治理过程的程式化等为表征的村级组织的行政化逐渐成为当前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这恰恰为乡村社会将其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向行政体系传递提供了渠道。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干预得越多意味着国家要为更多的基层事务担责。二是乡镇内生的新生事务。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乡镇一改税费改革后的“悬浮”特性,成为积极有为的政府。当前,乡6 2
镇的每项工作都非常重要,都要“狠抓落实”,那些原来只需应付完成的工作需要乡镇重新安排人力来积极推进,成为乡镇的新生事务。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每个乡镇都形成了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示范镇或亮点镇,以彰显乡镇的特色和政绩。例如,有的乡镇经营镇域旅游,有的乡镇打造特色文化,有的乡镇发展田园综合体,有的乡镇探索居家养老实验,有的乡镇创新党建引领治理,等等。这些新增的治理事务对乡镇原有的治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增加了乡镇治理的压力。三是上级政府转移的新生事务。作为行政体制的最低层级,上级政府转移的新生事务的增加自然也会使乡镇的治理任务增加。一方面,县级政府转移的中心工作增加。伴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县级政府下达的政治任务激增,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12345市长热线等相继成为乡镇的中心工作。上级政府下达的工程建设和社会改造任务越来越多,并且都需要在乡村两级落实,由乡镇督促落实和监督进度。另一方面,行政职能部门转移的行政事务的增加。城市发展使市县政府与行政职能部门承担更多的治理事务,而这些工作都要对接到村、到户,件件都要抓落实、求实效,都需要乡镇参与协调和督导。同时,一旦上级行政职能部门的治理失效,这些行政事务就会转变为乡镇的治理任务。因此,上级政府与职能部门增加的治理任务会传导给乡镇,迫使乡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从而增加了乡镇治理的负担。总体而言,在当前乡镇面临的各种新生事务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治理任务,还是自下而上的乡村事务,都难以“切事化”,无法采用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处理。简言之,乡镇的新生事务治理冲击着乡镇既有的治理秩序,并对乡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乡镇治理能力的弱化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乡镇处于矛盾和冲突的焦点,直接面对着治理困境。本质上,乡镇治理困境源于当前乡镇的治理能力与新生事务的治理需求不匹配,即乡镇治理的能力不足。作为国家科层体制的末端机构,乡镇一般通过科层体制实现常规性治理,其资源配置方式主要依赖以“三定方案”为基础的编制管理。编制管理是中国治理体制的重要范畴,是科层体制统筹调控和配置机构、人员和资源等治理要素的过程。“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与功能定位从中央延伸至乡镇,形成了“职责同构”[ 20 ] 的纵向权责配置格局。因此,乡镇“三定方案”规定乡镇的治理责任与任务,确定了乡镇的资 源 配 置,直 接影响着乡 镇的基础性治理能力。然而,当前乡镇“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不包含乡镇实际的治理事务,导致乡镇的资源配置与其治理能力的实践要求不相匹配。一方面,“三定方案”规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与乡镇的实际治理任务不相符,削弱了乡镇整体的治理能力。在行政理性化的治理理念下,乡镇组织分工明确、边界清晰,但“三定方案”对乡镇组织的设置过于细化,人员配置过于分散。高度科层化的乡镇组织导致国家权力碎片化,使得乡镇政权缺乏灵活性,丧失了整体治理的能力。乡镇干部看似各司其职,却缺乏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的能力,难以回应基层治理的需要。同时,“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常规的行政业务,而未涉及乡镇的新增治理事务,乡镇只能通过临时抽调部分人员和划拨部分财政资源来完成这部分工作。随着基层治理重心的下移,乡镇的治理任务越来越多,临时性的应对方式难以满足乡镇的治理需求,“三定方案”的制度设计与乡镇治理实践的张力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三定方案”中关于干部岗位的规定与乡镇治理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削弱了乡镇的实际治理能力。“三定方案”只确定了部门职责、内设机构与人员编制等,并未提供判断干部岗位匹配度的具体方法。从乡镇的角度讲,乡镇工作类型多样,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来说,都需要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干部。例如,行政业务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文字写作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干部;乡村事务专业性不强,需要有农村或社区工作经验的干部。然而,“三定方案”以专业性为准则,可以甄别乡镇干部的专业技能,却无法甄别乡镇干部的能力、经验与关系等。质言之,“三定方案”并未做到人员与岗位、人员与事务的有效匹配,弱化了乡镇的治理能力。综上所述,“三定方案”与乡镇实际治理任务和乡镇人事需求不符是乡镇治理体制中制度设计不合理的表现。乡镇治理体制的不合理设计与乡镇治理实践之间的张力导致乡镇基层治理能力的弱化。乡镇基层治理能力弱化表现为乡镇的治理困境,即无力应对乡镇新增的治理事务,而这些新增的治理事务对乡镇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乡镇进行机制创新。7 2
