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4篇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一)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30分)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一)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30 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第二部分(30 分)考查课外现代文阅读;第三部分(20 分)考查古诗文阅读;第四部分(40 分)考查作文。
(二)题型和题量
全卷共 24 题,题型、题量、分值、及比例见下表:
题
型
题
量
分值
比
例
基础知识及运用
10
30
25﹪
现代文阅读理解
8
30
25﹪
古诗文
5
20
17﹪
写
作
1
40
33﹪
(三)命题特点
整份试卷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特性;注重能力,重视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的考查。
整份试卷内容涵盖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段理解与阅读、古诗赏析、写作。既涉及课内知识,如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又选用课外,如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语段二等。整份试卷既让学生重视课本学习积累,又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迁移,强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试卷文质兼美、深入浅出,既得法于课内,又运用于课外。
写作能从学生熟悉的情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传统的传承——“节日的-----”,便于学生动笔,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答题基本情况
(一)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八年级参加考试人数共 176 人,最高分 108 分,最低分 83 分,总体平均分 97.4 分,及格率是 100℅。
各分数段分布表
分数 100 分以上
90——99
80——89
72——79
60——71
59 分以下
人数
66
61
6
0
0
0
百分比 37%
54%
9%
0
0
0
(二)各部分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 10 个小题 30 分,整体平均分为23.15,得分率为 77.16℅,学生掌握情况不够理想。
第 1、2 题今年在形式上做了调整,变客观为主观,第 1 题是根据汉字写拼音,“稽首”qǐ、“如法炮制”páo、“相形见绌”chù等词语错误教多 ;第 2 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错误主要集中在“闲暇”、“冥思遐想”、“璀璨”、“粲然一笑”。
第 3、4、5 题是客观题,分别从近义词辨析、语言连贯和标点符号三个方面考察,错误主要集中在第 5 题,“文化是什么?娱乐是什么?”这并非真正发问,不需要对方的回答,所以不用问号。小部分同学答对。
第 6 题是古诗文默写题,第 7 题是文学常识填空题,由于教师平时落实到位,学生得分率较高,第 6 题的平均分 3.8 ;第 7 题的平均分 2.9 。
第 8 题是名著解读题,难度不大,得分还可以,平均分 2.9 。
第 9 题是语病修改题,得分率相对较低,第一句错误类型是缺主语,第二句用词不当,第三句是介词使用不当,改对的学生很少,第 9 题平均分 0.53 分 。
第 10 题为内容概括题,概括的不够全面,两个基本点:“合璧”、“安保有力度”,在概括的过程中总是顾此失彼。平均分 1.6 分 。
第二部分是课外现代文阅读,共 8 个小题 30 分,整体平均分为 24.7 ,散文阅读平均分为 11.8 ,说明文阅读平均分为 12.9 。
第 11 题考察学生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基本上学生答题规范,从表现手法及其表现手法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用词准确;第②小题部分学生没有识别对比的表现手法。
第 12 题考察学生对内容筛选概括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并进行概括。
第 13 题大部分同学没有结合内容:“与其深挖,不如种花。”首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象征了文章的主题,与其纠结于痛苦之中,不如忘却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感情,还有规劝之意,让读者们不要如此,还有对称韵味,艺术美,提高文章的档次,美化文章。其次,有部分同学答题格式不对。
第 14 题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同学能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但遗憾的是不能结合文题来回答。
第 15 题是考察指代义的理解,又设两小题。学生基本上能从文中寻找到答案,平均分 3.8 分 。
第 16、17 题考察的是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辨析大部分学生掌握得较好,部分学生把打比方错判成了举例子,对于说明方法作用的回答,大部分学生回答规范。
第 18 题考察的是内容的概括,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概括出三种危害,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出了这样的答案:核物质高强度的放射性对人体和环
