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乡村旅游8篇

时间:2022-12-02 18: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怎样发展乡村旅游8篇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提出的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传承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发展乡村旅游8篇,供大家参考。

怎样发展乡村旅游8篇

篇一: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提出的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学习领会这些精彩表述,令人振奋,记忆深刻!城镇和乡村应该是城镇化发展的两翼,新型城镇化肯定是城镇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中央会议的精神,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托旅游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共识、政策基础、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如何在小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旗帜下,加快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我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股强劲的东风,“美丽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小康家园的心灵慰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是我们小康社会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外游客品质旅游的追求。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研究,我以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愁”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可以探索:

 一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渗透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首先从地方官员的观念更新着手,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有规律的阶段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入手。坚守科学的理念、科学的主导、科学的管理。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首先将环境保护、旅游组织、休闲行为、康乐选择、

 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作为政府政策干预的考量。欧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发展和结构调整。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著名战略就是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公众与私人联合,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公众、私人在社区尺度上乡村发展的革新。

 二是让“乡村意境”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

 乡村旅游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从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小镇村庄,使之更加乡村化。政府视休闲旅游为社区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乡村社区旅游规划成为休闲乡村与社区变革的主要举措。工作中,我有个重要体会:项目建设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工作坚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坚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坚持市场第一。“乡愁”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必须始终坚持让“乡愁”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的“底线”,尤其是休闲乡村产品开发和主题小镇建设中。前不久召开全国人居工作现场会的浙江省桐庐县,坚持科学统筹、生态为本、文化引领,既塑造了形神皆备的乡村旅游意象,延续了“道法自然”风景桐庐的历史神话,又勾勒出走向未来的人文山水画卷,被称之“中国画城”。

 三是使“见山、见水”成为生态保育的基本要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宁波市的东钱湖镇十余年来一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从而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品质同步提升。福建省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呵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赢得了“安养小城”的赞誉。“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是乡村发展旅游的最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尽力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四是使“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

 纵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少地区明显存在着“低”、“散”、“小”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统筹的力度,规划缺少整合的招数。我们特别希望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美丽乡愁”能够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山东省蓬莱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就很好地抓住了仙境、海岸、葡

 园、酒庄等特色文化元素,既很好地营造了“醉美蓬莱”的文化氛围,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让“美丽乡愁”印记品牌塑造的标签。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来源于特色“乡愁”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从“低、散、小”,走向“新、聚、大”,才可能从产品创新走向业态多元,进而实现产业融合。浙江省鄞州区的湾底村在发展中,就让“乡愁”印记品牌标签,乡村旅游的“天宫庄园”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又成了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以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乡村文态研究中心和乡村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都有不错的研究和探索。

 我在工作中曾经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对于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品牌打造和农村美丽家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会特别深刻。

篇二: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 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 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 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 成为城乡 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

 研究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对重庆统筹城乡 发展格局的有益补充, 也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乡 村旅游 发展模式 对策

 一、 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 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 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

 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 人文荟萃之地, 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

 从田园风光、 乡村聚落、 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 民风民俗、 节庆文化; 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 购物; 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 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 为重庆乡 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 村旅游自 2000 年才开始自主发展, 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2006年, 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 1676 万人次, 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 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 9.3 亿元。

 目前, 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

 数 2470 个, 客房数总量 74208 张床位; 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 12 个; 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 5.3 万人, 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 12 万人; 到 2010 年, 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 万人次,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11%, 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 18.5%, 重庆乡 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 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 文化交流、 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 也是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目前, 重庆乡 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

 (1)农家乐及乡 村饭店发展模式。

 重庆乡 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 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 3650 余个, 年接待游客量达到 1000 余万人次, 占重庆乡 村旅游旅游收入的 85%左右。

 此外, 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 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

 (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

 该模式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明显, 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 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

 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 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 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 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 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

 (3)森林公园模式。

 该模式是我市乡 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

 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 沙坪坝歌乐山、 北碚缙云山、 江津四面山、 南川金佛山、 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

 (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

 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 如重庆美丽乡 村嘉年华、 土家族摆手舞节、 垫江牡丹节、 三峡柑桔节、 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

 (5)景区带动型模式。

 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 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 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 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如南岸南山片区、 长寿户片区、 武隆仙女山片区、 金佛山片区、 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 8.2 万平方公里土地、 3000 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 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目前, 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

 (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

  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

 目前, 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 其他乡 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 森林公园、 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 建设、 包装、 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 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 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 乡 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

 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 乡 村生活、 乡土习俗、 劳作体验等乡 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 知识性、 娱乐性, 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 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 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

 乡 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 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 所占比例偏低,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 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 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 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

 加强“一圈两翼”乡 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 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 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 推进乡 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 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 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

 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 在乡 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 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 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 体验农事之趣; 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 挖掘乡 村民俗文化意象, 设立民俗风情区, 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 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 避免出现围城效应, 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 村旅游活动, 贪图乡 村特有的乡土文化, 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 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 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 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

 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 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 最终导致乡 村旅游根基的动摇。

 因此, 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 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 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走生态文明的乡 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 2007(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 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3]邹统钎:乡 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3)

  本篇论文来自 lunwen.5151doc.com[论文资源库] 收集与整理, 感谢原作者!