二、“片线结合”:乡镇机制创新的治理实践与运行机制在自下而上的变革要求与自上而下的政治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基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治理危机的出路。基层政府必须在既有的体制框架内创新,这既是基层治理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有效性的支撑。在保证体制稳定的前提下,机制创新是基层政府的必然选择。在缺乏财政等体制内资源与体制外资源的情况下,乡镇最大的体制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如何配置人力资源成为乡镇机制创新的关键。此外,乡镇在机构设置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可以通过增设内设机构来调整乡镇治理结构。虽然增设机构与“混编混岗”不符合“三定方案”的制度原则,但符合乡镇的现实需要。二者是乡镇充分利用体制资源进行的机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镇政权的不完整性。[ 21 ]表 1 溪镇乡镇干部的构成 岗位编制岗位分工 公务员 事业编 总计人数 占全部在岗人员比例 人数 占全部在岗人员比例 人数 占全部在岗人员比例党政领导 13 9. 29%0 0 13 9. 29%行政机构14 10. 00% 39 27. 86% 53 37. 86%片区5 3. 57% 22 15. 71% 27 19. 28%重点工作线11 7. 85% 36 25. 72% 47 33. 57%总计43 30. 71% 97 69. 29% 140 100% (一)乡镇机制创新的治理实践“片线结合”机制是新县进行机制创新的治理实...
篇六: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管理与科技·2019/1122018 年 11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指出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2018 年 3 月以来,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把“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列为全市“1 号改革课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最了解群众诉求的街乡基层一线,发出解决问题的集合令,各部门共同响应、服务群众。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北京在推进“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过程中,创造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这一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 , 在精细处见功夫”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举措。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共发现、上报、解决了近 30 万件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问题,特别是发动和带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实践。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创造的可推广、可复制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经验,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撰写文章,深入剖析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的内涵,总结北京经验,供实践者参考。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本刊编辑部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13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2017 年 3 月底,蔡奇同志到东城区和西城区部署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时,首次提出要建立街巷长制。他指出:要以“十有十无”为内容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把责任落实到街道、社区,建立“街长”“巷长”制,聘请市容市貌监督员,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通过“日巡、周查、月评、季通报”,下决心解决主支干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问题,创建一批示范街面、精品胡同。从此,街巷长制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推广开来。至 2018 年 6 月,街巷长制实现了在全市各区、街(乡)的全覆盖。街巷长制是“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一年多来,通过实施街巷长制,推动了“小街乡、大治理”,优化了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创新了城市基层治理方式,实现了基层治理模式重大创新,推动了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深刻转型,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一、街巷长制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和主要职责(一)街巷长制“三级”责任体系北京街巷长制在全市建立、区级组织、街道(乡镇)实施的三级责任体系,层层负责、层层落实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日常精细化管理和深化文明创建任务。三级责任体系是 :街巷长制由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责任体系构成,市城市管理委和首都文明办负责全市街巷长制推进工作,区和街道(乡镇)分别设立总街巷长、副总街巷长和街巷长办公室 ;区级总街巷长一般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街道(乡镇)总街巷长一般由街道(乡镇)主要领导担任。街道内“街长”原则上由街道(地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 ;“巷长”原则上由街道(地区)科级干部担任 ;力量不足的街道,也可协调驻地科、队、站、所安排科级干部或由组织部委派科级挂职干部担任,街道还可根据辖区具体情况,自设 1~2 名副街巷长协助开展工作。另外,在某些乡镇,结合实际情况,有的街巷长由有威望的老党员担任。