境的毁灭性。这一点是核的危害但不是本文说明的范畴,所以不用答案。
第三部分为古诗文阅读题,共 5 小题 20 分,其中文言文阅读占据 15分,古诗歌鉴赏占据 5 分,本次考试整体平均分为 17 分,得分率相对较高。
第 19 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基本学生能做对,掌握相对较好。
第 20 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虚词意思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判断出 D 项, “B”项少部分不能选出,学生对课外句子的理解有很大的迷惑性,错误率较高。
第 21 题是句子翻译题,第①小题有一半多的学生没有理解互文这一修辞,翻译出现偏差。第②小题有少数同学在表达“而工省”的表达有偏差。
第 23 题是古诗歌鉴赏题,共 5 分 2 个小题,得分率较好。第①小题大部分学生能抓住“孤独”、“寂寞”、“凄凉”等关键词。第②小题有小部分学生没有点明修辞方法或方法有偏差,写成“对偶”、“夸张”。“妙”在何处,即作用的表达略有欠缺,词中蕴含的情感基本答对。
第四部分是写作,共 40 分,分两部分写作,第一部分满分 30 分,学生平均得分为 26.58 分,第二部分满分为 10 分,学生平均得分为 6.8 分。批卷老师严格按照教研室要求进行阅卷,整体平均分是 33.38。本次作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正确立意的基础上,能进行有效、生动的描写,
体现节日的气氛,在作品中,既体现了学生较好的文学素养和基础积累,又表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增强了语言的可读性。在第二篇文章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观点鲜明、论证有一定条理。不过,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论据的选择较平淡,缺少典型性。
三、对今后语文教学建议
1、 学生的基础分学生基本能掌握,平均分在 23.15 分,但是,第 1 题、第 2 题的错误教多,第 5 题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的理解和第 9 题的语病修改。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中随堂、文本中的随文理解中培养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2、加强现代文阅读中语言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本次考试中,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 13、17 题中,13 题,主要是文章语言线索的理解和把握,17 题,学生对第一小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3、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意思和整句翻译能力掌握得较好,但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方面能力较弱,建议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延伸的能力的培养,力争让学生能从课内知识的理解延伸到课外知识的把握的能力。
4、作文中要加强学生描写的使用,优化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自己人生体会和感悟的表达。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建议:
(1)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发现、理解和感受。在此次考试过程中,学生体现出文章内容的陈旧感和单一感。如“节日的快乐”。
(2)学生缺少一定的构思和理解能力。选取材料、使用材料较直白,对于“节日”的理解比较单一,如“过年”“端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文本出发,注重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要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3)培养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修辞方法的使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仿句、片段描写、整文描述等多角度运用文章的语言,以期提高。
学生作文:
一类作品:
节日的焰火
儿时的春节,在印象中总是过得热闹非凡。一到除夕,我就会与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放爆竹,然后嬉笑着跑得远远的,捂起耳朵看着爆竹燃烧时那最后的一点星光在雪地上消失殆尽。女孩子们不爱玩这一套,只是偶尔为之,我们更爱的是美丽的焰火。我们常常拿着焰火棒在空中挥舞,在夜空中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光亮,这些小花样是能博着女孩子们欢心一笑的。
在外的舅舅、舅妈和堂哥在春节也会回来。堂哥犹爱鞭炮,他喜爱将炮竹中的火药倒在纸上,卷成一个筒,点燃后看他爆裂。但有时也会有小意外,例如筒非但没爆炸,反而迸射出闪亮的火花,这时我就高兴了。
堂哥最近一次来的那年春节,我们几个小孩子玩到十二点,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外面的天空瞬时亮成一片,家家户户都放起了烟花,我们争着为这美丽景色拍照,嬉闹成一片……
奇怪的是,我之后似乎再没见过如此壮观的夜景,堂哥也不常来了,伙伴也远去了,家里满满一箱焰火,也空空的泛满了灰尘。
年,越过越寂寞,何时才能重现记忆中的那烂漫焰火?