篇三: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省 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纲要)

  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会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重要事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E. Stiglitz教授 “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其中包括23座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综合带动力最强的“朝阳产业”,具有促进开放、带动百业、增加就业、繁荣市场的功能;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国的旅游观光已逐渐由早期的旅游观光型转变成为文化休闲型,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得到大力的发展;其中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旅游对象,进行娱乐、观光、休憩、体验、购物及学习等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传统的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855年的法国巴黎,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则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类型 具体项目旅行 徒步、骑马(驴…)、大篷车(摩托车、拖车…)、长距离自行车(滑雪)水上活动 垂钓、游泳、泛舟、漂流、冲浪、快艇、航行、湿地空中运动 轻型飞机、滑翔、热气球等体育运动 洞穴探险、攀岩、网球、高尔夫、高山滑雪、狩猎等文化活动考古、访历史文化遗迹;民俗文化节日;学习民间传承、手工艺;欣赏乡村民谣,参加乡村音乐会;寻找美食来源、品尝地方风味;参观工农业、手工业企业、博物馆和民间艺术工作室;英语教学培训、园艺培训、厨艺培训、舞蹈培训等健身活动 健身训练、温泉疗养等休闲活动 乡间度假、观鸟、观察野生动植物、写生、摄影、赏景、教堂祷告、酒吧休闲等务农活动 播种、收割、放牧、挤奶、捕捞、果园采摘、酿酒、农产品加工等主题性农业活动 各种主题性农业活动,如国际葡萄酒节、苹果节、草莓节、田野节、农夫生活之旅等童玩活动 自制玩具、宠物饲养、放风筝等商务活动 小型会议、团队激励训练特别活动 乡村体育竞技、农产品展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类型及具体项目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类型及具体项目

  韩国的乡村旅游 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的“新村运动”对于韩国农村基础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乡村旅游收入在韩国国内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9.4%。 乡村旅游内容十分丰富:海滩、山泉、小溪、人参、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题。 各地有约800个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民俗节,如“蝴蝶节”、“泡菜节”、“人参节”、“鱼子酱节”、“拔河节”、“漂流节”、“钓鱼节”等等,富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利用“新村运动”的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开发本国本地本土的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 西班牙的 乡村旅游 20世纪60年代初,积极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活动。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重视:从立法上确立乡村旅游的地位;减免税收、补贴、低息投资贷款等;培训当地居民树立环保理念、文明意识,并给予技术上的帮助; 注重乡旅文化内涵,注重特色发展且经营方式灵活 建立非政府的乡村旅游协会:西班牙乡村旅游协会

  台湾乡村旅游 始于1980年,经20多年发展,台湾共有各类观光农(渔)园3000多个。近年来,台湾省农会在大力推动“一乡一休闲”,已经形成融农业教育、农业旅游、农业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发展形式,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 近郊型乡村旅游、远郊型乡村旅游;

 • 台湾农政部门制定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经营行为。• 台湾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健全保证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 科学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设计、有机地整合有效的资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用最少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利润。• 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还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 大学教授和农业科技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的利益相互联系着。• 台湾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包括了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的无形产品。

 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及案例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特别是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 据国家旅游局相关报道,2007年度全国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项目收入达400亿美元,约占旅游业总收入的30%,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 浙江乡村旅游 以乡村地域与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乡村性体验和感受为核心宗旨,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延伸本地土特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商品化。

 三个环城游憩圈三条乡村旅游带三片特色旅游区空间发展格局 “三圈、三带、十区、多点”

 • 突出浙江乡村特色,打造浙江乡村品牌;• 突出浙江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内涵;• 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乡村建筑、乡村环境、乡村视线;• 注重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活动设计;• “联众”模式——“城仙居”乡村休闲系列;农家乐+乡村公寓+养老• “旅游扶贫”模式——利用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如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等开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前来消费和旅游;

  (1)萌芽阶段(1987-1991):依托传统的盆景苗圃优势; (2)发展阶段(1992-2002):“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 (3)规范阶段(2003至今):塑造形象、打造品牌。 成都乡村旅游—— 农家乐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家乐”经营接待户总计达到19966家;旅游吸纳的就业人员为149656人,接待的旅游者高达10905.4万人次,旅游接待收入379328.6万元。 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为特色;

  20年来,成都市的农家乐从东向西、由城郊逐步向平坝、丘陵、山地延伸,逐步涌现出农家园林、花果观赏、避暑休闲、古镇民俗等不同类型的业态。

  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而效之,“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 郫县——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 农家乐旅游第一县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盆景之乡” “鲜花盛开的村庄”“ “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 乡村旅游“五朵金花” :• 春游花乡农居• 夏观荷塘月色• 秋赏东篱菊园• 冬看幸福梅林• 江家菜地四季皆宜