(二)街巷长制“五项”工作机制——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实现街巷长对街巷环境整治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日巡,要求街巷长对照《街巷长巡查清单》对所负责街巷环境情况进行巡查,并做好《街巷长工作日志》巡查记录;周查,要求各街道每周组织对辖区内大街小巷环境整治和日常精细化管理、文明创建以及街巷长履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 ;月评,要求全区每月组织对辖区大街小巷环境整治和日常精细化管理、深化文明创建和街巷长履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且推选月度优秀街巷长,评比月度文明街巷 ;季点名,要求区城市管理委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城市管理联席会议,研究推进辖区内大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日常精细化管理、深化文明创建及街巷长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分析,点评通报。——监督考评机制。各区总街巷长办公室按照街巷长履职情况,对照街巷长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标准和任务,综合街巷基本情况、重点工作等因素设定难度和加权系数,每月对街巷长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并在全区通报。——能力建设机制。加快街巷长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建立街巷长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组织业务培训、专项培训,促进街巷间互访交流,不断提高街巷长业务知识水平和岗位综合素质 ;重视街巷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通过传帮带、交流学习,缩小各街巷长能力差异,重点培养街巷长的问题处置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政策宣讲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体察民意、服务群众的能力。——“小微执法”机制。赋权街巷长组织和调度社区层面联合执法的权限,针对堆物堆料、乱停车、地桩□ 杨松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14地锁等群众反应强烈、执法程序简单的环境问题,发挥“小微执法”精准快的优势,实现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的全面监管、快速响应、高效处理。——责任公示机制。在街巷明显、适当的地方设立美观、简约,易识别的街长巷长公示牌。公示内容包括 :街巷长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管理信息,以及街巷二维码、公共设施维护等服务信息内容,方便市民反映问题和公开监督。(三)街巷长工作职责街巷长的工作职责,概括起来主要有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等四项主责。一是知情。街巷长需要掌握和熟悉责任街巷的基本信息和各方面情况,熟知街巷内的环卫、绿化、物业等专业作业队伍,公安、城管、工商等综合执法力量以及和各类协管员、网格员、小巷管家、物业服务人员情况,熟知环境整治提升“十有十无一创建”内容、精细化管理要求,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责任街巷内环境整治提升进度及影响街巷市容景观、环境秩序的问题情况。二是监督。街巷长要履行巡查责任,对责任街巷开展常态化巡查,及时解决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对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报街道街巷长办公室,并跟进问题办理。三是处置。街巷长对综合执法部门的履职情况、专业作业队伍的作业情况和各类协管员、网格员、小巷管家、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每月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至街巷长办公室,教育、劝阻各类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对不服从劝导的行为,及时向执法部门进行反映。四是评价。积极走访街巷内商户、驻区单位、居民群众,收集意见建议。配合街道、社区、网格小组搞好街巷居民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协助街道、社区加强居民自治管理,宣传动员区域内社区居民、小巷管家等各种力量参与街巷治理。二、北京街巷长制创新的基本经验一年多来,在市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市、区、街(乡)各级政府坚决贯彻“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首都政治站位高度,积极落实市委“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实施方案,全力推进街巷长制工作,积累和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治理经验。——构建党建统领综合协调的领导体制。一是以党建统领街巷长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二是建立区街两级主要领导负总责、综合协调的领导机制,实施推行街巷长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三是坚持制度先行,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对街巷长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街巷长制实施意见”“街巷长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管理政策,统一指导和规范街巷长工作。——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本定位。一是坚持扎根基层。街巷长不是“官职”,不占编制,坚持扎根在街乡基层,这就是街巷长的基本定位。二是坚持服务群众。三是治理成效,更注重群众感受。——把筑牢队伍基础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是精心组织,选拔精兵强将担任街巷长。二是加强培训,提升街巷长的履职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考核,不断优化街巷长队伍。