29 分
评语:能把节日中的一件小事写成美妙绝伦的作品,这既是文学功底的体现,也是学生对于自身心情的体验和感受、自身生活的感悟。本文作者从真实的“焰火”写到“记忆中的烂漫焰火”,实现了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表达了自己对儿时热闹春节的怀念。本文不仅对所给定主题词的含意理解准确、新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记叙清楚,对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感受以及场景等描写生动,语言通畅、结构严谨。
淡化?深化!
如今的节日气氛似乎已大不如前了,大街小巷间少了很多小贩的吆喝声,少了很多节目的热闹。但有些节日却日益得到重视,又确立很多节日的放假制度。
这矛盾吗?不,这不矛盾。一些江南时节的逐渐冷淡,只是政府希望大家能够节省开支、文明过节。中国不正在建设一个负责任、文明的大国
形象吗?若像从前那样嘈杂,这让外国友人看到,又怎能建立起一个文明的大国。而清明、端午的放假制度,是国家希望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纪念先祖、与家人团聚。这能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继承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再者,这也是在中国人民大过“洋节”的同时,警示众人:人不能忘本。
9 分
评语:作者很好地从正反两个方法论证了“人不能忘本”,有些节日要淡化,有些节日需要传承,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传承,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得不说惊叹!在论述过程中,既有作者流畅的叙述,又有自己立场和观点的彰显,使文章见解合理,观点明确,既体现条理的清楚、结构完整,又有真情实感,通畅自然。
二类文:
节日的歌声
一到春节,我总是会开开心心地回到老家,享受着那里的节日气氛,去了贴春联、吃年夜饭、包饺子。我们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必要唱一首歌。
这个习惯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我心想:这唱歌可不是害人吗?我可唱不来的呀!
除夕慢慢的靠近了,听着窗外不断地响炮声与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白交错在一起,我就知道,该来的还是要来,年夜饭开始了!我特喜欢春节时的饺子,虽然平时也包,但就不是这个味,我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心想: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就好了。这时爷爷突然放下碗筷,一幅滑头的模样对我说:“按照规矩,最小的人先唱,我听这电视里头这歌不错,你来唱唱吧!”我一听便傻了眼,这放的是什么歌?这可是宋祖英的《好日子》!
没办法了,亲朋好友都仿佛在看戏似的瞪大了双眼。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唱了起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此句一出,坐在我身旁的哥哥便剧烈咳起来,我又看了看对面的一群人,都在那咯咯直笑呢!我想:这是个什么习俗,专让人丢脸的吗?但当别人唱起那动人的旋律时,我便知道是我的技术不行,得赶紧练练了,免得连红包都拿不到!
24 分
点评:文题“节日的歌声”比较新颖,开头一段也能提到“歌声”,出题并引起悬念,很好!但不足的地方文章是围绕具体的歌声去写,而且仅仅写到具体的歌声,没有写到“歌声”的抽象意义。使得文章的主旨上略显单薄!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民积累许多宝贵的财富,那便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清明、端午等节日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相应
的背景和意义。而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去铭记这些节日,把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可是一些不符常理,有一定缺憾的风俗我们也要一并传承下去吗?当然不是。清明节烧纸钱、放鞭炮是大多数人的做法,然而为了保护环境,大部分人都改用送花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节日确确实实是一种文化,是我们的瑰宝。
7 分
点评:提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是不是所有的节日都需要传承?不是的!作者没有辩证地去分析这一问题,只是单一地提到: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相应的背景和意义。而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去铭记这些节日,把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哪一些节日需要传承?哪一些需要淡化,应该分别论证去支撑自己的辩证观点。
三类作文:
节日的香袋
今年的端午似乎很平淡,家里人都还没回来,爷爷奶奶也下地去了。
我弯着腰坐在大门口,看着家家升起的缕缕白烟,心中就是感觉压抑。我走进灶台,拿起一个大米果,放在嘴里咬了好半天,却没感觉多么好吃。怎么回事?是做的不好吃吗?