  成都农家乐的启示: 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 坚持“高规格规划建设、低价格游玩消费”的发展理念; 坚持“规范管理、强势宣传”的发展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营造品味”的发展方向; 坚持“保持乡村本色,凸现文化特色”的开发原则; 坚持“集约化运作,追求规模效益”的发展思路;

  北京乡村旅游 兴起于 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历经 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 品质提升四个阶段。

 自发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

 数量扩张阶段(1999年至2002年)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 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 ; 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经营理念亟待转变 , 特色、环境、服务等没有高度关注 ;自发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以郊区农村观光、学生郊游和农家乐为主;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善;尚未出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数量扩张阶段(1999年至2002年)《 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 打造 “ 一区(县)一色 、 一沟 (村)

 一品” 的产品体系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2006年)相关标准逐步完善;市场竞争逐步规范《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 ;《 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 》

 朝阳区——“ 中国商务旅游第一区”海淀区——“ 皇家园林旅游区”丰台区——“ 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门头沟区——“ 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区——“ 北京祖源、休闲圣地”通州区——“ 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 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 温泉胜地”大兴区——“ 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平谷区——“ 休闲绿谷”怀柔区——“ 不夜怀柔”密云县——“ 渔乐圈”延庆县——“ 国际旅游休闲名区”乡村旅游功能定位“一区(县)一色”

 “一村(沟)一品” 北京市乡村旅游十大发展模式: “国际驿站”等民居功能拓展模式; “生态渔家”等品牌餐饮模式; “采摘篱园”等都市农业模式; “山水人家”等生态环境示范模式; “养生山吧”等景区依托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 乡村酒店模式; 民族风苑模式; 古村聚落模式;  创意产业模式;

  区域特色鲜明 功能定位清晰;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景观保护,社区参与; 政府部门联动 完善基础设施; 社会资本助推 融资模式创新; 政府公关 社区营销; 新型业态 层出不穷;

 福建省乡村旅游行动计划

 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度,福建省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比略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稳定发展。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8∶49.2∶40.0调整为10.7∶50.0∶39.3。 入境旅游、商务、探亲等人数293.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1%; 其中,外国人98.64万人次,下降2.1%;台湾同胞98.48万人次,增长22.9%;港澳同胞96.07万人次,增长9.4%。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274.58万人次,增长6.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93亿美元,增长10.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562.19万人次,增长6.5%;国内旅游收入851.62亿元,增长1.6%。旅游总收入1014.55亿元,增长1.1%。

  截至2006年,全省拥有16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每年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直接旅游收入都在3亿元以上,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直接吸纳劳动就业数千人以上,间接解决劳动就业数万人。农业旅游成为福建省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 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便捷的多级交通网络 建设海西的历史机遇 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的强助力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自身优势 发展机遇乡村旅游的发展

 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8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80%祖籍是福建; 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塞,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 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优越的自然景观:秀丽的武夷山风景区、壮丽的白水洋奇观、神奇的火山地质公园、优质的沙滩岸线、优美的海岛景观……

  丰富的人文景观:客家土楼妈祖朝圣庙海上丝绸之路红色革命根据地……

  多彩的民俗活动:板凳龙游妈祖做大福竹马戏……

  山地和丘陵占陆域面积的80%,全省海洋岸线总长六千多公里,其中大陆线三千七百多公里,大小岛屿1546个; 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华湾、湄洲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森林资源: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一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3%,居大陆省份第一;

  便捷的多级交通网络 铁路交通“两纵五横”: 东南沿海高速铁路、杭广高速铁路; 景宁快速铁路、京台高速铁路、向莆快速铁路、长泉快速铁路、昆台快速铁路; 高速公路“三纵八横三环二十联”: 沈海线、沈海复线、长深线; 沈海联络线、京台线、福银线、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泉南线、厦成线、漳州至永安高速公路、云霄至武平高速公路; 福州、厦门、泉州绕城环线; 8条一般联络线,6条港口连接线,3条机场连接线,3条城市连接线。

  上位旅游规划 《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凸显了在未来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以福建为主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作用。 《 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6-2010): 全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为“一区、两带、四群、四中心”: 构建海峡西岸旅游区、打造两大特色旅游带、培育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四大旅游中心城市。

  2008 年9 月 《 关于加快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 》 通过发展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建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捷、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5155”计划: 即到2010年,培育和建成50个旅游城镇(乡)、100个旅游村、50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0个A级旅游区。2010~2015年,继续完善“5155”计划,建成一批新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乡村旅游点。

 • 编制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突出规划先导• 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作为典型,进行总结推广,指导和推动全省乡村旅游...