——不断优化和细化街巷长工作流程。一是明确了街巷长在街道管理组织创新流程中的枢纽地位。二是理顺了街巷长与专业部门、网格部门等执法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三是明确了街巷长为驻街巷单位、商户、居民服务的工作程序。——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公众广泛参与。一是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街道事务社会共治。二是发挥街道理事会、物业公司、小巷管家、志愿者作用,实现基层区域自治。三是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基层治理创新。——拓展街巷长服务范围打造创新服务链。一是拓展街巷长服务范围和领域。二是打造创新服务链,将街巷长制延伸到“小巷管家”。——努力营造街巷长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加强思想培养和业务指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组织关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三、北京街巷长制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北京街巷长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城市“精治共治法治”理念在北京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过程 ;北京街巷长制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倡导实践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北京街巷长制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在城乡基层治理创新中创造的共同价值。街巷长制是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超大型城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15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市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一)打造无缝政府,实现了职能部门与专业资源高效整合20 世纪 90 年代“无缝隙政府”理论在美国应运而生,其实践应用遍及欧美国家。街巷长制体现了“无缝政府”理论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符合现代政府改革的方向和潮流。街巷长制通过“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将政府组织的层级、职能和部门全方位地打通,提供了一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的、个性化的、全方位覆盖的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模式。从无缝政府理论角度看,街巷长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 :第一,街巷长制超越了以往那种简单向基层放权、放人、放资源,甚至是简单扩充基层政权人员编制和队伍的传统做法。“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是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也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如,北京石景山区通过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专业职能下沉,构建了党建统领下的行政综合、法治综合、上下综合、社会综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是区各职能部门向街道派出管理人员并在街道现场办公,由街道统一领导、管理和调配。石景山改革成功就在于街道层面的高位统筹领导发挥了作用,实际上也为后来的街巷长制积累了经验。我国各地的探索经验表明,如果缺乏街道的统筹协调作用,简单地将区级政府职能部门向下延伸容易陷入新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怪圈,部分事务可能在街道层面互相推诿扯皮,各种资源和力量之间可能会产生新的“缝隙”,从而降低处理事务效率,也会产生新的基层治理“碎片化”问题。因此,治理重心下移必须寻求弥补这种体制和管理“缝隙”的办法,在基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将各种队伍和资源拧成一股绳,而不是简单解决人财物的数量问题和归属问题,而街巷长制就是发挥了弥补这种“缝隙”的关键性作用。第二,街巷长制协调、整合了各种治理资源,产生了资源叠加放大效应。过去,城市环境整治和基层治理大多依靠纵向的行政治理,以及由社区服务站、居委会、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构成的横向网络化治理,这种既有治理方式条块分割的特点造成了体制上的管理壁垒。街巷长制突破了这一体制障碍,街巷长岗位正好处于条块结合的坐标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基层街区的管理网络由于街巷长的角色得以建立密切联系,打通了上下左右联系,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无缝连接。同时,街巷长的岗位角色便于密切联系群众,及时了解百姓的意见和需求,有效地推动北京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创新了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因此,北京街巷长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格局,形成了以街巷长为枢纽的公共服务网络,从体制上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的换挡升级。(二)实施流程再造,优化街巷治理结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实施“政府再造”“流程再造”,从而引发了公共管理革命的新浪潮。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就是 :以公众为出发点,以流程为中心,以服务链为纽带,以扁平化组织模式为目标来塑造政府流程。流程再造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简化,代表的是政府组织理念的更新。流程再造意味着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意味着全新的政府组织运行方式以及构成模式。街巷长制实质上就是政府服务流程再造在北京的实践和创新。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 :第一,街巷长制把满足居民需求作为...
篇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Monograph!1! 浙江 :