我一连吃了好几个,始终无味。走到门口,看着门口插着的香蒲,轻轻感受它所散发出来的淡淡香气。变了,都变了。
小时候,爷爷奶奶也是如此,将小小的香蒲插在门上,早在前一天就做好了所有吃的,端午一到,立马催我吃。我当然是十分开心。一会儿吃吃这个,一会儿瞧瞧香蒲,家中不时还...
篇二: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1—2012秋季学期)一、 总体分析
这一份期末考卷, 质量是比较高的。
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在这一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 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
对今后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 符合对全体同学的考查。
在试卷的结构上, 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1、 基础知识运用(22 分)、 2、 古诗文阅读(19 分)、 3、 现代文阅读(17 分)、 4、 作文(50 分)
二、 定性分析(答题情况分析)
(一)
基础知识运用。
这一大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主要涉及到“汉字的书写”、“拼音”、“分析语病”、
“语言运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 总体来说不是很理想, 得分率只有 60%, 说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还有待加强。
(二)
古诗文阅读。
这一份考卷与学业考试进行了衔接, 古诗文阅读题尤其明显, 在传统的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本题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扎实。
第 5、 6、 7、 9、 10 题, 做得很好, 得分率达 60%。
第 8 题, 这题反映出学生的文言语境不足, 很多的关键词语没有翻译出来, 语句也不是很通顺。
(三)
现代文阅读
〈一〉 : 是课文《成功并不象你想象的那么难》 的阅读, 学生做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二〉:
课外阅读, 总体来说, 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正确率达到了50%。
但在答题的细节方面又显露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
本题组最大的问题是审题不清, 对问题要求没有把握准确。
(四)
作文
这里只是谈谈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对于这个作文话题, 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感到有话可说, 但感情不够真挚, 缺少深刻的表现, 就是说, 自己的感情, 不知道怎么表达, 不懂得在细节中体现人物情感。
阅读面窄, 选用的材料不是很新颖, 有不少同学的材料显得老套。
滥用词语, 语句不通, 语言匮乏。
不能很好地借助一些有效的表达方式突出主旨。
三、 考试后将采取的教学措施:
1、 加强字词, 背诵的督查评估过程, 争取每节课都要做好字词背诵的检查工作, 对个别偷懒的学生要单独督促, 分别检查, 限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此项任务。
2、 精讲多练, 充分利用好课堂阶梯练, 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加强写作练习, 要求每位学生每两周写一篇标准作文。
提倡常写多改。
鼓励互相学习, 互相修改, 多参加作文竞赛,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 多跟同学科的教师互相探讨教学问题, 搞好我校的校本教研,争取走出一条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
努力实现发现问题,就能解决问题。
最终能把我校的本年级语文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三: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11 年秋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龙山县红岩中学
龙山县红岩中学
为了冲开应试教育的枷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本学期我校主动转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观念,运用探究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大胆激活语文课堂,并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2011 年 12 月 26 日,县教育局对初一语文进行抽考,为了反思教学,积累经验,弥补不足,特对本次抽考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分析方法:对七年级 184 班和 188 班进行抽样分析 2、师生情况:
教师情况 学生情况
姓 名
性 别 学 历 专业 职称 风 格 184班 人数男 生 女 生 学风 课堂 46 25 21 较懒惰 活跃 涂 孝 军 男 本 科 语文 中一 灵活严谨 188班 人数男 生 女 生 学风 课堂 40 15 25 勤奋 沉默
由图表可见,涂孝军老师在红岩中学所带的初一两个班总人数达 84 人,两个班风格迥异:184 班人数较多,学生较活跃,灵活却不很踏实;188 班女生较多,学生较沉默,老实却不太灵活。面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时,我的教学重点是以探究活动来激发 188 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努力调动课堂气 氛;对于 184 班就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命题情况:
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对于此次初一语文抽考试卷,我作了如下分析:
第一、 试题内容与检测目的
2011 年七年级(上)语文抽考试卷分涉及到教材内容的主要是“文言文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和《忆读书》)”, “古诗名句默写”和生字词占,其余的题目都是课外知识,共计 100 分。
由此可见,该抽考试卷主要是立足于课内基础知识,考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课外阅读与积累,将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单纯的语文应试教学转向课内外有机结
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但,也存在着古诗名句默写脱离教材的不足。
第二、 命题特点 (1)
立足学生,关注生活 试卷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注重联系生活运用语文知识,做到 课内外相结合。就拿作文题目“我是这样一个男生或女生”来说,一定会使学生文思泉涌。