篇四: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21年乡村旅游发展 战略方案

 2 1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目录 3 文旅部门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1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从遍地开花发展升级为“一村一品”,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山地户外、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研学旅行、老年旅游等多元化旅游新业态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品尝农家美食、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四季鲜花,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省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给游客带来了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

 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2

 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规划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将乡村旅游正从过去的一个点、一个村,扩展为一个片区、一条特色旅游带,乡村旅游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根据我们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省将会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00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0个。

 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村民在乡村旅游接待点学青绣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随着我们省旅游从一季向四季的丌断延伸,各大景区也丌断扩展和丰富旅游产品和内涵。夏季,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冬季,冰雪项目让冷资源变身热产业。

 • XXX海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企业+合作社+景区+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商贸零售、项目收益分工等方式,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 周边乡村旅游加深丰富民俗文化、生态采摘、生态休闲、花海体验等丌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劢,特色乡村游和特色乡村民俗节庆为市民休闲提供新选择。XXX市通过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创客基地等,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将增加50%。

 文旅部门加强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3

 文旅部门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我们省各地文旅部门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发展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山地户外、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研学旅行、老年旅游等多元化旅游新业态,开发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了更多元的旅游体验。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在旅游带劢下纷纷走上致富路。

 我们省将持续推进《XXX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按照规划引领、资金投入、项目带劢、政策支持,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引领工程,加快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使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支撑产业和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

 感谢观看

篇五: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l.55,No.04 . 2021 · 151 ·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1.04.71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邱正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丽江 674100)

 摘 要 乡村旅游发展能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多元化,增加大量当地农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地区文化、社会全面发展。通过以乡村文化和生活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内涵;作用;机遇;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21 ) 04 - 151 - 02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以来,我国乡村地区迅猛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旅游具有以乡村为核心区域、游客参与性强、季节性和地域性强、旅游成本较低的基本特征。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国民收入大幅增长,旅游需求升级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机遇、发展机遇、产业机遇。

 1 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18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018 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 年 2 月 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 21 世纪以来第 18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 月 25 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1] 。

 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而乡村旅游也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 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不同的学者给乡村旅游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以独有的乡村风光、乡村文化、乡村社区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融于自然、认知乡村知识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出发,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2.1 乡村为核心区域 乡村旅游的核心区域是乡村,乡村风光、乡村文化、乡村社区构建了乡村旅游的核心。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乡村文化与工业文化,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区别越来越大,而人类总有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天然归属性。城乡的文化差异,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差异,让乡村旅游具有了独特的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2.2 游客参与性强 乡村旅游的关键是游客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景区,仅仅靠自然风光无法构成足够的吸引力来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生活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游客参与塑造性,也能对游客构成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构建乡村旅游的规划中,要把游客参与作为乡村旅游项目的重点。

 2.3 季节性和地域性强 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区域本身的生活环境,随着四节变化,乡村的风光和旅游参与方式也会不断变化,有非常强的季节性。构建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季节性,可以结合四季风光和乡村生活构建不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可以不断得到新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提升新鲜感。同时,乡村旅游还有非常强的地域性,跨区域的乡村旅游会给游客带来更强烈的旅游差异感,有效提高游客满意度[2-3] 。

 2.4 旅游成本较低 乡村旅游以现有的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为主体构建乡村旅游项目,一般不需要投入大规模资金重新大规模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成本较低,游客消费乡村旅游也变得经济实惠,有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

 3 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3.1 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农村地区的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乡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非常明显促进的作用。乡村旅游投资少,见效快,能全面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那些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有较为独特风光和文化的乡村地区,能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 实现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导致乡村地区大量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大量流失。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发

 55

 · 152 ·

  展的核心内容,能促进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的大量传统文化在城市流失,但是在乡村保留了下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同时又让乡村旅游更具有吸引力。

 3.3 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多元化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乡村地区“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乡村地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成多元化的旅游产业经济,将对我国乡村振兴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4 促进农民获得大量当地就业机会 在工业化时代,由于大量工作机会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区域,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获得就业机会外出打工。虽然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农村地区收入的有效增长,但也导致了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乡村地区的人口主体,带来了留守儿童等不利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产业,必然会促进农民获得大量当地就业机会,让农民能在家门口高质量就业,既有利于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乡村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4-5] 。

 3.5 促进乡村地区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部分乡村地区,特别是发展比较滞后的乡村地区,存在观念落后、思想落后、教育发展不足等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将较为先进的观念、思想带入乡村地区,促进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地区的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必然又带动乡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整个乡村地区整体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4 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 4.1 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这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动力。政策补贴、优惠贷款、各级政府鼓励措施等大量优惠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提供了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

 4.2 我国国民收入大幅增长 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突破 10 000 美元,我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随着收入的增长,未来对旅游的需求也必然越来越迫切。乡村旅游,特别是短途旅游的乡村旅游模式,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体验的需要,也必然会迎来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快速增加,乡村旅游需求增长,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

 4.3 旅游需求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旅游者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购物旅游模式,旅游需求不断升级,从表层游走向深层次的体验游。而以乡村文化和生活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恰好契合了当代旅游升级的需要,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乡村文化、自然农业的旅游需求,让游客获得高质量旅游体验。旅游需求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机遇。

 5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5.1 以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涵是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构建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以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中心。具有了乡村文化内涵,能让游客获得乡村生活体验,再用乡村风光作为乡村旅游项目的背景,才能塑造真正满足当代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以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战略。