以 “ 基层治理四平台乃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王剑侯|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 、 厅长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 、 改革
开放的先行地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 历届省委 、 省政府高度
重视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 。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
记主政浙江时提出了
“ 八八战略 ” , 其中涵括
的平安浙江 、 法治浙江等理念 , 为推进浙江基
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
近年来 ,
浙江省在 “ 最多跑一次 ” 改革基础上 , 根据基
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 、 新问题 , 从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提出 “ 基层治理四平
台 ” 的改革举措 , 既推动了政府职能整合 、 条
块关系理顺与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 也符合
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 “ 条块结合 、 以块为
主 ”
“ 重心下移 、 属地管理 ” 等目标 , 有效提
升了基层政府治理效能和便民服务能力 , 显著
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 幸福感和安全感 。— 、 改革的背景“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方案的提出主要
有两大背景 。一是国家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
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 的改革总目标 , 在此基础上 ,
中央又提出 “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
移 , 把人力 、 财力 、 物力更多投到基层 ” 的要
求 。
在镇 ( 街 )
层面出台 《 深入推进经济发达
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 和 《 加强乡
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 》 , 提出要增强乡
镇基层服务能力 , 构建乡镇服务型政府 。
在社
区治理层面出台 《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
意见 》 , 提出要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
化 、 科学化 、 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二是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
近年来 , 随
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 , 政府依托信息技术加
强便民服务 、 提升治理能力 , 成为 “ 以人民为
中心 ” 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 。
依托信息平台和
大数据技术 , 补足基层政府为民服务力量和民
众有效参与不足的短板 , 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
基础 , 这是新时代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使
命 , 也是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环节 。正是结合这两大背景 , 浙江省通过整合政
府职能 、 理顺条块关系 , 同时运用基层治理的
数字化 , 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
向互动 , 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 , 实现政府
四个平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无缝整合 , 真正打
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 、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关键举措改革主要以基层综治工作 、 综合执法 、市
场监管 、 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平台为牵引 , 以
信息系统 、 属地管理 、 全科网格 、 运行机制为
支撑 , 形成了覆盖县乡 、 功能集成 、 工作协同
13
社会治理|
2019 年第 12 期 ( 总第 44 期 )SOCIAL
GOVERNANCE
REVIEW的基层治理体系 。( - )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的结构设置一是综治工作平台 。
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 、 维护稳定 、 平安建设等功能 。
综治工作平
台主要发挥乡镇 ( 街道 )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
综合协调作用 , 依托乡镇 ( 街道 )
综合治理办
公室 , 统筹派出所 、 检察室 、 法庭 、 司法所 、
人武部和信访等工作力量 。二是市场监管平台 。
承担面向企业和市场
监管经营主体的行政监管和执法功能 。
市场监
管平台依托乡镇 ( 街道 )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
室 、 市场监管所 , 通过加强与农业 、 卫生等部
门的协作联动 , 保障经济主体正常开展活动 。三是综合执法平台 。
承担一线日常执法巡
查和现场监管功能 。
综合执法平台以乡镇 ( 街
道 )
综合行政执法中队 ( 执法办公室 )为主
体 , 统筹其他相关条线的行政执法力量 ; 建立
行政执法指挥协调机制 , 对于需要多个执法队
伍或县乡联动处置的事项 , 进行统一指挥协
调 , 组织开展联合执法 。四是便民服务平台 。
承担基层各类公共服
务和便民服务功能 。
便民服务平台以群众需要
为导向 , 梳理公开行政权力清单 、 公共服务事
项目录 , 按 “ 应进俱进 ” 要求 , 把直接面向基
层的各类治理和服务事项纳入乡镇 ( 街道 )便
民服务中心 , 并延伸至村 ( 社区 )
。
同时依托
浙江政务服务网 , 完善乡镇 ( 街道 )
网上服务
站 , 设立村 ( 社区 )