(2)
题目开放,注重探究 试卷提供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试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综合实践题”就要求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提高语文修养。
(3)
重视文言文阅读,提倡课外积累 文言文教学和课外知识积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历来期末检测对文言 文知识考得较少,学生的重视也不够,对课外知识积累考得也是浅尝则止罢了。而该试卷弥补了这一不足,既考了大量成语和一些俗语,又考了《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等两篇文言文的理解。
从此次抽考命题情况来看,我觉得本期语文教学,我所使用的运用探究活动激活语文课堂、注重课内外结合的教法,与出题者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二、抽考结果 1、总体情况 班级 实考人数 总分 均分 及格人数及格率 优秀人数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同年级排名 184 46 3009 65.41 29 65.4% 7 15.2% 93 28 2 188 40 2610 65.25 27 67.5% 4 10% 86 33 3 2、得失分情况 题号 一 二 三 所属题型 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 作文 课内知识 课外知识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人均失份 5 9 3 4 8
三、成因分析 三、成因分析 第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归因 从抽考结果来看,我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这次抽考总体成绩不错,各个班的差距不大,均分都在 60 分左右,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提高很快,这对基础较弱的农村中学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2)从得失分情况看,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大大加强,现代文阅读失分较少; (3)经过抽考检验,我的语文教学成绩位居年级前列,语文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课内外修养。
从以上成绩来看,我校语文抽考成绩虽然不够理想,可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我认为主要得益于我们语文教学观念的正确转变,主动冲开应试教育的枷锁,积极运用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大胆激活语文课堂,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此外,与本校立足实际坚持校本研修,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教研教改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加强同伴互助等密不可分。
第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 从抽考来看,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仔细把握好命题思路,过多注重课内探究活动,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牢记基础知识,作文教学没有很好地联系实际进行,忽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浅析命题 命题虽然联系生活,注重课内外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试题模式也与去年无太大区别,但是偏重课外,过于死记硬背,语文教学不好把握,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学生很难适应,例如,课外积累考得过多,考了很多课外诗句,这让课内生字词都没消化好的乡下学生叫苦连天。
(2)任课教师 虽然热心而踏实地进行着初中语文教学,但仍需加大农村中学“新课改”力度,不断探索符合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之路。
(3)学生层面
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课内学习和探索不够,没有很好掌握基础知识,没有很好攻下文言文学习的难关;课外阅读与积累有待加强。
四、反思与整改 1、基础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从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角度入手; 2、继续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语感就包含于其中。没有对语言文字的足够积累,学生就会读不懂文章,理解不了语言的含义,不能正确使用文字。学生在答题中的出现的错别字,古诗词默写错误,基本的文学常识缺乏,写作中名言名句引用少、事例都是老一套等等,都说明了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还不够重视多方面的积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向课外要时间,扩大
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多读书、读精品、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增加语言积累,增强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体会自己亲身做的事,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勤于动笔,这样作文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了,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
“识字与写字” 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
篇四: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年级下册语文质量分析本卷在结构、 题型、 难度等方面跟以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题型稳中有变化, 难度稳中有降。
下面就试题特点、 学生答题得失分析、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些分析、 谈点看法。
一、 试题特点
本卷题型有基础知识积累、 综合运用、 阅读理解和作文。
(一)
积累运用
1、 文言文常识填空。
2、 默写 (二)
综合运用
关于“母爱” 的话题 (三)