 5.2 构建智能乡村旅游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主动适应全球新技术趋势的发展状态,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增强我国旅游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乡村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容量管理、过程监控、危机应对需要借助人工智能、VR、云技术、5G 等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智慧化管理。

 5.3 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加大对乡村旅游公路、停车场、旅游咨询中心、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施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进行资金补助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富有吸引力的专题博物馆,加强和改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

 综上所述,2019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以来,我国乡村地区迅猛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旅游具有乡村为核心区域、游客参与性强、季节性和地域性强、旅游成本较低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发展能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多元化,促进农民获得大量当地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地区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国民收入大幅增长,旅游需求升级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机遇、发展机遇、产业机遇。可以通过以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构建智能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6] 。

 参考文献 [1]余斌,卢燕,曾菊新,等.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7,37(3):375-385. [2]徐红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30(1):102-111. [3]李健仪,谢礼珊,关新华.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表的设计与检验[J].旅游学刊,2016,31(11):117-127. [4]常文娟,熊元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7):106-109. [5]马敬桂,王增敏.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8):94-100. [6]李爽,黄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务:内涵、 特征与分类框架[J].旅游学刊,2010,25(4):20-26.

篇六: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涉改镇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管理服务更加规范、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促进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 年,力争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 180 亿元,年增幅达到 15%。2025年,力争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在 2019 年基础上翻一番。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布局 。优化全市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三带七区多点”发展格局。指导各县(区)按照《涉改镇村旅游规划导则》,将涉改重点旅游镇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在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剑阁县盐店镇五指村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规划编制

 试点,推动乡村公路修建、农业园区打造、水利设施建设、林业生态保护、美丽新村建设等与乡村旅游规划“多规合一”,统筹推进。(完成时限:2021 年 12 月 31 日前)

 (二)加大项目建设。坚持市县(区)联动,加快推进曾家山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唐家河旅游度假区、芳香南山鲲鹏旅游度假区、米仓山大峡谷森林公园、剑阁五指山旅游度假区、大蜀道昭化段文旅融合项目、梨仙湖文旅新区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开展试点示范。整合宣传、文旅、农业、交通等相关 资源,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市级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中开展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试点。围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培育等,在苍溪县黄猫垭镇、旺苍县东河镇、剑阁县下寺镇、青川县木鱼镇、利州区龙潭乡、昭化区昭化镇、朝天区沙河镇等涉改重点旅游镇村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探索总结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新路径。(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四)提升基础配套。推进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力争实现涉改重点旅游镇村、国家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指导鼓励涉改重点旅游镇村对撤并后留存的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实施“旅游功能化”改造,因地制宜改建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旅游厕所、乡村文化体验馆等文旅服务场所,提升乡村闲置公共资源综合利用率。对涉改镇村提升建设国家 A 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支持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 五)培育产品体系。指导涉改重点旅游镇村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打造产品,培育品牌。培育评定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农业公园、产业特色街区、美丽休闲乡村、水美新村等,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加大乡村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包装转化一批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非遗技艺。开发“米仓茶宴”等一批特色乡土菜品。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力争建成乡村旅游类国家 A 级景区 5 个、旅游度假区 2 个、生态旅游示范区 1 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30 个,争创“天府旅游名镇”“天府旅游名村”。(完成时限:2025年 12 月 31 日前)

 (六)传承乡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有效传承,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传习所)。支持引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依托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等,扶持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村史馆等。围绕民族民俗文化、农业文化遗产等打造一批有底蕴、有内涵、有特色、有影响的传统民俗节庆,形成品牌。(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七)强化宣传营销。整合涉改镇村乡村旅游资源、产品,

 跨区域推出乡村旅游研学之旅、非遗之旅、红色之旅、康体之旅、美食品鉴之旅等线路产品。与市内外旅行社合作,加强乡村旅游线路产品推广,引流乡村旅游自驾团队、研学团队。持续举办好苍溪梨花节、旺苍红色旅游文化节、大蜀道文化旅游节、曾家山避暑节、唐家河紫荆花节等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借助“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平台,成立“乡村旅游广元百家联盟”,开展乡村旅游产品线上宣传推广和联动营销。(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八)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市、县两级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涉改重点旅游镇村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立基层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争取对县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予以公益岗位倾斜支持。争取出台《广元市乡村旅游条例》地方性法规,规范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推动各县区建立乡村旅游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九)开展人才培训 。每年,以县为主体在涉改镇村选拔一批长期扎根服务乡村,并在文化繁荣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带头人,纳入全省乡村“文旅能人库”。优先对纳入省、市“文旅能人库”的带头人开展培训。借助国家、省级培训平台和市级涉旅部门培训资源,积极组织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党委书记、产业带头人、返乡创业者参加培训。(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合力推进乡村

 旅游产业发展,实行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实施小组统筹、县(区)为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市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各项工作务实推进。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县(区)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建设主体,要加大对涉改镇村规划指导、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引导,市、县(区)要积极争取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渠道和项目支持。

 (三)加大督促考核。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实施小组不定期对县(区)、涉改镇村开展指导,收集汇总工作推进情况,年终全面验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取得成效。