网上服务点 。( 二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的关键
举措一是梳理治理事项 , 厘清基层治理内容 。
浙江省明确规定 , “ 凡是实行网格化管理的事
项 , 必须纳入全科网格 ; 凡是财政保障的协辅
力量 , 应进则进全科网格 ” 。
目前 , 浙江全省
已经梳理出 5 大类 27 个小类 93 项网格事项清
单 , 未来还将持续梳理网格事项清单 , 细化网
格事项 。二是整合条块力量 , 理顺基层治理主体权
责 。
条块关系整合既是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
的难点也是改革的亮点 。
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
采用 “ 全下沉 ” “ 复合型” “ 自主型 ” 等模式 , 推
动人员力量下沉 , 强化乡镇 ( 街道 )
对部门派驻
机构人员的管理 。
2018 年 , 全省条线部门下沉
乡镇 ( 街道 )
总人数达到 49982 人次 , 下沉乡镇
( 街道 )
人数占原下沉部门人数比例达到 75%,
下沉人数较 2016 年增加 9159 人 。三是依托基层网格 , 优化基层治理单元 。
浙江省在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过程中 , 通
过科学设置网格范围 、 细分网格治理事务 、 打
造专职网格员队伍等手段 , 实现了网格管理的
不断完善与优化 。四是以信息化再造流程 , 完善基层治理方
式 。
通过信息化再造流程 , 浙江省有效推动了
社会治理从线下转向线下线上融合 , 从手动
化 、 碎片化转向智能化 、 数字化 , 不断完善基
层治理方式 。
到 2018 年底 , 全省 89 个县
( 市 、 区 )
全部设立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
( 室 )
。三 、 改革成效与下一步改革思路“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
巨大成效 , 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
题 。一是打造了新时代浙江 “ 枫桥经验 ” 升级
版 。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推动了工作重心
下移 , 基层治理由原来的条块分割 、 单打独斗
向乡镇 ( 街道 )
统筹领导 、 协同共治转变 , 有
效弥合了县乡 “ 断层 ” , 破解了乡镇 ( 街道 )
权小责重 、 事多人少的矛盾 , 乡镇 ( 街道 )
在
基层治理中的 “ 龙头 ” 真正挺起来了 。
2018
年 , 全省基层联合执法数量比 2017 年增加
14
Monograph
专论30%, 联合执法处置时间比 2017 年减少
40% 。
2018 年 , 四平台解决事件占比分别为一
级 ( 网格 )
72.85%, 二级 ( 村居 )
14.69%, 三
级 ( 镇街 )
10%, 四级 ( 县级 )
2.46% 。二是推进了便民服务 “ 最多跑一地 ” 。
民
政 、 公安 、 市场监管 、 国土 、 人力社保 、 水
务 、 广电等领域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
依托四平台得到系统整合 , “ 一窗受理 、 集成
服务 ” 成为规范 , “ 一窗通办 、 就近能办 、 异
地可办 ” 成为常态 。
借力 “ 最多跑一次 ” 和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 , 公共服务事项进一
步向村 ( 社 )
下沉 , 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 , 群
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服务 , 从而不仅实现
便民服务 “ 最多跑一次 ” , 而且纵深推进便民
服务实现 “ 最多跑一地 ” 。三是畅通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 。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畅通了群众反映诉
求 、 参与治理 、 加强监督的渠道 , 激发出多元
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 。
民众通过浙江政务
服务 APP 、 12345 热线及时反映各类问题 , 人
人都可以是网格员 , 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 , 从
而推动了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 。
据浙
江省统计局民调中心调查统计 , 2018 年 , “ 基
层治理四平台 ” 改革满意度达到了
89.28% 。四是提升了基层源头治理的能力 。
“ 基层
治理四平台 ” 改革推动了基层治理和便民服务
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 很好地实现了源头治
理的目标 。
同时 , 实现了便民服务内容和便民
服务链条不断向村社延伸和下沉 。
网格员通过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将数据流转接入到浙江政
务网 “ 浙里办 ” , 由 “ 浙里办 ” 分派给相关职
能部门处理 , 处理结果再通过 “ 基层治理四平
台 ” 反馈给相关群众 , 实现治理问题和服务需
求的闭环处理 , 确保问题和诉求第一时间从源
头得到解决 。五是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动力 。
“ 基层
治理四平台 ” 改革提升了乡镇 ( 街道 )
治理能
力 , 扩大了乡镇 ( 街道 )
治理空间 , 增强了乡
镇 ( 街道 )
治理主动权 , 激发了基层治理创新
活力 。下一步改革思路着眼于五个方面 。
一是改
进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治理事项的设置 , 进一
步回答好新时代基层治理 “ 治理什么 ” 的问
题 。
下步改革中 , 浙江省还需进一步增强 “ 基
层治理四平台 ” 治理事项的具体设置 :
包括进
一步推进下沉事项的标准化建设 ; 推进治理事
项数据采集的标准化 ; 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内
容 。二是増强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治理主体间
的协同 , 进一步回答好新时代基层治理 “ 靠谁
治理 ” 的问题 。
包括进一步完善好政府条块 、
条线间的协同问题 , 以及探索 “ 基层治理四平
台 ” 与自治主体的协同问题 。三是利用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的网格基
础 , 进一步回答好新时代基层治理 “ 依托什
么 ” 的问题 。
进一步加强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的网格基础建设 :
包括统筹使用好网格员 、 村
( 社 )
组织与社会工作者三支队伍 ; 科学设置网