阅读理解
1、
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
a、 释词
b、 根据要求填空, 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散文阅读《雪》
a、 整体感知
b、 理解句子内涵
c、 理解句中的词义及深层阅读
三、 作文
(一)
半命题作文:
那一次, 我懂得了 (二)
材料作文
综观这份试卷, 体现以下特点
1、 试卷强调基础, 重在运用。
命题避开概念、 知识的简单识记,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语言材料的能力, 不把字词和句子孤立起来考, 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辨析。
如背诵默写, 有简单的填上下句, 也有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填空,但没有在难度上为难学生, 默写的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句。
2、 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使他们有话可说。
要求以“那一次, 我懂得了” 为题作文, 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可写物、 人或事件, 学生个个有话说, 有内容写, 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 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能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而材料作文也容易把握主题,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不难理解。
总之我希望, 这份语文卷, 首先是让那些想死记硬背就能把语文学好的人纷纷落马。
其次是要让那些不爱思考, 不爱阅读学生不能获得高分。
第三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有用的, 是有趣的, 是能通过努力学好的。
检测学生一段时期以来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体现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从而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 批改中发现的问题
1、 课内基础如字词、 诗文默写得分情况层次分明认真的同学满分,
反之则失分严重。
综合题失分严重, 表明学生知识面狭窄, 积累意识不强。
2、 课内阅读题大多是老师课上强调的重点, 但得分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
审题不清, 草率下笔, 导致扣题不严, 答题不全。
3、 命题作文“那一次, 我懂得了” 虽未设审题障碍,但有些学生写作情况不尽人意, 视角窄, 内容空, 无病呻吟, 主题含糊, 甚至瞎命题, 编瞎话, 再加用语晦涩, 书写潦草, 难以卒读, 得分差别较大。
材料作文审题不准确, 立意肤浅。
三. 试卷存在的不足 1、 还在考查纯粹的知识, 题型单一, 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就只是单一的考试, 没有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
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和排版的错误。
如加点字词不明确, 综合性知识运用的这部分题目模糊不清, 缺胳膊少腿。
作文要求不明确, 作文方格子的排版过于随便。
不合规格和常理。
2、 紧扣教材不够, 难度不够。
请命题人不要闭门造车, 应该站在教学前沿, 引领沙包乡 初中语文教学。
3、 阅读题考得支离破碎, 重难点不突出, 阅读解答的层次不突出。总之, 这套题没有紧扣新课标和教材, 不是一套很满意的试卷。
四. 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 遵循母语学习规律, 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 多接触文本、
精彩的文章或片段, 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大量的事实证明, 语文能力的形成, 其关键不在于汉语知识学了多少,而在于语言积累是否丰富, 语感的积淀是否深厚。
因此, 语文的教与学必须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多读多背至少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①积累语言材料; ②储存语言模型; ③积淀语感; ④接受文化熏陶。
如果我们能认真落实, 学生将受益匪浅。
2、 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 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 按点答题。
对理解性阅读、 评价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三个层次, 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 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因此, 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 光记住答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重在怎样解出这个正确答案的解题过程、 思路。
3、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沟通课堂内外、 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习渠道,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报刊, 做好一些摘抄, 背诵有关课内外诗句、 名言警句。
见缝插针, 不推诿, 不懈怠。
4、 作文加强平时的练笔, 如日记、 周记、 读书笔记等, 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反映生活、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
重视作文指导、 作文评改、 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 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 可采用个人自改、 小组互改、 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 让他们发扬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精神, 变“别人要我写” 为“我要写”。
只有这样, 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信, 留给语文一些阅读时间, 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 找回语文,应该不难。