篇七: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论文(精品多篇)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目

  录 摘要 ……………………………………………………………………………………………………2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3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3 (三)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 ...............................................................4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 (一)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 ……………..5 (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5 (三)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5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6 (一)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6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6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配套政策 …………………………….…..6

  (四)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6

 (五)观念落后,产业组织自发性强,难成规模效益 …………….……..6

  (六)乡土文化城市化,渐失特色性 …………………………………….…7 (七)品牌意识欠缺,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7

  四、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 ……………………………………………….…….. 7

  (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7

  (二)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 8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8

  (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 …………………………………8 (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8 (六)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性和文化性 …………………………………..9

 (七)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10 结语 ………………………………………………………………………………..……… 11

  参考文献 ………………………………………………………………………….. ………. .1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这也直接引发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在我国广

 袤的农村大地上,有延续了千年历史的乡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有恬静安宁的田园风光,做大做强做活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尤其在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更是获得长足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来解决的策略,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 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在城市以外的广大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景观环境、田园景观特色、农林牧副渔生产景观、民俗文化风情、古镇村落景观、农家生活场景以及乡村景观意境等资源条件,立足景观价值的多重性特征,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康体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它包括

 农业观光旅游、乡村遗产旅游、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民俗与农家乐、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与大跨度风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共同构成现今的旅游格局,成为三大旅游类型之一,同时又有别于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它不仅具有自然性、文化性、遗产性特征,而且也具有地方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特征。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 乡村景观资源的丰富性

  乡村景观是一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等,都是乡村旅游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

 2. 时空结构上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农业生产各阶段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因此乡村旅游尤其是那些观光农业在时间上具有可变性特点,也导致乡村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过因季节、气候的不同变化,赋予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风貌,可以满足不同口味的游客的不同需要。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导致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分散性特点。这种空间上的分散扩大了旅游环境容量,可以避免城市旅游出现的拥

 挤和杂乱,缓解游客游览时的紧张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

 3 .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它还包括观光、娱乐、康体、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游客在主题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体验性,如垂钓、采茶、采莲、捕鱼、挖笋、舂米、日常劳作活动等。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乡村的民风民俗,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活乐趣。

 4.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乡村景观所反映出的人类自然的生存状态,如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的和谐环境,既保持了原始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种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古、始、真、土”的独特性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旅游的特点。

 (三)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从资源的吸引力角度分析,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积累和沉淀造就了乡村的独特的自然资源

 和文化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特色饮食、民居建筑、农耕文化、节日庆典等,这些资源极具乡土气息、乡村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促进旅游涌向乡村的驱动力。从游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乡村旅游正迎合了游客回归乡土、亲近自然的旅游需求。

 二、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使农民可将更多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者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调整大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有利于把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我国广大农村长期处于单一-经济的模式中, 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商业、通信、餐饮、旅游纪念品加工、工艺品制造等行业的发展,使农村走上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的道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知名度提高,乡村地区在招商引资、人才流动等方面将得到更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旅游能够成为推动农村走出闭塞、走向富裕的一张“名片”。

 (三)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城镇居民相对文明的语言、举止以及对卫生、环境的讲究,可以潜移默化给农民。许多农民正是在接待服务中学习掌握到更多的卫生、医疗、金融、法律等原本离他们还有些遥远的知识,他们要直接面对游客,要争取到客源和市场,就必须告别传统陋习,摒弃一些落 后愚昧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每家每户做好了,可以促进整个村落甚至乡里生活环境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整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导致功能单,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而像购物、疗养、度假等带动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较少,

 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产品开发存在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内容雷同等现象。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部分由农民直接担任,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相关旅游知识的专业训练。此外,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服务意识薄弱,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配套政策 一些乡村旅游景点道路状况较差,乡村道路标准低,景区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健全,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景区建设还处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另外,乡村旅游虽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在资金、税收、土地使用、道路建设、水电供应、门票收费,特别是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四)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 -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

 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五)观念落后,产业组织自发性强,难成规模效益 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弊端的制约,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结构不健全、经济贡献小等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一般以村、 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而且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用地粗放、不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使农村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六)乡土文化城市化,渐失特色性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的卖点。由于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一般都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区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走向消失,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

 (七)品牌意识欠缺,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还未形成加强建设一大力宣传一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道路,缺乏与周边品牌旅游景点的互动,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促销内容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大。

 四、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 (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二)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的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从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出发,编制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体活动...