格考核管理机制 ; 激发基层多方治理力量活力 。四是加强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的智慧化 ,
进一步回答好新时代基层治理 “ 用什么手段 ”
的问题 。
下一步改革中 , 浙江省还需要在智慧
治理方面加大力度 , 包括推进 “ 智能 + 便民服
务 ” 智慧应用 ; 加强数据系统整合与融通共
享 ; 拓展基层治理的智慧化运用 。五是适应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的改革方
向 , 进一步回答好新时代民政在基层治理中的
性质定位与功能发挥问题 。
包括拓展 “ 基层治
理四平台 ” 便民服务的功能 ; 将民政各项业务
逐步纳入 “ 基层治理四平台 ” ; 加强便民服务
平台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 。
m( 责任编辑 :
杨婷 )15
篇八: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什么
机构改革与管理与有效治理的良性互动 , 坚持提升社区品质 、 厚植发展优势 。
深
入实施老旧城区改造 、 背街小巷
整治 、 特色街区创建 、 社区服务提
升 、 平安社区创建 “ 五大行动 ” ,
改善社区面貌 , 创造宜业宜居环
境 。
营造社区生活场景 、 消费场
景 , 活化利用社区公共空间 , 完善
社区服务载体 , 打造创新创业生
态 , 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城市与农村统筹
协调 。
着眼于打破制约乡村振
兴的城乡二元分治结构 , 以打
造望山亲水乡风文明的乡村社
区为重点 , 推动社区发展治理
向乡村延伸 。
制定乡村社区服
务 、 文化 、 生态 、 产业 、 共治等
方面的发展治理指标体系 , 以
乡村社区为中心集聚服务 、 资
源 、 项目 ,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
套 、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 发展
特色优势产业 , 全面提升乡村
发展治理水平 , 加快实现城乡
社区发展治理一体化 。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西安市委编办西安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 , 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
突出党对
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 , 理顺部门与街道职责关系 ,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
管理 , 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街道作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管
理和服务机构 , 在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 、 促进社会稳定 、 服务保障民
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
按照中央
和陕西省有关要求 , 西安市积极
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 , 在构建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进行了
探索 。一 、 强化党的领导 , 突出
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引领作用(-) 强化街道党工委的领导
核心作用 。
强化街道领导班子建
。
。. .。
。
地方工作经验交流专栏 ( 6
)设 , 街道党工委设书记 1 名 , 副书
记 2-3 名 , 同时设置组织委员 、 宣
传委员 、 政法委员 , 由街道办事
处领导班子副职兼任 。
部分街道
还吸纳辖区派岀所 、 市场监管所
等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
工委委员 , 加强党工委对街道工
作的统一领导 。
优化街道内设机
构和事业单位 , 设置党建工作办
公室和党群服务中心 , 健全完善
街道党工委统揽基层工作的领导
体制和运行机制 。( 二 )
提升城市基层党建
工作水平 。
出台 《 关于全面加强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深化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的实施意见 》 , 不断改
进和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
作 。
街道普遍建立社区党委 ( 党
支部 )
, 吸纳驻地单位参加 , 发
挥驻地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共
治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 ; 加
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小区居民
党员队伍建设 , 形成党建引领基
层治理 “ 五大体系 ” 、 18 项具体
措施 , 通过建设区 、 街道 、 社区( 村 )
三级党群服务中心 , 健全
三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 , 推行街
道社区党组织委员兼职制度 , 形
成区域统筹 、 上下协同 、 条块联
动 、 共建共享的区域化城市基层
党建新格局 。( 三 )
完善基层考核激励
机制 。
扩大街道党工委在考核
工作中的参与权 、 评价权.把
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价
指标 ; 取消由区县职能部门直
接考核街道的做法 , 由区县党
委 、 政府统筹各方对街道进行
统一考核 , 同时赋予街道党工
委对区级职能部门参与基层治
理情况的考核权 。
积极建立健
全符合基层实际的干部管理
制度 , 完善各类人才向街道 、
社区流动的政策支持 。
在干部
选拔使用中 , 优先考虑提拔任
用街道干部 , 拟任区级重要部
门正职人选 , 一般应有街道领
导经历 ; 拟提任街道领导班子
副职人选 , 优先从街道干部中
产生 。二 、 明晰条块关系 , 理顺
部门与街道职责关系( 一 )
明确街道职能定位回归
主责主业 。
长期以来 , 街道在基
层社会治理方面责任大 、 任务
重 、 权力小 。
西安市将街道党工
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关 , 在辖
区发挥领导作用 ; 街道办事处作
为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 依法在辖
区内履行相应的政府服务和管
理职能 。
取消了中心城区街道招
商引资 、 协税护税等职责 , 把街
道的主责主业转到集中精力抓党
建 、 抓治理 、 抓服务 , 回归主业
主责 。( 二 )
明晰部门与街道的