篇八: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于发展乡 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积极推进“两个创建” 大力发展乡 村旅游——关于发展**乡 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近几年, “乡 村旅游” 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 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 村旅游风潮, 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 顺势而为。

 这几年, **的乡 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

 汤池、 香泉、 中庙、 半汤等重点旅游乡 镇创建

 步伐加快,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市涌现了 30 多个“农家乐” 经营点。

 乡 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 发展任务更重。

 **乡 村旅游才刚刚破题, 其总体规模、 质量水平、 综合效益、 社会贡献等还不高。

 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 强化发展活力、 提升发展水平, 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 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 村旅游大有可为认识决定行动。

 乡 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 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 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 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

 因而, 对发展乡 村旅游重视不够, 抓乡 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 这就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

 所以, 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 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 发展乡 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

 所谓乡 村旅游, 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 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 农耕文化、 民俗风情等为依托,

  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休闲、 度假、 体验、 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通俗地说, 就是“赏农村景、 采农村风; 吃农家饭、 住农家屋;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 。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催生了乡 村旅游。

 在城市化、 工业化加速的时代, 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 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 空间狭小、 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 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为了放松身心, 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 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 村, 回归自然。

 于是, 乡 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 全球城市化、 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进程不可逆转, 这就决定了乡 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 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与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相适应,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 村旅游起步很早, 已有百年历史, 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相对来说, 我国的城市化、 工业化实施较晚, 乡 村旅游起步也迟, 但发展势头却很猛, 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

 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 如 1998 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 游” 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 拉开了乡 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 年又确定以“中国乡 村游” 为主题的旅游年; 近日, 国家旅游局决定 2009 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 倡导“走进绿色旅游、 感受生态文明” 。

 这些举措, 有力地助推了乡 村旅游发展。第二, 发展乡 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定位的要求。

 推动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 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定位。

 对此, 我们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十一五” 前期, 我市的旅游发

  展定位是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

 为此, 市委、 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决定》, 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安徽一流、 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 。

 这一定位, 核心在“休闲” , 突出的是体验性。

 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变化, 反映了市委、 市政府对**旅游资源优劣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把握。

 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 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而且可以有效克服我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 独占性不强、 布局较为零散的劣势。

 我市濒江抱湖、 山水相间的田园风光, 地处江淮之间、 兼具南北风貌的民俗文化, 传统农耕、 湖上渔家、 现代农业并存的生产方式, 类型多样、 分布广泛的自然人文景观, 尤其是“一湖三泉” , 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 十分有利于建设休闲度假基地。

 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几年来, 我们一手抓“龙头” , 搞好重点项目建设; 一手抓“龙身” , 推进乡 村旅游发展。

 全市各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 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 迅速建成了金孔雀度假中心、 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推进了中庙姥山岛、 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项目; 同时, 积极开展重点旅游镇创建和农家乐旅游, 开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 发展乡 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视察安徽时强调, 要“提高乡 村旅游发展水平”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也明确提出,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 村旅游业” 。

 对此, 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 发展的高度,

  深刻加以领会。

 乡 村旅游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 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注重地方特色农业品种的挖掘, 既发展了第一产业, 又推动了第三产业, 还为城乡 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因此, 发展乡 村旅游有利于坚持城乡 统筹, 促进城乡 互动。

 旅游的人流, 带来了物流、 信息流, 使城乡 产业发展互为依存, 有机融合, 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走向文明富裕。

 可以说, 乡 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村居民, 它是提升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 更是富裕农民的一个希望产业。

 第四, 发展乡 村旅游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

 当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 对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旅游业的冲击

 , 因产品类型、 目标市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长途商务旅游等高端市场受影响最大, 对短途观光旅游等低端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受此影响, 乡 村旅游必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 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必将大大改善乡 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此外, 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 , 这又会进一步拓展乡 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自 2008 年开始, 全国各地开始执行带薪休假制度, 城市工薪阶层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休闲度假将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必修课” , 这就为乡 村旅游创造了更多的客源。

 同时, 乡 村

  旅游项目投资小、 门槛低, 随着一批有见识、 有头脑、 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 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乡 村旅游开发, 并迅速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总之, 要深刻地认识到, 乡 村旅游潮不会只是一次大潮, 乡 村旅游热也不仅仅是一时之热, 而是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乡 村旅游不是一个小产品, 也不是一个低端产品, 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 发展乡 村旅游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要抓得准:

 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两个创建思路决定出路。

 对乡 村旅游, 我们不仅要认得上, 更要抓得准。

 就我市来说, 发展乡 村旅游, 一定要紧紧抓住“两个重点” (重点乡 镇、 重点农家乐项目), 不断深化“两个创建” 活动(创建重点旅游乡 镇、 创建星级农家乐), 以此为突破口, 推动乡 村旅游乃至**大旅游业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2007 年以来, 我们对汤池、 香泉、 半汤、 中庙四个重点旅游镇(街), 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整治建设。

 截止 2008 年10 月份, 四个镇(街)

 共投入整治建设资金 8000 多万元, 改造镇内和通往景区道路 30 公里, 对 4790 米长的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 新增绿化面积 3. 96 万平方米, 新安装路灯 614 盏,新铺人行道近 6 万平方米, 实施强弱电下地 8120 米, 整治河渠1030 米, 改造旅游公厕 14 座, 新建广场 2. 53 万平方米, 建成旅馆 30 余家、 餐饮店 70 多家、 旅游购物点 14 家、 旅客接待中心 1 座。

 通过大规模的整治建设, 目前四个重点镇(街)

 的镇容镇貌大为改观、 服务设施明显完善、 旅游氛围更加浓厚, 基本实

  现了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 各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 近两年全市投资 1 亿元, 使得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经营点达30 多家, 其中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3 家, 带动 5000 多农民就业, 实现旅游收入、 接待游客量均占全市旅游业的 10%以上。

 我市农家乐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如以无为海平山庄为代表的娱乐型农家乐, 以含山喜相逢农庄为代表的美食型农家乐,以庐江桦柏山庄为代表的度假型农家乐、 以居巢区精华山庄为代表的生态型农家乐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市重点旅游乡 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水平还较低, 整治建设的标准也不高, 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健全, 景区功能配套很不完善; 农家乐项目也存在规模偏小、 档次偏低、 内涵不足、 特色不显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 以功能多样化、 投资多元化、 发展产业化为重点,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进一步突出两个重点、 开展两个创建, 大力发展乡 村旅游,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旅游乡 镇创建上,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 每次确定 1-2 个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产品开发较好、 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乡 镇为创建对象, 通过 2-3 年努力, 在全市形成 10 个左右环境优美、 交通便捷、 配套设施完备、 旅游氛围浓厚、 省内知名的旅游乡 镇。

 在农家乐创建上, 各县区要选择几个自然生态良好、 距离大中城市较近、 有一定农家乐基础的区域, 作为农家乐创建载体, 通过 2-3 年发展, 使每个县区都能形成 1-2 个特色较为明显、 功能较为齐全的农家乐示范

  区。

 在开展“两个创建” 过程中, 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市场导向和强化自身特色的关系。

 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产品的不二法则。

 乡 村旅游产品开发, 包括“两个创建” 工作, 都要遵循这一基本法则。

 但是, 具体到一个镇、 一个农家乐项目, 要防止把“市场导向” 简单化、 教条化。特色, 是乡 村旅游最大的号召力。

 旅游乡 镇、 农家乐的特色, 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 民俗风情、 地理环境、 资源条件、 乡 村韵味, 甚至来自于原住民独特的秉性、 经营者独特的个性。

 我们在“两个创建” 中讲市场导向, 一定要把以强化自身特色为前提, 在市场上众多的旅游产品类型中, 找到最能凸显自身特色的那一种, 切不可盲目跟风, 什么热上什么, 掉进“同质化” 的陷阱。

 必须谨记, 搞乡 村旅游, 不要最热, 只要最适合。

 二要正确处理缩小城乡 差距和体现城乡 差别的关系。

 开展“两个创建” ,发展乡 村旅游, 根本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 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城乡 发展, 缩小城乡 差距。

 同时也要看到, 城乡 之间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 是乡 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离开这些差别, 也就没有乡 村旅游。而随着乡 村旅游热的兴起, 大量城市人来到乡 村, 他们优裕的财富、 强势的文化, 都会对农村人产生强烈的冲击, 使之由羡慕、向往而模仿、 靠拢, 甚至全面效仿, 结果搞出一些“不城不乡 、不土不洋” 的东西, 反而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吸引力。

 因此, 开发乡 村旅游项目, 必须注意体现城乡 差别。

 当然, 我们强调体现

  的城乡 差别, 决不是保护落后、 容忍愚昧, 更不是要人为地保留城乡 差距, 而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 具体的项目上, 在乡 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的日常经营中, 注意把那些具有本地特色、 体现城乡 差别的东西, 有意识地保持好、 开发好、 利用好, 着力打造对都市消费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要正确处理保持原始风貌和推动与时俱进的关系。

 乡 村性、 地方性, 是乡 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城市旅游者参加乡 村旅游, 就是为了充分领略乡 村秀美的田园风光、 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满足回归自然、 求知、 怀旧的需求。

 因此, 必须十分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

 但“不变” 是相对的, “变” 是绝对的。

 农村一些传统习惯不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也与发展乡 村旅游不相适应,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该变则变。

 比如, 环境要变得卫生整洁,饮食要变得营养健康, 言行要变得文明礼貌, 服务要变得精细周到、 厕所要变得清洁环保等。

 要以“文明、 健康” 作为主线, 来引导农村的“变” , 让农村更好更美, 更有吸引力。

 开展“两个创建” , 还要始终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 坚持科学发展。

 掌握工作的规律性, 认清发展的科学性, 是扎实开展创建的首要问题。我们既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摸清家底, 做到心中有数, 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为我所用, 少走弯路, 避免失误。

 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规划编制上。

 规划要体现人本、 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坚持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切忌一哄而上、 无序发展; 要坚持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突出地方特色、 挖掘地方文化, 打造一镇一品。

 第二, 坚持典型引导。

 抓典型, 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创建工作中, 一定要重视发挥各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 对汤池镇、 香泉镇、 中庙街道利用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汤池镇、 香泉镇实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等好的做法,其他旅游乡 镇在开展创建时应认真学习借鉴; 对海平山庄、 桦柏山庄、 精华山庄、 喜相逢农庄等代表性农家乐的经营模式, 也要积极加以总结、 提升和推介, 以此促进全市星级农家乐创建和农家乐示范区创建工作。

 通过典型引导、 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