职责划分 。
针对现实中职能部门
擅自转嫁任务 , 造成街道履行主
责主业上存在短板 , 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的能力有限问题 , 制
定 《 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工作
职责清单 》 , 实行清单式管理 。
明确街道党工委主要职责 9 项 ,
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 10 项 ;
街道党工委 、 办事处具体职责
53 项 , 其中 , 完全由街道党工委
办事处负责的事项 30 项 , 由区
级职能部门负责 、 街道配合完成
的事项 23 项 。( 三 )
完善街道统筹协调
工作机制 。
以增强街道统筹协
调能力为导向 , 推进向街道赋
权 、 增能 , 提升街道对辖区的
整合能力 。
修改调整市区年度
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办法 , 明确
街道党工委对区域内事关群众
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
权 , 街道规划参与权 、 对部门
派驻机构干部管理考核权和负
责人任免征得同意权 ; 在基层
治理中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的
问题 , 采取 “ 街道吹哨 、 部门报
到 ” 的模式 , 由街道对职能部门
及其派驻机构进行统筹协调 、
考核督办 。
区级部门派驻机构
人员的党组织关系统一转入对
应街道 , 主动接受街道党工委
统一领导 , 实现街道权责一致 、
统筹有力 。三 、 搭建管理平台 , 推动
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 - )
建立网格化管理
机制 。
制定 《 全科网格化服务
管理指导意见 》 《 网格员队伍
管理办法 》 《 专职网格员职责
清单 》 等政策文件 , 建立以街
25。
。. .。
。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道为主体 、 以网格为基本单元 、
网格员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体
系 。
合理确定网格监管任务和
事项 、 配置网格员力量 , 建立健
全发现问题 、 流转交办 、 协调
联动 、 研判预警 、 督查考核等综
合指挥工作机制 , 实现互联互
通 、 信息共享 、 实时监控 、 综合
监管 。( 二 )
系统整合网格化管理
平台 。
整合建立市 、 区 、 街三级社
会治理网格综合指挥信息平台 。
市级平台横向整合城市管理 、 信
访维稳 、 社会治安等大数据信息
资源 , 纵向汇集区 、 街平台信息 ,
重点突出信息汇集 、 信息研判 、
预警指挥职责 ; 区 、 县平台主要
承担党的建设 、 综合治理 、 12345
热线 、 数字城管等信息系统资
源 , 纵向接入市 、 街平台信息数
据 ; 街道平台重点承担发现问
题 、 流转交办 、 协调联动 、 研判预
警任务 。( 三 )
提高信息支撑能力 。
先后出台 《 中共西安市委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
决定 》 《 西安市政务数据资源
共享管理办法 》 , 初步形成了政
府数字化转型框架 , 为推进网
格化管理提供基础资源和数据
业务支撑 。
同时 , 加大 “ 雪亮工
程 ” 建设应用 , 全市新建改造
监控点位 1
5240 处 , 整合社会
视频资源 14170 路.为全面实现
全域覆盖 、 全网共享 、 全程监
控提供基础 。四 、
加强资源整合 , 推进
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一 )
组建街道综合执法
队伍 。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执法力
量下沉的要求 , 以街道城管综合
执法中队等执法力量为基础 , 组
建街道综合执法队 , 保留城管综
合行政执法中队牌子 , 既是区城
管综合执法队伍的派出机构 , 也
是街道综合执法队伍 , 以街道管
理为主 。
同时在全市适时开展推
行街道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
革 , 逐步扩展街道综合执法队的
综合执法事项范围 。( 二 )
建立健全综合执法联
动机制 。
将基层发生频次较高 、
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且适宜由基层执法的事项 , 采取
委托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
方式交由街道综合执法队伍直
接承担 , 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
业务指导和监督 。
同时赋予街
道综合执法队行政检查权 , 对
巡查发现的问题涉及区级职能
部门执法权限的 , 通过说服 、 教
育和制止等方式解决 , 制止无效
的移交相关部门进行执法 。
搭建
街道综合执法平台 , 加大街道综
合执法队伍与职能部门专业执
法队伍联合执法的力度 。五 、
细处多处着眼 , 完善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 )
健全便民服务机
制保障 。
制定岀台 《 关于打造
城市社区 “
1
5 分钟政务服务
圈 ” 的实施方案 》 《 街道公共
服务清单 》 , 实行 “ 一站式服
务 ” “ 一门式办公 ”。
将直接面
向人民群众 、 量大面广 , 由街
道 、 社区服务管理更方便有
效的事项 , 依法下放街道和社
区 , 缩短办理时限 、 降低群众
办理成本 。( 二 )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
机构编制和人才保障 。
整合街道
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 , 综合设置“ 六办一队三中心 ” 。
将简政放
权 、 事业单位改革 、 控编减编等
调整出的编制优先分配给街道 。
严格控制从街道向区级部门 “ 逆
向 ” 调整编制 。
统筹区县中层干
部力量摆布 , 配强街道领导班子 ,
修订 《 西安市推进党政领导干部
能上能下实施细则 ( 试行 )
》 ; 完
成全市基层村 ( 社区 )
“ 一肩挑 ”
全覆盖工作 。( 三 )
健全街道财政经费
保障 。
制定 《 关于支持和加强街
道财政保障管理办法 》 , 分类推
进街道财政体制改革 。
制定实施
统一的街道预算管理基础项目
和标准 , 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
买服务的范围 、 方式和绩效管理
机制 。
区级财政依据事权和支出
责任划分原则 , 为街道提供相应
财力保障 , 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
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范围 , 强化
基层统筹协调职能 , 优化支出结
构 , 保障街道更好履行管理服务
职能 。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